公路运输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46

公路运输规划篇1

现场是企业生产活动发生的场所,深入现场才能清楚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看其现场管理是否以为完成总的经营目标为目的,并且逐级细化、分解和建立了可考量的具体指标体系;是否很好地引导广大员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是否实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高效、经济、合理地完成目标。现场是企业所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重视现场管理的企业有面临衰败的危险。陕煤黄陵矿业铁路运输公司(以下简称铁运公司)具有物流运输行业特性,主要承担黄陵矿区煤炭的铁路外运任务。国内煤炭市场由供应紧张向产能过剩方向发展,大部分地区出现供过于求的形势,煤炭价格急速下滑、煤矿多数都面临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铁运公司做为矿业集团下属公司,不能依靠等待市场好转,而要逆势而上,主动作为。

二、系统建设内容

陕煤黄陵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公司移动智能现场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移动智能系统)建设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包括现场管理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管理分析中心两部分,满足在现场管理中数据采集和分析两大功能需求。

1.数据采集平台。

铁运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利用不同移动智能设备对现场管理要素(人、机、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并上传数据采集平台;数据采集平台提供与数据管理分析中心数据传输接口;平台注重数据复用性,提供与其他系统数据接口,根据其他系统需求传递数据,例如为岗位价值管理系统提供核算工作量的基础数据。

2.数据管理分析平台。

数据管理分析平台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为基础,按照铁运公司双险双控、机环双检、干部走动式管理等制度要求,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在数据采集平台中发现的隐患建立隐患闭合处理工作流,实现隐患及时排查和处理落实到位。

三、系统建设原则

1.灵活性和扩展性。

系统的数据源于实际业务系统,由于业务系统的建设规划可能存在差异,要求系统能够灵活地适应数据源的变化。另外,本系统信息的使用者对于信息的格式及具体内容可能存在特殊的要求,本系统对外提供信息的方式要求灵活,譬如接口格式的灵活定义等。系统使用者的需求和系统的规模会随着区域的不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灵活组织与存储信息,增强系统扩展能力。

2.安全可靠性。

系统包含一个完整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管理的流程,涉及多层次的人员结构,跨越多个信息处理环节和职能部门。因此,需严格地限定各级使用者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并具备良好的抵抗外部各种冲击的能力,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并确保信息的安全保密性。

3.可维护性。

由于信息组织和利用具有灵活性、扩展性的特点,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模块化程度,软件易于维护。

4.易用性。

系统应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提供灵活、易用、友好的操作界面,使操作简单、直观、灵活、易于学习掌握,特别要兼顾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操作习惯的各个层次的用户。

5.可理解性。

在形式上给出直观、可视化的信息展示,利于用户直观感受。如:地图系统及各种统计图表等。而且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给出各种方法的性能比较,给予充分选择的余地。

6.开放性。

系统是大量生产数据采集加工的接口,涉及到多个关键业务系统的数据来源,接口繁多,为保证信息流动的通畅性,必须与其它系统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四、系统建设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分为采集控制层、通信层、数据层、业务层、用户层五个层次。采集控制层主要包括系统采集数据使用的移动设备和标志走动区域的区域RFiD标签和标识人员身份的标签。通信层包括公司内部局域网、公众因特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以及相应的硬件设施,为系统提供数据通信渠道。数据层是系统数据支承层,包括了采集控制层使用的数据规则定义和产生的业务数据,实现控制层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为系统提供真实的基础数据支持。系统业务层主要是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系统用户层是访问业务层的途径,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业务层应用,业务层一些数据也可显示在LeD屏幕上。数据接口为岗位价值管理系统提供员工工作情况数据,成为计算工作量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其他应用系统预留了数据接口。

五、系统建设目标

在铁运公司移动智能现场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和员工首先使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现场人、机、料、法、环(环境)各生产要素实时数据,如员工的工作态度,设备运行状况,设备是否存在隐患,员工是否按照规定流程完成工作等等;其次按照铁运公司制定的双险双控、机环双检、干部走动式管理等制度,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在四个方面取得一定效果,具体如下:

1.现场管理效果的有效保障。

可靠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给现场管理制度的制定、验证、改进提供有效数据支撑,以此保障了现场管理的效果。

2.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

跟踪人的工作状态,分析人员生理、心理健康状态,降低作业岗位的危险性产生;跟踪在生产现场中设备、环境数据,对隐患及时处理,降低重大事故发生概率。

3.生产成本降低的有效保障。

人、机、环发生的隐患及时被记录,处理,加强日常设备检修工作,提高设备生命周期,降低设备消耗成本;通过对设备隐患数据分析,根据设备配件使用周期,可以预估设备配件库存量,降低仓库库存成本。

4.为其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员工工作过程中数据采集,实现对员工工作进行定性定量评估,为岗位价值管理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工作量数据,在岗位薪酬管理中实现多劳多得。

六、结束语

公路运输规划篇2

摘要公路网络化建设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本文在广大交通规划建设者具体工作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一些原则和思路上的问题从理性上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自己对公路网规划和实施的初浅认识。关键词公路网规划建设

公路是公路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公路运输得以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公路网规划是确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公路基础设施在未来一定时期所应达到的合理规模、布局和技术水平等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公路网规划作为国土规划、综合运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是公路建设前期工作之一,是编制公路建设五年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依据。

1.公路网的基本概念

所谓公路网是指以网络形式存在的运输节点和公路线路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而言,现代公路网应具备以下特征:通达性、畅达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公路网的规划原则

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以及运输管理三方面的供给能力,与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相平衡,才能够满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积累和不断发展,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交通基础设施是基础,公路网规划建设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1公路网规划要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服从于生产力分布的总体格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公路交通需求;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公路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如区域开发以及高等级公路对产业布局的带动作用等,这就要求公路网的发展要适当超前,至少不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2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的一个子系统,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各种运输方式应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相互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竞争。公路网规划作为综合运输网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服从于综合运输网的规划,处理好与其它运输方式路网的衔接与配合。

2.3公路运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自身规律性。公路运输在其发展的初期,主要作为短途运输方式和其它运输方式的集疏运手段,以及其它运输方式难以通达地区的主要运输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自身设施与装备水平的提高,公路运输将跨越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从面上运输的“毛细血管”作用,发展到具有“毛细血管”和“大动脉”(高等级公路)的双重作用,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公路网规划应充分体现公路运输的上述发展规律。

2.4公路网规划应以现实路网为基础,分析未来资金等资源的可能性以及时间等限制因素,使公路网规划方案能够切实可行,并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公路网规划一般时间跨度较长,涉及众多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因素和条件,因此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定期调整和完善。

3.公路网建设规划中应重视的问题

3.1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和森林资源

具最新资料统计来看,我国的土地、森林等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城市、公路、铁路建设和盐碱地、荒漠化的不断增加,国土资源的数据仍在不断减少。

附:国家统计公布资料:

资源项目

耕地

森林

草地

淡水

我国人均占有量

0.11公顷

0.11公顷

0.33公顷

440m3

占世界人均水平比例

43

11.3

47

48

公路建设对土地、森林等资源的占用: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占地面积

8公顷/公里

7公顷/公里

3.2公顷/公里

2.6公顷/公里

2.3公顷/公里

因此,公路网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

3.2公路网的合理性使用

公路网规划建设应具备促进交通设施在全社会成员之间的平均分配,消除贫困、减少贫困地区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起促进作用。如解决能源运输问题,减少木材砍伐。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不必强调村村通公路,从权衡经济效益的角度,可以搬迁疏散人口,充实集镇建设,实现退耕封山育林。

3.3突出公路网的层次性

现代公路网中的线路并非等同排列,公路线路由于在公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有着显著的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典型干线道路具有很强的运输通道功能,承担较长运距和跨区域、过境的客货流,有较大的交通流量;一般道路主要具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承担区域内的客货运输,实现干线道路交通流的集散。作为按照30万人口规划建设的黔江区,一是要考虑城市的辐射作用;二是要规划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是周边毗邻省、县,因为黔江的资源潜力十分有限;三是在公路主骨架尚未成型的情况下,按照公路、铁路、机场立体交通网络运输思维,布局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等级公路,适应政治、经济、战略的需要,便于人流、物流快速集散。

4.我区公路网服务需求预测

公路网服务需求预测主要依据是公路驶入交通量和规模,各服务地区客货运量和地理位置、车辆增长量和道路运输条件。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预测指标,除了从超前规划上与之相适应外,还应从宏观管理上予以引导。

4.1我区公路运量及机动车保有量增长汇总表

年份

客运量

货运量(万吨)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

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

汽车保有量(辆)

拖拉机(辆)

合计

客车

货车

1990

120.4

2

4423

434

117

45

72

62

1991

138.9

2

5872

552

184

39

145

70

1992

138.1

1.9

6033

410

320

49

271

75

1993

195.1

2.2

6896

487

468

97

371

82

1994

177.6

35.7

5637

2585

541

128

413

85

1995

213.4

32.1

6275

2204

604

148

456

105

1996

361.5

48.8

11479

3388

655

191

464

121

1997

492.6

67.5

19604

4952

773

364

409

139

1998

522.8

85.7

34569

6460

880

458

422

144

1999

582

74.6

47039

6422

908

481

427

156

20xx

792.8

120.5

30183

5698

1043

597

446

168

4.2公路等级与交通量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登记标准》(JtJ01-88)GVD;公路等级和交通通行量如下表。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般公路

一级路

二级路

三级路

四级路

行车道

6

4

4

2

2

2

1

年均昼夜交通量

40000-

80000

25000-

50000

15000-

30000

3000-

8000

1000-

3000

1000以下

200以下

4.3我区现有等级公路状况:我区现有公路总计2446.1公里,其中三级公路72公里,四级双车道公路212.4公里、四级单车道公路401.7公里、等外级公路1712公里。

现状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公路等级差,弯急坡陡路窄,安全隐患多;二是路面铺装率低麦收面质量差;三是路网建设不合理,断头路多,通行能力弱;四是抗灾能力差,防护工程设置极为有限,路基、边坡坍塌,滑坡随时出现,加上管理薄弱,部分乡村公路通行困难。

4.4黔江区发展现状

黔江区作为3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将是渝东南的经济商务中心。“一枢纽六中心”的宏伟规划,把建设四面出口的主骨架公路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公路网络、航空、铁路立体交通枢纽的联合运输,黔江交通环境将是一个质的飞跃,但公路网络是前提、是关键,是快捷、高效的物质基础。结论:必须是二级以上公路承担公路网的主骨架,三、四级(双车道)公路连接重要乡镇,作为辐射点干道和环行路,四级单车道为重点村公路,重要厂矿、企业、旅游景点有专用公路补充。

5.关于公路网的建设实施

公路网建设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政治效应与经济利益权衡的过程。盲目乐观,大铺摊子,大上项目,但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路上车辆稀少,运量跟不上,造成闲置和浪费不可取。交通硬件改善并不太难,关键是能起什么样的作用,生产要素能否运作起来,能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因此,公路建设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资金的投放要严格审查,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对本地区内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要认真分析,特别要注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5.1主骨架公路建设是公路网建设的重头戏

黔江要实现渝东南中心城市地位,主骨架公路是前提条件、基础和关键,只有快速、方便、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运输环境,才能充分显示一个城市的通达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因此抓机遇,抢先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投入主骨架公路建设,是一个地区抢先发展的明智之举。

5.2 抢修环形路,提高通达力

环形路是网络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前我区公路在规划建设中,有不合理因素存在,断头路多,公路线性差,通行能力弱,接通相关的环形公路,连接可利用的断头公路,是提高我区车两通行能力的又一重要措施。

5.3改造干道、提高等级、分布实施。

改造干道是现有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保持生态环境要以治理和修复为重点,从长远着手,加强对生态建设中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同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开展重点攻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提高等级是对资源利用的预测和节约。因此,现有公路的改造,必须是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规划为指导,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又要适度超前(关键在于“适度”),既要综合考虑各层次路网的功能需求和社会效益,又不能单纯拘泥于交通量或直接经济效益的高低。以现有的财力物力量力而行,分布实施。

5.4完善设施,科学管理,建设公路主枢纽

主枢纽规划主要是为发挥运输的综合效益,因此,主枢纽建设布局也应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为主要原则,并不断提高主枢纽控制指挥系统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黔江在有史以来实现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应统筹规划、多元建设、量力而行,在公路网络的建设上要实现与之配套和衔接,并使主枢纽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化运行机制。

6.结束语

公路网络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社会经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大国计民生问题,长远规划建设,精心组织施工,将花费一代又一代交通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如何建设好通达型、智能信息化网络公路,将是交通建设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公路交通技术》20xx年第3期

《交通世界》20xx年第9期

《黔江公路网发展规划》黔江区交通局工程科主编

《交通工程总论》人民交通出版社徐吉谦主编

《中国交通网》下载信息

公路运输规划篇3

【关键词】综合运输;网络优化;车辆路径问题;双层规划;遗传算法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飞速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被集成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多式联合运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物流及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从货品出发的源头开始,干线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线路的优化以及末端配送的方案都是联合运输中的主要内容。在干线运输环节,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都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交通体系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层次已经逐渐形成。

在干线运输环节的优化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路径的优化,而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合并为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优化问题。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研究。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以运输时间长度、运输成本费用或者服务水平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研究目标进行最小化求解,建立联合运输路径的选择与优化的模型。魏际刚等对多式联运中系统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布局、结构、信息等5个方面的问题。刘舰等建立了基于综合运输成本最小和运输风险最小的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孙华灿等建立了一个含路径合理性约束的联合运输路径优化模型。

在配送环节,一般定义为车辆问题(VehicleRoutingproblem,简称VRp)。蒋忠中等并采用模糊数表示车辆行驶时间和顾客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了VRp的模糊规划模型;贺国先在满足车辆满载约束的同时充分考虑货物的运到期限,继而建立配送方案模型。求解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旅行商法、动态规划法、节约法、扫描法以及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等人工智能方法。

作为一个整体的物流过程,运输和配送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上述文献中大多数只考虑了其中某个环节,问题设定有一定的缺陷性。基于此本文将干线运输的综合运输方式优化选择和车辆路径问题综合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研究该问题,将运输费用、中转费用、运输时间、配送费用等作为总成本联合优化。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引入双层规划问题求解该模型,在优化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用户配送选择问题。

1.综合运输问题

物流过程中综合运输方式完成一次运输任务的过程中,可包括任何两种方式之间的转换,即公-铁、公-水、水-铁、水-公、铁-水、铁-公。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相对独立,运输方式的转换仅发生在枢纽点,不是任意位置。

一般来讲,物流过程都是以公路运输开始,以公路运输结束。但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两头的公路运输过程可能有所差异,可能是直送,也可能是配送。为不失一般性,本文假定开头的一段公路运输过程,是直送,结尾的一段公路运输,是配送过程。配送过程的优化,就是VRp问题,直送过程,会涉及到运输方式和路径的选择,同中间环节的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一起,构成联合运输的优化问题。

2.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

综合运输虽然理论上从起点到终点中途可以多次变换运输方式,但在实际中,这样处理不但会大大加大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考虑到物理设施建设的有限性,实际运作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据当前运输领域运作实际,我们假定直接连接起点和终点都是公路运输方式,后续可根据需要变换方式和路径,并且整个物流过程中,变换运输方式最多2次,否则视为不合理路径。根据上述描述,可构建联合运输网络图如图1所示。但需要注意的是,终点位置并不是唯一的,终点位置会直接影响到配送总费用,终点位置的确定也就是设施选址问题。配送过程从图1终点出发,配送到附近的多个网点,完成整个物流过程。

2.1综合运输优化模型

图3构建了一个无向图G=(V,e),V表示网络中的所有物流中转或起止节点;e表示边集,包括不同方式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连接。起点出发都统一用公路运输。模型假设在两个节点之间货物不可分割,即2个节点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每个节点有资格和能力进行转变运输方式的操作,会花费时间和经济成本,但不考虑仓储费用。

联合运输环节建立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由运输费用、变换运输方式费用(简称换装费用)构成。式(1)中表示从节点i到i+1之间,运输方式为k时的运输费用;,1表示选择该k种运输方式,0表示不选k种运输方式;表示在节点i由k到l的换装费用,,1表示节点i选择由k到l,0表示节点i不选择由k到l。式(2)表示2个节点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式(3)表示在某一个节点处,至多发生一次转换,式(4)表示如果在节点i运输方式由k转换为l,则从节点i-1到城市i,运输方式为k,从节点i到节点i+1,运输方式采用l。

2.2车辆路径问题

车辆路径问题是指在客户需求位置已知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在各个客户间的行程路线,使得运输路线最短或运输成本最低。配送中心配送的车辆调度及路线安排问题可描述为:在配送中心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等已知的情况下,对m辆车,n个客户点,确定车辆分配(每辆车负责的客户点)及每辆车的行车路线,使成本最小。

其中J为服务网点的集合,K为配送车辆的集合,QK是车辆的最大容量,Cij是从i到j的配送费用,dj网点j的需求量,Ujk是顾客被访问的顺序号,n是网点总数量,,若车辆k从顾客i行驶到j则为1,否则为0。式(6)为目标函数,以总的配送费用最小为目的。式(7)为每个顾客只能被服务一次的约束条件。式(8)为防止同一个地点之间巡回的约束条件。式(9)是车辆容量限制约束条件。式(10)是保证巡回路为封闭回路的约束条件,即车辆从物流中心出发,最后一定要再回到物流中心。

3.双层规划模型

双层规划模型是多层规划的特例,由上层模型(U)和下层模型(L)组成。上层决策者通过设置的值影响下层决策者,因此限制了下层决策者的可行约束集,上层决策者通过下层决策者的目标函数与下层决策者相互作用。下层决策变量y是上层决策变量的函数,即y=y(x),这个函数被称为反应函数。

在本文中,上层决策部门可以通过策略改变运输方式、运输路径和运输终点位置(即配送中心),从而影响下层客户对配送中心的选择,但不能控制他们的选择。客户从自身费用最小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配送中心为其服务。这种关系可以用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描述,上层规划可以描述为物流企业确定最佳的运输方式、配送中心位置及配送方案,使得总成本最小(包括运输成本、换装成本和配送成本)。而下层规划则描述了在多个配送中心存在的条件下,客户可选择不同配送中心提供服务,目标是使客户的花费最低。

上层规划表示为:

(12)

上层模型优化运输、换装和配送的总费用,公式(2)-(4)、(7)-(11)作为约束条件。下层模型从客户角度考虑,在现实中,客户寻求提供配送服务的对象,受到其他客户的影响。当许多客户都被同一个配送中心提供服务时,自然费用会增加,于是有些客户会选择其他配送中心,反之亦然。这一现象可用需求函数描述:

(13)

为第i个客户要求第j个配送中心提供服务的最小费用。一般讲,所有客户的需求函数具有基本一致的形式。这样下层规划可描述为:

(14)

(15)

式中为需求函数的反函数,可用幂函数表示。Sj为配送中心j的供应能力;m为一任意大的正数。下层规划表示客户选择最优的配送中心,式(15)保证每个用户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4.求解算法

双层规划问题的求解,是np-hard问题,求解一般都相对繁琐,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求解。遗传算法借鉴生物进化遗传思想,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不断进行群体进化求得优化解。遗传算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Step1:设定遗传计算的相关参数,包括编码方案、变异率、交叉率、群体规模和进化代数,建立初始群,设定当前进化代数;

Step2: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作为上层规划的临时解,代入下层模型,求解公式(14)的最优解;

Step3:对计算得出的下层最优解,反推到上层模型,获得上层规划本次计算的最终解;

Step4:若到达进化代数要求或有当前最优解满足预定义的偏差要求,则结束,否则继续;

Step5:利用赌思想,执行复制操作,注意每次保留最优的前5个个体;

Step6:执行交叉操作,根据当前建立的逻辑规则,保留或丢弃交叉结果;

Step7:根据变异率执行变异操作;

Step8:返回Step2。

5.实例验证

为验证本文建立的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利用一模拟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假定干线运输网络如图2所示,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在a、B、C节点处可以换装,图中数字表示距离,以Km为单位。干线运输中公路、铁路、水路每车(船)载重量分别为20、500、1000吨,配送汽车载重量为1.5吨,公路、铁路、水路的平均运输费用为1、0.3、0.1元/(吨·公里),配送费用为0.5元/(Kg·公里)。表1给出了17个配送节点中一部分节点的参数,包括节点坐标和节点的配送需求量。其中编号为1、2、3、9、15的五个节点为干线运输的终端节点,从中选择几个节点作为配送中心。假定C1、C2、C3至这五个节点的距离相同,即费用相同。

根据遗传算法,本文利用matLaB工具编写了程序求解该实例问题。求解过程中根据效果多次调整相应经验参数,确定了最终取值:群体规模m=50,进化代数p=50000,交叉率=0.45,变异率=0.1。同时利用LinGo软件利用分支定界方法求解该问题,获得全局最优解。

通过多次寻优验证,对上述问题求得最优解,确定终点两个,编号为2、3的节点作为配送中心,干线运输线路为:起点—a3—B3—B1—C1—节点2,起点—a3—B3—B1—C1—节点3。以节点2、3为配送中心的配送方案如图3所示。该方案比全局最优解的费用高出2.4%,作为准优解完全可以接受,但花费的时间比分支定界方法节省了82.7%,证明该方案是高效的。

6.结语

本文考虑了综合运输网络中多种运输方式联合优化,并与车辆路径问题相结合,两者统一在双层规划模型中,上层规划优化物流总成本,下层规划考虑客户配送成本最小化。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该双层规划模型,并与分支定界方法相比较,结果证明该方法可高效求得准优解。

参考文献

[1]孙少龙,吴小涛,等.pSo算法在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8):77-79.

[2]刘舰,俞建宁.多式联运运输方式选择的模型和算法[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1):56-61.

[3]孙华灿,李旭宏,等.综合运输网络中合理路径优化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2008,38(5):873-877.

[4]张维泽,林剑波,等.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8,42,4:574-578.

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综合物流运输配送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2011319817490);山东省“蓝黄”两区课题“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对策研究”(2012-L-53)。

作者简介:

公路运输规划篇4

1、我省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九五”期间,我省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1.9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倍,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84亿元,是“七五”、“八五”期总和的4.46倍,航道港口、站场建设完成32.5亿元,是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跨入21世纪后,我省交通建设的投入继续稳步增长,2001、2002、2003年分别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118.8亿元、139.1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分别完成投资105.6亿元、107.9亿元、124.5亿元。至2003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852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218公里,在全国排名第9位。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坚持水陆并举的原则,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水资源潜力,摸索出了一条“航运为主、航电结合,以电促航、滚动开发”的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九五”期间我省共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4.5亿元,“十五”期头三年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0.03亿元,水运基础设施面貌明显改善,2003年年底,全省通航里程为11968公里,其中四级以上航道为906公里,千吨级以上航道418公里。

2、我省通达“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干线公路现状

(1)南北方向:京珠国道主干线纵贯湖南东部,北连湖北可直达首都北京,南连广东可通江达海,是湖南“内引外联”的重要通道,已于2002年全线贯通。太原至澳门国家重点公路纵贯湖南中部,是京珠高速公路湘境的加密线,与京珠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我省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经济干线,将在“十一五”期重点建设。另外还有G106、G107、G207、G209和S216、S326、S218、S219、S323、S325等国、省道通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周边省份。

(2)东西方向:上瑞国道主干线横穿湖南中部全境,东连江西,西接贵州,其中湘潭至邵阳段218.29公里高速公路已于2002年建成通车;衡昆国道主干线起于湖南衡阳,西连广西桂林,其中湖南境内衡阳至枣木铺段,全长186.06公里高速公路已于2003年底建成通车。另外还有G319、G320、G322和S232、S308、S309、S310、S315、S318、S320、S321、S322、S324等国、省道通达江西、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

3、我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省际运输现状

我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省际运输非常活跃。目前,全省共开行省际客运线路1572条,班次2596个,班车4443辆,其中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客运线路1243条,1581个班次,班车3336辆,分别占省际总量的79%、61%和75%。

在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省际运输中,尤以湘粤运输最为繁荣,共开行湘粤省际班线811条,班车2232辆。全省道路旅客运输量9.17亿人次中,广东方向客运量达1580万人次。湘粤班线占全省省际班线总数的51.6%,湘粤班车占全省省际班车的50.2%。我省共有营运货车13.6万辆,44.5万个吨位,其中从事广东方向营运的货车达1.36万辆,占总数的10%;全省营业性道路货运量3.11亿吨,货运周转量273.6亿吨公里,其中广东方向货运量3700万吨,占全省营业性货运总量的12%。

湘粤两省经济交流一直非常活跃。以107国道和京珠高速为依托,两省道路运输呈繁荣发展态势。据统计,湖南省在广东经商、打工人员达310万人,广东在湖南经商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湘粤两省货运以货运信息配载为基础,初步形成了省际间较完善的零担货运网络,湖南在广东深圳共设有货运信息配载机构51家。从80年代开始,两省道路运输接触日益频繁,湖南各地市及80%以上县区道路运输发展到了广东。

二、我省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今后十到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期,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交通发展总体目标是: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建立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到2010年,全省公路水路运输紧张状况得到全面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到2020年,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需要。

1、2020年公路、水运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将全面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与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共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与国际接轨的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实现公路、水运交通可持续发展,使公路、水运交通基本适应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公路

我省公路2020年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建成全省14个市(州)、人口在20万以上城市的“三纵六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省内各地通达当日往返,95%以上县市能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全部国省道建成二级以上公路,全部县道建成三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道建成四级以上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省总里程将达120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400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1500公里,二级公路18500公里,三级公路12000公里,四级公路60000公里,等外路24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20%,有等级公路里程约占80%。

到2020年我省将形成以高速公路网络为主骨架,干支相连、纵横全省、通达周边、安全便捷的公路网络,公路网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路网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公路通达深度明显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结构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适应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提供更畅通、更安全、更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条件。

——水运

我省内河航道2020年规划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纵穿南北的湘江、横贯东西的沅水等三级航道(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为骨架,以澧资航线、资水、澧水、耒水、凇虎航线、藕池东河等五级(可通航300吨级船舶)以上航道为干线,其他航道为基础的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体系。基本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实现湖南省内水运资源丰富地区间300吨级以上船舶和船队的直达运输,提高内河航运的运输效益和服务质量,推动湖南省内河航运持续和健康发展。

我省内河港口2020年规划目标:适应水运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港口结构调整步伐;建成全省的集装箱、件杂、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化运输系统;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拓展港口的服务功能,主要港口的现代物流中心作用明显。到2020年,形成以全国主枢纽为中心、区域性重要港口为依托、其他中小港口为基础的合理港口布局体系,基本满足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运输的需求。

2、2010年公路、水运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能力和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服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运输网络以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输市场体系,公路、水路交通紧张和制约状况得到全面改善。

——公路

我省公路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省境内三条国道主干线及一条省际公路西部大通道建成高速公路,继续加强国家重点公路以及其他国、省道重要干线公路的建设和路网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和交通扶贫公路建设,使我省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东西连接、南北贯通、通达城乡、结构合理的公路网络,实现省会长沙与全省另外13个市(州)首府以高速公路联接,各市(州)与县(市)之间用二级以上标准的公路联接,大部分地市有三条以上高速公路联通,大部分县市有三条以上二级公路相接;宜通公路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省道上渡口基本实现改渡为桥,全省公路的平均技术等级显著提高;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全部的县到乡镇通等级油路(或水泥路),全部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乡到行政村公路消灭无路面状况,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

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力争达到100000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000公里左右,一级公路1000公里,二级公路9000公里,三级公路8000公里,四级公路40000公里,等外路39000公里,等级公路占通车总里程的61%,二级以上公路占通车总里程的13%,公路网面积密度达47.2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公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均有较大提高,公路交通紧张和制约的状况得到全面改善。

——水运

我省内河航道2010年发展目标: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改善湘江、沅水、松虎航线、资水、澧水等主要航道的通航条件,按规划标准基本建成湘江的归阳~城陵矶、沅水的凌津滩~鲇鱼口、松虎航线的安乡~茅草街、资水的桃江~芦林潭(濠河口)、澧水的澧县~津市等航道。到2010年规划改善航道里程725km,其中三级航道415km,四级航道270km,五级航道40km。

我省内河港口2010年发展目标:加快港口结构调整步伐,全省集装箱、件杂、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港区的布局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全省的集装箱专业化运输系统,主要港口的集疏运条件全面改善,部分重要港区率先建立eDi系统,满足港口运输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长沙、岳阳、常德、株洲、湘潭、益阳、衡阳等主要港口基本适应腹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我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公路发展规划

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建成南联广东,东西连接江西、云贵等省的“一纵两横”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建设好南联广东、东西连接江西、贵渝等省市的“一纵一横”高速公路,形成华中经济圈的“两纵三横”便捷通畅的高速公路运输大通道。同时力争同步建设好省际间其他干线公路,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高效、安全的公路运输干线网络。

为适应“泛珠三角经济圈”公路网络构想,建立和完善“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从而满足区域间客货运输和省际干线公路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促进湖南与经济圈内各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我省与区域内各省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我厅专题开展了省际公路衔接规划的研究。其中我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内相邻的省份有广东、广西、江西、贵州、重庆等。

——通往广东的省际公路规划

我省通往广东的省际通道共10条。其中,国道主干线、国家重点公路衔接路段2条,国道衔接路段3条,省道衔接路段2条,县道衔接路段3条。近期建设计划为:

1、太澳国家重点公路永州以南高速公路:路线全长约163公里,建设年限为2008~2012年;

2、S326白芒营至分水岭:全长96.4公里,拟建二级公路,建设年限为2008~2010年;

3、G106汝城至三江口:全长35.2公里,拟建二级公路,建设年限为2008~2010年。

4、郴州X014山田坳至铁丝坪:全长25公里,拟建二级公路2公里,三级公路23公里,“十一五”期建设。

5、郴州X087临武大桥至毛吉岭:全长21.4公里,拟建二级公路,“十一五”期建设。

——通往广西的省际公路规划

我省通往广西的省际通道共23条。其中,国道主干线、国家重点公路衔接路段3条,国道衔接路段3条,省道衔接路段4条,县道衔接路段13条。近期建设计划为:

1、G207江华至界牌井:路线长65公里,拟建二级规划,建设年限为2008~2010年;

2、G209通道至青龙界:路线长45公里,全线按二级规划,建设年限为2005~2007年;

3、S325祥林铺至龙虎关:全长75.3公里,拟建二级,建设年限为2008~2010年;

4、S323道县至永安关:路线长32.9公里,“十五”期改造为一级12.3公里、二级20.6公里;

5、S218高木凼至塔子寨:全长73.7公里,拟建二级51公里,三级22.7公里,建设年限为2004~2007年;

6、S219城步至贝子河:路线长57.7公里,拟改造为三级,建设年限为2006~2007年。

7、X078江永至永济亭:路线长21.7公里,拟建三级,建设年限为2006~2007年。

——通往江西的省际公路规划

我省通往江西的省际通道共28条。其中,国道主干线、国家重点公路衔接路段4条,国道衔接路段2条,省道衔接路段9条,县道衔接路段13条。近期建设计划为:

1、上瑞国道主干线醴陵金鱼石至湘潭易家湾高速公路:路线约全长72.5公里,建设年限为2004~2007年;

2、S310大瑶至铁山界:路线长36公里,拟建二级公路,建设年限为2003~2005年;

3、S320茶陵至界化垄:全长45.3公里,拟建二级公路,建设年限为2006~2007年;

4、S321炎陵至睦村:全长21.61公里,拟建二级公路,建设年限为2008~2010年;

——通往贵州的省际公路规划

我省通往贵州的省际通道共21条。其中,国道主干线、国家重点公路衔接路段2条,国道衔接路段1条,省道衔接路段4条,县道衔接路段14条。近期建设计划为:

1、上瑞国道主干线怀化至新晃高速公路:路线全长93公里,建设年限为2003~2007年;

2、S222藕团至界牌:全长20公里,改造为二级,建设年限2009~2010年。

2、S31鲁冲至大湾:全长49.5公里,改造为三级,建设年限2002~2004年。

3、S232弓判至平仑坳:全长23公里,等外砂路,近期改造为三级,“十一五”期建设;

4、S308凤凰至大兴机场:全长30公里,“十五”期改造为二级。

——通往重庆的省际公路规划

我省通往重庆的省际通道共6条。其中,国家重点公路衔接路段1条,国道衔接路段1条,县道衔接路段4条。近期建设计划为:

1、宁樟国家重点公路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路线全长约75公里,建设年限为2005~2008年。

四、强化“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一体化运输的思路

与“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兄弟省市共同努力建立方便、快捷的省际道路客货运输网络,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全面、智能化的道路运输和应急管理信息网络,逐步实现道路运输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道路运输组织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促使泛珠三角经济圈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

1、加快道路运输组织结构的调整。鼓励道路客货运输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改组等办法,以发展快捷运输为手段,促进优良资产重组,切实消除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散、运输质量差等问题,实现做大做优。

2、加快道路运输经营结构的调整。坚持道路运输服从社会经济需求、服从不同层次运输需求的原则,大力发展专线运输、直达运输。适应两省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客运输;积极开通港澳旅游直达专线车,实现两省旅游资源和运输资源的共享。

3、加快道路运输运力结构调整。通过扩大运力规模,提高运力档次,优化经营环境,进一步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到2005年,高级车拥有量从现在的45%提高到85%,客货运输量比2003年净增20%。

4、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建立运输质量信誉考核体系,促进道路运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推进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的良性发展。

5、大力发展以快件、集装厢运输为主要方式的货物运输。利用京珠高速公路,依托盐田港,开辟湖南省公路出海通道;依靠长沙、衡阳等城市综合功能和运输枢纽作用,建立物流中转基地,抢占物流制高点;全面开拓货运信息配载,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货运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货运业在未来3年内有新的突破,货运量以每年10%的增幅上涨。

公路运输规划篇5

公路局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交通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全市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战略、措施,拟定有关规定并监督实施。

(二)根据全国、全省的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交通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编制全市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行业统计和信息引导工作。

(三)负责全市公路、水路和地方铁路交通行业管理和运输组织管理,协调道路、水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组织实施上级下达的重点物资运输、紧急客货运输和军事运输。

(四)培育、监督、管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市场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划市场体系布局,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和监督市场行为,维护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平等竞争秩序;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引导交通运输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五)组织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的实施,负责交通工程建设的投标、招标等管理工作,协同有关部门负责交通工程定额管理和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

(六)负责全市公路规划、建设和管理;组织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养护和管理;负责路政管理,依法保护公路产权。

公路运输规划篇6

【摘要】针对综合运输网络中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的分离问题,本文将两者综合考虑,统一用双层规划模型表达。上层规划优化物流总成本,下层规划考虑客户配送成本最小化。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该双层模型,实例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求解方法的高效性。

 

【关键词】综合运输;网络优化;车辆路径问题;双层规划;遗传算法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飞速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被集成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多式联合运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物流及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从货品出发的源头开始,干线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线路的优化以及末端配送的方案都是联合运输中的主要内容。在干线运输环节,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都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交通体系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层次已经逐渐形成。

 

在干线运输环节的优化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路径的优化,而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合并为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优化问题。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研究。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以运输时间长度、运输成本费用或者服务水平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研究目标进行最小化求解,建立联合运输路径的选择与优化的模型。魏际刚等对多式联运中系统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布局、结构、信息等5个方面的问题。刘舰等建立了基于综合运输成本最小和运输风险最小的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孙华灿等建立了一个含路径合理性约束的联合运输路径优化模型。

 

在配送环节,一般定义为车辆问题(VehicleRoutingproblem,简称VRp)。蒋忠中等并采用模糊数表示车辆行驶时间和顾客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了VRp的模糊规划模型;贺国先在满足车辆满载约束的同时充分考虑货物的运到期限,继而建立配送方案模型。求解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旅行商法、动态规划法、节约法、扫描法以及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等人工智能方法。

 

作为一个整体的物流过程,运输和配送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上述文献中大多数只考虑了其中某个环节,问题设定有一定的缺陷性。基于此本文将干线运输的综合运输方式优化选择和车辆路径问题综合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研究该问题,将运输费用、中转费用、运输时间、配送费用等作为总成本联合优化。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引入双层规划问题求解该模型,在优化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用户配送选择问题。

 

1.综合运输问题

物流过程中综合运输方式完成一次运输任务的过程中,可包括任何两种方式之间的转换,即公-铁、公-水、水-铁、水-公、铁-水、铁-公。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相对独立,运输方式的转换仅发生在枢纽点,不是任意位置。

 

一般来讲,物流过程都是以公路运输开始,以公路运输结束。但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两头的公路运输过程可能有所差异,可能是直送,也可能是配送。为不失一般性,本文假定开头的一段公路运输过程,是直送,结尾的一段公路运输,是配送过程。配送过程的优化,就是VRp问题,直送过程,会涉及到运输方式和路径的选择,同中间环节的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一起,构成联合运输的优化问题。

 

2.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

综合运输虽然理论上从起点到终点中途可以多次变换运输方式,但在实际中,这样处理不但会大大加大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考虑到物理设施建设的有限性,实际运作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据当前运输领域运作实际,我们假定直接连接起点和终点都是公路运输方式,后续可根据需要变换方式和路径,并且整个物流过程中,变换运输方式最多2次,否则视为不合理路径。根据上述描述,可构建联合运输网络图如图1所示。但需要注意的是,终点位置并不是唯一的,终点位置会直接影响到配送总费用,终点位置的确定也就是设施选址问题。配送过程从图1终点出发,配送到附近的多个网点,完成整个物流过程。

 

2.1综合运输优化模型

图3构建了一个无向图G=(V,e),V表示网络中的所有物流中转或起止节点;e表示边集,包括不同方式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连接。起点出发都统一用公路运输。模型假设在两个节点之间货物不可分割,即2个节点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每个节点有资格和能力进行转变运输方式的操作,会花费时间和经济成本,但不考虑仓储费用。

 

联合运输环节建立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由运输费用、变换运输方式费用(简称换装费用)构成。式(1)中表示从节点i到i+1之间,运输方式为k时的运输费用;,1表示选择该k种运输方式,0表示不选k种运输方式;表示在节点i由k到l的换装费用,,1表示节点i选择由k到l,0表示节点i不选择由k到l。式(2)表示2个节点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式(3)表示在某一个节点处,至多发生一次转换,式(4)表示如果在节点i运输方式由k转换为l,则从节点i-1到城市i,运输方式为k,从节点i到节点i+1,运输方式采用l。

 

2.2车辆路径问题

车辆路径问题是指在客户需求位置已知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在各个客户间的行程路线,使得运输路线最短或运输成本最低。配送中心配送的车辆调度及路线安排问题可描述为:在配送中心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等已知的情况下,对m辆车,n个客户点,确定车辆分配(每辆车负责的客户点)及每辆车的行车路线,使成本最小。

 

其中J为服务网点的集合,K为配送车辆的集合,QK是车辆的最大容量,Cij是从i到j的配送费用,dj网点j的需求量,Ujk是顾客被访问的顺序号,n是网点总数量,,若车辆k从顾客i行驶到j则为1,否则为0。式(6)为目标函数,以总的配送费用最小为目的。式(7)为每个顾客只能被服务一次的约束条件。式(8)为防止同一个地点之间巡回的约束条件。式(9)是车辆容量限制约束条件。式(10)是保证巡回路为封闭回路的约束条件,即车辆从物流中心出发,最后一定要再回到物流中心。

3.双层规划模型

双层规划模型是多层规划的特例,由上层模型(U)和下层模型(L)组成。上层决策者通过设置的值影响下层决策者,因此限制了下层决策者的可行约束集,上层决策者通过下层决策者的目标函数与下层决策者相互作用。下层决策变量y是上层决策变量的函数,即y=y(x),这个函数被称为反应函数。

公路运输规划篇7

关键词:大准铁路;信息化;业务优化

0引言

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6日,它的前身经历了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铁路筹备处、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铁路运输部、神华西部铁路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五个阶段。自2014年11月起,负责准池铁路的生产运营管理工作。所辖管的大准、准池两条铁路连接东西、南北相向,正线里程为448公里,运营里程为502公里。通过大秦铁路和朔黄铁路两大运输通道直达沿海的港口码头,形成了强劲的运输能力,对保障神华集团乃至国家能源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运输组织模式优化

1.1采取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

基于国内外先进数字铁路建设实践,结合大准铁路编组方式固定、运输需求稳定且以直达为主等运输组织模式特点,建议采取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以运输组织计划为主导,严格按列车运行图和编组计划组织列车运行,日班计划由集团总部集中编制,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统筹规划装卸设备、线路、机车、车辆等运力资源,实现资源运用的最优化。

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以货源、货流、车流、运能和运输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规划的原理,编制流、线结合的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组织的核心,各运输生产部门必须围绕列车运行图开展生产活动,完成列车运行图规定的生产任务。调度指挥的职责主要在于协调好各个运输生产部门之间的配合,维护列车运行秩序,保证实现按图行车。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列车调度人员干预列车运行秩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事故、自然灾害、线路损坏、列车严重晚点以及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才根据事先约定,按照规定调整列车运行秩序。在这种运输组织模式下,货车定点集结,列车按图行车,结点站之间的车流有良好的接续关系,列车编组顺序表记载了列车中货车及装载货物的相关内容。

大准铁路以服务内部产品运输为主,具有货源稳定、计划性强等特点,建议进一步推动资源运用和运输组织的职能分离,实现神华铁路运输组织的统一规划和指挥。

1.2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可行性分析

1.2.1社会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经济总量增长的需要。神华集团的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集团货物运输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货运总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铁路运输部门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运输总量的增加。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协调铁路运输内部各环节的生产组织,提高运力资源效率,在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神华产运销一体化的要求。计划型组织模式的实行,将进一步提高运输计划的兑现率,有利于提高运销能力,有助于煤矿、铁路、港口间的生产协调,对产运销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建设国际一流重载铁路的要求。为实现国际一流重载铁路的目标,必需实现国际一流的铁路运输管理。国际一流的铁路运输管理,必须要有一流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其核心是科学合理周密的计划。计划性组织模式的核心,也是提供科学合理周密的计划,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1.2.2技术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通过优化运能资源的配置,使进一步缩短机车车辆的周转时间成为可能。大准铁路科学发展,要求全面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进一步推进,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机车车辆使用效率,改革了维修体制;通过合理布置车站、机务、车辆等运能资源,可以减少机车、车辆换挂等技术作业,进一步缩短机车车辆的周转时间。

利用计算机编制编组计划和运行图,为计划型运输计划的优化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准铁路运输比较简单,装车地集中在准格尔的几个矿区附近,卸车、转运地集中在几个码头、国铁的几个交界口、几个电厂附近,编组内容基本固定,编组计划非常简单,运能计划主要是运行图。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运行图以详尽的货源、货流调查资料和准确的运输统计分析数据、车流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规划的原理来编制确定,具有流线紧密结合的特点,质量良好的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的系统设计,达到了可直接执行的要求,除特殊情况外,车站在日常工作中可直接组织按图行车。因此,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求大大提高,不仅需要大量详尽的数据资料,也需要精密的系统规划分析。计算机编制列车编组计划和运行图技术的发展运用,为运输计划的优化和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支持。

1.2.3经济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计划型运输组织方式,可减少货车技术作业时间和集结时间,加快货车周转,压缩货车周转时间。“实现按图行车”,有利于机车的规律运用,提高机车使用效率,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为推进货运组织的集中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实现铁路货运的集约化经营,为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符合运销部门快速运输的要求,对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煤炭市场占有份额,对增加集团总体收益有着重要作用。采用计划运输组织方式,实现按图行车,可提高货物运输正点率,加快货物送达速度,大大提高铁路货运质量,更好地为运销公司、用户服务,提高销售的信誉度,提升神华集团的形象。

1.3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经济效益分析。铁路运输能力是神华有别于其他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神华集团最主要的基础板块之一,维系着集团产销渠道的畅通。铁路运输业的性质决定了运输业本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其所创造的整体效益。因此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效益分析中要特别注重整体效益的分析。

1.3.1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经济效益的特点。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具有多种速度组合、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的运输特性,拥有其他运输组织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应地,其经济效益也有许多与技术特性相联系而区别于其他运输组织模式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宏观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应用于全公司路网,因而对其分析应着眼于全局,考察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注重效益宏观性。

区域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按点―轴扩散规律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实现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强区域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间接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是通过它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交互作用来实现的,这其中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更多的是通过波及效应产生的间接效益。

长期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前期投资额巨大,要求配套设施多,因此其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通常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具有长期性特点。

1.3.2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相关运输线路因多运货物增加的正效益。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实施后,同一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相关运输线路(如既有调度组织型铁路、公路甚至民航)上的大量货流将转移到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线路上。因此其余的运输方式可以腾出能力增加货物运输,从而将增加整体经济效益。

从整体经济角度分析,该部分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他组织模式直接获得的效益,二是所运各种货物为整体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

从调度型组织模式转变到计划型组织模式货运时间的节省。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实施,会使既有铁路上的很大一部分货流转移到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线路上来。相对而言,这部分货流量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线路上的旅行时间应少于在既有铁路上的旅行时间,由此运输时间的节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部分效益可以根据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列车与既有线调度型组织模式的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的差值和转移的货运周转量计算。

2基于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的核心业务优化

大准铁路运输核心业务框架定义基于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和大准铁路自身特点,综合国内外铁路行业的先进业务分析模型,制定大准铁路目标业务框架。本框架在打破铁路行业“车、机、工、电、辆、供电”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大准铁路业务进行了整合,并对大准铁路运输板块在“战略规划、货运营销、运输组织、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将数字铁路运输业务领域进行了划分。

2.1运输生产计划。货物运输计划是铁路运输主要内容之一,是铁路货物运输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体生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是计划型运输组织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确定货运设备、货运机车车辆修造计划及货运运营支出计划的重要依据。编制货物运输计划是为了更好地挖掘运输潜力、组织货物均衡运输、提高货运服务质量、保证货物安全、迅速、准确、便利地运行。

2.1.1计划主导模式下运输组织过程。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组织过程分为四大部分:货源调查与预测,编制技术计划,编制日常计划和调整计划。大准铁路的货源调查和预测工作,主要由运销公司承担,而且相对比较准确。未来编制技术计划、日班计划及计划调整将逐步由集团总部集中负责。

2.1.2月度运输计划编制。月度运输计划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准铁路的运输特点,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月度运输计划应该作为产运销协同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月度货运计划中,建议突破国铁现有模式,加入销售对运输期限的要求,同时在技术计划中考虑这一因素。

针对大准铁路目前的技术计划编制现状以及大准铁路的路网建设情况,对于技术计划的编制工作建议增加车流径路调整计划,定义各分界站交接列车的调整方案,同时,增加货车备用车计划,在技术计划完成后,自动生成运输方案。

2.1.3日班计划编制。运输日常计划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证年、月度计划任务的完成,依据运行图等基础技术文件编制。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日常计划是指导日常运输工作、保证合理运用技术设备的具体行动计划。

2.2运输生产作业。铁路运输生产作业管理是执行层面的内容,包括日常运输管理、车站作业、机车作业、列车运行等和运输直接相关的具体业务活动。本规划将重点从行车自动化、施工管理、调度命令管理、车站作业流程等方面对运输生产作业过程进行优化。

2.2.1行车自动化能力提升。随着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和日趋成熟,建议未来在大准铁路进行推广和建设,以提升大准铁路行车自动化水平。

CtC系统目前已在我国铁路干线尤其是高铁线路,如武广高铁、京津城际、大秦线和胶济铁路上得到了应用。朔黄铁路目前也已建成CtC系统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CtC在无人值守及减员增效等方面的优势。

2.2.2施工管理流程优化。大准铁路干线为货运重载铁路,具有列车轴重大、运输密度大和行车速度不高的特点。铁路施工需要比较充分的天窗封锁时间,需要限制列车行驶速度,对运输效率和行车秩序有所影响。大准铁路目前主要采取固定天窗、集中施工的方式,部分铁路子分公司已经实现了施工计划和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

通过对施工计划内容的优化,使运输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现场劳动强度有所降低,施工管理更加精细化、准确化。

2.2.3调度命令管理优化。铁路行车工作遵照集中指挥、统一领导、逐级负责的原则,调度员下达的调度命令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系统采用了数据字典选项方式来解决大部分的字段输入,在命令正文方面也提供了可分级的命令内容以及常用词汇的选填功能。但在调度命令信息化程度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2.2.4车站作业流程优化

2.2.4.1优化车站作业流程,提高车站作业效率,实现减员增效

车站是铁路运输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执行单元,负责运输生产计划的执行落实,是资源、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影响运输效率和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神华的车站作业包括计划、接车、取送、装卸、摘挂、发车等活动,基本是传统信息条件下手工作业的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2.2.4.2优化车站数据采集和作业卡控,保障车站作业安全

车站是运输组织过程中重要的信息采集源点,采集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时间、编组内容、机车、车辆、调车作业及货票等。通过数据的及时采集和综合运用,各级运输组织人员可实时监控现场作业状态和进度,通过预设阈值和标准作业时间对现场作业进度进行分析和卡控,在作业进度可能影响计划时给予分级预警。

参考文献:

公路运输规划篇8

1.1公路运管范围公路运管范围取决于公路运输的经营范围。据国务院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三定方案中职责的规定,公路运管的工作范围为: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各类货物搬运与装卸、运输使用车辆保养与维修及其相关辅助等几方面工作内容。

1.2公路运管工作的任务公路运管主要任务一般由公路运输行政管理基本目标与职能来确定。公路运管机构为政府专属经济管理部门,其核心任务应是对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经营管理关系、经营性经济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组织、正确指导、综合协调及行为监督,以发挥政府管理对运输市场的行政管理功能与作用。

1.3公路运管工作特点①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放开原则。公路运管机构设置应对微观经济行为予以主体放开,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适度予以有效调控,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综合配置功能的优势作用。②分级管理并统一领导。公路运管即按部、省、市、县及乡各级实行分级管理并给予领导上的统一,全面形成自上而下的公路运管行业管理综合体系。③规范统一并依法治运。鉴于公路运输行业所具有的生产门类众多、行业内部结构复杂、运输队伍过于庞杂、经营范围分散等特殊性质,需严格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标准经营管理规则,以对其各项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经营服务行为和相互间的经营协作与互惠互利关系的各类经营活动依法给予调整,以此促进其行为规范并协调有序发展,同时依据有序市场规则来维护与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推动运输行业有序健康成长。④复杂关系的协调与管理。在综合运输市场体系中,公路运输行业具有单独承揽大宗依托长、中、短途运输业务的能力,同时还担负相当部分其他业务、不同方式运输业务及其起讫点集疏运任务,故其不可避免会与其他运输方式间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横向管理上既是独立的专业经济体系,又要与工商、财税、物价等各类综合经管监督部门密切相关,这样就关系错综复杂而导致协调工作难度加大。各部门、机构之间需要建立密切配合与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互补互助地有机协同开展工作。

2公路运管要规范化建设

①所谓公路运管规范化,其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应理解为:规范化管理公路运输市场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依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与技术规范对公路运输经营者、管理者及其经营活动行为等实施合理组织、严格监督与有机协调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预期规范化管理的工作目标。②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经营资格的规范化、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经营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商务活动的规范化以及监督管理的规范化等。③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基础是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化工作以及业务培训与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在内的各项工作。

3建立完善的公路运输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责

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是对公路运输管理机构体系、行政体系及规范运作制度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并取得公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与否,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环节。

3.1对公路运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优化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机构设置是建立在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的,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职能配置与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方案通知》要求,参照各地相关《公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市、县及乡镇五级管理层面设立管理机构。

3.2公路运管机构的职能与划分对于公路运管各级机构中,三个层面与各公路运管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制度共同来构成公路运管基本结构体系。根据三定方案和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条例》以及各地出台的《公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其职责、任务和职能、职权均给予明确规定。①决策层次公路运管机构职能对全局性公路运管工作给予筹划与合理决策。②中间层次公路运管机构职能同时兼具决策和执行两层面具体职能和内容。③公路运管部门的内部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全面建立健全职能与内容。④公路运管机构的运作与运行应进一步全面提高其工作效能。

4结语

公路运输规划篇9

西钢钒是新扩建的大中型钢铁生产基地,地处我国大西南,其原燃料的运输及产品外发主要依赖于铁路的运输,在外发产品受到铁路的运输能力的极大制约,配合铁路部门的运输组织是西钢钒公司的重要议程,结合西钢钒公司管理模式,以及西钢钒公司信息化管理规划及需求,西钢钒产品外发管理软件,是一种“供应链”分组下的(基于网络的)操作软件。它能通过多种方法和其他相关的系统操作一起提高西钢钒产品外发的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装运单位,发货计划,装车计划管理运输模型、基准,维护运输数据,生成完整的外发信息的跟踪,优化外发计划,外发组织方式,可用于管理从车辆入厂到产品装运完毕离厂的业务流程。采用该系统,可以类实时监测所有的重要信号和监控所有列车。其中结合铁路信息化系统的通信网络确保了铁路沿线的无线电通讯联络。

1 概要描述

西钢钒产品外发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改善产品外运管理水平,特别适合于西部工业企业。通过为您打造一个灵活的产品外发管理系统,令您的产品外发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得到大幅提升。

面向产品外发运输管理,集运输调度管理、产品资源管理、作业执行跟踪、路线管理、车辆管理、结齐抛账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可以支持零担、整车、直达列车、专列的钢铁产品、化学品运输等特种运输服务业务。

与供应链系统的无缝集成:

系统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架构下进行设计,能够与销售、订单、货代、生产、仓储、财务等供应链的其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支持集团化多点作业模式:

系统基于集团化管理理念设计,对于集团管理的多门点、多仓操作都有很好的支持。

2 基本功能

外发产品通常的管理方式是产品在生产下线后下线入库后才能准发,才能提出日运输计划和发货计划,时间存在滞后,必然造成库存有一定积压,也对生成造成一些影响,在装车时倒垛现象严重,即耽误装车时间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高。同时使得企业报出的运输日计划不能满足管理要求,兑现率只有20%-30%,离铁路部门的要求90%的兑现率相差甚远,只有加强日计划的内部管理,提高日计划的兑现率,才能提高西钢钒公司的铁路运输的日保障能力。

运输计划是铁路部门对运输组织的一种管理手段,依照运输计划安排列车的运行图,是提高运输效率的较有效方法,中国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运输都以铁路运输为主,企业产品外发要遵照和配合其规定来执行,西钢钒公司一期规模铁运每年出厂400万吨,按平均每车52吨计算需要7.7万个车,按铁路规定正式计划按70%提报就是5万多个车,如果按常规计算方法提报运输计划,计划兑现率在大约40%,为了提高对西钢钒的发货的保障能力,加速出厂的周转,降低库存,采取对月运输计划在系统上的管理模式的很大改进。

装车计划是为了便于组织直达列车、专列,在干线行车运输上与铁路运输部门的运行车次接轨所使用的车辆分配的计划,在准确的日计划的基础上,按装车线、用户信息、解编站、管内外车辆等信息编制的车流运行计划,可以指导用户装车使用哪个车皮,怎样编队,那些车辆需要空重计量,装车线上需配的车种、车型及车数,那些车号组成一列车,何时交车等操作,对直达列车的组织实施,减少局车厂内作业环节,便于与国铁干线列车运行车次的对接;对外直达列车的实施,减少了成昆线的解编次数。在西钢钒使用的装车计划,便于局车装载重量最大化,参照攀钢钒公司的平均净载重为52吨,每吨运杂费200元,西钢钒项目实施后,主要是使用敞车系列,铁路装载方案允许55吨或57吨,预计系统实施后能达到54吨。主要功能为:

2.1 产品业务管理

1)订单接入:将销售系统(外部系统)的产品销售订单接入本系统里面,生成运输月计划的基本信息。支持跟踪订单的状态,订单状态包括分为备料、待产出、产出、准发、发货计划、发货完成、结算、订单完成、订单取消等状态。2)发货计划:将已到货款或先货后款等可发货的订单计划发货日期便于铁运方式提前向铁路局申请运输计划,汽运代运安排到车辆、驾驶员进行运输。支持拆分、组合订单进行运输。3)发货实绩:产品货物等装载完成,进行装载清单的生成,传递,便于车辆出厂时门岗人员进行登记检查,需要填写司机、车辆以及实际的货物品种、重量、件数等。4)单据结齐:第三方产品运输费用单据收回后,对应装载清单、质量证明书等单据进行清理核对,账目数据已复核的进行单据结齐处理。5)向财务抛帐:成本、费用明细信息向财务系统(外部系统)抛帐。6)红冲管理:对操作过程提供条件控制下的红冲功能,对错误信息可以提供修正功能。

2.2 车辆管理

1)装车计划:根据产出及库存情况计算各材料规格下日所需的火车车辆类型及车皮数,安排外发量并向路局申请车辆。2)车辆登记:自提车辆出入厂区时操作人员进行登记,需根据合同提货单等进行登记,要填写司机、车辆类型、合同号、提单号、备装货物的品种、重量及件数等信息,出门时实际的货物的计量信息、计量单号等。3)车辆配到及调度:代运时按照装车计划将车辆调度到装车仓库所在的装车线上,空重计量、装载检查、装载完成的集结、车辆交接等的调度。4)车辆状态:根据车辆的主要事件点将其设置为一系列的状态,分为“进厂状态”、“卸货状态”、“空车状态”、“配计划状态”、“配到货位状态”、“装货完成状态”、“货检完成状态”、“车辆待交状态”、“车辆交出状态”、“车辆离厂状态”。车辆的状态会根据车的整个调度、装货过程跳转,也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工改变其状态。5)车辆的跟踪及履历:装载车辆的每个过程都要进行记录其履历,同时统计各过程的时间及车辆总数,对每个事件点都有详细信息的记录,也可以对总体情况及各种条件进行统计查询。

2.3 运输计划管理

1)月运输计划管理:企业根据国家铁路局的要求和产品合同的实际情况,提前预计计算下月运量和吊装能力,向铁路部门提请运输计划。2)旬运输计划管理:企业根据企业根据国家铁路局的要求、合同交货日期及实际库存情况计算下计划下旬的运输地点、产品及运量并根据车型换算成车数,报铁路部门审批。3)日运输计划管理:根据每天的装载能力及仓库库存量和生产即将下线的产品及进入精整计划中的产品情况决定下日的外发产品及外发量向铁路局请车。4)运输计划的跟踪计统计:外发控制点的实绩更新运输计划的执行情况,详细记录计划的实时完成量。

3 系统设计

1)对于直发卷增加直发功能,在做准发的时候,就直接下发发货计划,可实物不入库直接装车,然后作信息入库、出库操作,可有效节约运输成本。2)在精整库区根据其去向可提前下计划,增加发货计划控制的灵活性。3)增加结算单位及优先级控制,通过内外计划号分离的方法,在内部流转使用内部计划号,在和铁路局交接时,通过内部计划号对应的多个外部计划批准号,优先选择可使用的日计划。4)通过日计划需求的计算提前24计算明日要发货的材料,包括未准发而计划要精整的材料,使用经验值及组批规则推荐出较优的车种车型及车数。通过日计划的跟踪掌握日计划、装车计划、月运输计划的完成情况,车辆分配运行的情况为编制下次的日计划、装车计划、月运输计划的部分数据来源。5)从销售系统下发销售合同开始,然后销售的请车计划处理,运输合约号管理,固定需求车数的跟踪计算,运输欠量的计算,服务定单的生成及管理包括铁路部门的审批及承运单、码单处理、铁路大票处理等对运输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6)长期用户跟踪,提高战略用户的运输需求的保障能力,对合同出厂欠量对运输计划的需求与批准的及时跟踪,发货计划欠量对运输计划的需求与批准的及时跟踪,对于无运输计划的便于及时办理,准发发货欠量对运输计划的需求与批准的及时跟踪,对于无运输计划的便于及时办理。7)装车计划管理外发列车的组织,通过车辆信息的实时跟踪,严格控制外发列车的装车,局车车辆的调度、指挥,对完成时限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从而支撑日计划的执行,保证日计划的兑现率达到较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月计划的兑现率,为整个成品外发的管理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列车的组织方式,符合路局的管理要求,同时可以较大程度的配合铁路管理部门的运输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铁路运输的能力。8)质保书上传:支持生成pDF文件的生成及电子文件的传送;模板导入;支持上传多张电子文件;支持连续打印。9)运输过程中的异常均可方便回退。10)运输方式:提供多种选择,提供订单级的运输方式及承运商推荐。11)支持eXCeL等标准文档的信息读入。12)订单协同管理:对供应链所有订单进行集中管理,并按照任务要求分解出订单执行指令,传递给作业执行模块。订单可以支持手工录入与eRp系统或订单管理系统中导入,支持订单的审核流程设定,同时对订单的执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13)运输调度管理:根据订单指令要求,结合运力情况,调度人员进行调度管理。此外,系统提供订单余量管理、作业执行管理、运力预估管理等功能,超越传统一维调度模式,为调度部门提供全面的信息调度作业模式。大大提高设备作业效率,降低成本。14)运输作业管理:对整个运输作业执行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包括货发车确认、车辆跟踪、换车处理、回车确认、回单确认等。15)财务管理:系统还提供和其他供应链业务结合进行结算管理。16)权限设置:支持基于职责设定用户组;支持基于用户组进行操作权限分配;支持基于用户组进行警讯权限分配。17)系统日志设置。18)对于因基础资料缺失的订单,系统提供了手工处理的功能。

4 设计结论

1)此系统实施后,可提前下发货计划。使成品库提前做好装车准备,提高了装车效率,大大较少了翻垛倒垛的工作,可以实现台架装车,节省人工操作,也避免在倒垛中造成的材料损坏,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实现直装、台架装车每吨可节约运输成本预计为20元,西钢钒公司按每天发货15000吨计算,每年节约运输成本预估计为20*15000*365=10950(万元)。2)加强日计划的内部管理,提高日计划的兑现率,达到铁路部门的管理要求,提高西钢钒公司的铁路运输的日保障能力,为优化、组织、协调销售及产品外发提供信息支持。对于提升西钢钒信息化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3)有效的流程优化,简便了操作,提高了计划的兑现率,满足了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加强月正式及追加计划的管控力度,提高对西钢钒的发货的保障能力,加速出厂的周转,降低库存。更值得推荐的是减少落空率,为西钢钒节约了可观的运输成本。对于提升西钢钒信息化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西钢钒流程与新钢钒的运输计划相比,明显提高了计划兑现率,减少了计划不能兑现的罚款,按一车皮50元计,一月新钢钒大约落空5000个车皮,一年可节约50*5000*12=300(万元)。4)加强月正式及追加计划的管控力度,提高对西钢钒的发货的保障能力,加速出厂的周转,降低库存。并且直接效益明显,西钢钒流程与新钢钒的运输计划相比,明显提高了计划兑现率,减少了计划不能兑现的罚款,西钢钒公司一期规模铁运每年出厂400万吨,按平均每车52吨计算需要7.7万个车,按铁路规定正式计划按70%提报就是5万多个车,依据攀钢钒的历史经验,计划兑现率在大约40%,系统改造后,加强了运输计划的管理,首先,采用内、外计划号的分离,大票处理时优先使用正式计划;其二,对长期客户都按正式计划提报,提高了正式计划的兑现率可达到70%,一个车计划落空一次罚款50元,减少运输落空费用:7.7(万车)*(70%-40%)*50=115.5(万元)。5)该系统便于局车装载重量最大化,攀钢钒平均净载重为52吨,每吨运杂费200元,西昌项目实施后,主要是使用敞车系列,铁路装载方案允许55吨或57吨,预计系统实施后能达到54吨,西钢钒运杂费略低于攀钢钒,按150元计算,西钢钒公司一期规模铁运每年出厂400万吨,按平均每车52吨计算需要7.7万个车,节约运杂费7.7万*2吨*150元=2310万元;局车延占费,物流与装车单位并行作业,减少装车配货及列车聚集时间3小时以上,每车/小时10元以上,节约7.7万*3小时*10元=231万元。6)加强西钢钒公司内部运输组织的管控力度,提高运输作业效率。提高用户交货量,保障了西钢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的满意度。国铁运输保障的提高,减少公路运输,降低运输成本。7)直达列车的组织实施,减少局车厂内作业环节,便于与国铁干线列车运行车次的对接;对外直达列车的实施,减少了成昆线的解编次数,提高成都铁路局的满意度,获得铁路部门的支持也就能提高公司的运输保障能力。

5 成功案例

西钢钒产品外发:根据西钢钒产品外发现有的业务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选择了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整体产销外发管理系统,该产品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架构下进行设计,能够与贸易、订单、货代、仓储、财务等供应链的其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保障了公司产品外发的顺利进行,提高运输作业效率,也降低了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公路运输规划篇10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综合运输体系涵盖了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体现综合运输体系的“全”;而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仅是五种运输方式的简单总和,它立足于各种有机联系,使五种运输方式协作配合、有机结合、联结贯通,体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协调、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从交通运输建设来看,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效率和效益,各种运输方式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从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来看,在统一的运输市场中运输组织结构联合,动作协同。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运输规模、运输能力、运输管理等体制,特别要适时调整运输体系的结构,以提高运输效率和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较薄弱

运输业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不同,各有优势和特点,完成单位运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贡献不一。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最具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运输方式,理应成为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和构建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内河航运相对于现代化的陆路运输方式而言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比较优势难以显现。铁路运输对环境污染小,运输能力强,而我国铁路客运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公路运输由于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

2.交通管理体制不顺

运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运输方式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运输管理实属于多头管理:铁道部统筹管理铁路,交通部负责水运和城间公路的管理,城市内部的交通管理归属建设部,民航局负责民用航空的管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管道运输管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管理机构,甚至同一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中,城间公路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管理又分别归属于交通部和建设部。

3.缺乏一套调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我国提出了交通运输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仅提出总体要求,并无具体总量指标要求,缺乏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准和进程。如铁路、公路等建设未从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论证和约束,在资源消耗,环境,交通安全等总量上没有要求,无法利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反映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战略

(一)发展模式

如前文所述,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五种运输方式需要均衡发展,才能形成协调实用的综合运输体系。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以下aBC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公路主导型发展模式(a模式)。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交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公路投资继续加大、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民航快速发展,铁路、水运稳步发展,铁路份额持续下降。

2、公路、铁路协调发展模式(B模式)。针对铁路运输现状及铁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铁路投资,加快铁路发展,提高铁路份额,使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铁路公路协调发展。

3、铁路强化型发展模式(C模式)。铁路跨越式、高速发展。通过大力增加铁路投资.强化铁路发展,并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发展,使铁路市场份额大幅提高,改变目前铁路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局面。三种模式各种运输方式份额发展趋势:模式a铁路份额继续沿目前下降速率快速下降;模式B铁路份额有所提高;模式C铁路份额上升,保持在合理水平。

比较而言,a模式不符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模式基本上是国外二战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受石油、环境等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反思这一交通政策。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铁路运输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铁路运载能力小,运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要避免走国外的老路,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铁路发展,削弱公路、民航发展的C模式同样不可行。一是从各种交通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铁路、水运不能替代公路民航。铁路将在中长途旅客运输、旅客运输需求量较大的短途城际间公交化运输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主要承担大宗散货运输任务、长途物资及长途集装箱运输任务。公路将主要承担短途物资运输、短途旅客运输、铁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客货运输。水运提供特定区域的旅客运输及为沿江、沿海、沿河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服务,为外贸货物提供运输服务。航空运输为中长距离运输提供服务。管道将提供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任务。二是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人们对时间价值和运输服务质量及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输费用不再是出行唯一的考虑因素,未来汽车、航空运输仍将快速发展,用铁路民航替代公路不现实。三是从各模式发展条件看,C模式中铁路改革任务较重,支持铁路发展的投融资等条件有较大难度。四是铁路运输水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路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铁路、公路等协调发展模式即B模式,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它的外在条件看,也比较

符合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是比较可行的模式。“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根据当前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状,一要加大铁路投入,加快铁路发展;二要加快铁路改革步伐,使之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适当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建设步伐,使公路、铁路协调发展。

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模式。针对铁路、河运现状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提高份额,使其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二)发展战略

要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照系统理论的要求统筹规划,把实际中缺乏联系的小系统通盘考虑,进行宏观的战略规划。如建设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综合运输大通道;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发展集约型交通;加强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和农村交通条件等。除了上述方式方法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1.建立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加强全行业的宏观调控

一种是直接的方式,自上而下,在中央撤销铁道部、交通部等管理部门,组建“综合交通管理部门”作为国务院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体可下设铁路管理总局、公路管理总局、航空管理总局、航运管理总局、城市公交管理部门、道路交通安全局、交通建设规划局、交通政策法规局,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的机构对口设置,建立相应的交通管理机构,统管各种运输方式。

另一种是逐步过渡的方式,在组建综合运输管理机构之前,首先按运输方式解决现存的问题,待条件成熟后,交通部门再同铁路、航空等部门建立一定的协调关系,通过过渡,将五种运输方式逐步统管起来,最后按照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职能运行。

2.打破地区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现实的交通运输规划体制是由按照地域划分的政府制定的,而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尽相同,导致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在实际当中不能吻合,这是现在很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诸多的形象工程,导致有限的宝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严重浪费,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地区界限,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3.扶持从事运输业务的企业发展

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从全局上进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而运输服务的提供需要提供运输服务的企业的配合和实施。特别是对于能够提供多式联运的物流企业更应该加以扶植,他们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实际的或间接的运输服务,而且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还起着举足轻重的衔接作用,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投入使用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