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56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要从少年抓起,小学生素质教育应该首先普及的地方。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强调逻辑推演能力的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加入素质教育的考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大纲中对于小学数学的主要要求是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良好的思考习惯,让学生能够具备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本就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健全的人格的任务。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理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或者与素质教育有广泛的交叉。

二、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能力是通过观察将已经活动的线索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小学生在对数学题目尽心观察和分析之后,使用正确的思路还基础答案,这就是数学中的逻辑能力。逻辑能力不仅仅能用于数学,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1]。

2.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类的活动收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在生活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智力因素指的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更多的指向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了学生对于某项事物的兴趣和热爱,对于压力的抵抗能力等。智力因素很难改变,但是非智力是后天影响的产物,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可变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对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让学生成为一个非智力因素更健全的人,将会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数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一个人获得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所必须的基础。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浅显,只涉及到加减乘除,整数分数,但是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智和逻辑能够为学生奠定科学素质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2]。

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路径

1.从思想根源上教育

思想在行动之前,想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建立素质教育的基础,需要首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造。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更加开放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长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分别吸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具备发散思维,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从教学内容上教育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知识的罗列,并不重视小学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入素质教育,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入到小学数学教育中。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甚至也扼杀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内涵,再适当的从课外材料中寻找能够凸显素质的材料,把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比了解知识更加重要的工作来做。

3.从教学环境上教育

教室是传统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封闭的环境无法创造更多的可能。素质教育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方新天地,放开思维方式的束缚。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大胆的脱离教师,把学生们带到更多的地方,活动室、操场、甚至是公园,在生活中为学生讲解数学的应用,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的价值,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

四、加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的效率同时要注重素质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有着浓厚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固然没错,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压制了创新和发展的力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偿失了。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鼓励学生质疑权威的精神,激发生的创造性才是教育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初衷。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监督知识传授的效率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耐心指导,而不是大水漫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特性;共性

一、重视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原则

1.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也强调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们把英语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觉得非常开心,觉得很有兴趣,学习英语才会充满积极性。

(2)实效性原则。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选择地进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做到操作简单而效果明显。

(3)主体性原则。我们应大胆放手,向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真正的主人。

2.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应注意的方面

(1)融合德育,激发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教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融合智育,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译林版三年级下册中有“Howoldareyou?i’mten.”四年级下册中有“whendoyougetupeveryday?igetupat6:30.”

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数学运算时,既巩固了英语数词、图形,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在画图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融合体育,开发智能,活用知识。英语教学与体育活动融合,就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译林版新教材中,我们出现了ear,eye,nose,mouth等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边做操边学英语,一边运动,一边学习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单词,学生学得既开心,又快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融合音乐教学,激发兴趣,增强记忆。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爱动、爱唱等特点,所以歌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有时,他们还会自发地配上优美的动作,英语教学要与音乐结合起来。

(5)融合美育,加深印象,促进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我常常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学生在课内涂涂画画,元旦前夕,我们学习了Happynewyear.我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制作贺年卡,并写上想说的祝福语,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二、要注意英语学科的特性

1.英语学科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1)教学的语言知识和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可以反映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2)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快速而又充分地调动起来。

(3)教学的语言知识真实、有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很轻易地使用。

2.语言的话题、功能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1)一个核心:话题。一条主线:功能。在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和话题,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2)通过大量而又丰富的游戏、歌曲、表演等等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必需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学”与“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学生的积极尝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3.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要让学生活泼地上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扬长避短,积极学习,采用整合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

(2)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大胆地交流、激励,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

(3)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如接龙、男生女生大pK、小组合作、组内开火车等等。

(4)设计任务型活动,开放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4.教学的组织和课堂的教学安排要灵活合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一种是课堂主人的感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活力

(1)教学要短、平、快,让学生大量、持续地接触本课所学的语言材料,大量地使用这些语言知识。

(2)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两人小组,四人小组,组内竞争,组与组之间竞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5.积极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电脑、ppt、VCR,选取适合学生的场景,让学生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学生真实地学习英语

(1)利用我们配套的英语多媒体资源、教学光盘,能最快地让学生理解情境和情境中的句子,知道怎么使用这些语言知识。

(2)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配合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3)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6.运用好激励机制,想出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

(1)我们要使每个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素质,还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3

一、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实现创新性教育主要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主动发现未知事物的欲望,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愿望以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知识上的讲述,这样也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创新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就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展音乐教育,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与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在组织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就要做好音乐教育的渗透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聆听音乐,并鼓励学生主动的表现音乐,以此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从而受到音乐的影响,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

1.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育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就要坚持做好创新与研究工作,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对音乐教学进行辅助,以此来突出教育的重点,保证教育的准确性。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多媒体技术中有着一定的生动性,所以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且在课堂中多媒体也可以将视频、声音与影像等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给学生创建出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也可以借助有效的训练方法来促进学生立体思维的发展。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情绪,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出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说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上的理解,让学生可以主动借助音乐来表达自己,从而实现陶冶情操的目标。

2.综合其他学科

将小学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了小学音乐创新性教育中的重要模式之一,且在不同学科的影响下,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小学音乐创新性教育中,就可以将音乐、美术与文学教育等結合在一起,或是可以综合物理、生物等学科,以此来实现创新性教育的目标,真正展现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凸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可以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

三、对小学音乐教育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1.教学情境上的创新

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其中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就要做好创新工作,给学生创建出真实的音乐环境,以此来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其次,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美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好音乐知识,实现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目标。

2.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对于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来说,其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声乐与乐理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针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中还要组织学生制作乐器,以此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做好创新与研究工作,敢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如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借助讲故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从历史与语言知识等方面入手,从而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教学中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保证互动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

3.创建出民主和谐的学习的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4

[论文摘要]论述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论述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长期性,并提出了建议。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着手进行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那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近20年的教育改革却没有使我国基础教育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本质转变,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概况

美国教育更多的是注意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的课堂不只限于教室,更多的是向社会延伸,因为社会才是最广泛的教育基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先导,美国的孩子一般很早就能独立。

美国从小学就开始推行素质能力的教育,很早就注意对孩子自理能力的训练。特别重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弘扬探索精神,激发创造能力;还强调学生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概况

中国很早就在谈论着素质教育,特别是一些小学教育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学校实行了五分制,分数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失去分数压力的学生和家长面临着进一步的困惑,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学生们无法释放自己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所讲的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并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十多年,各地的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一切围绕分数转,一切围绕升学转的不正常现象。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和“应试教育”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教育畸形,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中小学中出现了普遍的厌学情绪,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等。

3.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中国的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推行素质教育。可能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不错,不用改了,因为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在中国受过教育的留美学生的孩子们,在美国的学校里大多都能出人头地,风头十足。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美国作为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其中小学教育在中国看来有很多薄弱之处。但为什么这种“水平较低”的小学教育却顺联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后续着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为什么每年没有大量的欧美学生来中国学习现代科学或新理论,反而是大量的中国学生远赴欧美呢?这似乎很让人困惑。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知道这其中是有必然联系的。

所以,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必然是素质教育,这是一定的。但不能照搬照抄欧美的模式,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改革。在中国推行素质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而且这一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很多人高度重视读书,甚至将读书视为惟一出路。而近年来社会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希望借读书改变生活的思想已是非常普遍。因此,很多人对于素质教育持抵触情绪,他们反对减轻学生的负担,认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而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又返过来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障碍。

也有人认可了现今的教育方式,思想保守,不愿意进行改革。认为目前的教育只要作小小的改良就行了,根本不必要做大的改动。因此有意无意地排斥着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

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是一个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冒着更大的风险。而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是最缺乏冒险精神的。所以,理应最积极参预此事的中国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此事的阻力。

2.应试体制的阻碍

虽然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正在大步前进,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体制。考试被赋予决定命运的意义,对学校而言,学生的成绩和中高考的升学率,关乎它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这是上级考核和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惟一标准。结果是,学校对素质教育欲行又止,或者是徒具“素质教育”之名,而行“应试教育”之实。对学生而言,高考升学又似乎是惟一的出路。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3.人口问题与就业压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心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有很大的增长幅度,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还是很小,人均的绝对数量就更少了。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高考扩召的幅度加大,就业形式日趋严重,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形势。而今许多用人单位又盲目提高了就业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素质教育又要面临着严峻的人文环境。

三、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长期性

1.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性

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改造自然难得多。传统的思想已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要想改变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在中国找到正确发展道路过程中的重要性所在。在国家的发展建设问题上,“解放思想”的问题不是一下能够解决的;同样,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想改变人们对于读书决定命运的观念,把人们从传统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之源,也不是能够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2.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期性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同样,教育体制改革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现状的发展道路。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从解放初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短期内改变并不容易。

教育体制的改革,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是很难成功的,同时还必须改革现存的的人事制度和评价体系等,为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而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搞的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3.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性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还需要很长时间。而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一定发达;教育落后的国家经济一定落后”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在我国很多地方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造成的。而且,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因此,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

要想在我国推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或者说要想彻底改变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需要有经济与社会的高度发展,而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又有很多困难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1.改变推行素质教育是短期行为的观念。素质教育要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一是传统的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惯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二是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下,而且发展又极不平衡,存在巨大的地区和城乡差距;三是素质教育的推行本身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做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使人们认识到推行素质教育的长期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着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行动的正确性和步伐的稳定性。

2.引导人们改变升学就业观念。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成材的惟一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很多人都在“高考”这一独木桥上死求一计,而不会另辟溪径。事实上近几年来,一方面好多人都在往大学的门槛里挤,而好多职业技术教育却急剧缩水;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很多企业想高薪聘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却无处寻觅。所以,引导人们改变升学就业观念,有利于根据个人特点来培养人才,发挥个人特长,这其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目前比较重视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了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这就使得中考几乎具有了和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制约素质教育的又一瓶颈。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减轻中考对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拓展学生成材空间。同时,当前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使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成材道路,使他们有多种考试的选择,有多种就业的机会。在改革中,要注意不能照搬欧美的经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陈习林:《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两大瓶颈》,《新西部》2007年10月。

[2]黄元英等:《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3月。

[3]贾利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障碍及对策》,《教育》2007年3月。

[4]徐宏伟:《中小学素质教育浅论》,《法制与社会》2007年9月。

[5]王嘉毅:《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民主》2007年6月。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5

一、小学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小学生也不例外。下面分析一下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从而为音乐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儿童时期在不同年龄段的发育格特点不同,在3周岁前,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弱,他们的认知还是以学习外来知识为主,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指导,这个时期如果加强音乐知识的灌输,会对孩子以后的音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3到7岁期间,幼儿的想象力很强,爱问问题,对是非观和美丑观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爱模仿喜欢的事物,这段时期加强道德素质和审美精神的培养,对幼儿以后素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到了7岁后,孩子的自由意识已经很强,个性化很强,能够自我判断和自我学习。所以,这个时期可以加强音乐训练和乐曲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和丰富情感。

以上介绍了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但是,孩子随着环境影响和社会关系的不同,每个孩子养成的性格也有很大不同,所以,音乐教育要适应儿童发育的变化,灵活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和高尚的品格,从而让音乐教育真正的发挥作用,对孩子的教育起到积极意义。

二、音乐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助于孩子个性化性格的养成,可以培养孩子的高尚品质。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儿童在聆听音乐、学习技巧和进行演出过程中,养成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非常自信的心态。通过各种乐器的学习也让孩子们养成了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性格。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团队演出的过程中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了集体荣誉感。

(二)音乐演出可以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孩子自信的性格,和别人合作表演也增加了平时的沟通和交流,都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

(三)音乐知识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儿童在技巧练习中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养成了积极面对问题的学习态度。

儿童时期对孩子的性格影响非常大,一定要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小学音乐教育要多整改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个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帮助

(一)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意识

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乐趣,让学生在表演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感受到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认识到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加强小学音乐素质教育,呈现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自己的兴趣,了解到自己的追求,通过刻苦学习和训练,让自己有了实现目标的满足感,有了成功的幸福感,从而养成了自信、勇敢、坚强的性格。

(二)让孩子有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学生要想学好音乐,就要认识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了解音乐学科的学习规律,这样才能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学习一些音乐技巧,更需要端正态度,努力钻研。比如:学习古筝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勤学苦练,更需要学习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是因为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学习中也需要有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勤学苦练的决心,这是学习中的互通,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刻苦的精神。

(三)提高了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荣誉精神

音乐也是一门群体艺术,具有群体表现形式。例如:大合唱、乐队演唱、器乐合奏等,这些音乐表演形式需要多人配合或者集体合作,每个参与的同学都要努力配合,团结合作,这样才能让演出成功。在这些演出中,学生要站在团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有集体的荣誉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要学会沟通和交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任何一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一部分,任何人的错误都会给团体演出带来失败。在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有了,自信心增强了,生活态度积极了,面对困难也就勇敢了。所以,音乐也是一门集体学习的学科,加强集中学习和练习,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高和团结意识的增强。

(四)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想让孩子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教育内容。音乐教育要多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往往简单的道理就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词中有这样一段:“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这段歌词生动有力,唱出了气概,唱出了决心,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的坎坷,学到了面对困难的态度,从而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有了继续奋斗的动力。

四、音乐教育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性格的有效办法

(一)让学生多欣赏音乐歌曲

多欣赏音乐歌曲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形式和风格的音乐,从而扩宽了音乐知识的范围,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知识,增加了自身的音乐知识储备,有助于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品格的养成。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有一定的激励效果,让学生有了前进的力量。又如《歌唱祖国》歌声中洋溢着热情,让学生对祖国有了热爱之情。再有如《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等,都是作者心酸的写照,通过学习这些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曲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都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动力,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

(二)让学生多学歌曲

学习歌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灵活,很适应小学生进行学习。其优势作用有以下几点:1.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唱歌活动中,也可以聆听别人唱歌,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歌曲的风格多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同美的感受,也增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3.学生学多种歌曲,可以练习声音控制的技巧和气息控制的长短,这样不仅提高了音乐的基本技能,也培养对音乐的情感。音乐作品种类繁多,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巨大,让学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让学生学习乐器

器乐学习是音乐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对学生的性格影响是巨大的。例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音乐天赋,一些五音不全或者声音不适合唱歌的学生很难在歌唱上有所发展,乐器表演给他们带来了机会,这部分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音乐种类,从而找到了自信心,学会更加刻苦努力,从中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四)让学生多参与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最好手段。其办法有三种:1.组建兴趣小组。让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按不同的类别组建小组,如,把喜欢唱歌的学生组建成歌唱组,把喜欢欣赏歌曲的学生组建成欣赏组,把喜欢乐器演奏的学生组建成乐器组。这样可以开展音乐活动,让各组间进行音乐交流,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2.开展集体演出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养成合作精神,从而有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可以正确处理个人的行为。例如:大合唱、群体表演等。3.开展比赛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在比赛中积极表现,突破自我,不仅可以收获成功后的喜悦,也可以在失败中锻炼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有了很强的抗压能力,有利于自己良好性格的养成。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6

一、民族器乐历史简述及音乐特点

(一)民族器乐历史简述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不仅形成了富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乐器文化,还有吸收外来乐器形成的器乐文化。原始社会早期的乐器是由人们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最初他们利用手中的生产工具――石块、土块、兽皮等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敲打乐器。在狩猎、获取食物之后,人们会敲打乐器、集体歌舞、伴唱表示祝贺。“据发掘出的甲骨文记载,当时已有鼓、铃、管、磬、钟等乐器。乐器从不定型到定型,从无固定音高到有固定音高,从单一乐器到旋律乐器,从打击乐到吹管乐器,从单一发展到多样。”

在奴隶时代,随着生产工具不断的出现,乐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良,规模更大,生产技术走向专业化。此时打击乐的构成已更为复杂,有三个一组的编钟和编磬、复杂的吹管乐器笙、竿等。周代,打击乐已经出现七十多种,这种乐器按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也叫“八音”。八音乐器沿用了近三千年之久,这说明当时的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一个高度。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竹笛和筝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乐器。宋玉的《笛赋》中写到南方的笛子型制和现在已经非常很像了。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音乐交流广泛,民间音乐活动也很普遍。

秦汉隋唐时期,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促进了器乐的发展。汉朝时期,器乐多为舞蹈伴奏,舞蹈规模也扩大、复杂起来。汉以后,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建立联系,国内外各民族与地区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吸收了不少外来乐器入主中原。从西北边境民族吸收和改造的鼓吹乐、汉魏时期的“相和歌”等,对器乐的独立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唐代,有许多技艺高超的演奏家也来到当时的都城长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能在长安绽放。

宋代时期的宫廷音乐没有唐代繁盛,但是民间器乐发展却特别旺盛。随着民间风俗的发展,拉弦乐器在当时城市中很流行,产生了具有故事情节的戏曲,器乐的合奏形式也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戏曲乐队的发展同样影响着乐器的编制。在宋朝,拉弦乐器有着长足的发展。由此,民族器乐更加丰富和完整。

在明清时期,各种演奏形式的器乐遍布全国,种类多样。随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又一批新的弦乐器,如板胡、京胡等,弦乐器得到更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了更加广泛的音乐交流,如波斯传入的乐器唢呐、扬琴,而中国乐器笙也是由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同时对欧洲的音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近代民间音乐广东音乐、北方吹歌、江南丝竹有较大发展。其中广东音乐出现了许多名家名作。由于战乱的影响,有些古乐器逐渐失传,但在民间保留着丰富的民族乐器却得到继承发展。对近代民间音乐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音乐艺人,其中华彦钧尤为突出,他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琵琶作品《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具有很高艺术成就。

“五四”运动以后,刘天华在民间乐器改进创作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使之逐步走上了专业化道路。随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结合,将民族音乐乐器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的民间乐器自此走上了广大的舞台。

(二)民族器乐的音乐特点

1、演奏形式

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常见的演奏形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合奏四种演奏方式。独奏是一个人一件乐器,有时是一个人演奏,有时还会有一个人的伴奏或一个乐队的伴奏,例如扬琴常常为二胡伴奏。齐奏为两个、两个以上演奏者按同种乐器演奏或不同种乐器演奏的同度或八度乐曲,例如笛子的齐奏、二胡的齐奏。重奏是由多个声部演奏的乐器,但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的演奏形式。合奏是演奏同一乐曲时按照乐器的不同种类分为不同组,不同的乐器按照不同的声部来进行演奏,例如吹打乐的合奏、辽南鼓吹、山东鼓乐等。

2、创作题材

民族器乐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展现了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我国的民族器乐大部分是有标题的,这些标题有的和乐曲有关系,有的则无太大的关系。但标题性器乐曲,标题与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即用简单、凝练的文字表现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个意境。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产生联想与想象,如琵琶曲《十面埋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非标题性器乐曲中,部分乐曲是按乐曲的结构特征命名的,《梅花三弄》中“三弄”就是同一段主题反复出现三次;还有的器乐标题以配器、奏法的特点命名,如《工尺上》,这些标题与内容没有联系的,实际属于无标题乐曲。乐曲的标题还会有其他一些情况,如标题被换,琵琶曲《夕阳箫鼓》改变成丝竹乐的合奏就变为《春江花月夜》。乐曲的题目,如果更换的好有助于对乐曲的理解,如果更换不好就会曲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传统乐曲中还有一种叫“集曲”,就是将曲名相结合,如《柳青娘》与《三醉》集合为广东曲《柳娘三醉》。

3、曲式结构

民族器乐曲的曲式结构是多样的,可分为二段体、三段体与多段体,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音乐材料展开来的,表现音乐不同的主题,为了表现曲子的完整性,每个主题也是相互联系的;变奏曲式是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加花、装饰。著名的乐曲《阳关三叠》就是主题多次反复的出现。

一首乐曲中两首曲牌(或曲调)不断反复地循环出现,或一首曲牌(或曲调)反复出现两次以上,其间插入新的部分,那循环体。联曲体(套曲)曲式,两首以上完整独立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乐曲结构形式是联曲体。联曲体乐曲在速度上常采用慢一中(一)快或散一慢一中一快一散的原则来布局,如《塞上曲》。

民族器乐曲在速度上常遵循的原则是散一慢一中一快一散或慢一中一快的速度变化原则。在和声方面,在江南丝竹乐和北方弦乐每个声部运用加花或简化的方式形成和声特色。节拍方面常用2/4、4/4拍,乐曲的尾部常用自由散板节拍,为了对比强弱会将许多拍子混合运用。有时在缓慢的速度片段中用8/4拍。在维吾尔民族器乐中还会见到混合拍子7/4、5/4。

二、民族器乐学习在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乐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土特色的乐器,例如新疆的冬不拉、云南的葫芦丝等都是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乐器,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民族器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一)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器乐声音的特殊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导师,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打击乐以强有力的节奏感、丰富的动作表现乐曲;弦乐以优美动听、多层次的音响表现乐曲;吹奏乐器以管内气流的震动和极具个性化的声音、丰富的演奏技15打动人们。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琵琶是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柔和优美,初中音乐鉴赏课《十面埋伏》就是琵琶武曲中的峰顶之作。第一部分作者利用琵琶铿锵有力的节奏模仿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描绘出战场特有的号角声。第二部分节奏紧蹙,音乐多变,演奏上运用多种指法,例如弹、扫、轮、滚,描写激烈的厮杀、拼搏的场面,惊天动地。第三段的乌江自刎,旋律低沉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在对乐曲的讲解中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主题,简单介绍琵琶让学生对琵琶产生兴趣。

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有时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多动脑筋提高学生的兴趣。用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一段好听的乐曲,总是有精美的乐器伴奏,而乐器的背后都会有动人的故事。古筝是古老的弹拨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例如《战台风》这首乐曲,主要讲述了作者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乐曲开头表现了码头繁忙的场景;第二段表现台风来临时威胁码头货物的安全:第三段全曲中心段落表现码头工人不屈的精神,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到愈战愈猛;第四段雨过天晴,码头工人战胜了台风,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最后一段乐曲的再现,码头上又恢复了欢腾的气氛。《抢险》是《战台风》最初的曲名,作者认为这样命名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整个作品成功的展现了工人的英雄形象。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指路灯,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教师所教的知识,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认真的态度学习。

体验自信,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体验自信,本质就是唤醒和激励学生,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学需求,提高做事积极性,还能使他们在成功的路上增强自信心,取的很好的效果。在音乐课堂中,根据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葫芦丝就是教学中很喜欢的一项乐器,在初学葫芦丝时他们一定会对指法和吹奏很陌生,这时教师要有耐心,可吹简单的小曲子提高他们的兴趣。例如《快乐的粉刷匠》一曲,当学生能把简单的单音吹出来时,不论好与不好,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摔倒之后给予鼓励,而不是拉他起来,使他顽强地站起来并给予自信心。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权威的,教师的鼓励对他们自信心的树立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看上去很胆小,不太说话,但是也会有调皮、多动的一面,应抓住细节,鼓励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多表现,如表演葫芦丝、唢呐的吹奏,学生可以敲击桌椅配合伴奏。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建立自信,也会喜欢音乐课堂中的乐器表演,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给他们提供一些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可以将音乐课上课前的五分钟留给学生,作为展现自己的小舞台。如葫芦丝吹奏表演,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吹一些简单的小曲子,表演好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乐趣。如果到了节日,就可以表演一些简单的乐器合奏,增加他们的凝聚力,提高表演技能,激发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拥有自信,获得成功。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著名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乐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作为衡量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现代化国家中,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往往是器乐教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音乐是人的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课堂中,器乐的学习不仅能增加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带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认识五线谱、唱旋律听节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器乐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一些乐理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记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把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乐器相结合就会非常形象,方便记忆。例如波音记号和滑音记号,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很吃力,配上器乐教学就方便多了。学生的大脑里出现了直接听觉和视觉的图片就会产生更深的印象,加上教师的指导就能牢牢记住。

器乐教学在帮助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德国人曾自豪地说:“我们国家获诺贝尔奖的人最多,是因为我们国家的音乐家人数最多。”在学习器乐过程中器官是多方面配合的,通过各个器官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力思维的多向发展。高音就像小鸟的声音,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音乐的形象,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器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在音乐课本中,每一单元都要教授不同类别的音乐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接触到古今中外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历史,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如今,音乐课程已经从单纯的听音唱旋律扩展到了解音乐背景、音乐文化、音乐地域、音乐风格乃至整个音乐审美教育的层面,这正是当今音乐教学中的多面性。

三、民族器乐教学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一)民族器乐教学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缺乏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开拓学生视野和认知能力。如今小学的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已经被正式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随着不断发展,音乐课堂出现了竖笛、二胡、鼓等许多民族器乐,结束了近百年的音乐课只单纯的以唱歌为主题的窘况,加上多媒体电影图片的应用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而挑选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充满个性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当然音乐教育也有不全面之处: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港台、外国流行音乐也大量涌入,学生很喜欢这些时尚的流行音乐而很排斥传统的民族器乐,甚至音乐课堂中学生要求播放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不重视;部分学校,由于升学压力,不重视音体美这些副科,认为这些科目不过是一种调剂,这样会打击学生喜欢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如果只单纯的学习文化课,学生也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民族器乐教学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发展

现代神经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开发右脑提高人的智能素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不但要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音体美各科都要同等重视。在音乐课堂中,教师本身的音乐素质要提高。在一些偏远的学校,有些音乐教师只是教文化课的非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给学生教一些简单的歌曲,不能更深入地讲解音乐的本质。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器乐,例如中学课本引入横笛的教学,但是教师不能完全掌握,无法准确地讲解打音、叠音、吐音等技巧,所以教师要提高音乐素质。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放一些关于民族器乐的纪录片、电影、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对器乐的了解,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音乐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只有对音乐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使其蓬勃发展,促进音乐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民族器乐在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需要加强和提高。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

一、引言

伴随新课改不断推进与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广泛应用。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小学教学较为特殊,由于小学生思维、智力等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尽可能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确保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学校和语文老师应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其与语文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

小学语文学习涵盖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是主要目标之一,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如学习难度大、无法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等。语文教学每个环节都与情感活动密切相关。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将工作重心偏向于认知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容易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情感伤害,从而降低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良好情感素质的培养,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学校和老师应加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仅依靠考试来衡量的,需要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与素质。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我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

三、加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是目前社会和学校重点关注的话题。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发展。

1.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新型的教学思想与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与学习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课堂产生枯燥之感。因此在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老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弊端,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打破了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课堂主体,为学生做好一切课堂安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依赖心理,加上学习压力,势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发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3.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与内容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上,老师应尽可能多引入一些生活实际案例,如通过语言描述家庭生活、我的小伙伴等,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打破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通过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长征》一课时,课前老师在网络上下载关于长征的电影、图片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在现,用立体的方式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确保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4.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中,老师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知识传授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组织者,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从个人修养、语文教学素养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断实践和总结,将教材、教学、训练等有机结合,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创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素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旦文姬.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3.

[2]张汉祥.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4):16.

[3]孙美玉.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J].快乐阅读(中旬),2013,(10):18-18.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改革的硬性要求。为了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素质教育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出现了新型的教学内容和理念,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形式,小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必然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端正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素质教育观念。传统教学一般会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教学,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形式,学生很难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应合理运用素质教育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向教师提问和陈述,其中既包括不成熟的问题,也包括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在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注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二、创建趣味性的数学教学课堂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数学教学课堂变成趣味性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并提高教师的提问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年龄特点创设适合学生的课堂情境,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数字游戏的教学情境。一节数学课大约4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10分钟作为课堂游戏时间,将乘法运算法则融入数字游戏中。数字游戏可以设计成这样: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座位数进行读数,第一个学生读1、第二个学生读2、第三个学生读3、第四个学生读4……以此类推。当学生读到5的时候,教师规定要读“过”,只要是5的倍数就要“过”,如果没有遵循数字游戏规则就要受到相当的惩罚。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乘法运算原则。进行趣味性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丰富数学教学课堂的形式

要想在数学教学课堂形象地达成素质教育,教师就要适当地选择适合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因此,数学教学课堂要不断优化教学形式,选择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呈现出多样性。除此之外,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有拥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地参c,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如果只通过黑板的形式将正方体、长方体画出来,学生不容易理解图形的结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图形形象地展示出来,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结构、各个面的面积计算都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强烈视觉冲击的条件下,学生会对图形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应用到课堂上,不断丰富数学教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形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更多的交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会直接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素质教育观念”“创建趣味性的数学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数学教学课堂的形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数学素质教学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9

一、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理解

布卢姆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章献明把教学质量定位于三个层面:“学生对学科教学所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掌握与应用的基础上,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人民教育出版社耿培新教授也撰文到:“树立并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必须明确体育学刊的性质和功能;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运动实践作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作用;深入研究学生,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要有适应的运动负荷;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以上理解与消化并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体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依据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学生身心得以发展的程度,其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掌握与运用、学业成绩、情感体验等。同时我还认为教学质量具有动态性,评价教学质量要综合性进行评价,不能依据某一指标就评定其质量的高低。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且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学生心理上都要进行研究。

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层面

白二宏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评价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评定指标的主要内容。”教师本身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唐素岚研究认为:“以前的教学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主,老师教,学生学,把学生当做一个不断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这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严小鹏认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的变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些都说明教师理念对于所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教师的魅力体现是激发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同时教育运用教学手段能力也非常重要。教育技术信息化正逐渐在教育领域中形成,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已经在教育中应用,体育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还有,教法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老的教法加以加工或创新是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必然。

(二)学生层面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就是最好不过的动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江丽英研究认为:“小学生处于发育期,具有独特的身心特征,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结合小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确,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来看处于爱动期,对什么都有一定的好奇感。同时,在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也不够,这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来分析,学生的兴趣保持比较重要。小学生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保持不会很长,且具有多变性。同时,学生的掌握能力、领悟能力、交流能力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大的实践活动场地和必备的练习器材,除了这些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构成教学环境因子都是影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构建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环境育人的效果要高于说教。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一)详实了解,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耿教授认为:“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这说明人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教育活动离开了人的参与就不叫教育活动了。因此,我认为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执教者要了解学生,了解你的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现在需要什么。众所周知,小学生现在需要的就是健康成长,需要的就是参与游戏,需要在游戏中掌握本领、技能。因此,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玩,如何有目的地玩。知晓了这一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耿培新教授认为:“学校各学科教育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共同的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另一个是共同的目标――育人。”这段中我们可以悟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们健康成长。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如何选择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游戏内容,就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完成掌握与锻炼的任务。

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依据,在小学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游戏的运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工夫。教师不能在不了解教材、学生、场地器材等信息情况下就开始做教学设计,否则只能是空谈。因此,在设计前可完成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教材的内容是什么,教材的重难点是什么,教学对象特点是什么(平行班的学生共性),教学对象的兴趣取向是什么(共性的,课根据教学观察或问卷调查分析出),选择什么教法来解决重难点,场地器材如何选择与布置,教学中如何评价,如何布置课后小作业(便于巩固级下次教学)等。

(三)授之于渔,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教育领域中有句名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前提或者说是载体。体育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既是体育教学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也就是说体育方法、技能是我们学生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我建议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交给学生方法,让其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从而激发参与积极性。

(四)优化教法,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小学生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以增强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保证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比较适合小学生,因其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某种欢娱,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体育游戏是人们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以游戏为活动内容、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灵活多变的方法、强烈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对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等都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生天性爱玩,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过积极的参与,学生能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就得到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实现提高了。除游戏教学法之外,比较教学法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非常有效。

(五)规范化,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石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也是这样,需要一些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这里的规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规范。首先,教师的规范。这里包括教学设计的规范、课堂教学组织的规范、场地器材布置的规范、教学评价的规范等。这些规范是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规范主要包括课堂常规的规范,如听课的规范、练习时的规范、布置器材的规范、自主探究的规范等。可以说教师和学生的规范总和就是课堂教学的规范,是提高教学质量基石。

(六)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之源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认为提高自身的能力要做到4个多,即多阅读、多动笔、多总结、多交流。多阅读,就是我们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制定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书籍、期刊、网络文章、论坛帖子等,从中获取提升专业素质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在多看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就要多动笔进行教学设计、科研论文撰写等,因为我们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后必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趁热打铁进行钻研,正如“水到渠成”一样。总结是最有效的提升途径之一,在总结内容上可以是自己成长中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同时教师要对总结进行必要的存档与分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便于以后我们进行提炼与参考。交流是人们进行观点传递、经验传授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让自己毫无保留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成长才会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论与建议

小学教育的性质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途径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0.引言

新课程标准改革下要求小学教学走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而提高体育教学素质则是教学改革中的核心任务。小学年龄段学生正处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启蒙阶段,他们活泼好动,热爱课外活动,热衷于参加各种丰富多彩、兴趣十足的体育活动,而体育教师如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从而提高教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气氛乏味沉闷

在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整个课堂中的主导者,小学年龄段学生年纪小,容易受到老师和环境左右,绝大部分小学生喜欢按照教师的严格要求进行活动,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体育教师使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体育教学质量是评估教师能力的核心标准[1]。教师自身没有活跃课堂气氛,沿用古板老套的教学方法,将体育课堂变成“一言堂”,没有认识到学生是整个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种落后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体育课堂了无生趣。

1.2课堂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现在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学”传的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模仿的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把握,而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了解和体育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不完善[2]。小学年龄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顽皮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如果没有清楚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沿用传统成就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3师生缺乏沟通互动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地位,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学生只是在下面接受知识的学习者,师生之间缺乏生动有趣的交流和互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做完热身运动或广播体操之后,便任由学生自由活动,真正有价值有效率的体育教学时间较短,更别提师生之间有交流互动的机会了。如此一来师生缺乏沟通互动,两方的想法不能及时交换,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导致小学体育课堂成为了无生趣的形式课堂。

1.4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评价往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成绩是评断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指标。要知道,处于小学年龄段学生处于行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塑造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塑造性和改变性,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不能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2.1营造轻松自由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体育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小学体育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3]。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额体育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比如笔者在教授小学三年级学生“跳双绳”活动中,教材预备长短绳若干、音响等。首先以采用情境导入法,介绍“2000年康齐同学创网绳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导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

2.2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接受最前沿、最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找准教学目标,进而开展有目的、有意义的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做,学生模仿”,这种方式单一,教学效率地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其实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和性格差异,立足于学校场地和体育器械,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法。小学体育教学通常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但是班内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能够综合考虑不同身心素质学生的特点开展特殊化教育[4]。比如在练习起跳触摸高挂物的体育教学中,笔者将班内的学生以身高和起跳能力分为若干小组,并设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跳高度,并允许学生自由更换练习小组。这种分层次教学法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起跳过程中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和获得进步的喜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学生的体育素质锻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以及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因此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学生层面而言,学生自身要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中;从教学环境层面,学校要构建小学体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体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凤达.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1):91-92.

[2]储伟.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