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的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24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1

项目的过程管理最先是在制造业中应用。早在1941年,埃里克•科勒就在《会计论坛》上发表了相关的了作业会计的思想,把作业过程管理的概念引入管理中来。20世纪末,RobinCooper和RobertS.Kaplan也推出了过程成本管理计算的形成,他们也使用作业过程管理的思想升华为非常系统的成本管理和施工过程管理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的经济管理的理论界也开始了对工业过程管理研究。王平心教授就展开了作业过程成本管理的研究,对其实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在我国的应用现实进行了分析,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过程管理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总的来说,现在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工业过程管理的研究,对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的应用研究不少,本文对工业工程企业基于作业成本管理进行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应用研究。

2当前工业工程企业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工业工程施工企业过程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很多单位对施工项目过程管理有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很长时间以来,工业工程施工项目的过程管理上存在着重视实际施工成本的计算和管理,忽视了整个过程的过程管理;再就是只重施工成本的计算核实,忽视了采购的成本和工艺的成本以及质量的成本。还有就是重视对财务人员管理反而忽视了日常的管理。其次,工业工程的施工项目过程管理过于粗放。许多工业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基础的管理,还停滞在“听领导的”的低水平上,管理过于粗放,忽视了成本管理。另外就是,过程成本管理中间缺乏工程成本的控制的理由和依据。现在的工业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措施,只是有很简单的制度规章,执行力和细节不够,这些理论和规定过于空洞,无法具体执行。

3过程管理的具体实施

过程管理的内容不能单纯地提供管理信息。许多工业工程企业使用过程管理进行各种事项的决策依据。过程管理应该是整个系统内范围的集中化细节化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利润增长为最终目标,企业应该将注意力聚焦子啊作业过程上,过程管理要强调施工过程成本计算以及管理。施工过程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增加服务目标顾客的获得的价值和企业的最终利润。过程管理的具体对象是施工过程,以施工过程作为对象的管理能够为提高企业的效益,是企业获得高的回报率的重要手段。施工过程管理是整个项目系统的和集中的管理方法。实际施工过程中上,整个施工项目是一个很大的整体的施工过程集合体。施工过程涉及到企业每一个方面,多以施工过程管理是全系统的管理方法;与之同时,研究者们应该注意到,对于施工过程进行管理不是各个施工部门单独分散的进行,实际上各个施工过程是互相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施工过程管理是一种非常集中化管理的方法。目前工业工程施工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工业工程施工企业想要得到好的发展,或者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最好的完成每一个施工项目,每个项目都不要出现亏损,也就说施工的项目过程管理就成为了目前紧迫的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4总结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2

【关键词】工业工程;企业管理;应用

工业工程简称ie,其是将人、设备、信息与环境等生产要素进予以优化配置,根据工业生产与发展的情况来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及时开展工业生产评价,运用创新性的手段来辅助企业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以促进企业高效、健康的运行。工业工程是一门专业化的技术,其所包含的内容正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元素,将工业工程应用其中是正确选择。

一、工业工程概述

工业工程简称ie,其最早起源于美国,工业工程学者泰勒等利用秒表法、电影法等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1],针对工作的时间、行为等要素进行深度的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工业工程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工业工程技术在不断更新,将运筹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等相互融合[2],该理论方法主要研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针对不同的部分提出了不同的管理与分析方法,其中包含工厂设计、物料的运输与搬运、质量的管理等内容,旨在优化工业工程运行体系,对企业管理来说是一项良好的借鉴。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间的关系

经过工业工程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其在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工程与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早期理论方法的提出中也明显涉及。尽管两者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以下就两者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分析,为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其一,二者职能不同。在职能方面,工业工程重在强调服务效率的提升,以经济价值为主要考虑内容,强调节约成本,以联系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管理工作,涉及到领导、决策、监管等多项功能,涉及到的内容相对复杂,旨在维持企业健康的发展环境,其不仅仅停留在提高生产效率一个方面,还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二,人才专业性不同。工业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在专业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工业工程师属于技术性人才与专家,强调技术的专业性,其可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企业生产与加工方面的建议与技术咨询,其附属于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要凌驾于工业工程之上;而管理专业人士属于顾问性的人员,重在对企业管理观点的解读,其主要是辅助决策、领导与控制策略,工业工程人员、基层部分等都属于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其工作的内容相对宽泛,工作范围要远远大于工业工程师。

其三,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工业工程人员表现不足或生产效率不高会影响整体管理水平,同样,若企业管理不善,会制约工业工程技术的规范化实施,缺乏相应的管理目标,其在人力、时间等资源的配置方面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作效率。由此可见,ie与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彼此相互支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二者相互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美好。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在建筑项目上的应用

新时期,工程项目类型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在逐渐增多,应提前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实际运作情况来优化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旨在获取高质量、高效益的工程项目产品。若想提高企业生产与加工效率,应将ie应用到项目建设中,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制订一套完整的ie体系,对于项目的实施划分阶段,以“投资前――投资中――生产期间”为主要运行脉络。在三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有其重要的运行程序与工作方法[3]。若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利用好现有的程序手段,对ie技术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以提升项目的实施价值与运行价值,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2、强调按产定员的模式

人员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但是人员冗杂现象相对严重,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有限的工作量员工的分胆量少,会为企业的管理与生产带来制约。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实施下岗再就业的模式,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避免物资的过多损耗,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施按产定员的模式,根据岗位的需求设定相应的人员,避免工作少人多的情况。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应积极实施“工作研究”技术,其包括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两项重要技术[4]。企业应就目前运作的实际情况来估量生产量,进而采取按岗定员的方式,能实现人员的高效利用,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相较于传统的模式有了明显的进步。再就业方面,以工效学原理进行相关的人才选拔与培训,能实现下岗再就业工程的良好实施。

3、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新时期,市场体系变得异常复杂,竞争变得愈发激烈,部分企业出现严重落后的现象,且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对企业的整体实力构成威胁。为改变当前的现状,应增强ie意识,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生产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可在同行业中占据优势,获得客户的信赖,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生产、加工、人员与经营等多方面的内容,其在管理方面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为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工业工程是经济与管理的充分融合,为了提高其应用效果,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定,旨在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诚.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20:229.

[2]樊乐.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J].化工管理,2015,01:140.

[3]何银莲.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9:36.

[4]尹航标.工业工程方法在粮食仓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4,03:11-15.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不断克服面对大家讲课时的紧张情绪。1.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在原有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等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讨论和互动教学。1.2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增加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内容,新开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实验课程。生产实习企业增加啤酒厂、堆肥厂。毕业论文选题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研究论文的比例增加到约50%。增加创新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2.1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增加生态学、生物科学技术等可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方法与内容,突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分割性。加强环境工程前沿性知识的教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环境工程技术、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中的环境工程技术、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环境工程技术以及流域水污染中的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部分强调公式推导与过程证明,采用节奏适中的板书教学,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环境污染事故案例、环境工程设备的原理、安装、操作以及污水、固废、垃圾焚烧等具体工艺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突出设计原理,增强课件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强化视觉效果,使学生抓住重点,提高学习主动性。实现板书与课件的合理结合,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专题讨论,学生自制ppt,走上讲台讲解,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热情。2.2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新开设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实验课程,增加实验的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紧跟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独立实验操作的技能。生产实习时深入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控制工艺、流程、污染物监测及污染治理和控制现状,掌握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方法和施工程序等,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于科研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一人一题。选题、开题、试验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3.1理论方面适合我校目前的教学模式,能达成教师的共识,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采用本课程改革模式教学,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和实用价值。1)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2)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在教与学中的有效应用,丰富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4)通过研究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开课程,全面提高新开课程的教学效率。3.2实践方面随着此课题的深入开展,本专业教师技能得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全面上升,教师团结协作得以全面增强。1)教师教学技能得以全面提高。利用本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研究水平。2014年以来,有多位教师获得了教学研究项目,包括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项目、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项目等。2)教学质量得以全面上升。本课题开展使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形成团队精神,使本专业走向创新发展之路。有两位教师撰写了教改论文并发表。本教学改革是在不断摸索与发展的实践中证明,它既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又能达到良好的长期教育教学效果。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教师们自制了许多课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本专业的教学进程。3)教师团结协作得以全面增强。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课题的开展既融洽了同事间的关系,又感受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与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4改革方法的特色和成果

(1)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教学实践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文献研究法贯穿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吸收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环境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完善该项目各阶段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课题的目标、内容、策略等进行分析。对实施的目标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划,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教学实践法是教师自制各种教学资源,并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确定改进计划并落实。行动研究法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试验、反思、再试验、再反思中,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完善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经验总结法是对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及时总结,并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2)本次教学改革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充当课堂控制者的角色,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通过本次改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他们的学习热情、潜能、活动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此外,本次教学改革还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加强了学生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和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了学习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贾建丽.特色专业课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6).

[2]田采霞.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0(18).

[3]刘启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总体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4-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很传统同时又是新兴的专业。从1999年我国正式统一设置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工程管理专业已经从土木工程专业(或建筑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专业。近几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在许多工程领域里扩展。现在全国已有30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许多建筑、林业、铁路、矿业、财经、机械、化工、冶金等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口径的专业。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现代工程更具有社会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性。不同的工程类型对工程管理者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能够满足现代工程要求,既要有规范性和统一性,又要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求总体架构的统一和具体课程设置的灵活相结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架构,一是按照培养时间进行总体过程框架的架构,二是按照培养方案进行总体框架设置。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的设置非常重要。因此,本文特地介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总体过程框架

传统的工程管理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大学科为依托,随着工程管理专业在不同领域的扩展,工程管理所依托的学科也在扩展,但是管理科学与土木工程两大学科是必须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其它经济学、环境工程、林业工程等学科的支撑。工程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需要综合性的、广博的知识面,能够对所从事的工程迅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把握技术和实施过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应该经历从总体到专业细节,再回到总体的三个阶段。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对应进行安排,如图1所示。

(一)工程管理概论

学生入学后,在第一年应安排“工程管理概论”的学习,对工程、工程管理工作和工程管理专业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了解,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整个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工程管理概论中所描述的工程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工程范畴,利于不同背景的高等院校和不同工程背景的要求。

(二)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掌握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搭建工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工作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应体现不同类型工程特色。如水利院校可以设置一些水利工程的相关课程,林业院校可以设置一些林业方向的课程。

(三)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将所学习的各门知识进行综合的总体的应用,得到综合的训练。

从这个总体过程框架可以看出,第一年的工程管理概论和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非常重要。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总体结构及课程设置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三方面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一)基础课

基础课程包括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及其应用课程等。这部分课程是比较固定的而统一的。

(二)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其中,不同领域的工程管理专业在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方面会有所差别,而管理平台和法律平台课程比较统一,只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会有所侧重。

1.技术平台课程。技术平台是工程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工程管理者必须具有某个主要工程的专业基础,如土木工程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管理的技术平台课程有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学与规划、工程施工等。有时还要增加一些工程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如工程规划、环境工程、设备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相关的工艺(化工、核能、污水处理等)。若以水利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则技术平台课程就会有所差异。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才能在工程中得到长远而可持续的发展。

2.管理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即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来实现工程目标。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本平台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体,还可以开设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学等相关课程。

3.经济平台课程。经济平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的资金预算安排实现工程的预定目标,并达到工程技术与经济的辩证统一。经济学平台课程包括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工程经济学、金融与保险、工程估价等。本平台以工程经济学和工程估价为核心。

4.法律平台课程。法律平台是工程实施的法律准则和各参与主体完成各自工作任务的实施依据。法律平台课程包括经济法、建设工程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

(三)专业课

专业方向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某一方向能力的学生需要开设的课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按照侧重点不同,分为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因此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也可以分为五个方向。

1.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Ⅱ)、工程合同管理(Ⅱ)、建设项目评估等。

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营销。

3.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造价管理、工程估价(Ⅱ)、项目融资等。

4.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国际贸易与金融、国际经济合作法律基础、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5.物业管理方向课程:包括物业资产管理、物业运行管理等。

(四)选修课

选修课主要指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两种。工程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选择。

四、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管理实践性非常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需要到工地进行现场工作,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工程管理十分重要。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1.对一年级本科生,认识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到工地上参观,让学生了解工程、工程系统和工程管理基本情况。

2.对二年级本科生,达到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层次。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各专业基础理论、原理、方法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3.对三年级本科生,达到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专业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边学习边实验并与生产实习相结合;通过课程认识实习、系统模拟实习、专题调查实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实习、阶段综合实习等实现这一目的。

4.对四年级本科生要注重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在教师间接指导下,学生自我设计论文题目,通过实践,让学生独立完成“从查资料、列提纲、到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在课题设计、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的设计和实习

许多工程技术课程和工程管理课程都应该安排实习和课程设计,如工程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实习和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等。

根据现代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也应安排计算机教学,并安排试验。

(三)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许多课程都有案例,通过案例使理论和知识更加形象化,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使学生容易掌握。

(四)毕业设计(论文)

从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综合训练,从培养动手能力的角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做毕业设计,尽量不要做论文。许多学校毕业设计选题的具有多样性,例如可以分为房地产、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三个方向,其中,房地产方向分别进行房地产全程策划、工程规划、技术设计、施工方案设计;项目管理方向的选题包括: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策划、招标文件的编制和标底、监理规划大纲;工程造价方向可以对一个具体的工程进行估价、项目评估或作可行性研究等。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

——利用工程管理实验室进行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的模拟实习;

——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组,参加科研实践,自主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我组织开展活动,以培养领导小组工作的能力;

——经常举办研讨会,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等等。

(六)研究能力的培养

研究能力培养主要面向优秀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应鼓励工程管理的学生进行跨学科选课和研究,如可以涉足海洋工程、环境工程、地震工程、材料工程、核工业工程等跨学科课程。

五、结束语

现代工程对工程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能满足培养新型工程管理者的要求,在总体框架上体现统一性,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同工程类型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5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面向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83-02

随着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本科层次人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受到企业追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年新高,大学生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美国引入工业工程,包括工业工程的指导思想、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内容,并开始在高校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1-2]。但由于社会背景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引进的培养模式与中国的教育环境不相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等[3-4]。本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以工业工程专业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培养符合企业需求、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工业工程本科人才高质量就业率。

一、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工业工程学科在我国大陆开设时间短,专业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内容及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培养模式尚不十分完善,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育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落后,ie人才层次不合理等问题[5]。综合分析,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给有限的四年教学带来一定的盲目性,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培养哪些相关能力与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找工作也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有哪些竞争优势。工业工程专业涉及应用面广、知识范围宽,只有人才培养目标清晰,才能确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相关内容。(2)过分强调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工业工程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学科性、知识性,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导致工业工程学习与企业生产相脱节,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低,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不强。(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要么是简单地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加管理知识,要么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加机电基础知识,使得管理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脱离,没有体现出工业工程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专业特性。

二、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思想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为企业解决实际需求专业人才,能够在企业从事制造、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与生产、物流、质量、项目、规划等领域的现场管理、定量分析、系统优化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应为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制造业急需的应用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体系。围绕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重心。从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目标出发,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工程等;制造类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关于制造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制造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工程等;现代制造工程知识模块,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结合,如精益生产、eRp等;经管类课程模块,培养一般的经济管理知识,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质量管理、工程经济学等;数理类课程模块,主要为培养学生分析、运算、优化能力,这也是工业工程必备的核心能力,课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2)师资队伍。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从事过具体企业工作与实践的教师才深刻理解企业实际的需求,包括能力需求与知识需求等。而具有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将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素质加以因材施教。“教师”+“工程师”+“领域专家”的复合型师资力量是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要不断派遣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先进专业知识,又要派遣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加强教师队伍的工程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具有国外知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习经历的教师和具有丰富的企业实际工业工程工作经验和研究的企业高级工程师,通过学校团队协调工作机制使教师队伍不断将先进知识和企业实践相融合,培养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3)教学方法。对于工业工程而言,其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如果只传授知识而不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与方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非常枯燥,教学效果也很一般。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工业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特点,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方法应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即基于企业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分组学习、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协商互动等多种模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注重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中引入沙盘模拟、计算机模拟、企业生产模拟等模拟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扮演成现实世界中的不同角色,如公司经理、财务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等,对遇到的工业工程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达到在乐中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4)教学运行机制。工业工程领域的宽泛性决定了知识的多样性,工业工程专业学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领域的知识,这也极其不现实。而对于不用的领域,其知识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面向市场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不是培养应用领域的全能型人才,而是培养某一领域和几个领域的“专才”。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开设相应的课程。应对这种需求特点,应该成立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块,同时成立课程组教学团队。即将应用领域知识进行分组分类,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分析其知识范围与素质要求,将向关课程组成模块。相关应用领域的课程设置根据需要选择课程模块,而教学团队相应组建成各课程组,教学运行以课题组为中心进行运行,如成立“物流工程课程组”和“质量控制课程组”。以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教学,不断充实提高课程的基本要件建设,增强课程组的组织功能、教学功能和规范功能,课程组形成“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交叉型结构,从师资力量上保证了每门课都有相对充足的授课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发教学资源,课程组成员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推进教材的立体化建设,不断更新、充实课程教学辅导资料,为每门课程建立了相关的习题库、试题库、数据库和参考资料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在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通过网络资源强化教学效果,使得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日益丰富。(5)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教学可以发挥师资最大效率,便于组织管理,但同时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需求不能很好的满足。对于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由于其专业应用领域广泛和需求知识面广,同时基于学生个人特长完全采取班级制教学形式不太合适。应针对学生的爱好和就业领域偏好,采取班级教学+小组教学的形式。即对于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采取班级教学方式,而对于学生就业领域的偏好,可根据行业特点以及知识需求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如“制造业机电小组”或“物流服务小组”等,对于专业知识模块,采取小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有兴趣进行更深的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则可以加入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课题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个人培养。采用“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使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都可以得到满足,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形式下,如何使高校的培养人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做到企业有所用,人才有所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面向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想,并在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实践,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就业形势研究面向市场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使体系更加完善、系统。

参考文献:

[1]胡开顺,李帅,等.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1):109-112.

[2]刘胜,林红,杨育,郭晶晶.复杂就业环境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187-190.

[3]郭位,谭芙蓉.前瞻工业工程的定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1):1-3.

[4]齐二石,霍艳芳,刘亮.21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应用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报,2004,(1):103-106.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6

   为了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资源规划标准条件,内部人才市场应该结合国际竞争能效扩展基础进行系统认证和专业建设模式调整,争取细化教学改革内容,最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交相呼应的学科规划体制格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强化力度。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化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遵循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业管控理论渗透规则,争取与创新化学工业模型样式相协调。结合某地方院校化学工业发展形势和技术人才标准设定现象实现统筹观察,涉及充满地方特色的大口径扩展举动比较频繁。一直到整体专业建设活动布置完善过后,关于专业项目整体的师资团队构建和实验设施调用工作开始大面积运作起来,为了尽量维持教学质量的先进规划优势,过程中应该主动研究国内外领先技术样本的控制效用,最后为当地化工类人才聚拢探寻科学延展措施。根据社会过渡和专业协调标准分析,有关化工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安排活动,主要借助知名院校的课程规划系统进行同步验证,将重要结果提炼完毕并制定适合该校应用的课程归控体系。其实就是围绕课程设置的指导价值、应用前景,进行高分子材料搜集和化工工程创新发展条件的设计定位。全新的专业培养机制在相对陈旧的化工专业渗透模式结构之上进行高分子材料应用观念的灌输,包括聚合物加工工程等,同时不忘材料基础验证机构和深加工技术提炼部门的设置。

   二、完善专业实验设施,提升人员创新技术应用实效

   系统的设施布置条件是专业综合发展的必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扩充高校化工专业学生的技术实践掌控能效,积极开发人员创新开发能力,需要针对实验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仔细斟酌。该类专业自从建立以来长期受限于经费问题,令相关课程设置和资源规划同步效应严重下降,大部分业绩也只是根据验证性实验环节提炼,这与创新优势条件开发理念存在较大出入。截止至今,国家教育机构针对此类问题开始进行全面应对,争取发放合理项目开发资金,为高校化工专业优良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下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设施的供应质量已经足够优越,涉及仿真模拟实验室和高分子学科项目开发等接连不断涌现。首先,加大专业项目的资金注入数量,为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专属操作空间提供建设基础,针对仿真实验流程实现全程跟踪式调查和经验梳理;其次,维护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规范实力,全面提升设备应用效率,稳定课程设计和实践机遇的平衡进展优势。

   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提升教学调控质量

   近几年来,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规划条件逐渐丰厚,不同创新格式的技术项目争相涌现,环境和材料考量学科的交融效应也活跃起来。结合全新内容体系归控标准分析,将近期科研成果和实验经验全部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之中,能够带动教学改革效益的突飞猛进,同期提升学生知识跳跃幅度。高校专业教育人员应该主动引领学生开展学术探讨活动,重视他们在实验活动和理论学习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争取全面开发其学习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缩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定的适应空间;运用案例和归纳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网上资料阅读,丰富人员综合技术的扩展条件。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

1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

一个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合理的控制项目的造价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力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才能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跟踪、分析、协调和考核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目的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造价控制中,如何控制好成本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工程的前期进行好,才会在施工中更好的控制成本。招标投标是项目管理中前期的成本控制。在我国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以及使用国有资金、国家融资、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就需要进行招标。要在企业推行设计招标,开展方案竞选,引进竞争机制,并且在工程造价管理只有将现代化造价管理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结合起来,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才能逐渐提高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就是工程价格,在为建成一项工程中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也可以成为成交价格,它是在建筑市场通过招投标,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建筑商共同认可的价格。工程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就要在批准的工程成本限额以内,对工程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到设计施工再到竣工交付使用前所需全部建设费。其目的就是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够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最终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概算额内。只有建立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才能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地控制成本来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工程的成本管理不仅与工程内容有关,还与所建设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建设者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等存在着联系。

2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工程中的、怎么样制好成本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工程的前期进行好、才会在施工中更好的控制成本。所以我们要对建筑工程的首要就是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前期的设计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本。前期的设计也是重要的一点要在企业推行设计招标,开展方案竞选、引进竞争机制、招标投标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有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时,所采用的一种交易方式。设计者的思想保守,又会使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费用应从设计抓起。2、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对施工进程的需要了解,在工程施工过程,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若不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也不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不及时与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就会导致施工工程结算时就会浪费较多的资金,增加成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要做到及时化,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3、工程竣工后的结算。因为工程结算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在结算的编审过程中由于编审人员所处的地位、立场和目的不同,而且编审人员的工作水平也存在差异,因而编审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纯属正常。但是相差太大,就有有意压低造价或高估冒算的可能。所以工程结算在建筑的成本控制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是随着工程量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来进行控制并根据设计图纸、定额及工程量计算规则,专业设备材料表、建构筑物和总图运输一览表,对已算出的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查。才能从根本上控制。

3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旨在把施工费用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实施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如何对建筑施工管理进行控制是现在我们要做的,建筑施工中施工成本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施工的成本:有以下问题:1、尽快制定企业定额,根据企业具体的施工来确定,从根本节约施工成本。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在工程施工设计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前期经济设计、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中各种消耗进行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把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计划范围之内。但是一些施工队伍中,会增加一些费用,如:机器的保养费、材料费等,这些费用会降低对成本的控制。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等,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的有效控制,技术措施是实施项目工程的必要保证,在选材过程中、选用新工艺、新材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利保证,并且避免其多余的费用。也不应盲目用材料,应根据施工的具体内容来讲。2、管理制度落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工程成本管理的重点,有许多的单位没有建立建设监理制追求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不讲责任落实到个人、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建立其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对于施工单位来说齐全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责任。是控制工程建筑成本的一个途径,应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在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对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按约定的计价依据,做好材料等费用的记录情况。3、重视投标策略研究。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后,建筑企业的投标策略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盲目投标、盲目降价。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企业以合理最低报价中标的同时,确保企业得到一定的利润回报。在企业中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在施工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需要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成本。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量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在施工活动中,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来实现赢利的目的,实现企业的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4结束语:

一个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合理的控制项目的造价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力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才能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8

【关键词】理工类;工业设计;色彩教学;教学研究

色彩是一种设计的语言,充分运用色彩是体现设计魅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设计类高校中,色彩课程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水粉或水彩的写生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训练固然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但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对形态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而非单纯的再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设计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基于此,很多教育学者也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研究,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发表了很多专著,如林家阳的《设计色彩教学》,陆琦的《从色彩走向设计》等。但就目前高校的色彩教学而言,仍然存在着很多具体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色彩课程教学模式,虽然在与专业课程衔接时一般都安排色彩构成课,但从纯粹是对客观事物如实再现的绘画训练突然过度到主观应用色彩的构成训练这个跨度仍然比较大,中间会存在着难以衔接的问题。

其次,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还没有一个成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处于不断探索发展之中,不同的设计专业在对其应用上更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每个专业的特征和教学的侧重点来安排其具体的教学内容。

第三,针对同一个专业,在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也应该注意其具体的差别。比如工业设计专业就分为理工类工业设计和艺术类工业设计。其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别都是很显著的。因此,有差别的设置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才是课程能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

理工类工业设计的学生在入学前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培训,没有美术基础,针对于他们的教学直接照搬固有的设计色彩教学模式也是不可取的。因此,针对于理工类工业设计学生的色彩教学就应该分析其具体专业培养要求,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内容,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二、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探讨

学生对于色彩学习和接受的层次示意图:

学生对于色彩的学习应该遵循着有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认识色彩阶段;感受色彩阶段;表现色彩阶段;运用色彩阶段。只有经历这样的认知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色彩这一重要的设计语言。下面就不同的阶段来说明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认识色彩阶段这一阶段,给学生介绍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先从概念上清楚什么是色彩。包括色彩的自然法则如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色光混合和色料混合等;色彩的分类,如原色、间色、复色、补色;色彩三要素;影响色彩关系的要素等色彩知识,让学生在心里上初步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色彩还并不是真的理解,而是先形成一定的概念。为下一步实践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二)感受色彩阶段这一阶段,要安排静物写生训练,提倡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以造型基本功的训练为主的传统方法,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静物写生的内容安排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在这个阶段训练要求学生尽可能的真实的反应客观物体的色彩和关系,以模仿为主。通过对写生的训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真实的感受色彩,体验色彩的调和规律,体验色彩关系和属性,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色彩,与色彩理论联系起来形成立体的认知。

(三)表现色彩表现色彩阶段在训练内容上以设计色彩为主,即在静物写生的基础上,加入了色彩表现的成分。从客观模仿再现真实静物的颜色过渡到对色彩加以归纳、概括加入了主观因素。具体方法还是采用静物写生的方式,与之前的训练相比不同之处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虽然也需要参考实物对象,但不是完全的模仿,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某些效果和感觉上做出强调,加入了更多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概括,体现出一定的装饰的味道。在这个训练中,学生要把看到的色彩加以分析和概括,将其进行简化和夸张,更加突出个性和装饰性。设计色彩写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因此,教学中对色彩的要求不能够仅仅停留于感性直觉,要透过其外部本色特征、色彩冷暖与黑白等表面因素,深入研究,发掘并在具体描绘中把握物象的形式美的价值。在经过认真观察、分析、理解了物象的色彩表象和相互联系之后,就要把我们对特定物象的认识和特定感受利用相应的色彩手法准确地表现出来。

(四)应用色彩应用色彩阶段训练主要是体现在色彩构成课程和后续的设计课程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是学生掌握色彩对比预调和,色彩心里,色彩属性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课题中对色彩加以应用,培养学生主观驾驭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客观物体可以参照,完全由设计者根据主观对色彩理解来表现相应的主题内容。

小结:设计应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在面对一组静物的时候,并不是要单纯追求画像了,而是通过对写生去感受色彩、并把色彩作为一种可驾驭的设计语言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时代在发展,新的形势给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通过在自己的领域内实行改革而得到了发展,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进行改革,创建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色彩教学方法探析.杨宇琳.郁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

[2]浅析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刁怀龙.大众文艺2009.3

[3]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研究.吴j.2006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9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工业工程的研究篇10

关键词:低碳;工业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64-03

一、引言

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企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其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转变。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工业生产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方式,向高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低废物产出、低废气排放、高产品附加值的新型低碳工业转变。面对工业低碳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创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贴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人才。

二、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是通过工业工程专业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和重组改善等方法减少能源消耗,实现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最大化,寻求经济与环境最大综合效益。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建立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工程人才。

(一)培养目标

以“广阔的基础知识、多维的问题处理方法、现代的低能高效理念、有针对性的实践”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跨学科、多元化角度推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基础技能”要求学生有扎实深厚的理工科基础与宽广的经营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础ie技能,能够对复杂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评价、改善和控制;“特色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代谢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生态工业系统集成分析、生态效率评价等方法和改善优化工具,使之应用于低碳经济领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模式

1.大类招生,分级培养。大类招生,可以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做事的专业能力,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的弊端,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培养上采取分级培养的模式。第一级为本科技能培养,培养学制为4年,采取“2+1+1”的培养模式。其中,前两年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大类基础课,第一个“1”用于传统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二个“1”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与企业对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第二级为研究生培养,依托高校丰富教育资源,设立本硕连读班,培养学制为6年,采取“2+2+2”的培养模式。第一个“2”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类基础课,第二个“2”用于传统工业工程课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三个“2”深入学习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领域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所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建立与学制模式相对应的“1+X”课程体系。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的课程模式,应将基础和通用的知识构成通用课程平台,组成不同的专门化的教学模块。“1”传统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课程,“X”指低碳经济需要的工业工程特色课程。形成一种“1+X”的课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兼顾共性与个性,兼顾方法与实践,使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类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低碳领域方法。

3.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程管理。针对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便于管理和激励。将教学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入学水平测试、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评价与改进。通过量化的指标,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工业工程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必须打破课程设置上的界限,突出实用性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内和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走出去”,延伸到直接接触低碳经济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工业工程技术的企业中。

响应“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基础、专业传统方法论、跨专业云选课、实践”四个模块,其中实践模块贯穿整个体系,其他三个模块依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形成严密的体系结构。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是整体教学的基底,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扎实的基础课程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保证。增加综合性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对作为工具类技能的信息科学技术和语言的学习;提高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起点;选用优秀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确保教学质量。

(二)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

对应课程模式中的“1”,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着眼于生产过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

(三)跨专业“云选课”模块

课程模式中的“X”代表课程复合的多元性和特色化,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建立“云选课”机制。“云选课”是基于相关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资源的互补,实行互认学分制度,以便适应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意味着各学院甚至是学校间的学科交流和渗透,可以是软实力的授课指导,也可以是硬件的共享与学习。

(四)实践模块

1.以面向低碳经济的仿真实验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践。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围绕并服务于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应用所学工具和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该领域工作所需的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的创新能力和素养。旨在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具备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环保低碳及工业工程相关行业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事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的跨学科复合人才。

2.低碳产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实践。工业工程的教学环节不应局限于课内,应该延展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在生态产业园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孵化器”,将“产学研”与“人才孵化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企业及产业“零距离”对接。

组织方式可以是建立“统一组织、混合编队、分散实习、顶岗实践、双向管理”的运行机制,将学生分散开来,按岗位编制成实习小分队,使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全程跟踪生产过程;也可以是假期社会实践方式,即学生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践。

四、结束语

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依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新技能、新知识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建设定位,构建正确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保证扎实的工业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特别注重培养人才的工业工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理念。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应抓住发展脉络,立足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协调各个实践环节,面向低碳经济建设工业工程学科,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英,等.“四位一体”的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0,29(15):152-154.

[2]郭位.BryanDeuermeyer.工业工程课程的最新沿革[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1-5.

[3]陆钢,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4]李春发,等.生态工业工程:面向循环经济的工业工程研究[J].工业工程,2008,11(3):1-5.

[5]李卫红.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4):83-86.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0-42.

[7]杨晓英,等.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90-92.

[8]魏冬捷.试析pBL教学法对培养低碳经济人才的应用价值[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8-41.

[9]陈亚绒,等.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应用型ie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J].工业工程,2009,12(2):122-130.

[10]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