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04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率下降

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与人类相比,动物“计划生育”的历史要悠久很多。许多动物为了自身的长期生存,会自觉不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使自己繁衍后代的数量与环境保持平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瑞典南部的红狐以野兔为食。当野兔的数量明显减少时,红狐就会减少繁殖以对抗将来的饥荒。在肯尼亚的热带大荒原上,如果天气过旱,羚羊便会把即将分娩的胎儿继续留在腹内,直到普降甘霖,草木丰盛。所幸人类在近晚也懂得了计划生育。但初学的人类要真正实行好计划生育,其路漫漫,还需不断地求索。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政策秉着“人多力量大”的原则,鼓励多多生育。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22%。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央政策认识到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在50年代末期,开始在上海等地宣传并尝试开展计划生育政策。19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及1966年的,使得我国刚刚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星火湮灭。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才真正开始起步。“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谓‘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并在全国城乡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1]1978年,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之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胎化”政策。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顺利的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现在的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一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可以说,现阶段,中国人口增长已经从实质性增长阶段转变为惯性增长阶段。

二、西欧国家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是衡量人口增长模式的重要指标。人口转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再到现代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及地自然增长率的生育模式的转变。纵观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大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欧美地区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口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转变。此后,人口转变又进一步向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台等东亚国家或地区扩散,并先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逐次实现。目前,这些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都以下降到1.3左右甚至1以下的低水平。”[2]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降低是经济发展后,个体观念的转变的自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受到的教育越来越高,科技不断的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来自就业和婚姻的压力,使得更多妇女自愿选择生育一个孩子或者是不生育子女。女性教育和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减少生育子女数。现代的信息及技术革命使得发达国家的个体自愿选择生育更少的子女数。即现代化带来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是在经济发达之前出现的,是社会干预、政策影响的产物。“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但有三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是强制性,即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二是诱导性,即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诱导和宣传教育;三是自发性,即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在这多种力量中,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生育率转变具有显著作用。”[3]

然而,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作用却是早于和大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的。这种不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的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带来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人口状况是先老后富,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国际上公认的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7%及以上。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法国,而现在日本被称为“银发之国”,其老龄化程度为全球最高。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大约开始于2000年。

然而,我国迅速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所造成的,由此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这是计划生育作用的结果,可是这却是学术界没有深层次论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成就,更关乎未来人口生育政策的走向。只有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2)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的抚养比变大,社会负担加重。这方面的影响是和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老龄化有直接关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儿童减少,使得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不足。新生儿的比例下降致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高,使得社会养老负担、生产需求加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增长属于惯性的人口增长。大约到2020年,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会持续不变,届时,劳动力人口迅速老化,将会形成很大的劳动力空缺。

(3)男女性别比失衡。“性别偏好”是人口生育行为中独特的生育文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现在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的现象。

育龄夫妇决定要的孩子的性别这一行为观念取决于好多的行为观念,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经济的不发达需要男性劳动力来维持生计,传统家庭对男孩的重视,社会普遍对女性的隐形的歧视等等因素,加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们不得不用现代医疗技术来鉴定孩子的性别,进而确定出生婴儿的性别。当这是个体的行为时,微不足道;但当它是群体的行为时,其力量却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99页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2

>>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浅议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浅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其对策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困境及对策近三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综述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再认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关于当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剖析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我国计划生育现状与工作创新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技术规范与优质服务探析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浅析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计划生育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策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探讨我国非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对生育变动的影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路向何方浅析目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王桂新.生育率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与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2,(10).

[3]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eB/oL].(2005-02-04)..

[13]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9.

[14]梁建章,李建新.中国人太多了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7-178.

[15]魏津生,郭志仪.与计划生育政策――“错批一人,多生三亿”的错误认识应予澄清[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12).

[16]原新.新中国人口60年[J].人口研究,2009,(5).

[17]本刊编辑部.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为新机遇和新起点努力开创新时期――全面解读中央《决定》[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2).

[18]王丰,蔡泳.4亿中国人是怎么少生的?[J].中国改革,2010,(7).

[19]顾宝昌.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1987,(2).

[20]《人口研究》编辑部.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2007,(2).

[21]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J].人口与发展,2012,(5).

[22]叶廷芳,丁冬.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已刻不容缓[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

[23]杨菊华.“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3).

[24]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人口红利拐点显现[eB/oL].(2013-02-24).http:///fortune/2013-02/24/c_124380454.htm.

[25]徐俊,风笑天.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5).

[26]陈友华,沈晖.关于人口老龄化七大认识问题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0,(6).

[27]穆光宗.“独生子女”风险论[J].绿叶,2009,(8).

[28]同[12].

[29]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4).

[30]位秀平,吴瑞君.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1]同[13].

[32]冯立天,马瀛通,冷眸.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J].人口与经济,1999,(2).

[33]刘俊,刘悠翔.“单独二胎”:放开前的博弈[n].南方周末,2013-11-22.

[34]乔晓春.“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什么?――2013年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中的一些发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

[35]同[34].

[36]翟振武,赵梦晗.“单独二孩”政策的前因与后果[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3).

[37]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J].人口学刊,2010,(2).

[38]汤梦君.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J].人口研究,2013,(6).

[39]原新.动态多元是我国生育政策的基本特征――读《八百万人的实践》[J].人口与发展,2009,(4).

[40]翟振武.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41]谢良兵.计生政策调整争议尘埃落定[n].中国新闻周刊,2008-03-17.

[42]同[14].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3

【关键词】计划生育;老龄化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作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少出生了4亿多人,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以及生育观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以期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符合现实国情的英明决策

建国后,由于人民翻身做主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由最初的5亿左右增长到70年初的7亿左右,人口的高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的低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特别是城镇就业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当时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国之初,我国仍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世界上出生率,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证,卫生与受教育水平也有提高,人口再生产迅速进入高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方针及人口政策的失误,致使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和增速快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缓慢,经济建设步伐放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资源储量有限而消耗较大,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把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根本措施,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口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人口的发展又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经济社会的主体是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结构受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直接影响。70年代以来,我们实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出生率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得以调整,人口负担降低,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可用于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资本的积累。其次,解决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粮食的供应一直是我们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较大的降低了粮食供应带来的压力。再次,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环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人口数量过多会引起境恶化、资源匮乏,最后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最后,就业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就会增加就业和教育扩张的压力,引起失业人数增加,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进而有利于劳动力就业。

(三)计划生育的政策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自始至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我国已经实施了40多年,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完善,但政策本身和在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这些问题而引发了不同争论。

(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劳动力短缺将是不争的事实

上世纪7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全国的生育率开始转变,并迅速的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转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主要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现今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增长的绝对数就大,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老年人口逐渐丧失劳动力,这就会加重国家,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年预测表明,我国2025年每100个劳动力将要抚养29.46个老人,而2050年则会达到48.49人。而且,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一直在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严重弊端,资金不到位和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在广大农村,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经济本就不发达,农民收入并未大幅度的提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子女人数相对减少,赡养老人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表现在劳力上。

(二)新生劳动力短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进入低出生率时期,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力丰富的人口结构相关。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目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每年的增长量正在减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最新预测表明,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会持续增加到今年,届时总量会达到9.97亿;而15-60岁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到2011年就已停止,总量为9.27亿。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已经要结束,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未来将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尽管国家在思考延迟退休的问题,但这是治标不治本。

(三)失独老人的增多,倒逼我们进行反思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子女不仅是父母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失独家庭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他们已经失去了来自子女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这批失独父母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初期就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计划生育政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只生育一个子女,而今,他们的唯一的子女或疾病或意外不幸离世,只留下孤独和年迈的他们,现今的养老保险制度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保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四)现行独生子女政策极易出现男女比例失调

据《中国日报》报道,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继续,2020年未能找到配偶的结婚适龄男性数目达到3000万名。根据这一材料,现在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17.6比100,到2020年,20-45岁之间的男性数目将比女性数多3千万。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严重的海南和广东分别高达135.6和130.3.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偏见观念,这是男女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加上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政策限制每个家庭的生育数量和现在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合力造成女婴数量的下降,男婴数量提升,引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三、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几点建议

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如何使得这个基本国策更加的合理、更加的有效,是关乎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又一重大命题。

(一)放宽二胎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虽然明确了单独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从各地申请来看并不积极。据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显示,55%的城市妇女理想子女数为一个,43%认为两个最理想,而70%农村妇女更倾向于两个子女,这表明人民的生育意愿有了明显的改变,对生育子女数量要求趋向于合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将不利于人口的长期稳定,威胁人口安全,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放宽二胎政策具有必要性,从长远看,放宽二胎政策能够缓解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老龄化压力和独生子女问题,能够满足人们的生育意愿,能调节男女比例失调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翼城、承德、恩施这些地方作为二孩政策试点地区一直允许生育二孩,但这些地方的人们不一定生育二孩,三孩的情况更是微乎其微,这就驳斥了一些人认为的放宽二胎政策后会导致生育水弹的忧虑,放宽二胎政策切实可行。同时,将提高人口素质作为计划生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人口的质量代替数量的转移,实现减少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并行的目标,实现少生、优生。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人们生育观念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而这种养老制度在传统社会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的担子就落在了子女的身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养老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保障逐渐建立起来,有力的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但是我国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养老保障的需求迅速增长,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家庭数量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问题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低生育率导致子女数量的减少,严重增加了子女养老的负担,特别是失独家庭,养老已经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十分迫切和必要。根据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经济供养方面,应提高老年人的经济能力,适当提高养老金的发放并监督使之不得拖欠、按时按量,确保老年人有一定的养老保障;在生活照料方面,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基层组织要安排服务小组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同时监督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关于精神的慰藉,切实关注子女的精神赡养行为,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社会规范是我国家庭养老的道德基础,当然,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对于孤寡和失独老人的关心,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动员人们自觉关心、关爱老人。同时,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计划生育完全能在可控范围,不会出现井喷式增加。

(三)计划生育不仅要法制化、规范化,更要提高群众自愿意识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身已经具备法制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执行不力和不平衡的情况,使得计划生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人们对于因人而异等不平衡情况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工作的顺利实施。所以,只有计划生育本身的法制化是远远不足的,不仅需要政策的执行中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还需要人们的合作,自觉意识积极践行。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就需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国家通过立法程序根据国情民意制定更加完备可行的政策,并加强组织实施的力度与强度,使计划生育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向全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为所有夫妇和个人提供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以满足所有夫妇和个人合理安排家庭生育计划的需求。群众自愿主要表现在,所有夫妇和个人在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实行家庭生育计划的权利得到保护和尊重。夫妇和个人在行使其生育权利时,要考虑到对国家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家庭和每个成员的健康和幸福。夫妇和个人在获得有效的信息、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其年龄、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任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以生育健康的孩子,建立文明、幸福的家庭。

参考文献

[1]王金营,赵贝宁.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J].人口学刊,2012(04).

[2]李建民.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03).

[3]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J].理论与实践,2005(11).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4

建国初期,随着“人多力量大”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内的首次生育高峰期开始出现,后来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第二次生育高峰开始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生育高峰的影响下,人口盲目无计划增长的态势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实际矛盾越来越激烈,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日益改善,大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社会面临的人口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在1971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晚、稀、少”的策略,1980年初,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近乎10亿,中央及时了“9.25公开信”只允许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独生子女。在1982年

9月,党召开了十二大,并正式把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始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1984年,面对农村实施“一孩化”政策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央略微调整了“一孩化”政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在这时逐步形成。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产生的效果,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进,很快降低了人口生育率,其取得的成就也非常显著:(1)少生了近乎5亿人,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开始逐步由高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高自然增长率,开始转变为低自然增长率与死亡率,有利于中国人口的科学发展。(2)人口增长影响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资源的压力也开始逐步缓解,(3)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经济飞速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很多好处,但在长达40多年的实施中,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现实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

我国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问题,人口数量的增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人口问题不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可有效缓解由于人口膨胀,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一方面应肯定其贡献,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它给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引发的显著问题之一就是男女比例失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性别比失衡。我们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来表示性别比,一般情况下,生物学规律是决定性别比的主要因素,应保持在103以上107以下。下图1为2006-2010年出生人口条形图性别比,由图可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与正常值范围比一直高。我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性别比失衡现象。

在我国造成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如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养儿防老”思想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开始渐渐不重视女孩,造成女婴死亡率高以及给女孩提供相对比较差的生长环境等,这样造成我国的性别比越来越偏高。

性别比长时间的失调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剩男”问题,据有关部门预计截至到2020年,我国的光棍数量可达到3000万,同时性别比严重失调后,对建立与稳固家庭婚姻关系也是十分不利的,若家庭不稳固,便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固。单身男性的增多很容易引发性犯罪,以及拐卖妇女事件等。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人口素质下降。人口素质也可以说是人口质量,主要指身体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我国的人口素质在“十一五”期间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越来越激烈的综合国力相比还是很难适应,计划生育实施后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危害到了人口质量。

(三)加速人口老龄化。我们通常把人口中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7%以上时,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人口都称作老年型人口,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这逐步加快了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生育率下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国实施了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大幅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使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可以说计划生育是一种催化剂,催化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一)工作思路要明确。应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身头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创新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生育水平平稳降低,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大幅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科学合理分布,促进我国人口大国逐步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让人口、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资源实现最终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教育。让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主动、积极开展一些关爱女孩活动,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让两性实现公正、平衡发展。对各种技术越轨行为应进行严厉打击,加大对哪些用医学手段鉴定婴儿性别的惩罚力度,部分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实现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还应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工作,不溺爱子女,培养独生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让独生子女能独立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三)重视发展经济,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应逐步改善家庭养老结构,完善社区老年服务建设,让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紧密结合,不断夯实养老保障体系。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5

关键词:二胎政策;人口红利;人口抚养比

1.问题重述与分析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急需调整,选择合适的角度探讨有没有必要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人口结构包括生育率、出生性别比、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及老年系数等。预测并分析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判断计划生育新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程度,然后确定二胎政策放开的时间。

2.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于社会稳定,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长期缺乏对人口增长的适当控制,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78年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很好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令人堪忧的问题: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人口红利消失。现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育率水平

自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迅速从高生育率转变到低生育率。特别是近几年生育率更是低于超低生育率水平1.5。加快了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出生性别比例

性别选择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例被“人为性”破坏失调。查阅资料得知正常性别比例在103:100左右。1985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出生人口性别比均超过了112,明显的偏离了正常的性别比值,且从总的趋势上看男女性别比值仍呈增长趋势。

(3)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1]。根据人口红利的定义,我们用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表示人口红利的变化,确定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人口红利在2010-2015年呈增长趋势,在2015年左右达到顶峰,在2015年之后,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我国人口红利将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4)老龄化问题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数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联合国的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7%[2]。我国2000年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7%,2011年比例已经高达9.1%,超出标准2.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已经在2000年达到了老龄社会。并预测出到2030年老龄化已经超过20%,并将一直增长下去,所以20年后我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

造成上述原因可分为两方面:1、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2、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第一方面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第二个方面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疾病的控制、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这种变化趋势最终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急需调整,也就是说目前很有必要开放二胎政策。

3.差分方程模型预测

根据讨论过的动态差分方程模型,可预测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值。所以可以预测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

图1: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由图1可知: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有平稳的下降,这可能由于人口政策并没有完全放开的原因;青壮年人口系数持续下滑,2038年达到60%左右,之后直到2060年都维持在该水平;老年人口系数在2041年达到峰值后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内持续走高,2060年达到72.23%;人口性别比变化幅度较大,从2040-204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最低,在1的附近,在2050年之后逐渐回升,2060年达到1.02。

当2013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图2:2013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由图2可知:2013年实行二胎政策后青壮年人口系数下降较平缓;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有较小幅度的升高,2030-2040年是一个平稳期,变化较平缓,2040年之后则逐渐升高;老年人口系数不再一直上升,而是在2036年达到高峰后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系数变化趋势相似,在2037年达到顶峰后呈下降趋势;人口性别比变化较平缓,这与实行二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当2014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3:

图3:2014年实行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由图2、图3可知,在2014年实行二胎政策与2013年比较,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影响几乎相同,人口抚养比、老年人抚养比和青壮年、少年、老年人系数的变化趋势相似,差异极小。只是老年人系数与老年人抚养比的高峰分别前移,人口抚养比上移,说明实行二胎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平稳。接下来预测在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时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4:

图4: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下中国未来人口结构预测

将图4与图2、3对比知,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后人口变化更平缓,更利于中国人口结构的稳定。所以将2010-2015年作为一个时间段,在2015年实行二胎政策对我国人口结构稳定较有利。

4.模型的评价

人口的变化可以用阻滞增长模型来描述,人口主要由总量的固有增长率决定。但是不同年龄人群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人群的增长趋势,我们用按年龄分组的人群增长预测模型。该模型可预测出各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即可以预测出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老龄化程度、青壮年、少年、老年系数的趋势,最终预测出人口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6

一、招生计划

(一)幼儿园

全县幼儿入园率(3-5周岁)96%以上,其中,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9%以上,城镇幼儿入园率(3-5周岁)达97%以上。

(二)义务教育

1.全县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2045人,依法全部入学。小学新生入学年龄为6周岁(年月日-年月日期间出生),不得提早入学。其中实验小学招生8个班,安文小学6个班。班级学额按规定(每班45人)不得突破。

乡镇学校所辖适龄儿童按户籍原则上在本乡镇学校入学;城区小学按学区入学。

2.全县初中一年级新生2341人,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其中实验初中招生12个班,班级学额不得突破50人;安文初中8个班,班级学额不得突破45人。

乡镇初中新生按乡镇所辖小学毕业生对口升学。城区初中新生范围:实验初中,由在实验小学就读的本学区户籍小学毕业生及双溪乡、窈川乡户籍小学毕业生对口升学;安文初中,由在安文小学就读的本学区户籍小学毕业生对口升学。已在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户口迁移、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引起学区变化的,仍在已就读学校就读并按实验小学升入实验初中、安文小学升入安文初中原则,不再转换学区。

(三)高中

全县初中毕业生2453人,计划初中应届毕业生升高中段的比例达96%左右,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达到1∶1。

1.普通高中招生1150人。其中:中学11个班550人(含定向生275人,特长生5人);县第二中学10个班500人;县第三中学2个班100人。

2.职业高中招生900人。其中县职业技校10个班500人,县第三中学8个班400人。

3.初中专(技)招生按省、市下达的计划执行,不低于300人。

4.普通高中的择校生比例按省、市"三限"政策执行。

二、招生政策

(一)幼儿园招生

同一乡镇内有多个幼儿园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乡镇人民政府委托的中心小学划定招生范围,有关幼儿园原则上要按划定的范围招生。

幼儿要就近入园。确因受居住分散等条件限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幼儿园可在不超过2.5公里范围内招收幼儿;超过该范围的,原则上应全托入园。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辖区内幼儿入园率不低于96%。

(二)义务教育招生

1.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省义务教育条例》,确保新生100%入学。

2.县城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入学对象的资格确定,年仍按政〔2001〕33号文件精神执行。年开始,凡义务教育对象的父母有监护能力而户籍登记挂靠父母以外亲属的,义务教育对象原则上应在父母户籍所在地学校入学,其它学校一般不予安排。年开始,父母、子女户籍均在城区学区范围内且有房产的,城区学校优先安排入学;不符合该条件的,空余学额视其户籍、房产等具备的相关条件及报名情况酌情处理;超过规定学额的,就近安排新城区学校及与城区学校结成共同体的对应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实施细则,由县教育局另行制定。

3.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按文教普〔2004〕9号文件执行。

因监护人长期在户籍地外打工经商等原因,义务教育对象确需跨学区就读的,须由双方学校签字同意并经县教育局批准,方可办理学籍转移有关手续。属城区学校接收的,应服从县教育局统一调控。

4.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免费享用国家教科书;从年开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住宿费。

(三)高中招生

1.报考条件

(1)报考普通高中的考生,年龄一般应在15周岁及以下(即年月日后出生)的本县户籍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专、职高的考生年龄及户籍不限。

(2)应届学生在就读学校报名。本县户籍学生在学区外学校就读,须有义务教育登记卡,没有登记卡或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回户籍所在地学校报考。户籍学生在外县市就读回本县报考的,需由毕业学校提供是否应届毕业生及有无重读的证明,在户籍所在地学校报考;不回本县报考的,普通高中不予录取。

(3)外县户籍考生,初中阶段在我县学校读满三年,经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的,可在我县报考。未足三年,本人要求在借考的,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以在我县借考,但中学不予录取(因父母工作调动或县政府同意作为人才引进的除外,但需提供工作调动及人才引进的证明,并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4)往届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学校报考。高中段在校生不得报考,初中毕业后在全日制中学插班、重读、旁听及社会复习班学生不得报考普通高中。

(5)县内学校学生在初二学年结束后转学的,本县户籍学生在县外就读回户籍所在地学校报考的,中定向招生指标单列,其定向分数线与中学向实验初中招收的定向分数线同(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学除外)。

2.报考科类

高中(含职高)兼初中专(技)。

3.录取原则和依据

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志愿、适者录取的原则;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特长条件、加分政策等同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4.录取形式

(1)综合录取

依据考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等第录取。

考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金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所得的总分,是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考试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体育六门。学业考试满分值为630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120分,科学160分,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80分,体育30分。语文、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卷中地方课程内容各占5分。

体育考试相关事项由县教育局依据《金华市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工作指导意见》具体确定,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运动技能测试成绩均需向学生张榜公布。

学生综合素质,是高中招生录取的必要条件。学生综合素质由综合素质评语和综合素质等第组成。综合素质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综合素质等第由实践与探究、审美与表现、劳动与技能三个模块组成,等第分a(好)、p(合格)、e(需努力)三个等级。等第汇总按3a、2a1p、1a2p、3p等顺序类推。具体操作办法按教〔2008〕21号文件执行,其中中学录取的新生必须3a,普通高中录取的新生必须达到2a及以上且不得有e。

(2)定向录取

中学招生计划数的50%为定向录取名额。定向录取名额分配依据:①各初中学校初三毕业学生数、学区范围内人口数;②各初中学校毕业生学业考试优秀率、后25%所占比例;③各初中所在乡镇的办学水平情况(以省市级教育强乡镇为依据);④各初中学校规范办学情况(含"轻负担高质量"推进情况)。定向录取分数线:县招生办按中学招生总数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在最低控制分数线内录取不足时,剩余名额由县招生办按高分到低分调剂录取。定向录取名额的数据计算由县招生办负责,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对于综合录取和定向录取上中学分数线累计不足2名的初中学校,在低于综合录取分数线50分的范围内,按高分到低分补足2名。

按政〔2009〕55号文件规定,今年盘山片户籍的盘山中学、方前中心学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县第二中学录取时,予以适当倾斜。

(3)特长录取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由学生本人申请、学生所在学校任课教师推荐、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可向高中学校推荐特长录取。高中招生学校认真审查推荐学生的材料,对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可通过面试、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等形式,进行综合测试后,确定正式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①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学生和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初中阶段参加市(地)及其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考生;

②初中阶段参加市(地)级及以上正式艺术比赛获个人前三名(或一等奖)或取得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考生;

③初中阶段获数学、自然科学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市(地)一等奖、省二等奖及以上的考生;初中阶段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省二等奖及以上的考生。

以上各类比赛获奖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参与组织方为有效,其中第③条中两人及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姓名)有效。

5.有关政策加分

(1)符合国家可以生育两胎政策,且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户籍的独生女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2分。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5分。

①归侨华侨子女;

②少数民族考生;

③港、澳、台籍考生;

④驻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根据《民政部、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优抚对象及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的通知》(民发〔2004〕192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41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作如下规定:

①烈士子女可以直接升入职业高中就读;报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20分。

②残疾军人(警察)、因公牺牲军人(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警察)子女可以直接升入职业高中就读;报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10分。

③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报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20分。

同一考生如符合同一条中多项的,不能累计加分;同时符合多条的可累计加分,但以20分为限。

6.录取批次

第一批:中学学生(含综合录取生、定向录取生、特长录取生)。第二批:二中学生。第三批:三中普通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按志愿分别录取。第四批:普通中专、中技学生,按志愿分别录取。

7.录取办法

(1)各批次学生,均由县招生办划定分数线,在规定时间内录取,录取学校在招生办规定的时间内通知学生本人。

(2)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上的(即年月日前出生)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学综合录取和定向录取提高50分。因休学等原因经教育局审批的超龄应届毕业生,按政〔2006〕51号文件的规定,中学招生提高10分录取。

(3)志愿填报不足的学校和未填报志愿的剩余考生由县招生办统一调剂。

(4)普通高中的择校生,县招生办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由相关学校按规定政策录取并报招生办审批。

8.其它规定

(1)中考的考点设置由县招生委员会和县教育局研究确定。各初中、各考点务必加强考风考纪和安全管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如发现营私舞弊及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招生政策有关规定查处。

(2)高中学校招生,禁止虚假招生信息,禁止中考前到初中学校散布招生广告、拉生源。各初中学校要充分尊重考生意愿,及时向考生公开各类高中段学校的录取信息,并保证本县高中生源。

(3)高中录取新生、招收择校生,必须严格执行金市教基〔2004〕31号文件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及时向县教育局报批新生名单,办理高中学籍。

(4)择校生的招收严格按省、市有关文件规定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对违反"三限"政策的,按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处理。

(5)外县市来我县各类学校招生,须经县教育局批准认可,在境内申请各类招生广告的审批手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执行。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7

【关键词】农村男孩偏好利益导向机制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核心问题是男孩偏好。在农村,男孩偏好的原因是缘于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旧的思想观念以及现实的因素,它包括体力劳动和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

一、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含义与构成体系

所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就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利益上的奖励、救济、扶助、优惠、惩罚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保障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人群的基本权益,抑制非政策性生育行为,其主体是人口计生部门及综合治理部门;对象是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生二女户以及生完孩子以后孩子又伤残的、现在又没有孩子的家庭。

目前,对女孩计生户的奖扶政策,各级政府均在根据自身的财政状况,在招工、生产扶助、宅基地安排、扶贫济困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农村计生女孩户家庭,还实行女孩上学优惠、中考加分和计划生育家庭大病救助等。比如安徽,独女户的奖励每人每年增加120元。2007年起,子女死亡,且现无子女的扶助对象,扶助标准从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提高到1200元,其中,只生育过一个独生女,且死亡现无子女的,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1320元。另外,以独保费为例,目前《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标准是每月5-15元,实际发放标准多为5-6元,与1979年的标准基本相同。一年60元的奖励金,仅相当于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力一天的工资。

以上措施,有的起正面引导作用,有的则起反面引导作用。利益导向混乱,不利于计生政策的稳定推行,更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对劳动力结构的分工需求。

二、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各项普惠政策以更大的力度带给百姓更多的实惠,相比较而言,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尤其显得份量不足,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上位原则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得计划生育家庭难以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更给基本国策的落实带来新的冲击与挑战。

1、普惠政策的一视同仁挫伤了农村计生女孩户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低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农合及新农保等惠民政策,无论在资格条件还是在享受标准上,均没有体现对农村计生女孩家庭的优先优惠和区别对待,违法生育的家庭照样可以享受政策待遇,而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因人口少、负担轻反而不符合扶助条件。根据抽样调查,在我省8120个享受农村低保的家庭中,非计划生育家庭有6640户,占82%,这些惠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抚养子女在教育、医疗和生活等方面的成本,使多生孩子的家庭负担减轻,顾虑更少。

2、政策奖扶力度有限,覆盖人群太少。我国计划生育奖励标准相对于其他的救助政策相对较低,奖扶力度有限,缺少足够的诱惑力。如对农村计生户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50元/人/月),而2007年中国贫困线为每年奖扶1067元,绝对贫困线为785元,即对计生户奖扶力度还低于2007年国家绝对贫困线奖扶的标准。另外,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年满60周岁”才能享受农村计生奖扶政策。安徽自2004年以来累计确认的奖扶对象仅8万多人,还不到农村计生家庭的1%,而即时兑现的农村低保至2008年达到180万人,由于起始享受年龄太晚,一些育龄群众感到奖励扶助政策遥遥无期,对政策的长期性和预期效应心存疑虑,缺乏足够的信心。

3、超生收益大于奖扶得益。目前我国的利益导向机制是按“人头”计算的,这刺激了群众的生育愿望。由于惠民政策大多是按照家庭人口进行减免、补助或救助的,因此不仅没有体现对计生家庭的倾斜,相反对多子女家庭实际上更加“优惠”。在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超生获利”的现象不仅是对违法生育的姑息纵容,客观上也起到了鼓励生育的作用。调研中基层反映,过去不少超生的家庭现在劳动力多,得到的政策实惠也多,现在成为当地的强势人群和大户,而实行计划生育的守法群众反而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4、受益对象资格条件上的性别歧视。男性可无条件的获得,女性因婚姻状况而定。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紧张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性别争夺”,当土地资源紧张时,被牺牲的往往是女性权益。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包括城市对于男女都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按照男娶女嫁的婚居模式进行分配集体资源。

三、完善我国农村“男孩偏好”利益导向体制的建议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男孩偏好,我国计生政策在改变男孩偏好方面有待进一步调整,政策行动应更多立足于当今改变男孩偏好的社会环境。自2003年起,我国就选择了在性别失衡最严重的24个县,试点“关爱女孩”行动,直至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一)直接利益导向机制:鼓励一孩、重奖独女、优抚双女

针对性别比失衡中的男孩偏好采取对策,核心是将三个不同层面区分对待――区分计生户和非计生户,计生户中还需区别计生女户和男户,再于计生女户中把独女户与双女户区别开来。

1、在集体资源分配方面消除性别歧视,提高计生女孩户的家庭地位

在新农合、新农保、低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征地补偿等工作中,政府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公共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衔接,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合法权益,向计划生育女孩户家庭倾斜,特别是在宅基地、房屋继承权、土地承包以及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消除性别歧视,突出女儿户的奖励标准。如安徽肥西县独女户按二个人口计算,双女户按三个人口计算,户口在娘家的外嫁女、赘婿均享受同等村民身份,这大大提高了农村计生女孩户家庭的社会地位。

2、在国家普惠政策中凸显关爱女孩户

对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让女儿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如安徽肥西县提高放弃再生育的独女户奖励标准,申请领证的奖励2000元,满16岁再奖励2000元;提高独保费标准,男孩20元/月,女孩30元/月;提高二女扎奖励标准至3000元;中考加分农村独女户加10分,双女户加5分;考入一本院校的奖励5000元,二本院校的奖励3000元;三本院校的奖励2000元。截止2009年4月底,肥西县新增奖励扶助对象416人,死亡退出25人,退出特别扶助43人。

(二)间接利益导向机制:婚居、谱系和养老的变革

经济杠杆一旦被公共政策引入,完全可以作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改变传统的习俗文化。

1、鼓励婚居模式的多元

(1)鼓励男到女家入户是一新的可供选择的婚居模式,为了鼓励独女招婿户移风易俗,笔者建议,对其除享受政府已兑现的独女、双女户优抚政策外,另以现金奖励和优惠贷款发展经济等方式倡导,并对其子女和双方父母给予一定的优抚。如,安徽肥西县对男到女家入户的赘婿解决户口问题,享受本村村民的同等待遇。(2)提倡鼓励多种婚居模式。已婚嫁女可以住夫家、住妻家,核心小家庭独住、“两头蹲”并存,纠正单一的从夫居模式,倡导多种婚居模式。

2、倡导家庭(族)谱系和女姓氏的变革

首先倡导姓氏的变革:如果将随母姓、复姓作为固定的制度习俗,不但有可能,而且极有推广价值,淡化从父姓的传统,将真正落实“女儿也是传后人”,使之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新的制度风尚的建立,如,安徽肥西县倡导对随母姓的,进行物质奖励的办法。其次提倡祠堂与谱牒的变革:祠堂是家庭凝聚家庭成员表彰树立新风、发展经济、培养优秀后代,开展社会公益的积极倡导力量,而不是狭隘的家庭和宗族势力。应该发现和表彰当地口碑良好的家族长,使其积极配合计生人口工作。家(族)谱是家族世系和血缘认同、加强同族同姓成员凝聚力以及记载个人成就和归宿的载体。以往的家谱女性不是失载,就是作为妻子、女儿的身份附着在父亲和丈夫的名下,出嫁女只注明嫁某某而已。建议在结合家谱时应加上妇女,不仅是记载京城中那些功成名就的杰出著名妇女,也应该记录家乡的杰出妇女和普通妇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母亲,特别是招婿的女儿在教育子女等方面的贡献,独女和双女户的优秀女儿,为之立单传;一改以往的谱牒中只记录父亲名下的女儿及其出嫁去处的女儿的做法。

3、进行养老的变通

“养儿防老”在我国农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前提下,不妨进行如下分类的养老模式的变通引导:(1)子女俱全,从夫婚居户:以儿子养老为主,女儿也参与养老,将女儿实际养老的功能凸显出来。(2)女儿户:可选择女儿养老(招婿、从妻居)和集体养老的方式,另外还可以享受政府优惠的政策。(3)两头蹲、两头跑:小夫妻单独居住,与双方父母居处近的。对这样的家庭养老模式,当双方父母年老时,小家庭可以两头跑,赡养、照顾双方的父母。建议以“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父母”为先期目标人群,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养老之忧。可喜的是,新农保从2009年9月1日正式启动,凡是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未享受城镇低保的,均可享受新农保养老金待遇。如肥西县为农村政策内女儿办理了养老保险,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确保男到60周岁,女到55周岁,每月能拿到500元以上的生活费。农村女儿困难户家庭由政府资助,可以入住养老院,享受五保待遇。肥西三河敬老院已奖扶了18位符合条件者入住敬老院。

参考资料

[1]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出版社,2002

[2]杜芳琴:性别平等理念与宣传方式――关爱女孩行动宣传倡导专题调研报告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8

关键词: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人口数量大,计划生育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控制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财政投入、流动人口多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执行难度较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容乐观。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发展效率,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基于此,加强对现阶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1政策执行难度较大

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农村地区获得了一些列的惠民政策,其中,两免一补、农业税减免、新农村医保政策等等都给农村人民到来了很大的实惠。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三农问题,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然而,这些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在某种意义上也给农村人口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增强了计划生育与一些惠民政策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执行的难度。

1.2计划生育工作单位与相关部门的配合相对缺失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并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一个单位或机构能够完成的工作,还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有时候公安部门在办理上户手续过程中,仅凭出生证明就可以开办,对小孩的出生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过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生育的气焰。另外,很多医疗结构中,只要小孩在该机构出生,就给予其办理出生证明,甚至还存在孩子家长可以买到假证明的现象。

1.3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稳定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相对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很难完成这项工作。但是,现阶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者空有极大的责任,但是本身权利较小,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另外,农村计生办工作人员任务较重,但是待遇相对较低,缺少有力的激励政策,使得很多农村计生工作人员脱离岗位,给农村计生队伍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1.4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财政投入不足

从我国全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事业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上来说,不管是东部农村地区的人均15元,还是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10元,更有甚者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中,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人均不足10元,给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造成严重的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离不开宣传,如果财政投入不能支撑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必然会给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带来阻碍。

2.解决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全面放开二胎,但是计划生育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提升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途径。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压力,笔者基于过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2.1计划生育政策应该以人为本

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新型婚育文化宣传工作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的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不断的提升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增强对非法生育的监督。在相关政策中,还应该结合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不断的规范与调整,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2.2加强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

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第一,公安部门在小孩落户时,要求在出具医学出生证明的同时出具结婚证、生育证或计生部门出具的相关合法有效证明,再给予上户;第二,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检查,对擅自为育龄妇女实施解除节育措施手术的,坚决予以打击;第三,医疗机构严格坚持凭证检查和凭证生育制度,并及时通报同级计生主管部门,否则,追究医疗机构及当事医生的责任。

2.3不断的强化农村计生队伍建设

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计生队伍待遇低、成员老化等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第一,对农村计生队伍、村级专干队伍进行有效的调整,不断的提升计生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水准,增强计生专员的责任意识;第二,尽可能减少计生专职干部的兼职工作,让其具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计生工作中;第三,提升农村计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提高计生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第四,在计生工作实施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责任制度,将责任细化到具体的计生人员头上,提升其对工作的责任感,保证计生工作政策的落实。

2.4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

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基础,也是营造良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手段,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更加多元化的途径,提升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的渠道,让农村朋友更好的理解这项基本国策,提高农民的意识,让其自觉的遵守计划生育政策,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保驾护航。

2.5与时俱进,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尽快改革和完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服务的方式以及内容,建立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要根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切实将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之中。要建立计生、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联手,统一做好农村公共优质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并努力拓展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简化管理的程序、体现管理的重点、减少管理的重复,确保人口公共管理服务的实效性。另外,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比例、性别比例等普查的结果,对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规范计生工作程序,制定有效的工作制度,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提供有效的依据。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数量一直是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特别是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政策执行难度较大,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强化农村计生队伍建设,建立新型的工作机制,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注入新的能量。(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庆艳.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4,15(01):125-126.

[2]张娟.政策在农村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探讨[J].医药前沿.2015,32(12):99-101.

[3]谢万峰.浅析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健康必读旬刊.2014,20(11):74-76.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9

一、前提与思路自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我区农村中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对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理性选择中,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克服家庭困难,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年鸠江区组建后,其人口出生率为16.13‰,自然增长率为9.67‰,2011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仅为7.52‰,自然增长率为4.31‰。数据表明年均减少出生人口1000余人,依据人均社会抚养费4-16万元计算,我区取值6万元,初步测算15年来少生了1.5万人,节约社会抚养费9亿元。然而,由于受现实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相应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计划生育家庭不但没能实现"少生快富"的目标,甚至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尤其是一些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子女伤残及家庭种种因素影响,陷入生活贫困,养老无着的状况,成为困难群体。在我国出生人口已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坚持实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更加效的措施引导群众少生快富,稳定现在的低生育水平,这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人们提出的一个严峻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说明了生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关系到群众的家庭福利。几年来,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在当前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生育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情况下,如果只依靠强硬的行政手段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来限制生育数量,降低生育水平,势必会恶化党群干群关系,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在"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要求的今天,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必须摆上重要的位置。对实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给予适当补偿,即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大计,更是建立诚信政府形象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群众的生育需求主要以获取经济利益和养儿防老保障为目标,因此,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把利益导向摆在计划生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推动机制,用利益导向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让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政治上感到光荣,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生活上获得保障"。目前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既能鼓励广大农村群众继续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当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又能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管实施这些政策会给各级财政增加一定压力,但最终的受益者不仅是广大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还有中华民族。二、政策与措施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芜湖市鸠江区人口和计生部门围绕建立与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做了以下工作。1、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十年来,鸠江区为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先后出台25个文件,即《鸠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执行〈安徽省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1994)49号,《中共鸠江区委鸠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鸠发(1999)5号,《中共鸠江区委鸠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鸠发(2000)22号,《中央鸠江区委、鸠江区人民政府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意见》鸠发(2003)25号,《鸠江区人民政府关于明确各级各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职责的通知》鸠政(2003)52号,《关于加强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鸠计生组(2004)2号等等,这些文件的出台重点之一是突出了"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全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调动了全区人民积极支持和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人们婚姻观念,生育观念的转变。2、建立并落实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中发(2000)8号文件下发后,鸠江区把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情况纳入了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也纳入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要求各级逐年增强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2000年投入经费81.8万元,人均5.1

计划生育的政策篇10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模式;政策建议

近年来,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同时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困难。一方面,流动人口具有年龄结构轻、文化程度低,处于性活跃期等不利于计划生育管理的特征,并且其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低,缺乏知情、自主、自觉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相当部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发生了转变,表现出更多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需求。如何有效地在流动人口中推广适宜的避孕节育技术还缺乏科学的研究。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在流动人口中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殖健康服务,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研究结果和多年的实践,本文对在流动人口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新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一、政策层面

1、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低人口增长为目标,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

在大部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发生改变,并不存在超生倾向,而表现出更多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需求时,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模式在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应同时注意满足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为其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

2、由现居住地承担推广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主要责任

目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行“双向管理,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模式。而流动人口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推广模式,强调流动人口现居住地所承担的责任。一方面,流动人口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双向管理的基础在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流入地人口的比重都较小,而这种情形在大城市已经或正在发生改变,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不再是一个城市边缘群体的问题,而成为流入地计划生育的主要工作,需要由现居住地来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出现流动频率低、举家迁移为主的流动特征,有在现居住地长期居住的倾向,大部分可作为常住人口进行管理。所以,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更应由现居住地来承担。

3、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过程以生殖健康服务为主,目标人群是流动人口的大多数

现有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以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姻证明》作为重要内容,成本高,而实际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在大部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发生改变时,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模式应以对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为主,而超生行为是无论在何种执行模式下都可能发生的,不应作为主要的目标人群考虑。

二、管理层面

1、增强尊重和保护群众知情选择避孕方法的权利

在流动人口中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应增强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意识,认识到开展知情选择是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获得适宜避孕方法的需要。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经常与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而,他们在尊重个人权利、改进服务方式以帮助流动人口行使自利,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改革传统的计划生育考核制度

改变以往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中重管理、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转变为重质量、重服务过程。将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知情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而不仅仅考核避孕率、计划外生育率等结果指标,忽视过程的考核。从而在管理层面促进适宜避孕节育技术在流动人口中的推广。

三、服务层面

1、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

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在宣传机制上,应广开避孕知识宣传的渠道,编写符合流动人口文化水平的、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提高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对避孕知识的兴趣,改善宣传效果。及时更新宣教材料的内容,宣传各种避孕方法知识,从整体上提高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避孕知识水平,为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创造积极条件。

2、开展性与生殖综合咨询能力的培训,提高人际交流和咨询技巧

由于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避孕节育知识少,往往无法在知情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避孕方法,而完全听从计生服务人员的意见,缺乏知情选择的能力和自主性。因而,在计划生育系统应强化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能力的培训,帮助服务人员在专业经验和尊重服务对象意愿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为对象提供个体化的咨询服务。引入和强化以服务对象个体为中心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人员的人际交流和信息提供的技巧。满足流动人口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生殖健康需求,实现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推广。

3、提高计划生育专业知识水平,为群众提供多种避孕方法

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应定期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及时更新避孕节育知识,保证向服务对象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时努力保障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真正向所有服务对象敞开。确定避孕方法选择的合理范围,使流动人口育龄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可以获得这些方法,保障适宜避孕节育技术的推广。

4、针对不同的流动人口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

要在流动人口中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服务人员需要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在服务与娱乐场所工作的对象,有高危的可能,应大力推广的使用,强调其避孕和防病的双重功效。

对于建筑工地工作的男性流动人口,强调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对于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对象则对其强调定期查环、随访的必要性,改变其使用长效避孕方法后对避孕节育的宣传漠不关心的状况。从而在整个流动人口群体中推广适宜于每个个体的避孕节育技术/方法。

5、增强对未婚流动人口的服务

我国目前的计生服务只针对已婚夫妇,而忽视未婚青年的需求。但在流动人口这样的特殊群体,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低,处于性活跃期,远离家乡,摆脱了父母的监护和原居住地道德风俗的束缚,发生婚前的可能客观存在,只有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满足未婚青年的需求,才能降低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应加强对未婚人群的计划生育服务,提高其避孕知识,防患于未然,在未婚人群推广适宜的避孕节育技术。

四、服务对象层面

1、增强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意识,调动其参与知情选择的积极性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意识,使其认识到知情选择避孕方法是他们的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调动群众参与避孕方法选择活动的积极性。而不再被动接受避孕方法,从而促进适宜避孕节育技术的推广。

2、提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增强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

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的基础是增强服务对象对避孕节育技术方法的认知。只有提高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在知情的基础上,才能对符合自己的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应通过各种途径,克服现实存在的困难,提高流动人口的避孕知识水平,增强其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江涛,俞小英,王奇玲等.流动人口年轻女性避孕知识及需求现状调查.中国生殖健康杂志,2008.15(6):349-351.

[2]赵更力,张小松,王临红等.中国部分城市流动人口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分析.生殖医学杂志,2009.14(5):268-271.

[3]胡杰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武汉、黄石、广水三地问卷调查研究.人口与经济,2008.6:17-23.

[4]车宝林,唐先民,邸政.吉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人口学刊,2009.3:62-64.

[5]尹立东,蒋正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协同模式研究与实现.中国软科学,2008.l:145-149.

[6]周长洪.探索新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人口学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