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43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1

一、传统教学的特点

(一)传统教学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能力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基本素质,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青年教师要在这几方面上多下功夫,完善自身专业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之融会贯通后,采用学生较容易加收的方法向其传授知识。这不仅巩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锻炼了教师的书写、语言和应变能力。

(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控性强

传统教学因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把握,因学生个体的基础参差不齐,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施教的过程中,更容易增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完成各个重要环节。

二、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传统教学形式单调,影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传统教学因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地点的固定性,教师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黑板是教学的主要媒介,但黑板白字很难在视觉上刺激到学生,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视觉疲劳,即使是在听觉上,自始至终也是一个老师的声音,这很有可能让学生觉得授课过程枯燥无味,对于知识的接收都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影响了创新型思维的形成。

(二)传统教学备课工作繁琐,授课更为劳累

传统教学会造成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因教学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各类教科书籍层出不穷,教师不仅需要去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需要设计好授课过程每一个环节,这就造成了在教学成本上的时间成本的增加,不仅如此,在授课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口头授课,还需要手写大量的板书,也造成了教师在生理上的劳累。

(三)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在传统教学中,黑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但在一节课四十分钟内所传授的知识却是十分有限的。若是加之其他因素,比如后排学生看不清字体,也会影响到授课质量。

三、电子教学的缺点

(一)不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

虽然电子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有得必有失。随着教师的电子教学技术日益完善,有可能造成板书教学和绘图能力的生疏,而互联网上又有着众多已成体系的教学课件的免费共享,教师很可能在授课过程中直接拿来用。如果再有以外情况发生,比如电脑故障,停电等情况,就会造成无从下手的可能。

(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利用电子教学,由于课件都已成体系,一张幻灯片可能一晃而过,不像传统教学中板书的运用一样有过渡的时间,这就很有可能造成信息量大、讲课速度又太快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能充分的消化掉所学知识。加之学生的底子各有不同,但基础较弱的学生缺难以理解。

(三)可能造成师生之间互动环节的丢失

互动环节是授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授课质量、学生掌握情况和课堂氛围等重要因素。教师在把握信息量大、速度快的课件的同时,很有可能为了完成课件的完整性而造成重点不突出这样的情况。而学生也无法及时的跟进教学进度,甚至有可能被电子教学中的动画图片和视频文件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

四、电子教学的优势

(一)电子教学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将授课内容、教学大纲和本节重点做成电子课件,这不仅大大的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也能更清晰明了的给学生展示图像、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授课信息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善自己的课件,给课堂增添活跃的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电子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21世纪起,人类就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从这个角度看,电子教学很好的迎合了时展的需要,从教师的层面看,该教学方式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有着种类丰富、渠道众多容量较大等优势,这就在客观上培养了教师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看,色彩丰富、各科知识互相交叉,多层次全方位的授课方式也更容易拓展学生的事业,丰富学生课外的知识量。

(三)电子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共十以来,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就提到:“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讲话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成为必然要求。而如今的医学生教育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这直接导致其人文素养不足,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偏低,使得医疗环境功利化严重,医患关系紧张。

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医学院校在校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笔者于2016年4月向河北省5所医学院校共500名在校医学生发放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问卷,收回问卷467份,经审核确定有45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当代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

绝大多数当代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一代青年应该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当被问到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时,76%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但缺乏好的途径,1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5%的人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因此不愿意了解。

2.当代医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调查中针对“您的家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吗”这一问题,4%的医学生选择“很重视”,11%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视”,选择“一般”的占62%,23%的医学生认为“不够重视”。调查显示,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重视并坚持贯彻传统礼仪和传统道德教育的家庭仅占17%。在家长敦促孩子背诵国学经典方面,仅有8%的学生表示经常敦促,74%的学生表示家长只督促其完成课堂作业中的选篇背诵,18%的学生表示家长不够重视。

3.当代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

在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方面,66%的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仅一般了解,还有14.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书法、京剧、国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但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6%的医学生喜爱书法艺术,73%的学生不喜爱也不排斥,11%的学生不喜爱。能准确地分辨出行书、隶书这两种常见字体的学生只占26%。在中国绘画方面,38%的医学生表示自己完全没有鉴赏能力。国粹京剧更是受到当代医学生的冷落,大部分学生认为京剧唱腔与当代流行音乐相去甚远,因此难以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

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医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也愿意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但缺少有效途径。在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缺位,家长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学校教育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专业课程繁重、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这些因素导致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够理想,致使大部分医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因此,改变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十分必要。

三、导致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环境缺失

家庭教育环境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初始原因。家庭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来的传承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中华文明血脉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在家庭教育中已被大大压缩。而且当前的家庭教育正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过度教育、重智轻德、亲职教育缺失等。家庭教育重心普遍放在孩子的学习和智力挖掘上,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度不足。家庭教育普遍变得功利虚荣,缺乏礼待他人、先人后己的坚守,浮躁、自私等负面意识伺机侵蚀孩子的心灵。

2.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是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因素。当代医学院校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如过于理性主义的教育使医学生片面化发展,模式化的教学使医学生个性成长受到压制,功利主义教育使医学生丧失创造性。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校对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深层次的认知,陈旧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医学教育体系构建不合理,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实施;一些文化艺术类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课时不足,造成学生在这些方面普遍出现知识薄弱现象。在我国,各个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学科建设力量薄弱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医学院校,一些人打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幌子,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无法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相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传统文化课处于较为边缘地位,因此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师资力量不足,学时难以保证,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实用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到社会交换中。以上因素从根本上导致医学生缺乏人文底蕴,医德素质整体下滑。

3.社会大环境价值观扭曲

社会大环境的价值观扭曲是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外因。国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环境越来越复杂,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正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社区环境空前复杂。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物欲横流、人性寡淡的社会心态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不和C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崇尚物欲的社会使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现象越发严重,许多人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在医疗领域,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患纠纷不断增多。部分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通过自主竞争等方式来提高收入,部分医生医德缺失,贪图名利,过度诊疗,胡乱收费,收受商业回扣,拿取患者红包,使得医患之间的基本信任缺失。

四、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应对策略

1.营造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环境,转变落后家庭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其融入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进则天下、退则田园”的进取精神与淡泊名利的淡定与从容,预防和避免家庭过度教育。宏观方面,国家应力争创设较为宽松的社环境,制定以人为本的政策与规划,减轻现代人过大的生存压力。微观方面,家长应转变观念,在教育上不攀比,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行动上,从日常小事上言传身教。

2.加强医学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优化现行教育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拥有过独特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只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才开始衰落,在学校教育中其受重视程度减弱。近几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曾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论述中国梦的讲话中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来象征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教育部已响应号召,推出一系列方针、规划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医学院校要强化人文学科的顶层设计,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鼓舞人、教育人,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将培养强技术水平、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倡导培养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并重、内在品格与学识同高的综合型人才。医学院校应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师资建设,拓宽传统的培训渠道,加大对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考核力度,提高对教师的师风师德修养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师人文素养考核机制;还可利用媒体开设传统文化远程教育课程,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咨询,让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选择内容较为详细、专业性较强的传统文化阅读教材,以课程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以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3.改善社会大环境,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应清除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净化和优化环境,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其精神境界。古人认为必须有仁爱之心的人才可以成为行医者,说明仁心仁术的重要性。《大医精诚》中强调医者应具有“精”“诚”两境界。“精”即指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医学素养;“诚”即医者要医德高尚,真诚地为患者服务。在日渐复杂化的社会中,医学生应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严守道德底线,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克制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应培养廉洁意识,增强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应使医学生有机会与患者、患者家属交流沟通,使患者对医者多加理解与信任,构建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工作者对患者应一视同仁,消除尊卑贵贱之分,在各个方面充分维护患者的健康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沈小美.传统文化视阈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8.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抛弃传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价值乃是本文的趣旨所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旨在把一定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品性修养和价值理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意识,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价值追求。这与传统文化中“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儒家文化的“仁义”理念不谋而合。[1]因此,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与法治教育等。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而儒家文化又是以“仁义”为核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民族国家大义面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贾谊“国而忘公,公而忘私”;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儒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仁爱,有情有义,“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表达了这一理念。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仁爱理念,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正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应该用民族的榜样来教育青年一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树立大学生牢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培育大学生宝贵的“仁爱”之心,立德树人。

2.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主要包括显性的灌输式教育以及隐性的渗透式教育,其中又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灌输式教育日渐式微,越来越难以取得实效,因而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然要更多地采用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于教育过程中育人,管理过程中育人,服务过程中育人,推行整个高校全员育人、全局育人的新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培养人的自觉性,主张通过“内修”的方式来建立自觉意识,注重于伦常日用之中随机指点,在日常劳作、言谈和礼仪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培养人的性情,这对于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探究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普遍缺失,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这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失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课程,除了中文等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让大学生课外去自学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又不切实际,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的语言文字功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缺少传统文化学习背景。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使得大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国学教师,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获取传统知识的渠道。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积淀的教师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缺乏传统文化支撑。

传统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短板。我国高校一贯重视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人文素养虽然一直在提倡,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大学生缺乏“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当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便很难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共鸣,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4.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欠缺担当意识。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淡漠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个问题,而责任与道德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体现为:部分学生“为了以后找工作”而学习,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有些学生则是随大流,缺乏一种为他人、为社会而积极进取的责任感。大学生道德的淡漠主要体现为:缺乏自制,过于自我,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随意性,任性而为,经常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部分大学生毫无节制地玩游戏,沉溺于谈情说爱之中。而大学生所缺失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气概。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市场经济逐利性日益渗透到高校校园里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侵蚀和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也养成了“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做什么事情都讲“利益”,无利可图的事情不愿意做,甚至老师让学生帮个忙也视“报酬”多少而定;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只看重工资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从来不问贡献能有多少,价值有多大。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形成过于“功利”取向的价值观,恰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背道而驰。

三、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对策探究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当前仍然有许多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而,如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乃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对此,笔者拟提出以下几个对策,以期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1.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课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也比较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2.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团学干部、思想政治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其中具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缺乏。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因此,一方面,需要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并做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变更,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高校毕竟有专业的区分,大学生用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相对简约的形式传达给大学生。

4.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相结合。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团学活动之中。第二课堂已经日益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更能够起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自觉不自觉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高校也要主动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给予大学生指导,对大学生的相关活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开展。

5.利用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处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其周边环境对其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同学则体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此,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利用传统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宣传栏、广播台和校园网等平台,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2.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0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文化多元化的思潮不断涌现,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日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获取很多有益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会从西方文化中学习到许多糟粕的内容。由于大学生思想、意志、身心还不成熟,西方文化中糟粕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的影响会更深,后果也会更严重。要利用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使其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一方面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术界十分注重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已有许多有影响的成果相继问世,其中一些已经转化为高校进行道德建设的准则。本文认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包含对大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人文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评价。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搜集到大量的相关文献。纵观以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研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依托。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和谐新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体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当前,向民族传统文化寻求思想资源,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蔡英谦认为,传统文化传承具有二重性,对人的思想道德影响也是双重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因而,我们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地继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杰出人物中学习传统美德,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之一。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学习他们的爱国、为公、勇敢、勤俭、智慧、友善的品德,更要体会他们的精神境界。

岳红认为,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政治素质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敬业进取精神教育、克己内省精神培养,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薛虹认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信念与理想较冷漠,追求享乐意识趋强、集体主义观念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淡化、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缺乏、社会公德表现欠佳、竞争意识和方法欠正确等。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达到我们预期的培养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

刘振山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矫正我国目前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用时代语言阐释古代经典,使其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比较接近,易于为人所接受。同时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建立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夏明群、余京华认为,在高校的实际德育工作中,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条件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加强现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价值。巩若刚认为,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加入武德教育的内容,才能改善或者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

通过以上回顾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方面,几位学者研究的重点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都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汲取优秀的道德资源,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领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诚然,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与我国当今所弘扬的主旋律相匹配,需要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需要与我国文化建设相统一,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是,他们的研究缺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缺乏从这些学科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他们只是浅显的描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大致的甚至是严重的描述了大学生存在的一些负面思想,缺少理论支持,论述显得比较空洞。另外,他们提出的建议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单一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会比较小,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转型及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在党的思想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充实和补充。

王敏光、惠红丽认为,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加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仍有着积极意义的人文、科学思想,其中蕴含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精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于静、刘世强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人生态度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充实各种各样的教育内容,以消除其不利身心发展的思想因子,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沈光、孙倩认为,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治这些问题的优秀资源,引导大学生改变其思想状况。张义明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从一个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自身人格也正由传统转向现代,他们的主体独立意识在逐步觉醒,正在从消极的、被动的行为惯性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但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仍然存在着相对混乱的状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能促使青年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等教育资源,主要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伦理教育,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

几位学人的研究有相似之处,又有个别地方的迥异。他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良莠不齐,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互脱节,致使宏观因素的影响机制不明确,而微观因素的直接影响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微观原因之间互相包含甚至互为因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停留简单的描述,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缺少实质性的策略以及建议。虽然学人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但是实施后的效果差,可能会流于形式。如何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找到可行的措施。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研究

国家间的软实力之争越来越激烈,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之争。大学生群体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作为民族的未来,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也应该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但是,当今某些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诚信缺失、理想人格欠缺、人文素质较低等方面。一方面,近些年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新旧观念的冲突,大学生容易接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

任伟从教育角度和制度角度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认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度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高校中的许多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工作的无序、制度的缺乏、管理上的松懈、监督不力等现象,客观上助长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思想是中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和辉煌的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李涛也认为,当今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需要从我国优秀文化中找寻诚信思想的内涵,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诚信对他们而言是立身之本,是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重要内容,是成为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是跨入全球化时代的准入证。

何小春认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思想比较迷茫、消极。而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培养不能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割裂,要对他们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教育,志存高远的崇高理想教育,创新进取的人生态度教育,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捷认为,理想人格是人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重视理想人格教育、确立理想人格教育的标准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具体规定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并把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集于一身,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

王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华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天人合一、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高校应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得到启迪,多途径多形式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这将大大地推动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王培强认为,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素质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使当代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染下形成优秀人格。

学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认识到优秀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是,绝大部分只是简要的描述,而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虽然有些学者提出了要改革课程设计、增加古典文化经典学习的力度、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等措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此外,有些学者从建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制约,建立高校诚信测评机制视角出发,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树立教育及教育者的诚信形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方法。但是他们无疑都忽视了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教育学生的固有模式,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此外,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只从学校的角度去实施,难度较大,效果较差。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述,这些路径分析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的切实可行。但是绝大部分学者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缺少从被教育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更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难免使学生出现不情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情绪,这不是学校的初衷。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协调,同时,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自身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价值的道德资源,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各方面健全和谐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制定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有制度保障的和激励机制的措施,充分合理科学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岳红.关于新时期高校道德教青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J].教育与探索,2006,(24).

[2]夏明群,余京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现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J].文化与艺术,2007.

[3]沈光,孙倩.浅谈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3).

[4]王敏光,惠红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探析[J].科教文汇,2007,(6).

[5]何小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构建[J].茂名学院学报,2006,(2).

[6]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7]任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诚信教育[J].教书育人,2006,(10).

[8]巩若刚.浅谈武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教育前沿,2007.

[9]张义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10]刘振山.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重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

[11]李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

[12]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

[13]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融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我国日新月异的应用和扩大,传统机制受到严重挑战,新机制下的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数学这一“思维的艺术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舞台”,使高等数学课堂取得了“效率高、印象深、氛围好、感受新”的明显的正面效应,尤其是多媒体那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的演示功能,使抽象的数学教学成了直观的可操作的“模拟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教学信息量,促进了高等数学教学的全面改革。但高等数学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高等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且具有极强的严密性、精确性与逻辑性。结合高等数学的这一特点,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寻找高等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方法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一、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传统的黑板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世世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传统教学也是如此。

1.传统教学的优势

“黑板+粉笔+口述”是传统的黑板教学的基本特点,它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1)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对课本内容边讲解,边板书。对于高等数学课程中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以及例题的演算,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不适合的。这些内容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慢慢地品味与细细地咀嚼,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这正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对学生分析、归纳、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严密、精确地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并能灵活地调节课堂进度,使师生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如备课时,教师认为很简单的概念或例题,课堂上学生却不太理解。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师能十分灵活地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适当地增加和此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或加强课后练习。又如,教师在讲课时要求学生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跨学科联系时,传统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灵活。

(4)高等数学教学既是自然科学教育,又是文学艺术陶冶,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图画,一边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一边向他们渗透艺术境界,是言教身教的并举。

2.传统教学的缺陷

与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的黑板教学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在黑板上抄题或表示多种情况的构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必然造成容量小、效率非常低。而且黑板上的文字、数学符号、图形比较单调、呆板、直观性差,无法进行“动态处理”,往往产生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等现象。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一直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巨大的存储能力,存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教学资源,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的信息量得以增加,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和有效率,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2)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软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突出的方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如将定理、重点的概念或关键词、学生初学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初学时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几何图形中关键的线段或几何点等,或以动画形式,或配以不同字型,或配以醒目的颜色,或配上与众不同的艺术字体,或适当配以音响来突出显现,从而提高了学生想象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的意识与兴趣。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还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适时方便地添加或引入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原本抽象单一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进一步探求和学好高等数学的决心。

(4)有利于改善高等数学课堂的视听教学环境。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板书较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讲授而多有抱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电子板书和无线话筒的使用,其清晰、大号的字型、先进的声音扩放系统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2.多媒体教学的缺陷

尽管多媒体教学在现代高等数学课堂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存在一些使用误区。第一,它容易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的演示功能,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坐在讲台上轻轻松松地点鼠标,把屏幕的内容读一读、解释解释,这无疑将它与远程教育混为一谈了。第二,数学思维表现力差,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抽象思维、论证能力难以培养。灵活多变地在黑板上逐步演算、推导,增强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对内容深入思考,细细品味咀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数学思维和能力能够得到培养。第三,讲授速度太快,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造成严重消化不良,这是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配合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它们有各自的优势,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在高等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扬长避短,把这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教师要么只是使用“粉笔+黑板”,要么就只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没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数学教学核心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传统教学的这种优势应该保留,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建立多媒体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演示为辅;以学生自己动脑为主,媒体手段为辅的思想,启发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

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便丰富了,教师就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就会增多,这时的数学教学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此时计算机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至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应该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能忽视数学阅读、数学的计算和证明。教师应有对每一单元有总体的设计,如什么时候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什么时候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两者又如何更好地配合?原则上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求实效,掌握好尺度,更不能把计算机与粉笔、课本对立起来,而是把几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高效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多媒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的相互独立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互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应用,合理地整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手段为辅助”的原则,充分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做到手段服从内容、方法服从效果。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6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05―0048―01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技术正大量引入教学领域。下面,笔者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分析比较,谈谈二者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传统教学

1.什么是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黑板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悉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会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

2.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教学有四大优点:(1)简单方便。教师只要按进度把教材和相关内容讲解清楚就可以了。(2)经济快捷。教室不需要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投资少,并且可以大班上课,且一节课可以讲解很多内容。(3)可以应付考试。只要针对考题类型进行反复练习,对任何考试均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需要记忆或熟练技巧的考题尤其有效。

3.传统教学的缺点。(1)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很少涉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2)不利于开阔教师与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

二、多媒体教学

1.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的优点。(1)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与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起注意。(2)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3)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多媒体教学的缺点。(1)学生与教师缺乏感情交流。(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局限性。目前,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存在许多问题,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学生盯着屏幕上的文字,往往笔记都来不及摘抄,只能是课后死啃课本,效果很差。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同样,每种媒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教学和学习。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一种媒体会比另一种媒体更有效。另外,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效益性,尽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效果。由于多媒体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多媒体既不是一种全能的媒体,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教学中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不能只一味追求高档,尤其要避免出现高级设备低效益的现象出现。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四、开展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教学应具有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应纠正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才算得上是现代化教学的错误观念。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这才是多媒体教学的精华所在。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7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教育最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亚需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与历史潮流相符合,同时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传统文化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指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十六以来,党中央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国民教育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任务.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传承民族丈化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遗失和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缺失。

    1.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功利主义在教育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设置市场化导向增强,而弱化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学教育更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忽视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

    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也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艺术、乐器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上冠以传统文化之名。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精神只能有大致的、概括的、笼统的了解。但究其深处,则对传统的了解甚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强调也往往表现在对其总体精神的提倡上。不少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放置于诸多学科的最边缘,甚至不将其纳人到正常教育教学之中;不少高校虽然强调传统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但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制度化的教学机制。

    2.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

    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专业课程之下,正在沦落成学生获得学分的工具;其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成为纯粹服务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自1999年起,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相继成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大批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列人教学计划,进人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高院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诸如“通识教育”的说法,许多高校增加了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些课程仅仅作为大学生选修课来开设,许多学生只是把这些课程看作是“拿学分”的工具。对于我国大学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一些学者已经明确指出其中的弊端。有学者在评价大学通识教育时,认为大学“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我国大学发展通识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单纯服务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是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的另一集中体现。诚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对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吸收、弘扬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该观点最大的不足在于将传统文化视为辅助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资源,而不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该观点看似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又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政治理论教育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具有的学科特点和独立性。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不是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工具。结果是,有识之士不断地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传统文化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处于附属的地位。

    3.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

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役的境地。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公益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利,至于国家投人大量资金的公办高校更应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然而,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市场化,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贵族的专利,成为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某大学开设国学班,讲授《周易》、《四书》.《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课程。然而,该班一年只上24天课,总收费达2.8万元,平均一天的学费高达一千多元。国学博大精深,一年断断续续地上几十天课,就能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国学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吗?毋庸置疑,国学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催发的,它的轻狂虚华与国学的沉稳坚实形成鲜明对比。司文化传承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终究会使传统文化脱离群众实践,远离群众生活,丧失其最为深厚的生存土壤。

    (二)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形成“文化自觉”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应该从三方面去理解:其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以及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其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及其精神的态度和感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其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主要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维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洛守中华传统美德.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浓厚传统文化的环境中长大,能够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而且认识有余而行动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并不十分知晓;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学生并不热情.

    其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一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观念。他们认为,面临市场经济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更应该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于传统文化,学习与否似乎与未来求职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落后论”的观念。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愚昧的一面,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将来发展中国的是西方的“先进文化”而非中国传统文化。

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如果大学生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追求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长期下去,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最终导致本民族的衰落。

最后,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中华民族在五千  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目前大  学生中仍存在一些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在集体  和个人的关系上,个人优先集体;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注重权利而忽视义务;在团结和竞争关系上,强调个体竞争意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诚信和利益关系上,更加看重利益而丧失诚信,在欲望和责任关系上,追求个人欲望,缺乏对社会、家庭和婚姻应具有的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更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鉴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人高院教育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民族复兴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正如有学者指出:“今日之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存精神,“厚德载物,包容会通”的仁爱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公而忘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际和谐”;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修身慎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种大文明圈的距离,以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世界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冲突和摩擦也再所难免.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华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发现优秀  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潮流的适应性,进而主动整合世界文  化,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目前,部分高校开始在素质教育试点、通才教育实验  和公选课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付诸实践。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了本科学院复旦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等。在授课内容方面,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讲授中华元典,如“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然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一些选修课,申报一些精品课程,而是牵涉思想导向、教育方针、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课题,也对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平台。即,如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一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使其能够得到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相反,二者还可以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仅是着眼于欧洲,它的视野囊括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体系容纳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理论上的相似性,诸如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的政治伦理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共同性都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家族性和地域观念,强调重义轻利,内省特征明显。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重信义的义气观以及传统的和合意识和整体利益道德准则等,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价值。

    (二)坚持“综合创新论”的方针,使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潮流相符合

    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积极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来源数字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趋向会发生新的擅变。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基本间题,解决三大矛盾。

    两个基本问题是指如何反思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其集中表现在三大矛盾上,即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根本上说,无论是两个基本问题,还是三大矛盾,归结一点就是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能否真正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解决中国文化与历史潮流相适应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针。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极取营养,发展自己。

    (三)坚持鲜明的教学特色,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使传统文化教育融人正常教学内容之中,没有厘清高校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混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或者试图将传统文化教育并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所以,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差别与联系,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教学特色。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8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教育最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亚需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与历史潮流相符合,同时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传统文化专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指的是具有稳定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十六以来,党中央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国民教育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任务.高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传承民族丈化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遗失和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缺失。

   1.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的教育培养模式,功利主义在教育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设置市场化导向增强,而弱化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学教育更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忽视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

   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也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艺术、乐器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上冠以传统文化之名。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精神只能有大致的、概括的、笼统的了解。但究其深处,则对传统的了解甚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强调也往往表现在对其总体精神的提倡上。不少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放置于诸多学科的最边缘,甚至不将其纳人到正常教育教学之中;不少高校虽然强调传统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但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制度化的教学机制。

   2.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

   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专业课程之下,正在沦落成学生获得学分的工具;其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教育附属于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成为纯粹服务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自1999年起,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相继成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大批高校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列人教学计划,进人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高院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诸如“通识教育”的说法,许多高校增加了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然而,关键问题是这些课程仅仅作为大学生选修课来开设,许多学生只是把这些课程看作是“拿学分”的工具。对于我国大学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一些学者已经明确指出其中的弊端。有学者在评价大学通识教育时,认为大学“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我国大学发展通识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单纯服务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是传统文化教育附属化的另一集中体现。诚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正如有学者指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对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吸收、弘扬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该观点最大的不足在于将传统文化视为辅助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资源,而不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该观点看似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又将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政治理论教育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具有的学科特点和独立性。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不是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工具。结果是,有识之士不断地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传统文化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处于附属的地位。

   3.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

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役的境地。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公益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利,至于国家投人大量资金的公办高校更应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然而,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市场化,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贵族的专利,成为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某大学开设国学班,讲授《周易》、《四书》.《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课程。然而,该班一年只上24天课,总收费达2.8万元,平均一天的学费高达一千多元。国学博大精深,一年断断续续地上几十天课,就能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国学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吗?毋庸置疑,国学热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是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催发的,它的轻狂虚华与国学的沉稳坚实形成鲜明对比。司文化传承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终究会使传统文化脱离群众实践,远离群众生活,丧失其最为深厚的生存土壤。

   (二)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形成“文化自觉”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应该从三方面去理解:其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程度,以及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其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及其精神的态度和感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其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力行。主要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维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洛守中华传统美德.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浓厚传统文化的环境中长大,能够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而且认识有余而行动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并不十分知晓;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学生并不热情.

   其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一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观念。他们认为,面临市场经济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更应该关注实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于传统文化,学习与否似乎与未来求职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持“传统文化落后论”的观念。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片面夸大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愚昧的一面,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将来发展中国的是西方的“先进文化”而非中国传统文化。

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如果大学生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追求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长期下去,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最终导致本民族的衰落。

最后,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中华民族在五千 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目前大 学生中仍存在一些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在集体 和个人的关系上,个人优先集体;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注重权利而忽视义务;在团结和竞争关系上,强调个体竞争意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诚信和利益关系上,更加看重利益而丧失诚信,在欲望和责任关系上,追求个人欲望,缺乏对社会、家庭和婚姻应具有的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当代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更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鉴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人高院教育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民族复兴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正如有学者指出:“今日之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生存精神,“厚德载物,包容会通”的仁爱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公而忘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际和谐”;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修身慎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种大文明圈的距离,以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世界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冲突和摩擦也再所难免.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华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发现优秀 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潮流的适应性,进而主动整合世界文 化,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目前,部分高校开始在素质教育试点、通才教育实验 和公选课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付诸实践。北京大学推出“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了本科学院复旦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等。在授课内容方面,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讲授中华元典,如“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然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一些选修课,申报一些精品课程,而是牵涉思想导向、教育方针、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课题,也对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平台。即,如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

   一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使其能够得到中国人民普遍认同,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相反,二者还可以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仅是着眼于欧洲,它的视野囊括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体系容纳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理论上的相似性,诸如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的政治伦理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共同性都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家族性和地域观念,强调重义轻利,内省特征明显。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重信义的义气观以及传统的和合意识和整体利益道德准则等,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价值。

   (二)坚持“综合创新论”的方针,使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潮流相符合

   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积极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来源数字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趋向会发生新的擅变。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两个基本间题,解决三大矛盾。

   两个基本问题是指如何反思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其集中表现在三大矛盾上,即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根本上说,无论是两个基本问题,还是三大矛盾,归结一点就是解决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能否真正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

   解决中国文化与历史潮流相适应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针。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极取营养,发展自己。

   (三)坚持鲜明的教学特色,厘清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使传统文化教育融人正常教学内容之中,没有厘清高校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混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或者试图将传统文化教育并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所以,必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差别与联系,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教学特色。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9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的归纳为“忠、孝、礼、义、廉、耻”,有的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有的归纳为爱国、诚信、知耳、重教等。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华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幸福、和谐、美好的追求。

据我了解,在美国,与其他移居美国的人相比,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人及其后代,他们的学历普遍较高,工作勤奋,遵守法律,被美国人称为“模范少数民族”。之所以得到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尊师重教、吃苦耐劳、明礼知耻等中华传统美德。

然而,一次次的事件、一次次的丑闻甚至某些已成气候的不良现象却频频发生在我们这个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文明国度,影响越来越坏,善良的人们开始惊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更有一些青少年信念缺失、道德沦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人忧虑!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在上海青少年中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让人吃惊:16%的人认同“捡到钱后可以私分”,37%的人认同“可以不让座”,46%的青少年认同“诚实就是吃亏”的观点。因此,人们不禁发出感慨:传统美德在当今的青少年一代中已渐渐滑落了!中国的现行教育怎么了?

在我看来,这个号称人民教育的体制,却把教育当成一种生意,把教室当成了生产线!我十多年的学习生活,感慨真的颇多。

教育面前难言人人平等。名校越演越烈,越来越火,有权有钱就能读名校,享受好的教育资源,贫寒子弟只能望“名校”兴叹、虽然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就读于名校,但我怎么也庆幸不起来。我身边的一些同学自我膨胀,目中无人,没有半点的谦卑和儒雅,抛弃了传统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张扬的“个性”。

在“考试”指挥棒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把“升学率”视为“政绩”,分数被视为考评师生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都成了“分数的囚徒”,老师为了分数而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师生关系变为简单的分数关系。没有健康的教育,就没有健康的教师,也就没有健康的学生。教育的功能在异化,在功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家长口径一致:为了自己的前途,你要好好学习!这种一直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培养了青少年只追求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把他人利益、社会需要置之度外。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以及鲁迅、拯救中国于危亡的英雄气概等都只存在于教科书中,在现代教学中,先辈的传统美德荡然无存了。

应试教育已将思想道德教育挤到了青少年教育的边缘。枯燥、机械、教条的思想政治课被普遍认为是最没有用处的课程,无情地被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代替,于是我们看到应试教育培养出不少“高分低德”的人。不少高考状元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香港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对此解释说,这些高考状元虽然分数非常高,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却远未达到相应的水平。真是一针见血!

科举废除这么多年了。但状元意识还没有改掉,我所在的学校是省级名校,年年有考生中状元的大红喜报。状元当然是优秀的,也许学校的本意是表彰先进,勉励他人。可是领导和老师有没有想过,状元真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其他人就不优秀了吗?我们的教育总是歧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表现不乖的学生。殊不知行行可以出状元,不当状元也可以快乐生活、造福社会。意识到这点,如果对这些所谓差生进行鼓励教育而不是歧视教育、惩罚教育,很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教育缺乏爱心与智慧,难免人性扭曲,何谈传统美的的树立?

现今的青少年,他们在父母的怀里娇惯着。在电视、网络游戏的陪伴下成长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唯我独尊,拉帮结派,学习缺乏主动和恒心,言语粗野,缺乏礼貌,廉耻不分,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样的血淋淋的事实屡屡见诸报端,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有人便把矛头指向教师。其实这种不顾他人、只顾自己的心态,首先突出地表现在成人社会,然后才影响到青少年。一些成年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不相信或者做不到,在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方面起不到表率作用。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篇10

一、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优秀传统文学在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上存在着许多突出且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学的道德意识或者价值理念,两者的融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缺少融合衔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衔接,这就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学一直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者缺乏融合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僵化机械的融合,也就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也讲授优秀传统文学,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学的意义、文化内涵、概念范畴、时代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们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也只是囫囵吞枣而已,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没有让学生对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实际上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上的偏颇。二是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阐释,这种过度的阐释实际上带有娱乐性和低俗性,也就是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恶搞”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实际教学中非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反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尊敬感。毋庸置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过这种过度的阐释则不利于两者的衔接,同时也消融了优秀传统文学的实际教化功能。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融合存在隔阂。目前“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堂,这在本质上不仅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一个“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递与说教,就是将必要的知识点原原本本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学的精华或者是内涵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如“死水”般的教学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进而也谈不上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填鸭、说教”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兴趣是传统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二、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学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底蕴,在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方法。首先,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迟迟得不到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的核心就是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觉意识,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话语内容、精神蕴藉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积极转化且合理地运用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传统精神的传递,精神的熏陶和渲染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学、文化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还要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着“关照古今”的教学思想,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重新诠释和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最终在根本上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发展,从而使得传统文学重新焕发它的生命活力。其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融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和老师在双方平等、平行的地位上进行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原来死板、僵硬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老师不能再仅仅扮演“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思考和问题意识。同时,老师还要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形象生动中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学和文化,在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堂文化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的演讲比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以及名家讲座等,这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感受传统文学和文化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三、优秀传统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