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05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角色划分;协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4-03

作者简介:徐慧,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服务管理;邵雄凯,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移动数据库技术和web信息服务;陈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阮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目前面向本科生稳步推进“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70%左右的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20%左右的本科生,培养具有一专多能、湖北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本科生,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设置和修订的过程中,考虑利用科研平台、培训、竞赛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进一步推进我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

一、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定位

按照“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我校依据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实施“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下,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规定六大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分,并分为基础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劳动、认知实习等)、提高层次(学科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学年论文等)、综合层次(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三个层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旨在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向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概论”、“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防御技术”、“网络性能分析”和“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这六门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信息安全概论”课程首先引入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消息鉴别与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技术以及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知识点;而“应用密码学”课程则介绍密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主要密码体制的算法与应用;更进一步,“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以协议分析为导向讲授网络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功能域、体系结构、协议规范、信息表示等知识点;“网络防御技术”课程以统一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阐述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网络防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网络性能分析”课程着重讨论网络性能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课程讨论网络安全编程实现的基本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建设成果,目前正在为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所借鉴。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介于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的过渡阶段,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第四学年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深入培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

二、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

为了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改革思路是:采用自主团队方式,选择并完成一个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对于相关专业本科生而言,因为是自由组成团队,项目角色划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并不是要求本科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完成一个很大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网络管理与安全课程群的知识基础,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作完成一个规模适中的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提高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实践能力。基于不太大的项目规模,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项目角色划分与相应职责见表1。

三、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我校自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已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何保证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是专业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给出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方案:

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即“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网络防御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其基本的选题思路在于帮助本科生熟悉常用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编程开发包,并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项目实践的基本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各方向的参考选题见表2。

更进一步,较之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更强的整合性与自身的特色,见图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物联网安全”与“物联网管理”,各方向的参考选题如表3所示。[1,2]

按照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层次到综合层次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管理与安全综合课程设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考虑采用基于项目角色划分的实施方案,并尝试实现该方案在网络工程专业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协同设计,同时给出这两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参考选题。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2

1.概念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充分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地形,满足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场地、绿化景观设施、工程管网等要素的使用要求,在基地现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总平面图中竖向设计与工程管网设计的一种综合设计。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规划设计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机电设计、景观设计密切联系而且不可分割。

2.目的:

(1)匹配规划设计要求,满足建筑物、交通组织、停车布置等的功能要求。

(2)合理衔接总图中各栋建筑物内部管线、总图综合管线与市政管线。

(3)合理组织总图竖向给排水设计。

(4)匹配景观排水设计、绿化种植及保证景观设计效果。

(5)配合市政相关报批报建。

(6)满足基础埋深,减少土方、防护工程量,有效控制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二、基本流程:

1.工作阶段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总体工作原则是尽量先行,按照时序,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投资分析阶段);(2)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规划设计阶段);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施工图阶段)。

2.主要工作内容:

(1)场地竖向设计:道路竖向设计标高、坡向;建筑物、构

筑物地坪标高;场地地表水排除方式;土方平衡工程;满足景观要求的相关设计。

(2)市政管网综合设计:市政配套站点、用房的设置;给排水、电气、暖通、燃气、有线电视、网络市政外线接入方式;区内市政管线合理布局、走向;满足景观设计、物业管理与维护要求的相关设计。

3.内容及成果:

(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

宗地基础资料分析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其成果以及具体解决措施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宗地基础资料分析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收集宗地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包括:①宗地图、规划条件及附图、周边市政道路图(投资部提供)。②宗地周边市政四源(水、电、气、热)的接入条件、路径、容量;雨污水接出位置、容量(投资部提供)。③完成地质分析报告(合约部确定勘察单位,勘察单位完成初勘报告,项目部配合实施)。根据基础资料完成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宗地基础条件》。根据宗地基础资料,完成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包含初步的土方平衡计算以及建议场地处理方式――平坡式或台地式(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分析报告应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发展成本》。根据宗地基础资料、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提出对

概念规划布局的建议。例如:地形、地貌、市政道路、市政管线接入条件、地质条件对单体布置方式的影响、建筑朝向、间距、日照、通风、规划要点的影响(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此项建议形成规划设计影响因素,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可行性》。

综合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完成密度分析及项目盈利预测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方案阶段

正式取得土地后,按照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取得的各项成果,完成地块密度分析之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方案阶段需根据密度分析确定的规划布局、路网结构、初步产品配比、经济技术指标、空间形态等内容,对规划布局、单体方案的深入等内容形成指导性意见。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结构确定雨水排除方式、场地平整工程的竖向控制坡度、坡向,完成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方案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2)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根据规划确定的户数、人口规模,确定各专业市政站房所需面积、建造方式以及合理的布局,最后完成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此图由方案单位完成)。出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第二份会签表。

3)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路网结构、景观示范区位置、道路分级、场地内各主要市政管线走向、路由等元素,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施工图单位完成),对各主要道路的管线敷设做道路断面设计。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4)室外竖向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根据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和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牵头合约部、项目部完成室外竖向工程(包含土方平衡、挡土墙、护坡等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

(3)施工图阶段

规划设计定稿方案完成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随着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逐步深入,确保规划、单体以及景观园林设计在技术实施方面具合理性、可操作性。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规划定稿方案设计确定小区出入口、各单置、出入口、路网设计、地库范围及地库出入口、户型。

2)景观方案总图:景观方案总图(此图由景观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结合景观道路、微地形、水景等对总图消防路网、场地竖向、地库覆土结构承载和风井初步位置进行审核,此项由景观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注意:景观方案设计与总图竖向设计、总图消防设计是一个互相穿插审核、互相不断修改、优化的过程,并不分先后。

3)总图竖向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竖向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竖向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竖向设计评审表。

4)总图消防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消防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消防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3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电气及自动化多门学科,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也处于研究阶段。特别是在多学科环境下开展实践教学将是专业研究的重点。目前,华中科技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正在开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方面的研究。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批准的本科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基本的教学与实验条件也较完善,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最佳时期。

二、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作为一个为建设智慧城市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其与传统的专业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它没有成熟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经验可借鉴,项目旨在建设适合区域学生层次,符合师资条件,富有专业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融合,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所需的学科专业。未来对各高新技术行业人才的需求将非常大,同时此专业的技术也与学校的其他专业存在密切的关系(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可以更好地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培养出国家急需的人才。

(2)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根据现有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结合实验室的条件、校内外实习、实训开展的情况及校内外教师的教科研情况,研究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通过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内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形成行之有效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理念的集实践主体、实践评价机制、实践理念、实践层次、实践过程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分析实施该实践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着眼于人才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国内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突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培养出“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夯实硬件是开展物联网实验教学与研究的基础。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开设的专业,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和经验可供借鉴,各个高校都在探索课程如何设置、实验室如何建设、实践教学如何改革。物联网是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高新技术专业,因此建设基于CDio的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4)实现多学科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贯穿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整个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教学过程中。

三、结语

项目的成功实施既充分体现了对相关专业的继承和拓展,又强化了实践训练,突出了能力培养,对专业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实现实践教学案例化。在案例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以来自行业的一组工业案例为载体,以教学工厂型实训基地为平台,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与实际应用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按照案例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生产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72-03

农业作为广西涉及就业人口最多的第一大产业,其整体的现代化技术、管理、经营水平还较低。历史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分产到户,当前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到我区地形地貌相对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山多地少,耕地分布分散,这些都会对农业集约化生产造成进一步影响。在工业、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当下,农业相比而言,发展速度仍然较缓。鉴于事物的两面性,在处于相对落后的同时,必然也蕴含着极大的未来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总是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如何站在现今科技发展水平上,构建我区现代农业,是眼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以构建有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来激励相关参与者,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将是一条必由之路。

物联网是近年发展出的新兴产业,它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大的推动整合作用。从根本来说,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适逢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加强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业物联网应用领域研究,大力推行物联网这一新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链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腾飞的发动引擎。

农业物联网基础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其概念被首次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希望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都能进行广泛的信息交互。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想见,人类能够对地球上的众多事物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其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服务,提高管理支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随着物联网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它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社会管理、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大显身手。

广西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广西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条形码识别的农产品溯源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南宁市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南宁市金穗公司打造了占地4000hm2的大型香蕉标准化种植园区;广西农垦源头农场柑桔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金光农场采用了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控制等精准农业技术,为科学准确的作物浇水、施肥提供实时环境信息,有效地节约水、肥、农药施用量;钦州市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根据土质进行针对性地施肥,从而有效减少化肥使用,增加收益;武鸣、宾阳等地养猪户也建立了现代化养猪场。目前,在中成药物生产、种植领域的追溯系统也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投入建设。但总的来说,物联网在我区农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集中于数据采集和简单环境控制上,其智能化的程度并不高,带来的效益提升还很有限,本地配套的生产与服务型公司也缺少,与国内外成功案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农业的重要省份,提升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水平,对广西发展绿色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开展集约化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研发和制造以及核心技术装备仍较落后,与国外先进国家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应用模式研究和应用创新不足,导致企业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在应用未广泛铺开之前,生产和长期研发投入均不足,大部分产品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很多项目只能采用进口设备和元器件。同时,由于农业物联网所处应用环境的恶劣程度甚至超过工业环境,在能保证稳定可靠地长期运行的情况下,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更先进的材料和更高水平的生产工艺,才能生产出稳定性高的传感器。在这种状况下,农业物联网项目的实施代价较高,与农业生产带来的增量相比,难以摊薄成本。兼之广西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效益难以体现,面对物联网设备高昂的价格,个体农户采用物联网技术缺乏积极性。

长效运行维护缺乏配套机制

由于物联网是新生事物,我国面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服务站、农机服务部门,不能承担物联网的应用维护,在农业物联网尚未大范围铺开之前,县乡也缺乏相应的服务型公司,这就使得即便采用了物联网设备的农户,也面临着将来缺乏懂技术的维护人员,以及维护成本高昂等诸多配套性问题,一旦系统发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农产物联网产品种类多、生产厂家不一而足,单纯依赖厂家提供维护是极其不现实的,除非特大型规模的项目,否则任何厂家的触角都难以深入到各县乡去。因此需探索一种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建立本地化的服务型共享平台,逐步完善服务配套机制,才有利于物联网系统的采用实施和长期效能的发挥。

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培养尚需时日

国内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等院校目前刚刚开始有毕业生,人才培养还需要一个成熟期。一方面,高校在专业的积淀上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才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反复互动,相互推进才能走向成熟,包括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等等。另一方面,刚刚毕业的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其学校知识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必然存在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通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基础的农业生产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甚至于还要掌握一定的自动化、安装、土建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胜任农业物联网方面的相关技术工作,解决基层问题。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发展对策

迅速降低核心设备成本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与工业用传感器常常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同,农业用传感器一般都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要承受一年四季各种恶劣气候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特性,一般农户不可能采用价格过于昂贵的物联网设备。为此,需要投入一定力度开发适应自然暴露环境的农业物联网专用型传感器,以期降低成本,推动应用,并满足长寿命、高可靠性要求。这在行业发展初期,可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物联网在电源系统、通信系统上,也存在户外暴露、地域分布广、网络不能完全覆盖的问题。为此,在电力供应上,可引入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单元等智能电源系统,以实现能源自给。在通信方面,结合当地网络覆盖的情况,以及终端传感器节点的分布状况,灵活采用Zigbee、Bluetooth、wiFi等通信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注意通信模块的规划,可以有效降低组网成本。

精简实施方案,形成精炼且可扩展的系列方案

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由于农业生产资金来之不易及农民固有的“只看眼前”的思维习惯,他们往往不愿意或没能力,把资金投入到农业物联网建设之中。因此,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必须针对具体的用户制定出经济合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在室外的池塘养鱼,就不需要像在室内养鱼一样布放很多的温度传感器,因为即使温度有所变化,用户也是无法调节温度的。因此在建设初期,可主要考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去设计实施方案,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可针对种植、养殖等的不同分类,甚至同一分类的不同精细层级,都形成一个可供农民选用的农业物联网实施方案。在细分的基础上,有利于农民的科学选择,避免过度的投入及浪费,使得眼前投入所取得的效果能明确显现,从而增进农民使用物联网设施的意愿。为此,农业物联网产品供应厂家也应着眼于长远,不宜采用高利润率模式,而应考虑“薄利多销”模式。与此同时,应做好物联网系统产品设施之间的升级扩展方案,这些方案要具备前向兼容性,以避免由于升级而造成对以前投入的淘汰,否则农户进一步采用物联网产品将会有思想上和经济上的顾虑,从而也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应用发展的影响。

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农业现代化向着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一思想逐渐为社会广泛接受,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在给用户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及技术服务需求。但目前本地区缺乏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及销售企业,广西只有为数不多的生产滴灌设备及初级物联网设备的企业;缺少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公司;能够同时提供设备及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就更少了,这大大地限制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广西的大范围推广。

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制定出适合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建设农业物联网生态产业链当中。催生出一批有实力的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企业,为用户提供资金及成套的技术和服务,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最终实现共赢目标。为农业物联网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出一批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推动广西的农业物联网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

除此之外,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是“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这样一个产业的新兴,也为广西大力发展这方面的工业产业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生产研发领域。结合区情,扶持适宜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并通过农业发展产生的对农业物联网产品的旺盛需求,反过来带动广西农业物联网工业企业的发展。

建立多方合作,共负盈亏的现代农业合作模式

利用现有农业局、供销联社、以及农垦、农机部门在农村长期工作积累下来的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及农业生产、流通、物资供应、农村社会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企业,建立多方合作,共负盈亏的现代农业合作模式。譬如,可充分利用供销系统“零公里”(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传统优势,大力提高供销系统在新兴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服务能力,为终端用户提供有别于传统农资、农产品供销的农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促进农民增收。再如,还可以在一些具有实力的大型农场中推行物联网的应用实施,并建成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可给农户提供直接的参观咨询、培训学习等服务,让农户亲身近距离体验到实施物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并对如何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广泛深入实施。通过以上诸多部门、企业通力合作,从农村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到农业产生过程,进而到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再到新农村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可借助现代农业物联网科技发展的力量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建立产学研结合,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高校及涉农行业的合作,培养出既精通农业生产、流通知识,又掌握物联网技术的跨学科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农业物联网人才培训模式,面向物联网的应用创新特性,尤其突出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以及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互相补充等方式来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的培养,以使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得到快速补充和提升。同时,可借助一些项目工程,加强高校面向农村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高校的力量,对农技人员以及普通农户进行农业物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为广西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适当加强对农业物联网这类新兴产业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更新社会观念,让农民不再着急于脱掉“农”帽子,引导学生专业选择和就业倾向,不要望“农”生畏,而是立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看到广西未来农业的广阔生机。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

0.前言

伴随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整体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未来广泛应用、持续优化进程中一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物联网发展至高级水平,其场景中各类实体均包含一定程度的感知、运算、分析以及执行功能。倘若该类感知设备普遍应用,便会对我国的基础建设、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机密信息安全形成全新的影响威胁。为此做好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安全交互模型、体系架构,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确保安全应用实践,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并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1.物联网技术内涵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系统网络化的重要核心。该项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应用统一一致物品编码手段、射频识别处理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手段,可对广阔范畴之中,甚至是全球范围中的各类单件产品进行追溯以及有效跟踪。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可由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开始直至工程管理验收环节,对各类应用设施器具设置epC标志,并应用无线射频手段,传输信息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化咨询信息至网络系统中,进而令监理人员仅依据epC标签,便可获取产品各阶段包含的信息,进而判定其生产加工直至成品的流程阶段中包含的潜在威胁以及不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借助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有用信息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汇总,科学应用移动计算手段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便可有效对信息工程进行安全管控监理,并做好数据判断辨析,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强化实践工作效率。

2.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科学创建物联网架构体系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主要负责信息化工程建设服务、运行升级与优化改造阶段中从事的信息安全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信息工程监理框架体系的创建基于it市场构成了独立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应用物联网现代化技术可令信息工程发展建设中包含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存在的风险事项快速的传达至业主,并有效的疏导业主方以及承建方的相关争议与矛盾问题。核心工作内容便是对包含的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实施风险分析并做好优化管控。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创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涵盖四类组成内容。具体包括物联网系统架构、安全监理平台、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中间结构体系。信息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体系架构主体就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涉及范畴广泛、管控指标内容丰富、需连续性实践等具体特征,采用物联网手段技术完成对信息化项目工程的优化改造、建设调节,并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监视。具体工作内容则涵盖对生产实践场景、环境做好检测监督、进行生产员工安全行为测试管控,并就特定生产物品的整体安全性进行管理监督,重点监视控制人流相对密集的方位,同时做好重要生产设施、以及设备的管理,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阶段中各类场景资讯、人员与物品综合信息的汇总搜集等。

3.物联网技术信息交互安全问题

伴随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范畴的持续拓宽,感知网络应对处理的信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态势,甚至涵盖政府管理、国防建设、军事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等较多领域。

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则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有效解决。基于网络以及节点有限资源的总量限制,相对来讲较为成熟应用的安全监理措施方案常常不能直接用在物联网感知系统中。为此,研究人员探讨了更为丰富的安全管理方案。例如应用加密技术、安全路由管理协议、管控存取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水平。数据加密应用阶段中,基于网络节点存储、分析以及能量的有限,较多手段应用相对简单加密算法。数据加密应用技术中密钥管理尤为重要,其担负着密钥的形成、分发以及保管、更新与处理等任务,在全局预制应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无线感知系统网络结构体系、节点规划以及安全管理需求,创建更为丰富的密钥管理策略。

例如应用预分布处理方案,可在脱机状态下形成一定容量密钥池,各个节点则可随机由其中获取密钥成为密钥环,完成网络系统的规划部署之后,则只需节点包含同对密钥便可应用其组建安全通道。为优化提升物联网架构体系安全能力水平,可进一步优化更新技术方案。可将节点公钥数量扩充,进而令网络攻击影响变得更为困难,进而确保信息安全,优化监理管控。另外,可配设安全路由,科学应对节点、汇聚方位安全问题,确保高效准确的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应用。基于无线感知系统网络体现了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的实践特征,倘若攻击方进行恶意节点布设,便较易形成路由篡改、选择转发影响,导致黑洞以及蠕虫病毒感染问题。为此,应依据无线感知体系网络特征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需要,分析制定合理的安全路由应用协议,可应用冗余路由同相关认证机制预防网络不良攻击影响,提升物联网系统技术综合安全水平。

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交互以及信息感知的核心手段,倘若其中节点被不良俘获,便较易导致融合节点无法分清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的问题。尤其对融合节点影响攻击,不仅会对下游节点信息形成不良破坏,还会对发送至汇聚节点信息形成负面影响。为此,物联网数据融合阶段中应全面考量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可创建良好的融合管理机制,通过随机抽样以及数据信息的互相验证,令用户位于节点遭遇捕获状况,仍旧可判定汇聚节点信息数据安全有效性。

基于节点隐私的暴露,会对检测管理目标整体安全性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创建物联网有效安全保护以及信息存储管控机制。可应用定位协议,利用可信定位确保节点获取正确位置信息,预防不准确定位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全面提升物联网交互以及感知信息综合安全水平,创建优质发展环境。

4.结语

总之,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明确技术内涵,开创安全信息交互、感知环境,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提升安全监理水平,实现持续发展与优化提升。[科]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6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入手分析了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就业岗位,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探索更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体系架构;课程体系

0 前言

物联网技术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通过射条码与二维码、射频标签、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和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具有十分广阔的行业前景。自2010年7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多所高校建设物联网技术专业以来,国内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目前物联网属于新兴产业,各高校基本上也都是依托自己原有的相关院系与专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成为阻碍各院校专业发展的一个难点。本文致力于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岗位等,力求归纳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构建了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应用非常广泛,专业培养应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员,工作重点在应用、服务和生产领域。通常可将本专业对应主要的岗位划分为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工程师、物联网系统销售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等三大基本岗位:

物联网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系统的软件、硬件和传感装置集成,进行调试,发现并改进单元设计过程中的错误,负责无线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构建组网等工作。

物联网系统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建立客户关系,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推荐其感兴趣的产品,突出产品优势;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配置、安装;负责物联网系统的日常和维护,进行一些基本的故障维修;负责传感器的采购、售前、售后维护等技术工作;负责物联网应用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工作。

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系统开发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应用流程设计、开发和测试;编写各种设计文档;嵌入式系统的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RFiD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

2 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自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从而导致大量物联网人力资源的短缺。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纷纷设立物联网学院、专业或专业方向来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各高职院校在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时首先要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对职业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能力要求的详细分析和论证,得到学生培养目标为:本专业面向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从事物联网工程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物联网工程项目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工程项目技术支持、物联网产品设计与生产管理等技术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通过对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等专门知识和关键技术的学习,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各岗位群必备的具备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 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

3.1 物联网的体系构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3.2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的构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好的体系架构,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有序的、合理的、系统的能力培养,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质量,以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思路如下图2所示:

感知层:感知层主要是物品标识及信息的采集,通常由感应器件和无线传感网络组成,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感知层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单片机系统分析与调试、电路板测量与绘图、射频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条码技术与应用。

网络层: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两个部分:接入网和传输网。传输网是由公网与专网组成,常用的传输网络有电信网、广电网、电网、互联网、专用网。接入网是连接感知层的网桥,它将获得的感知层数据进行汇聚,并发送到接入网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网络层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嵌入式系统设计、m2m技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和物联网管理与信息安全。应用层:物联网的应用层也称之为处理层,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物联网的网络层传输过来的数据在应用层进入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应用层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嵌入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ndroid的应用程序开发和动态网页设计。

4 专业课程体系及进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岗位,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还包含了四门专业基础课:C#程序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概论、电路基础与电工技能和电子技术与实践。

5 结束语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专业前景广阔,其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迅猛增加,行业人才需求巨大。培养大量高技术技能性物联网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社会责任,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尚处在初始阶段,课程体系构建仍在一个探索过程中,需要大家不断的去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毛燕琴,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l0(4).

[2]赵传信,王杨.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4).

[3]罗汉江.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m].教指委“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3).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项目驱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01-02

随着现代电子制造水平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汽车电子、家电控制和消费类电子等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硬件部分体积小、价格便宜、集成度高,并且软硬件都可以进行“按需定制”可裁剪,嵌入式系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嵌入式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把传感器得到的各种数据,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传输出去,使得世界的联系从人与人的联系,逐步转变成物与人的联系,物与物的联系;使得现实世界与信息网络更加的紧密结合。通过物联网项目的开发,更好的促进嵌入式系统作为物联网项目的载体的教学和改革工作。

1嵌入式系统教学的现状

关于嵌入式系统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定位、相关先导课程与基础知识的准备、教学内容(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选择、实践教学与实践环节组织等问题,在目前,仍然存在争论和探索。本环节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定位

由于各个院校对于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定位的不同,不同的院校对于本课程的应用方向也不同。有的院校更加侧重于底层硬件和系统文件的裁剪,偏向于基于单片机的应用;有的院校更加侧重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偏向于软件开发与调试。

2)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先导课程

基于上述不同院校之间课程定位的不同,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先导课程也有所不同,针对偏硬件设计方向的,硬件电路设计作为重点。针对偏软件设计方向的,则是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重点。

3)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学时分配

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对于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专业是作为专业核心类课程,有的专业是作为专业通识类课程,有的专业是作为专业选修类课程。因此,对于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学时,有着很大的不同。

4)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的选择

嵌入式系统课程由于对前期课程的要求较高,同时现有教学内容中,理论偏多,各种概念和模型较难理解,学生动手去实践相对较少,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抽象和枯燥,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缺乏直观性,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降低。

同时嵌入式系统教学需结合教学平台设备来进行开展。在现有市场上,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种类繁多,并且配套的软件操作系统也有所不同,不同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选择。

2嵌入式系统教学组织

根据本学院“5-3-3”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再结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方经济具体特点的基础上,以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思路,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结合物联网的发展,在不同的行业、企业及应用背景下,将物联网的项目案例,和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融会贯通,强调职业教育教学行动的过程属性,将典型物联网产品设计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并进行重构,编排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使得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同时能对嵌入式系统中的aRm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进行应用,选择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裁剪、交叉编译开发和移植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开发,服务地方经济。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对应章节和知识点作为讲授单元,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分离,无法做到“理实一体化”。在有限的课程授课时间内,设置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实践环节,通过课后实践来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比较有限。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非常多,在嵌入式系统应用中常用的软件中间件,比如网络协议栈、嵌入式平台下的根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媒体压缩与解压缩库、各种加密算法与协议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同时,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方向,前导课程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电子类专业方向的学生,软件基础较为薄弱,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学生,电路与硬件基础弱。

4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体系需要构建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确实应当有所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项目驱动教学的理念认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构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构建而成的;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

同时,以企业中真实的生产、研发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特点,获取相关的资讯,指定真实的计划,通过自身的决策和实施,并且进行检查和互查来对项目进行评价。

1)项目的具体构建

将嵌入式系统教学课程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和重组,以本院的校企合作单位物联网智能家居企业真实案例为基础,将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再将物联网智能家居项目中分成相应子项目,对相应子项目再进行具体的任务分解。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对真实案例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明确学习和构建的内容。

2)项目驱动教学组织形式

本院该课程在采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项目分组,将4~5名学生分配到一个项目团队。在不同的项目中扮演企业开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同时在不同的子项目中,学生的角色进行轮转或互换,使得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之后,能对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相对熟悉。

学生在不同的子项目中,可以对项目团队的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融入企业项目团队做准备。

3)具体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每一个具体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本院的2014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有40人,将学生以5个学生为项目小组进行分组,共8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进行项目任务书下发,将CDio中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融入进来。

以物联网智能家居企业真实案例中的智能窗帘子项目为例,通过任务分解,如下图所示,可以分为嵌入式Linux系统裁剪、直流电机控制、交叉编译、驱动文件加载和嵌入式平台下移植应用等五个子任务,同时针对模块化教学,进行相应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方案设计,整合现有教学内容,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体现项目驱动模式下理实一体化的紧密结合。

首先要求每个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将构思(Conceive)采用行动导向中资讯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出工作任务,提出任务要求,要求学生应当把前导课程以及已做过的项目中已掌握的知识点和即将开展的项目中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使得学生温故知新,同时也学会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技能;其次要通过实践的方式,项目和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及验证。

对于设计(Design)则要求学生在项目小组中指定相应计划,安排时间进度。

而实现(implement),要求各小组通过决策和实施的方式,分别提出完成该项目的设计方案说明书,每个小组推选1名同学上台进行本组实施方案的具体表述,授课教师与项目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进行分析和优化,最终确定相对合理、科学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下一步的实施。

运作(operate),则是在之前所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方案说明书,对于项目内容对照完成。在项目完成之后,对照最初提出的工作任务要求,逐项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如存在不符的情况,进行分析和修改,直至满足相应要求。同时要求项目小组内的同学和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相应总结和考核。

5总结

基于物联网飞速发展的技术和应用背景,如何精简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并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设计与思考的方法,重点把与真实项目案例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构与设计,同时进行层次化的实践设计,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前沿发展的企业课题和项目中去,这是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方向。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企业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更加熟悉,学生参与项目团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同时,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得到系统的锻炼。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和从学校到毕业顶岗实习、就业更好的“无缝”对接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承欢.软件工程项目驱动式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丁金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童加斌.高职教学改革[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调查

我院自高职办学以来,依托中环电子信息集团,面向全国,立足天津区域,从专业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再到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从而改革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融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全部特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1]。

1、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1.1行业背景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越来越趋于“无国界”状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时,我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品也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大户”。长期以来,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占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60%。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市场需求萎缩,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一些有专业配套特点、有技术专长的电子信息制造类企业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软件业收入的同比增长较快;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增长也在加快。

从未来前景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很大空间。目前,信息市场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而物联网正是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从现有条件看,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论在产业实力、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在政策支持、舆论环境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一些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已进入应用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可以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从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到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传感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尤其是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在确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取向之后,又把“感知中国”作为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把物联网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同时,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面临技术、资金、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制约,需要集中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加以推进。尽快把物联网培育成为我国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创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

天津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未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天津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已逐渐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又一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和高速发展的地区。

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天津在形成以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和数字视听三大主导行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基础上,正积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RFiD、传感器、传输设备等1产业发展,谋划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创业,天津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2天津地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调查与分析

天津地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智能电子施工管理、设备(维护/调试)工程师、现场服务工程师、系统管理员、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产品测试与品质管理工程师、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工程师等与电子工程实施及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相关的工作岗位。目前,天津地区电子相关企业中除本地人才外,其他来源主要是河北、山东、辽宁、陕西、及东北等地区。预计在未来5年内,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本市每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缺口将持续增大。

天津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供求结构的矛盾表现为此类人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缺口,即不仅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在结构上也不合理。目前天津地区各高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对物联网相关行业的关注度极低。

1.3天津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学院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了较大发展,电子信息前沿技术逐步融入教学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然而,由于长期受本科及传统学科体系的影响,本市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目前本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课程体系大多还是“老三段”,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课中引入了新的技术,但整个课程体系仍然没有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多学科复合专业,涉及的知识广泛。致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专业雷同,不能形成办学特色,定位模糊。且与未来电子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方向偏离甚远,不能适应电子信息发展的需要。(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严重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4)教师队伍能力偏低。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老教师的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新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造成本市整个教师队伍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难以胜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工作。(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本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造成高分的学生未必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简单电子工程项目实施的怪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方向是社会上急需的物联网技术方向。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掌握较强的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线路板(pCB)设计及单片机应用知识[2],具有射频识别、嵌入式、传感器、无线传输等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胜任电子工程实施、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系统维护与管理及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工作的,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2.2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在校期间3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过硬电子工程实施或物联网组建能力的高素质电子信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专业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具有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架构设计,完成实施规划;能够完成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管理;具有实施弱电网络工程的综合布线能力;能够编写方案标书及相关投标文件;能够进行电子工程或物联网项目的运行维护、监控、优化及故障排除;熟悉RFiD相关行业应用系统构成和方法;具有电子工程或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选型和检测能力。(2)方法能力。能够通过独立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信息进行截取、评价和传递。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实际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寻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在工作中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控制过程、独立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2.3服务和岗位面向

(1)服务面向。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工程或物联网类企业,包括智能楼宇施工企业、感应信息公司等,为这些企事业单位培养开发、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岗位面向。本专业面向岗位有:系统集成(服务)工程师、智能电子施工管理工程师、弱电工程师、设备(维护/调试)工程师、产品测试与品质管理工程师、电子产品开发助理工程师、产品技术支持等[4]。

2.4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设置课程的依据,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规划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为主线,进行工程素养、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的培养[5]。以培养弱电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课程作为主干,将其他岗位的课程不断融入主干课程之中,形成了基于岗位的主干融入式的课程体系。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贯彻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关键,构建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体系,打造“岗位引导、职业能力顺次提升”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曹金玲,刘松,朱水泉.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1.10.

[2]曹金玲,刘松.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0.4.

[3]曹金玲,刘松.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2010.5.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9

该《办法》共20条,言简意赅地明确了立法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管理方式、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与以前的规定相比在制度建设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新亮点。

重新定义“加工贸易联网监管”

将“海关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加工贸易企业提取监管所必需的财务、物流、生产经营等数据”修改为“企业通过海关认定的具有安全和认证条件的数据交换平台或海关认定的其他方式,向海关申请办理加工贸易业务,报送能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实际物流、生产经营等数据”。这是一个实质性的变化,由海关主动提取数据改为要求企业主动向海关报送,在源头上明确了企业的申报责任。同时,为更加符合保税监管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正面监管的要求,将联网核查报送数据的范围调整到企业的实际物流、生产经营等数据,也是比较务实的、客观的。而所谓联网监管的作业方式是“海关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核对、核算,并结合实物进行核查,实现对保税加工企业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方法”的表述,则进一步明确了海关对联网企业实际监管的定位。

联网监管成为常态监管模式

联网监管作为保税加工监管的有效手段,同时又以其手续简便和效率提高的“双赢”优势,受到企业和海关的普遍欢迎。将联网监管扩大到中国关境内具备加工贸易经营资格,在海关注册,以出口为主的,符合联网监管条件的生产型企业。在企业类别上也放宽到具备联网条件的B类、C类企业。使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企业便利通关为主要目的的“效率型”联网监管,转变为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以提高海关监管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效益型”联网监管,并使之逐步成为一种海关常态监管。

为适应常态监管的需要,《办法》明确将确认企业是否符合联网监管资格的责任落实到主管海关。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主管海关就可以核准企业实施联网监管。

实行分层次管理

根据企业诚信守法程度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海关对联网企业实行分层次管理,分别对以企业为单元管理的“电子账册+联网核查”企业和以合同为单元管理的“电子手册+联网核查”企业实施不同便利程度的监管手段,引导企业增强守法自律意识,完善自身管理,实现梯度升级。一般来说,海关对能够及时、完整地报送联网核查数据的企业实行以企业为单元管理的联网监管模式。

规范备案,事先规划海关对保税货物监管的“度”

为解决通关申报与保税后续管理的不同需要,海关在备案环节事先与企业共同界定对保税料件与成品确定“归并”与“拆分”的对应关系,设定“游戏规则”并得到企业认可,企业也可以根据海关的具体监管要求,调整内部操作,在“透明执法”的环境中开展加工贸易。

统一规范接入方式

《办法》明确了企业联网的接入方式:“联网企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者其他计算机网络方式向海关报送数据前,应当进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身份认证”。海关总署推广的联网标准模式,在网络安全、身份认证、数据报送、数据存证等方面均具有统一的规范。

明确实际监管方式

《办法》明确规定:“海关可以采取数据核对和下厂核查等方式对联网企业进行核查。下厂核查包括专项核查和盘点核查”。

专项核查主要是指海关根据监管需要,对联网企业就某一项或者多项内容实施的核查行为,如对企业报送的单耗、损耗的数据进行下厂核对等;盘点核查是指海关在联网企业盘点时,对一定期间的部分保税货物进行实物核对、数据核查的一种监管方式。海关抽盘企业保税货物的实有库存,包括料件、成品、半成品、在线和在途库存等。

进一步明确联网报送数据项目

《办法》规定,联网企业应如实向海关提供满足海关监管需要的备案、进口、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保税转内销、出口、单耗等相关动态数据。这是根据加工贸易的特点和海关的监管需要,对涉及加工贸易监管的进出转存等每个重要环节的数据都列入海关联网核查的基本项目,这也是开展盘点核查时海关对企业报送加工贸易完整数据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海关对保税加工货物“过程”管理链上各主要节点的关注程度。

外发加工实行集约化的备案管理

实行以企业为单元管理的联网企业开展外发加工实行主管海关备案制。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外发加工前应当将外发加工承接企业、货物名称和周转数量向主管海关备案。实行集约化的备案管理,最大限度地简化了企业为办理同一个业务逐笔进行备案审批的手续性操作。企业定期报备外发保税货物收发存数据,便于海关动态了解和掌握保税货物的流向、核对外发保税货物的情况,从而可以充分享受如实申报带来的便利。

严格了内销补税的时限

《办法》规定了集中办理内销补税的时限:“经主管海关批准,联网企业可以按照月度集中办理内销补税手续;联网企业内销加工贸易货物后,应当在当月集中办理内销补税手续”。“联网企业加工贸易货物内销后,应当按照规定向海关缴纳缓税利息”。对有内销行为的企业而言,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对内销货物的集中补税时限予以高度重视,否则极易造成技术性违规。

明确核销结合盘点核查的要求

《办法》规定“联网企业实施盘点前,应当告知海关。海关可以结合企业盘点实施核查核销”。核销引入盘点核查,主要体现在海关结合企业自身的盘点结果进行实物抽查和数据核对,将下厂核销融于盘点核查之中。既遵循了企业自身盘点的规律,又满足了海关对保税货物实际监管的要求。

海关开展盘点核查可以采取企业自盘、海关抽盘或监盘的方式,又可以借助社会中介力量开展盘点核查,海关借鉴具有资质条件的会计、审计事务部门的工作结果,协助海关开展实际监管。

规定企业提供担保的情形

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办法》规定了对管理相对人不规范管理、不规范申报等行为的处理条款,体现了联网监管的严肃性。

海关可以要求提供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作为担保的情形有:企业管理类别下调的;未如实向海关报送数据的;海关核查、核销时拒不提供相关账册、单证、数据的;未按照规定时间向海关办理报核手续的;未按照海关要求设立账册、账册管理混乱或者账目不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企业实施计算机联网监管办法》(100号令)是针对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专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的出台是海关在保税加工监管改革实践成果在法规层面的固化。自2003年5月1日实施以来,在体现“守法便利”的执法理念,提高通关效率、严密海关监管方面发挥了显著效能。但是,随着联网监管的不断深入开展,100号署令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实施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准入门槛太高;联网核查的内容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海关监管手段普遍落后等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该令进行修订。

物联网工程实施方案篇10

物联网的概念初推出时,无一例外遭受到热议和非理性的炒作。如果说一年前我们谈论物联网时仍保留着一种狂热和质疑,那么一年后的现在,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物联网在民生领域的具体应用。

记者通过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行业数据查阅得到,2010年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日前,记者在走访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及广东省南方物联网信息中心时,相关部门人士亦表示,目前广东地市物联网发展热度不减。

物联网热度不减

“在江门、佛山、惠州,甚至是推动粤港合作方面,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都开始展开布局。”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广东省南方物联网信息中心总工吴迪副主任说。

2011年初,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率先于惠州大亚湾揭开序幕。在打造“物联网”石化城的号角中,主要负责危险品运输的中外运瑞驰物流公司尝了“头啖汤”。

大亚湾区作为部级石化城,危化品的运输、仓储等安全问题是政府的头等大事。每一辆印有“中外运瑞驰物流”的危险品运输车辆上,都安装了运用了南方物联网技术的GiS、3G视频GpS,解决了目前危化品运输的车、货、人以及温度、湿度、外来干扰等信息无法实时视频监控的问题,实现了随时了解车辆、货物状况,提前预防事故的发生。

此后数月,粤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快速配送中心示范项目花落肇庆。肇庆致美物流公司成为了“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另一个“幸运者”。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物流企业,肇庆致美物流是一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2a级别本地企业。

“肇庆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区别于传统的物流业具有低成本、节能、安全的特点。它通过在运输车上装载卫星定位、给食品运输箱装防盗锁等措施,确保食品在运送环节的安全。”肇庆致美物流公司董事长梁悦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目前致美已经在肇庆为上游终端企业和生产厂家(例如蓝带啤酒、可口可乐)、130多家酒店、100多家西餐厅、230多家超市、50多家夜总会、2000家士多店提供各种商品的配送服务。如此繁多的上游客户和复杂的供应链,加上层层的路权障碍,致美物流如何解决城市共同配送的难题。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的推动,无疑为致美物流提供了良好的注脚。

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牵头,广东省南方物联网信息中心为致美物流试水物联网运营点起了“启明灯”。位于端州区最大的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所有的运输车上装载卫星定位、食品运输箱装上了防盗锁,确保食品在运送环节的安全。

“我们也与肇庆新奥燃气公司签下合作协议,将把城市配送车辆升级改造成为燃烧液化天然气的车型,既可节能,也可减少环境污染,也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此外,业务单据逐步由纸质向电子化过渡,重新改造仓库的通风和采光设施,积极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

紧接着的,2011年5月,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华南首家快递集聚区项目――广州弘森国际物流中心,借助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加码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转型升级,打造华南首家航空快递集聚区示范项目的在粤正式启动。

航空物流发展一日千里。如今弘森国际物流中心已经实现集聚快递企业超过100家以上,实现营业额超8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广州空港快递中转枢纽。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华南物联网应用研究院”也正式落户顺德,今年10月,物联天下体验馆将落成。你是否有假设过,不仅人与物品能顺利交流,连物与物之间,也将能无障碍地传递信息,是怎样的情景?这不是“阿凡达”的影像空间,而是不久将来人类生活的图谱。

随着“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的不断拓展,智慧物流工程开始在广东众多地级市遍地开花。

这或向我们昭示着,物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它将深刻改变人类的未来生活……

“不盈利的信息平台”

“这是一个暂时并不盈利的信息平台,”吴主任表示,“南方物联网信息中心作为业务支持平台,为企业进行布点的调研工作和个体物联网方案的定制。毕竟,作为一个战略新型产业,物联网仍不太成型。”吴主任说。

“我们需要找到行业的共性,才能通过技术管理手段解决物联网应用的实际问题。”他补充道,“我们会根据各公司所在行业的业态、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为该企业量身订做实施计划,给它们提供‘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

“比如在江门市,我们已经和该地物流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向试点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的方案”,该负责人透露,“我们已经在江门的大长江摩托车、安捷物流有限公司试点,优化了这些企业的物流网络布局。”

“在初始起步阶段,我们并不抱赢利的心态,在政府引导和协会推动下,南方物联网信息平台主要为发力物联网的企业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该负责人士表示,“方方面面,我们都看到了智慧广东的建设力度和决心。

据了解,“五位一体”是五大方面的系统工程,一、改造物流装备:对运输工具、仓储设备、信息化系统、部分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二、培育企业品牌;三、提升管理水平;四、强化行业自律;五、应用物联网技术: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指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安装设备、调试系统,实施物联网示范工程细则。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南方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的示范工程在广东地市中心遍地开花。“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也不仅仅是对车辆等装备进行改造,而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该负责人强调,“南方物联网规划的目标是一年设点,两年布点,三年成网,3年后覆盖广东21个地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方物联网信息平台可以算为广东企业进入物联网时代打开了一扇天窗。

“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在哪些领域有特别突出的应用?”“目前在公铁水多式联运、国际国内双向采购、城市综合配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危险品全方位监管、车货仓三方对接、食品追踪溯源、综合职能停车管理等项目,物联网技术的成效已经初见端倪。”该负责人坦承。

专家表示,“物联网是国家率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城市配送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记者通过项目相关人士获悉,关于“城市的统一配送”是商务部公布的全国流通领域现代化物流示范城市的示范内容之一。在广东,物联网在相关产业(通信、石油、保险等)的应用也具有极大的的市场空间。

“在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布局并不久,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在推广应用中采取边建设、边应用、边发展的策略,解决了广东省政府和企业各自为政的瓶颈。”

“感知”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

我们感受到了物联网的热度,行业的应用慢慢走出了棱角。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广东省南方物联网信息中心旗下的广东省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办公室吴迪副主任对记者表示,“‘南方物联网’的9项示范工程,已经密锣紧鼓地在广东省21个地市中心平台实施。”

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南方物联网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广泛联合行业力量,跨行业整合资源,共同投身物联网工程的建设,联合了大批信息化物联网软、硬件企业、物流装备企业、第三第四方物流公司和车辆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