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十篇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十篇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59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00-0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2007年9月,我市有了首个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由同类农产品经营者或者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目的是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抗风险能力。从经营范围看涉及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等,但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合作的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某几项服务,发展到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

2.覆盖的区域在逐步扩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开始逐步打破农村地域的局限,形成跨县市、跨行业的合作社,这不仅消除了地方行业与部门的垄断,而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内部管理逐步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利益共享”,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起,就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有的还张贴上墙,明确了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和各部门职责,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利益分配制度,并接受社员监督。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在华东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处于低水平、不规范的状态,有的“官办”色彩比较浓厚,有的还流于形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发起人主导内部管理,监督流于形式

由于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很多都是由当地能人或村干部发起的,依靠的是家族或村落的亲缘或地缘关系;有的发起人既是理事长又是经理,由一人或少数几人控制着合作社,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高,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没有形成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则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些合作社的《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后一年时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各项内部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没有实现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同时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也是流于形式。

2.民主理财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不规范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仅仅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或农产品购销等单一业务,与成员农户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开展完整的会计核算,更谈不上设置完整的账簿体系。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开展了会计核算,但由于业务的季节性特点,出于节约开支的考虑而采取了记账,没有配备专职财务人员。这些或根本未建账的、或仅聘用了素质不高的财务人员的合作社,财务管理都有许多问题,如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账簿设置不完整、科目使用不准确、不按规定登记账簿、社员股金不记明细账、社员与非社员的交易未分别核算等。同时,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成员的民主理财意识淡薄,理事长或理事会未能很好地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合作社成员大会的权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监事会也未能发挥其内部审计作用等。

3.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品牌建设意识相对滞后

当前,该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是停留在鲜活农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而以初级农产品或初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无疑很难打造出知名品牌,从而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不能体现品牌价值。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意识欠缺,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自己的产品注册商标,没有自己的统一包装;更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认识,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合作社和农户受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品牌;有的假冒他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加上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少,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

4.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一个瓶颈因素是缺少懂管理、了解合作社知识的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农技水平不高,且年龄偏大,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合作社网络营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

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难落实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的,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社数量众多而运行又不够规范。这一方面导致政府在确立扶持对象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一些冒牌和绩效不良的合作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政府资助,而规范运作、绩效良好的合作社没有得到扶持;另一方面,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面对合作社主体时也很难全面落实。

三、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运作

农村专业合作社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有无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以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应健全成员大会,通过制定章程来规范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成员对合作社的工作享有知情权、咨询权、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包括对会议事项以及对推选人员可以行使表决权、选举权,也应具有被选举权。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合作社成员都真正能参与合作社的运作和管理过程,让每一位成员的利益得失都与合作社的运作情况密不可分,让每一位合作社成员都时刻心系合作社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适应合作社经营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一是健全管理机构和会计核算体系。业务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要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负责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聘用财务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兴办了企业的合作社的业务要与相关企业的业务分开核算。要按时处理业务事项和编制财务报告。二是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行钱、账、物分管。对重要或额度较大的资金支付业务,应当集体决策审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在实行盈余返还的同时要提留必需的公共积累,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拓展服务领域。四是加强票据管理。建立必要的票据使用责任制度,防止票据流失毁坏。五是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六是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

3.拉伸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既能满足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又能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不管是进入国际市场还是发展国内市场,都需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质量与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做强、做大、培特、培优”为目标,积极探索将同类产业的各级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社,通过合作社的整合,增强综合实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在“专业化”上做文章,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打出“生态品牌”。

4.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发展后劲

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地发展,人才培训是关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培训。合作社成员和农户以合作意识培训为重点,让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合作社?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社理事会与监事会的成员以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为主,使他们懂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怎样联系农户来开展服务运作?怎样建立营销网络以开拓市场?怎样加强本社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合作社财务人员以会计业务知识培训为主,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在合作社中普遍建立健全正规化、规范化的财务账目,确保合作社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支持合作社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人才、经营等诸多方面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应完善制度供给的保障体系。通过体系构建,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系统,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3下):106-107.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2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概述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所生产的农产品提供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相关经营技术、信息服务的互助性组织。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由此掀起了全国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热潮,到目前为止,数量已经超过15万。

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自我服务功能,指的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化发展。[1]经过一直以来的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有着提高农民市场化程度,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自身实力比较薄弱

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少,空间范围较小,很少有跨行政县的规模合作社。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比较完善,但更加产业化的服务极少,例如产品深加工,很少有这方面的业务能力。还有就是销售,农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着不足,几乎所有的销售都是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当地的加工企业收购,[2]没有属于合作社自身的销售团队,市场销售能力受到限制。

(二)政策扶持薄弱

目前,地方政府对于所属区域内的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税收、信贷、土地、电力、水利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虽然,在2006年我国已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意在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与此法规相配套的政策尚未出台,从而几乎没有合作社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与当地龙头企业相比,农村专业合作社受到的政府扶持远远不及。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人才短缺

合作社是由社会弱势群体农民组成的,其先天就存在不足,本身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合作社要扩大规模、引进人才,就需要大笔的资金。合作社每年能得到的无息、低息贷款受到了规模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做大做强的需求。其次,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制约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3]现存的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农民推举出来的,虽然可能具有较强的生产技术能力,但管理知识欠缺;由于资金所限,难以提供比较好的待遇,并且处在农村乡镇中本身就难以吸引年轻人才进来。

三、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落实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主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合作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第一,出台农业行业的政策补贴。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需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社会管理资金方面的补贴,对某些重要地位的农产品也可以制定投资补贴。补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第二,政府财政部门应放宽贷款条件,尤其是对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放宽条件、简化手续、降低利息,从而使合作社能拥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大经营,引进人才,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第三,政府需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减轻税收压力,释放发展空间。例如对于合作社在生产活动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收益,适当降低营业税税收额度;对于农林牧渔收益,降低所得税额度。第四,生产资料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可以在生产资料方面出台优惠补贴政策,将合作社扩大生产而进行的生产资料投资适当降低,减轻负担。[4]

(二)扩大合作社规模、拓宽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业务服务单一问题,应该加快合作社自身的发展速度。首先,扩大规模,加快速度吸纳成员,扩大地域范围,形成跨乡镇、跨县区的大型合作社。其次,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拓展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产、销售农产品向产、供、销、运等多领域发展,注重专业销售团队的组建和扩大,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积极加入市场化销售渠道。第四,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速度比较快的合作社,进行收购兼并等手段来加快规模的扩大,并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最后,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市中,分散经营的农户在生产销售活动中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合作社提供服务,并且要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容,帮助解决由于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三)拓宽融资渠道,壮大人才队伍

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拓宽融资渠道。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其本身由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首先,农村合作社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即由政府为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从而取得信贷支持。其次,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自主寻求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第三是积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投资合作社。比如对于资金不足,难以进行产品深加工的合作社,可以吸引专门的加工企业入股;对于运输能力缺乏的合作社,可以吸引自身有运输车辆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而不仅仅将成员准入限制为生产一种农产品的农户。

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缺少专业管理人才的问题,应该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加强培养,由于合作社本身成员素质水准普遍不高,可以由政府组织关于管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免费培训工作,帮助现有的负责人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引进新的血液,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的同时,合作社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高薪待遇来吸引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工作,逐步解决合作社人员短缺的问题。

四、结语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农业经济组织的产物,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又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央不断探索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方式,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省市认真贯彻实施法律规定,不断加强引导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万家。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织形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很不平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合作社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社员与出资者合一。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股东是购货方和供货方的统一者,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弱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也是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但是,许多合作社成员,包括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认识不清,部分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两张皮,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有些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合作社原则体现不够,实际运作过程更像公司,而不像合作社。比如,虽然部分合作社内部也有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活动,但一般只是价格上有点优惠,并没有利润返还;在产品销售环节,真正实行按照交易额返还的则更加稀少。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讲的最多的都是如何统一购买农资、如何统一销售产品,而真正讲到按照交易额返还利润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当市场出现一定价格波动时,部分社员甚至不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以至于合作社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难以持续。整体上看,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

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二)合作社发展不充分,功能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产品采购、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能真正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并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为数并不多;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合作社中极少数理事长、龙头企业等以合作社的名义进行农资产品代销、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主要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公司的利益。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合作社盈利水平较低,难以使社员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因而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创业,学业有成的人不愿返乡,合作社中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尤其缺少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对市场变化趋势较为敏感,又有一定营销策划能力的人才。因此,河南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品种开发、新市场的开拓、包装策划等方面缺少新意,产品附加值难以令人满意。而许多入社社员在缺乏市场经纪人的情况下,对新品种的尝试以及对较大的市场开发费用的投入都有所顾虑,限制了合作社发展层次的提升。

(四)合作社社员土地利用和筹资问题制约合作社发展

目前,合作社发展中资金短缺是突出问题。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积累能力很弱,尤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农业种植业,合作社积累发展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有些种植业合作社社员入社实行“零出资”,合作社牵头人长期无偿为合作社“做贡献”。即使在利润空间较大的养殖业领域,大部分合作社也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有余、开展扩大再生产条件不足”的徘徊格局。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能正常开展信贷业务。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具备一般经济法人应有的一切生产经营资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进行贷款,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诸多原因导致了金融单位至今不能按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产品运销、加工环节开展业务对资金的需要。合作社普遍反映贷款手续烦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由于缺少资金,合作社难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更谈不上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从事养殖和加工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却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有的地方落实不够。合作社产品加工所需土地在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门槛高、时间长、费用大,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合作形式,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加入组织门槛低,享受组织内部实惠多的要求,但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具市场化运营公司制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积累到足够的资产时,转化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建立更为健全和透明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将有利于组织更为规范地运行,同时农户收益也将更有保证。

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参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人的联合,合作组织能否持续经营下去,首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参与合作的程度

要调动作为合作组织主体的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如通过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入更多农业知识,在职业教育中开办合作精神的基础教育,通过创办论坛、发放宣传材料、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向广大农户宣传合作组织的性质和益处,使农户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培养其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其突破小农意识,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到农民合作组织中来。二是重点培养基层合作社的领导队伍,提高其思想认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和发展过程中,领导者往往起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头人作用,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除开办针对普通农户的培训活动外,还应举办合作组织领导人培训班,将他们培养成既懂企业化管理,又懂农业科技,既能面对田间地头,又能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起到对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这里需要领导者意识到的问题有: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合作组织,又是经济实体,以对内服务、对外赢利为目标;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建设是当前提高农户收入、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强化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分工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现在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合作社里卖一个好的价钱,能否保证基本销售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合作社品牌的创建和保护,从合作社产品质量、包装和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直销店或者自主开店销售等,减少销售环节,减少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农产品加工来保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性,提高农产品可利用效率。农产品的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及网络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的建设都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三)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认识,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改革我国户籍二元结构,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形象,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和城市工业、服务员等从业人员一样的待遇和形象,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最后,完善农业人才培养结构,重视农业产业管理和销售人才的培养,改变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积极形成农业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市场化。

(四)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化的金融地位,确定农业生产资料的抵押品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使得融资困难,影响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农业合作社自身的建设入手,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业合作社稳定盈利的经营现状,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的盈利现状和发展前景,打消对贷款风险的顾虑;其次要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解决还需要从农业生产资料的资产属性和抵押属性的认知和法律地位确定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林木和其他农业半成品及成品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主要资产,而这些农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品用来抵押融资,不能够实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国家应首先从法律方面给这些生产资料以合法的地位,使其具有抵押品的属性,从而实现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国最重要农业经济组织之一,其发展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专业化和农产品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一定的问题,需要从意识培训教育、合作制度建设、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市场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等的有效经济组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3]赵西连,邓小云,刘俊.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4,317.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43-2

庆元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仅25家,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4家,现已覆盖粮、菌、竹、果、茶、蔬、药、养殖等产业,总社员11637人,联结基地12.92万亩,带动农户5.7万户,注册资金10522万元。达到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80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8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6家。2010年销售收入39649.92万元,盈余1913.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效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为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财务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轻视财务管理

当前我县有部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盈利轻管理思想,有的合作社财务人员是兼职人员;有的合作社只有出纳没有会计;有的合作社甚至没有财务人员由理事长负责记录收入支出,根本没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无法起到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1.2记账不规范

合作社存在记账科目运用不当、会计凭证不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规定科目记账,用企业会计科目记账。合作社经营利润及上级拨款形成积累公积金只有总账科,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财务制度和规范的会计账簿,只有内部收支流水账。外来的原始凭证和自制的原始凭证过于简单,没有完整的会计资料,支出没有正式发票、白条入账普遍、缺少经办人审批人签字,绝大多数合作社不能结合自身业务的特殊性设置内部科目,不能准确恰当的反映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1.3成员账户管理混乱

没有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设置成员账户科目量化到社员,社员不了解自身权益增减变化情况。一些合作社连最基本的股权登记制度都没有,不发给社员股票权证,社员的利益从形式上得不到保障。

1.4财务公开不到位

有些合作社财务收支情况长期不公开,有些作社年终不召开社员大会公布一年来的经营情况,社员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不了解。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没有经过社员(代表)大会批准,分与不分全由理事长一人说了算。

1.5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合作社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大部份是只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进入工作,正规学校毕业从事合作社财务工作的人员很少,有的合作社为了减少支出,从社员中选取并不懂财务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不能准确反映合作社财务状况。

2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

2.1合作社重生产轻管理

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管理经验和缺少管理人才,对合作社法律、法规、章程等学习不不够,管理上认识不到位,由于合作社性质决定他与其他企业不同,产品生产、管理、销售连结在一起,合作社主要重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把财务管理放在次要地位。

2.2缺少财会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合作社发展较快,对财务人员需求较大,合作社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大部份是只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进入工作,正规学校毕业从事合作社财务工作的人员很少,合作社中有一部分财务人员是从事企业、商业会计兼职合作社会计,没有经过合作社财务制度培训和学习,用企业会计科目替代合作社会计科目,有的合作社为了减少支出,从社员中选取并不懂财务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造成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

2.3成员账户管理混乱、盈余返还不符合法律规定

由于对合作社性质和经营方式不了解,对成员账户不重视,没有按照合作社律规定设立社员账户,合作社的盈亏情况没有直接反映到社员账户,社员不了解对自身权益增减变化。生产经营决策和盈余分配等重大事务由少数人说了算,一般成员没有发言权,社员行使基本表决权的机会被剥夺,可分配盈余返还标准和比率不符合法律规定,惠顾额返还低于60%的法律规定,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引发的矛盾而影响合作社正常生产经营。

2.4监督机构没有发挥作用

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是合作社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财务制度的要求,合作社没有按照章程操作,有些合作社年终不召开社员大会公布一年来的经营情况,社员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不了解。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造成合作社财务收支情况长期不公开。

3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合作社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加强合作社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使合作社成员了解合作社法规、政策和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合作社整体素质。

3.2加强对合作社财会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建立合作社会计上岗培训制度,担任合作社会计必须经过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充分利用农经队伍的业务优势,从乡镇农经员中挑选事业心强、会钻研业务的人员组成合作社财务辅导员,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财会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3.3落实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依,完善内部财务的控制制度,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杜绝集体资产的流失,促进财务管理制度化。

3.4强化成员账户核算,提高社员监督意识

成员账户是合作社成员利益的载体,按照合作社律规定设立成员账户,成员账户应准确记载成员出资、成员公积金份额、形成财产的财政补助资金量化份额、捐赠财产量化份额、盈余返还金额,公积金份额。盈余分配等重大事务按照要一人一票进行表决,可分配盈余返还标准不得低于按交易额60%的法律规定。

3.5依法推进规范化建设、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5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合作社;教育;发展对策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文革”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二、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求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二)供销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三)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业衔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部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转贴于

三、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构建适应新时代合作社教育体系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二)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需求人才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行业衔接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四)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对策建议;颍泉区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5-09-02

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6a来,颍泉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

1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6月底,全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22个,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39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1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水利专业合作社5个,入社社员2.9万户。带动农户3.5万户,注册资金7800万元。已覆盖粮、蔬、菌、果、药、养殖等产业,达到市级规范合作社13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全区合作社创办主体多元化,业务范围多样化,产业分布区域化。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很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主要问题

2.1缺乏合作意识一些农业规模经营户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套取国家奖补资金,因而组织当地农民凑人数创办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只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1]。貌似合其实不合,成为一人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没有什么区别。

2.2缺失人才没有竞争力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者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任,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做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部分合作社由于负责人自身认知的局限,对如何将产业做强做大缺乏经验,从而导致经营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2.3扶持合作社资金少,且难以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各级政府财政应适当安排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组织建设,以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1]。但各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就是有了资金,全区仅个别合作社,得到扶持,数额较小,大部分合作社都无扶持资金,因而合作社发展相对缓慢。

2.4合作社贷款难,发展后续资金短缺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5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全区5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确实存在一批。闻集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区的前列,已注册合作社266家。个别镇办、园区发展比较落后,有的单位只创办10~15家,各镇办、园区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2.6合作社经营未选准产业合作社是否健康发展,选准所经营产业是关键。有些合作社所选的产业没有市场,没有发展的前景,因此阻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7运行机制不规范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财务管理上还不够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2],难以做到规范。

3对策建议

3.1强化宣传教育指导,引导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发展靠教育与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4〕。使他们成为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3.2实施政策扶持,推动合作社发展政策扶持要侧重于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奖励,对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予以支持。

3.3实行经营品种专一化,促进合作社发展有的合作社看啥赚钱就干啥,特别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品种多样化,有些新品种,种养技术不成熟,又不了解市场行情,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低,造成低收入或没收入,阻碍合作社发展。因此要瞄准市场,实行经营品种专一化,促进合作化发展。

3.4强化示范作用,促进向规模化发展合作社逐步向现代农业企业迈进。千家万户的小作坊,难以应对大市场。只有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团结起来,才能形成规模、做响品牌、占领市场〔3〕。增强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才能做强做大专业合作社。

3.5加强服务,实现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合同签约指导服务,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形成稳定的农资采购供应和农产品产销渠道,提高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业生产风险[1]。

3.6加强培训经纪人按照“摸清底数、登记造册、组织培训、树立意识、规范行为、搞活流通”的思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物流、信息、营销等农村经纪人加盟,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促进本地区生产与市场的融[1]。

3.7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章程,强化合作社管理首先立足于规范化建设工商部门需进一步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章程,做到有章可循;其次,政府需加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帮助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整套企业化管理制度和规模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增加农民入社的积极性[3-4]。

参考文献

[1]海安工商局,张晨曦,黄伟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n].江苏经济报,2012-11-06.

[2]王宏涛,王秀丽,张媛,等.千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权配套改革中的发展思路[J].陕西林业科技,2012(6):60-63.

[3]朱戴芹.浅谈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2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7

关健词:农民;专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88家,覆盖了全县15个镇、122个村的种植、养殖等主导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占30%和46%,以渔业、林业、服务业为主的分别占3%和7%和4%,其他产业为主的分别占10%,专业合作社农户成员达4178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246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从起步时的技术互助、信息传播扩展到技术、资金、劳动等多方面的合作,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在促进农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增强农民抵御和防范风险能力,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面临问题

1.合作社自身实力弱,一是合作意识不浓,有些社员的入社只是形式上的联合,没有形成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局面,社员只有利益共享,没有风险共担的意识。二是硬件条件较差,办公场所筒陋,有的在理事长家办公,有的规章制度不建全,有的甚至没有挂牌。三是注册资金偏少,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6个,注册资金10-99万元31个,51个合作社注册在10万元以下。四是抗风险能力较弱,合作社成员少,生产品种单一,没有自主品牌。五是社与社之间设有形成联合。

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一是管理人才匮乏,二是财务管理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结构和素质,人才问题是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之一,合作社农民成员数占到总成员数中的比例达98%。这些农民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合作社可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保证。在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仅13人,只占总数的14%。

3.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问题。只注重发展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运行质量的提高。相当部分的合作社停滞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层面,还没有具体开展业务,有的甚至没有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不健全,有些合作社组建动机不纯,初衷不是为了发展生产,而是为了得到国家的扶持和补助。部分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必要机构,只流于形式,很少开展活动。有的合作社,没有独立资产和独立账户,不实行独立核算,把合作社与村委会混为一谈。

4.合作社融资难度大,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一是一些合作社自身实力差,没有积累。二是信贷部门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有的金融机构甚至不承认合作社法人资格。三是金融机构没有对合作社进行授信评等,导致贷款无门。四是得到政府扶持的合作社只是少数。五是合作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时注册资金只要社员认可,采取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的三不政策,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合作社做强做大。

三、对策建议

1.增强实力,规范发展,一要加强指导和服务,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逐步规范、提高。二要指导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邦助申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三要引导合作社办实体、树品牌,用品牌占领市场,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重点应做好同业合作社之间联合,组建联合社,实行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统一服务,形成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合作社。

2.健全机制,规范菅理一是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应健,全机制,完善内部组织运营机制和操作菅理办法,规范内部管理。二是建立风险调节机制,在经营服务中应提取一定比例风险储备金,用于弥补亏损。三是完善利润分配机制,采取以资金、劳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作。四是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协会与农户签订具有法效的产供销合同,固定双方的权责利,既保护会员利益,又保护自身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改善环境,扩大融资,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根本途径。合作社应建立合理的资金积累,科学的盈余分配机制,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融资途径等。政府应加大在合作社融资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地方法规,扩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金融相关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将合作社列为贷款主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8

>>新型的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与发展分析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控制研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融资路径研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律问题研究苏州农村兴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问题分析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问题考察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及发展现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对策农村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策略研究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启示浅谈农村合作社的“异变”新型股份合作社逐渐兴起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缺失的原因及制度“解锁”研究当前农村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探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究及对应策略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孔祥智.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教学与研究,2017(3).

〔3〕管洪彦.农民集体成员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金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这关乎到国家命脉。解决好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民间的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作为民间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一个具体的探讨以及相应的研究分析,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在针对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了一定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还对农村信用社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做了一定的畅想。

一、什么是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是一种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特定金融机构,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而成立。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就是筹集农村闲散的资金,以此作为基石来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还受国家法律以及金融政策的约束。农村信用社享有合法的权利来对农村基金进行相应的调度以及组织,有义务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整体的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会成员经济,合理运用自身权利限制以及打击高利贷。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其他的金融机构而言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发展历史一共分为五个阶段,下面将作一一阐述:第一阶段具体的时间是解放初期到195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信用社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信用社普遍的建立以及迅速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三大合作”的指示,因此全国大多数的省份都纷纷建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但鉴于此阶段的信用社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规模比较小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第二阶段具体的时间是1958~1978年,这一阶段,是信用社十分困难的阶段。那时主要是由于“左”路线和错误政策的不良影响,农村信用社损失巨大。在这艰难的20年中,农村信用社先后被下放给生产大队以及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干部队伍、业务以及资金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从大体的方向来看,这段时间的农村信用社事业备受挫折以及摧残,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都到了破产的边缘。第三阶段具体的时间是1978~1983年,这是信用社走出困境开始迈入新征程的阶段。在“左”路线以及错误政策平息之后,农村信用社开始交由国家银行管理,开始的时候交给了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了农业银行管理。从那个时候开始,农村信用社开始走上了官办的路线,虽然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自受到了危害。第四阶段的具体时间是1983~1996年,在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进入了初步改革以及发展的时期。经过改革之后的农村信用社被办成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应的管理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第五阶段具体的时间是1996年至今,在这段时间内,根据相关政策实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其中农信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是农信社改革探索的新时期。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农村信用社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开始农村信用社的创立,到错误政策的影响以及错误政策影响后的恢复阶段,再到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阶段,农村信用社在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做相应的探讨。(1)管理体制不得当,官办化十分严重。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管理者脱离农村经济这一实际而造成的。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只有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健康、快速的的发展。此外,农村信用社曾经被下放到不同的阶层进行管理,最后又交给了农业银行管理。如今,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相应的管理以及领导,并且还在其内部设置了管理部门。这样一来,机构体制官办化严重,这导致了行社之间体制、资金以及利益的摩擦。严重的官办化现象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得当,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2)产权制度模糊“合作制”有名无实。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模糊。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很多人提出不同的主张,有的人认为农村信用社应该实行股份合作制,也就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混合模式。但毕竟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其中还有很多的内容没有规范定型,也没有准确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如果实施这种模式的话会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且这种模式的产权制度模糊。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直接实行股权原则,其权利和义务均以股东所入注的资本额作为衡量标准,用股金的数额来确定企业的管理权。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只要资金多,肯出资,那么就能成为信用社的大股东,享有绝对的管理权。这样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除此之外,由于管理者过分的最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农信社抛弃其他而只看重企业的收益,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显示出互助互利的特征,所谓的“合作制”也只是有名无实的存在。产权制度的模糊定位以及“合作制”的有名无实,都说明了我国在农信社这一块的工作还没有真正的做到实处。(3)经营困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经营困难的不好局面。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政策不到位。政策不到位主要是体现在资产运用主要形式的贷款业务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税收的问题。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对其信用社都是实行优惠扶持的政策,而我国却把信用社和一般的银行企业视为同一性质,对其征收所得税的基础上开征十多种税赋,这就导致了农信社经营困难的局面。二是不良资产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的核心是农业,也就是“三农”的问题,一切措施都应该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由于农业的生产受到气候的影响,如果农业受到不良气候的影响,就会导致农村当年可能血本无归,那就更不用说还贷款了。鉴于这种高风险的情况,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出于政绩的考虑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进行干预,这违背了农信社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业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造成了不良资产的不断累加。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其他大银行来说其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信用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决定的,农村信用社之所以建立的宗旨就是为“三农”服务。其管理层大多是社员,所选择的员工也大多数是当地的社员,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在找金融机构工作时,首选都会是一些大银行。这样就造成了农信社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发生。(4)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变更现有金融体制以及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作为基础,来获取更大利润的一种能力。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对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就现阶段而言,相对于其他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来说,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这主要体现在自主性创新少、中间业务创新少以及品牌收益少这三个方面。

四、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些建议

根据农信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人对农信社的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1)明确农信社发展方向定位,坚持走合作制道路。农村信用社也就是农村合作金融。农信社的基本出发点是“三农”,农信社管理层只有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服务人群,才能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去,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农信社要明确服务“三农”的方向,吸引更多农户以及经济联合体的支持以及加入,坚持走合作体制的道路。(2)增加优惠政策,提高农村资金。如今,农村资金外流现象逐步明显,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要靠政府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以及相互配合。建议政府在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达到农信社的服务宗旨。(3)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事管理,提高从事人员素质。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提高农信社运营效率的基础保障,也是企业的灵魂所在。鉴于农信社目前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象而言,培养或者引进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极其重要。农信社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员工打造一套新型的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加引进以及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以此来提高农信社的运营效率,是其能长期健康的发展下去。(4)加大农信社金融创新力度。金融创新能力是农信社发展的驱动力,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所在。只有创新,才能真正、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这里的金融创新不仅仅是指在金融体制上的创新,还应该包含金融工具的创新,两者兼顾,才是真正的创新之路。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农信社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服务对象是针对农村的经济建设。由此来看,农信社未来的发展趋势永远都不会脱离“三农”。一切都是为了农民更好的生活,个人认为农信社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服务理念的全面提升;其次就是服务制度的改革以及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再次就是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体制;最后就是制定完善的内部考核体系以及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农村信用社是一种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特定金融机构,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而成立。农村信用社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其主要目的是使农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切实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本文主要在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相应的具体分析以及研究,并且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亚.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2]王华.五载春秋铸辉煌励精图治谋发展[J].中国农村金融.2010(6)

[3]刘纪方.试论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低下的成因及其对策[J].才智.2009(11)

农业合作社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金融扶贫;望都县;信任危机

基金项目:河北金融学院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及成效调研”;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与绩效研究”(编号:SQ133006)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0日

贫困是国内面临的巨大问题,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是我国目前重点开发的项目,对于促进我国全方面发展,提高我国人均收入及幸福感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专业知识匮乏、农民思想保守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才能促进农民的增收创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望都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望都县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保定市,与保定市区接壤。农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形成了粮食、辣椒、花卉苗木、畜牧养殖、食用菌、设施农业几大主导产业。农业的发展使得望都对农村金融扶贫有一定的需求,于是望都县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望都县恒业专业农民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5月16日,成立旨在进行社员间的金融互助,服务于农民。至今合作社在全县147个村中的51村设立合作社站,社员3,000人左右,设于入股资金1.3亿元。合作社主要职能有,社员间(社员必须是农民,且居住本地,入股方式可用资金入股,农机入股,土地入股)金融互助,合作社团购农资。其中,金融互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在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以社员入股资金为本向有资金需要的社员提供贷款。贷款最大额度为5万元,还款最长期限为180天,利息因贷款原因不同分为不同梯度,2013年下半年开始和村镇银行合作,将合作社贷款业务转入村镇银行,社员贷款需合作社做担保。团购农资主要是统一购买农民种植所需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调研地十五里铺村站是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站之一。十五里铺共有1,400人,其中约2/3村民入股合作社,入股资金450万元左右。据村民反映情况可知,对于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村民还是不信任,尤其是最近其他地区合作社出现了重大问题。站负责人表示,现在合作社缺乏监管,政府没有制定规范的法令条例,跨地区合作社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若想合作社发展良好,必须加强监管,建立本地合作社系统,服务于本地。

二、望都恒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专业知识匮乏。从调查走访中我们得知,扶贫合作社、村镇银行以及各代办点的主任等领导,大多是农户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因而难免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扶贫情况的上传下达中,很难充当好中介者的角色;与此同时,金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充斥着整个就业市场,但愿意回到农村协助开办合作社、村镇银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大学生却微乎其微。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短时间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大幅度地提高扶贫合作社的开办水平一时间几乎无法实现。

(二)扶贫对象偏差。金融扶贫的主要对象是经济条件差的农民,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降低购买种子化肥的价格。但是,由于贫困农民的偿还能力有限,贷款的贫困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房产、地产做保障,因而金融扶贫机构不愿意承担收益风险,而选择把钱贷给富裕农户或当地企业,造成了扶贫对象的偏差。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扶贫机构与农户的信任危机。帮助农户们脱贫致富依赖于金融扶贫机构的大力支持,然而由于农民们大多受教育水平低,个人素质较低,并且农民的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导致其信用状况难以衡量,再加上农村信用检测和评定系统的不健全,三者共同造成了金融扶贫机构对农户的不信任。与其相对应的是农户们对金融扶贫机构的不了解、不信任,通过调查走访,多数村民对于比银行略高的汇款利率表示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是民间高利贷行为。他们承认,周围有人选择了这种金融扶贫模式,但当被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参与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扶贫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国家监管标准阻碍金融扶贫机构发展。据望都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反映,他们已经将部分业务交给当地的村镇银行,主要原因就是规避国家政策。国家监管标准已经阻碍了金融扶贫机构业务的拓展。

三、化解农村金融扶贫困境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金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望都县乃至全国的农村经济做贡献,今后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加强在岗培训、机制设计、建立双方信任体系以及金融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在岗培训力度,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由于扶贫社领导金融专业知识的匮乏,当扶贫社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不利于扶贫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扶贫社内部应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普及相关金融知识,加强社内员工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与此同时,针对金融等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协助农村扶贫工作发展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应鼓励毕业生返乡,为金融扶贫工作尽一份力,并给予相关的精神激励和资金支持,提高工资待遇等;另一方面,毕业生应提高自身服务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

(二)甄别扶贫对象,降低贷款门槛。由于贫困农民资金不足,偿还能力有限,扶贫社反而将资金贷给富裕的农户甚至是企业,农村金融扶贫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扶贫社应完善审查机制,甄别扶贫的对象,把钱贷给真正有需求的贫苦困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资金、固定资产不足,无法进行抵押,我们可以根据对其资信状况的良好,给予部分信用贷款。

(三)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信任体系。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户对于政策了解不到位,扶贫社与农户之间无法建立强有力的信用体系,不利于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应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扶贫社代办点的代办员应深入农户,进行政策的讲解,加强农户对其政策的理解,保证决策者与农户的信息对接。农户对新政策提出建议,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信任建设。

(四)加强立法,区别对待农村金融。由于相关国家政策的限制,制约了扶贫机构的发展。对此,相关立法部门应加强立法,给予金融扶贫相关的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与此同时,金融办应采取一系列金融措施,区别对待农村金融扶贫与其他金融行业,并用正规金融业带动金融扶贫的开展,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