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23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1

“发展海洋经济”已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试点地区鲁、浙、粤三省海洋经济工作强力推进,其他省市又当如何?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百忙中接受了《小康・财智》记者专访,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详细解读。

《小康・财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

范恒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大力支持和沿海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的良好态势。197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60多亿元。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超过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经济已成为增强国民经济总体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加社会就业、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制定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专门请示国务院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并将山东、浙江、广东作为试点地区。

《小康・财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大区有11个,此次把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确定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范恒山:我们提出试点地区的选择是本着重点突出、科学合理、避免攀比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作为试点地区必须要满足的五个基本条件:一是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总体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二是海洋科技研发能力突出,成果转化能力强,具备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海陆关系和谐,海陆统筹协调机制相对完备,推进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具有比较良好的条件;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在我国各个海区中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形成涵盖我国黄渤海、东海、南海重点海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沿海开发总体战略格局;五是在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岸线、海岛、海域空间、海洋生物、能源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优势明显,海洋经济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并且,三省海洋科技教育水平高,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中、产业创新优势明显的地区,具有支撑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再则,三省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与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康・财智》:除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外,其他沿海省市应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范恒山:“十二五”时期,沿海各地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完成四项任务:调整升级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如何调整升级海洋产业结构呢?比如,海洋渔业要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油气业要实现油气并举;海洋运输业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滨海旅游业要继续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海水综合利用要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造修船、海洋特殊工程设备与材料制造、深海和远洋技术装备研制等产业,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装备和制造业基地。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2

海水深蓝,引人神往。

自1500年以来,全球各国逐步将国家战略中心转移到广袤的海洋。目前,海洋经济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而迪拜、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以弹丸之地,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堪为典范。正如《海权论》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赢得了未来。在商业时代,亦是如此,谁利用好了海洋资源,谁就占据了未来时代的战略高地。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在已经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发展海洋经济”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国内,也掀起了海洋经济的热潮。

4月中旬,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广东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东部沿海地区将形成完整的沿海经济发展带,被称为中国的“蓝宝石”项链。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2001年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海洋经济区实现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GDp的88%,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占全国比重近48%。

而在三地之间,未来必然就海洋经济领域,发生重大竞争。三船出海,谁能扬帆更远?

三雄并立

目前,三省的海洋经济战略,各有其目标,山东宣称要以海洋经济为契机,打造“海陆兼顾时代”,浙江则宣称要发展“东海门户经济”,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广东则称要在“十二五”期间使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虽然表述各异,不过,三省对于海洋经济的未来,均雄心勃勃。

就总量而言,广东目前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200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6800亿,而其全省总产值为39081.59亿元,海洋经济占其生产总值的17.4%,仅从总值而言,广东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5:45.8:50.7。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

在主要优势方面,广东主要集中在集装箱领域,2009年广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3277万标准箱,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

此外,广东与北部湾区域开展了合作,构建粤桂琼、粤闽台、粤港澳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广东未来目标是,到2012年即完成海洋经济占比达到20%以上,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山东省是海洋经济第二大省,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西联黄河中下游内陆腹地。山东上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海上山东”的开年,2009年海洋GDp实现6040亿,占全省比重17.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云集山东,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科技进步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3%左右,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山东将重点打造四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密集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宜居区。

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700公里,居全国之首,海岛占全国的4成。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是3002亿元,约站GDp的比重为13%,2009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7:40.2:51.1。

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装箱吞吐量接近1300万标准箱,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战略布局比较

虽然三省海洋经济强弱有秩序,但是,就未来战略布局而言,其重要性恰恰与目前的既有产业地位相反。

在广东,有21个地级市,而本次培养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的,仅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头5个,不足全省地市的四分之一,而在珠三角的传统的9市中,仅有广州、深圳和惠州三市,约为珠三角城市群总数的三分之一。

广东虽然是目前的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是,总体而言,广东“陆地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使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显著,海洋经济在广东,亦并非主体,在未来,亦不可能成为重要的战略产业。这从其布局中可见一端。

在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头,正是广东东西两翼的中心城市,广东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为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湛江和汕头,在广东经济中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并非固有经济重镇。

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包含了七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基本等于是山东半岛,以及黄河入海口,这个区域,与归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部分地域,基本等同。山东众多入选全国百强县区的地方,即诞生于此半岛领域。

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在某种上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寄托着山东的未来。

相对而言,最为看重海洋经济的,反是目前实力尚处于三省相对较弱地位的浙江。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而在这7个城市中,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州、台州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基本属于同一类型,为中国最典型的内生性经济重镇。2009年,这7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3以上。

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在浙江的预想中,发展海洋经济,是完成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浙江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而周边的安徽、福建等省,都已经有独立的国家战略区域。浙江唯一可能成为国家战略的,即是综合改革试验区,而在这个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到了发展海洋经济。

几乎将除湖州以外的长三角成员城市,以及南部最发达的温州、台州,都纳入到海洋经济区,足见浙江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

在空间布局上,浙江海洋经济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十岛、多点”的布局。一核,即为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

产业布局比较

在三地的海洋产业布局中,不乏同质化的因素,但是,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广东以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海洋产业首当为重,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

不过,就当下而言,广东海洋经济,其真实的布局,在于东西两翼,尤其是湛江发展最快,2009年,湛江吸引的央企投资中,宝钢达700亿,中石科超过1000亿,钢铁和石油产业投资超过2000亿,而湛江去年GDp也不过1000余亿,等于再造两个湛江。

传统海洋产业,仍然是广东海洋经济的主体。而海洋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尚需时日。

对于浙江来说,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亦形势严峻。

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广东还是存在一些大产业的,如韶关等地,保持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抗风险能力亦更大,而浙江几乎清一色的制造业,而且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以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

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目前经济结构的挑战。以位置类似的广东与浙江两地城市比较,浙江西南沿海的台州,2009年的生产总值是2000亿,而海洋产业大约为1000亿,相对而言,广东西南的湛江却是相反,生产总值只有1000多亿的湛江,临海工业即达2000亿。

仅此而言,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

由此,虽然浙江目前在港航服务、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领先全国,但是,这些产业目前尚且处于边缘化,形势不明朗,而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

浙江的未来重点,是发展重型海洋产业,在石化、钢铁、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突破,先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才有资格谈优化结构。

在浙江的东翼,已将舟山-宁波港建成集散并重的国际枢纽港,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以核电、风电等为主在沿海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同时,闻名全国的“服装之城”宁波,亦开始发展石化产业。在世界船舶工业从韩国转移到中国之后,未来宁波的造船业,亦应列为重要工业,与湛江和青岛竞争。

西线的温台沿海,不似宁波接近上海,有些产业受到限制,可以放开手脚,特别是在石化、钢铁、能源工业领域,目前,台州已经吸引中石油投资1000亿的项目,在钢铁和造船行业方面,台州亦有新的计划。三门核电一期、玉环华能电厂、台电五期等重大电源项目,台州可建,靠近上海的宁波却不一定可以,靠近北京的山东亦有顾虑,这些都是浙江西线的优势。

在未来,浙江的部分海洋经济重地,如台州,完全可以实现再造。海洋经济的产值,几年后超过已有经济的产值,实现局部突破。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3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宝贵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海洋中蕴藏的油气资源占到了全球储量的1/3,是未来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海洋中的许多新能源、新资源,如可燃冰、锰结核,钻结壳、热液硫化物、深海基因等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21世纪议程》的实施,沿海各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大大扩展,海洋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每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都要专门研究海洋事务,秘书长都要做海洋事务的专题报告。在联合国的倡导下,世界沿海国家都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把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解决2l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1.5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达到4%。与此同时,海洋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开发能力迅速提高,海洋产业群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已超过20个,成为新的经济领域,海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可以说,当今世界,海洋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新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科技、教育、公共服务、金融、保险、环保等相关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因此,我们要以现代海洋观来重新认识海洋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即:海洋是国土、是资源、是通道、是战略要地;海洋是新的经济领域、是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海洋开发意味社会进步与就业扩大;海洋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迅速成长壮大,将带动沿海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可以展望,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我国要在2l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陆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海洋的作用更加突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必须从现在起就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全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沿海地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保持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国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987亿元,其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都已突破1千亿元,正在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一批新的海洋经济强市、强县也相继涌现。海洋产业布局更趋于合理,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已由“九五”末期的50:17:33调整为2005年的17:31:52。可以预见,海洋经济对于东部沿海地区长期保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沿海各级党委、政府都对海洋工作高度重视,不少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不仅把海洋工作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亲自研究和部署海洋工作,还通过深入沿海基层调研,召开海洋工作会议,制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指导性文件等形式,提出了许多开发海洋的重大决策建议和战略部署。例如:辽宁提出了实施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天津提出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设想,河北提出了曹妃甸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福建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广西也成立了一个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这说明沿海地区的党委和政府对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沿海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也对海洋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与地方相统一,陆地与海洋相促进的工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管辖的海域面积辽阔,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油气矿产和旅游等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明显,在推进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和构想,是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对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举措,国家海洋局完全拥护、积极赞成,大力支持。去年5月,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福建海洋事业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在优先审批海域使用,开展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推动福建海洋科技发展,共同培养海洋管理人才,健全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福建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国家海洋局将尽力给予支持和协助。我们完全相信,福建省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对台工作的需要,按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走出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努力把福建这个“海洋大省”尽快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4

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1996年国务委员罗干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5

(一)区位及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与江浙沪为一体,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贯通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临东海、黄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791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上海海岸线长约470公里,江苏省为954公里,浙江省为6486公里。长三角地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深水泊位为1185个,共计拥有盐田76605公顷,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67万吨。

(二)经济规模及优势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为1205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1.4%。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经贸中心、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有着纵深的腹地和广泛的对外经贸关系。浙江省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江苏省有着潜力巨大的滨海滩涂资源。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海洋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地延伸,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结构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临港产业五大领域。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主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两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江苏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船舶,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结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及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主要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年造船能力、总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海上动力总量和年完成水路货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全国海洋船舶总产值的1/4由上海创造,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1/3。

(四)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江浙沪三地共有高校266所,其中上海66所、江苏122所、浙江78所,2009年在校学生达2144.7万人,在校研究生为140.5万人;2010年长三角专利授权总量为30.12万件,其中江苏省授权量为13.84万件,浙江省为11.46万件,上海市为4.82万件。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大批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其中主导产业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传统的船舶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不成熟,由发展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塑还未提上日程。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够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个性特征不鲜明,从而造成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非理性竞争等现象。两省一市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

(二)缺少区域统筹规划,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问题,如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是由于缺少立足于区域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这种只顾自我发展、很少考虑到自身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发展的孤立性、封闭性和盲目性。现行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首先表现为多方力量盲目推进,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合作层面众多,既有两省一市层面,也有16个城市层面,还有各条线对口政府部门之间;其次,合作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最后,合作缺乏战略谋划,区域经济合作意图目标不够明确。

(三)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目前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海洋资源尚处于粗放型开发利用阶段,造成开发不平衡、综合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如沿海港口货物运输带来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造成部分海洋经济产业粗放式利用沿海滩涂和海域资源,在同质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加重了长三角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式。就目前而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最大,经济发展仍然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

(四)分散式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权限不清晰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分部门、分行业的分散式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土地、交通、能源、环保和外交等。组成部门多、管理主体多,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引发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矛盾,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争夺滩涂、争夺渔场,行业之间争夺空间、争夺资源等。其次是涉海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处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在平等和互相开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互补性整合,实现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各级政府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海洋经济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和各海洋产业协会沟通、协调作用。为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体制下,增设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机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由海洋局牵头,加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和协作,特别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协调,往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所难以做到的,而海洋行业协会却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二)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规划各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这样可以缓解过度竞争、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局面。其中,江苏省沿海滩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再考虑海洋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同时还应加快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融合,避免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在经营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管理目标明确,充分发挥港口对两地临港工业的拉动力;发展上海海洋经济,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一是要整合上海海洋科技资源,用创新的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二是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鼓励和引导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建造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当利益协调机制运行良好时,长三角地区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如果利益协调机制失灵,会直接阻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构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必然的趋势,在提升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一套完善的海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合理协调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6

1山东省蓝色经济各指标竞争力指数的分析与评估

1.1山东省蓝色经济资源竞争力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资源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海域的蓝色经济资源在我国沿海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海洋主要资源的种类权重值以及各种蓝色经济资源的丰度权值这两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的高低。在蓝色经济资源中,我们可以分为传统一般性资源、传统战略性资源和新兴产业资源。传统一般性资源,如海洋渔场资源、海洋盐场资源和滨海砂矿资源;传统战略性资源,如海洋能源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港口资源、海洋港址资源和滨海工业资源;新兴产业资源,如滨海旅游资源。从目前的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来看,山东省在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盐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港址资源以及海洋风能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海洋矿产资源种类多,但是丰度低;海洋油气资源虽不如广东、河北,但是资源也比较丰富,山东滨海工业资源较辽宁、上海、浙江和广东比较薄弱。因此,山东省蓝色经济资源在传统一般性资源和新兴资源的权重指数比较高,而在海洋战略型资源的权重指数比较低。可以总结为,山东省的蓝色经济资源权值较高,在蓝色经济资源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1.2山东省蓝色经济资本竞争力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资本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在蓝色经济领域的投资能力,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山东省经济总产值权重值和可以投资总产值权重值这两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经济总产值指标是指地区沿海地区经济总产值,可投资总产值指标是指地区沿海地区人均产值(上海、天津以整个市来计算)。从目前收集的统计数据资料分析来看,山东沿海地区经济总产值较高,仅次于广东、浙江和上海。但是山东沿海地区人口绝对数量多,因此山东沿海地区人均产值的比较优势不是很明显。所以山东省沿海地区经济总产值权重值较高,而可投资总产值权重值低于上海、广东、浙江以及天津。因此,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的资本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1.3山东省蓝色经济科技教育竞争力初步评价山东省海洋科技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蓝色经济领域的海洋科技和科技人才培育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地区科研院所的数量和实力的权重值、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权重值、计量时间内科技成果权重值这四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山东省是有名的海洋科研大省,全国的海洋科研院所和海洋科研人才超过40%都集中在山东沿海地区,其中以青岛地区最为集中。每年的海洋科研成果也都集中在山东沿海地区,因此,山东省在地区科研院所的数量和实力权重值、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权重值、计量时间内科技成果权重值这四大指标上都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山东省海洋经科技教育有其绝对的竞争优势。

1.4山东省蓝色经济市场竞争力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的蓝色经济产业产品在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蓝色经济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蓝色经济产业的销售利润率两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蓝色经济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般通过地区的蓝色经济总产值来表示,从近几年的海洋统计年鉴资料反应,山东地区蓝色经济总产值位居第四位,因此其市场占有率权重值处于中略偏上,但是在海洋的总产值中,渔业和盐业占了绝对地位,而渔业、盐业产品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的产品,所以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产品销售利润率的权重值中偏低,总体来说,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1.5山东省蓝色经济规模竞争力的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规模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规模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产值规模和资产规模两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在产值规模上,从近两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来看,山东省海洋产值处于第四位,属于中偏上,但山东的蓝色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渔业、盐业等传统的一般型蓝色经济资源的开发,这些产业较海洋油气、海洋工程、海洋造船业、海洋采矿业以及海洋运输业的投入较小,而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和广东等地区由于具有传统的优势,并且近几年在这些领域的加大投入,而山东沿海缺乏传统的海洋工业资源优势,并且近些年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不够,所以山东省的资产规模权重值出于中偏下。总的说来,山东省蓝色经济规模竞争力的平均权重值处于中等水平。

1.6山东省蓝色经济效益竞争力的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效益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经济效益在我国沿海省市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资源利润率、从业者劳动生产率三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从山东省海洋经产业情况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低利润的海洋渔业和海洋盐业,所以其销售利润率权重值处于中偏下;资源利用率笔者取海洋总产值与资源总值的比值来表示,从近几年海洋统计资料可以发现,山东省蓝色经济总产值位居第四,处于中偏上,而山东省蓝色经济资源丰富,其资源竞争权重值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山东的资源利润率处于中偏下;山东省蓝色经济产值处于中偏上,但山东的海洋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蓝色经济的从业人员绝对数量也很大,所以山东省从业者劳动生产率权重值处于中等水平,总的说来,山东省蓝色经济效益竞争力的平均权重值处于中等水平。

1.7山东省蓝色经济成长竞争力的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成长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蓝色经济的增长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产值增长率的平均权重值。通过近几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山东省年增长率权重值处于中偏低的水平,其产值已从以前的第一位降到了第四位,其权重值的水平正好验证了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的实际增长情况。另外,利用地均产值区位商值和地均产值增长率区位商值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成长竞争力情况。笔者采用地均产值区位商(wH)大于1和小于1,地均产值增长率区位商(wC)大于1和小于1等4个指标,构成一个2×2阶矩阵,以此分别对海岸带经济或蓝色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二元分类,从中将海岸带经济和蓝色经济各划分为持续增长型、稳步增长型、潜在增长型和缓慢增长型4种增长类型。这4种增长类型的标志和特征位:持续增长型,其标志和特点为wH大于1;wC大于1,地均产值和地均产值增长率均大于平均值,处于强劲的发展势态。稳步增长型,其标志和特点为wH大于1;wC小于1,地均产值大于平均值和地均产值增长率小于平均值,增长相对减缓。潜在增长型,其标志和特点为wH小于1;wC大于1,地均产值小于平均值和地均产值增长率大于平均值,这种增长类型虽然地均产值相对低下,但增长速度甚高,具有较大的发展后劲。缓慢增长型,其标志和特点为wH小于1;wC小于1,地均产值和地均产值增长率均小于平均值,处于缓慢增长势态。以此衡量标准,我国沿海省市的海岸带经济和蓝色经济的发展类型见表1。从表1中不难发现,山东海岸带经济地均产值区位商和海岸带经济地均产值增长率区位商均小于1,属于缓慢增长型;从蓝色经济的增长状态类型来看,山东虽然地均产值区位商大于1,但地均产值增长率区位商小于1,属于稳定增长型,这与我们的蓝色经济基础和结构现状非常的吻合;山东省蓝色经济增长率权重值水平偏低。山东蓝色经济成长竞争力不足已成为事实。

1.8山东省蓝色经济创新竞争力的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创新能力在我国沿海省市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产业研究与开发(researchanddevelopment,R&D)经费支出、产业R&D人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效率和高新产业销售额比重四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从统计资料研究分析表明,山东省产业R&D经费支出权重值和产业R&D人员投入权重值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新技术产业转化效率权重值和高新产业销售额比重权重值处于中等水平,综合这四大指标,山东省蓝色经济创新权重值处于中偏高的水平。本指标的计算由于统计资料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作深层次的研究。

1.9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层次结构竞争力的初步评价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层次结构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海洋经济产业层次结构在我国沿海省市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技术、知识型产业占蓝色经济总值的比重平均权重值。技术、知识型产业主要指海洋油气、海洋工程与造船业、海洋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药业以及滨海旅游业。表2是山东省与广东省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从表2中不难发现,山东与广东相比,山东的蓝色经济产业层次结构竞争力权重值偏低,山东蓝色经济产业层次结构竞争力严重不足,是严重影响山东蓝色经济成长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而也影响了山东省蓝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1.10山东省海洋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竞争力的初步评价山东省海洋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指山东省海洋企业的企业组织能力在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比较优势,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协作企业数量与规模、超大企业对协作企业的带动比值两大指标的平均权重值。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长期以来以渔、盐产业为主导,传统上缺少如海洋工程与造船企业的大型海洋工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因此,其海洋产业的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而且企业对协作企业的带动能力弱,所以山东省蓝色经济企业数量权重值高,而海洋企业的规模权重值和超大型海洋产业企业对协作企业的带动比值的权重值低,综合分析,山东省海洋企业组织结构竞争力权重值处于中偏低的水平。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7

1.2竞争力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4]。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6],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天津;海洋强市;海洋经济;海陆产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2-0091-0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竞争焦点。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3年10月,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强调了海陆联动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突破目前经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虽然,天津早已把发展海洋经济确定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9月国务院就批准天津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在支撑天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中,海洋产业所占比重非常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天津必须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寻求突破。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支持,要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这是目前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战略。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海洋产业会随着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断壮大,这就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做支撑[1](p4)。因此,在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使海洋产业向陆域腹地延伸,利用天津沿海和陆域的空间联系,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这对于实现天津建成海洋强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背景下的海陆联动分析

(一)海洋产业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许多学者通过灰色关联度测算出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拉动陆域产业发展,这种效应在海洋产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化水平时将体现得更为明显,下面运用某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公式[2],分析天津海洋产业对陆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

2011年至2014年天津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值3.29个百分点,表明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见表1)。从海洋三次产业看,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最大的是海洋第二产业,其次是海洋第三产业,拉动效应最小的是海洋第一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天津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拉动效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主要是因为该年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增幅超过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增长率最高。从未来发展看,随着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天津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拉动效应必将呈现出“三、二、一”格局,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

(二)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

2011年至2014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达到了30%以上,这在全国沿海省市中排名前列,表明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为5027亿元,占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的31.97%,在全国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39%(见表2)。

另外,天津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随着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对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加大力度,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还会进一步上升。

(三)天津海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011年至2014年天津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8%,陆域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2%,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增速旗鼓相当。但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来考察,2014年海洋三次产业比重为

0.3∶63.4∶36.3,陆域三次产业比重为1.3∶49.4∶49.3,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的高度化水平低于陆域产业的高度化水平(见表3)。目前天津海洋产业正处于“二、三、一”结构阶段。从海洋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看,此阶段并不是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其必定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达到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另外,天津陆域产业结构虽仍是“二、三、一”结构,但是已经到了第二产业面临触顶、第一产业继续萎缩和第三产业持续扩张的阶段,接近“三、二、一”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海洋经济在天津经济总量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天津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略快于陆域经济。目前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对陆域经济必将起到拉动甚至支撑作用,形成天津海陆经济联动发展。

三、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及制约因素

(一)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分析

1.科技进步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都是按照由陆向海的顺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洋开发需要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海洋的先天属性决定了海洋对陆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随着陆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开发海洋各种资源,比如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洋矿藏资源等。而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种类的不断丰富、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能促进陆域技术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科技作为载体就把海域经济和陆域经济连接起来,最终使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市”战略的实施,天津越来越重视海洋产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技研发力度,在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海洋学院,在天津开发区成立了海洋科技园,建立了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加强对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海洋专业。这些都是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

2.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直接动因。首先,自然资源方面。天津提出建设“海洋强市”目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遇到了陆域资源的瓶颈,陆域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天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天津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被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占已开发利用资源的比重较小,海陆产业系统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差异是海陆联动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经济基础方面。2014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97%

参见天津市海洋局《2014年天津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这表明海洋产业的经济基础和陆域产业相比存在着差距。目前天津陆域产业的经济基础相比较于海洋产业的经济基础较好,陆海经济基础的差距客观上要求各自产业子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相互流动,这样不仅能使陆域中比较成熟的产业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还能促进海域产业的快速发展[3]。最后,空间开发方面。天津拥有海岸线长度为153.7公里,拥有海域面积2146平方公里,这为天津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潜力。

(二)实现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天津缺乏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机制和规划。国际上,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海陆联动发展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顺畅的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通过统筹规划来推动[4],这样的机制和规划需要政府牵头建立相应机构。目前,天津市具有海洋经济综合管理职能的部门包括市发改委、滨海委、海洋局等,主管机构过多自然造成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天津目前缺乏专门主管海陆经济的管理机构负责海陆联动发展,解决海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支持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其次,天津还未搭建起海陆产业发展的技术共享平台,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缺失。最后,天津尚未出台海陆联动发展的统一规划,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长效机制。对海陆资源整合、海陆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亦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科学指导,其必然造成海陆产业相互脱节,各自发展。

2.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信息等,要想真正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就必须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动。目前,天津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发展资金不足。由于涉海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大多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额的资金,目前天津在这方面融资能力欠缺,涉海融资服务机构和企业比较少。另外,对国际涉海投资机构引进步伐不快,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的带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技术转化率低。目前,天津虽然有相当数量的涉海科研院校和机构,各类有关海洋经济的科研项目成果也很多,但真正能够推广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不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展缓慢、转化率较低。再次是土地资源紧缺。天津市临海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围海造地来建造港口工业一体化的海上工业新城,疏浚航道、建造码头泊位,这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天津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陆产业联动的顺畅发展。

3.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受到环境制约。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由于天津还没建立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海洋环境的海陆产业联动保护机制严重缺失,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和执法检查不到位,造成了近海海域污染严重。环境问题是今后天津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根据《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天津入海河流排污形势严峻,北塘、大沽排污河和子牙新河入海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无明显改善,均不能满足周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新河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同时,由于天津在前期对临海产业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冲突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也成为天津海陆联动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

四、加快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快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要真正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首先需要制定海陆联动发展规划,构建制度化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进行统筹指导。目前,天津市陆域、海域发展规划由两个体系构成,陆域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由天津市政府编制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天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形成;海域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由天津市海洋局、天津市发改委编制的《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海洋局编制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所形成。正是由于天津的陆域发展规划和海域发展规划两个体系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为天津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带来不便。因此,“十三五”时期迫切需要制定出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统一规划。天津应该以市政府名义开展编制《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工作,确保天津在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能够健康有序进行。相关部门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后,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对发展规划进行全程监控,同时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积极发挥天津港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港口资源既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核心战略资源。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天津港的带动作用。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北方沿海主枢纽港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因此,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对于天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在发展海洋运输业方面要实施海铁联运,搞好陆桥运输业,构建港口集团与铁路集团之间高层沟通协调机制,协调港口与铁路的业务对接,加快推进海铁运市场项目的共同开发,形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其次,重点发展现代石化、装备制造业。加快现代石化龙头项目建设,打造南港成为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以中石油、中化工和渤化集团等为重点,打造化工产业集群。以建成国内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着重发展海洋油气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建立政府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财政支持体系。最后,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科技研发,把天津临港工业区发展成为海上工业新城。天津港目前具有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业,以氯碱化工和盐化工为基础的海洋化工业,以及其下游衍生出来的材料化工和精细化工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以天津港口优势吸引重大项目进驻,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和临港城镇联动发展,逐步建立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海陆内部产业链对接,增强涉海企业融资服务力度

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需要首先实现海陆产业内部的产业链对接,比如加强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对接、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对接,以及海域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对接。另外,陆域要加大对涉海产业的资金、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实现陆域产业与涉海金融服务业、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对接。

首先,加强海陆第一产业间的联动对接。可以选择以饲料和化肥为纽带,实现海域第一产业和陆域第一产业之间的对接。海陆第一产业可以在捕捞技术和饲养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来推动海陆第一产业间联动发展。其次,通过发展体验经济,加强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之间的对接。体验方式包括娱乐、休闲、教育、健身等,比如,游客亲自参与海洋动物娱乐表演、渔民或服务公司为游客提供休闲出海游、孩子从海洋鱼类中获得新知识、游客自己钓螃蟹等,把海洋渔业与休闲、娱乐、教育、健身联系在一起。再次,积极推动海洋第三产业和陆地第二产业之间的联动,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可以将海洋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与陆地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产业结合在一起。最后,加大对涉海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加强对涉海产业的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海洋保险业与陆域产业的对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比如发展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引导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增设海洋服务业专项业务部门。设立涉海专业,成立更多涉海研究机构,加强涉海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交流。

(四)从海陆联动角度提升海洋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天津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港、油、渔、景等先天资源,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从海陆联动发展的视角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此,应加强海洋与陆域腹地的有效衔接,加快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向陆域腹地延伸,达到带动与陆域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目的。

首先,天津要根据资源条件,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比如,利用石油储量丰富的优势发展海洋油气业,利用天津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通过陆桥运输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利用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其次,通过海陆科技联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海陆高新技术的衔接和配套,促进海陆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海陆产业集群,提升海陆产业层次。最后,通过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天津海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优势,把油气开发发展成为大型配套工业项目。油气综合开发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链条较长,可以利用此特点开发油气下游产业链条的相关产品,如附加值较高的尿素、氨等精细化工产品等。

(五)加强海陆联动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天津市海域环境保护部门是天津市海洋局,陆域环境保护部门为天津市环保局,这两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为此,首先,要加强市环保局和市海洋局以及渔业、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构建形成海陆联动环境调控机制。其次,要对陆域污染源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对陆域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严加处理,重点监控,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坚决关闭,另一方面要整治重点入海河流,控制污染物不加处理排入海洋。再次,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形成污染监控体系。对可能造成污染的海洋工程项目进行环境评测,严格执行海区水质制度,落实一到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最后,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废物倾倒后的扩散输移路径及倾废海域的水质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4.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SSm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84-05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1]。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海洋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环渤海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断提升自身的海洋经济建设水平,使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271.76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2015亿元,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直接、具体的联系,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和总量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为区域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在此,笔者重点研究影响海洋经济的12个海洋产业,通过SSm分析法得出环渤海地区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经济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概况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区位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地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协调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向北与俄罗斯、蒙古相连,向东则与日本、韩国相连,向南与中国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连,向西是中国亚欧铁路大陆桥的起点地区。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了大连经济圈、沈阳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胶济经济走廊和胶东经济圈,并一直延伸到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各个区域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相连接。京津唐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密集,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渤海、黄海还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环渤海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最新隆起地带。环渤海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又一重要经济发展带,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为了全面地了解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概况,笔者应用纵横比较法[3]分别从横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全国海洋经济进行比较,从纵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进而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1.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是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说明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第二产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环渤海产值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相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产值最低。除了产业贡献之外,在海洋经济中环渤海地区还为全国提供了32.97%的就业率,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环渤海地区历年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图2清晰地表示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2001―2008年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各年份所占全国海洋产值的比重。总体上看海洋产值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海洋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海洋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急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迅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三大产业中产值最多的产业。

三、研究过程

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殷克东[4]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构建了评价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模型。谢奉军[5]和刘克利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海洋产业,张耀光[6]等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海洋产业。在此,笔者通过SSm分析法分析未来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状况,通过灰色模型预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情况,从而为该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1.SSm研究分析法。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7]最先提出的。运用该方法将需要分析的区域经济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作比较,得出份额分量(thenationalgrowth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industrialmix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shiftshareeffect),可比较准确地对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该区域将来的经济发展目标。

SSm的数学模型[6]是:假设某个区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的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为bt。同时,依照一定的原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j0,bj,t(t=1,2,...,n)表示研究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参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则有:

(1)区域与参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分别为:

rj=Rj=(j=1,2,…,n)

(2)以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可得:

b′j=(j=1,2,…,n)

这样,在[0,t]时段内研究区域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式依次为:

Gj=nj+pj+Djnj=b′j×Rjpj=(bj,0-b′j)Rj

Dj=bj,0×(rj-Rj)Gj=bj,t-bj,0pDj=pj+Dj

Gj=bj,t-bj,0=nj+pj+Dj

其中,nj=b′j×Rjpj=(bj,0-b′j)Rj

Dj=bj,0(rj-Rj)

引入Kj,0=Kj,t=L=/

K为所研究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参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研究区域对于所在参照区的相对增长率为L。将L分解如下:

L==×

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且0≤L≤1:

w=u=

L=w×u

2.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特别适用于因素众多、结构复杂、互补性好、涉及面广、层次较高、综合性强的社会经济系统及其主行为特征量的预测,诸如总人口、总产值、总产量、国民收入、消费水平、生产效率等。Gm(GreyDynamicmodel)模型是预测、决策和控制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的心脏,能较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预测未来”本质上是个灰色问题,因为一个未出现的、没有诞生的未来系统,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信息,且处于连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

Gm模型的微分方程为:+aX(1)(t)=u,系数向量a=[a,u]t方程中X(1)(t)为X(0)(t)的依次累加值,求微分方程的解,得到时间函数:(1)(t+1)=(X(1)(0)-)e-at+,再还原便得到:(0)(t)=(0)(t+1)-(0)(t),这两个方程即为Gm(1,1)预测的基本计算公式,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Gm(1,1)对近十年的各海洋产业数据进行预测。

(二)研究结果

1.SSm分析结果。根据SSm分析法可得表2、表3、图2和图3。

(1)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Shift-share分析。根据表2可知:从产业结构来看,滨海旅游、建筑工程、海洋油气、交通等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速度,说明这些产业与全国相比具有增长优势。但造船和海盐落后于全国,存在明显不足。pj的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从12个部门结构来看,对环渤海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是海洋化工、造船、交通等产业;海水利用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比重非常小,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Dj的值越大,说明区域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从表1可知环渤海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最强,海盐和造船与全国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综合分析可得,在增长速度、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方面均较强的部门是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较弱的海洋产业是海盐产量和海水利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分析结果深入了解各海洋产业的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使海洋产业均衡发展。

(2)总体效果分析。根据shift-share分析表,笔者分别计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的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总的结构偏离分量p以及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借以判断环渤海地区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见表3)。

表3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部门的总经济增量(G)很大,且L>1,说明环渤海地区总体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且w>1,说明环渤海国民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值很大,且u>1,说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部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可以使结论清晰直观,环渤海地区各海洋产业部门所属类型显示明确。如图2所示,首先把坐标系平均分为8个扇面,然后标出环渤海地区11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海洋产业集中在a类地区,属于部门优势增长产业。图3反映了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偏离分量情况,从扇面中可以看出:交通、油气位于扇面1,表示环渤海地区这两种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很强;建筑工程分布在扇面2中,说明该部门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制药和造船位于扇面4中,说明这两个部门是环渤海地区基础差但是发展较快且具有后发优势的部门;海盐位于扇面5中,说明其属于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海水利用位于扇面6中,说明该产业是基础很差但发展较快的部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扇面位置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2.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结果。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涉及因素多、结构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对其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测方法选择需谨慎。张晋清、张耀光[8]应用灰色关联度对海洋产业进行分析,刘思峰[9]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笔者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预测分析,图4反映了通过灰色预测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仍占主导地位并推动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以上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分析可知: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强势产业,但海盐产量、海水利用等产业仍处于劣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渤海地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海洋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10],构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达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的,最终使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龙头”。

(二)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环渤海地区应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强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以中国海洋局、科技部联合的《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中将环渤海地区定为重点发展区域[11]为契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率运行,提高海水利用效率,提升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多层次的科技、信息等人才的培养,建立各个省市之间的海洋信息交流平台[12],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各省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环渤海地区由三省一市构成,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省市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突破产业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各省市优势海洋产业的联合发展,共同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先进的海洋技术,加大海洋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共同制定适应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协调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参考文献:

[1]曹忠祥,任东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5,(86).

[2]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张耀光.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5]谢奉军,王文祥.基于aHp方法的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J].决策与统计,2006,(17).

[6]张耀光,韩增林.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7]CReameRD.Shiftsofmanufactringindustries,inindustrialLocationandnationalResources[m].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43.

[8]张晋清,张耀光.灰色关联度模型在海洋产业分析中的应用――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10]刘洪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3,(1).

[11]陈小弟.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eB/oL].,2009-06-08.

[12]孙加韬.中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亟需深度调整[J].开放导报,2010,(3).

marineeconomicoptimizationDevelopmentanalysisofBohaiBayarea

wangLi,weiDaiping

(StudiesCenterofmarineeconomyandSustaintialDevelopment,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海洋经济工作总结篇10

海洋经济统计是对海洋经济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是对反映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据此作出推断预测的工作过程。海洋经济统计是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本质上讲,海洋经济统计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海洋经济是由众多涉海部门与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既包括海洋产业活动,也包括与海洋产业密切关联的其他经济活动。我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产业分散统计到部门集中统计、从部分海洋产业统计到海洋经济全面统计、从松散化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发展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从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统计手段到统计报告周期等诸方面都逐渐得到了完善。

1海洋经济统计的初级阶段(1989一1998年):海洋统计信息网的建立与完善

1.1海洋统计的起步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洋产业统计作为部门统计的一部分,被分散和交叉在各个涉海部门统计中。例如海洋渔业统计在农业部的渔业统计中,港口和海洋运输业统计在交通部的交通运输统计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统计在中国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部门统计中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从事海洋经济或海洋产业研究的科研人员很难找到一套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1989年,为统筹涉海产业的统计工作,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统计工作”这一新的职责,这也是海洋经济统计早期被称为海洋统计的原因。根据新的职责,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海洋统计的前期准备和相关研究工作。1990年,为了解我国海洋领域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定量反映海洋开发利用状况和国家对海洋的依靠程度,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内容涉及海洋自然地理、海洋自然资源、沿海省市县社会经济状况、海洋机构和人员、海洋投人经费、海洋设施、海洋产业活动、海洋服务、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海洋教育等。其中的海洋产业活动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水产、海洋盐业、海洋矿产、滨海旅游、海洋能、海水利用、海洋药物等8类,并制定了反映这8类海洋产业活动的主要统计指标,界定了这些指标的定义和统计范围,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分类体系,奠定了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海洋统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统计体系正式起步。受数据来源的限制,实际工作中仅统计了海洋水产、海运和港口、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国际旅游等6类产业活动。

1.2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搭建

为保障海洋统计数据渠道的稳定,1991年ro月,国家海洋局在天津组织召开了海洋统计工作协调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交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地震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及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和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经充分讨论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会议通过了全国统计信息网组网方案,并确定从1992年起每年编发一期海洋统计年报,初期每三年编辑出版一期《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内部发行),以后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每年出版一期((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在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支撑下,199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制了《1990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主要内容为1990年涉海社会经济活动情况,并统计了海洋水产、港口与海运、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旅游等6类主要海洋产业活动。到1996年,国家海洋局累计出版了6期《中国海洋统计年报》,期间个别产业名称和类别略有调整。如《1994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中,将“港口与海运”更名为“海洋交通运输”并在上述6类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造船”,自此,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增加到7类。

1.3海洋统计信息网的完善

1991年11月,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国海计【19911727号文)。通知要求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海洋主管部门应根据通知精神,在当地统计局、计委的指导下,联合涉海各有关部门,逐步开展本地区的海洋统计工作。文件中明确“海洋统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的组成部分”,“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是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指导下,国家海洋局牵头由国务院各涉海部门的统计部门以及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等组成,信息网采取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形式。作为该网的第一步,先成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间的信息网,沿海地方人网另行安排”。1994年11月,经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商定,在天津召开了沿海地方海洋统计协调会。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海洋局、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统计局、计委、海洋局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强调沿海地方海洋统计是全国海洋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地方海洋统计对于加强地方海洋工作,促进沿海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会议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沿海地方加人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的条件已经具备。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加人全国海洋统计信息网。1995年l月,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沿海地方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国海计!19951067号文)。通知指出“近几年,沿海政府日益重视海洋,把海洋开发列人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纷纷制定了本地区的海洋发展战略,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统计工作在省统计局的直接指导下已经起步。”通知要求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主管部门,在当地统计局、计委的指导下,联合涉海各部门,开展本地区的海洋统计工作,搜集、提供海洋统计资料。各地海洋主管部门应汇总出本地区涉海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委审定后于每年9月底前分别报送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1995年3月,国家海洋局编制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首次公开了中国海洋统计资料。统计的海洋产业涉及海洋水产、海运与港口、海盐、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国际旅游、海洋科技与教育和海洋服务等7类;指标包括实物量指标(个数、人数、面积、产量、里程)和价值量指标(产值)。至此,海洋统计信息网初步搭建并逐步完善,形成了由各涉海部委的统计部门以及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管理、统计、计划部门等组成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海洋统计信息网。在此框架下,海洋统计工作有序开展,从1997年开始,《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改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每年定期公布上一年度的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统计范围沿袭了《中国海洋统计年报》。#p#分页标题#e#

2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阶段(1999一2004年):海洋经济统计的业务化进程

2.1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化进程

从1999年起,海洋统计开始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1999年3月,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函【1999]53号文件批准执行《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将海洋统计正式纳人国家统计制度。之后几经修订和完善,先后形成了1999年版、2004年版、2007年版和2009年版四个时期的海洋统计报表制度。2002年12月,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国统函{2002}209号),该制度的实施,及时反映了海域使用、海洋环保和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统计的时效性。2003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海洋统计工作在海洋事业中的地位,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海洋统计工作的三项任务:一是要尽快统一涉海统计部门和地区的统计口径;二是要在统计口径确定后,按新口径推算历史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体系。三是从2004年开始施行海洋统计半年报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季报。2004年2月,在《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和《海洋统计快报制度》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首次向社会了《200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全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公布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造船工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共7类产业的产值以及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公报的,及时反映了我国海洋经济运行状况,为国家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前两年公报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滨砂矿业,并将海盐和海洋化工业分离为两个独立的产业,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增加到12类。

2.2海洋经济统计标准化进程

1999年12月,为规范海洋统计的基本定义和行业分类,国家海洋局了我国海洋统计领域的首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一1999)》。该标准统一了海洋行业分类口径,规范了海洋行业分类方法,是海洋经济统计工作走向标准化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以涉海性为原则,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划分出与海洋有关的产业分类和统计范围,按一、二、三产业的顺序将海洋经济统计划分为大、中、小只类。其中大类巧类,包括海洋农林渔业、海洋采掘业、海洋制造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事保险业、海洋社会服务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咨询服务业、海上体育事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国家海洋管理机构。依据标准,相应调整了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2》中增加了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信息服务和其他海洋产业的统计,主要海洋产业统计范围由原来的7类增加到12类,同时增加了沿海地区国内旅游统计,与原来的滨海国际旅游合并调整为滨海旅游。

2.3海洋经济统计规范化进程

为了规范海洋经济统计管理工作,2003年8月,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结合海洋统计工作实际,印发了《海洋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国海办字【20031256号)。办法包括总则、统计工作组织管理、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资料管理、奖惩和附则,共六章二十三条。该办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为全国海洋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海洋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障。2003年9月,为充分发挥海洋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进一步调动各部门、省市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从同年12月,经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全国海洋统计工作考评办法》(国海发[200329号)。同时,为保证海洋统计工作的质量,国家海洋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包括《海洋统计资料汇审制度》、《海洋统计分析制度》和《海洋统计资料审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和制度。通过开展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海洋经济统计工作逐渐步人正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相关制度、标准、规范的保障下,海洋经济统计拓展了统计内容,完善了统计指标体系,提高了统计时效,丰富了统计产品。

3海洋经济统计的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初步建立

3.1新标准颁布实施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和背景下,为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200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工作。2006年12月,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一2006)正式颁布。标准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参考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明确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概念,区分了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构筑了海洋经济的核心层、支持层和层等三个层次,具体包括28个大类、107个中类和380个小类,基本构建了完整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体系。同年,为了明确沿海区域的分类标准和海洋经济统计的区域范围,国家海洋局编制了海洋行业标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一2006)。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自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为配合新标准的实施,《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全面改版,按照新的标准重新规范了产业名称,同时调整了年鉴的内容框架。

3.2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的创立

2005年,为全面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建设工作。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随即组织了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工作,构建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方法和模型,创建了由海洋经济主体核算、基本核算和附属核算构成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海洋经济生产核算、海洋投人产出核算、海洋固定资本核算、海洋对外贸易核算、海洋自然资源核算、海洋环境核算和涉海社会活动核算等。2005年6月一2006年6月,为了验证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河北省和江苏省盐城市分别开展了省、市两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的试点工作。试点核算完善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3.3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的开展

在专题研究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制定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国统制【2006121号)。随后,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统计局据此联合开展了省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工作,从而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使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发生了质的跨越,是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一个新的里程碑。2007年,依据《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对海洋经济统计口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统计范围扩展为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12类主要海洋产业及其他海洋产业活动。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从2007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分别在每年第一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上年度海洋经济初步核算数据;在每年第四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上年度海洋经济最终核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