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社区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5:59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1

2019年社区民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嫩江镇关于民政、残联的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民政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突出为民做好事,办实事,以法制宣传活动为载体,拉近居民群众的距离,为创建法制和谐社区打下了坚实的的基础,并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社区基本概况

社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办公室坐落于温馨家园院内,服务用房面积450平方米。社区现有居民总户数7509户,总人口数13384人,共有楼房79栋,辖区单位7个。其中特困供养3人次,全社区共有低保366户,房屋补贴共202户,下岗职工数56人,残疾人61名,60岁以上老人共522人,社区居民共1306人参加医疗保险,办理了下岗优惠证316人。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党员70名,其中在职党员5名、退休党员24名、企业并轨党员12名、退伍军人党员11名、居民党员18名,共有20个网格,20个格长。

二、特色社区建设情况

按照黑龙江省特色型城市社区建设中“一居一品、一社一型”的特色型社区要求,我社区将法制服务型特色创建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为此,我社区精心安排部署,成立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和工作机构,全力以赴投入社区的软、硬件建设,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9年社区充分利用已有的办公条件,充分发挥社区一站式服务办公大厅,图书阅览室、法律咨询室、档案室、老年活动中心和爱心超市等场所的作用,满足了社区为居民服务的需要,同时也成为嫩江镇社区建设的一个亮点。

年初,按照黑河市依法治县办的要求,县司法局对社区内一些室外设施进行完善。我社区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宣传栏、法制阅览室、居民法制学校等阵地建设,只要走进社区,就处处都能看见“法”的踪影。我社区的“法治凉亭”,更是让居民在放松休闲的同时,能够掌握一些法治小常识,充分发挥出寓教于乐的作用,让居民时刻感受学法的魅力。

(二)切实增强社区服务居民能力,精心打造法制服务型特色社区

社区把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作为促进社区“平安建设、和谐建设、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普法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特色社区的服务工作格局,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一学三讲”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对促进居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居民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我们为抓好“法制服务型社区”工作,聘请了法律专业律师孔祥省等4名同志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我社区还专门成立了法律知识宣传队,通过建立固定法制宣传栏和法律图书角、出黑板报、做宣传牌和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社区编排了一批紧扣主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法治文艺节目,利用每年的庆“七一”发动志愿者进行演出,让居民在笑声中学会弄懂法律知识,增强了普法效果。此外,我们还以多种形式丰富社区文化,

组织开展了法律服务进家庭;开展了安全创建社区服务、防灾减灾、助老助残、特困救助和环境卫生清理等工作;其中社区的安全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三)社区档案建设情况

按照社区建立“十种档案”的要求,我们从年初就着手开始整理各类档案,按照归类要求,我们对建档工作进行认真安排部署,强化领导和岗位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开展十种档案的归档和整理,目前十种档案,即社区楼长、栋长、片长档案、高龄津贴档案、下岗职工档案、低收入家庭档案、辖区单位档案、离退休党员档案、老年人档案、残疾人档案、志愿者档案和三无老人档案已经全部整理完毕。此外,我们还对社区的低保家庭、特抚对象和城镇居民住房补贴情况进行了建档,使社区档案资料能够满足各类工作的需求。

三、认真做好低保工作,保证居民民生

2019年社区以规范的低保操作程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切实把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及时送到困难户的手中,从而保证了低保对象的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首先,我社区成立了低保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核社区的低保对象,并制定了社区低保工作管理制度。在接到居民的低保申请后,通过认真调查摸底,入户核实,张榜公示,评议小组评议,评审工作邀请社区网格格长、楼栋长、议事监督员和社区工作人员10名参加。

其次,我社区严格比照低保普查的有关文件要求,逐项了解低保家庭的实际情况。确保了低保对象资格的准确性、公正性,保障了困难居民的正当权益。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四、加强网格化管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完善《居民条约》、《社区自治章程》等多项制度,各种档案的建立进一步完善。按程序对申请低保的困难人群进行调查,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帮扶济困工作,了解民情民意,为百姓排忧解难,为这些困难居民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社区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传承中华“爱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心共建温馨家园。

五、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社区认真做好社会救助、为老服务、为残疾人服务、社区廉租房保障等工作,努力做好为社区的辖区困难家庭、低保户、残疾人办实事,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

(一)为老服务

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和老年人优惠政策,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社区通过一系列的为老服务,营造了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二)为残疾人服务

社区共有残疾人105人,已就业残疾人18人,个体就业9人,公益性就业1人,其它就业11人。社区为残疾人送去慰问金共500元,物品折合800元。助残日前夕,在社区门前设立宣传台,悬挂宣传条幅,向过往行人宣传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残疾人康复知识,受到社区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及亲友的欢迎,许多残疾人积极主动参加了本次活动。通过开展助残日宣传活动,唤起社会关注残疾人。

六、努力打造社区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2018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社区规范化建设为主轴,以城乡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社区建设为重点,以示范创建为动力,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报告如下:

一、城市社区建设高标准

(一)依照规划,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顺利。按照市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要求,投入资金795万元,建筑面积达9940平方米,顺利推进了2018年社区服务站建设任务:1个中心,17个服务站。具体做法:一是深入社区,实地选址。二是统一标准,量身打造。三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四是加强领导,注重实效。社区服务中心(站)组建了社区文化活动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社区生活。

(二)按照要求,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合理。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重点规范了社区阵地、社区组织、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以县委组织部三项制度的在全县开展为契机,县民政局重点抓了社区制度规范和社区居务公开规范。全县所有的社区制度和公开栏都重新进行了更新。

(三)对照文件,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开启。我县坚持实事求是,严格创建标准,在**社区开展了示范创建活动,明年向市局申报。对已命名的示范社区实行动态管理,不符合条件坚决不予申报,确保和谐社区持久发挥示范作用。

二、农村社区建设大发展

(一)农村社区建设持续推进。我县按照农村社区建设步骤要求,以“五个着眼”深化农村社区实验工作。2018年继续推进和完善了9个农村社区建设。建筑面积达4767平方米,总投入资金为435万元。      

(二)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质量提高。结合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分级培训机制,举办农村社区建设培训班,培训村两委干部140余人。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干部待遇,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严要求

(一)难点村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县难点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验收标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难点村治理内容、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对全县14个难点村进行了综合治理,12月下旬,经县纪委、县组织部、县民政局检查验收,“难点村”治理全部达到基本合格。

1.治理成效

一是解决了“两委”班子及干部问题。县镇街“难点村”干部培训13次、887人;解决不团结班子13个;解决能力不强班子13个;乡镇派出人员担任村书记2人;处理“难点村”村干部11人:(1)免职村“两委”负责人书记2人,(2)免职村党支部委员4人,调整村委会委员工作岗位5人;落实“三项制度”中“两委”成员接访群众4548人次、走访群众6532户、群众反映问题的1562件,已办结反馈的1551件;落实“三万计划”中,派驻到“难点村”的大学生村官10人、驻村干部50人、支农支教支医的技术人才15人。二是解决了工作运行不规范问题。健全完善村“两委”工作制度285条;修订村规民约14条;充分发挥了村民群众在治理工作的主体作用,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难点村”治理问题51次;征求群众对“难点村”治理工作意见、建议124件。三是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修人行便道2条、31.5公里,投入资金31万元。其中县国土局补助27万元;修村级公路33条、71.2公里,投入资金928万元。其中县交通局补助320万元;打井1535口,投入资金156万元。其中县国土局补助140万元,县玉滩办补助16万元;整修堰塘12口,投入资金134.8万元。其中县水务局补助72万元,县国土局补助60万元;修农村社区阵地2935平方米,活动场所1134平方米,总投资249.2万元。县委组织部补助78万元,其余自筹。巴渝新居建设78户,面积约15850㎡,投资442.5万元(造价568元/㎡)。其中,县城乡建委补助23.4万元,其余群众自筹。土地整治4685亩,950万元,县国土局投资850万元,县农委投资80万元,县玉滩办补助20万元。其中水沟9.5公里,蓄水池8口,田埂800米。建集中供水点3处,投资160万元。其中水务局投资157.6万元,村集资2.4万元。解决170户,800余人饮水问题。四是解决了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发展养殖黑山羊500头,其中养殖大户6户,平均每户达80只。新发展葡萄250亩,投资37.5万元(1500元/亩),其中种植大户7户。发展养鱼大户18户,面积为1044亩,最大的户达170亩。发展养猪大户8户,户均年出栏80头。发展养殖兔大户7户,平均每户达80只。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会员54户;葡萄专业合作社,会员377户;枇杷专业合作社,会员255户。

2.具体做法

一是强化班子,夯基础。采取“调整、充实、培训、帮扶”四项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理。一是对执行政策能力差、群众反映大的村支两委班子进行调整,利用换届契机,把“党性强、素质好、有能力、有基础”的干部群众,选进村支两委班子。二是深入贯彻万千干部驻村活动,下派县直机关干部、乡镇干部到村挂职任副书记、主任助理,选派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村两委班子。如雍溪镇凉风村和珠溪镇官仓村党支部书记是镇干部下派到村任职的。10个村有大学生村官任主任助理。三是加大“难点村”村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民主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四是开展乡镇领导、驻村干部、机关单位与“难点村”结对帮扶活动,推行“访”、“包”、“联”制度。

二是健全制度,重公开。结合“三项制度”,全部采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来进行针对性治理。一是健全“难点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民主监督、民主选举、财务公开、全程等一系列制度。二是规范“难点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产生办法,切实发挥村民监督小组、理财小组职责。三是规范“难点村”村务公开。印发村务公开目录,统一村务公开栏版式,实行分类公开、点题公开。

三是集中民意,讲民主。一是规范“难点村”民主决策,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都必须按照“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组织实施。二是规范“难点村”民主监督,设立村民意见箱、村民集中议事日、质询日,定期反溃村民意见,开展双述双评,接受村民监督。如宝兴镇虎形村利用玉滩水库移民项目,建立村民议事日、质询日制度,设立村民意见箱,解决玉滩水库移民搬迁矛盾。

四是找准路子,促发展。采取找路子、整合农村建设项目、提供农业技术进行针对性治理。一是结合本村实际,找准发展路子,引进产业大户和民营企业。二是整合移民搬迁、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林水利、交通扶贫等项目,加大难点村投入。如万古镇三元村、高升镇先进村等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搭建了农村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了村级运作。三是发展经济协会,发展种养植大户,提供种养植技术支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如雍溪镇凉风村、高升镇先进村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发展经济协会,发展种养植大户,提供种养植技术支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先进村种植枇杷575亩、笋竹482亩,发展枇杷大户、笋竹大户20余户。高升镇先进村结合巴渝新居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巴渝新房15户,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旧房35户,建筑面积8050平方米,为群众减免各种税费7万余元;新建村庄聚居点一个,21户,建筑面积5250平方米。

(二)示范村创建活动效果明显。我县按照《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严格示范标准,开展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今年申报并批准了龙水镇高坡村、雍溪镇石堡村等5个市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村。

四、村(居)委会换届选举讲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全市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要求,我县于2018年9月开始,迅速启动,深入调研、制订方案、动员部署、开展培训、细化措施,以确保全面完成全县24个镇街的220个村、71个城市社区、1921个村民小组、344个居民小组等基层自治组织换届选举,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居)委会成员、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和村(居)委会下属委员会成员,到2019年1月基本结束。截至目前,全县完成211个(居)委会换届。其中151个村、60个社区。其余的正按照选举程序,依法有条不紊地开展。

五、2019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2019年是“十二五”规划卷首之年,我县将以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基础,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平台,深化城市社区规范建设;巩固难点村治理成果,大力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以示范社区、示范村创建为动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打造品牌特色社区。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3

一、走访慰问工作

落实政府对社区贫困居民、残疾人、军烈属的关心,1是元月二十三日慰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低保户45户,分别为他们每人发放现金170元,共计11900元;2是在20XX年春节来临之际,社区工作人员分批、分期走访、了解、看望了辖区低保户45户、残疾人56户、80岁老人39人、19户困难户;分别为19户困难户送去了米、油、腊肉、汤元等物质,共计1900元;分别为军属13户送去1桶油;分别为80岁老人39人送去白糖4斤,共计390元;3是二月初慰问特困户陈宸、高中良等5户,并每人送上现金200元,共计1000元;5是在5月份助残活动月慰问看望了特困残疾人6户并分别送上米和油,计150元,共计900元;6、7月份走访、慰问、看望了9户困难残疾低保户9户,为每人发放150元现金,共计1350元;8、8月至11月、每月慰问困难居民10户,为每人发放米、油计50元,共计1500元;全年走访残疾人率达到100%,慰问款达18940元。

二、切实为居民办实事

1、从20XX年11月至20XX年11月止为辖区18户,25人困难居民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4660元/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上半年为13位享受低保的残疾人申请困难救助金1350元;

2、为长期生病的低保户、残疾人、困难居民家庭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款10050元;其中樊国建3200元、王俊杰450元、何萍1500元、张永凤2600元、邓华兵400元、夏光碧1200元、邹康容700元;

3、为长期生病的低保户、参战复员没有工作、烈属、重残、困难户等15户家庭申请到日常医疗救助(全年每人500元和600元);

4、从8月起社区每月为长期生病的困难居民和癌症病人、重残疾人员陈宸、陈世海、刘健、谢业琴、何兴顺、龚世和等10人申请爱心购物券每人一张金额50元(在石桥铺新世纪超市领取米、油等);

5、对在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的低保户,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为政府分忧,积极为低保对象联系单位争取再就业;为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实施低保渐退制度。在三个月的试用期中,本人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使低保对象免除了后顾之忧。20XX年11月止,我社区共有5个低保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减少低保金1527元/月,并为3户申请到再就业补助。

三、扶贫济困工作

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长期生病和特困户居民、残疾人3户执行“一帮一”服务、对辖区困难残疾人、生病的低保困难家庭3人,执行“二帮一”服务;在帮扶中主要是对辖区孤老、残疾和特困居民进行关心、慰问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实惠,享受到政府的关怀。

四、扶贫助困工作

1、全年社区为劳教释放人员曾秀荣、侯正林、黄觊发放生活、医疗救助款500元;

2、5月份为跃华小区十四岁学生莫什哈布、莫什伟书俩兄弟农民工工家庭渡难关,送去现金200元;

五、社区廉租房保障工作

1.社区均对困难户无住房家庭进行了摸底、统计,并对3户符合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申请到了廉租房补助,建立廉租住房台帐,长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六、民政活动工作

1、对特困户和急需帮助的居民通过社区“爱心屋”免费赠送日常生活用品和无偿租借家用工具;

2、5月组织居民为跃华小区的贫困儿童莫什哈布、莫什伟布捐款1421元;

七、老年工作

1.社区年初均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进行摸底、统计,建立台帐;

2、5月8日社区向空巢老人进行一次“交心会”,并对“交心会”后空巢老人开展服务的内容制定了相关措施。

八、双佣工作

1、社区20XX年11月止有军、烈属共计13人,现役军人共计13人,春节慰问军属计13人,送上油一桶;慰问烈属曾治庸现金及物质共380元;

2、7月31日社区王嘉陵、吴通元、渝蓉、张娟一行四人代表街道办事处,慰问辖区烈属曾治庸和军转干部李富仁,并每人送上慰问金200元。

3、为了关心辖区企业军转干人员的生活,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8月份街道领导与社区一起召开了军转干座谈会。会上街道领导非常关心军转干人员的生活,使他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不会.取非正常及非法的途径反映问题。

九、殡葬管理工作

1、社区均建立了殡葬管理台帐、死亡人员台帐,20XX年社区全年共死亡5人,并全部火化;

2、3月至4月,社区在辖区各楼栋张贴《重庆市殡葬管理条例》文件共30份,横幅共2幅。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4

现就2011年度由市人社局牵头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两项民生工程(以下简称两项民生工程)考核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实施36项民生工程的通知》黄政〔2011〕25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印发〈2011年度人社部门两项民生工程考核办法〉通知》皖人社秘〔2011〕322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两项民生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年度考核工作,第一条按照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市2011年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办法》黄政办〔2011〕12号)要求。局医疗保险科、职业能力建设科按照各自职责,具体抓好落实。

牵头并统筹做好两项民生工程的宣传、信息、统计报送等基础工作,第二条市人社局民生办(设在医疗保险科)具体负责两项民生工程的日常协调、联络。会同责任科室对基础和日常工作进行考核。责任科室根据工作需要,可适时组织开展单项督查、考核。

由市、县(区)分级负责。市人社局负责考核各区县两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各区县人社部门负责对所辖乡镇、街道(社区)进行考核。第三条两项民生工程的考核。

不列入市对各区县的考核范围。各区县自行安排实施的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民生工程项目。

考核各区县两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第四条考核工作主要以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的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有关要求为依据。政策、资金、待遇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主要内容包括:

1.市政府下达各区县本年度两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的制定、执行与落实情况;

3.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和内部工作机制落实情况;

4.医保经办、培训机构和信息系统、基层平台建设情况;

5.财政补助、补贴资金的位、发放和待遇支付情况;

6.统计月报、基础台帐和信息报送、政策宣传等工作情况。

建立健全基础台帐,第五条两项民生工程实行按月报送实施进展情况和通报、督办等制度。各区县人社局民生办和相关科室应确定专人。按要求及时向市人社局民生办和相关科室对口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市人社局民生办负责汇总并及时报送市民生办。同时,市和各区县人社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工作简报,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加大对区县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

由市人社局民生办会同相关科室进行考核。对各区县两项民生工程统计月报、基础台帐、信息简报、宣传报道、文件备案等工作情况,各地两项民生工程统计月报和信息、宣传材料的上报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考核计分(分值等详见附表)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媒体、网络上公开公示,各地应特别注重两项民生工程社情民意的反映。尽可能让广大受益对象及时知晓获悉;并确保群众得到便捷、高效、优质服务。两项民生工程社情民意的调查由市统计部门统一负责,按市政府的规定2011年计入对各地的考核得分。

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第六条考核方式主要是各地自查和市局考核评分。

由市人社局责任科室负责,日常考核。主要根据平时所了解掌握的各地进展情况,结合业务工作,适时组织实地督查考核(重点抽查区县和基层一线)可通过抽样验证、暗访摸排、查阅资料和定期、不定期下发通报等方式进行,并依据局民生办汇总统计的各地宣传、信息报送等基础工作情况,综合评分。

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届时,第七条年终考核。各区县人社局对本地区一年来两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自查、总结,形成书面材料,经区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审定、签字后,于11月20日前报市人社局民生办。必要时,市人社局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考核组,实地督查考核。

市人社局将适时组织各区县人社部门集中进行总结、互评,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单项的年终考核工作。互评的具体方式另行通知。

两项民生工程单项考核的基准分均为100分,第八条按市政府《考核办法》规定。其中人社局的考核分值占90%社情民意调查考核(市民生办根据市统计部门的调查结果)分值占10%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5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总结交流下城、上城、西湖、拱墅、江干等五个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二是部署其他尚未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的区、县(市)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不断深化社区建设的内涵。

刚才三个区民政局、两个街道、两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爱心连锁站代表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如下城区的试点经验、天水街道的经验,抛砖引玉,对我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王马社区和萧山爱心连锁站,则是新时期社区民间组织的新形式,体现了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个“精品之作”。上城区的备案表和登记须知也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新鲜经验,西湖区召开社区现场会,不仅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区的全面铺开,也使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总体来讲,五个城区都很好的贯彻落实了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要求和市民政局于去年底下发的4号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的通过了省民间组织管理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同时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今后我市全面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各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向先行试点的天水街道党委,向社区居委会和各社区民间组织,以及所有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回去,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稳妥地把工作开展起来。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重要精神统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社区建设工作,下城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社区的试点城区之一。20多年来,*市各城区对社区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潜心研究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我市社区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成为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对加速我市现代化进程,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项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要把贯彻“*”重要思想与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培育管理好社区民间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优势,能极大地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先进文化角度讲,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既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新方法。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社区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办法。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只要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我们都应该大胆培育,大力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在创新上,萧山区又给我们带了好头。前面我们已经听了萧山区的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经验介绍,他把商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到社区服务中,这是一个值得赞赏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是一种适合目前我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使社区建设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生命力、凝聚力,应该说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手段。培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民政工作社会化,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民间组织来实现,社区工作的很多服务活动也可以以民间组织为纽带形成现代服务体系。萧山区社区服务爱心连锁站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整合了社区资源,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营造社区文明氛围、提升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益意识,提高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加速社区民主自治目标的实现。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推动了民间组织的社会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为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各级领导要在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为这项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同志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中的最小组织,组织虽小,但可牵动大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务必克服和纠正“工作多、事务忙、顾不上”、“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难度大作用不大”等等消极认识,畏难情绪,从社区建设的大局,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负责,切实落实,抓出实效。

三、借鉴经验,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全面推进我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高。现在,五个城区开了个好头,但这还只是个开始。希望你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再接再厉,深入开展下去。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区、县(市),要在学习兄弟城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的精神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和创造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我们要求各区、县(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做到“8个有”,即:有组织领导;有调查论证;有试点先行;有经费保障;有政策法规和章程示范文本;有登记备案;有总结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的要求主要讲以下四个方面,这也是我市开展这项工作的特色:

1、建立工作机构,落实责任制。要建立起区、县(市)和街道、乡镇两级工作机构。各区、县(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各街道做到了“三个到位”,即:(1)领导责任到位,街道有一名分管领导负总责,(2)科室职能到位,街道有一个业务科室归口管理,(3)工作人员到位,街道有一名具体办事人员,专项负责抓落实,主要抓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备案,审核章程、发放登记表格、召开会员大会、指导社区民间组织开展工作等。

2、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先掌握起来,这是我们搞好培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前提条件。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大局,关系到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希望各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地对本地社区内的所有民间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民间组织的名称、性质、规模、人员结构、活动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3、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培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区、县(市)要有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也可以在民间组织专项工作经费中支出),确保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4、制定行政规章,完善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经各区、县(市)要出台《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一些相关规范性文件。如:《社区民间组织调查备案表》、《社区民间组织开展活动证明》、《社区社会团体有关业务知识须知》等,这些资料上城区都有。各区、县(市)政府依照《条例》的规定,社区民间组织依法到民政局登记,同时可以明确授权由街道、乡镇作为社区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落实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对于还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在今年12月份以前完成备案工作,填写《备案表》,此《备案表》由社区居委会填写,到区民政局和街道备案。20*年元月份,*市民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和备案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统一和规范。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6

    一、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的思想,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基本国情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要了解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集“六区”于一身的我国“家底”;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和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历史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中年民最多元一体经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楼多元是要素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包括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指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燕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指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特别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要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好;坚持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举措,对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全面把握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全面把握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即”五个并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勢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二、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的思想1.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

党的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也多次强调堅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堅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阐述了科学内涵,提出了“八个坚持”。这“八个坚持”内涵丰富、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相互联关、相互辅佐,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前提也是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道路也是根本途径;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也是根本要求;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精神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人大类出的经济建设。或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根本路径,提供了根本保证。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长远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这些都指明了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

2.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目标。

在民族领城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这些方面是新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中国梦: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遗社会: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城自油制度,我国国家统一: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使少数民族适应城镇化进程。  三、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标的思想1.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平等,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以维护其统治地位为前提,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创造了根本前提,新中国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歧视,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

2.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一,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实践主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我国历代统治者采取的怀柔政策有其历史局限性,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各民族紧密团结创造了根本前提,民族团结是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根本原则,新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目标。

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  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明显存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总体思路。

4.协调各民族和谐关系,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点目标,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目标。

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四、关于民族工作的制度、法律、组织、人才保障的思想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度条件。

在民族领域系列讲话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政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促进各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2.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化,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法律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式。

根据有关民族工作的思想,要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法制建设,要加强民族工作法规建设(比如《城市民族工条例》《民族乡工作条例》等的制定和修改),要加强民族工作人员法律素质提升,要加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升,要加强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提升.

3.加强民族地区党组织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组织人才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因此,要做好民族工作基础在健全有活力的民族地区党组织,做好民族工作途径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工作关注点在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即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五、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的思想

1.用好物质和精神力量,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民族领城系列讲话中多次涉及到民族工作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用好物质和精神力量、拿捏好分寸以

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等根本方法。及有关民族的问题,

特别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是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他形象地指出要用好两把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加强城市民族工作,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点领域,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条件。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城市民族工作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六、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

    我们山寨回族乡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地理位置特殊,做好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对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具体到实际中,做什么,怎么做?我认为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牛街模式;民族社会工作;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民族问题本质;实务模式

作者简介:刘继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博士(北京100191)

一、北京“牛街模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

2010年6月,北京市宣武区牛街街道办事处因其首创城市多民族聚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再度闻名中外,以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牛街模式”应运而生,标志中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来临,拉开中国社会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序幕。牛街街道位于原宣武区中部,东起菜市口大街,西至广安门南街,南起枣林前街、南横西街,北至广安门内大街,辖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4万,共有汉、回、蒙、维等23个民族,其中回族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3%。辖区共划分为10个社区,在回族较集中6个民族社区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60%,成为北京市最具特色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往牛街因为此街为回族聚居区而闻名,因为牛街拥有的“牛街礼拜寺”而闻名于世。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改革开放以来,以牛街伊斯兰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宗教旅游和政府民族政策的象征使牛街蜚声海内外。2010年6月25日,由国家民委与民政部主办,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承办的“全国民族社区机构试点和社会工作培训班”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同日国家民委在北京召开“推广北京牛街民族工作经验视频会”,要求全国民族工作部门认真学习和借鉴牛街民族社会工作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科学发展,不断开创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标志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诞生[2]。第一,北京“牛街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模式”具有特别重要现实、理论、政策、学科和全球意义。首先,民族团结、民族融和、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重大的现实问题[3]。2009年新疆“7.5事件”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国家战略议题。第二,北京牛街民族工作模式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民族概念等基础理论议题,为中国学术界有关民族基础理论和民族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学术性争论提供实践经验[4]。第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国家发展政策正在经历重大结构调整。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世界民族宗教问题频发处境下,改革发展完善中国的民族政策已成当务之急[5]。第四,北京“牛街模式”标志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尤其是民族宗教整合型社会工作实务出现,标志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更加全面、系统,标志中国民族学与相关学科建设更加深入[6]。第五,在全球化处境尤其是世界各国民族宗教问题尖锐,民族宗教问题长期性与复杂织,民族独立与民族平等、民族经济与民族政策、民族团结与国家安全等重大议题突出背景下,北京牛街民族社会工作模式可以为当代世界各国解决棘手民族宗教问题提供“中式智慧”。

二、“牛街模式”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与基本制度特征

“牛街模式”的内涵丰富多彩,外延广泛多样,标志中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

“牛街模式”是笔者的概括。目前,政府和宣传部门使用的权威概念是“牛街民族工作经验”。所谓“牛街模式”是指北京市牛街街道办事处创造的城市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社会服务体系。准确地说,“牛街模式”是指城市多民族聚集区为基础民族宗教整合型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概括来说,“牛街模式”的基本内涵至少有六:一是地域边界清晰明确的北京城市社区范围。二是共有汉、回、蒙、维等23个民族组成,并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型社区。三是并非单纯的民族社会服务,而是民族与宗教社会服务高度整合的民族宗教融合型服务。四是牛街民族工作经验的核心是城市社区民族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工作”等同“社会服务”。这意味“民族社工”与“民族宗教融合型社工”,等同于“民族与民族宗教融合型社会服务”。五是前述四个基本内涵的有机组合和实践创新,并形成民族宗教融合型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六是牛街民族宗教融合型工作经验已初步形成服务模式,基本具备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要素。所谓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指全面性、系统性、结构性与职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框架。

简言之,牛街模式既反映牛街民族工作的创新革命之处,又反映牛街民族工作的结构性特征。

“牛街模式”尤其是城市多民族聚集区为基础民族宗教整合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多样,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实务与实务模式成为观察、分析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最佳视角。实务(practice)或实践泛指所有有形、具体和多种多样社会活动,可谓生活处处皆实务[7]。

在社工教育实践、理论研究与专业服务中,社会工作实务与实务模式始终是永恒的主题[8]。长期以来,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的讨论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基础与热点议题,尤其是有关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概括总结和理论研究,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9]。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构成要素与组成部分是衡量实务是否成为模式的主要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对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组成部分并无权威性、统一性的界定,不同学者针对不同的实务领域和实务议题,主观确定不同的实务模式构成要素与组成部分。美国学者罗斯曼对世界著名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会行动三个社区工作模式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社区行动的目标类型、关于社区结构和问题状态的假设、基本的变迁策略、变迁策略和技术的特点、实务者的主要角色、变迁的媒介、对权力结构的取向、社区服务对象体系或社区居民的范围界定、关于社区亚部分利益的假设、服务人群或社区居民的概念和服务对象角色概念,共计11个领域。这些是他划分三大经典社区工作实务模式的标准和依据[10]。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工作实务范围内容与判断社会工作实务是否上升为模式标准依据,或是主观确定不同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构成要素与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模式由20个部分组成。一是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观的社会服务组织环境,微观的服务对象的家庭与个人生活环境。二是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提供社会服务专业人员的价值观和服务对象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三是执政党信奉的社会理论,社会服务提供机构喜欢的理论取向,服务对象所理解的理论。四是国家的宏观和长远发展战略,社会服务机构的宏观和长远发展战略,包括战略发展规划。五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社会服务提供机构追求的组织目标,服务对象心目中的目标。六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社会服务机构遵循的基本原则,服务对象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七是政府决策者界定的社会问题,社会服务机构针对的社会问题,服务对象具有的个人麻烦。八是政府社会服务规划、决策、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与服务人员。九是政府政策的主要客体和目标群体,社会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如个人、家庭与组织。十是政府责任承担的范围与政策服务的范围内容,主要反映政府社会服务能力与范围水平。十一是政府社会服务方式方法,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以及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的方式方法。十二是政府社会政策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社会服务机构运行和提供社会服务的流程、程序。十三是政府社会服务标准,主要是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经济补偿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十四是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目标、使命、愿景、组织、结构、功能、规模、历史与人员等。十五是政府财政体制,尤其是公共福利财政与社会福利财政制度,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状况。十六是整个社会与政府治理的运行机制,社会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人财物组合模式。十七是国家政府的社会福利行政制度,包括规划、决策、管理、监管、反馈和行政管理体制。十八是国家社会管理效果评估,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服务效果评估,服务对象满意度研究。十九是国家社会政策的社会影响,服务机构社会服务对全社会福利和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二十是社会服务专业理论、政策、实务研究状况,尤其是专业人员对实务模式的研究水平。

简言之,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构成要素与组成部分角度看,牛街服务可以称之为“牛街模式”。

“牛街模式”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城市社区、民族特点、民族宗教融合、生活化福利、多样化社会服务、连续性社会服务等时代特征,反映中国民族工作由传统“政治-经济”模式向“社会-文化”模式结构转型发展趋势,标志民族宗教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成为时代主题。

第一,“牛街模式”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牛街模式是北京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制度创新的产物。而且北京“牛街模式”在制度背景、服务动机、服务目标、服务方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上海[11]。第二,“牛街模式”以城市少数民族聚集社区为基础开展服务,城市地域社区范围边界清晰。第三,目前,中央政府是将北京“牛街模式”作为“牛街民族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应用的,为此,我们可称之“城市社区为基础和民族特色的社区服务”,官方定性是“民族团结”[12]。第四,根据伊斯兰教和回民“族教一体、聚居生活和围寺而居”特点,尤其是北京牛街社区服务实际状况,实际上,我们可将牛街模式定性为“民族与宗教融合型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换言之,牛街模式既非单纯民族社会工作,又非单纯宗教社会工作,而是民族宗教结合体。目前,中国民族社会工作与宗教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与基本类型多种多样,反映民族与宗教社会工作发展初期的现实状况。一是在民族自治地区由非社工专业人员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二是在民族自治地区由专业社工人员开展的社会工作实务,三是在民族自治地区以某个或多个少数民族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四是在非民族自治地区以某个或多个少数民族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务,五是以某种与宗教文化为基础的宗教社会工作,六是民族社会工作与宗教社会工作实务融为一体的民族宗教融合型社会工作。这主要适用那些“族教一体”和“围寺而居”的少数民族,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塔吉克族,共10个少数民族[13]。七是超越民族与宗教社会工作边界,以边疆地区为基础和目标范围的“边疆社会工作”[14]。第五,北京“牛街模式”服务范围广泛,内容多样,综合性与民族化社会服务体系特征明显。如从少数民族群众饮食、婚姻、节庆、丧葬等特殊的风俗习惯,到各式各样社区就业服务[15]。第六,尽管北京“牛街模式”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多样,但是社区服务政策目标与战略重点清晰明确,这就是为牛街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化与民族化的社会服务,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需要,目标是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福利水平。第七,北京“牛街模式”社会服务模式的重要特征是,为回民提供“由摇篮到墓地”连续性与民族化社会服务,从回民婚庆服务、回民妇幼保健、回民幼儿园、回民小学、回民中学,到社区卫生站、建设“民生街”、清真超市、回民医院、民族敬老院、回民殡葬所等服务[16]。第八,北京“牛街模式”是中国传统民族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性、结构性转型的缩影,是由传统“政治-经济型”民族工作模式向“社会-文化型”社会服务模式转型的典型与代表。实际上民族社会工作、宗教社会工作,尤其是民族宗教融合型社会工作并非是概念变化[17],而是传统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模式全面性、系统性、结构性与革命性转型。

这意味着我们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实质与本质属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牛街模式”实质、精髓与民族工作社会工作化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取得@著成绩,初步建立中国特色民族、宗教工作与民族宗教理论体系,其中尤以民族问题本质最为重要。民族问题本质是人们对纷繁复杂和多种多样民族问题根本属性、宗旨目标和发展规律认识。对民族问题本质认识为民族工作奠定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基础,决定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展开对民族问题本质精髓与发展规律的学术争论,有助于我们从认识历史、宏观制度和比较研究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与精髓。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有关民族问题本质争论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第一,1950年代后期,我国民族政策犯“左”倾错误,确立“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反映“民族问题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化”的本质观,对民族工作产生深远负面影响[18]。有鉴于此,有学者明确提出应从少数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角度,重新理解民族关系[19]。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如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尤其是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和族群差异,成为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战略重点,民族问题“经济化的本质观”呼之欲出,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手段与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目的和终极关怀,精髓是社会福利[20]。第三,西方福利国家主流观点是,民族问题本质是文化问题,民族本质“文化化”视角鲜明,有鉴于此,民族矛盾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冲突”,民族社会工作中“二元文化模型”流行[21]。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民族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与发展问题”,即民族问题“社会化”与“发展化”视角更适合中国现实状况,为民族宗教工作全面结构转型,为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思想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这主要是: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22]。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化智慧”[23]。显而易见,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实质是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人、家庭、社区、民族和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精髓是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4]。最为重要的是,民族问题本质的“社会问题与发展问题化”的重大现实、理论、政策意义是,为党和国家科学解决民族问题,推动传统民族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实现“社会工作化改造”,促进传统“民族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向现代“民族社会工作,宗教社会工作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战略转型,实现中华各民族的社会平等、社会团结和共同繁荣奠定理论性基础。所谓“社会工作化或社会服务化改造”是指按照社会工作(服务)专业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重新改革、调整、发展、完善国家现有的民族政策与服务体系的社会政策过程和活动的总和。因为社会工作(服务)政策与服务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用科学方法解决现代社会问题[25]。目前社会工作定义众说纷纭,界定角度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最佳界定取向是“社会功能视角”。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是指社会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专业社会帮助服务活动的总称。

中国民族、宗教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工作化改造”的宏观环境与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四、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制度的发展战略与国家行动议程

中国传统民族工作、宗教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处于史无前例和全面、系统、深刻、战略性结构性转型过程之中,结构性转型核心是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工作化或社会服务化改造”,北京“牛街模式”、上海“浦东模式”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实施的“全国民族社区社工机构试点和社工培养班”,标志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实务模式建设成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议程的优先领域,标志中国社会工作制度与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崭新历史发展阶段,标志中国民族社会工作时代来临,标志民族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与实务模式建设成为主题[26]。

当前,人们对什么是民族社工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为什么中国迫切需要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做什么和如何做等问题,尚存在诸多模糊认识,社会的认知度总体不高。在这种宏观制度背景下,中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与国家行动议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中国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议题应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中,放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国家战略中,放在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重要部署中,放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国家发展战略中[27]。简言之,中国民族宗教社工首要发展战略是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是民族宗教工作的“社会工作化或社会服务化改造”,核心是民族宗教工作由“政治―经济型”向“社会―文化型”转变。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与国家行动议程涉及诸多领域,覆盖立法、政策、服务、人才培养等制度建设议题。第一,大力加强国家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与社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尤其是北京“牛街模式”、上海“浦东模式”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实施“全国民族社区社工机构试点和社工培养班”经验的新闻宣传报道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制度的知名度与社会地位,提高社会认知度。第二,大力加强国务院职能部门之间行政协调和行政沟通,提高国家政策的统一性和一致性。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0年6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将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6大队伍,列为人才队伍建设战略重点。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28]。第三,尽快在全国各地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试点经验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由国务院制定颁布《民族社会工作条例》,从政策法规角度明确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性质目标。同时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建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职能部委,制定民族宗教社工人才培养专项规划。第四,根据中国民族教育制度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尽快建立部级民族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紧紧抓住少数民族学生选拔、民族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民族社工师资队伍培养等关键环节。第五,充分利用国家试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ocialwork:mSw)的历史机遇,努力培养一批部级和中高级民族宗教社会工作人才,为民族宗教社工奠定人才基a。第六,最好由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国家宗教局牵头,在全国民族宗教系统范围内举办全国性各式各样的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试点项目,积累民族社工实务经验,探索规律。第七,一方面尽快开展全国性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现状调查,摸清全国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民族与民族宗教社工研究基地,总结经验与创建实务模式。第八,大力加强全国性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政策研究,加强中外民族社会工作比较研究与交流合作,借鉴欧美国家有益做法,提炼中国民族社会工作模式,提高民族福利。最后,积极筹建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会等全国性协会,创办《中国民族社会工作》杂志。

五、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北京市牛街民族工作经验与“牛街模式”的诞生在多方面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中国传统民族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的战略转型升级,标志中国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时代的来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学科专业和全球性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牛街模式”不仅是北京和中国,而且是世界各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北京市牛街民族与民族宗教社会工作的“牛街模式”,还是民族认同、民族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包括各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发展和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都是社会建构(socialconstruction)的历史产物。社会建设的实质和精髓是建设新型美好社会。

少数民族和汉族既是和谐美好社会建设主体,又是新型社会建设的客体。

新型民族社会工作与新型民族宗教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显著。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均是当代世界和世界各国政治议程战略重点[29]。

北京“牛街模式”的内涵丰富多彩,外延广泛多样,基本涵义是北京城市民族聚集区的民族宗教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框架。总体来说,北京牛街民族宗教社会服务实践已达到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水平,北京民族宗教融合型的社会服务“牛街模式”已初见端倪,标志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标志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全面、积极、可持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时期,标志中国特色民族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实务模式建设成为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议程的优先领域与战略重点,成为时代主题。更为重要的是,北京“牛街模式”的实质是建立新型民族宗教社会工作制度框架与民族宗教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精髓建立健全城市社区福利制度与服务体系,改善全体社区居民福利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30]。有鉴于此,贯穿北京民族宗教一体化社会工作“牛街模式”的社会建构过程是传统民族宗教工作模式的“社会工作化改造”主题,传统民族宗教工作模式正在向现代新型民族宗教一体化社会工作模式全面结构转型。因为世界历史经验说明,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解决现代社会各式各样社会问题,回应人们不断变迁的需要,创造幸福美好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化途径和最佳专业化方法,是中国民族工作模式的革命。民族宗教工作“社会工作化改造”的实质是用社会服务理念、方法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精髓用个性化、生活化、连续性和社区化服务,取代群体性、道德化、分隔性和单位。

最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传统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社会工作化改造”的宏观社会背景、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拥有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经验,有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体系、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等先进执政理念,

有一支扎根边疆地区,吃苦耐劳和民族化的民族工作队伍,发展民族福利的时代已经来临。毫无疑问,现代政府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形形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31]。换言之,中国政府在传统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社会工作化改造”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根据中国现实状况,笔者提出发展中国特色民族与民族宗教一体化社会工作制度若干建议,例如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协调与战略规划,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社会工作政策法规框架,循序渐进地推进民族社会工作立法与政策开发,建立健全民族社会工作教育制度框架,

培养部级和中高级民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广泛开展民族社会工作试点,探索实务模式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既指明北京“牛街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又预示中国社会发展未来方向,即中国特色的“民主―福利―市场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32]。

福利基本涵义是“幸福美好的生活”。福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的最佳制度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昌智.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暨民族社区社工机构试点和社工培训班启动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0-06-25].

[2]国家民委召开推广北京市牛街民族工作经验视频会[eB/oL].[2010-06-28].

[3]畲堂.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暨民族社区社工机构试点和社工培训班启动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0-06-25].

[4]江平,黄铸.构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术话语体系[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5-13.

[5]邹声文,顾瑞珍.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eB/oL].[2010-05-20].

[6]闫丽娟.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回族社区建设之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7(3):25-30.

[7]李细香.生活处处皆“实务”[J].北京:社会工作半月刊(实务),2007(12):42-43.

[8]文军.论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基本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2010(3):1-8.

[9]周利敏.灾后重建中社工组织多元角色的实践与实务模式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4-109.

[10]杰克・罗斯曼.社区组织模式和宏观实践观点:它们的融合与阶段[J].刘继同,译.社会副利,2015(1):38-45;2015(2):44-49.

[11]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开展民族宗教系统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07-08-27].

[12]国家民委组织中央新闻单位参访团深入牛街采访报道[eB/oL].[2015-12-05].

[13]秦惠彬.追求真宰: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学术论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68.

[14]李安宅.疆社会工作[m].重庆:中华书局,1944:125.

[15]沙秀华.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家家户户建设和谐发展的新牛街[eB/oL].[2010-06-25].

[16]尹崇芳.努力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改进基层公共服务水平[eB/oL].[2010-06-25].

[17]晏可佳.专业的社会工作与宗教的社会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双赢模式[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10-15.

[18]黄铸.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由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5):28-31.

[19]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6):122-133.

[20]刘继同,冯喜良.劳动市场与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69.

[21]威廉姆.法利.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m].隋玉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5.

[22]论民族工作[eB/oL].[2009-03-13].

[2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

[24]刘继同.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8):29-33.

[25]曾家达,殷妙仲,郭红星.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以科学方法处理社会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1(2):63-67.

[26]吴仕民.上海社区民族工作多有创新、多有亮点[eB/oL].[2010-06-25].

[27].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0-05-20].

[28]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06-07(1).

[29]李凿ǎ叶小文.当代世界民族宗教[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25.

[30]汪立华,沈洁.中国城市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5.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8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县民政局和镇民政所的领导、支持和关心下,在社区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的民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做好低保工作,确保低保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尽职尽责做好社区的残疾工作

社区的残联工作始终紧密围绕着:“关心关爱残疾人,以人为本”这一主题,而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残疾人的活动。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社区的温暧。社区成立残疾人协会,总支书记任协会主席。今年上半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对社区57户残疾困难家庭进行了走访摸底,社区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他们的生活及就业问题,把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及时送到他们的心坎上。积极组织社区的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上半年共推荐7名残疾人到县党校进行残疾人技能培训。例如社区的肢体残疾人夏新德等同志,就参加了县党校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及时掌握残疾人的困难,建立了各种困难残疾人登记台帐:如子女入学情况登记表、住房情况登记表、就业情况登记表等。社区残疾人雷运涛年卧床不起,我们及时把他的情况上报到县残联,为他争取了一辆轮椅,并亲自送到他的手里。

5月份,为迎接省市民政部门的相关检查,社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部署,安排专人,对相关的台帐资料进行整理归档,更换了新的社会救助工作橱窗,将社区所有低保户的照片、姓名、住址、享受的救助金额公布在橱窗内,体现了社区民政救助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总之,在过去的半年中,我们社区的民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领导和广大居民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今后,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发扬优点,振奋精神、团结协作、扎实工作,把社区的民政工作做得更好。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9

  学习创新常抓不懈。把学习当成与时俱进的需要,当成改进工作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落实。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紧扣中心、把握全局的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立足区情、协商参政能力。学习研究了新修订的政协章程,进一步丰富了政协理论知识,并指导于实践,在自觉服从区委领导、维护区委核心的同时,着力加强政协组织参政议政能力建设。通过兴调研、常总结、勤思索,做到理论创新。在《人民政协报》、《政协工作参考》、《湘声报》、《常德发展导刊》上发表《以人为本,认真履行政协职能》、《做好政务公开中的民主监督工作》等理论研究文章9篇。

  履行职能竭尽心智。团结带领全区政协委员,坚持“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使我区政协工作更加活跃、成效更加显著。认真组织政协例会,围绕全区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多次组织视察调研,积极撰写提案,主动反映社情民意。与公检法“三长”面对面协商,促进了“公正执法”;通过对经济发展环境的视察调研,加速了全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步伐;通过撰写提案,促进了“放心食品”、“工业新区下水道”等问题的顺利解决。特别是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为群众办实事。对售后服务车按“货的”收费问题,城区经营业主反映强烈,这一“社情民意”向市领导反映后,市政府积极关注,市长陈君文亲自过问,最后收费项目取消,广大经营业主都拍手叫好。反映的社情民意“城区两处火患亟待排除”得到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并立即着手解决。目前,龙港巷市场已关闭,红卫社区改造方案已经出台。作为市政协武陵区活动组组长,多次在市级会议上呼吁,反映武陵区存在的困难,并多方协调促进问题解决。活动组获XX年度全市优秀活动组称号。年末,带领本组委员深入郊区乡村调查,形成《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问题亟待解决》的调查报告,在市政协全会上发言后,引起较大反响。市长陈君文当即表示,要将此事作为XX年的重要工作来抓,专题调研、争取早日解决。

  委员活动富有新意。委员活动中注重创新,发挥全体委员作用。通过举办学习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委员学习。通过组织活动,增进政协组织的凝聚力。换届以来,组织了春节团拜会,“学宪法、学章程、落实科学发展观”座谈会;开展了“我为武陵添光彩”、“政协工作创优秀、本职工作当先进”等争先创优活动。去年9月,组织了庆祝人民政协暨武陵区政协成立55周年系列活动,精心组织的学习报告会、知识竞赛、专场文艺演出反响大、效果好。特别是武陵王杯“共铸辉煌”专场文艺演出,得到了市区领导、全体政协委员的高度评价,“常德电视台”转播了三次。同时,还经常走访委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政协组织更具有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

  中心工作务求实效。对区委分配的中心工作,总是认真完成,落实到位。为了做好联系城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经常下到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指导工作开展。积极参与招商引资,为我区经济发展服务。在引进项目的立项、征地等事务上,多次出面协调,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通过抓项目、引资金、勤调度,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仅XX年,就带领政协机关引进项目6个,其中个人引进工业项目2个。引进的兴广龙新型建材厂列入省星火计划;引进的珠江新产品开发公司做到当年立项,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同时社保扩面、防汛抢险、建整扶贫等工作都扎实完成。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工作中,注重民本思想,情系弱势群体,切实为民办实事。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察民情、访民声,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先后领导开展了“百户城市贫民生存现状调查”、“村转居社区存在的问题”等调查,为民鼓与呼,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同时,也竭尽所能,帮助困难群众在再就业、低保等方面办实事、解难事。组织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13次,先后为光荣路社区、红卫养老院、城东街道、芦山乡水渍受灾户等捐款捐物,总金额逾5万元。其中个人为城东街道熊平衡等特困户捐款近2千元。特别关注贫困子女就学问题,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了“为百名武陵学子捐资助学活动”,并带头捐款,使百名贫困的武陵学子得到救助。

民政社区工作总结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现场会,主要目的一是总结下城区暨天水街道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的经验,二是部署全面推行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的安排。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市民政局向下城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向天水街道党委及民政科,向社区居委会和各社区民间组织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试点工作做出艰辛劳动的有关部门和个人表示衷心地感谢和慰问。

下城区暨天水街道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的试点经验,为我市全面推行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为了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我们要按照党的“*”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抓好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

1.上级部门有要求。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是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继续和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民间组织的壮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民政部、省、市人民政府、省、市民政厅(局)都对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下发了许多有关文件、做出过许多指示、提出了许多要求。党的*提出:“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中介机构,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20*)23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和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中介组织”;省民间组织管理局20*年,专项部署要求在*、宁波、温州三地部分城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试点工作,并要求各地尽快开展试点,摸索经验;省民政厅在制定20*年工作责任制目标时已将深化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试点工作,作为二类工作目标并列入了考核内容;今年9月,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在宁波召开了*、宁波、温州等部分城市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调研会,对今后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必须依法登记和规范发展”的新要求;在最近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民政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张德江又指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团组织(民间组织)管理,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在社区建设与创建文明示范社区活动中亦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地要求。所以,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有明确地指示和要求。

2、社区建设有需求。社区民间组织的建设与培育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为社区建设配套服务的一个方向。近年来,我市的社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发展很快,成效显著,并获得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的荣誉称号,就目前我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而言,我们的社区建设是上档次的,标准是高的,群众也是十分满意的,尤其是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与改造上以及社区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按照社区建设的高标准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社区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社区民间组织的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必要完善与重要配套工程,还远远跟不上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其数量、规模、规范程度都不尽如人意,具体地说,目前的社区民间组织大多是一些松散的、零星的且数量或规模都不大的文娱体育类的群众性团体,其作用与优势还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如果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些组织既不符合登记条件,也无法进行规范管理,当然就更不适应建设文明示范社区的要求,所以加以整合这些社区组织和社区资源,使之成为较为规范、较为统一并达到依法登记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这是当前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社区建设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规范。

3、社区群众有愿望。据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近年来对我市部分城区、部分街道和社区民间组织有关情况所作的调研和下城区民政局对其所属八个社区民间组织的现状情况调查:目前,我市社区群众对成立和规范社区民间组织并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活动是有较高的愿望和要求的,他们反映:现在的社区民间组织大多属于人数少、规模小、队伍多、内部结构松散、活动不规范的一类群众性文体组织,如文艺队、腰鼓队、健身队、票友队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群众性文体组织尽管很受社区群众欢迎,但却很难发挥他们的整体优势与作用,因此,尽快规范并加以整合这些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的资源优势和成立社区民间组织,成了社区群众的一个强烈愿望,他们寄希望有一个部门或有一个“娘家”,所以成立并规范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是顺应社区群众的要求和社区建设总体需要而开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工作。

二、怎样才能搞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与培育管理工作

1、要搞好调查摸底。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关系到社区建设这个大局,关系到社区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地态度,积极稳妥地把这项工作搞好,具体应该怎样搞?下城区天水街道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的成功经验已给我们有所启示,这就是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工作,因为这是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我们搞好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的前提。我们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与办公室为全面了解并掌握社区民间组织的情况,在20*年初专门组织人员对上城、下城区的有关街道、社区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从而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推进社区自治发展》的调研报告。下城区民政局为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曾投入大量人力与精力和较长时间对全区6街1镇65个社区进行了调查摸底,并进行了分类统计,从而掌握了全区467个社区民间组织的现状以及这些组织的分类状况,为下一步进行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我们希望各地在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时,一定要认真地对本地社区内所有的民间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包括民间组织的名称、性质、种类、规模、人数及人员结构、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及存在问题等,都要通过调查摸底把情况掌握起来,做到心中有数,以利于下一步的分类整合与规范登记。

2、要制定好规划。这是搞好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的有力保证,所谓规划,就是要在开展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前,制定出一个详尽的、切合当地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试点工作方案,这个方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制定若干基本原则;要正式确定试点街道与社区;要对试点工作的各个阶段做出周密安排与要求;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区民间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及时地出台政府有关《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明确街道(乡镇)为政府授权的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业务主管单位,区民政局要会同社区制定好《社区民间组织内部管理制度》;试点结束后,要及时地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工作,以巩固试点成果,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3、要精心组织好实施。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十分繁琐的工作,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这也是能否搞好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的关键,根据下城区暨天水街道开展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要使试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到位”,一是领导责任到位,街道办事处要有一名分管领导负总责;二是科室职能到位,街道要有一个业务科室归口管理并抓好试点工作;三是工作人员到位,要有一名具体的办事人员,专项负责抓好这项工作。其次是抓好依法登记这一关,试点期间,社区内民间组织经过规范整合并申报要求登记的,凡符合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都应予以登记,暂不符合条件的社区民间组织要继续加强培育。最后是要加强对登记注册后的社区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与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三、如何进一步抓好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

对于下一步如何抓好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试点工作的问题,我这里最后提三点希望:

1、领导要重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工作事关社区建设与社会稳定这个大局,是社区建设重要的配套工程,是我们民间组织登记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识要提高,思想要统一,意识要加强,要克服和纠正“工作多,事务忙,顾不上”、“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可有可无”、“社区民间组织一盘散沙无法抓,工作难度大”等模糊认识与疑虑、畏难情绪。各级领导一定要做到亲自抓,亲自过问,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抓出成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