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十篇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十篇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20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1

项目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健康养老福利事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升老年人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该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提出构建热科院“居家、单位、社区、社会”四结合与七个健康养老服务子体系的思路对策,以提升离退休工作水平,推动该院和谐发展。

关键词: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老龄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突出,与广大老年人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六个老有”;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是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凸显了当前做好健康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如何落实有关政策、利用各方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构建老年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健康养老福利事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事业离退休人员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1.基本情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为农业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创建于1954年,拥有儋州、海口、湛江三个院区,设有14个科研机构,分布在海南、广东“二省六市”。截止2013年底,热科院有离退休人员2776人,占全院职工人数的48%。其中离休干部22人,退休干部689人,副高副处以上人员200人,离退休党员468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热科院离退休人员数量亦呈逐年增多趋势,预测到“十三五”末,全院离退休人员将超过3600人,占职工总数的51%左右。全院70岁以上的占老年人口总数50%,80岁以上的占老年人口总数占15%。此外,空巢现象加剧,多数人步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整个队伍呈现老年基数大、知识较密集、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空巢化加剧、需求多样化、多点但相对集中居住等特征,使得单位保障压力增大,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院区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凸显。如何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机制,加快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准备,让离退休人员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是热科院离退休工作面临的重要内容。

2.主要问题

近年来,热科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落实生活待遇,实行空巢老年人帮扶服务工作,加强老干活动中心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联络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但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策支持不足。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多数还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基层得不到很好落实,造成离退休人员过度依赖单位解决养老。二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没有深刻的忧患意识,缺少战略意识和全局意识,对当前“三加快”形势,即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未给予足够重视。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我院资金来源渠道较为有限,缺乏财政专项资金长效投入机制,现有活动中心场所不足已成为阻碍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能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四是干休所建设滞后。从养老服务来看,与社区养老机构沟通合作不够,现有干休所养老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够齐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特别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尤显不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五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养老服务者队伍专业化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队伍的管理化水平和专业化发展。全院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仅12人,其中专职医护人员仅2人,其余的都是兼职人员,真正从事养老服务的很少,制约了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着力探索构建“居家、单位、社区、社会”四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积极推进健康养老制度体系、健康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年精神文化体系和老龄工作队伍体系建设,从制度、物质、精神、组织等方面,建立健全与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全面推进“和谐院所”建设目标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1.打造健康养老制度体系

制定和完善与老龄化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打造实用、高效的制度支持体系。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及时完善养老、医疗、住房和特殊人员人文关怀等各项社会保障,居家养老、合作养老、志愿者服务、社会互助居家养老、福利社会化发展的扶助等方面的操作细则,使服务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强化资金支撑。要根据单位收支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建立老龄事业与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把老龄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院老龄事业。三是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老龄事业工作推进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离退休人员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四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院网络、简报等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老龄宣传层次,扩大老龄宣传规模,丰富老龄宣传形式,不断增强老龄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提高宣传效果,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2.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保障体系

建成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以补充医疗保险、困难老人救助为支撑,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高龄老人补贴为补充,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保障体系。一是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建立离休人员医疗社保统筹、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适当扩大老年人特殊病种、大额门诊、住院报销范围,稳步提高老年人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单位负担。二是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以困难离退休人员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结对帮扶困难老人,建立专项基金,加大补助力度。三是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结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适当扩大慰问范围,提高慰问标准。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老年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借助社会慈善助老年活动项目,帮助改善基层老年活动场所条件。

3.加快健全老年养老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单位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志愿服务为补充,基本服务与选择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整合单位和社区服务资源和设施,逐步建立以家人、家政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单位老干服务机构为支撑,以社区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全面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服务、日间照料、文化教育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合作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儋州院区设施资源,通过合作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提高养老专业水平。三是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干休所(活动站)功能,加强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设立老年人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关爱工作。

4.加快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以院区医务室、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定点医疗医院为支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有效提高老同志的生命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是热科院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分别在海口、湛江和儋州医务室和卫生院,配备专业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各院区干休所定期邀请离退休资深老医师坐堂巡诊、召开保健专题讲座,为离退休人员解决疑难杂症,传授保健知识。二是建立离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与定点医院签订住院医疗定点协议,切实保障离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三是各单位定期开展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健康检查活动,建立健康档案,提高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健康意识。四是开展健康知识上门服务。主要对重点服务对象和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进行上门随访和检查,安排医护人员送药巡诊,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疾病预防知识。

5.逐步优化老年宜居环境体系

以创建“老年宜居院区”和争创“敬老文明号”活动为契机,加强离退休人员居住环境、人际环境、院区环境建设,构建全面和谐的安养环境。一是加快老年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离退休人员的需求,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院基本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新建和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院区“离退休人员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园区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二是加快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与老年人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居住区、道路、公共建筑和活动场所无障碍改造。三是加快构建全面和谐的人际环境。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生命质量。树立和表彰敬老爱老模范,开展“老人帮扶进社区”等活动,构建和谐互助的院区邻里关系。

6.逐步丰富老年精神文化体系

坚持以单位为主导,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培育老年文体队伍,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充满活力、参与广泛的老年精神文化,进一步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一是增加老年文体项目。整合资源,增加离退休人员文体设施项目,加强老年文体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引导离退休人员就近参加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二是加强老年文体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离退休人员建立老年文体协会等老年文体组织建设,把老年文体活动纳入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同志积极参与其中,丰富生活,感受快乐。三是加强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老年大学(学校)、老年课堂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鼓励引导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求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老有所为,引导老专家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海南省、热科院组织的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中。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1-0055-05

abstract:Constructingthecountrysidecommunitysportsservicesstructureisimportantmeanstoadvancethesocialismnewruralreconstruction.inordertoexpandresearchfieldofvisioninthenewruralreconstructionthecountrysidecommunitysportsservicesstructure,thearticletakethenewruralreconstructionasthebackground,Usingliteraturematerialmethods,investigationvisitlawandproofanalysis,exploreswayofthecountrysidecommunitysportsservicesstructureconstructioninthenewruralreconstruction,proposedthecountrysidecommunitysportsservicesstructureconstruction'sdevelopmentmodelinthenewruralreconstruction,providesreferenceforconstructingmultiplication'scountrysidecommunitysportsservicesstructure.

Keywords:newruralreconstruction;countrysidecommunitysports;servicesstructure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新型农村的发展战略。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全面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其中,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为此,本文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创新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及体育强国战略推进中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1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优势,构建以“强”补“弱”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社会、人口、体育以及制度变迁等多层次的结构转换。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之后孕育生成的。其中,新农村建设中党的农村体育政策法规对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95年《体育法》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给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开展与建设得到强有力的法制保障。2002年7月中央8号文件提出“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为了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深入实施,国家体育总局将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全面奔小康,生活要健康”的口号,在全国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得到加强。对改善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城乡社区体育建设作了重申,并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反映出国家从战略高度开始重视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既是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和管理、推进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又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是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渠道,是实现农村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新农村建设中,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仍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政策优势,构建以“强”补“弱”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农村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以农民为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城乡社区体育发展观念,积极扩大农村体育人口,建立和完善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服务的必经之路。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带动了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一项新理念、新认识、新政策的重要举措,也充分表明国家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自2006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方案》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议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的制定是从各省市自治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在全国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和财政部门积极配合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迅速增加了农村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面积,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以河南、湖北、江苏和山东四省为例,从河南省体育局决定2007年起为“河南省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年开始,每年在全省实施2000个以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五分之一的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其中河南宜阳多方筹资1712万元,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8处,为289个行政村配备了“一场两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80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路径,在全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率先高水准实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有效性建设为农民健身休闲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促进了宜阳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宜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湖北省财政、省农业厅增资至100万元,沿国道、省道,逐步为每个村修建一个综合运动场,即:600m2水泥场地、1副篮球架,2副乒乓球台,该场地可使农民群众农忙季节打粮晒粮,农闲时节打球赛球,简称“两打两晒(赛)”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体育文化活动,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两打两晒(赛)的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协的高度肯定,《中国体育报》称赞为“湖北经验”,并被借鉴到国家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之中。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已建成部级、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约4600个,其中“两打两晒(赛)”工程约450个。江苏省早已把“100%的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省政府2007年50项重点工作。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第一个高标准“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目标。目前,江苏省正在加快推进农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向较大自然村、农民集中居住点覆盖延伸,省体育局利用体彩公益金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和较大自然村新建2.5万个健身点,已有96.10%的乡镇建成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其中,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等提前一年就完成了100%乡镇建成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任务。把加强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体育部门当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努力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对促进农村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环境、邻里和谐、乡风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山东省政府计划到2010年底在30000多个行政村建成比较规范的体育健身设施和培养6万名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务现在已经初步完成。山东省5年间新建农民健身广场的总量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之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超市、农家书屋工程配套推进,已经完成3.6万个,占全省行政村和自然村总数的51.40%。其中,济南、威海、烟台和潍坊等市超过了95.00%。目前山东省部分市级管辖的行政村开始实施撤村建设社区的试点工作,如诸城市已全部完成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的建设任务。合并后的农村社区正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实现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在农村社区的全覆盖,开展“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突出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特色,使农民对体育价值和意义的全新认识,转化为参与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的积极热情。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二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日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各级体育部门不断建大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投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各种形式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和服务,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据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已经超过100万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0倍以上。2009年,还在广西、河南、重庆、福建4个省区市建成201个乡镇农民体育试点工程,在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建设60个综合健身馆项目。全国累计建成10万多个部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部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的建成,极大地发挥它在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引导、示范作用,促进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农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全国将近有1/3多的县市建立了农民体协,2/3多的乡镇建立了体育组织。有近30多万个城乡体育指导站和健身站点。2010年国家体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和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一些难题,加强了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与扶持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保障长效机制,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重点已从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建设逐步转移到乡镇社区体育建设,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社区体育建设的条件。我国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时期既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将遵循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特点和农村社区体育服务规律,加大对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物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和投入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逐年提高,农村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逐年增多,各种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深入农村社区,各种农村社区体育社团组织得以健康发展,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各项功能建构齐全,农村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增加,农村体育消费逐年提升,农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并进一步出台一系列力求促进和保障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从领导重视逐步走向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为积极探索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问题的新途径提供政策法规支持,稳定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政府服务机制、管理协调机制、组织活动机制、科学宣传引导机制、保障支持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努力建成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健身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把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树立新风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小康社会。

2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资源,构建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情况还很不乐观,受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交通闭塞地区,普遍存在着社区体育健身意识薄弱,老年人参与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的广泛性不足。这种现状不仅严重影响到全民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中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口。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农村人口72216万人,其中,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11.85%。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1]。在农村人口高达到72216万人的今天,我国面临的人口挑战大多是与老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44亿,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随着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农村人口即将进入老年,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在山东省9470万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337.28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老年人口占山东省总人口的比例为14.12%,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山东省农村老年人有794.0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6.09%,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预计到2020年,农村老年人口将由794.07万人上升到1316.1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由16.09%上升到30.45%,是城镇的1.9倍,年均增加43.51万人。到2030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为43.30%;到2050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为46.19%[2]。农村老年人社区体育健身既是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又是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列》的重要方面。目前农村老年人、妇女等很少参加生产劳动,他们的余暇时间多于城镇居民,应充分展现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创新体系构建的魅力,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创新活动,正确地引导农村老年人、妇女的休闲取向,提高老年人和妇女参加社区体育健身的积极性,改善老年人健康素质,特别是老年妇女的健康素质,形成正确的体育健身价值观念,对于推动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的全面、科学、有序地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由于受国家经济政策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社区在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均与城镇存在巨大差距。农村老年人中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加之许多地区农村社区老年人人口居住分散,因而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难度大,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效率低。根据课题组对农村1556名老年人的有效问卷调查统计表明,有49.62%的老年人平时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有20.20%的老人偶尔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只有30.18%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根据2005年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到69岁年龄段城镇居民体质水平高于乡村人群,而且城乡差距随年龄增大而增大。60到69岁年龄段的差距最大。我国要成为体育强国,有赖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与繁荣。

农村老年人作为一种有行动能力的群体,如果说起能力是思维、劳动、社交、信息和消费等多种能力综合的话,那么体育健身能力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老年人对体育健身能力的需求是多元化,包括政策法规对体育健康的支持、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体育健康信息和体育健康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按照社会发展朝着人类身心健康长寿的这一奋斗目标前进的理论分析,身心健康是个人的财富,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财富。国富民强是众望所归,而身心健康奔小康是通往国富民强的必经之路。身心健康帮助我们实现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享受幸福生活。老年人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我身心健康为前提,没有身心的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身心健康既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基本关怀,又体现着生命历程的顺利通达,而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是保证生命历程畅通无阻的最佳执行者。因此,在我国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过程中,应对“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社会需求,加大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在农村宣传力度,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积极地利用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村老年人社区体育健身意识和健身行为,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新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窗口,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厚,不仅包括广播、通讯、电信等信息设施,还包括体育设施在内的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农村老年人体育要发展,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必先行,没有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场地设施的硬件保障,农村老年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势必陷入举步维艰的处境。这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构成中,全面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推动“雪碳工程”、“亿万农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条例”的根本动力之一,也是为了弥补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关心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不但要配送器材,建设场地,还要通过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等相关知识的宣传、举办适合老年人参加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向他们提倡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为老年人的社区体育参与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指导条件,充分调动农村老年人经常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农村老年人的体育人口,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真正改善农村社区老年人体育事业落后的局面。

3充分利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返乡的机会,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传播效应,构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属于农民的范畴[3]。目前,我国农民工有2.3亿至2.4亿人(这一数字还在增加)。但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目前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将近有60%是1980年后出生的,大约9000万人;1990年后出生的大约占6%,约是900万[4],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流动加速了乡村社会现代化、乡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家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其有序流动有利于加大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文明的辐射力度,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社区体育价值观念,这是农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更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比上一代农民工他们的父辈的文化体育水平提高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着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这个群体在城乡社区体育服务中的边缘化地位。开始寻找属于自己享有的合理城乡社区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地位。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的分化流动,人们的自主性增强,大批新一代农民工进城、进厂,新一代农民接触到了先进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理念和健身常识,接受到了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的文化体育氛围的熏陶,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还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娱乐方式和社区体育讯息。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对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给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有改革推动力、政府调控力、科技促进力、文化推动力、人才资源力、经济保障力等诸多方面。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经济收入水平与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有力推动农村各项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根据对河南省320个村调查表明,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120元,其中外出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收入达到1356元,占农民总收入的42.47%,超过了农业收入,是当地非农业收入的近1.78倍,如图1所示。新生代农民群体外出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追求农

村社区体育服务需求奠定了物质基础,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留守人群体(主要包括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老人和妇女儿童)有了享受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带来的快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返乡的机会,建立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健身活动项目、健身活动内容,可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回乡后感到生活愉悦、具有幸福感,身心放松,得到充分修养和调整,为继续外出积累身心健康储备。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城乡社区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分布在城乡社区的各行各业中,他们已成为拉动我国城乡社区有效需求迅速增长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5]。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但是城乡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主体。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活动的区域有大有小,大致跨省、跨国,小至本乡、本土,但是他们始终不能完全脱离农村社区这块土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比较全面的体育健身知识与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但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社区体育的歧视。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长期流动,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政策的优惠,新生代农民工城乡社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城乡社区体育消费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农村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一代农民对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渴望程度逐步提升,为满足不同农村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共同需求,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6]这些来往于城乡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充当了城乡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传播者,把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引入农村,对城乡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经验的交流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使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新生代的农民工体育文化水平普遍较父辈高,有着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经历,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同他们的父辈一样,选择城市挣钱养家糊口,而是更加渴望用在城市社区学到的体育健身知识,用更加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回应劳动者今天的困境,主动争取基本的城乡社区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权利,保护自身和家庭的基本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权利。[7]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在保证政府作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的同时,要积极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要通过政策扶持、环境营造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建设,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管理工作,利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返乡的机会,各级政府和体育组织要抓住时机开展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村社区体育节目、体育知识交流、家庭体育交流、大中小型体育竞赛表演等健身活动,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传播效应,使他们所掌握的体育健身知识得到更有效的转播和利用,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积极参加农村社区体育服务的建设,更加鼓励经济收入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投资建设农村社区体育场地建设,让更多的农村社区居民收益。[8]

4结论与建议

4.1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关系着农村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事业,政府有责任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实施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必须建立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建设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应与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巨大城乡差异,我国城乡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城乡社区体育服务均等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4.2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政府在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宏观领域中发挥主导决策地位的作用。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制定调整优化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运行结构的宏观政策,建立和健全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逐步增加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协调职能,高效率地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水平。

4.3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在系统理念指引下、协调多个参与主体共同构建的服务全体农民群众的“新民、便民、利民和惠民”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需要覆盖全体农村社区居民,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氛围,从而体现农村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而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构建基础则是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把资源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发展动力优化配置,各尽其能,共同创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健身活动新局面。

4.4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市场商业性组织,不仅体现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多元化供给,也表现出不同供给主体的相互合作。但是,当条件不允许完全由政府提供时,建议作为受益者的农村社区居民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构建更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模式,提高农村社区体育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服务效率,实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多元化供给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山东省统计局.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2010.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王海东,王平.中国农村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5):679-687.

[5]赵敬华,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实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2):58-62.

[6]常华,周国群.我国群众体育的历程及发展趋势[J].体育与科学,2009,30(5):36-39.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老年健身服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本课题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HB12SH029)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老年健身服务对影响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6日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面对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强化老年健身服务是对社会基本养老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从而丰富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

一、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1、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多,导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短、速度快、人数多,这加重了我国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有限的基本养老服务资源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加快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2、我国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使得社会对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我国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制度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还存在着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问题频频发生,加重了社会对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满。因此,发展可持续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任务十分繁重。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在经济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老年人口过快的增长将加大社会养老的经济压力。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就是在国家“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发生,社会存在着薄弱的经济积累与过多的基本养老服务消费的问题凸显。同时,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且民间投资规模有限等情况下,投资社会基本养老的经济压力尤为突出。因此,在健全我国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制度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4、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加速了社会对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自古以来,我国是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多子多女是这种养老模式的基础。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控制人口过速增长,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家庭人口结构势必发生变化,家庭规模的缩小,空巢家庭不断增多。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繁重的家庭事务与经济压力制约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养老能力力不从心。因生活年代的不同,父母子女之间不同的观念诱发家庭养老危机。所以,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社会基本养老服务。

二、老年健身服务在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影响

1、积极开展老年健身服务,增进老年人科学健身水平。老年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民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旨在保障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已经得到社会普遍共识,在一些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有效论证。老年人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老年人健身可增强免疫系统,提高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推迟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衰退和老化,从而延缓老龄化程度,减少疾病的发生。在现阶段,通过科学健身这种简单且实用的方式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增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来缓解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对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压力。老年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与发展是对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加强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老年人科学健身是对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是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社会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

2、大力发展老年健身服务,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必然对社会经济、保障等制度的提高增加难度。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进入了疾病的多发期,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随之增加,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这负担不止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大开支,疾病的后遗症同时也给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带来沉重压力。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基本养老制度不健全。因此,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给基本养老制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因身体原因所带来的社会负担,还可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促进老年健身服务的建设,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因此,发展老年健身服务,推动体育产业,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健身服务,提高老人精神生活质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老年人身心健康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退休后老年人的活动由社会范畴缩小到家族范畴、社区范畴,随着空巢老人不断增多,老年人的不良情绪需要有途径去宣泄,运动健身成为了老年人闲暇生活中重要内容。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服务,组织老年人进行健身活动,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目的,也为老人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老年人通过参加集体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老年体育文化活动,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等各种不良情绪。老年健身服务的开展,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人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保障。

三、我国老年健身服务体系现状

老年健身服务是社会民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逐步成为是我国体育人口的主力军,据统计在我国体育人口中老年人约占40%。老年人参与健身运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建立健全老人健身服务体系是提高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同时,我国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健身制度还不健全。首先,社会对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的不重视,健身环境的不足。老年健身宣传没有开展,老年健身管理、条例、法令措施还有待提高;政府对于老年人运动干预较少,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导致我国老年人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缓慢;其次,体育工作者意识不够,组织措施不到位,缺少专业的体育健身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匮乏,都远远不能适应老年健身工作的需要;第三,老年人健身意识较差。老年人的文化素养、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在锻炼动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老年人健身目的在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但大部分老年人缺乏科学健身意识,且健身锻炼还处于形式上的参加,科学健身还没有引起老年人的重视。

因此,积极发展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科学化水平,培养老年人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积极投入健身运动。不仅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同时对我国经济、保障、文化、医疗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发展老年健身服务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老年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使我国老年健身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从而丰富我国基本养老制度建设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1]60号.

[2]刘玉海,蔡继云.城市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研究[J].人民论坛,2012.12.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

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种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

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面试理论基础;2.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理论分析指导;4.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晓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5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部署要求,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出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不断创新、融合、提升,基本建立起市域一体、医养结合、跨界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机制建设,营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部门及各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三)强化资金扶持。

设立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将部分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在机构建设方面给予补助,对新建的租赁的养老机构,省、市、县分别按每张床位给予补助。在运营方面给予补助,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给予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的规模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调高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市级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创新康养模式,构建多元多层的服务体系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

一是加大投入。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总投资4000万元。近年来,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做到年年有项目、年年有改造,完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投资350万元,新建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开通院民楼消防通道门,安装自动消防报警和监控系统;创建园林式单位。今年计划投资160万元,重新修中心路面,修建连廊,购置智能升降椅3部。二是创办全市首个公办托老所。投资100万元,xx市首个正式工商登记的公办托老所——xx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托老所挂牌运营,填补了xx公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空白。三是开展心灵慰藉工作。投资50万元,与xx市人民医院、xx康复医院和xx市安定医院对接,签订“医养融合”服务协议,在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康复器材室,为老人提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医疗康复护理,加快向医养融合型转化。四是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2016年,出资12万元,组织举办了首届养老护理机构护理员培训班,由人社部、民政部人事司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颁发证书,全市有110人参加培训,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7%,省民政厅政务网站予以刊发。五是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2016年,我局以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为契机,以标准服务为准绳,以“干净卫生”为抓手,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三轮’验收制(主管副院长自验、院长复验、局长三验)、飘红制、诫勉制”,收到预期效果。

(二)社会养老机构面向京津冀融合发展求突破。

按照“互联网+养老”模式,投资50万元,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了

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目前完成呼叫平台等软硬件建设,准备试运行,并与我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对接。迎接京津冀区域化协同发展,按照“医养结合、抓大促优”的思路,我市第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投资1亿元的康乐源养老公寓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运营后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占地40亩的xx市中医院医养融合项目以ppp模式运作,年内启动。占地50亩的安定集团医康养项目,主要建设面向国内精神障碍型老人的养老机构,正在土地收储;占地60亩的神农居医院养老公寓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占地280亩的大型医康养项目已完成选址,将建设面向京津的大型医康养乐园,xx的养老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呈现大投入的局面。

2014年,我局制发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完善提高一批、新建改建一批、精心打造一批”的工作思路,采取“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的办院模式,先后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55.5万元,拉动乡村投资1500万元,支持新建扩建农村互助幸福院263个,打造了朱里口、新立灶、西高头、周西等一批精品幸福院。与老年协会联动推进,推动了养老、敬老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后塘村老年协会摘得首届“河北省城乡社区示范性老年协会”称号,我市坑西村宋金玲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我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努力向全国先进行列迈进。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医疗保健服务业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压力与机会并存。在这种背景下,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契机,加快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实现健康老龄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辽宁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

1、辽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辽宁省自199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比例已高于全国平均线。根据2008年辽宁省统计数据显示,由2007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指居住在辽宁境内半年以上的人口)4298万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57.3万人,占总人口的10.64%。辽宁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68%迅速上升至2007年的10.64%,据预测到2039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引起经济社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向老龄结构转变,众多经济要素也必然会围绕老龄社会的发展而重新组合,新理念、新需求、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等都会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2、健康老龄化的内涵

根据通行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了“健康老龄化”问题。1993年第15届国际老年学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1995年10月,中国老龄委、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老年医疗保健研讨会。会上,我国人口学与老年学家、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邬沧萍教授作了《健康老龄化的科学涵义和社会意义》的会议主题报告,指出:“可以看出健康老龄化这一词组与我国传统上使用的‘健康长寿’近似,但寓意更深,内容更加丰富。”他进一步指出:“要全面、科学地理解‘健康老龄化’,必须明确六个要点。”这六个要点是:第一,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的大多数人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的预期寿命的提高。第二,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第三,人类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第四,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同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第五,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第六,健康老龄化是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二、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分析

面对辽宁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的需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群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总量日益增大。根据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虽然,近年来,辽宁省社会保障体制愈加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老龄化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紧急救助、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不断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产业中诸如医疗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日益显现,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面对中国的医疗保健服务市场的巨大市场需求,辽宁应抓住机遇,适应医疗保健服务市场需求,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并使之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

2、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根据人类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的发展趋势将会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已突破了“有病求医”的观念,医疗消费动机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美容、整形、康复服务正在火热走俏,健康咨询、家庭保健、保健旅游、健康饮食、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潜在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保健品市场的不断升温、特需服务的需求等,为医疗保健服务业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商机。老年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总量的提高,使得老龄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大有可为。

3、我国医疗保健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速

政府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事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医疗保健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速,陆续出台新的政策,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是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的“推进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2009-2011年应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为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大力发展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实现健康老龄化

大力发展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适应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医疗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加强行业监管,实行综合调控,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1、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医疗保健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将极大拉动和促进相关行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大力改善医疗保健服务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医疗保健服务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疗保健服务业的相关企业要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和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完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范和相关准则,发挥行会维权作用,使医疗保健服务业企业实现公平竞争,健康、自律发展。通过将政府、企业、行会及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医疗保健服务业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

2、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体系

在满足居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医疗保健消费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健全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及社会共同构建的网络体系,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一方面,辽宁各级政府及组织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和卫生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和保健意识及能力,并制定有关政策,在参观、旅游、出行等方面,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优惠服务和照顾。

另一方面,辽宁各级医疗保健组织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并适度增加不同形式、不同档次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发展家庭病房,采取定点、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健身、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时,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展敬老助老相关社会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保健服务业,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业的新格局。

3、创新发展及培养医疗保健业高级人才

目前,医疗保健服务业市场已经由粗放方式发展的阶段,过渡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阶段,应该以技术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制胜。大力发展辽宁保健服务业,要吸收现代医疗保健技术,优化医疗保健服务产业结构,形成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创新挖掘特色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建立新的产业模式,以适应现代人的保健需求和服务。

健康医师、健康监护人、营养师等保健服务职业已成为21世纪的热门职业。要积极引进国外技术、资金、管理、经营模式和人才,大力培养医疗保健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端正服务态度,树立人文精神、调整业务知识结构。对已从事医疗保健服务业的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医疗保健服务业,真正满足现代人关爱自身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需求。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9a513。)

【参考文献】

[1]黎文普: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的相关政策思考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7

【摘要】目前,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的地区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引起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它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调研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分析了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而搭建了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用科技创新满足老年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需求,为老年人及其子女等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社区;老年;健康;安全;平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门头沟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2%;15-64岁的人口为2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考验着传统的养老体系。在城市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向社区养老模式发生转变,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建设研究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

(一)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

截止2010年11月,门头沟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4586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8%,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2005人,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目前门头沟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10%,表明门头沟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门头沟区55岁以上老人各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图中表明,55-59岁的老年人比重很高,达8.1%,远远高于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说明未来几年门头沟区老龄化速度会更快。

图1门头沟区老年人年龄结构图

(二)老年人独生子女比例明显上升

调查统计表明,老年人拥有2个子女的比例最高,几乎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次为独生子女老人,占比18%,如图2所示。今后独生子女老人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在所调研的老年人中,有60%的老人和子女同住,40%的老人自己居住,其中独生子女老人独居的占5%,应当引起关注。

图2老年人子女情况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的4809位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统计如图3所示。仅有30%的老年人是健康的,46.5%的老年人属于基本健康,18.2%的老人属于不健康但能生活自理,有5.5%的老年人不能生活自理。

图3老年人健康状况统计

(四)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

图4老年人生活来源结构

调查统计表明(如图4所示),有55%的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27.8%,还有10.9%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生活来源。另外还有极少数老人靠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作为生活来源,但这些老人所占比例极低,不足7%。

二、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本研究在门头沟区选取了2个典型社区——绿岛家园社区和蓝龙家园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这两个社区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直接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根据访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门头沟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进入高龄期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更为关注,需求也更为强烈。

实际走访调查中,在所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定期上门巡诊、用药指导和社区义诊五个健康管理需求供选择的条件下,50%的老人都选择了社区义诊,位居健康管理需求的第一位,侧面反映出当前老年人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宽裕,义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健康管理需求位居第二位的是举办健康讲座,这一比例达到48%,说明社区老年人普遍健康知识比较匮乏,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仅限看电视和老人间的交流,因此,对权威专家的健康讲座需求很普遍。排在第三位的是建立健康档案,比例达43%,其实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的发现、治疗与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是老年人对健康档案还不十分了解有关;位居健康管理需求最后两位的是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比例分别为40%和33%(见图5)。

图5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统计图

总体来看,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各个管理需求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最高达50%。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

对于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防骗讲座、家庭防盗知识、家庭防盗设施、社区无障碍设施、防走失服务、防摔倒服务、定期安全状态确认、加贴安全提示以及应急服务手机配备等9个供选择的选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老人选择防走失与应急服务。

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日常生活中成员单一、缺乏人照顾,走失了一时很难知道。为了寻找老人,家属往往要耗费很多精力,找到后还要防范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在很大程度给警方带来较大工作量。由此可见,防止老年人走失是老年人安全服务的切实需要。

(三)其他方面的需求

健康管理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最大需求,除此之外,在访谈中了解到老年人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照料需求与精神慰藉需求。

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就餐(老人餐桌)和救急等方面。老人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送餐、清洁卫生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日常照料。

精神慰藉需求: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从家庭中获取的亲情关爱,另一类则是社会交往需求。亲情关爱需求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希望能与配偶和子女同住。老年人希望以共同居住的方式,更多地与子女和配偶进行日常交流,并得到照料与关爱。

社会交往也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的闲暇主要是呆在家里、看书读报、照顾第三代、串门聊天,这些活动主要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而社会活动方面,老年人最喜欢参与的是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多数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因此文体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们最希望社区中增加的服务设施。

三、门头沟养老服务实践—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对门头沟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我们搭建了“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老年人信息、位置、安全的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减少子女对老年人安全的顾虑。

(一)平台介绍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警报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位置信息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发送信息子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6、7所示:

图6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图7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按角色区分其结构图如图8,街道角色是本系统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社区角色是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需要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其拥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发送信息等功能;最终用户是平台的最终使用者,拥有警报管理、设备管理、接收发送的信息、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

图8按角色分配功能结构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共有三个页面,一是街道用户页面,二是社区用户页面,三是最终用户页面,如图9所示。街道作为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社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社区作为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最终用户承载,查看自身最近信息、历史记录,进行设备设定,查看自身基本信息、查看帮助信息等功能。

图9系统页面结构图

(二)平台服务

(1)安全服务。实现老年人的实时位置查询、行动轨迹查询、超出安全区域报警等功能,防止老年人走失。用户可以设置老年人熟悉的安全活动范围,当携带定位设备的老年人走出安全范围时,平台便会产生警报信息,并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从根本上防止老年人走失。

图10带生理传感的腕表图11个人生理参数监测界面

除了走失问题外,紧急事件是另一个危害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老年人紧急事件有跌倒、坠床、突发疾病等。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事件自己处理的能力较差,如无其他人救助,容易发生危险。某些紧急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才被外界发现,由于救助不及时对老人造成了较大损害。

老年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按下终端设备的警报按键,设备可以拨通预设的紧急电话号码并发送短信。同时,警报信息发送至系统服务器,街道及社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联系附近人员救助,确保老年人安全。

系统支持多种定位终端设备,老年手机、腕表、卡片机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设备。

(2)健康服务。利用腕表式老人健康与安全检测设备,自行检测老人的体温、脉搏和血氧饱和度,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平台上,形成老年健康档案,方便老人、子女亲属、社区管理人员快速、准确的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判断,并进行有效干预。

(三)运行模式

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平台的运行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街道独自维护,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建成后,由街道成立专门的老年服务部门和信息处理中心,对老年人警报信息进行处理,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由于街道是政府机构,可以得到最广大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获取用户数据更加容易,能够最及时地更新用户数据。

但是,由于街道自行运行会在前期系统服务器建设和服务中心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对前期的投资压力较大。

(2)研究机构提供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研究机构拥有能够满足平台建设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平台和开发维护的人力资源,由其提供运作、维护和技术支持,可以减少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可以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

但是,科研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会在用户信息采集、平台推广方面遇到阻力,需要街道进行协调。

(3)成立公司来操作。成立专门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运作,具备专门管理机构来收集和处理数据,响应居民需求,可以更进一步集成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公司化运作建立了一种运作的制度模式,便于在其他社区和街道推广应用,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

但是,公司化运作同样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安全问题,不易得到居民和住区单位的支持,同时,成立公司需要很长时间运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进展。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运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公司化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便于产业化应用,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陆杰华,吕智浩.北京市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北京观察,2007(5).

[2]闫堃.论城市社区老年保障的有效建立——以北京方庄的15个社区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王睨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2012(14).

[4]王婷婷.飘飘人数字科技老年人智能点台设计[D].湖南大学,2012.

[5]孟燕燕,于超群.社区老年服务供需状况分析[J].大观周刊,2012(11).

[6]张瑞明.城市社区老年保障及社区老年服务研究——以北京市广安门内街道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雷雯.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一从制度分析层面看社区照顾及其制度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8]龙玉其.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白学刊,2012(5).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孝文化;农村老年人;健康

在老龄化背景下,对于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来说,养老问题,老年人健康问题必将成为今后农村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1]。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典型特征,再加上农村的变迁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发展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着眼实际,勇于创新,科学构建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至今散发着勃勃生机。本文试图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作用,对我国农村老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传统孝文化提倡尊老敬老,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孝文化精华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都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赡养父母,孝敬老人、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愉快地度过晚年,已被我国人民视为高尚的社会风尚[3]。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尊老行为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德育的活教材,只有尊老爱幼,我们的家庭及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健康。

(二)当代孝文化提倡“老有所乐”、“社会有孝”

当代孝文化不仅继承了传统观念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也派生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如:当代孝文化认为老人不仅要有口腹之养,而且要有精神之养,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赡养父母。当代孝文化提倡“老有所乐”,即要让老人活得有尊严,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当代孝文化认为,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4]。由于独生子女要赡养多位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导致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再局限于家庭,全社会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家庭、政府及社会要以实际的孝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老年人身心健康既是孝行的追求,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

近些年来,尽管社会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等保障体系逐步惠及农村,农村老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基本衣食无忧,但很多子女在外打工造成的农村空巢老人及子女对老人的不支持、不关心等现实,使得农村老年人健康前景复杂多变。

(一)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缺乏,健身意识不强

农村老年人知识层次普遍较低,多数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有不少农村老人还有着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些导致农村老人难以对健康有科学的认识,没有科学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健康意识。至今,不少的农村老人还有着“劳动就是锻炼”的片面认识。农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多数老人不具备健身消费的经济能力,部分身体好的老人还依旧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有些农村子女道德缺失,对老人不理解、不支持、不关心,甚至还有虐待老人的现象。部分经济条件允许且有健身意愿的老人,也常碍于子女的面子,放弃了主动锻炼的机会。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以来,5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5]。然而,真正适宜农村老人的健身设施、场所并不多。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他们自觉锻炼的意愿并不强。当前农村老人的主要文体活动方式也就是串串门、听听广播、打打牌、晒晒太阳等,当然也有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开展了一些现代体育活动,如门球、舞蹈、太极拳等。总体来说农村老人活动方式单一,精神生活非常空虚。

(二)农村老年人健身保健知识、意识、能力差,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农村老年人对健身保健知识了解很少,他们的健身意识、锻炼能力一般较差。不少的农村老人由于年轻时过度劳累而又不注意及时恢复调整,长此以往致使他们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一体多病,腰腿疼、风湿及各种心血管疾病时常困扰农村老人。2011年,陈凌玉以浙江省农村为例进行的调查显示:农村老人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我健康评价较好者仅有21.1%,而且患有一种、两种、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人分别达到42.1%、28.9%、36.8%[6]。2009年,谢爱萍以湖南某农村为例,抽查的1208名农村老年人中,有835人患有各种慢性病,患病率为69.1%,其中患一种慢性病的有421名(50.4%),患两种慢性病以上的有414名(49.6%)[7]。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基于孝文化视阈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基于我国未富先老和独生子女要赡养多位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导致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借鉴当代孝文化“善事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会有孝”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理念,全面推进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普及和培养“善事父母”、“及人之老”、“社会有孝”的当代孝文化意识

通过弘扬当代孝文化,使广大农民逐步形成养亲、敬亲的自觉行为。全国公民要积极参加敬老公益活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要自觉投入到提供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事业中来。对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以学校为媒介推广孝文化,由于核心家庭对子女孝道教育的作用减弱,学校的教育作用应该在孝道推广过程中得以凸显以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8]。其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多方位多角度对新型孝文化知识进行宣传,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农民孝的意识,使当代孝道伦理和孝意识深入人心,并逐步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最后,应开展富有特色的孝文化活动,如文化下乡等活动,通过孝贤电影扬孝义,还可把孝文化融入到各种民俗特色活动中,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的孝文化教育,同时也展示出农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建立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敬老精神的有无是老年人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9]。也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良药。当代孝文化不再局限于“家庭”,也提倡“社会有孝”。因此,政府、社区和家庭应分别担当起孝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以实际的孝行,营造出一个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保障体系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等保障体系,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父母。

资金短缺问题是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主要问题。政府可走一条政府拨款,并引领社会资助的道路,对资助的民间组织和爱心企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以使更多的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投身到老年健康事业当中来。同时,政府、社区、家庭及各民间组织之间要加强协助意识,形成完善的、高效的农村老人健康保障体系。

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更离不开子女的支持,子女要从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关心他们。多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多与老人交流锻炼情况,经常询问父母的健康状况。

加强农村社区在老年人健康服务方面的作用,通过农村社区提供安老服务、医护服务、健身设施服务等。社区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农村老年人在疾病防治、心理保健、养生保健、老年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农村老人的健康意识。社区还应帮助他们科学制定出适合自己体质特征的运动处方和保健养生方法。

(三)建设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适宜于老年人的体育及健身基础设施

父母健康长寿、开心快乐是人口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实践孝行的主要目标。在日本百岁老人中有运动习惯者(包括身体活动)的比例:男性为54.14%,女性为40.12%[10]。农村社区建设,要本着“立足实际、方便实用、服务老人”的原则,为农村老人提供足够的运动健身条件。各村、镇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选择闲置的学校、农房等地方建立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让老年人有聚会、聊天的场所,解决他们孤独的问题。政府对于开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好的村,应给予奖励。要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健全老年人自我服务体系,提倡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为高龄生病的老年人服务。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体育及健身设施的建设要本着就近方便、环境安静等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广场、绿地甚至田野等公共空间,开辟农村老年人运动健身场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需求,完善农村老年活动场所,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农村“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四)建立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内容体系和健身咨询服务

大量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对提高心血管机能水平、增进中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预防治疗、康复心血管疾病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但老年人因其年龄、性别、体质状况等的不同,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频率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运动处方,选择适宜本人锻炼的项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高血压病人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研究和确立适宜于农村老年人锻炼的体育活动内容体系,建立农村老年人健身咨询服务体系,为每一位农村老年人量身定制运动处方,指导中老年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锻炼,必将对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有较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应选择简单易学、能够坚持、运动强度不大和能体验乐趣的锻炼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以散步为主的耐力体育活动,如健身跑、自行车、远足、登山和各种球类等。对中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最容易掌握,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体育活动。②以太极拳为主的传统体育健身运动:导引、五禽戏、太极推手和各种保健气功等。太极拳是人人可参与的健身运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③以扭秧歌为主的民俗特色文体活动:各地方特色舞蹈、健身操、等。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主要在春节和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时表演,对于中老年来说扭秧歌ttp/1.1200oKDate:Sun,25may201411:51:54GmtServer:microsoft-iiS/6.0X-powered-By:X-aspnet-Version:2.0.50727Consuming-time:1481Set-Cookie:__Readauth=wftUoieJrr/XkFV2F5fJZcsbXXlfFa7n1Bo2Zu0Di0eCgVXBqrXlj0ipC5LFQKnU;path=/;HttponlySet-Cookie:_Sessionid=ph524145m4z4of45ajrzrv55;path=/;HttponlyCache-Control:private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2312Content-Length:82596河北公共图书馆共享functioncheckoS(){varua=navigator.useragent.split(";");if(ua[2].indexof("windowsnt6.2")!=-1){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else{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8下运行!')");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javascript:alert('本app仅在windows8下运行!')");}}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jQuery(this).addClass("over");}).mouseout(function(){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jQuery(this).addClass("over");}).mouseout(function(){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checkoS();});functiondoprint(){varbdhtml=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varsprnstr="";vareprnstr="";varprnhtml=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17);prnhtml=prnhtml.substring(0,prnhtml.indexof(eprnstr));var_first="基于孝文化视阈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再探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议程安排,我就卫健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搞好医养结合、推进全区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作个简要汇报。

一、开展医养结合优质服务,提升健康养老产业内涵

一是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要求,我区率先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审批,实行备案制。积极稳妥的将闲置床位较多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支持设立老年病科和康复护理科。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规范开展营养指导、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2017、2018年,我区在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为老年人开设方便就医绿色通道,开通率达到80%以上。

二是促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依托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通过老年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与老年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老人提供连续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传、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2018年共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21250人,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共3家。

三是加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健康小组长的优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护士一起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上门巡诊,健康宣传,基本实现社区老年家庭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共14358人。

二、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一是强化试点引领。一是注重学习借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健康养老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和医疗规划框架内,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方式,在健康养老方面结合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医疗卫生资源在养老方面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及养老服务建立健康养老的新模式。我区今年以灯塔医院为试点单位开设了老年康复护理科,设置病床30个,配备医护人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目前已收完全失能病人共15例,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今年灯塔医院在宝莲寺镇刘王坡村征地249亩,用来建设新院(预计在2022年完工)。其中医养结合项目建筑面积将占总建筑面积14.93%,可以满足500人床位需求,新建成的灯塔医院将集医疗、护理、托老、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六位为一体,实现全程无陪护照顾模式。

三、目前现状

一是健康养老发展不平衡,城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在于社区配套用房困难,造成健康养老服务项目难以落地;二是养老机构民办私营居多,但有一定规模,医疗完善,上一定档次养老机构偏少,存在医疗资源介入不足问题;三是社会力量投入健康养老事业的热度虽高,但具体项目落地少,一些服务、保障、医保跟不上,现行的医保政策,不能把日常人工护理费、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加重群众的经济负担。四是健康养老问题涉及到卫生、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医养结合需要具有合法资质,现有的医疗资源是以医疗为目的配备,要实行医养结合,需要针对性的升级改造,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篇10

一、落实状况

(一)统筹规划发展养老服务设施情况。我县将发展养老事业、兴办服务设施纳入全县民生工程。现已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个,床位60张;农村幸福院18个,床位90张。

我县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有民办养老机构一所,床位72张。除此之外,我局积极引入资金,兴办老年公寓,发展民营养老事业,白鹤老年公寓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装饰。今年立项老年公寓及老年公寓,积极申请纳入全省ppp示范项目。

(二)完善土地供应、补贴支持和税费优惠等政策情况。我县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积极规范土地使用。今年县财政安排资金175万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我县正积极探索通过补助投资、运营补助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杨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均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我县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力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养老服务队伍。

(三)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箱结合情况。我县现有养老机构17所,现均无条件单独设立医疗机构,但均与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县卫生局、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开展,不定期下乡或进入养老院为老年人开展免费检查、宣传老年慢性病防治,进行康复护理。老年人在卫生院和医院就诊,均享受优先服务。

(四)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情况。我县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活动。划定专门场地,支持老年人跳健康舞、打太极拳;组织老年人成立各种协会,方便集体活动;认真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倡导正确养生;开办老年大学,成立各种学习班,引导老年人学习;举办书法和绘画展览,让老人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情况。我县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养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工作协调,定期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未形成体系。居家养老需要社区、社工、志愿者上门入户提供养老服务。而我县社区尚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也未建立社区社工组织。目前社会自发的家政服务,如:保姆、钟点工、清洁工等,可视为原始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从业人员也未经过专业培训,所提供的服务缺泛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居家养老的要求。

(二)城乡困难群众参与社会化养老难。目前,部分农村老人和城镇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困难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农村老人七、八十岁了还要下田种地,几乎是劳动到生病老死。除了政府负责保障的弱势群体,还有部分处在低收入边缘的群众也因经济拮据得不到应有的养老照顾,没钱的人花不起钱,心疼钱,无法心疼身体。

(三)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任务难度较大。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基层从事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完成任务难度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筹资渠道多途径。县、乡(镇)政府将逐步加大投入,确保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机构运转、人员经费和机构内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经费。要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要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

(二)探索运行管理多元化。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的原则,积极摸索养老服务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分类管理办法,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运营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有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促进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