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46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1

酝酿十年之久的卫生防病与监督体制改革将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夏季正式拉开序幕,我市将分步骤地撤销原市区两级卫生防疫站,组建市区自上而下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卫生监督所,成立预防保健服务科研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此,引发了卫生防疫站从职能、机构到人员的大调整。而建立在原有职能、机构、人员上的档案工作也无疑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和挑战。档案人员应如何应对,从哪些工作入手,积极配合和支持改革,是一个急需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挑战

1、机构的整合对现有档案工作格局的冲击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防疫站、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市健康教育所合并组成,今后,还要逐步将市性病防治所并入。因此,原各自为政的档案工作格局将被打破。这些机构原各为一个立档单位,各有自己的档案工作网络和工作模式,现在都将并入疾控中心这一新机构内。市疾控中心的档案工作和各并入单位档案工作将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布局,都是改革为档案工作提出的新问题。再有,疾控中心建立后,对市防疫站内部机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新成立了应急中心、质量控制科、体检科、预审科等。而内部机构的新建,原有机构人员的分流,又使得重新组建科室兼职档案人员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2、职能的转变导致现有档案工作任务的调整

卫生防疫站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划转到卫生监督所,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不是职能的萎缩,而是职能的拓展。由原卫生监督带动卫生监测转向以卫生防病为主,其职责也由原承担全市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拓展到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职业病和对突发疫情的调查处理。疾控中心还将以科研为先导,以技术服务为手段,重点加强卫生监测、检验技术服务、健康教育、预防医学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单位职能的变化和拓展必然导致与单位职能息息相关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都必将伴随着疾控中心新业务新技术的出现而产生新的内容,如业务档案的收集范围势必要扩大,档案的分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随着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与市疾控中心为同一法人单位)的成立,科研工作将加大力度,档案人员对科研档案的立卷指导上就需要加大投入。再如,卫生监督权力的撤出,使得档案人员将不再承担对行政执法档案的指导任务;但同时,由于疾控中心将以检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收入手段,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就成为关乎疾控中心生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配合此项工作,就要求档案人员更经常地深入科室第一线,加强相关的技术材料如卫生检验检测技术报告、检验设备管理等技术材料的立卷指导。

三、对策

1、正确认识改革,思想上作好两手准备

卫生防病与监督改革必然会对档案工作有一定的冲击,档案机构和人员也面临调整,档案人员思想上可能会有一些想法。但应看到,疾控中心在科研、监测、技术服务职能的拓展和加强,将会给档案工作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既便档案机构、档案人员都可能要面临调整,但这项工作却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档案人员应对改革抱有正确认识,即使面临分流,也应克服浮躁心理,踏实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2、关注改革进程,档案工作要有前瞻性的安排

档案人员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关注改革进程,认真学习中央、卫生部及市卫生局关于卫生防病与监督体制改革的文件,主动关心和了解有关信息,对档案工作可能因改革而做哪些调整,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站得高方可看得远。特别是目前防病保健体制的改革并不是一步到位,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处在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完善之中,我们更要随着改革的进展,新的机构的出现、并入和人员的分流,积极思考由此引发的在档案全宗的设置、分类大纲和编号方案的调整等方面一系列的改变,同时还要着手进行档案相关工作制度的修改和档案兼职人员队伍的重建等项工作。

3、盘点家底,对档案室藏做到心中有数

市疾控中心各并入单位档案室应着手盘点自家家底。也就是说档案人员要对其所保管的(包括分室保管的)各大门类的档案的数量,检索工具的种类及数量,档案室编制的编研参考材料数量,以及所存资料的数量,甚至档案室装备用具等都要进行清点,拉出清单,编好目录,为档案室并撤做好准备。

4、宣传档案法,依法进行档案材料的转移

档案人员要将此次卫生防病与监督体制改革做为一次宣传档案法、贯彻档案法的很好的机遇,运用多种形式,增强单位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人员要通过宣传档案法,促使单位领导明确作出任何个人无权擅自带走任何技术档案和业务资料的规定;此外,档案人员要把好档案转移关。笔者主张,目前存于各并入单位档案室的档案应就地封存,不因单位人员分流而转移。单位之间档案转移待疾病控制中心机构调整结束后再做定夺。但如果调入监督所的人员有特殊原因确需带走档案的,应书面向档案室提出申请,报请站科两级领导批准后,办理相关的档案转移手续。再有,调出人员需要带走由科室保存的、与其监督业务密切相关的技术资料档案的,在得到主管站长和科室领导的批准后,也要通知档案室,档案人员要参加和监督其资料转移的全过程,科室要备有档案转移目录,要由经手人、科主任、档案人员三方签字。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2

1背景

我市2003年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随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疾控系统从职能、机构到人员的大调整。而建立在原有职能、机构、人员上的传染病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也无疑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2004年1月1日统一应用国家建立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我市按照卫生厅要求认真落实,并成功的应用了国家建立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了全市110万人,监测网络覆盖到全市93个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将信息采集从乡镇到国家,形成了五级网络(中央、省、市、县、乡),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随着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升级发展,传染病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从哪些工作入手,如何对定时、实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利用是一个急需研讨的问题,对长期传染病数据信息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开发利用已成为各级疾控系统档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问题

目前,基层疾控系统传染病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对传染病档案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够配置不足;疾控中心自成立以来,从编制到科室的组建,再到人员的配置上都有了新的变化,由于编制的减少,人员十分短缺,档案管理人员由原来的专职人员改为兼职人员,传染病档案工作无专人收集管理。二是整理归档的重点传染病档案材料不够完整,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对数据的分析不到位,档案材料无价值。三是传染病档案管理工作仍然没有跳出封闭式管理模式,信息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淡薄,没有超前性、预见性,消极等待,被动服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传染病档案管理得不到发展,停滞不前。

3对策

学习《档案法》,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提高传染病档案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好编研工作,应具备档案编研专业知识和疾病控制专业知识。疾控系统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因此加强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和编研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档案人员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疾控专业知识,才能阅读和分析业务技术报告和总结,才能选择反映专业特点和内容的编研材料题目及适合的类型,这是确保编研材料具有价值的前提。

要建立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的传染病档案,要注意平时积累和及时记录,按要求组卷归档,文件材料要及时形成。不同病种、不同疫情的传染病资料一定收集整理齐全,防止缺漏,保证档案的系统性。传染病档案的文字和图像等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编写的文件材料内容要与国家标准的实际参数、数据符合。

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传染病防控任务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开展疫情监测的分析预测、制定防治策略等都需要掌握和对比档案资料。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能将所有年度的传染病监测资料集中起来加以汇编,做出有针对性的统计和分析,使档案的利用变得系统和直观,极大的提高准确性、针对性和节省时间,更高效的防控传染病。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3

1.1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

对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与防病和科研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为疾控机构创造经济效益,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干部调动或提拔时的查档工作就行。因此,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过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

1.2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有的疾控机构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管理队伍有待加强随着疾控机构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干部、职工人事档案数量增多,个人材料进档频繁,使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重视不够,疾控机构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往往没有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导致疾控机构人事档案建设滞后。

1.4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程度滞后

目前,很多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疾控档案管理中广泛运用,资料检索、调阅档案等仍习惯用手工操作,这样既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又影响工作效率。

2加强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加强人事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

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人事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开展对人事档案正确使用的宣传,加强党和国家关于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借阅利用的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上引起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人事信息,为疾控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参考性的人事档案信息,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2.2健全制度,进一步规范人事档案管理

面对新时期人事档案的管理,紧密围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产生的人事档案资料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以及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等环节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档案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使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2.3增加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

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疾控机构配置专(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落实管档人员待遇。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在现代化技术应用普及的今天,档案管理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保管工作,而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包括硬件系统的维护、保养,软件系统的应用、开发,网络风险的防范等,这些都需要疾控机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因此,应当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4加快疾控机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当今时代,随着疾控中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充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选用适合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软件,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可以使查档人员利用计算机,在不接触干部档案的前提下查阅干部档案原件,从而提高查阅档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干部人事档案的保密和安全。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总结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4

以中心档案室长期保存文件卷和1992―2011年年鉴中摘录(第二章第八节:文件简报)资料做参考,按国家规定的公文种类分类整理统计。

2时期界定

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前(1992-2001年)和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后(2002-2011年)共计20年资料。

3公文统计

机构改革前10年行文479件,机构改革后10年行文890件,共计1369件。数量上改革后比改革前增加了85.80%,见统计表。

疾控中心常用的行政公文文种主要有八种,如表中所示,数量最多的是通知,占公文总数的41.56%,其中以培训和会议通知居多,占各类通知总数的65.23%。申请最少,仅占总公文数量的0.81%。

4资料分析

资料中防疫简报和通知占改革前后公文的76.62%。占改革前75.16%,占改革后77.42%,百分比差异不明显,在数量上的差异却较大,防疫简报较改革前上升了35.29%,通知则增加了164.74%。增加幅度较大的还有意见、计划、报告和申请,其中报告是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改革前的三倍。八种行政公文中只有纪要呈下降趋势。

5差别原因

5.1营口在辽宁省属于中小城市,卫生医疗机构设置同大中城市无异,尤其是城市人口较少,卫生资源存在较大浪费现象,因此市政府决定将市卫生防疫站、市职业病防治所、市结核病防治所、市劳动局所属的卫生监测所和两个市区卫生防疫站六个单位合并,成立营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营口市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在岗人员数量增加近一倍,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逐年扩大。特别是市区没有区级疾控机构,市疾控不得不承担起区级疾控的职能。

5.2卫生防病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家、省、市和县(区)战线工作一体化,指令性工作和常规工作协调发展,专业督导和绩效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和专业培训明显增多,有效地保证了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职能科室的设置较机构改革前明显增加,专业划分更加科学细致,是行政公文数量增多的重要因素。

5.3随着科技进步,电脑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建立,各类信息资料的形成更加便利和快捷。因此,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大的公文难免存在,也是公文数量增多的原因。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档案管理规范化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neweraofmunicipaldseasecontrolhealtheducationshouldpayattentiontofilereservesandstandardizedmanagement,andspecificallydiscusseshowtodevelophealtheducationfilemanagementsystemtomeetcontemporaryhealtheducationandhealthpromotionrequirements.

【keywords】healtheducationfile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

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疾控事业的蓬勃发展,疾控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发挥健康档案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强化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意识建立健康教育档案网络

1.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健康教育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形成了大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数据,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要增强这方面档案意识、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健康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业务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疾控工作服务。

1.2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网络,设立健康教育档案,即在中心设立由主管领导牵头,各科长参加的全中心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中心档案室负责全中心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负责起草制定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经常到各科室检查、指导。

2强化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新模式

2.1加大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保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基本环节,且每个环节都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所以要有素质高、能吃苦刻苦、具有奉献精神和较高政治素质的人员管理。

要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增加投资,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坚持内训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使这支队伍成为疾控档案事业的主力军。

2.2采用多种渠道提高技能

健康教育档案业务培训必须紧跟发展需要,加以创新并着重学习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等技能,鼓励档案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工作新态势。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使健康教育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在培训方面采用参加培训班、进修班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档案知识培训,以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2.3健立档案工作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档案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健康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保护健康教育档案,延长其寿命,使疾控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转变。

3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因地制宜促进健康教育

3.1利用绩效考核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引进奖罚机制,纳进考核评选,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在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整理突出的档案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申报档案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研究档案资料的利用和开发。近年来,开展疾控绩效考核工作中涉及大量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注意收集整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建设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3.2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繁重任务,尤其是健康教育等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健康教育技术档案。从疾病控制的工作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为疾控机构进步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波.谈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2011.17(4);241-243.

[2]匡有成.健康教育档案的作用和管理[j].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10(2);34-35.

[3]钟先阳等.热带海域驻岛军人的健康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34-535.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6

【摘要】本文从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确保档案资料及时、全面、完整地收集,积极配合院中心绩效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绩效考核;档案资料;收集;重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专业机构,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卫生检验监测、健康教育、紧急疫情处理等工作,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建立与疾控机构相适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作为新的手段和方法,既是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疾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院中心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等相关要求,在结合本机构疾病控制工作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几年的实践,认识到绩效考核在完成预期疾病控制综合目标任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拓展业务工作范围、促进业务创新、增强单位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部门主要承担院中心传染病监测完成率、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规范处置指数三个指标的资料收集及上网输入数据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深深地认识到“功夫在诗外”的道理,绩效考核每一个指标的完成,都离不开平时档案资料的日积月累,平时工作做得细,就能较好地及时地完成绩效考核要求的工作。在此,我有一些工作经验与各位共同交流、探讨,以期给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工作一点启示与思考。

一、绩效考核关于传染病方面相关指标介绍

(一)传染病监测完成率。这个指标的填报涉及多个所处室和部门,包含23个病种;收集资料内容包括:部级和省级开展各种传染病的监测方案、监测结果、监测执行情况总结;督导方案、督导报告;个案登记表、个案收集情况表;各病种工作进展报告、情况通报、总结。

(二)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暴发疫情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传染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暴发疫情需要收集资料包括的内容有:某病种启动应急响应的通知、实施方案;防控预案、防控方案;初步调查报告、进展报告、结案报告;样品监测数、样品检测报告单,密切接触者人数;问卷调查;疫区消杀面积数等。

(三)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规范处置指数。这项指标与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收集的资料类似,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组织形式上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运转

从需要收集的资料来看,基本上规定了绩效考核资料收集范围和具体内容,但如何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收集这些资料呢?

有什么途径或者是制度确保资料的收集呢?

(一)建立健全组织形式。绩效考核是一个既系统又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且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为此,院中心成立了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指导办公室,院中心主任牵头;成立了以各部门主任组成的省绩效考核专家库,明确中心领导班子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分工、协作分工。工作中坚持中心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他们的职责是切实加强省本级绩效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省本级绩效评估工作任务责任落实,负责省本级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从而在组织形式上确保绩效考核工作有效运转和实施。

(二)领导观念意识更新。在形成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目标之初,档案资料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充分的信息资料收集,不可能完成绩效考核工作。这就要求疾控中心领导观念意识更新,打破传统旧的思想套路,破除年终工作完毕才开始收集资料的观念,充分认识资料收集重要性,在制定绩效考核目标的同时,即着手收集资料,做好绩效考核的前期工作,既能确保绩效考核目标的实现,又能保证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完成。

(三)认真组织,加强培训。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作为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绩效考核工作:负责考核工作整体协调和各项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负责组织辖区区域和机构绩效指标的指导和自我评估;负责绩效管理系统数据的录入与审核:负责绩效考核相关信息的报道和结果通报,以及后期的反馈工作和指导意见。

绩效考核工作系统复杂,涉及到疾控中心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指标的理解和贯彻,涉及到相关专业人员。因此,实施绩效考核前,加强职工培训尤为重要。院中心采取集中培训、部门讲解指标内容等多种形式,多次组织职工充分了解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和考评结果,对理解不充分、不到位的,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使绩效考核工作得以有效、顺利地进行。

三、管理制度上保证绩效考核资料的收集

绩效考核最基础的工作即资料的收集,没有充分的资料收集,就不能有效地参与绩效管理。要做到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有机结合,需两部分工作同时布置、同步开展,同时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收集策略,做到绩效指标延伸到哪里,资料的收集就跟进到哪里,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完成了绩效考核工作,又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本部门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了重点急性传染病资料管理制度和文件资料收集的流程图,从而使资料的收集更快捷、更有效、更具有操作性。

(一)制定重点急性传染病资料管理制度。为了加强重点急性传染病资料的管理,及时完整系统地收集资料,提高管理水平,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重点急性传染病资料管理制度。内容包括:管理原则;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档案保管等项。

(二)制作文件资料处理流程。制定文件资料处理流程,严格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资料收集完整及时。内容包括:上级来文;本部发文;疫情处置资料;出差资料等。

档案资料的收集,不是单纯地为了绩效考核,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科学规范疾控工作内容,提高整体公共服务能力,为疾控机构内部科室及职工工作绩效评定提供依据,以求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推进疾控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龙,仲杰.档案工作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探讨.中国档案2013;(3):64~65.

[2]谢晓华.疾控工作绩效考核资料归档的几点体会.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48.

[3]刘见顺,李韧.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做法与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9(25).

[4]奚冬,周东晓.浅谈疾控绩效考核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心理医生杂志2012,5(下).

[5]叶春明,邹拥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档案科学化管理刍议.黑龙江档案2013(2).

[6]许艺文.疾控机构绩效考核的意义与思考.中外健康文摘,2012(4).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疾控中心预防控制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54-01

疾病控制档案是指在从事疾病防治卫生监测及其他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计算机磁盘、光盘等不同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一、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主要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以及各种文体事物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一是有关综合管理方面档案。包括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各种传染病、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卫生监督、监测质量的要求,工作规划、总结,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会议通知纪要等资料。二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如: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管理材料,卫生监督材料,疫情、感染事故、食物中毒、个别违法案例分析材料,以及各种毒理检验材料、化验材料。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的防治规划方案,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个案调查、专题总结及传染病死因报告卡。常规“四苗”接种率的有关表、簿,以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处理报告。三是卫生监督监测的各种法律文件和各种规范的文书。如:各种发放证照的书面申请、现场监测数据、样品检验、实验结果报告。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体制及其职责

第一,档案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由一名中心主任负责领导档案管理工作,并列入分管主任岗位职责。本中心设立档案室,负责中心文书档案管理,对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由各科所进行管理。中心档案室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建立健全本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检查各科室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等

(2)负责中心文书档案资料的接收、整理、分类、鉴定、统计、保管。

(3)负责组织本中心各科所档案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档案信息交流。

第二,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设1-2名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本科室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工作。

第三,将档案工作列入各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范围,每个工作人员应做好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纳工作,将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工作完成顺序,及时整理齐全,交本科室档案员整理后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三、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有

凡是反映本中心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照片、录音带、光盘等不同载体的文件均应收集归档。

(1)上报、下发的文件及下级单位的有关资料,请示与上级的批复。

(2)本中心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例、规章、制度、组织沿革、大事记等。

(3)本中心召开的党政职工代表大会,业务会议通知、记录、纪要等会议材料。上级颁发的奖状、荣誉证书等。

(4)各种国产和国外进口的仪器设备的全套随机文件材料,主要包括购买申请、批复、大型设备的招标书、合同、图纸、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校准证书、使用、校查、保养、随机软件等。

(5)疾病预防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规划、总结和监测点的记录。

(6)计免、疫情、计划免疫方案,免疫效果观察和接种事故调查,疫情报表和统计分析。

(7)消毒杀虫灭鼠计划,实验数据标本,监督审批材料。

(8)空气、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记录、报告。预防性卫生评价材料。

(9)农村改水改厕等调查评价材料。

(10)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监测评价材料,防护措施研究材料。

(11)检测使用的各种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及相关资料,检测报告存根。

(12)质量体系文件及质量体系运行产生的相关记录。

(13)宣传教育规划,宣传手册、照片、录像等材料。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8

随着深化医改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国家提出了“46312”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进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即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全员人口数据库。经过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具备完善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系统。当然,在医疗卫生水平和通讯技术不够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东西部的差距最为明显。

2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的档案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2.1使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更加科学

信息技术因为其高效性而使得档案信息的采集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首先了解的是,疾病档案在疾控中心有着非常核心的作用,是在一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时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的依据。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输出pDF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其次会建立文件目录来使信息更加有条理,而且电子档案的整合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达到统一。一个完整有效的疾病预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对疫苗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会对系统进行不断地升级以满足档案资料的不断补充。

2.2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电子档案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标准化的信息档案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疾病预防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给医疗事业的改革提供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想法。利用信息技术,对疾病预防的档案进行个性化的分类管理,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通过关键词的筛选来找到更加精确、更加适合的疾病预防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工作上的繁琐。标准化的信息档案还适用于预防医学工作者阅读,为医务人员撰写论文提供有效依据。

3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上的应用

3.1更好的与民众沟通互动

首先,疾病信息平台上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明显提高,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来获得医学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疾病信息平台可以对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进行识别、筛选、过滤、整理,将人们感兴趣的疾病预防知识及时的总结,普及医学知识。因为民众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相应的医疗卫生知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量,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现代医疗机构的又一伟大突破口。

3.2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效率

在没有建设疾病防控的信息平台时,向国家上报传染病信息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现在仅需要几秒钟,患者一就诊,他的信息很快就由医院的HiS系统上传到区县平台、到市平台、到国家平台,效率提高了很多,从源头上避免传染病的漏报。正是因为卫生管理者可以时时监测到一个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情况,所以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制定相应的传染病应急预案。另外,疾病信息平台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的效率,用条形码代替原先的手工接种卡。建立的数字化预防接种系统老百姓可以实时在线查询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随着电子监控系统在疾病免疫上的应用,逐渐开始对免疫疫苗的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4.1信息技术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分类

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分为: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结核病信息系统、学校症状信息管理系统、儿童肺炎监测管理系统、犬伤暴露报告系统、医疗机构监测信息检测系统、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基础支撑平台、GiS平台系统、慢性病检测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经过相应的数据采集,将信息整合到公共卫生数据采集统一平台,再上传到数字疾病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的信息处理。正是因为完善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安宁舒适。

4.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在面对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以使政府做到有条不紊的实时监测与控制,还可以规范在平时各种医疗防控一线的具体措施如儿童肺炎、狂犬病的治疗等。而且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运行的好坏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体现,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测试和实践才能在疾病爆发时得到更好更快地应用。所以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自动更新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5信息技术在疾病预防上的其他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还可以拓展到各个方面去服务和预防疾病。如将信息技术与气象技术合作,分析各种气象数据与流行病的发生概率,找到空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向老百姓发出预警。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含量高,经费投入大,人才队伍强,所以要通过远程教育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培训。毕竟,基层疾控人员业务能力建设、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也是构建疾病防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都是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

6结论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9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10

关键字: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医院管理

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概述

(一)服务项目付费

此方式运用时间比较早,是一种最为简便的支付方式,使用范围比较广泛,是一种对消费项目逐一付费的结算方式,然后再由医疗保险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付费。但是此付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无法约束医疗行为,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也不利于医疗机构自身成本管理。

(二)总额预付制

此方式指首先由医保结构对医院提前支付一定数额费用,之后由医院承担患者此范围内的费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在执行中会出现问题,如:有效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医疗费用控制与患者产生一定矛盾等。

(三)按服务单元付费

此方式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一个特定的参数划分为相同部分,将每一个划分的部分作为一个服务单元,是一种预先估算患者每日的住院费用,之后按照患者住院时间作为收费标准。

(四)按人头付费

此方式收费定额是指按照医院服务人数的总和进行收费,医疗保险机构预付给提供医疗服务方一笔固定的费用,在此期间服务方会提供给收益方合同规定范围内服务,不会另外收费。

(五)病种收费

此方式指将病人疾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分为多个组,对于不同疾病组进行不同的收费定价,病人按照此定价进行一次性付费。

以上支付方式可以归纳后付制及预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其他四种都为预付制。此类方法简便易行,但是也各自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一方面会损害患者利益,另一方面无法调动医疗服务者积极性。当DRGs-ppS付费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为基础的预定额付方式)出来后,立即受到世界各国卫生经济学专家的追捧。它的出发点和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执行体系,难度系数非常高,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推行这种付费方式还必须得到法律层面的支持,否则,支付标准将成为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方永远争论不休的问题[2]。

二、DRGs-ppS付费方式

DRGs-ppS付费方式包含3个方面[3]:(1)属于将病人分类的方案,将特征相同的病患分为一组,此方法方便对病患进行系统管理。(2)以病例诊断为分类基础,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病患具体情况。(3)将病患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与医院治疗结合,制定付费方式,此方式的实施的基础为预付费。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与医院的医疗水平、卫生条件等有着巨大的关系,目前根据支付方式的不同将支付对象划分为医疗服务方提供与保险方支付两个部分,就目前而言,其改革趋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后付制向预付制方式发展

根据目前医院支付方式来看,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采用预付制,可将预期性成分变为服务方制定的一种激励机制,此机制能够有效减轻服务方风险系数,是将医院全部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由此可知,不断加大医疗改革力度,不仅能够促进支付方式向预付制发展,还能推动支付发展向现代化、多样化发展,同时这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趋势。

(二)单一支付方式向混合型支付方式发展

现在未出现一种支付方式是全面完善的,每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历史阶段性及适应性,对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处于适应的状态,采用合适的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可以帮助社会不断的发展和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比如体检可用按项目付费、专科医疗机构对危及患者的治疗中可采用DRGs-ppS方式。各种支付方式之间的优缺点之间可以相互协同作用弥补,单一支付方式向着混合型支付方式发展,可以减少在支付过程中出现的支付方式不适用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经验表明,混合支付方式能够得到收益[4]。

四、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管理的影响

DRGs-ppS是近年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新趋势,由于此改革与医疗机构紧密相连,因此医疗机构应为积极应对DRGs-ppS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一)医院管理方面[5-6]

1.医疗质量的提升

DRGs-ppS付费方式真正不断推广发展,其中医疗质量监控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医疗质量监控程度,能够直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因此医疗机构应该提高对医疗条件、服务水平、费用等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是医院管理水平在监督下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创新发展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

2.医疗成本控制

采用DRGs-ppS支付方式可使病患费用支付不与医院直接联系,在这样的情形下,相关报道显示有一部分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出现下滑的趋势,因此医院想要长久发展,需要制定经济有效等治疗方式,例如可通过合理控制药品费用,达到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真正做到用药的合理及安全性。

3.提高医疗效率

病患平均住院日和病床周转情况是直接衡量医疗效率的两项重要指标,医疗效率是医保管理和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临床路径是属于医疗管理模式中的质量效率型,其核心是不断改善质量监控情况,起着控制医疗费用无效支出的作用。近年,临床路径随着医疗体制不断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医院组织方面

医疗机构组织将会用来配合DRGs-ppS付费方式的实施,配合实施的过程中会对医院病案室的管理、信息中心的管理、医保办公室的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1.病案室的管理

病案室的管理对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可靠性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DRGs-ppS付费方式中分析病人数据,是体现在病案中的第一页,疾病和手术编码的问题是病案数据主要质量问题。病案室具有业务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其组织建设会对病案科的功能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病案的管理,在医院编码员的培训与聘用方面应该早做准备,同时提升医院的管理力度,实现病案的管理和参考价值。

2.信息中心管理[7-8]

DRGs-ppS的实施需要各个医院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及时完成相关对接工作,避免出现因对接工作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事件发生,加强信息中心管理,确保医院信息的准确、完整,实现各种信息管理及动态浏览。从某个层面上讲信息中心管理与病案室的管理密不可分,近年电子病历不断发展,因此病案室可采用此方式对病患资料完整记录,这样也就方便的信息中的管理进程,但是目前在我国采用电子病历的医院还比较少,因此目前医院部门可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实施管理,达到促进信息中心管理的目的。

3.医保办公室管理

由于DRGs-ppS支付方式与电子病历的不断完善,病患在对医疗费用进行支付时已经不再和医保部门联系,可直接通过病案室和医保中心之间直接进行沟通,完成病患的医疗费用支付,此状态体现了医保部门工作内容和性质等将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医疗机构应积极预测这类变化,做好应对改革变化的准备和调整。因此医疗管理机制的不断合理完善,必须加强医保办公室的管理。

综上所述,由于近年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改革是一种必然现象,同时此项改变会对医疗机构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医疗结构应该为改革所会产生的变化,做好准备工作,保证自身正常运营。当然,就近期而言,主要就是应对DRGs-ppS支付方式的改革变化,同时医疗保险费用的改革对于促进医疗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加大医院管理现状,合理调整医院各部门的组成结构、智能等,才能真正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明强,penGming-qiang.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52-54.

[2]朱国隆.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38):252-253.

[3]张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探析[J].医药前沿,2015,5(31):378-379.

[4]马丽平.DRGs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医院,2006,10(6):20-22.

[5]魏万宏.国外DRGs付费制度对我国疾病付费模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2,33(21):45-47.

[6]郑大喜.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与医院成本核算发展趋势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