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6:51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1

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其特有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网络新闻是将网络的特性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的特点有: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的新闻存在的条件之一,有了数字化的技术才能将网络新闻传播出去,它将文字、图象、声音等数据进行压缩、复制、传递,并在需要时将这些数字解压缩提取出来。网络新闻的数字化则将一些媒体要宣传的信息、广告等都进行数字化,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大大节省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成本。

二是多媒体。网络新闻实现了文字、声音、图象的同期声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它借助网络的技术将文字设计、动画、图象、声音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使得受众能够更加被吸引。

三是大容量。网络新闻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信息空间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大量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字词可以当场给出定义,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四是全球性。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媒体的公平竞争,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的地域局限性。

五是快时效。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是由网络技术所决定的。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出去。同时,网络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传播,这样的新闻传播速度与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新闻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效性极强的网络新闻报道方式使受众感受到了网络新闻的极大威力。

六是高选择性。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完全接受到全部的新闻,而网络就没那么多限制,只要受众登陆到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站收看他所想看的新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二、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预期

网络新闻写作要把握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网络新闻传播,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第一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一是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网络新闻的受众,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受众群,通过网络高速获取最新信息是他们的普遍需求;二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受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三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网络新闻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受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受众渴望接近深度信息,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主体新闻背景、影响及主体新闻事件发展趋向。“用网络媒体作新闻报道,求实效首选‘文字’,求直观首选‘图片’,人物访谈、讲话首选‘音频’,动态感强的场面和重大事件报道首选‘视频’。”

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有新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标题是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受众阅读网络新闻信息速度的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扫描式阅读的时代。人们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开始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三是阅读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几率的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便利,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受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

鉴于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要求及行为方式出现的新变化特点,网络新闻写作有其自己的特殊方法:

一要精心制作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往往最先被搜索引擎捕捉,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描述准确和寓意深刻的新闻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一般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网站深层内容的第一引导力量。好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链动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就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标准:一是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是。在一个新闻标题中,这四个要求被实现的成分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注意:一是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字的文字标题,以确保描述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标题第一个词对于描述新闻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闻标题要善于标新立异;四是为了解新闻的前后关系服务:五是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识。另外,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在快速阅读中读者难以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要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网上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要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清晰地捕捉新闻内容,写作时就要做到:将重要新闻要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方式合理排列并加以描述,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突显关键词语,避免强调整个句子或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增强读者是跳跃着的注意力;用最重要的事实或结论作为这一页新闻的开始,并写简短的新闻概要;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完成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与描述;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者为先的原则,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以“对读者有用的”的方式写作网络新闻,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准确、简洁、突出,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

三要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网络新闻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读者是分层去索取新闻信息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要精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的层次结构,按照读者关注度、需求度,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要素进行立体化的划分排列,确定一个页面里诸新闻要素的组合排列关系和多层页面中的组合排列关系。分层展示一般不要超过四层链接。网络新闻写作需要立体分层表述。需要注意:一、对新闻重点因素进行精确分解,确定第1、2、3页面呈现内容。如果传达的新闻信息能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二、保证每个页面的内容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从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通过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实施链动的信息群落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以及参考资料等等。

四要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搜索引擎是人们检索网上信息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让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查寻,是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新闻的再度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为了使新闻信息的内容能在搜索引擎上请晰显现,一则新闻最前端的数十个字是新闻全部内容的简明标示,受众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描述判断新闻与自己的需求。其写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二是制作新闻概要,将其置于页面最前端,精心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三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新闻的内在联系及本质。

五、滚动式、超文本、互动式写作。从网络新闻的类别来看,文字新闻是其基础部分,大部分视频和音频新闻往往是在文字的支撑下再通过超链接技术来完成的。网络新闻中,文字的写作是其重要的基础部分。网络原创新闻的写作更强调即时滚动式写作,它是一种超文本写作和互动式写作。为满足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网络新闻写作无“截稿时间”的概念,一切均为“现在进行时”即全方位跟踪新闻事件发展、即时滚动式的写作。网络新闻的一般写作过程是:1、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快讯;2、十多分钟后写详细报道、多篇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展开;3、接着附上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4、最后写出对此事件的评论。这种写作方式,为保证捕捉最新动态,以快讯为主,然后跟进比较详细的报道,如果有需要再跟进述评。其中快讯很重要,是即时滚动式写作中的主角。随着新闻事件的每一步进展,快讯都要争取与此同步发出。如果发得频率高、密度大,就成为即时滚动式写作的另一种形式,即文字现场直播,它是实时写作发展到极致时出现的一种报道方式,像电视一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非视频或声音。

四、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受众的阅读需求和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和新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树立全新观念。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人员面对更快的节奏、更多的变化、更高的强度,促使从业人员必须有较全面的本领,必须树立全新的新闻职业观,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要不断强化竞争观念。正确把握网上受众对网络新闻内容与形式的期望与要求,对自身网页建设策略不断进行调整;坚持创新观念,网络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网络媒体要增强原创性;加强服务理念,扩大网络新闻服务竞争的规模与层次,强化网络新闻的服务品质;增强市场观念,网络媒体要开放搞活,吸引更多网民;培养务实观念,充分利用网上新闻资源和各种背景资料,加强现场新闻采写,以增强网络新闻的新鲜感,促进网络运作与交流。

提高理论技能。要又快又好地写出网络新闻,必须打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工作的科学而坚实的理论与业务基础。媒体是现代社会中重要公共资源,必须始终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网络新闻工作者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政治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党性原则在网络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且更要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需要,创造性地体现舆论引导能力。

熟练业务技能。网络新闻工作者除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知识和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即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方面的素质,包括应用计算机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技术、运用通信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电子论坛获取各种最新的信息)、网络新闻和网页设计制作及传递、计算机辅助报道技术、稿件传输技术、多媒体应用等的能力。最好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能熟练的编排文本、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材料。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空前提高了新闻记者、特别是报纸记者和大众媒体客观、真实、立体的报道新闻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与质量,这既是信息时代提出的崭新素质要求,也是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

注重新闻实践。网络媒体在写作风格、采访工作节奏上表现出自己独特优势,使传统新闻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文字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二是以线性文本结构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超文本结构为主。当然,在学习和掌握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的同时,不能丢弃对文本写作与能力的训练,包括文字技能和摄影技能,新闻工作者主体素质的综合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当紧密联系、依托自己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工作实践,加强网络新闻采编实践,牢固掌握网络新闻采编实务的运作规律,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不断弥补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真正成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复合型媒体工作者。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网站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修改一下标题或对文字简单删节,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写作和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描述方式和内容结构布局陈旧、单一,给网络新闻带来了诸如信息承载过量、服务功能单调、技术依赖性强、新闻可信度降低等缺陷,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但是,毕竟网络新闻涵盖了传统媒体新闻的诸多优势,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它既满足了受众新闻信息的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不足,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一个全新新闻形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2

随着计算机领域和信息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工具已从以前的黑板、粉笔发展到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并重的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自己收集资料进行讲授(包括照片、影音及制作powerpoint演示课件等),虽然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教材相关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但是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看与听,并没有实现主动地学习,并且教学内容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不能有效丰富。网络教学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助于形成“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什么是网络自主教学?其概念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讲授理论知识,课余时间由学生登录学科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在线自测,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网络课件中有多种多媒体手段:视频、Flash、图片、ppt等,文字部分主要简述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真正体现超声的特点,其中插入了大量的解剖图、病理图及典型的声像图,还可根据讲述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动态图像,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教学时间不受课堂教学学时的局限,教学内容可以大大丰富。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自主选择和查找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这对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课件自主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

网络课件自主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①资源性。多媒体网络课件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适合不同级别学生的需要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不但能够为教师备课提供资源,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即学生在学习超声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查阅其相关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对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具大量的学科素材,便于快捷方便地进行查询;②自主性。网络教学因无老师现场指导,需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又可能造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交互性。这一点尤其重要。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有关问题,但大多数时间,还是通过网络课件和教案进行自主学习为主。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有较强的交互性,要适合学生自学,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行调控,并随时验证学习的成效。

三、网络教学课件模块组成

网络教学课件模块组成包括:①教学内容模块。这个模块为教师上课时的ppt课件,可供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后下载复习。学生上课不用单纯忙于记笔记,进而花更多的时间听课、记忆与思考;②教学相关资源模块。提供从互联网搜集的全国优秀教学课件、精品教案及教学录像视频等网上教学资源;③教学图片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图片,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④试题库模块。提供以选择题为主的练习,目的让学生随时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⑤在线论坛模块。主要是通过网站让师生进行互动,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网络课件制作体会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3

关键词:微博客;服装评论;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87-01

自微博客正式引进中国以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迅速攀升的用户数量引发了一场“微革命”。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网络形式,微博客可以说是微博不“微”,力量巨大,随之而来的“围脖文化”也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最为热门的话题。

微博客(microBlog),简称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是一个中国式的词汇,但这种互联网产品原型是美国的twitter,用户在140字内发表信息,而这正是一条手机短信的信息长度,它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形成一种最简洁的互联网和手机的交互,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可以嵌入其中,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平台。所谓服装评论,是指评论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针对服装相关的各类现象、问题、事实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介绍性、思辨性、描述性的论述形式。服装评论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时尚的自由的应用文体的姿态出现的,它的形式也是多元化的,不仅有纸质媒介的传统传播方式,还有电视媒体,以及各种互联网所具备的交互平台。

在微博客风生水起的今天,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交互方式,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体力量,微博客正以其“微薄”之力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也为现代服装评论赋予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

一、即时的高效。网络评论一直以来都具有其他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信息传播快,时效性强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微博评论自然也继承了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并且更上一层楼,因为微博客不仅可以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最重要的是它打通了从手机到互联网,也许你不会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出门,但是你一定会带着手机,这一点变化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使得微博评论的时效性比起传统网络评论又有了巨大的飞跃。现代服装评论往往是与当下的时尚风潮和热门的新闻话题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它讲求很高的时效性,利用微博客发表评论,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没有了传统媒体评论所需要的制作周期、截稿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口号那样“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例如有一场服装秀,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手机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而你只要动下手指便可以观看或者发出评论,这就是“微博速度”。

二、简约化的传播。微博短小精悍,以140字为限,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也带来了媒体内容、传播形式的深刻变革,继而对传统媒体造成现实的考验。在动辄上百万的微博粉丝面前,传统媒体奋斗了几十年的发行量、收视率明显处于弱势。面对微博的挑战,传统媒体积极融人其中,把微博作为辅助传播渠道。不论是历史悠久引领世界流行风潮的《Vogue》,还是针对时尚年轻人活泼无厘头的《昕薇》、《米娜》都在新浪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都积极快速地融入了互动互融的新业态。微博的这一特征,也使服装评论的写作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它促使专业服装评论人员要写好短评论,在快速即时的短新闻面前应力求将评论写得短些、再短些,不仅要短而且要契合实际要有风范、有深度。

三、自媒体的开放。网络评论与传统评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与传统评论相比,网络评论往往更能跳出评论写作的固定模式,个性化突出。微博客在形式上说是一种自媒体的媒介形式,这种形式为网络评论的开放性又带来一场变革。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谢因?波曼(Shayne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联合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体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在微博中,所有的用户扮演着媒体与信息受众的角色,也就是“草根话语权”,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传统媒体当中的服装评论者主要有专业的业内人士和一些边缘人士,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以我,这使得各路评论铺天盖地海量化的袭来,一方面它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但另一方面,很多普通大众水准不高,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往往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堆没有专业价值的评论甚至有的会混淆人们的视听。

今天,微博客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带给我们方便之余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借助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下的现代服装评论也将会成为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4

关键词:数字故事;电子白板教学;多媒体教学;wiki简报;网络教研

数字故事,滋润细无声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能给学生视觉、听觉、心灵的三重冲击。例如,在回顾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时,改变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口述,讲述历史背景的做法,通过一个数字故事,将音乐、图片、字幕三种信息相结合,引导学生观看。在沉痛悲壮的《殇》音乐背景下,可以播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张张反映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梦魇般的痛楚历史的图片,并配上生动的字幕解说,然后出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图片,同样也伴随着字幕解说。通过数字故事,学生一方面印象深刻地回顾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深深感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探索精神,也伴随着思考叩问谁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从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电子白板教学,实现交互的课堂

电子白板,以其强大的交互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学校普遍使用着电子白板,但如何巧妙地应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还需深入探索。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明确长征的路线、体验长征的艰辛,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重走长征路,标清长征所走过的地点,研究红军长征中历经的每一件大事。学生利用画笔,在图上圈画,每到一处,拉动相应图片,指图讲解,重温长征那段红色的历史。这样的电子白板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归纳及分析问题能力。电子白板已成为教师们得力的教学工具,成为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

多媒体教学,呈现多彩的历史

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利用多种元素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呈现多彩的历史。在以往的历史课中,但凡讲到文化,一般采用的就是按照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项目分类讲解,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对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例如,在学习隋唐文化时,我们通过多媒体,利用图片、影音资料、大数据等精心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将历史、文化的演变比较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将赵州桥、苏州宝带桥、北京颐和园玉带桥、云南丽江的黑龙潭桥相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与思索之余,认识到隋代这一集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的“精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学、听、读、悟中,走近并融入了这个辉煌的时代。

wiki简报,记录成长的足迹

我们的教学之路,因为参加青年教师历史研修网络团队而变得不同。研修中,我们经历了共同的成长,留下了共同的足迹。我们把这些成长的足迹记录下来,利用便于人人参与、修改的wiki简报,促进问题研讨和案例研讨,定格为了一个个成长的美好印记。一份份wiki简报的背后,凝聚的是老师们在一次次的认真学习后,对自己教学现状的“望闻问切”,对自己理念与实践的深刻剖析,对历史教学的多角度思考与创新,对教育梦想的新的启航。一期期的wiki简报,记录了我们在研修中的思考,是成长中留下的一份充实、美好的回忆。

网络教研,思想火花的美丽碰撞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事实上,通过青年教师网络教研,我们彼此思想的交流获得的不只是两种而是能激发出更多更完善的想法。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5

关注量背后的真相

截止到2012年10月8日,两个被众多研究认为具有“科学传播公共领域”性质的网络传播主体(媒介)———“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以下简称“松鼠会”,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质,“果壳网”和“松鼠会”既指创作团体,又指特定的信息和讨论媒介,因此,这里说是网络传播主体(媒介))新浪微博分别拥有粉丝数53万和70万,其中,活跃粉丝分别达到30%和40%。这看起来是很庞大的数字,但从数量上看,这两个主体拥有的粉丝数远远不及其他类别(娱乐、生活)受关注的微博粉丝数量。另外,即使与科技类微博本身相比,粉丝数居前的仍旧是各涉及科技领域的名人。以当日为例,科技名人排行榜第10位的乔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拥有的250余万粉丝量仍然是这两个网站微博的几倍之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果壳网和松鼠会微博的活跃粉丝比率非常高,高于以上提及其他所有的著名微博,因此相应的pR值和互动率也较高。但是,关注率、评论数和转发率上却远逊于其他类别的著名微博。这说明,一方面这两个网站微博的活跃粉丝更加具有独创性,因而具有所谓“民主批判”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两个网站微博的粉丝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性,活跃和互动只在这一范围内展开。Bmw2011年的一个整合营销项目这样描述果壳网的用户:“果壳网的受众覆盖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科学常识和职业分布的都市青年人群,活跃用户中包括部分科技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在传媒、活跃博客圈内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声誉,能够影响意见领袖群体。果壳网的站外粉丝(如官方微博粉丝)主要是对科技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并对科技创想和生活乐趣有浓厚兴趣和独特见解;对果壳组织的线上线下活动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传播力”。这种描述表明果壳网的关注者符合某些类别化特征,如学历层次较高、并且在某些领域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等。科学松鼠会一直与果壳网并提,在用户群体上,也具有类似的特征。这说明,虽然用户数量众多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用户总体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些用户已经具备了相互交流、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特点,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群体。

根据CnniC的第30次互联网使用报告,松鼠会和果壳网用户这样的“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群(大专及以上)在全体网民中仅占21.6%,且有增长缓慢和比例逐渐减少的趋势。这说明,即使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松鼠会和果壳网的用户群也缺乏公共性,仍然局限于某个群体内部的交流,对更多数和更普通的大众来说,它们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也缺乏足够的接触行为。松鼠会倡导的“将科学的坚果剥开,把美味的果肉献给大众”没有实现,只是吸引了一群看热闹的松鼠。既然具备了前面提及的理论上的接触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为什么大众对于科学传播仍然缺乏必要的和自愿的接触呢?

接触行为原因分析

前面提及,接触行为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面的要素:接触欲望和接触可能。虽然很多研究从技术上论证了普遍的接触可能,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可能性还应该具备相关的社会因素。

(一)标签化界定与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在经历了最初以信息公布和交流为主的阶段之后,开始向社交媒介的趋势发展。微博和SnS社区已逐渐成为网络的代表媒介。在网络传播的社交属性日益鲜明之后,网络传播体现出明确的群体化和标签化特征。“标签”是一种简单的描述方式,通过语言符号对用户个性进行归类,也是社交媒体实现用户群体化的简便形式。被标签了的用户会按自己的标签分类寻找从属群体,并实现线上交流。“标签”包括QQ、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等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介的普遍使用。为自己贴标签几乎成为进入和使用这些媒介的必要条件。“贴标签”实际上体现为用户“找组织”的行为,使得群体的建立更加容易,群体内交流也更有机和密切。但同时,这种内部联系密切的群体意味着群体边界的严格和强烈的排他性,巴斯曾经指出:“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斥他人”,本身就建立于信息交流而没有现实联系的虚拟群体更是如此。因此,在由主要标签界定了群体的主要特征之后,群体会自然产生一种排他性———即对非本群体特征的人的隐性限制。因此,一旦果壳网和松鼠会的粉丝群体具备了如Bmw的营销项目描述的群体特征,那么,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学历较低、信息影响力和传播力较差或是年龄偏大的用户都自然被排除在粉丝群体之外。也就是说,基于标签化选择形成的群体在实际上阻碍了不符合这种特征的其他用户实现技术理论上存在的接触可能。

(二)媒介使用与满足

专注于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受众对媒介的惯性接触主要来源于对特定媒介的媒介印象,这种媒介印象来自受众信息需求的满足与否。因此,在科学传播中,以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为代表的理论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媒介能否满足更普通大众的信息需求,是大众会否持续选择接触这些媒介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普通大众是指不具备以上所称“果壳网粉丝群”特征的,在中国网民中占绝对多数的,在学历和影响力方面都处于较低层次的网络用户。

2012年6月19日,豆瓣科学松鼠会读者花园小组有用户发帖“有没有反感科学松鼠会的人?”由于本主题帖是可查证舆论中第一个对科学松鼠会提出根本性的批评意见,同时来源于其读者群体,可以看做是群体内部的一种“自反”式传播,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否则将造成群体信息流通不畅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主题帖及讨论中的代表性意见做文本分析,讨论被公认可以体现“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式的果壳网和松鼠会提供了何种性质的信息,以及这种信息能否满足普通大众对于科学信息的需求。

用户表帅@c语言提到:“去果壳网看了一下,总觉得有种选择性失明的辟谣。有问题的新闻一抓一大把,但是总是选择一些不会得罪某些部门的新闻去进行科普。”这种论调遭到了leucine的反驳,认为果壳网是商业化的网站……“选择性失明”是由现存环境决定的,像果壳网这样具有科普性质的网站不需要承担如同社会性媒体那样的社会责任。此观点立刻被荒野地铁说成是“的儒生逻辑。……这样果壳网和松鼠会就没资格来校训公众什么是科学真知”。虽然意见不一,但可见其用户群体对其传播内容的认知基本一致,即这些民间的面对公众的科学传播机构主要就社会热点事件用“现有知识”进行科学原理方面的解读,不进行社会科学层面上的深入剖析,也没有发展地看待科学本身。本帖很多用户提出了松鼠会(果壳网)反对中医的观点,实际上,松鼠会从来没有正面提出“反对中医”或态度明确的相关言论。但从其文章立场来分析,相关作者经常从西医体系或现代生物学角度进行问题说明,经验和传统往往被忽略。如影响较大讨论女性例假期间是否应该洗头和采取冷食禁忌的文章,就挑战了中医妇科的经验和传统。虽然文章评论提供了开放的讨论,也有网友参与反驳。但相同立场的文章一多,还是会造成如Dr.希鲁鲁克本帖中所说的:“有的甚至连西医都不是,懂了一点统计学原理就开始来说这说那,好像很懂似的。其实科学也是在慢慢发展,还远远没有到一览众山小的水平。我也爱好科学,但我很反对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一切,太狭隘了”的总体印象。

与其他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中国哲学具有根本上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而就目前来看,中国普通人群的媒介素养并不高,不具有对于信息的独立辨别力。以前面讨论的问题为例,普通大众例来遵行的经验传统受到了挑战,但由于松鼠会看似“开放”的讨论氛围让大众没有清晰的认知观点,同时,松鼠会的各传播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态度基本一致,争论只处于用户群体的讨论中,使得他们的科学传播失去了主体上的“反思性”和“公共批评”。因此,在对此类网站的媒介接触中,普通大众无法获得对社会根本问题的深刻看法,也不能获得具体和实用的生活经验,他们的信息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可见,无论从何种层面上讲,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对这些具有科学传播性质的网站进行持续性的接触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也就进一步将其用户群体固定为Bmw营销报告所描述的范围。

可能的后果和潜在的危险

由于网络科学传播媒介具有以上所述的用户群体特征,将可能导致创始者和之前研究未曾预计的潜在后果。这些后果可能包括:

(一)科学认知变为身份象征

前已论及,松鼠会和果壳网发展很快,用户人群和站外粉丝群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这种扩大并不代表用户范围的扩大和层次的深入。如前所述,用户被固定在某一特征的人群中。更重要的是,这种特征化群体的倾向可能进一步深入,变成某种身份的象征符号。《江淮晨报》曾有报道指出:“‘去参加松鼠会的活动’,已经成为京沪两地青年人的时尚”。

这句论述经常被引用作为科学真正开始流行,科学传播成为大众参与活动的证据。但实际上,这句话包含了更多的信息:首先,“参加松鼠会的活动”是时尚的标志;其次,“参加松鼠会的活动”是中国内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时尚青年的选择;该报道同时指出,松鼠会的用户人群中,人文学科背景的人数甚至超过理工学科背景的人。仔细调查可以发现,很多人给自己的标签与“旅行”、“电影”、“音乐”甚至是“独立电影”、“独立音乐”等明显具有都市小资气质的特征相关。

这说明,对于松鼠会的线下或线上接触,主要目的是寻求一种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参加松鼠会”的活动或者“成为松鼠会的用户、站外粉丝或者活跃粉丝”成为一种象征性符号,象征对于时尚的领悟和接触能力,以及现代都市的生活态度。

(二)“知沟”的进一步扩大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是一种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化理论。如前所述,松鼠会和果壳网这样的科学传播网站固定了其用户群和站外粉丝群,普通大众对其失去了接触欲望和接触可能,没有持续性的媒介接触行为。因此,其用户和粉丝群体掌握的科学信息相对于普通大众更多,他们关于科学信息的知识鸿沟也就越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科学传播,只能使这种传播越来越局限于特定群体,成为“公众理解式”的科学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要求是支持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就整个社会而言,不能形成对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无法通过大众的“知”与“疑”形成社会公共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由大众对科学的普遍关注实现科学最终为大众服务。

(三)科学信息的娱乐化

松鼠会成立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让科学流行起来,把科学的美味果肉奉献给大众”。在这种宗旨的指导下,松鼠会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做了深入的改变,很多研究都分析了这一点,并认为是松鼠会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方式确实吸引了更多理工背景或单纯对科学技术有兴趣的用户,但是,刻意对用户和粉丝群的迎合造成其传播的科学信息进一步娱乐化,在上述帖子中,有不止一位用户提到松鼠会(包括果壳网)的深入娱乐化倾向。除了传播话语之外,由于前面提及的传播内容不够深入、不够符合大众生活需要等原因,科学信息体现出多层面的娱乐性,也渐渐偏离了科学传播本身的目的。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6

网络教学应该有别于课堂的教学形态。网络的教学应用在移植课堂教学形态的同时,应该存在自身的形态方式。这个形态方式就是网络的学习形态、知识形态和教学形态。其表现为微学习、微内容和微引导的形态表征,构成了网络学习的三个合成矢量要素,呈现出网络教育的学习景象。

【关键词】网络学习;微学习;策内容;微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2)08—0025—05

一、序言

计算机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工具层面,二是整合层面,三形态层面。在工具层面,网络是教育的手段,用以移植现有的课堂教学形态,即网络教学呈现出课堂教学情景,教学设计遵循课堂学习规律;在整合层面,网络是教育的方式,用以呈现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影响和改变各学科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形态层面,网络教育是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代表教育的网络学习体系。在传统教育形态基础上建立起网络的教育形态,使之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空间。[1]

纵观网络教育的现状,更多的是体现在工具层面和整合层面。其主要特征是移植现有的学校教育形态和形式,改进课堂教学和辅助学习过程。表现为教材和课堂是网络展示,网络学习是网络上课和网络读书。网络课程、电子教室与电子教材实际上是呈现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

网络教育形态体现在网络学习形态上,有着自身的网络教学设计。不同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网络学习形态具有网络教育的思维特征:数据库思维、程序思维、链接思维和复制思维。[2]学习形态的变化势必导致在教学和设计上发生改变。网络教学的“课”与“教材”不能完全移植学校的课堂和教案。网络的学习形态是什么?找到网络学习的特征与形式,就能够在网络的学习形态下构思出全新的网络教学形式,在形态层面上真正开拓出网络教育的新出路。

近年来,新媒介学习在研究微型学习概念,它代表着新兴的学习方式。微型学习是于2004年由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提出,他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3]由微型学习带来了微内容的教学资源分类研究。其研究大多聚焦于移动媒体与成人教育的优势。的确,作为新媒体学习,微型学习体现了不同于学校学习的特征。我们研究注意到,微型学习能够体现网络学习的一些特征,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网络教育的课堂形态问题。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寻找不同于移植课堂教学的网络教育形式,以达到网络教育教学效果更为显著的目的。因此借助于微型学习的概念,引入网络的学习形态——微学习形态,并基于微学习形态下微内容知识形态,以及基于微内容下的微引导教学设计等三个概念构建出网络教育形态层面的应用。

本文从学习、知识和教学这三大基本形态构成出发,研究网络教育形态层面概念,重新审视学校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解析网络的学习、知识和教学形态,促进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网络教育的学习——微学习形态

学者对微型学习的定义是:微型学习是一种非正式的、随时随地的、非系统的学习行为,体现了一种泛学习的概念。之所以借助微型学习概念,是因为其与网络学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但网络学习形态不等同于微型学习的概念。为之区分,这里以微学习形态的概念来表征网络学习形态的意义。

1.网络学习形态

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工具方式、整合方式和形态方式。工具方式就是网络教学课堂,播出课堂实况,与课堂学习过程一致。整合方式是结合课堂教学,浏览网页提供的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提升。形态学习方式不同于课堂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形态要保证学习的本质意义,其定义应该具有以下三点内涵:

(1)网络学习形态应该代表网络教育的正式的学习内容和独立的学习方式。

(2)网络学习形态应该不同于学校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3)网络学习形态应该具有自身的教学体系和追求类同于学校教育的学习效果。

在上述内涵意义下,从网络学习特点出发,构建网络特征的教学与学习体系,微学习形态应该是这种特点和体系的基础。

2.微学习形态的特征

微学习形态代表着网络学习形态的特点,它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下的学习形态。微学习形态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时间特征:短时与随时

网络学习应该是一种以个人为学习中心的学习,其有效的学习是由多个短时性学习组成,由个人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时间可长可短,学习地点可固定或移动。这一特征是触发网络学习方式——微学习形态的本质起点。

(2)学习内容特征:短篇与简练

适应微学习形态的学习内容必然是微型的内容方式,定义为微内容概念[4]。微内容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分割,它应该呈现为一种讲究知识结构关联和学习需求递增的学习内容,篇幅简短,文字、语音、视频、动画等围绕微内容形式呈现。

(3)学习方式特征:浏览与交互

网络学习的发生与深入基于浏览和交互。浏览是网络学习的基本方式,看与听产生于浏览过程。浏览在微学习形态下成为学习发生的基本行为,网络学习设计要围绕这一特征展开。而交互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环节,成为网络学习深入的关键和网络学习设计的交叉点。

(4)学习动机特征:主动与需求

微学习的教学设计应该深入分析学习者的动机特征。网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它包括两个方面:自主和自择。一个是意识,一个是行动。学习必须是这两者的配合。学习需求是学习的外在影响因素,是学习发生的外在动力。疑问和设疑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基本方式。疑问是学习者的需求,设疑是设计者的环节。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7

一、社交媒体数据的研究潜力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独特的传播特性使得利用其平台上的文本来研究舆情具备了合理性与可行性,这是成为拓展国际涉华舆情研究的重要机遇。

首先,伴随web2.0技术的精进,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数量持续增加,从而使社交媒体上累积了大量有待挖掘与阐释的原始数据。其次,社交媒体数据成为观察分析普通网民态度及行为的宝贵资料。社交媒体准入门槛低,其用户身份的草根特征突出,这对国际涉华舆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或由用户独立生产,或因用户间的互动而产生。此类人类原创数据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附属产品,因此非常适于观察人类行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生成的内容,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用户的态度、情感及行为特征,其中不乏用户对自己关心或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所表达的态度与意见。上述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涉华国际舆情研究的新阵地。以往的涉华国际舆情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国际传统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虽然国际主流媒体在引导涉华舆论方面作用突出,但主流媒体上的涉华舆情并不等同于各国民众对中国实际持有的态度。二是采用民意调查方法研究涉华舆情。这一方法成本高、耗时长,特别是对国际舆情研究而言,跨国的民意调查实施难度更大。与这两种方法相比,依据社交媒体文本来研究国际涉华舆情既易于操作,又降低了研究成本,也可保证研究者对研究过程的可控性。

二、社交媒体涉华舆情研究面临的挑战

虽然社交媒体崭新的传播特性为国际涉华舆情研究提供了机遇,但在研究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这主要体现在:

1.如何理解社交媒体新的传播特性

社交媒体独特的传播特性,诸如海量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使得社交媒体涉华舆情研究者亟需回答一个问题:社交媒体上的涉华国际舆情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有何不同?正如传播技术研究先驱哈罗德・伊尼斯(Haroldinnis)指出的,新媒介的优势即在于其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①。就涉华国际舆情研究而言,应在充分理解社交媒体对网民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影响的前提下,修正或重新阐释原有传统媒体和传统互联网涉华舆情研究的概念及理论,补充新概念及理论。并且通过深入探索社交媒体上传统媒体、新媒体、民众、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化,总结涉华国际舆情特征、生成机制与规律,最终解答社交媒体涉华舆情与传统媒体及传统互联网上的涉华舆情有何不同。

2.如何处理海量数据

社交媒体上的数据体量巨大,并且原始数据缺乏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这极大增加了数据抓取与处理的成本和难度,对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内容与文本分析的传统涉华舆情研究而言,这亦是极大挑战。

社交媒体为涉华国际舆情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均使得创新社交媒体舆情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显得至关重要。若能在研究中发现社交媒体涉华舆情生成机制的新特征,特别是社交媒体新的传播特性对涉华国际舆情生成与扩散的影响,是该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创新的关键。在未来的研究中,该研究领域存在以下几种深化拓展研究发现的可能性路径。

三、拓展未来研究的路径

1.社交媒体关联网络研究

与传统媒体文本相比,社交媒体文本中蕴涵着更为丰富的各类关系数据,特别是用户个体特征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社交媒体最大的意义即在于便于观察到用户的各类社会关联网络。舆情是一种“社会合意”(socialcon-census),本身即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结果,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特征的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新性,就在于认识到舆论的形成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不仅记录了网民的言语,还记录了网民之间的社会互动及社会交往。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可观察到在这一新的传播平台上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的特征,进而探索这一新型社会关系对涉华国际舆情生成机制的影响。

比如,研究者瓦戈(ChrisVargo)等人注意到,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上注册者身份多元,包括个人、企业和各类媒体。之前的大多数媒介效果研究都是对媒体单独实施内容分析,而微博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民众和媒体同时进行分析。不仅如此,微博上的媒介组织间存在各种差异,比如其政治倾向、舆论影响力等各不相同。同时,微博个人用户的政治立场、媒介使用行为等也会不同。如此,微博平台就提供了同时观察个人与媒体行为的良机。正是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上述特征,瓦戈等人认为,对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研究有可能从以下两方面深化现有的“议程设置”研究。首先,是“议程融合”(agendamelding)研究。“议程融合”研究认为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受众能够主动选择使用不同的媒体,受众对被设置事件及其属性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很显然,受众会将来自各类媒体的议程融合起来。其次,是“关联议程设置”研究(networkagendaSetting)。正因为微博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媒体与受众,因此社交媒介上的“议程设置”研究也由“一级议程设置”研究(研究事件是如何被设置的)和“二级议程设置”研究(研究事件中的属性是如何被设置的)转向“关联议程设置”研究,即探究媒介如何建构受众对事件间关联重要性的认知②。

瓦戈等人的研究对社交媒体涉华国际舆情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第一,微博平台上可同时观察到个人用户与媒体的行为特征,这便于对二者之间议程的关联进行分析。第二,twitter上并无标注个人用户的政治倾向,但是研究者利用用户发帖中涉及到奥巴马与罗姆尼的海量信息,结合词汇情感分析工具,进行情感分析,最终按支持奥巴马还是罗姆尼而将微博用户的政治倾向进行了分类。第三,twitter上的媒介、事件与个人用户的信息量巨大,这便于进行媒介设置受众对事件关联认知效果,即“关联议程设置”的研究。瓦戈的研究路径揭示出了研究社交媒体舆情生成复杂性的可能,研究者可以根据政治倾向、舆论影响力等维度,细分社交媒体上各类舆情行为体的特征,并找寻他们之间在舆情生成传播过程中的关联,这将有助于把社交媒体舆情研究推向深入。

2.深化社交媒体涉华国际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重视社交媒体关联网络研究,将有助于探索社交媒体涉华国际舆情生成机制。比如,由于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在微博上即时信息,因此微博平台有利于观察两类媒体在设置议程过程中的关系。纽曼(w.Russellneuman)等学者依据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假设,选取美国政治讨论中的重要议题,利用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试图回答twitter上究竟由“谁来设置议程”,是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研究发现,将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在twitter上发起的政治讨论间的关系概括为互动最为合适。这两种媒体各有自身独特的对当天发生事件的回应方式,彼此间又形成对事件动态的互动式回应。因此,研究者提出传统媒体议程与社交媒体议程之间并非一种因果关系机制。也有国内学者选取国际社交媒体,通过内容分析研究其涉华舆情现状及传播特征。研究探索了社交媒体上的媒体关系网络,即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作用,发现:社交媒体对中国报道框架与传统媒体相比并无明显变化。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以转载西方国际主流媒体为主,英美发达国家基本垄断国际自媒体上的涉华信息流,并且,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领袖③。

作为即时互动平台,在微博上可以观察到舆情生成过程中的多方行为体,包括各类媒体、组织、个人的话语行为。对研究者而言,社交媒体构筑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的关联网络。因此,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数据开展一定时间跨度的舆情生成机制研究,挖掘上述各类行为体在发起公共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当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弥补静态研究片段化的不足。

3.人机结合处理海量数据

传统涉华国际舆情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内容分析。在社交媒体舆情研究中,单纯依赖人工对网络内容实施分析存在困难,传统人工分析需与新的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分析大量信息往往需要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这对社交媒体舆情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提出要求。比如,融合算法技术与传统人工分析,包括语言或话语分析、语料库建设等。社交媒体的某些表层特征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但是,计算机技术只能进行初步的表层分析,研究者应意识到计算机无法像人类编码员那样理解人类语言的丰富、复杂和微妙,因此社交媒体内容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则要借助人工分析来实现。研究者应时刻谨慎,语言的意义是在语境中生成的,而将语言简化为某些模式,可能会产生问题。

社交媒体的新型传播特征为涉华国际舆情生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观察舆情各方行为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如何结成关联网络,形成公共话语交锋。但是,学者也应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特性及其对研究提出的挑战保持清醒认识。有学者提出,社交媒体上的海量数据对数据的抓取、分析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使得社交媒体的大数据研究,可能会出现以数据为导向而非以理论为导向的倾向。比如,将传播学中的已有概念,比如议题或话语简化为对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标签或帖子转发的简单统计④。

不仅如此,如何在内容分析中测量社交媒体的某些技术功能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研究利用记者在twitter上自己微博中对他人帖子的转发行为测量其将读者带入新闻生产把关过程中的意愿⑤。这反映出研究者在研究中可能存在削足适履的倾向,不是从经验现实及其社会后果的实际意义出发,而是急于让经验现实适合于已有的理论阐释,反而妨碍了现有研究的理论提升。其次,在理解社交媒体传播特性的基础上理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大数据。研究者需认识到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平台特性,因此在将线上涉华国际舆情研究的结论延伸到线下时要十分谨慎。

(本文受2014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编号2014m560349,同时受2013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B13023)和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研究课题资助,还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资助。)

「注释

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倾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②Vargo,C.,Guo,L.,mcCombs,m.&Shaw,D.(2014).networkissueagendaontwitterduringthe2012U.S.presidentialelection.JournalofCommunication,64:296-316.

③相德宝:《国际自媒体涉华舆情现状、传播特征及引导策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1期。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8

关键词多媒体新闻融合整合嵌入式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thedissertationofmixedmedianews

ZhouShan

(SchoolofHumanityandCommunication,GuangdongUniversityofBusinessStudies,Guangzhou510320)

abstractthearticlepaysattentiontoeditingandcommunicationofmixedmedianews.itcomesupembeddedconformitywayofmixedmedianewsforreference.

Keywordsmixedmedianewsintegrationconformityembedding

随着媒体的跨媒体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深化,要求记者在报道的时候采取多媒体报道手段,有人就此提出,同时完成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等多媒体报道任务将是对未来记者的要求。

新闻媒介的这种变化,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日益提高的需求。在网络时代,单一形式的新闻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整合不同种类媒介的新样式――多媒体新闻广受欢迎,并将成为“新世纪新闻的主流传播模式,也将成为新闻媒体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①但是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多媒体新闻等同于网络新闻。诚然,多媒体新闻更多的是出现于网络环境当中,或者说现阶段的多媒体新闻是以网络作为主要与阅听平台的,但多媒体新闻绝非网络新闻这么简单。本文将从多媒体新闻的定义、特性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对多媒体新闻的编辑进行探讨,并提出嵌入式多媒体新闻的概念。

一、什么是多媒体新闻

提起多媒体新闻,人们难免会将其与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甚至动画新闻等媒体新闻表达形式联系起来。多媒体新闻包括上述新闻形式,但不仅仅是这些新闻形式的简单相加。

在此,我们又必要首先来廓清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国内学界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不少,但多数只是表述方式的区别,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不同,本文采用孙宝传教授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孙宝传撰文认为,广义的多媒体新闻,是指能在网络上传送的、经数字技术处理的、用两种以上媒体形态同时地、统一地表达的新闻。②狭义的多媒体新闻,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网络上的传播功能,以区别于用CD―Rom等形式储存与播放的电子信息产品;二是具有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的功能,以区别于将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而成的“拼盘”新闻;三是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区别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的传统媒体模式。③

根据多媒体新闻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多媒体新闻的基本特性。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新闻,具有网络新闻的最基本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有学者将多媒体新闻的特点归结为融合、链接、交互、共享,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新闻与其他网络新闻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表现出大家普遍承认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共享性等。基于这一论述,我们认为,多媒体新闻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融合”不是“凑合”,一字之差,却道破了多媒体新闻的“天机”。《网络新闻导论》一书的作者罗兰・德・沃尔克指出,多媒体手段不应该是砖块,而应该是水泥。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新闻中,多媒体手段应该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

“多媒体报道不同于你以前采访、编辑与制作国的任何报道。一开始,你必须考虑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会怎么做这个报道,但随后又要把这些媒体的做法抛在一边。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观念来设计自己的报道。”④罗兰・德・沃尔克的这段话,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概念,即多媒体新闻并非传统媒体报道的简单相加,不是一道新媒体“拼盘”,而是不同新闻样式的有机融合。

所谓“融合”,就是根据新闻内容,调动不同新闻形式的优势,加以有机配合和互补,比如,浏览新闻图片时配以画外音,观看视频新闻时跟进文字报道等,更充分调动受众的五官感觉能力,以达到生动形象、真实可信的新闻效果。

二、多媒体新闻的样式

“一个多媒体报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仅仅比内容提要稍稍详细一些,它只是提供一个大概的故事梗概,以便让受众决定他是否还想了解更多;第二层,主要将梗概层的内容展开;第三层,允许受众深入到报道中,并可以获得他们希望得到的更多有深度的信息。”⑤

按照罗兰・德・沃尔克对多媒体新闻样式的这一界定,我们可以设想这样来报道今年春运期间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对春运造成的巨大影响。

首先,我们给出一个新闻的由头,通过标题或内容提要、有选择的图片对这场罕见的灾害进行总括性的描述,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在这一层中,我们要提供滚动的动态信息,即时地向受众传递天气及道路、交通信息。同时,我们还得想办法让受众产生进入下一层的欲望,并通过链接提供进入下一层的人通道。比如,我们可以绘制一幅全国地图,让受众通过点击地图的相应节点进入下一层的内容。

在第二层,我们必须选取重点现场、焦点人物、主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比如说可以安排对一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妇在冰天雪地里步行120公里来到广州的采访、可以安排晚点85小时终于到达广州站的列车如何历尽艰辛的、还可以安排来自湖南、广东视察灾情的现场报道,等等。在这些报道中,除了文字外,我们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

在图片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使用前方记者发回来的现场图片,包括趴窝的火车、汽车以及预告飞机航班取消、延误的告示牌,还有在风雪中的各种人物(救灾的、旅客及相关者、交通工作人员、政府人士等),这些图片的安排不能只是简单的堆砌或罗列,而应该根据图片的场景、人物、故事内容等因素,通过“推”“拉”“摇”“移”“叠”“化”等影视镜头切换的方式,用FLaSH展示给受众。同时,可以配以现场声音、背景音乐等音频,以增强现场感,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此外,还可以提供部分的救灾现场及交通现场的视频。

在第三层,我们需展开深度报道。这里我们要向受众提供完整的文本、音频、视频,可供下载,当然,还有更多的发自现场的图片。在这一层,我们还要为受众提供能引起人们深思的评论文章,同时,我们更要为受众提供互动的空间,如BBS、聊天室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对救灾及部分交通中断、旅客滞留的现场进行网上直播,以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当然,我们还得为受众提供离开本报道的通道,以便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阅听。

三、嵌入式多媒体新闻样式

以上我们所展示的多媒体新闻样式比较适合突发性的新闻专题以及重大的新闻题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层次复杂、链接繁多、所占资源浩大,同时需要比现在更为先进的技术,更大的传输带宽,也并非一般的网站所能够做到的。那么,在日常的报道中如何进行多媒体样式融合、以顺应时代潮流?

笔者在此提出嵌入式的概念,以期抛砖引玉。

嵌入式概念源自于目前大多数商业网站的广告与新闻捆绑的做法。国内的一些商业网站诸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广告已经深入到主页、栏目、标题甚至具体的新闻页面当中。这些网站选择了一些“被点击率高”的新闻(一类是政治新闻,一类是煽情新闻)做母体,在其上捆绑广告信息。例如网易在每条新闻的正文里都捆绑了广告信息,网易的做法是在新闻正文里寻找或设置相关的字节,并将这些字节标示为不同颜色,只要鼠标在这些字节上面停留(无需点击),就会出现BanneR广告,如果受众对广告信息感兴趣,则点击这些字节就可以打开相关的链接。有学者将网易的这种广告捆绑形式称为嵌入式广告。

那么,在单篇的新闻稿件当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以类似于网易上述的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新闻的整合呢?笔者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以上述的有关我国遭受冰雪灾害的多媒体新闻为例进行说明。

视察广州火车站慰问旅客

1月30日7时30分许,广州火车站。淅淅沥沥的小雨挟着寒意下个不停,广场内外候车的旅客较前两天有所减少,旅客们来来往往,铁路职工和公安、武警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整个站场内外井然有序。

8时10分左右,广州火车站开往南昌的L428次列车还有10分钟就要启程了。列车11号硬座车厢里的旅客突然发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走进了车厢,并亲切地慰问即将启程回家的旅客。车厢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从车厢的这头走到车厢的那头,边走边亲切地和旅客握手,并关切地询问旅客在广州火车站的滞留情况。

对大家说:“同志们!由于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湖南境内电网多处被迫中断,电力、铁路等部门正在奋力抢修!”紧接着说:“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能让大家在春节前回到家。”车厢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8时25分左右,L428次列车徐徐出站,站在月台上目送列车,频频向旅客挥手道别。

这时候,工作人员递给总理一个扩音器。左手握着扩音器对旅客们说:“最近我们国家的南部地区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使电路中断。大家回家心切,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站在总理左前侧仅约两尺的记者注意到,总理说到这里有点哽咽,脸上显得很憔悴,但眼神却很坚定,很有神。

接着说:“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正在恢复电网,电网恢复以后铁路就可以正常运行,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每天铁路开通的车辆都在增加,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争取让大家早一点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全场再次响起欢呼声。最后再次提高声音对大家说:“春节到了,祝大家新春愉快,合家幸福,谢谢大家!”说完,总理再次向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随后,沿扶手电梯而上返回候车大厅二楼。在手扶电梯上,有记者问:“我们有什么措施保障旅客回家呢?”坚定地回答说:“第一是修复电网,电网修复了,火车就能开动了。”(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1月31日,此处有删节)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上面转摘的这篇新闻稿件当中设置一些字节(在上文加了下划线,以示区别),像湖南、广州、列车、火车、说、广州火车站、电网、慰问等,受众只要将鼠标停留(无需点击)在这些字节上,就能出现相关的文子、图片(包括新闻现场漫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这样就省去了受众点击链接的时间,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将受众一直锁定在当前阅听的文本上,不至于因为太多的超链接而让受众在迷宫里徘徊,同时也不会因为需要长时间等待下载多媒体文本而吓跑受众。这种多媒体新闻的表达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需要有跨媒体的技术平台,要实现文字、图片、音像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调阅、互动编辑,记者采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像新闻稿件,按照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存入数据库,编辑根据新闻内容的主题和富有创意的策划、调用和整合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新闻素材。

注释

①②③

孙宝传:《漫谈多媒体新闻――新世纪新闻的主流表达形式》,《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6期。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9

关键词多媒体新闻融合整合嵌入式

abstractthearticlepaysattentiontoeditingandcommunicationofmixedmedianews.itcomesupembeddedconformitywayofmixedmedianewsforreference.

keywordsmixedmedianewsintegrationconformityembedding

随着媒体的跨媒体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深化,要求记者在报道的时候采取多媒体报道手段,有人就此提出,同时完成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等多媒体报道任务将是对未来记者的要求。

新闻媒介的这种变化,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日益提高的需求。在网络时代,单一形式的新闻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整合不同种类媒介的新样式——多媒体新闻广受欢迎,并将成为“新世纪新闻的主流传播模式,也将成为新闻媒体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①但是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多媒体新闻等同于网络新闻。诚然,多媒体新闻更多的是出现于网络环境当中,或者说现阶段的多媒体新闻是以网络作为主要与阅听平台的,但多媒体新闻绝非网络新闻这么简单。www.133229.com本文将从多媒体新闻的定义、特性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对多媒体新闻的编辑进行探讨,并提出嵌入式多媒体新闻的概念。

一、什么是多媒体新闻

提起多媒体新闻,人们难免会将其与图片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甚至动画新闻等媒体新闻表达形式联系起来。多媒体新闻包括上述新闻形式,但不仅仅是这些新闻形式的简单相加。

在此,我们又必要首先来廓清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国内学界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不少,但多数只是表述方式的区别,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不同,本文采用孙宝传教授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孙宝传撰文认为,广义的多媒体新闻,是指能在网络上传送的、经数字技术处理的、用两种以上媒体形态同时地、统一地表达的新闻。②狭义的多媒体新闻,必须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网络上的传播功能,以区别于用cd—rom等形式储存与播放的电子信息产品;二是具有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的功能,以区别于将几种媒体形式简单“拼凑”而成的“拼盘”新闻;三是要具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以区别于受众只能被动接收的传统媒体模式。③

根据多媒体新闻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多媒体新闻的基本特性。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新闻,具有网络新闻的最基本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有学者将多媒体新闻的特点归结为融合、链接、交互、共享,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新闻与其他网络新闻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表现出大家普遍承认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共享性等。基于这一论述,我们认为,多媒体新闻的最本质特征是融合。

“融合”不是“凑合”,一字之差,却道破了多媒体新闻的“天机”。《网络新闻导论》一书的作者罗兰·德·沃尔克指出,多媒体手段不应该是砖块,而应该是水泥。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新闻中,多媒体手段应该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

“多媒体报道不同于你以前采访、编辑与制作国的任何报道。一开始,你必须考虑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会怎么做这个报道,但随后又要把这些媒体的做法抛在一边。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观念来设计自己的报道。”④罗兰·德·沃尔克的这段话,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概念,即多媒体新闻并非传统媒体报道的简单相加,不是一道新媒体“拼盘”,而是不同新闻样式的有机融合。

所谓“融合”,就是根据新闻内容,调动不同新闻形式的优势,加以有机配合和互补,比如,浏览新闻图片时配以画外音,观看视频新闻时跟进文字报道等,更充分调动受众的五官感觉能力,以达到生动形象、真实可信的新闻效果。

二、多媒体新闻的样式

“一个多媒体报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仅仅比内容提要稍稍详细一些,它只是提供一个大概的故事梗概,以便让受众决定他是否还想了解更多;第二层,主要将梗概层的内容展开;第三层,允许受众深入到报道中,并可以获得他们希望得到的更多有深度的信息。”⑤

按照罗兰·德·沃尔克对多媒体新闻样式的这一界定,我们可以设想这样来报道今年春运期间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对春运造成的巨大影响。

首先,我们给出一个新闻的由头,通过标题或内容提要、有选择的图片对这场罕见的灾害进行总括性的描述,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在这一层中,我们要提供滚动的动态信息,即时地向受众传递天气及道路、交通信息。同时,我们还得想办法让受众产生进入下一层的欲望,并通过链接提供进入下一层的人通道。比如,我们可以绘制一幅全国地图,让受众通过点击地图的相应节点进入下一层的内容。

在第二层,我们必须选取重点现场、焦点人物、主要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比如说可以安排对一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妇在冰天雪地里步行120公里来到广州的采访、可以安排晚点85小时终于到达广州站的列车如何历尽艰辛的、还可以安排来自温家宝湖南、广东视察灾情的现场报道,等等。在这些报道中,除了文字外,我们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

在图片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使用前方记者发回来的现场图片,包括趴窝的火车、汽车以及预告飞机航班取消、延误的告示牌,还有在风雪中的各种人物(救灾的、旅客及相关者、交通工作人员、政府人士等),这些图片的安排不能只是简单的堆砌或罗列,而应该根据图片的场景、人物、故事内容等因素,通过“推”“拉”“摇”“移”“叠”“化”等影视镜头切换的方式,用flash展示给受众。同时,可以配以现场声音、背景音乐等音频,以增强现场感,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此外,还可以提供部分的救灾现场及交通现场的视频。

在第三层,我们需展开深度报道。这里我们要向受众提供完整的文本、音频、视频,可供下载,当然,还有更多的发自现场的图片。在这一层,我们还要为受众提供能引起人们深思的评论文章,同时,我们更要为受众提供互动的空间,如bbs、聊天室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对救灾及部分交通中断、旅客滞留的现场进行网上直播,以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当然,我们还得为受众提供离开本报道的通道,以便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阅听。

三、嵌入式多媒体新闻样式

以上我们所展示的多媒体新闻样式比较适合突发性的新闻专题以及重大的新闻题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层次复杂、链接繁多、所占资源浩大,同时需要比现在更为先进的技术,更大的传输带宽,也并非一般的网站所能够做到的。那么,在日常的报道中如何进行多媒体样式融合、以顺应时代潮流?

笔者在此提出嵌入式的概念,以期抛砖引玉。

嵌入式概念源自于目前大多数商业网站的广告与新闻捆绑的做法。国内的一些商业网站诸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广告已经深入到主页、栏目、标题甚至具体的新闻页面当中。这些网站选择了一些“被点击率高”的新闻(一类是政治新闻,一类是煽情新闻)做母体,在其上捆绑广告信息。例如网易在每条新闻的正文里都捆绑了广告信息,网易的做法是在新闻正文里寻找或设置相关的字节,并将这些字节标示为不同颜色,只要鼠标在这些字节上面停留(无需点击),就会出现banner广告,如果受众对广告信息感兴趣,则点击这些字节就可以打开相关的链接。有学者将网易的这种广告捆绑形式称为嵌入式广告。

那么,在单篇的新闻稿件当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以类似于网易上述的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新闻的整合呢?笔者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以上述的有关我国遭受冰雪灾害的多媒体新闻为例进行说明。

温家宝视察广州火车站慰问旅客

1月30日7时30分许,广州火车站。淅淅沥沥的小雨挟着寒意下个不停,广场内外候车的旅客较前两天有所减少,旅客们来来往往,铁路职工和公安、武警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整个站场内外井然有序。

8时10分左右,广州火车站开往南昌的l428次列车还有10分钟就要启程了。列车11号硬座车厢里的旅客突然发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了车厢,并亲切地慰问即将启程回家的旅客。车厢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温家宝从车厢的这头走到车厢的那头,边走边亲切地和旅客握手,并关切地询问旅客在广州火车站的滞留情况。

温家宝对大家说:“同志们!由于受恶劣气候的影响,湖南境内电网多处被迫中断,电力、铁路等部门正在奋力抢修!”温家宝紧接着说:“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能让大家在春节前回到家。”车厢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8时25分左右,l428次列车徐徐出站,温家宝站在月台上目送列车,频频向旅客挥手道别。

这时候,工作人员递给总理一个扩音器。温家宝左手握着扩音器对旅客们说:“最近我们国家的南部地区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使电路中断。大家回家心切,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站在总理左前侧仅约两尺的记者注意到,总理说到这里有点哽咽,脸上显得很憔悴,但眼神却很坚定,很有神。

温家宝接着说:“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正在恢复电网,电网恢复以后铁路就可以正常运行,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每天铁路开通的车辆都在增加,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争取让大家早一点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全场再次响起欢呼声。最后温家宝再次提高声音对大家说:“春节到了,祝大家新春愉快,合家幸福,谢谢大家!”说完,总理再次向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随后,温家宝沿扶手电梯而上返回候车大厅二楼。在手扶电梯上,有记者问:“我们有什么措施保障旅客回家呢?”温家宝坚定地回答说:“第一是修复电网,电网修复了,火车就能开动了。”(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1月31日,此处有删节)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上面转摘的这篇新闻稿件当中设置一些字节(在上文加了下划线,以示区别),像湖南、广州、列车、火车、温家宝说、广州火车站、电网、慰问等,受众只要将鼠标停留(无需点击)在这些字节上,就能出现相关的文子、图片(包括新闻现场漫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这样就省去了受众点击链接的时间,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将受众一直锁定在当前阅听的文本上,不至于因为太多的超链接而让受众在迷宫里徘徊,同时也不会因为需要长时间等待下载多媒体文本而吓跑受众。这种多媒体新闻的表达方式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需要有跨媒体的技术平台,要实现文字、图片、音像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调阅、互动编辑,记者采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像新闻稿件,按照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存入数据库,编辑根据新闻内容的主题和富有创意的策划、调用和整合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型的新闻素材。

注释

简述网络媒体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网络新闻;内容编辑;内容呈现

、国际互联网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媒介平台国际互联网又称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国际互联网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近年来,人们常把国际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颇为片面,体现了人们对国际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传媒业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

国际互联网的根本特性是使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特征是使任意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同质化———都变为逻辑上0或1的二进制数构成的编码。基于这一特征,因特网中现行的tCp/i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实现了在通用的网络中对任意信息的黑箱式传输。因此,因特网之于媒介,绝不是一种和报纸、广播、电视并列抑或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功能的全媒体平台。

因特网是一种极其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基于这一渠道,人们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网络终端实现不同功能特征的媒介应用。在多媒体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以文字媒介形式传递的信息,这种媒介使用的体验可以是类似于报纸的,但又具备了报纸所不具有的种种特性。同样,类似广播、电视的声音、声像媒介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借助因特网的信息传递功能得以实现。

因此,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通用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它为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全媒介平台。

二、国际互联网技术特点对网络平台上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当然,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因特网上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作为一个通用性媒介平台,因特网具有各种特征,其中三点特征对于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活动非常重要。(1)信息的海量性。因特网的诞生使得理论上一切在这个地球上以数字形式储存的信息都可能被接入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瞬间调用,这就造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事实,即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信息供大于求的状况。海量的信息来源必将造成关于同一新闻事件的大量同质化报道。(2)信息的即时更新性。因特网生来就是一个工业标准的集合体,任何功能的机器电子设备,只要它符合接口标准,支持因特网的协议,就可以接入网络,上传、下载信息。握有正确设备的新闻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上传至网络,有感想的任何人也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之接入网络人数的海量性,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排除制度因素的影响,则重大新闻事件的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更新是即时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意义上时效性的新闻价值。(3)信息来源的复杂性。网络的另一重要特征———交互性,决定了绝对意义的信息获取者或生产者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信息或观点,甚至在因特网上开办专业化的信息网页的成本也低得惊人。信息来源的异常复杂导致了信息真伪的辨识变得较为困难。此时,信息者的权威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变得尤为重要了。

基于因特网的上述特性,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体间的竞争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特点。如前所述,信息的即时更新性使新闻的时效性几乎成为了必然,并且网络用户的媒体使用是主动性、习惯性的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媒介独家新闻的激烈竞争。而信息的海量性和来源的复杂性更使网络使用者面临着大量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雷同的抑或是事实陈述迥异的报道。此时,专业传者最急需发挥到极致的职业角色恰恰是最为经典的“把关人”角色。面对网络上无穷无尽的信息和“超文本链接加关键词搜索”的网络信息基本呈现模式,传者要为受众准备的应该是一份分门别类、精心编制的新闻标题菜单。这份菜单的分类是否足够精细,重点是否足够突出,标题是否足够精彩,内容是否足够准确,是否利用先进的网络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上种种决定了受众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之中更青睐谁。

在网络上,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而习惯的培养必须通过常年累月新闻信息的完美呈现。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上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完美的内容编辑与呈现形式。

三、网络新闻内容呈现的内在要求(一)时效性是准入的门槛前文中强调了网络信息的即时更新性对新闻时效性的淡化,但这绝不是说时效性是不重要的,而是说时效性的实现变得空前简单了。因此,新闻的时效性也就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游戏的准入门槛。网络虽然也像报纸一样具备文字媒体的功能,但是忽视时效性一味追求深度报道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最先把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媒体,才能优先享有向受众提供相关新闻背景线索与观点评论的超文本链接的机会。

(二)多维度、明晰的信息分类排序时效性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网络新闻的关键是呈现的模式要符合受众的要求。如前所述,新闻标题菜单的分类与排序格外值得讲究。新闻的分类维度要多而细致,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重大新闻安排在开头醒目处之外,其他消息应分门别类置入各个栏目之中,可按题材、内容、地域、特点等各种维度分类,按照重要性或者时间顺序排列整齐,并且应包含相关的关键词,以便搜索引擎能够检索到这篇新闻。此外,新闻标题菜单的呈现美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三)表意精辟、引人入胜的新闻标题网络新闻需要用户的点击才能呈现出全文,而用户是否点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的质量。网络新闻的标题受篇幅限制应尽量短小,用有限的字数较为明确地表达新闻事件要素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表明这条新闻值得关注的价值点何在。在命名标题的过程中,应切记浮夸,标题与内容不符,一旦让受众在点击之后产生上当的感觉,则会影响受众使用习惯的培养和延续,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四)多媒体内容、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深度分析网络新闻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信息彼此间的链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