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6:52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1

一、完善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大学内部改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改革推进的好与坏,关系着大学的未来,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未来。顺应改革需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大学章程精神,做到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每一所大学期盼尽早达成的责任与使命。而实现这些离不开大学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一)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需要

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所大学的格局、高度和潜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大学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首先要厘清内部各项权力的范围和边界。具体讲就是要处理好大学中党委的领导权,校长的行政权,教授的治学权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权。而这些权力关系的明确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规章制度。所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落实。

(二)落实大学章程的需要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大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核心和统领。然而,仅有大学章程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将大学章程所建立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这样大学章程在实现大学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三)实现依法治校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法治是确保国家各项改革成功的保障。对于大学而言,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形势下,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需要依法而为、依法推进。而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正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在高校的延伸和补充。因而,坚持完善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规章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推动大学的改革发展,是大学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学校层面上的统筹规划

当前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方面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该制定什么,不该制定什么;先制定什么,后制定什么,没有统一的安排。导致大学内部的规章缺乏体系性,显得零散杂乱,也容易出现规章之间管理范围的交叉、重叠;也容易出现无人管理、无规矩可循的制度盲区,管理盲区等问题。

(二)规章制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多数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草拟。虽然草拟人员在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是,草拟规章制度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规范,制定的规章很可能起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甚至还可能出现制定的规章在程序上或内容上存在违法情形,最终导致规章无效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等情况。

(三)规章制度制定过程论证不充分

当前很多部门的规章制度,受到部门领导主观影响比较大,受领导换届、轮岗影响大,不同领导对同一项工作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出台不同的的规章制度。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广泛的论证,往往只在部门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对外征求意见流于形式,多数情况下得不到有针对性、负责任的修改意见。这使规章制度在制定之初就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规章制度自身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规章制度各项规范功能的实施效果。

(四)规章制度的内容结构不完整

当前学校职能部门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往往通过制定某项规章制度予以开展,但是多数规章制度中缺乏相关罚则的规定,即如果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受到什么处罚,这些内容规章制度本身没有涉及。这使得很多规章制度缺乏基本的强制力,对规范相关教职员工的行为上起不到实质性的管理作用。

三、完善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的对策

根据当前大学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将规章制度管理部门与制定部门相分离,在各职能部门设立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设规程等方式来完善。

(一)将规章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工作划归综合性部门

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部门来负责统筹管理。一是有利于在内部职责划分上,避免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在权力边界上出现重叠、交叉。如果一项事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那么这类规章制度就由一个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同一事项有多个文件管理,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二是有利于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管理,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便于学校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去管理,去统筹规划;三是规章制度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有助于被管理者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内部所有规章制度,既便于规章制度的宣传推广,又便于被管理者的遵照执行。

(二)各部门应确定专人负责本单位规章制度建设

大学内部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的管理内容、专业知识非常多,要想通过设立一个部门来专门负责校内各类规章制度的拟定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将各部门业务知识熟练,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本领域工作的教职工确定为本部门规章制度建设专员。由他们负责本部门的制度建设工作。学校负责定期组织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相关人员规章制度建设的专业能力。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03-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可见,建设学术委员会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教战略、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高等学校在探索学术委员会建设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学术委员会决策、审议和咨询职能发挥不佳,因此,十分有必要根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相关规定,制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用以指导、规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工作。使该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与法治化。

一、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是由教育部在自身权限内的教育规章,是依据宪法、法律及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规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设立、运行、管理与监督的准则,也是指导高等学校制定、审议、修订、核准与备案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准则。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不同于高等学校制定的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从文件的性质来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是教育规章,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而高等学校制定的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是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是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的重要内容,只在本校范围内具有约束力。从制定机构来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是由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特定教育管理事务;高等学校制定的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是由学校决策机构制定颁布的管理制度,仅将本校的教育管理事务作为适用对象。从规范的作用来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一方面用来规范全国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设立、运行、管理与监督工作,另一方面用来指导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制定、审议、修订、核准与备案工作:而高等学校制定的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则只用来规范本校学术委员会的设立、运行、管理与监督工作,并且其本身的制定审议、修订、核准与备案等事项要遵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结构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按照总则、分则加附则的体例设计,以“章一节一条一款”的形式予以展开。总则部分为第一章;分则部分包括二到六章,分别为: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学术委员会职责、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学术委员会工作规程;附则为第七章。《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共计七章、三十九条、十五款。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核心内容包括七项:一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政策与法律依据;二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性质;三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规则;四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规则;五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职责规则;六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规则:七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这种内容结构设计主要基于政策法律与理论双重依据。

从政策法律依据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28部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均将学术委员会机构设置、人员构成、职责范围、运行机制等问题作为主要的政策法规调整对象,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与任务,进行了不同的规定。本次起草的规则也将这些关键问题作为主要的规范内容。此外,本次起草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还参照了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二者在结构设计方面有类似之处。

从理论依据来看,七项核心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其设计与编排也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

首先,建设学术委员会的前提是对学术委员会进行准确的定位,说明学术委员会的性质。因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明确学术委员会的性质是逻辑起点,是指导方向的标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如果将大学的本质确定为自由性,高校学术委员会的性质就是决策学术事项的机构,其组织机构就应当单独设置。其工作职责就仅限于决策,其组成人员就应当为单纯的学术人员,而工作都应围绕学术自由的理念而不是行政理念来开展;相反,如果将学术自由和受控性统一作为大学本质,学术委员会的性质就是复合型的学术事务机构、其组织机构就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作职责也将扩大到决策、审议和咨询,构成人员就不仅仅限于纯学术人员,工作过程也应兼顾学术、行政等取向的平衡与协调。可见,明确了定位,才能决定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机构、职责、组成人员与工作规程,这是一种应然的递进逻辑关系。

其次,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推进学术委员会建设工作。学术委员会及其管理属于具体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其建设需要遵循和依托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的逻辑与体系框架。现代大学内部制度体系由学校章程、学校机构制度、学校人员制度和学校工作制度构成。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是规定工作性质、任务及其他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保障工作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形成机构制度;工作的各项目标都通过人的活动加以实现,因此还需建立人事制度:各个机构和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工作制度规定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规程。我们在起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时候,采用了这一思路。

在明确学术委员会的性质的基础上,首先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则。章程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基本纲领和行动准则,是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根本性规章制度,用来规范本校学术委员会的设立、运行、管理与监督等各方面工作。实践证明,学术委员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向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大学本身的本质属性,以稳定的发展路径和机制为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健全制度的保障和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民主、公开的程序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一方面能够将将反映大学本质属性、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学术委员会建设观念、体制、机制和活动的具有稳定性和约束性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能够凝聚高校内部管理者和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共识,为学术委员会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因而,《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将有关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内容放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政策与法律依据和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性质等内容之后加以规定。

此后,围绕机构制度、人员制度和工作制度编排规则内容。学术委员会建设首先要完善学术委员会组织,这就需要规定学术委员会体制,明确如何设定学术委员会的领导机构、分支机构、监督机构和常设机构,并规定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学术委员会工作都是由人完成的,所以必须依据学术委员会组织的特点规定与之对应的人员制度,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资格标准、选举方式、任期、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纪律等:在机构和人员配备完成之后,还要对学术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进行规定,包括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等内容。“机构一人员一工作”的逻辑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有助于通过确定机构的权责关系,规范组织中个体的行为,进而提高组织的工作效能。

三、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内容

(一)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总则的内容

总则部分一共包括四条,分别规定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立法依据和适用范围,界定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性质及其建设原则。

1《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立法依据

至今,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相关的政策文本共28部,但最直接、最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该设立学术委员会,并强调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是《教育规划纲要》(另见本课题组的《我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政策研究》部分)。从法律法规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直接对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规定。

《教育规划纲要》在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部分的第四十条中强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部分的第四十二条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课题组这次所选取的这三十所大学所制定的学术委员会章程也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作为最主要的章程制定依据。

2《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适用范围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适用范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规则指导我国公立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规范学术委员会的设立、运行、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二是为公立高校制定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提供范本,并规范章程的制定、审议、修订、核准、备案等环节。通过制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而推进依法治教战略的实现。

3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性质

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内部对有关学术事项进行决策、审议和咨询的组织机构。大学是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统一。[1]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下的学术委员会,它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完全的民主,但也不能完全受控于行政权力,而丧失民主参与决策的权力。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是在高等学校内,由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在审议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与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与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中发挥审议、决策、咨询等作用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从概念上来看,它应该是一个参与学校学术事务民主决策的决策咨询机构,在学校政策制定方面享有的决策权只是限于某些学术事项,而不是全部学术事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学术委员会所做出的决策,除了具有决策权的那些决策外,仅具有咨询权的那些决策最终要想成为学校的政策,还需经大学具有决策权的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的最终决策。[2]

4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原则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原则有两个落脚点:一是通过学术委员会建设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提高高校的办学效能;二是倡导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据此,我们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原则表述为:学术委员会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完善学术管理体制,遵循“教授治学”理念,以学术为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二)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分则的内容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分则是本规则的主体部分。共包括五章、三十一条,围绕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和职责、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学术委员会工作规程等四项内容编排内容,遵循了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的逻辑。

1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则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第二章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则,共有七条,包括:章程必要性、章程结构、章程内容、章程制定程序和章程规范等立法点。

从国内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具有学术委员会的大学都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国外大学多以“handbook”形式对本校的学术评议会进行详细说明,国内多以“章程”形式对学术委员会进行解释。制定章程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单独设立一条强调这一必要性:“高等学校应依据本规则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依据章程制定学术委员会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规范学术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

从结构体例来看,通过对国内30所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分析,发现章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按照“总则一分则一附则”的体例编排设计。因此,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在体例上应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按章、节、条、款的形式予以展开。从内容角度来看。通过对国内30所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分析,发现内容方面基本上围绕着组织机构、职责、人员的组成、工作制度等内容展开(另见本课题组的《国内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文本研究》部分)。在国外的几所代表性大学的章程中,一般是先指出人员、职责、权限,然后指明组织机构,最后指明生效时间和解释机构等(另见本课题组的《西方大学评议会的比较借鉴》部分)。

总则部分,建议解决学术委员会定位的问题。因而章程总则应重点说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和依据;规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规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宗旨、理念和原则等内容。分则是章程的主体,建议围绕机构、人员和工作三个方面进行规定。说明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工作职责、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规定学术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学术委员的选举方式、学术委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学术委员工作纪律等内容;规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条件、经费保障、工作监督等内容。附则应包含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解释机构、生效时间、修订程序及其他不宜在总则与分则中说明的事项。

章程制定程序重在规范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形成过程。根据目前各校章程附则部分对于章程制定主体、修改和解释程序的规定,大学章程的通过机制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长办公会模式,一种是学术委员会模式。

基于本研究所选取的国内30所高校制定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基本经验来看,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制定和生效过程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行政负责和民主参与的原则。强调党组织在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并不等同于学校党委会应当是通过章程的权威机构,而是应当发挥党组织在章程制定和生效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调行政负责的原则并不等同于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系统负责章程的起草和审议,而是发挥行政系统的组织优势,成立章程起草委员会,组成人员既要有学校的党务工作者、行政工作者,还要有学术委员会成员,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管理和法律专家等参与,在保证章程充分反映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保章程体现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以及章程的规范性。强调民主参与的原则并不局限于由学术委员会会议或者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章程这一形式,而是强调章程制定过程中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充分讨论,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会、意见征集座谈会等形式吸收民意。由此,现阶段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程序应归纳为:学校专门成立章程起草委员会,形成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面向师生员工公布草案征集意见,党委会或者党政联席会议、校长办公会等对章程进行审议和审定,校长提交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最后,对章程的规范性做出规定,要求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和职责规则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组织机构和职责规则。第三章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的机构设置,而第四章则侧重于规定学术委员会的职责。机构设置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二是学术委员会的领导机制。

(1)机构设置。组织结构一般由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和立体多维结构等几种形式。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评议会的组织结构各有不同,设置灵活多样,最主要的形式是事业部制,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责任范围并且有较大的自,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快速反应;分成若干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比如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集中决策,学术评议会对其下设的各类委员会进行分权管理,实行委员会制,其具体职能由下设的委员会来执行,各委员会的管理职责明确。国外大学几乎都将其下属委员会进行说明,并且有的多达十来页,对下属委员会的委员任职资格、任期、选举及其职责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国外的大学的学术委员会的具体实施都是由各专门委员会对各领域进行的。

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下设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应当设置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师聘任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等若干专门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还应当下设秘书处或办公室,负责处理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此外,各高等学校应当按照需要设置二级学术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的规则应当在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组织机构中或章程外以附录形式加以详细说明。

学术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是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组成。为了保证机构效率。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的人数不宜过多,建议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秘书长1人。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以及秘书长的选举必须经过民主、公开、透明的选举程序。要求主任、副主任由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投票选举产生。秘书长由主任委员会提名,有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表决通过。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任期和校领导任期保持一致,均为5年。学术委员会领导机构的工作方式采用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在主任的主持下开展工作。必要时,主任可以委托副主任主持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有权聘任校内、外专家就有关学术事务进行独立调查研究,为学术委员会决策提供依据。

(2)职责。对于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多数研究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具体规定出发。对其进行论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相关的28部政策文本中,我们发现,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职责具体表现在职称评定:教材的编写;科研项目;研究基地建设;学科、专业设置;教师评审以及学术道德等方面。国内各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中一般都是围绕这些职责进行表述的。通过对高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性质的认识,以及国内外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中职责的规定的收集和整理,我们认为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包括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学术决策。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功能体现在六个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科研成果质量评价标准:制定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评审学校自主设立的各类基金。科研项目以及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奖项。

二是学术审议。学术委员会的审议功能在各高校章程中有明确规定,具体的审议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议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审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审议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审议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审议教学培养方案:评审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监控教学质量:审议学科与专业设置方案及经费资助方案;评价与考核申请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教师:考评对引进人才合同期内的业绩与学术水平:裁决学术纠纷,对学术失范行为进行认定。

三是学术咨询和建议。关于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咨询和建议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党委行政决策学校重大事项提供咨询和建议: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位点申报和学科建设方向提出咨询意见;对高层次引进人才进行业务考核,向学校党政领导提出考核结果:推荐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任职人选、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人才选拔培养计划人选;向外推荐申报奖励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建议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密切关注学术前沿信息并与学校沟通。

3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规则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第五章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规则。重点内容包括:学术委员的资格、选举方式、权利与义务以及纪律要求。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型的,一种是混合型的。从目前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属于混合型的。

在对国内的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高校的30所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分析中,发现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要求基本上是十分相似的,都必须是教授,具有正高级职称。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人数从15到64人不等。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委任制。一种是自下而上的选举制。从国外大学评议会章程来看,校级的学术委员会一般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各分委员会存在委任制的情况。国内绝大部分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由行政任命产生,即使是学院推荐的委员,多数也是学院的院长、副院长等。另一种就是自下而上的选举制。自下而上的选举制是指通过各院系提名、选举产生,有二级学院的学校由二级学院中推荐选举产生一级学院学术委员会。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通过自上而下的委任制,委员会产生的效率最高,工作时的意见基本一致,这是因为校领导对本学校的情况基本熟悉。能较快地选择合适的人员。但是,这样产生的学术委员会更易于倾向对校领导负责。[3]通过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委员有独立的人格,能代表自己学术领域中大部分学者的意见,保证了学术的公平、公正,而且也防止了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扰,形成行政与学术共同治校的格局。[4]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应符合道德、职称、能力和年龄等资格条件,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学术造诣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坚持原则;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参与学术议事的热情和能力;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履行学术委员会委员职责,原则上在法定退休年龄前能够完成一届学术委员会工作,院士和资深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从人数比例上来看,学术委员不得超过全校正高职人员总数的20%。从选举方式上,建议采用“推荐+选举”的模式,首先由各学院教授委员会推荐,然后经全体教师无记名选举产生。各院系推荐名额的比例可以依据两种方式确定:一是按照教师和注册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二是根据各学院所具有的学科数量及其质量确定。选举方式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学术委员会委员选举须全校教授2/3以上参加方可举行。得票过2/3以上的教授可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如得票过2/3者超过学术委员会人数限额,得票多者当选。委员应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3-4年,除学校学术性工作负责人以外的委员最多可以连任两届。

学术委员应当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应尽力履行学术委员义务。其中主要权利有三项:参与学术委员会会议,参与学校工作的决策、审议与咨询;学术委员会各项决议表决权;对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建议和监督权。主要义务有四项: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守学术委员会章程,执行学术委员会决议: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及有关活动,推动学术委员会工作。学术委员还必须恪守学术道德和工作纪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因违法行为或学术不端行为,损害学校声誉或权益的,经学术委员会开会讨论,取消其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格。

4学术委员会工作规程规则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的第六章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规程,主要包括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两个方面。

从工作原则上来看,民主集中制的传统需要传承与保留。因而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议事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会议应当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需以投票方式做出决定时,赞成票数须达到应参会人数的1/2以上方可通过。

从工作方式来看,国内外大学一般采用例会制。例会一般可以分为定期会议和特殊会议。学术委员会大会一般定期举行,规模较大的学术委员会一般每学年举行1-2次。如:波士顿大学评议会在秋季和春季两个学期分别召开评议会大会,密歇根大学评议会每年秋季或者冬季学期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加州伯克利大学每年两次。特殊会议一般情况下由评议会主席、评议会执行委员会或者一定数量的评议会成员联名提议召开,就某一事项或若干项重要事项进行集体商议。如波士顿大学评议会章程规定,特别会议由评议会主席提议召开,或由全体评议会成员的5%联名通过书面形式提议召开。每次会议开会前,评议会秘书都要安排以书面通知形式告知每位成员。日常会议的议程表一般由评议会主席负责确定。若会议由评议会成员提议召开,则评议会成员在提请召开会议时,须一并将会议的议程表提交给评议会。如弗吉尼亚大学评议会要求会议通知由评议会秘书至少在会前1周时间内将议程表送达评议会所有成员。

鉴于国内外大学的有益经验,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应采用定期会议与特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实行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全体会议,由秘书处组织召开,主任委员或主任委员委托的副主任委员主持,全体会议应当有2/3及以上委员出席才能举行;而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或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提议,可以临时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商讨、决定相关事项。对于会议的决议应当公示,在异议期内如有异议,须征得半数以上委员同意,方可召开全体会议复议。经复议通过的决定不再复议。

(三)关于《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附则的内容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附则包括四条,分别规定了学术委员会所处情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学术委员会及其章程的调整与修订问题,学术委员会工作监督问题,以及规则的生效时间。其中,学术委员会所处情势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高等学校发生分立、合并、终止;二是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举办与管理体制等重大事项发生变化。同时,本规则要求新设立的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定章程,以及原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与本规则不符,均需依据本规则进行制定或者修订。

对于附则部分是否规定学术委员会的活动经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实践中,国内有几所大学提到了活动经费,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活动经费在学校年度预算中单列,遇重大事项可另行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则要求校学术委员会日常活动经费在学校行政经费中统一列支。我们认为,各高校经费保障途径和方式差异性较大,不宜由本规则统一规定,可由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决定,以鼓励各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突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孙绵涛,康翠萍,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对立统一——学术自由大学本质观的重新审视[J],教育研究,2011,(6):52-59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开放大学章程;宗旨与理念;法律地位;内部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G13/17;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6010905

作为英联邦公立大学协会(aUCC)与国际管理学院联合会(aaCSB)重要成员的加拿大皇家大学(RoyalRoadsUniversity,RRU),是一所以加拿大、全球在职人员及以职业为导向的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竞争性的人才为目标,提供适应需求的混合学习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RRU作为加拿大的一所新型大学,在适应远程教育市场需求、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以及适应学生需求的支持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例如英联邦公立大学协会(aUCC)近期在全加拿大职业学生满意度调查中,RRU在学术质量、教学质量、专业职业性、支持服务及学生质量等方面,均名列前茅。这些成绩取得均与作为RRU治理之基础的章程制度具有密切联系。在我国开放大学建设中,大学章程作为开放大学法律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开放大学的宗旨与理念、法律地位、内部治理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内容意义重大。针对其大学章程的探析,对建设与完善我国开放大学章程具有的启示。

一、加拿大皇家大学章程文本内容构成与特点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与内部治理的总纲领,也是现代法治国家调整大学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

(一)加拿大皇家大学章程文本构成

1995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立法机构批准RRU章程(RoyalRoadsUniversityact,RRUa)。RRUa的通过使RRU成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所综合性、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RRUa共有19个条款,条款内容标题包括:1.章程定义、2.学校宗旨、2.1.大学核心利益、3.皇家大学、4.大学会议组成、5.董事会议组成、5.1.不适合担任董事会成员条件、6.董事会职务任期、7.董事会职务任免、8.职务空缺、9.董事会会议、10.董事会权力与职责、11.荣誉校长、12.校长、13.注册主管、14.专业与研究委员会、15.学术委员会、16.大学法适用范围、17.税收、18.诉讼保护、19.刑事免责。RRUa只有短短19个条款,规定大学的宗旨与利益、大学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与治理、相关的权力、权利以及义务等内容,构成了大学章程的基本要素。

(二)加拿大皇家大学章程特点

大学宗旨与利益是大学的价值追求,实现大学宗旨与利益,必须将大学作为法律主体,并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保障。大学的宗旨与利益的实现,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体制与机制。从运行法律框架、宗旨与利益、大学法律地位以及组织结构等角度分析,RRUa具有如下特点:

1.提供大学运行法律框架

大学章程是民主、法治国家处理大学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学生之间关系,确定法律地

位以及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1995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立法机构批准RRU的章程RRUa,大学章程具有法律性质,为大学的运行以及组织结构提供基本法律框架。RRUa是在行政机关、社会对大学实施监督与管理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石,具有学校的作用。

2.彰显理念与宗旨

依据RRUa第2条规定,RRU办学的宗旨是在应用与职业教育领域,提供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具有颁发课程证书、毕业文凭以及学位等证书权力,同时为当地的社区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与发展,RRU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持续关注建设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并不断地推出新专业。RRUa第2条的规定彰显了RRU办学宗旨、明确办学主体定位、服务领域、服务地域、专业与研究层次。为了实现上述大学宗旨,明确董事会的职责,依据RRUa第2.1条规定,董事会成员必须按照大学核心利益,履行其职责。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的董事会具有义务履行这些职责,实现学校的核心利益。

3.明确主体法律地位

为了有效地行使大学的职责,依据RRUa第3条规定,RRU是作为法律主体,即法人存在。学校具有权利以及与自然人一样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但是在租用土地作为校园时,RRU是作为政府人的身份而实施行为。依据RRUa规定,RRU具有颁发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以及培训证书的权力。虽然RRU是作为法人,但是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商事法人,所以《加拿大商事公司法》(theBusinessCorporationsact)不适用于RRU。为了实现大学宗旨,RRUa第3条规定,RRU必须具有法律主体地位资格,即法人资格。主体资格是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学生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实施相关法律行为的人格基础。RRU作为教育服务的机构,拥有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相关教育行为,即包括颁发毕业证、学位证以及培训证书等诸多权力与权利。

4.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

RRU依据RRUa成立,同时也必须遵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议会通过的大学法(Universityact)的规定。学校的核心组织结构由评议会(convocation)、董事会(boardofgovernors)、校长(president)组成。加拿大部分大学是采取董事会与学术委员会的双重管理体制,而RRU却采取单一管理体制,即董事会制度。RRU内部管理机制是学校内部权力配置制度,评议会是学术决策机构,董事会具有职责实施学校的行政管理以及学术管理,校长负责学校行政以及学术管理的执行职责,专业与研究委员会负责提供专业与学术的咨询。

评议会(convocation)。评议会的目的是讨论颁发学位、授予荣誉学位、颁发文凭与证书以及董事会提议的其他重大事项。由名誉校长、校长、专业与研究委员会的成员、教授、学生以及董事会提名人组成,名誉校长是评议会的主席。至少10名评议会成员符合履行职责的法定人数。教务主任是评议会的秘书,负责建立以及更新评议会的名册。董事会制定评议会履行职责的程序性规则。

董事会(boardofgovernors)。依据RRUa第10条规定,除非RRUa规定授予校长行使的权力外,董事会具有职责与职权行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Universityact)规定的董事会以及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基于RRU的学校治理机制,董事会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制定行政政策、学术政策等。董事会是采取会议的形式实施管理,依据RRUa第9条规定,至少每3个月召开一次董事会会议。如必要的话,可以召开临时会议。5名董事会成员就符合规定可以召开会议规定。董事会主席由荣誉校长担任,与其他董事会成员一样具有同样的投票权利,同时具有职责宣布决定内容。董事会拥有权力决定建立其他相应的委员会。但是依据立法规定,学校必须设立两个授权的委员会,即专业与研究委员会与申诉委员会。专业与研究委员会职责是负责向董事会提供学术与研究的建议,申诉委员会职责是负责申诉与听证,主要是针对校长行使职权中涉及学生停学、开除以及教职工任命决定而不服的案件。

依据RRUa第5条规定,董事会是由校长、一名经过教授选举的教授代表、副省长任命的人(最多6人)、一名经过学生选举的学生代表、一名经过雇员选举的雇员代表、经过董事会任命的非学校雇员的人(最多2人)等组成。现任董事会成员主要包括荣誉校长、董事会主席J皮特·米克逊博士(副省长任命)、校长、董事会副主席艾伦·克宏博士、荣誉博士玛丽·科林斯(董事会任命)、退休将军凯特R·福斯特(董事会任命)、罗比娜·杰马尔女士(副省长任命)、学生代表菲尔·坎迪先生、黛博拉·赖翰女士(副省长任命)、教授代表威尔·劳尔、麦丽萨·麦凯琳女士(副省长任命)、吉尔·罗森博格先生(副省长任命)、雇员代表托尼·阿弗罗先生、维尼·斯特让德兰德先生(副省长任命)。

校长(president)。依据RRUa第12条规定,校长作为学校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学术与教学事务、授予学术委员会行使部分权力以及依据大学法(Universityact)规定的其他权力。学术与教学事务通常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academiccouncil)协助管理。行政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一是推荐、任命、提升、撤销大学教授、行政职员、管理人员以及雇员;二是校长认为必要或者基于建议,可以建立相关的委员会;三是董事会授权校长的其他事务。依据规定,校长是董事会所有下属委员会的当然成员,除外情形是不可以担任学校申诉委员会的成员。依据大学法(Universityact)第60、61条规定,校长拥有职责,包括终止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雇员的工作,终止学生的学习等。校长的其他职责包括:一是公布大学年度报告;二是向董事会提出相关建议;三是汇报涉及校长职责的事务;四是准备和提交董事会财务报告;五是向部长提交学校意见与要求。

专业与研究委员会(programandresearchcouncil)与学术委员会(academiccouncil)。依据RRUa第14条规定,专业与研究委员会由校长、学术委员会主席、董事会任命的其他成员组成,校长是专业与研究委员会的主席。保持专业与研究委员会的客观性、公正性以及专业性,在专业与研究委员会成员中,本学校的成员不得超过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一。专业与研究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提供关于专业与研究目标与学习效果的建议。学术与教学事务主要职责包括:一是规定学生入学资格的学术标准、其他资格标准以及包括认证的学生工作经验等内容;二是制定考试规定,包括考试资格、考试形式、考试结果评价等;三是基于董事会规定原则,规定课程学习内容、指导内容、教育项目等;四是颁布奖学金、助学金、奖励事项等;五是规定课程学习期限、专业学习期限以及毕业期限等;六是设定学术标准以及决定学术等级等;七是规定证书、毕业证书以及学位证书的标准;八是制定认可学术成绩的标准。

依据RRUa第15条规定,设立学术委员会,规定学术委员会的服务期限、成员组成等内容,学术委员会协助学术与教学事务,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学术咨询以及依据校长授权实施相关的权力。

二、我国开放大学章程建设分析

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教育体制与加拿大不同,开放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情况也不相同,但大学章程在提供法律框架、确认法律主体地位,提供教育服务,实施教育管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实现大学自治等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学习与借鉴RRU章程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开放大学章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章程是法治社会大学运行的基本法律框架

加拿大作为现代法治国家,RRUa是调整RRU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也是RRU确定其法律地位,实施行政与学术管理,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基本法律依据。在大学章程建设上我国现在进入所谓的“立宪”时代,有关机关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要求建立大学章程。但是在实务层面上,我国现在只有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普通高校制定本校章程,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章程,至今仍然是“无章运行”。有学者认为开放大学是利用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面向全国城乡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1]。建设中的开放大学需要有章可循,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开放大学立法,待时机成熟再呼吁提升为法律,并且首先应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终身教育法》颁布实施[2]。开放大学章程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涉及开放大学宗旨与理念、法律地位、主体资格、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学生以及其他组织关系等内容。开放大学章程是大学的与内部治理的总纲领,是开放大学存在的法律基础以及法律保障。实施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以及终身学习宗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开放大学章程诠释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体现开放大学自身的定位,是现代法治国家针对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

(二)开放大学章程必须彰显大学的宗旨与理念

作为知识传承与文化传播基地的大学,在其治理机制中发挥软法作用的大学章程,最关键的内容应当是确立该大学的价值追求、基本理念和办学方针[3]。RRUa第2条明确地规定RRU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培养层次、提供证书、学位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权力。办学宗旨与理念也是开放大学的灵魂,开放大学章程在规定法律地位、学校治理结构时,首先要确定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理念。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理念不仅是基于大学的基本属性,即科研、教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以及传承文化,同时具有开放性、服务性的特点。有学者提出开放大学应具有以人为本、开放共享、整合创新、强化特色、服务社会等五个理念[4]。开放大学章程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组成部分,必须彰显大学的特征与远程教育的特点,开放大学章程必然明确地规定开放大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培养对象层次,提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权利,确立开放性、公平性、服务性、高质量的基本理念。开放大学章程必须提供大学运行法律框架,彰显宗旨与理念,宗旨与理念是开放大学的灵魂,开放大学法律地位以及内部治理结构均是为了实现开放大学宗旨与理念而服务的。

(三)开放大学章程必须明确主体法律地位

开放大学办学宗旨与理念的实现,需要开放大学主体法律地位确立与保障。大学章程是确定大学的主体法律地位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纲领。RRUa第3条规定RRU作为法人存在,由董事会与评议会组成,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该条规定RRU所具有法律地位。实际上,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在关于学校章程规定中,大学章程是大学法人成立的基本要件。开放大学章程必须明确开放大学的法律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开放大学章程规定开放大学法律地位与办学主体资格,是开放大学作为事业法人存在的法律基础。有学者建议在全国人大制定《终身学习法》和国务院制定《远程教育管理条例》基础上,制定由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开放大学章程》[5]。我们赞同上述观点,主要理由:一是开放大学作为办学法律主体,只有得到相应的法律地位,可以制定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二是开放大学章程制定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开放大学章程制定必须依据全国人大法律规定,依据法律制定开放大学章程,保障大学章程权威性。开放大学章程也是处理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而应避免大学章程仅仅成为大学内部治理依据;三是开放大学章程是由教育部通过或者批准,是提升开放大学章程法律地位的重要方面。

(四)开放大学章程必须规定有效的治理结构

开放大学办学宗旨与理念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的保障。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解决的主要是大学最高决策机构问题,即由谁来决定大学的方针政策,把握大学的发展方向[6]。RRU内部机制主要由评议会、董事会、校长构成,形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等治理结构。RRU作为一所公立大学,采取单一管理体制,即董事会作为学校权力决策机构,其由各界人士构成,包括政府任命人员、选举人员、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形成代表政府、学校和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共同体,体现专业性、民主性、社会性的特点。

大学是比较复杂的社会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构建对于大学的高效运行作用巨大。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的领导体制,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符合大学治理的权力制衡的原则,也是我国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构建合理校内的政治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权利组合非常重要。完善与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强调大学的政治性、专业性、民主性。党委领导可以发挥党委的政治优势,贯彻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保障开放大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专业性问题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治理,建立学术权力机构,即学术委员会实施管理。开放大学的治理结构需要考虑到校外因素、社会因素,把影响开放大学发展决策的相关主体纳入章程制定者行列,让其意见体现在大学的治理之基-大学章程之中。履行开放大学使命,必须实施民主管理,建立董事会是通常做法。董事会由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大学教职工、学生组成。在党委与董事会领导下,完善校长负责的行政、学术管理负责制,实施行政与学术管理。完善监督管理机构,监督行政管理以及学术权利有效行使的关键机制,也是教职工、学生合法权利得到保障以及获得有效的救济制度。通过制定开放大学章程,将党委职责、董事会权利与义务、校长的权利与义务、学校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设置及职能分工、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教职工、学生参与管理的具体形式和途径等重大事项加以规定,才能确保开放大学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实现开放大学宗旨与理念。

三、结语

通过分析RRU大学章程内容以及特点,对建立与完善我国开放大学章程具有的启示:开放大学章程是对外有公信力、对内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是保障开放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的。开放大学章程包括:一是开放大学章程的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管理大学的基本法治要求;二是开放大学章程应包涵开放性、公平性、高质量、服务性的理念,彰显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宗旨;三是开放大学章程必须保障开放大学主体的法律地位,其法律地位是处理与行政机关、社会以及学生关系的基础;四是开放大学章程是调整开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律依据,体现专业性、民主性。

参考文献:

[1]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2010,(3):4.

[2]王家田.开放大学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6.

[3]莫于川,黄鑫.大学章程的非典型性分析—兼谈大学章程在大学治理中的角色定位[J].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会议论文,第133页。

[4]叶文华.开放大学建设:理念先导、路径选择与体制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2011,(3):7.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4

学校章程是根据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以文本的形式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事项做出全面规定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其本质是对学校内部以及与学校有关的教育利益的调整和分配[米俊魁.大学章程价值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大学章程是大学设立时的基本要件,大学章程是大学治校的“宪法”,大学章程的主要依据是《高教法》及相关法律,大学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校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大学章程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基础。

大学本来都是应当有章程的,国外的大学大都有章程,中国的大学原本也有章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大学却没有了章程。至1995年全国人大制定颁布的《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时都应有“组织机构和章程”。1998年全国人大制定颁布的《高教法》进一步明确高校设立时要提交学校章程,并规定了高校章程应当规定的具体事项。2002年全国人大制定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设立民办学校也要提交学校章程,后来于2004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具体规定了民办学校章程应当规定的主要事项。2012年由教育部制定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简称“办法”),成为高校制定学校章程的规范性文件。至此,中国高校开始进入全面制定(修订)学校章程的历史新阶段。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章程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1993~2003年的初创阶段,这个时期虽然有章程,但不够规范,称为“初创章程”。二是2010年前后学校从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普通高校时提交的学校章程,这个章程相对比较规范,称为“转设章程”。三是自2012年教育部“办法”出台后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对高校制定章程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省教育厅也对制定学校章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再次研究修订新的学校章程,称为“规范新章程”。

学校高度重视章程建设,视章程为依法治校的立校之本,特别是在“转设章程”中,学校对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办学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许多办学中的新问题写入学校章程,成为学校办学的“宪法”,规范了民办高校办学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诉求。因此,这部“转设章程”受到国家转设专家组的好评,也一度成为一些民办高校(特别是转设高校)制定学校章程时的“范本”。“转设章程”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创新,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创新的校本章程。“转设章程”的特色和创新点主要有:一是明晰了学院理事会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明确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三是确立了党组织在民办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明确了学院“三位一体”和“三方双向互进”的体制机制,五是确立了政府与学院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民办高校办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2年“办法”颁布后,学校开始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视角开始新一轮学校章程的修订工作。为此,学校制定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章程建设工作方案》。为加强章程建设,学校成立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开始组成课题组立项研究高校章程,确立了“高校章程的研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的研究课题,初步拟定了研究内容和成果形式。

二践行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内在要求,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政校关系为基础,以有效调节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社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朱怡华.把学校还给学校———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国教育报,2004年-02-10(6)]。公立普通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任务有: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充分实现高校的办学自,二是协调高校内部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三是建立高校内部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内部管理模式,四是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五是取消高校内部的行政级别,实现去行政化。民办高校除建立公立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外,还应特别做到:一是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模式,二是实现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监督机制,四是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新型关系,五是民办高校师生的权益保护。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近20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转设实践,在践行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了一定的创新,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章程中确立了理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明确了校长的任职条件和任免程序。学校还确立了以新的方式选拔和聘用校长。这些都与公立高校有着重要的区别。

第二,正确处理党组织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最大区别之一是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在章程中明确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组织主要职责的同时,学校创立了学校理事会、院长办公会、党委会主要成员的“三方双向互进”机制,实现“三会”成员共享共有,也有效解决了党委会成员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职能,妥善解决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职能。实现了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上的领导权、管理上的参与权,行为上的监督权。

第三,有效实行学术委员会的独立运行机制。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校的理事长、校长、党委书记都不在学术委员会中任职,以减少对学术事务的影响和干扰,着力体现教授治学,彻底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立。

第四,有效实行内部管理去行政化。学校本着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设立行政和教学管理机构。学校在内部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不严格与政府职能部门相对应,二不照搬公立高校的内部机构设置。管理人员实行职员的职级制度,不严格与政府和公立高校的行政级别相对应,从而在学校率先实现了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去行政化。

学校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势,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民办教育机制下的办学特色,这些也为中国高校的体制机制多样化作了有益尝试,为丰富中国高校的现代学校制度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作了探索与实践。

三关注师生权益,促进依法治校

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政府重视、师生关心、社会关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民办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更倍受关注。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将师生应当拥有的合法权利都列专门条款写进了学校章程,还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项制度,采取专门措施依法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是学院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的重要标志,是学校赢得社会声誉,获得师生信赖的基本保障。学院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上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将师生合法权利写进学校章程。章程是学校办学的内部最高法律文件。将师生拥有的权利写进章程,是学校尊重和体现学校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最高展现。学校将教师拥有的权利写在章程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一章,列出教师拥有的8项权利。学校将学生拥有的权利写在章程的“学生及学员”一章,列出学生拥有的6项权利。用学校最高的法律文件形式,写明学校两大利益主体的权利,表明学校治校的法制观念。

第二,将师生申诉权力写进学校章程。将师生的申诉权力写进学校章程,表明了学校办学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体现了学校为师生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建立合法的申诉渠道:有公开的申诉组织和机构,有规范的申诉制度和程序。这些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的进步和文明。

第三,建立师生表达意志的合法渠道。学校依法成立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有合法的机构和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建立了教职工公开表达意志和心声的机构和组织。这即是教职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也是教职工作为办学主体之一的具体表现。学校还简历了重大事项的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

第四,为教职工缴纳“五险一金”。“五险一金”涉及教职工终生切身利益。学校依据有关规定按期足额为教职工缴纳“五险一金”,解除其后顾之忧。学院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和福利待遇。学校还建立了工资增长机制,确保教职工工资待遇稳定增长。

师生的权益保护是凝聚人心的工程,是学校依法办学的体现,是现代大学文明的标志。学校将继续尽力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和谐校园、文明校园而不断调研。

参考文献

[1]陶西平.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米俊魁.大学章程价值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5

一、奖助学专用基金合规性管理的重要意义

1.奖助学专用基金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力源泉,是多渠道筹措扶贫攻坚资金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发展战略所需。自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4个切实”,其中之一就是切实强化社??合力。精准扶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需坚持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和多种举措有机结合方式。扶贫攻坚资金需多方面开辟、多渠道筹措,扶贫攻坚需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学校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应承担和践行相关社会责任,加强奖助学专用基金管理为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2.奖助学专用基金是学校作为会计主体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职责所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都对专用基金管理做了科学化、精细化、具体化要求,各类学校应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事业支出的相关科目中列支,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的资金。对相关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核算、记录、列报和披露,做到完整、准确、及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有效,充分发挥奖助学基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战略作用。

3.奖助学专用基金是补充完善教育扶贫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机制所要求。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规定,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财政部、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财科教?z2016?{37号)第十六条规定,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支出。

经过各方合力、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中央、省、市、县和学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为资助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已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学校资金为辅的资助经费保障体系,形成了政府为主导、社会和学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2010-2014年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学生资助资金高达3950.6亿元,占当期全部资助经费的比例为71%。奖助学专用基金作为学校层级的资助管理体系经费来源,应及时足额提取确保真正到位。

二、奖助学专用基金自律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重自律轻监督的环境下,奖助学专用基金的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执行力度低。

1.学校不遵守执行《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1)学校负责人遵守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觉悟不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负责人的不重视,造成了不规范的会计行为:不依法依规建账;将事业收入不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建账外账,私设“小金库”;不建立专用基金(奖助学基金)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2)执行财务规则会计制度不完全、不彻底。学校以低于规定比例形式地提取奖助学基金,没有真正达到足额和及时提取。

2.学校财务人员会计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精,专业素质不高。不熟练相关业务流程,不懂得如何做提取和使用奖助学基金的账务处理。没有遵循和执行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的财务原则,而是实际支出多少才提取多少。

3.对奖助学专用基金的提取、使用和结存情况相关的财务信息管理力度弱,要求填报编制、报送和公开等方式的信息化监督管理机制较少。

4.财务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不完整,监督检查力度不大。

(1)学校内部财务监督。

①监督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②多在事后进行,人员能力有限,容易走过场。

③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不足,易受领导意志影响,对问题定性的自由裁量空间大,检查处理常常无关痛痒或不了了之。

(2)外部财务监督检查。关于学校是否已执行财务规则会计制度及时足额提取奖助学基金并用于精准资助贫困学生的外部监督检查相对较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学校未能遵守执行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告信息不完整,将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合规性风险等。

三、奖助学专用基金规范性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督促学校严格执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想方设法让学校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比如对学校负责人开设专门的培训班,通过典型案例重申《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提高他们的执行意识和积极性。

2.重视学校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会计知识学习。在继续教育中增加奖助学基金相关财务知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财务人员应学以致用,完成好奖助学专用基金的及时足额提取和合规使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防范规避财务风险。

(1)精准识别事业收入。奖助学专用基金的提取依据是事业收入,对事业收入内涵的精准识别和金额的准确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①高等学校的事业收入,即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a.教育事业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学生个人或者单位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考试考务费、培训费和其他教育事业收入。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教育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学校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教育事业收入。b.科研事业收入,指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②中小学校事业收入,即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学校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2)精准核算提取和使用奖助学专用基金。

①提取。为体现已对奖助学专用基金的及时足额提取和先提后用原则的执行,在取得事业收入进行确认核算的同时,按公式:提取金额=事业收入金额×提取比例,做提取奖助学专用基金的会计核算业务。会计分录为:借记“事业支出?C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其他资金支出?C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C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C助学金(反映各类学校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学生伙食补助、减免学费、免费教科书等)”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C奖助学基金”。

②使用。使用奖助学基金时,相关会计分录为:借记“专用基金?C奖助学基金”,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加强奖助学专用基金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行财务状况公开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和重要检验标尺。应加强学校奖助学专用基金的信息化管理,考核学校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1)在“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软件”的“填报说明附表”增设奖助学基金信息情况表。要求单位基本信息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教育且“单位执行会计制度”为《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学校,应填报“奖助学基金信息情况表”,内容包括本年度提取、使用的金额和年度资助的贫困学生人数,以及年初、年末结转金额情况(年末结转金额=年初结转金额+本年度提取金额?C本年度使用金额)等。对提取金额进行合规性审核:提取金额≥事业收入×规定比例。以会计信息合规性为切入点,“倒逼”学校严格执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破解财务领域管理薄弱、信息编制不实、具体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老大难问题。

(2)在“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系统”的“收入表”和“支出表”增加奖助学基金信息。一是“收入表”,增加奖助学基金提取信息,对其合规性进行审核:提取金额≥事业收入×规定比例。二是“支出表”,对各类学校的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的奖助学金(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学生伙食补助、免费教科书等)支出情况进行审核,其支出金额应大于或等于“收入表”的奖助学基金本年度提取数。

4.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充分利用好单位?炔考喽健⑸缁峒喽胶驼?府监督“三位一体”的财务监督体系。

(1)加强内部财务监督。

各类学校要以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颁发为契机,以《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或《中小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要求对专用基金的合规性进行财务监督为抓手,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与制度,加强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合规性管控和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落实到位,进一步规范奖助学专用基金的提取和使用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风险。

(2)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外部财务监督,理顺财务监督机制,整合财务监督资源,形成财务监督合力。

积极开展对《会计法》及相关财务准则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定期随机抽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监督检查手段,对检查结果进行主动公开,对违法会计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会计诚信档案和会计“黑名单”制度,把财务人员的诚信记录和单位会计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①进一步完善财政、审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三级联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实行财政重点督查、审计定期督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经常自查的督查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增强部门监督合力。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6

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学院财务管理职能,根据国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大学学院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财务规章制度

(一)、学校职责

1、宣传并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府财务规章。

2、根据国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负责制定并颁布实施全校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

3、对所属的部门单位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

(二)、学院职责

1、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政府财务规章,执行学校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

2、根据学校有关财经政策、财务制度和本学院具体情况,负责制定学院财务管理的办事制度和实施办法,如经费审批办法、预算管理办法、财产管理办法、内部分配办法、以及建立向院教代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的制度等,并报计财处备案。

3、学院不得制定与学校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单位财务制度。

二、年度收支预算编制

(一)、学校职责

1、根据《预算法》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负责编制学校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2、根据学校的财经政策,负责核定学校划分给学院的年度预算控制数,主要包括:教职工工资、补助工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事业单位失业基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班主任津贴、学生奖学金、学生困助学经费、学生活动费、学生社会实习经费、各项公务费和业务费(学费收入11%部分)、师资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消防费用和院聘岗位津贴等经费。

(二)、学院职责

1、根据学校下切的预算控制数,结合学院其他经济收入,遵循以收定支、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负责编制包括学院整个财务收支活动的年度收支预算。

2、学院年度收支预算应重点安排教学六项费用,保证院聘岗位津贴等人员费用,控制招待费支出在学院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的3%以内。

3、学院不准编制赤字预算。

三、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学校职责

1、积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好学费收缴工作。

2、按照预算和事业进度合理安排支出,负责执行"对学院预算实行总量控制,结余留作下一年度使用"的管理办法。

3、对学院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财务监督。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二)、学院职责

1、积极组织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创收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学费收缴工作。

2、按照学院年度预算,负责安排并审批学院预算经费的各项支出。

3、建立并健全"一支笔"审批制度,各项支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安排无计划无预算的财务开支。

四、会计核算

(一)、学校职责

1、实行一级核算,负责全校资金的调控。

2、领导校会计结算中心负责办理各种渠道各项经费收支往来的核算,负责对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二级核算单位统一实行记账,负责对"学校二级及二级以下单位不设独立的会计机构、不设独立的银行账号"的监控。

3、本着"谁的钱归谁用"原则,负责保证对学院各项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不改变资金性质,保证学院资金安全和及时用款。

4、负责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真实、有效的原始凭据按实际开支数办理支出,不准以预算数和计划数虚列支出。

5、负责审批学院一次性现金金额5000元及以上、票据金额10000元及以上的借款、报账。

6、倡导"认真、热情、务实、高效"的办事作风,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二)、学院职责

1、遵守并执行学校一级核算制度,杜绝在校外自开银行账号回避学校财务监督、自收自支、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纪行为。

2、严格执行学院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制度,防止职责不清。

3、设置财务管理员,统一办理学院的财务事务,提高办事效率。

五、专项经费管理

(一)、学校职责

1、负责按照指定用途统一安排专项经费(包括财政专项和高教附加专项)。

2、负责专项经费的跟踪核算,杜绝非指定项目或用途的支出在专项资金中列支。

3、根据定额或承担的任务,负责将有关专项资金切块到学院。

(二)、学院职责

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要求,负责组织专项经费的项目申报,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

2、负责专项经费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负责专项经费的安排使用。

3、遵守专项经费管理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六、固定资产管理

(一)、学校职责

1、根据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以及产权的界定、登记、变更、撤销等管理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2、负责统一调配全校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参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学校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二)、学院职责

1、负责自行配置学校调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资源,包括用房、场地、设施、设备等。

2、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产权变更、资产处置、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以及改变房屋结构等,事先须经学校批准,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七、对学院财务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

1、遵守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的情况,包括学院自身财务制度建设,重点检查违纪违规情况。

2、年度财务收支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重点考核执行情况。

3、支出结构及经费使用效益,重点考核六项教学经费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占年度预算支出比例。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7

 

本文结合高校规章制定权与行政法的关系,从立法规制、行政规制和司法监督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从行政法层面解决现行的高校规章制定方面的不足,进而从理论上完善高校规章制定权。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的释义

 

高校在我国虽然是一种事业单位,但是它有着区别于其他事业单位的特点,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高校还有管理学生事务,落实教育方针的职责,为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由高校这一特殊主体制定的在高校内部施行的规章制度就是高校规章。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高校享有的这种制定规章的权力就是高校的规章制定权。

 

(二)高校规章制定权的权力来源

 

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公权力,都是以国家授权为前提的。“对公权力,凡法无明文规定的,就必须以国家法律授权为前提。”

 

另一种观点是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是社会组织成员之一,其权力来源来自于成员或者成员代表的一致同意,不是外部的授权。

 

在这里,我认为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授权能够更清楚的反映国家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即高校规章制定权的权力来源是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之所以授权高校制定高校规章的原因是,高校规章制定具有专业性、多变性,高校自身可以更好的制定出适合高校发展的规章制度。

 

二、我国高等学校规章制定权的失范

 

由于学术自由和管理便利的需要,高校应当具有规章制定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恣意妄为,高校规章制定权应当限定在法治的范围内。由于高校的自主性和国家的规范性没有达到平衡的状态,我国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定权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失范的状况,分析高校规章制定权的失范原因,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主体的错位

 

目前仅《高等教育法》涉及到高校规章制定权主体,但是其并没有明确规定直接授权校长规章制定权,虽然校长是高校的法定代表人,但是并不能以校长意志代表全体师生,这种主体制定出来的法律缺乏必要的民主成分,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必然不是民主的。

 

(二)高等学校章程不健全

 

高等学校章程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原则性的文件,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习惯性或者沿袭下来的传统,高校章程往往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摆设,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作用。

 

(三)高等学校职能多元化导致学校权利扩张

 

高等学校为了完成各项职能,需要制定各种条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设定义务,学校将一些公益活动规定在学校规章中,这样本来自愿参加的公益活动对于学生就具有了强制性,这就导致了学校的权利的扩张。这是学校职能多元化导致学校权利扩张的原因。

 

(四)高校规章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高校规章实质上是“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位阶要低于法律、法规,所以其不应该与法律、法规相抵触,而在实际中,抵触上位法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高校规章对救济渠道设置缺失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在赋予权利时必须保证权利实现的救济途径,因为“救济是一种纠正或减轻性质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可能的范围内会矫正由法律关系中他方当事人违反义务行为造成的后果”。而在现实中,救济途径还不太畅通。

 

三、高校规章制定权的完善

 

(一)从立法上规制高校规章

 

从立法上规制高校规章的制定权就是法律保留原则在高校规章制定权上的运用。是完全保留还是部分保留亦或是不保留在高校规则制定权上面是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涉及公民的受教育权,作为宪法的权利之一,其取得、享有、行使、限制、丧失都会对公民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高等学校又是一个专业性的领域,其规章制度具有专业性,其自身是最合适的决定者,所以,对于高校要采取不同于一般的法律保留制度。

 

具体在高校中应当采取这样的法律保留,即对于一些重要事项如教育方式、学业标准等应该设置在法律保留的范围内。对于属于学校自主权限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由学校自主规定,国家权力不得过度介入和干涉,否则将违反自主行政的主旨,这里就是法律保留的禁区。

 

(二)从行政上规制高校规章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有领导和监督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享有对高等学校的监督权,对于学校制定的规章进行审查,就是教育行政机关对规范学校规章制定权进行监督的一种主要的方式,按照监督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规章生效前的审查和规章生效后的审查。

 

规章生效前的审查即预防性的监督,是由教育行政机关在学校自治规章生效前对其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审查,其中重要的规章还需经过教育行政机关的许可,未经许可不得生效。规章生效后的审查是指高校规章生效后需向教育行政机关备案,时刻受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

 

(三)在司法上监督高校规章

 

国家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权力,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学校行为的监督和控制。“没有司法审查,那么行政法治等于一句空话,个人自由和权利就缺乏保障。司法审查不仅在其实际应用时可以保障个人的权益,而且由于司法审查的存在对行政人员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可以促使他们谨慎行使权利”。由于高校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团体,对于高校的司法监督要明确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并非所有的规章都可以进入法院的审查范围,这样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管理和效率。为避免和及时纠正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失范,保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和适当,中立的司法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这样,我国高校规章制定权的司法审查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而可以突破长期困扰我国高校管理权司法介入的瓶颈。

 

高校规章制度作为高校管理的具体制度依据,参考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和借鉴国外的行政立法程序经验,以完善我国高校规章制度制定程序,提高高校规章制度的质量,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法制基础,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依法管理,建设和谐、文明、有序的法治校园。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高校印章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我国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以及各类型的企业等等,都有各自的印章。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一样,拥有种类繁多的各种印章,是高等院校权威性的展示和对内对外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承担责任的凭证。本文所探讨的印章主要指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保管和使用的三种印章,即为有学校全称的行政公章和党委公章、有学校全称的钢印、法人签字章(含其他主要校领导签字章)。对于高校办公室来说,印章管理工作是其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办公室管理的核心部分,鉴于此由,加强高校的印章管理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印章管理的重要性

(1)印章是学校级别和地位的体现。国务院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其中将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印章的样式、大小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印章的制作必须与其级别相对应相一致,所以说,印章是学校级别和地位的直接体现。

(2)印章是学校合法性的体现。根据公安部《印章治安管理办法》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和各协调机构及非常设机构需要刻制印章的,应当凭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刻制证明和单位成立的批准文本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准刻手续。”也就是说,只有得到法律认可的单位才具备刻制公章的资格,同时该公章是在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后才可以合法使用,加盖公章后的各类文件、文书都是具有合法效力的。同时,这些具备合法效力的文书在参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政治、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后果都要负法律责任。

(3)印章是学校标志和权威的体现。印章代表着学校的级别和地位,同时也是学校合法性的体现,任何以学校名义发出的文件、证明等材料都只有在加盖了学校的印章之后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校内各部门的认可和执行。

2印章管理的现状

(1)制度程序混乱。大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就印章的管理出台了专门的印章管理制度,但这个制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进行细化,只有大致的一个管理方向,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不能落到实处,凭经验,讲人情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未经领导书面签字,只是口头一句话,就加盖了印章。或者办公室其他同事在负责管理印章的专人不在之时也就随意地帮着盖了。这样容易造成印章管理的混乱,出现问题很难追责。总之,印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法难依”的现象。

(2)对印章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学校里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对印章的使用流程认识不足,没有办理任何用印手续却要求为其盖章,在被工作人员告知用印的流程之后,部分师生依旧觉得这个流程非常麻烦,不愿意去实施;或者明知用印有相关的规定,却认为自己所经办的事情是非常特殊非常紧急的,应该得到特殊的照顾。以上现象只是在印章管理中各类现象的几个简单的例子,总体来说,就是对印章本身的严肃性和用印流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保管维护不到位。印章代表学校,除了加锁保管之外,本应放在专门的保险箱里,确保印章的安全。但在实际情况中,印章往往只是摆放在带锁的柜子里,而钥匙却是办公室多个同志都有,保险箱根本没有配备,在负责管理印章的专人不在之时,印章的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由于现在回墨印的大量使用,某些单位没有给回墨印使用专用印油,导致油墨堆积、泄漏等现象,或者使用印章时用力过猛,使得印章架子不堪重负,导致印章损坏。

3印章管理解决方法

(1)细化印章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建立或者完善细化用印管理制度,规范用印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维护印章的严肃性。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认真填写用印审批单,必须由主管部门和分管校领导签字之后才可以加盖印章。而在涉及财务、人事等敏感事务时,还需要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核实。在遇到某些紧急情况时,也应该及时向办公室主任请示汇报,得到许可后方可盖章,并要求当事人在事后及时补办用印手续。

同时要对印章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印章管理人员应准备专门的公章使用登记簿,详细填写用印的时间、事由、承办人、审批人等信息,以备核查。大批量使用印章时,如每年的毕业证书、学生证等,需相关部门安排专人负责。

(2)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印章管理制度。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办公系统等告知全校师生印章使用的规定及流程,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应专门学习该制度,以减少工作中的误会,提高工作效率。有学生在开具在校证明时,没有先到所在院系开具证明而直接到学校办公室办理,在询问后得知,是其辅导员老师让其直接来学校办公室办理的,由此可见,专门对印章管理制度进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强印章保管的安全性。学校应对印章实行专人保管,并配备专门的保险箱进行存放。当负责保管印章的同志因出差等原因需要交由其他工作人员代为保管时,应事先向领导请示,得到领导同意之后,在领导的监督下进行交接。

在使用印章时应做到轻拿轻放,不可蛮干,给印章准备专用油墨,每次添加油墨时应少量多次,防止因油墨过多而泄漏,也不可因油墨太少而影响印章的清晰度。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公立高职院校;院校管理;高职院校章程:院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1)10-0079-05

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则是不争的事实。已经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完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因此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了解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准确把握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公立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设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研情况

(一)调查目的

调查、分析政府依法治教(校),贯彻落实公立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公立高职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公立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现状与突出问题,为建设现代公立高职院校制度、完善公立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提供现实依据。

(二)调查工具

以政府、社会与公立高职院校的关系以及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为主线,选择若干重要领域,设计30个问题(单选题),在充分考虑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41份。

(三)调查对象

2010年10月,以广东、江苏、重庆、浙江、福建和湖南六个省(直辖市)共计15所独立设置的公立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考虑到对相关情况的熟悉程度,调查对象以副处(或副高)以上高职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主共计248名,其他行政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3名。被调查学校,选择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情况见表1。

二、结果分析

(一)高职院校法人地位落实现状

公立高职院校被切实地赋予法人地位,有利于公立高职院校灵活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办学。如表2所示,对于高职院校法人地位的落实,41.6%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已初步落实,具有较大的自:26.4%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没有落实,只有很小的自。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尚未能得到较好地落实,2/3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法人地位停留在“初步落实”、“没有落实”。即,高职院校还不具备充分的办学自。

(二)政府依法治教(校)的情况

依法治教(校)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制度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表3所示,对于依法治教(校)的情况,56.3%的教师认为法治观念初步确立,但是比较偏重人治;22.3%的教师认为能严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比较理想;16.7%的教师认为有一点法治观念,但是人治现象严重。可以看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意识还非常薄弱,人治现象较为严重(比例高达73%)。

(三)对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必要性的认识

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是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保证。如表4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的必要性,53.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35.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已认识到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的重要性。这是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

(四)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的现状

如表5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的现状,51.0%的教师认为已经制定高职院校章程,有一点实施效果;20.8%的教师认为没有制定高职院校章程,更谈不上效果;8.2%的教师认为已经制定高职院校章程,但是完全当做摆设。可以看出,约计7成的人们认为高职院校已经制定章程,但是只有约计两成的人认为在实施章程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制定、实施章程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流行形式,效果很不好。

(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是公立高职院校的两种基本权力。实现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分离并且协调一致,是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基本要求。如表6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48.1%的教师认为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比较协调:回答“不太协调”、“不协调”和“很不协调”的比例共计达到47.2%;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很协调”,比例为4.7%。总体来说,公立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甚协调,不容乐观。

(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影响到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如表7所示,在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上,48.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38.1%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共计86.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这不仅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存在太多的问题,而且证明推进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已具备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七)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的作用

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作用现状,是判断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民主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如表8所示,46.3%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一般:25.8%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比较大:11.4%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很小:10.6%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较小。即,认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比较大”、“非常大”的比例只有三成多,而回答“一般”、“很小”和“较小”的比例共计达到68.3%。可见,高职院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高职内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各自影响程度不同。如表9所示,对于高职内部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46.0%的教师认为是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17.6%的教师认为是人治问题,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17.3%的

教师认为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可见,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依次为:“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人治,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

三、改革设想

根据调查结果,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为目标,亟待采取如下推进公立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举措。

(一)落实高职院校的法人地位,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

落实高职院校的法人地位,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是公立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办学主体的基本前提。其一,各级人大与政府(尤其是省级人大与省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契机,依法治教,同时要加强监督力度,促使高职院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其二,坚持公立高职院校法人财产权制度与法人地位相匹配的原则,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研究、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明确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相关权能主体、非国有资产性质、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的关系以及收益分配等问题。“其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调查研究公立高职院校办学自需求及其特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要求,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赋予公立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

(二)增强依法治教(校)的意识,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

增强依法治教(校)的意识,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是转变高职院校治理方式、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一,政府要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高职院校领导、广大教职员工、学生、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关于依法治教(校)的舆论宣导。其二,要深刻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环节。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新审视其地位、意义和作用,研究、出台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备案和审核的基本要求与程序,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高职院校章程的备案审核工作,对高职院校章程的实施、修订进行年度检查;高职院校及其领导要高度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认真学习、研究和领会高职院校章程及其相关法律规定,使得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相关行业企业及其专家对制定、实施高职院校章程达成共识,并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其三,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定关于高职院校章程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法律效力与地位,规定高职院校章程的组成内容及其结构,提出制定或完善高职院校章程的原则、主体、程序、修订以及相关问题。构建高职院校章程实施的年度检查与评价制度,并且明确规定要对学校章程建设不力的高职院校实施惩罚。

(三)明确划分各项权力的边界,切实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就是权力重新配置的问题。明确划分各项权力的边界,切实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是完善公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关键举措。其一,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划分公立高职院校政治权、所有权、决策权、办学权、学术权等的边界,完善各项权力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使各项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其二,要准确地认识、深刻地理解高职院校中的学术概念。在高职院校,学术主要是关于特定专业或职业的系统知识,专业骨干和行业企业专家应是掌握学术的主体。这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其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以专业骨干为首的学术委员会决定学术事务,研究、规定高职院校学术事务的种类和范围,制定高职院校学术委员的任职资格,赋予以专业骨干为首的学术委员会独立决定高职院校学术事务的权利,排除校级领导和学校中层行政领导作为学术委员参与决定高职院校学术事务的资格。其四,高职院校要下放学术权力,各教学单位成立相应的学术委员会,赋予各教学单位决定各自范围内学术事务的权力。

(四)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改革,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事制度

加快高职院校人事改革,从对人的管理转到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来,科学地进行人才资源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变革、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其一,整体设计原则。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其他改革相配套,整体设计,有序推进:要认识到人事制度改革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尤其是要完善人才遴选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及其配套措施。其二,同步推进原则。要坚持同样的价值取向,同步推进教师和科研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和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对专职教师,要切实贯彻“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改革原则;对管理人员,要实行教育职员制度,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对兼职教师,各级政府要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纳入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整体改革之中。其三,权力下放原则。学校要以宏观调控、制度设计和评价监督等为主,下放聘任权力,赋予院系聘任教师的权限,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中专学校规章制度篇10

(一)广泛开展讨论和思想交流。以社会各界对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为契机,通过高等教育与学术界知名人士的专业宣讲和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场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专题讨论和思想交锋,并借此时机加强对全社会的“大学启蒙教育”,使社会各阶层对“大学何谓”、“大学何为”、“学术何谓”等大学发展的基本认知问题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术本位等经典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趋学术化”变革提供或不可缺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支持。

(二)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宣传措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其相应的专业培训及同高等教育界专业机构与人士的合作,促进其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观念,尊重和遵循教育与学术逻辑,遏止高等教育领域的“工程化”决策思维和“项目化”政策设计,依法治教,减少对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不当行政干预。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和普通公众,应通过专业宣讲与媒体传播加强其对大学和学术的理解与认知,使其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关议题上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加强高等教育行政层面的行政立法,促进高校内部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

(三)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行政行为。依据大学教育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参与下,以现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制定和施行“高等教育行政规程”等据以规范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行政法规,明确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职能的任务、目标、内容、边界、实现方式及规范要求等,明晰大学举办者与大学管理者的职权范围,确认大学作为自主办学者的地位与权力,廓清政府管理权和大学办学权的权力边界,减少和遏制高等教育行政领域的不当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必须督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努力实现向行政立法、制定规划、财政拨款、政策支持、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核心职能的聚焦,推动其职能模式由“政府包揽型”向“政府监控型”的转向,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由“主导依附型”向“合作伙伴型”的转型。

(四)完善有关高校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法律法规。依据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根本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的运行规律,以现有《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颁布符合大学组织属性及运行规律的“大学组织条例”,就大学的领导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大学内部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基本组织问题作出更明晰的界定,从法制层面进一步确认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逻辑,进一步明确大学组织内部学术权力的中心地位、机构设置、权力范围及其运行规范,为大学破解“行政主导、学术虚弱”的权力格局与运行趋向提供必要的法制依据。

三、加大试点单位的改革力度,为试点单位提供框架性的制度方案设计

(五)先行尝试大学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在进行大学领导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政府主管部门不妨先期指导和推动大学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试验。其具体内容为:大学校长等领导职务实行“校长民选”的制度尝试,以破除校长委任制引发的大学领导层“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畸形责任取向;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教育职员制”的规定,在试点单位试行教育职员制,以遏制大学行政管理系统的主导趋向;适度引入国外的“终身教职制”,以高校学术骨干(通常为一、二级教授和有突出学术业绩的中青年教师)为基础试行骨干教师的终身教职制,在普通教师中仍然实行教师聘任制,为抬升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提供必要的人事保障。

(六)开展教育经费拨付体制方面的专业化改革。在进行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可以尝试建立以专业中介机构为依托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体系。鉴于现行由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体制存在着专业性不足、行政色彩浓厚、公平性受质疑、效能不高等问题,可考虑建立兼有组织大学教育学术绩效评估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职能的“半官半民”性的专业中介机构,由其在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下直接负责组织省管高校教育学术绩效的评估(具体评估可由临时组建的外省专家组独立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以绩效评估结果为依据向各高校拨付财政性教育经费,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的效率与公平。四、构建、完善并逐步实施符合现代大学发展规律的改革举措

(七)制定大学章程。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的大学章程,经本校教师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及学校主管部门核准后颁布实施。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大法”,学校章程应就本校的办学定位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学术与行政管理体系、重要学术与管理职务的产生与监督、学校办学经费的分配原则与程序、学术与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教职员工的权力与义务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据此规范学校的运行和管理。

(八)实行以教授委员会为基础的学系主任/学院院长负责制。在学系/学院的范围内以学术声望和个人品行为标准经基层推荐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出若干名学术骨干组成学系/学院一级的最高权力机构———教授委员会,负责学系/学院层面的所有重大事务决策,学院一级的行政执行者———学院院长由本级教授委员会和校长共同协商产生,学系一级的行政执行者由本级教授委员会和院长协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