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6:54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儿童的教育教学;教学设计

1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含义的解析

现代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对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解,包括对儿童自身能力、儿童认知概念等的理解。首先,了解幼儿教育中儿童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之所以称之为儿童,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与成年人具有同样重要的社会地位,但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儿童本身是独特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一个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人。因此,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幼儿教育时看到儿童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不完整。第二,为了充分释放儿童的本性,儿童的本性源于父母并出生。但是,家庭成员和从小生活环境固有的遗传因素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性质实际上没有界定,在儿童随后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儿童成长其实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所以我们必须让儿童自由发展。但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完全释放,根本不限制他们的行为,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采取完全宽松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必要时完全宽松地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最后,孩子的本质是他们还不完全成熟,不无知,在孩子的认知上也不无能。他们在身体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这种潜力不能完全实现。所以幼儿教育和教学不用担心,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不能让孩子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教学,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2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其实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主要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设计。首先,它是教育目标的设定。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偏向于小学课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将不利于儿童的未来发展,也不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这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阶段和顺序。它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不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时,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把儿童的直接体验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允许儿童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应该允许儿童学习困难的学习内容。这不符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历。例如,一些幼儿园让孩子们每天学习许多难读难写的教学内容。儿童不仅在学习和理解上有困难,而且会导致儿童使用他们所学和他们所学的东西。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用真实的材料感受学到的知识,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现阶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儿童能够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最后,就是教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实施设计。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强迫儿童去学习知识,要有耐心的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完成学习内容。在教育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儿童正处在这一阶段喜欢玩游戏,游戏最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游戏让儿童学习知识,在游戏过程当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没有限制、自由自在,从玩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了学习内容,这让儿童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找对方法,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可以让儿童快乐的学习知识,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相对轻松。总之,要想很好的把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当中,就要正确的认识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儿童的教育教学;教学设计

一、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含义的解析

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就是指基本了解儿童教育,它包括认识儿童的自身能力、儿童的认知观念等。

首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对于儿童天性的认识非常重要,儿童之所以称之为儿童,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他和成人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只不过是处于一个生命刚刚开始的初始阶段过程当中。儿童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发展不成熟、不完整的个体。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要看到儿童的独特性、差异性、不完整性。

其次,要完全释放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天性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天生的。而家庭成员的先天遗传因素、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知道儿童的天性其实是没有定义的,它是在儿童以后的生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儿童的生长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的,所以要让儿童自由发展。但是在儿童的生长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完全放养,一点也不限制他的行为,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采取完全放纵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完全放纵,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

最后,儿童的本质就是还未完全成熟,在儿童的认知里并不是无知无能的,儿童的身体里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并不能一下全部发挥出来。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不要着急,要有耐心的引导儿童,不能让儿童接受超出他认知范围的事物,根据儿童处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儿童从一个不成熟的人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个体。

二、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其实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主要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设计。

首先,就是教育目标的设定,現阶段很多的幼儿园教学内容都偏向于小学阶段的课程,如果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不能满足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要求。这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没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违反了阶段性和顺序性。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没有认识到儿童的主体位置。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满足儿童的生活要求。

其次,教育期间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一定要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不能让儿童超出能力范围的进行知识学习,让儿童学习难度很大的学习内容,这不符合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比如有些幼儿园让儿童每天都学习很多较难的读写教学内容,儿童不但学得困难不容易理解,而且还会导致儿童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面临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儿童为中心,用真材实料感受所学习的知识,结合儿童自身的特征,设计出符合这一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内容,从而让幼儿茁长成长、进一步发展。

最后,就是教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实施设计。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强迫儿童去学习知识,要有耐心的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完成学习内容。在教育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儿童正处在这一阶段喜欢玩游戏,游戏最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游戏让儿童学习知识,在游戏过程当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没有限制、自由自在,从玩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了学习内容,这让儿童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找对方法,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可以让儿童快乐的学习知识,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相对轻松。总之,要想很好的把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当中,就要正确的认识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英语课堂活动设计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成就一批高质量、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是摆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授英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今后从事幼儿英语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幼儿园英语课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孩子,那么如何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呢?接下来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1)确定活动名称每项英语活动都应取一个英文名字,名称能够让人非常直观地了解这个活动到底是有关什么内容的。例如:Howareyou?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是关于问候他人的。interestingShapes这个标题讲的是有关形状内容的。twoLittleeyes则是认识五官。标题字数控制在3~5个单词内或者是简单句。只有明确了内容,起好了名,才能为后面的活动设计指明方向。(2)明确活动主体它指的是活动参与的对象。通常在幼儿园参与课堂活动的是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小班一般2~3岁,在课堂中主要以模仿为主,因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简单变化的活动项目,需要孩子不断的重复,最终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中班一般4~5岁,已经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对于同一件事情孩子开始不断地变换方法来进行探索,这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给他们;大班一般6~7岁,创造力有一定的发展,会与伙伴互动交流了,这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要设计符合他们的课堂活动。当然有的幼儿园班级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草莓班、朵朵班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认活动主体。(3)设立活动目标该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就是通过活动要让幼儿从中学到什么?单词、短语还是句子?例如:熟练认读表示五官的单词:eyes,ears,mouth,nose等。可见掌握这些五官词汇是这个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培养发展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其他的能力。例如:发展应变能力。情感目标,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例如: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当然不是所有的课堂活动都一定包括这三个目标,有时候只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有时候只体现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总之至少要有知识目标,其他目标则根据活动内容来设立。(4)做好活动准备课堂活动一般会借助多媒体和使用一些道具。最常见的有图片、卡片、课件、黑板、音频等,有时老师还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准备特殊的道具。例如讲到职业名称的时候,可能就要准备几种有关职业的服装和道具——教鞭、白大褂、眼镜、书等;在讲到动物时,可能就要准备几只动物布偶;在说到水果时,新鲜的水果作为道具是再好不过了。因此充分的活动准备,能让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注重活动过程这也是整个活动设计最重要的部分。幼儿一般都比较好动,因此课堂活动要生动有趣,最好能结合肢体语言,让孩子动起来。在描述活动过程时一定要表述清晰简练,并适当地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在学习颜色形状时,老师给幼儿分发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实物,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如果你是red,你就拍拍手;如果你是black,你就跺跺脚;如果你是white,你就摇摇头;如果你是round,你就点点头;如果你是square,你就举举手;如果你是triangle,你就翘翘脚。这就是将单词和做动作相结合,让孩子边做边学。总之尽量让幼儿在听、说、唱、玩等直观、有趣的游戏中学习英语。每个活动的开展时间也要根据幼儿的人数、课堂的情况进行增减,最好一个活动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因为幼儿的专注力一般都比较短,所以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堂课可以准备2~3个小活动,在每个活动间隔休息时穿插一段欢快的音乐,这样有助于老师整顿课堂秩序。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4

(一)学子风采主题墙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前儿童各方面都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儿教师应认识到儿童的独特性和儿童智能的多元性。幼儿教师多元智能观只有在能充分施展个性的环境中才能形成。有学者认为教育可分为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教育两种,而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不过是教育现象的一部分,人们不断地从无意识中感到某种长久的教育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环境”[3]。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在成为教育者之后,也会给自己的教育对象展示个性的空间。学子风采墙是全方位、多领域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学生的艺术汇报演出、社会实践活动、美术作品展、创编的故事、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模拟教学等等都可以纳入学子风采墙的内容。学子风采墙,要鼓励学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使学生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合格幼师。

(二)反思主题墙

反思主题墙,可以给学生提供检视自己行为、理念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主题墙,学生可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专业要求,反省自己作为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反省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儿童身心需求。这类主题墙可以分为三大块,一为礼仪镜,正言行;二为阅读书目,如“这些书籍你读了吗?”;三为发问栏:“儿童是什么?”、“儿童教师是什么?”、“你爱儿童吗?”和“你有童心吗?”,让学生在这种强迫性地不可选择中不断拷问自己和检视自己的言行。

二、主题墙凸显的特点

幼师生在主题墙创设中应凸显出专业性、教育性、动态性、主体性的特点。

(一)专业性

众多对“专业性”的研究文献表明,所谓专业性,就是独特性、可区分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如教师的“专业性是表征教师之所以是教师的根本属性,是用以描述教师职业本质的一个概念”。主题墙的设计,应使师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发展方向,使来访者一目了然地明确本专业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如“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把校门口设计成会“说话”的长廊,用一个精心的布置向来校的访客、每日接送孩子的家长传达了学校的概况,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培养0-6岁儿童的专业老师。主题墙的内容应涵括与0—6岁儿童学习发展相关、与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相关、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人和事物。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气氛,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专业精神,树立专业理想,具备专业情怀。

(二)教育性

瑞吉欧教育工作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内涵”,也就是包含教育性的信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学习产生刺激。在创设专业主题墙时应将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事物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内涵”。让墙壁“会说话”,达到支持和鼓励某些行为或事件的发生,限制或禁止另一些行为的出现,并要以其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或语言及其形成的氛围和环境,表达某种“意义”,或者是反映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或者是阐明某种思想和观念,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与教化,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使他们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儿童谋福利的专业,学前教师是儿童幸福的奠基人。我们要根据“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精心选择内容,发挥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的作用。以一种强迫接受地不可选择性让学生意识到教育活动设计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对学前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把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学、通过单纯地讲授学不会的知识、理念以环境创设的形式渗透进学生的灵魂当中去,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主题墙“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

(三)动态性

隐性课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主题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要与历史对话,前可见古人,后可鉴来者,……让人们明白它从哪儿来的,又要往哪儿去。”主题墙应该承载着这样的功能:使人们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学子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专业主题墙承载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它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应根据专业发展要求更换内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她们通过这面墙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之河静静地流过主题墙。

(四)主体性

主题墙的教育性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不是理所当然地发生的,只有当主题墙所传达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或生活世界发生意义联系或者这种信息的强度打破了原有的认识,才会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结果。我们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自己的教育。”在创设主题墙时,我们应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学生是环境创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环境创设的主体。首先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需求作一预测,对学生在活动设计方面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细化。然后,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主题墙的规划到内容的选择以及造型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应把主题墙的创设变成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

三、对幼师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影响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活动设计意识指引下的活动设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多方协同作用的结果。主题墙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主题墙对幼师生活动设计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活动设计意识的激发和活动设计知识的增加。

(一)激发幼师生的教育活动设计意识

教育活动设计意识包括对教育活动设计本身的认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儿童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师生的教育活动设计意识比较低、专业的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旷课、迟到、玩手机、做与活动设计课程无关的事情的现象严重;迟交或不交作业、“百度”抄袭现象严重。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使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学前教育师资的极度匮乏。为了满足迅猛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的需要,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幼师生的招生门槛,致使一大批并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但求学无门的学子都涌向了学前教育专业。这些幼师生除了在课堂上从专业老师那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所了解之外,无意花更多的时间关注专业发展。要激发幼师生的活动设计意识,单纯依赖专业老师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重视隐性课程对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而最能影响她们的隐性课程应是学生每天生活其中的教室、走廊、楼梯。纲领性文件墙创设在她们的必经之地,让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扶持政策,让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增强她们的专业认同度。名人名家主题墙,让幼师生找到前行的动力,使她们时时刻刻沐浴在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光辉中。幼师生通过专业反省墙时时刻刻检视自己的行为,以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要求自己,在不自觉中提升对活动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二)增加幼师生的活动设计知识储备

活动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活动设计所需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一个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必须建立在对儿童发展水平和发展标准的了解,必须依据儿童的学习特点,选择活动方法、确立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来达成其目的。设计的活动方案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五领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学生必须掌握的活动设计知识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环境创设的原则、活动设计的原则,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活动内容及教育活动方法性的知识以及儿童五领域发展知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规律及速度的知识等。《纲要》、《指南》几乎涵括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所需的全部知识、理念。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纲要》、《指南》的知识不太熟悉。对学生的教案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完全处于一种纯粹经验的状态,所学过的知识在活动方案中根本体现不出来,《纲要》、《指南》的知识根本在活动方案中找不到痕迹。《纲要》、《指南》几乎涵括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所需的全部知识、理念。而这些知识、理念单纯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单纯靠学生一次性地背诵是难以掌握、难以领会的。如果我们创设这样的主题墙,让这些内容以恢宏的气势展示在学生每天必经之地,学生每天偶尔顿足品读,与它进行的无声对话;或者,设计活动方案时临时借助,都能使这些内容慢慢渗透进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能使它的理念潜移默化为学生专业精神的一部分。

(三)提高幼师生教育活动方案的质量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5

当前,内地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设置存在课时不足、案例陈旧、对现实问题关注较少、课堂沉闷等现象。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置、质素评核等,案例丰富、生动,具有启示意义。内地可以引入课程设计,并通过模块化教学,激活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活力。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香港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基础教育的开端,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意义重大。例如,为追求教育公平,改善人群代际恶性循环,从1965年起,美国主要通过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拨款,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的“开端计划”(HeadStart),为2200多万名学生提供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益[1]。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当前内地幼儿师资培养中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设计,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一、香港学前教育概况及课程设置

(一)概况香港作为中西经济交汇的区域,其教育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具有开放、容纳、多元等特点,这一点在学前教育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当前,香港幼稚园均属于私营机构,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分非牟利幼稚园及私立独立幼稚园两类。由于承办主体的多样化,幼稚园办园风格丰富多彩;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二)课程设置2006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修订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是香港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基准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该指引深受进步主义教育儿童观的影响,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以及“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基本原则。在儿童发展上,该指引提出了幼儿在德、智、体、群、美五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这5个方面的目标被归入“身体”“认知和语言”“情意和群性”“美感”四项发展目标之下;同时,通过六个儿童学习的范畴来落实,即“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艺术”[2]。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指引又提出了“通过感官学习”“做中学”“从游戏中学习”与“在家长积极指导下学习”的四条具体途径。从香港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看,努力兼顾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创设启发他们多元智能的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氛围,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十分重要。正是从幼稚园的群体生活开始,儿童开始了他们不同于婴儿期的“童年”,即一种不属于生物学范畴的社会产物的历程[3]。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是必要的综合性载体。

二、内地高校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现状

(一)开设现状第一,从当前内地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开设情况看,以2012年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12年之前开设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主要是针对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入职与在职的培训课程,着眼于提高校(园)长的学校管理能力。2012年之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将“教育政策法规”首次列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了该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晰了该课程提高教师政策法规素养的功能[4],从而对该课程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从201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其中,教育政策法规是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分值比例(笔试)一览表,教育政策法规占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考察部分的10%,是准教师入职的必学内容。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单列专章(第二十章)论述了依法治教;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将“依法治教”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的必要保障。当前,公民政策不断强调法制意识,对于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等方面的执教要求日益严格,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政策素养,掌握必备的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突发性的伤害事故时能够运用相应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进行应对。这是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开设的重要现实环境。当前,香港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相关立法,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教育规例》中。内地也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法,可以在教育政策法规的授课中加以说明,指出学前教育单独立法的必要性。第四,开设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5],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浙江省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条“加强学前教师的从业规范与师德教育”,第四条“加大对幼儿园的治理力度”,第五条“着力提升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管理,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禁搞“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强化训练等[6],都涉及对学前教育依法治园、依法保教的要求,而这些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相关教育内容,均需要在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得到体现。

(二)内容设置从当前涉及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设置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开设的教育法学课程,课时为32~48学时,学分为2~3分;二是湖北理工学院等面向所有师范生开设的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课时为32学时,学分为2分;三是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面向教育学院以外师范生、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师范生分别开设的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前者为16学时,学分为1分,后者为32学时,学分为2分。不同的课时设置对课程内容体系带来了显著影响。以温州大学为例,面向教育学院以外师范生开设的16学时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体系见表1;面向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师范生32课时的课程大纲则不仅增加了一半课时,还在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主要增加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教师与学生的特定权利义务、学前教育的法律责任、学前教育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前教育法律救济等,使内容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完整。

(三)存在的问题从表1可见,不同课时安排下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当前温州大学16学时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且教师无法完成必要内容的讲授。教育政策法规中关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部分是重点之一。此外,涉及学生伤害事故的内容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如幼儿园虐童事件,包括针扎、摔打、揪耳朵、强迫吃饭等;校园暴力,包括敲诈、殴打、等,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课时过少通常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理论知识。而对于准教师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恰恰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第二,教材案例陈旧,与当前教育政策法规的改革与演进相脱节。从一些教师的授课教案与演示文稿(ppt)看,所引用的案例过于陈旧,部分还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交不起学费、乡镇政府状告家长不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政府拖欠教师工资等方面,忽视教育体制的分级管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新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变化。如近年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升等、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都使学前教育环境与面临的问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陈旧的案例与现实内容脱节,停留在过去的政策环境中,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无助。第三,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当前师范生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张乐天主编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理论与实践》[7]。一方面,该教材较为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从建国时期的教育政策开始论述,内容庞大、面面俱到,难以在32学时内完成教学,更遑论16学时;另一方面,该教材按学理性逻辑展开,偏重于对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等学术性问题的探讨,更适合于理论研究,对现实热点教育问题关注不足,尤为缺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来的政策法规案例的引介。对于学前教育的师范生来说,他们十分需要对发生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处理能力,需要的是按照现实逻辑展开的教材,这一点已有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三、启示

香港学前教育政策提出,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而不应只偏重“读写算”。从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看,香港实施的有效举措可以引进内地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课程,作为较好的解释性案例。

(一)学前教育学券案例对于教育公平政策的解释香港特区政府从2007学年开始以“学券”(educationvoucher)形式直接向家长和合法监护人提供学前教育学费资助,大幅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以解决幼儿公平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问题[8],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相比当前内地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政策,香港的学前教育学券政策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在实施中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可以作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一个有效的解释教育公平的案例。

(二)学前教育课程范畴对于学前教育游戏区域化政策的解释香港学前教育通过组织实施“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以及“艺术”学习范畴课程,在具体实施中通过以区角分割的活动室形式,教师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在一个主题网络的框架之下,营造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并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角活动。这既是对当前以儿童学习为主的学习观的践行,也是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更为深入的解读。

(三)幼稚园对教师和园长的学历要求对于内地的启示在香港,幼稚园教师最低入职学历要求是在香港中学会考/中学文凭考试中考获五科合格的成绩,其中包括中文及英文科,并须于不多于两次考试中获取。自2003-2004学年开始,所有新入职幼稚园教师均须具备合格幼稚园教师或同等学历。自2003-2004学年开始,幼稚园的师生比例须达至1:15或更高的比例。自2009-2010学年起,所有新任园长须持有幼儿教育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以及取得学位后至少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并须在受聘前,或在特殊情况下于受聘的首年内,修完校长证书课程。相比之下,内地当前对学前教师的资格要求还停留在中专与大学专科的程度,对于幼儿园园长的任职资格也缺乏明确的要求。通过对香港学前教师任职资格规定的讲解,不仅能够增加师范生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能够促使她(他)们提高对自己的学习要求。

(四)幼稚园质素评核,可以作为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解释学校的权利和义务的较好案例香港教育局对幼稚园持续进行自我评估,于2012-2013学年修订了质素保证架构。公众和幼稚园仍可利用表现指标作为衡量幼稚园教育质素和水平的参考准则。新一轮的质素评核亦于同年开展,以进一步推动香港优质幼稚园教育的发展[9]。这既体现了我国相关教育法律规定的学校义务的第一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学校义务的第三条“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以及第六条“依法接受监督”的精神。关于香港学前教育质素评估案例的说明,可以规避当前教育类师范生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等抽象的认识,增进学生的理解。

(五)对香港学前教育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开拓学生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视野当前,内地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大多缺乏对区域背景的介绍,并且往往较为注重对弱势区域的保障,缺乏多元化的介绍,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一刀切”的错误认识。香港作为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先行的区域,所出台的教育政策法规与内容往往较新,更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可以联系最新的教育政策法规,纠正学生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认识,开拓视野,形成全景式的认识。

(六)香港学前教育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对于教育政策法规授课的启示香港学前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游戏、“做中学”等。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可以按照师范生的见习与实习的体验,打破学科体系逻辑的内容安排,设置模块化的内容体系,按照师范生在幼儿园中实际遇到的情境,将政策、法规、故事、教学、实践等结合在一起,以模块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前师范生的认知特点;能够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幼儿园环境,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改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教师照本宣科讲读抽象政策和法规、学生积极性不高的课程教学状况,激发课堂的活力,形成“生本课堂”。

四、结语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6

幼儿在幼儿园的英语学习不需要教授具体的英语知识或者词汇,应当由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使用,培养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幼儿的天性中喜欢游戏,幼儿园英语活动主要为幼儿教师组织英语游戏,采用浸入式教学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在幼儿园生活中学习英语,提高幼儿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工作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利于学校本专业的长期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活动设计

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普遍以两小节为单位,设计第一小节讲授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技巧,第二小节以活动为主,讲授为辅,设计课堂活动,协助学生完成活动,及时进行课堂点评,并做以形成性评价。

1、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教授在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课堂上占有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培养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的基础。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针对高职学生普遍语音较差的学习特点,着重语音的训练,侧重于元音、辅音、破擦音的练习,首先教师对语音进行示范,再进行词语发音练习,学生熟悉纠正过语音后再引入英文诗歌儿歌绕口令的练习。现如今英语课堂还是班级授课制,教师一对多,目前班级人数以四十人居多,教师一对多很难做到对学生逐一纠音,只能分小组进行小组指导、小组练习,另外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效果评价。词汇方面主要巩固学生的幼儿园常用词汇,从动物类、植物类、和人体部位、数字等方面着手巩固学生的词汇量,并且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幼儿园英语词汇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幼儿园词汇教学方法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当中,并且教学内容要尽量少而精,简单有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培养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学生组织幼儿学习词汇游戏活动的能力,同样通过教师课堂示范,学生实际操练来达到教学目标。语法主要涉及英语时态、语态的知识,实际教学中无需对幼儿过多解释说明语法知识,需要巩固幼儿教师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传授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语法的教学方法,幼儿可通过活动、歌曲、游戏能感知语法即可,作为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清晰掌握这一部分语法知识,另外还要掌握组织语法活动的能力,能够让幼儿沉浸在正确的语法环境中,逐渐能够习得正确的句法表达和正确的语法。

2、教学方法

目前,对于学前教育高职专业的英语课堂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传授给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歌曲感知法、浸入式教学、全身反应法这些在幼儿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实用的幼儿教学方法。针对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也最能接受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游戏教学是最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比如击鼓传花游戏(passingdown)、木头人等游戏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既学习巩固了语言知识又锻炼了幼儿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歌曲感知法运用音乐辅助,幼儿学习儿歌,在儿歌音乐中感知语法,感知句型的使用。浸入式教学是指让儿童浸入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从而自然习得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幼儿阶段,这一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全身反应法是广泛应用于低龄外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和行为的协调来进行语言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对动作、表情和肢体语言做出反应,接受信息,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3、学校的硬件设施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课堂,大部分学校只是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而学前教育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接轨,在传统教室,桌椅固定,设讲台黑板,能够满足一般的班级授课制的需求。但是学前教育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就很难展开,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开活动。所以合适的活动室就非常需要,最好是能够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实训幼儿园课堂环境,给学生空间和机会来进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利于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岗位角色,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

三、结语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7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保定072500)摘 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全面二胎的开放,社会岗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迅速提高。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进行研究,利用混合式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知识。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儿童剧;舞台设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融合

一、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意义

儿童剧一直深受学龄前儿童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儿童剧没有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普及开来,让广大儿童不能接触到优秀的儿童剧剧目,得不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入手构建新型学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性和创造力,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儿童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它是由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音响效果、灯光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出场景的变化和剧情氛围,舞台布景和道具就成了儿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项又与绘画和手工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关于绘画和手工技能的美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融合,一是通过儿童剧展演这种形式,学生将学到的美术理论和手工技能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二是儿童剧展演还为学前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这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欠缺的环节。三是把儿童剧艺术形式引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之中,也会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拓展美术教学形式,这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融合的途径

要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完美融合,需要将构成儿童剧舞台设计的要素纳入到美术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达到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途径:

(一)通过开设多门绘画基础课,强化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常识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美术或绘画等方面是零基础状态。所以,在学习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之前,对美术和绘画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素描和色彩两门专业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后面学习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道具做了充分准备。在素描课程中我们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等进行形体的塑造,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和功底,能够应对一切造型问题。另外,色彩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在色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性格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场景、气氛、人物的性格、感情、心理等,学生在学会将色彩与人物的完美结合并用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就可以把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通过色彩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再有,在色彩的基础训练中,我们让学生使用大片单一色彩或者使用非常丰富的色彩产生光影美感,营造更强烈的舞台美术效果,这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利用色彩来增强儿童剧的艺术美感。通过开设这些绘画基础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常识,为后面进行道具的制作和舞台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

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道具制作和手工制作等课程,专门针对学生的手工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首先,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舞台设计和创作。我们设定了不同的儿童剧题材,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利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同一个题材,或通过一种材料创作出不同主题的造型和作品,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道具造型,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设计独具特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展现学生在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这既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又是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引导。其次,我们还专门针对儿童剧表演开设了一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作表演儿童剧、布偶剧等大型舞台表演作品。当然,在学生创作表演之前的舞台设计及道具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完成的,这是他们进行舞台表演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根据自己的剧目情节安排场景和设计舞台、服装、制作道具,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手工技能,学会从儿童剧的整体情感来创作舞台布景和道具,从而更好的表现儿童剧目。

(三)开设多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的掌握与否,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开展了跟儿童剧有关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展现他们对于舞台布景和道具制作的独特理解和设计。在美术教学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在课堂内,我们安排了小组作品展评、班级间作品比拼、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创作过程,现场感受不同创作思路的作品,拓展创作思维。在课程外,我们以各种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阶段性的手工作品展览,让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创作不同的手工作品,一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二是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区各类型的儿童剧演出和参与儿童剧的舞台设计和道具制作,学生们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和手工水平,并且积累了处理紧急情况和活动组织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另外,在学生作品展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对學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师的适时指导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能起引导的作用,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会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完成作品的创作。我们也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全面促进学生在儿童剧舞台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通过技能汇报展演,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儿童剧舞台设计和驾驭能力是要通过多次大型演出才能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以每年六一儿童节为契机,组织儿童剧公演,让学生根据公演的主题设计、制作每一幕大型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反复地排练,验证道具对剧情塑造的效果,不断的针对现场效果进行修改和调整。这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如何处理大型儿童剧舞台设计中的布景、道具与灯光、人物服装、化妆、音响效果等的关系,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与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会舞台设计在儿童剧表演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切、直观的实践经验。另外,我们每年组织技能汇报展演,通过每一次儿童剧展演,学生将自己的最高水平都展现了出来,而所有师生观看展演的现场反响也是我们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将儿童剧舞台设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进行融合研究,突破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界限,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充实,带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权,也将会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持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陈跃琴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美工;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66-02

一、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新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同时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要求,探讨基于工作过程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工》课程设计改革。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施于相对教学领域的设计过程。

(一)课程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首先,展开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工作典型任务的全面调研,进而对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中约占85%的毕业生从事一线幼儿教师工作。经调查,她们的日常工作已从传统式的“工匠型”向“创新型”转变。以往幼儿教师的核心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说、画、唱、跳”等技能,转向注重教师隐性技能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师幼互动能力、应急事件处理及沟通能力等。

表1幼儿教师美育类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分类工作主要内容工作任务分析能力构成

美术课堂

教学类备课

讲课

课后

收集处理信息及资料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制作教具美工制作技能

说课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课堂教学课堂组织能力

辅导学生实践绘画技能

评价学生作品美术素养

日常

管理类美术展览比赛

幼儿园环境布置

大型活动、演出(表演)

参观学习

家长会

策划组织美术活动

班级布置

主题布置

制作服装、道具

演出化妆

摄影、摄像

教师外出学习

接受外来参观学习者

家长开放日

为家长答疑

策划组织能力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影像拍摄与图片处理能力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序化即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显示的职业能力,以任务驱动的导入课程体系,提炼出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设置与之相对应又符合教育规律、价值课程的过程。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根据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须进行整合,打破以往以知识讲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整个教学内容重构与再开发。重构与序化并非不要陈述性知识,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变化,更多着眼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以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课程模块序化,见表2。

幼儿教师岗位突出了“教”的能力。关于“教”的技能,进而又提出了:教什么(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么教(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并产生联系,涉及了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研究等一系列学科。这些新教学模块与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技能等课程产生紧密的横向联系。由此强调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教学应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并非某一技能或某一课程的改革便可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各科教学能够建立紧密联系,才能共同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模块形成

以往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般开设有《美工》、《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欣赏》等课程。经课程重构序化后,将幼儿园教师美术技能与素养课程设置为美工(一)至(五)五大模块。使学生学习中循序渐近接近或符合幼儿工作实际,以实现高度实践性。美工(一)绘画模块见表3。

课堂教学从基础技能渐近转向综合技能培养,由“如何学”转向“如何教学”,由单一的技能学习融入并转向对解决工作任务能力的培养。将典型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如美术字综合应用,是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任务的新内容。学生根据掌握的计算机绘图、办公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或者对功能区域按要求进行设计。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培养学生多渠道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课程,需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并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能力;教师应关注新事物和新领域,具有开发研究新领域的能力;此外还应一专多能,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教学设计篇10

所谓模式,是指在物理、数学等现象中可被发现的所有具有预见性的序列,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的、稳定的、反复出现的关系。模式认知则是对事物或对象的具有隐蔽性、抽象性的规律特征的认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各种模式,包括图案、动作、声音或事件等,例如,视觉上的“红一黄一蓝,红一黄一蓝……”,听觉上的“掌声一鼓声一哨声,掌声一鼓声一哨声……”,身体动作上的“拍手一跺脚,拍手一跺脚……”,自然现象中的“上午一下午一晚上,上午一下午一晚上……”,等等。模式认知能力是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儿童发现、理解数学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数学中数、几何、测量等各大主题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儿童获得有效的数学图式,而且能为其以后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函数、代数等)奠定基础,促进儿童对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理解和掌握。

一、儿童早期模式认知发展特点

幼儿能够自发地在环境里发现各种模式,譬如,他们喜欢学唱歌词重复的歌曲、热衷于重复性的游戏动作、习惯于每天在洗澡和阅读后就睡觉的作息时间安排、喜欢听情节中蕴含着重复性或发展性模式规律的童话故事等。皮亚杰认为,人生来就能感知模式,发现看似无关信息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确,儿童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感知模式。最初感知的是空间上的模式,如房间里有规律摆放的家具、摇篮上方有规律悬挂的铃铛等,也可以感知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如“推开门一妈妈走进来一喂宝宝”等。虽然儿童早期就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模式产生粗浅认知,但这还远不是对模式概念的清晰而稳定的认知。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模式认知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模式认知能力。4岁以后随着数认知能力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的模式认知能力有了更明显、更快速的发展,其发展规律通常表现为:模式的识别(辨别出模式单元由哪些元素组成,各模式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一模式的复制(复制出与原有模式结构相同的模式)一模式的扩展与填充(建立在模式识别基础之上的对模式发展或变化的预测)一模式的创造(通过对新的模式结构的学习,自主创造出一种模式结构)一模式的比较与转换(能够在分析模式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把握住决定模式结构的本质要素,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征同一模式)一模式的描述与交流(使用标准的符号、图形等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征模式,对模式结构进行更确切的概括和更高程度的抽象性表达)。

此外。儿童在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模式规律的认知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往往更容易认知重复性模式(由重复的单元构成的模式),对于发展性模式(按照某一规律发展变化的模式)的认知有一定的困难,这和儿童在早期生活中较多接触的是具有重复性特征规律的模式有关,加之对于发展性模式的学习要涉及分类、推理、概括及辨识数量递增等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儿童受早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还难以从本质上把握一组事物的规律性特征并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和推断。同样,早期儿童对于以实物为凭借的模式和以符号为凭借的模式的认知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儿童对模式的识别和推断易受凭借的影响,他们对于以具体的以实物或动作、声音为凭借的模式往往容易认知,而对于以抽象的符号或数字、字母等为凭借的模式的认知则比较困难。

二、根据儿童早期模式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和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

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发展,因此清楚地认识儿童早期模式认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能够为幼儿园相关教育活动的有效设计与组织提供依据。然而,如果教师对模式概念内涵、模式认知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以及儿童模式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那么,在设计和组织与模式认知相关的教育活动时就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例如,可能会将模式认知活动等同于排序操作活动,以能否用材料操作反映不同模式规律作为判定幼儿模式认知水平的唯一依据;视模式认知活动为单纯的数学活动,单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教幼儿学习模式概念等。凡此种种,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为了使与儿童模式认知相关的活动设计更有效,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模式认知的关键概念,根据儿童发展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模式概念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内容,其中包含模式的结构特征、主要类型、模式识别所需的能力等基本概念,教师首先应当厘清以下有关模式的三个关键概念(所谓关键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或领域要素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也称关键经验):一是“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序列,它们既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二是“识别出模式有助于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并扩展思维、推广运用”;三是“模式具有多样性,同一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中也可以发现相同的模式”。这三个关键概念虽然不是知识性的概念定义,但是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反映的是教师对概念性知识、儿童发展与教育目标三者关系的整体理解,提炼出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当明确的领域(学科)知识,而且这样的提炼是确保教师有效设计与组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有了对这三个关键概念的正确认识,教师就能明确儿童模式认知活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模式认知活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际运用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避免产生纯粹或盲目的“为模式而教学”的活动设计;同样,深入分析这三个关键概念,有助于教师把握儿童模式认知的发展规律,即“模式的发现与认识一模式的扩展与推断+模式的转换与迁移”,它既是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线索,也是模式认知活动对儿童思维发展产生的提升作用。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教师对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才能更有效,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