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策略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3:28

金融策略分析篇1

abstract:thedistributionofbenefitsbetweenfinancialinstitutionsunderthefinancialandfinancialinstitutionshasalwaysbeenthefocusoftheenterprise.inthispaper,discussfinancialinstitutionsintheentirelyrationalandtheemotionalfunctionofeachgamebyconstructingadynamicgamemodelofhawkanddovegametodiscusslogisticsfinancialbusinessbetweenfinancialinstitutions,concludedtheequilibriumstateandconsiderthedifferentcontextsstrategychoiceproblem.Finally,askequilibriumstrategyisvalidatedbynumericalsimulation.

Keywords:logisticsfinancial;financialinstitutions;hawkanddovegame;entirelyrational;emotionalfunction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开,资本涌入金融市场,使原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被挤压。对国内物流企业来说,物流市场进入门槛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剧了物流市场竞争。物流企业想要不断发展,不得不考虑拓展新的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想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可以将二者的期望有效地结合起来。邹小?m和唐元琦[1]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物流金融主要目的是使信息、资金和物流三者协调统一,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服务生产消费。其主要形式是物流企业为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有效的担保,解决金融机构担忧的风险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能获得相应收益的模式。近年来,学术届对物流金融的研究日益深入;CHenXiang-feng和ZHUDao-li[2]提出了物流金融背景并分析了其运作模式和风险;Liw等[3]提出物流金融信用的评估方法;李毅学和吴丽华[4]分析了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风险与管理,并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建议;刘哲和方淑芬[5]根据物流金融的特点构建信用综合评价模型;胡愈[6]研究了现代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物流金融业务对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在博弈方面:杨欢欢[7]按照信用风险识别――基于博弈论的信用风险分析及实证――信用风险控制的流程,对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李鹏飞[8]研究了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徐明川[9]研究了物流金融服务于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三方的现实需求及意义,江莹[10]研究了基于合作博弈对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获得的收益进行合理优化分配的问题;徐文哲[11]研究了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博弈。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主要是从物流金融的概念、操作模式、风险防控和物流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在博弈方面,大多数研究都是偏向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博弈,很少有从金融机构之间的角度进行分析,更少有去分析具有情绪的金融机构间的博弈问题。随着金融市场自由程度的放开,金融机构之间围绕业务利益的博弈必然增多,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组织在进行决策时必然有自己的行为偏好;本文从完全理性和情绪函数角度去分析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选择策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进行复制动态分析,探讨某一方金融机构在了解对方做出的决策后自己的决策反应;并把金融机构完全理性和情绪函数下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金融机构博弈双方在不同物流金融情形中更可能的行为方式,从而为金融机构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策略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1模型构建及分析

在演化博弈中,鹰鸽博弈作为最典型的例证为我们形象展示了演化博弈的理论和内涵[12]。金融机构作为传统垄断企业,很少主动开拓市场,因此,一种业务的利益v会被当地的金融机构所平分;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诸如上海等城市金融?C构的垄断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国外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为了发展会积极的拓展业务,拓展业务成本为m;如果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消极等待,那么市场利益v会归于态度积极的金融机构;当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威胁,态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会去竞争新的业务,拓展业务成本同样为m,市场会因竞争而产生一定的竞争成本c。对模型稍加改变,来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下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在现有研究中建立的支付函数基本都没有突破完全理性状态下的eU理论[13](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因此得到的结论依然与现实中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Quiggin[14]在eU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RDeU理论(秩依效用理论),该理论通过引入可以刻画经济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风险态度和程度的非线性函数构建决策权重,在eU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秩依期望效用模型,既包含了eU理论模型又克服了eU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1.1模型构建

假设1:金融机构间的博弈转化为金融机构a和金融机构B的博弈;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中有两种策略选择积极拓展和消极等待,会形成四种策略组合:(消极,消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积极,积极);

假设2:双方都消极,物流金融市场的总利润v会被平分;一方消极,一方积极,而采取积极的成本为m,积极的获得全部的收益vv>0,则利润为v-m;市场足够大,双方都采取积极策略时开拓市场的成本都为m,而双方因竞争付出的总成本为c,双方都采取积极策略,则各付出的竞争成本为c/2,利润为。金融机构a与金融机构B之间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假设3:金融机构a采取消极的策略比例pp≥0为,积极的为1-p;金融机构B采取消极的策略比例为qq≥0,积极的为1-q。

1.2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间博弈分析

假设在完全理性状态下,金融机构a选择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U,平均得益为U,金融机构B选择消极策略和积极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U,平均得益为U。

基因复制动态方程:

(7)

(8)

存在均衡点p,q为0,0、0,1、1,0、1,1、D1/D2,C1/C2五种情况,显然C>0,D>0。

情景1:当v>2m+c时,均衡点0,0为系统的稳定演化策略,均衡策略为(积极,积极);

情景2:当v=2m+c时,均衡点0,0、0,1、1,0为系统的稳定演化策略,均衡策略为(积极,积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

情景3:当v

2情绪函数状态下金融机构间博弈分析

对于情绪函数用到的理论定义如下[15]:

定义1:如果随机变量X在x,i=1,2,…,n中取值,规定x>x>,…,>x且服从概率分布pX=x=p,i=1,2,…,n满足p≥0,p+p+…+p=1,则对于x定义其秩位(简记Rp)为:

Rp=pX≤x=p+p+…+p,i=1,2,…,n(9)

定义2:在风险决策结构p,x;p,x;…;p,x下,如果博弈方的效用函数ux,则定义秩依效用模型为:

VX,u,π=πxux(10)

其中:πx表示对产生x的决策权重,定义为:

πx=ωp+1-Rp-ω1-Rp,i=1,2,3,…,n(11)

这里的ω?是一个满足ω0=0,ω1=1的单调递增函数。

定义3:决策者满足RDeU?Q策模型是指,他们的偏好可以由效用函数u?和权重函数π?定义的实值函数V表示,即对随机变量X,Y,有:

X,Y?圳VX,u,π,VY,u,π(12)

其中:V是由式(10)定义的秩依期望效用。

定义4:四种策略组合下的心理满足系数为π和π,其中k,l=1,2,3,4,从而得出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假设ωx=x,r>0,i=a,B,称r为博弈方i的情绪函数,用ω?表示博弈方i的心理偏好函数;如果r>1,则称之为“悲观”情绪函数:如果0

根据RDeU模型,得出非理性状态下的金融机构a获得相应收益的概率分布对应收益的秩位以及对应的决策权重,如表2所示:

因金融机构a、B具有对称性,得到金融机构a、B非理性状态下的效用函数:

U=1-pq+q+1-p+pq(13)

U=1-pq+q+1-p+pq(14)

分别求导:

=-rq1-pq+1-q1-p+pq(15)

=-rq1-pq+1-q1-p+pq(16)

在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在非理性情况下的金融机构博弈状况,在分析时不考虑金融机构不带有情绪的情景。

情景4:当v≥2m+c时,≤0,≤0,效用函数递减,nash博弈均衡状态为0,0,即无论博弈双方的情绪函数如何,最终的策略均衡都是(积极,积极)。

(1)v>2m+c时,可以理解为博弈中的金融机构通过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利益,无论博弈中金融机构是怎样一种情绪,最终都会选择对自己明显有利的策略(积极,积极)。

(2)v=2m+c时,金融机构的反应函数为pq即p,q=0,q,?坌q∈0,1和p,q=p,0,?坌p∈0,1属于混合策略nash均衡。

情景5:当v

3数值分析与模拟

3.1理性状态博弈下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来探讨文章所述三种情景下的相位演化图。

对于情景1,v>2m+c的情景下,设参数v=4,c=1,m=0.5,得到情景1下的相位演化图1:

对于情景2,v=2m+c的情景下,设参数v=4,c=3,m=0.5,得到情景2下的相位演化图2:

对于情景3,v

由图1、图2和图3可知,当v>2m+c数值模拟的稳定点0,0,稳定策略(积极,积极)与上文得出的结果相吻合;当v

=2m+c数值模拟的稳定点0,0、0,1、1,0,稳定策略(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与上文得出的结果相吻合;当v

3.2情绪函数状态博弈下的算例分析与数值模拟

情景4-1:在v=4,c=2,m=0.5的情况下,不同情绪函数下的策略选择如图4至图7所示:

①r=0.5,r=0.5;②r=0.5,r=1.5;③r=1.5,r=0.5;④r=1.5,r=1.5。

分别对应图4至图7;

在v>2m+c时,①金融机构a,B都是乐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②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0,q,因为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a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q=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所以,即使v>2m+c,金融机构B的策略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偏向于积极,而是在q=q∈0,1之间徘徊。③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p,0,因为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B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p=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所以,即使v>2m+c,金融机构B的策略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偏向于积极,而是在p=p∈0,1之间徘徊。④金融机构a,B都是悲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现实意义为金融机构任何一方知道对方是悲观情绪,另一方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迅速采取积极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①、④,金融机构a,B持有相同的情绪函数,同时持有悲观情绪函数对应的④明显比同时持有乐观情绪函数的①更容易趋于稳定,因为在具有情绪函数的策略选择中,决策方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因素,然后做出自己的策略。对于②、③,金融机构一方乐观,具有悲观情绪的一方悲观策略选择时会趋于不确定。

情景4-2:在v=4,c=3,m=0.5的情况下,不同情绪函数下的策略选择如图8至图11所示:

①r=0.5,r=0.5;②r=0.5,r=1.5;③r=1.5,r=0.5;④r=1.5,r=1.5;

分别对应图8至图11:

在v=2m+c时,①金融机构a,B都是乐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②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0,q,因为金融机构a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a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p=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B是悲观情绪,在v=2m+c时,其策略选择比例没有明?@的偏向性,在q=q∈0,1之间徘徊。③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金融机构a,B的策略比例p,qp,0,因为金融机构B是乐观情绪,在策略选择时,金融机构B会认为自己能够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利益,策略选择比例q=0符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金融机构a是悲观情绪,在v=2m+c时,其策略选择比例没有明显的偏向性,在p=p∈0,1之间徘徊。④金融机构a,B都是悲观的情绪,p,q0,0,金融机构a,B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积极的策略;现实意义为金融机构任何一方知道对方是悲观情绪,另一方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迅速采取积极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对于①、④,金融机构a,B持有相同的情绪函数,同时持有悲观情绪函数对应的④明显比同时持有乐观情绪函数的①更容易趋于稳定,因为在具有情绪的策略选择中,决策方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因素,然后做出自己的策略。对于②、③,金融机构一方乐观,具有悲观情绪的一方悲观策略选择时会趋于不确定。

根据数值模拟的仿真分析,在v≥2m+c时,博弈双方最大的概率p,q0,0,即(积极,积极),如果一方是乐观情绪,其选择一定是积极策略;如一方是悲观情绪,其策略选择会根据对方的情绪函数来确定,对方是乐观情绪,那么自己就趋于不确定性;对方是悲观情绪,自己就会选择积极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悲观情绪下,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同时悲观情绪状态下的金融机构博弈双方反而会比同时积极状态下的博弈双方更快速的趋于稳定p,q0,0的(积极,积极)策略。

4结论

金融策略分析篇2

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转型发展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等服务,这一新兴领域体现了传统的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金融业态,属于传统金融范畴。不同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范围广和产品多样化的特点。日前,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有限公司、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合作备忘录,共同探寻双方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这一战略合作是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必将推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入到一个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顺应形势、进行转型必是大势所趋。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原因分析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经济得以从以“高增长、高出口、高投资、高能耗与高污染”为特征的“旧常态”进入到了“三期增长”的新常态。由于“旧常态”时期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较为强烈,以致于这种影响现今还未消失,因此在“三期增长”的状态下,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改革转型、创新提质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前些年,受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愈加繁荣和活跃。但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明显大不如前。如果继续沿着原来的模式经营,那么其发展必然会停滞不前。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积极探索合适的经营模式,才能改变当前局面。

二是竞争日趋激烈。近些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越发活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下沉,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除此之外,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面临金融产品、服务、经营区域、网点开设以及各种资源的争夺中,农村金融机构优势不足、实力较弱,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农村客户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不断朝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对于投资理财、金融结算、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专业需求也逐渐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在经营模式和产品服务上进行创新,不断拓展新型业务,必将会失去大量客户和市场。

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存贷利差缩小造成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监管产生影响并且加剧利率的波动,这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转型、开发产品和服务、调整发展战略来面对风险。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机构缺乏

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在内的金融机构都未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且服务基本局限于部分与农业相关的项目和企业,开设的经营网点和配套的基本设施都难以适应市场日益变化的要求,由此使得市场活跃度不高、参与者积极性较低。农民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产品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再加上民间借贷服务管理混乱,使得他们在进行民间借贷时容易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

2.服务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较少,经营形式单一,在经营管理上默守陈规,限制了其打破原有模式的束缚开创更为合理的经营模式。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虽然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不断研发各种形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但是无奈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创新业务占比较小,难以使客户满意。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农村金融机构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前景与大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很难吸收到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来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在三农问题上越来越重视,大力建设新农村。但是在现代金融发展上,政府仅仅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不包含农户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支农惠农的作用。此外,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长期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导致农村金融的资金在三农建设方面的利用率不高。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1.科学定位,扁平化管理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客户的准确定位和精准营销,比如余额宝通过其科学的客户定位使其规模达到数千亿元。对此,r村金融机构想要不断发展首先应主动进行市场调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将客户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农民、农村小微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等等,选择适合的客户群体,重新定位,打造全新的服务体系,以期取得长久发展。其次,要根据客户和业务流程特点合理设置管理级次,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冗长多余的管理层级和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赢得客户的支持和信赖,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2.创新金融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应改变长久以来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敏锐察觉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周到的、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展现金融机构高效优质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机构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应提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对他们进行系统优质的培训,使其服务理念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其次,不断完善各经营网点的操作系统,使其操作起来更方便、更快捷、更智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形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加深客户对智能化金融服务的认识,提升客户体验度;最后,加强与电商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发适合客户群体需求的app应用和移动客户端,并充分运用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单方面力量,而应将多方力量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共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政府来看,应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对金融发展和税收政策进行改革,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政策。提供惠农支农的信贷业务,支持“三农”融资以及银担合作机制,不断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业的现代化发展。在金融机构监管上,也要健全农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4.创建个性金融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只有对农村地区的现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才能更好地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不断创造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融合发展方案的制定,首先应该普及互联网,促进农村客户群体正确使用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到投融资以及储蓄活动之中,同时引导人们正确管理资金,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相关部门人员应该向农村客户讲解有关金融知识,指导其进行合理的金融活动,以此增加资本和保证财富的安全稳定。最后,政府和村镇地区的领导可在经得广大人民的许可后,针对不同家庭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本管理方案,还可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进行合法资本融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提高本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拓展金融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

[2]翁文东.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6).

[3]杨贵仓,董学力,卫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转型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4]蒋国锋.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16(29).

[5]陈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6(12).

金融策略分析篇3

[摘要]电子商务的兴起将金融服务业推向信息化的最前沿,金融服务不仅在内容上迅速扩大,在手段上也正面临新的变革。建立先进、高效的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做支撑的全方位、全开放、全天候,能支持我国金融业务、金融管理和金融决策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认真总结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金融电子化向深层次全面电子化方面迈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金融电子化信息电子商务

金融电子化,就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各项金融活动。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而其背后则是金融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韩农和麦道威的“技术推进”论认为,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重大因素。在当代,金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能向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企业追求发展的根本手段。他们利用电子化进步的便利,在金融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下,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业务,在竞争中谋取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新的潜在金融风险。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网上金融业务的整体化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比,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金融事业的要求相比,与对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要求相比,我国金融电子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和标准的约束

我国金融电子化是在一无规划、二无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由于缺乏对大规模事务处理系统开发的经验,在系统建设中标准化意识不强,开发的各类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信息格式标准,即便是同一银行系统内的各业务系统也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已有的系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金融电子化建设在一开始就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分系统逐步开发和实现。

2.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整体效能差

我国金融电子化当前主要用于对客户柜台业务的分散处理。因此,系统规模小,且主要停留在事务处理阶段,而缺乏对金融活动中所产生的大量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利用,无法支持银行管理和决策职能,银行的管理和决策仍然以传统的经验为依据,使系统的整体效能差。

3.金融信息通信网络的规模小、水平低、安全性差

我国各金融机构虽然都建立了规模不同、采用各种通信方式的城市和全国通信网络,但除了人民银行的卫星通信网络初具规模、通信支持服务较具综合性以外,其他各银行的网络规模都较小,基本上都是采用专线,没有网管中心的专用事务处理信息传输网,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对网络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力,许多系统是在十分脆弱的环境下工作,阻碍了我国金融信息系统向深层次发展。

4.缺乏复合型高级金融管理人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的迅速发展和银行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渗透,金融电子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利用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设计、开发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开拓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现有的金融科技人才从数量上看严重不足,从知识结构上看都无法胜任新的应用。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具有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又熟悉银行业务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在银行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我国银行电子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我国电子金融发展的对策分析

迈入21世纪,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开拓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为建立先进、高效的、全天候的金融业务、金融管理和金融决策的金融电子化系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金融电子化的规划和管理,完善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框架

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借鉴发达国家支付系统建设的经验,根据几年来我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实施的经验,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和完善,以建立我国新的金融电子化体系。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由中央银行提出基本的网络互连要求,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和决策及风险防范等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我国金融系统的网络互连接口标准、银行业务信息传输格式标准、与银行卡工程相关的业务和卡片技术标准、与中央银行执行货政策相关的信息采集标准、中央银行进行监管的业务需要标准、商业银行开展网上业务和电子商务的相关标准和计算机审计标准;然后,由各家银行自行决定自己系统的建设方案、建设原则、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选型等;最后,由中央银行负责协调好各银行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由支付事务处理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层次的互相联系的全国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

2.改变现行软件开发方式

目前,我国银行现行软件多数是由银行内部的电子化部门(计算中心)自行开发的,这对于大型的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电子化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则应由主要以进行系统开发为主,变为主要从事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电子化的管理和系统维护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展和发展规划,使电子化部门成为信息时代银行的重要战略部门。而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建设策略则采取由银行的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合作,由银行提出具体的业务需求,而系统的建设则外包给专业的软件公司来承担,鼓励更多的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参加到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中来。这样,才能开发出更符合国际标准的、更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3.加强金融监管,尽快制定电子金融法制

电子商务时代,电子金融是在全球范围内运作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关系到国内和国际。因此,金融行业在不断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不断对业务实施电子化和网络化改造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更要全面了解金融监管所面临的新挑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促进这些新型业务的健康发展,为各行参与电子商务、开拓业务、公平竞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一个透明的、和谐的金融法律是使电子金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4.积极促进金融企业的重组、兼并,加强与外资银行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装备计算机系统耗资巨大,只有大银行才有能力装备,小银行只有联合起来或依附于大银行,金融企业的兼并重组,集银行、投资、保险于一身,成为金融界的超级服务商,一方面能削减分支机构,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增加高技术投资的规模效益,能得到优越互补的效果,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另外,我们和外资银行在很多方面各有所长,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外资银行之间也存在着更激烈的竞争,为了在中国全面开放零售银行业务的过程中抢得先机,许多外资银行也渴望在现阶段就与国内银行开展有关方面的合作。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条件,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如成立合资经营机构,建立相互关系等,在合作中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营销手段,健全机制,以达到快速发展壮大的目的。

金融策略分析篇4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现状;路径

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危害,国际社会开展了积极的应对行动。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主动提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作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一种金融创新,碳金融提供了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支持,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碳金融(CarbonFinance)基本理论界定

(一)概念

碳金融目前对于“碳金融”的定义很多,但是还没有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界定。总体来看,对于碳金融的含义有如下几种说法:

(1)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主要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2)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主要指创造基于市场的、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向项目开发的企业提供信贷,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角色,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并开放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为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

(3)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买卖,亦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4)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开发项目投融资以及其它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5)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做“碳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

本文认为,为明确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指向,有必要在借鉴环境金融及国外学者对碳金融描述的基础上,对于这一概念确立明晰的定义即:“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转移碳交易风险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碳保险、碳基金和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

(二)现实意义

一方面,“碳金融”发展能够“盘活”环境容量,降低污染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削减污染物,在污染物削减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利用交易“盘活”有限的环境容量。如有的老企业通过结构型或工程型的减排,在完成自身污染物排放削减量的前提下,将其富裕的环境容量通过排放权交易出售给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同时能够降低污染成本。通过市场化的减排激励和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富裕的指标获得收益,减排成本高的企业购买指标降低减排成本,在不增加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实现污染总成本最小化。如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中国通过CDm,可降至20美元/吨碳。

另一方面,“碳金融”发展能够完善节能减排投融资体系,促进国际合作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参与,使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为解决节能减排的投融资奠定了基础。以中国排放权交易所为例,其成立伊始就积极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会员作为市场流动性提供商,围绕交易平善节能减排投融资体系。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已经成为交易所流动性提供商会员。同时,能够促进国际合作,顺应世界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碳金融”市场体制的建立,有助于中国有序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规避各种排放权交易风险,顺应世界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还将消除排放交易的资金和技术转让障碍,加强中国在排放交易领域的科学化运作和项目执行效率与效果的提升。

二、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的难点与不足

首先,尚未形成全民意识下的碳金融环境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关于国际环境与气候的历次谈判中举步维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2)国内对碳金融的认识肤浅,动作迟缓。碳金融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它金融机构对“碳金融”鲜有涉及。(3)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咨询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也缺乏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于碳金融参与的戒备心理。

其次,没有掌握国际碳交易价格及计价结算货币的主导权,尚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调控体系。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注册国,我国在CeRs碳减排量核证交易市场上却没有定价权,还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此前,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一部分是通过经纪商从中撮合国内项目开发者和海外投资者,而另一种主要途径则是由一些国际大投行充当中间买家,收购我国市场上的项目,然后打包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欧盟是目前全球CDm的单一最大买家,从2002年开始就占到了每年CDm交易额的75%以上。一旦欧盟停止购买CDm额度,这个市场基本上就会消失,而已经开工的CDm减排项目的投资回报也会落空,这将给我国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虽然从2008年开始,我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这些交易所只能进行节能减排技术转让,尚不能进行碳交易。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放大,碳货币的概念也渐渐变热。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在这个领域中,欧元已抢占了先机,日元、澳元、加元、美元也在跃跃欲试。因此,未来有可能形成全新的“碳本位”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民币已经处于落后地位。

再次,尚未建立完善的碳金融监管体系。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碳交易制度,各相关机构也缺乏开展碳金融活动和碳金融监管的经验,在碳交易标准、人才、法律、技术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碳中介市场鱼龙混杂,碳金融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最后,尚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组织体系。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组织主要还是原有的金融机构,如兴业银行、农业银行、北京银行和浦发银行等,专职从事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或组织基本上还是空白。特别是对我国碳交易有重大作用的中介机构发展仍显不足,相关资质认定标准也没有出台。

此外,尚未形成发达的碳金融市场体系。近年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西等12个省相继成立了环境交易所,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分散谈判,使我国企业在碳交易中不具备价格主导权。目前,我国的碳减排额主要通过一些国际碳基金、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国内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而且人民币被排斥在碳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之外。加之碳金融交易中介市场很不规范,商业银行、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参与碳金融的层次还较低,因而尚未形成发达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三、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要鼓励低碳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可以考虑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之一,形成对上市公司“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二)应该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

碳排放表面上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手段,本质上则是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碳排放量所得到的额度,所以碳排放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空间。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特别是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即%&’%年之后(,由于减排要求越来越高,减排难度越来越大,碳资源的价值将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避免成为廉价的碳资源供给方。

(三)加强交易平台的建设,培育碳交易市场体系。

要让碳排放这种稀缺的资源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必须要有一个信息公开透明、交易活跃的市场。目前,我国的碳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相对滞后。所以我们要加快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建立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更多碳交易项目从场外逐步吸纳到场内交易所平台上。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制订并逐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培育中介机构,开展碳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和其它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碳交易,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的功能。

(四)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

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三个层面:项目层面、商品层面和碳金融市场层面。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而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停留在项目层面上。碳金融发展的不足及其相关产品的缺失,不仅使得我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上定价权旁落,而且造成相关企业利润流失,并承受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加强碳金融研究,鼓励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金融策略分析篇5

关键词: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应对策略;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6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8

一、引言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反洗钱义务主体在与客户开展金融交易过程中,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识别和发现存有洗钱及相关犯罪嫌疑的异常交易的过程。总体上说,世界各国的反洗钱制度大多数都以可疑交易或者可疑行为报告制度为中心,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有洗钱迹象和可能的交易行为的有关信息。可疑交易报告是国家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情报来源基础,有效的可疑交易线索为司法机关启动洗钱案件调查和侦查程序提供信息支持。

从本质上讲,可疑交易是与涉嫌洗钱等犯罪相关度较高的资金交易。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多样化和电子化,洗钱分子通过金融机构实施洗钱犯罪的手段日趋复杂、转移犯罪所得的方式更加便捷。特别是随着反洗钱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以及金融机构反洗钱意识与合规水平的逐步提高,洗钱者为掩饰其洗钱动机和行为,必然会不断设计和实施更加多样、复杂的洗钱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调适功能的自组织系统。可以说,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最特殊环节,其有效性最终决定了金融机构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报告可疑交易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四个因素:可疑交易的固有特征、报告规则、识别方法以及金融机构的报告意愿。可疑交易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隐蔽性、手段的专业性、判别的主观性等特征属性,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自觉适应反洗钱形势发展需要,采取先动哲学的可疑交易报告态度,主动开展洗钱类型特征、洗钱活动规律、洗钱风险演变趋势等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创新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策略与方法,有效改变目前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庞大而情报价值较低的被动局面。

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基本策略

(一)现状分析

洗钱是一种有规律的犯罪活动,并具有一些相似的异常特征。《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分别要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将共计48种交易或者行为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在反洗钱工作的起步阶段,监管当局制定的这些列举式识别模式有助于经验不足的金融机构更容易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金融机构通常将管理办法所列举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予以量化、编码,由识别系统根据客户业务发生的时间、次数、金额等交易数据,自动提取并直接通过“总对总”方式上报。例如,某商业银行将第十一条第一款“短期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者集中转入、分散转出,与客户身份、财务状况、经营业务明显不符”的报告标准模型化为如表1所示的8条识别规则。

事实上,管理办法所列举的可疑交易报告标准通常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分析两部分内容。另外,第十四条还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其他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经分析认为涉嫌洗钱的也应当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由表1的模型定义可见,这些筛选规则将标准中的“短期”设定为10个自然日,将“集中与分散”的可疑特征描述为借贷方账户数的显著差异以及借贷方发生额的基本平衡。由于模型参数的刚性,以及模型定义中较少考虑客户的经营性质、经营特点、资金往来等因素,可疑交易的错误否定(将可疑交易误认定为正常交易)和错误肯定(将正常交易误认定为可疑交易)问题不可避免。显然,金融机构这种基于客观标准而导致的机械性、粗放性、防卫性报送行为违背了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设计的初衷。

(二)应对策略

从洗钱犯罪的操作手法和异常资金的归集路径看,可疑交易可能存在于金融机构的各项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由于非法交易常常与合法交易交织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看似合法交易的非法交易更具有欺骗性,要求监管机构制定一个绝对而完备的可疑交易判断标准、期望金融机构识别和发现所有的可疑交易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因此,金融机构在制定反洗钱策略时,需要合理保证与统筹兼顾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完备性和准确性。其中,针对性是在洗钱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合理调配资源,有效发现与特定严重犯罪有关的洗钱活动;完备性是金融交易监测范围应覆盖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错误否定的风险;准确性是在提交报告前应尽可能多地排除错误肯定,即以最少的可疑交易报告量包含尽量多的涉嫌洗钱交易。

1.实施风险管理,增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针对性。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采用的交易方式与支付手段、面对的交易客户等多种多样,对应着高低不一的洗钱风险。在可疑交易监测分析过程中如果不从内部控制上来管理洗钱风险,不辨主次地平均用力,则金融机构既会增加合规成本支出,又不利于其报告质量的整体提高。为此,金融机构首先要加强反洗钱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的教育和培训,减少执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与实践的认知障碍,提高反洗钱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政策水平和可疑交易识别能力。其次是将风险识别和评估贯穿于金融机构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以及开展交易的全过程,并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洗钱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第三是对所有可能面临洗钱风险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这些业务既包括传统的柜面金融业务,也包括非面对面的网上金融业务、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结算业务等。

2.完善方法体系,保障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完备性。金融机构应根据所监测分析领域的业务特点,优化、扩展“基于规则”识别方法,综合考虑识别手段、识别模式、识别对象、识别流程等因素,探索交易主体导向和交易行为导向的分析方法,形成多样有效的可疑交易识别方法体系。在识别手段方面,不断完善系统自动监测功能,同时强化以客户为基础的人工分析。在识别模式方面,除了将规律性规则用于交易数据过滤与识别外,还要根据对交易主体自身的行为规律特征及其周围同行的规律特征的综合比较来发现异常或排除误报。在识别对象方面,按照交易、账户、客户、组织的层次关系,构建金融交易信息的多维数据立方体,从不同的概括层次上把握可疑交易的特征。在识别流程方面,强化信息共享与分工协作,形成自下往上情报汇集和自顶向下证据确认相结合、条线式分散识别与各条线关联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基于新的反洗钱监管理念,金融机构不仅需要关注法规体系中规定的可疑交易特征描述,更需要深刻领会自主识别报告制度的实质,即在充分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判断交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因此,金融机构一是整合在各种业务往来中获取的客户身份、资金交易、财产关系等信息资源,充分剔除由一线人员发现或由信息系统筛选但有足够理由排除的可疑交易。二是建立面向反洗钱的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机制,为识别、分辨可疑交易线索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同时降低在报送跨行可疑交易时获取交易对手信息的难度。三是发挥金融行业信息管理优势,逐步实现可疑交易监测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的功能集成与数据共享,并及时更新与补充新的洗钱交易特征、黑名单客户、高风险客户、洗钱特殊地区等信息。

三、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技术方法

(一)方法综述

能够在众多交易信息中迅速发现、判断、认定一笔“重大涉嫌洗钱可疑交易”是反洗钱的核心工作。汤俊(2008)将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归结为基于场景检测和基于异常检测两类[1]。场景检测主要针对过往发生案件的一些特征进行统计,并将所得到的规律性规则用于对交易数据的过滤与识别,只要达到量化标准的上限,即认为洗钱行为“重现”而加以报警。异常检测是将客户交易放到一个交易发生的上下文环境中进行分析,其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描述用户行为模式轮廓,以此作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判断依据。

上述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方式以金融交易主体为核心,其识别与分析的依据是交易特征及历史交易特征等。关于交易主体,高增安(2007)将机构账户按照交易层、账户层、组织层、链接层进行分类[2]。类似地,张成虎、赵小虎(2009)将金融交易信息分为交易层、账户层、客户层、机构层等四种类型[3]。交易层信息是整个交易信息的基础,每笔交易记录包含交易主体、账户、时间、交易性质等丰富信息,本层面主要分析的是单条交易记录的可疑性。以账户为主体,将交易层信息进行归并,构成账户层,本层面分析的是账户所涉及到的全部交易。按照家族树(或机构结构树)来整合、聚集个人客户(或单位客户)所有账户的交易记录,形成客户层(或组织层、机构层)的交易信息。

此外,银行洗钱“黑名单”中所包含的有洗钱嫌疑账户往往彼此关联,隐蔽形成洗钱犯罪网络。在金融交易网络中,结点通常代表交易主体,带有方向及权重的边体现了交易主体之间的联系及强度。Goldberg等(2005)通过在现实世界实体层面上重构交易数据来支持FaiS系统进行复杂交易网络的分析[4]。Jedrzejek等(2009)针对贸易洗钱等金融犯罪的分析而提出了用于表示资金流动、发票单据、商品或服务的链形图[5]。针对金融交易网络分析,Xu、Chen(2004)提出了改进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识别洗钱犯罪网络中的最强关联路径[6]。薛耀文等(2006)提出了在复杂金融网络中基于成本约束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智能节点洗钱路径的计算方法[7]。杨冬梅等(2007)建立并分析了金融网络中洗钱资金转移路径的可疑模型,以期分离出洗钱可疑路径集合并从中找出洗钱关键直接路径[8]。张成虎等(2009)通过图形遍历方式和金融交易权重分析策略的组合来发现交易关系异常特征[9]。

通过金融交易网络的关联分析来识别可疑及欺诈行为、发现隐藏组织结构或关联群体、模仿团队行为及预测洗钱行为等。FaiS系统中应用称为netmap的关联分析工具来辅助发现洗钱线索。Kovalerchuk、Vityaev(2002)提出了称为混合证据关联技术,可将贸易交易数据中的多项事实证据以及领域背景知识等关联起来,以自动发现可疑的洗钱或欺诈模式[10]。

(二)方法建模

可疑交易监测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以反洗钱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分析技术为手段,对监测范围内的金融交易实施可疑交易的在线监测与人工分析。其中,监测范围应覆盖金融机构所有可能面临洗钱风险的业务环节。在线监测指金融机构应根据所监控的业务领域和金融产品特点,实现和优化可疑交易自动识别功能。人工分析指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流程,特别是对于利用技术手段筛查出的异常交易数据,须结合客户身份识别、行业特点分析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人工分析、审核和判断后才能报出,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

基于前文分析,可将可疑交易监测分析任务归纳为四个要素,即识别方法、交易特征、交易背景、异常交易模式。其中,识别方法有场景检测、异常检测、关联分析等三种;交易特征揭示了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及用途;交易背景包括交易主体类型、层次结构、所在行业等背景资料及历史交易统计信息;异常交易模式刻画了不同洗钱行为的可疑交易特征,可来自于领域专家的经验总结或智能系统的自动归纳发现。可见,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就是基于交易特征与交易背景并应用特定识别方法来判断交易是否异常或可疑的过程。

为描述方便,以p::=+表示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模式。其中,“::=”为定义符号;“+”为可疑交易模式的并列;字母p、m、C、B分别对应了异常交易模式、识别方法、交易特征、交易背景等四个要素。各要素的典型特征值分别为:m={s-场景检测,u-异常检测,l-关联分析},C={m-金额,f-频率,d-流向,p-性质,u-用途},B={t-交易期间,b-背景资料,s-历史交易统计信息}。

表2的左列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作为可疑交易进行报告的18种交易或者行为,右列是对应的可疑交易识别模式。实际上,这些分析模式是对可疑交易描述的高度抽象,如p1101的第一部分可解释为“利用场景检测法筛选出短期内交易主体在金额、频率、流向等方面呈现异常的交易”,表1的识别规则可视为该模式的实现模型;第二部分则可解释为“对于筛选出的可疑交易,利用异常检测法,综合考虑交易性质与用途、客户背景与交易历史等因素,判断其是否可疑”。

本文所提出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模式将有助于可疑交易模型的分析、构建、实现与评价。但需要指出的是,表2给出的模式存在着表达上的模糊性和语义上的歧义性等问题。另外,尽管许多交易模型在全球都会被认定可疑,但由于各国监管要求不同,各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产品不同,可疑交易模型的数量、高发领域及组合也会具有不同特点[11]。因此,下一步将重点集中在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交易特征及交易背景的要素特征上。

参考文献:

[1]汤俊.国际反洗钱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综述[J].华南金融电脑,2008(8):79-82.

[2]高增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张成虎,赵小虎.基于链接分析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J].上海金融,2009(8):78-83.

[4]H.G.Goldberg,R.w.H.wong.RestructuringtransactionalDataforLinkanalysisintheFinCenaiSystem[J].ieeeComputerSociety,2005(5):81-85.

[5]C.Jedrzejek,J.Bak.m.Falkowski.GraphminingforDetectionofaLargeClassofFinancialCrimes[D].1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ceptualStructures,moscow,Russia,July2009:26-31.

[6]J.J.Xu,H.Chen.FightingorganizedCrimes:UsingShortest-pathalgorithmstoidentifyassociationsinCriminalnetworks[J].DecisionSupportSystem,2004(38):473-487.

[7]薛耀文,张朋柱,范静.基于成本约束的智能洗钱效用与路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S1):1165-1171.

[8]杨冬梅,吴冲锋等.金融网络中洗钱资金转移路径的可疑模型—概率视角[J].上海管理科学,2007(6):42-46.

[9]张成虎,赵小虎.基于数据挖掘的洗钱交易识别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9):123-126.

金融策略分析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在全球科技发展全盛的时期,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事物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电子商务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肆扩张,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提供具有特色及普及性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互联网金融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并且可以按照客户偏好制定出相应的更加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还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打破地理性制约。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和发展正在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展需要面临的威肋与挑战,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渠道,依托于支付系统、云端计算、社交网络以及app软件等工具,将金融业务依托于互联网之上,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以及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由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组成。近年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剧,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业日渐明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的高利率金融产品不断冲击着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日趋恶劣的传统金融市场受到不断打压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无疑使得原本饱经沧桑的传统商业银行雪上加霜。下面,我们分别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资产项,负债项的影响进行逐一分析。

1.资产项业务所受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资产项业务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融资类业务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分流,主要表现在对贷款客户的资质要求,审核程序和业务发展要求等方面相对宽松很多。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要比网络融贷平台的程序复杂的多。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可以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银行专门的团队处理,并且都伴随着严格的审核机制。而网络贷款程序相对则简单很多,无论是p2p借贷还是众筹平台,通常资金申请人只需要在网络注册填写贷款申请单,网络金融公司提供风险控制和审批服务,在双方或者多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贷款或者众筹服务即可生效。贷款环境的宽松促进了部分本应从银行申请的贷款业务流向了网络。

2.负债项业务所受影响

对银行存款会形成冲击的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结算,互联网融资,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以及余额宝类理财产品。以当下最热门理财产品之一的余额宝为例,其本质是t+0类货币基金。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限制,其现金管理业务只能提供给五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客户和企业大额活期存款,资金量较小的个人客户便被拒之门外。这些客户多为收入较低,年龄层较年轻的客户,该客户群对网络的熟练运用程度也相对较高。故而,社会上大量小额散户资金便流入了余额宝类账户。

网络投资平台的固定货币基金收益率均远大于商业银行活期利率,甚至大于定期三年利率,在拥有高收益的同时,余额宝类网络投资产品还具备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在网络平台上的资金还可随时进行购物,缴费,转账,购买理财基金等。银行的资金存储机构传统垄断优势无疑在逐渐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削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量分析

经过之前的理论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施加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本章选取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工商银行着重分析,用实际数据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实际影响。

1.商业银行盈利状况趋势对比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年财务报表中绘制的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公司类贷款,净利息收入以及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数据进行增长量趋势分析,分别对应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盈利项以及第三方业务项的影响。

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增长趋势呈抛物线型,从2007年至2010年间稳步增长,在2010年达到顶峰26.38%后,开始有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尤其是在2013年余额宝,存贷宝等互联网t+0货币基金推出之后。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活期存款的确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公司类贷款余额增长趋势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借贷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个人网贷平台和商业银行的客户几乎不会产生交集,其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

净利息收入增长趋势则是反应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程度并不大。随着利率管制的进一步增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冲击将逐渐趋于平稳。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趋势图所显示的是一个惊人的下落趋势,事实表明,互联网金融利用其极高的便利性抢占了几乎所有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在第三方业务的发展上前景堪忧。

综合看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中间业务的抢占,而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则是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下面将具体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程度。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财务报表上主要显示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三条业务线:一是理财产品的销售;二是基金,信托以及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销售;三是银行卡业务。以工商银行为例,具体各项业务占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占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最高的项目依次为银行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业务,其占比都在20%以上;占比在10%左右的业务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和对公理财;剩下的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和收付及委托等业务则占比不足5%。因此,互联网平台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主要源自于前两部分,网络通过对这些业务的分流从而完成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三)总结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项中都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中间业务所受影响程度最为严重,但是资产项和负债项的潜在受影响程度不容忽视,其客户群体的流失和业务种类的局限都是影响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进入进行全面改革将是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冲击,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政策,借此机遇进行全面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寻求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发展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为银行自身的基本优势,从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全面认识网络技术带来的新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应给予日益加快的网络化金融市场高度的重视,在互联网金融还未完全取得商业银行运营执照之前完成转型。短期看来,虽然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后发展迅速,但是其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还仍不足以与商业银行相抗衡,短期内还不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不应忽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冲击,在其盈利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需要仔细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察觉金融市场的转变进程,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迎接挑战。

(二)改变传统业务操作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业务模式转变机遇,银行可以将大量相对简单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操作,在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银行自身的人力物力,可以大范围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在银行客户选择方面,伴随着中国社会中产阶级人数增加,社会闲散资金量也在进一步扩大,银行面对积少成多的业务量应提高重视,增加对于小微企业和中小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信息化银行

商业银行需借助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互联网化发展探索和创新,发挥自身资金雄厚、风控完善、信誉度高等优势,从流程、数据、平台和产品等层面系统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重视客户体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以及改善金融服务,充分运用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主动营销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重视数据挖掘。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做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发挥数据在战略决策,客户营销,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劣势在近年来已经逐步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都在逐步转投互联网金融的怀抱。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银行的各个业务层面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强大的冲击,使其第三方收入增长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商业银行向网络银行借此契机向互联网时代转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线上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银行自营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打造迎合用户需求的高端金融服务。于此同时,也应加强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美好未来。

金融策略分析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走出去”战略政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使国际贸易雪上加霜。随着各国救市政策的实施及时间的推移,2010年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和复苏。未来,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应抓住机遇,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中国外贸的全面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冲击

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将陷入漫漫“寒冬”。这说明这次金融危机是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急剧减少,使得国际贸易全面萎缩,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1.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且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增多,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新一轮贸易保护将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等特点,并且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散。2009年7月2日wto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指出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贸易保护举措,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2.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一定变化。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方式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挑战,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帐率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3.贸易融资困难。商业银行惜贷在短期内将成为其经营行为。虽然各国央行不断降息,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银行不为所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失效。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短期信贷融资,但是,目前贸易融资市场形势已严重恶化,各国进出口企业获得短期信贷融资越来越困难。

4.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战后,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成功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然而,金融危机使得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wto的原则、规则、制度等造成巨大冲击,也使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迟滞。同时,大多数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点,轻视了多边贸易体制。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策略――以石油行业为例

金融危机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一定战术上的损失,但就战略层面而言,有可能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历史上的大机遇,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克服上述障碍,取得海外石油合作重大突破。金融危机会对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走出去的目标选择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深入研究,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石油企业“走出去”形式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全资控股即项目股权由我方全部持有。合资参股方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股权联合,另一种是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非股权安排方式的范围很广,包括租让制、经营合同、产量分成合同、技术援助合同、租赁合同以及各种工业合作。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方式,尤其是以产量分成合同、服务合同等方式为主。试图以全资控股的方式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努力往往因为各国政府对进入本国的外国石油公司严格监管和干涉而作罢。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首选战略就是加强海外资产收购。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油价暴跌,大量投机资金撤出,融资难度加大,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近几年大量购进区块的公司因为面临融资和债务压力,无法摆脱被收购的命运,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由于资金缺乏,已经购入的区块无力开发,甚至破产。而高度依赖石油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迫于财政的压力,也有抛售项目资产融资的愿望。我国大型石油企业的资产质量与之相比有很大优势。从融资方面来看,我国主要国有石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很多国际石油公司,中国石油的资产负债率不足30%,融资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加紧购买海外资源,去占领一些能源资源,获取我国的战略利益。我国石油企业相对融资机会较多,成本较低,手中握有大量现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购买国外区块,或则利用资金优势,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甚至大量并购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同时,一些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能会放松对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限制,也为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二)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术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现有海外油气合作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时机,通过优选目标,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拓展新领域和新项目,发挥优势,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有合适的战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加大政策支持和能源外交力度。

由于石油的特殊地位,海外油气合作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海外石油投资已经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等经济因素所能决定的,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的国力优势和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应积极实施能源外交,努力推进与石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国际性的能源组织和国际石油通道沿线国家的官方联系,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争取比较好的条件。

2完善“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国家出资设立风险基金,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项目、产品的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保障。政府应积极同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的安全环境,并通过法律法规和适宜的企业管理机制防范海外企业的系统风险。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投资的风险巨大,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我国政府应该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广泛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3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国家应修改完善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协调机制,避免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项目上与自己的公司互相竞争。为避免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恶性竞争,应该由政府出面建立协调机制,一致对外,凡是几个公司同时感兴趣的石油项目,应组织共同投标,政府应根据各公司的实力、技术特点、在项目所在国的工作基础,在公司间进行有效协调,确定合适的作业者或者各公司的参股比例。除了区域选择,还应鼓励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产权互换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组建战略联盟,共同携手利用全球资源。

(三)不拘一格的项目组织策略。

争当海外项目作业者。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有作业者和非作业者之分,对于两种角色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对作业者的要求比较高。从能力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经过多年来跨国经营的实践,基本上已经有能力当作业者,而且当作业者有利于带动自己公司的劳务、物资、设备出口,比较容易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

努力带动劳务、物资、设备出口。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劳务承包和设备物资输出,我国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通过海外项目作业,取得跨国作业的经验,提高了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有利于在国际技术和工程服务市场上投标。同时,各技术服务公司也可以为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提供强大支持。

参考文献:

[1]唐金鸽、邵万钦: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探讨,《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5期。

金融策略分析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50-02

1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随着危机的蔓延,将考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新华财经报告指出,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1.1 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1.2 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1.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1.4 信用风险

目前国内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回调,开发投资资金紧张及房地产销售面积不断下滑的情况,未来房地产市场大幅回调甚至出现崩盘,断供将更加严重,这会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信用风险逐年加大,公司的违约风险将迅速上升。

2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 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 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 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双方利益相容。

2.4 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5 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金融策略分析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会计计量控制制度

一、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

会计计量工作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业务,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本身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于会计计量的过程当中。公允价值会计的分析应当建立在对会计计量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加以进行。

会计计量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计量是通过会计手段将经济价值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实物变动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计量过程必须以货币形式进行经济价值的核算,货币计量是会计行为本身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计量不可能完全精确,需要建立于一定的估计的基础之上。会计计量工作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特征,可以通过账户和货币金额进行衡量。会计计量的基本过程包括计量主体选定核算对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计量对象经济价值的分析并明确其特定的计量属性、会计工作人员选定特定的货币形式和进行会计具体核算的基本过程。

会计计量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选取一定的核算单位,核算单位又称计量单位,是将会计核算计量的对象根据其自身具有的物理特征或经济特征划分为等量的可计量等分,为会计的计量工作提供数据可能。第二部分是会计属性的分析。会计属性是会计的计量属性在会计工作整体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在现代财务会计准则中,会计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核算、公允价值、当期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现行成本核算等属性。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于经济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核算,因此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工作要体现出实效性,在本计量的经济行为产生后的一定时间内也要进行计量核算需要贯穿整个会计计量周期的始终,并对会计核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其对会计工作的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世界金融秩序中的问题在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开始逐渐暴漏。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公允价值会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公允价值会计本身所产生的固有问题也包括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本身的层面而言,公允价值计量的每一单一事项本身都将包括购买价格和销售价格的两重属性。由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式可能是在交易合同进行过程中进行估测式计量,因此在交易实际完成时将可能产生购买价格和销售价格的相互偏差。在签订交易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双方进行交易费用的分摊将可能产生多于估计值的交易成本。在交易完成之前交易双方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都将产生对于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的估计,在已经确定的资产类科目和负债类科目的处理过程当中,都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信息的充分程度也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签订交易契约的双方将根据自身拥有的经济信息分析自身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当拥有更加丰富的信息的一方形成相对于另外一方的信息优势时,经济信息的使用将形成信息优势企业本身的经济优势,信息优势的一方将在经济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在对负债类科目的会计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依赖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当债务人以防信用状况下降时,债权人一方的财务部门将可能对应收账款等科目的计量过程产生错误核算,最终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可控制资产类账户的计量结果。

三、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改革策略

进行公允价值会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整套信息保障体系,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具有完整的经济信息支持系统。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会计管理系统的控制性制度的建立,实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过程的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对会计计量结果的影响。会计保障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过程中是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实际要求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整个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和控制系统应当具备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和管理控制机制、风险评估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等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仅有相互分工的层面也存在相互沟通的系统优化趋势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同时有机分工,形成一个紧密关联互动的整体。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和管理控制机制应当包括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审计制度、道德诚信约束、部门间权责合理分配和会计信息审批制度。公司管理制度本身将极大的影响财务管理部门的运行方式。合理的公司管理制度将为财务部门自身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由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执行机构共同组成的现代公司制度将为会计财务部门提供更加良好的管理环境,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制约将直接降低某一主管单独一直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行为的可能,会计财务工作将更加具有客观性,以便于如实反映市场信息状况。公司内部的审计制度也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带来决定性影响,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应当将对象涵盖在整个公司的各个组成部门,实现公司整体的经济控制和经济信息的流动。对市场营销部门、采购部门的审计制度的建立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而言有重大意义。长时间以来采购和销售部门具有相对的自主性,需要依据市场走势确定采购或营销策略,在会计信息保障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不仅需要采购和销售工作的成果数据也需要采购和销售部门进行对市场走势的广泛观察,对组织经营生产所需要的市场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与汇总,以便对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支持。诚信道德约束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对市场的各个行为主体具有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对公司企业内部的个股构成单位产生强大的制约监督作用。当失信过程带来的惩戒机制能够对失信行为本身带来足够的警示并且能够独立的运转不受其他外力干扰时也会对企业的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健康发展带来重大帮助。在进行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的过程当中应当强调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的明晰性。我国各种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的政企不分的经营模式的影响各个组成部门之间往往机构重叠权责划分不清,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建立权责统一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分工清晰的财务管理支持系统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会计信息审批制度是财务部门自身的建设要求,建立财务部门审批制度需要将财务部门的管理由单纯的财务信息传递管理转化为进行多方面的内部监督制约和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控制制度本身应当立足于财务部门人员组成的优化进行考量。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不应当只作为行政事务官员而存在,需要对财务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总体的把握和认识,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直接管理与控制财务信息的质量和计量方式,为公允价值的核算提供管理和监督上的内部优化运作。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将会计信息的核算成果与其他部门的流动信息进行核对分析,确保会计信息核算的过程中其他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能够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被合理使用。

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系统主要针对于金融类企业,由于金融风险的广泛存在并且不易识别、难于计量而且变化隐蔽,不易为人们察觉。因此在以金融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机构等单位应当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系统,并且根据现实状况将风险评估成果转化为其他部门可以直接利用的信息资源。根据会计信息的特征可以形成数据库式的风险信息系统并与财务部门直接对接,财务部门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能够直接考虑市场风险因素的可能数值,规范和统一会计计量口径,以减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难以解决的公允价值计算主观化问题。也减少公允价值计算过程中对市场变动引起的金融风险与可能损失的夸大或缩小。也将直接减少投资者受到市场波动而产生的恐慌的影响,从而减小金融危机发生时损失的蔓延范围,降低损失的程度。或者在某一交易行为进行之前,就将可能的问题传递给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促进企业自身进行自我调整。

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外部的会计师监督相结合的控制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结束之后将一定的会计信息提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审核。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资源对企业的部分资料进行审计监督将直接对公允价值计量工作产生外部监督。但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过程本身侧重于事后监督,其测算的结果往往带有历史成本特征,需要企业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予以相对应的调整使会计信息科学合理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事项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可夫.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金融策略分析篇10

关键词:物流行业;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对策

一、引言

物流金融从其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指的是面向物流运营的整体操作过程。通过对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利用,全面实行物流、商流、资金与信息流等方面的综合性整合,对供应链在实际运用中资金运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进而高效性的提升资金运作的效率等相应的活动。从狭义的层面进行分析,物流金融在专业范畴内指的是,银行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跟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此方面所操作的全部过程,全面有效的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将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相结合,这是当前现代化物流金融业的创新性发展方向。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两者之间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环境下共同发展。我国当前在物流企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能够有效的降低客户在业务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并且有助于金融企业降低虚假信息等风险状况的发生,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促使物流金融服务逐渐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重要性的业务模式。然而,在物流企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中,其中也会遭受诸多风险因素的干扰,带来极大的风险性。

二、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作用

1.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适应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物流行业开始不断的进行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物流行业逐渐的向国际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因此,物流业在对其内部的计划、采购、业务制造与销售方面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有效的对物流行业内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如:资金环节的问题在具体业务运营过程中不断的出现。因此,需要用过物流金融服务,有效的解决物流业在运营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行业提供与时展相适应的业务发展模式。

2.物流金融服务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增值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国物流行业通过金融工具对其内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存储与管理,通过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增强物流业的管理效率,高效性的将物流行业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优质化的金融服务,给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带来一定的利益收入。由此可见,物流金融服务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增值服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物流金融服务对于物流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经常存在整体结构不稳定、资金欠缺等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的困扰。物流金融服务有效的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通过制定出一套完整性的物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物流业的资金方面的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有效解决我国物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发生。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物流金融服务对于物流企业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三、我国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能够有效的促进物流业与金融业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现状。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在物流与金融领域内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物流金融服务处于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说,物流金融服务在我国物流企业、银行业等领域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内部系统中的风险与利益收入两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状,未能够有效的实现完整性的内部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且银行对于物流业的物流金融业务缺乏一定的经验,导致其在操作过程中所采用的风险管控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正是由于上述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导致我国物流行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风险问题攻击。当前,我国物流业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时,其主要面临的风险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即:

一是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此方面的风险是诸多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多种方面所造成的,比如说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过于陈旧、内部管理与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与专业技能存在的欠缺,以及企业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错等方面。

二是物流行业的仓储风险。此方面的风险需要由金融服务提供商对质押物在库期间所存在的相关事项全面承担。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规程中,需要全面性的对整个仓库的质量安全性、内部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单的可信度等方面有效的思考与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质物保存的设施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确保其不会发生损坏、变质等现状。

三是法律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业而言,方面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在进行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相关合同条款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物流金融业务会涉及多个方面,且质物的所有权在诸多方面之间不断的流动,进而会产生所有权纠纷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担保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条例规定,对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不够完善.也没有其他的文件有效的为金融物流条款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相关的业务合同中,会产生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是社会方面的风险。随着专业领域中相关管理体系与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加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推行一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1.与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物流行业若要进一步增强金融理念,需要金融行业为其提供大力的支撑。与相关的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业务往来合作性关系,有效的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与支持,进而高效性的解决物流业在金融服务中所存在的相关现状。当前,我国有部分物流企业实施统一授信的形势,有效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提升物流企业自身的价值。在专业领域中,统一授信的主要做钥匙,金融机构将贷款额度通过直接的方式授权给物流业。接着,需要物流业按照客户的基本需求与相关的条件,有效的进行质押贷款等方面的操作。金融机构为物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过程中,银行需要依据企业内部的信用担保管理的相关条例规定进行实施。在此基础上,通过这些信贷额度为相关的物流业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物流业在融资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并有效减低先前质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复杂性的问题。与此同时,有效的增强金融机构对质押贷款过程中的监管能力。根据上述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物流企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管理,取的其信任,进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

2.物流业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与客户之间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化、合理性的物流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客户相关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采取合理的策略与客户创建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进而有效的对物流金融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3.进一步有效的加强对客户信用方面的管理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在其中是关键性的内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信用是买卖双方进行业务交易的前提保障,是创建友好业务管理的重要性桥梁。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业金融服务时,需要有效的对客户相关方面进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管理,尤其是对用户相关需求的掌握、为客户建立合理的档案管理、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的实施、客户信用管理、合同与结算等综合性的方面,进而有效的对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管理。

4.开发出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性的金融产品

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物流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所存在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开发出与物流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相适应的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此类产品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自身优质性的特征,即:其一,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与物流业自身的文化相结合,进而能够有效的得到物流业的高度认可;其二,实用性特征,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要需要与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协调,便与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其三,效益性特征,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在刚开发的过程中,并未被诸多的物流业客户广泛性的使用。因此,需要通过相应的方式,有效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其四,先进性特征,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在其功能操作、业务办理等方面,要全面的与物流行业的发展相适应。

5.全面实行科学有效的监控过程

我国物流行业在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与市场进行全面性的掌握,有效的对金融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性、具体的运营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与监管,进而能够高效性的对物流金融服务在具体操作中的风险进行控制。现代化的金融对于物流行业的监管作用是,有效促使内部资金合理的运作,促使资金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资金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能,需要银行采取合理的策略,进一步加强对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的全面监管与风险预防。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有效性的对内部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与使用。在科学可行的监督管理体系下,全面确保物流行业的资金有效的运作,物流行业对货币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进而有效的对资金进行生产。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对物流行业的内部核算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管理,采取合理的策略加强物流行业的资金运作,提升物流行业在发展运营中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李严锋,夏露.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姚莉.浅谈物流金融与多方共赢[J].华北金融,2006,(7).

[3]张余华.融通仓:金融与第三方物流的创新服务[J].北方经济,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