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7:17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1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 边际产业内贸易 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和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据美方统计数据,2007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37.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占美国年度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618.45亿美元的8.5%。中国是美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五大来源国(仅次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和日本),同时是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由于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产品贸易同时也常常成为中美贸易纠纷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思路。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兴起,许多学者纷纷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而把农产品这种土地密集型产品定位在产业间分工领域。但近年来,由于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以及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产业内分工的视角放在了农产品上。他们的研究证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显然也是存在的,并且对国际分工、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改善双方农产品贸易状况给出建设性意见。

二、文献综述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差异品的交换及中间品的交换,也就是在某一时期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种同类产品。与强调比较优势等的产业间贸易不同,它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偏好相似性、需求多样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等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人士也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关注。比如:宋玉华、刘春香(2004)实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徐林、李福军(2005)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论述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能性。陆文聪、梅燕(2005)认为中国与欧盟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朱允卫(2005)对中泰两国1996―2003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但贸易变动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刘鸿雁、刘小和(2006)根据对中日韩三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深入分析得出:中国与日、韩间农产品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议应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改善农产品贸易状况。褚鹏鹏(2007)运用实证研究方法G-L指数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并得出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整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结论。王晶(2008)对中国农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贸易增量主要来源等进行了分析。韩婉玲(2008)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1998―2005年中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各类和各章农产品的Grubel-Lloyd指数进行了分析。

目前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还较少,杨春艳、綦建红(2006)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出口产品分散度指数,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连春霞(2008)在《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中探讨两国历年来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

鉴于农产品贸易在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而着眼于产业内分工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献又较少,本文将综合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e法,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发展状况、贸易增量主要来源、农产品竞争力状况以及产业内贸易结构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是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基础。1975年,Grubel和Lloyd提出了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GLi=1-|(xi-mi)|/(Xi+mi)

其中,GLi代表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到农产品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章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在0到1间变动,当GLi=0时,表明第i章农产品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当GLi=1时,则表明该国的i章农产品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就可以认为该产业的贸易类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则该产业进行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而某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GLi=∑wij*GLi

其中,wij=(Xi+mi)/(X+m),为第i章农产品在j类农产品中的比重,X、m表示i类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总值。同理可由各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得整个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仅适用于一个单一时期,不是反映一个动态过程中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因此Bruelhart(1994)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其计算公式如下:

Bii=1-|Xi-mi|/|Xi|+|mi|

Xi、mi分别表示某个时期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值的变化量,Bii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通常也以0.5为边界,越接近1表示该种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越靠近0则表示其增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带来的。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恒为正,无法反映出一国同类商品是处于逆差状态还是顺差状态,对于这一不足可以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弥补。

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一国在该商品上的国际竞争力情况,它的计算公式是:

tCij=(Xij-mij)/(Xij+mij)

其取值范围为-l≤tCij≤1,一般认为指数为正时,具有竞争力,指数为负时不具有竞争力;如果指数大于0.5,可认为极具竞争力,如果小于-0.5,则可认为竞争力极低。

(四)ae法

产业内贸易从专业化方向来看,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前者是指同一产品组征、品牌等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后者是指同一产品组中质量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以及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分配。

现有的实证文献已经提供了两个大致相同的区

分方法。第一个是由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简称GHm)提出的,是建立在abd-el-Rahman(1991)基础上的一个方法;第二个是由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简称FF)延伸abd-el-Rahman(1984,1986)而得出的方法。最近,azhar和elliott(2006)(以下简称ae)提出第三种方法,其与GHm和FF的衡量方法之间重要的区别是,前者用a作为分界率,代表是从“本国”(“外国”)的角度确定的产品质量较高(较低)的边界,而ae方法是建立在GL指数基础上的,是对称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分界率,其结果产生一个具有对称限制的指数,缩放相等的上下界,从本国或外国的角度,该方法能够区分产业内贸易中的差异化产品。所以它的主要优点在于,产生了一个具有对称性的指数,并得出上下界,因此,能够从本国和外国两个角度上区分出产业内贸易中产品质量的高低。

其测度公式为:

pQV=1+(UVX-UVm)/(UVX+UVm)

这里的UVx和UVm分别表示某类产品的出口单位价格(FoB价)和进口单位价格(CiF价)。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UV)是贸易的货币价值除以贸易数量而得到的一个每公吨价格。pQV指数介于0和2之间,其具体细分标准见表1。

一般认为,与他国发展水平型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能使一个国家在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说明该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产业内贸易结构较合理。

(五)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该数据库包含了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国别贸易流向的数据,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比较完整和权威的数据库。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海关采用HS分类法,因此本文中对农产品的定义和分类也采用此分类标准,其中HS01-HS24为农产品,并采用HS2002的商品分类方法从UnComtRaDe数据库中获取中美两国2002-2007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

四、实证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表2是中美按HS分类的24章农产品在2002―2007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这六年里,产业内贸易指数每年都在0.5以上的是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和HS13(虫胶、树胶、树脂等),说明这两章农产品在中美贸易中始终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都处于0.5以下的有HS02(肉及食用杂碎)、HS0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9(咖啡、茶叶和调味香料)、HS12(含油果实和种子、油质种子、稻草、秸秆及饲料)、HS16(鱼、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和HS20(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制品),这六章农产品在近几年的中美贸易中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从各章农产品在这六年的平均值来看,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5以上的在24章中占了15章,说明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还是较为丰富的。

按HS分类,第一类农产品是指活动物和动物产品,其范围是1-5章的农产品;第二类农产品是植物产品,其范围是6-14章;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只包括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研究发现,HS03(鱼、甲壳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动物)、HS05(可食用动物产品)、HSl9(谷物、糖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和HS22(饮料、酒及醋)这四章农产品在所有的年份,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说明中国在这几类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特别是HS05和HS19,其比较优势均在逐年扩大,截止到2007年都已超过0.5。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在水产品产业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家,在水海产品上具有传统的出口优势,而美国虽然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同样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加工贸易在中美水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相对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言,其在水产品加工等行业上的劳动力成本费用较高,因此处于相对劣势。

同时,至少有5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的农产品有:HS04(乳品、蛋和天然蜂蜜)、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HS14(植物编织物)、HSl5(动植物油脂)、HS21(杂项食品)、HS23(配置的动物饲料),这些章的农产品属于入超式产业内贸易,在对美贸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在在这些农产品上要不断提高其科技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总体上而言,在这几章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中,中美在一些农产品的出口上各自展现出较强的优势,但对中国而言,属于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种类多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种类,致使中国在对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其竞争力有待不断增强。

(三)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要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出发,来改善中国对美农产品的贸易条件,需要进一步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点。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用了表6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大于0的HS03、HS05、HSl9、HS22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基本为负的HS04、HS08、HS1l4、HS15、HS21、HS23章为研究对象,选用ae法对这十章下的产品(按HS四位数分类)进行测算,以2007年的pQV指数为代表,对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类型进行细分归类(表7)。

表7左边部分是4章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农产品下的四位数分类商品(有数据可查的25种产品),在2007年属于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即pQV>1.15的有7种,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类型,即0.85≤pQV≤1.15的占10种,其余是属于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共8种。数据表明,HS03、HS05这两章产品不仅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产业内贸易结构较为合理,对美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相反HS19章(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几年已在0.5以上)和HS22章下,所占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仍较多,说明这两章农产品虽然在对美出口额中占有比较优势,但其下的许多商品在单位价格、质量水平上却处于劣势。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历年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中,大部分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还有许多产品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中不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产业内贸易结构仍待不断改善。

表格右半部分则是中国在对美贸易中这几年基本处于比较劣势的6章农产品下的四位分类产品(共37种有数据可查),同样以2007年为例,其中水平型产业

内贸易只占8种,高质量垂直型为13种,余下的16种均为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HS23章下的产品都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也符合该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历经2002-2006年5年的连续负数后在2007年转负为正的变化,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是该章农产品扭转劣势的原因之一。但显然,较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的4章农产品而言,这6章农产品下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更多,说明这些产品在规格、款式等方面差异性不大,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其质量档次和出口竞争力水平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完善和中国农业的升级,使之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1、从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开展情况来看,以章为分析对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较多,但是由各章加权到四大类农产品,再由各类加权得到总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中美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没有很好地形成规模经济和差异化生产。同样以章为分析对象,通过中美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其动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发现在不同时期内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启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还拥有很大的潜力,要不断增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意识。透过产业内贸易,中国不但可以学习美国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农业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还可以通过降低农产品的长期生产成本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内贸易可以帮助实现中国农产品品种、规格和款式的多样化,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宋玉华、刘春香,2004)。

2、中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各章农产品中,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多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通过研究这两种贸易中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表明部分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且产业内贸易结构较合理,但不仅前者贸易中存在许多低质量垂直型贸易,且后者贸易中也有许多商品不具备价格、质量等竞争力,为扭转中国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基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中国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内农业的规模水平,形成产业持久的竞争力,不断优化中国农产品结构和提高中国对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2)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

(3)培育以美国市场为目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的有效渠道。加大对美国市场开发的投入,保证出口渠道的畅通,提高运输效率,推动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增长。

(4)积极应对美国技术壁垒。要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认证、检测体系,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努力寻求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相互认可,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2

【关键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密,有关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成果也颇丰硕。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后,掀起了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论文和著作。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一、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研究

王国平等(2007)针对“早期收获”计划,具体分析了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他们从研究“早期收获”计划对云南农产品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入手,全面分析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云南农业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云南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改革目标、政策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陈俊伟(2006)主要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进行了研究并着重讨论了广西的应对策略。他指出:“东盟是热带农业、林业资源丰富的地方,橡胶、棕榈油、椰子等都可成为各种工业原料。中南半岛几条大河: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都有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是东南亚的“粮仓”。在进行农业合作与农产品加工方面都有合作商机。泰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木薯出口国。在木薯生产上泰国与中国广西开展技术合作,在木薯加工方面中国可以对泰国开展技术输出型合作。缅甸的各种林产品都有待加工。越南的经济林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这些与我国广西的林产品恰好雷同。对此可进行技术交流合作。”郑一省(2002)提出:“农业方面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双方都重视农业发展,相互之间互补性明显,合作潜力很大”,但是没有做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孙林(2003)研究表明虽然中国在一部分农产品上和东盟国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两者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为主。朱允卫(2005)对中泰两国1996—2003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二、关于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因素的研究

李欣广(2002)等对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双向开放与国际合作中的农业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他们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农业都不是很发达,都面临着欧美加澳新(新西兰)等国发达农业的冲击。因此,中国与东盟有必要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外部竞争。孙笑丹(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需求反应度指数以及贸易分散度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三国的农产品贸易无论在市场结构还是在产品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在出口对世界需求反应程度方面,中国的产品结构反应水平高于东盟三国,但是市场结构反应水平低于东盟三国,反映出中国农产品出口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彭茵(2006)分析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优惠性政策安排——早期收获计划。通过对早期收获计划框架的研究,她指出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她认为应该加强双方在农产品贸易的经济合作,取得共赢。在研究农产品贸易方面运用比较多的模型是1951年由泰森斯基提出的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onstantmarketshareanalysis,简称cms)模型。kevinz.chen,lianxu和yufengduan(kevinz.chen,lianxuandyufengduan,2000)利用cms模型对中国1980-1996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此研究时期出现了下降趋势,而政府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加剧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国外还有不少研究涉及到东亚和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这些研究多是利用cms模型侧重分析国家和区域之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在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双边贸易关系实证研究不断增多的前提下,能够发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在1998年之后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利用cms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还是不多的。

三、关于cafta建设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

周建明等(2007)的研究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了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发展。从2004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大都超过20%,增长幅度最大的文莱甚至高达167%。与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贸易的增幅都超过3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初建成效。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卢肖平(2006)对中国东盟十国农业具体的现状贸易方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在cafta框架下相应的政策建议。韦红(2006)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理论:指出了cafta对中国南方农产品不利,而有利于北方农产品的观点。吴士存、朱华友(2006)具体分析了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五国的经济现状,指出了具体农产品种类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简要分析在cafta背景下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刘仁伍(2006)具体分析了2006年东南亚经济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在cafta背景下我国农业的出口机会于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吕玲丽(2004)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进行对比,认为:随着cafta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贸易的种类将呈现多元化;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呈现互补;尽管中国在农业上的比较优势不及东盟主要国家,但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却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比较优势。孙雨嘉(2007)认为:中国与东南亚发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已处于起步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加强双边的农业合作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合作,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来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李见明,马腾飞.“早期收获”计划与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东南亚,2007,(1).

[2]陈俊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研究——兼论广西的应对策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郑一省.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当代亚太,2002,(1).

[4]孙林,李岳云.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折.世界经济研究,2003,(8).

[5]朱允卫.中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5,(7).

[6]李欣广等著.中国——东盟经济双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3,(3).

[8]彭茵.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9]周建明,俸克昭,朱汉文.21世纪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趋势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7,(4).

[10]卢肖平.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11]韦红.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2]吴士存,朱华友.五国经济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3]刘仁伍.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3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对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力[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产值占新疆省加工贸易总额百分比也在不断增长,逐渐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笔者将通过对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近况的Swot分析,阐述新疆地区目前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具备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分析出其应当采取的战略。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结合现实角度,更进一步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所面临的现实性、全局性、普遍性问题,进而提出建议。

1研究背景

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戴小枫在谈及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时表示,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在首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替代产业和现代农业主体,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与此同时,党的十报告也着重提出了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基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这是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产品加工业与贸易相结合所提出的创新性的明确指导性意见,也是政府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及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工作指示。“十二五”规划对外经贸发展规划,要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向西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工基地。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再次被予以重任。然而,如何依靠各种优势,将此产业在新疆地区转化为真正的效益,无疑是农产品加工贸易正面临的转折点。

2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Swot分析

2.1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优势分析

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政策优势。作为西部最大省份,新疆地区享有中央政府关于西部开发的支持性政策,党的十报告也着重提出了要加速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沿海内地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及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向西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工基地。二是区位优势。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要塞,是一个周边与八国接壤的边界省区,经由多年建设,也已形成沿边开放大口岸格局,拥有1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有效发挥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作用。而被称为西北最大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门户,是与独联体中亚五国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的窗口。因而可知,结合农产品优势,也将促进新疆的口岸经济正从通道贸易向商贸加工综合贸易中心转变。由此可见,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其次,新疆作为国家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对国内地市场而言,农产品加工贸易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三是资源优势。新疆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大田类和瓜果类作物的生长繁育。这使得新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近年来,广阔的投资前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初具规模[3]。

2.2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劣势分析

新疆地区在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具有各方面优势,但在新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这个产业仍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成长和完善,其主要劣势有三点: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主体市场距离较远,成本高;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大多数加工出口产品为初级加工产品,缺少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升级所需原料基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立不够完善,原料生产的分散、加工贸易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4];三是新疆地区对内融资机制不健全,对外招商引资策略不够完善。据统计,新疆除乌鲁木齐市外,各地还未设有诸如城市商业银行、民资银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基金会等此类的地方金融机构,致使新疆地区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的支撑,建设对外企业投资的民营加工厂和出口贸易公司,总体竞争力不高。

2.3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机遇分析

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所面临机遇:一是从宏观因素分析,国家给予充分优越的政策条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更稳固了新疆这个桥头堡的地位,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财政、税收、各产业优惠政策等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大增,在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进行资金投入的同时扶持产业,实现新疆地区经济稳固发展。二是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形势转好,对加工农产品成品需求量急速增长。近年来,像美国、俄罗斯、欧盟等作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外市场,在经济逐渐复苏的情况下,对于农产品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而与新疆长久保持贸易往来的中亚五国,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产品无法自给自足,更多是依靠进口粮食及其他食品解决。三是自治区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口岸经济辐射作用显著。2010年9月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包括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5年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通过信贷贴息鼓励兴办民营加工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等;喀什与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与周边国家强有力的贸易互补性与成效显著的对外开放工作将最大程度地推动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四是绿色消费的新型理念的推动。新疆气温适宜、气候佳,作物少病害、无污染的特点使得新疆地区农副产品的绿色品牌驰名中外。

2.4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威胁分析

一是科技创新力度较为薄弱,有待加强自主研发品牌的能力。二是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质量安全体系有待于完善。新疆多为时令季节生鲜产品,采摘后加工率较低。据统计,新疆农产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及包装加工后商品化处理加工率上市不足20%,多数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及深加工层面,缺少精深加工,而在质量认证体系方面,iSo、HaCCp、Gmp等国际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率较低,大大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储备力不足。

3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Swot分析结论

在分析了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优势(S)、劣势(w)、机会(o)以及威胁(t)后,需要将优势充分利用,紧抓机遇,警惕威胁,避免并转化劣势发展趋势[5]。具体应对方法见图1。

4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战略

4.1“农贸一体”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

首先,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制订并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地区政府要全面分析到本地的优劣之处,因地制宜,针对各不同产业进行原料基地的建设以提供更为优质的可加工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其次,积极培育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在扶持龙头企业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型企业自主创业的基金投资,努力创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贸体系”。企业在增强自身技术研发创新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自主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自有品牌,严把质量安全关,完善一系列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将企业与政府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创建由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售前、售中及售后”环节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4.2“东联西出”营造优越的外贸环境,积极开拓绿色农业贸易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贸易结构,积极开展“以内促外,以外带内”的循环贸易经济,如转移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低附加值加工模式,倡导企业不仅局限于简单的来料与进料加工及oem(代工生产)模式,要积极在自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有加工业并自主掌握营销模式,通过开展商务部倡导的外贸质量提升年活动,扶持生产出口型企业发展,加大出口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运用,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工具促进贸易发展。其次,贸易壁垒作为一把双刃剑,是限制贸易出口的主要屏障,而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所以中央政府需加强对新疆地区农产品加工贸易的财政支持,中央所拨新疆的外贸发展基金要倾向于农产品对外贸易出口,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体系,如反技术壁垒体系,加强与农产品进口国的谈判力度等,全方位营造优越的外贸环境,开拓绿色农产品贸易[6]。

参考文献:

[1]田子义,饶毅,白琳.发展加工产业促进德宏对外贸易[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2):56-60.

[2]许.湖南农产品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2011(2):192-193.

[3]付国婧,布娲鹣•阿布拉.农产品加工贸易的模式研究:以新疆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54-57.

[4]付国婧.基于新疆特殊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

[5]杨茜.基于Swot分析的微信oto模式的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28):99-100.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4

关键词:东盟;中国;农林产品;国际贸易;资源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K901.4文献标识码:a

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是区域贸易的动力。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是调剂水土资源区域差异、平衡物资供需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农林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1]。从资源关联安全的角度看,参与国际贸易的资源或产品越多,参与程度越大,资源安全程度就越高。提高资源安全保障水平的手段不是限制国际贸易,而应通过适当提高国内粮食价格,实施农业种植补贴等措施来提升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2]。全球商品链理论对国际贸易进行了全景式的追踪分析。一个完整的全球商品链包含资源投入、加工和运输销售等节点。商品链研究有四个维度:投入产出结构、空间布局、治理结构、体制框架[3]。在当今全球森林商品链中,森林资源产品沿着发展中国家(原材料供应者)中国等加工基地(产品加工者)-发达国家(终端消费者)[4]这一链条流动。全球商品链理论从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的全过程对资源加工和区域贸易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过程和环节分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问题[5,6]。

按在流动中的功能不同,把流动地域类型分为输流地、汇流地[7]。鉴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①(简称东盟,下文用东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的差异,在东盟-中国农林产品资源流动系统中,中国主要是汇流地,东南亚国家主要是输流地。东南亚地处热带亚热带,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耕地资源丰富,是世界稻谷、橡胶、棕榈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地。加之其与我国毗邻,东南亚成为我国农林产品进口来源地。东南亚稻谷占全球总产量近30%,大米出口占全球出口50%以上[8]。2000年~2010年泰国年均大米出口863万吨,占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的29.4%,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大国[9,10]。作为世界第三大大米进口国,2012年中国进口800万吨,主要从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进口。东南亚天然橡胶占世界总产量的80%[11],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12,13]。

当前中国与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处于全球劳动地域分工的中低端[14],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较为激烈[15]。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国际贸易愈发紧密。本文从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分析了东南亚-中国农林资源产品贸易流动现状、问题,提出资源贸易策略,以化解资源流动风险。

1数据与方法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东盟国家农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的物质基础。目前东南亚农林产品流动以输出为主,要实现东南亚贸易相对平衡,除进口工业制成品外,在水资源共享、水电合作开发、水上国际航运[16]以及海外农作物种植[17]方面有待深化。本文将资源承载力-产品流动-国际贸易相联系,构建了一个东盟-中国贸易流动的分析框架(图1)。

运用资源区域流动方法[18],采用FaoSta农产品贸易矩阵数据[19],以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产品净出口量为指标,分析2000、2010年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水稻、天然橡胶等农产品国际贸易流动。采用FaoSta的林产品贸易流数据库[20],分析2000年、2010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纤维板、纸及纸板和木浆等林产品国际贸易流动。

式中,nei,j为国家i产品j净出口量,ei,j为国家i产品j出口量,ii,j国家i产品j进口量;nej为东盟各国j产品净出口之和,i=1,2,…,n(n=10,为东盟国家总数),j包括稻米、天然橡胶、纤维板、纸及纸产品、木{等。

2结果分析

2.1东盟水土资源禀赋与农林产品出口潜力

据Fao2010年数据,东南亚国家陆地面积434万km2、人口6.11亿,人口密度约140人/km2。年均降雨量为2174mm,年人均可更新水资源量为16710m3。耕地面积1.13亿ha,林地面积2.15亿ha,草地面积0.17亿ha。耕地垦殖率20%,人均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0.185ha、0.351ha、0.028ha。而中国的年均降水深度仅为645mm,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049m3,人均耕地面积仅0.088ha,人均林地仅为0.145ha(表1)。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东南亚国家水、耕地、林地等资源禀赋显著优于中国,但中国的草地资源禀赋远胜东南亚。基于资源比较优势,在人口密度、垦殖率已然不低的情况下,东南亚对华贸易中水土资源密集型的农林产品出口潜力大,草地畜牧产品潜力不大。

2.2东盟-中国农林产品流动特征

2.2.1东盟-中国农产品贸易流动

限于数据可获得性,选取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东盟六国与中国的稻米和天然橡胶双边贸易数据,探讨近10年来东盟-中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流动变化。2000年东盟六国-中国大米贸易都是单向流动。泰国是中国大米主要进口来源国,其余国家都是中国大米出口市场。2000年东盟六国从中国净进口大米38.3万t(表2)。其中除泰国出口给中国大米27.4万t外,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大米47.7万t,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大米11.9万t,菲律宾进口大米5.7万t。2010年泰国仍然大量出口稻米给中国(泰国出口给中国稻米29.2万t,同时从中国进口32t稻米),而传统大米进口国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从中国进口大米数量大幅萎缩,使得东盟六国由对华大米净进口地区变为对华大米净出口地区。2010年东盟六国对华大米净出口总量达到28.6万t。

东盟国家还是中国天然橡胶主要的进口来源地。2000年东盟六国对中国天然橡胶净出口量为60.8万t。其中泰国对华天然橡胶出口43.3万t;马来西亚对华出口天然橡胶8.9万t;印尼对华天然橡胶出口3.4万t;新加坡对华天然橡胶净出口4.5万t。2010年东盟六国对中国天然橡胶净出口总量高达138.6万t,翻了一番多。其中,印度尼西亚对华天然橡胶净出口量增加至原来的12倍,马来西亚对华净出口量增加至原来的4倍,泰国增加到原来的1.4倍。

2.2.2东盟-中国林产品贸易流动

2000年东盟净出口给中国的纤维板达50.6万m3(表3),2010年锐降至2.2万m3,下降了95.7%;2000年东盟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115.4万t,2010年锐降至7.7万t,下降了93.3%;2000年东盟对华木浆净出口70.3万t,2010年增加到125.5万t,增加了78.4%。①纤维板贸易: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中国重要的纤维板进口来源国,而菲律宾、越南则是中国纤维板主要出口市场。2000年泰国对华纤维板净出口26.5万m3,2010年对华纤维板净出口6.5万m3。2000、2010年马来西亚对华纤维板净出口分别为22.4万m3、1.7万m3。2000、2010年印度尼西亚对华纤维板净出口分别为3.1万m3、1.0万m3。2000、2010年菲律宾从中国净进口纤维板1.6万m3、0.7万m3,而2010年越南从中国净进口纤维板多达5.9万m3。②纸及纸板贸易:印度尼西亚是中国最大的纸及纸板净进口来源国,2000、2010年印尼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分别为71.4万t、40.8万t。2000年泰国、马来西亚是重要的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国,分别对华纸及纸板净出口41.0万t、2.5万t,但2010年该两国却转变为从中国净进口纸及纸板3.7万t、9.2万t。越南、菲律宾、缅甸、柬埔寨历来从中国净进口纸及纸板。③木浆贸易:印度尼西亚是中国最主要的木浆净进口来源国,2000、2010年分别净出口给中国58.1万t、123.0万t。泰国分别净出口给中国9.6ft、2.4万t木浆。

近10年东南亚对华林产品贸易流动呈现以下特征:1)东南亚仍是中国纤维板、纸及纸板和木浆等各类林产品重要进口来源地。中国林产品进口来源国主要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2)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大量进口原料型产品如纤维板、木浆的同时,也出口纸及纸板等制成品。主要林产品出口市场有越南、菲律宾、缅甸、柬埔寨。3)东南亚净出口给中国的林产品绝对量下降明显。其中纤维板、纸及纸板对华净出口大幅下降,仅木浆净出口有所增加。

2.3中国在东南亚农林产品贸易流动中的角色

东南亚农林产品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为中国、日本和美国。美国作为世界和亚太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农林产品消耗大,从东南亚进口农林产品较多,同时向东南亚出口纸及纸板和木浆等工业制成品。日本作为亚太传统强国,人稠地狭,近邻东南亚,对东南亚的农林产品依赖性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源、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且毗邻东南亚,对东盟农林产品的依赖程度很高。相比之下,中国是东南亚最重要农林产品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多数农林产品重要出口市场,也是东南亚纤维板、纸及纸板等加工林产品的进口来源国。

2010年东盟六国对中国、日本和美国稻米出口量合计占东盟六国稻米总出口量的10.7%(表4)。其中东盟六国对中国稻米净出口为28.6万t,占六国大米对外出口量的3.2%,对日本稻米净输出为28.2万t,占其大米出口比重3.1%,对美国稻米净输出37.0万t,占其稻米出口比重的4.4%。东盟六国对中、日、美天然橡胶出口量合计占六国出口总量的比重高达45.9%,其中仅对中国天然橡胶出口占六国出口比重就达22.9%。东南亚对中、日、美三国纤维板出口合计占东南亚纤维板总出口量的12.6%,其中东南亚对中、日纤维板出口比重达5%以上,对美国的纤维板出口比重不高(1.2%)。东南亚对中国纤维板出口量为141072t,从中国进口纤维板达119141t,净出口给中国21931t。东南亚对日本输出167196t纤维板,从日本进口了877t。东南亚对美国纤维板出口31506t,从美国进口仅326t。中国与东南亚纤维板贸易双向流动特征突出,日、美则以从东南亚进口纤维板为主。东南亚对三国纸及纸板的出口合计占23.3%,其中对中国出口比重为10.7%,日本为8%、美国4.6%。作为重要的工业制成品,纸及纸板的双向流动特征也很突出。尤其是东南亚从美国净进口纸及纸板量很大(14.8万t)。东南亚对三国木浆输出比重合计为52.8%,其中对中国出口比重高达46.8%,日本仅占5.7%。东南亚对美国出口木浆9305t,但从美国进口木浆高达345988t,使得东南亚从美国净进口了336683t木浆。美国长期以来是东南亚重要的木浆、纸及纸板等加工林产品的重要净进口国。

3结论

国际贸易是各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互补性的反映,是对国际资源禀赋差异的消弭,是国际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中国人口众多,农林产品自给不足。近几十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实施,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流动日益频密。东南亚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中国大米进口的重要来源地,我国对其天然橡胶的依存度持续增加。东南亚-中国农林产品贸易流动对保障中国资源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存在进口经济成本高、输出地环境影响大、地缘政治风险大。受生产国的技术、管理水平所限,资源输出对生产国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23]。随着生态保护意识强化,东南亚国家森林初级产品出口下降,中国从东南亚进口林产品的能力将受到一定影响。许多资源产品定价权仍控制在国际寡头手里,作为重要资源进口国的中国资源产品定价权不足,中国进口贸易成本高。部分热点地区冲突和重要运输通道的安全隐患也使中国稳定获取国际资源产品的风险增大。今后,要充分发挥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共同体等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优化双边多边农林产品贸易[24],完善公平、高效、顺畅的国际贸易流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自然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国际贸易流动规模,化解资源流动风险、保障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邹健,龙花楼,胡智超.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J].资源科学,2010,32(05):1006-13.

[2]刘哲,潘家华.全球资源关联安全与中国的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3,(08):10-3.

[3]Gereffi,G.,Humphrey,J.,Sturgeon,t.thegovernanceofglobalvaluechains[J].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2005,12(1):78-104

[4]o昌金,陈立桥,陈立俊,等.全球林产品商品链:通过商品链可持续性分析确定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2008.http://

[5]徐增让,成升魁.不同省区内部煤炭产业流动及资源环境效应[J].经济地理,2009,29(03):425-30.

[6]ChengS,XuZ,SuY,etal.SpatialandtemporalflowsofChina'sforestresources:Developmentofaframeworkforevaluatingresourceefficiency[J].ecologicaleconomics,2010,69(7):1405-15.

[7]成升魁,徐增让,沈镭.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63(06):603-12.

[8]唐冲,陈伟忠,申玉铭.加强东南亚农业合作开发的战略重点与布局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2):84-93.

[9]魏斌.中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及未来增加进口可行性分析[J].农业展望,2014,(1):53-60.

[10]阮刘青,江云珠,吕利湘,等.越南水稻生产与国际贸易情况分析[J].杂交水稻,2011,(2):75-78.

[11]张锋,张友先,黄莉,等.中国农业“走出去”开发东南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J].国际金融,2015,(8)28-34.

[12]那美君.东南亚主要橡胶出口国竞争力对比分析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2):11.

[13]向哲.东南亚地区的橡胶种植[J].致富天地,2011,(9):20-21.

[14]宋涛,李w,胡志丁.地缘合作的理论框架探讨-以东南亚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1-11.

[15]Coxheadi.国际贸易和自然资源“诅咒”:中国的增长威胁到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了吗?[J].经济学,2006,5(2):609-34.

[16]洪,骆华松.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环境和跨境河流合作[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01):29-37.

[17]王燕婕.中国的海外农作物种植:规模与争论[J].国际政治研究,2010,(02):10-38,191.

[18]XuZ,ChengS,ZhenL.interregionalcoalflowanditsenvironmentalloadstransferinShanxiprovince[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1,21(4):757-67.

[19]FaoSta.Detailedtradematrix[eB/oL].availableonline20160630.http:///download/t/tm/e

[20]FaoSta.ForestrytradeFlows[eB/oL].availableonline20160630.http:///download/F/Ft/e

[21]Fao.aQUaStatmainDatabase-Fao[eB/oL].websiteaccessedon[12/12/20168:40]

[22]FaoStat.Land[eB/oL].http:///faostat/en/#data/RL,2016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5

[关键词]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35-03

一、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新疆政府及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源积极支持新疆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产品出口配套基础设施,系统装备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都实现了飞跃发展。

2005—2010年,中央对新疆投入财政资金41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新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示范县项目建设,重点配备了一批相关设备和设施。2009年,新疆大力实施向西开放战略,集中资源完善配套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新疆发展对外贸易的软、硬实力;努力形成以乌鲁木齐为核心,辐射整个中亚的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重点建设伊犁、喀什、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等口岸,开辟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新疆向西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初具雏形。

(二)出口促销平台搭建方面

新疆经过几年大力发展基地农业后,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应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展销平台,合力打造新疆自身的农产品外销平台,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2009年,新疆组织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农产品交易会;组织筹办了新疆农产品北京展示交易会、中国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高峰论坛暨特色林果产品洽谈会、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广州)交易会等展示会,签约金额达250多亿元,显著提高了新疆农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009年12月新疆再次召开了“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工作,构建新疆特色农副产品畅销国内外的长效机制。新疆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充分重视农产品对外促销工作,2010—2012年每年划拨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

(三)政府间经贸合作方面

2004年11月,中哈两国海关成立了中哈合作委员会口岸和海关合作分委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两国口岸和海关领域通过合作和交流,大幅提高了边境口岸通行能力,进一步优化整合双方的口岸资源和功能,为新疆农产品向中亚地区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2005年9月,中哈两国海关针对两国共同边境口岸实施联合监管进行试点工作。2007年8月,中哈两国海关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财政部海关委员会关于海关联合监管第一阶段的实施规则》,试点工作于2007年12月在都拉塔(哈萨克斯坦称为科里扎特)口岸正式展开。2008年,吉木乃(中)—迈哈布其盖(哈)口岸也被纳入进行试点。在“统一单证”期间,进出境上述口岸的报关申请人只需用同一份海关单证就能完成双方海关分别申报。由于农产品贸易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双方海关互认《载货清单》的通关模式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压缩了农产品海关滞留时间,降低了农产品贮藏保鲜成本,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

2009年8月21日,乌鲁木齐海关与塔城地区行署签署了《进一步提高塔城地区外贸发展水平合作备忘录》,乌鲁木齐海关在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开辟果蔬出口“绿色通道”,构建巴克图口岸的“大通关”通道,扩大塔城地区农产品出口。海关部门一方面在报关口岸设立“果蔬出口专用报关窗口”,优先办理手续;另一方面采取集中申报、先装车后申报或边申报边查验的通关模式,实行“提前申报,货到验收”和“预约通关”等通关便利措施,缩短办理通关手续时间。

(四)标准体系建设方面

2009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克服财政困难,专门划拨5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加快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同时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全疆范围内推广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视科技支撑项目研究储备,在全疆大范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五)品牌建设方面

“十二五”时期,新疆每年投入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和首次获得新疆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相关项目立项、审批或核准;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职业培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技术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基金、品牌发展资金安排及出口信用保险、名牌出口商品评定等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

二、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新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近年来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日益重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疆地产农产品先后获得一批全国知名品牌殊荣,地方名牌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对于新疆这样一个拥有丰富的特色、高品质农产品资源的农业大区,还远远不够。首先,一些绿色、有机农产品没有及时申请注册品牌,或者有了品牌却没打开市场。一些企业对农产品品牌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品牌价值的了解;中小私营农产品出口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企业科研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强势品牌。其次,品牌的市场定位不明确。新疆地产农产品污染少,品质好,但出口到国外市场后,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国外市场上与他国普通低价农产品混同销售,优势得不到体现,影响了自身品牌的推广,进而影响了农产品扩大出口。第三,新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新疆农产品缺乏足够的了解,不利于出口市场的扩大。

(二)信息服务滞后

新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信息系统,对周边的市场缺乏细致的了解。由于没有及时掌握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信息,农产品生产者仅凭经验来确定农产品产量,使生产与市场脱节,遇到出口市场需求下降时,就势必造成库存积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另外,中亚市场是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部分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政治环境不稳定,海关政策多变,如果不能及时对政策变化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就易造成货物通关受阻,造成延误交货或者增加额外成本。

(三)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新疆现阶段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信贷、出口保险等金融服务。农产品出口企业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受规模所限,经常受到资金短缺、融资难的困扰,尤其是在农产品出口旺季,由于缺乏流动资金,无法收购足够的原料用来扩大生产,限制了农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另外,出口的农产品检验程序繁杂,受到各种严格的质量标准制约,因而农产品出口风险大。但中小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担保企业,这也成为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原因。

(四)行业协会作用尚未很好发挥

新疆农产品行业协会近年发展速度很快,各地也都相继建立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是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新疆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足。一些农产品行业协会行政色彩浓重,没有很好地发挥农产品出口商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传递作用;组织协调不力,服务内容单一化,不能代表整体利益,带动作用较弱,没有完全发挥出行业协会对新疆农产品出口的指导促进作用。

三、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的对策

(一)打造知名品牌

借助政府对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深入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内涵,重视技术研发,注重加工工艺技术和设施标准升级,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按照国际食品标准进行加工生产,保持品牌的延续性,形成具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重视广告宣传,维护好已有的新疆农产品品牌。可以实行产品品质分级制度,为不同品质的产品做好市场定位及包装设计。提升品牌营销策略,制订品牌农产品的海外市场营销计划,并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建立信息系统

应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出口信息系统和敏感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向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企业提供出口市场信息服务。政府要建立部门负责制,明确专门部门跟踪和监测重点出口市场,提高工作效率,在第一时间向出口企业通报相关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法规变动、突发疫病疫情、质量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措施新要求以及贸易摩擦和农业谈判等动态,细化出口农产品的统计分析工作,深入开展国外农产品市场调研,向出口企业通告主要进口国地区并提出政策、市场动态信息新疆主要农产品的出口建议,及时重要出口农产品的月度报告等公共信息。

(三)完善金融服务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6

[关键词]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争端对策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1.中国贸易逆差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增长而不断扩大

在中美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但在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最近几年对美逆差越来越大。2007年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是双赢的一年,我对美农产品出口、自美农产品进口和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幅度都超过两位数。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更快,对华农产品贸易增幅达到23.7%,出口金额接近90亿美元,贸易顺差从2006年的29.65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39.26亿美元,占其顺差总额的五分之一。

2.中美双方进出口产品结构呈现优势互补

美国的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农业,属于资本、土地密集型,中国农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属劳动密集型,因此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很强,贸易前景很大。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分别构成中美出口产品的主体,因此,中美要实现贸易的优势互补,就要发挥各自优势,美方要把重点放在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上,而不要放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品上,而中国也要发挥自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使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协调发展,互利互惠。

3.输美食品质量成为突出问题

2007年3月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宠物食品、人类食品(如冷冻鱼等水产品)连续发生产品质量和安全事件,使美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逐步升温。为解决问题,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磋商合作机制,对涉及消费品安全的重大事件进行紧急磋商,并在第18届商贸联委员会和第三次战略对话期间就食品和饲料等签署了促进进出口安全的备忘录,为加强双方在上述领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保障。经过多方努力,美各方对此问题的关注逐步降温。

二、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争端

1.转基因争端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以大豆为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产量的35%~40%用于出口,其中50%左右出口到我国,而进口的大豆95%是转基因品种。中国于2002年开始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影响到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结果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虽然经过谈判双方最终就该问题达成协议,推迟安检条例的执行,简化有关申报和审批手续,但由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中美农产品转基因争端的前景不容乐观。

2.技术壁垒

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用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广泛的方式。目前美国设置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包括检疫和检验的法律、法规要求、程序、出证、检验等,将我国大量不符合检验标准的农产品挡在了国门以外。美国还在包装和标签要求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而针对环保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讲,美国设定的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之一。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6)》数据显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为67.2亿美元,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3.3%。

3.反补贴

美国从2007年开始对中国施行《反补贴法》,尤其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动辄以反补贴的理由进行审查,使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我国在农业补贴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补贴的范围太广,几乎涉及到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使各环节的和各类别所得到的补贴资金数额很少,补贴作用难以集中发挥,效果比较差。以价格补贴为主,农民不能从中直接得到实惠。主要采用“暗补”方式,通过流通渠道间接进行,对农民开发经营土地、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并且容易造成补贴资金的严重流失。这些问题,一方面减弱了补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成为反补贴的众矢之的。

三、建议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尽管在价格上有一定潜在优势,但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出口食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监管,优化出口食品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除了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法标准外,还要满足美国等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

2008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经济陷入了低迷,也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冲击,中美贸易势必受到影响,应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转嫁危机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童霞:基于绿色壁垒导向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贸易便利化;农产品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5-0000-00

doi:1009-055X(2016)0n--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极大地制约了世界经济增长。相对于关税壁垒,“贸易非效率”作为隐性市场准入壁垒,对贸易阻碍更大。wto全球贸易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约为28%,贸易增长率连续多年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亚洲发展银行估算,贸易便利化①方面的交易成本大约占到国际贸易货值的1%-15%。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大国,繁杂的贸易程序亦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瓶颈。

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把“贸易畅通”作为“一带一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贸易便利化就是实现贸易畅通的主要抓手。推动贸易便利化就是为了消除国家之间存在的有形和无形壁垒,以释放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促进形成合理、安全、稳定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wDi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人口约为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的29%,贸易总额占世界35%。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量仅占到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量的29.48%。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地区集中,出口增长潜力有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将不断增加,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找到新的增长点。随着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即将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亟需弄清的是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如何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应该放在哪些领域?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还有多大?应当怎样挖掘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丰富现有“一带一路”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农产品贸易潜力影响研究的文献较少,但是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引力模型是测算贸易潜力的主要方法(帅传敏,2009;李亚波,2013;谭晶荣,2015)。tinbergen(1962)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两国贸易,此后该模型不断得到拓展并主要运用于测算贸易潜力。nilsson(2000)将传统引力模型算出的贸易值称为贸易潜力值,贸易效率值就是实际值和拟合值之间的比。然而传统引力模型使用往往假定“无摩擦贸易”和“冰山成本”,但这一假定过于苛刻(鲁晓东,2010)。传统引力模型估计的是各影响因素的平均效应,而只有少量客观阻力因素引入方程,如地理位置,语言因素等;而主观贸易阻力因素,如信息不对称,政策限制等无法引入方程,这种未识别贸易阻力自动被计入残差项,引起估计结果偏误(armstrong,2007)。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

贸易便利化涉及范围比较宽泛,由于领域各有侧重,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衡量标准差别较大(王中美,2015)。如wto制定的《贸易便利化测评指南》,世界银行开发的物流绩效指数(Lpi),还有最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的《全球贸易促进报告》选用的eti指数。学者wilson(2003)通过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章制度以及电子商务4个指标来衡量的指标体系(汪洁,2015;孙林,2013;沈铭辉,2009)。由于世界经济论坛的eti指数可获得的时间年份较少,为了增加样本量和评估真实性,本文没有直接使用eti指数,而是借鉴世界经济论坛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点,从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设施及商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张晓静,2015)本文最终计算结果和《2014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贸易便利化评估结果基本一致。。市场准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关税制度的复杂程度,以及关税壁垒和对外商的偏好程度。边境管理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边境管理的质量、透明度和效率。交通基础设施指标衡量的是交通设施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商业环境指标衡量的是制度因素对进出口商的影响。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整理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指标。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数据,可以得出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如表1所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均得分仅为391,总体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2008年相比,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这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核心区,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量增加较快,使得这些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详见表1、图1)。

第二,从区域来看,沿线国家和地区间贸易便利化水平差别较大。如新加坡(593)和马来西亚(482)及部分中东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居世界前列。而南亚地区却仅为358。对沿线内各区域比较发现,便利化水平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欧洲和中东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较高,东南亚地区贸易便利化提升速度较快,而南亚和独联体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且发展迟缓。

第三,从具体指标来看,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沿线国家市场准入得分偏低,而东盟此项得分排名却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东盟近年来加快了区域经济整合步伐,与域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增多,提高了该地区开放水平。但是制约沿线国家提高贸易便利化的短板还是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该项得分远低于世界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

三、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设定

[Ht4”F](一)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时变衰减模型(tVD)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由Farrell提出。Broeck&meeusen(1977)将随机前沿方法和面板数据相结合,来分析生产技术效率。Battese和Coelli(1992)在此基础上改进函数形式,提出时变随机前沿模型。使用oLS方法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估算时。由于不可观察因素较多,从而造成估计值偏误较大。由于贸易规模同样可以看成是经济、距离、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函数,给定经济规模、距离和其他因素情况下,所能达到最大贸易规模,本质上和投入产出函数类似。因此,用分析生产效率的方法来分析贸易同样可行(armstrong,2007)。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可以估计出在给定投入水平下(经济水平、距离、人口等)所能达到的最优贸易量。

量,表示影响贸易量的自然因素,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地理距离、语言等因素,为待估参数。随机前沿分析将传统残差项分为随机误差项,和贸易非效率项,所有不可观察变量均计入贸易非效率项u。其中teijt为贸易效率值,是实际贸易量占贸易前沿量的比值。可以根据te值的大小来判断样本是否具有贸易效率,如果te=0表示不存在贸易非效率情况,为无摩擦贸易或叫冰山成本,此时使用传统引力模型估计也将会是无偏的。如果te=1表示贸易摩擦达到最大值。当te∈(0,1)时,表示存在贸易非效率。为了研究样本效率值是否随时间变动,假定。η>0和η=0以及η

(二)贸易非效率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需要建立贸易非效率模型。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因变量是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的残差项。因此,估计贸易非效率模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估计随机前沿模型,获得残差后,将其作为因变量并引入外生变量估算贸易非效率模型。第二种是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提出的一步法对随机前沿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同时回归,估计贸易非效率。贸易非效率模型部分被设定为:

(三)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排除部分缺失数据国家,本文选取了4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8-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农产品按照wto统计口径计算。人均GDp(pGDp)、人口(po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距离(DiS)、LanDLoCKeD和BoRDeR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贸易非效率模型中,Fta数据来源于wto官网,贸易便利化各指标来源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贸易促进报告》,清廉印象指数(Cpi)来源于透明国际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检验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需要确定随机前沿引力函数的适当函数形式。本文首先进行贸易非效率检验,其次是贸易效率时变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存在贸易非效率,说明适合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根据时变性检验结果,函数不存在时变性,因此函数形式确定为时不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体结果见表5。

(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随机前沿模型估计结果与预期假设基本一致。从传统引力模型变量来看,农产品贸易受到人均GDp的影响显著,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其中中国和沿线国家人均GDp每增长1%,农产品贸易量将分别增加08%和066%。人口规模对农产品贸易影响也非常显著。沿线国家每增加1%,沿线国家贸易需求将增加06%。而中国人口规模对中国和沿线农产品贸易影响程度最大,中国人口每增加1%,农产品贸易量将萎缩88%。可见中国人口增长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而沿线国家人口增长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林德假说不适用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人均GDp差距项不显著,说明两国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并不会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而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更符合H-o定理,中国土地要素匮乏,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多为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多为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距离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很大阻碍作用。估计结果表明,两国距离每增加1%,农产品贸易量将会减少286%。这是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运输和销售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因而运输距离会对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横跨亚欧大陆,距离差距较大,因此距离因素严重阻碍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共同边界对农产品贸易不影响,而是否是内陆国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显著。这是由于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大多受高原和山脉阻隔交通不畅,因而对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没有实质促进作用。而内陆国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又不健全,双边贸易流量受到影响。

最后γ值代表随机扰动项中贸易非效率因素所占比例本文最终计算结果和《2014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贸易便利化评估结果基本一致。,γ为096,说明实际贸易水平和前沿贸易量有较大差距,且绝大部分差距是由于贸易非效率因素引起。接下来将讨论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

(三)贸易非效率模型结果

本文对贸易非效率模型进行估计,方程衡量的是非效率值,因此负号表示变量减少贸易非效率(详见表5)。γ值为096,说明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合理,贸易便利化是降低贸易效率的主要因素。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结果和表4结果略有不同,此处林德假说验证项显著,说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稳健性有待提高,但是其估计系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因此,对结论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颠覆。

从贸易非效率函数估计结果来看,基本可以得出贸易便利化对贸易非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自由贸易协定(Fta)对贸易非效率有显著负影响,说明自贸协定的签署将会显著削减贸易非效率,估计结果和理论预期基本一致。

贸易便利化各指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不尽相同。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设施对贸易非效率都具有负影响。边境措施,如通关效率提高、手续简化对农产品贸易有积极促进作用,边境管理水平每提高一个分,将会使中国与沿线农产品贸易增加27%。交通基础设施每提高一分将会使中国与沿线农产品贸易增加43%,说明“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极大激发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如果能将东南亚(355)、独联体国家(378)基础设施水平提升至世界平均水平(438),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将增加25-35%括号内数字为2014年该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得分,详见表2。。和理论预期不相符的是,在现有贸易便利水平下,商业环境变好会导致贸易非效率。原因可能是国内商业环境的改善,扩大了自身国内需求,农产品转向内销,从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

五、主要结论和启示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要实现“贸易畅通”,而贸易便利化是贸易畅通的重要抓手。贸易便利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整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和区域间差距较大。总体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即东南亚、中东欧地区便利化水平高,中亚、西亚、南亚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沿线国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的短板。(2)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口国人口规模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出口国人口规模、两国距离及内陆国都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林德假设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不适用,即两国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农产品贸易的阻碍因素。(3)自贸协议的签署将极大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估计未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增加77%左右。如果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438),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量将会提升25%左右。通关手续简化等对于农产品贸易也有积极影响。

具体建议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应是提高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独联体国家、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区,也是沿线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宜优先进行该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距离因素是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将有利于削弱距离限制,促进地区贸易。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依托,推动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借鉴现有区域多边合作经验,依托沿线现有各类自贸区,以点带面,逐步建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通过与沿线各经济体的贸易便利化合作,连接中国与沿线经济体,实现货物、服务、文化的自由流通,从而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参考文献:

[1]施炳展,李坤望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贸易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6:64-74.

[2]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8-58.

[3]李亚波.中国与智利双边货物贸易的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07:62-69.

[4]贺书锋,平瑛,张伟华.北极航道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3-12.

[5]刘海云,聂飞.金砖体系下中国双边出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01:16-27+100.

[6]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02:3-12.

[7]李豫新,杨萍.新疆对周边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5,10:86-91.

[8]谭晶荣,蔡燕林,高颖,王瑞,李书彦.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11:9-15+110.

[9]高志刚,张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双边贸易潜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J].财经科学,2015,11:101-110.

[10]鲁晓东,赵奇伟.中国的出口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21-35.

[11]马凌远.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分解及其对出口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J].世界经济研究,2012,09:66-71+80+89.

[12]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03:45-51.

[13]张海森,谢杰.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45-53.

[14]孙林,倪卡卡.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国际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04:139-147.

[15]王孝松,翟光宇,谢申祥.中国出口增长潜力预测――基于引力模型的若干情景分析[J].财贸经济,2014,02:75-84+102.

[16]朱晶,陈晓艳.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01:40-46.

[17]孙林,谭晶荣,宋海英.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1:74-82+96.

[18]孙林,蓝F,钟钰.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东盟区域谷物可获得性的影响:进口贸易流量视角的考察[J].农业技术经济,2015,01:111-119.

[19]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03:89-98+129.

[20]周丹,陆万军.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1:20-35.

[21]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02:49-57.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引言

对贸易关系的确定是研究双边贸易的基础,对确定双边贸易合作有无潜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因为竞争性越大的国家组成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利益越大。对于贸易竞争关系确定的方法和标准很多,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别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类别相吻合时,两国的互补性就大(于津平,2003);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结构如净贸易比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大小也可以用来判断贸易竞争关系。当相关系数越大时,表明两国的贸易相似程度越高,在贸易上的竞争态势越明显(闫成海,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也是特别适用的方法,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方面的分析(许兴鹏、宋立刚,2002)。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升温,对中国与日本、韩国双边贸易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parkji—hvun(2002)通过对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的比较研究,认为三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贸易依存度更强;刘鸿雁、刘小和(2005)将农产品划分为14类,并计算了1999年和2003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认为中国农产品仍然是以传统自然禀赋优势参与三国间贸易,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张慧智(2006)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认为三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韩日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最强,中日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最弱。崔超,吴林海(2007)利用hs分类数据。截取了1996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中日韩三国相互贸易关系。在其研究中指出中日韩三国问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高于市场相似性指数,中日韩三国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有目趋激烈的趋势。该研究的总体判断是: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以竞争为主。

已有的研究就贸易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1)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从产品或者市场一个角度来测度贸易竞争关系,不够全面和准确;(2)利用的出口相似性指数是没有经过改进的指标,此种没有经过改进的出口相似性指数存在若干局限;(3)在计算数据上主要是采用两位数(2一digit)的分类数据,这样分类的数据过于综合,汇总数据的缺陷是数据加总过程中可能掩盖实际存在的竞争关系。

笔者将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来实证分析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并探析其变化趋势,以期为加强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及数据说明

1-出口相似性指数及其适用性改进

(1)产品相似性指数

产品相似性指数用来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的相似性程度,计算方法为:

上式中:sp(ij,k)表示i国和j国出口到市场k的产品相似性指数,i、j表示所要比较的任意

两个国家,k表示第三市场或者是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x:。/xi。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所占份额,xlk/)(jk代表j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中第1种商品所占份额。如果i国和j国出口场的商品的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o。

(2)市场相似性指数

市场相似性指数用来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出口市场分布的相似程度,计算方法是:式中:s“(ij,1)表示i国和j国产品1的市场相似性指数,x:。/x:表示i国对于产品l出场所占比重,x:l/×表示j国的l产品出口到k市场占总l产品的出口比重。为了调整国家规模相差过大带来的问题,glickandrose(1998)用出口份额代替了出口额,对这个指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为:sm(¨卜∑[(器).(该指数是从i国和i国出口到k市场的贸易额的加权平均数。如果i国和i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如果i国和;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完全不相似,则该指数为0。

无论是对于产品相似性指数还是市场相似性指数都只是出口相似性指数在产品和市场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如果这个指数随着时间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指数下降意味着两圉在第三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两国的商品贸易关系是互补的。

2.分析框架及思路

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关系既体现在产品上,同时也体现在市场上。单独的从某个部分或角度分析。并依此为依据来判断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强弱是失之偏颇的。对贸易关系的分析必须把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够全面和深入。笔者对贸易关系的分析是基于以下两个框架和判定标准:(1)如果两个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同时集中于某个市场,但是在出口的产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那么两者的贸易关系将不是以竞争性为主;(2)如果两个国家都同时出口同一种产品,并且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两个国家的出口市场具有明显的划分,出口市场截然不同,那么此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也不是竞争的,可能存在互补关系。

笔者将分别从产品和市场角度来综合测定两个国家问的贸易竞争关系。主要利用产品的出口相似性指数来定量测算两个国家的产品市场的差异程度:另外利用市场的相似性指数来测定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相似性程度.从而综合度量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中所体现的竞争程度的大小。

3.数据来源及说明

农产品是一大宗商品,对其范围的规定和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粮农组织(fao)编制的粮农组织年鉴中对农业产品的定义为:“农产品贸易总值”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ltc)第0条(不包括第03款和081.42项),第l条以及第21、22、26款(不包括第266、267和269组)和29款、第232分组以及第4条(不包括411.1)的总和;“鱼类和渔产品”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03类、第411.1分组合第081.42项的总和。“林产品”是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246、247、248、251分组(不包括第251.1分组)、634分组(不包括第634.9分组)和641组的总和。

笔者对本研究中的农产品范围界定在粮农组织的农产品、鱼类和渔产品的总和,而不包括其定义的林产品。笔者计算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comtrade)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2的四位数(4一digit)数据①。

三、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实证分析

1.从产品角度分析

表1列举了中国与日本、韩国在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世界市场上,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都在65%以上,中国与韩国该指标数值则都在70%以上。产品相似性水平很高。另外,在世界市场上,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产品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1985年,中国与日本、韩国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仅为19.35%和26.80%,此后一直上升,2005年,达到最高水平的【7】.05%和77.65%。所以,从农产品总体出口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出口在产品上的相似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相似性。笔者选择了对三国农产品出口都至关重要的美国市场进行了分析(见表1)。计算结果显示:在美国市场上,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产品相似性指数在55%以上,而与韩国则在45%以上,产品相似性指数依然很高,但是,2005—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农产品出口产品相似性指数开始超过韩国。它改变了1990以来,无论在世界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都大于日本的态势。

2.从市场角度分析

表2呈现了中国与日本、韩国分别在蔬菜和水果两种产品上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从蔬菜产品来看,2004—2006年中国与日本的市场相似性指数都在15%一20%之间,与韩国的市场相似性指数在2005—2006年略高于日本,但是仍然在20%以下。与65%以上产品相似性指数相比较(世界市场2005—2006年),市场相似性水平总体水平不高。另外,中国与日本蔬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下降趋势明显,从1990年的29.04%一直下降到2006年的10.74%。而中国与韩国蔬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市场相似性指数已经从1990年的10.1l%上升到2006年的19.65%。

从水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都分别高于蔬菜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水果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要高于蔬菜产品。另外。中国与日本在水果产品市场相似性指数的下降趋势依旧,从2000年的43.43%下降到2006年的16.73%,而中国与韩国水果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却并不明显。虽然市场相似性指数从1990年的20.1l%上升到2()04年的41.90%.但此后两年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06年已经降到28.72%。

四、简短结论

1.从未来发展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来看,政策上关注和解决产品层藏相似性过高的问题至关重要。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的产品相似性指数的上升趋势能说明问题的紧迫性。

2.中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相似性大于市场相似性。虽然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同为中日韩三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市场相似性指数小于产品相似性指数。日本、韩国同为亚洲发达国家,而且国土面积较小,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在产品上表现出较大的雷同,这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常识不符,形成这种贸易格局可能与日本和韩国农业高保护带来的生产及贸易扭曲有关。’

3.中国与日本、韩国由于出口市场上的差别决定了其农产品贸易关系仍然不会以竞争为主。也就是说,中日韩三个国家出口产品存在非常大的雷同,但是由于矗j口市场的较大差别,两者的贸易关系也不会是竞争的,而且还可能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

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还受双方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如果未来中日韩三方都注重出口产品专业化的话,那么这种竞争在主要市场上将有下降的趋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与日本、韩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正在积极谈判,试图加强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可以预测,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随着农产品关税的逐步削减、农业生产分工的进一步深人,三国农产品在产品上的差别都将得到强化。在双方合作情况下市场开拓会进一步条理化,竞争也将更加有序,从而表现在产品上的竞争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注释:

①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自1988年也有了第三次修订本——sitcrev.3的商品分类方法,它与s17rcre;.2商品分类方法并行使用,为了研究在此以前的年份的贸易并为了使前后标准分类的数据保持一致,所以本研究所用的农产品贸易数据是sitcrev.2的商品分类方法得h{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崔超、吴林海,(2007)“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7期。

2刘鸿雁、刘小和,(2005)“巾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增刊。

3孙林、赵慧娥.(2004)“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

4许心鹏、宋立刚,(20d2)“出口相似性与东亚发展模式,”《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9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15-02

收稿日期:2014-04-2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个国家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很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为理由,对出口国家的农产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利益。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各种原因,中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在农产品出口贸易领域遭遇了巨大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对中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中国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而且这种状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包括:绿色贸易壁垒的一般理论、贸易的环境效益、绿色贸易壁垒实证研究以及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Baldin(1970)就提出了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在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方面,Hankannordstrom(2005)认为农产品出口技术标准在不断提高是因为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国与国之间对标准及贸易与环境关系等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同,导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摩擦不断。thomasJ.Sargent(2006)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来自于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二个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在中国,学者们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也研究出了一些成果。在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方面,孙洋(2011)通过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的比较,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赵宇(2012)详细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形式及特点,探讨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张相文(2010)调查列举了欧盟在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技术壁垒,特别是欧盟在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方面的最新标准,佐证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遭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王宇哲(2012)认为绿色经济观念淡薄,环保法规不完善、信息闭塞,缺乏有效的信息中介等是造成中国屡遭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王剑文(2010)认为面对落后的农产品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弊端,就要改变农产品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总体上看,中国学者是在立足于当前中国国情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因和外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些对策。下面我们将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入手,具体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以求找到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源所在。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情况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出口的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日益增多。从种类上来看,大规模的遭受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开始于蜂蜜和冻鸡,然后迅速扩展到畜牧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从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来看,不但包括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最近几年更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实施比较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比如巴西、印度等国家。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每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有增无减,并且每年都以很大的幅度在增长,以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实施的tBt为例,参见表1。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导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在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冲击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总受限比重的90%,其中40%农产品出口企业受欧盟限制、27%农产品出口企业受美国限制、25%农产品出口企业受日本限制。

2.农产品出口市场受限范围越来越广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范围的日益广泛,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很多农产品出口摩擦,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也对中国设置比较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会有某种联动性,一个或几个国家对中国某种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也采取相应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例如,2002年6月2日墨西哥农业部在抽样检查中,发现从中国进口的蜂蜜中含有链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物和一些对人体健康和国家养蜂业造成危险的污染物,于是下令把扣留的356吨受污染的中国蜂蜜销毁或退回中国。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也相继加强对来自中国蜂蜜的检查。2007年中国的五种水产品遭受到美国扣留也同样引起了欧盟、日韩等出口市场的限制措施。2010年2月23日,韩食品医药品安全局宣布即日起在每一次进口中国产蜂蜜强化检查氯霉素含量。

3.农产品出口标准越来越多、检验越来越频繁

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它们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都很严格,很多在中国被认为是合格的农产品在西方国家并不符合标准。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壁垒不仅对最终农产品有技术性要求,还对农产品的整个种植、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提出了想当高的技术要求,并有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限制转向无定量的、人为的管理控制的方法进行限制。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国际因素

首先,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抬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商不仅面临着本国其他生产企业的生产竞争,还要面临来自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冲击。这些发达国家迫切希望找到一些既能获得国内民众支持、又能有效限制他国农产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而在众多非关税壁垒中,绿色贸易壁垒因其实施对象的针对性、方法的隐蔽性和范围的广泛性成了各个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首选。其次,农产品国际标准制定中发达国家享有话语权。在农产品出口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高科技手段、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强大的综合实力在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准入规则制定中享有决定权,这就使得看似公平合理的国际绿色贸易实际上更多的是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最后,国际社会对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随着各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度也日益强烈,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产业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旋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国内因素

首先,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分散的、不统一的小生产状态使得农产品生产方式极其落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实现农产品标准上的一致。其次,中国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确实存在问题。中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多数生活在农村,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他们掌握的农业科学知识不足,接受教育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没用能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作物的播种、栽培和经营,也没有能力保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卫生安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基本上没有绿色经济观念,化肥的滥用乱用、剧毒禁用农药的喷洒已成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常有的事。最后,农产品质量与技术标准体系落后。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大国,但其环保法规与标准尤其是与农产品出口贸易有关的条款并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中国在农产品标准化方面,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标准低、标准陈旧、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等等,很多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就是由于检验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

四、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针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

1.重视国际间的协商与谈判

对于各个国家出于本国自身利益考虑采取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应当予以理解,而不是采取相对的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国际间的贸易协商与谈判对于消除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有着重要的意义,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应该通过贸易协商与交流,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达成谅解,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经济贸易。

2.主动参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标准的制定

中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更新与实施的工作中,在国际绿色贸易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力争将中国已具优势的农产品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之中去,使国际标准也能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利益和要求。

3.扩大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

各个国家在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这给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也是在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萎缩,当前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与其寄希望于他国放松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不如首先鼓励国内农产品消费,因此为应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可以通过扩大本国农产品消费市场来缓解绿色贸易壁垒危机,进而从依赖出口为主的农产品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中国农产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实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中国农产品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实行的是相对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中国经常面临来自这些绿色贸易壁垒森严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的出口连连碰壁,情况不容乐观。那些复杂苛刻的标准,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即使技术、设备的改善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但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如此高的标准,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依然符合相当多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在保持原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应当寻求跟多的机会,积极发展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

(二)针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自身问题

1.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当今世界农业竞争是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的大农业竞争,小农经济已不能适应国际大农业竞争。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坚持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农产品出口企业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招纳人才,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注重培养本国科研团队,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用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注重自主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从根本上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2.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发展绿色农业

针对农产品污染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提高农产品标准和质量,重视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在国际上的声誉,实现弱势地位的逆转。在具体措施上,应首先强化公众绿色经济意识,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还可以鼓励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深入分析农作物土壤成分,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并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得绿色农业的观念深入民心、绿色农业的行动落到实处。

3.健全中国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保障制度

为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环境立法和建立完善中国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应尽快以国际农产品出口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修正中国农产品生产标准中不适应国际绿色贸易发展趋势的环保政策,不断完善中国农产品出口绿色保障制度。在制定标准时,应立足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具体环境,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努力提高中国现有农产品生产标准,扩大国际农产品出口标准的采用率。对于条件暂不成熟部分农产品,也应尽可能地向国际标准靠近或与之相匹配。

五、结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诸多限制,特别在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各种复杂的情况,绿色贸易壁垒虽然给中国提供了提升农产品质量,转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契机,但是更多的是给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带了挑战,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农产品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了解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深层次的几方面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紧迫形势以及应该采取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毕金峰.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及其借鉴[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5(3).

[2]陈美荣.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农产品[J].经济师,2007(7):55.

[3]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4]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3).

[5]刘学明.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分析[J].北方经贸,2011(4):7-8.

农产品贸易研究篇10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5-02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贵州省农产品的出口也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和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20世纪环保浪潮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绿色革命”这一概念的提出,“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的观念在全球日益盛行,人们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质量,由此传导到国际贸易领域,就促使了贸易方式的变革,即越来越多的国家本国进口商品制定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检疫标准或准则,如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等标准。这种代替传统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措施,被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在产生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各种传统非关税壁垒呈现出减弱或消除的趋势,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重要的贸易壁垒。

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比较,绿色贸易壁垒是通过公开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为依据和基础,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更是大力推行环保立法,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际社会组织颁布了很多保护性公约,保护的内容涉及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从固体到流体,从流体到大气。这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工业制成品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绿色贸易壁垒的保护内容十分广泛。

据wto数据统计,2008年以来,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一个强烈呼声,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内在与外在的环境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可以断言,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将会长期存在,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贵州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贵州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海拔高度来说,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这在中国是唯一的。贵州位于云贵高原过渡带,处在斜坡地带上,1100米的平均海拔有400米到2700米的垂直温差,这种唯一性的优势表现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另外,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在41%,工业污染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近年来,贵州不断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在全省外贸增长的同时,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但实现了同步增长,而且增幅大于前者。2012年贵州省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2.91亿美元,同比货值增加32.1%。但是,需要指出的,农产品贸易同比贵州省整体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发展空间。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贵州省货物出口总额在全国居22位,而农产品出口额居26位。这说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012年国发二号文件全文以明确指出贵州省要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为此,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也是推进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快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品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全球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

目前,贵州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但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一些特色农副产品出口数量偏低,这需要加大茶叶、蔬菜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推进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措施也持续增加,技术标准日趋严格。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积极回应,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推进贵州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以及其给贵州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合理有效的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对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

1.建立并完善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联合工作机制

根据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及出口要求,首先,要建立省商务厅、检验检疫局、农业厅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可以尝试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就农产品出口推进以及在出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通过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同作用以达到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

2.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面对目前国家贸易发展中,绿色贸易壁垒盛行,全球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新形势,2012年,贵州农业产品同比增长37.7%,但快速增长和市场扩张的背后,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烟酒独大,占了出口总额的九成。对此,贵州省农业发展应当以一种战略思维来考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环境技术因素,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以此来更好地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并且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功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也要积极搭建相关信息平台。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结合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加强对国外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变化的跟踪总结并及时进行信息,为外向型龙头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二)行业层面的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根据国际的实践经验,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在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省市各地农业行业协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使其能够在贵州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起到促进作用。

2.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来看,农产品出口往往采取以较低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此外还时常出现农产品出口企业竞相压价的现象,这种行为十分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各种贸易限制,包括绿色贸易壁垒。针对这一现象,在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对行业协会而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重要农产品的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当发现对某一市场销售价格降低和出口数量大幅增加时,要迅速查明原因并找出对策,尽量避免出现企业竞相压价现象以减少国际贸易的摩擦的出现。

3.加强行业自律

近几年来,信用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无疑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据海外报道,最近几年泰国出口至日本的食品总值攀升30%。其主要原因就是泰国食品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质量控制相对中国企业更加稳定。日本客户将订单转移到泰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导致我对日出口继续下滑。对此,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自律功能,积极参与行业规范、产品标准等的制定和修订,强化质量控制,提高出口农产品安全水平。

(三)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1.充分重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对于贵州省出口企业而言,在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在思想上要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影响。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自律,从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省农业资源和特色产品的整理归纳,并通过在国外各类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国外展览,加强宣传贵州,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交流,树立贵州农产品的正面形象,并减少和消除针对贵州省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2.构建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农产品出口企业作为直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体,在紧密联系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和因素,努力构建企业出口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3.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产品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核心所在。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必须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避免低价竞争。要通过加强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积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倡优质优价服务的竞争战略。为此,企业要将其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价值的活动环节移动,加大研发投入,用于绿色环保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