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循环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8:53

垃圾循环利用篇1

筑垃圾的处理现状,提出并阐述了建筑垃圾循环资源化处理的新模式,该模式

需要各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第三方平台、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化、产业化、市场化

Discussionintothenewmodeofconstructionwasterecycling

RuleZouHuLiuJingLiuFaqiShi

(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Collegeof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engineeringmanagement,Yichang,Hubei)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sthecurrentsituationofmodernconstructionwasteandthenecessityofachievingitsrecyclingprocess.alsoitgivessomesummariesaboutconstructionwaste'spresentdealingsituationbothathomeandabroad.Severalnewmodesabouthowtomakeconstructionwasterecyclingresourcesareproposedandelaborated,whichrequirestheattentionandsupportfromvarioussectorsinsociety,soastoachievetheharmonybetweenhumanbeingsandthenature.

Keywords:Constructionwaste,recycling,third-partyplatform,circulareconomy,

resourcerecycling,industrialization,market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吨。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超过4000万吨,加上建筑装修、拆迁、建材工业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将达数亿吨。且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设垃圾产出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限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的因素分析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个人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以及装饰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1]。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有: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沙、石子和块石等[2],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施工管理水平不同,垃圾数量差异也很大,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的建筑垃圾组分也有差别,这对垃圾的综合利用都有不同的影响。如下图所示,通过对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物料流向分析可知,从资源开采、建材加工、建筑施工、拆毁到最终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整个物流过程中,限制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因素有:(1)相比天然建材,再

生建材在成本、产品质量、消费者使用情况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2)旧建筑物拆毁过程的物料流向和分类要求控制操作难度大且循环利用成本高;(3)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设施和再生建材市场的建立都不完善;(4)建筑物设计阶段对使用寿命结束后拆毁建筑垃圾的可循环利用性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另外,国内在建筑垃圾循环处理方面重视度不够,没有制定相关完备的建筑垃圾处理法规及政策,对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是产生我国建筑垃圾现状的主要原因。

三、国内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现状

从生态经济系统[3]的意义上分析,建筑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进行资源化的利用,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与国家要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利用率已达60%~90%,而我国尚不足5%,这样在无形中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国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经验

国外将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过分捡、剔除或粉碎后,大部分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下面以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其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先进的经验和处理方法:

(1)日本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日本政府先后于1977年和1991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和《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美国政府则制定了《超级基金法》[4],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泻。”对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2)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5],可将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的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有害重金属物质仅剩2-3kg/t,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而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的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其质量与新拌路面料质量相同,而成本可降低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3)瑞典则采用先进的建筑垃圾破碎机,将建筑垃圾筛分、破碎后再直接运到建筑工地利用。

总之这些国家大多施行的是“建筑垃圾的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地控制措施使其减量化,而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利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

垃圾循环利用篇2

北京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和人口数千万的大市,城市管理者必然面临着城市垃圾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的困境,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体系与管理模式、如何通过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培育垃圾回收利用产业是这个城市给管理者们出的考题。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下文或简称产业园)是我国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历经十五年的奋力前行,在垃圾处置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国内领先,受到国际瞩目。为向广大读者真实呈现产业园十数年来的长足发展,2016年12月13日,本刊记者赴位于朝阳区金盏乡高安屯的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专访了该中心皮猛主任……

回放历史

园区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壮大

记者:皮主任您好。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处置工作在绿色节能领域取得了飞跃发展,为北京市、朝阳区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更成为国内领先的典范。立足于今天的成就,请您先为我们回放一下产业园的发展史。

皮猛:好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建设于2002年,前身是北京市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主要承担着朝阳区城区垃圾的终端处置,当时辖区内约有24个乡的农村垃圾并没有纳入到城市管理系统,属于自行处置。无害化处理中心建立之初规划的处置能力为日处理垃圾1000吨,处置工艺是单一的填埋方式,占地面积约600亩。是北京市第一家实现全密闭作业的大型垃圾填埋场,也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朝阳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2002年、2003年以后,北京市四环、五环的居民小区飞速发展,城乡垃圾量剧增。无害化处理中心每日1000吨的垃圾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巨量垃圾的处置需求,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的时候,无害化处理中心是以400%的作业量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实际日处置垃圾量为3700-4100吨。

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剧增及人们对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的进一步认知,垃圾的分类和循环再利用逐渐成为引导垃圾处置的战略性方向。无害化处理中心逐渐发展壮大,园区设施逐步完善,垃圾处置功能也发生了细分:2005年园区完善配套设施,实现了对垃圾渗沥液的收集利用、2006年增加了医疗垃圾的处理工艺、2007年实现了填埋气的收集利用、2008年实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2010年餐厨垃圾处理厂竣工、2011年终结了原生垃圾的填埋、2016年清洁焚烧中心投入运行……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渐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综合型垃圾再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从处置设施和技术,产业园目前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从工艺链条来说,目前还需要继续向建筑垃圾、飞灰处置方向完善,以增强园区内的链条衔接。

记者:听了您介绍,我们了解到产业园的自身建设已经立身于高处,请问它在规模建制上发生了哪些巨大变革?

皮猛:产业园的变迁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谈,一是建设规模。2002年初建时期只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占地600亩;后来,规划把当时的高安屯村全部拆除进行建设,占地面积扩增3800多亩;加上陆续竣工投产的其他项目,当前的规划面积是4636亩,比初建时面积扩大了近8倍;二要从垃圾处置的能力说,2002年初建时规划日处置垃圾能力为1000吨,2008年日处置能力增加1600吨,2010年餐厨垃圾处理厂竣工增加400吨日处置能力,整体达到日处置垃圾3000多吨,2016年日处置能力1800吨的清洁焚烧中心投入运行,园区日处置能力达4800吨,而实际设施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日处置5500吨;三从园区人员结构看,2002年初建时,园区的用工主要为当地农民和环卫工人共200人,工艺为单一卫生填埋。随着项目不断建成和完善,工艺不断细化,园区的人员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十二五”时期,管理中心积极探索体制改革办法,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名。目前仅管理中心在编人员(44人)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8%,其中包括研究生11人,博士1人,个个年富力强,平均年龄在37岁;四从置工艺看,园区已由最初的单一处置工艺发展成为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沼气处理等一条龙的大型综合产业链条,全部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

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即承担着来自朝阳区的垃圾处置任务,负责朝阳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朝阳区也自此结束了垃圾无序填坑、简易堆放的历史。仅“十二五”期间,填埋场处理垃圾912156.459吨(含焚烧残渣),扫街土31671.21吨,医疗垃圾1637.85吨,原生垃圾20218.43吨,总计处置垃圾912156.459吨;处理渗沥液41.46万吨(处理率达100%);处理填埋气3091.52万立方米;发电988.77万度。焚烧厂处理垃圾332.76万吨,上网发电10.68亿度;餐厨厂处理餐厨垃圾12.49万吨;医疗厂处理医疗废物1.3万吨,收集和转运8250吨(因提标技改工程于2012年3月停产)。

环境变迁

从城区的“污染源”

到居民的“后花园”

记者:一提到“垃圾处置”,首先让我们联想到的便是“脏、乱、差、臭”的景象。但我们来到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看到的却是红花、绿叶、小桥、流水的景观,被当地居民誉为“后花园”,请您给我们讲讲是如何做到的?

皮猛:“脏、乱、差、臭”的景象曾经在这片土地确实发生过。特别是2008年,填埋场超负荷运行,高峰时垃圾进场量超过设计值的四倍之多,大量的渗沥液、恶臭气体无法有效控制,以及周边脏乱不堪的地表环境,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最终直接导致在2008年8月30日发生了当时北京市影响最严重的“8・30”环境事件,数百居民通过断路、游行等非正常方式进行抗议,要求改善生活环境。

好的管理是以问题为导向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老百姓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诉求,对政府和管理者都只有一个目标: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满意。从源头上处理好“8・30”环境事件成了北京市政府、朝阳区政府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2009年,政府即斥资2亿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一方面不断完善垃圾处置设施和项目,另一方面强力整治整个厂区的环境。对填埋场进行了膜覆盖,实现全密闭作业,把异味进行隔离封闭,再通过负压技术把臭气抽出来,进入填埋气处理车间进行过滤、提纯、发电。其次是全场绿化。2700亩的土地全部种植了花草树木,还建设了公园。现在,园区环境怡人,空气清新,不仅工作人员变得喜欢现在的单位,连周边居民也把这里当成餐后散步或晨起锻炼身体的休闲地。

记者:这样的变化着实令人吃惊。记得很多媒体都报道过垃圾处置场所受到周边群众围攻、抗议的事件,产业园周边的居民也曾发生过聚众抗议事件,我想由不理解到现在常常逗留其间应该不仅仅源于环境的改变吧?

皮猛:是的。发生在我们周边的邻避事件太多了,除当年影响颇大的“8・30”事件,很多人对国内一些焚烧厂纷争之事也都记忆犹新。官方说,垃圾焚烧很清洁,市民们就是不信。政府致力于用最好的科技和方式解决垃圾管理问题,造福于民,老百姓就是不买账。作为一名基层城市管理者,我常常自问:为什么我们明明做的是好事,却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与支持?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管理出了问题。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置技术已完全可以做到无害化、无毒,为什么不能向老百姓公开呢?你越神秘老百姓越不信任,越公开老百姓越能信服。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向社会透明公开。为此,2013年7月,产业园专门设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对外接待科,履行环保教育职能,积极邀请各界各层民众前来参观,组织了专门的讲解员,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专门的讲解词和不同接待模式,让他们身临其境体验垃圾处置的全过程,老百姓通过参观理解了垃圾处置的无害无毒性,一传十、十传百,充分理解了政府决策。有很多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和我们站在对立面的群众,在参观过处置工艺流程后和我们成了朋友。因为放心所以信任,所以园区将环境整治好之后,大家自然把这里当成了“后花园”。

技术变迁

从单一填埋工艺到综合产业链条

记者:从“无害化处理中心”到“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实现了质的飞跃,请结合产业园的工艺变迁为我们讲讲垃圾的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皮猛:2010年,“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更名为“循环经济产业园”,经历了设施、工艺、人才、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从最初的单一填埋工艺,到2005年,建成了配套设施渗沥液收集利用车间,经过处理的水质可以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被用于园区绿化及道路降尘;2006年3月,高安屯医疗垃圾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40吨;2007年,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投入使用,可以保障园区生产及办公用电和取暖的自供。2008年,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垃圾焚烧后,达到了减容90%、减量80%的效率,进一步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的目标。该厂年余热发电额定发电量2.2亿度,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7万吨标准煤。采用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每年节省160万吨市政供水资源,有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5月,朝阳清洁焚烧中心投入运行,日处理规模1800吨,年发电量2.9亿度。该项目采用国际主流设备,技术世界领先、建设标准高、排放优于欧盟2000标准,建设过程中还产生了国际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还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住建部和国土部等四部委列为国内唯一清洁焚烧标准案例,并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

目前,产业园的两个垃圾焚烧厂年发电量可供50万户左右居民一年的用电。运到我们这里的餐厨垃圾经生化处理后,生成有机肥料再返回到田间,间接实现了二氧化碳减排。

记者:跨越了单一的填埋方式,城市生活垃圾在产业园实现了再生和循环利用,请您为我们讲讲这两种方式,以及产业园目前在国内、国际处于何种水平?

皮猛:垃圾的管理和处置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城市管理中终端或者末梢最重要的环节。最初的原生垃圾填埋,工艺简单粗放,但由于填埋的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同时还潜伏着沼气和重金属污染的隐患,其产生的渗沥液还会长久污染地下水资源。产业园从2012年即实现了原生垃圾的零填埋。现在的垃圾回收后,垃圾焚烧从工艺流程上可以说是“一进四出”,即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是渗沥液,通过“生物+膜”水处理技术,把它理成中水,再利用于园区扫洒及其他;二是残渣,目前是进行填埋,建筑垃圾厂建成后可制成路基砖等等;三是废气,经过烟气处理系统,完全达标排放;四是飞灰,外运至有资质的危废公司进行处理,这也是未来园区需要填补的技术和产业空白。总体来说,卫生填埋工艺的优点是技术成熟、管理简单,缺点是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减容减重效果不好,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焚烧工艺的优点,一是焚烧中的高温可以消灭垃圾中的病原体,将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是减容减重效果好,可以减容90%、减重80%;三是垃圾焚烧后可产生电能,残渣可用来制成建筑用砖,将垃圾进行了资源化处理。焚烧工艺的缺点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

我们考察过很多国家,比如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等等,包括一些亚洲国家,其实类似于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这样的综合型园区几乎没有。比如日本,他们大力发展的就是焚烧厂,城市里遍地都是垃圾焚烧厂,与居民区和谐共存。欧洲国家发展垃圾焚烧的城市比较多。综合考察下来,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垃圾循环产业链条,凝炼出独特的循环经济模式,园区新建的垃圾焚烧厂更采用了国际顶级的技术和设施、工艺,甚至比很多国家要先进很多。我们的做法之所以先进,还不仅是与其他国家运作模式的不同,还体现在我们建立了先进的管理制度,是通过运用先进机制来使技术效益最大化。我们的技术运用是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

使命变迁

从终端垃圾处置设施

到行业发展领跑者

记者:现在我们知道,单纯说一座城市的垃圾终端处置,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做到了技术工艺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但在科学赶超、跨越发展进程中,产业园还承载了很多社会功能和使命,请您略谈一二。

皮猛:职责,是指要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使命则是做好本分工作之外的一种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谈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任务和职责,无疑就是承担朝阳区城市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置,要立足本职,认真分析总结产业园区的产业链,要发现短板、填补空白,不断完善设施,力争使整个园区的产业链条实现无缝式对接。但谈及使命则就不仅仅局限于垃圾终端处置了。我们要立意高远、勇于创新,勇于去承担很多的社会职能,具体说就是我们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成为业界和人民的环保教育基地,除了当下所履行的宣教外联工作,还要打造部级的“环博园”,通过这个平台把和环境治理、固废治理有关的技术、设施、产品,特别是国际、国内日新月异的新产品、新技术都拢起来,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还有,我们要依托园区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打造研发基地,为环境治理的课题提供研发平台,为环保产业提供研发以及大数据分析的专业服务,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再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我们想在产业园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部级实验室。

从小处说,产业园作为我国第一批示范园区,我们要肩负起与全国各个园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力争成为业内进行管理交流、技术交流、规划交流的枢纽和平台,为其他城市提供建园示范的使命;作为园区的管理者,我们既要依托园区平台凝聚同业,还要承担帮助入园的上、下游企业良性发展,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要实现经济效益,促进它们成为业界精品,从而提升整个园区运作实力的责任与使命。此外,要放眼大局,看到这个行业的短板:缺乏法规标准、缺乏自律、缺乏行业规范,产业园有责任和义务为此付出努力,助力提升行业自律,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

记者:听您介绍,真是心潮澎湃。那么,请您介绍一下针对所承载的使命,园区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皮猛: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远大的理想也需要从点滴做起。如要承担环保教育的使命,对老百姓公开作业流程,让他们理解行业的意义。为此,产业园专门设立的“对外接待科”成立后,即明确了其宣传教育的职能。

短短几年,园区被评为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荣获了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里接待了上万人次的参观,还接待其他城市对应、对口的官员或工作人员到这里参观学习,比如全国的市长培训班组织各个地级市市长前来学习,大使馆的、芬兰未来委员会主席利波宁等来参观过,上海、昆明等多地的市长或市委书记来参观过,全国政协办公厅主任来参观过,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官员也来这里参观学习,学术、环保组织也来……目前我们还是清华、北大、中科院、石油大学等7个重点大学的实验基地,“垃圾文明一日游”的指定参观点到目前,园区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2506批次,78340人次;配合市教委开辟了中小学课外实践课程,建立大学院校教学就业实践基地,先后接待各类学生实践活动456批次,21502人次,园区的示范教育功能日益凸显。随着园区发展的越来越好,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美国CnBC电视台等数十家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使得园区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了大幅提升,荣获首届朝阳区文化旅游示范单位的称号。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参观学习人数,我们于2016年向社会召募志愿者讲解员,目前参与人数还不多,但我们相信这样的绿色公益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支持和喜欢。目前,产业园接待人群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了我们的预期,成橐到缭诩际酢⒐ひ铡⒖平獭⒐芾淼确矫娌蝗葜靡傻牧炫苷摺

垃圾循环利用篇3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经济;源头消减(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研究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提到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应用到建筑垃圾的整个生产循环周期,就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可以保持建筑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探析

1、建筑垃圾产生途径

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根据产生源头不同,建筑垃圾可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是由砖、石头、旧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浆、钢铁、废铁塑料、玻璃、纺织品、橡胶和沥青等构成的。

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性质来看,上述建筑垃圾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型、再利用型和不可再利用型三种。直接利用型,主要是指从垃圾中清理出来并且可直接重复使用的砖、石头、木料等;再利用型也就是转化利用,将剩余的钢筋头、铁丝、碎砖石头等转化为其他用途;不可利用型就是指油漆、碎玻璃、橡胶、石膏等必须经过垃圾资源化企业进行技术处理和再加工。

2、我国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处理现状

(1)我国建筑垃圾的初级利用是渣土碎石的工程回填和绿化回填,问题是开工以后填埋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就非常困难了。

利用拆除工程中产生的砖、石、混凝土等废料代替塘渣,来进行场地和基地处理是比较通常的做法。比起传统的使用土石来说,渣土碎石的回填既解决了拆除、改建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又可以节省了作为塘渣使用的土石。可是问题在于,这些填埋掉的建筑垃圾在工程正式开工后,会被再度清除,并且因其与工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所以只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而这样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没有再利用的机会了。

(2)我国建筑垃圾的中级利用是利用回收废弃混凝土制作墙体材料和集料,问题是上述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

2002年上海成立了国内最大的建筑垃圾制砖厂,利用建筑垃圾制造新型墙材。浙江省的杭州富丽华建材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利用废渣、废料生产新型墙材的环保节能型企业。问题是与传统墙材相比,新型墙材的制作成本并不低,导致推广制作方面可行性降低。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新型砌墙材料在强度变化规律性、耐久性等某些物理和力学指标上还是略逊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因此,它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将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碎块回收粉碎以后,作为混凝土骨料,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的楼地面和混凝土的垫层。这个在新建筑产品的施工过程中再利用率颇高,问题是缺乏对建筑垃圾的进一步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级、清洗、堆存,该骨料收集和制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机械设备、技术和工艺,不是每个工地都拥有的。

(3)相对高级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是诸如河北的公专新业科技服务总公司研究开发的“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利用碎砖石、废钢渣、碎石等填料经过重锤夯扩后制作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同时配套减振、隔振技术,可以扩大桩端的面积,挤密地基。

(4)相比较拆除工程,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比较好,尤其是框架结构阶段的工程。根据调研,在建筑过程的框架阶段中产生的可以废物回收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是很高的。

“单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许多最经济和最有利可图的回收方法已经被仔细挑选过了”。问题在于:不能回收、筛选的砖、石、混凝土混合物,以及旧模板、废塑料、碎玻璃,油漆零料等建筑垃圾究竟如何处理?目前,这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还仅仅是简单的未加处理的填埋。

二、基于3r原则的建筑垃圾循环

经济模式

基于上述对我国建筑垃圾产生和循环利用现状的分析,我们从3r原则出发,来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和问题对策。

1、建筑垃圾循环经济模式

图1中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

2、减量化(reduce)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

减量化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实施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设定建筑垃圾排污权的总量控制和建立建筑垃圾排污权的交易机制、完善相关法制法规的配套。

首先,需要对建筑产品采取全周期过程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的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直线型模式,形成建筑材料—建筑物—建筑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的建筑物生产管理模式。从建筑设计阶段的工程设计到建筑、建材设备采购各个环节都必须减少材料的无故浪费。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维修、更换和拆除阶段垃圾的排放量,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可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维修、维护费用,以达到全社会建筑垃圾排放总量的消减。

一方面,有必要制定建筑垃圾排放监测和评估指标,制定建筑企业建筑垃圾排放的指标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指标,强化建筑企业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完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奖惩制度,提供标准衡量指标,由建筑行业和企业自行实施自己的建筑垃圾减量工作。

最后,为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还需要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一个政府行政管理方法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机制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综合的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机制在国外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已得到较为广泛和成功的使用。3、再利用(reuse)建筑垃圾效率提升策略

建筑垃圾的直接和间接再利用率提升的对策:施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筑垃圾移动处理筛选设备的配备等。

前文提到相对于拆毁建筑来讲,在新建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状况相对较好。而在新建建筑过程中,相对于装修、安装阶段,框架结构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相对比较高。原因是框架结构入驻的工程承包商只有一家,易于管理。建筑垃圾中许多废弃物经过分类、分拣、剔除和粉碎后,大多数可以再利用或者回收。在后期安装、装修阶段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主要是因为管理混乱、建筑垃圾二次污染而产生的。所以,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是施工过程中提高建筑垃圾再利用率的关键,熟悉图纸、熟悉建筑施工过程中垃圾构成比例和数量、针对施工项目进行建筑垃圾的分类、筛选和堆放的管理。行业内企业应做到施工精细管理观念人本化、垃圾管理工作流程程序化、建筑垃圾排放监控手段数据化,才能切实建立起提高建筑施工全过程垃圾再利用率的长效机制。

另外,建筑垃圾移动处理筛选设备的配置也是提高再利用率的对策之一。河南人大代表郭靖华在2010年年初人代会上就提出了相关提案,建议为了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水平,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对拆除下来的废旧混凝土进行现场破碎,分别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骨料、建筑砌块集料、道路填铺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减少多次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费用支出,更可使加工后的建筑垃圾成为商品,实现一举多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4、资源化(resource)建筑垃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筑垃圾再加工商品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对策包括: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再加工(成本和技术),企业营运模式探索,建筑垃圾再利用商品推广和产品规模化等。

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当地建筑垃圾处理、填埋费用低于建筑垃圾运往建筑垃圾处理厂的运输费用,建筑原材料的价格低于再生材料价格,对于建筑垃圾再生产企业来说,根本无利可图。可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带来的公众或者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因此,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一般需要政府介入,为建筑垃圾收集、运输企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收和其它政策性的扶持。政府邀请行业内企业、主管部门、消费者和环境组织的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灵活使用税收杠杆,除了“谁污染谁付费”外,可以根据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实施“差别税率“,降低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从而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另一方面,需要促进开发和研究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政府

部门应尽快以企业为主体研发并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建筑垃圾的消减、再利用和资源化,其关键在于全社会的重视和联动机制。政府作为职能部门,需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合理利用行政管理手段和市场力量来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资金参与建筑垃圾再生产。而建筑行业及企业需要针对建筑项目建立科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增强环境保护、资源消减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建议针对每一个建筑项目进行拆毁建筑垃圾和新建建筑垃圾的模拟预算、预测软件以及信息管理,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建筑垃圾循环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浩、王洪黎、熊宝成、陈涛、陈柱,从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看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

[2]陈燕,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现代城市,2011年11卷第3期

垃圾循环利用篇4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纯烧;城市生活垃圾;工程

中图分类号:tK09文献标识码:a

城市生活垃圾的妥善处理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环保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垃圾焚烧处理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最彻底最有效的技术方法。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具有燃烧剧烈、分解彻底、对垃圾种类适应性好及燃烧污染物排放低等优势,比较适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高水分低热值的特性。

1技术背景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技术主要有二种:层状燃烧技术和流化床燃烧技术。

层状燃烧技术主要采用炉排形式实现焚烧,是应用较早、较为成熟的焚烧技术,主要包括固定炉排、链条炉排、往复炉排等。其中往复炉排炉焚烧技术在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完善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采用层燃技术的炉排焚烧炉适合焚烧低水份高热值的垃圾,具有烟气含尘量低、动力消耗相对少等优点。但炉排炉因层状燃烧的特性所致,床层中下部温度较低整体燃烧速度缓慢,容易产生热解不彻底现象,炉渣中常夹带有未燃烬有机物,不适合燃烧高水份、高灰分、低热值的生活垃圾,更难以实现单独焚烧或掺烧市政污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迅速发展成熟,由于其具有热强度均匀稳定、燃料适应广泛、环境排放特性优良等优点,在燃煤发电行业中正在全面取代其它燃烧技术。上世纪末国内垃圾焚烧开始起步,垃圾分类收集又尚未实施,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根据国内当时的垃圾特性相继开发出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通过掺烧一定量燃煤来保证垃圾安全稳定焚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逐步重视,本世纪以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逐步完善,各地政府强化了垃圾源头管理,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进焚烧厂的垃圾水分得到了控制热值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环卫收集运输的生活垃圾进厂的平均热值从650kcal/kg(2721kJ/kg)左右提升至750kcal/kg(3140kJ/kg)以上,为我们进行循环流化床纯烧城市生活垃圾的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

2建模与分析

2008年,杭州市共处置213.90万吨,日均清运生活垃圾5844.19吨,全年生活垃圾热值在3238.9kJ/kg左右,全年平均含水率57.4%,杭州主城区垃圾热值已达3952kJ/kg。我们就低位热值3238.9kJ/kg的原生生活垃圾,进行建模计算与理论分析。

根据杭州一垃圾焚烧处理厂提供的垃圾燃料数据分析表(见表1),采用伯勒(Bole)锅炉性能设计计算软件V1.03,先进行炉膛完全绝热焚烧时建立计算模型,来获得焚烧的有关理论数据。

计算模型以1t/h垃圾在完全绝热炉膛焚烧为基础,入炉垃圾低位热值3238.9kJ/kg,过剩空气系数取1.5,入炉垃圾及进口空气的温度均取25℃。

样本垃圾绝热燃烧工况模拟的数据见图1,图中三个画面依次为烟气侧(炉膛输出烟气参数)、燃料侧(入炉垃圾元素、热值参数)、空气侧(炉膛输入空气参数)。

从模拟计算中看出,燃烧1t/h的样本城市生活垃圾,助燃空气1439nm3/h,燃烧产生约2263nm3/h烟气量,绝热炉膛出口烟温879℃。烟气温度已高于城市生活垃圾安全焚烧的国家规范要求温度850℃,具备设计纯烧方案的基础条件。

假定纯烧此类垃圾,按800t/d规模设计循环流化床焚烧炉方案:炉膛烟气流速控制在4m/s左右,燃烧温度≮900℃,烟气有效停留时间≮4.5s,确定焚烧炉膜式水冷壁炉膛结构主要尺寸。炉膛截面5070mm×4630mm,炉膛有效高度24m,炉膛内侧衬30mm厚硅酸铝耐火纤维板加80mm厚耐火耐磨可塑料,炉膛有效截面约4.8m×4.4m,炉墙面积F=461.2m2,炉膛容积V=440.2m3,炉内有效辐射层厚度为:s=3.6V/F=3.436m=3436mm。硅酸铝耐火纤维板导热系数约为0.156w/(m・k),耐火耐磨可塑料(al2o3/Fe2o3),导热系数约为3.7w/(m・k),炉膛水冷壁内壁温及炉膛内烟温分别以256℃和900℃计,则1小时内炉膛水冷壁吸收能量约为1384kwh(合4982400kJ)。根据炉膛水冷壁吸收的功率,计算出炉膛水冷壁在通常火焰高度系数0.45时的壁面热有效系数为0.0112。

将数据输入计算模型:样本垃圾在800t/d焚烧炉方案中常温空气(25℃)助燃工况数据见图2,图中三个画面依次为烟气侧(炉膛输出烟气参数)、燃料侧(入炉垃圾元素、热值参数)、空气侧(炉膛输入空气参数)。

从模拟计算中看出,样本垃圾在800t/d焚烧炉方案中燃烧,垃圾焚烧量33.34t/h,助燃空气47974nm3/h,燃烧产生约76218nm3/h烟气量,绝热炉膛出口烟温843℃,炉膛烟气流速4.1m/s,炉膛烟气停留时间5.09s。烟气流速与停留时间满足设计参数,但关键参数燃烧温度不满足规范要求,须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经分析,确定不作其它结构参数修改,通过提高助燃空气温度来保证安全燃烧温度。拟将空气温度预热至180℃。将数据输入计算模型:样本垃圾在800t/d焚烧炉方案中预热空气(180℃)助燃工况数据见图3,图中三个画面依次为烟气侧(炉膛输出烟气参数)、燃料侧(入炉垃圾元素、热值参数)、空气侧(炉膛输入空气参数)。

从模拟计算中看出,样本垃圾在800t/d焚烧炉方案中以180℃预热空气助燃,垃圾焚烧量33.34t/h,助燃空气47974nm3/h,燃烧产生约76218nm3/h烟气量,炉膛出口烟温906℃,炉膛烟气流速4.33m/s,炉膛烟气停留时间4.8s。燃烧温度、烟气流速、停留时间均满足规范或设计参数。具备开发纯烧炉型的技术条件。

若热风温度提高至180℃,则炉膛出口烟温可达906℃,见图3所示。入炉焚烧的垃圾进行短暂堆酵以适当降低水分,如果城市生活垃圾经中转站压缩转运,且在入炉焚烧时再进行短暂堆酵,则入炉焚烧处理的垃圾水分可降低5%以上,炉膛出口温度还将提高。当然,如果当地的生活垃圾热值明显较高,采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来焚烧处理垃圾时,则不再建议在垃圾库内堆酵,甚至在进行锅炉热力计算时适当降低锅炉炉膛的绝热程度,否则容易导致炉膛出口烟温超温。在保证垃圾焚烧炉炉膛出口温度的前提下,再对垃圾进行“均质化”破碎处理,使得入炉垃圾燃烧更加连续,并充分发挥循环流化床焚烧特性,则能实现循环流化床纯烧生活垃圾的工程应用。

3纯烧垃圾的技术工艺

我们通过对天津、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的一二线城市生活垃圾取样分析、建模计算提出当入炉垃圾水分不高于50%时,低位热值达到800kcal/kg(3349kJ/kg),水分不高于60%时低位热值达到950kcal/kg(3977kJ/kg),可实现循环流化床纯烧垃圾。

3.1湍沸复合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

湍沸复合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是实现纯烧城市生活垃圾的新型流化床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入炉高水分垃圾在湍流床内部分水分气化,进入沸腾床时热量负贡献大幅降低,使沸腾床面、密相区、燃烧室中上部的温度能保持稳定均衡,在高温循环灰作用下经高温一二次热风助燃气固可燃成分充分燃烧。

湍沸复合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结构示意图见图4,该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证书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并在杭州乔司和嘉兴步云垃圾焚烧炉技术改造项目中获得成功。

3.2绝热炉膛结构

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的主要目标是焚烧处理垃圾,在保证“3t+e”的燃烧原则中,time是高温烟气的停留时间,turbulance是进料垃圾与空气的充分混合,还有的temperature就是要求保证炉膛的燃烧温度应在850℃以上。

我们认为常规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沸腾床及密相区为了防止磨损,一般敷设100mm左右的耐火耐磨浇注料,而在密相区上部直到炉膛出口下部约1米处的水冷壁部分,则基本不打浇注料以吸收炉内辐射热,控制炉膛上部温度,循环灰除了达到充分燃烧的目的外起到将密相区的可燃物与燃烧热向炉膛上部输送的作用,使整个炉膛温度稳定均衡。而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循环灰热能输送作用恰恰相反。

通过分析我们提出,针对国内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设计循环流化床焚烧炉纯烧生活垃圾时炉膛应采用基本绝热炉膛。筑炉工艺大致为在炉膛内侧,在水冷壁管内先衬一30mm厚绝热层,可采用硅酸铝耐火纤维板,再浇注一层厚80mm耐火耐磨浇注料,以维持炉膛合理的燃烧温度确保垃圾在炉内稳定燃烧。要考虑到绝热层长期运行逐渐失效的因素,在热力计算时炉膛壁面热有效系数取较高值0.08。生活垃圾平均低位热值较高的地区,通过可靠的计算可在炉膛上部适当降低绝热程度甚至部分水冷壁完露。

3.3提高一二次热风温度

从本文前述的垃圾绝热焚烧的锅炉软件模拟与理论分析可知,如其他条件不变,当进炉风温为25℃时其理论燃烧绝热炉膛温度达879℃,当炉膛采用膜式水冷壁并存在一定传热系数的状况下,炉膛温度下降为843℃。此时将入炉热风温度提高至180℃时,炉膛温度上升至906℃。考虑到装备材料造价工程项目设计中推荐入炉热风温度控制在200―250℃。

4工程应用

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杭州乔司垃圾焚烧电厂)于2008年底启动整体升级技改工程,垃圾焚烧炉采用杭州能达华威公司的湍沸复合流化床垃圾焚烧专利技术,因垃圾平均低位热值接近980kcal/kg(4100kJ/kg),设计前充分计算分析,保留了部分水冷壁,焚烧原生垃圾时无需堆酵、无需掺烧辅助燃料,平均日焚烧处理垃圾达到800吨。2009年10月经浙江省经信委组织专家认证,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已达到可再生能源发电标准。

2009年5月,嘉兴市绿色有源有限公司2#垃圾焚烧炉进行技术改造,因当地垃圾热值稍低,设计时炉膛全敷设耐火绝热层,日焚烧处理800吨,运行中不掺烧燃煤。

5运行管理

循环流化床纯烧城市生活垃圾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杭州、嘉兴二个垃圾焚烧电厂,并专门针对垃圾给料系统与底渣排出系统进行了技术改进。技改后焚烧电厂注重日常生产管理,保证焚烧炉密封均匀进料,炉膛温度压力稳定,排渣均匀顺畅烧蚀率低于1%。

6技术展望

针对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存在电能消耗和飞灰比例偏高的不足尚有进一步研究提高的空间:

①采用机械挤压脱水、堆酵脱水、物理干化等手段减少水分气化与排烟热损失。

②减少沸腾床水气化负荷以缩减布风板面积,减小一次风量与循环倍率,降低电耗。

③通过自动分选、机械破碎等方式减小物料几何尺寸,使入炉物料均质化以减小流化风量、小孔风速与空板阻力,减小一次风量、风压,降低电耗。

④采用高温二次分离减小飞灰比例,减少危险废弃物产生量。

结语

循环流化床作为一种新兴的洁净燃烧技术通过短短的十几年发展,已实现纯烧原生生活垃圾,这是行业政策与市场引导的结果,也是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与企业经营者努力的结果。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全面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大众的参与支持,自源头至末端共同控制,才能使我们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旭东,湍沸复合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p].中国专利:ZL200910097419.2.

垃圾循环利用篇5

关键词:东京都;循环经济;资源化利用;启示

thepresentSituationandRevelationoftheRecycledeconomyConstructionintokyo

DuJun

(Schoolofeconomics,Capital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abstract:tokyo,thecapitalofJapan,isoneofthepioneersofrecycledeconomyconstruction.thepaperstudiesthepresentsituationofwastedisposalintokyo,attemptingtoofferreferencesfortherecycledeconomyconstructioninChinesecities.

Keywords:tokyo;recycledeconomy;resourceutilization;revelation

东京都是日本的首都,面积仅占日本国土的0.6%,但人口却占了日本的10%。东京都的区部是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地域狭小,人与土地的矛盾空前尖锐,废弃物的投放和处理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以减少最终填埋量为目的,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3R”原则,即减量控制、回收利用和循环再利用,通过持续努力,废弃物处理已经开始走上循环经济之路。本文通过对东京都废弃物处理的现状等进行研究,试图为推进首都北京的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一、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法规

1970年,日本政府通过了《关于废弃物处理及清扫的法律》,1986年颁布了《空气污染控制法》,对焚烧生活垃圾的设施作出具体规定。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口号,为了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型社会”的理想,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是基本大法;《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是综合性的法律。此外还有《容器和包装物回收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再利用法》、《食品回收再利用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专项法规。这些法律覆盖面广,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有具体的规定。

《关于废弃物处理及清扫的法律》规定,修建一定规模以上的废弃物处理设施,需要取得行政许可。这方面的具体规定见表1。

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东京都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东京都废弃物处理区域规划》,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二英减排措施、焚烧废渣的处理措施、促进物质再利用、促进热能再利用、确保最终处理场的措施和减少公共工程开支。[2]

二、废弃物分类和大件垃圾收费标准

日本政府对废弃物有严格的分类要求,由于处置方式不同,不同城市的废弃物分类略有差别。通常是将废弃物分成四类: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

在东京,可燃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废纸、木片等,不可燃垃圾包括玻璃、陶瓷器皿、金属等,资源垃圾包括玻璃瓶、罐、塑料制品、报纸等。这些垃圾要放入特定的垃圾袋里,在规定的垃圾收集日放到指定地点,未放入特定垃圾袋的垃圾不会被回收。大件垃圾是指家具、小家电、体育器械等耐用消费品。大件垃圾实行有偿回收,价格因种类和大小而不等。丢弃大件垃圾之前,需要去指定门店购买足额的大件垃圾处理券,处理券分为a、B两种,a券每张200日元,B券每张300日元。按照规定,处理券上必须填写姓名和住址,还要粘贴在废弃物上显眼的地方。表2反映出东京都新宿区部分大件垃圾的收费标准、指定券种和数量。

根据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特定家用电器再商品化法》,空调、电视、冰箱和洗衣机四类家电不作为大件垃圾回收,在购买新产品时由商家收回旧的电器。废弃电脑时,需要向该电脑的生产厂家提出回收申请。

在东京都,可燃垃圾被收集后直接送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不可燃垃圾收集后先送到垃圾中防处置中心进行处置,经过破碎和分选两道工序后,可减少不可燃垃圾的体积,并对其中的可再生利用的物质进行回收,如铁和铝等。大件垃圾如家具和自行车等,在中间处置工厂破碎后将其中有用的金属进行回收,破碎后的垃圾将分成可燃和不可燃成分,不可燃垃圾进行最终填埋,而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处置。

三、东京都废弃物处理的分工和流程

东京都包含区部(23区)、多摩地区和港岛地区。在垃圾回收、运输和处置方面,东京都政府和23区政府长期以来都有较大的分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都政府和各区政府在2000年对部分地方自治法进行了修改,明确了废弃物回收、运送和处理的责任分工。从2000年开始,废弃物的回收、运输和中间处理责任全部交由各区负责,东京都政府负责最终处理。

为了更有效的回收和处理废弃物,23区联合建设了废弃物中间处理设施。2000年4月,23区联合设立“东京23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由这个组织来负责23区的废弃物中间处理和公共下水道的污水排放设备。东京23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下辖中央清扫工场等21个清扫工场、品川清扫作业所(污水处理)、京滨岛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中防灰熔融设施、中防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和大件垃圾破碎处理设施。其中,中防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大件垃圾破碎处理设施、破碎垃圾处理设施和中防飞灰熔融设施归由中防处理设施管理事务所管理。东京23区废弃物处理的基本流程见图1。

四、东京23区垃圾焚烧与资源化利用

1.垃圾焚烧资源化利用

对于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东京都采用熔融的方法进行处置,通常是将这些飞灰加热至800℃以上,再迅速冷却至200℃。这个过程可以降解飞灰中的二英,将重金属固定在飞灰中,并使熔融后的体积减少50%。熔融处置后的残渣由于具有与沙土相似的特性,能够作为建筑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市政及建筑行业,如人行道、回填、地基改良等。2009年,东京23区实际利用熔渣90,267吨,其中的90%作为地基改良材料使用。

垃圾焚烧厂焚烧产生的热能可以用于发电或对外提供热源。除破碎垃圾处理设施的发电供中防处理设施使用外,2008年,东京23区焚烧发电8.225千万kw•h。

2.垃圾焚烧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日本的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焚烧产生的二英类物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1997年,日本全国二英类物质排放总量为7,680~8,135g-teQ。为了控制二英的排放,1999年3月,日本召开了“二英防治对策相关内阁会议”,提出了《二英对策推进基本指南》,并在1999年7月制定了《二英类对策特别措施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日本的二英污染已显著降低(见表3)。

对于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东京的焚烧厂采用了多种措施减少垃圾焚烧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对于焚烧飞灰采用布袋除尘器进行收集;通过焚烧过程控制二英的产生,同时迅速冷却烟气,阻止二英类物质的生成;布袋除尘器中的活性炭还能吸附烟气中的汞;对于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将通过渗沥液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对于垃圾仓产生的臭气,将作为一次风通入焚烧炉焚烧处置。

2008年,东京23区所有焚烧厂的二英排放平均浓度为0.000,14-0.008,1ng-teQ/nm3,均远远低于法定排放标准0.1ng-teQ/nm3的要求。[5]

五、垃圾的最终处理

负责东京23区垃圾最终处理,也就是填埋工作的是东京都的中央防波堤外侧填埋处理场和新海面处理场。填埋的主要是垃圾中间处置的剩余物,包括可燃垃圾焚烧后的剩余物,不可燃垃圾及大件垃圾破碎后不可燃的部分。除此之外,填埋场还填埋少量中小企业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和市政设施废弃物,如下水道污泥等。

1.填埋场结构

由于日本的国土资源十分紧张,东京的填埋场是采用围海造地的方式建成的。在填埋场的边坡,由两根钢管桩打入海下的砂石层,并在两根钢管桩之间填充中间填料,以防止垃圾渗沥液渗出污染海水。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收集后会被送至渗沥液处理厂进行处置后排放。由于填埋场填埋的主要物质是不可燃的无机物,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CoD只有400mg/L,根据日本的排放标准,需要处置至150mg/L以下才能排放至下水道,经最终处置后排入水体。

2.填埋工艺流程

在填埋作业时,普通生活垃圾采用“三明治”的作业方式,每3米垃圾层覆盖50cm的沙土,覆盖沙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垃圾的飞散和虫害的发生。焚烧后的粉状垃圾采用“骨架式”的作业方式,在垃圾堆体中挖出沟渠将粉状垃圾填埋在沟渠中并加以覆盖,防止它们被风吹散到空气中。污泥的填埋处置方式不同于一般生活垃圾,在填埋场里的特定区域进行填埋。

六、对我国都市垃圾处理的启示

1.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的法规体系

日本关于废弃物处理的法规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环境保护效果好的重要保证。我国虽然也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报废汽车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多是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缺乏操作性强的条款和实施细则。

为了推进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以及对违反法规的处罚方式。此外,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较为严厉的处罚,保证法规的顺利实施。

2.加强二次污染防治,力推垃圾焚烧无害化

日本的垃圾处置主要采用焚烧模式,在采用焚烧处置的初期,也产生了二英污染等环境问题,但通过制定污染控制法规,改进垃圾焚烧炉结构,加强烟气、飞灰等二次污染物的处置等措施,已经很好地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在我国,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焚烧的方式来进行垃圾处置。为了避免在垃圾焚烧选址上产生的各种问题,我国应制定明确的二次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治理规范,同时环保、市容市政等部门还应该加强对焚烧厂的监管,确保垃圾焚烧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在此基础上,推广垃圾焚烧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6]

3.提倡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作

良好的垃圾分类不但减少了垃圾的产生量,同时也能提高垃圾焚烧和填埋的效率。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限制居民随意丢弃垃圾,减少产生量,并细化标准,明确每一类垃圾的分类要求、丢弃方法,有效地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中央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垃圾分类制度,地方政府也可因地制宜地制定垃圾分类和大件垃圾回收费用的标准。此外,地方政府应设法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事业,推进垃圾分类事业的市场化运作。

4.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城市垃圾处理走向循环经济之路,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投入,还需要企业的自律和居民的自觉参与。[7]宣传教育是加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此外,还应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产业废弃物问题研究会,(财)日本产业废弃物处理振兴中心.关于废弃物处理及清扫的法律集[m].日本京都:行政出版社,2004.

[2]日本东京都环境局.东京都废弃物处理区域规划[eB/oL].www2.kankyo.metro.tokyo.jp/ippai/kouikika.pdf.

[3]日本东京都23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eB/oL].union.tokyo23-seisou.lg.jp.

[4]日本环境省.二英类物质排放量的目录[R].2009.

[5]王子彦,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2009(1):176-178.

垃圾循环利用篇6

关键词:垃圾清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7-01

一、垃圾清理的管理目的

由于垃圾来源复杂,不论是都市乡镇,或是企业单位之厂区内,都极需要一套完整的垃圾管理办法,以利减废与防治污染。传统的垃圾管理并不完善,有时只是将污染物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政府的垃圾管理政策应朝向整合性的垃圾管理系统方向努力,其表示由许多处理方法所组成的一种管理流程;可以安全并有效地管理垃圾,使得垃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能预防或减至最低程度。

垃圾管理目标在于建立经济、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体制,而致力于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垃圾管理减量化、安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之目标。目前垃圾管理以政府由上而下一条龙的主导模式为主,专业官僚的角色十分重要,其次是民意政治及社会舆论的影响,最后,经济因素则扮演着长期左右环境政策的力量;通盘考虑政治、社会及经济三元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社会力的热烈参与,才是政府推展环境政策演进的动力。

二、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

1.政府管理政策明确透明

政府所做的事务决策即是公共政策,环境管理的成败,与政府的公共政策有绝对的关系,即公共政策是环境管理很重要的一环。环境管理是政府公共管制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在环境保护的工作和问题能获得控制、改善和解决。当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解决的方法不是诉诸法律便是私下和解;但在面对公共环境问题时,政府的管制方式,即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解决方式,此乃环保问题的特殊性所致。因此,环保管制的运作强调管制标准的设定,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被管制者的遵守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环境政策之实施具有其明确的目标和背景,是属于管制性政策的一种,由政府机关来制定其制度和规定,并辅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民众必须配合。未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不断地评估并透过民意调查方式和结果,加强政府与民众对环境政策的沟通协调,事先能予以行政指导并将民意所关心的部分纳入政策执行中,而让其更趋理想而获取被管制者的服从,以制定符合民众期待的废弃物清理政策。

在执行的措施上应首重预防,预防可包括垃圾减量及回收工作,即一般所称污染量削减工作,以强效手段防止废污量之产生,它异于传统之管末处理,不仅可减少垃圾处理成本,同时可回收资源。其次,污染源管制工作对于垃圾管理也十分重要。管制措施包括计划核准及登记许可制度,如新设企业之先行审查垃圾清理计划书,垃圾清理机构需先取得许可才可接受委托等制度,旨在建立健全之预审制度,事前考虑废弃物之出路及如何减量等,避免事后无法清理、危害环境。另外,如垃圾之跨区域运输等,亦须予以有效管制,采取事先核准许可及事后追踪之措施。污染源管制最有效方法是在源头减少废弃物,使可藉原料替代、生产流程的修改、作业变更、厂务管理改善及废弃物再使用及循环利用来达成。另外考虑垃圾交运与转化的可行性。垃圾尽可能利用厂内或厂外设备,予以再使用或循环利用。

2.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问题已由过去局部性、区域性的范围逐渐扩展成全国乃至全球性问题,而环保的议题也由污染控制到污染预防,再扩及资源保育及社会和谐永续发展。目前经济技术体系下,不论在资源采取、加工制造、产品流通、消费过程,甚至废弃之后,皆未有效予以回收利用及有效处理,因而使得加诸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量,已呈高负荷状态,使得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流通及消费等之物流,远远大于资源取用及产品消费后所产生垃圾的收集处理、资源化再生利用等,造成地下资源枯竭及全球环境危机,危及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之运作。追求社会和谐及永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未来的潮流趋势,先进国家都以资源有效利用做为国家环境政策的新方向与环保施政重点。近年来,由于环保观念普及,尤其先进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得资源化产品的市场扩增,亦带动资源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日本在2000年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也是在高成长之废弃物产量、低成长之废弃物回收率、及最终处理场用地取得困难之压力下,以及面对愈来愈多非法弃置废弃物之情况下,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些问题,从经济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社会转变成循环型社会,思考如何将物质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之各个环节中,做到最大效率之再利用、再循环,进而减少资源无限制使用,减低环境负荷。我国也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其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如果能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大、结果会更理想。河川流域垃圾污染事件,垃圾处理厂抗争,回收成效无法突破等等显示出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凸显源头减量、回收、再利用的急迫性。各级政府、事业机构,企业甚至于每一人都应该在建立循环型社会工作中尽一份责任,依循减少资源的消耗,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及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延长用品之使用期限,配合使用再生制品及分类回收再生资源,藉此抑制制品成为废弃物,并适当回收、循环利用制品及再生资源。垃圾处理应以往之焚化为主、掩埋为辅,修正为源头减量、资源回收为优先,焚化,熔融等处理为原则,并建立源头减量机制,推动资源垃圾回收利用,以达垃圾减量、妥善处理等目标,朝向建立资源循环型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废弃的目标。

垃圾循环利用篇7

然而在历史上日本也曾出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

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为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重点发展重工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企业开展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管,导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随之恶化。在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日本发生了多起因为环境污染给人民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的诉讼:如熊本县氮肥厂将没有处理的含汞废水直接排放,导致当地渔民因为食用汞超标的水产品而患上水俣病;四日市的许多居民因为石油化工厂的废气而患哮喘病,乃至于死亡等等,此类时间不胜枚举。

在污染事件开始爆发的初期,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利益,日本的地方政府与肇事厂家隐瞒实情,但日本政府的做法引发日本国民的强烈抗议,最终爆发严峻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在屡次爆发的重大污染事件面前,日本政府也开始了观念的转变,要彻底解决日本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应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高投入、高污染、也是高回报的产业,采用与环境相亲近的发展方式,在资源的使用上实现减量化、上游产品的废弃物作为另外一个产业资源的资源化发展方式,能源上尽量采用节约能源的发展方式,为保证这些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从1958年到1967,日本一共制定并颁布14部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1958年制定并颁布《水质保护法》和《工厂废物控制法》,1962年的《烟尘规则》,1967年通过了《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和《公害对策基本法》,1970年制定并颁布了《水质污染防治法》等等。”1967年,为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工作,日本内阁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因此,该届内阁又被称为“公害内阁”。

到上世纪70年代,因为大量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得以制定并执行,日本逐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政策机制,人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防止公害”转变“保护环境”,由此,日本进入到“环境保护时代”。

下面就几个方面来阐述日本在环保上的做法:

一、垃圾分类

日本对于垃圾分类非常精细,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对垃圾的分类的初分类是根据垃圾的可燃性、体积、是否具有再生性等特点进行分类:如可以分为资源类垃圾、可燃物垃圾、不可燃物垃圾等。对这些垃圾进行初分类之后再进行细分,细分之后还可以再分,直至不能再分:例如,可燃垃圾主要指可以燃烧的垃圾,如草木、纸尿裤、厨房垃圾等。但是如此分类依旧不够,还必须进行细分。菜叶、鱼骨和废纸等属于可燃性垃圾一类,必须被装进透明、可燃、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的专门的垃圾袋中进行处理;而同样作为可燃性垃圾的树枝,则必须剪成统一的长度,捆好后集中进行处理;烹饪后的废油也属于可燃性垃圾,不能够被直接倒入下水道,而是必须将其浸入废纸或者废布中,或者用凝固剂定型后再进行处理。以横滨市为例,为了做好对垃圾的更加细化,横滨市根据垃圾的特性对垃圾的类比进行了细化,原来是五大类垃圾,但是现在细化为十大类,为做好市民的工作,横滨市政府印发了有27页、518项规定的垃圾使用管理手册,根据这些规定,同样一个垃圾里面的不同部位就属于不同的垃圾:“口红属于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但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则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

与其他国家不同,垃圾回收在日本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据了解,报废空调需3675日元,电视2835日元,冰箱4830日元,洗衣机2520日元。而处理大型垃圾时必须事先拨打预约电话,并支付一定的垃圾处理费,购买“垃圾处理票”。

对于回收的方式,日本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细分,如果社区的有足够的面积,就采用设立专门的分类垃圾箱,如果没有地方,就采用不同时段收集不同的垃圾的方式,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东京都港区回收垃圾的时间是:可燃垃圾是在每周三、六收集,可再生资源垃圾则在周二上午收。对于住户处理垃圾的时间,大部分社区都要求在上午8时之前将垃圾放置到指定的位置,也有的社区有一定宽限,但是一般来说,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垃圾的回收,当天垃圾当天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

在日本有一个说法,那就是生活在日本,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扔垃圾。日本的儿童从小就接受教育,如何正确助理垃圾。居民如果在处理垃圾的时候不严格按照规范处理,周围的舆论和政府官员就会纠正这种行为,直至住户严格执行了相关的规定为止。

二、资源的循环利用

前面提到,日本因其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资源的再生能力薄弱,许多资源都要向他国进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仅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物。资料显示,目前日本每年产生4亿多吨产业废弃物、5000多万吨一般废弃物,每年的增长速度为3%--4%,这其中废容器物品站到了60%,如塑料饮料瓶、啤酒罐等,过去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来处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并且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而如果采取简单的填埋方式,则会因为修建填埋设施与周围的居民产生冲突。如何解决废弃物,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利用率,这一观念的转变已成为全球趋势。日本政府以德国1991年实施的《包装废弃物回避政令》为蓝本,于1995年颁布《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循环资源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上的利益体地方政府、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等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装废弃物回避政令》出台以后,塑料饮料瓶和玻璃罐不再是简单的一扔了之,而是成为再利用的对象,2000年4月之后,纸质容器、其他各种塑料容器也进入再回收利用的对象。

2000年6月,日本政府在《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指出,建设循环性社会首先是要减少产生废弃物,二是在如何利用废弃物,使之变为资源的时候,要利用合适的方法将其作为循环利用的对象,如果不能再次利用的废弃物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妥善处理。之后的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家电再生利用法》,规定大型家电制造与销售企业承担将废旧家电进行回收利用的义务,而消费者必须缴纳一部分费用,方可对就家电进行处理。《家电再生利用法》出台后,到2006年,日本的大部分废旧家电得到再利用,如空调就有总量的86%、电视机总量的77%,冰箱总量的71%、洗衣机总量的79%被再次回收利用,可见日本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之后成效显著。此后,日本相继出台《食品再生利用法》、《建设再生利用法》等,在各再生利用法的实施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已经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中广泛推广,充分利用废弃物,使之成为社会再利用的资源,成为整个日本社会的共识,已经深入到日本国民的生活之中。

日本政府不仅在法律法规上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实施保驾护航,还对其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扶持。日本政府首先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奖励那些在资源回收再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个政策实施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参与资源再回收的积极性;日本政府其次是鼓励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并对这些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并且企业如果建设了资源回收系统,为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由非盈利性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的低利率贷款服务,对于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则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再次,对于回收废弃家电的制造商和销售厂家,对其商品价格进行调控,并对厂家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和居民的资源循环利用。另外,日本政府为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升了环境保护部门的规格,2001年1月,将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同时由环境省行使原来由多部门行使的废弃物管理职能。同时,因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作为技术职称,因此,日本政府在高度对废弃物减量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企业研发相关的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发了并取得了许多资源再利用的专利,进而保证了日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顺利实施。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日本政府才使国民适应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从一个以破换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转变为新型的循环经济。而中国,因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导致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其他先进发达国家所不能比较的。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使我们必须走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的道路,建设和谐友好的循环经济。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首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支撑系统。法律有其固有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可对循环经济作出观念表达和行为规范。日本在制定并颁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中介结构和广大人民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宣传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减少资源的浪费,中介组织做好废旧资源的回收,人们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节约资源,形成了全社会都参与到资源再利用的良好氛围。

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日本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对垃圾的分类手段也十分成熟,垃圾分类回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然而由于社会认识的不到位,传统上,我国一直使用的是混合收集垃圾的方法,这个简化了垃圾回收的程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却为对资源回收和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难。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2000年4月,我国开始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选定了8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试点,这些城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为全面推广示范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垃圾分类还是比较初级,想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仍要付出努力不断探索、学习。只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才能使居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

再者,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持。通过试点运行垃圾分类处理,吸引了部分企业参与到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开发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但是与先进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发展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另一方面积极建立资源循环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与政策方面的信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和设备。

最后,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各行业各领域,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环保意识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是加强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日本政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环保深入到人们的理念中,将环保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放到学校教育中,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展环保教育,使人们从小就开始接受环境保护的教育。与日本不同,目前中国还没有做到环保意识的全民教育,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节能环保,但由于经验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参与较少。因此,我国必须把节能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应将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基础教育中,从小培养公民环保意识,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006

[2]金熙德.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2008.

[3]黄晓蕾.日本横滨:全民参与的低碳实践[J].华东科技.2011(01)

[4]陈柳钦.日本如何推进建设低碳社会(下)[J].节能与环保.2010(09)

[5]赵雪珂.日本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望.2010(05)

[6]邵冰.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0(07)

[7]胡连荣.日本的低碳生活[J].知识就是力量.2010(01)

[8]山田真记.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示范城市[J].21世纪.2009(06)

[9]窦林娟,孙巧慧,常娜.日本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10]阎萍.日本环保养成教育及其启示[J].文化学刊.2010(05)

[11]马可为.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及其它[J].团结.2006(02)

[12]充满危机意识的日本人[J].望新闻周刊.2002(Z1)

[13]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1(08)

[14]苏北.垃圾处理的日本经验[J].浦东开发.2011(05)

垃圾循环利用篇8

关键词城市居民;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5-0096-05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保证。这里,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的循环型社会不仅包括生产环节(生产者)的循环,而且还包括消费环节(居民和消费者)的循环。居民和消费者的循环与生产者的循环同样重要。循环行为是城市居民注重产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环境意识行为的简称,它既包括购买行为,也包括购买后使用(包括处理、废弃等)行为。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有些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循环行为,而另一些城市居民却未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倾向?基于此,本文侧重对城市居民的循环行为及其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1相关文献回顾与实证研究设计

在心理意识因素中,多数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一个人对生态或环境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其环境意识行为。Balderjahn[1]研究发现,对待污染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人对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活方式的态度,对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积极参与生态购买和生态消费活动。换句话说,关心污染问题的人往往会在购买和使用中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更多的污染。Schwepker和Cornwell[2]指出,那些关注乱扔垃圾问题,相信垃圾污染问题的存在,并对生态意识生活持赞同态度的居民,更倾向购买生态包装产品。关于环境知识对环境意识行为的影响,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Synodinos[3]认为,通过增加居民对环境问题的知识会促使其对环境意识行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marguerat和Cestre[4]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生态知识对居民的态度和购买后行为(循环回收行为)有特殊影响。但maloneyetal.[5]的研究却发现,居民的环境知识与生态相容行为并无重要关系。pickett等人[6]的研究也表明,生态知识对环保行为并无显著影响。Schahn和Holzer[7]进一步指出,需要对“抽象的”和“具体的”环境知识加以区分,只有后者才可能对生态友好行为有重要影响。关于社会责任意识对环境意识行为影响,webster[8]研究发现,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更可能购买生态包装产品,只要这种行为成为普遍接受的规范。

在人口统计变量中,VanLiere和Dunlap[9]发现,环境意识行为的居民倾向于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以及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人口统计变量和环境意识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他们看来,不能根据一个人的人口因素来判断它是否关心生态,所以人口因素的作用非常有限[6]。尽管关于人口因素对生态行为影响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研究揭示,人口因素在预测居民的环境意识行为上不能和心理意识因素等量齐观[1,2,6]。

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对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行为进行调查研究[10,11],但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一般的环境问题(如酸雨、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调查一般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环境保护行为或生态友好行为等。事实上,这些环境问题有的距离居民似乎还很遥远,居民日常行为也很难显著地影响这些一般环境问题(如酸雨)。本文专门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垃圾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调查居民切身的具体循环行为(而不是一般的环境意识行为)。我们假设循环行为受心理意识因素(垃圾问题感知、垃圾循环知识、垃圾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和人口统计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

H1:垃圾问题感知(对垃圾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的感知)对城市居民循环行为有显著影响;

H2:垃圾循环知识(关于垃圾污染和垃圾循环的基本知识)对城市居民循环行为有显著影响;

H3:垃圾责任意识(对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的责任意识)对城市居民循环行为有显著影响;

H4:个人消费观念(物质型或者说物质主义消费倾向)对城市居民循环行为有显著影响;

H5: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学历、家庭人口、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对城市居民循环行为有显著影响。

图1总结了城市居民循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2问卷调查过程与样本信效度检验

我们通过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为了设计调查问卷,我们参考了发达国家的很多相关文献[2,6,8,9],并在其基础上根据中国的文化特征和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了综合比较与反复修正。最终的问卷量表如表1所示。

调查主要在武汉、杭州、江苏靖江三市展开,采取邮寄调查与面对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获得有效问卷1067份。我们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为了评估调查问卷的内在信度,我们采取Cronbach'sα信度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垃圾问题感知、垃圾循环知识、垃圾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循环行为五项的Cronbach'sα系数都接近或超过0.7。可见,本调查问卷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两种。对建构效度,我们用因子分析法加以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a项、B项、D项、eF项的Kmo检验统计量均接近或超过0.7,总体的Kmo检验统计量也超过0.6,C项的Kmo检验统计量略低,为0.5。所有分项的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因此,拒绝Bartlett's球形检验零假设,可以认为本调查问卷及各组成部分建构效度良好。

3实证分析过程与分析结果阐释

我们采用费希尔逐步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检验心理意识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对预测循环行为的作用。由于判别分析要求因变量是定类或定序变量,我们根据循环行为9题项的总得分和平均得分,把城市居民分为两组,即循环行为组Ⅰ(总得分低于平均得分者,共518个,占总数的48.9%)和非循环行为组Ⅱ(总得分高于平均得分者,共542个,占总数的51.1%)。表3~表5为最后的判别分析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判别函数的特征值为0.285,占已解释方差的100.0%,典型相关系数为0.471。wilks'λ值为0.778,转换为χ2后为157.483,自由度为5,整个判别函数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0)。

如表4所示,垃圾问题感知、垃圾循环知识、垃圾责任意识、个人消费观念和年龄在判别循环行为中表现出显著的判别能力,因此纳入判别函数模型。其它人口统计变量由于不显著,没有被纳入模型。可见,用心理意识因素和人口统计因素可以有效地区分循环型居民和非循环型居民。进一步说,所有的心理意识因素都表现出显著的判别能力,而人口统计因素中只有年龄表现出显著的判别能力。心理意识因素比人口统计因素对循环行为倾向的判别能力要强一些。这一结论与Balderjahn[1]、pickett等人[6]、webster[8]的结论类似。从表5还可看出,个人消费观念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最大。因此,个人消费观念是组别判断最重要的预测变量。其次依次为垃圾循环知识、年龄、垃圾责任意识,最后是垃圾问题感知。具体地说:

(1)居民越倾向于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如注重物质消费、时尚消费、新奇消费、高档消费等),对于循环行为越不注重。个人消费观念是对循环行为影响最大的一个心理意识变量。然而,可能由于文化差异,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在发达国家的多数研究中被忽视了。在我们看来,物质主义消费支出大多属于非生产性支出,持这种消费观念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其主观动机可以概括为:享受、短视、慷慨、失算、炫耀和奢侈等方面。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数量(而非质量)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循环行为。

(2)居民垃圾循环知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循环行为的差异。这表明,一些居民不从事循环行为,并非仅仅由于缺乏循环意识(或生态意识),而且还由于缺乏相关的循环知识(如关于可循环处理垃圾、可生物降解材料、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相关知识)。这一结论与pickett等人[6]的研究结论有些差异。在pickett等人的研究中,生态知识对环保行为并无显著影响。在我们看来:一方面,pickett等人的生态知识量表内容可能过于宽泛,这导致在其研究结论中,一般生态知识与具体环保行为的相关性较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大多具备必要的生态知识,这些生态知识对于日常的环保行为已经足够。而中国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多还缺乏必要的垃圾循环知识,这制约了他们采取实际的循环行为。

(3)垃圾责任意识对循环行为有显著影响,居民对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的责任意识越强烈(如愿意为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作出贡献,或视之为自己的责任),循环行为倾向也越明显。这验证了webster[8]的研究结论。另外,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居民微妙的心理:一些居民倾向于认为“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是他们对社会“额外的贡献”(是在做好事),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4)居民对垃圾问题的感知越强烈,越倾向于循环行为。这与Balderjahn[1]、Schwepker和Cornwell[6]、pickett等人[6]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可见,垃圾问题感知也是我国城市居民循环行为的重要基础,当居民开始意识到垃圾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感受到垃圾污染和资源耗竭的危害,他们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倾向也会随之改变。即使那些现在不关注循环行为的居民,只要使他们确信垃圾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确实存在,他们也可能转向循环行为。

(5)年龄越大的居民越注重循环行为。发达国家几项近期研究显示,绿色消费者的平均年龄要更大[12,13]。本文的分析验证了这一点。当然,在中国,年龄对循环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可能与经济发达国家并不完全一致。在中国,年龄越大的居民越注重循环行为,这可能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年轻人可能忙于学习、工作和事业,对循环行为也不太注重;其次,年轻人由于缺乏穷苦生活体验,对循环回收、再利用行为也不甚注重。而年长者多经历过穷苦日子,所以大多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对循环回收、再利用行为也比较注重;最后,传统上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较为普遍,年长者也养成了循环回收的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在单因素分析时,学历、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三个变量对循环行为都有显著影响(低学历者、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家庭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循环行为)。但逐步判别分析时它们又都不显著,这表明学历、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循环行为的影响是不可靠或者说不真实的。以个人月收入为例,孤立地考察,低收入者相对高收入者的循环行为倾向更明显。但低收入者注重循环行为可能由于其它深层次的原因(如他们遭受垃圾污染的影响较大,对垃圾问题的感知更明显等)。换句话说,循环行为主要是心理意识变量和年龄的函数,而与其它人口统计变量的相关性实质上并不大。

4实证研究结论与公共政策含义

4.1通过心理意识因素影响循环行为

(1)鉴于个人消费观念对循环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政策制定者必须首先变革个人消费观念。考虑到个人消费观念往往受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变革个人消费观念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个人角度说,我们应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沟通途径引导居民树立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说,个人消费观念又是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尤其易受高收入、高阶层、社会名流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应从引导高收入、高阶层、社会名流群体的消费观念入手,最终引导和变革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

(2)鉴于垃圾循环知识对循环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政策制定者应对居民加大垃圾循环知识的传播力度。本文的调查表明,很多居民还缺乏相应的垃圾循环知识,对于可循环回收垃圾、可生物降解材料、环境友好型产品等了解不够。这制约了他们采取实际的循环行为。因此,应通过多种传播手段、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居民加大垃圾循环知识的传播力度。这有助于强化居民的循环意识与行为,时时提醒居民在消费过程(包括购买、使用、处理)中注意产品和包装的循环问题,把循环行为变成“下意识”或“习惯”,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循环行为的文化。

(3)鉴于垃圾责任意识对循环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政策制定者应注重提高居民的垃圾责任意识。长期以来,不少居民认为垃圾污染是别人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似乎自身没有责任。此外,考虑到一些居民倾向于认为“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是他们对社会“额外的贡献”,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在提高居民垃圾责任意识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劝导居民为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作出贡献,而且要引导居民形成这样的观念,即减少垃圾量和将垃圾回收利用是个人应尽的责任(而不仅是个人对社会额外的贡献)。进一步说,提高居民的垃圾责任意识应遵循这样的路径:从垃圾责任的“无意识观”到垃圾责任的“贡献观”,最终实现垃圾责任的“义务观”。

(4)居民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会促进其转向循环行为。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切实影响居民对垃圾问题的感知。尤其是使居民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每个人都正在受到垃圾问题的实质性影响,如我们的食品、地下水等正在受到垃圾污染影响等。需指出的是,垃圾污染属于存积性污染,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是逐渐累积、逐渐显露的。这导致部分人对垃圾污染问题还“不甚敏感”。调查中也发现,尽管多数居民认识到当前垃圾污染已经比较严重,但相当一部分人仍觉得垃圾污染还没有影响到自己,以致他们常常忽视或忘记垃圾污染问题。

4.2针对人口统计变量影响循环行为

政府在实施公共政策、变革公众行为的过程中,应有效地根据人口统计变量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重点实施,这有助于实现以较低的政策成本获得较高的政策收益。根据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政策制定者应着重对年轻人加强循环行为的沟通和引导。这是因为:①年龄是影响居民循环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年轻人更少地从事循环行为;②年轻人属于消费主体,人均消费量相对较大;③宣传教育的绩效与年龄成反比。根据传播效果的“选择性影响理论”(theoriesofselectiveinfluence),传播效果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或影响不一致。一般来说,年轻人对于宣传教育没有“防弹衣效应”(即宣传教育对年轻人的“穿透力”更强),从而传播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ngoBalderjahn.personalityVariablesandenvironmentalattitudesaspredictorsofecologicallyResponsibleConsumptionpattern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88,(17):51~56.

[2]CharlesSchwepker,tBettinaCornwell.anexaminationofecologicallyConcernedConsumersandtheirintentiontopurchaseecologicallypackagedproducts[J].Journalofpublicpolicy&marketing,1991,(10):77~101.

[3]neSynodinos.environmentalattitudesandKnowledge:aComparisonofmarketingandBusinessStudentswithotherGroup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0,(20):161~170.

[4]D.marguerat,GCestre.DeterminingecologyrelatedpurchaseandpostpurchaseBehaviorsUsingStructuralequations[m].institutUniversitairedemanagementinternational(iUmi),workingpaper,2004:1~14.

[5]mpmaloney,mpward,GnBraucht.psychologyinaction:aRevisedScaleforthemeasurementofecologicalattitudesand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5,(30):787~790.

[6]麦克尔•杰伊•波隆斯基,阿尔玛•明图•威蒙萨特.环境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87~145.[mJpolonsky,atmintuwimsatt.environmentalmarketing[m].Beijing:machinepress,2000:87~145.]

[7]JSchahn,eHolzer.StudiesofindividualenvironmentalConcern:theRoleofKnowledge,Gender,andBackgroundVariables[J].environmentandBehavior,1990,(22):767~786.

[8]Frederickewebster.Determ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SociallyConsciousConsumer[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75,(2):188~196.

[9]KentDVanLiere,RileyeDunlap.theSociallyBasesofenvironmentalConcern:aReviewofHypotheses,explanationsandempiricalevidence[J].publicopinionQuarterly,1980,(44):181~197.

[10]杨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3.[Yangming.environmentalproblemandenvironmenatlConcern[m].HuaxiapublishingHouse,2002:76~83.]

[11]李岩松,马朝阳.循环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行为特征探析[J].消费经济,2006,(4).[Liyansong,machaoyang.Determ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greenconsumptionbehaviorincirculareconomy[J].Consumptioneconomy,2006,(4).]

垃圾循环利用篇9

关键词: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资源化利用

0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速度,建设市场空前繁荣,伴随拆迁改造和不断开工的建筑工地产生了巨量建筑垃圾,如何消化和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以石家庄为例,建筑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筑坝和堆山造景三种方式,其中大部分以填埋为主,需耗用大量的垃圾清运、土地征用费等建设经费,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且无任何产出回报,在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扬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部分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为减少运输成本而随意的进行倾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利用现状的调研,为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1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现状

建筑垃圾处理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处理效果比较好,其途径都是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德国是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8年推出了“蓝色天使”计划,之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等法规,将建筑垃圾分成土地开挖、破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按不同用途再循环利用达70%以上。美国是最早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的发达国家之一,自1915年至今已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使资源化利用率接近100%。日本认为建筑垃圾是“建筑副产品”,要求施工现场不排出建筑垃圾,而是尽可能重新利用,不能随意丢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5年再生利用率超过65%,2000年达到90%。

2国内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政府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随着产量的急增,1995年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缴纳垃圾处理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但取费偏低,垃圾总量仍然有增无减。200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立法依据。目前已开始利用建筑垃圾进行新型建材的制备和开发,建筑垃圾中的主要组分如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等具有抗冲击、耐磨损的良好物理性能,可以制作砌块、铺道砖、墙体砖等建材制品,但规模和数量还非常有限,再生利用率不到5%,虽尚未形成—套与本国国情相符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长效机制,但业界已有学者开始在这方面的研究。如上海二建曾将结构施工垃圾分拣处理后,将可循环利用的废渣碎块粉碎,以1∶1的配比与标准砂混合作为细骨料,充当抹灰砂浆、砌筑砂浆。北京城建将建筑废渣用于砌筑砂浆、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利用了大量建筑垃圾并节约了建设资金。

3建筑垃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

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实行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控制建筑垃圾排放量;其次对已产生的建筑垃圾实施资源化利用,将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结合起来,使“资源”得以重复利用。

3.1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措施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设计过程中,采取将来维修、改造和拆除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少的结构设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同时减少施工时的设计变更,减少产生垃圾的环节。

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构筑物的耐久性,严格控制维修加固成本,通过科技手段将废料加工再处理。比如碎砖、混凝土块经破碎后,可以充当砂料用于施工建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产生量。

3.2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目前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首先,建筑垃圾经集中分拣进行循环再利用,彻底转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生产模式,建立“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新的循环利用模式。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支持是该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向该生产模式倾斜,鼓励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并对从事建筑垃圾二次加工的企业基于资金扶持,鼓励其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

另一方面,加大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筑垃圾属于无毒或轻微产品,只需经过集中分拣和简单的处理便可二次利用,但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设备才能维持生产活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将功能不同的破碎设备、筛选设备、传送设备和祛除杂质的设备有机整合的一种生产工艺。可将破碎后的混凝土颗粒、砖石碎片等重新作为建筑骨料,作为建筑业的第二资源。

4结语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不仅降低了垃圾排放量,而且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在建筑过程中让“材料”得到最大的利用,从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建筑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冯李贞,冯庆革,周维等.广西建筑垃圾资源和处理现状研究[J].混凝土,2011,3:77-79.

[2]CJJ134-2009.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张义利.利用建筑垃圾免烧免蒸制备标准砖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6.

垃圾循环利用篇10

过度消费让垃圾问题更加突出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垃圾不仅是影响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局部,而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有30多亿,据估计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将达55亿,此时的垃圾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倡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使人们在日渐增长的消费中认识到,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因此,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垃圾和资源的界限是相对的

其次,垃圾与资源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的环境意识的加强,过去是垃圾,现在却变成了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的学者提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发垃圾资源化技术,通过直接回收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等手段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生资源成为资源循环的新起点,同时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加工过程中,不但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同时降低了垃圾排放,正可谓“一举两得”。

改被动处理为主动处理

再次,将被动的垃圾处理变为主动的垃圾处理。以往人们都是在生产和消费的末端对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造成二次污染,应把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最终目标,逐步改变堆肥、焚烧、填埋等传统垃圾处理方法,把末端处理变为全程控制。注重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实现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减少垃圾产生量。

垃圾产业需要政策和规则

由此,垃圾产业化和垃圾经济学应运而生。垃圾不仅不再是困扰城市发展的包袱,相反是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减少环境污染、缓减资源短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减少贫困的手段。当前,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并将带动城市服务业、机械制造业、原材料和农业的发展。中国垃圾处理行业起步晚,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国垃圾处理产业初具规模,垃圾处理市场容量有了显著增加,市场渗透率也有了迅速提高,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在迅猛增加。但是,我国垃圾产业市场尚未成熟,垃圾产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微利薄利或亏损的产业。因此,政府亟需采取措施,调整政策,完善回报途径,规范市场,改变传统的垃圾收费和经营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倡导清洁节约生产、鼓励循环利用资源、限制源头垃圾产生的基础上,促进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使真正需要处理的末端垃圾量下降。同时,既能减轻政府压力,保证投资商利益,又可使居民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

垃圾问题是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