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9:30

现代医学起源篇1

[关键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学科建设;指导

医院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医院采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实现对学科的规划管理,更大地发挥学科在促进和加强医疗实践探索进步的积极作用,当前医院学科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学科管理、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以及开展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设备软件等内容。在医院学科建设工作中,需要其根据医院管理的现状,展开对学科资源以及建设的相互交叉作用管理[1]。当前随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发展,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也必然是同现有的管理制度相适应,达到“1+12”的医院管理的效果。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背景分析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医院建设发展的重点所在。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医院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若是无法实现对现有的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对医院管理活动的优化改善,则势必无法满足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准所在。第一,医院的发展管理活动具有双重性特点。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主体所在,其工作管理首先是具有福利性特点,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又要求医院管理活动能够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该性质影响下,医院的管理制度就要求能够实现优化升级,迎合时展的需求情况。第二,医院的诊疗人数不断增加。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医院的门诊人数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需要为社会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而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如何实现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传统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医院学科的划分情况已经不再满足当下的医院建设发展的需求,也严重制约着医院服务以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此需要展开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优化建设[2-3]。

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重要性

根据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现状可知,当前情况下,我国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的应用特点:①现代医院管理活动具有多主体参与的特点;②现代医院的管理工作覆盖的范围和传统的医院管理不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需要展开对医院的学科划分,医院的服务职能等的管理和建设;③现代医院管理重视对治理结构和框架的设计,其强调在一个系统的规范的环境下完成对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使得医院能够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活力,提高管理能力。由此可知,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医院的医疗环境,医院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等体系都实现了变化。同时医院学科建设涉及到医疗、教学、学科队伍、科研研究、科研基地等多个要素内容的建设,其也会随着医院管理制度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如医院的科学研究需要医院的管理层能够重视科研研究,为其提供专项资金。展开医院的学科建设是提高医院发展的基础所在。具体来说,医院学科建设是医院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医院管理以及医院品牌打造的根本所在。实现医院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加大医院的科研成果产出和高层次的精英人才队伍的培养,这一切举措都能够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3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建设方向

3.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建设的基本特征

第一,医院学科建设的要素内容。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实现了人性化、专项化发展,其学科建设发展也同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理念相适应,通过重点培育某一学科的方式来带动整个医院的所有学科的优化发展。因此医院可以根据每一个科室的人力资源、硬件资源以及其他的资源情况,重点突出某一个专业的学科,提高对重难疾病的诊疗能力。第二,医院学科建设的主要规律。按照医院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建设发展情况可知,当前实现对医院学科建设的优化创新,其必须能够具有以下的规律特点,如此才能够确保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性。首先是要求医院学科建设能够朝着专科化、综合中心化转变,确保医院的各学科都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其他资源;要求能够由专业技术特色朝着功能化的趋势拓展转变。对于大多数的医院学科建设而言,其都是以专业技术为发展的重要支撑的,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实现医院学科建设的功能化发展也至关重要;实现由依靠学科带头人向学科带头人与合理人才梯队并重发展的转变。医院管理制度的多主体化发展趋势下,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的发展的动力支持。如,原本医院的科研项目是由医院的管理层也就是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所带领的,在如今可以实现学科带头人带领各学科下的技术人员进行创新。

3.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医院学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

现有的医院学科建设的特点和方向必须能够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互适应。当前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其必须能够做到以下的几点,如此才能够确保所划分构建起来的医院学科是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的。第一,要求构建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学科管理体系。只有系统规范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医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序性和科学性。当下要求能够基于现代医院的管理模式,在医院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专门设置一个“学科建设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医院书记、院长作为管理的主任,对医院学科建设工作进行双岗双责管理,要求医院的各科室主任任工作组小组成员,负责执行和落实医院学科建设的工作内容。并且根据医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设置工作规章制度,展开对医院的各科室的科研、医疗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确保能够不断地对学科各项指标进行适宜调整,使其在总体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学科的进一步优化[4-5]。第二,要求构建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学科管理系统平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医学的管理以及诊疗当中的应用已经是趋势所在。对于医院学科建设而言,也要求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起网络交流平台。如,构建起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平台,能够整合所有的医院的临床经验展开对医院的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的水平。如对建立起全国的远程卒中救治网络平台,通过整合所有医院资源优势的方式,探索出心血管疾病的联合救治模式,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整体的救治水平。与此同时,构建起交流平台,还能够提高医院的科学研究结果的转化效率。一方面是在医学学科建设中,展开科学研究成为重点所在,通过沟通结合各种资源实现对医院的相关工作的科学创新,之后还可以根据医院的临床资料进行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变。第三,要求能够实现学科建设的多重评价管理制度的建设。事实上,医院的学科建设需要拥有系统化的管理监督,如此才能够确保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以及建设模式是符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的。这就需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学科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学科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情况,充分调动学科内的各级别人员的工作探索的积极性,在医院学科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科文化氛围情况。另外还要求能够在院级层面上进行学科建设、发展与评估活动的推动和管理,如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能够加强沟通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学科之间的联动机制。当前众多的现代化医院构建了学科合作诊疗模式,其能够定时定期的展开某项疾病或是病人的临床多学科会诊,从而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实现医院管理发展工作的综合化系统化发展,对于缓解当下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学科的构建划分是相对的,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挥以及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产生变化。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和发展的趋势下,合理开展医院学科建设规划发展,使医院学科建设朝着信息化、综合化、科研创新化等新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新形势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97-98.

[2]高宇,闫文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243-244.

[3]姚超,杨俊体,武新颖,等.基于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7):99-101.

[4]宋林子,杨敬,赵国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医院学科建设初探[J].中国医院,2017,21(10):43-45.

现代医学起源篇2

【关键词】新安医学医家史料遗误指归

在海内众多有志于新安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下,近年对新安医学研究又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整理挖掘新安历代医家工作,更趋于完善,出版的人名(物)辞(词)典中充实了新安医家的记载和介绍,更有《新安名医考》等专著问世,填补了新安医学在研究医家上的空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转抄刻版之笔误,致使较多医家的姓、名、字之乱者有之,生卒年代之误有之,里籍不详有之,造成了张冠李戴之遗憾,给我们今后查阅史料留下隐患。现将笔者览阅中发现的部分遗误,指正道明如下,以供同好参考。

姓氏使用混乱

人类进入文字记载年代后逐步有了姓氏。由于汉字有同音字,以及笔画有多寡,故易造成误传。如“余”姓与“俞”姓虽为同音字,但在姓氏使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文解字》对字义有不同的解释:余,“语之舒也。”而舒,“伸也。”俞,“空中木为舟也。”在《百家姓》中有“俞任袁柳”、“伍余元卜”之不同。据《新安名医考》载:“俞鹭振,字彩轩,清末婺源县人,享年36岁。……特著《瘪痧论》。”《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籍考》[2]俱载:“余鹭振,字彩轩,清末婺源县人。……著有《瘪痧论》。”另《新安医学史略》一书转载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九《人物方技》曰:“余鹭振,清,婺源县人。……著有《瘪痧论》,详述此病之发生理由及治法,上海《医学报》主笔周雪樵读后,函请入‘医学研究会’,日征医案登报。”[3]当遵后三部论述记载,特别是《新安医学史略》详细转引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之记述,可判定为余姓矣。据考,余鹭振是旅居上海崇明的新安医家。

《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籍考》[2]载:“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代江西婺源县人。……著有《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未见刊行。”又,“俞德乾,字利川,清代江西婺源县泗水人。……著有《麻痘科要略》一书,借抄者无虚日。”《新安名医考》载:“余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婺源县城东人,……著《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又,“余德乾,字利川,清·婺源县泗水人……著有《麻痘科要略》济人,借抄者无虚日。”[4]《新安医学史略》在目录中载称“余有廉”,而在书中却为:“俞有廉,字顽夫,号宅泉,清婺源县城东人。……著有《医学辨真》一百五十卷。(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人物·文苑》)”又载:“施德乾,字利川,婺源县泗水人。……著《麻痘科要略》一书,借抄者无虚日。(见:民国十四年《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义行》)”[3]从以上引证看,二位医家名、字、里籍及著述皆相同,其姓氏差别显然,都转述源于《婺源县志》,何者为准,难下定论。俞姓乃婺源之望族,施更是俞之大误。

《中医人名辞典》曰:“汪之迈,字怀民。清代安徽祁门县十三都中涧人。精医术,有名于时。(见:《徽州府志》)”[1]《新安名医考》[4]、《新安医学史略》[3]曰:“江之迈,字怀民,清·康熙祁门十三都中涧人。”据查“汪”乃“江”之笔误,曾被推荐至太医院任太医。

名、字之混淆

古时文人在名、字、号的称呼上区分严格。名一般是供长辈或用作自称,字是供平辈朋友互作尊称。号是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作谦称。因此,名、字、号在口语、书写使用中,极容易造成记载错位。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载:“许宁,元明间安徽歙县人,生平未详。著有《学理论是》(《新安医籍考》称之《医学理论》),未见梓行。(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又载:“许凝,一作许宁,字裕清,清代安徽徽州人。……著有《遁气符医》、《医纪黄游》诸集,今佚。(见:《徽州府志》、《江南通志》)”而《新安名医考》却相反地记载曰:“许凝,明末休宁医家,生卒年月不详。著《医学理论》。”又,“许宁,字裕清,清乾隆嘉庆年间歙县人,……著有《遁气符》,《医纪》等。”[4]《新安医学史略》载:“许宁,道光《歙县志·方技》和民国《歙县志·方技》载:明代歙县人,著《医学理论》(或作《学理论是》)。”又载:“许凝,字裕卿。清初休宁人。行医歙县、休宁,间有奇疾,以手代针,用推拿法,世罕其传。著《遁气符医》,《医记黄游》诸集,今佚。”[3]“宁”与“凝”虽然读音相同,但字义不一,不应当混淆。一为许宁,元明间歙县人,著《医学理论》。一为许凝,清初,休宁人也,善推拿之术,著《遁气符医》、《医纪黄游》(笔者注:《新安医学史略》原文为“医记黄游”,而经综析当为“纪”较合适)。

《中医人名辞典》载:“黄启东,字日初,清代江西婺源县人。”[1]《新安名医考》载:“黄起升,字日初,清·婺源县璜川人。”[4]两说都明出自《婺源县志》,“启”与“起”音同字不同,“东”与“升”有笔误之嫌。古时文人的字与名有一定内在联系,《颜氏家训》说:“名以整体,字以表德。”就是字者表其名之义,是名的解释或补充。起升为名,意太阳初升,名与字相辅相成。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俱载:“王开(1278~1347年),字叔启,又字元启,号镜潭(一作镜泽),宋元间兰溪(今浙江兰溪县)纯孝乡王家村人……,撰《增注针经密语》一卷,《针灸全书》一卷,均佚。(见:《浙江通志》、《兰溪县志》、《补元史艺文志》等)”《新安名医考》将王开增附于王国瑞条目下:“王国瑞,元·婺源县人,……曾协助父亲王开增注《针经密语》一卷,惜已亡佚。”[4]此说源于《婺源县志》,为旅外新安医家。《新安名医考》将“增注”二字从书名中分列出来,“增”用于人名,“注”为动词意在注释也,注《针经密语》解,实际上“增注”有增补注释之双重内容,从中医较多书籍名称看,如有《增订医方歌诀》,有《增补脉诀》、《增注徐回溪古方新解》,还有“增释”、“增辑”等形式,因此,把“增注”理解成人名,显然是有误。

又《集古良方》作者,《中医人物词典》载:“江进,清医家,字可廷,安徽歙县人。”[5]《中医人名辞典》载:“江进,清代安徽歙县人。生平未详。(见:《贩书偶记续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新安名医考》载:“江兰,字进,清·乾隆年间歙县人。”[4]《新安医籍考》:“道光八年《歙县志·宦绩》曰:江兰,字芳国。”[2]在《集古良方》条载有自序署名为“古歙江兰谨书”。《中医文献辞典》载《集古良方》条:“方书12卷。清·江进(可亭)纂辑,辑年不详。……现存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本。”[6]上述一医家名与字混乱现象较为严重,这样将给查找该医家增加难度,也可使疑误长期延讹下去。《新安医学史略》载《集古良方》为同名异书,一作者为江兰,另一作者为江进,俱为歙县医家也。从考据学看,有资料佐证,江兰著有《集古良方》。

《中医人名辞典》[1]、《中医人物词典》[5]俱载称:“程时卿,明代安徽祁门人。……晚年辑《太素脉要》二卷。”说法源于《

《医荟》的作者,《中医人物词典》载:“毕懋衰,明医家,字君平,歙县人。”[5]《新安名医考》载:“毕懋襄,明朝歙县人,《歙县志》载其著有《医荟》一书。”[4]《新安医籍考》载《医荟》条:“明·毕懋襄,见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卷十,《书籍》十八卷佚。”[2]同为一人,名字不同,襄本意为帮助,可见衰应是襄笔刻之误。

里籍不清

医家的里籍往往能反映出其学术渊源和学术流派(区域性)间关系,给旁证史料带来参考论据,对区别同姓同名医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医人名辞典》载:“汪汝麟,字石来,清代广东海阳县人,生平未详。辑有《证因方论集要》四卷,刊于道光庚子(1840年)(见:《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又见《新安名医考》载:“汪汝,字石来,清·休宁医家,生卒年月不详,著《证因方论集要》六卷。”[4]乃麟之误。《新安医学史略》载:“汪汝麟,字石来,清·嘉道间休宁海阳人。”[3]据查,海阳为休宁古称,建县于东汉吴永安元年(258年)。吾徽古人写籍贯亦喜用古称,现保留有海阳镇为休宁县城所在地,汪汝麟乃是新安医家休宁人氏。另《中医人名辞典》又载:“汪文绮,字蕴谷,清代广东海阳县人,著有《脉学注解汇参证治》、《会心录》等。(见:《贩书偶记续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新安医学史略》载:“汪文绮,字蕴谷。汪文誊之弟。”又载:“汪十洲,清初,休宁县鹤山里人。县名医,子文誊、文绮,承其学。”[3]从汪文绮《杂症会心录》自序中看有署名为“休宁汪文绮蕴谷氏识”看,汪文绮很明白无误为休宁人,同时也可佐证汪汝麟为休宁人。

《中医人名辞典》载:“李楼,明代江南人,……著《怪证奇方》二卷,传于世,今存抄本。(见:《医藏书目》、《国史经籍志》、《古今名医言行录》、《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中医人物词典》载:“李楼,明医家,字小山,祁门(今属安徽)人。尝集《怪症奇方》一册,……后由其友王校正,于1544年刊行。”[5]从上所述人名(物)辞(词)典介绍看,虽里籍不同,但书名生平年代相同,当是同一人。众所周知,王为祁门人氏,多年行医祁门。“常与李楼相互论医,后校正李氏《怪症奇方》(1544年),且于书后添加附承。”[3]而《怪症奇方》是由“明·李楼编,王校,见《全国中医图书馆联合目录》存”[2]。从他们生前密切接触论医看,李楼当属祁门人。

朝代不详

古时文人著书作序记载都以帝王年号干支表明,无公元年历记载之习,而各朝代帝号相似亦不少见,故易造成人为移位而错,有的记载可误差数百年之多。

《新安名医考》载:“王炎,字晦叔,清·婺源武溪人,生于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卒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享年81岁……,医著《伤寒论》编在《双溪类稿》中。”[4]而《中医人物词典》[5]、《新安医学史略》[3]载:“王炎(1138~1218年)南宋文学家,字晦叔,婺源(今属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著作甚富,总题《双溪类稿》,其中有所注《伤寒论》等,已佚。……所辑《本草正经》三卷,为《神农本草经》最早辑本,今佚。”《中医人名辞典》载:“王炎(1138~1218年),字晦叔,宋代婺源(今江西)武溪人。(见:《徽州县志》)”[1]《中医文献辞典》载《本草正经》条:“本草著作3卷。南宋王炎(晦叔)辑,约成书于嘉定十年(1217年)。《神农本草经》最早之辑佚本。此书在明末尚存,今佚。惟其序文存《双溪文集》中。”[6]所著皆道明为宋人。综上所述,名字书目皆相同,而生卒年代则相距约六百年左右。

《中医人物词典》在介绍婺源医家朱日辉时称:“朱日辉,明医家,字充美。”[5]而《新安名医考》[4]、《中医人名辞典》[1]、《新安医学史略》[3]则明确称之为“清代婺源县沱川人”。惜所著《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奇方闻见录》、《大家文翰》等书,均佚,是故确切年代,无处考证。

现代考古大家郭沫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可见,在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祖国医药学文化遗产之时,考订史料的真伪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完备新安医家史料,纠偏历代医家的姓氏、里籍、生卒年代是项科学又严谨的工作,这项工作还靠广大医史研究者不懈努力,挖掘补正,还其真实的面目,方可避免讹错沿袭,不致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李云主编.中医人名辞典[k].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77,649,652,404,236,247,792,28,228,877,407,405,307,55,158.

2王乐主编.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9,56,452,366,155,269,292.

3洪芳度主编.新安医学史略[m].安徽:歙县卫生局,歙县中医院,1990:237,187,111,246,211,231,220,207,134,106,168.

4李济仁主编.新安名医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74,76,77,102,127,40,80,63,41,102,24,139,67,69.

现代医学起源篇3

关键词:流动;医学图书馆;微信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穿越时空疾速流动,人们不在因为距离而孤陋寡闻。随着物流的发展,北方百姓吃到南方新采摘的鲜荔枝已成家常事。建立流动的医学图书馆以类似物流的"一线通"通道和微信、微博、网络的"一点通"平台,使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便捷送到读者手中,读者随时随地地获得各取所需的即时医药信息。

1建立流动医学图书馆的可行性

1.1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迅猛拓展,传统医学图书馆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变革,便捷、广泛、无时无地地传播知识是传统医学图书馆今后生存的取向。

1.2适应社会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变革建立以人为本多层次的服务模式,树立"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医学图书馆的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是当下医学图书馆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1.3把改变"读书风每况愈下"作为医学图书馆努力的方向。社会快速发展,群体浮动,不少人更热衷于做手机的"低头族",把束之高阁的书籍看成难越的山、难趟的河。如果能使医学图书馆丰富的知识源泉流动起来,流进人们心田,激发读者读书的激情,便捷读者对知识的获取,理应是利民利己的可取之路。

1.4传统医学图书馆的领导和职工思变面对传统医学图书馆目前遭遇冷落进亦难、退亦难的现实,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改变现状可行之路就是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建立起便利读者的流通通道,使医学讯息与读者无缝链接,流动医学图书馆是必由之路。

2建立流动医学图书馆的设想

2.1建立起类似物流的医药馆藏流通通道

2.1.1建立"一线通"馆藏流动绿色通道。聘请资深专家、主任对有价值的图书进行筛选、推荐,以市医学图书馆为"物流"中心,联手各级医院、各医药院校、各医药科研院所的图书馆以及编辑出版单位形成三级互动传送网络,借助于相应的运输工具,将重新统编、整合入册后的各个馆藏的医药文献纸质版和电子版信息资源形成巨大的知识流,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使注册读者通过"一线通"共享便捷的医药信息资源和销售服务。

2.1.2组建"物流支队"以市医学图书馆为调度,各加盟单位轮流参与配送,根据读者需求就近按时发送到读者所在单位和社区的读者手中。

2.2建立"一点通"数字医学信息公众平台

2.2.1建立网络微博微信医药信息平台,读者通过点击查取所需中外文医药数字信息某个章节的内容和最新科技动态。

2.2.2实现全市医学图书馆大网络时代。使医药数字信息在各医院间互动,与读者互动,实现读者随时随地沐浴在泛在医药知识服务中。

2.3实施会员注册制,制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对借阅有特殊价值的或稀少的中外文文献,实行预交押金制度。

2.4建立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如建立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完善馆藏库存登记和流向记录制度、制定调度责任制、赔偿制度、"物流支队"责任制、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保护等制度。

2.5实现医学图书馆馆藏统一收藏库。对超时效的文献,建立统一档案,统一入库收藏,达到节约书库用地、便捷整合保存、便捷检索查询、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

3继续教育

3.1录制资深专家对本专业的精、难点的讲解和实际操作向本专业各类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网上培训。

3.2医院图书馆员应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外语知识等。在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馆员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地更新。医学图书馆员应补充与业务工作相关的知识,包括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循证、医学基础知识、医学网站,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参考咨询基本知识等[1]。

4结论

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20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主题[2]。图书馆人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作为医务工作者心灵鸡汤的医学图书馆也需做出相应的由静到动的改变。为用户搭建一个便捷的沟通通道和互动的平台,提供适宜、便捷的信息服务,以满足、适应读者对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面对海量文献信息资源和复杂多变的信息需求,任何图书馆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全面收集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3]。当图书流动起来,节约了购书经费,使更多的读者看到了需要的书籍。联手各个医学图书馆,借助类似物流和各种媒体通道,使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汇总并流动起来,改变传统图书馆各行其是的静态服务为相辅相成的动态服务,加强各图书馆彼此业务交流,提供更具时效性的便捷的医药情报信息,促进医学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提升,实现医药知识泛在化服务。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的读者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渊博知识,又要结合本馆的实际工作,掌握图书馆学理论和科学管理知识,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有关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提高自身学术业务水平。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网络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4]。

参考文献:

[1]苏晓英.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87.

[2]武尚.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4):363-364.

现代医学起源篇4

1中医学的发展与科研

  科学是以特定的客观实在为其研究对象的分科之学。在自然、社会、生命、思维这四大范畴里,一切针对特定的客观实在而具有确切知识体系的分科之学都是科学。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科学研究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进人新世纪之后,中医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对中医药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强调中医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潜力行业,因此对中医药科技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医科学院,标志着国家对中医科学性的极大肯定以及对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极大关注。然而,探索适合中医学科发展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和中医药传承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研究都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中医学的科研亦如此,无论以哪种形式进行科研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查阅研究文献,掌握前人的研究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就中医学而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大量的方药知识和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无不记录在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如果不学习中医文献,不研究中医古籍,不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水平,便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制定不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也不可能取得有助于中医学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医药文献整理是中医药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前提;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仍然是中医药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版本的讲求、校勘的加人、注文的撰写和文字的处理更是文献整理中的核心问题;计算机手段是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上规模、成系统的必要保障,但应注意在使用该手段时与传统文献研究方法的结合。

2文献研究与继承发展

文献研究的目的是应用,是为临床、科研、教学、生产提供指导,要想充分发挥文献研究的导向作用,就必须将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对学科、专业、专题领域提出新的理论方法或发展预测。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是指校勘、训诂、注释、辨伪、题录、索引等,现代科技方法包括视听资料、建立数据库、计算机阅读、卫星通信及激光存取等新技术。现代科技方法以其存贮容量大、分析整理和传播速度快、提取利用简便等特点,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文献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文献研究的速度和精度,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中医文献的研究整理,既是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又是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又可对后人运用给以启示;既是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又是对前人文献的提高;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既有历史的意义,又有现实的意义。总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过程是对中医学术继承发扬的过程,是整个中医工作的重要方面,是研究中医学术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程。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资源。中医药古代文献作为一种古老的信息资源,其存在形式与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所以,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彻底改变其存储与传播方式,使大量沉积的文献信息展现出时代风貌,使中医药古代文献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以此来激活中医药文献资源,使其成为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数学被称为“科学之皇后”,是基础学科基础之基础,中医学对数学的应用是薄弱环节,也是其发展滞后的重要表现之一。基于数理基础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全息论、协同论、突变论,中医学科曾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深人,但是作为研究方向仍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数学中的模糊数学、逻辑分析、统计学、聚类分析等都为中医学分析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在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工作上,以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坚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提高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临床疗效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其中临床实践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源泉,也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要组织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既要积极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也要引进适于中医药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积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3中医学发展之机遇

近年,国家对中医药科技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中医理论自主创新,在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中医普及程度与国际化程度等。胡锦涛主席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这些都为中医药学全面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医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加强文献研究工作,从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吸取知识,探索、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服务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充分运用中医药科技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王传博/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安徽合肥230061

现代医学起源篇5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1-01

医院图书馆服务于临床,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名师名医的知识经验正是通过文献信息的保藏和利用代代相传。医院图书馆的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决定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是为医护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既可提供网上的各种信息,也可检索光盘上的文献信息,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1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

1.1文献信息检索与上网浏览

医院图书馆中电子阅览室为医务人员、进修生、研究生在科研教学活动以及诊疗过程中,提供优质医学信息服务,是促进他们整体医疗和科研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电子阅览室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用户提供各种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等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浏览。在电子阅览室中,用户能够利用分类号、责任者、题名、关键词等检索词,获取图书馆中的网络及光盘数据库资源,或者直接通过因特网来查找目的文献。

医学信息资源的各种存在形式以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方式出现在网上,同时在网上还存在许多基于客户和服务器模式的医学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利用资源的多种工具和方法。读者在电子阅览室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所需要的医学文献信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1.2培训功能

网络信息时代的读者要想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能力,而大部分医护人员较少接触计算机和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利用起来,因此接受专业的培训势在必行。要求医院图书馆承担起辅导、培训及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责任。图书馆工作人员应通过电子阅览室内的先进设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有计划地对读者开展各种网络教育。并让读者上机学习,经过培训,读者学习了如何通过电子阅览室获取更多信息,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

1.3辅助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互联网中的医学资源质量不一,在呈现给读者之前需要将这些资源加以识别、筛选、过滤和整理,指导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科研和教学。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将其整理归类,建立专题栏目,使无序信息变为有序信息,形成便于查找的信息集合,存入数据库。还要及时和定期更新数据库内容,并主动向医务人员介绍。利用各种检索技术,把搜集和跟踪国内外某一专业或专题发展动态作为主要目标,不断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类比、综合、系统化等方法,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利用现代化网络使用医学期刊题录索引和全文数据库方便医务人员利用医学信息数据,为医务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检索效率和使用频率有效提高,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在常见病、罕见病的诊治中达到减少误诊、明确诊断、寻找新的或最佳的治疗方案之目的;为在最短时间内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正确的诊疗、挽救病人生命及时提供了有用的医学资料。

1.4资源共享

借助因特网,电子阅览室的共享方式突破传统阅览室的固有局限。首先,电子图书和网络资源没有复本数量的限制,每一种电子图书资源可以同时提供给电子阅览室的每一个读者;其次,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共享方式使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若干个图书馆共同出资购买并共享一个网络图书馆,既能节约资金,又使电子图书的共享范围与利用率成倍扩大。电子阅览室提供给读者的阅览资料,还包括网络上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网上有大量种类繁多、规模不等的免费网络数据库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集思广益的论坛,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知识的传播者,也使阅览资源无限共享成为可能。

2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资源管理

2.1软硬件资源管理

电子阅览室的网络环境及硬件配置直接影响网络系统运行效果,因此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必须配置相应的硬件、软件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维护和管理。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软件系统的维护是电子阅览室有效管理的前提。作为管理者应加强维修与检测,预防并尽快排除故障,保证整个机房电脑的完好率和较高的使用率。对电子阅览室设备加强技术管理,在硬件配置和网络模式的选择上应考虑升级改造、网络系统的完善,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定期对磁盘进行碎片整理和磁盘文件扫描,维护系统注册表,经常性的备份系统注册表,清理system路径下的无用DLL文件,使用防系统死机工具维护系统稳定,使用在线病毒检测工具防止病毒入侵和系统资源丢失,使用windows辅助工具优化系统等等,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通顺、完备的设备环境。

2.2电子资源采购与管理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某些大型图书馆的印刷版医学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做成相应的医学资料数据库,同时可以从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出发,考虑选购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加以使用。网络上的动态信息均是未经过编辑加工,要求电子阅览室担负起对网络信息加工、整序的重担。网上信息的采集要使用标准语言,建立标准数据库,利用搜索引擎和浏览器进行检索,按地区和学科分工,担负起搜索网络资源的重任。对本地域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并将网络资源按类著录、标引,组建相关目录库,方便检索。

光盘建设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根据读者需求采购,制定收藏范围。根据经费情况及读者需求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电子出版物的馆藏资源。同时对购进光盘要有科学的编目、加工等程序,尽量缩短时间,使光盘及时与读者见面。对光盘要比图书管理要求更高,要有干燥、卫生、清洁的存放条件.而且要定时擦清表面灰尘。在使用时也要十分爱惜,保持洁,不被损伤。

2.3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医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者,要具备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同时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宗旨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计算机技能、网络管理能力、图书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技能、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在依托现有设备大力宣传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同时,根据作者需求对网上浩如烟海的无序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分类,引导读者迅速、准确、合理使用,从而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应通过派出去学习,参加技能培训的呢过形式,加强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其文化素质,使其掌握各种技能,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工作人员队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南南.医院图书馆服务模式之我见[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

现代医学起源篇6

摘要: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的文件精神指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几年来,各级医院认真领会学习文件精神,通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不断改变人事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使得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困难,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克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1、定岗定编,实行编制管理和职位管理。

2、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健全聘用制,构建起新型的用人机制。

3、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4、建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开展绩效评估。

5、实行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推行职称改革。

6、进一步完善人事工作,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

7、改革分配制度和薪酬制度,医院后勤工作不断社会化。

8、不断加强人事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二、现阶段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很不统一,各种情况都有存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目前医疗系统的管理体制正处在变革过程中,过去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在人事管理制度上能有所突破,推动和加速改革的步伐。但是,现在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性质,使得人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人事政策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外部环境的约束。

2、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处在人事管理阶段,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医院人事部门只是负责人员的“进”与“出”,日常事务也就是负责考勤以及例行的工资增长审批等,使人事部门成为一个简单的执行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还没有体现出来。

3、医院各层级的管理人员缺乏较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大部分管理者都来自专业业务部门,具有较强的医学专业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多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医院人事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4、医院人事改革面临的难题较多,问题错综复杂,使得管理者不知从何下手。在一个医院内,各种类型体制的人员交错在一起,各种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给人事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5、社会医疗卫生专业人力市场发展不平衡,缺乏高技术拔尖人才。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才流动有困难,组织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

三、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医院人事制改革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

1、人事制度的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由于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对改革产生惧怕心理。比如,实行聘用制和定岗定编,一些员工害怕失去工作职位,害怕高职低聘。实现绩效管理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些人害怕影响到自己的收入等。

2、对人事制度改革缺乏热情。由于目前有些医院还没有看到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效益,改革的前景还没有清晰的呈现出来,人们对人事制度改革的热情还没有被激发出来,这里包括医院各级管理者和员工。

3、人们还处在观望阶段。由于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紧密联系,在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时,人们常常会观望其他改革的情况,或观望其他医院改革的情况,有走一步,看三步的现象。

4、过多地夸大了外部环境的因素。由于医院的服务经营直接与社会相联系,国家和政府的相对控制力度较大,加上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惯性,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拉力,缺乏自身的驱动力。

5、医院人事部门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工具缺乏深刻的理解,人事管理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忙于处理日常的人事管理事务,人事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人事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短缺,无法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6、医院各层级管理者仍然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医院是知识密集型组织,管理者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其管理,许多管理者以技术代替管理。

7、医院各级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不明,还没有真正承担起人事管理的职责,许多管理者认为,人事制度改革是人事部门的事情,还没有真正发挥人事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和作用。

8、医院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阶段,医院所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只注重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开展,如绩效评估、奖金分配等,而缺乏系统全面的改革。

四、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继续推进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

尽管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但改革的步伐仍然会一直向前,决不会停止或后退。我要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医院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继续发扬光大,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的内外因素,总结改进我们在改革中的不足之处,继续推进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

首先,要加强培训,转变观念,学习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原理、工具和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针对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的。员工对自己、对组织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对人事制度改革有正确的态度。

其次,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是每一位管理者应有的职责的观念,并清晰的明确每一位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并掌握履行该职责任务的技能。

再次,是建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应该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律,系统思考,全面规划,逐步实施。

最后,勇于实践,探索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医院的管理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为医疗卫生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为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起源篇7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优势,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医中药,是我国祖先遵循天地之道,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之植物、动物、矿物加上人工炮制而成的自然生态卫生体系,其追求生命自然健康,讲求实际疗效,已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同时,中医中药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东方文化中最生生不息和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弘扬、灿烂,无不饱含着中医中药的不朽贡献。

中医中药创造了历史奇迹,现在和将来也必将继续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历来是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民族。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维系到今天;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复杂、多民族的土地上,几千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人用占全球耕地7%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华民族不仅得以生存而且繁衍生息几千年,成为人类数量最多的族群,维系她健康延续的是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第四大人类奇迹。中医药还必将作为中国的民族符号,成为继丝绸、陶瓷和茶叶之后,第四个泽被四海、影响世界文明的重大历史贡献。同时,中医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最为核心和博大精深的部分,是文明传承、文化复兴和文明升华的重要源泉。

中医具有先天的人文哲学特质,它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科学,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可以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意识形态。中医参详宇宙万物之生长消灭,并将此规律对应于人身,它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以此反观社会和国家,中医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医天然具有的信仰特征,则可直接作为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为推行中医崇拜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乃至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内在动力。此外,中医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重在促进人的生命全程自主实现,而不是干扰替代、人为增减生理功能的平衡过程。比如,现代西医注重将人体肿瘤切除,形成没有疾患的身体状态,但不等同于完全赋予人的正常生命状态。而中医允许、并可做到让患者持癌长寿,将癌细胞这种最有活力但是对人体有害的细胞,转化为对人体生命力有益的方向上去。这种不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必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思想武器。

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共产党带领的、全民组织起来的、由国家行政权力主导的预防人类病患、捍卫生命健康、保卫民族生存、抵御外来疾患侵入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制度。党的十提出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五大战略目标”,医疗和养老直接关乎着全民的健康,其他方面也与人民群众的身心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在建党和建国史上是第一次。面对当今发展的战略环境和我国历史及经济社会现状,需要像建设国防和国防保家卫国的使命职能那样,将全民健康保障问题摆到国家与国策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决策。即,由共产党带领、全民组织起来、国家权力主导。这种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模式,能够将国家制度与社会职能紧密结合,对全民健康实行积极防御并不断衍生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带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力条件和不断创造新兴的生产资料,不断给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增加正能量和新财富,是增殖型的国家卫生发展模式。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类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谋划和践行中国梦与发展大战略,思考中医的振兴,已经成为摆在执政党和全体国民面前的历史命题。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和核心,是中医的复兴。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既是新时期践行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的伟业,更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呼呼和历史的呼唤,是执政党面对文明转型的历史拐点,站在历史拐点的潮头,站在执政为民的立场上,对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战略必须兼顾的重大使命。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多年,两头在外、依托外部国际市场、过分依赖国内紧缺而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以致形成如今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难题。在国家财政勉力难为,工业化发展尚可利用的今天,通过扶持与复兴中医,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中医药新型产业群,可以破解工业化困境,缓解我国人口总量庞大与医疗健康投入不足的矛盾,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在护卫全民健康中的基础主力军作用,对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化的健康、养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新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促进人类自然健康为核心的中医伟业,是切实维护十四亿人民生命健康现实和可行的选择。绵延至今并不断裂变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历史命题,就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到了历史的拐点。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黯淡前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原油的利用几乎涵盖到国计民生的所有领域,且利用率很高,日本达到87%,美国达到94%,相当的部分是用于包括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药物基料、辅料和各类医疗器械。同时,研发一种西药,大都需要十多年的周期和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斥资。建立完善的现代西医医疗保障体系则往往需要投入一个国家数年GDp的总和并需要长年累积。可见,现代医学对资源消耗及资本集约的需求之巨大。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资源稀有、成本日高、基本资源主要依赖国外的情形下,对拥有相当于23个发达国家人口总量的14亿人口的我国而言,要达到欧美国家那种全民健康和保健水平,除去资本缺口巨大之外,还将消耗极其巨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是不能想象、不可持续、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的。显然,在我国完全按照工业化现代医学的体制和规模,并将全体人民健康服务的前景寄望于此是很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的。

因此,将中医中药这个由数千年延绵不息的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汇聚的民族精粹,通过国家行政手段进行全面规划、系统提振和发扬光大,建立起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全能够担纲起为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的职能。

复兴中医伟业,发展全民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既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出路,更应是新时期执政党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开拓战略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当前,国家发展面临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和文明转型的选择。建设中医药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能够在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创立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兴工业体系、创新资本社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比如:

以中医中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与新型的工业化,它的经济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文明转型必将倒逼出全新领域的产业革命。在此历史性机遇和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医中药将衍生出世界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包括中医医疗、中医文化、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健康产业群,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领域宽广、产业链长、蕴藏着超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中药种植生产、健康餐饮、中医药文化以及由此在农业、林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多元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效益前景将十分广阔,可以为国家新时期的战略发展聚集起巨大的财富和良好的社会资源。

再以农村为例,当农村与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走上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将有大量以中医中药的新兴产业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工业化,会将数以百亿计的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本化,为人民币的发行提供充裕的资产保障,为人民币提供冲兑支付的全新资产价格体系。国家通过控制土地和可再生资源,决定关联新兴产业的资产和商品价格,实现资本化中医、资本化中药、资本化新兴的产业体系,进而保证货币安全。在当今国际日益惨烈的货币战争中,要保证人民币坚挺,就必须有对应的坚挺的资产。培育中国所特有的中医中药这种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新兴产业,就完全有足够多的优质资产使人民币坚挺。政府以土地和可再生资源为基础,通过对中医药新兴工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及系统管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产,进而成为可大规模持有全球优质资产的富强国家。这个优质资产就是来自创新的、最富有活力、最有战略价值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新兴健康产业和衍生的其他新兴的民族工业。

建立中医医疗保障体系并实行城乡一体的医保、社保、人保“联勤共治”,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层社会组织化程度、实现医疗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我们认为,进入新历史发展时期的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应着力从全局上统筹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农业的工业化,应该是新型或称新兴工业化,它要求走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求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走有组织发展的道路。在原有农副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面发展中医中药药材的种植,不断地提升级别,不断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成为现代新型农业的经典范式。农民的市民化,就是要向农民提供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农村的城市化,绝对不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城镇化比率,而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达到甚至超过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并进而建立起全民同一的增殖的“联勤共治”模式。

此外,依靠共产党作为民族觉醒的领军者、先锋队,来领导与推动中医复兴,弘扬中医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集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元素,以及强化执政统治的基础意义非凡,可以提振执政的合法性,重塑新时期的公信力。所以,在政治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文化产业。

党的十在执政转折的紧要关头提出的民族复兴百年追求目标,为复兴中医伟业、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创建一个主导未来全民生命健康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破解长期阻碍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难题,迫切需要战略的思考和进行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一)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或国家中医药发展委员会。可以现在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基础,不是简单地升格机构等级,而是根据建立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的需要,调整职能,赋予使命,主要负责中医中药的统一管理和中医药可再生资源新型工业体系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履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计划、组织、协调,承担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战略落实情况的监事职责。比如:

在基础管理方面:从行政上保证中医中药实行医药合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上保证中药材原产地和无农药无化肥无转基因及药源性;从行政上保证医流服务患流的正常运行,推进成药简便入市,推行基础医疗保健机构的自律自管等等。

在宏观推进上:重点围绕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政策协调,提升中医战略地位、系统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和群众基础缺失等突出问题。

(二)实行税政改革和金融创新,突出抓好以农村为主战场的中医药体系建设。作为对发展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配套支持,必须对国家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改革与创新,解决分配和财力支持问题,解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问题。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全新的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税政。主要是将国家资本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投向中医药相关领域,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医术传承、科技发明、在农村行医收入等实行免税减税;对关系中医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药物原生态地域保护及原始种植的药农实行免税。同时,要从立法上明确,中药原料的有机种植,坚决拒绝转基因技术。

二是要强化金融对中医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支持,包括创办“中医药发展银行”、发起以国家或央企资本主导的中医药发展引导基金(产业、文化教育、科研、海外等基金),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金融支持。同时,利用外汇储备收购海外优质中医药资产等。

三是确立农村为重点和主战场。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和疏导中医药不在城市与西医拼,应将资金、人才、技术和传承等稀缺资源投向农村,走一条中医药健康保障从农村开始兴起,从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受益开始的路子。

此外,对发展中医药医保模式,在纳入国家战略转型发展的总体框架的同时,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行试点先行。

(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打造中医药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全民动员办成大事的传统。复兴中医伟业的关键在于,把全体人民切实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相信中医、使用中医,成为中医药的自觉参与者、受益人和传播者,才能谈得上中医药的长远健康发展。

首先,是创新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不间断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国民健康教育,在人民人民群众中提升中医地位,重塑受众信任,提振国医雄风。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医自身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依托既有的村庄、社区、机关、厂矿,建立点面结合、无缝衔接的中医药垂直医疗与传播路径,在实现全民覆盖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中医药的愉悦、便捷和实效。利用这些渠道及网点体系,还可以担负起监管基层疫情、统计通报区域性疾患情报信息的职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同时,要组织群众开展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并将中医药文化、中医健康理念和基本养疗方法与之结合起来,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感悟生命、领略中医,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健康文化的需求,形成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离不开中医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在全社会推崇“上医治未病”的生命自然健康观。上医治未病是中医的崇高境界和活的灵魂,是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础性纲领和建设中需要把握的指导思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是中医基本的优长,也是发展中医的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治未病”自然健康行为知识,进行中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教育,树立“多关心健康,胜过关心疾病”的理念。使每个人都明白,人道必须合于天道,在全社会倡导主动管理生命健康过程的生活方式,在强力推行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下,经过制度化、法律化、习惯化与风俗化的教养过程,逐步成为人们共同的健康观和普遍行为。

(五)倡导医流服务患流的风尚。中国每个朝代都有神医圣手,以最人文最生态悬壶济世的方式服务大众。中医人群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素质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医疗机构集聚城市人满为患的模式,建立让医务人员“行走”起来的新机制,实现患者不用再追随医生的医流替代患流模式。恢复简便有效的巡回医疗和村庄、街区“请医栏”模式,建立起中医药特有的和谐友好人文的医患关系。

(六)开放传统成药入市限制和加强药材原产地生产监管。全国民间、官方留存下来的中药药方总数有60万左右,几十年来,拿到国准字号的总共12780个,按照每年审批150个左右的周期(包括重复的),将人为地把已处于衰退的中医药推向濒危。从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拯救中医药传统方剂于濒危的两方面考虑,应当尽快改革这种审批制度,对传统经典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应精简审批流程、在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批速度,使之尽快成药,为患者使用。还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方剂、对中成药传统中药种植的垄断,使存留在全社会的名药名方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市场并为人民服务。

要重视和解决好中医衰退反映在中药方面的问题,如中药品质降低、非原产地生产情况泛滥、药性减小和异变等问题,深刻认识到“传统中药不存在,医也完了”的道理,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中药病了”和防止“中医亡于药”等问题。

(七)完善中医药研究体系和大力发展队伍。科学是探索规律破解问题的学问,中医更是在一般的科学基础上追求艺术化的过程。要针对中医药自身特点、规律,建立不同层次、分门别类的产学研体系,大力发展有助于中医“望闻问切”的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在摸清中医药家底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充实和完善国家中医科学院职能,增加中医药人员的院士比重。特别是要尽早启动以名老专家和新的精英组合为核心、遍布全国、覆盖全民的中医药骨干队伍的建设,恢复中医全科医生的认定、培养和行医模式。

要着手规划建设中医医疗集团,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实践场所少、培养周期长、成才率较低的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增加办学、办培训班等办法,多种手段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八)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当今中医处于危亡之境,说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中医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中医药的实践行为。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他们就是通过诊疗行为,传送出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和人生主张。可见,复兴中医伟业与振兴中医文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因此,应坚持两手并举、两手都要硬,运用好中医药医疗健康这个载体,来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文化事业,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充分展现中华国粹的魅力和光彩。

(九)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当前,医药健康产业仍是主导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性产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作为中医药的发祥地,中国理应掌握其绝对的主导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成为这一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新型支柱产业的领跑者。比如,开发“中药汉方”的现代制作、保健和保健养生食品、中药材生态种植、中医师国际培训和人才输出以及中医医疗养生跨国服务的产业化等。

(十)规划建设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体系。现代计算机智能化越来越发达,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必然对中医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对中医现代化质量起到显著提升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医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更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模拟、智能可视、远程整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全国性的医疗、药材、方剂、病患资料库,云计算、云会诊、云交易、云监控体系,区域性的骨干诊疗健康中心,逐步实现中医药全程健康管理、专家资源管理、重点药材和疾病防控的智能化体系,提高诊疗时效、水平和实现全民共享。

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应由国家统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按计划分步骤加紧推进。

现代医学起源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院;人力资源;人才培养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入世给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加强人才引进、使用、培育等工作,促进医院人才管理,提高医院在行业对外开放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形势下的适应、生存与发展能力,成为卫生系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针对目前形势和医院发展现状,本人提出了了一些方法与措施。

一、医院人力资源的特点

1.社会性。医学人才的工作对象是社会的人,这种特殊劳动以人类健康需要而存在,社会的不同需要,造就出各种不同专业、类型的医学人才。直接服务社会是医学人才劳动的基本特点。

2.探索性。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领域的科学。医学家经过90年的探索,才基本查清了人类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从阿尔勃雷希特・柯塞尔历经25年辛劳阐明核酸的结构,到标志着未来临床医学诞生的基因疗法应用于临床,医学界作出了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经验的制约,只有经过不断探索,才能最终征服疾病。医学人才必须具有探索问题的能力,其劳动也就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3.精确性。医学人才的劳动,以促进人的健康、延长人的生命为目的,不容许丝毫的疏忽和大意。在现代科学条件下,医学数学化的趋势以及高精技术大量进入医学领域,更加突出了医学劳动的精确性。医学人才的劳动要求观察细致,实验精确,诊断无误。

4.协作性。现代科学已由个体研究发展到协作研究阶段。在现代医学条件下,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完全依靠个体劳动已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其趋势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医学人才的协作劳动。1901~1990年90年间有81项医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其中45项是多人协作完成的,前45年协作研究项目仅占获奖项目的31.4%,后45年协作研究项目占了获奖项目的76.9%,增加了45.5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协作性已成为医学人才劳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5.晚熟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具有晚熟性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重视队伍中年龄层次的连续性和互补性。

医院人力资源的特点综合表现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比较复杂,专业性技术性强,它构成了一个多系列、多层次、高素质的动态综合群体。针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全方位、多层次、高素质的模式。实行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应是不容置疑。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够

医院目前的人事管理只是管人的“进出”,具体业务也仅停留在考勤、工资调整、人事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这不仅背离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导致了人事部门在医院管理中地位被削弱。一些医院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机制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误区,是目前医院系统中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现在,医院仍然被国家列为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绩效考核制度仍然被大部分医院沿用。在医院,不同专业层次的人员都在使用同一种考核标准,所考核的德、能、勤、绩等内容也很笼统,难以反映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业绩贡献。这样的考核必然会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与员工实际发挥的作用难以对应。

(三)薪酬体系不健全

解决国有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效率问题,同时面临制度、环境和管理三大难题,医院除了受到政府卫生政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医院领导不力、内部管理不顺、医院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国有医院应实行绩效定量管理,即量化考核,进行效率、工作质量的综合评定,打破“大锅饭”,进一步拉开收入差距,体现按业绩取酬。目前大部分国有医院仍然在沿用过去的等级工资体系,尤其是聘用人员的薪酬普遍低于市场同类岗位薪酬水平,国有医院的薪酬分配在实质上很难起到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四)缺乏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只是为领导提供某些建议,并参与决策,从职能上讲只是纯粹的业务管理,其他的部门都只是管理自已本该管辖的一块,都各自为阵,各个部门的局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部门都没有能力独自根据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应地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而造成医院缺乏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这就需要医院上上下下形成共识,所有的医院管理者都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为视为自已的职责,才能建立一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发挥出其整体效益。

三、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

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就是坚决贯彻“以人为本”,使“人”与“工作”和谐地融合起来。实现医院和员工共同发展,达到“双赢”。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由拥有知识资本的智能型劳动者组成,即身体健康、受过系统教育或自学、熟练掌握获取国内外信息、对新知识新技术有认知和应用能力、并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能及时淘汰旧知识旧技能、并有适应时代需要的智慧与能力的个体群。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是为医院创造价值的个体,是医院兴旺的根本。

(二)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医院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正确的绩效考核结果有利于人事决策的科学性,能有效地激励员工、鼓舞士气。根据医院战略需要、结合员工能力制定个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绩效激励等每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体系,确保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又能留住核心人才。

(三)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

分配问题一直是医院改苹的难点与热点,医院因其行业的特殊性,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好地为患者、为社会服务,又要做到在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不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还要考虑到在拉开个人收入差距的同时又能兼顾公平等。医院现行的分配制度还在执行国家几十年沿用下来的工资制度,虽然现在也引入了一此竞争激励机制,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奖金分配没有拉开档次,没有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原则。绩效薪酬可以把医院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已的职业日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医院创造了价值,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医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相应的、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并应随着员工的职务升降、工作岗位的变换、工作表现的好坏与取得的工作成绩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建立新的人员聘任制

打破传统的计划模式,在医院建立新的员工聘任制,签订聘用合同,取消终身制,聘用注重业绩,大胆启用对医院有贡献的优秀人员,让他们走上医院的管理岗位。聘用合同可以针对医院实际需要,签订多种期限形式合同来搞活用人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选拔优秀人才

按照发展规划招聘所需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选人用人是搞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关,也是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首先要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地选人用人,必须做好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制定岗位职责规范等基础工作,在选拔才时要严格按照招聘程序运作其次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医院后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工作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已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这样可以让最终录用的人能相对稳定地为医院工作,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招聘人,不要追求“门当户对”,不要一味追求学历高,应该注重实用性和适用性,合理引进,否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医院管理者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切记不能忽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然会成医院现有人才的心理不平衡,对外来人才产生敌对、反感情绪,使双方的才能都得不到发挥,也会造成医院现有人才外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是关键,继续教育培训可采取两个力面的结合:一力面在职学习和脱产学习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让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应用新技术项目的能力,从人才成长需要出发,合理安排进修培训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省内外有威望的专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组织人员前往发达地区进修考察,了解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学术、技术水平前沿,接受新技术、技能的培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医院对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医院在观念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生存的考验,也而临发展的机遇。要知道如何瞄准市场需求,占领、开拓,甚至引导医疗市场。为此医院就必须大胆进行人力资源改革;树立创新观念。医院也努力刷新旧的积弊,建立起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为医院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崔毅.“转轨”前后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之对比分析.人才资源开发

[2]李文霞.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思考.今日财富.2007(12):161

[3]潘丽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经济师.2006(12):173~174

[4]石莉.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变革.人才资源开发.2006(3):28~29

[5]李彩霞,董耀刚,马成林.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认识.卫生经济研究.2007(4):43~44

现代医学起源篇9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涵义现状管理建议

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力量,医院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医院人力资源编设要合情合理,配备比例适当,整体结构优化,从而保证医院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如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摆在人事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一切可运用的现代科学方法,对特定条件下的人力进行组织、调配,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组织运作高效率。它是人事管理的一种全新方式,强调人才的开发,培养员工的高度责任感。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阶段,还没有独立的人事科,人事管理职能为院办的职能之一。具体事务实际上由院长办公室、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财务科、信息科、后勤科等职能部门分别完成。没有专门的部门,参与管理的部门又多,导致了人事决策的执行、协调、反馈的效率较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得不到发挥,不能为医院总体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第一步就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年度考核,不能为员工提供优质的人力服务,影响了医疗队伍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做好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适才适所。我国医院由于历史原因常常是一种粗放型的配置,大多数人员是一个岗位定终身。医院是由各种素质不同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人才之间才能实现结构方面的互补,人才的集体效用将难以发挥。医院编制一般是由拥有的病床数量决定的。病床与卫生人员之比一般为1∶1.5左右,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医院,人力资源浪费。增加的人力资源成本就要转嫁到患者身上,使患者的就医费用增加,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2.2绩效评估体系不科学

在许多绩效管理实践中,绩效考核结果一般划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待改进和不称职等若干等级。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考核等级,以及不同考核结果人员的比例分布,对绩效管理的成功推进是很关键的。绩效考核不合格员工往往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欠缺,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很关键,选出优秀员工的确存在困难,会给部门领导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会形成大家轮排的现象。阶段绩效考核不一定要选出优秀的,只要把不合格、待改进的评价出来,那么绩效管理的意义就很大了。绩效考核等级划分一定要符合企业文化特征,这是绩效考核取得成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3管理理念体现不充分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扮演被动的人事行政角色,并没有很清楚地与医院整体运作绩效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医院人事部门工作范围只是招聘人员、选拔委派、核发工资、档案保管等琐碎而又具体工作,同时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医院人力资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乏应有的基本管理制度。

3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在医院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达到医院和员工共赢,达到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规范人事制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推行人事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用制,从根本上保证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保障医院和员工的利益。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实施方案的政策规定,深化改革成果,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转,主动承担起人事管理工作任务,主动协调各单位间的工作关系。推进人事制的朝着正确的方向运作。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培训,在日常人事管理工作中统筹考虑,逐步形成规范的人事制。在工作中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协调关联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有待广大人力管理工作者共同来探讨。

3.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传统的人事工作多为行政事物性的操作,且是一个部门单独工作,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同医院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层面和职能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职能上不断创新,还承担组织变革、发展、设计、文化建设等职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3.3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医院在制定各项薪酬政策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相关的因素,使之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挑战性。薪酬管理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创效增收的目的,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的薪酬体系,已经成为医院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达成的共识。我院实行了聘任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对行政后勤管理岗位实行职员、工勤岗位聘任;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采用竞聘的形式聘用中层干部,聘期内对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对测评满意度较低的中层干部,由分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等也及时通报或公示,各个环节都置于职工的监督之下。实行科务公开是院务公开的深化,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我院要求科室事务全部公开。晋升、奖惩、培训、进修等与职工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公开,深受职工欢迎。

3.4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

新医改方案已经出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对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提出了要求,我们应该顺势而动,革新人事管理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努力打造雄厚的人力资本,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加大专业培训的力度

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员工培训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到国内或国外进修学习等途径,学习专业知识,并进行计算机操作、外语和学历培训。培养一批医术高超、敬业爱岗的医师队伍,我院加大了对各级医师的培养力度。主治医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每年要达到一定的学时,对研究生的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等都给予一定的保证。新近医生要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合格才能上岗。

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整合医院的资源,提高医疗人员素质,探索人事分配,推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进程,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书华,张雪丹.进行科学绩效考评的关键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4).

现代医学起源篇10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向内因驱动方向转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其全面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需要形成内因驱动,从而能够推动各项管理制度创新,对其进行制度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医院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以往的情况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来自外部动力,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受到很多外力的影响,对制度进行完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制度建设中缺少内部驱动行为,因此制度建设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确保医院人力资源制度建设能够和医院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对提高医院管理制度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选择最优的路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是个系统化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个最优的路径,才能解决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确保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创新管理模式的要求。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自身的创新做法,积极探索有价值的元素,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在具体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路径,从而能够激活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具体实施中需要借鉴国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经验,从多方面经验中选择一个最优的路径,全面提升国内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水平。通过路径选择,实现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从国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角度看,采取不同的管理路径会产生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根据国内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期目标,全面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能够优化医院人力资源,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为医院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医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经验,对其管理理念和工作理念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在管理路径选择中需要利用先进的经验,并且能够结合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案,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论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制度创新水平。

(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坚持战略观念与技术事务并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人员招聘录用、岗位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新员工培训角度出发,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能够符合医院发展的要求。医院在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之后,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把医院发展与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医院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拥有创新理念,把医院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事务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形成正确的管理方法,对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向转变,从而能够适应医院竞争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的情况看,很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人力资源系统性管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力资源的静态化管理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当前需要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更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员工技术事务管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战略观念与技术事务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实际情况看,技术事务离不开战略观念的引导,战略观念是技术事务的具体体现,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中需要全面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策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从单一模式向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转变从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医院都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大都尝试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个模块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很难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作用,员工在此环境下很难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符合多元化模式的要求,改变以往单一人事管理的模式,需要从人力资源制度建设角度出发,积极引导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转变,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创新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很难从系统化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人力资源体系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推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顺应时代形势,从战略高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通过奖惩制度建设,让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生价值,让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员工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考虑自身的发展,当前需要从自身发展与员工发展两个方面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从多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个模块协调一致,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化”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