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9:46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1

论文摘 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陕西秦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59-08

1 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发展规划的兴起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紧密相联系,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为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赋予规划权威性的过程,也是对旅游规划成果进行全方位质检和深加工,使其合格化进而合法化的核心环节,对于保障规划实施效果意义重大。

国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博德-波维(Baud-Boyy)、麦金托什(mcintosh)、爱德华・因斯克普(edwardinskeep)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评审是旅游发展规划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霍尔(Hall)认为,对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评审将会是公众更好对旅游业发展创新支持和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皮尔斯(pearce)通过参与国家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强调实践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中的重要作用。杰瓦特、东升(Cevattosun)指出,土耳其的旅游发展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带来了深远影响。阿比(abby)指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实施建立在政府部门干预和大型旅游规划机构基础上,其结果导致外部资金和势力处于支配地位,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边缘化状态。于克塞尔(Yuksel)以土耳其的世界遗产地棉花堡作实证研究,探讨了棉花堡旅游发展规化评审涉及的利益群体,通过公众会议(publicmeeting)对棉花堡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实施进程和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张广瑞、杨逸畴、王旭科等学者认为,国家对旅游规划成果鉴定和验收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权威机构,旅游规划评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系统,从而导致旅游评审环节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许韶立解析了中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章尚正揭示了旅游规划评审存在“潜规则”。李永文探讨了旅游规划评审非严肃性与旅游规划工作科学性存在矛盾。陆相林分析了旅游规划失灵的一般演进过程,提出了旅游规划评审听证办法,以期实现对旅游规划评审的监督作用。陈丽提出政府部门委托旅游规划的存在风险,建议将旅游规划评审实施自审、盲审和终审相结合。缪芳运认为旅游规划形成和实施前提是旅游规划委托方、编制方、评审方和管理方形成虚意相关者,呼吁建立旅游规划评审人员信用和评价体系。于定明认为应从明确评审法律地位、确定评审标准、制定评审人员行为规范和完善评审程序方面完善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研究对象仅局限环节研究,未能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内容维度与管理维度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语言对发展规划评审进行描述和批判,从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评价体系尚存空白。

2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构建

2.1理论应用

系统论思想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更为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基于系统论视角,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笔者认为它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个主体部分构成(见图1)。

首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要面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即谁(who)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或者

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具有规划设计等级资质的单位才能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任务。然而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要素的审查,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其次,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它涉及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客源系统、吸引系统和支撑系统。在评审实践工作中,重点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各要素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谁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主体?或者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同时涉及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果规范管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要素包括规划评审人员、组织形式、评审程序、规划鉴定和成果管理。

与此同时,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旅游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见图2)。其中,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规划委托方、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旅游规划管理者和相关行政管理者,这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体系中处于技术审查和行政管理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区、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法律顾问。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与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在当前的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系中仍处于被动和边缘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议上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更难以听到他们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意见表达。

2.2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现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和技术规范要求,本文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选取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为主要根据,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旅游发展规划对象子系统指标选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强调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重点内容,它涉及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成果技术合理性和操作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以及资质管理要求。同时,结合笔者亲身参加的旅游发展规

划实践课题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参与工作,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初次遴选,然后邀请来自陕西省旅游局、陕西安康市旅游局、陕西凤县旅游局、成都都江堰旅游管理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公司、深圳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多彩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陕西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西外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等部门的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景观生态、旅游经济、市场营销、园林设计等专业领域的长期从事旅游规划和参与规划评审工作的126名专家,对初步遴选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并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主要由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等4个指标层面组成。

2.2.1规范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性是评审工作的基础,它包括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两个层面,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的资质等级是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选择的重要根据,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审查旅游规划成果是否具有合法性和规范性的根本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涉及规划编制内容齐全、规划文本词语准确、规划图件要素规范和规划图文完整一致等内容。

2.2.2科学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性是评审工作的重点,它包括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和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规划编制主体人员组合是衡量发展规划科学性指标,为后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人员资质和管理提供依据。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的基础条件分析、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成为衡量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2.2.3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是评审工作的核心,它包括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和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是旅游业发展方向指南和目标导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

2.2.4创新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性是评审工作的亮点,它包括规划编制内容创新性和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性两个层面内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委托方、评审方非常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深度和广度进行审查,同时,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汇报成果内容展示、成果内容社会公众展示形式、规划成果内容解读、规划技术路线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关注的亮点指标。

2.3指标体系评价

在确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4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分别构建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以主观性为主,且指标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故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借助软件wolframmathematica7.0计算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可行性指标权重(0.341)最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指标在评审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群体利益密切相关,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实施保障和实现效益的决定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权重(0.279)居第二,说明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科学性指标成为评审重点,它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组成、客观分析和前瞻预测密切相关。创新性指标权重(0.231)居第三,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理论、理念、视野和技术等方面日益受到重视。规范性指标权重(0.149)最小,主要受旅游发展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它对旅游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细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素。

根据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合成权重系数计算结果,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项目层中8个指标排序次序结果(见图3),其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B6)最为重要,权重系数为0.22,第二位到第四位依次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内容成果科学性(B4)、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B7)、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B5)和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B3),它们权重系数均大于0.10,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占到34.1%,科学性指标权重占到27.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62%。第五位到第八位依次为规划技术创新性(B8)、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B1)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B2)和它们权重系数处于0.05到0.10之间。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创新性指标权重仅为23.1%,规范性指标权重占到14.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38%。

依据数据点雷达图,以0.025为距离中心单位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核心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75和0.10之间,重要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5和0.075之间,一般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25和0.05之间,基础指标权重系数ω小于0.025,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指标3个,重要指标4个,一般指标12个,基础指标6个(见表2)。

3.1规范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层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权重为0.088,编制成果规范性权重为0.061,体现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规划编制主体单位规范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但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编制主体规范性审查和管理,而将重点放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规范性审查。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工作不仅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中的审查,更要注重对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审查和管理,尤其对规划编制单位成果形成环节审查,防止规划编制单位将旅游发展规划进行转包或分包等违反行业行为,确实保障旅游发展规划质量,维护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和社会公众利益。

在旅游发展评审规范性三级指标中,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规范权重为0.069,远远大于旅游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权重(0.019),这与目前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密切相关,国家旅游局早在2005年8月就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但对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当前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队伍数量庞大,但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格认证、资质证书、资质管理办法等相应配套管理措施仍是空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中,规划编制文本内容齐全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26,充分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齐全是规划编制工作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范性的重要指标;其次为旅游发展规划图件要素规范指标,权重为0.012,规划图件作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相应的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在图件中,要素齐全、技术规范、美观大方的图件规范性指标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审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的文本词语准确指标权重位居第三,权重为0.014,规划评审中对文本规范性审查集中在词语准确、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概念表达一致等方面;最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图文完整一致指标权重最小,权重为0.010,体现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和图文内容完整一致。

3.2科学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性指标层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权重与规划编制内容科学性指标权重相当,权重系数比为1:1.33。在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和规划评审工作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提交的规划成果内容科学性是规划评审重要指标,它既是对规划区旅游规划对象最本质、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内容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规划区旅游发展最前沿、最完整和最具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和定位。与此同时,由不同专业背景、知识构成和资质经验人员组合的旅游规划编制团队不仅将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注重的指标要素,而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的科学性关系到旅游规划的成果水平和质量。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结构重要程度最大,其次为团队人员资质经验,最小为团队人员专业背景,但三者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由规划项目主持人组织管理,因此,评审管理体系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作为衡量规划设计科学性指标的同时,更为从事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管理提供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指标中,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指标的科学性指标最为重要,其权重为0.058。这是由于规划区旅游发展最终要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对规划区现实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和可行性。旅游行动计划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38,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行动计划中涉及旅游项目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市场营销等,与旅游规划评审相关群体利益直接相关,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政策倾斜、产业调整和项目投资计划的行动指南。旅游形象定位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37,该指标涉及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和旅游区市场影响力提高,但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软性评价和规划区旅游发展影响,具有可塑性和动态性。基础条件分析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6,但与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科学性的基础性指标。

3.3可行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可行性指标层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权重要大于旅游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82: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不仅注重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导向可行性,更注重在目标体系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精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等层面的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中,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指标权重系数要大于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67:1,充分说明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在规划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宏观导向作用,它决定规划区未来旅游发展的高度、精度和强度。相比较而言,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涉及的近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中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和远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同时涉及旅游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等指标因素,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重点关注指标。

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中,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87。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日益成熟,规划区发展需要依托旅游建设项目做支撑,旅游项目策划和运营可行性直接关系到规划区旅游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旅游项目建设是实现规划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直接载体。因此,旅游项目建设指标可行性成为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核心相关者利益群体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的共同关注。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56。由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需要以客源市场分析为基础、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为导向,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因而设计完善、新颖和可行的旅游产品谱系,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49。随着信息传播范围拓展,旅游市场营销指标可行性对规划区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社会传媒企业利益联系密切。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8。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涉及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合理、重要功能区划分和重点区域发展等方面,但相对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而言,它仍是衡量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的空间基础性指标。

3.4创新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创新性指标层中,规划内容创新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技术创新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委托者、评审者和管理者更加注重对规划对象成果内容审查,同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指标和应用关注程度不够。

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指标中,规划内容广度创新性指标权重(0.090)最大,规划内容深度创新指标权重(0.030)次之,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0.019)最小。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创新的重要作用,它对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规划设计调研工作深度、分析深度和研究对策深度提出新的要求,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指标。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广度主要为规划区旅游发展提供发展模式借鉴、战略思路参考和定位横向对比辅作用,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重点最终落实到内容深度维度方面。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指标权重较小,这与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评审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受众面小,展示渠道狭窄,社会公众认知度低,影响了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提升。

旅游发展规划技术创新性指标中,规划技术应用创新指标权重(0.043)最大,规划技术路线创新指标权重(0.033)次之,规划技术指标创新权重(0.016)最小,充分体现出新型技术创新应用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富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提供技术平台,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旅游发展技术路线指标涉及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的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量、技术含量和成果质量的显性指标,它对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权重最小,由于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主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技术指标,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学科中的技术指标还处在探究阶段,它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低,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4 实证研究――陕西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笔者亲身参与了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在规划成果评审过程中,主要围绕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展开,具体方法如下:

(1)规范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程序,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成果编制完成后,由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提出申请,2009年8月5日,由陕西省旅游局组织专家、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各地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等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同时邀请规划区内的社区代表、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等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举行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论证会,听取来自不同利益群体呼声,改变传统核心利益群体“一枝独秀”局面。通过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对规划编制主体提交成果提出新的质量要求和改进方向,同时公开旅游发展规划透明度,保障旅游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可行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引入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权重,实行定性、定量和定级相结合的评审方式。设定n(n≥7)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各项评审指标最高分值为10,评审组人员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各项指标赋分值p,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数值e。同时设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定级参数,将e分为[85,100]、[70,84]、[60,69]和[0,59]4个等级,分别表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最终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结果e为82.16,属于良好级别。

(3)鉴于目前旅游规划评审会“走形式”或“走过场”的不规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开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tDpeamS),包括旅游发展规划资质单位管理系统(tDpQUmS)、旅游发展规划行政部门管理系统(tDpaDmS)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管理系统(tDppmS)3个子系统,同时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论证会以会议形式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最终成果评审借助网络平台匿名形式进行,实现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立足旅游发展规划课题实践和评审参与工作,分析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构建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部分构成。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2)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最大,它受核心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共同关注,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性指标权重次之,成为评审工作重点审查对象。创新性指标权重居第三,旅游规划内容和技术创新占据重要地位。规范性指标权重最小,与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密切相关。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清晰明确地表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形态的探究是一个值得旅游学者和产业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在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对两大产业融合的基本形态进行刻画,构筑融合模型,可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

一、产业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学者们最初从技术角度讨论产业融合现象,90年代后研究视角逐步转向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产业融合规律。尽管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角度各异,但基本要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内涵、形成原因、内容、类型、演变过程和效应。其基本思想都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分产业界限。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融合的主要原因,产品融合是融合的标志和主要内容,业务融合是融合发生的过程和必要准备,市场融合是融合的最终结果。

旅游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尤其具有产业融合的特性。目前在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麻学峰等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杨颖等学者对某一具体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研究。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多是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可见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而且现有成果多针对某一区域,实用性较强而理论基础薄弱。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多是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角度出发的,而以产业链为基础探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性研究较少,有必要深入研究。

二、文化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形态

(一)产业链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产业链是企业的集合,企业是产业链的载体。产业链包含有生产、交易两大过程,其关联关系有时间的次第性和空间的区位指向性。产业链起始于初始资源终于消费市场。产业链的关键是产品的“链接”和“衍生”,核心是“供应”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二)文化产业链基本形态

文化产业链强调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拉动批发和营销,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文化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等节点,可以简要分解为:内容制造业――设计制作企业――营销服务企业――衍生企业。主要包括内容创作和知识生产、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产品服务营销(如图1所示)。

上游节点为内容制造业,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创作和知识生产,文化创作人才运用方法和技术,对文化素材进行挖掘、提炼和创新,形成文化产业丰富内容素材的产业活动。内容制造业位于整条文化产业链的顶端,是文化产业链的基础和核心,为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提供内容创造和创意策划,控制整条产业链的有效运作。

中游是设计制作企业,即根据剧本、方案、创意想法等,设计制作出具体的文化产品的产业活动,就是把文化产品产业化的过程,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枢纽。在设计制作产业活动中,需要内容制造业支撑,正是上游环节的内容创造,才能打造出中游产业链的核心文化产品。

下游是营销服务企业。即借助于各种媒体及流通渠道,将文化产品传达到大众消费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服务活动过程。其主要活动就是系统研究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及偏好,制定可行的市场分析,并精心设计具有竞争吸引力的产品定位,以实现文化产品的产品化。此外,文化产业具有衍生性,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即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场。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首先要有内容创作的支撑,从而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之后是建立良好的传播渠道,有效地宣传产品,从而使品牌产品在文化市场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美誉度,从而形成衍生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三)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态

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游客流动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游客需求或创造顾客价值为目标,从上游产业资源开发到下游旅游产品消费全过程的物质和信息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这种投入产出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企业部门所共同构成的链条体系。(如图2所示)

旅游产业链,包括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消费。其中资源规划开发环节打造旅游产业的上游资源基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城镇环境都为旅游产品生产提供的重要资源。旅游产品生产环节根据当地资源特征和环境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生产,包括直接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它们之间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组合基础上的并列关系,可根据旅游者需求进行任意组合。旅游产品销售环节连接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旅游者,根据旅游者需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并销售给旅游者,包括传统旅游和网络旅游销售商。经过销售环节,旅游产品最终提供给各类旅游者进行消费。旅游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实现了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生产――体验式消费的过渡,这三个环节正是旅游产业链独特性的体现。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构筑

以旅游产业链的四个主要产业链节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消费)为主线,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四个融点(生产技术、产品、业务和市场)为切入点,构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如图3所示)。在融合过程中,两大产业的产业链载体基于不同融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创新,从而形成了众多新型的文化旅游企业和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品牌。(见图3)

(一)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节点上,主要以生产技术为融点,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企业、文化设备制造业等设计制作企业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企业为融合载体,以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地城镇环境规划与开发建设为融合要素,形成了以规划开发技术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企业。

这一融合过程主要是生产技术的融合,一些文化制作企业将它们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规划与开发单位或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相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这些文化制作企业通过技术投资、转让、咨询服务等途径,应用这些技术、工艺或设备及其产品与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旅游城镇环境规划与建设等结合,一方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使旅游产品的加工和流通获得了增值;另一方面提高了文化的技术含量和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同时也使相关文化企业获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二)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生产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产品生产这个节点上的融合,主要以产品为融点,以影视制作业、文化娱乐项目制作业、装潢设计企业、动漫制作业等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为融合载体,以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为融合要素,从而产生出一批旅游影视业、旅游文娱演出业、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业等新兴文化旅游企业。

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主要的消费对象。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一些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将文化产品与旅游企业生产的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组合,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的服务业,从而使旅游业的内涵和发展的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多元化需求的旅游市场得到满足,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延伸。此外,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还能使民俗风情、传统艺术和民间技艺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三)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销售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产品销售节点上的融合主要以业务为融点,以传媒业、编辑出版印刷企业和网络新媒体等营销服务企业和旅行社、旅游咨询服务公司等旅游中介企业为融合载体,以旅游产品和服务批发、零售和网络销售为融合要素,从而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业、文化旅游网站、旅游宣传出版业等一批新型的以文化旅游宣传和营销为主的文化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出现了从事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动漫业等的大量旅游产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将文化旅游产品对外推广,包括批发、销售和网络销售等。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与文化产业中的营销服务企业如编辑出版印刷企业、传媒业等相融合,通过计算机网络连通、虚拟技术的运用等,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业、文化旅游网站、旅游宣传出版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旅游企业的宣传力度和渠道、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这些业务也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融合模型在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消费节点上的融合形态

在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产品消费这一节点上的融合主要是以市场为融点,以文化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企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为融合载体,以市场运作、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为融合要素,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经过销售环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最终提供给各类旅游者进行消费。在这过程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为构筑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发现,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但是,旅游开发活动和旅游者活动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旅游环境概述

至今国内外对旅游环境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环境进行了定义。杰弗里・沃尔认为旅游环境是狭义上的,等同于自然生态环境;而国内学者主要认为旅游环境是自然-人文的复合系统。本文在比较国内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旅游环境应该是包含了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在内的环境综合体,是一个人文-自然复合环境系统。

在旅游环境的的构成因子中,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利用的最直接的载体,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加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旅游影响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在旅游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其实旅游环境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而备受关注。国外学者针对旅游开发对旅游地植被、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研究起步较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典型旅游区,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对水体、土壤、植被以及景观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当前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基于监测数据的旅游环境影响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

2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1旅游开发对水体的影响水环境是旅游地重要的景观要素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其环境质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水将对地表和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污水的排放减少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并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物种的多样性明显降低,进而造成整个自然环境的退化。旅游开发还可能对旅游地的水资源量造成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饮用水、生产用水和景观用水,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使旅游地的水资源短缺,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旅游开发对土壤的影响土壤作为植被的生活母体,也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场所,自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目前土壤环境影响研究领域中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土壤孔隙度、pH值、土壤温度、渗透度、导电率等。在旅游活动进行过程中,游客的踩踏可能使土壤变得紧实,孔隙度减少,土壤含水量也相应的减少。根据Legg和Schneider对新开发针叶林野营地的观测,2年后土壤大孔隙的比重减少了45.9%,4年后减为开发初期的27.2%。旅游活动可能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主要表现在枯枝落叶不在回归土壤,进而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此外,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造成植被和地貌的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的加剧。

2.3旅游开发对植被景观的影响植被是旅游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最直接表现,在旅游开发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它所受到的干扰和变化最能充分客观地反映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旅游开发对植被和景观造成的影响主要分为开发施工过程的影响和游客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目前旅游开发造成植被的影响,主要方法为样方测量和遥感解译,当前遥感技术日新月异,可为植被变化的快速监测提供有效手段。旅游开发可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对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的造成景观的不协调,可能造成景观的破碎化。游客的踩踏是造成植被景观破坏的最为普遍的行为。踩踏行为往往使植物的生理形态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植被的退化,进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3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3.1摸清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在不致破坏区内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游客人数,包括社会经济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三部分。若是超出了环境容量,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达不到良好的旅游目的,也不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合理制定门票价格,加强科学管理主动调节游客量,将游客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2旅游环境修复旅游环境修复是指对影响和破坏

旅游生态环境的各种人工建筑进行拆除,以恢复被破坏了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工程活动。此外,还要实施“养育”工程,在保护的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工程活动。

3.3强化旅游从业者和游客的素质加强对保护旅游区的宣传,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通过导游解说、路标提示、宣传册等,教育旅游者在旅行途中不要随意破坏环境,做大自然的忠实保护者。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管理者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素质,使他们重视环保。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4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执法工作执行环境法规虽然会对开发活动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但恰恰就是这些环境方面的限制保护了旅游环境,保证了旅游资源的质量,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部门应该自觉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使污染防治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旅游环境质量,包括水体、空气,噪声和固废控制都应该符合相应的环保法规。只有从源头上抓起,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才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正在建设的旅游景点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已经十分成熟的旅游区要进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系统的在建设,确保景点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陈传康.北京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2]朱晓帆.峨眉山环境现状研究[J].四川环境,1997,16(2):9-17.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153-02

1研究背景

旅游业可能是当今潜在影响最大而且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由社会和自然科学家倡导的“生态旅游”可能是有效保护目的地社会和自然世界免遭破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开始正式出现“如何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直至2000年研究开始多起来。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数据来源

国内权威的旅游学术期刊数量不多,《旅游学刊》是国内创刊最早的旅游类学术期刊,亦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反映了中国旅游研究的水平和发展动向。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的《旅游学刊》,使用的检索工具是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题名”作为检索项,“生态旅游”作为关键词,得到文献36篇,因本文是研究国内的生态旅游,所以排除研究国外的文章4篇,筛选后剩余有效文献32篇。本文主要对这32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3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分类

笔者对得到的32篇有效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发展研究、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研究最多,其次是基础性研究,而对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很少。

3.1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

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主要指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特征、学科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上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宽”“泛”“乱”“浅”的局面。2007年,吴楚材、吴章文等估计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1]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这些概念的表述或层次不同,或出发点不同,或范围不同,或陈述的角度不同,或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业界基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同时,有学者提出“对生态旅游的严格定义需要使用一些可测量的参数去界定什么是生态旅游。”

3.2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经营管理、现今的开发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基于生态旅游原理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等。目前来看,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瓶颈”境地。2005年,李天元认为,所谓生态旅游市场其实只是整体旅游市场当中的一个亚类或细分市场。[2]对于如何估价我国旅游业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潜力(包括入境生态旅游市场和国内生态旅游市场),到目前为止,似乎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统计和调研。例如,2004年,杨桂华认为,在生态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责任关系上,将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置于同一协调的系统,构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3]

3.3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包含生态旅游区分区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评价因素等,目前的研究不成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或者建立的标准体系无法实际开展。2006年,刘静艳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分析生态旅游系统共生界面的结构关系和行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和利益冲突的焦点,在游戏规则框架下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2007年,徐红罡、杨彦锋认为,标准的权威性极端重要,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现今,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制定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其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已在世界局部地域采纳。

4现有研究的不足

4.1研究广泛,内容失衡

从检索到的文献去分析,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和业界对生态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的文献成果数量大增,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生态旅游资源的归类评价、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阐述过多,而对其他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认证指标体系、生态资源等级评估等鲜有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赵新民认为目前就是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不深。具体讲,什么旅游产品是属于生态旅游的范围?哪些资源现在可以开发,哪些资源目前还不宜开发?对能够开发的资源,应开发到什么程度等等。对这些问题未能澄清,导致了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2研究方法,定性偏多

从筛选得到的文献来看,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偏向定性研究,通过定量的研究少之又少。定性描述占76%,数理统计占18%,采用模型构造和3S(RS、GpS、GiS)技术的仅占6%。如2004年全华分析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方面,研究方法会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4.3指标体系,建立困难

认证标准是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灵魂,目前流行的认证标准主要有两大类,即基于表现的标准和基于过程的标准。由于制定这两类标准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从而导致了两种标准评估模式在成本、效果以及标识授予方面的差异。对此,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如,2007年徐红罡指出,需要发挥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引导与规范的功能,这决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只有将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研究对象,将环境资源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旅游市场出发进行研究,才能将生态旅游落到实处,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态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5未来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未来生态旅游的发展仍旧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要点。目前,我国国内生态旅游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也没有生态旅游示范点和能实际操作的认证体系。所以,对生态旅游定义、认证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等级分类标准、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是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6

(一)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和资源协调发展,正因为如此,研究旅游文化才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旅游的开发应充分重视旅游的历史发展特征,注重旅游历史文化的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作为一种以文化内涵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满足旅游者文化审美需求,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容和背景。旅游者(旅游主体)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群体,旅游活动是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精神满足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交换地域认识和感受异域文化环境,增知益神、陶冶情操、获得文化满足。旅游者首先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文化人,是有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和需求的前提是旅游者的社会文化素养,因此旅游者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文化驱使的结果,其次才是旅游者应该具有一定货币购买力和时间购买力。所以,旅游者是特殊的社会文化消费群体。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是社会文化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社会文明进步中逐步形成,富含文化内容。人文类旅游资源无论是有形的文化古迹还是无形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意识形态,均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自然类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通过人类的山水审美思维体现出来的,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现象、自然奇观等构成自然景观,孕育出地域性的人类文明。正如“文因景成、景因文传”,自然物的美是通过文化来鉴赏、反映和传播的,它的开发同样需要挖掘文化内涵。旅游中介体(旅游服务)是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旅游中介体服务于旅游者,旅游者通过经济行为达到精神文化享受的目的,因此,旅游产品应该是文化性产品,旅游中介体必须为旅游者提供文化服务。由于这种特殊的旅游供求关系,决定了旅游中介体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应具有充足的文化特性,注重旅游者经济消费的同时,注重其文化消费特征。旅游地应借助旅游服务展现地方文化特征,旅游目的地应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体验。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支持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整体和谐,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与文化和谐发展,而旅游业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会使旅游地社会文化产生变迁,从而影响到旅游地的文化生命周期。对此有学者建议旅游地开发要注意文化调适,即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均衡和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应该对风俗民情进行全面的保护,同时缓和由于旅游发展导致的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矛盾,使旅游地居民受到尊重。

2.忽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进行短期行为的开发必然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淳朴的才是永恒的,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现今在旅游开发中的趋同化、现代化、城市化现象非常明显,开发者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忽视旅游地的文化精神表现,甚至造成旅游资源破坏,致使旅游产品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性文化内涵、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建议

(一)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文化主题是旅游地建设的灵魂,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其确定的主题或提炼设计的主题,一般地,旅游地的文化属性越鲜明、主题越突出,也就越具有特色。巴彦淖尔市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既不是游牧文化,也不是单纯的蒙古文化,它是北方不同历史时期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与古代农耕文化交融结合的产物。二是西口文化。西口文化不是纯粹的晋陕农耕文化,而是近代农耕文化与蒙元文化相交融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应该说西口文化是近现代巴彦淖尔市文化的主体元素。三是现代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不可能是绝世古堡。今日的巴彦淖尔,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同样具有当代世界性。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共同组成今天独特的巴彦淖尔文化,所以,巴彦淖尔市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十足,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一定要认真地、深层次地、全面地挖掘和发挥它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出准确的文化定位。

(二)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营销旅游地文化形象营销包括旅游地的景观综合形象和主题形象策划、营销宣传、旅游地理念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塑造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引导旅游者认知旅游区的文化内涵与形象。比如,峨眉山围绕佛教文化主题设计挖掘具有个性的旅游项目,以史实和相应传说故事为依据构建该旅游区的基本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地进行文化形象营销。巴彦淖尔市也应该围绕草原文化、西口文化、现代文化这三大要素精心设计文化形象和品牌进行营销。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7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首先,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很多高校将其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次,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加大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等掌握上的基础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很难把握。此外,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酒店、旅行社、旅游地等主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指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特别是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系统需求,以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这也是未来旅游企业Cio必须掌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团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上述问题是大部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课程定位与教学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2.1.1课程的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通信技术(iCt)在饭店、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等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的内容,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处理旅游行业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涵盖了旅游管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饭店、旅行社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等。课程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框架概念,掌握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并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地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并能为从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起到铺垫作用。

2.1.2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

一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传授。如何合理地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使之准确地反映课程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点。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使学生可以获得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方案从课程的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阐释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

(1)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或大类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学时安排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32课时。实验教学可以单独开设。

(2)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由于对该课程究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合适的实践课程教材,目前,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包括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控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还要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需求以指导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用书,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提出实验课程要求,并安排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管理基本概念—旅游信息管理基础技术—旅游管理应用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二是围绕旅游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化管理概念—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旅游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目前多数高校以第一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且在师资方面,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方式强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科研究性,以信息管理及系统开发为课程的核心,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该方式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第二种方式侧重从旅游行业管理流程、旅游产业供、需管理流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来组织教学,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作用、网络的类型和选择、信息设备的选择等基本知识,而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很少涉及。目前,该方式因其教学内容在旅游专业上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教学难度有所降低,也在不少高校展开。由于本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体系必须服务于旅游管理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能使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

2.3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思路

明确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这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学习的困惑,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课程的知识重点在于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结合旅游业管理的特点,研究和探讨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原理和方法。如某类型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解决什么管理问题,怎样支持企业运作等。同时,也要能根据自己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合理的需求指导和设计思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精通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因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传授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只需要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否则,只会徒增本专业学生的负担,增加教学难度,使其迷失在技术学习的漩涡中。当然,即使如此,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求和设计,依然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同时,更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对策。

(1)选好教材;

(2)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推行“行业环境模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引进行业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行业模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

2.4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

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多项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系统地展开实验教学,可以把本课程实验分解成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办公自动化、数据库设计、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旅游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实验主要学习word、excel(或wpS)的高级应用,在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操控普通办公软件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安排的数据库设计实验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非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软件设计,因此可以选择相对易学易用的access进行实验教学,并且可结合旅游企业管理需求的实际,开展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或部分模块功能设计和实现,如酒店前台的预定、接待、客房、收银等部分管理功能的实现,将原来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变为综合设计性的实验。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验主要以酒店与旅行社等市场主流软件进行教学,切实提升实操能力,避免只使用教学版的模拟软件,可以使用多款软件比较教学,使学生具备“普适”的行业软件操控能力。该模块是实践环节教学的重点,除精讲操作步骤外,可采取角色扮演、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实践评价。建议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小组、教师多方参与的方式实施。课程考核方面,可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终评成绩建议按平时20%、上机操作20%、笔试60%的比例计算。其中,笔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上机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行业(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可要求学生模拟给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

3教学效果与讨论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网络直播;旅游;优势;策略

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娱乐行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促生了很多新颖的在线娱乐方式,譬如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网络视频等。网络直播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根据2021年8月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较2020年12月新增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亿,同比增长7539万,占网民总体的63.1%。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旅游行业出现了哀鸿遍野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线旅游直播异军突起,以一股新浪潮席卷各大网络平台。旅游行业如何借助网络直播激发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带动行业复苏,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1网络直播概述

1.1我国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pC秀场直播时代、游戏直播时代和移动直播时代。pC秀场直播时代,被称为直播1.0时代。这一阶段的网络直播主要以pC端为载体,内容上主打美女和娱乐的秀场,代表平台有“YY”“六间房”等;游戏直播时代常被描述为直播2.0时代,这一阶段网络直播领域飞速发展,诞生了“斗鱼”“虎牙”“战旗”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直播内容主要依靠主播分享第一手的游戏体验及各类游戏技能;2016年至今的移动直播时代,又被称之为直播3.0时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平台有“花椒”“映客”“抖音”等。移动直播时代,网络直播在技术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突破。技术上,主播借助移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开播,解放了以往pC端需要在特定场景下直播的限制;内容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吃饭、旅游、化妆、结婚都可以直播,直播内容开始泛生活化。

1.2网络直播的核心特征

网络直播区别于其他网络传播媒介的核心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网络直播具备场景互动性。一方面,主播与观众进行互动,主播会根据观众反馈的信息,了解观众需求,进而调整直播内容;另一方面,观众之间也会通过弹幕进行交流和讨论。二是网络直播具备即时性。直播中图像及行为信息延时较短,信息传播无需经过把关和筛选,可使观众产生情景真实体验感。

2盐城旅游发展现状

盐城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是长三角区域向西融合淮河生态经济带、向北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旅游产业具有先天的开放属性,更加凸显区位优势、更加成熟的开放条件意味着盐城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盐城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710.6万人次,比2018年增长11.1%,实现旅游总收入421.9亿元,比2018年增长12.7%。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市游客接待量2400万人次,恢复到同期的64.9%,恢复水平全省第二。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首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18家,位居全省第五;拥有金沙湖、斗龙港等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居苏北首位;黄海森林公园创成部级森林公园,大纵湖、九龙口创成部级湿地公园;大丰区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台市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丰恒北村、东台甘港村和盐都杨侍村均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三五”期间,盐城市凭借出色的文旅发展,先后斩获“‘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名城”“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城市”等称号。然而,在盐城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目前,盐城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对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应用不足,缺乏深层次地文化体验与沉浸式场景塑造。世界自然遗产优势未得到完全彰显,缺乏多媒体、立体化的宣传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营销水平有待加强。

3旅游营销中使用网络直播的优势

(1)顺应时代趋势。随着智能手机和5G网络的日益普及,C端直播市场获得了大批流量关注,加上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阻碍了旅游者的出游计划,旅游直播似乎成为时展的必然产物。旅游主播借助直播手段,带领观众到各类旅游目的地,向他们传输小众新奇的游玩方法,还可直播带货各地的特色产品,让网友在新冠疫情期间也能“云游”四方。(2)迎合旅游者需求。当下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已不满足于通过静态的文字或图片获取旅游资讯,他们更信任有较高体验度的信息源,譬如有经验的达人或旅行爱好者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分享,这些感受和评价甚至会成为旅游者最终决定是否预订旅游产品、是否付诸行动的重要依据。旅游直播真实的声画、优质的内容、个性化的表达及沉浸式的体验,让其兼具综艺节目的趣味性和传统旅游攻略的工具性,能为用户带来满意的体验、亲切的感受及无限的可能,完美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内容的核心需求。(3)提高旅游目的地宣传效率。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宣传方式,如投放广告、旅行社推广等,虽然能获得较大的观看量,但愿意守在直播间观播的受众更可能成为潜在旅游者,黏度也会更强。基于大数据技术,目前很多旅游直播平台都能做到精准推荐,再加上直播本身的深度体验特性,因此更能打动观播者,诱发其旅游动机。例如,2020年,携程旅游网创始人梁建章率先开启线上直播,带货旅游产品,而后,各大博物馆景区开启了VR及直播的旅游新体验。多方验证,旅游直播能够展现业务优势、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是高效的旅游目的地宣传推广手段。

4运用网络直播推广盐城旅游

4.1盐城“旅游+直播”现状

(1)地方企业助力“旅游+直播”。面对旅游产业与网络直播的跨界融合,盐城地方企业持积极态度,并协同当地旅游部门进行了多次网络直播。2020年10月,盐城城投集团联合春秋航空成功举办了“金秋十月,乐游盐城”大型直播活动,大洋湾景区主播与三位知名旅游达人7小时联动,分别以“云游大洋湾,邂逅国潮盛宴”“逛水街游船河,听曲儿品盐城”“中秋夜游园夜,音乐嗨翻天”作为直播主题。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200万人次,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盐城,助力后疫情时代盐城文旅产业复苏。(2)旅游景区纷纷入驻直播平台。以目前火热的抖音直播平台为例,通过搜索发现,盐城很多旅游景区,如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大洋湾风景区和大丰荷兰花海等均注册了抖音官方账号,并开启过多次直播。景区入驻直播平台可有效增加景区曝光度,在提高景区名气的同时,向潜在旅游者种草,使其产生体验兴趣,进而带动景区发展。虽然盐城“旅游+直播”发展势头正盛,对盐城旅游品牌塑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比很多城市,如苏州、无锡,盐城“旅游+直播”的营销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2直播在盐城旅游营销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市场推广工作有助于提高网络直播的收视率。在每次开播前,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应提前部署好市场推广工作。盐城当地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及时和直播相关的内容信息,引起广泛关注。此外,在市场推广过程中,还需整合多方力量、强化多方合作,充分发挥盐城文旅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和地方企业的社会职能,形成“政府引导、协会组织、企业赞助”多方联动的营销推广策略,积极的市场推广和宣传对提高后期直播的关注度具有重要作用。(2)强化政府资金扶持。在盐城文化旅游产品中,有很多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这类直播,主播往往会频繁走动,若要实现对主播讲解内容的高品质收音及保证历史文物在镜头中的清晰度,就要求直播具备专业的设备,如专业的摄影机、稳定器、收音设备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这些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只有确保直播内容的品质,才能吸引观众驻足观播。在景区网络信号建设上,当地政府应投入扶持资金。盐城不少旅游景区均位于城市郊区,如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东台林场,整个公园由海林片区和海滨片区组成,占地面积达4156.93公顷,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如此庞大的占地面积,建设景区网络信号覆盖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网络直播需要时刻保持与观众的互动,视频的流畅程度直接决定了观众的体验度,若直播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现象,会大大影响直播的观看率。因此,旅游直播必须确保直播视频具有较高的存储、传输速度及画面清晰度,这就对景区的网络信号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景区的网络信号建设也关乎旅游者实地旅游时能否享受到满意的无线网络服务。盐城相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投入更多资金,不断完善旅游景区的网络信号建设,随时随地保证网络畅通。(3)精心设计直播内容。马蜂窝旅游的《旅游直播时代——文旅生态洞察2020》报告显示,相比于“卖口红式”以低价为优势的电商直播,旅游直播的观众往往先被直播内容吸引,进而形成旅游消费决策。这就要求旅游直播的内容具备独特性。一方面,需要准确定位旅游资源的自然文化特质,并分类设计旅游直播的内容。例如,针对野生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大纵湖湿地公园等自然型资源,基于其特殊性,主播可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以情节话的叙事打开观者的想象空间,向观者广泛营销盐城优质的生态环境;针对河流水系、果林、农田等乡村生产型景观,则需要主播进行浅层次的知识解读,围绕盐城特色农产品,直播其耕种过程、农产品制作过程、生态农业知识等内容,以提高受众的视觉体验和收获感;针对手工技艺(如东台发绣、大丰瓷刻)和民间文艺(如淮剧、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主播应注重高层次的情感和价值输出,向观者传达文化背后的深厚底蕴,进而诱发其旅游动机。另一方面,为了在观众脑海中形成完整的旅游体验,降低其旅游的不确定性,主播在直播过程还要时不时穿插介绍和景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特色的美食、琳琅满目的购物产品等,进而强化其出游动机,实现网络流量向线下销量的转化。(4)加强主播人才培育。主播是决定旅游直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优秀的网络主播可以强化观者的出游欲望,而各方面综合素质欠缺的网络主播则会起到反作用。鉴于此,筛选并培养优秀的主播至关重要。第一,文旅局领导担任主播。“飞猪”曾通过分析其“城市活力周”的数据发现,文旅局局长直播对拉动当地文旅复苏效果显著。桂林文旅局副局长张志红直播带动桂林旅游热度增长超60%;三亚文旅局局长直播当天,三亚即登上飞猪平台城市热度榜榜首。这些平时只能在新闻中看到的人物,竟然走到了直播屏幕前,还与观众进行互动、回答网友评论,瞬间拉近了双方距离,提高了观众对城市的好感度,且这群人是最了解当地旅游资源及特色的人,能够详尽地讲解各种旅游攻略。盐城文旅部门可效仿桂林和三亚的做法,由文旅局部门领导担任主播,在直播前对其进行操作和规则方面的培训,使其直播助力盐城旅游业复苏。第二,培育导游成为网络主播。在后疫情与互联网直播时代的叠加背景下,大量专业导游转型主播。导游拥有专业资格证书,掌握各种技能,更熟知当地旅游资源,对旅游内涵和本质的理解较普通主播更为深刻。201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导游自由执业政策,意味着网络直播在当代可成为导游获取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线上他们是旅游主播,通过直播推荐和内容输出获得个人品牌ip和潜在客户;线下则恢复导游身份,可以通过实体旅游服务获得新收入。因此,盐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有意愿参与旅游直播的执业导游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直播技术,以快速实现流量变现。(5)关联旅游产品与主播。目前,网络上很少有素人主播或旅游达人对盐城旅游景区进行直播。例如,云南大理古城和大丰荷兰花海同样作为4a景区,每天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大理古城直播的用户远超荷兰花海。因此,为吸引素人主播和旅游达人直播盐城旅游,盐城当地的旅游企业有必要创新主播的获利方式,使主播除平台打赏和分成之外,还能根据其直播的效果获得额外奖励。此外,盐城旅游景区各具特色,不同景区应根据其不同的细分市场选择合适的主播类型,从而避免主播与产品卖点不匹配的现象。(6)寻求多方合作。首先,积极与主流ota平台(携程旅游网、去哪儿网等)合作,利用平台限时特价门票等活动,提高网友对盐城旅游的关注度;其次,利用抖音、快手等当下热门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在平台上开展旅游直播,提高盐城旅游的知名度;再次,可以借助草根网民的力量,鼓励盐城当地居民在短视频平台或微信朋友圈展示盐城的旅游魅力,根据视频点赞、转况对其予以资金或免景区门票的奖励;最后,可与盐城当地网红或名人进行合作,邀请其作为特邀嘉宾进入直播间,利用他们自带的流量,提升直播效果,提高直播的宣传和影响力。

5结语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冠豸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

冠豸山风景区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距县城1.5公里处,风景区范围东经116°45′14″~116°53′22″,北纬25°40′02″~25°46′12″,面积102.61km2,核心景区53km2。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等景区组成,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丰富。该风景区于1986年被评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冠豸山属于典型的中年早期丹霞地貌,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种类齐全,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

1风景区旅游资源

冠豸山风景区已开发的独立旅游线路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和九龙湖。

冠豸山―石门湖游览线路也可单独游览,游客在冠豸山、竹安寨游览既有步道观光,又有景点游览;游客在石门湖、九龙湖游览主要是坐船观景,游览时间在座船上。步道游览观光活动主要时间花在步道和主要景点、景观上,游览活动情况见表1。

表1步道游览活动情况

围景区内需停留游览的景点该景点游览活动区面积(m2)游客在该景点的平均游览时间(min)各段旅游线路

序号景点名称该段旅游线路名称该段游览步道长度(m)游客在该段线路游览步道上的平均游览时间(min)

冠豸山―石门湖景区1法云寺30015冠豸山―石门湖线路120050

2雁门书院805

3客家博物馆1005

4东山草堂6010

5灵芝寺20015

竹安寨景区1仙桃阁10010竹安寨线路130060

2双剑峰10010

表2水上游览活动情况

景区名称正常水域面积

(km2)渡轮数量(艘)可乘人员

(人/艘•次)往返时间

(min/艘•次)

石门湖0.2267840

九龙湖0.80978100

1.1服务设施

景区内服务设施主要有停车场、公厕及服务点。由于冠豸山风景区离县城只有1.5km,住宿、休闲等服务设施依托连城县城的酒店、宾馆。

在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和九龙湖各有一处停车场,可容纳车位数见表3。

表3冠豸山景区停车场车位数

停车场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九龙湖

车位数(辆)1806030210

冠豸山风景区内共有公厕15处,其中冠豸山景区5处,石门湖景区3处,竹安寨景区4处,九龙湖景区3处。能满足游客在景区内的需要。

目前连城县城已建有3家三星级酒店、30家宾馆和酒店,总床位数1350个。

1.2景区内环境质量

根据连城县环境监测站于2005~2007年对景区内石门湖、九龙湖水体采样监测结果,石门湖、九龙湖水体环境现状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二类标准内,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

根据连城县环境监测站在冠豸山、石门湖各设的2个监测点位,近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其日均值分别为0.005~0.008mg/m3、<0.015mg/m3、0.006~0.016mg/m3,景区内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

2景区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包括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经济环境容量以及旅游社会环境容量[1-2]。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指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在旅游资源不会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基本空间标准下,旅游地的游览活动空间(含旅游服务设施,如游船)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旅游经济环境容量是指在不超越旅游经济发展要素(如水、电、粮食等)供给能力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旅游社会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和抵触情绪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

2.1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可分2种情况:各景区相距较近,游客可一次性游览所有的次一级景区;游客只选择游览部分景区,则将几个分景区的旅游空间环境容量相加。根据文献[2],本文采用如下公式来计算各景区的空间环境日容量:

式中:tSCC―景区的空间环境日容量(人),

mj―第j个景点的游览活动区面积(m2),

m0―游览区人均空间标准,这里取10m2/人,

t0―景区开放时间,这里取9h,

tj―游客在第j个景点的平均游览时间(min),

ni―景区内第i段游览步道长度(m),

n0―游览步道基本空间标准,这里取5m/人,

ti―游客在第i游览步道上的平均游览时间(min),

n―景点数,

m―景区内的游览步道数,

C―景区的非活动区接待游人数量,这里可忽略不计。

由上述公式和表1,可计算冠豸山、竹安寨景区的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分别是:tSCC冠豸山=3390人/日,tSCC竹安寨=2880人/日。

石门湖、九龙湖现有游轮及其定额乘员如表2。考虑湖面水域宽度和水上交通安全,每日发船航班次进行控制,由此计算得出的游湖观景空间环境容量见表4。由表4可见,进行冠豸山―石门湖游览线路时,其旅游空间环境容量为2340人/天。

表4游湖观景最大的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景区名称渡轮数量(艘)发船班次往返时间(min/艘•次)每日最多发船班(艘次/天)旅游环境容量(人/天)

石门湖61班次/20min40302340

九龙湖91班次/30min100201560

注:每天开放时间为10小时。

2.2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冠豸山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植被丰富。据林业部门调查,有维管束植物194科576属1101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70属127种,裸子植物8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52科496属961种。

该风景区游览以观光为主,旅游线路基本固定,各名贵植物、历史文物都立有保护牌,游客游览不会对景区内植物、植被和具观赏性质的山石造成影响和破坏。因此该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主要指地表水环境及大气环境等对旅游及其相关活动的承受能力。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可用下式计算,通过要素计算,依据“木桶原理”取最小值。

式中:teCC0―自然状态下的旅游生态环境日容量,

pi―每位游客每日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

Si―自然生态环境每日可净化吸收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

冠豸山风景区由于离县城只有1.5km,游客住宿不在景区内,游客只在景区游览观光,停留时间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垃圾。景区内在固定点设有垃圾收集桶,垃圾定时由专人收集运送。景区内地表水域有石门湖、九龙湖,其水体质量现状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二类水质,两个湖周边无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景区内地表水环境良好。

景区内各服务设施产生的废水由于管网收集后,进入县城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游客住宿在县城,住宿所排放生活污水由县城污水管网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根据对连城县环境监测站对文川溪下游黄坊断面的监测结果,文川溪水环境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三类水域标准,符合该水域功能规划要求。

因此,该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不是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

2.3旅游设施环境容量

主要指供水、供电、通信设施,道路、停车场等对旅游及其活动的承受能力(包括住宿设施及其服务承受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DCC―旅游设施环境日容量,

Gi―第i种要素的日供应量,

Hi―每人每日对第i种要素的基本需求量。

连城县自来水公司设计可供水能力为25730m3/d,实际供水量为16600m3/d。县城人口5.4万人,按人均用水量150L/d计,生活用水量为8100m3/d。规划工业用水量为5000m3/d,实际工业用水量为1500m3/d。按现有实际供水量计,扣除规划工业用水量,可供生活用水量为11600m3/d,保证县城生活用水量后还剩有3500m3/d,可供宾馆和酒店用。按游客用水量为300L/(床•d)计,可供11666人/d游客用水。

按连城县城现有供水接待能力来量化,tDCC=11666(人次/d);按设计可供水能力扣除工业规划用水量和城区生活用水量,计算tDCC=42100(人次/d)。由此可见,旅游设施的住宿接待能力主要受床位数的制约。实际上连城县离龙岩、永安、上杭、长汀较近,在连城住宿的游客量较少,据调查县城酒店、宾馆的住入率不到30%。因此,该景区的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也不是旅游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

2.4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及社会环境容量

旅游社会环境容量[3]的大小受旅游开发阶段和当地居民参与开发的程度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在早期阶段,旅游开发能较大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大量涌入持欢迎态度,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很高。但开发进入后期以后,旅游开发在推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效应减弱,加之大量游客到来后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可能导致旅游地社会环境容量的迅速下降。

由于旅游业可给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地政府正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当地居民对旅游业持欢迎态度。因此当地居民的社会心理容量能力较大,不会对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造成限制。

综上所述,根据木桶原理,冠豸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为:

tCC=min(tSCC,teCC,tDCC)=tSCC。

冠豸山风景区总体旅游环境容量为:

tCC总体=tSCC冠豸山¬+tSCC石门湖+tSCC竹安寨+tSCC九龙湖=10170人次/d;

冠豸山―石门湖游线的旅游环境容量为:

tCC冠豸山―石门湖=min(tSCC冠豸山¬,tSCC石门湖)=2340人次/d;

九龙湖―竹安寨游线的旅游环境容量为:

tCC竹安寨―九龙湖=min(tSCC竹安寨¬,tSCC九龙湖)=1560人次/d;

冠豸山风景区“一日游”(一日内游览全部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tCC一日游=min(tSCC冠豸山¬,tSCC石门湖,tSCC竹安寨,tSCC九龙湖)=1560人次/d。

3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分析

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4]是旅游实际接待量占旅游环境容量的百分率,一般可用日容量利用强度来表示:

式中:ti―日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

FQ―实际日旅游接待量(人次/d),

eC―旅游环境容量(人次/d)。

根据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提供的2006~2007年冠豸山风景区旅游接待人数统计数据,景区日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见表5。

表5日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环境利用强度

景区名称旅游环境容量(人次/d)日旅游接待人数(人次/d)日旅游环境利用强度(%)

2007年2006年2007年2006年

日均数节假日高峰日均数节假日高峰日均数节假日高峰日均数节假日高峰

冠豸山33903752350374220011.16911.065

石门湖2340167235011022007.11004.794

竹安寨288011011001109503.8383.833

九龙湖15601951200167100012.57710.764

注:旅游接待人数由连城县冠豸山管委会提供。

4结论与对策

4.1结论

冠豸山风景区的总体旅游环境容量为10170人次/d,冠豸山―石门湖游线单向游的旅游环境容量为2340人次/d,竹安寨的旅游环境容量为2880人次/d,竹安寨―九龙湖游线单向游的旅游环境容量为1560人次/d,所有景区“一日游”的旅游环境容量为1560人次/d。

冠豸山风景区现有日均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偏低,而节假日高峰时旅游环境容量利用强度较高,其中节假日高峰时石门湖几乎达到饱和。

4.2对策

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越独特,对旅游者就越具吸引力。据以上研究,冠豸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旅游市场营销和定位需加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冠豸山风景区进行旅游规划,正确认识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应突出丹霞地貌和山水风光特色以塑造独特的旅游总体形象,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同时遵循保护优先、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生态与文化真实性、公众参与等原则。

二是制定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实行旅游预约,分流高峰期客流。调查游客对冠豸山风景区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预测旅游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策划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建立旅游预约制,在节假日高峰时对游客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划区分流引导或疏导,如提前预测高峰日可采纳旅游客量和超载情况,旅游信息,指导旅游者选择的游览线路;运用其它景区游览分流,如节假日高峰时引导游客游览竹安寨―九龙湖游线;在石门湖景区采取限时限量售票。在平日时,适度调整门票价格,采取多类型浮动票价,满足游客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平日景区的游客量,使旅游环境容量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

第三,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较大,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但还需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景区内的寺庙、祠堂、销售点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最后,要加大连城县城市政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加强酒店旅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锐.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1996,(6):12-15.

[2]王剑,彭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岩溶,2007,26(2):183-187.

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篇10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部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部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