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9:51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1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现代医学教育创新思维

Developmentofmoderntechnologiesimpactedonmodernmedicaleducation

YuXichong,Yangwei,wuBola

wenzhoumedicalcollege,wenzhou,325035,China

abstract:thenetworking,integratingandfastingdevelopmentofmoderntechnologiesdemandedtalentswhoshouldhavebroadvisioninsomefieldsandprocessteamspiritandcreativeideas.inthepresentarticle,wewilldiscussthecharacteristicsofmodernmedicaleducation,theeffectsofthemonmedicaleducationdevelopmentandthepossibleresults.

Keywords:moderntechnologydevelopment;medicaleducation;creativethinking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1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著、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3.3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3]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优秀的创新性想法。

3.4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3.5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展新视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最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浩明,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社团的国际合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7.

[2]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1-4.

[3]王跃新.现代科技革命与创造性思维的互动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21-24.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2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现代医学;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050-02

医学这门主要是在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当中进行转化,医学主要就是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研究,当前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医疗市场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加,医院需要转变当前的正在使用的医学模式,促进医学自身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医院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促进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1医院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内容

1.1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通讯系统

首先需要是建设出来的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样才可以促进现代医学信息的良好传递,利用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建构网络系统架构。对于后天大型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具有很强先进性的前台分层级的网段设计也要给予有效的利用,使体系结构可以实现快速性和有效性,使当今现代医学信息传递的各种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1.2针对现代医院建立数据库

无论是和医学有关的教研,还是和医学有关的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这样一来,现代医学信息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现代医学医疗的基础数据和人事档案管理的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数据库,这些具体的现代医学的数据库可以根据主要的功能特点为基础,进行有效地划分,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子数据库。

1.3建立现代医学医疗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的医疗管理系统需要以医学特点为基础,对于当前的科学技术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人们对于当前医院医疗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医疗管理系统需要尽量满足这些要求,医疗管理系统的监理需要始终围绕着患者的实际需求,患者需求就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建立具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2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

2.1先进性原则

要想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选择硬件和软件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对计算机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挖掘,对于软件质量控制未来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效的结合。

2.2实用性原则

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结合医生的实际使用能力,还要利用各种渠道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采用的技术要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采用的技术在一段时间当中都要处于领先的水准。对于投资生产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节约。

2.3安全性原则

使用要具备标准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软件开发和相关安全规范的具体要求需要得到满足,采用的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威信度和标准化,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在现代医学技术当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3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的措施

3.1开发具有医院特色的信息资源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以医学需求为基础,构建具体的专业局域的网络,这个网络要具有自身的特色,包含的网络要具有自身的实效性。现代医学的信息网络发展的基础就是当代的医学信息资源。构建局域网络后,其定位和知识的把握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网络上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整体的建设工作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具有竞争性和个性化以及准确度,在资源获取的时候,自身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一来,医学工作者也可以很便利的去获取知识,对于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可以轻易地去使用,提高实际的工作效率。建设现代医学信息资源的网络,需要具有专业性和竞争性以及包容性,建设的系统信息资源要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

3.2进行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我国在这些年不断进行完善,医院相关的管理者需要将自身的观念和模式不断进行更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提高实际工作效率,使实际的管理工作层次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针对当前医院的管理理念,需要得到及时更新,适应当前的计算机网络,以此为基础,使具体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医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使其可以为自身的业务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进行有效的联合,使医学手段更加具有专业性,而管理工作也可以一直保持在先进的阶段金。网络化的信息系统需要提供标准化的工作,使具体的行为可以得到规范,将管理的力度需要不断进行提高。和管理有关的规定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使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可以不断得到强化,使资源可以实现有效的共享。

3.3加强玩过管理等工作

网络安全和网络系统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网络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前提,就是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地更新,无论是网络的硬件,还是网络的软件,都在不断地发展,针对当前的医学信息计算机网络,需要得到不断地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理论和信息资源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计算机网络的维护管理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使当前的医学计算机网络高效和安全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实现。针对当前的医学信息服务,主要使医学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使现代化信息服务工作可以得到更好地开展,以此需要以医学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方面的研究需要得到加强,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各种科学和先进的技术方法,使不同的医学工作者的需求特点可以得到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促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当前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医学计算机网络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医院计算机网络需适应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进行全面的论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医院计算机网络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掌握当今最先进的医学信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谈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J].民营科技,2013(11):96.

[2]王巍.关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126,128.

[3]沈惠德,陆培明,范启勇.上海市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实施与效果[J].中国医院管理,2005(02):20-22.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眼科疾病人工智能眼健康系统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疗卫生诊断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1],计算机应用程序也给医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发展。目前学术研究上已经提出将计算机辅助诊断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质量的不断提升,新的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推广,疾病诊疗系统已成为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2]。

1.中医眼健康

中医中对人体健康分布研究,例如通过眼睛的健康程度衡量一个人的整体健康,其原文翻译成白话文解释就是“人的目光要炯炯有神,给人没有在发呆的感觉,这样说明了这个人的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而且五脏六腑健康,功能良好”。另外《黄帝内经》[3]也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人的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4]一说。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人的眼睛研究十分深入,在几千年以前就能发现眼健康对人体健康机理的表现,他们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为人体的五脏,眼窝是整个人的精气表现,肾的表现则体现在瞳孔上,肝的表现则体现在黑眼球的形态上,最后眼球的血络分布则体现的是人体心脏的功能是否良好。由此可见,眼睛的健康状态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医学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革命,1991年,陈氏等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中医学诊断[5],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医学诊断的具体方法,并以中医病历为实验数据进行了专题研究,开辟了人工智能应用于中医诊断的先例。施氏等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基于舌诊的八纲辨证诊断[6]。

2.国民眼健康形式

据2011年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7]》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率最高达85%。据有关部门调查,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屈光不正(不含老视)的患病人数为4.8亿至5.31亿,且超过90%以上的屈光不正是近视。我国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37亿至4.87亿之间,患有高度近视的总人口高达2900万至3040万。2012年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未矫正的老视患病人数约为3.7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7.83%。据某机构预测,中国政府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国民视觉健康政策,预计到2025年,我国近视发病率将面临超低领化,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发病率将增长到50.86%~51.36%,患有视觉健康疾病的人数接近7.04~7.11亿。其中高度遗传性近视的总人口将达到4000万人,届时我国的近视人口将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

3.眼健康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功能的提升,各领域学者都在开发研究医学专家系统[8],医学专家系统的产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使得现代医学诊疗手段将达到新高度。本文所述的眼健康系统属于医学专家系统的一个医学领域服务分支,眼部健康系统可借鉴数据库关于信息存贮、共享、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技术,为数据库的管理、设计及大型数据库建设、共享数据库和散列式数据库提供帮助。为了改善眼健康专家系统的特性,增强眼健康系统的服务性能,扩大规模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眼健康系统,可集中多种知识的表达形式为一体(例如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健康系统的高速处理综合问题的特点,提高系统识别能力,全面优化系统功能,有效地模拟眼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用的直觉和模拟诊断功能;开发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模拟系统将会以类似人类眼科专家的方式传递信息,与用户深入沟通,用户可以向系统寻求常见的病症解释、咨询病情,必要时还能对患者进行心理谈话;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模块,采用图像接收设备,可直接将采集的图像进行图像分析产生数字化信息,也可由人类用户自主提出问题,从而使系统收集病症信息。将网络技术用于眼健康系统,一是可采用散列式的数据库架构,将标准的比对基数据按其特点分为相关数据库,这样可以提高数据安全性,方便系统比对用户体征健康数据;二是可采用分布式推理方式,改善系统环境的运行承受能力,优化系统智能化的计算速度和其灵活性;三是大力发展远程服务能力,为眼健康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为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社会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眼部健康系统不会像人类医生一样会受疲劳、紧张和外部压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对患者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它的优点不但可以综合众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提高智能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批量生产,使得其造福人类。我们相信:未来的智能专家系统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专家的能力[9],他将成为医生的最得力助手,是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创新性革命。

4.结语

当代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人类文明走上了新高度。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人口质量下降,国民健康中视觉健康往往得不到应有关注,因视觉问题造成的各类社会问题面临巨大挑战[10]。眼部健康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治疗这一层面,我们常说扼至住命运的咽喉,是的,只有在疾病未发生前发现它解除安全隐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关注国民眼健康刻不容缓,为提高人口素质,我们急需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新型医疗服务系统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尹荣章.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996(Z1):34.

[2]张长丽.新型锌离子荧光探针的细胞和组织造影研究[D].南京大学,2007.

[3]南京中医学院医U教研m.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闫瑞丽.泛用清肝明目治眼疾之谬误[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

[5]宋红.用于医学辅助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的应用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6(2):141-144.

[6]谢铮桂.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中医舌诊诊断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4):26-27.

[7]胡佩瑾.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6):391.

[8]李潜.专家系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3(2):101.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4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R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93-01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建立现代中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使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和诊疗水平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1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1现代中医教育对人才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仅有很少数的私立中医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高等本专科中医院校40余所,全国有12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设置了中医药学院,系或专业,大批名中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任教,建设了一批中医药精品课程,教育模式向多元化,规模化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从单一教育层次向多种教育层次转变,从单纯的医疗人才培养向中医药与理,工,文,管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转变。

1.2中医药逐步被世界接受:目前,我国与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有关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兴起,西方教育界对中医高级格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重视起来,许多国家开始和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合作办学,自1992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创了西方正规大学第一个中医专业本科教育,澳大利亚又先后有4所公立大学开设了中医学教育。

1996年英国的middesexUniversity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全英,乃至全欧洲第一个中医学士课程,现在英国已经有11所正规大学在其卫生学院开设了中医,针灸本科或硕士课程,占全英开设卫生学院大学的22%。

1.3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技术,代表传统中医诊断技术水平,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临床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近6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进一步重视了中医药诊疗疾病的新技术探索,在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优秀的中医人才:当前我国中医缺少的是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的优秀中医理论人才,也缺少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学教育来看,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同时中医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脉象、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及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2.2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不相信中医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对中医自身传统的冷漠,导致中医学术界目前的现状,中医的发展本身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完善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框架之内的,这种发展可以是无限的,如果任意想突破这个框架,必然导致违背客观规律。

3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3.1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现代化要求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还要对药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现代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也要讲透,即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

3.2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及多学科研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深刻理解中医中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完善中医理论,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研究和学术发展研究等,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把握和利用好中西医相互融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这一世界性发展趋势。

同时近年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医学也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忽视的力量。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要从其诊疗原理出发,保持和发扬其优势和特色,满足现代人类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要达到这个需求,就要赋予传统技术的现代性,必须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如: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将是中医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4]。

4结束语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渐进过程,需要中医界花很大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对祖国医学进行系统挖掘和完整的继承,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吸取中西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之长,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平,从国际化发展趋势探讨中医现代化2007.3

[2]韩亚男,澳大利亚和中国中医药教育比较,中国中医药,2005,1(1):50-51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5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发挥并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处,克服或避免其现存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借鉴的东西。第一,中医现代化必须重视同步更新观念、重建理论、革新手段、确保临床,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培养。第二,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现有的认识和标准为评判标准。第三,中医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完善中医为目的,以多学科的互补为基础。第四,协同攻关,克服小生产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将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科学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原理,缩短了中医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距离。中西医结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的中介与借鉴作用,不可磨灭。

2“知识经济”呼唤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

从科学学与未来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者,莫过于“知识经济”对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毫无疑义,我们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尽管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主,但其教育体制的主体构架及其教学模式等,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医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关系,探索“知识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员“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第一资源同样是具有相应能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既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精髓的人才,“中医现代化”将无法实现,中医药事业无法在知识经济时展、壮大。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必须与社会生产结合,必须进人市场,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按此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是一个高度开放又高度有序的系统,其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高度“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应当是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在我们探求中医药现代化,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除了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资金的短缺、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学科的封闭、中医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亦是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我们应当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来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产业。她既是一种需要国家计划性投人、社会各方多项投人、全民共享、有一定福利性的工作,亦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属性。

要强调指出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分析,现代中医药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中药生产、加工与营销,还包括了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以及中医药教学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出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只有进行转化,只有与生产活动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具体的生产项目,,成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育具有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从其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看,它属于生产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而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从其社会功能看,它要按一定国家、一定社会制度的社会需要、要求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劳动者,它的产品—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人才和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法则来建立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现代化。当然,.从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简单化地照搬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段与方法,而要将其原理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学科的原因,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再生产的实力都不高,尤其是事业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困扰较为严重。无论是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的进程。我们可否考虑,加大中医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力度,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面及数量与质量,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再将其中的相当部份资金投入该项工作,使之成为再生产的资金。若能如此,中医药产业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再生产体系与过程,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制约。

中医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要注意不断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管理和调节其产业活动,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

4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要现代化,必须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即: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知识的激增与陈旧率加快;“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化的速度加快,效用增强。要研究和适应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要适应和满足我国医学的新发展、社会需求及疾病谱变化的预防、诊治的需要,医学的新发展,如:宏观的社会医学与微观的分子、量子医学并存,相互促进;医学工程学的兴起与临床运用日益扩大;心身医学日趋成熟和重要。社会需求变化,如:传统的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个人就诊及单位的公费医疗一社区医疗体系+社区医学。新的主要疾病,如: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及某些老传染病的复发,遗传性疾病、城市病、职业病、心身性疾病的激增。

中医药现代化要适应和满足以上特点与要求,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并与多学科结合与融合,加强自身的学科发展。目前,尤其要注意将自身纳人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6

1.旨在把中医学融入现代科学之林的中医现代化事业是150多年来一个连续不断,并已取得很大进展的进程。

尽管中医现代化有多个侧面,如教育体系现代化,科研体系及程序现代化,诊疗技术现代化,临床病种现代化等,中医理论现代化却是其唯一决定性部分。

传统中医理论是具有自然哲学特征的非实证性为主要表现的理论,这种理论只有形式上的意义,中医学的实质是长期积淀的经验,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建立新的与现代各种科学理论有共同特征的以实证性为主要表现的中医理论,使中医从自然哲学、经验科学成长为理论科学。简言之,即"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王清任)

理论科学相对于经验科学的优势,一是真理性强;二是在发展上常呈质的飞跃的加速型发展。就医学而言,即"基础医学每前进一步,临床医学就会前进十步。"这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意义。

2.经验和理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两种知识类型。经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体验,属感性认识。经验蕴含着真理,但具有表象性,主观性,偶然性等缺点。理论是人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规律的认识,属理性认识。

理论科学以"大"理论为标志。即①学科的知识体系以理论为中心构成,理论是学科的代表;②理论发展是学科发展的动力【1】。经验科学则相反。

自然科学发展史表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验性知识为主,如灌溉技术,造纸术,历法,火药及指南针的发明,铁的熔炼法,丝织技术等;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主要则是理论,如太阳中心说,万有引力定律,光的波动与微粒说,氧化理论,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板块构造理论,系统论等以及在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如电力技术,放射线技术,原子能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2】。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代总结了许多治病经验,而近、现代医学则是从《论人类机体的构造》开始【3】。

3.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已完成了相当大的工作量,①研究全方位采用了从现代哲学、科学哲学、现代科学各学科的原理及技术、方法。如80年代初兴起的中医多学科研究;②研究在中医学各领域如生理、病理、治则、药理、经络等全方位展开及发展;③研究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实证性特征的多种现代中医理论;④上述理论已有相当成熟度而有大量现代中医理论专著出版。如:《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季钟朴)、《中医免疫》(刘正才),《中医病理研究》(匡调元),《中医体质学说》(王琦),《祖国医学肾的研究》(姜春华)、《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沈自尹)、《舌诊研究》(陈泽霖)、《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危北海)、《中医药药理毒理与临床》(李广勋)等。上述几方面表现甚至在现有水平上出现了"饱和"迹象。这些工作无疑是中医现代化事业的最重要进展。

但是,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并未使中医学出现从自然哲学、经验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变,①中医学框架没有改变,显示其知识体系仍以经验为中心;经验是学科的代表。②中医学的发展动力仍是经验的总结。新的辨证方案、新药的产生仍靠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积累。中医学仍呈缓慢的经验积累型,而非理论科学的变革、加速发展型。

总之,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产生的现代中医理论呈现与其学术性质、成就不相称的"小"理论特征。

"小"理论特征损害了对这一事业的信任。理论研究可有可无的想法带有普遍性。在证候实质研究领域,出现了以"药方法理"研究及"病-方"研究取而代之的想法,经络实质研究的必要性更经历了大的波澜。证候发生机理研究在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未受重视。中医多学科研究转入低潮,等。

"小"理论问题直接阻碍中医理论现代化及中医现代化进程。

二、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的非主体定向

1.现代中医理论处于上述从理论上应该发挥作用而实际上并未发挥作用的困惑之中。对这一现象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习惯上从三个方面进行:应用现代科技,接受实证性方法论,中医特色与优势。但在这三个方面上,现代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与现代科学理论同步,而问题仍未解决。这是因为这三个方面涉及的分别是形成理论的新、老方法关系,新、老方法论关系,中、西医理论关系,而未涉及这一现象的实质--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2.现论科学之所以具备"大"理论特征,是因为在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上,理论发展具有主体性。表现在:①理论发展的目标是无止境地追求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其起点是这种认识的不完备性的存在。理论发展的目标、起点包含但又不局限于对经验的解释和经验提出的问题。例如:对大西洋两岸地形的相似性这一现象的解释在大陆漂移说受证实以后已完成,但大陆漂移说的内在逻辑要求把其研究扩展到海底,从而形成海底扩张说。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整合、统一则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而板块构造学说今后又面临着自身运动机制及运动历史两个理论问题。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理论的演变则起源于把相对性原理推广于非惯性系的逻辑合理性。广义相对论更提出了引力波、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引力场影响时间快慢、物质场统一理论等超出当时或现在经验、实验可及范围的预测。②由于经验具有表象性和理论具有本质性,对同一事物所形成的经验知识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必然不同且以后者为判断标准。所以,理论知识体系对于经验知识体系关系的本质是改造而不是证实。例如:进化论的产生改变了生物的人为分类法。

3.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之所以有"小"理论的困惑,是因为在理论与经验关系上,理论发展失去了主体性,成为经验的附属。①把理论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局限于对经验的解释;②以经验知识体系作为取舍理论知识体系的标准,认为后者对于前者关系的本质是证实。

对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一贯、最高要求就是理论解释、证实经验。汇通学派的恽树珏鉴于"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而倡"若要捍卫中医,则需将其晦涩之处诠释明白,使举国皆能明了,然后能伸其说。"至当代之研究,虽所用科学技术与恽氏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指导思想却无有出其右者。如"把中医黑箱变成白箱","用现代语言阐明中医科学内涵",经络研究上"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实质"方针,控制论证明了"中医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环核苷酸研究"证实了阴阳学说",证候理论研究均称为"实质研究","机理研究","药理研究为'通里攻下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医急症研究上"临床提要求,剂改走在头,全力夺高效,说明跟在后","宏观病理微观化"等,均是仅仅把理论作为一种说理工具。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公认地在很大程度成了一种解释,证实性研究。阴阳学说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药理论研究,复方药理研究,治则原理研究等,述其要者均只是对中医已发现之经验,做出"从现代科学技术来看也是有道理的"这一说明。

对现代中医理论与经验不相吻合之处则认为不宜接受。如在证候实质研究中微观指标的低符合性一直是导致否认这一研究的重要理由,而不认为这正是理论超越经验的起点【4】。或是以"求同思维",避而不谈。

这就使现代中医理论失去其理论意义,而成为经验之现代训诂。

三、中医理论的第二次主体型发展

1.所以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应建立主体性,从而使中医具有"大"理论特征而成为理论科学。

2.中医理论的主体型发展并非于今斯有。《内经》即是典型的第一次。《内经》的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脏象气血学说、经络模型、术数理论均直接移植自古代哲学【5】,这种移植所考虑的是理论本身的逻辑自洽及完善,并不囿于对医学经验的解释,甚至并不考虑多少医学经验。并依理论体系而重构其经验。

《内经》理论的主体性使其能发挥理论的作用。后世之医学经验(如《伤寒论》均依靠与此理论建立联系而被纳入中医学体系,经验的变革与发展(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当代之肾实证,肝阳虚论)均要先在此理论中找出依据。

但《内经》之理论缺乏实证性,故其主体性及作用仅是形式上的。这也是中医理论现代化工作之缘由。

3.现代中医理论的主体型发展是中医理论的第二次主体型发展。这种发展即:从发展的起点看,不受经验范围之限制,可启于中医经验未达之任何领域,可启于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可启于解决理论在逻辑上不完善性之需要。从发展的目标看,不受解释经验之限制,而在更深更广地把握医学有关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出经验范围的预测,产生超出经验范围的应用技术。故研究主题也不限于"××证(药、治法、经络等)机理研究",而多是"人体生理(病理、药理、遗传等)学研究"。在理论知识体系对于经验知识体系上,应着重在"求异",并发挥前者对后者的判别,改造功能。

4.现代中医理论的主体型发展已有一些例子。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自序》中开宗明义的说:"余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也。"即说明其研究主旨是不受临床经验束缚之纯理论研究。

一些"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概念"如微观辨证,潜隐性证,生理性肾虚等,均在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扩大了经验性诊断的范围,虽然这种扩大并未改变原有经验性知识框架。

证病结合研究提供了单纯证、病研究所不能揭示的许多信息,据此有人提出应建立中西医统一之"疾病状态组合学",研究中医病、中医证、西医病、西医证之分期或分型等疾病状态自身及相互之间更广泛组合之病理意义。这是现代宏观中医理论研究对辨证施治体系之改造和扩展。

从证候机理研究成果看,证候间各微观指标之改变互有交叉,因此可依据微观指标改变对原有的证候体系进行多角度重新分类,以辅助或代替原有分类。

从经验表象而言中医证候与西医病之间似有明显区别,但多年来对此之证实性理论研究并未给二者建立具有本质性差异的定义。这从反面推动了对证、病的统一认识。

5.现代中医理论与现代西医理论必然是一体的,或:只有唯一的现代医学理论。所以,现代中医理论发展除了无止境的创新外,一大方面工作就是引用已有之现代西医理论。后者同样存在理论主体性问题。

参考文献

【1】[苏]п·д·拉契科夫著韩秉成等译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84

【2】潘永祥主编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西德]文士麦著,马伯英等译世界医学五千年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7

一、“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是承认中西医药学各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不仅和西医药学一样,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西医并重,就要在政策、法规和具体工作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决不能以一种医药学为标准医药学的认定为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的医药学的认识在一些方面却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仅就中药现代化及由此引发的新药研制来看,现行的新药评审内容却仅有将现有中药研究成西药的要求,而无将现有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更不要说具体要求了。在以西医药学为标准药学认定的情况下,是难能有“中西医并重”的。如果承认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均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那么,就也应当有将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和要求。客观地讲,中医药学若能吸收现有西药为中药,则中医药学将会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共同发展”的体现在于坚持中西医药学各自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是中医药学人员;西药药学丰富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是西医药学人员。当今,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突出所在,是实现现代科学化。由于中医药学在我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一些西医药学人员愿为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大好事。但是,现实不能不承认,有些西医药学人员出于为丰富和发展西医药学而吸收中医药学的一些有益内容,例如吸收中药或从中药获得新西药,但若将此说成是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实质却成了以西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来代替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显然,这就不是“共同发展”的问题了,此情况在强调中药现代化的今天,还是容易见到的。例如,西医药学人员从中药麻黄中得到西药麻黄素、从中药黄连中得到西药黄连素、从中药青篙中得到西药青篙素等,就被有人称作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的认识。客观上讲,麻黄素、黄连素、青篙素等,至今尚不具备中药内涵,还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若相应的中药麻黄、黄连、青篙等都如此发展,中医临床将无药可用。可见,离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谈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只能是中医药学的消亡,根本谈不到中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

为了确保中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对中西医药学人员作个大体界定,是有益的。所谓中医药学人员,决不能以中医药院校毕业、在中医药机构工作年限为界定标准,而应当是这样一类医药学工作者:承认并坚持中医药学理论,即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自己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对西医药学人员界定也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标志。离开中医药学理论的人员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很难达到与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很难实现的。例如中药现代化,实质和根本在于得到具现代化科学内容的中药,即仍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否则,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充其量是中药西药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8

1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及其缺陷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以生物学观点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大大提高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为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表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中,脱离人体整体性进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临床医学中过于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妨碍了对疾病发生受多因素影响的全面认识;重医疗轻预防等[1]。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带入医学领域,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正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思维结构和医学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问题认识的思维结构和医学观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趋势,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1完善临床思维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医学,以单一生物因素进行临床思维和观察,立足于确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观察上重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上寻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这种单一生物因素的临床思维结构和方式,限制了它对疾病观察的视野,对现代慢性病的诊治,生物医学模式是无法解释其病因和疾病过程的复杂变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2.2更新医学观念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医学观念,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2.2.1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

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2]。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医生认为医学是纯自然科学,在实践中,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疾病,这是片面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是现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产生一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特征如《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表明21世纪的医学除向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外,还向着宏观的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要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从医学的双重属性出发,全面、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解决当代卫生保健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

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因素作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观察疾病的视野,是它的重要缺陷。现代慢性病病因复杂,绝非由单一生物因素所致。据调查,我国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前10位疾病顺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病,这10类疾病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37.3%、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3],美国的情况类似[6]。这表明现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其发生与表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形式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如竞争激烈、婚姻失败、家庭暴力、丧偶、亲密家庭成员死亡、过于疲劳等,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据报导,118例神经精神患者中发病前有过工作紧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惊恐占12.7%[3]。紧张心理易导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会关注。所以临床医学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防治上要兼顾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2.3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观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认识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同的医学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从单一生物因素去认识健康,认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当疾病被治愈又重新获得健康,所谓“无病即健康”,这个健康观是片面的,消极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从心理、精神观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4],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扩大了人们认识健康的视野,对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9

作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平台,作为浦东“7+1”生产力布局“张江高科技园区组团”成员之一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配合上海市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举措,积极将“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贯穿落实到园区发展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实现园区经济形态向现代化、集约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构建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医疗服务业繁荣,且两者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打造出蜚声中外的“东方医谷、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遵循创新规划

构建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东方医谷”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在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筹建的新型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03年4月,位于浦东周康地区,规划面积11.79平方公里。2009年,浦东与南汇合并,浦东新区提出“7+1”生产力布局,医学园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区并列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下属的三大开发区,正式成为“张江”的一部分。

医学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CRo)及现代医疗服务产业;以亚洲一流、世界先进为目标,建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亚洲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地;以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型的医学示范园区为蓝图,打造环境优美、科技领先、生态和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2003年,美国帕金斯・伊斯特曼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被确定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案。规划中将依托国际医院、康复机构、医学院校三大主题,形成一个集约化的“医学社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机构,使上海医学、医疗水平全方位得到提升,通过提供研发、资讯网络等庞大的共享设施,保证和促进医疗实践、医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医械/医药企业、商务配套三大主题,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引进全球知名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及医药服务外包(CRo)企业,也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展示、销售功能紧密集合,在强大的科研、学术交流储备资源上,迸发巨大的生产能量。

医学园区科学地分为六大功能区,包括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医学院校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医学研发区、国际商务区。这六个功能不同的区域,疏密有致地聚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保存了各区域的独立性,呈现出“树的年轮”的形象,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整体,和谐地构筑起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展示交易-物流仓储)和现代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临床研究-诊断治疗-康复体检)两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的有序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设计理念,既表现了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寓意,也凸显了园区以发展生命医学科学及产业为历史使命的主题。

根据战略规划,2020年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机制灵活创新创业氛围浓郁,集聚效应优势凸显、初具规模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学示范园区――“东方医谷”。

营造创新生态

打造医疗康复和生物医药和谐发展的产业链

技术创新只有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应用所需的共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快速扩散,才能实现技术跨越,率先在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目前,国内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多都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医学领域创新扩展,构建“医疗、康复、科研、院校、产业”全面发展的创新产业链,营造出医疗服务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

构筑国际水准医疗服务平台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迅速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现代的医疗机构,构筑起了拥有国际水准的医疗平台。

2009年,拥有全球最领先技术的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为上海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国内首创“建、管、用”分离现代盈利性医院模式,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借鉴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管理经验,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资源并向全球开放,由一家综合性医院及多个专科中心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医疗平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正式开工已经进入读秒。该项目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创新的试点项目,将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上海打造亚太医疗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国家卫生部审批,土地和工程建设程序有望快速启动。国际新安妇产医院、日本德泰口腔医院、德舟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干细胞中心等项目都已签约落户园区。

创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截止2010年底,园区已落户实体企业超过近百家。

在医疗器械方面,已集聚了数十家中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全球医疗器械三巨头之一的西门子医疗,全球知名的呼吸机麻醉剂生产商德尔格医疗,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微创医疗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2010年,国际医学园区医疗器械产值更是已经占到全市的12%。

在生物医药方面,逐步形成以德赛、凯创、执诚、东方基因为核心的诊断试剂产业集群;以巨擘上药集团、艾力斯、先声药业等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全球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市值最大的公司美国科文斯、桑迪亚为领军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

此外,也形成了以医谷现代商务园、时代医创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为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区。

在发展提速的同时,园区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发展原则,做好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规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医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上海国际医疗器械产品交易市场、上海肿瘤科技园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高专和出版印刷高专等8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十二五”重大投资项目,为园区的中期发展谱写了宏伟的蓝图。

创新医院运营模式

铸就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

上海市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抓手,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现代医疗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向。2011年3月16日起至3月22日,上海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上海市2011年至2012年将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上海将建设浦东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使其成为本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发展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的外资医疗机构。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积极承担起建立上海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历史重任,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汇集了八家现代医院签约入住,其中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已开工建设、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卫生部批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推进迅速。而其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更以“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成就其在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以“园院合作、服务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概况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按照“政府引导、要素组合、院校参与、市场化运作、国际化管理”的做法,借鉴国际现代医疗机构的成功运作经验,实行“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该项目基本设想是借鉴新加坡特许医疗服务和美国Cooperatepractice模式,在园区建立独立法人的、提供现代医疗服务的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该项目已获卫生部正式批复,冠名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吸引具有行业优势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学科)入住,并聘用具有现代医疗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管理。

“建”: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牵头、大部分由社会投资成立。

“管”:医院管理借鉴国际现代医院先进管理模式,由投资管理公司选聘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parkwayHealthmedicalCenter)负责运营、管理。该集团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现代私立医疗机构提供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和文莱等国家拥有12家国际医院,提供40多个专业的顶级医疗服务。

“用”: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交大医学院及其十二家附属医院(其中十家为三甲医院),以及其他医院的优势专科,建立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入驻的优势专科必备条件:有专业优势,有市场空间,有经济效益。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的意义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在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际化现代医疗项目,有利于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1)承接公立医院改革所剥离的特需服务,一并解决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在上海市的医改方案中,将在三年内逐步把特需医疗服务的床位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所以需要提前在公立医院之外,建设提供新型特需服务的基地;此外相关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问题将受到空间、资金等方面的多重困难。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一方面,开创了“园”“院”携手合作,建立起现代化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的新模式;同时创新采用“建、管、用”分离的先进运作模式,探索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透过交大医学院附属现代/优势专科医疗资源及特需服务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汇聚,在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解决了公立医院现有现代/特需医疗的发展问题,承接解决了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2)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推动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相匹配,1997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同时提出:围绕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30个左右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若干所现代化综合性、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进程的加速,打造一流现代医疗,应成为构建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建设,将示范并引领众多现代医疗服务机构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汇聚,进而形成以现代医疗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将有力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此外,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医疗管理运作模式,将逐步形成拥有国际上领先的医学技术水平,并与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竞争优势,成为拥有满足国内外人士现代医疗需求服务能力并具备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医疗市场的医学中心平台,有力推动上海市“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3)贯彻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精神,有利于医改的深化。

201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随着政策细则的颁布实施,非公立医疗机构及外资医疗机构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主体,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2.5亿元,是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其它八家社会投资方共同参股成立,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创建现代医疗机构、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格局,切实落实“意见”精神,促进并优化上海医疗服务多元化、多层次格局的形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全方位措施保障

打造综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紧紧围绕上海市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浦东的高端医疗服务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发展,付诸提供全方位措施保障,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生产先进、生活和谐、生态文明”的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

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是指凸显科技创新能力,配套政策环境保障,适宜高端人才集聚的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生活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区域。它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的孵化和发展基地,必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链战略招商:医学园区在注重龙头项目引进的同时,开始着眼完整产业链的打造。高端引领,服务推进,医学园区专辟了医谷现代商务园,留学生创业园,时代医创园三大子园,加强中小企业的招引和培育,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目前园区内已签约落户的医疗器械企业如全部投产,产品几乎可以覆盖综合性医院所需医疗设备的70%~80%。

提业技术平台:随着产业等级的提升,园区更加注重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全国最大的部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整体迁入园区,为园区医疗器械企业的新产品检测和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服务;设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医学园区服务站,服务园区企业与上海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对接,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进一步探索完善园区企业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全程”孵化服务模式;重点对接张区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园区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通道;以及园区正在筹建的国际医疗器械展示交易中心,将打造成为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全球医疗器械采购中心和产品技术交流中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积极搭建各类公共平台,并获得多项政府认可,这些产业平台的建设为园区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产业氛围。2005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南汇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该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国家发改委授予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2007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该集群是全国首批50个试点集群之一;2008年,上海市外经委批准建设上海南汇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南汇区政府共建上海南汇留学生创业园;2009年园区还获批成为全市19家生产业功能区之一。

引进高等科研院校: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积极吸纳和培养企业和机构的同时,还着眼于培养自己的尖端人才。2006年,园区第一个院校项目――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暨上海交大附属卫生学校正式对外招生,现已有超过6000名学生在校攻读。随着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制药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建成招生,园区内的智力资源将大大丰富,可为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输送各类所需的人才。

提升园区社会功能:加速推进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和公共设施、生活配套区的开发进程;加快园区商业配套及住宅配套的建设,做好园区公共设施和配套区内300亩居住用地的开发和建设;伴随着周边地铁开通,重点做好园区区域内商业网点和交通网点的布局和落实,从各个层面完善园区城市和生活功能。

最尖端的医学科技和知识、最精密的设备制造技术、最领先的生物医学工程、最国际化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最高端的研发人才和医技人员,都将一一汇聚在这里。到2020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专业的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政府沟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世界级的生命医学科学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重镇,辐射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亚太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医谷、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现代医学的发展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医学信息化;发展前景;研究

1.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加快了人类信息社会的建设步伐,信息化、数字化已经逐渐进入到医学的各领域中,成为医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改变着医学的教学、研究、医疗服务等的诸多传统方式,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不仅为医学的认知带来了新的渠道,转变了医学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方式,同时也为医学界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新的伦理问题等。因此,在医学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学中,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如何?对医学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不可否认,医学信息化的建设是长期的,只有符合医学发展的信息化才具有生命力。在医院中,我们随处可见的Ct、彩超等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医疗收费系统、医疗信息处理系统等,还有在医学教学、科研领域,都逐渐开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提升教学与科研的水平。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与改造与创新,使得医学的教学、科研、临床、管理、药品、医学器械的研制等都在借助信息技术来加快自身的发展,很难想象没有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医学院校或者医院将会使什么模样。

2.信息时代医学信息化所面临的新挑战

2.1数据的共享问题

美国在医学信息化数据的共享方面比较开放,美国的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对科学家是无偿提供研究的。但是,在我国的生物医学研究部门或者是医疗机构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科研与临床数据,这些数据目前大多数仍处于独立使用的状态中,各机构之间缺乏数据共享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在实际中,这些医疗机构之间由于存在各种利益关系,一般都对自己所持有的医学科研数据及诊疗数据资料保密,不愿意向同行与社会提供数据共享的服务。

2.2数据标准化的问题

美国的著名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基因租的科学部主任表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建立统一的电子医疗系统,这些医疗病历系统应该具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我国的医学现实中并非如此。各医院存储的各种数据标准不同,不同的系统在存储的信息方面也不一样,目前,医疗系统与医疗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数据标准很难实现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医疗设备的生产厂家、医疗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之间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造成的。例如:不同的医院对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病例数据信息的记录格式、标准不同,而信息中心的数据存储设备在构架上也不相同,这就造成各医院之间的医疗数据信息无法实现交流沟通、共享。如果同一个病人想在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就必须在不同的医院分别再做一次相应的检查,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更影响了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期。因此,要想在医学领域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先打破各医院之间的技术壁垒,解决信息化的标准化问题。

2.3医学信息化综合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医学信息学是建立在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实际中,真正了解并掌握、精通信息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非常少。为了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化并促进多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于2009年美国的特拉华大学创立了生物信息学与计算机生物学中心,这一中心集中了来自美国的5个学院的60多名知名教师,并创立了负责多个生物信息学教育的研究项目。纵观我国高校的现状,还尚未成立专门的医学信息专业,或者是生物医学与信息学相交叉的学科专业。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复合型研究人才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自学而成的,或者是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培养而成的。这种状况就造成我国医疗信息化应用人才的严重匮乏,并为我国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带来了阻碍。不过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医学教育界一定会认识到这一问题。

3.信息时代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3.1医学信息化正朝着远程医疗与区域医疗的信息化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经提出过实现远程医疗的发展,很多偏远地区的医院与大城市中具有实力的综合医院之间建立了远程医疗咨询会与会诊联系,但是由于当时采取的是调制解调器的电话网络或较高成本的卫星传输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得以实现,因此也就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网络音频技术、视频会议技术等在医学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并实现了远程医疗教育,从而推动了我国医学影像信息的异地远程传输,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远程医疗发展。随着医学界对信息共享、电子病历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我国医学信息化逐渐向着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2数字化医院是医学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对于数字化医院的定义至今还尚无定论,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它与医学信息化所寓意的实质性内容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我国以病人为中心的HiS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经在很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医护人员、管理者实现方便、低廉、高效、安全的就诊环境与模式,因此,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信息化条件下合理的诊疗流程与复合业务的需求。总之,实现数字化医院在研究、开发、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目前我国医疗领域信息化应用还属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我国政策的推动下、在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时代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将在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德玮,桑梓勤.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卫生位置服务平台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