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0:00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1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半月里村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8-140-03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建村于民国以前,村落大致保留原始的村落风貌,并具有特色民风民俗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由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传统村落已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必游之地,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然而,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过程却困难重重,由于开发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利益主体,对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处理也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否则极易引发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1宁德市霞浦县半月里村现状分析

1.1半月里村基本概况半月里村被誉为“畲族历史文化名村”,保存着众多畲族古建筑、古文物,是霞浦县最具特色的畲族聚居村。半月里曾名“半路里”,后因村部地形犹如半月形,故被后人称为“半月里村”。半月里村山环水绕,钟灵毓秀,不计其数的古民居屹立在这座古老的村庄,给它增添了古朴的韵味。随着半月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2007年被评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又于次年当选为“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这让这座传统村落村慢慢走出大山,走入大家的视野中。当地政府也大力扶持半月里的旅游发展,共同保护畲族文化这一民族瑰宝。

1.2半月里村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半月里村所在的霞浦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全国最大的滩涂景观,又因为独具特色的海边风光,被称为“中国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之首。霞浦的“杨家溪”也是部级的著名旅游景点具有“海国桃源”的美称。除此之外,霞浦的高罗度假沙滩、大嵛山岛等一系列景区都成为霞浦的标志。近年来,霞浦县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环境,全面推动该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出以“水墨畲乡”崇儒为核心的畲乡生态文化风情体验游精品。同时又以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滨海黄金旅游带以及海岛海峡旅游带等滩涂摄影旅游带为卖点,吸引众多摄影人士的眼球。如今霞浦旅游业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时也进一步推动霞浦的经济发展。

半月里村是个仅有300多人口的畲族村落,是霞浦县传统村落旅游的突出代表。半月里传统村落的开发相对较晚,因此躲过了传统村落旅游的粗放式开发风,保留10多座完好的古民居,以其中3座清代古民居尤为出名。村内宫庙“龙溪宫”有近300a的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志茂故居、雷氏宗词及秀才院等均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的附属保护单位,这些古老的文化景点为半月里村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加快半月里村旅游业的发展,村内进行公路候车厅、公厕、简易文物陈列室以及文化接待室的修建,还开通了直达坐班船、快艇和公交车,大大提升了交通的便利程度。加之村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公共设施的提高,外在环境的改观,目前宁德市已把半月里划入“闽东畲族民族旅游专线”,半月里也注册了畲家半月香酒的商标,请规划师再对村落进行规划发展[2]。虽然半月里还未被大批游客观光欣赏,但是半月里的发展趋势已越加良好。

1.3半月里村传统村落开发面临困境半月里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特有众多畲味浓郁的古民居,别具一番风味。但在旅游开发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半月里村整体的和谐与原始的美。由于半月里村是畲族村里唯一供奉妈祖娘娘的畲村,所以每当祭祀节日来临,半月里村就面临游客流量迅速增加的压力。尤其在春夏2季,村内拥挤的情形时有发生。村内幽静的氛围被打破,不仅游客无法正常进行观光旅游,甚至对古民居等也造成了破坏[3]。而且因为村民先前不懂得保护古村,一些村民肆意拆掉古民居建新房,为此还毁掉了5座古民居,造成巨大损失。虽然霞浦县政府对半月里村投入资金进行扶助发展,但由于霞浦县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且半月里村的旅游面积也相对较小,因此半月里村的发展程度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2半月里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诉求

2.1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利益主体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目前传统村落地开发乡村旅游最主要的利益主体有4个,分别是居民、游客、政府以及旅游企业。本文依据的研究,选取半月里村当地村民、游客、政府、旅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当地村民指的是半月里村的原住居民及后来迁徙而居的居住者,他们是半月里村旅游开发的直接关系者。游客指的是前往半月里村游玩的个体或群体。政府指霞浦县政府及旅游局和文化局等半月里村旅游的直接管理机关,拥有对当地资源的协调配置作用。旅游企业指的是外来资本控制的旅游投资企业,他们的存在对半月里村旅游的开发有重大影响[4]。

2.2相关利益主体诉求分析

2.2.1当地村民诉求当地村民希望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能通过餐饮、住宿经营而致富,解决自身的生计问题,同时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利益分成中。村民还认为,必须要注重对民俗民居的保护,这些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地旅游业实施开发的根基,但是现在对古民居的保护还不够到位,部分古民居已经相对陈旧,然而个别古民居内因游客触摸建筑雕梁画栋等不文明行为使古民居发生损坏,因此需要更多心力去保护古民居。村民还认为对于村内特有的习俗,游客应该尊重并了解习俗及当地风情,以更好融入传统村落的环境中去。另外村民提出虽然旅游业的开发使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村内的旅游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节制增加的游客数量,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压力,希望游客能够注意自身行为,提高文明素质,进行文明旅游。

2.2.2游客诉求部分游客认为半月里村由于开发较晚,且地方相对狭小因此餐饮、住宿条件欠佳,希望村落在这方面进行改善。另外村落内有村民生活,村民的生活方式随意,垃圾倾倒在村落角落的现象时有发生,希望能够及时处理,打造文明景区。游客还反映半月里村的纪念品相对缺乏,希望当地设计更加丰富的纪念品供其购买及观赏。

2.2.3政府诉求政府机构普遍认为半月里村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虽然通过旅游当地经济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和其他著名传统村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改善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仍然是首要目标。其次政府机构认为当地村民应改变生计方式,通过开发当地的旅游业从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大多数村民享受到旅游开发的实惠,同时也解决当地的就业压力。另外政府机构还认为当地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得到改善,但是还存在很大问题,缺乏有序经营,且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无法供过多的游客进行使用。因此政府机构需要通过与村民的沟通,了解与村民相关的利益需求,促进当地稳定发展。

2.2.4旅游企业诉求旅游企业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关注点也主要在经济诉求方面。他们认为提高利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旅游企业的管理层多是来自外部地区,当地村民多处于务农或小本经营,与旅游企业管理层差距较大。企业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当地村民,才能较快与村民拉近关系,缩小两者间存在的距离。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应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其次由于村落大多数村民都是农民,因此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非常巨大,企业自身无法独自承担,需要政府扶持发展。当地旅游企业希望扩大半月里村知名度,打响半月里全国性著名传统村落名号,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旅游企业认为在维护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旅游环境方面投入很多精力但还要不断改进,以促进当地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3半月里村乡村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诉求协调

通过本文调研可以发现:政府、旅游企业作为管理方,他们普遍认可旅游给半月里村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半月里的开发持绝对赞同态度,且由于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对于利益诉求表达途径也相对较多较强制,得到解决的可能性也偏高,利益受损害的机会较小。而游客、当地村民虽然也是主要利益相关的主体,但他们对于半月里的开发持矛盾心态,他们虽然认可旅游开发给半月里村经济带来的变化但他们同时也需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他们的利益诉求会相对较多且利益受到损害的几率也偏大。对于协调半月里村当地村民、游客、政府及旅游企业这4个利益主体的权益,有以下几点建议:(1)利益分配以固定比例进行。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若没有落实按比例分配,就会引发村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制定完善的分配制度,如通过游客统计,以游客数量的多少决定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使村民真正通过景区发展提高经济收益。(2)政府应增加景区的资本投入。半月里村的开发较晚,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政府增加资本投入,完善景区旅游的设施,修建可供游客餐饮食宿的游客区,尽量远离古民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破损修复工作也必须落实到位。(3)建立旅游景区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组成成员按政府人员、旅游企业人员及当地村民1∶1∶1的比例民主投票选出,对于半月里景区内村民和游客反映的问题,进行管理和协调,提供矛盾双方沟通的平台,以到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效(下转157页)(上接141页)果,更好地促进半月里村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金灼,杨寿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二十四畲村明珠――半月里[J].政协天地.2011(06).

[2]江金秀.闽东畲族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福建宁德地区霞浦县南镇白露坑半月里为例[J].2008(05).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居民感知;关山村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地方充分发掘自己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成为各级政府各个地方开发的新热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但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城市化问题、乡村空心化问题、农民收益边缘化问题、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宁乡县关山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从旅游区居民的视角,研究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制作居民感知、旅客感知调查问卷表,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访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差异,提出策略或建议。

三、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设计

(一)区域简介

关山村属宁乡县金洲镇,金洲镇位于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金洲新区北部,东距长沙城区24公里,西距宁乡县城15公里,南距长常高速互通2公里,具有良好的近郊区位优势。关山村的总面积为6.86平方公里,人口2660人,共626户,用地呈狭长状,南北长达4.5公里。关山因三国时期的蜀将关羽在此屯兵而得名,2009年关山村列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改革试点试验区,2013年荣获“部级4a景区”称号,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时期。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访谈

1、问卷设计

本研究沿用李克特测量法,问卷量表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二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三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感知调查;第四部分是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调查;第五部分是开放式问答,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看法;第六部分则是人口统计学部分。

2、问卷调查与访谈

为了获得详尽、具体、真实和到位的一手数据和二手资料,笔者携助手深入关山村展开数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调查方面,向关山村居民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达到89.2%;访谈方面,笔者与助手几人分别访谈了关山村第一书记和村民,并且获得了关山村区域概况、旅游发展规划、党组建设、领导视察与讲话文件、旅游宣传册等二手材料,并予以整理。

四、实证研究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笔者将问卷数据汇总后输入SpSS17.0软件中,得到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61,大于0.8,量表具备较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量表数据收集与处理之后的结果:Kmo和Bartlett’s检验值为0.808,大于0.7,显著性水平0.000,低于默认值0.05,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好,可以展开接下来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关山村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分析

1、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感知

在就业、居住、农产品销售以及总体的经济发展方面,关山村居民享受到了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带来的福利,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拉大都是关山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经营与开发带来的实质收益的认同度比较低。

2、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感知

关山村对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面感知部分均在3.5以上,可见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确实给关山村的景观、绿化、居住环境、排污、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对关山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感知部分均在2.4-3.5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仍然有待努力和改进。

3、关山村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发展的感知

旅游给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让农村变得开放的同时,也发掘和传承了当地的文化,但政府和群众之间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关山村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在旅游收益分配与旅游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非议。

4、关山村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感知

对于政府对旅游的建设与支持,关山村居民比较满意,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较低,最大的不满还是来自于旅游经济收益比村民期望的要少。从数据中可以得知,旅游类收益占家庭收入比重为无的样本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三方面的感知均最为强烈。

五、结论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农户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者、直接获益者,也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农户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关系到旅游是否得以可持续发展。当前横亘在关山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户从旅游经济上获得的收益不足、相关主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为此,从以下三方面对关山村乡村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来提出建议:

第一要问政于民。通过公平公开地推行选举,修订与解决当地社区及村民在政治权利方面的缺位问题,尽最大力度废除歧视村民的政策壁垒,选举一些代表政治思想较为先进、主观能动性较强、参政意愿较强的优秀村民代表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

第二要听证于民。在关山村重大旅游规划、建设与发展问题上开展村民听证会或者民主会,尤其是在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上的问题,要让村民充分发挥话语权,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第三要让利于民。乡村旅游对采用政府主导+外来投资者经营的合作模式展开,往往将社区居民及村民排除在外,其所能得到的经济利益很少。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提出要采用社区参与的方式加强社区居民及村民的拥有和控制,让利于民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长久之计。

(二)乡村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多元的建设、治理和改善的过程,当地旅游暂时没有面临容量需要限制的问题,但在环境质量评估方面,需要引进较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处理、排污等问题要严格控制,预防第一、治理第二。

(三)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政府和旅游开发者要继续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凝练关山村的旅游文化精神,对如何更好地展现当地旅游文化与优良传统作出更精致的设计、更生动的展现,以文化为载体,开发更具体验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倩,段鹏辉.浅析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J].价值工程,2010,29(8):241-242.

[2]钟林生.可持续旅游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论题探讨[J].旅游学刊,2014,29(3):6-7.

[3]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4.

[4]左晓斯.可持续乡村旅游研究―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3

关键词:环境教育;低碳旅游;低碳鄉村旅游;绿色湖南

一、环境教育低碳旅游与绿色湖南的提出

(一)环境教育的提出

在人类享受着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有了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的发端,会议特别强调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中进行环境教育。随后环境教育开始体现在各个政府工作中,并逐步形成全球性的环境教育行动。1977年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及其所发表的《第比利斯宣言》,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从而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earthSummit)提出了《21世纪议程》,1994年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世界环境教育培训大会的召开,将环境教育推上了全民性、全球性、学际性的轨道。

(二)低碳旅游与低碳乡村旅游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旅游走向了大众化新阶段,旅游规模日益扩大,旅游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于是,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90全球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织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及其附件《可持续旅游发展计划》。所有这些会议和会议文件都是围绕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含有低碳旅游的概念。但“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游及旅游业的报告”。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Co2的排放量。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Co2的排放。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路线、个人的环保理念和绿色环保行为。低碳旅游已为不少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及旅游者所接受。低碳乡村旅游是由低碳旅游引申而来,是以低碳旅游的概念具体运用于乡村旅游的一种实际活动。

(三)建设绿色湖南的提出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湖南人“敢为人先”,2011年4月的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的发展战略[1]。所谓“四化两型”,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是一个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发展中转变,以转变促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向科技发展的轨道,体现理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谓“四个湖南”,即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制湖南,正是对转变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延伸和发展,与“四化两型”相辅相承。2012年的中共湖南省第十次党化会强调建设绿色湖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颁布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实践经验表明,建设绿色湖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湖南“四化两型”战略支持的平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现实选择。在建设绿色湖南的推动下,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的绿色革命正在湖南各地深入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实施及其环境教育

(一)湖南乡村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不可忽视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很多,但从其资源特质,产品的供给,目标市场的特征角度看,乡村旅游应该是以城市居民为重要目标市场,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自然景观、乡村产业与乡村文化为客体,以乡村地区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上升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2]。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其乡村性,其实质是自然旅游自然回顾,故而对当代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魅力。尤其是每当双休日、节假日大量城市居民到乡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一些特色独具而又交通便捷的乡村旅游地出现人满为患,导致环境质量和乡村氛围的降低乃至破坏。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在开发建设上出现过于依赖非自然农业技术手段的倾向,其结果是乡村景区景点城市化,大兴土木,造成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的怪物,严重破坏了其乡村的自然生态原貌。因不少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滞后,其生活污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车船油污染,以及各类噪声污染日益突出。更有甚者为迎合部分城市旅游者的“野味美食”心理,不惜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无序养殖珍稀动物和家禽家畜,乃至给乡村旅游质量和环境安全造成较大冲击[3]。

(二)低碳乡村旅游是对建设绿色湖南的具体落实

《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提出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指数。在论及乡村旅游时,提出旅游活动必须根据资源状况和环境容量进行。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真性,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保持原生植物和地质地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所提出的“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的精神完全吻合。也就是说只有实施低碳类乡村旅游才能在绿色湖南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的有序健康发展,达到建设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三)低碳乡村旅游中环境教育的实施方略

旅游业素享“无烟工业”、“绿色产业”的盛誉,而乡村旅游的本身又是一种满足城市旅游者“自然回归”、“绿色享受”心理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这与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的目标相吻合,在乡村旅游中进行低碳教育具有客观实际,容易被旅游者所接受。因此,低碳乡村旅游中的环境教育必须强化,而且应该做到通识性、常规性和及时性。在教育内容上,一要倡导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尽量采用乘坐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甚至步行等低碳或无碳交通方式,尽量不带行李,以实现能效最大化。二要倡导节约型旅游,力戒奢华浪费之风,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备水具,不喝瓶装水,拒绝野味食品,住宿节约用水用电,不要求每天更换床单被罩,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三要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乡村旅游企业要及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将低碳消费,尽快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四要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旅游交通要做到安全、便捷、舒适、快速而节能减排,途中要安排废弃物回收或处理,做好生活垃圾分类。

三、余论

低碳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品质追求。湖南省的低碳乡村旅游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必然,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低碳乡村旅游的环境教育,便一定会迎来未来一代一代的环保旅游者,也会使湖南乡村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大地变得更绿,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得更好更靓。

参考文献:

[1]刘勇.柳桂新.绿色湖南崛起路[1.1].湖南日报.2012-4-24,6版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雪沁”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和旅游局人大评议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对我局评议工作中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反馈,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评议整改工作会议,专题部署、研究和推进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积极进行整改。

一、具体整改情况

在本次县人大对我单位工作评议所反馈的意见建议中,共收到意见建议4条。经过梳理,共分成四个方面,已全部整改完成。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全县旅游业政府投入资金方面

1、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整改措施:主要是坚持发挥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推进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二是完成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三是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所设计团队,实施马头古镇、胜利—重坊—新村银杏游线路规划设计。四是按照省级村庄景区化建设要求,指导做好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苑社区和重坊镇徐出口村的村庄景区化培育建设。五是根据省级精品文化旅游小镇评定标准要求,指导做好马头古镇的主题特色和地域文化挖掘,推进业态培育和功能提升,推动马头古镇打造省级精品镇。六是积极争取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资金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及时研究并会同有关乡镇完成资金划拨。

取得成效:目前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一期建设已完成园林式文旅创作创意写生基地、艺术馆、民宿;古树名木栽植和石刻石雕、小桥流水园林打造。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已完成,已争取了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20万元、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30万元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16.1万元。

(二)关于全县旅游业外来招商方面

2、加大招商,积极引入旅游项目

整改措施:我县近年来坚持大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向外推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守科学规划开发的原则,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做好保护,对条件较好的资源积极招商开发。

取得成效:我县旅游业在银杏生态旅游、古郯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落地了鲁地天沐温泉、古神树部落、郯国古城等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客商6次,其中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已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马陵山景区、马头古镇、胜利贾湾银杏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关于全县旅游工作宣传方面

3、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整改措施: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前期调研摸底,形成并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提报通过了全年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筹备方案,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按照“一乡镇一品牌特色”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年11个场次的节庆活动,助推打造县域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景区、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省助力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营销、“山东人游山东”、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交易会、全市“亲情沂蒙贺年会”、“最美民宿”、“最美景区评选”、《临沂新闻》黄金时段景区宣传以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取得成效:目前和有关乡镇配合,己先后成功举办中国结结艺大赛、中华银杏园第四届蓝莓节、全市文旅网络推介会郯城直播专场、郯国古城夜市大集及灯光啤酒节、农民丰收节、柳琴戏艺术节、二胡制作大赛、第三届马头小吃节、锣鼓大赛、“游在沂蒙,吃在郯城”评选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郯国古城获评临沂市首届文旅夜间经济集聚区,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获评临沂十大“最美景区”,马头民宿和我县中国结、木旋玩具、木板年画、二胡、杞柳制品等均获得好评。

(四)关于全县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方面

4、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文化下乡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下乡。二是鼓励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多元繁荣的演出格局。三是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加大戏曲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每年创作一批优秀剧目。

取得成效: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260多场,送电影下乡故事片和科教片共9758场。各乡镇、社区也都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演出活动。

二、下一步发展和提升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叫响“银杏之都,幸福郯城”和“文看三孔,武看马陵”的口号,围绕“一区两带”以整合做强两园(银杏园、古栗园)、一镇(马头古镇)、一城(郯国古城)、一山(马陵山)为重点,积极挖掘郯城文化资源,弘扬传承郯城优秀传统文化,将郯城打造成为鲁南苏北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5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怎样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呢?笔者从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的可持续性来谈谈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一些模式:

(一)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二)森林公园模式。对于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三)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四)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Q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五)农业公园模式。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六)租赁农园模式。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七)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许多大小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八)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九)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十一)教育农园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农业博物馆,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介绍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到农业建设的热情。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乡村地域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所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所以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景区对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信社 基本情况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50-02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河南农信社应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创业富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一、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农信社支持的基本情况

1.河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现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69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4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河南自然风光优美,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有世界地质公园四个,形成了丰富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河南文化遗产丰富,西有“九朝古都”洛阳'中有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次为都的郑州,东有“七朝古都”开封,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不仅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还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财富;在广阔的河南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众多的人文景观,纯朴的乡村民风民俗,明显的饮食特色,丰富的土特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2010年,河南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8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41.3%,较上一年相比,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13%、15%和8.7%。今年前5个月,河南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3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两项数据分别增长了13.2%和15.7%。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河南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

2.农信社支持乡村旅游情况。河南农信社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5月末,河南所有县级行社全部向乡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了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7.5亿元,旅游景区贷款15.4亿元,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41.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景点的建设,就地转移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旅游收入大幅提高。如郑州市郊区联社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支持了丰乐农庄、富景生态园、金帝庄园的建设,这些景点带动了所在地域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就地转移劳动力26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6亿元以上。南阳西峡联社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支持了龙潭沟瀑布群、中原第一漂的建设,就地转业劳动力30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7亿元以上。郑州登封的少林寺,洛阳新安的龙潭大峡谷、嵩县的白云山、栾川的养子沟,焦作的云台山,新乡的八里沟、关山、万仙山,信阳的鸡公山、南湾湖等景点,均获得当地农信社1000万元以上的支持,直接或间接转移当地劳动力均在1000人以上,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均在5000万元以上。5月12日,河南省联社与河南省旅游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既是双方共同抓住河南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共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又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谋发展、共获双赢的重要举措。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和农信社支持存在的问题

1.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单一化。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大多是村民自己管理自营发展,文化层次低、素质差。二是乡土文化城市化,存在着与现代城市化建设趋同的问题。三是乡村旅游开发无序化。不少地方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2.农信社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农信杜的支持力度。二是乡村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农信社资金的投入。三是没有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乡村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农信社的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有的县级行社甚至没有整体规划。

三、农信社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业作为低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而且还促进了一、二、三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加速了城乡统筹的进程。因此,农信社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抓好《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积极支持乡村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政策先行,整体规划,把支持乡村旅游业作为服务重心。一是及时调整信贷准入政策。要认真研究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积极领会贯彻,并立足地方实际,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符合旅游市场准人条件和信贷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二是精心设计融资服务规划。要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特点和金融需求详细编制服务乡村旅游的整体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三是配套对接旅游产业链服务,要通过积极开展业务服务合作,为乡村旅游提供存款、结算、汇兑、贷款、承兑、贴现、银行卡等全方位、个性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和支持。

2.支小帮困,全力满足乡村旅游企业需求。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要加强对旅游企业金融政策的培训和辅导,举办旅游产业发展、融资辅导和融资产品推介会。提高旅游产业推广及分析、融资和管理能力。二是惠助中小乡村旅游企业发展。对符合小企业政策的旅游企业,采取信贷资源优先配置、下放审批权、简化办理流程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帮扶困难乡村旅游企业解危。及时跟进乡村旅游工程配套建设,加大对涉及乡村旅游行的星级宾馆、城镇电网改造、集中供热、供排水以及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配套工程的信贷投入,重点扶持有特色、有效益的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促进乡村旅游收入增加。

3.担保创新,不断扩宽乡村旅游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加强与乡村旅游业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引导、支持乡村旅游企业成立信用协会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并加强与这些信用共同体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完善内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成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农信社有效降低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资信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成本,在有效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二是创新联保贷款模式。变原有的五户联保为两户联保、三户联保,同时提高联保贷款限额和授信年限;要开阔眼界,积极学习江浙银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非抵押方式担保贷款模式,尝试村民担保一日贷等村民保证类贷款,解决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担保难问题。三是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和整体开发思路,从探索扩大抵质押标的人手,大力满足乡村旅游企业资金需求。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大型旅游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乡村旅游企业的贷款担保。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7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为实现乡村脱贫,将乡村旅游做为推动乡村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推动了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在基础设施、景区建设、原住民搬迁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在景区建成之后,后续景区运营方面遇到不少问题,不少景区运营难以为继,甚至还有部分景区已经停止运营,逐渐荒废。

一、我以最近两次出差考察的云南盐津县和四川岳池县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例,尝试分析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不顾实际情况,在远离客源市场、资源条件一般、区位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盲目开发。

以云南盐津花香酒谷景区和落雁乡农业主题公园为例,主要问题表现在:1、两个乡村旅游景区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区和农业主题公园距离盐津县城交通距离约1小时,距离高速公路超过两小时,通景交通为乡道,交通可进入性低。2、区域内资源条件一般,没有深入挖掘地方乡村资源,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如开发目前城市周边景区较多的花海、摩天轮、科技馆、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项目,缺乏旅游引爆点,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区位差,项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暂营业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运营,和农业主题公园一样,缺乏管理,景区逐渐荒芜。

(二)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乡村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

以岳池县岳池农家景区为例,岳池农家项目是岳池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标准很高,距离岳池县城与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时车程,区位较好,在春天花季期间,日游客接待量约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区仍然运营艰难,主要原因一是景区缺乏经营项目单调,以观光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主,缺乏体验性项目和留客项目,游客来游览一圈后就会离开。二是景区没有文化内涵的挖掘,景区内感受不到陆游岳池农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历史的积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方式。只有网红项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装箱酒店、充满现代城市风格装修的咖啡馆和餐厅等。三是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景区的稻田酒店出租给不懂运营的私人老板,造成资源浪费。

(三)景区独立发展,缺乏与周边乡村产业的连接,对周边乡村的发展带动有限。

以盐津的乡村旅游项目和岳池的岳池农家项目为例,这些项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点也在旅游上,没有做到与周边的产业联动发展,周边没有围绕景区形成产业集群,景区也没有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点,也没有为周边对产业发展带来客流。景区是独立发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区盈利,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大,因此也难以吸引人才回乡。

二、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先策划,后规划”的科学规划理念。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项后续工作的基础。在开发前,先对项目进行策划,明确自身优势,把握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发展方向,研究项目可行的运营模式。策划定先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精品

如盐津和岳池项目,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产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较少。应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乡村旅游亮点,打造乡村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方式,打造出与城市景区完全不同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区域独特的乡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乡村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只要用心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显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 转型 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 “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 “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 “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

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 “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9

[关键词]东北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1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综述与问题引出。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居民以及参加非本地乡村游的非城市居民、外国游客,前往乡村地区尤其是特有的非城市风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农(牧或渔或林)业生产活动、民俗风土人情、民居建筑及聚居村落群等内容的区域(景区景点接待点),进行休闲、体验、考察、观光、度假、学习、游玩、约会、家庭游的行为,在享受融于自然、放松心情的同时,接受培训、餐饮、住宿、康体、娱乐、购物、通行、养生等方面的服务,并支付相关费用的经济活动。

目前有记录的乡村旅游活动最早源自1863年的欧洲,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个包价旅游团前往瑞士乡村。而不参加类似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包价旅游团前往乡村旅游的,类似当代自由行的个人、家庭、几个人小团体的乡村旅游活动,理论上应该早于1863年。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形成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单位、集体、个人组织的郊游、野游活动,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典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成都郊区农家乐、北京郊区民俗村、云南贵州的民族村寨游、沿海及岛屿的渔家乐、夏季草原牧民风情游为代表。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向着融观赏、休闲、考察、学习、体验、娱乐、购物、聚会、游玩、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方向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透露的2006年全国乡村景区景点接待总人数是3亿多人次,占2006年全国旅游总人次13·94亿的21·52%;也就是2006年全国前往乡村地区旅游的人次,不含前往乡村地区只用餐住宿不游览景区景点的人次,大约分析显示出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率是21·52%。资料显示,国外罗马尼亚“农家乐”旅游收入已占全国旅游收入的20%;法国2001年乡村地区的旅游收入为140亿欧元,相当于当年国内旅游开支的19·2%。粗略推论全球乡村旅游人数占总旅游人数的比率及游客平均每年用于乡村旅游的开支占其每年平均总旅游开支的比率分别约为20%;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此比率将逐渐加大。

在国内外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也呈现出紧紧跟随发展之势。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省城、地级市和铁路、骨干公路沿线县级市的郊区,以及长白山、兴安岭、松花江、千山、东北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松花湖、镜泊湖等著名景区周边地区,滨海、滨湖、滨江、滨水库地区。但是,这些乡村旅游活动受季节性影响很大,每年“十一”后至来年“五一”前的六个半月时间处于冬半年淡季,除了海滨湖畔水库冬捕时期的鱼餐馆、市郊的滑雪场、少数乡村公路边上的农家餐馆、小旅店外,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都处于歇业状态。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脆弱,农(牧、渔)民冬季创收渠道很少,收入甚微,不利于东北地区冬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方面分析了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任桂燕(2000)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熊元斌(2001)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经营策略,探讨了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及营销策略;黄进(2002)对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了研究;吕连琴(2002)探讨了乡村旅游需求的高级化趋势;赵立增(2006)认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表现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组合创新和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的构建;李丹(2006)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营销问题,给出了品质、价格、沟通促销、销售渠道的策略;戴斌等(2006)从乡村旅游的市场流向流量、产品结构、市场推广、游客消费模式、农村居民地位作用、行业组织角色作用、政府促进政策与管理行为七个方面对乡村旅游运行机制进行了国际比较;方中权等(2007)研究介绍了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及对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建议;张一博(2007)研究了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营销方式的问题;王静(2008)提出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是政府主导、市场细分、打造特色、促销组合;李建峰等(2008)探讨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模式;郑丽霞(2007)以世界文化遗产地福建省永定县为例研究提出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趋势;冯磊(2008)在研究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时提出采取多种促销方式,选择合适渠道问题;李云(2009)具体研究给出了苏州市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陈德林(2009)研究提出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毛晶晶(2009)研究了乡村旅游中的政府作用问题;韩宾娜等(2009)研究预测了东北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方向,提出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城—乡”极变模型;张颖(2002)研究了吉林省农业旅游资源有待开发的问题;姜润(2010)在乡村旅游的建议里提到了要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合理规划、政府支持的问题。有关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冬季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研究,经文献考察、互联网检索,截至2010年11月7日农历立冬前几乎为空白。

本文推定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概念是:由参与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管理、经营、营销的政府职能部门、经营者(含企业和农户)、乡村当地居民中的非经营者,以满足接待游客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掌握和预测的市场容量、游客需求量及购买力信息,在规划好可持续发展并获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经营服务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为实现经营者和当地各方的可持续利益、目标,采取统一或灵活的乡村旅游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组合策略和方案集合。

2 国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实践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10月,国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营销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规范的程序,积累了大量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销行为上的统一协调、共同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地方政府、当地乡村居民、当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农户和联合体或企业)如西班牙坎塔布利亚乡村旅游协会(RuraltourismassociationinCantabria)、爱尔兰农舍度假协会(irishFarmHouseHolidaysassociation)等组织,负责统一协调、共同规划当地乡村旅游的营销行为并做好促销。

第二,通过认证系统进行质量管理和宣传促销。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认证帮助其对旅游产品、服务质量进行规范,有效吸引游客并扩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效果。

第三,营销方法多元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经营者重视现代科技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的运用,通过媒体、节庆、展会、互联网等手段吸引游客,同时通过对话、邀请、联合等方式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第四,发挥政府旅游职能部门的作用进行促销。乡村区域政府旅游职能部门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可以统一规划、协调合作,乡村旅游经营者自然愿意攀上政府部门合作关系,扩大宣传促销。

第五,重视与游客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服务。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建立游客信息数据库,可以直接将最新信息直接传达给目标客户,进行有效促销。

3 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是面对游客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选择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加上旅游淡旺季的影响,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主要归入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产品和服务雷同、缺乏细分市场对策。其代表性的口号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做农家人。四面办滑雪场、八方搞冬季捕鱼。此类问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营销观念普及率差、渠道少、方法简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数仍停留在推销阶段,个别乡村甚至还停留在销售阶段。原因一是我国大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许多是个体农户,会销售已经是其思想解放迈出的一大步;二是一些乡村地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在(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外来经营者的示范下,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会推销也是其一大进步。

第三,大多数地区乡村旅游进行营销的软、硬环境条件尚有不完善的方面,如道路、停车场、手机信号、饮食卫生状况、厕所、住宿、安全、经营秩序、交易欺诈等,农户限于实力无力营销,乡村地区基层政府的观念和条件限制了其组织农户营销,经营者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搞得好的地区乡村旅游的做法,而不会营销等问题。

第四,缺乏区域乡村旅游市场规划和整体营销策略。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活动政府比较重视,但容易导致一哄而上,缺乏区域市场规划,农户们和经营者不了解、不重视市场容量,重复建设,盲目滥搭乱建,自然乡村旅游经营的效益差。由于缺乏规划、经营者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区域乡村旅游整体市场营销合力,更无有力的营销策略。

第五,冬季气温低、游客少,大多数经营者冬半年歇业。东北本地城市游客猫冬不下乡或去南方、国外旅游,南方游客怕东北乡村地区防寒条件差,多在东北城市中旅游。冬半年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者除极少数的市郊滑雪场、水库湖泊冬捕、公路边的小农家餐馆外,大都歇业。

4 冬季东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策略建议。

4·1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发挥领导推动作用。

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看,先发展、后规范、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对于东北冬季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首要的策略是建议加强政府领导,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作用,指导引领乡村旅游经营者在冬季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工作,努力吸引游客,尽可能延长冬季乡村旅游活动的接待服务时间。

国外资料显示,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理解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1995年芬兰成立了乡村政策委员会,协调乡村发展。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多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或其支持的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乡村旅游活动。

东北目前冬季乡村地区旅游市场的开发刚刚起步,省、市、县(区)、乡基层政府、研究机构、经营者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局、农业局的领导下,注重乡村地区冬季旅游市场经营服务场所大都歇业的实际情况,围绕冬季努力吸引、满足刺激游客需求这一中心,搞好规划、研究、协调、宣传、人力资源培训,实行税收、财政等政策倾斜和优惠贷款等资金支持,起到推动作用。

政府其他非旅游、非农业部门也应统一思想,协调工作,齐抓共管,在职能范围内支持乡村旅游市场活动。如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企业的电价按照国家政策尽快落实与工业相同的价格;在税收上也要做好减免扶持工作;公安部门应继续加强打击屯匪路霸敲诈、盗抢黑社会活动,确保外来游客在本辖地域内的安全旅游。

4·2 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完善乡村地区冬季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东北乡村地区的基础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冬季遇有恶劣天气,道路、通信、采暖等问题常常出现,这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硬伤。需要地方政府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统筹建设力度,继续改善冬季乡村旅游的道路、通信、卫生、修配、路标、防滑、车辆和游客防寒、当地土特产品交易等基础设施硬环境。

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者要主动发挥自身作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经营农户、经营联合体、经营企业、地方乡村旅游协作组织要主动行动起来,搞好其管理的场所及周边的冬季清雪、除冰、防滑、保暖、公厕工作,为满足游客需求、吸引前来消费,做好交通上的可进入、通信上的能联络、卫生上的保健康、接待上需保暖的基础工作。

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尽量协调处理好当地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牧、渔、林)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乡村旅游活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这些居民能够分享到乡村旅游市场活动所带来的道路、卫生、通信、信息服务等便利的间接利益,或游客从其那儿购买当地土特农副产品等直接经济利益;使这些居民不反对当地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并以后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来。

4·3 以游客满意为战略使命做好东北冬季乡村旅游市场和产品的细分化、差异化工作。

东北乡村地区冬季的旅游市场和产品在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依附相同(城市)市场目标游客群的基础上,各个省市县区乡村屯、各个江河水库湖泊泡子沿边、各个经营主体(农户或企业)之间,应该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协调下,面对共同或各自依附的城市和潜在的目标游客群,根据各自自身经营场所和服务的地点、条件、环境、档次、实力、经验,选择好自己的目标游客群,以游客满意为战略使命,进行有差别的旅游产品、服务的经营。

如一条河流岸边道路旁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接待的隔壁邻居经营农家餐饮店,自己家可不盲从跟风,选择经营民俗住宿业;城郊相同地点的左边的企业经营室外冰雪旅游项目,右边的企业用与其差别化的思路,可以经营室内地方乡村特色的健身、演艺、民间娱乐等项目;同一山坡前边的旅游联合体经营农家乐、土特农副产品超市,后边的旅游联合体进行市场细分化选择,可以经营冬季狩猎、冬季拓展训练、冬季大棚内养殖等项目。特别是同地块扎堆经营的邻居业者间更要进行产品的差异化经营。在这方面,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多做经营者们的市场营销差异化产品经营观的教育和引导。

东北各省、各个地区间的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细分化和产品差异化,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气候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目标市场规模、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民俗风情等实际情况,努力搞好乡村旅游市场冬季产品的特色和独特性,将其作为经营冬季乡村旅游的优先策略之一。

4·4 围绕竞争优势的发挥建设好冬季乡村旅游的营销渠道。

建设好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营销渠道很重要。由于东北乡村地区冬季的旅游业刚刚开始,还遇有城市居民猫冬不外出的心理或冬季外出旅游大多选择南方、国外的旅游线路的习惯,加上东北各省乡村地区从事旅游的业者经济实力所限,以及乡村地区目前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相对单一、简陋;可以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先采取委托旅行社作为中间商等间接营销渠道进行,然后根据各家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再分别采取直接营销、宽渠道营销、短渠道营销等渠道策略。

东北各省大部分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户、联合体、企业,在冬季到来前,可以尽量先同本地区的地级城市或目标市场城市的旅行社合作,有实力的经营户也可以聘请兼职营销人员或委托旅行社做营销业务,积极打开目标城市的冬季市场。通过业务量分成、支付佣金等方法调动旅行社和兼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借助中间商熟悉市场、有开发城市客户市场的能力的营销作用,尽快开发冬季乡村旅游的市场。

经过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者如有能力,应该自己培养委派营销业务人员,围绕自己竞争优势的发挥,对目标城市的目标客户群市场进行直接的冬季营销开发、培育市场和忠诚的客户群。在营销工作的开展中,要注意尽量在不同城市或城中的不同区域,选择多家旅行社合作,进行宽渠道的营销活动。对距离远或南方、关内、外省城市的旅行社可采取多层级的宽渠道营销,对本地区邻近城市的旅行社要尽量减少层级,直接向旅行社或客户群营销宣传。

乡村地区政府职能部门、村集体、本地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或联合体等可以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发挥,组织整体性的当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宣传和经营渠道的开发、培育。

4·5 制定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价格要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

价格是杠杆,在各个市场活动中作用很大。东北乡村地区冬季旅游市场目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游客市场开发工作艰巨,还没习惯冬季前往乡村地区旅游的潜在游客和旅行社对乡村旅游的价格相当敏感,经营者需要认真考虑旅行社和潜在消费者的心理价位,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制定好为游客所需求且能够接受的冬季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根据吉林旅游网的2009年吉林省旅游业统计数据,国内旅游收入为564·1亿元人民币,参加国内游的人数是5433·03万人次,则吉林省2009年人均国内游支出约是1038元;假设按照2006年数据计算的乡村旅游比率21·52%,计算人均国内游支出1038元中用于前往乡村地区旅游的支出是223·38元。考虑目前省内乡村旅游多是一日游,则估算2009年吉林省乡村旅游(多是夏季)一日游(含餐饮、交通、门票、娱乐、经营者利润、税金等)的价位多在200元以内。以吉林省2010年冬季乡村旅游市场作价格参照系,如果扣除住宿费,前往吉林省乡村地区进行一日游活动的人均(餐费、交通费、门票娱乐费、旅行社利润、税金、经营者利润等)支出应该控制在150元左右。由于吉林省位于东北腹地,推算东北2010年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价格应该在每日每人150元左右。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服务的价格浮动,要注重长期目标,不要超过当年国内或当地经济、物价的增长率水平,也不宜竞相降价搞亏损团费旅游,试图整垮本地其他经营者,客观造成当地经营秩序混乱、旅行社和游客避而远之。各个经营者在冬季制定乡村旅游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考虑长远、可持续发展。

4·6 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促销。

东北冬季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最后落实的重点在进行培育冬季市场,做好各种形式的促销宣传、吸引游客上面。目前的宣传促销手段,多是经营者自己发放传单、在路边置放广告牌、给回头客优惠让其口碑宣传等简单形式。

乡村地区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当地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乡村旅游组织如联合体和协会等应该在当前冬季乡村旅游起步、培育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组织相关经营者、赞助商、财政补贴等费用投入,利用各种合适的媒体如电台、电视台、公交车站、互联网、报纸杂志、旅游地图、交通道路边广告牌、冬季节庆活动、过去来过本地的文化体育界名人明星等,集体进行当地区域冬季乡村旅游活动的整体形象性宣传促销。

整体形象性宣传促销在目前,远比农户或小企业自身做冬季宣传促销可信度更高,容易相对提高乡村当地冬季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潜在的游客市场。如长春市二道区东郊的乡村地区在旅游推介中光宣传自己的农家饭店、山庄,不一定引起游客或旅行社的兴趣,当大家整体宣传莲花山旅游度假区是举办过世界杯空中技巧滑雪赛事的地方时,可能吸引客户注意,然后再介绍自己家的店在莲花山滑雪场旁边,效果要好些。当然其他促销宣传形式包括地方政府官员的外出参加会议促销、当地居民的全员促销、经营者自己促销等,只要有利于冬季乡村旅游发展的促销方式,就可以积极进行、大胆使用,在促销中不断完善。

4·7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先服务好营销自身内部问题。

政府职能部门、乡村旅游行业组织(如协会联合体等)欲大力培育乡村地区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经营者欲拓展营销,需要先从自身、内部做起。

4·7·1 先转变自身内部的营销观念。

职能部门、行业组织、经营者先从内部、自身做起,用主动的、战略的、围绕客户需求的、积极的营销观念改变自己,以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发现(周边城市)目标市场的游客需求的变化,围绕游客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或改造自身环境条件,提供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服务产品;之后也要注意培养家人和内部员工的营销意识。

4·7·2 先服务好营销自身的内部员工。

目前东北乡村旅游经营者主要有机构经营者、农户经营者、联合体经营者三类:机构经营者有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业或村集体投资在乡村地区开办的会议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旅行社、滑雪场、森林公园、景区、水库景点、漂流等实体,总数少但规模较大;农户经营者是农、牧、渔民、林区的山民自己投资开办的山庄、垂钓园、生态园、农家饭庄、小旅店、小商店、渔村等,总数大但规模小;联合体经营者是个别乡村地区、景区周边地区经营相同类型产品如游船、饭店、车队等实体的经营者之间的联合经营形式,数量少、地点相对集中、规模一般。除自家夫妻店、父子馆经营乡村旅游的个别项目服务外,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者都需要招募员工或亲属进行接待服务经营工作,而且许多具体工作如上灶、驾驶、劳务等都需要员工操作。

员工是乡村旅游服务营销的人力资源,随着乡村地区青年人纷纷到城市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乡村地区从事服务业的年轻人将越来越稀缺,乡村地区旅游业的经营者必须面对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顾客。要想内部顾客即员工能够更好地服务外部游客,经营者必须首先服务善待好内部员工,为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和前景。

在目前,特别是冬季,建议乡村旅游经营者善待内部员工的做法:一是免费提供员工的食宿;二是可以考虑提供交通、通信(年轻人手机上网)、岗位培训进修等方面的补贴;三是应考虑对在本经营者处的岗位工作超过一年的员工予以年度忠诚激励津贴;四是要逐步考虑给员工安排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统筹方面的缴费或补贴;五是在月薪方面可以考虑除固定工资外,要有根据员工每月服务营销的数额给予提成,专职营销员岗位的提成可以按百分点提,其他岗位的提成可以按千分点提或其他方式的奖励提成如按照酒水瓶盖、每桌、每床、每房、每人次、每车、每船等计件提成。

经营者在招聘员工时,首先要营销、吸引好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成为自己的员工,以提高经营者自身的服务、接待游客的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要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营成本,也是经营资本和营销依靠的主要资源的意识和概念。

总之,东北地区冬季乡村旅游活动应该积极开展,东北地区的经营者应该主动进行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把冬半年淡季六个半月时间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好,对于东北乡村地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和东北地区冬季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斌,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7-23·[2]国家旅游局网站[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3]李云·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9)·[4]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5]任桂燕·乡村旅游走向未来[J].调研世界·2000(1):

43-44·[6]熊元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浅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73-75·[7]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66-69·[8]吕连琴·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4):6-9·[9]赵立增·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建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4)·[10]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2006(9):80-81·[11]方中权,等·法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及其经验———以LeRelaisdeChenille公司为例[J].人文地理,2007(5):76-79·[12]张一博·浅析乡村旅游营销[J].现代企业,2007(11):58-59·[13]王静,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102-103·[14]李建峰,等·乡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86-89·[15]郑丽霞·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永定县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3)·[16]冯磊·沈阳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6)·[17]陈德林·我国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48·[18]毛晶晶·浅谈政府在乡村旅游营销中发挥的作用[J].

乡村旅游开发建议篇10

 

随县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态势较好。但是随县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某些景区旅游路线道路太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比如唐镇华宝山村,道路太窄、错车困难。二是接待能力有限。游客的吃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尚市镇群金村“桃花文化节”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体验,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2.市场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虽然乡村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名城风貌、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尚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二是“六要素”挖掘不够。“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要素。只有充分挖掘此六要素,才能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旅游市场,最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如此。从目前随县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来看,仍然存在旅游六要素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过短的问题。例如尚市桃花节主要靠卖油桃增加农民收入,桃花节作为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神农牡丹谷、草店芍药园等景点的季节性过强,无法形成持久动力。也就是说,目前随县乡村旅游精品多以半日游为主,留不住人,经济带动效果不显著。

3.瓶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瓶颈。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有些投资人在早期难以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二是技术瓶颈。不少乡村旅游以经济作物为基础,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做支撑,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信息瓶颈。不少旅游企业在发展初期缺少国内市场、市内市场调查,造成信息不对称。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交通、食宿等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pp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创新乡村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解决乡村旅游资金投入问题。

3.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发挥随县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高桥、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4.与高校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合理配置和共享双方资源,使双方的优势得到最佳互补。引进高校人才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经济作物种植技能培训。

5.合理规划,形成随县旅游品牌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打造出具有随县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6.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农业、林业等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让农民参与旅游产业,实现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吸纳村民参与景区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