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17

水循环总结篇1

关键词:冷却循环水系统;类型;设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用水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减少水的消耗,循环水系统应用日益广泛。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对于工业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用水效果,而且还与经济效益、环保密切相关。本文作者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工业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考虑:循环水系统类型的选择,冷却换热系统的选择,循环泵站布置方式的选择等。

1、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的类型

冷却循环水系统,现在已广泛的应用在大部分生产企业中,根据企业的工艺要求选择安全、合理、经济的循环方式是循环水设计思路之一。本文作者认为,循环水系统可以如下分类:

1.1根据循环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密闭式系统和敞开式系统。密闭式循环水系统水质一般采用纯水,系统内的循环水与外界基本隔绝,以保证水质,但系统密闭,出现水路堵塞时不易及时发现,容易发生事故。敞开式循环水系统常用于一般设备的间接冷却及作为换热器的冷媒水,通常在设备出口或冷却塔出口泄压,容易观察,及时发现隐患,但水质在泄压处.与外界接触,水质不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敞开式循环水系统是最普遍采用的循环方式。

1.2根据循环水冷却设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内循环系统是指接人设备的水系统,如图1所示,热水泵抽热水池水经过滤器,再通过板换换热后进人车间设备,最后带走设备热量流回热水池。它对水质的要求更高,通常采用纯水,因为在设备内循环,如果出现结垢会对设备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设备每年除垢维修的费用比系绷孟行费用还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外循环系统是指做为冷媒来冷却内循环.系统的,如图1的冷水池的水系统,它由冷水泵抽取通过过滤器,再经板换对热水池的水进行换热后,上冷却塔冷却流回冷水池,该系统的水不通过设备,它对水质的要求相对低些,通常采用自来水。以往我们多数是采用内循环系统,在冷却内循环系统时冷却塔会使水质更脏,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保证冷却水的水质。现在,企业循环水系统中往往两个系统并用,能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点。

图1冷却水内、外循环系统

1.3循环系统选定后,要对系统的水量、水压、温度进行设计,应慎重考虑供、排水管的压力平衡,并应在进、出水管处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同时能正确使用管材,选用内壁粗糙系数低的,能够减小系统的阻力损失,避免供水压力的不足。将进、出水水管的管径偏大采用,理论上使进、出水干管从起至终点的压力损失趋近予零,阻力主要集中在设备部分;管道配置中考虑先供水的设备先排水,后供水的设备后排水,尽量使水在管道中流经的距离近似相等。这种配置方式能确保进、出水管压力基本平衡,供水水量仅随支管管径大小而变化,可靠地避免了形成负压、出现断水的情况。在设备的进、出水连接管上分别设置阀门和压力表,可随时根据变化了的工况,对供水状况进行适当微调,并可实测相关数据,以累积经验,满足生产需要。

冷却、换热系统:

既然有内外两个循环系统并用,那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如图1所示,外循环系统与内循环.系统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内系统冷却设备,外系统经过冷却设备进行冷却,如此循环不断。两系统通过换热器进行间接换热,所以对换热设备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在工程实列中,我们用过板式换热器,效率高,但容易结垢,清洗困难。冷却设备的选择更偏重工艺的要求,如循环水系统流程图所示:在夏季或工艺要求的温度较低时,必须配置冷水机组来配合降温。在冷水机组的选用上,水冷式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要胜过风冷式机组,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但同时增加循环水池和循环水泵,投资造价上又比水冷式的高出许多。

3,循环水泵站:

是维系整个循环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系统。它主要配置循环泵、冷却泵。其布置形式、适用条件和特点如表1所示。

表1:循环水泵站布置形式比较

泵站布置方式选好后,从设计的角度要考虑泵站的安全、节能等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循环水泵的调速和控制

循环水泵在初选时工况应与实际相匹配,提高水泵运行效率,不浪费。一旦系列变化循环水泵压力和流量都不在工作点上,往往不是在高效率区间工作。同时配置调速装置,根据生产工艺的变化,调节循环水泵的转速,使送出压力和流量满足工艺要求,并使水泵在高效区间工作,尽量避免采取调节闸阀消耗能量,而引起工作.系列水量水压的波动。调速设备可采用变频调速、液.力稠合器调速和可控硅串级调速等,调速控制可依循环水泵压出管上的流量计读数为控制参数。应尽可能设计成在正常运行时,循环水工作泵由正常转速和调速状态下配合使用,最好有备用泵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

3.2设置应急水源(应急电源)

由于循环水一般是高温设备冷却用水,突然的断水对设备来说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设备的报废。但是紧急突发状态下,循环水泵临时断电在所难免,故需设置应急水源。应急水必须保证设备用水在规定范围和时间内的用水量,可以由自来水系统配合使用,但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不污染水源。也可设置高位水箱,出水至少能带走设备热量,保证设备安全。与此配套,还需在供水干管上设置阀门及逆止阀、压力表和断水报警装置,排水干管上设应急外排旁通管和阀门。采取了上述措施,正常工作时,循环泵供给设备用水,备用水源由阀门控制处在关闭状态;停电时,断水报警系统动作,备用水源开通,即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当然,最好在泵站设置应急电源,可以由发电机发电,在断电时启动以保证循环水泵的正常运转。

4、结束语

冷却循环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关系到企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和生产效率,也符合当前节约用水的总体要求,对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污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技术、成本投入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技术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评定,来制定设计方案,选用质优、价廉的设备与材料,为企业提供优秀的设计方案。另外,科学的设计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密监控手段也是保证设计方案的重要前提。只有将设计和生产管理相协调,才是促进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曼.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水循环总结篇2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evaluationandanalysesofthetechnologylevelofrecyclable

agricultureinhunanprovince

dengxu-xia,liuchun-yang

(collegeofeconomy,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abstract: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isanessentialprerequisiteforthedevelopmentofrecyclableagriculture.accordingtothe“3r”principles,theevaluationindexsystemandmeasurementmodelforevaluatingthe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hunan’srecyclableagriculturewereestablished.theresultshowedthathunan’srecylableagriculturaltechnologywasattheendofthepreliminarystage,andwouldstepintotheprimedevelopmenttime.thehindrancestothedevelopmentweremainlybelongingtolowleveloftechnologicalandsocialdevelopment.agriculturalresearchshouldbefurtherenhanced.reductiontechnology,recyclingtechnology,technologyforresourceutilization,andsystematictechnologyshouldbepopularizedinfuture.moreover,socialdevelopmentasahugebackupanddrivingforceforrecylab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shouldbeemphasized.

keywords:recylableagriculture;technologicallevel;comprehensiveevaluation;hunanprovince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经济指标

2.1.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2.1.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技术指标

2.2.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社会指标

2.3.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计算模型

5.1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指标实现度的计算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结果与分析

6.1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晓峰,张永峰,那伟,等.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6):54-57.

水循环总结篇3

【关键词】中央空调冷却水物化法水处理

【abstract】centralairconditioningcoolingwaterisdirectlyrelatedtothecentralairconditioningsystemisstableandreliableandenergyefficientoperation.inadditiontostrengtheningthedailyoperationandmanagement,recyclingwatertreatmentprocessonthestabilityofthesystemreliableandefficientoperationwillhaveadirectimpact.thispaperstudiesreplenishmentofwaterqualityandsystemoperatingconditionsonthecirculationofcoolingwatertreatmentprocess.HospitalofGuangzhouasianGamesCity,centralairconditioningcoolingwatersystem,watertreatment,forexample,theeffectivenessofdifferenttreatmentprocesses,operatingcosts,reliability,energysavingandcomprehensiveanalysis,theopenloopwatercentralair-conditioningshouldchoosephysical-chemicaltreatmenttechnology.

【Keywords】centralairconditioning;coolingwater;physicalchemistry;watertreatment

引言

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较多的为敞开式循环水系统,由于水与空气在冷却塔中大量接触,空气中的悬浮物、灰尘、杂质等物质通过冷却塔进入系统中,在冷凝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污垢;冷却水在循环过程中,冷却塔处长期处于适合菌藻生长的高温高湿环境,为菌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菌藻的滋生会产生大量的生物粘泥垢;循环水的不断浓缩及水温的升高会使水中的二氧化碳不断逸出,从而使水中的碳酸盐析出形成硬度垢。这些垢类物质在冷凝器表面沉积后,形成复合垢,会导致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下降,严重时使换热器堵塞,系统阻力增大,水泵和冷却塔效率下降,生产能耗增加,严重时造成非正常停产。在循环冷却水中溶解氧总是处于饱和状态,会发生电化学腐蚀,同时由于污垢的沉积也会发生垢下腐蚀,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及机组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循环冷却水稳定可靠的运行,提高机组的换热效率,节约能源,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必要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处理。

1.广州亚运城医院循环冷却水系统基本状况

(1)气象条件:

广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5℃,极端气温最高38.7℃,最低0.2℃。平均年降雨量1924.3毫米,日照2120.5小时。

(2)补水水质:

(3)运行要求:运行浓缩倍数:3~5;循环水水温为32~37℃。

2.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

(1)循环冷却水未经精密过滤处理条件下运行水质

(a)、浓缩倍数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B)、总溶解固体对pH值变化的影响

(2)腐蚀结垢倾向分析机理:

循环冷却水腐蚀结垢倾向分析通常采用稳定指数(即雷兹纳指数来判断。通常用RSi来表示

RSi=2pHs-pHo

pHs――冷却水碳酸钙饱和平衡时pH值

pHo――冷却水的实测pH值

pHs=(9.7+ns+nt)-(nH+na)

ns:总溶解固体常数

nt:温度常数(本项目按照设计温度37℃来考虑)

nH:钙硬度常数

na:总碱度常数

ns:总溶解固体常数nt:温度常数(本项目按照设计温度37℃来考虑)nH:钙硬度常数na:总碱度常数参考)

综合以上分析,本工程循环水水质表现为严重腐蚀。而基本不会出现硬度垢的情况。但是对于循环水系统的碱度垢、污垢和腐蚀产物形成的锈垢依然存在。

(4)冷却水菌藻生长问题分析

能引起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故障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藻类。生长条件分别如下: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运行工况,循环水水温为32~37℃,运行pH值为7.4~7.8,完全适合循环冷却水的细菌、真菌及藻类生长条件。因而菌藻滋生比较严重。

综合以上分析,本项目循环水处理的任务表现为抑制循环水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抑制循环水微生物的生长、对于锈垢污垢的防垢处理以及对循环水的腐蚀产物、微生物形成的粘泥以及通过冷却塔热交换和补水进入到系统的杂质的超净过滤。

3.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现状

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可概括为去除悬浮物、污垢(泥垢、黏垢、结垢)、控制腐蚀及微生物等4个方面。目前国内循环冷却水的处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化学处理法,如使用软化水、投加水处理药剂等;一类是物理处理法,如磁化处理、静电处理、高频电磁处理、射频处理。化学法处理和物理法处理各有利弊,详见表8《水处理技术比较》。

4.循环冷却水处理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1)防腐及杀菌灭藻处理技术的可行性:

(a)化学法:化学法对循环水水质的适应性较强,能够有效地解决循环水腐蚀及微生物滋生的问题。在系统投入运行前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清洗预膜处理。但由于需要长期投加缓蚀剂及杀生剂,运行成本较高。同时缓蚀剂属于低膦系列药剂,药剂自然降解成正磷的分解周期一般为7天,随着浓缩倍数的升高,极易导致循环水排放水质超过《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99),产生次生污染。

(b)物理法:关于物理法应用于循环水系统进行防垢处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属于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由于循环冷却水腐蚀的影响因素相互制约,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腐蚀,但要达到腐蚀速率≤0.075mm/a要求,该技术尚未成熟。目前国内物理法防腐性能只有采用射频式物理场处理技术的产品通过了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的鉴定,并就其对电化学腐蚀的防腐机理做出了分析。杀菌灭藻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9838300)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KZCX2-409)已对此展开研究,结论表明物理场脉冲电磁场具有明显的杀菌灭藻作用,并表现出对强度和频率的选择【环境科学报】。但纵观国内物理法设备的行业标准,仅对脉冲磁场频率做出了规定,对于磁场强度未做出任何规定。这也与目前国内大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用物理法水处理设备但冷却塔内菌藻滋生,生物粘泥较多的运行状况相吻合。因而如采用物理法水处理技术,需辅助投加水质稳定剂及杀生剂。方可解决系统水质问题。

(2)超净过滤与锈垢污垢的处理技术的可行性

对于循环水的腐蚀产物、微生物形成的粘泥以及通过冷却塔热交换和补水进入到系统的杂质如不能有效去除,会导致循环水浊度及总溶解固体升高,引起污垢及垢下腐蚀。因而需配置精密过滤设备。目前,应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过滤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滤料型过滤设备,如石英砂、纤维球(束)过滤器;另一类采用不锈钢滤网进行机械阻挡式过滤,如全自动压差反洗过滤器、全自动内刷式过滤器等。按照过滤方式又可以分为旁流过滤和全流量过滤。

滤料型过滤技术:滤料型过滤技术过滤精度高,出水悬浮物指标为1~5mg/l,。由于其流速较低,一般为10~30m/h,如按照全流量过滤来配置,设备数量、投资及占地面积均较大。一般仅作旁流式过滤使用。主要应用于敞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通常与循环水化学法处理技术配套使用。简称循环水旁流处理技术。

机械阻挡式过滤技术:该类过滤过滤精度较低,仅适用于全流量过滤。滤体反洗复活常见为循环水水压反冲洗及内刷式刷洗复活。通常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运行水压较低,约为0.3mpa,过滤精度380微米以上时,很难依靠水压反洗冲洗干净,尤其是生物粘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造成设备污堵。内刷式过滤,能够在低运行压力条件下实现高精度过滤,过滤精度可以达到100微米。完全可以满足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对杂质过滤的要求。通常与物理法循环水处理技术配套使用后。简称循环水全流量物理法处理技术。

综上所述,旁滤和化学法水质处理技术即循环水旁流处理技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满足系统运行要求。内刷式循环水全流量物理法处理技术在抑制腐蚀及杀菌灭藻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系统要求需辅助投加缓蚀阻垢剂及杀生剂,本文将此类处理技术简称物化法循环水处理技术。

5.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1)化学法水质处理辅助旁流过滤:该类处理技术由储药装置、融药装置、投加装置、水质监测装置、旁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组成,为确保化学处理的稳定性,仍需配置药剂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和总磷在线监测仪器。药剂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和总磷在线监测仪器国产仪表约需25万元以上。系统初次运行需对系统进行清洗预膜处理。初投资较高。日常运行仍需持续投加药剂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化疗”处理。运行成本较高。循环水量的大小与水质监测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以及药剂浓度和总磷监测等投资无直接关联关系。在循环水量较小的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中其经济性表现为每立方米循环水量投资成本过高。一般在循环水量大于5000m3/h才考虑使用此类技术。

(2)物理法水质处理辅助全流量精密过滤:该类处理技术由物理场处理装置、水质监测装置、过滤装置、辅助化学处理装置及自动控制组成。该类技术由于其药剂投加量较小,且属辅助处理,无需配置药剂浓度在线监测装置和总磷在线监测仪器。日常运行只消耗少量电能及药剂,运行成本较低。但对于大循环水量的系统,需多台配置在支管上。因而该类技术适用于循环水量较小的冷却循环水处理领域。

结语

(1)从技术层面分析,化学法辅助旁滤技术及物化法辅助全流量精密过滤技术完全可以满足中央空调冷却循环水处理任务之要求。物理法处理技术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2)从经济层面分析,化学法辅助旁滤技术及物化法辅助全流量精密过滤技术表现出对循环水量选择性。

(3)结合本工程的循环水量、补水水质、节能减排要求及经济性反洗,选择物化法辅助全流量精密过滤技术为深圳大运会游泳馆中央空调敞开式冷却循环水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3]《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化学处理》齐冬子著

水循环总结篇4

 

工业节能如果是存在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则也会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现象。工业节能的正外部性会表现在工业节能和工业的利润总额之间的关系上,即工业节能并不能促进工业利润总额的增长,两者甚至会有负相关关系。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节能效果以及工业节能和工业利润总额的关系。方便起见,将工业节能的途径区分为结构调整节能和循环经济节能两类,分别探讨两类途径对中国工业节能的作用。

 

依据循环经济与科技变革之间的关系,将工业行业分为a类循环经济行业和B类循环经济行业,并推断a类行业的节能量同利润总额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B类则呈负相关,进而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技术验证上述论断。如果工业节能具有正外部性,则B类循环经济行业应该明显多于a类。研究结果表明:从2006年至2013年,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效果非常微弱,中国工业节能主要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取得的;循环经济具有正外部性,大多数行业的节能量与利润总额呈负相关关系;a类和B类工业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动力存在明显差异;科技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研究建议,政府在推进工业节能工作的时候,应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相比于a类循环经济行业,对B类循环经济行业应给予更多政策优惠;提供循环经济补助资金和发展循环经济公共技术是提高工业节能效果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

 

企业、政府、公众是循环经济的三大行为主体[1]。对于工业经济来说,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两大责任主体则基本只包括企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受生产成本、效益的约束。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正外部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一致,其并没有获得自己创造的全部收益,而是向社会无偿地转让了部分收益,这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会导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2-3]。实践中,部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出现的“循环不经济”现象(如贵糖和鲁北化工)正是这种规律的典型表现[4]。

 

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增多,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朱方明等认为,我国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实践推进困难,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无法在循环经济开展过程中实现价值循环、成本没能得到补偿、投资不能获得回报所致[5-6]。但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现象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或企业。有大量研究和报道表明,某些工业企业实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经济增效的双赢[7-11]。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对某些行业来说,两个目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而对另一些行业来说,两者则可能会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对这两类行业应该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

 

依据外部性原理,对于具有经济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通过征收庇古税,可以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而消除负外部性所带来的影响[12];同理,对于具有经济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政府可以制定资金补偿和激励性的财税政策,消除正外部性所带来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问题,而这也是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13-14]。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提供者和维护者,从一定程度上说,政府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和调控职能可以影响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向和发展水平。

 

从工业的结构入手,探索不同类型工业行业的节能水平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制定有区别的产业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1.1工业节能途径辨别

 

为便于探讨循环经济在工业节能中的作用,将工业节能的主要途径分为两类:结构调整节能和循环经济节能。前者是指在能耗效率(单位能耗所创造的工业产值)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加能耗效率高的行业的产值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并降低能耗效率低的行业的产值比重,从而实现节能的目标。后者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通过贯彻3R原则实现综合能耗量的下降。

 

一般认为,工业节能的主要途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15-16]三种。为方便起见,本研究把科技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都纳入到广义的科技进步范畴。这样,工业节能的主要途径也变为两种:调整产业结构和科技进步。这种分类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唯一区别体现在循环经济和科技进步上。

 

一般而言,经济学中的科技进步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17]。也即是说科技进步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变革。但现实经济中存在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却不能提高(甚至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变革,这种现象可以用循环经济的正外部性来解释。如果工业节能效果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则在增加行业节能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行业利润;如果工业节能效果是依靠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变革而取得的,则行业节能量的增加就会影响行业利润的增长。

 

考虑到科技变革的这两种情况,可以将全部工业行业分为两类,a类循环经济行业和B类循环经济行业。前者是循环经济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的类型;B类是循环经济与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可以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的技术变革相结合的类型。对于a类循环经济行业而言,因为循环经济和科技进步紧密融合,行业节能是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取得的,行业节能量与行业利润总额应该呈正相关关系,即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B类循环经济行业,则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此消彼长的关系。

 

将工业节能的主要途径区分为结构调整节能和循环经济节能有助于分析科技进步与循环经济之间,以及循环经济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制定差异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1.2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为将整个工业的节能和具体行业的节能区别开,将整个工业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的节能称为结构调整节能;而将具体的行业因其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而实现的节能称为行业占比变动节能。本研究用行业利润总额(tpi,t)作为表示工业行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以结构调整节能量和行业占比变动节能量来表示工业节能的效果。在指标值的具体计算过程中,还用到行业能耗效率指标,见公式(1)所示。

 

eFi,t=yi,t/ei,t(1)

 

其中,eFi,t表示工业中i行业第t年的能耗效率,yi,t表示工业中i行业第t年的工业总产值,ei,t表示i行业第t年的综合能源消费量。

 

为方便后面的分析,先定义几个指标值的含义和算法。工业的i行业第t年的理论节能量为理论上该行业在t年的综合能源消耗量的减少量,即在假定i行业工业总产值在整个工业中占比以及行业的能耗效率同上一年相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第t年工业总产值理论上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同该行业第t年的实际综合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差值,如公式(2)所示。行业占比变动节能量则指仅仅因为结构变动而导致的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减少量,见公式(3)所示。

 

Ri,t=Yt·yi,t-1/Yt-1/eFi,t-1-ei,t(2)

 

CRi,t=(Yt·yi,t-1/Yt-1-yi,t)/eFi,t-1(3)

 

式中,CRi,t表示i行业第t年的行业占比变动节能量,yi,t表示i行业第t年的工业总产值,Yt表示第t年的全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Yt-1表示第t-1年的全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eFi,t-1表示i行业在第t-1年的能耗效率。

 

工业结构调整节能量指整个工业因为结构调整而实现的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减少量。对整个工业而言,假定各行业能耗效率不变,仅仅通过结构调整,提高行业能耗效率高于整个工业能耗效率的行业的产值比重则有助于提高整个工业的节能效果;若降低行业能耗效率低于整个工业能耗效率的行业的产值比重同样有助于整个工业的节能效果的提高。反之,则会妨碍工业的节能效果的提高。工业结构调整节能量可用公式(4)计算。

 

eQt=∑n[]i=1[(yi,t-Yt·yi,t-1/Yt-1)·(eFi,t-1-Yt-1/et-1)]/(eFi,t-1·Yt-1/et-1)(4)

 

式中,eQt表示第t年工业循环经济节能量,et-1表示第t-1年整个工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n为工业行业的数量。

 

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指具体行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的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减少量。因为行业理论节能包括行业占比变动节能和行业循环经济节能,所以XRi,t的值等于Ri,t减去CRi,t。

 

本研究所用数据引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工业总产值用分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处理,利润总额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处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较晚,很难获得2005年以前分行业的工业综合能耗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因素,因此本研究使用2006—2013年的数据分析循环经济与工业节能的关系。

 

1.3循环经济节能的分析方法

 

利用2006—2013年中国工业34个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XRi,t)对行业利润总额(tpi,t)的影响。假设被解释变量tpi,t与1×1维解释变量XRi,t满足线性关系(5)。式(5)描述了2个经济指标在34个截面成员及8个时间点上的动态关系。

 

tpi,t=αi,t+XRi,tβi,t+ui,t,t=1,2,…,8,i=1,2,…,34(5)

 

式中,αi,t为模型的常数项βi,t为解释变量的系数。随机误差项ui,t互相独立,且满足零均值、同方差的假定。

 

分析过程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数据平稳则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若数据不平稳,则需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协整检验然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第二步,确定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由于使用的数据包含了行业、时期和变量3个方向上的信息,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离很远。为避免模型设定出现偏差,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需要检验被解释变量的参数是否对所有截面(行业)都是一样。本研究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

 

第三步,分析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XRi,t)对行业利润总额(tpi,t)的影响。

 

2结果分析

 

2.1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对工业节能的影响分析

 

依据式(3),分别计算出各工业行业的行业占比变动节能量,如表1所示。

 

在所选择的34个工业行业中,从2006—2013年,有19个行业结构变动率为正值,意味着该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了;有15个行业的结构变动率为负值,意味着这些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降低了。在结构变动率为正值的行业中,若年均节能量为正值,则说明该行业的能耗效率比整个工业的能耗效率高,反之,则低于整个工业的能耗效率;在结构变动率为负值的行业中,若年均节能量为正,则意味着该行业的能耗效率比整个工业的能耗效率低,其工业总产值占比的下降有利于工业节能,反之,则意味着该行业的能耗效率比整个工业的能耗效率高。

 

在结构变动率为正值的19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年均节能量为负,意味着这7个能耗效率低于平均值的行业因为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得到了提高而增加了工业的综合能耗;同样,在结构变动率为负值的15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的年均节能量为负值,意味着这11个能耗效率大于整个工业能耗效率的行业因为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降低而增加了工业的综合能耗。从2006—2013年的8年中,eQt为正值的年份为3年,为负值的年份为5年,8年的eQt平均值为-1064万t;同样,结构节能率为正值的也是3年,为负值的为5年,8年的结构节能率年均为-9.35%。

 

综上所述,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对工业节能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是副作用,工业节能的成绩基本都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

 

2.2行业循环经济节能对工业节能的影响分析

 

2.2.1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为避免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现象,首先对34个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log(tp)和log(XR)数据没有单位根,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以log(tp)为被解释变量,以log(XR)为解释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F2=4.0268,F1=0.5399,在给定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计算可得Fa2(66,204)=1.3704,Fa1(33,204)=1.4937。由于,F2>1.3704,而F1<14937,再经过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构建模型如式(6)。

 

log(tpi,t)=α+αi*+log(XRi,t)×β+ui,t,t=1,2,…,8,i=1,2,…,34(6)

 

式中,α为34个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αi*为i行业对平均利润水平的偏离,用来反映行业间利润水平的差异。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式(7)。

 

log(tp^i,t)=6.5700+log(XRi,t)×(-0.0193)(7)

 

t=136.1754t=-2.1339

 

p=0.0000p=0.0339

 

由于两个变量都是以对数形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表示利润总额对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的弹性。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行业循环经济节能对利润总额产生负面影响,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每增加1%,利润总额将会下降0.0193%,R2=0.78,拟合度较好。考虑到行业的规模,节能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能忽视。以年利润总额为1亿元的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循环经济节能工作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和整个行业一样,则年损失利润200万元,节能指标会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行业循环经济节能对利润总额具有负向影响可以用循环经济的正外部性进行解释;这种关系也意味着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属于B类循环经济,即循环经济与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可以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的技术变革相结合的类型。但在所有工业行业中应该存在循环经济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类型。辨识这种类别的循环经济对制定循环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2.2.2工业行业分组的面板数据分析

 

为验证中国工业中是否存在a类循环经济行业,按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与行业利润总额的相关系数值的正负,把34个工业行业分为两组,并分别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同对34工业行业所做的面板数据分析一样,首先对两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对两组数据而言,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log(tp)和log(XR)数据没有单位根,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两组数据都以log(tp)为被解释变量,以log(XR)为解释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对7行业数据而言,F2=17.1531,F1=0.2396,在给定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计算可得Fa2(12,42)=1.9910,Fa1(6,42)=2.3240。由于,F2>1.9910,而F1<2.3240,再经过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27行业数据而言,F2=3.5050,F1=0.3862,在给定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计算可得Fa2(52,162)=1.4230,Fa1(26,162)=1.5642。由于,F2>1.4230,而F1<1.5642,再经过Hausman检验,模型也应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两组数据都构建模型如式(7)。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7行业数据估计结果如式(8),变量系数的t值检验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R2=0.87。

 

由表4可知,这7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仅占整个工业的27.82%,但综合能耗和循环经济节能占比则分别达到3971%和38.47%,说明a类循环经济行业具有高耗能的特点;同时说明,工业中存在相当比重的行业属于a类循环经济,行业的循环经济行为与利润最大化目标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式(9)说明,除掉a类循环经济行业外,在剩余的27个行业中,利润总额对行业循环经济节能量变动的反应更加敏感,回归系数由-0.0193大幅度降低为-0.0477。

 

a类循环经济行业的存在证明科技进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循环经济本身即是科技进步,脱离开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由于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冲突而很难获得发展。大部分工业行业属于B类循环经济行业的事实验证了循环经济具有正外部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

 

3结论

 

通过研究中国工业行业节能量与行业利润总额的动态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3.1工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效果不明显

 

工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效果非常微弱,中国工业节能主要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取得的。从循环经济角度看,在2006—2013年的时间段内,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

 

3.2循环经济节能具有正外部性

 

循环经济节能的正外部性表现在行业节能量与行业利润总额具有负相关关系。从全国来看,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上述特点,本研究将这些行业称为B类循环经济行业。在34个工业行业中,仅有7个行业属于a类循环经济行业,即行业节能量对行业利润总额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认为:由于循环经济与科技进步相伴而生,a类循环经济行业是两者高度融合的产物,科技进步是弥补循环经济正外部性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的关键因素。

 

3.3a类和B类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a类循环经济行业,即将循环经济和科技进步有机融合起来的行业,由于发展循环经济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辅相成,即使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这类企业的循环经济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对于B类行业,由于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冲突,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动力不足,如果没有政府的补助资金或财税优惠政策支持,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将很难获得提高。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加大对B类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会取得更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效果。

 

即使是同类循环经济行业,不同行业之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以工业节能为例,循环经济节能效果往往取决于少数几个行业。例如,从2006—2013年,在整个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8年平均节能量占到整个工业循环经济节能总量的20.76%。因此,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因行业而施策。

 

3.4B类循环经济行业应该成为政府的主要调控对象

 

对a类和B类循环经济行业,B类应该是政府调控的主要目标。对于a类行业而言,由于循环经济节能对行业利润总额有促进作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企业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类循环经济行业有利益驱动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对于B类循环经济行业而言则情况刚好相反,这类行业很难主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若政府能够给予循环经济发展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弥补企业由于发展循环经济所产生的正外部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损失,则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将会大大增强,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3.5科技进步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循环经济与科技进步具有密切关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包括加强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废弃物回收利用,还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内容,每项内容都会产生必要的成本,只有能够增加企业利润的循环经济行为才能够经受住实践的考验。这本质是科技进步与循环经济融合程度的问题。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能否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关键要素。

 

科技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而缺乏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会遇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3.6消除循环经济正外部性是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外部性只要存在就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言,无论是依靠政府补贴还是通过科技进步,实质都是消除循环经济的正外部性,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政府循环经济发展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准确定位攸关循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核心行业甚至核心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供资金补助和发展循环经济公共技术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因循环经济具有正外部性,发展循环经济会使企业损失掉部分利润,为弥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而带来的利益损失,政府应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或者通过向行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将B类行业转变为a类行业。

水循环总结篇5

[关键词]风冷水冷能效比(Cop)费用对比

1.概念介绍

Cop,即能量与热量之间的转换比率

即:单位1的能量,转换为单位0.5的热量,即Cop为0.5

Cop值在aRi标准中,关于冬夏季循环效率提出了以下定义:

在冬季供热时,Q1制热量(w)与Q0输入功率(w)的比率定义为热泵的循环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w/w);

在夏季制冷时,Q2制冷量(w或Btu/h)与Q0输入功率(w)的比率定义为热泵的能效比eeR(energyefficiencyration,w/w或Btu/w.h)

Cop=Q1/Q0

eeR=Q2/Q0

为不引起歧义,我们将冬季热泵循环性能系数和夏季热泵的能效比表达形式均采用Cop(能效比)表示。

即:Cop(冬季)=Q1/Q0

Cop(夏季)=Q2/Q0

2.对比的分类

本文以同一厂家的不同(水冷和风冷)设备为参考:

a.风冷冷水室外模块机组

b.水冷冷水机组(螺杆式)

c.直膨式风冷室外模块机组

3.设备参数及计算结果

以300Kw制冷量的冷水机组为例

风冷冷水室外模块机组(R22)参数如下:

制冷量:300Kw

制冷输入功率:105Kw

制热量:315Kw

制热输入功率:110.5Kw

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为:7-12°C

热水供回水温差为:45-40°C

冷冻水流量为:300/4.2/5=14.28kg/s=51.42m3/h

循环水泵扬程选取30mH2o

循环水泵的输入功率:7.5Kw

补水泵流量取值:2.5m3/h

补水泵扬程取值:20mH2o

补水泵的输入功率:0.75Kw

水冷冷水机组(螺杆式)参数如下:

制冷量:298.9Kw

制冷输入功率:62.6Kw

制热量:350.5Kw

制热输入功率:78.4Kw

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为:7-12°C

热水供回水温差为:45-40°C

冷冻水流量为:298.9/4.2/5=14.28kg/s=51.24m3/h

循环水泵扬程选取30mH2o

循环水泵的输入功率:7.5Kw

补水泵流量取值:2.5m3/h

补水泵扬程取值:20mH2o

补水泵的输入功率:0.75Kw

冷却塔风机功率:3Kw

冷却水循环泵功率:7.5Kw

直膨式风冷室外模块机组(R22)参数如下:

制冷量:315Kw(5组45Kw模块机组)

制冷输入功率:13.9x7=97.3Kw

制热量:49x7=343Kw

制热输入功率:13.3x7=93.1Kw

计算的结果如下:

a.风冷冷水室外模块机组(R22)计算如下:

Cop(冬季)=315Kw/110.5Kw=2.85

Cop(夏季)=300Kw/105Kw=2.86

冬季全负荷运行模式的功率汇总:110.5+7.5+0.75=118.75Kw

夏季全负荷运行模式的功率汇总:105+7.5+0.75=113.25Kw

tiC投资费用包括:

总造价=室外机组+循环水泵(2备一用)+补水泵(2备一用)+水管道及相应配件(不考虑水系统末端设备)

造价估算值为参考值:

总造价=室外机组(350000)+循环水泵(2x20000)+补水泵及水箱(2x5000+3000)+管道及配件(30000)

总造价=350000+40000+13000+30000=433000元

4.水冷冷水机组(螺杆式)计算如下:

Cop(冬季)=350.5Kw/78.4Kw=4.47

Cop(夏季)=298.9Kw/62.6Kw=4.77

冬季全负荷运行模式的功率汇总:78.4+7.5+0.75+3+7.5=97.15Kw

夏季全负荷运行模式的功率汇总:62.6+7.5+0.75+3+7.5=81.35Kw

tiC投资费用包括:

总造价=机组+循环水泵(2备一用)+补水泵及水箱(2备一用)+冷却塔+冷却水循环水泵(2备一用)+水管道及相应配件(不考虑水系统末端设备)

造价估算值为参考值:

总造价=机组(350000)+循环水泵(2x20000)+补水泵及水箱(2x5000+3000)+冷却塔(30000)+冷却塔循环水泵(2x20000)管道及配件(30000)

总造价=350000+40000+13000+30000+40000+30000=503000元

4.直膨式风冷室外模块机组(R22)计算如下:

Cop(冬季)=343Kw/93.1Kw=3.68

Cop(夏季)=315Kw/97.3Kw=3.24

冬季全负荷运行模式的功率汇总:93.1Kw

夏季全负荷运行模式的功率汇总:97.3Kw

tiC投资费用包括:

室外机组+铜管管道及相应配件(不考虑水系统末端设备)

造价估算值为参考值:总造价=室外机组(350000)+管道及配件(15x3000)

总造价=350000+45000=395000元

4.结果的分析

在此引入Cop’,即Cop’=Q/系统用电总功率,参见表格中的计算结果。

5.结论及建议

据上述计算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风冷冷水系统的Cop值最低,Cop’值也为最低,且投资费用为三种方案的中间水平。

(2)水冷冷水系统的Cop值最高,Cop’值也为最高,且投资费用为三种方案中的最高。

(3)直膨式机组(R22)系统的Cop值居中,Cop’值却接近水冷冷水系统,投资费用为三种方案中的最低。

(4)对于运行费用可以用总耗电量来估算,一年中考虑相同的运行时间的前提下,水冷冷水系统和直膨式机组系统(R22)的运行费用接近且为最低,而风冷冷水系统的运行费用最高,且要高出其他方案20%左右。

水循环总结篇6

1循环水水质合格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1.1加药系统不完善装置采用自动加药系统投加缓释阻垢剂控制药剂含量。加药系统不完善易造成总磷(正磷)波动、药剂浓度不稳定,缓释阻垢剂不能发挥最佳效果,易造成系统腐蚀结垢、影响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统计2013年3月循环水装置药剂含量数据见表2。药剂含量多次超标且波动较大造成循环水水质合格率偏低。

1.2生产装置物料泄漏循环水装置常见泄漏物料有油、气体烃类、裂解气、H2S、Co2、氨、硫化物、酸性气体、有机物等,可通过现场水质颜色、现场气味、水质分析数据变化判断泄漏物料及泄漏程度。生产装置物料泄漏造成浊度、CoD等偏高将明显影响循环水水质。如2013年1月327循环水装置因生产装置物料泄漏造成浊度8次超标,合格率仅为74.19%,且水质颜色变化较大。

1.3加药操作方式不合理装置实际运行中存在缓释阻垢剂、杀菌剂、浓硫酸投加量、投加频次不合理的现象,查阅循环水装置加药计划中药剂投加规定可知,加药计划未明确加药量、投加频次如何根据水质分析数据变化调整,使药剂不能发挥最佳效果,造成循环水总磷、异养菌、余氯、总碱、pH值等超标,最终导致到循环水腐蚀速率超标。

1.4排水系统异常因冷却塔直接与大气接触,装置泄漏以及投加杀菌剂,冷却水中悬浮物含量增加,采用增设旁滤器的方法降低悬浮物含量,旁滤器运行过程中须定期反洗排水保证运行效果。但循环水旁滤器反洗水排放时造成厂雨排出口CoD、石油类超标,厂部为保证环保达标排放禁止高浓度反洗水排放,导致旁滤器无法保证反洗效果,循环水浊度、电导率、浓缩倍数等指标逐渐升高,循环水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质超标。

2提高循环水水质合格率的措施

2.1加酸系统改进加酸泵频繁故障、加酸管线堵塞、加酸管线泄漏造成加酸系统不完善。联系设备专业及时检修故障加酸泵,加酸泵检修期间因无备用泵用旁通管线加酸,加酸时保证加酸流量为20~30L/h,加酸量根据硫酸罐液位下降速度及时调整加酸阀控制。在加酸泵出口管线上配甩头,加酸管线堵塞时用工艺空气及时疏通,保证顺利加酸。将具备条件的地下加酸管线移至地上,以便加酸管线泄漏时及时发现处理,保证加酸管线完好。统计2014年3月循环水装置总碱分析数据见图2,加酸系统完善后循环水总碱控制良好。

2.2加药系统改进加药泵流量选型过大、加药管线无伴热导致加药量不稳定及冬季加药管线易冻堵造成加药系统不完善。原设计选加药泵投加量为0~50L/h,重新核算加药量:缓释阻垢剂投加量最大为50Kg/d,24h连续投加,平均每小时量为(50÷24)Kg/h=2.08Kg/h=1.74L/h,故加药泵投加量为0~50L/h偏大,使用0~4.5L/h加药泵以解决加药泵流量选型过大的问题。为解决加药管线无伴热的问题,在现场加药泵出口配循环水管线稀释药剂以增加药剂流动性,少量循环水用做稀释水后自加药管线流入循环水池,未造成浪费。加药系统完善后循环水总磷、正磷控制均在指标范围内。

2.3完善循环水装置快速查漏机制针对生产装置泄漏的问题,车间、厂部制定水冷器泄漏三级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了泄漏发生的现象、原因、确认及处理步骤,下发岗位认真执行。如现场CoD、油含量、浊度、pH值、余氯等水质变化可初步判断生产装置泄漏,要及时汇报厂部协调生产装置查找漏点,第一时间发现并切断漏源,减少泄漏量,减轻对循环水水质影响。岗位及时采取加大旁滤反洗频次、排水置换的措施,同时根据补充排水置换时药剂流失量及腐蚀、微生物控制要求等实际情况增加缓释阻垢剂及杀菌剂投加量。完善循环水装置快速查漏机制后循环水浊度、总铁控制良好。

2.4完善加药规定、加强工艺操作针对加药操作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循环水水质超标的问题,根据理论计算数据结合现场实际操作经验制定了循环水装置加药规定。从缓释阻垢剂、杀菌剂、浓硫酸的投加量、投加频次、投加方式及如何根据水质分析数据调整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加药规定。并明确当循环水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需制定加药方案,及时调整药剂投加量以保证水质达标。循环水装置加药规定制定后组织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培训,同时加大工艺操作考核力度,确保严格按操作规定进行操作。各岗位通过认真学习、执行循环水装置加药规定,岗位人员明确了日常药剂投加方式、药剂调整的具体措施及水质超标的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循环水水质合格率。

2.5保证排水系统畅通借助公司化工区雨排系统改造的机会,将306a循环水反洗水排至厂东雨排自流进入橡胶厂雨排废水提升系统;将327、342循环水反洗水排至厂西雨排自流进入石化厂雨排废水提升系统;将306B循环水反洗水排至厂东雨排自流进入高密度装置化污后送厂化污装置,所有污水最后均送污水处理厂处理。采取以上措施将反洗水全部收集,保证循环水旁滤器反洗排水系统畅通,并确保排水时不出现环保问题。

3实施效果及经济效益

3.1实施效果实施提高循环水水质合格率的措施后,对2014年各循环水装置产品水质合格率进行统计见表2。同时将各循环水装置提高水质合格率的措施实施前后与对标目标值作比较见图3。由表2、图3可知,提高循环水水质合格率的措施实施后,循环水产品水质合格率明显提升,达公司对标目标值。

3.2经济效益该活动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循环水水质改善后各循环水装置用于补水的过滤水耗量明显下降,具体如下:2013年循环水装置过滤水消耗178.7t/h、2014年循环水装置过滤水消耗167.6t/h。过滤水消耗2014年比2013年减少11.1t/h,而过滤水费用为2.7元/t,每年节约过滤水费用为:11.1×24×365×(2.7元/t)=26.3万元/年。故此次活动的经济效益为:26.3万元/年。该活动的取得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循环水水质得到改善后,化工装置冷换设备冷却效率得以提高、产品收率增加,延长了冷换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更新和检维修费用。

4结束语

水循环总结篇7

摘 要:循环经济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要明确影响循环经济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作用,带动循环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把推进循环经济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上市融资、利用国外资金等方面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然而,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必然面临如何根据本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和推进策略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建立一种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帮助各地区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策略。

一、国内文献关于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我国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中,较少见到以严谨的理论视角对循环经济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一些著作或研究论文中,从各个角度对于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生背景来看,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是这一理论和实践产生的两大基本前提。如齐建国等提出:“现代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p1)侯渡舟等提出包括资源、环境、科学技术、资金和人在内的循环经济五要素,把科学技术、资金和人等要素考虑进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学的研究视角。[2]

第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个区域实施循环经济受到区域众多因素的影响。付晓东提出,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因素、政府与政策法规因素等方面。[3](p112-163)岳立等从制度、市场、技术、意识四个角度总结了甘肃省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4]

第三,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及实施途径选择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也更为具体。孙明贵等在研究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时,对包括法制体系、物质基础、技术水平、产业基础等众多因素进行了分析。[5]张春兰等提出,我国在实施循环经济方面面临理论认识、制度政策和现实实践三个层次的制约因素,其中理论认识方面的制约因素具体包括认识误区、生态意识、认识能力等,制度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现实实践方面的制约因素包括规模经济、技术与资金、人才与管理等。[6]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循环经济的因素进行了概括,都有其合理性。在综合以上观点,并对这些因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用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决策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研究循环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明确影响循环经济模式的相关因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机制性因素(见图1)。其中,直接因素包括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5个因素;自然禀赋、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法制等6个因素则是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间接因素,它们之所以被归入间接因素,是因为它们对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对资源、环境等直接因素的影响而间接实现的。此外,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则是两种不同的机制性因素,它们对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以及循环经济模式选择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图1 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循环经济的直接因素。

一个区域在进行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这些因素中,影响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是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5个因素。在某个具体的区域,可能是这5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对模式选择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这5个因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和理论是建立在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资源的存量、可利用量,资源的类型和不同资源类型的组合,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进行资源分析,除了要考虑作为自然禀赋的资源类型和总量,还应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人均可利用资源数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区域的可利用资源的上限,通过经济发展规模及趋势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可以了解支撑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下限。

2.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过大是目前大部分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我国,不同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类型和程度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有的地区工业污染严重,有的地区土地环境质量下降,这就要求在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要在准确把握各个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同样,对环境进行分析时,一方面要考虑环境自身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环境压力。人口数量可以被用来评估人类生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经济发展规模和趋势则可用来评估人类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社会文化因素既直接包括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也间接地显示了隐藏在生产、生活方式背后的观念和意识。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关系到循环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考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兼顾资源的可持续供给、环境的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的绿色增长,循环经济的发展才有成功的基础。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该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的现状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实施基础,并影响着循环经济的推进方式。

总体而言,我国三次产业中,高能耗、高资源需求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低能耗、低资源需求的第三产业比重过低,高科技产业发展仍然不足。因此,循环经济的推进往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在一起。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应包括三个部分: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7]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的产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关联产业规模适度、三次产业比例协调和增长速度稳定的均衡。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循环原理,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以达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的产生,消除产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4.技术。循环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技术密切相关。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为支撑才可能实现。发展资源回收、再生性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改造高消耗的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生态转型,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替代资源能源的开发、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减排和废弃物转化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时,必须考虑本区域技术水平,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的成本和可获得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把“技术”与“科学技术”当做不完全重叠的概念在使用。“技术”指的是,在实践中已经或即将得到广泛运用的实用技术,而非实验室技术;“科学技术”则侧重于基础性的研究,以及通过各种研究机构、研究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

从技术创新理论的视角看,前者接近于该理论所述的技术“模仿”和“复制”,后者则接近于技术“创新”。很显然,按照这种理解,“技术”的可获得性以及应用的成本,主要受该区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后者构成前者的基础。

5.资金。循环经济,虽然也被称为“经济”,但在推行循环经济的初期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不经济”的。高投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复杂得多,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使得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需要的资金量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为此,在进行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时,必须考虑本区域的资金投入能力。显然,一个地区的资金投入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同时也受当地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取向的影响。

(二)影响循环经济的间接因素。

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技术、资金等因素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但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受更为复杂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在背后影响它们的因素,也可被认为是循环经济模式选择的间接影响因素。

1.自然禀赋。自然禀赋是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不仅从根本上影响着所有的直接因素,而且也影响其他间接因素。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在类型和总量上的差别,影响着资源、环境的差异,也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察,自然禀赋一般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

2.人口。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口因素是自然禀赋的一个变量。人均可利用的资源数量比资源总量更能说明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压力等普遍性特征。此外,人口也被视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已经揭示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和贡献。

3.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口和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一个区域的资源需求量、环境压力、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资金供给能力,却更直接、更主要地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往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所需支持的前提下,一个区域的基础性科研水平越高,科研力量越雄厚,这个区域的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能力也就越强,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循环经济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明显的技术特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支撑的。

5.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同样和其他间接因素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软”环境。我国朴素的“节约”观念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的,但是,不同区域由于社会文化上存在一些具体的差异,对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理念和认识上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但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支撑或制约作用。

6.法制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推进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生事物,人们受习惯影响,接受较慢。法律制度具有公共选择型、强制性、权威性和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较快地推进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循环经济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智力投入和更多的自我约束,从而会加大人们的工作负荷。一个区域的法制状态,尤其是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完善程度将会影响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推进策略的选择。

(三)影响循环经济的机制性因素。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力和外力的推动。

所谓内力是指市场机制,而外力则是指政府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而这种制度框架的建立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

1.政府干预。在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循环经济的产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政府作用要以市场有效发挥作用为前提,不能代替市场,而是要培育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降低其交易成本。在实践中,政府部门是否具备相应的意识与能力履行这些职责,是否会出现“缺位”

或“越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2.市场机制。循环经济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正在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它考虑的是如何在既定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因此,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比使用强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管理成本。

三、结 论。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受到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机制性因素的协同影响。这些因素或条件的综合,可能会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会起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因此,深刻剖析和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的层次关系和影响作用,并有效地构建、控制这些因素,对于认识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更好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尤完,杨涛。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侯渡舟,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要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 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 岳立,郑周胜。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分析[J].开发研究,2007(5)。

[5] 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水循环总结篇8

关键词:中水;循环水;冷却水;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80-06

1概述

随着环保要求和节约用水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城市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水。由于污水处理厂来水水源复杂且处理水平有较大差异,使进入循环水系统的城市中水水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常常超出一般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标准,给循环冷却水处理工作造成困难。

防止系统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控制是循环冷却水处理的主要任务,怎样解决品质恶劣的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后带来的以上问题成为处理的难点。

2项目和水质简介

2.1项目简介

河北大唐国际丰润热电公司2×300mw机组是由大唐国际和唐山市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热电联产项目,是按照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理念建设的“绿色电厂”。机组同步安装脱硫设施,预留脱硝位置;锅炉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煤储运采用储煤罐、自动喷淋和除尘设备,大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机组采用二次循环供水系统,设计使用中水,全部废水经处理后实现“零”排放。

我厂循环冷却水采用丰润污水处理厂二级污水(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水,中水直接进入循环冷却水系统。

循环水中要维持20mg/L的磷酸根在水中需要将pH降低到6.85,但是低pH运行意味着循环水要加入大量的硫酸和增加系统硫酸钙结垢趋势,并且因为补水的不稳定性,当补水正磷含量降低时如果无法及时恢复高pH运行,系统将遭受严重的腐蚀。

另外,针对循环水正磷偏高、补水来源不同的情况,为防止磷酸钙的析出,制定了正磷超过指标时的应急处理方案,增加了辅助投加磷酸钙分散剂的措施,以期达到循环水稳定控制和安全运行的

目的。

采取的具体控制方法是:当循环水的正磷大于10mg/L以上,需要将pH控制在8.0以下,以防止磷酸钙垢;当循环水中正磷大于20mg/L以上,水温大于15℃,控制pH小于8.0,并添加磷酸钙分散剂LQ-86013ppm(按总补水添加);当循环水正磷大于30mg/L以上,水温大于15℃,控制pH在7.0~7.5之间,并添加磷酸钙分散剂LQ-86015ppm(按总补水添加)。

经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使机组在运行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了有效阻止磷酸钙沉积的效果。

3.1.2微生物的控制。控制了系统磷酸盐结垢只是消除了循环水运行危害之一,磷酸盐、氨氮、硝酸根、CoD等因素引起的微生物繁殖问题同样是我厂循环水处理的重点。

因为中水本身含有细菌,在循环水中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充足的养料条件下,细菌会迅速地繁殖。在此情况下,常用的杀菌剂处理效果不

明显。

以常用的某杀菌剂而言,其2小时内实验室杀菌率可以达到99%以上,现场24小时杀菌率达到95%以上,在某厂使用多年效果良好。但是在中水回用的循环水系统,该杀菌剂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使用该杀菌剂48小时时,细菌恢复到了原有数量。而循环水系统中,长效的细菌控制比短期的杀菌更具有实用意义,所以我们经过试验筛选了一种长效抑菌作用的杀菌剂,该杀菌剂可以在7~10天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杀菌效果,再配合氧化性杀菌剂进行处理,避免了细菌短期爆发引起的系统

故障。

氧化性杀菌剂采用冲击式添加颗粒状产品,该杀菌剂有效氯含量在90%以上,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溶解速度中等,可以短时间内连续释放有效氯,既保证了系统微生物的抑制,又避免了速溶性杀菌剂带来的瞬间余氯过高的腐蚀危害。

3.2制定合理的加药方案

在循环水系统运行初期,加药、加酸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循环水指标波动较大,药剂只能靠人工添加,用药量较大,pH控制不稳定,使循环冷却水处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加药、加酸设备的正常,现场根据循环水分析数据及时调整加药量,使循环水指标控制在合格范围之内。

3.3应急措施处理方案

尽管我厂对于循环水控制指标进行了限定,但是基于中水水质不稳定的原因,难免会有超标现象发生。我厂对于中水进一步超标制定了应急方案,当中水水质超出控制标准较高时,利用部分井水代替中水,以缓解中水水质恶劣带来的危害。以2011年1~4月#1机循环水为例,合计补充中水94万吨,合计补充地下水21万吨。

3.4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针对我厂化学人员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采取内部培训和邀请服务厂家现场培训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化学人员在分析测试技术、理论知识、现场操作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3.5加强水质监督力度

鉴于我厂循环冷却水水质的特殊性,我厂加强了水质监督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场加强了循环水、中水指标监控,增加了化验频次、定期悬挂试片、测细菌总数等措施。保证了循环水水质指标控制在合格范围之内。

由于中水水质恶劣,给循环水的碱度、钙离子等指标的控制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加酸控制碱度,合理排污控制钙离子,有效减缓了结垢的压力。

由于循环水的浊度比较高,势必带来凝汽器内粘泥沉积和增大结垢风险的问题。其他电厂的多次检修实践表明:如果胶球质量不好或胶球投加不及时,造成清洗效果不理想,很容易在管材表面造成粘泥沉积,产生腐蚀和结垢问题。因此胶球清洗工作非常重要。

为了减少粘泥沉积,保持管材表面的清洁,经过化学和汽机专业协商,改善了胶球清洗方案,化学专业配合汽机对胶球质量进行了指标规定,保证湿态胶球直径比换热管内径大1~2mm,不但考察胶球的收球率,还制定了筛球率指标,定期淘汰一些不合格胶球,并且保证不合格胶球不高于总胶球数的20%,使胶球系统发挥了应有的擦除效果,对辅助保持换热器清洁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如果凝汽器内进入了填料碎片、胶球、石块等杂物,会造成管口的堵塞,引起水流不畅,进而影响换热效果,堵塞严重时还会带来粘泥沉积、腐蚀或结垢问题。水塔的填料曾发现有破损现象,破碎的填料很容易随循环水进入凝汽器,堵塞管口。我们对填料等杂物问题一直保持了持续跟踪,并及时更换了破损的填料。

4取得的成效

循环水日常腐蚀监测通过水池挂片法,挂片类型为与凝汽器管材相同的316L不锈钢管和低碳钢,并在凝汽器内部长期悬挂316L不锈钢管。水池挂片每个月取出观察外观和称重,凝汽器内部挂片在检修时检查,用于长期腐蚀和结垢监测。

从挂片外观可以看出,不锈钢和碳钢均光亮如新(见图12)。称重测量显示,不锈钢挂片腐蚀速率为0.0002mm/a,碳钢挂片腐蚀速率为0.012mm/a,都远远小于《工业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2007)》中关于金属腐蚀率不锈钢0.005mm/a、碳钢腐蚀率0.075mm/a的要求。从侧面显示了我厂采用的稳定高浓度磷酸盐处理技术不单单是阻止了结垢的发生,而且全面抑制了系统金属的腐蚀。

4.3节约用水

我厂循环水塔的补水量和排污量,单机循环量为35000吨/小时,蒸发损失按照全年平均值1%计算。以全部使用地下水为例,浓缩倍数达到8倍与2倍,单机每年仅补水部分可以节约的水费即达到750万元。

采用中水作为补充水,会节约大量的新鲜水和费用。然而由于中水水质恶劣,造成循环水药剂消耗量比较大。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与污水处理厂进行协调,要求其出水达标;由药剂厂家做动态试验,进一步提高药剂性能,并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更改实验室有机磷、正磷等检测方法,消除其它杂质干扰,提高测定准确度;加强对循环水阻垢剂加药泵的维护,发现故障及时修复。

经过以上改进措施后,阻垢剂加药量有所

降低。

在补充水的费用上,如果不计算排污费用,使用中水费用最低;使用地下水费用最高;使用混合水,不同比例下费用不同。但是风险与费用之间是一个矛盾,在循环水处理中,安全性和经济性是捆绑在一起的,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经过测算和综合评价之后,以使用中水与地下水比例为6:1的方案为处理效果和费用的最佳方案。

以中水作为补充水后,节约了大量的新鲜水,全厂年使用中水约540万吨,对于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从费用节约而言,使用城市中水综合处理费用比使用新鲜水节约275万元,为企业节约了运行

成本。

5今后的计划

中水回用作为循环冷却水可以节约大量的新鲜水,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运行问题,我厂应积极与污水处理厂联系,促进其提高处理水平,保障出水水质合格;当中水水质恶化时及时启动应急方案,降低水质恶化造成的影响;根据中水水质的变化,及时设计针对性的方案,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培训以及与服务供应商的交流;在有条件下的情况下增加厂区内部预处理装置,降低中水中部分危害性指标。

6结语

我公司在中水水质不稳定、水质超标的情况下对循环水水质进行了有效的控制,通过系统检查验证了处理措施的有效性,换热设备无腐蚀、结垢和微生物沉积的发生,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行。但由于中水水质恶劣,运行风险还是会长期存在,我们要把循环水处理作为重点工作,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工业循环冷却水设计规范(GB50050-2007)[S].

[2]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HG/t3923-2007)[S].

水循环总结篇9

引言:企业循环经济是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目前,有关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少。宏观上,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给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指标;赵波等构建了由“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组成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微观上,于冰等分别综述和探讨了企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田凤权论述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指标的选取和该体系的运行保障;李健等给出了循环经济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其评价方法。但这些研究均未将体现循环经济特征的指标应用于企业再生产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为此,本文拟把企业再生产循环过程同循环经济3R原则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工业企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体现循环经济特征的指标,从整体层面上构建出循环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一、构建循环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一)设计原则

1、企业再生产过程与循环经济“3R”有机结合的原则。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按照再生产环节设计的,循环经济可以按照3R的每个环节设计,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统计指标能对循环统计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产出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同时统计实践应具有可操作性,数据资料具有可行性。

3、全面性与层序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从不同的侧面,从各种指标的纵向、横向、上层、下层等交织的关系中对于统计指标体系衔接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同时,使整个指标体系结构层次和顺序清晰明了。

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既要有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指标。

(二)设计思路

1、以现有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现行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是按照企业再生产过程,由活动条件、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四大指标体系构成。为了解全国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特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中,工业统计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主要财务成本指标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应付账款等。

2、充分体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要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按照“3R”原则,按照工业企业的四个生产环节来设计。“3R”原则即减量化(R)、再利用(R)、资源化(R),根据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的界定: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3、把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要求有机结合于现行的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之中。以工业企业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在企业生产环节上加入能体现循环经济特征的指标,将现有的工业统计指标体系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有机地进行融合,从而构建出循环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准确衡量工业企业是否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时,将所有指标分为目标层、过程层、条件层三个层次。在遵循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设计思路的基础上,选取工业企业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生产效益这四大子系统作为过程层指标,再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将每个子系统设计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并在每个过程层下面设计若干条件层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假定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充足,最终对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的选取如下,生产条件有:原材料购进量、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从业人员人数;生产过程有:固定资产折旧、综合能耗、经营费用、业务成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产成果中的指标分别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出口交货值、产品合格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生产效益有: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资源产出率。

(一)指标体系结构的解释。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过程层、条件层)、4个子模块(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生产效益)、29个指标。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单位产值综合能耗、资源产出率”是能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基本原则的指标。

(二)主要指标解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其中总用水量为生产中取用的新水量和重复利用水量之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是指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它反映单位工业总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资源产出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该项指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三、以钢铁产业为例构建循环型统计指标体系

钢铁行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行业之一,长期以来能源消耗量大,在生产中转换效率低,三废产生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另外,由于钢铁行业也是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重点对象,能够大量吸纳和减少生产过程向大自然排放的废弃物,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循环型钢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作为一种实用工具,一方面帮助政府部门了解掌握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为宏观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有利于推动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

目前,关于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的研究仅局限于小循环层面,不能全面反映钢铁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整体状况,基于此,本文依据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出循环型钢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生产条件包括原材料购进量、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从业人员人数;生产过程包括经营费用、业务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烧结工序能耗、焦化工序能耗、炼铁工序能耗、转炉炼钢工序能耗、电炉炼钢工序能耗、轧钢工序能耗、尘泥利用率、废渣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产成果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产品合格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吨钢外排废水量、吨钢外排废气量;生产效益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吨钢综合能耗、轧钢综合成材率、炼铁综合焦比、资源产出率。

结束语:本文提出了循环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设计思路,接着以传统的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有机结合于现行的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进而构建了由目标层、过程层、条件层组成的逐级藕合的指标体系框架,包括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生产效益这四大系统的循环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着重在工业企业生产环节上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水循环总结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科学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从“3r”准则出发,设定三个类指标,建立评价机制:(1)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环境质量。(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Dp(绿色GDp),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循环经济增加值(指循环经济部门总产出扣除总消耗后所创造的新增价值)。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情况。

三、完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