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3:30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1

关键词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

在现在的生产生活中,电力供应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基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现在社会化生活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电力供应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必要供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如果在电力供应中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相应的社会与工作问题,所以在现在的供电工作中要着重做好基层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工作。

一、基层供电所现有制度浅析

(一)基层物资管理制度

现在,作为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物资管理工作在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在的基层物资管理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一为货物纳入进入供电所,即所谓收货阶段。其二为货物应用阶段。其三为货物废料回收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现在采用的安全管理制度属于分段管理下的有效利用管制。在此过程中,理论上每一步的物资管理安全有专业人员负责,并由此确定相应的管理责任。同时,也有专门仓库负责相应的区段材料的储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制度中人为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大,基层供电所人员素质不稳定,并且在此过程中制度适应性与合理性原则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很容易受到挑战。

(二)基层日常人员运行制度

在基层日常运营过程中,基本的制度属于人员组建基本制度与人员配置基本制度。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人员基本组建制度属于人员运行制度的基础。在现在的运行过程中,人员组建属于通过集体考试进行录用,而通过此建立相应的人员构成,在形成相应的人员构成之后进行人员配置。人员配置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人员配置;其次,是根据供电所基本行政人员不同岗位的固定人数进行相应的配置。这两方面的人员配置很容易发生冲突,造成日常人员配置制度失灵。

(三)基层应急运行制度

现有基层供电所应急制度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的,首先是自然环境突变造成的供电所日常运行出现困难。在此情况下,比起供电所的安全,更需要关注的是用电线路的安全。这样的应急运行制度对于基层供电所来说大多属于人员的重新调配以及行政人员与技术人员、功能人员应用转换。第二种属于供电所由于安全或者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供电站本身运行出现问题。在处理这种问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应急方案就是通过应急抢修,迅速恢复相应设备的运转,并且防范次生问题的发生。

(四)现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

在现有基层安全管理制度中,主要的问题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制度性配合不完善与制度运行老化导致制度运行中人员素质达不到运行制度所需的条件。制度适应性与制度强度也不够人员进行相应的适应性改造,导致制度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整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引发了相应的制度结构问题。

二、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所谓“安全性原则”,就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制度运行过程的安全,又要保证相应的制度外延与制度内涵的安全。在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中,秩序性建设是首要的。同时,在此建设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考虑也是必需的。

(二)有效性原则

在m行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有效性强调不足造成的。在工作当中敷衍了事,采取一种回避态度进行相应的工作与安全检查,导致相应的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策划过程中在有效性方面出现漏洞。有效性作为制度运行的保障,在做好基础供电工作的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加强。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进行基层供电所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性原则。在进行安全工作的过程中,要使工作和人员配置都处于合理状态,还要注意让相应的组织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在多方共同作用下,形成合理的整体运行结构。在此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相应的合理性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合理性

所谓“整体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现在的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整体性建构,形成有效的整体作用下的合理化结构。在建构过程中,整体作用作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在进行结构与解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合理性。尤其是在进行制度的合理应用过程中,过程合理性直接与整体合理息相关。如果过程合理性受到冲击,那么整体制度设计合理性也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就是制度疲态的表现,这样的制度疲态对于安全性原则与有效性原则来说都是从责任体丧失开始。在责任体丧失的情况下,整体性构建合理性原则面临挑战。所以,在现在的安全工作中,要有整体眼光进行合理性构建。

三、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提升方式

(一)提升人员素质

从宏观上看,上文已经对其中一些相应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下面对于其中具体的支撑细节进行论述。在具体的相关工作中,我们要深刻了解“干部决定一切”这句话。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相应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通过人员的更新换代,对于一些不重视安全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调整,改变人员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在此过程中,策划相应的安全演习。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人员的应变能力和相应的素质。

(二)增强制度适应性

在进行人员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在现有制度之下,要进行制度适应性建设,改变现有制度过分依赖上级的现象,并将基本制度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全工作的适应性。

(三)提升制度坚固性

在提升制度适应性的同时,也要提升制度的坚固性。所谓制度坚固性就是制度的原则性,每一个制度把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纪律检查单位进行相应的制度检查,抵制其中的制度破坏因素。

四、结语

通过具体研究现有基层供电所制度,本文认为在现在的安全工作中要重视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原则,并在具体工作中提升人员素质、增强制度适应性、提升制度坚固性,坚持合理性、整体性原则。

(作者单位为国网福建光泽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2

一、公司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监察部,具体负责日常业务工作。

二、活动目标

(一)、矿井无重伤以上人身事故。

(二)、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三)、学习贯彻公司“四会”精神,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员工自查自纠率达95%以上。

三、活动安排

(一)、自查阶段(2月20日~2月29日)。各单位、各部门要以“无漏洞零隐患”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蒲白局《关于加强安全基础管理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对照《细则》和“二安三个一”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发动管理人员、基层单位、班组和职工开展自查活动。查思想认识、查制度建设、查现场管理漏洞、查安监队伍的建设。

各级管理人员(包括区队干部、班组长)从干部作风、执行力入手,查安全第一的思想树立得牢不牢,有无重生产轻安全的意识和行为;有无违章指挥现象;对安全基础建设是否重视,是否能深入现场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能否认真执行“三大规程”有关规定;是否能贯彻执行公司、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是否能经常深入现场抓管理;安全责任意识强不强。

基层单位从制度建设、现场管理入手,查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存在漏洞;现场管理是否有缺陷。

职工从贯彻执行“三大规程”及安全生产习惯和思想行为入手,查安全第一的思想树立的牢不牢,有无重生产轻安全的意识;操作过程是否认真执行“三大规程”、标准化、精细化有关规定;工作过程是否达到规范操作;有无习惯性违章行为;是否有违反公司、矿有关规定的地方;自主保安意识强不强;安全确认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有无应付的意识和行为。

(二)、自纠阶段(3月1日~3月25日):对查出的问题,要分单位和个人分别制定解决措施和计划,在本阶段彻底纠正,从而消除各类隐患。

(三)、总结检查阶段(3月26日~3月31日):各单位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全面对照检查,并认真总结。公司将进行检查验收。

四、奖罚

1、奖励:经活动领导小组按照《自查自纠强基固本活动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得分在80(含80)分以上,给**煤矿集体奖励5万元,给公司活动领导小组给予适当奖励,得分在80分以下时不予奖励。

2、处罚:凡在活动期间发生的各类事故按照公司2008年1号文件加倍进行处罚;发生的“三违”按照公司《安全奖惩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加倍进行处罚。

3、奖罚资金从公司安全奖励基金中列支。

五、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认识,突出重点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自查自纠、强基固本”活动,对一季度实现安全无事故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思想上对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行为不符合制度规定也是重大安全隐患。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是搞好“深化落实年”各项工作的基础;是解决影响和制约安全发展的制度建设、干部作风、职工安全思想和意识行为、规范操作、管理漏洞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特别要清醒地认识到双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对保证全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抓住重点工作,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双节期间的安全生产,使广大职工过一个安乐祥和的节日。

(二)、营造浓厚安全氛围,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各单位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公司“四会”精神,深刻领会2008年安全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要抓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坚定搞好安全工作的信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安全生产中去。

(三)、深化落实“二安三个一”安全管理办法。

**煤矿要继续深化落实“二安三个一”安全管理方法,紧扣现场基础管理,循序渐近,强基固本,将10种常规安全行为养成融入其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用制度固定下来,将之作为一项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长期坚持下去,夯实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四)、强基固本,深化现场管理

1、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双节期间的安全管理。矿上要周密计划,详细安排:一是要抓好停、复工期间的项目计划、措施制定、劳动组织、监督管理、领导跟班等工作。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双节期间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及职工管理工作,杜绝酒后入井,疲劳入井现象发生。三是丰富节日期间职工的业余生活,将企业安全文化融会其中,发挥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2、畅通安全信息流程,加强隐患排查和落实。各单位要继续优化隐患的排查,加强隐患整改治理工作,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内容、资金、期限、作业人数、作业范围)原则实施,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登记建档。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入井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入井人员必须到安全信息站登记入井区域,领受复查任务的制度,做到检查无盲区、管理无漏洞,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3、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技能和安全思想认识。认真落实2008年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班前“三个一”培训和安全培训、技能培训相结合,推行“手指口述”和“6S”行为养成。根据双节特点开展本阶段安全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推动作用。着重抓好特殊工种、岗位工种的培训和管理。

4、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矿上每周必须由安全矿长组织一次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矿上每旬、公司每月组织一次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分类定级,做到措施、项目、资金、责任人和时间“五落实”,并及时督促整改和复查落实。

5、加强地面安全管理,做好冬季“三防”工作。做好矿井冬季防冻工作,防止井筒结冰。各单位都要做好双节期间防火、防盗、火工管理、车辆管理等工作,防止煤气中毒,群体食物中毒等。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各种事故发生。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维修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械制造加工设备也朝着自动化、系统性、复杂性等方向发展,一方面这种趋势在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另一方面给其安全管理与维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在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以及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策略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特点。

1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特点

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对于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特点这一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复杂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机械加工设备日益趋向复杂,再加上作为制造业基础性设备的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必须承担大量的工作,因此不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其日常损耗,以更好的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操作规范,以便更好地保证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常规性。所谓常规性主要是指必须保证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能够定期进行,以便更加及时准确的检验出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状况。只有加强对这些异常状况的预测与分析,才能更加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实践中出现的不少的大规模停机事故就是由于缺乏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检测与故障排除而引起的,比较常见的异常状况主要有加工设备出现局部过热现象、不规则振动现象或者是加工精度的急剧下降等;最后,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类型不同,其所可能产生的故障也就会不同,因此,在对其进行安全管理和维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通过科学的设备异常诊断体系的建立来保证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正常运行。

2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任务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原则

归结起来,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上:其一,坚持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其二,坚持一般管理与专业管理人员管理相结合;其三,坚持维护方案和检修方案的结合;最后,与坚持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相结合。

2.2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任务

经过归纳与总结,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以便正确落实与机械制造加工设备有关的方针、政策等;其二,提高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质量水平,保证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第三,利用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为企业提供较好的技术设备,以实现使用寿命长、技术状况好的目标;最后,通过科学的维护与创新,提高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使用效率。

3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策略

针对以上阐述,我们需要结合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特点、基本原则、基本任务等,提出有效的加强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进行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策略。具体来看,我们主要可以从建立设备异常报告制度、实施设备预防性维修计划、合理安排检修计划、严格控制检修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建立设备异常报告制度

设备异常报告制度的建立是非常关键而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建立设备异常报告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各种参数加以设定,其次需要对管理维修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最后还需要依托计算机软件等平台,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及时检查,及时报告,及时统计,及时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严密的设备异常汇报体系。

3.2实施设备预防性维修计划

在实施设备预防性维修计划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给予特别注意:其一,只有严格遵守定时定点检查、清洁保养、自主维修以及预防检修四个步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良好运行;其二,必须对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作出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预防性维修计划。除此之外,还需注意检修内容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检修周期必须尽量缩短;其三,必须对维修管理计划的每一个细节、步骤等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3.3合理安排检修计划

所谓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就是指在加工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的前提下,由于受到时间、人员等条件的限制,无法正常进行维修工作,必须待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实施维修计划。检修计划不合理的情况经常发生,通常会给维护人员带来工作量的增加,严重影响设备维修和管理的效率,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检修计划的合理。

3.4严格控制检修范围

机械制造加工设备检修范围的确定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检修范围过小,这将不利于实现检修工作的目标,而一旦检修范围过大,又将给检修工作人员以及检修公司等带来极大的负担与压力。通常对纳入检修范围的设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已经呈现出故障特征的设备等,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同时提高检修效率。

4结语

机械制造加工设备是机械制造行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设备,加强对其的安全管理与维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变得异常必要。可以说,在未来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其所进行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将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项工作,需要专门人员进行负责。本文从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特点、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以及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的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4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树立安全发展的良好形象,确保“十二五”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实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和省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当前安全生产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是应对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区生产经营单位普遍存在安全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我区近几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都与“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有直接关系,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二、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内涵、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重心下沉、机构加强、基础加固、素质提高、保障有力”的要求,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探索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新方法、新手段、新理念,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责任,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工作内涵

安全生产基层是指区、镇、街道、园区、村(社区)、生产经营单位及各行业管理部门,包括:监管基层、生产基层、领导基层三个层面。监管基层指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监管职能的机构及人员,主要职能是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生产基层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及人员,主要职能是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领导基层是指在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组织领导的政府、部门及人员,主要职能是落实“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和“一岗双责”责任。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是指涉及安全生产工作带有根本性、普遍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基本要素及工作措施,包括:安全生产基础台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监管、安全生产专家队伍管理等内容。

(三)目标任务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三年内,确保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工作条件有效改善;监管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社会安全生产基础全面加强。企业安全承诺、标准化建设、教育培训、隐患治理、应急救援、规章制度等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安全投入、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安全专家管理等基础工作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明显提升。

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围绕杜绝较大事故、遏制一般事故的目标,努力实现生产安全零事故。

三、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建设

(一)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安监局增设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股和应急救援办公室。在监察一股加挂职业健康管理股牌子,在监察二股加挂应急救援办公室牌子,工作人员内部调剂。镇、街道、园区设立安监站,配备不少于2人的专职监管人员。村(社区)安全监管任务由农村专(兼)职安全员和社区服务人员承担。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具备设置管理机构的小型企业,要配备2名以上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各行业管理部门均要按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要求,成立专职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力争年底前,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达标率达到100%。

(二)全面落实监管责任。要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制。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镇、街道、园区及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安全生产工作要亲自抓,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要组织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其他领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部门、行业和系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每月带队检查一次安全生产工作。要建立安全生产述职制度,每半年向区政府报告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向区政府提交安全生产履职报告。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落实各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分层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实现管理、从业人员安全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逐步形成完备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三)突出加强设施设备建设。以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为标准,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基层安全监管设施设备的保障力度,逐步改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条件。区安监局科(室),镇、街道、园区安监站,行业管理部门安监科要逐步达到有一个独立办公场所、一套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台执法车辆,有一套录音、照相、摄像取证设备,有一套现场检验检测装备,每人有一套个人防护装备的“六个一”标准;村(社区)要有办公场所和通信设备;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要达到有一个办公场所、一套办公设备、一个宣教场所、一套教学设备、一套现场检验检测设备,有一套齐全完备、状态良好的应急救援器材的“六个一”标准。力争年底前,实现100%达标。

(四)健全完善工作制度。镇、街道、园区、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安全事故报告、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安全生产值班、安全信息及档案管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安全监管人员职责等11个方面的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安全信息报告、安全巡查、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等基本制度,落实村(社区)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职责。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各部门、各单位于底前建立完成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五)全面提升人员素质。要加强素质培养,各部门、单位要采取上下结合、岗位实践、集中培训、专家授课、交叉轮训等手段,加大对基层安监队伍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安监队伍和行业安全管理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监管执法能力。区安监局、镇、街、园区、行业管理部门安监人员每年要至少进行一次轮训,时间不少于5天。要改善专业结构,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要从办公经费或安全生产费用中出资,支持和鼓励在职人员到高校进修安全监管专业知识和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

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基础台账。镇、街道、园区、村(社区)均要建立完善工矿商贸企业、中小学校及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辖区内在建项目安全及危房安全、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农业机械、地质灾害及水利设施、重大危险源、职业危害场所、安全生产记录资料、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安全教育培训等14项安全监管基础台账。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登记、安全会议记录、监督检查记录、安全宣传培训、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登记、事故情况登记、机动车辆(船舶)登记、特种作业人员、专(兼)职安全员情况登记等9项基本数据台账,建立完善相对应的档案资料。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完善安全责任书,安全生产机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上级部门印发的安全生产文件,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学习、活动资料,安全生产检查资料,安全会议记录,企业人员花名册(全员花名册,特种作业人员花名册),新工人(含农民工和临时工)三级教育,机械、电气等设备管理资料,安全技术交底资料,爆破物品管理台帐,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记录和报告资料,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材料,安全设施和劳保用品购买、发放登记台帐等14项数据台账,并实施动态监管。

(二)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安全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通过安全审查的不准施工;凡涉及安全许可的项目,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严格落实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必须进化工业园区的规定。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均应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凡没有履行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的,不得准予开工建设。对未按规定落实的部门、单位要依法进行查处。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村民建房等建设活动的安全管理。

(三)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标准化建设。要注重试点先行,各行业要率先以安全基础扎实、工艺流程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大中型以上企业为试点,进行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标准化示范建设,努力实现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流程、人员设备等管理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人、机、物时刻处于良好生产状态。要推广安全工艺,利用安全生产许可延期换证等时期,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对一般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推广应用安全生产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实现整个行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高。年,在危险化学品、建筑、道路交通、机械、冶金、建材等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的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年底前,所有危险化学品、冶金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要求。年底前,所有行业实现标准化达标。

(四)继续深化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建设。要扩大承诺范围,由大中型企业、高危行业重点企业承诺向全区中小型和一般企业扩展,由企业法人代表承诺向企业管理层、生产班组承诺延伸。要拓展承诺内容,要将先进技术装备强制推行、安全生产长期投入、现场紧急撤人避险、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标准核准、企业职业健康等安全生产的新理念、新内容写入安全承诺。要把安全生产承诺制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挂钩联动,努力推动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年,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纳入安全生产承诺范围,并将承诺范围延伸至班组。

(五)继续深化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整治。要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建立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要建立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机制,对于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安全隐患,实行区、镇(街道、园区)两级政府挂牌督办和主管部门负责制度,逐一登记、跟踪、督办,确保重大安全隐患可防可控可除,直至销号。要加大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负有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对无视法律法规、治理安全隐患不力的,依法严肃处理。

(六)全面提升职业健康监管水平。要倡导职业健康观念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推进新职业病防治法的普及教育,逐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健康的关注。要加快推进职业卫生申报备案工作,全面开展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情况的普查、登记工作,年底前,要完成60%企业的职业卫生建档工作,年底完成所有企业的职业卫生建档工作。要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依据国家职业卫生健康标准,全面展开高危、粉尘、有毒行业职业卫生检查。年底以前,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申报率达到90%以上。

五、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一)建立安全投入保障体系。区安监局年度办公经费,按照辖区内常住总人数每人1至3元标准核定。年度预算经费标准与核定标准差额部分,由财政部门追加补充。从年起,按照核定标准列入年度预算,并每年按总金额的10%递增。镇、街道、园区、太阳城管委会安监站年度办公经费不少于2万元,由区财政划拨到安监局负责监管。区安监局根据各安监站工作开展情况拨付使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依据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提取标准,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使用、管理。

(二)建立健全安全规章体系。制定完善安全生产行政管理、行业规范、责任追究、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打击非法违法行为,规范安全生产秩序。健全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安全问题,专项调度,协同解决。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模式,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要时期、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联合执法制度,多角度、深层次挖掘消除安全隐患。在镇、街道、园区实施安全生产委托行政执法,着力解决基层安全监管责权不统一问题。

(三)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区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网络在线监控、移动指挥系统、应急演练模拟系统建设,着力实现省、市、县(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互联互通,重大危险源(点)实时视频监控。定期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所属的救援人员、装备、物资、器材等资源,建立应急联储、联供、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抓好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评审(论证)和备案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到年9月底前完成所有重点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评审(论证)和备案工作,力争年年底前,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备案率达到100%。

(四)建立安全宣教保障体系。广泛开展安全法规、安全科技和安全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家庭的“六进”活动,大力提高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法规意识和防护意识。浓厚全区安全文化氛围,以重大节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在电台设专栏、在报纸辟专版、在电视做专访、在基层搞汇演、在街头立主题广告牌,努力形成多元化、立体式的安全文化宣传模式。强化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监管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必须经过教育培训上岗的要求,认真组织监管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具备管理安全生产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确保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

(五)建立安全专家规范化保障体系。充实完善安全生产专家库,优选各重点企业、各行业安全生产专家,选聘国家和省内外优秀安全生产专家,年底前分门别类建立各行业管理及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等专业类专家库,依托专家力量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实行安全生产专家联合会诊制度,对重点时期、重要环节、重点企业、重大安全隐患,实行专家联合会诊制度,通过共同检查、集中讨论,找准问题症结,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年底前,实现安全专家在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间人才信息共享。

六、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一)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机制。实施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将存在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严重缺陷或者不良行为记录的生产经营单位列入“黑名单”管理范围,并与专项资金扶持、证券融资、银行贷款、品牌创建、评先评优等挂钩,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安全生产实施联动管理、联合服务、动态监管。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机制。不断加大对在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优秀等次单位和个人的奖金数额。对连续3年全部完成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指标的部门和单位,由区政府对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予以表彰。对在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及实践创新、重大隐患治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事故应急抢险救援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区政府予以表彰。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设立举报信箱,实施有奖举报。

(三)落实基层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的合理待遇。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法规,提高安监工作人员各项待遇。要从政治上、组织上关心成长进步,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经济待遇,保证上级要求落实到位。特别对从事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等场所的安全监管人员,要增加补助资金。建立对从事危险和存在职业危害场所监管人员体检制度,每年体检不少于一次。积极推行镇、街道、园区安监部门一线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5

【论文摘要】为了使人们能够在分享生物技术进步成果的同时,又能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害.学者们纷纷把研究重心移向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这一领域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推动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1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目前学者们总的来说有这样三种观点:可靠科学原则、预防原则、折衷主义原则。学者们一致认为美国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奉行科学主义原则的典型代表。美国提出: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必须建立在“可靠科学原则”基础上。美国政府反复强调:科学是管制体制的基石。这意味着管制不能建立在“无端的猜测”和消费者“担忧”的基础上,而必须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风险确实存在并可能导致损害时,政府才能采取管制措施。美国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可能比传统食品不安全.采用“无罪推定”的策略。即如果我们不能提出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就假设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没有必要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商业化采取过多的限制。

遵循预防原则的代表则是欧盟。欧盟认为,科学是存在局限的,对科学评估转基因食品所需的完整数据要等到许多年后才能获得;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严格,结论总会具有某些不确定性,而政府不能等到最坏的结果发生后才采取行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欧盟采用了“预防原则”作为管制转基因食品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认为,与美国和欧盟的鲜明态度相比.日本则采取了一种较为折中的态度。一方面,由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优于传统技术。对于日本这个耕地面积相对于其人口数量严萤不足的国家而青.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因此.转基因食品在日本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而另~方面.作为一个农产品的进口大国,转基凶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义使国内许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质疑。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因素.导致日本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长期游荡于可靠科学原则与预防原则之间,使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也试图在这两种原则的指导下,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2关于国外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2.1关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有学者认为美国目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主体有五个,分别是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1、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及国立卫生研究院fniH)。这五个部门协调管理转基因食品,其中FDa在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还有的学者认为监管主体还应当包括动植物健康检疫局。这些监管主体有着明确的分工:FDa的食物安仝与应用营养中心是管理绝大多数食物的法定权力机构.美国农业部的食品安全和检测部门则负责肉、禽和蛋类产品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影响的管理,epa则负责管理食品作物杀虫剂的使用和安全。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的设置则颇为复杂。有学者认为监管主体分为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主体。其中,一种转基因食品要想在欧盟上市销售就要涉及到:申请者本国的主管机关,欧盟其他的成员国,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食品常务委员会”、欧盟理事会等众多的监管主体。

有学者认为日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则是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农林水产省和厚生省共同构成。农林水产省依《农、林、渔及食品工业应用重组Dna准则》,负责管理转基因生物在农业、林业、渔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包括在本地栽培的转基因生物、或进口的可在自然环境中繁殖的这类生物体以及用于制造饲料产品和食品的转基因生物。对于国外进入日本的转基因食品的饲料,厚生省要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价。

2.2关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

学者们目前对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审批制度、转基因标识制度、产品追踪制度等方面。

2.2.1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审批制度。有学者认为美国转基因食品上市审批制度经历了一个由自愿申请到强制申请的转变。2001年,美国确立了咨询程序。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实施转基因食品上市前自愿咨询的政策,弱化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后来美国部分科学家提出食品药品管理局应该实施转基因产品上市前强制性公告程序,并提供公众通道,使他们能够了解开发商提交给管理部门的转基因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数据。2后来,美国《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对转基因食品上市流通的申请时间作了规定。它要求来源于植物且被用于人类或动物的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之前至少120天的时间.该制造商必须向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提出申请,并提供这一食品的有关资料,以确认该食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具有一样的安全性。

有学者指出欧盟的转基因食品上市审批程序非常繁琐,一种转基因食品要想在欧盟上市销售,要经过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批准。申请者首先要向某成员国的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由该国主管机构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该成员国同意这种转基因食品上市,需要通过欧盟委员会通知其它成员国。在获得其他国家同意后,这种转基因食品可在全欧盟境内上市销售。如果有其他成员国反对,则需要经过一个“附加评估”程序.即欧盟委员会把申请提交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来审查.并根据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做出批准或不批准转基因食品上市的决定.然后再提交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食品常务委员会”投票表决。如果“食品常务委员会”投票否决了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则欧盟委员会应将决定提交欧盟理事会.由欧盟理事会投票表决,如欧盟理事会在3个月内没有进行表决。该决定草案将自动生效。

2.2.2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美国直到2001年3月份才出台一个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的指南,分为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have)和非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haveno)。美国《转基因食品有权被知悉法案》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即生产者对所有含转基因成份的食品.以及由含转基因成份的产品所育成的食品都要作标识。该法案还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证明制度,即在转基因食品育成的全过程(从种子公司到农民,从制造商到零售商),只要是对食品有控管权的所有行为主体皆应制作一份保证书,以证实该食品的成份。

欧盟新条例规定对所有转基因成分超过0.9%(获得欧盟核准的转基因品种1和0.5%尚未获得欧盟核准的转基因品种)的产品都必须进行转基因标识。但如果产品中因偶然或技术上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存在的转基因低于限量值,则该产品可免除转基因标识的要求。

日本的转基因食品标签管理规定设计得也较为复杂,是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签和转基因食品自愿标签的混合。日本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a·与传统农产品和加工品无实质等同性;b·与传统农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但外源基因或蛋白质在加工成食品后依然存在;c·与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加工品中不存在外源基因和蛋白质。三类产品的标记规定不同。

2.2.3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追踪。为了监控授权的转基因产品在确定对人类健康存在无法预测的危险时有能力撤回产品,欧盟通过的有关转基因生物可追踪性的法规确立了对转基因产品“可追踪性”的监控机制。“可追踪性”可以被定义为:追踪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能力。新法规确立新的登记制度并在标识时注明唯一代码(作为身份识别),使转基因产品从生产到出售的所有环节都有据可查,并要求企业经营者保留5年的使用转基因产品的记录。

3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

3.1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

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主体问题多多。如我国职能部门在行政过程中并未能够很好地理清思路,明确权责。在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中,农业、卫生、环保三个部门应该共同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事实上农业部掌握了实际的大权。由于农业部门只是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食品,而没有全程跟踪转基因农产品在整个食物链中的变化,因此并不能完全地保证其食品的安全性。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多头管理,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不高,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现象。虽然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负责.但是卫生部、科技部以及国家环保局都介入了转基因食品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转基因标识的监管工作主要由农业部各级部门进行。而市场监管主要涉及流通领域的各环节,农业部各级部门中尚无专门进行市场监管的部门,而农业部门与工商等其他市场监管部门之间就转基因食品问题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因此.转基因食品批而未标甚至未经批准就上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有学者提出应该明确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和各省、直辖市的科技厅(局)、农业厅(局)、卫生厅(局)等部门对转基因食品实施管理的职权和职责分工,使其与“国家生物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各省、直辖市设立的生物技术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协调统一。

3.2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手段

由于转基因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可能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的科学认知发生改变.或经过研究原有认识受到质疑等,转基因食品可能面临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价的需要。虽然我们已经严格了市场准人.并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新的安全性评价。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性研究和商品化生产的范围、时间和限制条件等不同.采取合理可行的产品召回。有学者建议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并规定严厉的法律责任。同时对转基因食品市场实施监督检查.如卫生抽查、罚款、查封、扣押和禁止销售、禁止移动等强制性措施。其中准人制度应该包括:转基因食品生产许可制度.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另外,对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梢售的各个阶段实行信息披露和公示制度。各阶段的行为主体都应当依据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将其在相应阶段的相关内容进行披露。并向公众进行公示。披露和公示的内容包括该转基因生物的潜在风险以及该主体对该风险的防范和处理措施等。还有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是转基因食品市场规制制度中的关键环节.它一方面充分维护了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它是对转基因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有效警示。转基因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目的是求利,而违反转基因食品相关标准。召回转基因食品的经济代价极大的话,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将会自觉地参与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工作。而食品召回制度可否起到以上功效的关键在于执法是否严格。因此,在转基因食品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的建设中必须强调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的执行.要做到对于发现问题的转基因食品在一定期限内强制召回。对不予召回的企业则强制查封财产以备补偿消费者的损失。

3.3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

目前学者们认为转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除了包括生产者、销售者等被监管者,另外还应该包括监管主体关于生产者、销售者责任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对转基因食品违法行为处罚不够严厉.因为对违反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学者认为以上规定惩罚力度较弱.最多5万元的罚款并不足以产生法律威慑力,这与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所获的丰厚利润相差悬殊。因此,应该提高罚款敬额,加大惩罚力度。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障而言,有学者认为其救济方式应主要以侵害排除和损害赔偿为主导。从具体措施来说,有必要建立一个安全保障基金,一方面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安全,同时也不给企业带来过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危及企业的生存,造成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失业问题等,从而阻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对于监管主体的相关责任而言,有学者指出应该明确食品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法律责任。针对监管屡屡缺位的状况,相关的食品安全立法中应该明确规定监管部门的职责,对于不履行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对于不履行职责的具体情形可以以列举的方式进行规定.以便于落实相关责任

4整体研究评价与展望

学者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在这儿年呈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在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中.以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囤的借鉴研究居多。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一般是对该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的状况进行陈述.接着描述一下该囤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主体有哪些.转基因食品上市需要经过怎样的一个审批过程.标识制度怎样规定的等等。目前的这些研究深入性不够,仪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而且许多研究非常凌乱,不成系统。另外,从研究内容讲,现有的对于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不够全面。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外的监管理念.监管主体,监管手段这三方面进行研究,而非常重要的监管责任制度则很少有人问津。众所周知,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本来就使得很多人们难以接受它,而相应的转基因食品责任如果再缺失的话.无疑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非常不利。可见对于转基因食品责任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学者们却对此却很少涉及.这也是学者们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6

孙村煤矿是一座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百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目前已完成了六个水平的开拓延深,开采深度已达1350米,是目前亚洲煤矿开采最深矿井。随着矿井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温、高地压加上煤矿所固有的水、火、顶板、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使得矿井隐患增多;老矿所特有的系统复杂,运输战线长,提升运输环节多,运行费用高;地压显现明显,巷道维护量大;通风网络复杂,风阻大,高温热害现象突出,采掘工作面作业环境差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矿井的发展。

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建设本质安全型高效矿井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样是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创建本质安全型高效矿井,必须在矿井客观条件下,勇于创新,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水平,不断在生产实践中强化、完善安全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实现安全管理质的飞跃。

一、针对矿井自然灾害控制,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跟踪、闭环式管理,隐患治理做到项目、措施、时间、资金、责任五落实。孙村煤矿通过分析矿井各类危险源及对矿井产生的危害,按照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警告五项原则,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四位一体”的隐患排查治理闭合管理体系,确保各类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和控制,促进矿井安全生产。

二、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体员工树立本质安全理念

从导入理念、强化培训、规范行为入手,不断满足职工的安全需求,提升职工的安全行为,全力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不断递进的更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是提升职工个人安全技能水平,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渐进渐强的不竭动力。因此,结合教培中心教育培训计划,形成安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把大部分员工日常学习培训任务落实到区队、班组,特殊工种培训任务落实到职工学校,优秀员工选送到上级培训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实现了教育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突出四个层次,狠抓区队干部、班组长、安监员、职工的综合培训,做到内培与外培相结合,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使区队干部知道怎么管、班组长清楚怎么带、安监员明白怎么查、职工懂得怎么干。新招聘职工,上岗前都要经过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并严格落实“五个不准”的要求,即:不经培训不准下井,认识不提高不准下井,考试不合格不准下井,不签订师徒合同不准下井,师徒不在同一地点施工不准下井,确保了下井职工人人会安全。

三、建立健全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制度是企业安全的制度文化。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根据安全生产的章程,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可操作且必须遵守的条款式的行为规定。在生产运作第一线,孙村煤矿根据“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作”的管理思想,制定了回采、掘进、设备、运输和通防五大管理工作程序,有效保证了生产的正常秩序,并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前提保证。

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用制度来引导全体员工以安全生产为荣的价值观,使每个职工明白在安全生产方面做的好的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做得不好的,应该受到哪些惩罚,达到“严惩使其不敢”的目的。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敢放松、不敢懈怠的思想状态,提高安全生产的持久性。

四、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双基”建设的基础工作,以“双基”促安全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7

一、加强安全生产“三基”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但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在个别年份出现反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时有发生;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特别是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领域新老矛盾和问题交替出现,引发事故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基层责任不实、基础能力不强、基本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突出问题。各镇(发展服务中心)、各部门和企业要充分认识严格落实基层责任,强化基础能力和提升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加强“三基”工作作为改善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措施,作为强化安全生产、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群众平安生活”的重要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按照“重心下移、体系健全、责任明确、素质提高、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要求,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三基”工作,有效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二)工作内容。以镇人民政府、发展服务中心、有关县级部门和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监督、管理责任。以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和机构,加大安全投入,夯实工作基础,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的自身安全水平。以提升安全监管和安全管理人员政治素质、责任意识、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安全技能等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内在素质,不断适应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需求。

(三)目标任务。按照“一年强化、两年攻坚、三年巩固”的工作目标,将安全生产“三基”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并作为实施重要内容,着力解决涉及安全生产的根本性、普遍性、基础性、长期性问题,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三、落实安全生产基层责任

(四)落实镇(发展服务中心)安全生产组织领导责任。努力构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各镇人民政府(发展服务中心)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之中,严格落实“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各镇(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并对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负责。

(五)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认真贯彻执行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意见》(陕政发[2013]10号)、(咸政发[2013]18号)精神,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政府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意见》(三政发[2013]20号),严格落实县政府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要担负起综合协调的责任,安监部门要履行综合监管的职责。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安全管理和审批,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执法、谁负责”的原则,审批前严格把关、审批后强化监管。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对业务管理对象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并具体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能,制订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

(六)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要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笫一责任人的责任,对安全生产负全责。

建立健全全面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非煤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企业为突破口,逐步在全县所有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各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和生产岗位的全面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把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与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形成完备的责任体系。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建设。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责权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专门机构。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按不低于1%的比例配备;从业人员不足300人的,至少配备1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高危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中至少50%以上具备注册助理安全工程师以上资格。其他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台账。要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检查、领导带班、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考核奖惩、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和台账。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高危行业企业应与从业人员签订安全合同。

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各类企业要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和作业场所安全管理,落实标准化操作和安全防范措施,形成个人自保、两人互保、班组联保的班组安全现场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检查、安全巡视、设备维护管理与技术改造,落实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排查整改设备隐患,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企业领导干部要带头带班带岗,严肃查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保证作业现场规范管理、安全有序。

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管理。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企业,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原则,编制年度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纳入财务预算,保证足额提取、专项使用。继续执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通报、警示预报、约谈和“一票否决”制度。将安全生产纳入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镇(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一个年度内不得提拔重用。发生较大以上事故且突破控制指标的镇(发展服务中心)当年不得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主要负责人一个年度内不得提拔重用。年内发生1起以上较大事故、“打非治违”工作不力、省市安委会挂牌督办重大隐患逾期末整改的,所在镇(发展服务中心)要向县政府作出书面检查。

四、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

(七)加强基层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县级,完善镇(发展服务中心),延伸村(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到2015年底,全县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基层监管机构。健全和完善县安监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和县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内设机构;2013年9月底前,各镇(发展服务中心)要设立安监站(办公室),并实行挂牌办公,其工作人员从现有镇(发展服务中心)干部中调济解决,专职安监员的配备数额不少于3名。2013年底前,在村(社区)、园区干部中确定1-2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基层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的合理待遇。积极推行为县、镇(发展服务中心)安监部门一线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切实加大经费保障。县政府设立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全县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项目投入。设立县长安全生产专项基金,弥补安全监管机构工作经费不足。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办公设施、执法装备、宣传教育培训、奖励激励和应由政府统筹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和应急救援演练、联合执法等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清理违规占用办公用房新要求,加强县安监部门基本建设。到2013年底,县安监部门办公用房和执法交通专用工具达到基本配置标准。到2014年底,县安监部门业务用房、现场监督检测、职业危害快速检测、听证取证等装备配备部分达到国家基本配置标准。到2015年底,县安监部门基础设施办公用房、业务用房、现场监督检测、职业危害快速检测、保障服务用房和执法交通专用工具、听证取证等装备配备全部达到国家基本配置标准。

积极推进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县作为网格化管理一级单元,以镇(发展服务中心)为单元建立二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元建立三级网格,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逐级编制网格化安全管理图,标明每个网格责任区内的高危企业、危险源(点)、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部位,并逐一明确其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责管理。建立完善辖区内重点行业安全管理记录资料、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安全教育培训等安全监管基础台账。

畅通安全生产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贯彻落实《省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各镇(发展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要及时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并依法处理,举报奖励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列支;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加强群众监督;各类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安全生产领域内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要建立重大隐患和事故瞒报举报奖励办法,发挥社会和公众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参与作用。

(八)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按照产业发展布局、企业准入条件以及安全许可等要求,强化建设项目源头审批管理,把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均应严格落实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制度;未通过安全评估评价的不准立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未按规定落实的必须依法查处。

广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按照“政府引导、行业牵头、企业负责、保证质量、全面开展”的要求,到2013年底,危险化学品企业和非煤矿山、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全面达标;到2015年底,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下企业实现达标;交通运输、建筑等其他行业,根据本行业实情,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立定期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制度,加强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动态监控,提高标准化达标水平。

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格执行《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对隐患排查治理负全责,每月应按规定将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登记表报镇(发展服务中心)有关站(办)和行业监管(行业主管、专业监管)或综合监管部门备案。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特种设备、民爆器材和消防等行业(领域)的重大隐患要严格落实登记建档、跟踪督办、治理销号等制度。对整改难度大,相关企业及镇政府(发展服务中心)重视不够的重大隐患,下发县政府督办单,确保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责任主体单位、督办部门、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时限、验收销号“六落实”。对不按规定进行整改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因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切实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督促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做好申报及告知工作,加强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的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切实抓好粉尘、高毒物质等职业危害防范治理。对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的,县发改等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九)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结合工作实际和高危行业特点,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督查检查、现场监管、行政执法和预警预报等制度;建立健全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要深入开展打“三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和交通运输单位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输)活动。对由于违法违规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由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查清事故原因,依法界定事故责任,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保障和科技支撑体系。以“一案三制”(“一案”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为重点,完善体制,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做到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物资装备“六落实”,做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普查和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台账,充实完善生产安全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确保物资装备够用、管用、安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制定出台《县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管理办法》,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机制。要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估分级结果、重大隐患整改和危险源监控、较大以上事故等信息,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告,并与企业信用评级、项目核准、用地审批、专项资金扶持、证券融资、银行贷款、品牌创建、评先评优等挂钩。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实行安全生产的联动管理、联合服务、动态监管。

健全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对在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的镇(发展服务中心),由县政府予以通报表彰。企业要建立以岗位安全绩效工资为重点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与安全绩效挂钩,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保证其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同层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五、提升全民安全生产基本素质

(十一)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要将安全生产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和培养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和安全生产监管人才。安排专项培训费用,加强对基层安全监管和执法监察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逐步改善安全监管人员结构,提高相关专业人员所占比例。

(十二)建立强制培训制度,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和能力。各镇(发展服务中心)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强制培训制度,督促企业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及从业人员转岗、换岗的安全教育,完善企业员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机制;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未经安全培训并经考核不合格,一律不得上岗作业;支持、鼓励安全管理人员进修安全管理知识和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员工安全信息卡,将安全培训、安全资质、违章情况等基本信息录入信息卡,对严重“三违”人员实施终身淘汰。到2013年底,全县各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60%。到2014年底,全县各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十三)加强安全宣传和文化建设,提升全民安全素质。要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平台,以安全宣传进村镇、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道德宣传;开展应急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预防处置、自救、互救、避灾能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要正确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舆情,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安全生产。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

(十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发展服务中心)负责抓好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三基”工作的组织实施,层层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要把优先考虑、保障、扶持基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从领导、政策、体制、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抓好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三基”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8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约束力;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1.安全理念与工作目标

1.1安全理念

根据美国安全管理专家海因里奇的统计:“每发生300次不安全行为,就有产生30次事故的可能”,可见管理漏洞和违章与事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永康市供电公司立足实际,对照上级安全文件要求,对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基本功”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1.1基层组织机构变化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随着“三集五大”等企业重大改革的不断深入,县级供电企业机构和人员都在不断变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

1.1.2安全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安全管理过于注重形式浮于表面,停留在会上、纸上、墙上较多,下沉到现场、班组、员工等基层一线的偏少。稽查力量不足,目前公司每天开展生产面约有25个,但安全质量监察部仅有稽查人员3个,无法做到全覆盖。

1.1.3外包队伍员工基本功参差不齐,县级供电人力资源结构性缺员的矛盾导致县级供电企业对外包队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外包队伍员工业务基本功参差不齐,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薄弱,安全生产存在很大的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永康市供电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严防、严管、严处”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各项措施,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水平。

1.2工作目标

以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为目标,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巩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成果;深化安全风险预控和应急机制建设,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反违章工作力度;强化各专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注重规章制度的规范执行,实施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推进全面质量监督管理,注重基础工作的提升。全公司不发生生产性人身轻伤及以上事故;不发生误操作、误调度及继电保护“三误”等人员责任性事件;不发生七级以上电网事件。

不发生七级以上设备事件;不发生八级及以上信息系统事件;不发生负同责及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不发生生产性火灾事故;不发生本企业负主要责任的由于供电安全引起的煤矿等重要用户人身死亡事故;不发生本企业负重要责任的群众性伤害事件;控制和减少配网跳闸障碍,配电障碍率低于3.0次/百公里·年;确保公司安全日3个100天,争创全年无事故。

2.主要做法

2.1管理流程图

2.2主要流程说明

2.2.1安全积分制管理流程,由各生产单位安全员根据现场工作票、操作票执行情况和已审查过的个人安全积分记录表,负责填写个人安全积分统计表,并报安监部审核,安全积分由安监部负责建立档案资料,人力资源部负责奖惩。安全积分考核制对象(全体运行人员)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许可人、工作班成员、拟票人等,体现了安全生产“重在现场,有奖有罚”的原则,促进现场工作负责人、许可人、工作班成员将安全积分做为一种荣誉进行竞争,极大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2.2.2安全轮值制管理流程,针对安全监察力量不足的风险,整合全公司安全稽查力量,制定了班组安全监督员轮值检查制,每周轮流抽调各单位安全员参加全公司安全生产稽查活动,每日进行安全检查,通过从“被稽查”到“稽查”的角色互换,进一步提高班组安全员对现场安全的理解和认识,违章查处力度明显加大。

2.2.3外包队伍淘汰制管理流程,为控制外包队伍安全风险,永康市供电公司出台了《外包队伍安全业绩考评办法》。每季从制度管理、工器具管理、现场管理等七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定期开展强制培训,每季对外包队伍进行安全业绩考评并公布考评结果,年终对外包队伍汇总得分进行排名,对排名前三的队伍进行奖励,末位则被淘汰,促进外包队伍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监部联合项目组、监理公司等部门下发外包队伍单项劳动竞赛项目及评分标准,经考核后进行排名。

3.效果评估与改进

3.1促使“以防为主,防控结合”更好的融入基层。“季季主题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和年度重点工作开展,将安全理念宣贯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从加强员工岗位安全培训到现场重点抓好《安规》和“两票三制”管理和执行,到深入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到开展春、秋季安全大检查、专项安全检查、飞行检查等各类安全检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实现全过程管理。

3.2安监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完善了安全管理体系,创新安全工作机制。围绕“梳理流程、防控风险、强化基础、推进创新”主题,全面应用管理系统,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建立起职责清晰的系统应用运转机制,又推进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当前各类系统应用正常,在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3牢固树立了“大安全”理念。各专业各部门梳理了管理存在安全问题和薄弱环节,将安全保密、舆情监督、职工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队伍稳定、食品安全,食堂安全,消防、交通安全等问题列入“大安全”理念,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4激发了基层参与安全管理的活力。安全积分制的推行,充分体现安全生产考核“成绩与收益对等”和“重奖重罚”的原则,大大实现激发了基层安全工作和安全活动的活力与创造力,2012年,永康公司自主研发了带电悬挂安全警示牌,针对在电力线路上悬挂安全警示牌需要临时停电和高空作业的问题,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研制出带电操作自动夹,可在不停电情况下,使用绝缘操作杆在高压导线上任意悬挂和拆卸安全警示牌,避免了线路停电,降低了劳动强度。该项技术已取得了国家专利,已在永康电网内广泛应用,共在危险线路上安装安全警示牌800多块,并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

3.5提高了外包队伍的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外包队伍全过程“无差别”管理,建立“两统一、两集中”的安全管理模式,即,“统一队伍、人员资质、资格审核,统一列入稽查系统管理,实行违章记分一视同仁;每月定期集中组织外包队伍安全活动,安全工器具制定配置标准集中管理”。做到了在永康电网外包作业人员档案齐全,“一人一证、人证相符”的挂牌上岗制度,共制作外包队伍施工证405张,有效杜绝现场作业人员不挂牌上岗、人证不符、资格证超期限使用情况。加强外包队伍施工现场稽查队、项目主管单位(部门)、运行单位三级稽查进一步提高外包队伍现场作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4.结语

通过实行安全积分制、安监轮值制、外包施工队伍奖惩淘汰制,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理顺了管理流程,实现安全管理可操作、常态、规范。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制度创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家基础建设的逐步扩大和深化,使得建筑工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资金发面,国家都给与重点支持。不过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安全事故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且传统项目安全管理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作用下,早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深化发展。因而,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首要职责。

一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评价体系

通常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测评体系主要由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施工知识、设备管理安全、资金安全以及技术安全管理几个方面组成。因此,在实际安全管理中,我们必须对这几个指标进行重点管理。

1.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其管理具备复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其所含因素较广,是建筑企业不可缺少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施工知识。建筑工程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其安全事故主要发生与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知识上。

3.设备安全管理。项目现场的设备安全包括其使用性能安全以及维护安全。

4.资金安全。资金安全是项目安全的基础,它关乎项目的成本与利润,是建筑企业尤为关心的环节。

5.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安全是项目施工得以正常进行下去的保障,它包括操作技术安全、施工技术安全、项目规划安全、危险源头控制安全等方面。

二 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兴起来的,由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速以及社会认识的滞后性,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仍然处于低位运行状况,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和谐之处。

1.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管理基础较弱。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者往往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经常存在违章指挥的情况,重速度、效益,轻安全。另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也非常落后,经常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形。如某公司南方某大型开发区场地的施工建设,其进行现场爆破时,通常会按照爆破飞石、空气冲击波、有害气体扩散、爆破振动分别计算安全距离及《爆破安全规程》中规定的安全距离比较,取其中最大值设定安全距离,但是现场施工人员及周边防护对象由往往未撤出相对安全的距离,从而导致爆破区域周边设施、环境、生物也遭受损坏。

2.内部控制与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缺失,特别是分包队伍员工教育没抓紧,项目安全培训教育没形成制度化。许多建筑企业在项目的成本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突出表现在会计假账、坏账、漏账,款项收回等方面,使得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举步维艰。另外,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一般素质较低,流动性大,企业对其往往也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最终使得安全事故频发。

3.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缺乏。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需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才能制定正确合理的管理措施,但在我国,很多管理者却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致使项目安全管理漏洞频发。另外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使得管理者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节奏,难以更新现有的防护技术、设备以及用具等等。

三 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举措设想

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1.合理安排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根据企业本身的职能分布与项目属性,制定合理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并确定各个部门、基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层层执行、垂直监督,从上到下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及监督体系,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

2.制定和形成管理者不定时突击安全检查制度。项目安全管理人员要了解项目基层安全状况就必须进行安全突击检查,其重点要检查基层管理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施工现场设备管理、施工临时用电安全防护、安全防护措施、现场危险物品存放等等项目,使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自发形成安全施工的意识。

3.建立有效的安全评估与反馈机制。明确安全评估的各项指标,充分认识到各个安全环节的参数,建立高效、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预先风险分析,评价危险项目的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基层施工和管理人员对项目安全管理与生产的意见看法。

4.建立项目安全应急措施制度创新。做好安全事故致灾状态的分析,特别是负面效应造成失控灾害,给供电、供气,以及该、排水系统故障等。可能产生事故的最大灾害状态,作为准备应急人力、物力方案的依据。

5.创新的条件支撑,要在思想上对每个项目有把握可控的观念,努力偿试新的安全管理方法、新的安全管理手段;要在经济激励机制上对项目有绝对的资金投入,项目效益要靠安全来保证;要在培养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来支撑,不断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安全、质量、统计、核算、设备、材料、后勤管理人员,把创新考核纳入项目考核中;要建立健全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规范安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四 总结

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过快发展与法律制定的滞后,导致了项目安全管理问题不断。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要想冲破现有格局,走向更大的舞台,就必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我们应该把安全管理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不断创新发展,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基本制度篇10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公路基础建设的发展,为了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对于公路的要求,同时也对现代公路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行车速度、载重量的不断增加,公路路面平整成为了影响公路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关键。作为公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路基施工控制与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路面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进行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公路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路基施工质量对公路路面平整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对公路竣工通车后的适用寿命及适用过程中路基的稳定、预防路面塌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路基施工管理,提高路基施工质量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1、关于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公路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结构,其施工质量能够通过结构层直接传导至路面,造成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而平整度关系到公路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同时,公路路基施工质量还对公路工程竣工后的养护有着重要的影响,符合设计要求的路基工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针对这样的情况,加强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成为了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另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关系到施工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加强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首要工作。

道路路基的定义是指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建筑的带状构造物,它是道路组成的重要部分。路基是一个路面的基础,需要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行车载荷。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一方面是可以在事先通过完善的工程设计来予以保证,另一方面则是依靠科学缜密的施工方案得以实现。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

到路面的质量,影响到整个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到交通运输和行人车辆在公路上的安全,所以对于路基的施工过程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加强足够的管理。土质路基包括路堤与路堑,它的基本操作主要分为挖、运、填,工序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施工条件比较复杂,且是野外操作,所有自然条件差,运输不够便利,物质设备及施工队伍的供应困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路基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路基的施工和步骤主要是开挖,运输,填筑,压实等一系列比较简单的工序,但是由于路基的施工存在着施工条件变化大,动用的工程数量大,特定的施工难度大,施工方法多等特点,对于保证路基工程质量有相当大的难度。

尤其是对于地址不良的特殊路段比如软土地区路基,冻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等,在这些路基施工则更是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在施工时一般都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和各种突发性事故需要处理,可以说路基施工技术是简单中蕴含着复杂。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必须都在施工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工程的质量。

2、路基施工关键项目的管理

2.1、优化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系

整合优化施工企业管理体系是提高公路路基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现代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管理水平与管理结构对施工控制体与管理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将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施工成本管理体系、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各个体系中的控制要点与重点,并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是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工作科学的开展,以此达到提高公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降低施工企业综合成本的目的。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与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2、以路基施工管理为基础促进公路施工质量的提高

路基施工质量对公路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路基的变化会通过结构层传导至路而,反映在路而的平整度以及承载力上。在现代公路中常见的路而塌陷、大而积龟裂都是由于路基稳定性较差、承载力不足所引起。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提高路基施工质量对有效保障公路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是公路路基施工过程控制重点中的重点,其关系到公路工程的整体工程质量、关系到公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其是现代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分为路基土控制、压实度控制、施工设备操作控制以及施工工艺控制等几个重要部分。对于公路路基施工中所采用的自然土、三合土等路基施工材料,施工企业要强化采购管理、强化进场检验与施工前检验,以材料管理作为基础保障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合理配比路基施工材料,以此确保施工材料符合施工工艺要求,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如路基的填土压实,路基的压实是路基施工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路基强度与稳定的根本措施。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路基压实的程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填料的性质。改进填土要求和压实条件是保证路基质量有效,经济的方法。首先要加强对公路填土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检测,以此使其确保其符合工艺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层摊铺与碾压。其具体控制要求为碾压厚度不超过20厘米,并确保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在施工完成后还要对压实度、平整度,中线高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测,通过严格的控制与检验保障路基施工质量,达到路基施工控制的目的。例如:在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施工工期处于雨季的,应在施工前考虑雨季降雨对施工材料湿度的影响制定完善的材料管理方案,松翻晾晒架,保障施工用材料湿度符合设计要求,保障公路路基施工质量。以严格的施工管理保障路基施工质量,促进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整体提高。

2.3、现代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是现代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其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管理流程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成本控制与管理职责,以此为成本控制实施奠定基础,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另外针对公路工程距离较远的特点科学的规划施工场地、规划施工材料的进场数量与存放地点。通过科学的规划施工场地与进场材料数量减少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的二次运输成本,有效提高成本控制效果。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施工材料存放的管理,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存放不当造成的材料流失及对材料影响造成的成本增加。例如:施工用填土存放过程暴雨造成的材料流失、施工过程中由于降水造成填土含水量过高需要人工翻松、添加生石灰降低材料含水量造成的成本增加。通过对材料的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提高公路路基施工成本控制效果。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与控制,强化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降低质量通病治理与安全故障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现代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

公路路基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与管理是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施工企业设备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加强对设备操作的管理,以定岗定员的管理方式明确设备操作人员,以此杜绝非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设备造成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施工现场临电、材料堆放、设备存放的管理,以此强化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对于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临电设备与临电架设工作,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进行临电架设,以此在保障公路施工设备负荷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障施工人员与设备的安全,避免由于临电架设不当造成的火灾、触电等事故的发生。公路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设备防护设施的检查,确保施工设备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卸料、吊放等工作的现场管理工作中也要特别注重施工安全的管理,以此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2.5、加强施工工艺控制与管理,提高路基施工质量

路基施工工艺控制与管理是保障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其工艺参数控制、工艺管理等对路基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公路路基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路基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工艺参数控制,以此提高路基施工质量。

2.6、强化路基施工培训工作,提高路基施工质量

针对路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设备操作人员、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其详细了解施工工艺控制要点、施工质量控制点,并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同时还要加强设备操作人员有关注意事项的培训工作,保障设备操作人员都是符合岗位操作要求的、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的专业人员,避免非设备操作人员操作设备造成的质量隐患与安全隐患,有效保障公路路基施工质量。另外对于公路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质量控制人员也要加强相应的培训工作,提高其职业道德与工作责任心,为保障公路路基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公路施工质量的提高。

3、结束语

路基的高强度与稳定性是保证道路路面强度与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路基施工是一项简单中蕴含复杂的施工过程,一系列科学缜密的施工方法与步骤,对于道路的路基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公路路基施工管理工作是保障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性工作。因此在进行道路路基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同时针对不同的路基状况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采用成熟可靠的施工工艺与方法,努力提高路基施工工艺水平,增强路基强度与稳定性,以达到保证路基施工质量与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的目的。作为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路基施工过程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自身施工控制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以科学施工管理为基础,促进施工过程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施工质量。同时施工企业还要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控制重点对企业全员进行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促进公路路基施工控制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4、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