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9:30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1

健康网讯:

科研课题确定以后,能否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及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设计。科研设计就是制定课题研究的技术方案和计划实施方案,它是整个研究工作的蓝图,集中体现了课题课题研究人员的设想,构思。要想使科研设计达到直观,明晰,可供操作,便于实施,必须明确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

一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项研究总要包括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或效应指标三个基本要素。下面对受试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的要领及要求作一简要介绍。

1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是指接受实验的动物或人,亦称实验对象,研究对象或观察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受试对象的选择合适与否,对实验成败是很关键的。如果进行动物实验,对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是对拟施加的处理因素反应敏感,反应稳定,尽可能近似与人,并且经济可行,容易获得。特殊要求是健康合格,种属一致,品系相同,年龄,窝别,体重差别不大,性别要求雌雄各半。

2处理因素

就是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加给研究对象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各种条件被称为处理因素。在科学研究中,任何实验效应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抓住主要的,带有关键性的几个因素。

3实验效应指标

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显示出的结果被称为效应。为了具体的,准确的反映出实验效应,就必然需要使用效应指标,指标不仅可以用来揭示实验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用来判断某些特定现象或事实的依据与标准。在医学研究中,不论那种类型的研究,要探索的因素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反映出来。

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的原则

就是确定实验中相互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各组给予不同的处理,然后观察其效应。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消除和减少实验误差。在医学研究中,除了正常解剖生理数据的调查以外,都要有对照。对照基本要求是除了实验因素作有计划的变化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尽量保持一致。

2重复的原则

重复是保证科研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验过程是多次重复进行的,要做到这一点与实验的样本大小有关,样本大重复的机会多,样本小重复的机会少。二是设计中提出的方法,别人也能重复进行。

3随机化的原则

就是被研究的对象样本是从总体中任意抽取的,抽取时每个观察单位都有相等机会被抽取。常用的随机化法有抽签法,抓阄法,扔硬币法,随机数字表等。具体使用那种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2

关键词: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军事强国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对电子设备的重视,同时,也开始通过运用作战仿真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电子对抗作战问题的研究工作。在这当中,就针对于整个的实验研究来说,实验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确保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则将会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运用更加经济的物力与人力资源,来获得更加可靠的资料与结果。不然的话,如果出现了设计缺陷,就不但会使之出现浪费,还会不可避免的降低研究成果的价值。所以说,强化对实验设计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军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1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得出,在经过了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以后,我国对于实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不过,在笔者所查阅的各种资料中,并没有针对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进行专项研究。由此可得,在进行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而在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研究中,理论研究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以胡晓峰教授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于国外的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跟踪研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实验设计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对象等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剖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理论。比如说,在《作战实验设计原理与方法探析》当中,龙建国教授就提出了自然科学研究与作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将方法与理论运用到实验设计中。而别晓峰作为军事科学院的博士,也在《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讨论》当中,对于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的方法、原则以及步骤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实验设计的流程进行了规划。此外,在《作战实验设计与运筹分析方法》当中,卜先锦副教授也进一步展开了对实验设计核心问题的研究,并采用实例验证的形式,来对其设计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了验证。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研究对于我军进行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研究当中,设计方法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且,实验设计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军在进行作战仿真实验设计时,所运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即:析因设计、分式析因设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等。将这些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比较来看,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的降低实验的工作量,并且,其无论是对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是精确性来说,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些设计方法的应用方法、流程等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其中,在《战争复杂系统仿真分析与实验》当中,胡晓峰等人就针对该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介绍,并且,在我军所进行的一些实际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中,很多方法和理论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不过,就总体情况来看,其在实验因素的设置上,还过于简单,导致实验结果和实际的情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目前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2.1对电子对抗系统认识不高

通过调查得出,在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中,我们对于系统的一个主要的认识难点,就在于电子作战对抗系统,与火力作战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火力作战系统的效能,能够在交战结果中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体现,而电子对抗作战系统,则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分析,来结合其对于联合作战的影响,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除此以外,因为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其具有固有的病态结构,再加上其不具有充分的先验知识,从而导致其难以通过一种比较严格的数学形式,来对其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就难以对其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分割,从而导致其出现边界模糊的问题。

2.2没有掌握各类实验的特点

在进行实际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过程中,对针对于不同的设计目的,我们将会选择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而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探索发现实验、检验假设实验和演示验证实验”等,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并且,对于其所具有的特点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不过,就针对于仿真实验本身来说,其也有这独特的特殊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通过对实验内涵的认识延伸,来有效的去发掘其本质。但是,现阶段,我们并没有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2.3对实验因素的选择不科学

所谓的实验因素,也叫做实验因子,或者是自变量,其所指的,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所重点考察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实验因素的数量和种类,将会对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由于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因此,其实验也通常都是多因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因素,将很难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即便有影响也是非常微弱的,而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将其有效的剔除。不过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所常用的实验因素效应分析方法,并不能够充分满足对实验因素的选择需要,导致其并不能够针对这些实验因素来进行全面而又客观的分析,也就难以找出真正敏感而又关键的实验因素,从而影响实验质量。

2.4缺少实验因素确定依据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称实验因素取值点的数量,为该实验因素的“位级”,而就针对于实际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来说,实验因素位级的多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如果实验因素位级过多,则将会使得实验的工作量出现极大的增加,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实验因素位级过少,则又不能将实际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不过,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我军对于电子对抗缺乏充分的实战经验,因此,在进行实验因素位级的确定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标准的参考依据,这样一来,就会使的其所设置的实验因素位级缺乏代表性,从而对实验的价值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3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发展思路

从本质上来说,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有着一般科学实验的流程,即“探索发现—检验假设—演示验证”。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阶段,来对仿真实验进行分类的话,则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探索发现实验、检验假设实验和演示验证实验”。明确各个阶段实验的实际特点,并结合实际需求,来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是确保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规范性的一个重要保障。要想进行有效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才能确保我军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水平,能够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而要想强化我军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能力,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3.1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往往能够直接决定实验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对相关技术人才与军事人员的培养。通过采取定期集训或者学习的方式,来确保其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电子对抗知识,并且,引导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来实现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以此来培养出一批不仅懂电子对抗,就能够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方法的综合型人才。

3.2强化对实验本质的认识

事实上,要想从根本上探寻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的本质内容,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反复研究与分析,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通过这种不断的重复实验,来将其所存在的问题反馈出来,并进行实验因素的优化,选择科学的实验因素位级,才能够对实验本质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

3.3充分掌握实验设计方法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就针对于不同的实验对象,其往往需要运用到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因此,当我们在进行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与掌握各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并明确其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其次,还要求我们加强对其在相关领域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情况的分析,来对于各种实验方法的使用流程与特点,与一个明确的掌握,并在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中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3.4结合实验本质与设计方法

在日后的设计研究过程中吗,需要加强对各种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本质的分析,并充分了解设计方法所具有的特点,然后找出设计方法与实验本质之间的结合点,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科学结合,并对实验因素、实验指标以及因素位级等进行充分的研究之后,来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并且规范化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流程,通过该流程,来为我军的电子对抗作战提供必要的参考。

4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使得我军的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设计还在起步阶段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进行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的设计时,就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也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流程,来为电子对抗作战仿真实验的开展提供指导。基于此,笔者就通过对作战仿真实验设计现状的分析,来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发展对策,日后还需要针对该方面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段伟.基于HLa的作战仿真实验规划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2]李华.雷达对抗系统作战效能评估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06.

[3]王枭,刘雅奇,齐锋.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子对抗作战实验寻优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41(08):155-159+164.

[4]万宜春,杜泽海.电子对抗作战行动方案时域冲突检测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5,35(10):133-137.

[5]邓健,王星,程嗣怡,陈游,商龙.基于组件的机载电子对抗仿真系统设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40(08):47-51.

[6]耿松涛,刘雅奇,张顺健,李雪松.基于实验数据的电子对抗效能分析建模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4,39(01):63-67.

[7]杨娜,袁舒,侯磊,张永秀.陆军电子对抗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13,25(S1):187-190.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3

很多科研人员(包括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习惯用专业知识取代一切其他知识。其突出表现是:等科研工作已经完成,甚至论文已写完,因某些数据处理有问题被退稿时,才想起要找统计学工作者帮助处理论文中的实验数据;考虑问题稍周到一些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完成之后,在撰写论文之前就想到要运用统计学知识来分析实验数据。这两种运用统计学的科研人员都是在把统计学当作分析数据的“计算工具”或当作发表学术论文的“敲门砖”,是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突出表现。理由很简单,科研数据是否正确可靠、是否值得进行数据分析、结论是否可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帮助说明,换句话说,若缺乏科研设计或科研设计不科学、不完善,即使花费10年时间和数亿人民币进行调查或实验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与某人用计算机产生的毫无专业含义的任意多个随机数据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浪费了大量国家和人民的血汗钱,对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为零,甚至是负数!因此,在进行科研工作之前,制定科学完善的科研设计方案,特别是其中的实验设计方案或调查设计方案的质量好坏,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研究设计。专业设计主要包括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的正确、全面、巧妙地运用;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科研人员所做的科研课题中,不仅严重忽视统计研究设计,就连专业设计也有严重错误,主要表现在犯了基本常识错误和违背专业知识错误。这类错误所发生的频率还相当高,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不正常现象!

在统计研究设计所包含的3种研究设计中,实验设计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关键性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其核心内容是“三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所谓“三要素”就是受试对象(或调查对象)、影响因素(包括试验因素和重要的非试验因素)和实验效应(通过具体的观测指标来体现);所谓“四原则”就是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原则,它们在选取和分配受试对象、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提高组间均衡性、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等方面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所谓“设计类型”就是实验中因素及其水平如何合理搭配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决定了能否多快好省且又经济可靠地实现研究目标。科研人员若对重要非试验因素考虑不周到、对照组选择不合理、设计类型选择不当或辨别不清,导致科研课题的科研设计千疮百孔、数据分析滥竽充数、结果解释稀里糊涂、结论陈述啼笑皆非。下面笔者就“实验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辨析如下。

1在分析定量资料前未明确交代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

人们在处理定量资料前未明确交代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对数千篇稿件进行审阅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是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其结论的正确性如何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条出现非常频繁的错误,应当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临床试验设计中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按重要非试验因素进行分层随机化

例1:原文题目为《气管舒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原作者写到:“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本院呼吸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36.28±9.36)岁;病程2~23年,平均(10.31±17.48)年;病情轻度者16例,中度24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3岁,平均(35.78±9.53)岁;病程3~24年,平均(11.05±6.47)年;病情轻度者13例,中度者17例。两组间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请问这样随机化,其组间具有可比性吗?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显然,研究者在试验设计时未对重要非试验因素采用分层随机保证各组之间的可比性。这条错误的严重程度为不可逆,出现不可逆错误意味着原作者的试验设计具有无法改正的错误,必须重做实验!究其原因,主要是原作者未理解统计学上随机的概念。统计学上随机化的目的是尽可能去掉人为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让重要的非试验因素在组间达到平衡。稍微留意一下原作者随机化分组,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治疗组40人比对照组30人多出10人;治疗组病程的标准差17.48是对照组病程的标准差6.47的近3倍。笔者很疑惑怎样的随机化才能达到如此的不平衡?事实上随机化有4种:子总体内随机、完全随机、分层随机和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所进行的随机,原文条件下应当选用分层随机,即以两个重要的非试验因素(性别和病情)水平组合形成4个小组(男轻,女轻,男中,女中),然后把每个小组内的患者再随机均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去,这样分层随机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人,且使2组间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达到尽可能的平衡,从而可大大提高组间的可比性。在本例中,若“病程”对观测结果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分层随机化时,在按“性别”和“病情”分组的基础上,还应再按“病程”(设分为短、中、长)分组,即共形成12个小组,将每个小组中的患者随机均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去,这是使“性别、病情、病程”3个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达到平衡的重要举措,也是所有临床试验研究成败与否的最关键环节!

3实验设计类型判断错误

例2:某作者欲观察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肾损害的干预作用,于是,进行了实验,数据见表1。原作者经过用甘草酸和泼尼松分别与同期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一个p<0.05,另一个p<0.01,于是得到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aan肾损害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且泼尼松的效果更佳。请问原作者的结论可信吗?表1各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比较(略)注:与正常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p<0.05,p<0.01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本例错误极为典型,通常科研工作者欲观察某种药物是否有效,习惯上会建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即该药物拟治疗的病态组)和在模型组基础上的用药组(如本例中甘草酸组和泼尼松组)。这样的设计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仅仅是专业上的“实验安排(可称为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1])”,而并非是统计学中所说的某种标准实验设计类型。写在“组别”之下的4个组,并非是一个因素的4个水平,而是2个因素水平的部分组合。这2个因素分别是“是否建模(即正常与模型2个水平)”和“用药种类[即不用药(相当于安慰剂)、用甘草酸和用泼尼松3个水平]”。2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即“组别”之下缺少了“正常基础上用甘草酸”和“正常基础上用泼尼松”。这样设计的实验才可能反映出“是否建模”与“用药种类”2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在本课题研究中,由于未在实验前作出正确的实验设计,处理数据时错误就悄然产生了。具体到本例,从原作者在表1的注解中可以看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同期(即相同观测时间点)的甘草酸组和泼尼松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这样的做法有3个严重错误:第一,严格地说,在模型组基础上的用药组是不适合直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的,因为这样的比较解释不清到底是药物的作用还是由于模型未建成功而造成的假象;第二,将各个时间点割裂开分别比较破坏了原先的整体设计,数据利用率降低,误差估计不准确,导致结论的可信度降低。将一个重复测量实验的各个时间点割裂开来考察,就等于在各个片段上估计实验误差、作出统计推断,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出来的结果差别何其之大;第三,要想说明两种药物哪个效果更佳,在得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衡量的标准是应看组间平均值的差量的大小而不应看p值是否足够地小,不能说p<0.01时就比p<0.05时更有效,这种忽视实验误差、忽视绝对数量和脱离专业知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如何正确处理表1中的实验资料呢?关键要正确判定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是什么实验设计类型。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表1定量资料对应的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某种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类型。明智的做法是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即根据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对“组别”之下的所有组重新进行组合,应使每种组合对应着一个标准的实验设计类型。正确地拆分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表2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的测定结果(略)表3模型组和2个用药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的测定结果(略)

事实上,由科研习惯形成的这一套实验方案笔者形象地称之为多因素非平衡的组合实验,或者说,它是实验设计的表现型。通常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都必须是标准型(即统计学上所说的某种实验设计类型),因此需要能看出代表表现型本质的原型(本例中组别之下应该有6个组,这6个组构成一个2×3析因设计结构,但原作者少设计了2个组)。通常需要将表现型或/和原型拆分成标准型后再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本例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可以将表1拆分成2个标准型,形成2个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见表2和表3。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就是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此处请读者注意:第一,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一般的方差分析虽然都叫方差分析,但它们的计算公式却有本质区别,绝不可混用;第二,重复测量因素(本例中为时间)不要与实验分组因素(表2中叫“是否建模”;表3中叫“药物种类”)同时列入左边,它们是本质不同的两种因素,一般应该把“重复测量因素”放到表头横线下方。

通过本例可以看出,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设计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试想,若让本例原作者写明他的实验设计类型,他必然就会对基本的实验设计类型作一番调查和学习,自然就能发现他所“设计”的实验并不是统计学上相应的实验设计。那么通过咨询相关人士必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科研设计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科研课题和论文质量。

例3:原文题目为《土荆芥-水团花对胃溃疡大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原作者使用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处理表4中的数据。请问原作者这样做对吗?表4各组黏膜肌层宽度、再生黏膜厚度变化(略)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与nS组比较,bp<0.05;与Cp10mg·kg-1组比较,cp<0.05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本例涉及到统计学三型理论[1]中的一些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直接进行统计分析的来自标准设计的数据表叫标准型,反映问题本质但并非是标准型的数据表叫原型,而掩盖了原型信息的数据表叫表现型。“组别”之下的6个组,似乎是某个因素的6个水平,其实不然!这6个组涉及到多个试验因素,应对“组别”拆分重新组合后,再分别判定各种组合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并选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组合1:空白对照组(正常)、阴性对照组(nS),这是单因素两水平设计(简称为成组设计)。由于正常组无实验数据,故该组合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组合2:nS组、Ra组、Cp(20/mg·kg-1)组,这是单因素3水平设计,因素的名称叫“药物种类”;组合3:nS组、Cp(10/mg·kg-1)组、Cp(15/mg·kg-1)组、Cp(20/mg·kg-1)组,这是单因素4水平设计,因素名称叫Cp的剂量(其中,nS组可视为Cp的剂量为0)。

对于组合2和组合3,若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可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否则,需要改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秩和检验。

4人为改变设计类型且数据利用不全

例4:某作者使用表5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欲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的疗效情况,使用的分析方法为一般卡方检验,请问原作者这样做对吗?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从给出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该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之间收集了一类相当复杂的实验设计类型下的定性资料,结果变量为多值有序变量的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性资料,处理这个设计下收集的定性资料要使用相应设计定性资料的统计模型分析法。由于上述方法过于复杂,因此,通常在实际运用中,实际工作者将重复测量因素武断地视为实验分组因素,从而使该资料变为结果变量为多值有序变量的三维列联表资料。在已经出错的前提下,原本应当使用CmH校正的秩和检验或者有序变量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资料。然而,该作者显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并了数据,将结果变量变成二值变量(有效、无效),也就是说,原作者实际使用的仅仅是最后一列数据(即总有效率),并且最为严重的错误是将三维列联表资料强行降维成二维列联表资料,使用一般χ2检验进行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简化与错误合并,最后结论的可信度还剩下多少呢?表5原作者对2组疗效比较的试验设计及数据表达(略)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由于篇幅所限,这类错误笔者只给出1例,实际上此类例子在很多杂志中普遍存在。这说明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很多研究人员并未做到心中有数;分析数据时,按自己熟悉的简单统计分析方法所能解决的数据结构强硬地改造数据,严格地说,在用表格表达实验资料的那一刹那就已人为改变了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和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都将受到质疑[2]。

5正交设计及数据处理方面的错误

人们在进行正交设计和对正交设计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常存在下列3个误区:很多人过分强调用正交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次数,因此,无论各实验条件(正交表中的每一行)下的实验结果波动有多大,都不做重复实验,这是第1个误区;将正交表各列上都排满试验因素,用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试验因素所对应的标准误作为分析其他因素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误差项,导致误差项的自由度较小,结论的可信度较低,这是第2个误区;在对正交设计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后,即使存在多个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仍对少数几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解释,未将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合并到误差项中去重新估计实验误差,以获得具有较大自由度的误差项,这是第3个误区。

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基本科研素质培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70-02

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途径,因此,实验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1]。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学科类通修课程,是学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一门实验课。它是生物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例如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提到的电泳实验时,学生会觉得是一个非常神奇且高大上的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才知道电泳真实面目,其实是一种最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课更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能够成为具备创造型科研能力的科研人才奠定基础。但生物化学实验课一般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类实验课,要让第一次接触生物类专业实验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课学习就从生物学实验技能零基础到具有独立开展课题研究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一、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实验项目多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而且在验证性实验过程中,因为有预期的实验结果,学生缺乏探索的兴趣,往往主动性较差,一般是被动地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机械性的进行,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3],致使学生不容易将学习到的方法综合应用和解决问题。综合性实验是将多个具有相关性的单一实验按照一定顺序安排进行。通过综合性实验,能够把原来相互独立的研究对象彼此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学习质量[4]。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模拟科研的综合实验训练,把原来孤立的实验项目串在一起,上一个实验获得的材料,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不然他可能就无法完成后续的几个实验项目。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很快发现,对于不少学生来说,由于很多实验方法都是第一次接触到的,在综合实验中,既要学习新方法,又要采用新方法获得较好的结果,有一定的难度。例如,第一次接触到移液器的学生,由于使用不熟练,很容易出现第二档吸液的情况,造成量取体积误差,从而影响实验结果。而且由于所有的实验准备工作都是老师准备的,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后连试剂都不会配制,更有甚者,竟然有学生不知道所使用的溶液试剂是通过固体试剂配制得到的。而且综合性实验涉及的知识技能多,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备全面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果一下就让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训练,他们可能实验失败,不仅打击了实验的积极性,而且没有实验样品进行下一个实验,甚者还有学生可能编造出虚假的实验结果来,这显然违背了我们希望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初衷,起到拔苗助长的反效果。

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将生物化学实验课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实验训练模块,以及自主设计实验模块。

(一)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训练模块

在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训练模块中,通过几个相对简单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例如设计了高锰酸钾吸收曲线测定及标准曲线制作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既训练了学生配制试剂并正确书写标签,又学习了移液器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则向学生介绍了标准溶液配制的几种方法,实验空白对照的设置,以及分光光度法。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仅学习到标准溶液的配制,还初步学习了实验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科研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实验课教学之中。通过基本技术训练模块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进行综合训练实验的基础。

(二)综合实验训练模块

综合实验训练模块包括了配制缓冲液,从牡蛎中制备碱性磷酸酶,并进行纯化,纯度鉴定,动力学性质研究等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生物大分子制备纯化方法,酶活力分析方法,以及基本酶动力学研究方法。由于在基本技术训练模块,学生已经训练了离心机、移液器、分光光度计等常用仪器的操作,并掌握了试剂配制方法,蛋白浓度测定等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的成功率,以及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而且学生对于这种较大型的综合性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初步体验到了科研探究的乐趣,以及从事科研的艰辛,并训练了学生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以及分工合作的能力。例如,电泳鉴定碱性磷酸酶纯度实验,耗时较长,指导教师在讲授结束后,学生开始自己做电泳实验,如果时间安排不好,或者出现失误,就得重新进行,很可能就错过吃饭的时间。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结果,学生就会觉得无比喜悦。因为综合实验是探究的实验,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结果,学生们想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常,他们就得根据相关知识自己分析。如果分析得出结论是结果不合理时,他们就需要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要重新进行这个实验,这时老师也会给予适当的帮助,提示他们思考的方向。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四大经典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和比色技术),并训练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实验课的学习,以及进入科研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自主设计实验模块

自主设计实验模块是让学生独立设计一个实验并完成。在综合训练实验获得碱性磷酸酶以后,就提前布置学生独立设计关于碱性磷酸酶研究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结合已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室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给指导教师审核、调整方案至可行。在这个模块中,学生从准备仪器、试剂配制开始,独立完成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展示自己研究结果,并探讨收获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反馈,大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个模块的设计,因为给了他们自主设计实验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个模块,训练了学生查找文献资料,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能做好实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与同行交流的能力。

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是现在公认的主要科研素质[5]。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实事求是、严谨、不弄虚作假是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科研素质。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在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科研素质。这首先要求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绝对不能出现篡改实验结果的情况。但是实验课与自己做科研不同,实验课会涉及到学生成绩问题,而且实验课的每个实验都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的,难免会出现失败的情况。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实验课成绩,当发现自己的结果和预期不同时,就有可能发生篡改记录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获得异常结果的问题,告诉学生实验课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只看结果。如果实验获得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要分析思考,而不是立刻就判定实验失败。

文献查阅也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文献查阅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文献能力[6]。但由于实验教学的特性,传统的实验课学生几乎没有查阅文献的需要。我们的课程通过综合性实验以及自主设计实验的设置,让学生有机会查阅文献。在综合实验中,学生无法像以往的验证实验一样预先知道实验结果是什么样的,因此他们只能借助查阅文献的手段才能很好地分析结果。而自主设计实验更需要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己的能力,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因此学生体会到查阅文献对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如果科研只是闭门造车,既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很难做到领先。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利用文献,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种方式。

经过注重基本科研素质训练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进入科研实验室接受进一步科研训练的基本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及基本科研素质,达到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勇军,梁爱玲,侯敢.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之综合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相结合[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

[2]王伟.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0,(3).

[3]何小兵,刘连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关于如何设置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策略和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30).

[4]唐宁,周梅仙,张红琳.开设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7,24(6).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5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76-03

一、体验式学习和游戏的比较分析

1.从体验式学习以及游戏的概念和本质来看

虽然体验式学习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指“在一个贯穿的背景中、一个情境或一个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学习”[1],是基于情境的、伴随着体验主体的经验与情感参与,并经过对体验过程的反思达到情感和认识的升华,其核心成分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游戏的研究先驱胡伊青加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2]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游戏软件正是以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游戏的情境,模拟一个社会结构,构建了游戏的规则,并力图使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深化认知、完善情感的目的。

虽然对体验式学习和游戏的概念描述存在差异,但不难看出其本质上的一致性。其一,二者均基于一定的“时空”和“情境”,是再现或模拟一定的社会结构。其二,二者均强调主体的参与,且是自主自愿的行为与情感的双重参与。其三,二者均极为关注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唤醒。从本质上来讲,游戏即体验,而体验天然含有游戏性。

2.从体验过程和游戏过程来看

从体验生成的心理层面来看,“体验的过程是对事物进行感受,并产生理解的过程,体验的结果是对事物产生情感且生成领悟或意义,并由此促使人的心理获得调整、丰富和发展”。[3]体验的生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是体验的启动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阶段;之后是学习者经过亲历探究,实践感受,即进入自主体验阶段;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生成领悟和意义,这是体验的内化阶段;领悟和意义的生成会使体验主体对客体产生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心体验,并借助于分享和一定的评价反馈得到加强,这就进入了体验的强化阶段。所以,体验学习就其心理层面来说是动机——体验——顿悟——强化这么一个心理过程。

从体验式学习的外部形式上来看是体验主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利用特定的支持工具和学习资源,同时,借助于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以独立探究、自主或协作的方式与学习环境进行互动,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或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

而游戏的过程也正是游戏者在特定的场景中,借助游戏所提供的帮助和工具,遵守并利用游戏规则,独立或与其他游戏伙伴协作,自主决策,完成特定的游戏任务并获得奖励或晋级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样也伴随着游戏主体深刻丰富的心理体验。

可见,游戏过程,从心理层面来看,其实就是一种自主、自愿且以游戏本身为目的的体验过程,而体验式学习过程也可视作目的更为明确的指向学习的游戏过程。

3.从体验式学习设计和游戏设计要素来看

通过对体验式学习概念、体验过程、体验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不难得出,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验学习过程,从外部形式来看至少应包括学习者、引导者、学习环境、支持工具、学习资源几个要素。从体验式学习的心理机制来看,完整的体验学习过程还应该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活动、评价反馈。而通过对游戏概念及游戏过程的分析,也可初步得出,一个完整的游戏设计至少应包括角色、场景、任务、规则等要素。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借鉴祝智庭等学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体验式学习的设计要素和游戏设计要素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设计和游戏设计要素能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对应关系。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游戏软件设计模式

1.用体验式学习设计理念来组织游戏的设计元素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体验式学习和游戏在其本质和理念上是趋于一致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和游戏的过程也是极为契合的,二者的设计要素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对应关系。为此,以祝智庭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曾提出“用游戏语言表达体验学习的学习设计”。我们将其理解为,用游戏的方式实施体验式学习,将体验学习放到游戏中进行。那么,反之,用体验式学习设计理念来组织游戏的设计元素,即用相对成熟的体验式学习设计指导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教育游戏软件设计是科学且可行的。

2.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游戏软件设计模式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游戏软件设计模式即以体验式学习设计思想、设计模式、设计流程、设计方法为依据,对游戏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选择、设计、组合,及对各要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达到对体验式教学设计思想形象直观的表达与呈现,同时也能较好地体现和保留游戏对教育的积极要素,从而在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中实现教育性和游戏性的统一和融合。为此,首先需要抽象、提炼体验式学习的设计模式。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6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管理学科,在会计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与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由会计学科本身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会计实习,是多数高等工科院校所采取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多数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即使有些企业接收了,指导老师担心出现账务处理错误,也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的会计资料,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校外会计实习收效甚微;此外,各高等工科院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多的是考虑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对于高等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建设来讲,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搭建实践教学硬件平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社会就业岗位却相对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入了“就业大众化”阶段,社会对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人才都提出了全新的高标准的素质要求,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而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型人才。创业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技能的展示,它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强的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更是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工科院校的学生就必须通过综合的技能培训,娴熟地掌握操作技能。笔者认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会计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晓会计法、会计准则及相关的经济法规,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等工科院校在制订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目标明确、整体优化;基础牢固、加强实践、增强适应性;保证质量与体现特色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提高;营造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良好的空间等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学科基础课教学平台、专业课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的课程构架体系;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情报检索以及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等素质拓展类选修课,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跨学科的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课外参加创业大赛、体育比赛及各种文娱比赛活动,课外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课外参加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符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科学地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笔者建议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培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

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验和基本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该体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运筹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软件与应用、电子商务、oa系统高级应用与开发、经济预测与决策、管理会计和计算机会计等课程实验,穿插在第一至第七学期的理论教学之中分散进行。这些课内实验的组织,使计算机课程四年不断线。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是以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实训为主要目的。该体系主要包括oa软件基础应用、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中级会计学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财务分析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除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全部安排在第八学期以外,其它实践教学环节每学期都集中两周时间来安排,使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

(三)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体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为主要目的。该体系主要包括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分散安排在第一至第八学期。

三、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oa软件基础应用》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oa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熟悉文字处理、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手工账务处理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基本的会计工具;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掌握账簿的登记方法和要求;掌握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与要求;掌握基本会计账户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熟悉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较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通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掌握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的核算;掌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核算;掌握借款、税金以及其他流动负债的核算;掌握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的核算;熟悉各项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方法,掌握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掌握收入、费用及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熟悉利润表的结构,掌握利润表编制方法;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结构,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学年论文》是针对会计学专业较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指导老师结合会计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论文选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确定研究提纲、进行分析研究、完成论文。其中一周进行选题、资料收集、论文提纲的确定,一周时间进行论文写作。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

《eRp课程设计》包括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企业运营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对企业战略和关键成功因素有清晰的了解,学会运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业务的决策和运营,增长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改进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学会使用资金预算、财务数据处理、财务信息分析等工具跟踪企业运行状况,并树立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观念。

《财务分析课程设计》是针对会计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该课程设计要求结合eRp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模拟公司数据”以及“财务分析”课程,运用eXCeL等软件,建立财务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系统的财务分析报告。

《企业调查》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就近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的现状;调查了解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调查财务软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情况。通过企业调查,使学生掌握企业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实习。通过实习,熟悉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收集相关材料。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应结合本学科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大纲的拟定、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等工作。

四、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硬件平台的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学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实施,各高等工科院校应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

校级基础实验平台主要满足各专业低年级学生基础实践教学的要求,如语言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物理实验中心等。校级基础实验平台的建设应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强化基础训练、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满足相同学科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要求,如经济管理信息中心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中心实验室和电子信息中心实验室等。学科基础平台应重点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受益面大的学科基础实验室。

专业实验平台应根据各专业特点,满足专业实验的要求,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实验中心等。

(一)会计手工实验室

会计手工实验室主要安排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实验。各高等工科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1.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也就是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从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计算成本、利润到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进行系统操作。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2.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也就是将会计手工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在每个岗位上标出岗位名称及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

(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安排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业务实验,包括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的全部课内实验。《管理会计》课内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以解决管理会计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介绍、应用excel工作表解决管理会计相关问题所涉及的常用公式、函数、分析工具等内容,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excel工作表”的功能以及解决管理会计各种问题的技能。《计算机会计》课内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的实验指导书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在指定的通用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环境下,上机操作,完成凭证录入、账簿数据生成和打印报表等全部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流程,感知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通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掌握记账和报表输出等基本的操作技巧,并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和处理。

(三)eRp实验中心

eRp实验中心主要安排手工环境下eRp沙盘模拟实验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开展主要是针对一个模拟企业,把该模拟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的主体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学生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企业六年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7

   1拓展教学,明确实验设计原理

   着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主要因素:认知的前提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是50%、25%、25%,虽然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但没有知识则不可能提高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因此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深谙实验设计的原理。

   1.1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对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的内容之中,这就要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例如复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多因子变量。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2补充经典实验,优化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发现实验内容少且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指导,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如伞藻的嫁接实验、童弟周培育单尾鳍金鱼实验等),着重让学生了解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认识实验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验设置的实验条件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强化实验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1课本实验的重新设计树立实验设计的信心进行实验设计的初期,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思路模糊,存在畏惧心理。此时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教师在课本实验的复习中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实验设计的兴趣;同时在“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典型习题的剖析——理顺实验设计的思路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设计,其本质都是根据实验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已具备的生物知识或生物技能,有时甚至是根据实验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或提示,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综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学生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为:①明确要求和目的②联系理论原理③确定实验思路④设计实验步骤⑤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讨论。由于实验设计题常常开放度较大,设计的实验步骤甚至在方法上可能不统一,但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都应给予认可。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8

【论文摘要】实验设计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当前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对实验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为尽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应加强该方面的教学实践。

1拓展教学,明确实验设计原理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主要因素:认知的前提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是50%、25%、25%,虽然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但没有知识则不可能提高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因此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深谙实验设计的原理。

1.1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对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的内容之中,这就要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例如复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多因子变量。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2补充经典实验,优化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发现实验内容少且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指导,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如伞藻的嫁接实验、童弟周培育单尾鳍金鱼实验等),着重让学生了解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认识实验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验设置的实验条件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强化实验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1课本实验的重新设计树立实验设计的信心进行实验设计的初期,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思路模糊,存在畏惧心理。此时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教师在课本实验的复习中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实验设计的兴趣;同时在“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典型习题的剖析——理顺实验设计的思路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设计,其本质都是根据实验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已具备的生物知识或生物技能,有时甚至是根据实验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或提示,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综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学生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为:①明确要求和目的②联系理论原理③确定实验思路④设计实验步骤⑤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讨论。由于实验设计题常常开放度较大,设计的实验步骤甚至在方法上可能不统一,但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都应给予认可。转贴于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9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R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6(a)-0160-03

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现今,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作为一门引导学生从基础医学走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是病理生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巩固理论课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病理生理学实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科研设计,利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将笔者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体会汇报如下。

1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设计是指科学研究的方法设想和计划安排,是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研究方法和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保证科研结果创新性、有用性、经济性、可重复性的重要条件,是取得科研成功的重要保证;科研设计也是剔除干扰因素、实现科研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整个科研计划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包括实验研究步骤、方法以及最经济、最优化科研成果的实验思路等。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科研设计,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病理生理学四个经典教学实验:小白鼠几种缺氧模型的建立、家兔急性肺水肿、家兔失血性休克和家兔急性右心衰均贯彻了科研设计精神,教师在讲授实验时,如能把这四个实验所蕴含的科研设计精髓展示出来,这将大力加强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施科学实验的计划方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它是指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按照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步骤、材料、手段等方案的制定。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题目、实验材料、实验预期、实验步骤、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应兼顾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严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便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原则、设立对照等原则。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在设计上均兼顾了上述原则,教师在讲授实验时应抓住时机强化这些实验设计原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锻炼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1.1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指被研究的样本是从总体样本中随机抽取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平衡各种实验条件,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病理生理学实验均涉及动物的分组和选取,教师在分配动物时应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分配动物时大多是由学生自己抓取,并未采取随机分组的原则,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强调随机分组,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配动物,就会给学生强化科学研究的随机性原则,这样,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会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1.2简便性原则

简便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实验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实验操作过程的简单,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实验药品的成本及容易获得,比较短的实验时间等。病理生理学实验均兼顾了简便性原则,实验装置简单:如制备乏氧性缺氧模型,采用的是密闭广口瓶;模拟高原缺氧环境,采用的是抽气泵。实验操作过程简单:肺水肿和右心衰竭模型的制备均需增加血容量,而采用的方法就是输注生理盐水;失血性休克需要减少血容量,采用的方法就是放血。实验药品便宜:制备肺水肿模型采用的工具药物是肾上腺素,而制备血液型缺氧模型中采用的是亚硝酸钠,这些实验药品均很便宜,且容易获得。教师在讲授这些实验环节时,可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然后比较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案,最后找出最简便的实验方案,从而强化学生实验设计时的简便性原则。

1.3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除欲处理的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必须保持各组别一致,不得在实验过程中随意更改,否则可能有未被控制的因素干扰实验结果。而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学生而言,往往很难兼顾这一原则,需要在实验训练中加以强化。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均贯彻了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原则,如缺氧模型制备实验中要求最后统一解剖各组缺氧小白鼠,对比观察不同类型的缺氧动物的血色,皮肤黏膜颜色,这就是贯彻了实验条件一致性的原则,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氧化血液,如果不在同一时间解剖动物,其血液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不一致,而对比观察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各组缺氧动物皮肤黏膜及血色的差异。所以该实验要求各组动物的实验条件一致,最后统一解剖各组小白鼠。教师在讲授该实验时,不光要强调这个注意事项,还应该解释这样要求的原因,同时给学生强化实验中实验条件一致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1.4严谨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是指设计实验时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有据。欲使实验设计完整、无漏洞,必须注意严谨性。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所选取的实验设计均尊尊严谨性原则,如制备乏氧性缺氧模型,采用密闭广口瓶,动物处于密闭环境时,虽然氧气逐渐耗竭可以模拟乏氧环境,但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无法排出,乏氧的同时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如果忽视这一因素,那么该实验模型就不仅是乏氧性缺氧模型了,而是乏氧+二氧化碳中毒的复合模型,显然与实验目的不符。因此,该实验设计在密闭的广口瓶中加入钠石灰来吸收二氧化碳,消除二氧化碳的影响因素,实验设计非常严谨。教师在讲授这个实验时,不要光讲授钠石灰的作用,同时应强化实验设计的严谨原则。

1.5设立对照原则

设立实验对照是实验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通过设置对照,可排除一些实验无关因素的干扰,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说服力,也只有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才能取得研究指标的数据差异。实验对照一般有以下几种:①相互对照:是指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②自身对照: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自身对照处理前的状况为对照组,处理后的变化为实验组。③条件对照:给对象组施以某种实验处理,这种实验处理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而是作为对照意义的。④空白对照:是指对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因素或施以对研究对象无任何影响的处理因素,以突出或纯化所要研究的因素。病理生理学各实验中均包含对照设置,如条件对照:缺氧实验中亚硝酸钠抢救组给予美兰腹腔注射,而不抢救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就是一个条件对照。自身对照:肺水肿、失血性休克、右心衰竭、缺氧这四个实验均要求记录正常情况下动物的各项指标,与给予处理因素后动物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这就是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了6个抢救组,施以不同的抢救措施,要求比较各组的抢救效果各组抢救效果的比较就是一相互对照。教师在讲授这些实验环节的时候,要介绍设置这些对照的必要性和意义,强化学生在实验设计中设立实验对照的意识。

2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

科研动手能力是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基本功,是科研实际工作的执行力,与科研设计一样重要,好的思路需要好的执行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科研动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能力: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实验方法的掌握等。实验动物模型制备包括实验动物的合理选取,模型的制备方法等。病理生理学实验均是动物实验,包含了上述要素:首先,合理选取动物品种,缺氧实验因为实验工具以及工具药物的经济型等关系,选取小白鼠是比较合理的;而肺水肿、失血性休克、右心衰竭因为需要插管,体型较大的家兔是较合适的动物。其次,学生在病理生理学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病理生理学四个教学实验涉及了动物的抓取,备毛,麻醉,动静脉插管,生理记录仪的使用,药物的配制与注射,工具药物的使用,各项生理指标的观察等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技能技术。为了使每个学生均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我们把学生编成3~4人一组,设立主刀制,四个教学实验轮流主刀,其余人均为实验助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过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的规范培训,为将来的科研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研诚信的培养

科研诚信是指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研诚信建设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研界的信誉、促进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目前,科研不端行为污染了我国的学术环境、破坏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创新,严重损害科研工作者的社会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刻不容缓,科研诚信应该从科研人员接触科研工作就开始着手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实验全部属于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影响因素诸多,麻醉的深浅,动物的个体差异,手术操作不当等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有时甚至会出现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反的情况。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四个实验很难百分之百成功,特别是右心衰竭和失血性休克实验,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结果往往不理想。而学生担心实验成败影响实验成绩,常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时一贯坚持实验成败并不是实验成绩的唯一判定标准,实验教学允许学生失败,不管实验失败与否,均应尊重实验结果,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同时,当遇到实验失败时,教师要仔细观察,耐心询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教导学生吸取经验教训。例如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我们设计了6个抢救组,抢救效果最佳的应该是输注生理盐水+全血+去甲肾上腺素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麻醉过深、操作时间过长、操作过程中失血过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组别可能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想并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我们就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寻找原因。学生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是一次很好的复习和应用,同时,这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树立科研诚信观也很有教育意义。

4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科研创新是创新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指在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依靠实验设备和技术,运用各种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创新力的生力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使其对所学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也能促实其自发地查阅文献、自学相关知识,掌握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理论,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实验方法和设备是否合理、测量手段是否可行、实验结果是否准确等问题展开思索和讨论,提出改良方案,并在实验报告中以讨论形式书面呈现。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通过自主设计创新实验,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尽早接触科研实践,形成科学、严谨的科研思路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本教研室开设的四个教学实验均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如缺氧模型制备实验要求学生至少设计一个新的缺氧模型,失血性休克要求学生至少设计一个新的抢救方案,右心衰竭要求学生寻找一种新的工具药物取代石蜡作为肺小血管栓塞剂,肺水肿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全新的实验方案。这些创新实验在实验报告中以书面形式展现,下次实验课上课前花10~20min与学生互动,就自主设计的创新实验展开思考和讨论,这样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对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不断地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总结经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才能培育出21世纪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燕云,马中良.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1-212.

[2]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贾彦,杨婧,冯涛,等.运用病例导入法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150.

[4]李清君,李文斌,张敏.改进病理生理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63-64.

[5]孟祥艳,孙慧燕,罗玉玉,等.基于问题的学习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46-1248.

[6]孟祥艳,何瑞波,李海生,等.pBL在救援医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64-65.

[7]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5-6,18.

[8]黎刚,郝杰.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58-160.

[9]赵姝,张燕平,陈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2,(6):12-15.

[10]卢萍,史晶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71-172.

[11]王爽,高捷,苏兴利.pBL法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1880.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篇10

关键词: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分项模拟实验系统模拟实验综合模拟实验

计手工模拟实验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会计理论教学的深入和拓展。它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加强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并且按照会计专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逐步进行,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验

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训练并提高学生正确运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设置与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表七种,即会计记录方法(前六种方法)与报告方法(会计报表为核心内容)。因此,通过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让学生牢固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为其将来做好会计实际工作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除成本计算方法外其他六种方法均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分章详细讲述。那么,会计核算方法模拟实验的安排应与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开设同步,具体模拟操作应分为分项模拟和全面系统模拟。

(一)加强会计核算方法分项模拟实验

会计核算方法分项模拟实验,就是分别针对各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包括证明模拟主体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原始凭证、所运用的记账凭证、账簿及报表等,都应当是实际会计工作中所使用的,由任课教师在讲授相应章节后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例如设置账户的模拟实验:首先是模拟账户的分类,任课教师应以不同类型的企业(如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为模拟主体,提供相应企业所用的全部账户,让学生分类;其次是模拟账户的设置,应包括新设企业的账户设置和旧企业账户设置的模拟,以制造业为主要的模拟主体,提供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有关经济业务,让学生确定该企业当期应设置的会计账户,如果是旧企业,还应当提供该企业期初有余额的账户及各账户相应的余额,让学生为其设置当期所用的会计账户。

又如填制会计凭证的模拟实验:首先是模拟会计凭证的分类,任课教师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将各种原始凭证和各种记账凭证提前发给学生让其分类,以加深其印象;其次是凭证的填制(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任课教师应边讲边指导学生进行填制。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加强会计核算方法全面系统模拟实验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全面掌握,在会计核算方法分项模拟的基础上,还应当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模拟实验。会计核算方法全面系统模拟实验应当在会计基本理论和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全部讲授完后安排进行。

1.会计核算方法全面系统模拟实验所涉及的基本经济业务内容。该部分应当包括筹资业务(含投入资本和借入资本)、购进业务(含固定资产购进和原材料等的购进)、生产业务(各项生产费用的发生和期间费用发生以及生产成本的简单计算)、销售业务(含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业务。

2.要求学生完成的操作。

(1)当模拟企业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其具体模拟操作为: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后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依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依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各类明细账;依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2)当模拟企业采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其具体模拟操作为:除上述操作外,在登记各类明细账后,还应增加编制汇总记账凭证之程序。此时,模拟操作的重点是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和总账的登记。

(3)当模拟企业采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时,其具体模拟操作为:与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操作基本相同,即把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改为编制科目汇总表。此时,模拟操作的重点是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和总账的登记。

二、加强中级财务会计手工模拟实验

中级财务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应当与财务会计学(中级)课程的开设同步进行。中级财务会计学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六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因此,在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中,应加强会计六要素分项模拟实验和会计六要素综合模拟实验。

(一)加强会计六要素分项模拟实验

1.资产要素模拟实验内容。货币资金应侧重外币业务和其他货币资金业务;应收项目应侧重坏账准备和应收票据业务;存货应侧重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业务和存货跌价准备业务;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取得、持有期间、期末计价、出售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业务;持有至到期投资,包括取得、持有期间、减值、到期收回等业务;长期股权投资,包括取得、后续计量、减值与处置业务;固定资产应侧重折旧及其减值准备业务;在建工程应侧重工程成本和减值业务、无形资产应侧重价值摊销与减值业务。

2.负债要素模拟实验内容。短期借款应侧重利息计提的业务;应付项目应侧重应付票据、应交税金、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业务等;长期借款应侧重借款费用业务;应付债券应侧重溢价、折价核算业务;长期应付款主要是融资租赁与采用补偿贸易方法引进设备款业务。

3.所有者权益要素模拟实验内容。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的业务模拟操作,其中未分配利润应与利润要素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进行模拟。

4.收入要素的模拟内容。主要应包括销售商品收入(特殊情况下的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涉及的具体经济业务。

5.费用要素模拟实验内容。主要应包括与上述各项收入直接配比的费用(如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等)以及期间费用。

6.利润要素模拟实验内容。利润总额形成,因为与营业利润相关业务已经在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中涉及到,与投资收益的相关业务已在资产要素中涉及到,所以利润总额形成的模拟内容应侧重营业外收支以及期末各项收入费用的结转。净利润形成,主要是所得税费用的核算,并且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分别进行模拟。利润分配,有关利润分配的每一个明细项目都应当涉及到。

(二)加强会计六要素综合模拟实验

编制一套完整的综合模拟实验案例,给出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进行系统模拟操作,同样运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中级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企业具体而复杂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增加模拟实验企业的类型

如果仅以制造业为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对象,将会导致刚踏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服务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等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难以适应其会计工作。因此,应增加模拟实验企业的类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成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

成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应当与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开设同步进行。成本会计学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报告、分析等内容。因此,应当加强产品成本的计算、报告与分析的手工模拟实验。

(一)加强成本会计分项模拟实验

1.加强产品成本计算的模拟实验。产品成本计算的模拟实验,应从各项生产费用的发生开始直到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止,主要是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与分批法,任课教师应当结合课程进度逐步分项进行模拟实验。具体模拟实验内容是:基本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直接生产费用的归集;基本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间接生产费用的归集,就是对发生的制造费用在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归集;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与分批法的具体运用。

2.加强产品成本报告与分析的模拟实验。产品成本报告模拟实验,主要是产品成本报表的编制,包括企业全部产品成本报表和主要产品成本报表的编制;企业产品成本分析模拟实验,主要是结合企业全部产品成本报表和主要产品成本报表进行的分析,通过产品成本分析模拟实验能够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才是实验的目的。

(二)加强成本会计全面系统模拟实验

该部分应结合成本会计中主要的知识点进行实验。编制一套完整的综合模拟实验案例,给出某一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资料,让学生进行系统模拟操作,同样运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凭证、账簿和报表。通过系统模拟训练,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业务,培养学生对各种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记录与报告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高级财务会计手工模拟实验

加强高级财务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和应有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高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应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开设同步进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企业的外币业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外币业务手工模拟实验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业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或有事项、租赁等已逐渐成为企业间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业务如何处理?同时企业之间还存在相互投资相互参股的现象,是否编制合并报表?如何编制?只有通过仿真模拟实验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高级财务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具体安排: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针对相关内容分项进行模拟实验;课程授完后,应进行综合系统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内容应当在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充实编制,即增加外币业务、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关联方交易、或有事项、租赁、现金流量表、合并会计报表等以及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经济业务。

五、加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的手工模拟实验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如财务分析、资金筹集与投放方案的制定与选择、资产管理和股利分配等。审计被誉为“经济警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所以,应加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的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实验的安排应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课程开设同步,其模拟的内容应根据各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模拟实验。如何与会计模拟实验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模拟实验,需要相关任课教师共同努力。

六、加强会计综合手工模拟实验

会计综合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全部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实验,以达到对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会计知识水平和综合会计操作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