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8:09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 价值链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21-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里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那些能够吸纳、留住、开发、激励一流人才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赢家。现代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如何保留人才并使其得到发展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人的才能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既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保证,也是企业保竞争力的保证。因此,在企业内部引入职业生涯管理将可能是一个解决企业发展动力问题的途径。

职业生涯(Career)源自拉丁文的“路径”之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员工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丰富工作经验、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一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和传播,在我国也获得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其作为经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蕴含着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管理有着清晰的“双赢目标”:首先,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职业锚)。其次,企业要帮助员工明确自身能力状况,指明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以培训、薪酬、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等为保障机制,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规范、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体现员工与组织双赢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在企业实践中。它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个模块,其有效实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工作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模块。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看,开展职业生涯活动的系统性很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中往往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和有力措施的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缺少协同作用,没有统一整合到员工与组织的职业发展中来。因此,我国职业生涯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组织的需要与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协同作用,确保职业生涯管理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个路径。企业价值链(ValueChain)理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每个价值活动环节都可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本质是通过经营人才来经营客户。最终是经营人,只有人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形成企业价值。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们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理论。它是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一体化的环节。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与员工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它也是个体员工与组织基于组织战略进行价值设定、开发、评价与分配的一个系统化、柔性化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三、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

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是员工与组织相互作用、互相配合组成的“需求―道路”活性复杂实践系统,并表现为隐形的个体层面和显性的组织层面,二者相互驱动,共同实现职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在于动态地把握员工的内在职业需求与组织的外在道路,使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能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绩效评估、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发挥效果。员工与组织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各模块管理的归宿和落脚点,其管理过程也是员工与组织彼此需求相互匹配与适应的统一过程。基于此,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各模块的整合实现职业生涯管理,具体讲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教育培训、职业生涯通道设计等方面,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并形成有效的互动,实现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管理。

第一,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开展。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应该是许许多多的员工个体发展目标的集合体,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只有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企业在制定经营与发展目标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才真正找到了目标实现的支撑。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其与组织架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员工晋升、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员工职业生涯真正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轨道,才能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二,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可以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同时可以促进个体、团队和整个企业的绩效持续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另外,绩效考核是企业实现薪酬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训开发体系设计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是薪酬发放和调整的依据。因此,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与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L的吻合性,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绩效改进是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要素。毫不夸张地说绩效考核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以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索。

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企业的教育培训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补充与促进作用,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促成和加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在实践中,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让企业的所有员工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做什么和怎么做,并在具体实施中随时根据需要开展培训和咨询活动,让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培训开发工作,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企业和员工真正实现共同成长,这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四,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后,员工要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职业通道,即企业通过lt作分析和工作设计,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体系、薪酬结构,把内部岗位分为例如管理、研究、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序列,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通道是员工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或者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目前多路径、多通道的多重职业通道设计成为主要形式,它实现了职务和职能等级的并行,并且在薪酬制度设计上相互衔接和对应,从而鼓励员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第五,开展跟踪反馈和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员工必须不断接受新岗位和层次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素质结构。为此,企业须加强对员工生涯计划实施的跟踪和指导,建立反馈体系,实时通过绩效评估监控员工的岗位匹配程度,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点评。对员工与岗位不相匹配的情况,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探讨、加以修正,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监督员工往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2

关键词:风景名胜;规划;资源评价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部级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目前,国内关于风景名胜区的定义种类繁多,我认为比较贴切地陈述了中国的风景名胜区的概念: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和郊邑游憩地,是以自然和人文景物为核心、包括其他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环境优美、有一定规模、范围明确的地域。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美学和游览观赏价值,能有效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供人观赏和休憩,推动文化和教育事业。风景名胜区归国家所有,分为部级和省级,分别由相应级别人民政府审定并划定范围,分归各级政府建设部门主管。它需要切实的法律依据,并由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现状问题

1、破坏性开发

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发展旅游,给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也给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短视行为却将这件好事演变成了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随意开发,不计后果。在风景名胜区建设无规划,项目不报批,以致造成开发无序,导致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整体受损。

更有甚者,假借文化之名扭曲文化,还有些策划师甚至在所谓的创新理念指导下“制造文化”,杜撰出一些与当地风景名胜资源文化内容毫不相干的人与事作为新创意而硬塞进风景名胜区,这种肆意篡改既破坏了空间环境,又扭曲了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还伤害了游客。

2、外来文化入侵

目前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建设中,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国许多的传统风景名胜区的风景面貌发生了诸多“奇妙”的变化:仿欧建筑与传统民居交叠,现代广场与曲径通幽的游步道相通,欧式园林的色块绿地镶嵌在古建筑群体之间。

我们不排除文化交流,也不排斥外来文化的渗透,好的文化理念是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但是抄袭式的照搬与视本土文化为落后的观念却是不应该提倡的。

3、陈旧的审美观念

“天下名山”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伟大创造,在人类历史上都有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是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的空间格局、设施安排、游览方式也成为大多数国人评价风景区的审美模板。但在今天,仍然毫无取舍地以农耕时代的“天下名山”为模板,来规划新辟风景区,试图复制一个个泰山、华山、峨眉山,实属“画虎不成反类犬”。

三、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看法

1、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3、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3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2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3个方面进行探讨。2,1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2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f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 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4

论文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层次分析法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自然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计算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3-0142-03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带动了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深度广度均不断拓展。对拟建休闲农业区域景观本底上的风景资源条件进行分类,并进行分析评价是衡量其景观本底是否具有吸引力、判断是否进行建设投资及投资额度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也是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休闲农业风景资源

1.1风景资源每个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本底的基础资料可以大致分为文档资料(各类图纸、档案记录、政策法规等)、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其他资源条件与资料(如土地、设施与工程建设基础条件等)。风景资源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对园区建设影响最大的部分。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的总称[1]。

1.2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风景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与一般风景区不同的是,在休闲农业区中,农田和农业景观应归属于哪一类景源,存在一定的争议,在长期规划实践中我们形成一种认识,认为未采用大规模人工设施栽培的自然耕作农田景观如稻田、果园、苗圃等虽然为人工劳作形成,依然应该归属于自然景源,大规模设施农业如温室种植业、无土种植等归入人工景源类别。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区的景观本底为农业或农村景观本底,和自然风景区相比,其人工干扰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应以一定的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在标准之下的农业景观依然认为其属于自然景源,超过标准强度的人工干扰才被认为是人文景源。

在这两大类之下继续细分中类和小类的风景资源,我们罗列常见的休闲农业区风景资源分类如表1:

2休闲农业风景资源景观评价

2.1景观评价景观评价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一个拟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景观环境在现状调查描述基础上,对其环境质量和利用加以评估,对未来建设导致的各种变化加以预测,并提出相应保护、开发、利用的评价。

景观评价自上世纪开始发展,最近数十年评价方法和模型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区域评价中。同时,不可避免,所有的评价必然有其价值标准,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带来的景观评价结果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景观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也非常多,总体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描述的方向发展。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技术评估和实验认知方式实现评价数据的采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和三维技术的发展,场景模拟+评价的手法日益增加并成为主流。

2.2休闲农业风景资源评价的价值取向休闲农业的风景资源应属于自然风景评价的范畴,因其不止取决于资源自身景观特性和内涵,更具有观赏者和体验者的主观喜恶评定的特征,因此是更难于评价的。鉴于休闲农业的受众人群吸引力来源于对城市环境与生活不同的异质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追求,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景观评价的评判价值取向应该着重于对景观的美感度和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的影响因子的评价。

2.3休e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评价多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景点构成的小范围景区尺度上进行评价;以实地调查后的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照片或者其他视听材料为辅助材料;以景观美感度、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主要判定影响因子对风景资源进行评价。

由于规划时间紧、建设方对规划经费投入有限等诸多客观原因,评价通常由规划设计单位组织少量人员完成,限于条件,多数会采用专家学派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快速的评价,有时也会应用一些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国内通常会根据现有规划文件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对景观本底上各类资源以观赏价值(美景度)为重点,结合其他观赏游玩价值和内外部各项条件,对一个规划项目分项(景源或景区)的各项资源通过对不同赋值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统计,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观赏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赋值程度不同予以体现。

其次,针对观赏价值参照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开发的用于土地景观价值评估的景观评价方法VRm系统对景源(景区)的美感度进行评价。

偶尔还会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潜在客源人群进行市场调查作为评价的补充和游赏项目策划等预期指导。

2.3.1休闲农业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参照现有规划规范总结的综合评价分为景源观赏价值、景源其他价值、环境质量、开发潜力等4个方面分别以一定的评价因子赋值加以评判。具4结论与讨论

休闲观光农业的风景资源分类和评价是建设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但是在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们团队尝试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模式组合后对景观本底进行比较全面的风景资源评价以判定今后开发利用的优劣势所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比较欠缺,今后对专门针对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理论、方法、模式及其合理应用,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守山.园林行业标准规范及产业法规政策实用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2]林方喜,李赓,张燕青.闽江口景观资源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6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用型;实践平台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重庆科技学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目前注册人数约200人。高级技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实验教学体系的合理设置。本文以本校为例,来研究资环专业实验平台构建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资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重庆科技学院正在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传统授课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资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才能使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及相关评价方法,才能掌握资源开发与利用绩效评估、资源与环境综合规划。

(二)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资环专业是学校的新办专业,现有仿真模拟实验室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技能训练的基本需求,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高仿真模拟的条件下,掌握本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缩短从学生到专业人员的转变时间。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应重点围绕石油、冶金等产业中面临的突出的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和特色鲜明的综合实验室,下设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规划评价两个模块。

(三)服务重庆市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庆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石化、装备制造、冶金、电子、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而这些企业都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借助学校的学科发展优势,以资环综合实验室为平台,可为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提供资源环境规划、环境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资源环境管理信息及环境认证与审计专业人员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满足重庆优势产业发展。

二现有的资环专业实验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目前学校资环专业教学实验室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问题是,环评、价值核算等专业软件以及一些常用的环境测试工具等缺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实验实训设备不足,环境核算体系以及资源价值评估等核心软件缺失,从而难以系统、充分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现有的实验室硬件较为欠缺

由于资环专业设立较晚,与之对应的实验室建设基础相对较弱。比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果能购买其它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软件设备,不仅有利于各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发展,而且更有利于推进学校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转型。而目前核心软件并不完善,对高效开展本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造成了障碍,也无法对本校的石油化工、冶金等办学特色难以形成强力支撑,而且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突破创新。

(三)实验室对外技术服务能力缺乏

重庆科技学院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石油、冶金两大行业。随着校企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学校与企业界接触交流机会增多,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问题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验室成为对外合作的良好载体。由于缺乏处理实际数据的软件、数据库等软硬件,学校对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效能核算以及资源价值评估等方面的设备还不能满足校企技术合作发展的需要。

三资环专业实验平台构建设计

(一)实验平台的定位

通过实验平台有计划开展特定学生群体的特色实践,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成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交叉学科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基地;开设特色鲜明的资源评价、环境规划研发基地;努力建成重庆市资源环境保护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实验平台辐射功能。

(二)组成部分及功能

1.资源与环境规划模拟实验室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模拟。以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利用强度的不同,按照环境准入角度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对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资源环境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等问题进行模拟。环境规划情景模拟。根据环境规划目标与方案的不确定性,建立多情景方案、模型及决策支持平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设计多种不同方案,利用优选模拟理论选择最优的环境规划方案进行模拟优选。区域国土资源规划模拟。根据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地区的各类自然资源,从地域总体上处理好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供应和需求预测模拟。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发展战略及规划,对油气资源供应及市场需求进行模拟预测,为政府、企业了解中国能源政策及市场供给,合理开发自然提供咨询。2.资源与环境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拟实验室油气资源价格及环境质量预测模拟。借助智能模拟系统,深入挖掘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在回避精确数学建模的前提下为社会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主要运用趋势外推、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等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监测。碳排放权、排污权及大宗资源类模拟交易。在环境及能源政策下,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配额分配、大宗资源类商品及交易与相关政策研究和评价工作;开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相关公平理论、战略目标、规划方案、体制机制及谈判对策等研究;为当地政府部门、企业提供能源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环境政策影响模拟。以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费用效益模型等理论为基础,开展各种政策手段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研究。油气资源项目开发的国民经济效益及社会风险评价分析。针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影响、国民经济效益及社会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油气资源项目开发的可行性。3.资源环境价值核算与影响评估实验室资源环境价值模拟核算。根据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原则与分类,运用资源环境价值投入产出混合模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资源环境价值进行模拟核算。资源环境价值的动态评估模拟核算。对资源环境资产(包括资源环境的组成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资源环境价值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及动态化发展、资源价值补偿等因素变动的影响,对资源环境价值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和模拟核算。资源环境价值的补偿及政策影响模拟。通过对环境税收管理、排污权及碳交易、资源环境价值补偿机制的监管,开展环境经济模拟和贸易政策研究。建立环境与经济分析模型;开展宏观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模拟;开展环境与贸易政策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风险评估模拟。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包括建设项目、区域性开发、立法议案、重大方针、战略性规划或行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作用;分别针对大气、水、噪声等某类环境要素进行专项评价。评估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引发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

四配套措施

为高效率低成本建设实验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对已有校内实验室资源进行摸底,对已有的设备或软件可以不用购置。第二,实验室要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开展工作。第三,部分软硬件要与校外企业、或高校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董贺新,王亚辉,王训遒.构建化工与能源跨学科实验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0,13(5):138-139.

[2]杨怀宇,杨正勇,李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5,3(9):133-134.

[3]杜雪莲.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139-140.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战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7.048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7-0080-02

1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HRm)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视为一种成本,是被管理、被控制的对象,人事部门则是一个不能创造收益的辅助部门,重复着事务性工作;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最有创造力的资源,既需要管理,更需要开发。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许多企业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自然也就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同义语,其职能无非是工资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由人事部门承担就可以了,直线管理者没必要直接过问,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许多企业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人事单位,没有设立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任用、激励等措施,使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一般说来,在发展战略中,企业比较重视市场竞争战略、经营战略的规划和实施。企业即使设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企业较少从战略上对人力资本进行规划和设计。特别是在中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企业更加缺乏战略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培训、员工职业规划、激励约束机制等,在一些企业战略规划上近乎空白。

(3)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对企业员工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指对员工的素质能力和业绩贡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是员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行员工职务聘任制的基础,量化考核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定的一种考核标准。我国企业直到今天还必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评审,而评审主要采取的仍旧是绝对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影响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制约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4)忽视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忽视各级管理者素质提高的现象。其实,一个企业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虽然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但在某些方面他们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90%的员工。管理者的素质,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如果凡事能够以身作则,在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作用显然比很多规章制度更具有说服力。“将帅无能,累及三军”。培养、选拔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5)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我国企业大多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并加以充分重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等没有被挖掘出来,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等也没有充分达成一致。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企业凝聚力明显不足。

3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考

(1)导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在观念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正确认识,摒弃“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主次关系上,要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在部门设置上,要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决策层,并鼓励全员参与管理;在员工培训上,建立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企业应根据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客观分析,制订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人力资本的基本配置、企业员工培训体系、人力资源的发掘、薪酬体系的设计、企业文化支撑等方面。其中,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的规划尤为重要。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要把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联系,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同时,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3)提高管理者素质。企业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是“真才”,而真正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还包括持久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人际沟通协调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真才”的获得只能采用科学的衡量工具和手段。国外普遍采用的智能测量、人格测量、评价中心等科学方法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使企业的人才招聘选拔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真正选到人才。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支点。绩效考核的支点就是环境,许多企业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管理现象还很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管理模式,通过绩效考核再造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理想的执行环境。其次,从制度化入手,建立一个确保绩效考核运行的基础。企业各部门,应该进行工作分析,把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得非常详细,便于管理人员能够对工作的过程、方法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找出差距,促进效率的提高。

(5)重塑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我国企业在创立企业文化时,首先,确定企业价值观,创立企业文化体系并用以指导企业运行、规范企业行为。企业的价值观是在全体人员具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在对具体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后,塑造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其次,继承企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创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原有文化的存在。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再者,重视对企业人员的精神激励。

主要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8

一、eVa是一种价值管理体系

很多企业将eVa考核简单理解为一种新的财务考核指标,虽然实施了eVa考核,但没有明确的eVa提升方案,没有进行全面、深入地eVa驱动因素分析,片面的理解了eVa这一价值创造工具。

实际上,eVa作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指标,是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可以使公司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行为、管理决策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制度和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必须以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思想,包含所有指导营运流程,制定战略的政策方针、方法过程。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的总体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去落实。

因此,企业全面实施eVa管理理念,就是将eVa融入到战略规划、年度预算、投资决策、资产管理、资本运作、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包括建立以eVa改善为导向、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撑的价值创造体系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实现考核评价由重表面向重内在、由重规模增长向重价值创造、由重短期效益向重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二、企业如何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

1.开展价值诊断

首先企业应利用经济增加值指标对资本占用情况和各业务单元的价值创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经营现状。通过价值诊断,了解哪些业务单元占用了公司的大量资本,资本占用和价值创造是否匹配;哪些业务单元正在创造和毁灭价值。这些信息是进一步分析和制定企业战略的依据。

2.重新确定企业战略规划

企业根据价值诊断的结果,对本公司战略规划进行重新设计、选择,科学规划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通过对内部不同业务单元的价值诊断和分析,制定出资源配置计划,在实施调整重组、资源整合、对外投资、降本增效、风险管控等重点任务时,突出价值创造,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业务单元中去。

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时应注意:第一,要重视价值创造的顶层设计和整体优化,并作为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前提;第二,以价值创造导向为制定战略的原则;第三,要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管理重点须放在年度目标分解、资源配置、执行实施等匹配工作上。

3.确定战略目标关键驱动因素,设定eVa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对已确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找出实现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设定经济增加值预算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在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营管理流程上,要按照价值创造的基本要求,将资源配置、资本结构、现金管理、利润指标等要素指标固化到公司业务流程。将是否符合战略布局和价值创造作为资源配置、投资并购的主要决策依据;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以资本、资金、资产等为主线,聚焦资本结构、现金管理和资产配置,关注资本回报和价值创造,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4.加强eVa考核结果的运用,与薪酬激励相结合,鼓励价值创造

eVa激励制度可以有效的将管理层和员工获得的报酬与他们为股东创造的财富紧密结合,避免传统激励制度下所出现的过度关注短期目标的行为,实现以激励中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激励制度。既体现了经营管理者的价值,又保障了股东的利益。

传统薪酬计划的目标设定往往基于预算流程,预算的结果实际上是每年一度的谈判的结果,这实际也造成了对立,当达到目标业绩的上限时,管理层也会失去动力eVa薪酬激励体系更鼓励持续性发展,不是每年考核结果,避免各种短期行为。

5.倡导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eVa不仅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考核评价,通过这种价值管理工具的应用,全面营造企业的价值创造文化,使股东、管理层和每个员工建立起价值创造的协同观,把每一项决策、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都作为价值创造的过程,都围绕价值创造这样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增强工作的目的性,使工作更加理性,减少就事论事的盲目性。企业通过不断的宣传、强化,才能将eVa价值观念深刻植入公司企业文化,成为文化价值核心。

三、抓住关键环节,深入推进eVa考核

国资委明确要求中央企业2012年要突出价值创造,切实提高发展质量,抓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经济增加值考核。由于不同企业其所在行业、企业规模、资产结构、资本占用、运营管理、竞争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如何将eVa考核推向深入,使经济增加值的核心思想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充分结合,应抓住以下关键环节。

1.将价值创造纳入企业规划

以价值创造设计和优化作为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前提,将eVa考核纳入企业规划,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合理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科学规划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

2.在企业运营的重点环节决策过程中突出价值创造

在实施调整重组、资源整合、对外投资、降本增效、风险管控等重点任务时,要突出价值创造,做到不创造价值的投资项目坚决不投,毁损价值的领域坚决退出,高成本的生产要素坚决优化,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坚决减债增效,将有限的资本配置到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

3.将价值创造融入到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要按照价值创造的基本要求,梳理、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使流程设计有力于经济增加值的创造,不利于价值创造的流程要坚决摒弃。

4.加强培训力度,强化价值创造理念

要在管理层普及eVa知识,使企业的决策者认识到实施价值创造管理是公司的长久发展大计。对公司其他员工进行培训,制定培训方案,解释eVa基本思想、核算方法、核算值解释、与eVa相关的薪酬计划等,获得员工对价值创造的真正认同。要把价值创造理念和要求层层落实到各级企业、基层班组和全体员工,形成“价值创造、人人有责”的考核氛围,为提升价值创造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作者单位: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9

关键词:皖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

一、引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定状态下、一定时期资源环境系统用以约束人类活动的自然属性。它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辩证影响关系,建立了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之间的纽带,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供理论依据。

县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既要针对现实又要考虑长远定位,要求将全县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文化等视为一个整体,县级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规划是全县发展的行动指南,其目标是全县人民不断地获得发展,环境得资源到保护和改善。现行的县级发展规划的制定,县级总体规划、具体到各县级行政部门的行业规划,其出发点是选择GDp增长量衡量经济发展状况,这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往对经济进步的过分追求传承效应,另就一方面是对县域本身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了解的不彻底、不全面。前者是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因此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县级发展规划,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对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入手,全面的了解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对于县域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的潜力与方向确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皖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共有三十六个县区,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资源环境同时肩负着本地经济活动和东部转移产业的双重影响,既要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对皖江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评价方法

使用综合评价法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

(一)综合评价法是在确定研究对象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上,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权;根据选定的模型,利用综合指数的形式,定量地对某些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目前该方法已经在环境污染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具体模型为:

为综合评价指数,表示各指标的权重,代表各指标单位化后数值,为指标的个数。

运用综合指数法时,确定评价模型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各指标如何赋值。常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但主观赋权法,受到专家的知识结构、感情偏好的影响,往往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重要程度。同时,本文使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综合性较强,囊括的信息量大,这就加大了准确赋权的难度。

(二)熵权法确定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运用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某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对目标问题的影响就越大,所占权重也就越大;反之,所占权重也越小。根据熵值法的这一特点,某项指标的权重越大也表明该项指标值的离散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将熵值法运用到本文中,某项指标权重越大,说明该项指标对商务成本评价的影响越大,也说明了四地区该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越大。

得到权重后,进一步运用熵值法可以得到样本中各子样关于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值。权重代表了该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变化的相对速度,而权重与评价样本标准化后的相对水平相乘,得到的最终评价值则体现出样本相对水平和指标变化相对速度的结合,表明评价对象现状与整体的符合程度和向目标接近的速度,评价指数越接近10,距目标就越近;越接近o,距目标就越远。运用在本文中,得出的评价值表现为36个县各项指标的得分。显然,若某地某项评价指标得分越高说明距离目标越近,即该地该项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在参考了国内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皖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实际情况,从权威的角度分析,把指标体系共分为两类指标:第一类指标:资源禀赋类,主要反映县域范围内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力度。主要包括矿产储量、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人均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公顷)、县域国土面积(平方千米)、地形、年末总人口(万人)。第二类反映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压力,表示人类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对承载体施加的压力。包括万元GDp能耗(kw/h)、万元GDp废水排放量(t)、万元GDp固体废物产生量(m3)、可吸入颗粒物(毫克/立方米)。第三类,资源环境保护类指标,表示人类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绿化面积(公顷)

四、实证结果

根据综合指标模型计算各县承载力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显示东至县、巢湖市、宿松县、肥东县、太湖县、长丰县、当涂县、桐城市、宁国市、定远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分别排名1到10名。芜湖县、含山县、天长市、石台县、繁昌县、绩溪县、旌德县、怀宁县、铜陵县、全椒县分别排名27到36名,为最后十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使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选择矿产资源储量等十六个指标,利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差异性赋值,对皖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三十六个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巢湖市(县级)、东至县、太湖县、肥东县、长丰县等县资源环承载力得分在三十六个县中居前十位,全椒县、怀宁县、铜陵县等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居后十位,发现工业污染排放较多的县域承载力较脆弱,若长期超过承载阈值上限将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并将难以恢复,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环境生态恶化,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合理规划。巢湖市(县级)、东至县、太湖县、肥东县、长丰县等县资源环承载力较强地区可以适度增加经济转移密度,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加大转移力度。全椒县、怀宁县、铜陵县等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居后十位的县区应考虑其负荷不应超过其资源环境上限。

二要求政府应加大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政府应根据皖江县域资源环境的特点,对行业企业制定相应条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低碳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也根据自身特点承接匹配产业。根据本区域的资源优势、环境特征承接符合当地实情的产业。这样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健康成长,又实现了当地环境生态的合理保护。(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由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acy2012027)资助

参考文献:

[1]王萍.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3).

[2]孙宁华,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3]熊永柱,,夏斌,张美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评价模型:综合协调度[J].热带地理,2011(6).

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篇10

【论文摘要】战略联盟和价值链会计均是价值链管理的一部分,二者的目标都是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价值链会计对战略联盟的业务流程进行刻画相较于传统会计可以提高战略联盟的有效性,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扩展,具体刻画指标可根据不同形式的联盟进行合理安排。

一、战略联盟与价值链会计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其后,希尔拉、包铭心(Beamishpaulw.)、RanjayGulati、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等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战略联盟的内涵,其中,迈克尔·波特从价值链视角出发,认为联盟是某一企业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价值链会计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美的《管理会计》、《哈佛商业评论》、《会计杂志》等期刊上均有对价值链会计的相关研究。在我国,阎达五先生将价值链会计界定为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并确定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根据价值链会计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单个企业为主体的内部价值链会计和以战略联盟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会计。

理解战略联盟和价值链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需要准确把握价值链的含义,因为二者是统一于企业价值链之中的。迈克尔·波特指出价值的创造是一系列活动的有机过程,如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及与产品生产有关的各种辅助活动等,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前者是由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组成的,其中基本活动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储运物流、市场销售和服务,支持活动包括战略规划、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原材料及设备采购、财务管理等内容;后者也称为产业价值链,可以分为存在于核心价值链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价值链之间的纵向价值链、存在于核心价值链与最终用户之间的买方价值链以及存在于核心价值链与竞争对手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对手价值链。

通过上述概念的溯源不难发现,战略联盟的目的是实现价值链有效范围的延展,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力,而价值链会计的总体目标是战略联盟中价值链集合上的整体价值增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可见二者均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价值链会计对战略联盟的业务流程进行刻画以提高战略联盟的有效性,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扩展。具体的业务流程刻画指标可根据不同形式的联盟进行合理安排设置。

二、战略联盟核心业务流程刻画

(一)R&D(研究与开发)联盟的业务流程刻画

R&D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共同承担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共同享受研发成果的联盟形式。R&D联盟中的企业处于价值链上的同一位置,不存在上下游关系,因此对业务流程刻画的重点在于内部价值链会计,其具体指标应包括研发人员比例、研发人员学历水平、研发人员人均经费支出、研发周期、研发成功率、研发投入产出比、研发成果转化率、研发流程固定资产占有率等。除对业务流程进行刻画外,流程评价也是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R&D联盟中,需要价值链会计以数量化指标体系为基础,评价研发流程的各阶段效果,并不断改进、优化流程,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

(二)供产联盟的业务流程刻画

供产联盟是指供应商和企业结成联盟,双方协定由供应商按协议内容向企业提供原材料或技术设备,并对企业进行设备使用指导的联盟形式。供产联盟中供应商和企业分处价值链的上下游,对于企业而言价值链会计的重心在外部,即企业需要通过对自身业务流程的刻画反映供应商的信息,具体刻画指标为:采购周期、供应保障率、主要原材料价格、采购费用、材料成本差异率等。同时为了加强联盟伙伴间的信息沟通,企业应刻画如下指标以增加供应商对本企业的了解:自动化设备装备率、生产率、生产周期、主要原材料单耗、主要能源单耗等。

(三)生产联盟业务流程刻画

生产联盟是指当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承担订单量时,与另一企业协商共同生产的联盟形式,具体方式可以为租借设备或工人以及订单分流两种。刻画生产联盟的业务流程需要根据其不同的联盟方式来进行,租借设备或工人的情况下,价值链会计的具体刻画指标主要有:设备正常运转率、设备折旧、设备精度指数、设备生产能力及利用率、员工因工死亡率、员工因工受伤率、事故频率、员工违法率、员工出勤率、员工工资水平、福利水平、员工性别比率等;在订单分流联盟方式下的价值链会计刻画指标主要有:订单量、生产能力、订单符合率、生产设备负荷率、员工工作时数等。如果联盟方式是二者结合则需要综合各项指标,尽可能的反映企业的价值链信息。

(四)产销联盟的业务流程刻画

产销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分别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工作,共同完成由原材料到消费品的作业价值链过程并协商确定利润分配的联盟形式。产销联盟中企业与销售商分处于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需要向销售商反映一些基本的产品信息以帮助销售商更好的进行销售策划,其主要刻画指标有:产品合格率、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率、漏检率、产品平均等级、流水线生产能力、单位面积生产能力、生产均衡率、存货周转率、积压率、准时交货率、缺货频率、交货周期、交货吻合率等。销售商需要向生产企业提供的会计指标有: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费用、退换货周期、索赔率等。

(五)投资联盟的业务流程刻画

投资联盟是指当一个企业无力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与另一企业协商共同进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盟形式。投资联盟的价值链会计刻画根据其投资对象的不同而难易不同,如:投资债券、房产及其他金融产品主要刻画以下指标:投资额、投资周期、投资收益率、投资风险、投资额占企业资产比率、投资额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等;投资创业项目则相对比较复杂,除考虑上述指标之外还应考虑该创业项目与自身企业的竞争关系、己方在该投资对象企业中所占的股权比值等因素。

三、战略联盟支持业务流程的刻画

一般而言,战略联盟是关系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无论哪种形式的联盟均需要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全面配合。这就要求价值链会计在如实刻画上述具体战略联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还要对企业内的相关支持业务进行刻画,以便更系统、更充分地提取有利信息用于企业价值链增值过程,其中主要的支持业务包括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

(一)战略规划流程的刻画

战略联盟是战略规划实现的重要手段,战略规划也是战略联盟成功实施的重要支持。合理的战略规划下的战略联盟才有意义,因此价值链会计需要刻画战略规划的业务流程,反映规划中的信息,用以辅助战略制定者更好地进行规划。价值链会计对战略规划流程的刻画应将重点置于以下指标:战略规划的起点,战略规划的目的,战略规划的周期,战略规划的进展程度,战略规划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刻画

战略联盟中双方企业员工自由度较大,流动性较高,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掌握企业员工的相关信息,而价值链会计刻画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则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其刻画指标主要有:人力资源流动率、人才流失率、员工晋升率、专门用于联盟活动的人员比率、员工绩效评价、员工薪酬水平变化率等。

(三)行政管理流程的刻画

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一方面决定了该企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是其他企业选择联盟伙伴时的重点考虑因素。行政管理包含的流程较为繁杂,价值链会计刻画行政管理流程时应把握可以反映企业主要信息的关键指标以提高可操作性,如:会议频率、会议时间长度、会议管理有序性、会议记录详实程度、领导行程冲突率、信息传递准确性、文秘工作效率、员工意见批复时间、档案管理质量、邮件分发及时程度、打字复印效率、环卫保洁水平等。

(四)企业文化建设流程的刻画

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联盟双方的文化认同程度是决定战略联盟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价值链会计在刻画企业文化建设流程中应着重于以下指标:企业使命、企业理念、企业愿景、企业个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企业Ci、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社会责任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包含许多隐性指标无法量化衡量,需要综合价值链会计和其他管理手段共同刻画反映。

【主要参考文献】

[1]桂萍.国内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