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3:41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1

[关键词]银行;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目前,银行业逐步市场化经营,外国银行的涌入使得与我国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竞争获胜的关键则在于品牌的构建。银行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作为品牌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银行市场化经营的关键。

一、ClS概念

CiS是运用整体传达系统,将企业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传达给企业与社会大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一般说来,它由3个子系统构成: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视觉识别(visu-a1identity简称Vi)。

二、设计理念组成

1.理念识别系统。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效果、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性格、座右铭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化。它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它企业对自身生存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和看法,其中核心问题是:企业为什么存在和怎样存在。企业理念是企业存在的灵魂,理念识别的最终实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理念进行概括、总结、浓缩,用简洁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使内容复杂的企业理念成为全体职工自觉行动,通过主体性的传达,实现理念识别的目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行理念识别也是银行CiS的核心。完善、鲜明、富有个性的银行经营理念是整个银行识别系统的灵魂和动力。现今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不同的商业银行企业理念定位和经营理念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价值、有的侧重于风险、有的侧重于服务。但是理念支配人的行为,不同的经营理念对银行的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如花旗银行是“富有进取心的银行,向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这个标语把花旗银行定位为:“富有进取心的银行”,明确该行要办成以“金融潮流的创造者”为战略目标的银行:以“高效”向客户提供“便捷”的优良服务。事实证明按照这个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功。

2.行为识别系统。行为识别是指在企业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既是理念的反映又是强化理念识别的手段。是认识企业的重要方面和形成企业形象的关键。它包括两方面:日常活动行为和特殊活动行为识别。日常活动的行为识别包括: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日常管理的行为表现等。特殊活动的行为识别因素主要包括:企业重大公共关系活动、各种促销活动等。银行作为实施Ci战略的企业,其行为识别是银行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是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动态表象。它主要在银行的各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服务态度和银行对市场进行调查、市场定位、公关、促销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现出来。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标准约束员工的行为,保证银行的企业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体现企业定位,员工们相应统一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心理,得体的礼仪,规范的操作、全面的业务能力展示本银行的独特个性了,让受众可以在每一位员身上感受到“流动”的企业文化精华和企业精神。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谁提前制定标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营销过程中,通过各种银行业务的开展、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其良好的形象给广大受众留下一个美好印象,谁就为赢得受众的支持创造了条件。

3.视觉识别系统。是在企业经营理念确定的基础上,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向社会传递信息的活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70%以上的所获信息是来自视觉器官,并且它具有较高的回忆率和识别率。所以说,统一的Vi设计可以在对外宣传和企业识别中获得“针尖效果”,即以较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银行的视觉识别是银行理念识别和银行行为识别的外化和形象表述,是让客户和公众认同银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银行的视觉识别包括:银行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营业场所、办公场所的布局和设计等。其银行所使用的所有物品,大到建筑物小到办公用品无一不用。设计上要做到个性化、统一化要尽力表现明了、流畅,具有艺术美。做到既区别于其他银行,在银行内部又要表现出统一的整体风格。这样更易获得客户的好感,也能够体现银行的文化层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已成定局。紧跟金融核心业务竞争其后的是各个银行间的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塑造一个银行的核心企业文化,最基础的部分是有整齐划一的统一标识,同时,若一家银行想在各大商业银行的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则不但要创造出上乘的产品和服务,更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物质和人格双重魅力而激发其无限的生命力,从整体构建一个有机生动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2

关键词:民间融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投资合同

中图分类号:D91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97—07

作者简介:李有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范俊浩,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18)

从1993年的“长城机电”融资案到今年引起各界热议的吴英集资案,“非法集资”已被社会大众所熟悉,没有任何法律知识的人也能就“非法集资”发表一番头头是道的评论,“非法集资”的含义仿佛是不证自明的。但是,当媒体、学者、司法机关都在为司法疑难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争论不休时,“非法集资”又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涵义十分模糊的法律用语,考察“非法集资”概念在我国法律中的逻辑演进历程,不难发现它的内涵丰富多变,而针对其的专门研究却仍处于空白地带。

一、非法集资概念的历史变迁

“非法集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民间融资研究领域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但也正是由于其高使用率,相关文献著述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非法集资”这一本应指向明确的法律术语出现了歧义。目前,学界对非法集资至少存在着以下若干种不同的理解:有论者认为,非法集资指涉及各种形式的未经金融监管机关批准而筹集公众资金的活动①;也有论者认为,非法集资就是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②

;还有论者将非法集资作为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代称③

。各家观点莫衷一是,各自为政,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为了对“非法集资”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有必要从相关法律法规演进的角度考察“非法集资”这一概念在现行法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这一基础上梳理出“非法集资”的核心涵义。

(一)非法集资与相关概念

早在1986年,“非法集资”这一概念就进入了我国立法规范文件中,当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非法集资属于地下金融范畴”。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对于资本的渴求进一步膨胀,这导致诸如“长城机电”融资案等影响全国的非法集资大案频发。为了对无序的民间集资行为实行有效的管制,立法机关在1995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刑事法规。199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下文简称《商业银行法》)首次提出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该法第79条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人民银行取缔。”

的概念。同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该文件第7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它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该文件成为了与非法集资有着紧密联系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大罪名的滥觞。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文简称《刑法》)增设“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对上述《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的内容全部采纳。同时,新《刑法》还增加了一款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该法第179条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它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非法募集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

(二)非法集资概念的正式界定

199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文件首次正式界定了“非法集资”的概念,其第3条第3款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199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下文简称《取缔办法》),其第4条

该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的下列活动:

……(二)未经依法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3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一个基本阐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更好的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要求下,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起来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全程控制,从而实现企业风险有效控制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另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内涵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识别是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风险评估就是要对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风险应对就是如何化解风险以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全面风险管理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引入或者准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希望借此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更上一个台阶。

2.全面风险管理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既存在共同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对于这些特点进行一个全面把握,是了解以及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基础,本文归纳梳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性特点,全面风险管理核心要点就在于全面性,全面性意味着风险管理要做到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对于组织来说,组织经营中的风险种类很多,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直接风险,机会风险等等,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这些风险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实现对这些风险的全面管理,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全过程性,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到了组织各项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业务活动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管理,这种做法较好的实现了风险的持续追踪,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来进行风险管理的调整。三是全员性的特点,全面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员工的事情,而是与组织所有人员都相关,当然这种相关性有大有小,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组织全体员工都纳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更有助于组织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从风险管理理念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对立。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来看,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理念,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这种理念下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以及误解。与此同时,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战略观念、全局理念、全程理念,信贷风险管理没有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没有从风险管理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管理规划以及应对,同时也没有树立起来全程控制的理念,这些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冲突,并直接拖累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果。

2.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识别出来的各种风险,风险有高有底,风险危害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的信贷风险,都需要银行进行应对,只有那些风险发生概率大,造成的危害大的信贷风险,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风险评估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左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以及效益。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够科学,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不够科学准确,银行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进行信贷的分类,根据经验进行现代风险的估算,实践证明,这种信贷风险评估非常不准确,这必然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进一步应对以及处理的正确性,比如一些没必要干预的信贷风险需要浪费银行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

3.风险应对方法单一

商业银行风险应对方法层面基本上就是以风险补偿为主,银行根据贷款数额以及信贷风险整体水平进行信贷损失拨备,一旦信贷风险发生并带来损失,就用这些不良信贷拨备来弥补。从这种风险应对方法来看明显过于被动,坐等信贷风险带来损失,却不能够主动进行风险预防、分散、转嫁等,这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相悖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更是离不开的必要支撑,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缺失,没有能够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来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用银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5.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薄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对于信贷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岗位胜任力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薄弱会成为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本文提出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商业银行信贷领域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深刻学习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要求,摒弃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在正确的理念下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内容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树立全面统筹、全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基本理念,将信贷风险管理

进行统一的安排,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负责这一工作的开展,持续跟踪信贷风险,根据风险变化进行风险应对策略的必要调整,将信贷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努力统一到信贷风险管理目标之下,从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学评估风险大小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科学评估风险大小,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这些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科学进行现代风险的评估,准确把握风险大小,然后决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定量以及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于风险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了确保信贷风险评估分析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对于信贷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一个简单的培训,让其掌握信贷风险评估要点。对于评估风险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明确哪些风险需要应对,哪些风险不需要应对,针对不同的风险应该采用何种应对策略。

3.完善风险应对方法

在风险应对方法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创新,不仅仅是要做好信贷损失拨备工作,同时更要将风险应对关口前移,综合运用好风险预防、风险转嫁、风险规避、风险分散等风险应对策。不同的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运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那些银行不可承受的信贷风险,理性的选择就是规避,避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那些可以预防的风险,需要注意信贷风险预防,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一旦信贷风险超过了预警线,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转嫁简单来说就是将信贷风险转嫁给他人,典型做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那些不良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投资者,从而转嫁风险。总之信贷风险应对方法很多,需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做到灵活引用,根据信贷风险情况进行应对策略的选择。

4.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立足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特点以及要求,邀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企业来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开展定制式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开发,确保这一系统的功能完备、操作简单,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5.注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4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影子金融体系,它的发展与繁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特征。它之前一直不为人所知,但扩张速度惊人,触角涉及现代金融业的各个角落,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扩大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

但与此同时,它的高杠杆操作加上缺乏有效监管也让其成为金融业的一大隐患。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影子银行体系如影相随,并且其资产规模之大,扩张速度之快,使其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另外影子银行在中国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客观存在,虽然规模与银行体系相比还相去甚远,但中国影子银行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面之广,均值得重视和研究。本文将从概念、构成、规模、成因和监管五个方面对国内外影子银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并作简单的评述。

二、影子银行的概念研究

(一)国外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研究

率先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mcCulley,他于2007年8月将其定义为“一整套被杠杆化的非银行投资管道、载体与结构”,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同年11月,pimCo创始人、“债券之王”BillGross指出影子银行是借助杠杆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信贷产品的金融中介机构。

2008年6月,时任纽联储行长的盖特纳指出,金融体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系统之外存在“非银行”运营的融资安排,他称之为“平行银行系统”,该系统中的非银行机构利用短期融资资金购买大量高风险、低流动性的长期资产。2008年10月,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使用“准银行”的概念,指出准银行体系的职能与传统银行类似,但不受中央银行监管。

美联储纽约分行的经济学家pozsar等于2010年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及流动性转换,但无法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共部门信用担保的金融中介”。同年,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指出影子银行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商业银行类似的业务活动并很少或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

金融稳定委员会在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后,于2011年4月从三个层面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影子银行体系狭义上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

(二)国内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研究

刘文雯(2010)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发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等多种方式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采用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来解决社会资金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的金融中介机构。苗晓宇(2012)认为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应该拘泥于机构界限、监管与否和业务品种的划分,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他认为只要能够存在信用,但不向央行缴纳准备金的业务或机构都被界定为影子银行体系。

部分学者将影子银行界定为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但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巴曙松(2009)强调其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裕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王增武(2010)强调其为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性质;王海全(2012)强调其为采用杠杆度较高的创造性融资手段从事信用创造业务的市场型非银行机构;覃道爱(2012)强调其为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市场流动性并放大了金融风险的各种金融机构与中介组织。

易宪容(2013)于2013年又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影子银行。前者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与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后者是上述系统中那些在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方面需要受到关注的实体及活动。他特别指出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金融活动、市场、合约、机构与金融行为;并且这些机构通过大量的、多个业务连接起来所构成的信用扩张链。

考虑到中国国情的不同,雷曜(2013)定义影子银行为不受传统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信用中介组织、业务或产品,具有期限/流动性转换、杠杆化经营等传统银行的基本功能,但缺乏央行流动性支持的制度性安排。刘煜辉(2013)认为不能用市场型信用机构来定义中国的影子银行,而将非信贷融资的业务的称呼为“银行的影子业务”,即区别于正规信贷业务的其他债务融资方式。

三、影子银行的构成与规模研究

(一)国外关于影子银行构成的研究

muCulley(2007)认为影子银行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私人股本集团、结构性投资工具、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aliciaGarciaHerrero,StephenSchwarts(2012)等认为影子银行系统主要由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民间借贷组成,其中民间借贷是整个影子银行系统中透明度最低的部分。经济学家pozsar(2010)等将影子银行业务构成具体分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资产支持证券、抵押债务凭证与回购协议四个部分。

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2012)关于影子银行的绿皮书界定了与影子银行有关的主体,相关主体包括:一是实施流动性转换或期限转换的特别目的实体;二是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他类型的有着与存款相似特征的投资基金或产品;三是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在内的提供信贷或杠杆化的投资基金;四是提供信贷或信贷担保的财务公司或证券实体;五是发行信用产品或为信用产品提供担保的保险与再保险机构。

(二)国内关于影子银行构成的研究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非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专业保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张冬梅,2013;覃道爱,2012;黄益平,2012;沈维,2012)。

巴曙松(2012)则从金融机构业务的角度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由窄到宽分为四种口径:最窄口径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最窄口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与民间借贷。

(三)影子银行的规模

毛泽盛(2012)则从借款人角度对影子银行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利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主体实现的GDp对应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的全部信贷支持的原理,得出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势头迅猛,从1992年到2010年这19年的时间里扩大了近14倍的结论。

刘煜辉(2013)根据央行公布的非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净债权剔除了银行持有的政策性金融债和商业银行债,再加上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得出目前银行表内的影子业务的规模;考虑到全国理财产品中非保本产品的规模,再算上未铁锨的票据和民间借贷,最终得出区别于正规信贷业务的其他债务融资方式即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规模估计在25万亿元以上。

景晓达(2013)从社会融资总理数据结构出发,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融资成为表外融资,并且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子银行产品最终将投向这四类资产,而它们正是影子银行规模上限的构成;他还通过对表外融资占表内融资的比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影子银行下限规模的估计;最终他得出下限7万亿元和上限22万亿元的区间。

四、影子银行成因的研究

欧洲中央银行的副总裁Constancio(2012)从影子银行规避监管特征出发,认为影子银行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流行的“发起-分销”式的银行模式,这一模式使得银行能够把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由接受监管的表内转移至不受监管的表外,从而能够规避相应的监管要求。

王涛(2012)认为造成“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除了金融创新和监管套利等常规因素外还存在着特有的因素,如不同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错配和冲突,政府既希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要求银行提供充足的信贷,又为了控制宏观风险而设定了贷款额度、为了控制信用风险而实施各种银行业监管规则,这两者并存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开创了空间。

王智轶(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的背景下,美国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资本市场对贷款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受制于严厉的金融管制,企业无法从传统市场获得足够的资本,于是开始寻找其他融资途径;此外,为保证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保证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工具有效运行,美国监管当局开始放松管制、默许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这些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本身也影子银行化。

五、影子银行监管的方法与措施研究

在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方法与措施方面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见解。2010年9月美联储的Gorton&metrick(G—m)发表了《RegulatingtheShadowBankingSystem》一文,他们认为虽然美国2010年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影子银行体系采取了一些有用的监管措施,但仍有很大空白,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mmFs)、证券化和债券回购协议(repos)还没有被监管,建议将mmFs转变为狭窄储蓄银行(nSBs),接受审慎监管,进入存款保险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范围;对证券化和repos实行严格的担保品指引,设立新的狭窄融资银行(nFBs)将证券化置于监管保护伞下,所有的证券化产品都必须卖给nFBs。此外,nFBs可以购买高质量证券,也可通过repos融资,但不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也不能从事产权交易或衍生品交易。

巴曙松(2009)认为应加强监管影子银行体系,完善与调整金融监管缺陷,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的重点。他指出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是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影子银行在经历此次危机洗礼后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钟伟、谢婷(2011)认为可以从减轻影子银行系统的内在脆弱性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外部监管两个角度来解决影子银行监管缺位问题。龚明华(2011)则认为要健全金融立法,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实行动态比例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强化影子银行监管,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覃道爱(2012)认为只有通过正规金融改革解决影子银行存在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套利动机,并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传递。其中,允许更多民间资本合规进入金融领域,成立更多中小型金融机构,缓解庞大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是重点方向。

王胜邦(2012)从按照审慎原则实行并表监管、限制传统银行对影子银行机构风险暴露的规模、提高对影子银行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加强对声誉风险和隐性支持的监管等四个角度来实现弱化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目的,保证传统银行审慎介入影子银行业务。

六、文献评述

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影子银行体系并未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与关注。随着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才渐渐引起了人们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重新审视,研究角度也逐渐增多。但是,总体来看,相关文献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远未形成完整、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学术界、实务界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与争议,一些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深入研究。

第一,已有文献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特征和构成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研究与专业表述,远不能为影子银行体系管理提供政策分析基础。

第二,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的相关研究角度比较集中,大体包括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构成、规模和监管等方面,但缺乏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模型构建和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实证分析的研究。

第三,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应纳入金融监管框架,也各自提出了监管的制度安排与框架,但对于如何构建指标体系,选择何种监管模式,采用哪些方法与政策工具及怎样加强国际监管协调等方面远未能达成统一、公认的阐释,相关研究也只是散落于金融监管理论下的各种思想,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框架。

参考文献

[1]刘文雯,高平.“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0,(7):55-59.

[2]苗晓宇,陈晞.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2):32-35.

[3]王海全,郭斯华.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风险防控[J].金融与经济,2012,(12):61-64.

[4]覃道爱,肖毅,向志容等.我国的影子银行及其监管对策[J].金融监管,2012,(3):58-62.

[5]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65-73.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5

关健词:脆弱性;不良贷款;羊群行为理论

   

一、金融脆弱性的概念

   脆弱性fragility)是fragile的名词形式,英文解释是easilydamagedorbroken,delicate,notstrongandhealthy,weak。在西方的文献里“金融脆弱性”一词一般使用financialfragility。由minsky,Hymanp.(1964}1995)等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脆弱性一词的定义:金融业固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使金融业易受到监管的疏漏、道德风险、经济周期波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导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企业破产、物价飞涨或通货紧缩、失业等的一种性状。minsky,Hymanp.对金融脆弱性提出了如下两个假定:加速的产量增长导致企业负债增长,以进一步扩大产量,与此同时,银行提供了信贷扩大的需求性贷款,由于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大量的投机性借款增加,金融的强健(robust)性恶化,导致了脆弱性,这是minsky,Hy—manp.(1964、1995)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第一假定。债务支付的困难与导致不稳定的金融体系进入一个债务紧缩过程,从而导致一个经济衰退的商业循环。这是minsky,Hymanp.(1964、1995)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第二假定。可见minsky,Hymanp.关于导致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主要是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来解释的,即使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也存在金融脆弱性。

与其它概念一样,金融脆弱性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从封闭条件到开放条件,决定金融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金融脆弱性一词的外延也自然扩大。正如LUiZFeRnanDoR.DepaULa;antonioJoSeJR.(2000)等文章提出了外部金融脆弱性的定义,外部金融脆弱性是指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汇率高估等原因可能导致汇率贬值,从而可能引发货币、银行危机的一种金融状态。

   二、关于金融脆弱性与银行不良贷款研究的综述

   国外有关银行不良贷款的讨论一般在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的文献中。

1.马克思关于货币经济不稳定的论述

在古典学派的论著中,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一个自然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相反,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失内在不稳定的。经济不稳定有一些货币与金融方面的问题。下面是马克思对货币与金融不稳定分析中可以确认的3个层次。

第一,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纯粹产生与货币的社会功能。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论点同他对于货币与其他商品直接的交换能力垄断性的解释是非常一致的。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功能必须意味着,“只要没有人购买,也就没有人能卖。但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出,就一定要马上去购买。”(马克思,1867,第209页)萨伊定律的原始形式断言,商品的供给总能产生一个相等的需求(隐含商品间进行直接交换的假设),而这对于货币经济来讲完全是错误的。的确,在货币经济中,销售和购买本身的对立形式“意味着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在简单流通中充当支付手段的功能,也能造成货币危机(这里实质为信用危机)的可能性。只要因为某一特殊支付的违约而导致一连串的反应,并造成“不论由什么引起的机制的总失调”的时候,一系列的互相联系的支付承诺以及“对它们进行清算的人为制度”就会中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品必须以“亏本”的价格出售,以便获得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对于商品的所有者来说,艰难资金品市场的灾难必然导致“信用体系突然转变成货币体系”。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6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模式转型的攻坚时期,打造流程银行无疑是助推农商行战略转型的有力抓手。鉴于此,本文从流程银行相关概述出发,系统性地阐述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的必要性,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部门银行;流程银行

0引言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3年末,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468家,新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为辖区内的新农村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金融需求的不断多样、行业竞争的持续加剧,市场以及客户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改革产物的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能满足市场及客户较高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深度契合农村金融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亟需打造现代流程银行,适应农村金融的发展。

1流程银行相关概述

西方国家较早对流程银行进行探索研究,上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就开始探索流程银行;到80年代后期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美欧商业银行开始了流程再造。而我国对流程银行探索较晚,2005年依托银监会的引导,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探索打造流程银行。在此之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部门银行管理模式。

流程银行就是通过系统地流程再造,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行扁平化、垂直化、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按流程办事的现代商业银行。相较于部门银行,流程银行的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中优势明显。首先,流程银行通过流程再造,简化业务流程,避免部门银行管理层级过多、信息时滞过长、业务审批环节繁琐等问题,有效提高商业银行营运效率及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流程银行通过精简管理层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后台处理等方式,克服部门银行内部人控制、风险监管流于形式等问题,妥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2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的必要性

现阶段,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正谋求跨越发展。改制农商行与建设流程银行在组织架构优化、银行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再造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流程银行的建设,可促使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在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极有必要。

2.1打造流程银行有利于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通过组织再造搭建前中后台分离的部门架构,有助于强化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可有效防范银行风险,实现精细化绩效管理。同时,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决策流程的梳理再造,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商业银行粗放的运营模式,有效应对银行业同质化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

2.2打造流程银行有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农村商业银行树立面向市场、客户导向的流程银行文化,通过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再造,不断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服务客户。同时,通过流程设计可有效提高内部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促使银行营运能力根本性提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3打造流程银行有利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业务流程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内控机制尚不健全等风险管理问题。通过打造流程银行,建立前中后台的制约机制,多维度条线管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确立风险管理流程,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处置,可有效提升农商行风险管理水平。

2.4打造流程银行有利于满足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监管要求

2011年,银监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金融机构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工作,将流程银行建设提升全新战略高度。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等进行全面再造,打造流程银行以此满足监管需要。

3农村商业银行打造流程银行策略

农村商业银行应摒弃部门银行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稳妥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先设计好各项业务流程,再根据流程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组织部门。构建前中后台分离的组织部门架构并明确其职能,完善前台营销服务职能,强化风险管控能力,确保后台保障支持有力,全方位建立流程银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3.1确立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农村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流程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立足三农和中小微,在制定战略、细化客户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客户,建立及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设计提供个性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有效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

3.2优化业务流程及架构

农村商业银行在平衡效率、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应持续设计并优化个人、公司等业务流程,确立清晰的作业规则和标准,有机联系、无缝衔接各流程环节,形成标准化、工序化的作业方式,确保业务流程灵活顺畅。特别是要针对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短、小、急、频”的特点和相应的风险水平,设计简捷、实用、高效的差异化业务流程。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前台组织架构和职能,实施科学的业务驱动机制。

3.3调整管理流程及架构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业务流程顺利的基础上,结合业务流程的需要,对管理层次进行纵向压缩,对营销、运营和风险管理职能进行横向集成,形成“机构扁平化、管理垂直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流程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确立管控模式,优化风险管理、计划财务等管控流程,完善组织架构和职能,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

3.4整合支持流程及架构

农村商业银行应持续整合业务运营、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综合办公、行政后勤、安全保卫、纪检监察等支持流程,积极推行后台集中式处理,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完善薪酬体系,明确后台组织架构和职能,强化制度建设,夯实合规管理基础,提升科技支撑功能,建立良好的支持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力扬,陈康,应建明.“以客文本”构建流程银行[J].农村金融研究,2010,11

[2]冯科.建设流程银行:应对银行治理难题[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

[3]彭洪辉.赢在转型-中小银行流程银行建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7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履行加入wto的开放承诺,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快速抢占国内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直接竞争,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导致各家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银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战略管理和决策管理的成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分形理论以非规则和非线性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学科,是探索复杂对象的一种新方法。分形理论自诞生以来先后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后又渗透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开始延伸至历史、文艺、语言、社会结构、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处于迅猛发展中。

本文结合分形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形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银行业实行分形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获得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3年,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若集合a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的拓扑维数;(5)F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

3.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四、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目前各家银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重要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房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房利润贡献度的分析、风险分析控制和资产负责管理,为客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强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继开通了电子邮件、公文传输、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4.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目标的一致是分形企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主动引导到制度设计中的结果。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成为所有员工都遵守共同准则。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用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性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忠庆,舒华英.电信企业的分形管理.中国数据通信,2004,(6):47-49.

2.刘忠庆,舒华英,谢文胜.电信企业实行分形管理的策略.中国数据通信,2005,7(2):59-61.

3.李喜梅.分形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形特征探析.农业经济,2006,(11):56-57.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8

货币银行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大小时发挥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B.价值尺度

C.贮藏手段D.流通手段

2.复利计息的情况下对银行最有利的贷款结息方式是

a.每年一次B.每半年一次

C.每季一次D.每月一次

3.根据国际汇率制度,汇率可以划分为

a.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B.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C.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D.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4.某企业持有一张6个月后到期的一年期汇票,面额为2000元。到银行请求贴现,从银行获得的贴现金额为1900元,则贴现率是

a.2.56%B.5%

C.5.12%D.10%

5.提出投机性货币需求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费雪B.庇古

C.凯恩斯D.弗里德曼

6.发行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是

a.初级市场B.二级市场

C.期权市场D.期货市场

7.工资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是

a.结构型通货膨胀B.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C.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D.输入型通货膨胀

8.一国外债按优惠情况可划分为

a.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B.硬贷款和软贷款

C.私人借款和政府借款D.贸易融资和外币债务

9.企业定期存款属于我国货币层次中的

a.moB.ml

C.m2D.基础货币

1o.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外部事件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是

a.流动性风险B.操作风险

C.市场风险D.信用风险

11.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是

a.实现利润化B.实现市值化

C.实现政府政策目标D.实现机构的福利目标

12.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种类是

a.财产保险B.人身保险

C.责任保险D.信用保险

13.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体现在

a.国库B.制定货币政策

C.垄断货币发行权D.组织全国清算

14.货币政策工具中的窗口指导属于

a.间接信用指导B.选择性控制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工具D.一般性控制工具

15.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a.稳定币值和调整结构B.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

C.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D.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6.下列关于金币本位制表述正确的有

a.国家垄断铸造金币B.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C.辅币与金币不能自由兑换D.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

e.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17.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主要前提条件有

a.政治稳定B.外汇管制较松

C.银行制度较健全D.投资条件便利

e.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有

a.组织全国清算B.集中存款准备金

C.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D.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e.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

19.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有

a.倡导性职能B.选择性职能

C.补充性职能D.服务性职能

e.盈利性职能

2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差额主要包括

a.财政收支差额B.贸易收支差额

C.经常项目差额D.商品、服务和收益差额

e.基本国际收支平衡差额

21.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

a.活期存款B.现金资产

C.银行贷款D.证券投资

e.央行再贷款

22.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有

a.内部控制机制B.对冲机制

C.存款准备金机制D.经济资本配置机制

e.最终贷款人机制

23.下列属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的有

a.证券经纪B.证券投资咨询

C.证券自营D.证券资产管理

e.证券承销与保荐

24.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有

a.再贴现业务B.再贷款业务

C.证券买卖业务D.债券发行业务

e.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25.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a.卖出国债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提高再贴现率D.降低再贴现率

e.买进国债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名义汇率

27.滞胀

28.实际货币供给

29.对冲

30.准中央银行制度

四、计算题(本题5分)

31.一笔贷款10000元,年利率为10%,期限为2年,每年计息一次,到期还本付息,则复利计息方式下的利息额是多少元?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简述国家干预汇率的主要措施。

33.简述货币市场的概念及特征。

34.简述国际储备的基本作用。

35.简述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36.简述金融监管的原则。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9

关键词:网上银行;金融;网络;创新

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新型的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nB))成立。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银行业迎来了崭新的互联网时代。1996年,中国银行建立了银行网站,是国内银行网上的先行者。进入21世纪,网络经济席卷全球,作为国民经济核心部门的银行业不可避免的融入了网络经济的大潮。网上银行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吸引客户,营销产品,占领市场的有效途径。如何拓展网上银行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客户,将传统的银行服务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相互结合,吸引了众多专家和从业者不断研究与实践。

一、网上银行概述

网上银行包含两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机构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的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提及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第二个层次的概念,即网上银行服务的概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3年7月的《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和监督》将电子银行(electronicbankingore-banking)或网络银行(internetbanking)定义为“一般是指通过电子渠道(electronicchannels)提供零售小额产品和服务,以及提供大额电子支付和其他批发银行服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银行积极设立网站,建设网上银行业务。目前所有银行都已经设立了银行网站,且更加积极的投入网上银行业务建设。

2.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网上银行领域,竞争更加激励。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网上银行的开通,吸引了大批高端优质客户,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优质客户的流失。

3.网上银行客户数和交易金额迅速增长,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在银行数据集中的大背景下,网上银行整合了地域服务的特点,更利于客户跨地域使用网上银行。

4.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支付、信用卡、个人贷款、投资理财(基金、黄金、外汇)等传统服务,以及利用电子渠道服务优势提供的网上银行特色服务,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而且网上银行业务还在不断的丰富。

5.网上银行日益重视品牌战略,出现了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家”、中国建设银行的“e路通”、招商银行“一网通”等都深得用户的认可,市场表现优异。

6.网上银行业务逐渐向产业链下游渗透。网上银行不仅仅提供银行传统业务,联合产业链下游厂商和服务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趋势已逐渐明晰。如联合商户提供网上商城服务、为第三方支付商提供网络交易的支付接口,呈现出产业链不断整合的趋势。

7.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3G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网上银行逐步向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展。据了解,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网上银行纷纷推出支持智能终端(如iphone、ipad)的网上银行客户端软件,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三、我国网上银行创新分析

网上银行的创新应与网络经济相结合,发挥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网上银行的活力。发挥网络特点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将网络相关优势领域(如:电子

商务、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业务相结合,同时不断融合各类型网络交易渠道。结合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特点,倡导科技创新、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创新以及交易渠道整合的创新。

1.技术创新是网上银行发展的基础

在网上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中,应建立有效的容错机制,消除单点故障,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设备建立集群,考虑均衡负载,为用户提供高可用的基础设施环境。同时,重点关注客户端安全认证技术,在使用USBKey等传统客户端安全认证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指纹识别技术和短信动态交易码等创新性认证技术。web2.0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使其在网上银行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广泛认可。web2.0是互联网应用指导思想的革新,全面融入了客户的参与,使网上银行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交易,而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网上平台,为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

2.以客户为中心创新网上银行

银行的生存之道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因此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根本原则,也是网上银行创新的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应积极引入“用户可用性测试”提升客户的参与和体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细分客户,实践中,中国工商银行贵宾网银标志着网上银行已经进入客户细分时代;倡导“微博营销”,作为新兴网络营销手段,可以提高营销效率,拉近网上银行与客户的距离。这些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

3.网上银行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球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在最新报告中表示,中国的4.57亿网民正在迅速成为网络营销的主要目标受众。如此大的市场势必将加速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交易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也为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从根本上离不开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因此,银行业同步实现电子商务化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客观要求。此外,由于网上直接交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具有互补性,网上银行应积极寻求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并努力发挥自身金融优势逐步打造网上银行自有支付品牌。

4.网上银行的交易渠道创新

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应在交易渠道创新方面有所思考。国内各家银行都已有了自己的网上银行,客户是多家银行的持卡人。如何实现各家银行网银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服务平台是交易渠道整合的一个崭新课题。超级网银的诞生是整合网上银行交易渠道的突破性创新。其次,网上银行具有开放性,客户界面友好,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具有整合atm、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交易渠道的优势。第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上以iphone,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网上银行目标用户的优先网络选择。网上银行应积极拓展移动互联网银行服务,将移动终端变成真正的移动银行。

五、支持我国网上银行持续创新的相关举措

中国基于网上银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才刚刚开始,不断完善相关措施有助于网上银行持续创新。

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自我国网上银行诞生以来,国内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6月颁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05年10月颁布),《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2006年1月颁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2006年1月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年6月颁布)等法规,但仍不能满足网上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法律对网上银行缺乏规范或者传统法律规范与网络银行现有运行要求相冲突导致网上银行面临法律风险。当网上交易各方没有遵守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发生纠纷时,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能够维护网上银行各方参与者的权益,为广大银行客户参与网上银行业务建立信心,是推动网上银行持续创新的法律保障。

2.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4.57亿。但全国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仅为100.9KB/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强。

3.积极宣传,培养用户良好的上网习惯:互联网使用安全是网上银行用户最担心的问题。商业银行除了积极建设网上银行安全防护措施,还应主动承担责任,培养用户建立良好的上网习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用户安全、正确的使用网上银行。

4.做好市场营销,以创新赢得市场:网上银行作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为银行营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是各银行发掘和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做好市场营销,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将线上与下线营销有机结合是网上银行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品牌力量的感召下扩大网上银行的影响力。

六、我国网上银行创新发展展望

为银行获取更丰厚的利润是网上银行不断创新的动因所在。互联网发展和网上银行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领域,而且随着商业银行对网上银行优势的再认识,各银行将逐步调整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地位,由渠道性地位提升至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网上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网上银行在银行业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孙森.网络银行-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陈进,崔金红.电子金融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素华,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卫东.商业银行开展第三方支付的研究.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0,7:53~57

李明富,王宏.网银创新因定位而变.金融电子化,2009,4:15~18

简述商业银行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现状  对策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活动的复杂,每个人及各类组织每天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风险。但是风险到底是什么,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风险是机会,也有的认为风险是损失,更有一部分人认为风险既是机会又是损失。根据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和可变性的特征,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主观角度看,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在哪发生?后果有多严重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从客观角度看,风险又是指各种经营活动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可以用概率表示,它介于0-1之间。概率为0则不会发生风险,概率为1则必定会发生风险。

       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是指某一特定行业中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它受到生命周期、行业波动周期以及行业集中程度的等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由于采取不当的战略、资源不足,或者是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而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降低、消除、转移、保留)、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以承担风险、管理风险来盈利的。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的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限制了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方面的作用,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其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评估风险、量化风险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简单。风险被识别后,接着就是要量化风险,以便制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我国商业银行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风险量化的最初阶段,而关键的一些参数和计量模型,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还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制度与资金计划层面的,比如资产负债指标、头寸管理等。

       第四,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第五,我国的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是企业战略中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中是风险管理重要方面之一。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能否把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进行成功的风险管理。如果银行的员工都没有意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种疲软的风险文化会像管理风险妥协,而这也许是致命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