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4:51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1

目前我省各中学一般是初中和高中分开设立,所以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初中教师不关心高中教材的改革与设置,高中教师也不知道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等现象比比皆是。笔者通过对初高中生物教材(初中:苏教版;高中:人教版)实验内容的解读,深刻体会到初高中生物学实验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它们的联系又是非常紧密的。

初中生物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而高中生物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物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然要通过许多的实验及探究活动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另外,初高中生物实验之间又有一定的递进关系。其中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与初中教材中的实验内容的联系与递进关系显得尤为紧密。

现将初高中教材中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实验列表如表1所示。

表1所列实验,既体现了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同时又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递进关系。现就表中所列部分实验,在初高中实验内容的区别、联系与递进等方面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1 实验内容密切联系

显微镜的使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的名称和用途以及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还有相关常用实验工具的识别,例如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等。高中教材则要求学生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质壁分离等生命活动现象。但高倍镜的使用也要遵循着先在低倍镜下观察的原则,所以初高中教材中关于显微镜的使用知识实际是一个整体,可以说是同一种技能基于学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的条件下,作出的循序渐进的安排。

高中阶段要求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并对细胞呼吸的产物进行鉴定,相对应的是初中阶段则先学习了酵母菌的结构,而且还安排了观察酵母菌的实验,这样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就应该知道酵母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因为无论从实验还是从教科书中插图,都可以看到酵母菌有明显的核膜包围的细胞核。真核生物细胞中一般都含有线粒体,所以学生也很容易理解酵母菌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此外,初中教材中还安排了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还说明了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定二氧化碳的方法,这就为高中阶段学生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奠定了相当好的基础。

高中教材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初中阶段则安排了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实验。这样高中学生在实验时对实验材料就相当熟悉了,加上初中教材中还安排了观察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将同样的萝卜条放在不同溶液中观察其吸失水情况),所以高中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初中阶段的相关实验是一脉相承的,初中阶段的所学所做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高中阶段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因为有初中阶段学生对根尖与根毛的观察,再结合显微镜的使用,所以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以及动手实验时并不会感觉陌生。

2 实验内容存在差异

实验内容存在差异,是因为初高中的课标要求不一样。课标要求不同,又是基于初高中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事实。初中生物课标对实验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而高中生物课标对实验部分的要求是这样的: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以两个探究实验来剖析初高中阶段实验要求的差异。

初中阶段有探究光照或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其探究层次只限于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条件,例如水和阳光。而高中教材中关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则要求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于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初中的探究实验是将同种同数量的植物分别置于有光和黑暗的条件下,看两组植物的生长状况的差异,然后通过比较得出植物生长需要光。而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1)初中阶段探究的只是某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高中阶段则是探究的光照的不同强度对光合作用这一具体生理过程的影响;(2)初中的探究实验所考虑的不同非生物因素只有质的差异(光照与黑暗),而高中阶段则要考虑同一种非生物因素的量的差异(光照强度的大小);(3)初中阶段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有生长状况的好与差,而高中阶段的则要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同样时间内上浮的叶圆片的数目);(4)对于实验结论,初中阶段的实验只有是与否的判断(植物生长是需要光还是不需要光),而高中阶段实验则需要在几组对照实验的结果比较中得出结论(哪一组的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

初中阶段有一个调查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实验,高中阶段则安排了一个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的实验,两个实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初高中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要求。(1)初中阶段的实验对土壤中小动物的统计只限于土壤中动物的所属类群,教材提示可根据小动物的足的对数的多少将它们分别归入环节动物、昆虫类、蜘蛛类、甲壳类和多足类等五大类,而高中实验则要求列出每一种所找到的动物的具体名称,教材提示可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2)初中阶段的实验中并没有对肉眼看不见的生物有订名和分类的要求,而高中阶段的实验则要求借助放大镜或实体镜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3)初中阶段的实验并不要求计算动物的丰富度,所以对取土的体积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而高中阶段的实验则要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所以对所取土壤的体积是有要求的。

3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采取的教学对策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首先应当自备一套高中生物教材,同时应当了解与熟悉高中生物教材中各种实验、实习和探究活动等,弄清楚初高中阶段在实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异同点。其次初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实验、调查、实习等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就要让学生亲自去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物学、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为升入高中以后实验操作及生物科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再次从应试角度来看,对于涉及高中阶段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实验,适当进行有的放矢,加强学生对相关实验基本操作的严格要求,这样学生在升入高中阶段后的进行实验的学习就会更显轻松和从容。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2

关键词:学习进阶理论;SoLo分类理论;中和反应;初高中教学衔接;认知模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24C06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基于SoLo分类理论研究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与教学衔接

1.1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化学核心概念的跨学段教学衔接

近年来,在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中,学习进阶理论已成为研究学生认知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学习进阶理论[1]描述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同一核心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典型的学习路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是分阶段和有明确路径的,教师更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向、路径和各阶段水平要求。对学习进阶的规划是对学生在不同学段对概念的理解水平、迷思概念、进阶目标及测评要求的描述,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学习、课程和评价领域[2],如Corcoran提出学习进阶应具有5个构成要素:进阶终点、进阶维度、多个相互关联的成就水平、各水平预期表现、特定的评测工具[3]。学习进阶理论可用于指导学科核心概念的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对研制分阶段、划层级、系统性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有重要指导意义。

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来组织教学内容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研究焦点。从2009年欧亚拉美七国学者联合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出版[4],到美国以学习进阶形式将核心概念写入国家课程文件《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再到近期我国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标,以学习进阶形式统整教学要求与学业标准,都体现了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及其跨学段教学衔接的关注。

化学核心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通过不同学段的主题学习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于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与研究方法:(1)美国Stevens基于实证测查和标准文件描述中学生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概念上的学习进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修正完善;(2)林建芬按照初中、必修、选修和高三4个不同学段,通过分析考纲、课标、教材并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生思维层级和认知发展,梳理了同分异构体、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用语等核心概念[5~9]的认知方式与角度、知识水平,划分相应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出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进阶路径与教学建议;(3)周玉芝[10]提取化学电源核心概念及相应学段的目标,进而划分电化学的学习进阶;(4)庄晓文[11]选取电离、离子反应和勒夏特列原理作为电解质溶液领域的核心概念,从不同学段的概念理解水平分解、迷思概念、进阶目标进行分析,以学习进阶为统领设计教学过程;(5)谌秀云[12]、苗兰[13]、雷才[14]、童文昭[15]则以“低-中-高阶水平学习进阶模型”分别呈现化学反应、反应热、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化学核心概念与基本反应原理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出跨学段教学衔接的建议。

综上,学习进阶理论揭示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对某种技能的掌握随时间推移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典型发展路径,可用于指导化学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

1.2应用SoLo分类理论划分化学核心概念在跨学段衔接中的学习进阶

为了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周期和阶段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彼格斯[16]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见图1),根据学生回答某一学科具体问题时的内部结构复杂性,将学生学习结果和思维结构分类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5种层次。前结构和单点结构水平属于低阶思维,多点和关联结构则为中阶水平,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则属于高阶认知,SoLo分类理论对思维结构的5个层级划分与学习进阶理论相融合、相映衬。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性质和抽象程度,将个体认知方式依次分为感觉运动方式、形象方式、具体符号方式、形式方式、后形式方式5种方式,分别产生隐性知识、直觉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层次更高更抽象的理论知识这5类知识。学生认知发展方式和思维结构层次共同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发展阶段体系:学生总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发展也具有阶段性。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结果的数量(即掌握的知识点的多少),更要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结果的质量(即掌握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学习进阶理论将化学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划分为低阶、中阶和高阶水平及相应等级的学业质量标准,其界定过程要考虑学生化学认知方式发展,即对研究对象,认识角度、方式、思路的层级提升和进阶路径(见图2);其中认识思路指个体对物质和化学反应或相关现象或事实认识的有序性和思路性,认识深度指对于同一认识角度存在个体间水平差异或个体阶段差异。学生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各种形式表征化学核心概念。认知角度与思路的层级发展包括:宏观微观、定性定量、静止孤立动态作用、文字描述符号图像表征,可结合SoLo分类理论划分化学核心概念跨学段学习中认知方式的学习进阶(见图2)。

2基于跨学段学习的进阶路径建构“中和反应”概念认知模型

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因其重要性列入中学化学学科100个关键词[17],对学生化学认知方式发展、化学概念的多重表征学习、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都起到重要作用。台湾学者邱美虹[18]选取了溶液酸碱性、中和反应、弱酸和弱碱的稀溶液这3个主题研究初三学生关于酸和碱的认识方式与前概念,描述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推理或者解释的动态过程(见表1),并对高中相应主题的教学提出建议。综上,本研究将中和反应作为化学核心概念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实践研究法等,主要任务是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划分中和反应的认知层级水平与学习进阶路径,进而建立中和反应认知模型,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化学核心概念初高中跨学段教学提出分阶段的教学建议与学业质量标准。

2.1学生中和反应概念跨学段学习的进阶路径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的分类评价,通过课标、考纲、教材和教学实践研究,划分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路径和阶段层次水平。

(1)水平1(前结构水平):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初步认识酸和碱,在个人生活经历(如吃苦涩皮蛋等碱性物质时可蘸食醋)形成了中和反应的前科学概念,思维处于前结构水平。

(2)水平2(单点结构水平):初三学生学习中和反应时,要联系酸、碱的组成及溶液酸碱性检验,并从酸碱盐的物质分类认识中和反应的特点,较少涉及微观分析,思维处于宏观层面的单点结构水平,为后续学习溶液酸碱度与pH、复分解反应、盐的性质与用途等奠定基础。

(3)水平3(多点结构水平):必修1模块从电解质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从离子反应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与变化规律,从微观层面分析酸碱盐电解质溶液导电现象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宏观现象。必修2模块从化学键的微观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及在溶剂水中的溶解、电离与中和反应过程,并通过完成定性实验活动认识中和反应过程伴随热量变化,中和热概念仅作简单了解。该过程中学生思维层级处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多点结构水平。

(4)水平4(关联结构水平):选修4模块通过定量测定中和热的实验理解中和热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从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Kw角度理解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通过酸碱滴定实验理解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测定未知浓度的碱/酸的实验原理,通过测定酸碱滴定曲线分析中和反应过程的微粒变化;最后从盐类的水解反应(即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限度、盐溶液的酸碱性,基于勒夏特列原理应用中和反应原理来调节溶液pH的方法以改变沉淀溶解平衡,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价值。

(5)水平5(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高考测评对学生在中和反应概念的认知层级要求处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全国卷高考考纲要求[19]如下: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与测定方法,进行pH的简单计算;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与应用、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并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定量研究方法;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即多重表征能力)。

2.2建构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认知模型

从初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三学习中和反应概念,到高中还会从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离平衡、酸碱滴定曲线、盐类水解、调节pH与沉淀溶解平衡等跨学段学习过程,定量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中和热、中和滴定原理、中和反应限度等,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和反应概念体系。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将中和反应的概念认知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初中阶段、必修阶段、选修4前期(即4-1)、选修4后期(即4-2)4个建构阶段,高三高阶阶段是在这4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与思维重整,进而建构中和反应认知模型(见图3),包括认知任务、认识角度、认知层级与认知对象4个维度。

3基于中和反应概念认知模型探讨初高中跨学段的教学衔接

3.1初中阶段“中和反应”概念的进阶教学

初中新课标对中和反应的要求[20]如下:(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了解中和反应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考纲要求[21]如下:(1)掌握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4)知道化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学生在中和反应概念上的学习路径发展经历2个转变。

(1)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物质反应到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如教材分别介绍naoH与HCl、Ca(oH)2与HCl、naoH与H2So4之间的反应总结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

(2)一般到个别:从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到具体物质反应,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解答课后习题中“书写含al(oH)3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选取盐的定义、中和反应的概念与中和反应规律、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并将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应用等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基于初三学生认知发展层级水平确定如下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1)认识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归纳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分析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通过微型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强化实验安全意识;(3)通过探究活动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加深对中和反应应用价值的认识,形成绿色环保化学、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3.2高中阶段“中和反应”概念的进阶教学

高中阶段,“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学习涵盖了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化学核心素养[22]。在必修阶段、选修4前期与后期、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知层级经历了“宏观微观、定性定量、静止孤立动态作用、文字描述符号表征图表数据分析论证”等认知层级的提升与认知角度的转型。

(1)必修1和2模块:学生学习电解质、离子反应时,从微观层面的认知角度认识酸碱盐的分类,建立起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认知模式,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与发生条件。必修2则是从化学键类型的微观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从中和反应放热的定性实验初步理解中和热。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路径发展经历2个转变:①从宏观反应到微观实质:由宏观物质反应到微观实质的认识方式,分析中和反应的离子变化;②从微观实质到类比迁移:由微观实质到宏观物质反应,学生根据酸碱盐离子反应的微观实质和反应规律,迁移到陌生物质间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基于微观本质认识迁移到陌生情境中陌生物质反应的推理与论证。

(2)选修4模块:中和反应概念的学习进阶经历3个转变:①由定性到定量:选修4前期,记为选修4-1,学生从反应热、能量变化曲线图、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水的电离、酸碱滴定等主题学习内容,定量认识中和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pH变化和微粒变化,是学生思维层级由定性向定量提升的关键阶段;②从正向到逆向:选修4后期,记为选修4-2,中和热、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酸碱滴定实验等学习内容是学生从正向思维认识中和反应概念、能量变化、反应限度、微粒作用情况;而盐类水解与沉淀溶解平衡则是从逆向思维认识中和反应的限度、能量转化形式与实际应用价值,学生的认知层级经历了“正向逆向”的提升过程;③单一分析到多重表征:从宏观现象-微观变化-符号书写-曲线图像数据分析这四重表征[23]的认识角度形成完整的“中和反应”概念体系。

(3)高三备考阶段:即便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化学认知方式与化学核心素养的现状水平仍不乐观,一是没有建立学科系统思想,对化学概念与原理间的关联认识不到位;二是缺乏系统、有序、全面的分析思路,没有将不同学段中化学核心概念与原理知识进行重整;三是未深刻认识化学核心概念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通过主题式复习帮助学生建构中和反应认知模型,深入分析认知对象、角度、层级与任务这4个结构维度。

4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4.1研究反思

本研究是建立在跨学段教学实践后经验总结这一定性的视角,仍需要通过大数据测评,用翔实的数据报告和学生学业表现来完善修正本研究的认识。而化学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学段教学,除了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认知任务和研究对象,还要考虑化学核心概念的发展性和整体性,既要有不同学段延续发展的整体考虑,又要有不同学科渗透发展的整体考虑。笔者认为应从化学学科课程的整体来认识和理解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与学业标准,从初三到高二乃至高三,要逐步深入和扩大对核心概念跨学段教学的研究,进行基于进阶目标、评价标准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业测评活动。

4.2未来展望

要定义某一核心概念或学科技能的学习进阶,许多研究者所根据的现有文献往往是研究者本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科学课程,而发展学习进阶的证据需要超越学生想法与学生思维本质特征的不同。我们一线化学教师身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不断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应该加强实证研究,借助深圳市教科院在全市各个初中高中开展化学测评这一平台,运用大数据学业质量平台进行跨学段的学生大样本测试,形成大数据学业质量诊断书,以深入了解学生化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变化的空间、路径和关键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4):81~87.

[2]王磊,黄鸣春.科学教育的新兴研究领域:学习进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8.

[3]康永明.高中生有机物化学性质认识方式现状探查[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毕华林,万延岚.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15,(5):3~7.

[5]林建芬,陈允任.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同分异构体”教学序列的跨学段设计[J].化学教学,2014,(12):38~41.

[6]林建芬,钱扬义.基于认知模型探讨高中生化学概念的进阶学习――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7):33~36.

[7]林建芬.基于pDeoDe策略和四重表征模式探讨“金属电化学腐蚀”概念的进阶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3):33~36.

[8]林建芬,钱扬义.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以必修1“离子反应”同课异构课例的观摩分析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9):31~34.

[9]林建芬,周群力,钱扬义,任竞昕.利用“翻翻乐”和“争上游”游戏攻克初三化学用语难题――浅析“520中学化学桌游”学习新法[J].化学教育,2013,(9):48~52.

[10]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程:分析教材的新视角――以中学化学“电化学基础”教学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14,(13):7~10.

[11]庄晓文,姜建文.“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J].化学教学,2016,(2):28~33.

[12]谌秀云.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苗宁.中学生“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进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雷才.高中学生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童文昭.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6]彼格斯,科利斯著.高凌飚,张洪岩译.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7]钱扬义等.化学概念与化学“学科关键词”的学习与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5,170~172.

[18]ChiumH,ChungSL.investigatingCorrectness,Consistency,andCompletenessofStudents’mentalmodelsandpathsofConceptualChangeinLearningthenatureofGasparticlesViamultiplemodelingactivities[C].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eSeRa,august.2007:21~25.

[19]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1]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D].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3

2019年2月22日,市教委《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也标志着我市“中考”改革正式启动。据了解,我市将从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2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

根据配套工作方案,我市将继续实行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两考合一”考试。同时,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体育与健康、物理(含实验)、化学(含实验)、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含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13门课程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呈现。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120分,物理和化学各100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各100分。体育与健康由现在的30分提升至40分。总分值共800分。

地理、生物科目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呈现。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考查,以及物理、化学、生物3科实验操作考查,成绩均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科目,以及地理、生物科目均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科实行开卷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

此外,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细化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突出表现。

从初中入学起,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成立评审小组,每学期末对学生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公示。规范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电子档案,健全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保障机制。

按照要求,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将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全市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普及,改进学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日前,市教委印发了《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两个配套文件。现就《实施意见》和两个配套实施方案的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国家确立的深化考试招生改革顶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是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配套的评价改革,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在对我市2007年开始实施的初中学业考试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系统分析其经验成果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市教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天津市推进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目的是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制度,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改进学生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初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2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科学、公平、具有天津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管理制度。

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确保公平公正,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宏观管理,完善规则程序,健全监督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三是推进综合改革,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协同推进学校管理、课程实施、考试命题、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等综合改革,做好各项改革的衔接配套工作,使课程、教学、考试、招生工作有机衔接,积极稳妥推进,分步渐进实施。

这次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继续实行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招生“两考合一”考试,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二是规范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三、这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哪些新变化?

主要有以下三点变化:一是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二是除原有的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化学、物理外,以原始分呈现的历史、道德与法治成绩,和以等级形式呈现的地理、生物成绩,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录取依据。三是体育与健康成绩总分值由30分提升为40分。

四、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

实施“全科开考”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并结合我市教学实际,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对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不出偏题怪题;在成绩呈现方式上,部分科目采用等级方式呈现,避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构成和数量上,只增加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做到文理兼顾、适度负担。

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哪些科目?考试的组织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是怎样的?考试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体育与健康(含平时部分和统一测试部分)、化学(含实验)、物理(含实验)、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生物(含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等13个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化学、物理5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历史、道德与法治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开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地理、生物2个科目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闭卷书面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体育与健康包括平时和统一测试两个部分,考试结果以原始分呈现。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根据全市统一要求,以书面笔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区统一组织,各中学具体实施,考试结果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听力)、化学、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六月份第三周周六、周日和第四周周一上午进行;地理、生物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六月份第四周周一下午;其他科目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之前组织实施完毕。

六、为何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分值设置为4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分值由原来的30分增加至40分,占录取计分总分值的5%。这一方案是符合教育部关于体育考试计入录取计分要求的。保持体育与健康在录取计分总分值的一定比例,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

七、为什么要对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有利于初中学校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次,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初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使人才选拔从关注分数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从而为高中学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重要的依据。

八、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思想品德包含日常行为表现、专题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表彰和奖励等评价要点;学业水平包含国家课程修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修习、研究性学习成果、个人优势学科学习和社团活动情况等评价要点;身心健康包含体育课程修习、日常体育类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心理素质、体育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艺术素养包含艺术类课程修习、艺术类活动、艺术特长发展等评价要点;社会实践包含学军、学工、学农、研学实践教育等集体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活动,素质拓展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评价要点。

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使用?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真实可信和评价过程的规范、公正?

将天津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高中招生的参考或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评价为导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以评价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三是以评价为参考或依据,探索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在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和普通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中,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途径与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区进行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模式改革的探索。

确保综合评价材料的公信力是本次初中评价改革的关键。应该从内容、程序和管理等方面本着循序渐进、依法行政的原则予以保障落实: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考查重点,特别是强调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具体表现及其成果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内容可考查、可比较、可分析。二是在评价程序上,成长记录、整理筛选、审核公示、形成档案四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程序的时间、责任主体等相关要求规定明确。不仅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活动,而且要求加大公示监督力度,学生本人及家长、班主任三方签字,学校审核盖章后,方可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档案。三是在组织管理上,初中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评价细则和实施方案,保障评价工作常态化、高质量的完成;同时建立管理平台,健全个人诚信承诺制度、公示制度、申诉与复议制度,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增强评价公信力。

十、这次改革何时开始正式实施?如何确保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4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95-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在2001年被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将整合一词明确地提出来了。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就像粉笔、黑板一样是一种常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适宜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呢?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很有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初中化学中实验教学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课题研究不是简单地用一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来替代化学实验教学,而是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设施、资源来辅助实验教学,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指利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设施、网络资源等手段辅助完成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途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第一,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课本中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借助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二,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合理、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研究内容

化学教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教材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

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幻灯机和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不能替代化学实验;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时应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使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表达出来的抽象概念更易于展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试验,缓解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条件欠缺和环境污染等矛盾同时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优势,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同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量研究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个案试验相结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师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实验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及时总结、发现规律。并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科学素养进行个案研究。经过一年的实验及总结再通过一年验证,最后对课题进行总结。

六研究过程

对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研究。首先,以本镇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其所属的信息化环境,适合运用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其次,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哪些实验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研究的实践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理论、实验、小结、验证、总结,不同的阶段有其主导的方法和行动,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展开调查、参与互动、收集数据、开展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再对其效果进行新一轮的再实验以进一步检测前期成果,进而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

准备阶段(2013.5~2013.9):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组建课题组,对课题相关内容进行理论学习,申报课题。

开始阶段(2013.9~2013.11):课题立项后,按照课题组成员分工展开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初步实践阶段(2013.11~2014.1):根据开题方案,完成初期的调查与实验分类工作。(1)对本镇三所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学校具备的信息化环境进行调查。(2)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分类,探讨哪些实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实践阶段(2014.2~2014.6):(1)将初步的实验分类结果应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检验分类的正确性。(2)完成部分成果的整理。

中期总结阶段(2014.7~2014.9)整理课题资料,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验证完善阶段(2014.9~2015.6):根据开题方案以及前期研究的成果和中期研究报告,对成果进行验证以及完善,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总结阶段(2015.7~2015.9):总结课题。(1)整理所有的课题资料,撰写最终成果论文,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七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较多的资料,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的分类总结

课题组通过对实验的分类,总结出哪些实验利用信息化环境更有利于教学:

第一,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运动的学习,这些都是微观的概念,无法形象化。而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第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者反应速度较快或较慢的实验。如铁生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很耽误时间,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不仅可以将“现象”放大,还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第三,错误的实验操作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氢气的制取与验证是个很危险的实验,如果误将导气管放人集气瓶下面,会导致爆炸。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以说明科学操作的严谨性。

第四,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如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浓硫酸、氨气等的生产,这些过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进行展示。

例如: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的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下述实验。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每个同学都看到溶液是无色的。向烧杯B中加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可以发现烧杯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学生对上述现象提出几种假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假设分别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B烧杯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一些微粒进入烧杯a的溶液中,溶液成分发生改变,无色溶液变红。

对此内容的教学,光靠老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操作,无法感受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印象还是不很深刻,所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模拟演示分子运动,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构建一整套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

第一,依托“班班通”、网络互动课堂等基础设施,开展课题研究。我校于2012年开始逐步配备“班班通”设备,2014年所有班级配备“电子白板”。网络互动课堂于2014年7月完成安装调试,预计同年10月交付使用。为了更好地利用此类设施,课题组采取多种形式,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其熟练操作设施的技能。发挥校外专家、校内骨干、微机教师等作用,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切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再者利用这些设施积极完成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论文、录像课等。

第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资源整合与。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校园网、安徽基础教育应用平台、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个人空间等进行资源的整合与。

第三,积极引导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类信息化教育评比。为了检验课题组研究成果,课题组积极引导组员将部分研究成果参加各类信息化评比,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课题组研究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课件、论文被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推荐。积极参加本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学术作品评比活动,课题组成员均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建立个人空间,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此空间还荣获合肥市个人空间评比三等奖。总之,课题组成员都在不懈的努力,力争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八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本课题研究借助的教育设施主要是“班班通”、电子白板等,后期又加入了网络互动课题这样的形式,所以课题组要与时俱进,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设施与化学中实验教育的有效整合。但是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课题组成员开始研究课题时积极性很高,能按时参加课题的研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性开始减弱,有时不能参加课题研讨;(2)由于我们课题组成员大多数都是毕业班教师,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精力有限、课题研究时间紧等问题较为突出。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会积极面对,我们也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会尽力处理好生活、教学、课题研究的关系,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小叶.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中学时代(理论),2012(1)

[3]王格梅.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2(5)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5

【关键词】体验学习理论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1.理论简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是从学习者获得“经验”(experience)为出发点,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学习者为中心,获得经验之后进入下一步即“反思”(reflection),这一步是学习者对已经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导致学习者会将过程中所得进行“理论化”(theorization),接着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学以致用”、检验前面三个阶段所得的“行动”(action)阶段。

库伯认为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学习圈”,是任何学习过程都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正是因为这个规律,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形成的不同学生风格对学习效率影响非常关键,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2.体验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

2.1体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教学技术和手段来达到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训练其语言技能的目的。

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者在过程中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真正的符合学习规律的是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去参与,这样才能获得体验,才能体验到过程中的英语知识、技能。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更多机会去体验英语这门语言的知识和运用。

初中生的年龄处于刚进入青春期的阶段,正处于非常有活力、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年龄段。但是这个年龄段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学习上以兴趣为主导,持久性相对欠缺,需要教师不断去监督和引导。

从体验这一方面来说,教师需要克服的就是尽可能地调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提供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给予学生深刻的语言体验,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者网络,让学生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读英文报纸杂志;或者进行学生间互动性很强的合作式活动,如情境对话,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除了生动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如何让学生有不同以往的体验,语言学习中,练习表达是很重要的体验过程,如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运用图画,声音等能直接体验的媒介来让学生加深印象,当然过程可以更有趣:例如,教授形容词tall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可以用三个人的照片,林丹、孙杨和姚明,按照高矮顺序排列,一目了然,学生对于tall,taller,tallest就有了一个最直观、最快的体验,习得这个知识点也就事半功倍。

2.2反思

学生不同的体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思考,摸索规律,举一反三,进而掌握所学知识、训练与技能。如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教学中,在体验阶段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通过总结变化规律加快对这一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记住一些例外情况,剩下的符合变化规律的形容词变化就只需要记住变化规律,不用死记硬背每一个形容词的变化形式了。

2.3理论化

学生在掌握足够的知识和规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总结概括出带有自己特点的概念或规律,如自己总结的一些顺口溜或记忆规律帮助记忆某些难点,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未必难。

2.4学以致用

若缺少最后一个阶段“学以致用”的话,以上几个阶段都是纸上谈兵,因为学生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可以在生活的真实语境中用英语表达,并且在不断的表达中去体验、去纠错,把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连接起来,完成“学习圈”的循环,并且坚持下去,由量变到质变,一步一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教与学始终相辅相成,但是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帮助为辅,学生与教师互动,与学生互动,与各种英语语言环境互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圈循环,逐步习得英语这门语言。

3.总结

通过将大卫・库伯(DavidKolb)体验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圈”四个阶段的循环和实际初中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分析,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6

1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与高校、高职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初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针对就业,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倾向、职业意识及初步职业技能的教育。从促进中小学生成长角度,在基础教育中推进职业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的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感受行业文化、进行职业体验、开展校本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构起新的桥梁。而各职业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特色校园文化等优质教学资源,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在线课程等,提高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深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现阶段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瓶颈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并不能说完全没有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劳动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涵盖了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家长及学生对于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职业内容的了解往往来源于身边直系亲属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后,不论是学生家庭还是学生本人都将全部精力集中于如何提升学习成绩,缺少关注职业教育的兴趣,缺少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对职业情感的培育,使得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明确,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也较为片面,没有一个端正负责的职业态度。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家长对职业启蒙教育产生兴趣并引起重视,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切实开展好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是体现义务教育全面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将从课本中习得的间接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使用先进的技能,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挑战来自课程设计和师资。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启蒙教育的老师以及系统性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重视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纲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做了归纳,主要有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制作设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但是,《纲要》对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推荐主题的说明相对还是较为笼统,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和要求并没有清晰、详尽的阐述,不利于形成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同时,目前小学、初中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学校,自身教育学背景过硬,但是缺乏对相关行业、职业、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了解,自身对于不同职业的了解的不全面造成了他们在课程设计、开发上的瓶颈,而鼓励老师们积极下企业下临床,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以及讲授,急需更加合适的人选一起协作开发。

3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小学要真正落实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必须依靠社会和各行各业的支持。要扎实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其次是需要一批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熟悉相关职业特点和内涵、有教学能力的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第三,需要有适合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场地和场所。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校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因分析如下:

3.1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对职业启蒙教育对应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主要是让他们了解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通过简单的劳动培养其初步的职业态度与习惯;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则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将兴趣爱好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初步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别,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五年制高职专业课教师与初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阶段及其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完善相对应的课程设计。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即把某些相关、专业群的职业特点、要求,转化或编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例如,关于药学相关职业,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初中阶段我们可以做一些基础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小学高年级可以带领学生辨析中草药,制作植物标本,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特点开设难度螺旋上升式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系统性职业启蒙教育。

3.2授课师资的可行性分析

五年制高职一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所谓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在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五年制高职的双师型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不断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是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有助于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课教师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储备程度,同时也能动态了解现阶段义务教育中相关课程的重点、难点,有助于进行高职课程与初中课程的合理衔接,使得专业课不会因为出现知识储备的空缺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3.3教学场地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于职业启蒙教育有《找个岗位去体验》、《职业调查与体验》、《走进社会实践基地》等项目,但目前相当多的岗位因为安全、保密、距离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参观体验,例如医院的手术室、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等,影响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效果。而五年制高职的实训基地(中心)、展示体验中心等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甚至效果更优。五年制高职的实验实训室本就是为教学、实操所设,更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此进行一些简单、安全性高的职业体验,同时仿真设备、软件等也更适合示教,使学生们对相关的职业和岗位产生直观、清晰的体验。通过全国职业教育周等活动,向社会开放校园,邀请小学、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进校园,不仅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知名度,同时也能让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对于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和家长在升学填报志愿时更加理性、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衡量。

4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设备;综合素质

一、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初中化学教学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化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对所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化学学习的效率也不会太高。相反,如果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充满吸引力,那么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化学学习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化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也会因此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是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化学课上的真正主角。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教师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对化学学习缺乏热情,学生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展化学学习活动,学习的实效性不强,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其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化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现阶段初中生化学学习的需要。

2.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

实验课是初中化学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实施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体化学教学的效果,应该说实验教学是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尽管现阶段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都能够尽心尽力,但是由于目前在一些中学化学实验设施并不完善,这是初中化学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些学校必要的实验器材数量不足,如酒精灯、试管等,经常破损,由于种种原因,补充又不够及时,一些必要的化学试剂不仅数量上不够充足,而且有些化学试剂都已经过期了,这给初中化学实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些实验设施比较破旧,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和补充,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对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实施效率提升的策略

1.要重视加强化学教学设施的建设

化学学科是初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实施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初中整体教学的实施成效如何。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中,往往对化学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一些学校对于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直接会对化学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学校化学教学设施建设的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设施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这给这些地方的化学教学实施带来很大的影响,有的学校因此而造成了化学教学质量的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学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大对那些化学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的学校的投入力度,以此促进那些学校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更好提升。

2.要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过于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阻碍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的实施中要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效率,教师就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创设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此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3.重视初中化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由原来权威式的主导作用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不仅要成为化学教学的组织者,也要成为化学教学的参与者,还要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合作者。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上述作用,初中化学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化学教师原有的素质难以满足现阶段化学教学的需要,在目前的化学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的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对于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接受度不高,对化学实施的主体认识不清,依然认为教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初中化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逐步提升初中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实施效率的有效提升。

开展初中化学教学实施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高效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因此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实施效率的提升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在对初中生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注意,初中生处在一个刚刚脱离小学阶段的时间当中,自身的身心发展尚且还达不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初中生仍旧容易被自己的兴趣所吸引,进而完成各项内容的学习。

因此,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有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的推进过程中要实施更加有趣和更有效果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从原来的知识规律直接教学变成了现在的实验教学辅导知识规律的直接教学。学生在其中要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流程完成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实验的内容和结果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初中物理教师在其中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教学作用,分析教学内容,创设好最佳的实验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当中完成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且达到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和效果。

一、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初中生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和家长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初中生被这些压力所逼迫,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对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初中物理是一门极其看重实践效果的科学类学科,在初中教学阶段就已经体现出贯穿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需要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来保证学生的个人素质成长。不仅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续的高深物理知识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1.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实验教学的发展

初中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容易体现出自身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特点。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安排和设计到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当中。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往往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对学生的物理时间和探究能力的增长漠不关心。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环节经常一晃而过,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进行学习。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对于初中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学生失去了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机会,对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也就不能充分地理解和实践。理论如同死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造成学生逐步忘却的效果。初中生在传统的物理教学当中只顾学习和记忆死板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如果不能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将会制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2.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间分配不足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阵地。因此,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间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要灵活地掌控教学实践,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但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教师对实验教学分配的时间过短,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体会的时间不足的缺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更多的将课堂教学时间花费在了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讲授当中,很少的时间是用在了真正的实验教学中,因此,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当中缺乏能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习惯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实验本身的目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详细到极致的讲解。但这种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说起到的作用确实微乎其微的。学生根据教师所安排的实验步骤亦步亦趋地进行初中物理的实验。在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设备采用同样的初中生也只能得到一样的物理结论。对于学生自我学习潜能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些学生会在实验实行的过程当中只看别人做实验,并最终将收集到的实验结果拿来作为自己的结论,学生被这种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固定住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初中物理知识学习质量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4.教师本身教学素质不达标

初中物理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是否达到基本的实验教学标准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否能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大多还存在教师本身的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学培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因此,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这也是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大问题。

二、解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完成初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选用符合现展要求的新教学方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学习素质来制订相关教学实验和教学活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产生兴趣才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学习性,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分配足够多的实验教学时间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条件。包括个人物理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都要给学生准备充分。学校需要在学生的实验设备当中加大投资力度,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充沛的课堂学习时间当中运用较好的实验设备来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学生在个人实验当中由于获得了充沛的时间,可以设计出有自己想法的实验过程,验证不同的物理知识和规律,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掌握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地对初中物理内容进行解剖,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

3.改变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还要注意改变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将每一步的实验步骤安排妥当,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步骤来进行实验。但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几乎等同于没有。学生只是像在课堂中听讲一样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自身没有进行属于自己的实验,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抛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中更多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本身,教师在其中更多展现自己的引导教学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讲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改变实验的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多种多样,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

初中物理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也会对实验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需要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素质提高活动。将不同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把每个人的教学经验都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派遣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素质的培训人员对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素质的培训。让现代初中物理教师都掌握相当程度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更好地完成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物理是一项既看重基础知识学习又注重实际动手实验的科学类学科。在初中和高中两个物理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现阶段的实施当中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师虽然在教学当中运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仍旧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仍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间少,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也限制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实施,现实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也会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初中物理教师要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初中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当中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让现代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变得更加的扎实牢固,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加高深的物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连军.刍议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高考:综合版,2014(05):36.

[2]叶成林.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缺失剖析及其应对策略[J].中学物理,2015(12):8-9.

[3]陈昌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对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2):85-86.

[4]曹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2):70.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9

一、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从化学教学的开始,我们就应力求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时,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相对主动的模仿、观察、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了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一种想要自己通过自主实验操作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我们完成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题的研究后,就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让学生根据事先拟订的实验报告自己动手。在实验操作探究后,我们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教师小结,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遗漏。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学生初步认为学习化学很“好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二、做好演示实验,便于学生模仿

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实验中的一举一动,每项操作的示范都将成为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楷模。因此,化学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设计,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做到四点:(1)正确安装仪器;(2)及时指导学生观察模仿;(3)注意实验的直观性;(4)操作规范化。

三、重视起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在九年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就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言,其过程可大体划分为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1.初级阶段——掌握分解动作阶段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完成其他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在培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最初阶段,教师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要像教“广播操”的分解动作那样,认真教好每一个局部动作,使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中级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实验把“分解动作”连起来训练。例如,经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装配”和“仪器的洗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之后就可以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过滤”等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了。在做这些连贯动作的实验时,教师仍然要做好示范,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并加强指导。

3.高级阶段——动作的协调完善阶段

在初步学会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再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就可以使同时进行和先后进行的动作协调起来,并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四、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实验操作训练

操作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为此教师应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除了一些演示实验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外,还要尽可能开齐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让更多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安排实验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也可以由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再由学生模仿教师做实验,并且要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做实验时,强调配合,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关照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最后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成果,反思实验操作的得失。经过多次实验,学生的各项实验操作能力会逐渐熟练起来。

五、由浅入深,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培养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是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教师要通过采用一系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即是应用意识的有效渗透.本文概述了数学应用意识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初中的各个阶段,论述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数学应用意识概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数学计算相关的问题,大到城市建设,小到个人日常活动,无不与数学有莫大的关联.而数学课程中的各种公式、理论以及概念,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由生活中的计算实例而抽象成为模型,即数学模型.而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即是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活动,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联系生活,从而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学阶段,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可帮助学生摆脱课本知识的束缚,加强学生对各种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其二,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师的教学重点,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要让学生做到知一万毕,充分了解并掌握数学课程的内涵,从而加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初一阶段是渗透期

初一阶段是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期,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数学应用意识,认识数学课程的内涵,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认清学习数学的意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学习和生活,进而应用于以后的社会建设.因此,可以说初一阶段是数学应用意识渗透的关键阶段.而渗透的方法主要由教师配合课程,加强灌输.

如“生活数学”一课,大部分教师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都认定为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进而加强学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认识.而事实上,本课还含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即是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因此,教师可在本课中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史、数学美以及我国的著名数学家为我国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2.初二阶段是理解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同时,基于初一阶段数学应用意识的灌输,初二学生也对应用意识的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初二阶段是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进一步理解阶段.而数学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第一要进一步纠正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配合数学应用意识的深化渗透,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意识;第二才是教材知识渗透,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掌握学习方法,结合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奠定数学基础.

3.初三是应用期

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同时,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达到了第一高峰,监督力度随即增大.在这样的氛围下,初三学生的压力不言而喻.而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在这一阶段应当中断或停止,应着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即检验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认识程度,检验学生对方法的掌握.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照顾学生的情绪,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检验方法也应当区别于传统考试,应多与学生沟通,充分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辅导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慧心”留“息”,观察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状况,以期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知识与意识得以保持,并以轻松的心态去接受新阶段的教育.

4.全程强化数学建模思想渗透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对于数学中的原理、定律以及公式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它们的结构,清晰其中的道理,还需通过探究认识它们的诞生背景,即这些知识是怎样被提炼出来的.”而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第一,要全程强化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这一概念;第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起中学生参与探究的习惯,使学生做到真正的了解数学,自主形成数学建模思想,进而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意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耐心以及制定长远的计划,要能够做到时时渗透,逐渐积累,帮助学生在三年的中学学习阶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奠定扎实的知识根基,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将来的服务我国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