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采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0:08

年度采购方案篇1

1.案件基本情况

2008年至2012年5年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共立案188件,其中直接涉及采购领域的案件50件,占到立案总数的26.6%,比重较大。从纵向角度而言,各年立案数分别为5件、3件、5件、17件、20件。2011年采购领域职务犯罪较上年同类案件增长240%,2012年采购领域案件占到当年立案总数的46.5%,这两组数据体现出预防采购领域职务犯罪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2.采购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

从案件涉及罪名来看,贿赂犯罪增幅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单位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贪污与挪用公款案件存在的空间不断被压缩,而以各种名目收受“好处费”为形式的贿赂犯罪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共查获采购领域贿赂犯罪案件2件,而到了2011年和2012年,这一数据变成了21件,其中行贿和单位行贿案件从无到有,2011年和2012年各查获了2件。在商业发展过程中,贿赂属于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排斥竞争对手,而且严重破坏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从涉案人员来看,呈现“40岁现象”,高学历人员比例增大,以事业单位职员为主。平均年龄为46岁,“40岁现象”突出,同时存在主体逐渐年轻化的趋势。5年间,大学以上学历涉案人员共36人,占该类案件总人数的72%,其中2012年犯罪嫌疑人中有7人为研究生学历,2人为博士研究生毕业。事业单位人员职务犯罪的案件共22件,占44%,比重最大;国有企业18件;民营企业7件;司法行政机关3件。

从涉案金额和作案手段来看,大要案占的比例高,作案手段多样。涉案金额5万元以上的案件38件,占到案件总数的76%,处级以上涉案人员为11人,占到涉案总人数的22%,比例较高,其中职务最高的为正局级。作案手段多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案持续时间长、次数多;二是犯罪隐蔽性强。隐蔽性除了体现在该领域窝案串案少,除了以“一对一”的联系方式外,还体现在犯罪的名义多,如在商业贿赂中,除了回扣、佣金等主要形式外,还有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赞助会议和展览费等名义以财物进行贿赂。

二、采购领域职务犯罪的易发多发环节

1.谈判与商榷环节

谈判与商榷环节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非公开性,为采购人员职务犯罪提供了空间。除了直接收受回扣款、好处费等方式外,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采用虚报商品价格、高开发票报销及编造虚假事实的方法将单位公款据为己有的行为多发生在谈判与商榷环节。典型案例如:米某原是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有负责采购事务的职权,其利用办事处采购笔记本电脑的职务之便,要求销售单位高开购物发票,以虚假笔记本电脑采购价格向单位报销,将公款五千余元据为己有,之后其利用同一犯罪手段,贪污公款共计人民币两万余元。

2.签订合同环节

合同签订过程中,采购者与合同相对方属于合作关系,但在关键的价格商议过程中,双方也存在博弈,为了谋取交易机会和更多的利润收益,容易出现合同相关方给予采购人员好处费的行为。典型案例如:钟某在担任北京某大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主要负责为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学科建设采购设备。2005年,钟某在带领研究所进行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套仿真系统,大学当时采购设备采用的是竞争性谈判的方式,有两家公司参与竞争,由于其中一家报价很高,研究所放弃与该公司的合作意向,另一家公司是该种设备国内唯一,钟某在选择设备上有绝对的话语权,在进一步商议、确定价格过程中,钟某答应该公司在给其个人好处费2万元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并在其他的项目合作上给予帮助,钟某的行为涉嫌受贿犯罪。

3.招投标环节

招标投标制度是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有效保证采购环节的公开、公平、透明。但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准则很可能会被人利用,从而发生职务犯罪的风险等级也会随之增加。比如有的采购人员和供应商通过贿赂或者是恶意拆分项目等手段,在选择采购方式上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以达到规避公开招标的目的。招投标环节往往是采购领域职务犯罪的重灾区。典型案例如:发生在铁路线上的“非法交易”常某受贿案。常某为某大型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他不经招投标即将铁路线站区建筑空调系统的室外打井工程分包给某建筑工程公司。2006年8月,常某以个人装修房屋为名,要求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为其支付装修费用10万元,其行为涉嫌。

4.采购费留存、保管环节

采购费留存、保管环节中,采购人员拥有大额资金,一旦心存侥幸心理,就可能踏入犯罪的深渊。典型案例如:汪某在担任某建筑研究总院建筑信息中心市场总监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先后将本单位支付给上海某广告公司两张金额共计人民币12万元的转账支票截留,后汪某通过朋友将截留的两张支票分别转入北京两家公司并兑换现金人民币11万元后潜逃,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三、预防采购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1.供应商单位需将销售成本同绩效考核相结合,创新考核制度。

采购单位是预防采购领域职务犯罪的主体,但供应商单位的制度建设也关系到该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供应商单位的绩效考核不但是调动销售人员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止业务过程中出现非法违规行为的重要预防途径。可以说,在采购领域,科学的销售绩效考核是防止行贿腐败的最有力武器。好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销售人员主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客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服务,没有为个人谋利的必要和空间。要达到这一目标,核心是将销售中的腐败行为看成是单位销售可能面临的成本,不行贿将体现在销售项目成本的减少上。如果不行贿,作为项目负责人可以降低销售成本,从销售利润中争取更多的提成。供应商单位发生采购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一方面需从法制教育上加大投入,另外一方面需重新审视业绩考核方法,分析和反思制度的提升空间,以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保证经营过程的合规合法。

2.监督机关设置供应商剔除流程,发挥行贿档案查询作用。

建立“黑名单”制度是加大对违规非法采购惩处力度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

对于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问题,通过跟踪回访和市场暗访调查,加强对供应商和机构的监督,一旦出现不正当行为,按其情节轻重建议对其作出“降低其信誉等级”、“几年内不得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限制性处罚规定。

推行廉洁准入机制,发挥行贿档案查询工作在预防采购领域职务犯罪中的积极作用。该机制充分考虑采购领域贿赂犯罪易发多势,有利于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公平市场环境,促进国家公职人员廉洁从政。采购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可以要求投标方出具无行贿记录的证明,以其“自证清白”的说明来督促合作方在经济活动中不出现违法行为,阻止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人混入投标人和供应商队伍。2012年,据海淀区院行贿档案查询工作统计数据显示,“政府采购供应商备案”已成为行贿档案查询告知函的主要使用目的之一。

3.采购单位需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关键岗位人员交流与调换制度。

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人”。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中,队伍的廉洁自律教育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方式多样,需选择能产生威慑力的教育途径,开展廉政教育前听取意见,选择教育对象最易接受的培训方式,如前往警示教育基地、参观看守所、听法制讲座,培训中需进行良好的互动,使教育对象对职务犯罪产生敬畏。采购领域的职务犯罪存在着持续时间长、作案次数多的特点,这一特点突出了建立管理干部定期轮岗、交流、调换制度的重要性,避免长期从事采购工作而产生“熟人贿赂”,在轮岗时也需加强纪检监督与审计。

4.采购单位需完善采购和招标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建设。

控制政府采购的各个关键环节,通过制度设计,使各相关利益人在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形成完善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如在招投标过程中一是要明确采购与招标领域职务犯罪预防的实施机构和工作职责,明确有关人员在招标工作中的权力、责任、工作要求及罚则,确保管理工作有序。二是从采购和招标的立项论证、资金预算、标底确定、招标机构选择、招标文件、评标办法、评审专家、资格审查、合同文本、保密事项等方面细化招投标工作规范与纪律。

年度采购方案篇2

2008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国库司司长詹静涛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当前,国际上对电子化政府采购非常关注和重视,并且认为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指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公共部门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一种采购形式,核心内容是通过电子系统打破时间和空间障碍,增强采购信息透明度,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通常由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组成,具体有:网上管理审批、电子认证、专家库和供应商库、合同签订管理、监控系统、信息系统、采购文件上传下载、网上开标评标、电子招标系统、电子合同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等。

电子化政府采购可降低价格和成本,缩短招标准备时间,提高了采购的准确性和质量,同时打破地域限制。财政部将认真研究国际上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先进经验,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进度,尽快启动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建设工作,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中央国家机关发出最新招标公告

2008年3月3日,中央国家机关了2008年计算机等产品政府集中采购协议供货项目招标公告,采购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网络交换机等40余类设备。并且明确表示,本国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创新的产品、进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投标产品、进入《无线局域网认证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投标产品、进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投标产品、预装正版软件的投标产品以及中小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以下或企业总人数少于500人)将在评标时获得竞争优势。(许)

■太极解决方案中心落成

年度采购方案篇3

摘要: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才刚刚起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选取S市的典型案例,从实践层面剖析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政府采购;案例;对策

政府采购作为一种先进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进程中成效明显,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选取S市的典型案例,对S市政府采购制度存在问题进行了评析,由此推及一般,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S市的政府采购案例分析及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存在问题

(一)S市政府采购的现状概述

S市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直属于S市政府的专职集中采购机构,主要负责S市采购主体项目的集中采购工作。S市政府采购中心成立十多年来,制定了《S市政府采购条例》,实施标准化建设,采购业务量逐年攀升,采购规模多年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见附表)。

(二)S市的政府采购案例介绍和评析

1.某学校批量采购钢琴的案例介绍和评析

2010年,某校通过询价采购方式购置了64台雅马哈数码钢琴。2012年7月,该校再次申报采购51台雅马哈数码钢琴,预算金额39.9万元,采用询价采购方式。询价公告3天内,采购中心收到质疑函,质疑认为,公告中指定了唯一的品牌和型号,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收到质疑函后,采购中心决定暂时中止该项目采购,并进行市场调研。数月后,该校重新申报采购计划,此次采购数量翻了一番:包括102台雅马哈数码钢琴,预算金额79.8万元。项目需求说明材料中明确推荐了参考品牌和型号为罗兰mpi-6和雅马哈CLp-430。针对此情况,采购中心随即组织市场调研,广泛听取本市多家琴行的意见,就可能存在争议的评分标准和分值设置咨询专家意见。最终,招标文件列出了3个参考品牌,并在项目需求里明确告知“可投参考品牌也可投参考品牌以外的品牌”。当采购中心准备将招标文件上网公示时,采购单位递交了一份书面说明,要求撤回采购计划,暂不采购。

评析:该项目虽已撤销,但仍值得深思:一是新项目采购应进行市场调研。接到质疑函后,采购中心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前2年询价采购时,各家琴行已颇有想法,今年再次询价采购,各家决心讨个说法。二是采购单位指定品牌型号不符合规定。市场调研发现,雅马哈品牌通过制进行区域保护,每个区域一般只设一家。采购单位指定雅马哈品牌,质疑出现后,采购单位增加了价格非常高的罗兰品牌,但非同一档次的品牌根本无法真正实现竞争。三是采购单位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被质疑后,采购数量翻了一番,采购单位显然原本想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公开招标。

2.某空调投标供应商起诉财政部门案例介绍和评析

2008年9月,S市政府采购中心就某区医院空调安装采购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2008年11月4日,经评标委员会按规定评审方法和评审标准对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格力被推荐为第一候选成交供应商。2008年11月10日,采购人某区医院向S市政府采购中心发函,并抄送S市某区政府采购办公室,称格力的投标设备技术实质上不能满足招标文件打星的条款。2008年11月18日,S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原评标委员会对采购结果进行复审。2008年11月21日,S市政府采购中心根据复审结果中标通知,确定S市石化公司为中标供应商,中标金额比格力高出400多万元。2008年11月24日,格力向S市政府采购中心提出质疑。2008年12月22日,因对S市政府采购中心的质疑答复不满意,格力向S市某区财政局提出投诉。2009年1月22日,依据2008年11月18日复审结果,S市某区财政局作出不支持格力投诉请求的投诉处理决定。2009年4月22日,格力向其上级主管部门S市财政局提起行政复议。S市财政局做出行政复议,认为“在该项目中,原评审专家参与了评审,已经与该项目形成了利害关系,认定事实依据不足且有失公正”。此时采购方早已与S市石化公司签署合同。

评析:此案至少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政府采购评审环节不够规范。本案中,第二次评审,S市政府采购中心直接指定原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而原评标委员会推荐中标人后,投标文件也不再处于保密状态,其已然丧失了再次评审的前提条件,且专家第一次评审后已具有利害关系,也违反了政府采购相关规定。二是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S市财政局作出认定第二次评审违法的行政复议决定,只要求S市某区财政局重新作出投诉处理决定,并未对格力所提出的复审、中标结果违法作出实质性处理,实际上S市石化公司已依据有异议的中标结果被确定为中标人,并履行政府采购合同,这也是此案被广受争议的关键所在。

(三)从S市的实践层面分析,当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问题

1.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不够规范

2003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相继成立政府采购中心,但各省市的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的隶属关系不一,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差异大。同时均根据需要制定管理办法、设置管理权限,影响了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在政府采购工作中,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流程随意性、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2.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管部门间协作有待加强

一是大多数的政府采购执行机构,其主管单位仍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财政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二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政府采购监督的立法,难以从法律角度实施质疑、申诉和救济程序。三是政府采购公告未及时在规定媒体上,社会公众对于政府采购行为知之甚少,媒体舆论和公众监督的效果难以体现。四是监察、财政与审计等政府采购监督部门,存在着职责不清、重复监督、交叉监督等情况,影响了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3.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化政府采购亟待推广实施

首先是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各地区的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比较落后,阻碍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全国推广。其次是政府采购电子化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完善。第三是政府采购电子化进程比较迟缓,跟不上政府采购工作发展的需要。

4.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截至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两部法律,均无具体的实施条例,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制约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更好发挥。同时我国还未真正建立起一支政策和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采购活动中方式不得当、方法不科学、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1.构建完备的政府采购法规体系

一是立法意图要明确。要合理确定政府采购的涵盖范围,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采购范围、方式、程序和监督管理等各类事项。二是配套制度要健全。要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有效解决政府采购实际操作依据不足的的问题。三是要注重区域协调。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既是举国的政策出发点,也是各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鼓励各地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公共利益,也要通过制度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

2.明确采购机构的属性和法律地位

各级政府应严格规划机构设置,严肃集中采购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采购机构的级别和性质,赋予其必要的组织实施和执行管理职能,让其有能力约束采购当事人依法进行采购,规避违规采购行为的发生。

(二)完善信息化体系,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建设

1.充分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为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以网上招投标、网上评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化采购系统,建立政府采购信息传递系统,实现成采购机构、采购单位、供应商、国库支付中心的信息实时传递。建立电子网络监控系统,实现政府采购全过程网上远程实时监控。

2.建立全国范围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实现各地政府采购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先做区域采购网络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做法,在条件成熟时实现电子化采购的全国联网,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采购平台。

(三)健全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强化采购廉政建设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监督

健全完善《政府采购监督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依法管理和监督,保证采购活动的正常、有序、高效运作。

2.完善社会监督,全面公开

推行政府采购的事务公开制度,事关民生工程的重大采购事项,可举行听证会,将听证意见作为决策重要参考。鼓励民众积极检举采购违法违纪行为,查实后给予举报人员应有的奖励。加强新闻宣传,积极宣传政府采购政策,全面监督政府采购行为。

3.完善职能分工,规范运作

明确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三个部门的职能分工,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信息共享,避免监督过程中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

(四)加强交流培训,推进政府采购专业化队伍建设

1.建立全面培训体制

明确政府采购培训主体、培训任务和培训对象,形成定期培训、全面考核的培训制度,逐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技术化。

2.建立政府采购执业资格制度

探索建立政府采购执业资格制度,实行执证上岗,采购机构的采购人员、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取得政府采购执业资格,从制度上保证采购人员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政府采购制度不仅具有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效应,更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深入研究和发展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使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世界接轨,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武.当前政府采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高小萍.政府采购的财政监督问题分析-基于广州格力空调案的启示.财政监督[J].2010,5.

[3]殷亚红.论“管采分离”的模式选择[J].中国政府采购,2010,4.

[4]姚宏.我国政府采购组织结构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11.

年度采购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以“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为主线,明确整顿规范和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通过开展江苏中烟工业公司系统物资采购专项检查,着力推进采购管理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全面推行公开招标,坚持实行阳光采购与痕迹管理,切实加强对物资采购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为江苏中烟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检查对象

各卷烟厂、直属公司、四个中心、机关各部门。

三、检查范围

重点围绕20*年实施的烟用材料、烟机零配件、交通工具、一般设备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燃料、10万元及以上的防灾救灾物资、批量1万元以上的办公耗材(含软件)等方面的大宗(大额)物资采购开展检查。烟用材料包括专卖品和非专卖品卷烟材料,烟机零配件主要是烟草专用机械零配件。

四、检查内容

开展物资采购专项检查工作,着重检查各项制度是否完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实施过程是否合规,监督检查是否到位。

(一)管理制度完善性

检查物资采购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管理制度应根据烟草专卖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与国家局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国家局即将出台《关于加强卷烟工业企业烟用材料采购规范管理的规定》、《关于规范烟机零配件采购行为的若干规定》、《烟机零配件网上交易监管工作管理办法》等)。物资采购制度要覆盖机构与职责、集中、授权、自行采购目录、资质认证、计划预算管理、采购方式、招标投标管理、采购程序、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档案资料(记录)管理、咨询投诉程序、监督管理等采购活动内容。

(二)决策程序规范性

物资采购决策程序的履行情况。采购活动决策的依据、决策过程及民主决策等方面情况。

(三)实施过程合规性

1、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实行企业内控的资质认证制,包括供应商资质认证、资质复核与进入退出机制。供应专卖品卷烟材料的供应商应持有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

2、采购计划与预算。年度采购预算应按规定程序审批;采购计划经过审批后实施;专卖品卷烟材料采购计划按国家局、总公司下达的计划编制执行。

3、采购程序。符合招标条件的采购项目应当进行招标;招标过程按照招标投标法及规定程序进行;实施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应得到批准或授权,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采购部门应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按照规定流程和审批程序对符合支付条件的采购项目支付采购资金。

4、痕迹管理。采购过程中有关档案资料(记录)的保存、销毁按照规定进行。

(四)监督检查到位性

内部监督检查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进行监督活动并保存记录;监管情况纳入企务公开范畴。

五、检查时间和方法

(一)自查阶段(4-5月):各卷烟厂和直属公司要依据本实施方案制订本单位物资采购自查方案并开展自查。由于各单位检查范围涉及项目的分管部门不一,应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分别写出烟用物资采购、零配件采购、行政性设备采购(含交通工具、一般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办公耗材及其他)的自查办法并分别认真自查。公司本部的相关自查由物资采购中心牵头,办公室等有关部门配合。原则上5月底前完成自查总结并上报公司整顿办。

(二)全省检查阶段(6-7月):整顿办和物资采购中心组织专项检查组到各卷烟厂和直属公司检查。

(三)迎接国家局抽查阶段(8-11月):在全省检查的基础上,查漏补缺,迅速整改,迎接国家局、总公司组织的专项检查组的重点抽查。

六、检查工作要求

年度采购方案篇5

   近两年,根据新修改的《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对这些法律的司法解释,我国专利、版权等方面的知识产权案件,已经普遍实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2001年10月27日,我国修改后的着作权法颁布、实施。该法所增加的一条即第五十条规定:"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着作权人或者与着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在商标侵权案件中,为打击商标侵权行为,法律赋予商标注册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制定了《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笔者认为,许多政府采购案件中,采购主体的侵权行为类似于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受到侵权的供应商往往只是在主观上感觉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采购主体的侵害,但却无法发现或获得受到伤害的证据线索,也无法或很难获取具有证明力的有效证据。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主体在采购过程中的所有行为是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供应商一般都无法掌握。采购审批文件、采购预算文件、招标采购文件、投标文件、投标供应商的资质、中标供应商的资质、评标标准及办法、专家意见及专家资历、定标依据、授标文件、合同文本、履行和验收证明、采购活动的工作记录等等原始证据材料,全部保存在采购人或者采购机构那儿。而我们判断采购活动是否合法,有无侵害供应商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审查采购活动中的原始证据材料。由于这些材料全部掌握在采购主体的手中,供应商及其律师无法进行查阅和复制,而采购主体对己不利的证据,肯定不会主动向质疑供应商或向人民法院提供。不论是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只要发生争议,采购主体一方面可以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更改采购文件,另一方面可以对手头所有采购文件有选择地向财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进行举证,与投诉供应商进行证据交换。而供应商所掌握的只是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等非常有限的证据资料,对于采购过程是怎么样有效进行的,竞争的其他供应商的条件是否符合,评标过程的所有情况和环节是否合法,中标供应商是否更具有优势,对于这些,我们都是无法获取任何信息的。这样一来,即使受伤的供应商想提出诉讼,也难以提供有效的证据材料。从而使许多的政府采购当事人尽管非常迫切要求打官司,但却只能徘徊在法院的大门之外。

   在政府采购实践中,采购主体所控制的证据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其掌握的所有采购文件,有的是通过计算机电磁形式储存信息的,也有纸质形式保存的。由于这些证据都在采购主体内部,不在第三者手中,变更和毁灭相当方便,而且不易被他人所察觉。这对于供应商或其律师收集证据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此外,侵权的采购主体一般不会如实承认其实施侵权行为或主动披露侵权证据。因此,及时建立证据保全制度,对于政府采购的质疑供应商、投诉供应商、采购监管部门、司法机关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政府采购案件的证据保存制度,尤其是诉前证据保全。

年度采购方案篇6

一、建立、宪善采购制度,做好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依,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比如,可在采购制度中规定采购的物品要向供应商询价、列表比较、议价,然后选择供应商,并把所选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请购单上;还可规定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须附上三个以上的书面报价等,以供财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稽核。

2、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对企业的正式供应商要建立档案,供应商档案除有编号、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外,还应有付款条款、交货条款、交货期限、品质评级、银行账号等,每一个供应商档案应经严格的审核才能归档。企业的采购必须在已归档的供应商中进行,供应商档案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并有专人管理。同时要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重点材料的供应商必须经质检、物料、财务等部门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要实地到供应商生产地考核。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指标,要对考核的问题逐一评分,只有达到或超过评分标准者才能成为归档供应商。

3、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采购的价格不能超过档案中的价格水平,否则要作出详细的说明。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由公司有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组,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这种评议视情况可一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

4、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对采购人员根据工作业绩进行奖惩。财务部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亦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进行,并提出奖惩措施,对完成降低公司采购成本任务的采购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采购成本下降任务的采购人员,分析原因,确定对其惩罚的措施。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但对完善采购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购成本,确实有较大的成效。

二、降低材料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此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是要格外注意的。如去年我公司从荷兰进口生产线,由于考虑了欧元的弱势走势,于是选择了欧元为付款币种(我公司外币存款为美元),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

2、把握价格变动的时机。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而变动,因此,采购人员应注意价格变动的规律,把握好采购时机。如我公司的主要原材料聚碳酸酯(pC塑料),去年年初的价格为2.8美元/公斤,而到了八九月份,价格上升到3.6美元/公斤。如果采购部门能把握好时机和采购数量,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3、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此外,对同一种材料,应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向制造商直接采购或结成同盟联合订购。向制造商直接订购,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制造商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会更好。另外,有条件的几个同类厂家可结成同盟联合订购,以克服单个厂家订购数量小而得不到更多优惠的矛盾。

5、选择信誉佳的供应商并与其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讲信誉的供应商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的质量、及时的交货期,还可得到其付款及价格的关照,特别是与其签订长期的合同,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优惠。

6、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如有条件,企业可设专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期形成调研报告。

三、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来指导采购成本控制

年度采购方案篇7

关键词:政府采购;行政合同;程序正义;财政支出;招标投标

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一种重要的使用方式,政府采购活动日渐受到关注,由此引发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也不断涌现。“深圳宝安政府采购程序瑕疵导致废标”案主要涉及政府采购程序瑕疵的认定及其法律后果,其中不仅包括对《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的适用和解释问题,关系到政府采购合同是否属于行政合同的契约定性,还引发了有关财政支出的程序正义和法定主义的思考。

一、案情介绍和争议点剖析

2009年11月10日,深圳市宝安区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政府采购中心”)就老虎坑填埋场HDpe膜及混凝土预制材料招标项目招标(招标编号:BaCG2009018934),了招标文件和招标公告,要求投诉人提供“检测报告(扫描件)”。深圳市中工贸有限公司(本案原告)和华(青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投诉人,本案第三人)均参加。2009年11月26日,政府采购中心《答疑公告》,提出“投标人需在开标当天开标前将产品授权书的原件及2009年1月1日以后

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原件提交到区政府政府采购中心备查,未能按要求提交原件的将作废标处理”。2009年12月1日,政府采购中心采用最低价评标法评标和定标,原告以3345万元的最低价格成为预中标单位,第三人因开标当天未能提供答疑公告中要求的原件被作为废标处理(事实上该公司报价2045万元)。2009年12月7日,在公示期后,原告成为中标单位,领取了《中标通知书》。2010年1月18日,第三人向深圳市宝安区财政局(本案被告)提出书面投诉。2010年3月3日,被告作出《关于老虎坑填埋场HDpe膜项目投诉的处理决定书》(深宝财购[2010]12号),以该项目修改招标文件距离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不足15日且没有经过供应商书面确认为由撤销招标结果,责令重新招标。2010年3月23日,原告就该决定书提起行政复议,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2010年5月13日作出了维持被告原决定书的行政复议决定书(深宝府决[2010]8号)。2010年6月2日,本案原告就被告的行政撤销向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判决原告败诉。

通过分析案情,可以将争议点概括为四点:第一,政府采购中心在开标的五日前,以答疑公告的方式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材料原件,是否构成程序瑕疵?第二,若争议点一成立,这是否会导致招标行为无效?第三,如果政府采购中心在发放中标通知书后又与中标人签订了政府采购合同,该合同是否无效?第四,政府采购中心的上述行为会带来何种法律后果,是否需要向原告和第三人赔偿?

二、前置问题:政府采购的属性与法律适用

对一个行为的定性决定了应予适用的规则,要解决本案,前置问题是认定政府招标和采购行为的性质,进而准确适用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学者对本案已有的评析中,并未对此做出回应[1],但笔者认为,实有必要做些探讨。

(一)本案的政府采购属于行政合同行为

合同是民商事领域的核心范畴,但如今,它作为一种制度、观念和方式,正不断向公共管理领域渗透。目前我国的民法和行政法学者对行政合同的认可、认知具有较大差异,可毋庸讳言,源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合同制度自20世纪70、80年代传入我国后就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通常认为,“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以实现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方就有关事项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2]与传统的合同(民商事合同)相比,行政合同最重要的特征并非在于合同一方主体是行政机关,而在于合同的内容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且合同的目的是实现公共目标。换言之,行政合同是行政机关借用民商事合同的形式和某些理念,来服务于公共事业;这既意味着行政合同的实质判断标准应是该合同的目的和内容是否蕴含公共因素,也意味着行政合同及其运作规范应借鉴却又有别于民商事合同。

具体到政府采购,现代政府采购活动大多借助合同进行。对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理论界有民事合同说、经济合同/政府商事合同说[3]、行政合同说[4]、民事和行政双重特征合同说[5]等观点。《政府采购法》第43条第2款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但笔者认为,《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的合同仅是民商事合同,政府采购合同纵使能在某些问题上适用其规定,仍不能说明政府采购合同属于民事合同。具言之,政府采购合同中既存在行政合同也存在民事合同,对于旨在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品的政府采购合同,应定性为行政合同,包括对公共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因为这显然属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行政职能的履行;而对于旨在购买行政机关自用办公用品的采购合同,应定性为民事合同,但因其资金来源仍是国库,故在资金拨付环节应受预算和相关行政规则约束。

按照上述标准,本案中采购的HDpe膜和混凝土预制材料是有公益性的公共货物,因而为行政合同。据此,政府采购中心在合同过程中享有行政优益权、监督权等公法权力,并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等问题上受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公法规则调整。

(二)法律法规的适用问题

在将本案所涉政府采购合同定性为行政合同之后,应辨明《政府采购法》、《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的适用范围。

1《政府采购法》与《合同法》的关系

纵观各国政府采购立法,“其共同点在于都看到了政府采购合同与传统民事合同的区别,都主张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应在汲取民事合同制度的合理性基础上根据行政法的原则进行修正。”[6]政府采购的规则与《合同法》既有共通之处,更有殊异之处。一方面,行政合同并非处于民事合同的对立面,而同样蕴含着契约精神,由此生发出平等协商、诚实信用、真实意思表示、损害赔偿等类似的理念,并存在合同的缔结、履行、无效等相近的机制。但另一方面,出于公共领域的公共利益宗旨,行政合同不能完全采用以私益为目标的民事合同制度,而应彰显公开、公正等行政法原则,成为一部相对独立的行政合同法律。

因此,本案的政府采购首先应适用《政府采购法》这部专门法,以及相关的行政合同特殊规则。同时还可在不与之冲突的前提下,借鉴地适用《合同法》的一些基本理念、原则、思路和制度,下文在分析四个争议点时便是这样做的。

2《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关系

在世界各国的招标投标立法模式中,大多数国家都在政府采购法中规定招标投标制度,单独立法的国家很少[7],而我国采用的是《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分别立法的模式,这就产生了厘清《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间关系的必要。

从《招标投标法》的条文看,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法”,可见《招标投标法》规范的主体似乎并无限制,包括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非法人组织等[8]。尽管这样对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适用同一套招标投标规则不尽合理,但政府的招标采购适用《招标投标法》当无疑问。还应注意到,尽管《政府采购法》第4条只规定“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但笔者认为,

政府招标采购公共货物和服务同样适用《招标投标法》。本案中采购的HDpe膜及混凝土预制材料作为公用的货物,自然应同时适用《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

三、争议点一:采购中心要求提供原件构成程序瑕疵

对于招标文件的修改,《招标投标法》第23条规定:“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十五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27条也有类似规定:“招标采购单位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十五日前,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更正公告,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广东省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采购方式暂行实施规程》(粤财采购[2004]17号)第13条规定:“招标文件需进行澄清或修改的,应在规定投标截止时间15天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获取招标文件的供应商。供应商收到澄清修改文件后,应当以书面形式确认”,“澄清或修改时间不足15天的,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在征得已获取招标文件的供应商同意并书面确认后,可不改变投标截止时间。”

综合上述法律文件可以归纳出,要想依法对已经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提前15天书面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二是提前15天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更正公告。不过,在征得已获取招标文件的供应商书面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不受15天的时间限制。

在本案中,政府采购中心在距评标日期(2009年12月1日)仅有5天时答疑公告(2009年11月26日),从原先要求的提品授权书和检测报告的复印件转变为提供原件,并且未以书面形式通知供应商,致使本案第三人因没能提供原件而被作为废标处理。实际上,从提供复印件到提供原件的修改无疑是对投标的结果具有实质影响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故应当适用15天、书面通知的规定。政府采购中心违反法定程序限制,修改招标文件,存在着较大的程序瑕疵。

从法理层面挖掘,法律之所以设置期限等程序要求,正是为了保护政府采购中的招标人利益,维护招投标过程的公正公平。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程序正义在法律问题上的重要性同样非常突出,乃至“正当法律程序”成为了宪法层面的基本原则。无论是15天还是书面形式通知,都是意在保证政府采购方的告知[9]和供应商的知情,并为其留有合理的准备时间,保护供应商的程序利益。更何况,政府采购资金源于公共财政,要使采购人能够采购到质优价美的货物,就必须实现供应商之间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但本案第三人因程序瑕疵而直接丧失竞争资格,也使得政府采购中心未能以更低价格采购到同样的货物[10],这即为程序不公正所引发的实体不合理。

四、争议点二:程序瑕疵导致招标无效

从前文分析可知,政府采购中心修改招标文件的行为存在程序瑕疵,这一程序瑕疵的法律后果如何?《招标投标法》未对这种情形下的招标投标效力做出规定[11]。但《政府采购法》第36条第1款规定:“在招标采购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废标:……(二)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这里的“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狭义的法律)的行为,“违规”则指违反法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在本案中,政府采购中心的行为既违反了法律层面的《招标投标法》第23条,即“违法”;又违反了财政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广东省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采购方式暂行实施规程》,即“违规”。综上,构成了“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所以结合《招标投标法》第23条和《政府采购法》第36条等,招标无效,原定中标的原告应予废标。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并不认同依据《合同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来认定招标无效的观点[12],而认为招标是否无效与政府采购合同是否无效应属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程序瑕疵是否导致招标无效应当适用《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而非《合同法》,对此将在争议点三中详述。

五、争议点三:程序瑕疵导致政府采购合同无效

根据《政府采购法》第26条,政府采购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方式。有学者仿照民事合同的要约和承诺,提出政府采购的招标投标程序同样相当于政府采购合同的要约和承诺[13]。但笔者认为不尽然如此,供应商在政府采购中中标不等于采购方做出了承诺,供应商收到中标通知书也不等于双方缔结了政府采购合同;另言之,招标投标与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为。对于这一点,《招标投标法》第46条第1款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政府采购法》第46条第1款规定,“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就能作为中标通知书与政府采购合同相分离的佐证。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不仅要考察程序瑕疵是否导致招标无效(争议点二),还要考察其是否导致政府采购合同无效(本争议点)。

根据前引《招标投标法》第46条和《政府采购法》第46条,政府采购的招投标人有义务在发出中标通知书的30天内签订书面的政府采购合同。在本案中,第三人投诉之日(2010年1月18日)离政府采购中心向原告发出中标通知书(2009年12月7日)已超过30天,但双方究竟是否签订了政府采购合同没有在案情中交代,所以,笔者在这里只能假设已签订和未签订两种情形分别讨论。

假设双方在第三人投诉时未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自然就不涉及到政府采购合同的效力问题。虽然《政府采购法》第71条规定,“采购人、采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六)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但因为本案出现程序瑕疵、应予废标,所以不适用“责令限制改正”的规定。即,在此种假设下,不应补签政府采购合同,而应直接认定招标无效。

假设双方在第三人投诉时已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此时便可适用《政府采购法》、《合同法》来判定该合同的效力。合同无效是合同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采购合同也不例外。尽管《政府采购法》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但诚如前文所述,行政合同失效可以在不与行政法理相冲突的前提下,有借鉴地适用民事合同规则[14]。所以,参照《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本案中的程序瑕疵构成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应当认定该已经签订的政府采购合同无效[15]。

六、争议点四:程序瑕疵引发的法律责任

权利仰赖救济,无救济则无权利。故政府招标和政府采购合同的无效,将引发法律责任的承担,这实际上也维护了行政合同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均衡。尽管现行法存在诸多缺漏,但依循现有的法条和法理,仍足以追究本案政府采购中心的法律责任。进一步说,政府采购中心的法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本案原告(中标人)的责任以及对第三人(投诉人)的责任。

(一)政府采购中心对原告的法律责任

由于存在程序瑕疵,完全应当认定招标和政府采购合同(如已签订)无效,但与之相伴的,政府采购中心也应当就其工作过错及给原告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招标投标法》第45条第2款规定:“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据此,政府采购中心即便未与原告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前述假设一),但也已发出了中标通知书,所以对于因程序瑕疵而导致的原告中标项目落空,政府采购中心应承担法律责任。

而若政府采购中心已与原告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前述假设二),不仅可以适用《招标投标法》第45条第2款,还可以依据行政合同失效的法律规则,追究其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尽管《政府采购法》未规定政府采购合同无效是否会导致损害赔偿,但诚实信用原则应为民商事合同和行政合同所通用,民事主体在订立合同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16]导致合同无效的缔约过失规则亦有必要为行政合同借用。易言之,笔者虽不甚认同“由于(相对人)自己以外的原因而受到不能预见的重大损失,即使行政主体没有过失也能得到补偿”[17]的观点,但行政主体因自身过错而变更、解除合同或致使合同无效,给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理应给予公平合理的赔偿。因此,政府采购中心如果已与原告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因它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那么应当对其给合同和对方造成的损失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二)政府采购中心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

除了对原告负有法律责任以外,政府采购中心也应对参加政府招标、却因程序瑕疵之故而致被废标的第三人负有法律责任。虽然这里无从适用《合同法》的条文,也难以从现行《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中找到法条依据,但鉴于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心发起的,具有行政因素,所以可以依据信赖保护原则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来直接判案。

所谓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基于保护人民正当权益的考虑,行政主体对其在行政过程中形成的可预期的行为、承诺、规则、惯例、状态等因素,必须遵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8]该原则保护的是行政相对人的正当合理信赖,其之于行政法和诚实信用原则之于民法均是“基于公法私法所共同的法之理想所形成的一般法律原理”[19]。据此,如果行政机关打破了原有法律状态,使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而遭受损失,那么行政机关应予以财产保护。本案第三人在投标时对政府采购中心具有正当合理的信赖,但因政府采购中心违反法定程序修改招标文件,导致它受有损失,自然属于信赖保护原则的涵括范围。

实际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若法律无明文规定便诉诸法律原则来审判的做法已被认同,直接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案例也不鲜见[20]。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信赖保护原则,认定政府采购中心损害了第三人对它的正当信赖,故应对其承担损害赔偿等法律责任。

七、余思:财政支出的程序正义和法定主义

通过对政府采购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合同的定性,以及以上争议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政府采购中心的程序瑕疵依法导致原告被废标,且即便双方已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该合同亦为无效。由此,政府采购中心应当就其过错而给原告和第三人造成的损失,分别承担法律责任。但在本案尘埃落定之后,笔者认为其仍能带来一些启示。

其一,财政支出的程序正义和合理高效。建构财政支出法的关键在于通过理性的程序设计来减少恣意,具体表现为以参与性为核心、以公开性为前提、以救济性为保障[21]。本案所涉及的政府采购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支出方式,虽然它不像征税、收费等财政收入活动具有明显的侵益性,但因其关乎纳税人提供的公共资金被如何使用、关乎纳税人得到怎样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所以同样与公众利益紧密攸关。极而言之,只有行政机关严格遵循诸如本案中的“15天”、“书面形式通知”等法定程序要求,才能真正发挥程序正义,进而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和纳税人权利的有效保障,做到财政支出公开、公平、公正。

其二,对财税法定主义的正确理解。财税法定主义是财税法的“帝王原则”,在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过程中应予贯彻。虽然财税法定主义中的“法”仅指狭义的法律,但这只意味着财税基本制度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者在严格的授权下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并非绝对地否定财税领域存在其他法律规范。在本案中,原告称财政部和广东省政府的财税法律文件不应适用,这其实是对财税法定主义的一种误读。准确地说,财税法定视野下的财税法律是具有层次性的,我们对财税法律的重视不排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非法律的规范,不同法律渊源在各自的效力范围内都应发挥促进税收法制的作用[22]。就本案来说,政府采购活动的规范化不仅要有《政府采购法》等法律,还需要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予以配套,完成政府采购规则的细化和具体化。

其三,《政府采购法》、《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的完善及关系厘清。在前文的论述中,现行《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在一些问题上仍然规定得不细致、不清晰、不周延。而且,对于法律自身的目标也需要放在财政法律规范体系的全局中,更加系统地定位,以避免法律之间的冲突,促进衔接和协调。比如,《招标投标法》是只规定行政机关的招标行为还是规定所有主体的招标行为?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和不同性质的资金适用同一套招投标规则是否可取?再如,《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如何在政府招标和采购上相配合?采取分开立法还是统一立法的立法模式?又如,对于作为行政合同的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在法律适用上的关系如何处理?《合同法》中有关民事合同的一般原则和规则是否完全适用于行政合同?《政府采购法》应当做出哪些有别于民事合同的特殊规定,以得到优先适用?种种问题均需要我们统合性地思考,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各个法律规范的完善亦应逐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参见刘剑文、熊伟、翟继光、汤洁茵:《财税法成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303页。该书在“法理分析”中未阐述政府招标和采购行为的合同属性,使得其分析与本文部分观点产生了差异

[2]杨解君主编:《中国行政合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3]参见史际春、邓峰:“经济(政府商事)合同研究――以政府采购合同为中心”,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0卷第5期

[4]持行政合同说观点的多为行政法学者,相关论著包括湛中乐、杨君佐:“政府采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等等

[5]参见王克稳:“我国政府采购合同的若干问题”,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3卷第2期

[6]王克稳:“我国政府采购合同的若干问题”,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3卷第2期

[7]参见何红锋:“《招标投标法》的内容应当纳入《政府采购法》”,载《中国政府采购》2007年第10期

[8]周顺明主编:《政府采购法律法规》,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页

[9]有学者认为,告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行政合同程序制度。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308页

[10]本案原告以3345万元的最低价格成为预中标单位,而第三人的出价其实只有2045万元。尽管两家公司提供的产品质量孰优孰劣尚难判断,但单从价格看,第三人被废标确实使政府采购中心失去了一种选择

[11]本案发生后出台的、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依然未对本案所涉情形下的招标效力问题做出规定

[12]此种观点参见刘剑文、熊伟、翟继光、汤洁茵:《财税法成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页

[13]参见王周欢:“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载《中国政府采购》2002年第5期

[14]有学者参照私法原理,提出行政合同无效的情形,比如在性质上不允许缔结或者法律规定禁止缔结的,与行政合同内容相同的行政行为亦属无效的,等等。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尚需细化探讨,但它确实做出了对行政合同失效问题的有益探索

[15]被定性为行政合同的政府采购合同能否适用《合同法》第52条合同无效的全部五种情形仍待商榷,但本案构成“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并据此判定该政府采购合同无效,应无异议

[16]《政府采购法》第3条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学者认为,该条款从一个层面亦反映了行政合同规则对民事合同规则的借用。参见王文英:“试论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7]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18]莫于川、林鸿潮:“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19]城仲模:《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211页

[20]通常认为,我国法院首起直接依据信赖保护原则来审判的案例是1999年“哈尔滨市汇丰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规划局”案((1999)行终字第20号),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年度采购方案篇8

一、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一)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中的现状

1.集中采购工作作程序周期较长。基层央行于每年年都将提出下一年度的采购需求,并经过逐级审核后向上级行管委会上报采购计划,以便于及时掌握各基层行的采购需求量并进行审核。但是,目前采购计划审核指标下达都在次年的6月份左右,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工作规程”)规定“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方式采购的,应在35个工作日内确定中标供应商”;《招标投标法》规定“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从采购申请立项、论证、计划、申报、实施和验收,至少需要近八个月时间,极大地影响了集中采购工作任务的完成,使一些急需、特殊的需求将无法按时得到满足。

2.存在年底采购量“井喷”现象。目前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存在年末特别是12月份采购量激增的现象。主要是部分基层央行由于多种原因。很难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结合全年业务发展情况,全面考虑、准确估计本年需求,并提供商品质量、数量、金额等完全准确的采购计划。预算和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难以保证。集中采购预算编制水平不高。采购计划编制“头轻脚重”一方面增加年末集中采购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因受到时间、供货、发票开具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充分体现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

3.集中采购法规制度尚待明确。集中采购工作是一项新业务,无论是法律本身还是配套制度、保障措施等都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人民银行虽然出台了部分与之配套的采购制度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法规和制度上尚不明晰的问题。如《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采购机构(部门)应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但并未规定对违反上述的行为处罚。第三十三条处罚内容不具体。如违反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将应集中采购的项目化整为零或采取其他手段规避集中采购的”,按规定是“应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经济、行政责任”,实际操作中,具体追究谁,承担何种经济、行政责任都不明确。首先是经济责任的种类不明确;其次是承担经济责任的金额不明确;最后是行政责任的种类不明确。

(二)基层央行集中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集中采购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一是基层央行组织机构行使职权不均衡。有的采管会没有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对采购计划外的临时急需性以及追加预算的采购事项,没有履行审核的职责。二是制度建立不完整。部分基层央行在制度建立方面重视不够,不同程度的缺少《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应建立的相应的管理制度。三是没有严格执行总行集中采购项目及限额标准规定,部分项目未纳入集中采购范围。四是管采未彻底分离,难以有效制约。部分基层央行未严格执行“财权与事权分离、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集中采购各环节之间职责不分、权责不明,协调机制不顺,给采购工作带来了摩擦。

2.采购操作程序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善。对集中采购工作缺少预见性,采购预算编制过于粗糙,导致临时性采购需求增加,给规范集中采购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二是采购方式选择不符合规定。三是公开招投标、邀请招标时采购单位不足规定数量,邀请、询价招标过程简单。四是合同签定不够规范。

3.集中采购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一是采购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办法》对内审、纪检的监督检查职责作了相关规定,但这些都是原则性规定,没有明确内审、纪检等部门各自的监督重点,检查的方式方法也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二是集中采购监管部门参与具体操作环节多,从宏观上进行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少。三是集中采购部门与会计、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缺乏经常的、稳定的沟通机制,协调配合不够密切,没有形成监督合力。四是民主监督渠道不够畅通。职工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大部分基层央行在集中采购活动中,一般只注重对结果的公示,而对采购过程和重要环节公示的渠道单一、范围有限,以会议通报形式在中层干部范围公示为主,一般职工对采购工作知晓程度不高,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4.集中采购档案管理有待加强。目前,基层央行集中采购程序相对规范很多,但是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一是采购档案归集不完整,对相关采购程序性资料收集不齐,不同程度的缺少中标通知书、定标文件、补充合同等资料。二是档案保管不合规。采购过程结束后,集中采购文件未纳入全行档案管理范围,部分采购资料分散在其他相关部门的现象依然存在。

年度采购方案篇9

一、构建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其科学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以概率论和大数定律等数学原理为基础,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非数量因素,即演绎和直觉判断。政府采购面临的风险是各种各样的,但风险管理过程有基本相同的模式,一般包括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和事后评价四个步骤。风险分析关键是要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与损失程度及对采购的影响程度;风险决策是要在分析之后合理有效地选择风险处理方法;风险处理就是采购机构面对风险时所采取的各种预防和补救措施,基本方法有回避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等;事后评价是对风险管理的前三个过程的各个方面的评估,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检查决策及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制度和管理的漏洞,视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使之更接近风险管理目标,防止损失的再次出现。管理制度应对整个程序的目标、原则、负责单位(或人员)、实施的具体方式及奖惩措施等方面加以规定,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施行。

二、推行采购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对采购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是对采购人员进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政府采购队伍,才能促进政府采购事业健康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一些采购专业组织提供的政府采购官员资格认证称号有:专业公共采购员(ppB)、注册公共采购员(Cppo)、注册采购管理员(Cpm)、注册专业合同管理员以及注册后勤师等,通过资格认证,较好的保证了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政府采购人员不仅要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既准确理解和掌握政府采购政策,又熟练和规范地操作各个环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鉴于此,我国也应积极建立起采购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以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政府采购人员的能力风险。

三、建立采购质量管理机制

采购质量管理机制是指采购机构为提高采购质量而建立运行的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要素组合系统,制度、规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机制的运行,激励采购实施主体追求采购质量,约束不规范的采购动作,维护透明有效的采购程序,协调自身行为与经济、政策环境的关系,保证采购质量的提高。

1、界定采购质量。包括物资采购商务运作、合同签订、质量检验、物资运送以至售后服务全部工作环节的完成质量。它不仅是指所采购物资的质地与性能的符合性,更是对采购物资的品种、规格、性能、数量、效益、服务和所有需求目标满意度的总括。

2、建立采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采购物资的品种、规格、型号符合情况;物资性能、技术指标符合情况;实际交货量满足情况;节资情况(可按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不同采购方式分别列出比率指标);交运货物及时情况;售后服务情况(包括有关维修、零配件支持、安装调试、操作培训等的约定与落实情况);商务运作程序规范情况(包括采购文书的编写、资质审查、开标、评审、谈判、签约等环节的规范程度);结算凭证的提供情况;纠纷的处理情况;统计、报告的及时、准确性。对各项评估指标能够量化的应尽可能量化,以提高评估工作的合理性。

3、实行采购项目责任制。即根据采购项目的性质、批量、预算金额、复杂程度等情况,指定相应人员为该采购项目主责人。由项目主责人负责拟制采购实施方案;编制采购文件,组织评审活动或担任竞争性谈判项目的主谈;草拟评审报告和采购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处理采购过程中有关问题并负责请示报告;协调该采购项目的售后服务。

4、实行采购项目完成质量报告审示制。采购部门每完成一项采购任务后,应做出项目完成质量报告。报告形式可统一拟制格式文本,以采购评估指标为基本内容设置报告栏目。采购项目完成后,由项目主责人填写交所在处领导审核后,报单位主管领导审查。单位主管领导应当认真审阅报告内容,了解采购项目完成情况,做出必要批示,或就发现问题作进一步了解和处理。

5、开展采购质量检查。采购质量检查分为定期检查、重点项目检查和随机抽查。定期检查是由采购机构组成检查小组,按年、季或月,围绕质量评估指标或特定内容开展检查。可采取查阅资料、座谈了解、征求意见等方法,对采购部门的采购工作做出评价。随机抽查是领导根据采购的实际情况随时决定进行的对采购中的某些事项、环节或步骤进行的检查。检查中应注意总结先进经验,查处发现问题,研究改进薄弱环节,做出必要的检查情况报告。

四、完善政府物资采购效益评价制度

对政府物资采购进行效益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该不该采购,包括总额是否适度,每一笔采购是否必要。二是采购方式是否适当,投入产出比是否最大。不同的采购方式适用范围不同,成本不同,给物资部门带来的规模效益也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适情、适时做出选择。三是就整个采购活动的投入及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评估政府物资采购带来的整体节约、促成的相关改革以及提高供应商素质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又要计算包括采购方案设计、采购方式确定、采购合同履行所耗费的成本、代价。四是在采购物资的购买标准上,要制定所需物资的配备标准,并以此标准对供应商进行约束和检验。五是采购周期上,要在充分方便用户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购次数。因此,在项目审查上,注意同类项目的归并,尽可能减少采购次数,形成物资采购规模效益。六是注意采购的成本分析。政府物资采购成本有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在政府物资采购实施过程中的直接费用,如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供给等带来的采购费用;隐性成本是指采购中可以由操作者分期负担或可以转嫁他人负担的成本。政府采购不仅要通过公开操作,有效地防止腐败,减少采购的隐性成本,而且要通过积少成多,形成了采购的规模效益,由供应商让出一部分利润,以降低物资采购的显性成本。就政府物资采购制度的推进来讲,降低隐性成本比降低显性成本更重要。

五、加强政府采购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政府采购项目完成后,对记录政府采购活动信息的载体需要进行认真收集,按档案管理要求及时整理、妥善保存、合法利用。

1、加速实现政府采购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目前,政府采购档案管理应通过法规予以规范,形成制度,明确职责,改变政府采购档案管理乏力的现象。可以类同审计、医药、绿化等专门档案管理一样,将政府采购档案作为一种专门档案,由采购业务管理部门制发《政府采购档案管理规定》,建立政府采购档案管理机制,明确政府档案的开放范围、保密与解密、档案的利用服务机制、档案网络利用权限等。

2、健全政府采购档案的管理体制。结合当前采购机构实际,可探讨按以下方式进行管理。政府采购档案工作,按专业由采购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接受同级档案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立档单位、基本管理单位的政府采购档案,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由档案部门统一管理。档案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落实登记、统计制度;保管档案;办理档案的提供利用;接受上级检查指导。采购业务部门负责材料的收集、整理。整理完毕经综合计划部门审查后移交档案部门。

年度采购方案篇10

一、政府采购的目录和范围

1、货物类

办公用纸、笔,办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空调设备、办公桌椅、沙发、工作制服、燃料油等。

2、工程类(1万元以上)

房屋修缮、装修工程、车辆维修、设备大修等。

3、服务类

设备设施和计算机系统维护等。

二、政府采购的报批和采购程序

各科室于每月5日前将所需采购项目采购计划书(即具体方案)报送局办公室,局办公室对方案进行初审后召集局采购领导小组成员对方案进行评定,凡属于市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采购项目,由局办公室将具体方案报送市政府采购中心或招投标平台进行集中采购,有关科室予以配合。凡属于自行采购项目,由局采购领导小组组织并按以下程序实施。1、采购领导小组确定项目采购方案或工程招投标标书。2、在新闻媒体或公告栏上采购信息或招投标公告。3、报名登记和资格审查。4、评标。5、公布政府采购或招投标结果。

三、政府采购监督和验收程序

不论属于市采购办集中采购项目还是本局自行采购项目,完成政府采购或招投标程序后均需按以下手续进行监督和验收。

(一)货物类

1、一次采购的货物。中标单位提供的货物须经采购项目所在科室和局采购监督验收小组成员共同验收,对货物的价格、数量、品牌、质量等内容与标书进行核对,验收人员在采购验收单上写清验收情况并签字,再报采购监督验收小组组长审批后,采购验收单作为报销的依据。

2、日常零星货物采购。

办公用纸、笔,打印机耗材等日常零星货物采购采用询价采购和定点供应相结合的方式。局采购领导小组每年一次对供应商和售后服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如果发现问题则重新选择供应商。

(二)工程类

中标单位进场施工前,要将标书和施工方案交付施工项目所在科室和监督验收小组,由工程项目经办科室工作人员和监督验收小组人员共同对施工项目的前期和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并认真做好纪录。工程竣工后由监督验收小组组长负责召集有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填写工程竣工验收单,验收单要写明施工过程和监督人员签字纪录并经监督验收组组长审批后,连同工程项目合同,作为报销依据。1万元以下工程项目不需要通过采购程序,但经办人员需填写工程项目验收单,经采购监督验收小组组长审核,作为报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