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0:08

现代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反思现状;对策;主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53-01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之一,其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如果说当今生活在这个“地球村”大家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话,那么英语是理所当然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如不少已经考入大学的学子们所说,他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在外语上,但收效甚微。在初中教学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因此,我们对于以往陈旧的英语教学理念应该认真反思一下。

一、反思原因

尽管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不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但令人不安的是,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英语教学实践的专业教师对语言理论和英语教学理念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这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是极其不利的。

二、反思内容

1、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

谈起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的英语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中国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时间长达十年,可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那原因何在呢?说到底,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围着升学考试在转,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

2、语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受此观点影响,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英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意识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语法课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以及在英语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生活中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所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语法教学,这一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普遍,越是毕业班越普遍。

3、现代英语之变化

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的变化很大,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如“e-mail”,我们可以说,“pleasesendmeane-mail.”但更直接的说法是“pleasee-mailme”;还有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等变化。当我们的英语教师仍在课堂上反复教学生“Howareyou?”时,他们不知道现代英语中“Howareyoudoing?”更为流行等等,他们尚不知自己的语言知识已陈旧落伍,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

4、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在课堂上一遍一遍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吃力地翻看字典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不知道“金山词霸”能如此轻松地查找英文单词、自动给出发音,还有中英文对照的例词句等。当我们想查找教案实例、想了解英语教学新动向的时候,这些都可以轻松地在互联网上找到,但我们的英语教师使用过互联网上英语教学网站和英语教学资料的却屈指可数。由此可见,英语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对策建议

1、英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另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2、在教学理念上英语教师急需更新观念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要提高学生实际的应用水平,必须破除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现代英语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随着现代英语的变化,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创造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用交际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英语教学中,侧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鼓励学生好问、善思和勤记。重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在问题情境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教学手段上英语教师急需改进方式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自学”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习使用电脑,掌握多媒体电化教学技术,使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教育理念得到根本变革,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让英语教师成为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钢琴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改革对策;有效运用

现代教学理论是一个特殊的体系,拥有一套自己的架构,对于当前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方案,并将之进行解决。由于现代教学理论在我国投入的时间较晚,我们需要对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一、高效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善高校钢琴课堂的教学措施

笔者认为,尽可能利用现代教学理论促进高校钢琴课堂的教学措施改革,我们首要做到的就是对当前教学措施进行系统的评价,利用现代教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做到相应的创新。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我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转换我们的观念,明确我们的教学指标,运用多种方式并行,任务细化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保证我们的学生可以最大化的理解课程,最为全面的吸收现代思想,为今后的钢琴学习道路做好最完善的基础沉淀。笔者认为,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相应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帮助自己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吸收国内外最为直接最为高效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钢琴教师自己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学生才能在钢琴课堂中有所收获。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理念的数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最大化的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帮助教师更为顺利的完成相应的教学指标。例如:笔者在讲述有关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候,就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了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此首曲目的美妙之处,笔者利用了多媒体技术。首先,笔者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了这首月光曲,让同学们领略此曲的美好,询问同学们听完之后的感受;紧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在歌曲中,看到了何种场景。继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此曲的来龙去脉,美好却短暂,苦涩却流连忘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加深了同学们对这首曲目的理解,促使学生更为容易的进入到月光曲的学习中。

二、巧妙地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善当前钢琴教学的学法指导方式

笔者认为,为了促进现代教学理论在钢琴教学各个环节的疗效,教师需要深化教学理论的使用领域,将之合理高效地运用到教师钢琴教学学法指导的相关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在此过程之中,我们要明确学生能够通过我们改进的学法指导方式,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学习钢琴的流程,从而在内心中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更为自信以及从容不迫的进入到相应的学习流程之中。笔者发现,为了挖掘学生学习钢琴的全部能力,教师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法。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巧劲,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对于教师来讲,学法指导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些环节是十分关键的,我们需要对之花费最多的力气。笔者认为在钢琴教学中,以下部分需要教师额外关注,提供学生更为详细的学法指导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钢琴演奏的方式、相应的提升技巧以及选取切合自身的钢琴方式。只有建立优秀的学法指导方式,学生才能最快速地提升自我的钢琴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才回尽可能少的出现迷茫的现象。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每一种热门作品的演奏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可以在使用钢琴进行相应作品的演奏过程中更为顺畅,减少错误的产生,逐步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先进教学理论的引导下使用多种教学技巧指导模式,从而最终摸索出最为合理的适应学生的指导方法,为学生的钢琴学习做最大的贡献。

三、巧妙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善教学结构模式

为了保证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化的功效,我们需要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积极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结构模式为学生服务。当前高校普遍扩招,传统小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引下,找寻相应的模式来解决单一教学模式和高校扩招模式的冲突,从而帮助高校能够在新形势下迅速适应,进一步的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为学生服务。例如,笔者在给学生教授了贝多芬的小步舞曲之后,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结构模式,将四人分为一个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一人作词,两人编曲,一个演唱,从而合作创作力质量不错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增加了教学密度,促进了学生整体学习钢琴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现代教学理论是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扩充导致的种种问题。对于当前教学改革可以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由于此类理念在国内比较新颖,仍旧存在诸多弊端,需要进行探讨完善,从而更为全面的为我们高校钢琴课堂进行服务。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讨,早日将此类理论完善,最大化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克.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现代教学理念篇3

如果将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扩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思维就会得到充分活跃,推动内在发展。所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将概念性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具体,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1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可通过物理实验有目的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直观的重现出来,这个过程简单且明晰化,方便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具有动态、高效及大容量等特点,所传递出的信息富有表现力和直观性,可以形象且逼真的再现物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演示实验虽然现象清楚,简易方便,可以保证演示成功。但不得不受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实验条件和环境,教师的演示技能等。上述因素都可导致演示实验的失败,从而无法体现化学概念。而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难以还原的实验通过动画的形式给模拟出来,虽然多媒体的动画模拟不能取代课堂的演示实验,但两者可以起互补作用,一起服务与物理教学课堂。其次,可以将实验过程提起录制好,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尤其是操作步骤和整个实验过程的示范操作,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可先观看录像,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步骤和要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还可按照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进行实验,补充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不足。

2.2通过课件模拟情景引入

常规实验仪器和材料及环境等条件会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发挥,导致实验效果不尽人意。然而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来模拟一些抽象和重要的实验,提高实验演示效果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如“电流”概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电路,让看不见的电流演变成动态的画面,不仅让学生建立对电流的概念,还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电流的感官认识。

2.3通过学生活动、问题及类比法的引入

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也间接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幅度增加。教师还可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化,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学习“电压”这节知识时,要充分了解它的概念才能有效的继续学习,因为电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设计一个较为具体化的课件,如电压可以运用水压来对比,电流类比水流,打开抽水机,使容器内的aB两种产生压强,之后再将阀门打开,a经过水管流到B水流,从而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也是电压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结语

现代教学理念篇4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主旨和方向,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劣。近些年,随着大家对我国教育质量与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注与讨论,促使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一些变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教学主旨上,由单纯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强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更加关心学生的身、心、业,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2.在教学方式上,由输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以教法为主向教法与学法并重转变;从严肃、安静、冷脸听讲的课堂氛围向活跃、轻松、愉悦、热烈的课堂氛围转变;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互动,强调师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埋头学习向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转变。

3.在培养模式上,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情感教育转变;由注重专门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学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重情感、有才能的人。4.在考核要求上,由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向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转变,由考查学生的识记量和记忆准确性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强调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调考核与筛选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二、现代教学理念下国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国外大学纷纷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涌现出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典范。其中教学效果好且被广泛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教学法以及开放式实践教学等。

1.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m-basedleaning)。该方法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现不但广泛运用于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而且也广泛运用于工程教育中的项目设计训练和实脸类课程。它着力于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景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通过学习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在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学习。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调整学习计划,组织研讨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旨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该方法初创于哈佛商学院,是指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来源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其教学内容有着独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还要求师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其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的情境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3.开放式实践教学(openpracticeteaching)。该方法是利用教学基地,如实习场地、部队等,组织实地教学,学员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直接观察或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获取特定的感性知识或技能,通过真实、生动的直观影像,加深理性认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运用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以让学员对所学内容先获得一定的直观印象或创建一个问题意境;二是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以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授课内容;三是与理论教学并行,目的是为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创造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总之,无论以上哪一种教学法,都是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无论是问题的解决、案例分析,还是开放式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累积和经验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传统和法定的“外在依附”权威向有感召的、专业的“内生生成”权威转移,即受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发生逆转,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这一变化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迁移。师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关系。这两种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主动探索与成效体现,是现代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理性选择与价值取向。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就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而言,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其自身的一些规律,下面仅就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粗浅的看法。

1.树立高等教育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学习,把握时代脉搏,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应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应再是进行单纯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授,而应是引导、启发、组织、示范、解惑、激励、评价等。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片面注重精讲”“、单向传输知识”、“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而应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倡导高等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找出新规律,探寻新可能。探究式教学既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既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仔细斟酌,进而提出逻辑合理、难度合适的问题,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时要循循善诱、适当点拨、引导其探究走向深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不管,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探究。也不过多干预或介入,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3.推行高等教育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原则或教学观。放眼当今世界各国,其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进行或者是与启发式教学相联系的。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表现在“两个转化”上:一是强调教师的引导转化,把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通俗地讲,就是把拿来的他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二是强调教师进一步把学生的内在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包含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启发法、问题教学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强调使其富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教育学校管理教师教研

创新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这是学校管理者必然要实践并思考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应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增强课程意识,由课程管理走向课程开发,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以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教育本质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改革以往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项社会活动,成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事业。

以人为本,它要求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发展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已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塑造出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做人并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以人为本,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观。一要尊重、信任教师。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要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信任、生活上体贴、情感上沟通、人格上尊重。二要激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爱心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三要发展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更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专业素养创造条件,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体验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二、遵循规律,强化学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1.制度管理。规章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自律性,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制度第一、校长第二”,学校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规章的严肃性要和灵活性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

2.民主管理。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不能单纯靠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必须干的问题,难以解决是否愿意干、主动干的问题。实行民主管理,可使领导和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行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融洽,更能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召开教职工座谈会、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设性的议案。所以,校长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分工是基础,合作是关键,责权利相结合,这样校长才能由一把抓变为分头抓,才能微观放活,宏观调控,运筹帷幄,驾驭全局,才能成为领导集体的启动者,合力的创造者,故障的排除者,团结的维护者。

3.过程管理。管理是动态的过程,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学校,可确定不同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但是重视过程管理是贯穿学校管理的灵魂所在。各项工作,不仅要有安排、部署,更要有督导、检查、评估、总结。学校领导亲自督查落实情况,督促教师完成阶段性目标,并认真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与教师的福利、奖金、职评、聘任、评先挂钩。

三、教研兴校,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为了培养业务精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要走教研之路。教研水平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是实施骨干教师带动战略。我校中青年教师多,学校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函授、进修等,学校舍得投入,因为参与就是最大成功、培训就是最大福利、提高就是最大报酬。大力支持省市级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名,州级骨干教师4名,全国优秀班主任1名,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要求他们每年培养一名青年教师,制定出一二三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是指导备课、示范做课、听课点评,帮助青年教师写教后记、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差距不足。目前又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群体的第二方阵。

二是支持并帮助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等各级各类优质课、电教课竞赛活动,观摩、研讨、教改活动,参加“下乡支教”活动。组织教师利用多媒体观看名家示范课并及时举办互动反思教学论坛。组织教师走出去聆听专家报告。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只有呕心沥血,才能桃李芬芳,只有和风细雨,才会春色满园,只有学无止境,才可学高为师。

三是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和地方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从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办学特色出发,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由校内外力量广泛参与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现代教学理念篇6

(一)人性化设计理念

随着服装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到如何将“人性化”设计理念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人性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关注所设计的服装能够贴合穿衣者的心理需求,让其充分被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1]。“人性化”理念下的服装设计,要求服装设计师在对充分把握服装设计原理及人体特征的基础下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主观感受。服装设计师不仅仅要考虑到设计的符合的审美水准,还应当掌握人体生理特点、及其心理需求,使设计出的服装受穿衣者所青睐。例如,movember中一款牛仔裤,为方便左撇子人群穿着,有一口袋和拉链被特意设计在左手边,是典型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在考虑穿衣者的穿衣体验时,除了其穿衣舒适度,更应关注其精神追求。设计师应当作为一个“倾听者”,对现代人类的生存状况、精神关注点、人与自然间的互动等多方面加以感受,在设计中加入“隐喻”等技巧,让服装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们通过穿衣感受到被关注、并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

(二)“绿色”设计理念

人类通过工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系统破坏问题也愈发严峻。这就迫使人们开始不断反思该如何调整其与自然间的关系。“绿色”设计理念体现的就是人类的这一反思过程。在“绿色”理念下的服装设计,设计师除了关注穿衣者的主观感受外,还将“环保”元素融入进来。比如,设计师设计服装时多会为“环保”选择低污染材料;以“一衣多穿”法节省成本;制衣过程强调低污染等[2]。

(三)“兼收并蓄”设计理念

“兼收并蓄”关注的如何是在服装设计将不同文化巧妙融合起来。在设计师的服装中,人们往往会看现代与古代、民族与国际、传统与激进等不同性质的文化元素同时存在,却独具特色。若要让所设计的服装能够“兼容并蓄”,设计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文化积累浓厚,对多种文化的结合能够做到巧妙有度,使其服装能够意境深远。

(四)网络化设计理念

互联网时代下的人们生活方式及其思维模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不断加速的信息交换、信息爆炸使得使得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及对其的包容度不断提高。为跟上时代步伐,各行各业都必须了解并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加速其发展。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也应当具备足够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提高其设计水平。特别是若使用“虚拟技术”,设计师在设计对服装的外观、舒适度、穿在人体上的效果等信息都能够准确、生动的了解,并可适时加以调整[3]。目前国内该技术的发展还不尽成熟,但定是未来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服装设计教学中

(一)服装设计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服装设计观念

服装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服装设计理念,具备美感、文化素养、生活感受力、创造能力及高尚情操。教师应当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

2、提高审美能力

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当致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讲授艺术理论、时尚潮流、设计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并致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设计出有充分美感的能力。

3、造型与结构的有机结合

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拥有平面设计能力,还应当加强他们的立体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拥有“平面”转“立体”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根据服装设计图缝纫出立体的具备美感的服饰。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应当注重“造型”与“结构”的有机结合。

(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现代设计理念

1、“人性化”理念的培养。进行“人性化”的服装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从生活体验中捕捉灵感,使服装可以品味高尚并穿着舒适。为使学生具备“人性化”服装设计理念,要做到:首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敏锐找出“美”的元素;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养成“人性化”设计思维;再次,教师应重点讲授“结构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设计的服装比较舒适[4]。

2、绿色”理念的培养。“绿色”理念的服装设计中,要求设计师掌握相关材料学知识,使其选择服装材料能够绿色、环保。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讲述材料学知识,如“新型纤维”的特性及其使用技巧等,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会使用服装材料。同时,教师还应当讲授一些生态学知识、地球环境污染现状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热爱大自然、养成“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3、“兼容并蓄”理念的培养。若做到“兼容并蓄”,学生应当熟悉如何在设计服装中体现文化内涵,同时具备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首先,教师应当致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讲授各国服饰文明特点及其发展史,如“古希腊”服饰、“维多利亚”服饰等。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服装特点;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对多元文化信息的提取及重组能力,使其设计出内容丰富、意境深远的服装作品。

现代教学理念篇7

我们要知道,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语言教育研究者认为语言研究对教师的教学没有知道作用,那些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他们不注重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具有的启示。教师比较擅长应用教学,但不太熟悉支撑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而研究恰恰能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说知道教什么或怎么去教师远远不够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能看到外语教学中的变化,我们应该从旧有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视听法、口语情景法走向新的认知教学法、自然启发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人道教学法、行为法、整合方法等等,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收获,将人文、哲学等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时代的变迁,也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链条式教学到金字塔式教学再到现今的网络式教学,这些变化都促使着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发生巨大变革。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后工业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都是高科技的产品,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产品如mp3、pC、iphone等数字时代的工具获得浩瀚如烟海的信息,这也表示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电影、游戏等方式学习,他们比如今的教师在使用新型数字工具上更自信更熟练。那么,作为教师的改变毋庸置疑,否则就会造成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上或知识上的断层和脱节。所以教师要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现代数字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将行为教学与思维的引导紧密结合,着重思维价值观的教学,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外语教学将会事半功倍,真正达到教师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

研究和教学的关系,可以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有所体现。教学的特征是以行动为导向,讲授的是应用性特殊性具体性的经验知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而研究却是以思维为导向,注重理论性宽泛并且抽象的超然知识,是科学的学术研究。教学和研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可以并存并且相互促进。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的方式找到教学的不足;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把优秀的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就是说,在外语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学也能促进外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外语教学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那么研究的领域对象就首先体现在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体验上,如对母语的掌握程度,方言在学习中的干扰和第二语言的掌握水平上。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都是要研究的方面。教学的内容和语言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从词汇、语音学或语法体系着手。对于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的研究,则体现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语言能力等方面。之后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策略和语言学习环境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结果,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各个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的关系,相互牵连。

通过研究,从比较系统的角度讲,由于语言功能语法的变化,语言的学习已经从形式转化到功能的学习,更侧重于信息的获取,主题的掌握,或文化价值的体现,着重强调情景教学法,交流法,功能性教学大纲,语言的交流等。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高科技集中型的教学方法,电脑教学数字教学电子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研究表明,最终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是真正的想要接受新的知识。我们把人体比喻成不同的信息体,只有愿意打开自身的信息开关,才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本身不取决于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内在。正如Chomsky所认为,‘…teachingshouldnotbecomparedtofillingabottlewithwaterbutrathertohelpingaflowertogrowinitsownway.?’教育不是用水装满瓶子,而是应该让一朵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绽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自觉地从主导地位回到辅助地位,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在学生的身上做更多的研究,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学习者的研究,可以从许多方面分析,年龄、性别、个性、学习动机、天资智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方面着手。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的主导地位变成服务者、向导、合作者、评估员、整合器、学习者和重要的研究人员。教师所需要掌握的是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并提高文学方面的修养,能掌握科技、数字、语言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关照不同程度的教学结果。研究的步骤中,对于学习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尤为重要。在做学习设计研究蓝图的时候,根据教学实情,至少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二是有什么样相关的数据,三是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最后是怎样分析结果。第一个层次是设计研究的整个结构,接着关注如何获得数据。收集数据和处理信息,能够通过直接观察法、采访的方式、调查的方式、实验的方式或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式获取。

现代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现代教学理念人文精神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a

数学这门学科是通过研究符号语言数量、图形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一系列知识。是人类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的学科,是人类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缜密逻辑推理,达到极致完善的境界,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人们的不懈追求,勇敢进取的毅志力。是各高级学科最基础又关键的课程,只有学好基础数学知识,才能对其它高精尖科学融会贯通,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秋科学生命力,因它具有慎密逻辑性,实用性和极致价值性,特别是中学数学正是打基础的教学阶段,很多科学家称数学学科为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密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养成逻辑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智商,培养情商以及逆商的教学关键环节。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调查结果使我纠结,状况是学生不主动学习数学,不愿动脑筋,找不到多种解题方法,把数学当成学习负担,作业也是应付或抄袭….等诸多不良状况,这结果值得我们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反思。如果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借助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演算的兴趣,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把学生引进知识大道上扶上马,再送一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反思中的领悟,结合教学新理念,浅淡几点我对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验。

一、改革考核学生成绩方式,摒弃陈旧的灌疏式的教学观念。

采用当今国际上新的教学理念,不是单纯地作数学教学工作,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这作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的一个具有挑战的课题,考核学生优劣,不单用他们的分数作为依据,更重要是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评定,教学效果好不好,也不是以考分为指标。老师应把人文教育融入数学知识教育中,将真善美教育渗透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手演算能力,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商(aQ),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例如在统计章节教学中,我将课安排在计算机房,用excel软件教会学生如何统计(人口,物品以及粮食统计等),认识统计概念,如何排序,如何算总和。学生们兴趣浓浓,教会他们亲手操作生活工作中息息相关的演算。

也给学生布置了分小组做中学生统计调查任务,并提交调查报告,推举代表上讲台演示演算过程,在这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兴致相当高涨,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带动不喜欢数学的同学,各施其责,共同努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执行意志力。在演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亲近了,从学生身上发现了亮点,课堂气氛很热烈,竟相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欲望更强了。数学知识真是成了学生们认识世界的一把密匙。

二、反思传统数学教法,拓展中学生的思路。

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抱着传统的数学教法固步沉封,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太宽,也太快。回顾传统的数学教法,首先就是老师先引进概念,全由老师步步分析例题,演算过程,再安排学生依葫芦画瓢,没有拓展学生思维,答案也是唯一的,这旧套路导致学生思路狭窄。以后无法适应社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单只是一种科学,更是为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工作的工具,服务于经济包括理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对家庭就能轻松理财,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我在上数学第一堂课,不直接进入课题,而是引入数学用途和目的媒体教学。人教社新教材数学更贴近生活,创设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引进圆周率的章节中,给学生介绍小小一个π用处很大,可以神奇地计算地球的周长、面积、以及球体积。以此类推园形或圆球的设计以及演算,用处非常大。激发学生学习圆周率相关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引入数学知识,彰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理论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数学有功不可没的作用。科学引导中学生运用数学的推算,归纳,总结以及推导,具有慎密的逻辑思维,不被良莠不齐的虚实信息所忽悠,做到心里有数,能判别真假,辩明是非。从某种意义上来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帮助。在课堂上讲述钓鱼的哲理故事,启导他们自己一能知道自己的短处,胜券才多把握;只看到别人的成就,而不知人家背后成功的原因,已输了一半;若此时不知检讨,只懂嫉妒或自怨自艾,那就输定了。数学有助于他们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中学生在探索路上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的解题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应该引导他们要用各种不同的渠道方法得出多种答案和结果,而且要教会他们运用现代媒体辅助工具进行解题,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经过反复实际动手操作,数学知识一生也不会忘记,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给他们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我们要重视学生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地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在他们自己用各种方法演算出来结果的时候,他们不禁欣慰兴奋,成功感油然而生,所以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利用新教育理念大胆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老师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所谓的纪律,安静地聆听已不再是当前教学新模式的要求,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演算方法,开启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练习口才。甚至需要老师骟情地把孩子们的热烈氛围调动起来,自由发言,团队竞争,甚至辩论,鼓励学生用图形,用数字,展示演算过程,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模式,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到,数学课也是那么人性化,那么温暖,那么需要团队精神,和相互交流和帮助。

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素质,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中,以炽热的教学热情,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这就是我们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在我们科学正确引导下,学生智慧花会开得更艳丽。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理念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但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陈旧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阻碍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阻碍了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以现代体育教学理念来革新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既符合学校教育形态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进入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新世纪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有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主要途径,它更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苏子为核心的目标,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

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健身,它兼有心理和社会功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中心,并与终身体育接轨。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体育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新时期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健身性,淡化教学内容的技术性和竞技性。

二、树立体育教学的发展观

树立体育教学的发展观,首先需考虑体育教学现代化。体育教学现代化是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选择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采用创新思维的理念来指导我们进行体育的改革与实践。因此,在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有远大的目标,也要有明确具体的阶段性要求,要在国家的统一要求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研究,大胆进行实验性教学,从中摸索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使学校体育教学走向现代化,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保障体育教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淬砺体育,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教育过程中溺爱现象严重,实施淬砺体育很有现实意义。挫折教育思想渗透进学校体育中所构建的淬砺体育思想。其主要观点是:1、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挫折耐受力。鼓励学生在挫折中学习、活动,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和实际能力,使挫折成为新的进步甚至成功的契机。2、鼓励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具备输得起的思想。3、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体育运动是磨练人的意志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有意识地把挫折教育思想渗透进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利用远足、竞赛、野营、跨越阻碍等活动,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可利用冒险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可利用“延迟满足”的手段来增强学生的耐受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的。但不要过多地故意设置挫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慎重把握挫折的难度,不能让学生尝试不到成功,这会挫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体育教学要适度对学生进行挫折耐受教育,培养他们具备现代人的良好素质。

四、教学目标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智力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人的智力至少包括8种,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可育之才。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应从自然、社会、文化、教育、生理、心理等角度出发,改革过分单一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将传授体育技术和强身健体的目标观念向多目标观念转化,帮助学生确立体育学习方面能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并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体育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运动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在体育考核和评价中,注重学习体育过程的评价与终结考核评价的结合,既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又注重学习的结果,既重视学生的体育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并重视学生的个体评价,依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考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考核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全体学生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存在“体育就是体质教育”的观念,不少学校把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仅仅归结为增强在校生的体质,只追求体育锻炼的一时效果,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的阶段性和近期效果观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提出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学应由阶段体育观向终身体育观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我国现试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教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终身体育联系密切、学生喜爱的项目;2、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有氧活动,如步行、跑步、跳绳、自行车、游泳等;3、学生走向社会后实用性大的健身项目,如健美操、太极拳、拳击、散手、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4、改造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同时,还可加大那些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又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的学时比重,使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也能独立坚持体育锻炼,成为终身体育者,并能自觉地引导身边的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从而倡导终身体育思想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总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以“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为依据,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以便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玉明:“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中国2教育,2004

[2]王利: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3

[3]段作章: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理论与实践

[4]张扬、徐艳: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

现代教学理念篇10

    一、快乐是评价德育好坏的一个标准

    边沁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的原理绪论》一书中指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2]边沁不但认为人的行为最深层的动机是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避免,而且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可以计算和比较的,这也是评价行为的道德好坏的标准,方法为:根据“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或不确定性”、“邻近或偏远”、“丰度”、“纯度”和“广度”这七个因素来计算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快乐和痛苦的值,最后分别“加在一起”后进行比较,如果“快乐的总值较大,则差额表示有关当事人全体或他们组成的共同体的、行动的总和的良善倾向;如果痛苦的总值较大,则差额表示有关同一共同体的、行动的总的邪恶倾向”。[3]

    边沁把快乐和痛苦拿来进行繁琐的条分缕析和简单的“称重计算”的处理办法使他的理论被很多人蔑称为“庸俗低贱”的“非道德学说”,这种带有情绪化色彩的批判并不能抹杀快乐主义的真理光芒。人的行为的深层动机是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避免,这一人性假设是符合人的生活经验事实的,心理学上对快乐的一系列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对多巴胺这种神经信息传递介质的研究也证明快乐是一种具有生理和心理基础的一种基本情绪和情感。既然快乐是“评价行为的道德好坏的标准”,快乐也必定是评价德育好坏的标准。因此,德育不应抑制学生的快乐,而恰恰应该帮助学生体验和追求快乐。快乐从性质上分大体可以分为感官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前者如可口的饭菜带来味觉的快乐,后者如科研成果带来创造的快乐。道德除了具有规范人类行为的工具性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能带给人一种合宜、名誉、光荣等精神的快乐,恰如有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4]这在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那里就是一种“高级需要的满足”。

    正如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这种“前锋”式的话语方式会招致“商榷”和“质疑”一样,快乐主义很容易被误解为与德育是格格不入的。历史上对快乐在教育学上的意义论述并不少,但通常限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如《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在论述“快乐的家庭教具”、“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快乐的智力培养”、“快乐写作”、“如何快乐地进行孩子身体的培育”等时,快乐是一个高频词,而在论及“怎样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和品质”时,斯宾塞未直接用快乐一词,重点论述的则是“自然惩罚”和“避免放大的惩罚”[5]。斯宾塞之自然后果法德育可以认为是令人“不痛苦的”,但说不上是令人“快乐的”。可见,人们通常认为应启发学生要快乐地享受求知和创造的学习过程,但我们对“享用性”德育和“快乐主义”德育这种提法则讳莫如深。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一种对德育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德育就是教育学生成为道德的人,道德即是遵守社会规范和为了他人牺牲自我,道德和德育因而与快乐都是“绝缘”的,它应该是一幅严肃或庄严的面孔。受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德育是一种重道德说教轻情感体验,重“艰苦”教育轻快乐教育的枯燥而没有实效的“填鸭式”德育。如果德育带给学生的主要是一种负担和痛苦,道德是绝不会被学生自觉自愿地内化为一种康德所谓的“内心的法则”的,即使学生会表面遵奉,也是基于恐惧而暂时“表现”出道德的行为,一旦明显的威胁解除,道德则被弃之脑后。

    二、德育应引导学生优先选择“精神上的、道德情操的快乐”

    尽管边沁对快乐的分类中包含了道德意义上的快乐,如“和睦之乐”、“仁慈或善意之乐”等,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和英国法律改革运动史上的先驱和领袖,边沁急于阐述的是其激进的政治理论和法律改革思想,因而他对道德理论的阐释是不充分的。边沁一方面强调共同体的最大幸福,一方面又认为“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利益”就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6]。可见,关于个人与共同体的利益如何实现一致性这一重要的道德问题,边沁用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就简单地给打发掉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既然个人具有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当个人的快乐和他人的快乐或共同体的“最大幸福”发生冲突的时候——这种情况是经常存在的——个人将如何选择?这即是道德上之利己与利他的冲突问题。正因为边沁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他的功利主义被很多人看做是实质上的利己主义,其快乐主义也被很多人误解为庸俗的享乐主义。

    为了进一步完善功利主义理论中的快乐主义思想,穆勒在其代表作《功利主义》中继承边沁快乐主义的同时否定了边沁对快乐量的处理办法,主张快乐不仅有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差别,人们应该而且一般总会首先挑选“精神上的、道德情操的快乐”,“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要强”,“功利主义作家在总体上总是把永恒性、安全性、价值性等精神上的快乐置于肉体快乐之前——即,与其说是偶然的优先,不如说是它们内在的本性……认识到有一些快乐比另一些快乐更值得向往,更具有价值这个事实,是与功利主义的原则相一致的”[7]。穆勒把这种优先挑选“精神上的、道德情操的快乐”的动力诉诸人类“超拔于动物”的“骄傲”、“高贵感”、“高级官能”等,他相应把“人类的良知”这一“我们自己心灵的主观情感”看做是“道德的终极约束力”,并认为“这种情感的确存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在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也会变得强大”,“随着人类进一步消除野蛮的独立状态,这种联系会更加紧密”[8]。可见,穆勒试图用“高贵的社会情感”,“精神上的、道德情操的快乐”来化解快乐主义中利己和利他的冲突问题。不过,穆勒自己也承认,“享受高等情感的能力,在大多数人的人性中是像一株脆弱的植物”,“大多数个体的这种情感在力量上都比他们的自私感要弱,并常常缺乏这种情感”[9]。穆勒于是又提出,“如果我们假设现在把这种(社会)统一感教导为一种宗教,所有的教育、制度和舆论理论力量都支持它,就像曾经的宗教事件一样,通过传授和实践使每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都围绕它,那么我认为任何认识到这个概念的人都不会为这种‘幸福道德’的终极约束力的充分性而担心”[10]。

    可见,穆勒既认为人固有“高贵的社会情感”和优先选择“精神上的、道德情操上的快乐”这种天性的“种子”,同时又认为制度、教育、舆论等外在力量是使这种天性的种子得到进一步培育从而得以发展壮大的外部条件。毋庸置疑,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高贵的社会情感”,引导学生优先选择“精神上的、道德情操的快乐”的重要力量。鉴于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和批判,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让德育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生活性”、“活动性”等理念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改革趋势无疑是积极的。但对快乐的狭隘理解使很多德育课堂和德育活动有蜕变为“快乐大本营”的危险趋势。深入地讨论道德问题被一律看做是传统道德说教的延续,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心理负担,因而是和快乐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的。传统德育把道德说教当做“正餐”,把快乐当作“饭后甜点”;今天的德育则把活动和快乐当作正餐,道德变成不得不囫囵吞下的“枣子”。这与古典功利主义倡导的快乐主义思想其实是不相容的。边沁之评价行为道德好坏的标准是快乐和痛苦的“差额”,可见,快乐主义并不否认道德是和痛苦相伴的。人固有趋乐避苦的自然欲望,当个人的快乐和他人的快乐或社会“最大幸福”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人按照道德的要求放弃或部分放弃自己的快乐的确是令人痛苦的,只不过最终而言优先选择道德情操的快乐大于优先选择一己私利的快乐,或者说违反道德的痛苦大于放弃个人快乐的痛苦,因此这种包含着痛苦的道德行为总的来说仍然是快乐的,因而是值得向往的。因此,学校德育不能回避痛苦,而应充分利用痛苦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并切身的体验优先选择精神上的、道德情操的快乐比优先选择纯粹利己的快乐于人于己都会更加快乐这一道理。

    三、德育要对快乐进行道德的检验和发展

    穆勒对快乐的质的论述看起来似乎让快乐主义能经受住道德的考量,然而相较于边沁对快乐的量所进行的精细计算,穆勒让自己陷入了另一个悖论中:如何对快乐的质进行检验。穆勒对此并非没有解释,他明确提出:“检验质的规则与检验量的规则不同,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习惯、并能进行很好比较的人所感受到的优先性才能作为质的检验。”[11]这恰恰是穆勒的问题所在。具体的个人在经验上总是不同的,因此在质和量上都很难进行评价,如果说一个周游列国的知识分子在道德经验上一定比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丰富或具有价值上的优越性——很多人可能会默认这一点——这是有违平等待人的道德观念的,与边沁之“每个人被算作一个,没有人能多于一个”的格言也是相悖的。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经验丰富、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习惯、并能进行很好比较的人”,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现实的具体的人,则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上述困境:如果将其合理地理解为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和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的辩证统一,则可化解上述难题。单独的个人可能并不一定代表着文明的方向,但若干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汇聚而成的人类文明总体上则是不断前进的,这正是因为人类在历史的经验中总能通过自我观察进行集体意识层面的反思和比较,从而优先选择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法则的道德情操的快乐。可见,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的道德标准是存在的,它是人类历史积淀而成的,德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在于利用道德标准对快乐进行质的检验,培养学生高贵的社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尽管穆勒认为快乐存在质的差异,也存在检验质的标准,同时也认为应该优先选择道德情操的快乐,但他对道德的论述是存在矛盾的。穆勒一方面指出,“正义是一切道德最主要、最神圣、最具有约束力的部分。正义是某类道德规则的名称,这类规则更为关注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道德就是保护个人不受别人的伤害、保护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这样的道德是人们牢记于心的道德,是人们最想通过语言和行为公开表达出来、加以实施的道德……也正是这些道德原始地构成了正义的义务”[12]。另一方面,穆勒又批判了伦理作家“用一种不加选择的表达方式”把“道德义务”分成了“完美的义务”和“非完美的义务”。他认为,“用哲学法理学家更为精确的语言来说,完美义务是这样一种义务,根据它某人或者某些人就拥有一种相关的权利;不完美义务是道德义务,它不给予任何人以权利……这种区别与正义同其他道德义务的区别是一致的”[13]。可见,穆勒既认为正义是最基本的道德,又认为正义已经从道德的范畴中分离出来,具有一种类似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强制力量,我们有义务遵守,同时也存在“某人”或“某些人”(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公共力量)有权利要求我们遵守;而道德则不赋予任何人以权利对其他人做出要求,换句话说,道德对行为主体而言不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是一种可以自由行使的权利。这里的权利是在文化语境下使用的,“权利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当人们说某人享有权利时,是说他享有或拥有某种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其他人负有不得侵夺、不得妨碍的义务”[14]。

    可见,穆勒和边沁的理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尽管这有悖道德的规范性特质,但对学校德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区分道德的两个基本层次,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义务道德和权利道德,前者是个体的一种义务,是必须遵守的,不可违背(类似穆勒的正义);后者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权利,可以对是否履行或如何履行进行选择,他人无权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可见,道德具有规范性和发展性两种特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应给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但发展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它要以基本的规范为根据。因此,德育应该合理界定两类道德的界限,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义务道德内化为“内心的法则”,并据此对快乐进行道德的检验;另一方面在权利道德的范畴则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积极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和讨论,对既定的道德标准进行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