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5:06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1

贵州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建设生态文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与环境条件,可供人们游览、休闲和进行科研教育、文化体育等活动,并按照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地域。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和在森林公园内游览、休闲以及进行科研教育、文化体育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是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性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公园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保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森林公园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公园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森林公园管理工作。

第六条 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七条 在森林公园保护、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森林资源状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并与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九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可以申请设立森林公园;利用集体所有或者个人承包的森林、林木、林地及其他土地设立森林公园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森林公园分为部级、省级、市州级、县级森林公园。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森林公园或者使用森林公园名称。

第十一条 设立森林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面积在70公顷以上,森林覆盖串在65%以上;

(三)森林、林木、林地及其他土地权属清楚,林地界线明确:

(四)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和技术、管理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立市州级森林公园,面积应当达到80公顷以上。

设立省级森林公园,面积应当达到100公顷以上,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应当达到国家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二级以上标准。

设立部级森林公园,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执行。

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省级、市州级、县级森林公园,申请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图表、照片、音像制品等视听资料;

(二)林木和林地及其他土地的权属证件;

(三)与拟设立森林公园涉及森林、林木、林地及其他土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签订的合同或者协议。

第十三条 申请设立省级、市州级森林公园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报告及有关资料之日起15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市、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15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20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设立县级森林公园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报告及有关资料之日起15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市、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市、州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20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对不具备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森林公园需要合并、变更隶属关系、改变地域范围的,申请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合并、变更合同或者协议;

(二)地域范围调整的图纸。

森林公园合并、变更隶属关系、改变地域范围并具备下列条件的,应当按照第十三条的规定作出准予决定:

(一)符合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符合所定级别森林公园相对应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

第十五条 以国有森林资源为主体设立的森林公园,其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依法流转的,应当由国家规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招标方式进行。其中涉及国有土地出让、转让或者改变土地用途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在森林公园内申请设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应当征求批准设立森林公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七条 森林公园设立后,由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委托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负责编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报批准设立森林公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在森林公园设立之日起18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批准。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因保护、开发和建设确需对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八条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查阅。

第十九条 森林公园的各项建设应当符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需要征、占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等相关审批手续。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环境和森林资源。需经有关部门验收的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条 森林公园内的居民新建、改建住宅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新建住宅应当在统一规划的居民点内建设。

第三章 资源保护

第二十一条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负责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森林公园管理组织保护森林资源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在森林公园内不得修建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重点景区和景点周围,除必要的保护和辅助设施外,不得修建其他工程设施。

第二十三条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设立义务消防组织,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器材,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第二十四条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森林公园内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加强对森林公园内濒危、珍稀和具有独特观赏、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定期组织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对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设立保护地带或者设置保护设施。

第二十六条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报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森林公园内的古树、大树、名木、古建筑、历史遗迹等进行鉴定,编号登记,建立档案,设置保护设施,并挂牌宣传。

第二十七条 在森林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需要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应当征求森林公园管理组织的意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

第二十八条 在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应当向森林公园管理组织提出申请和活动方案,经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同意,并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搭建的场景设施,应当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拆除,恢复场地原貌;场景设施需长期保留的,其建设应当符合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九条 在森林公园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环保、卫生等相关手续,按照森林公园的统一规划经营,并服从森林公园管理组织的管理。

经营者应当与森林公园管理组织签订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条 经营者应当在森林公园管理组织的指导下,依法做好其经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 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设置游览路线、卫生、环保设施、森林防火、安全警示等标识。

第三十二条 经营者应当在危险地段和游客可能遭受伤害的区域设置安全保护设施和警示标识,对危害安全、影响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燃料、包装材料等物品应当在明显位置设置禁用标识。

经营者应当对经营设施等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十三条 鼓励森林公园培育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游览观光价值和综合功能。

第三十四条 森林公园可以收取门票,其收入应当主要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收费标准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有条件的森林公园可以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三十五条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根据生态承载力、安全等因素确定游客接待容量。

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旅游旺季疏导游客方案。

第三十六条 在森林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坏花草;

(二)乱扔垃圾;

(三)采挖花草、树根(兜);

(四)污损、损坏林木及其标识、公共服务设施、设备;

(五)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蜡纸烛、在非吸烟区吸烟;

(六)乱搭乱建建筑物、构筑物和乱拉乱接电源线;

(七)新建、改建坟墓;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七条 在森林公园内从事导游工作,应当经森林公园管理组织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批准设立森林公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撤销设立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

(一)主要景区的林地被依法变更为非林地的;

(二)未依法变更隶属关系或者流转经营权的;

(三)不能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保护森林资源义务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经批准设立森林公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依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在森林公园内开展影视拍摄、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搭建的场景设施在活动结束后未及时拆除,影响场地原貌恢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未在危险地段和游客可能遭受伤害的区域设置安全保护设施或者警示标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改正,可处以5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项至第(五)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另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森林公园设立的意义设立国家公园,其主要的意义和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三大方向: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

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类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另外,还有部级的湿地保护区、国家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等。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2

湿地是“地球之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的“艳遇”,春天里的西溪湿地就有。

在它最绚丽的时节,随着荡漾的水波驶进密林深处,驶过的每一个转角,拐入的每一条汊道,都能享受这般美感。

201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定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口号是“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据悉,2012年,湿地公约对湿地与旅游给予特别关注,就是要研究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它可以调节气候,使气候温和湿润,还能够分解净化污染物,有着“排毒”、“解毒”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浙江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从调查情况来看,浙江省湿地总面积为246.8万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其中天然湿地为80余万公顷。

据悉,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建有多个与湿地有关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还不断推进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并通过中国湿地博物馆等窗口,不断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

2011年12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如今,整个浙江都要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我省的湿地。

5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条例旨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此明确了各级、各行业的管理权限,并规定了对破坏湿地行为的查处办法。

湿地立法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导致了一些区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

“总体来说,我省天然湿地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质量也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杭嘉湖地区这种情况比较突出,尤其是嘉兴。”浙江省林业厅森林资源保护处的工作人员表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介绍,滩涂围垦和填埋是造成海岸滩涂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浙江人多地少,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趋紧缺,为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少数地方不断进行着滩涂湿地资源的围垦与湖泊湿地的填埋侵占。

水质污染也是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源增加了不少,而湿地成为了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

外来生物入侵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的另一大原因。据调查,我省湿地的有害植物达18科36属47种,其中以水葫芦、加拿大一枝花等为主。东部沿海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引种了互花米草后,这种植物迅速在沿海滩涂蔓延。凡有互花米草生长之处,芦苇、盐地鼠尾栗等乡土植物都被驱逐殆尽,甚至连适应能力极强的大米草也难以与其竞争。

此外,过度渔猎也造成了湿地质量下降、功能退化,使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

很多专家呼吁,要保护好我省现有的湿地,必须出台一部专门的法规。因此,我省湿地保护地方性立法迫在眉睫。

“条例的制定履行了国际公约,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对《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作说明时指出,1992年我国加入了《拉姆萨尔湿地国际公约》,目前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规定分散于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为解决湿地保护无法可依窘境,先后有近20个省、自治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湿地的保护力度,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协调湿地保护部门、兼顾各利益当事人来共同保护我省现有珍贵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的制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减少和杜绝高强度的湿地开发,遏制天然湿地持续下降的现实需要。”楼国华说。

法律细数破坏行为

为了严禁破坏行为,条例对湿地内不能从事的活动,一一列明。

比如,擅自开垦、填埋湿地的,处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在湿地中擅自采集野生植物,捡拾卵蛋,或擅自猎捕野生动物的,也不被允许。

在湿地中捕鱼也不被允许。条例指出,禁止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条例还明确禁止向湿地投放有毒有害物质,倾倒固体废弃物或者擅自排放污水。

如果在湿地内从事生产经营、观赏旅游、科学调查、研究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已经影响湿地生态功能或者对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的,由有关湿地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根据情节轻重处2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旦予以立法,湿地将得以有效保护。

就拿西溪湿地来说,自《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旅游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景区品质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间,景区共查处偷捕、偷钓鱼90余起,查处偷摘果实10余起,对违章建筑、违法破坏绿化行为也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了查处。针对破坏景区管理的行为,强化整治。对黄牛票、黄鱼车、无证摊贩等扰乱市场的行为,予以驱赶和取缔查处;对无明码标价、占道经营等行为予以查处和通告。目前,公园内偷捕偷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已经杜绝。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条例明确,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规定,湿地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依法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在草案审议过程中,有的部门和专家提出,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通过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湿地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和谐发展。为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条例规定,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必须是面积在20公顷以上。此外,还要具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在本省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中任意一个条件。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3

一、学前教育立法中的权利类型

在学前教育立法领域,权利类型主要有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受教育权、学校办学权和教师教学权等。其中,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是与受教育权相对应的基本教育权,而学校教育权和教师教学权则是基本教育权衍生的权利[3]。在《草案》中,以上权利都在具体条文中得以体现。例如,《草案》第7条规定了国家教育权、第8条规定了家庭教育权、第9条规定了社会教育权等。值得指出的是,国家教育权带有明显的“权力”特征。之所以将权力与权利的冲突放在一个维度分析,是因为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利的冲突是自权利和权利理论产生以来讨论最多的权利冲突,应该将两者的关系界定为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4]。这样的处理可以更好地防止“权力滥用”,切实保护公民和其他相关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学前教育立法中权利冲突的主要表现

本文尝试将学前教育立法中的主要权利冲突归纳为九种类型,其中前七种属于权利之间的冲突,后两种属于权利内部的冲突。

1.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的冲突

一方面,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冲突表现在国家举办公办幼儿园和社会举办民办幼儿园的利益冲突上。学前教育的总体规模是有限的,任何一种类型幼儿园的规模扩张就意味着其他类型幼儿园的规模缩减。《草案》第6条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政府主导,以政府举办为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在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公办园占比原则上达到5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儿童达到80%,同时要求小区配套幼儿园只能举办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草案》则进一步提出小区配套幼儿园只能举办公办园,这意味着公办园在园儿童的占比将进一步增长。但是,对于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来说,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扩张就意味着民办幼儿园的规模缩减。

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冲突表现为国家财政对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不同支持力度上。在一定时间内,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是相对固定的,并通过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公办园和民办园。《草案》第63条第2款提出,各省要制定并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补助标准。这就意味着政府财政将按照不同标准分配到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另外《草案》第64条专门提出政府应当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草案》没有提及对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助或支持。

2.国家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冲突

国家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冲突表现在国家对于学前儿童在家教育的态度上。2019年,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3.4%,远远超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发展目标。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还有部分监护人是希望让学前儿童在家教育的。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不带有强制性,这就需要国家为这部分监护人提供在家教育的支持。这其中既包括针对监护人的教育支持,也包括为在家教育的学前儿童提供必要的教学、场所和机会的支持,例如定期组织在家教育的学前儿童进行集体活动。

国家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冲突还表现在政府与部分学前儿童监护人在学前教育理念上的冲突上。例如,《草案》第39条第1款规定,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但根据笔者在全国的问卷调研,仅有6.5%的监护人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

3.国家教育权与幼儿园办学权的冲突

国家教育权与幼儿园办学权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办学自主权的范畴确定。政府如果对幼儿园内部事务介入较多,就会导致幼儿园办学自主权的缩减。《草案》中规定政府对幼儿园监管的条文非常多,例如第6章具体规定了各个政府部门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收费管理、信息公示、督导问责、质量检测等管理内容,但是对于幼儿园内部经费、人事、工资、职称、教学等办学自主权相关内容却没有提及。

4.国家教育权与教师教学权的冲突

国家教育权与教师教学权的冲突表现在工资待遇上。笔者在全国的问卷调研显示,57.03%的学前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收入,只有5.9%的学前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根据《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学前教师当然属于教师,但是学前教师的平均工资一般和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差距非常大。《草案》对于学前教师的工资收入没有提及具体的标准或者参照,这很有可能使得学前教师低工资的现象一直持续,并继而影响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国家教育权与教师教学权的冲突还表现在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上。笔者调研后发现,当前我国公办幼儿园编制紧缺问题极为严重,甚至有的公办幼儿园仅有园长一人有编制。因此,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的问题如果要得到根本解决,就意味着《学前教育法》必须在编制和经费问题上有重大突破。

5.社会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权利冲突

社会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冲突表现在社会能否为学前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其所希望的教育环境、教育场所和教育机会上。例如,社区能否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场地,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能否对学前儿童提供公益服务等。对于社会有关机构来说,学前儿童监护人的这些要求可能会增加自身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从而形成两者间的权利冲突。

社会教育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冲突还表现为部分民办幼儿园的高收费与监护人追求性价比之间的冲突。例如,对于当前人民群众意见较大的“入园贵”问题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入园都贵,而只是一部分高收费的“贵族”“豪华”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草案》在第27条专门设置了逐利限制条款,试图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导向,避免其沦落为营利的工具。

6.幼儿园办学权与家庭教育权的冲突

幼儿园与监护人的权利冲突主要表现为在园儿童监护人能否参与幼儿园的内部治理。很多幼儿园办园者担心学前儿童监护人过度参与幼儿园内部事务,会影响幼儿园负责人的决策。但作为在园儿童监护人,则期望能在幼儿园的内部管理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影响幼儿园的决策、监督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因而形成两种权利的博弈。

7.幼儿园办学权与教师教学权的冲突

幼儿园办学权与教师教学权的冲突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出于便于管理的考量,幼儿园希望能通过内部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甚至进行奖惩,而学前教师则希望能有一个更加开放、宽松和人性化的管理空间。同时,在工资待遇、聘用合同等方面,两者都容易产生利益的差异,从而导致权利的冲突。例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为了规避《劳动法》第20条用人单位必须和连续在本单位工作十年以上人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就在教职工工作未满十年时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再如,还有部分优秀学前教师被其他幼儿园高薪挖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办园。

8.国家教育权内部的权利冲突

在国家教育权等权利主体的内部,也存在着权力冲突的现象。这种权力冲突,一方面表现为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的权力竞逐与义务规避;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同级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冲突。例如,有的政府部门希望扩展自己在学前管理方面的权限,而有的政府部门则希望推卸自己在学前管理方面的职责,因而引发国家教育权内部的冲突。这次《草案》将0—3岁早期教育排除在学前教育立法之外的部分原因,很可能是《草案》试图通过回避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利益博弈,避免《学前教育法》立法中途夭折。

9.学前儿童内部的权利冲突

即使在学前儿童内部,也存在着受教育权的冲突。首先,《草案》第2条将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界定在3周岁到小学前,这就意味着0—3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空间受到了挤压。而如果将0—3岁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学前教育法》的范畴,又可能影响3岁到小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其次,笔者在全国的问卷调研显示,88%的监护人希望将孩子送到公办幼儿园,这与我国当前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尚不足全部在园儿童总数50%的现状是冲突的,势必会引发受教育权的内部竞争。最后,残疾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需要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多或者更特殊的保障。但是在学前教育经费总额有限的情况下,对这些少数群体的学前教育倾斜性投入,势必削弱多数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保障程度。从目前的《草案》看,对上述两个群体的倾斜性保障尚缺乏实质性的规定。

三、学前教育立法中权利冲突的原因

在学前教育立法中,权利冲突是由主体多元性、资源有限性、价值多维性和程序缺失性等原因导致的。

1.主体多元性

权利冲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主体的多元性,学前教育立法中的权利冲突也不例外。学前教育立法涉及政府、社会、监护人、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等众多的法律主体,这些不同的法律主体在学前教育立法中既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但也会因为两种权利在某一竞合领域的利益竞争而引发权利的博弈。

2.资源的有限性

学前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权利冲突最为直接的原因。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学前教育的规模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个主体都希望在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中获得优先权或者倾斜性的支持,必然会引发权利的冲突。

3.价值的多维性

除去利益的因素外,学前教育立法相关主体对于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多维性也是引发权利冲突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人认为应该对残疾儿童给予更多的倾斜性优惠,还有人则认为大多数普通孩子的学前教育质量更应该优先予以保障。

4.程序的缺失性

还有一些权利冲突的原因是程序的缺失性。例如,《草案》第5条规定了学前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实中却经常出现学前儿童监护人对入园规则不公平、不透明的异议引发的权利冲突。所以,程序性正义如果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相关主体实体权利的实现,从而引发权利冲突。

四、学前教育立法中权利冲突的衡平

1.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为衡平前提

过去十年,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学前三年毛入学率方面,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85%。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面临最大的任务是质量和公平,即不仅要让学前儿童有学上,还要保证他们接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学前教育。如果前十年学前教育规模的增长更多依靠经费的投入,那么当前质量和公平的提升则要求学前教育立法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破解学前教育改革的困难和顽疾。

2.以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护为衡平核心

学前教育立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保证学前受教育权的实现。所以,解决一切权利冲突都必须回归到问题的原点,即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如何得到更好的保障。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护不仅仅要保证他们获得入园机会的权利,更要保证他们获得高质量学前教育和公平学前教育的机会。

3.以国家发展的战略视野为衡平关键

面对学前教育立法的众多权利冲突,还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视角分析问题。首先,学前教育对于提升全社会公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研究早已证明学前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大作用。其次,学前教育的发展涉及社会的安全稳定、民营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甚至有可能通过影响二胎生育率进而影响国家的人口结构,所以必须以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视角处理学前教育立法中的相关矛盾和冲突。最后,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有国际视野。例如,当前0—6岁托幼一体化是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草案》放弃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值得商榷。

4.以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为衡平基础

学前教育立法是教育领域的立法,所以不仅要遵循立法的基本规范,更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视人的身心发展基本规律。例如,在学前教育立法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学前儿童监护人希望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学习小学的教学内容,但是立法必须旗帜鲜明地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从根源上消除教育功利化的基础。

5.以学前教育的制度设计为衡平方法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4

>>城市旧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初探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湿地公园驳岸施工工艺初探城市湿地公园与文化景观提升北戴河旅游餐饮业发展策略初探老公园的改造提升探讨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初探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保护措施初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初探浅议旧公园综合改造提升公园景观品质城市纪念性公园改造初探湿地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游太湖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营造走进宝应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赏晚霞湿地公园画记西湖湿地公园简介浅谈临沂人民公园提升改造设计理念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1、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水文条件

北戴河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项晶,刘洋,卜梦磊等.北戴河地区鸟类环志及生态调查[J].野生动物调查,2006,27(3):28-31],具湿度较大,气候宜人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北戴河地区主要由戴河、新河构成水网系统。其中新河位于北戴河地区东部,全长15公里,而北戴河湿地公园位于新河入海口处。

图1-1北戴河湿地公园与新河的区位关系

地形地貌特征

北戴河滨海地区滨海湿地是我国较为典型的砂质海滩湿地分布区[许国辉,郑建国.砂质海岸与淤泥质平原海岸的生态型保护研究[J].地学前缘,2001,8(2):20],其主要的湿地类型为砂质海岸湿地、湖湿地、岩石性海岸湿地、河口湿地、浅海水域与人工湿地[谷东起,付军,夏东兴.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类型及其生态脆弱性[J].海岸工程,2005,24(4):35-41]。北戴河湿地公园所在地属河口湿地类型,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谷东起,付军,夏东兴.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类型及其生态脆弱性[J].海岸工程,2005,24(4):35-41]。

生物资源概况

北戴河地区因适宜的气候及丰富的地形地貌条件,拥有丰富动物资源,其中鸟类资源最为丰富,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达68种[项晶,刘洋,卜梦磊等.北戴河地区鸟类环志及生态调查[J].野生动物调查,2006,27(3):28-31],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白鹳、白尾海雕等12种。北戴河属于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中的重要生态节点[陶宇,葛岩,金龙荣.北戴河观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2):56-77],是世界著名的观鸟胜地。

植被资源方面,现场植被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熊瑶,杨云峰.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湿地恢复与利用探讨——以秦皇岛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园规划设计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175-179]。现场调研分析可知,植被大体可分为刺槐、紫穗槐等为主的盐生防护群落,海边紫穗槐、桂香柳、芦苇为主的海边沙生植物群落,以及刺槐、杨树、芦苇、碱蓬草为主的盐碱沼生植物群落三大类。

2、北戴河湿地公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北戴河地区湿地植被受到破坏、水体污染、城市建设用地侵蚀湿地面积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北戴河湿地公园的所产生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效益,作为北戴河生态网络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其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生态系统不完善,生物迁徙廊道濒临断裂

湿地公园中部被南北向滨海大道拦腰切断,大大降低了新河生物廊道的生态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循环与食物链结构[关华.道路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应用生态廊道设计降低生态冲击的新观点[J].生态经济,2006(1):112-116],甚至对物种的迁徙和繁殖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滨海大道对湿地公园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噪音影响、边坡生态基质不良造成的生态复育困难、沿路河川径流水质污染以及道路日常维护及管线维护所产生的人为干扰[关华.道路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应用生态廊道设计降低生态冲击的新观点[J].生态经济,2006(1):112-116]几个方面。

(2)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劣

新河自西向东贯穿北戴河湿地公园,该河主要由雨水径流产生,上游部分用水量也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李永刚.浅谈秦皇岛戴河、新河水系连接工程对新河水质的改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由于受到上游污水及河道淤积及上游来水不足等影响,新河水质已由原来的Ⅰ类水下降为Ⅴ类水[李永刚.浅谈秦皇岛戴河、新河水系连接工程对新河水质的改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水质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该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加之湿地公园南侧河道附近结合原有鱼塘改建的三处宾馆所产生的影响又给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的湿地公园带来新的生态安全隐患。

(3)湿地公园未能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

现有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分割采用铁丝网隔离的方法以期达到鸟类保护的目的,但这种简单分隔的方法只能控制人类进入到保护区域,而简单的消极保护并不能使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达到最大化。

二、北戴河湿地公园提升策略

由于环境日益恶化,适宜鸟类生存的环境逐渐呈现单一化、破碎化现象,加之乱捕滥猎现象严重,生物数量逐年下降。作为东北亚鸟类迁移廊道的重要节点与著名观鸟胜地之一,保护该区湿地生态环境并协调人地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珍稀鸟类保护具有意义。以下就从六个方面对北戴河湿地公园的提升改造策略进行阐释。

1、完善系统,建立廊道

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2]。北戴河湿地公园南北纵向被滨海大道贯穿,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现状生态斑块破碎化严重,生态联系较弱等环境问题重点建设新河入海口湿地生物流联系廊道,并采取景观化措施,降低道路产生的负面影响[关华.道路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应用生态廊道设计降低生态冲击的新观点[J].生态经济,2006(1):112-116],加强东西两侧湿地物质交换。同时,适当调整现有鸟类保护区范围,将位于鸽赤路北侧的鸟类博物馆纳入规划范围。在调整了湿地保护范围之后,东西向生态廊道最宽处为859米,根据不同生态保护需求与廊道宽度的关系,将新河入海口湿地公园划分为下表三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控制人为活动对该种类型区域的干扰程度。

表2-1不同廊道宽度与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图2-1利用景观化的手法降低人工设施对湿地公园产生的负面影响

2、控污降污,增强自净能力

新河水源主要以雨水径流为主,而污染源头正是新河上游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提倡绿色农业生产,降低新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贾蕊、陆迁、何学松.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59-63],从源头控制污染,是保证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的必要条件。

其次丰富水体形态增强水体自洁能力,建立完善的水体自净系统,合理布局表流湿地[崔丽娟,李伟,赵欣胜,等.表流湿地不同植物配置对富营养化循环水体的净化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2):81-86]与潜流湿地[杨墩,徐丽花,周琪.潜流式人工湿地在暴雨径流污染控制中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34-336]等,能够较大程度改善现有湿地生境。另外适当增加河道两侧植被宽度也能够较高提升水体自洁能力。研究证明,在相似的河流系统中,保证宽度在80米至100米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可减少50%至70%的沉积物[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2]。

图2-2河道两侧保证宽度80米至100米植被示意图

3、防风固沙,稳固海岸

在沿海建立以综合防护林体系为主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海岸防护林,起到阻挡海风、海雾,降低土壤侵蚀程度[赵忠宝,何鑫,耿世刚,等.秦皇岛市土壤侵蚀的特点、原因及保护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8-32],增加降水,调节气候的作用。现场防护林配置基干林带建议以抗海风、海雾的黑松和耐沙的刺槐、桂香柳、旱柳为主。设置宽度为50米的半开敞型林带,林带透风系数为0.5[杨学军,郭立冬,唐东芹.基于数值模拟的防护林规划设计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3):204-217]。

4、丰富湿地生境类型,满足多样诉求

对区内河道及地形进行适当改造,使岸线更为丰富,并适当增设岛屿,增大空间异质性[贾久满,郝晓辉.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1877-1879],同时适当调整植被空间形态,满足不同种类的鸟类对于栖息地的要求。

图2-3湿地公园植被空间规划示意图

植被方面坚持“保护现状生境,重现滨海生态”总原则。尽可能保留保护现状植被,并适当加以梳理,利用本地适种的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群落[曾宪峰.秦皇岛植被概况及植被区系[J].唐山师专学报,1998,20(5):48-49]进行配植,突出滨海植被独特的景观特色。选取沿海适种的沙生草甸、灌丛,辅以乡土天然植物群落丰富现有生境[李树华主编.园林种植设计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08-212],并以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及柽柳灌丛进行配植,形成较为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另外为满足多种生物种类生态需求宜采用乔灌草复合结构的廊道,并适当增加阔叶树的比例[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2]。

最后安全静谧的栖息地是优良鸟类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在鸟类栖息地外侧设置景观化防护缓冲区域,降低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程度。

5、和谐共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针对游客及市民,建立多样化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媒体、节事活动,宣扬生态保护知识及意义,提升全民保护意识,增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重塑并加强湿地与人之间和谐互惠关系,减少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空间掠夺和负面影响,施加正面影响,实现人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和物质交换的良性循环。

另外防微杜渐,杜绝违法违章侵占和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对破坏行为制定必要的教育处罚措施。

6、分级保护,适当利用

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湿地景观,根据湿地生态系统敏感性及受干扰程度,将湿地保护区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湿地生境核心保护区、湿地生境缓冲区与湿地生境协调区。针对湿地生境保护区应根据鸟类保护区需求、生态廊道宽度、河岸水土保持宽度三个因素,结合现状地类资源确定湿地生境核心保护区的范围。

核心保护区以恢复和再造湿地生境为主,吸引各类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禁止游人进入。湿地生境缓冲区即湿地展示区,该区将现状鱼塘还原为湿地生境后,以自然景观配置少量木栈道、观鸟屋等非永久性景观设施,允许少量观光活动。作为游人的主要游览区——湿地生境协调区应改造提升现有人工设施和环境,以绿地为主,允许建设少量必要的旅游设施与文化教育设施。

图2-4木栈道及观鸟屋意向图[拍摄于香港湿地公园。]

结论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案例作为北戴河区域生态网络建立的示范点,对同区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日益脆弱的生态系统面前,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在不经意间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唯有审慎科学的规划建设,平衡保护、发展与利用的关系才能够降低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资源可持续的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蔡岩红.40条入海河流断面检测结果出炉——超6成入海河流水质皮肤接触不适[n].法制日报,2012.08.03(006)

[2]俞孔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途径在生物保护规划中的应用[a].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47-156

[3]蒋琛,于兰军.生态敏感性分析在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以秦皇岛西部滨海地带概念性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09.01,1-7

[4]贾俊秋.河北:北戴河湿地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J].燕赵都市网,[2011-03-29]./detail/2011329/79132.htm

[5]项晶,刘洋,卜梦磊等.北戴河地区鸟类环志及生态调查[J].野生动物调查,2006,27(3):28-31

[6]许国辉,郑建国.砂质海岸与淤泥质平原海岸的生态型保护研究[J].地学前缘,2001,8(2):20

[7]谷东起,付军,夏东兴.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类型及其生态脆弱性[J].海岸工程,2005,24(4):35-41

[8]陶宇,葛岩,金龙荣.北戴河观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2):56-77

[9]熊瑶,杨云峰.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湿地恢复与利用探讨——以秦皇岛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园规划设计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175-179

[10]关华.道路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应用生态廊道设计降低生态冲击的新观点[J].生态经济,2006(1):112-116

[11]李永刚.浅谈秦皇岛戴河、新河水系连接工程对新河水质的改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12]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2

[13]贾蕊,陆迁,何学松.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59-63

[14]崔丽娟,李伟,赵欣胜,等.表流湿地不同植物配置对富营养化循环水体的净化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2):81-86

[15]杨墩,徐丽花,周琪.潜流式人工湿地在暴雨径流污染控制中应用[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34-336

[16]赵忠宝,何鑫,耿世刚,等.秦皇岛市土壤侵蚀的特点、原因及保护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8-32

[17]杨学军,郭立冬,唐东芹.基于数值模拟的防护林规划设计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3):204-217

[18]贾久满,郝晓辉.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8):1877-1879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蛄河;湿地;保护;生态;经济

1通化蛄河湿地公园概况

通化蛄河湿地公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乡和英额布镇境内,即北起四棚乡头棚村,南至英额布水库,蛄河从北至南贯穿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3′24″~125°37′02″,北纬41°43′44″~41°55′50″,公园总面积2055公顷。该湿地公园原始森林沼泽湿地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其地貌风管、高山森林景观以及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蛄河属于鸭绿江水系、浑江流域,为浑江一级支流、鸭绿江二级支流,是通化县的母亲河,是全县人民主要的水源地。

2通化县湿地公园特征分析

2.1气候特征

该湿地地处温带,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风且干燥;夏季降水多,气温较高;秋季凉爽温和;冬季干燥且气温寒冷。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6.5℃,年极端最高气温35.7℃,年极端最低气温-42.5℃。全年降水相对较为平均,平均日照时数2514.2小时,无霜期115~160天。

2.2地貌特征

湿地公园最低海拔430m,最高海拔1040m,地形受龙岗山脉控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山地较多,山上森林茂密,并可见原始森林;西南部为河谷平原,蛄河流域地势低洼,较为开阔。

2.3自然资源

当地土壤主要为暗棕土壤,其形成依赖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形条件。据调查,该湿地范围中存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物种丰富,主要的鱼类有四十种,爬行类动物八种,两栖类动物十种,其湿地范围中鸟类多达一百四十七种,兽类二十五种。湿地范围中94%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为生物繁殖栖息提供了有利环境。由于该森林湿地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因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门27科50种,占7.5%:蕨类植物门13科22种,占3.3%:裸子植物门2科9种,占1.4%:被子植物80科584种。占87.8%。湿地公园有野生植物共计4门122科665种。

3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

3.1有效保护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

从物种方面分析,湿地中生存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化蛄河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良,有众多的生物资源。

3.2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需要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会将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如湖泊河流内,湿地中的微生物以及植物会通过自身的降解、转化处理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将有害物质转为有益物质,因此湿地又被称作地球之肾。所以,通过有效措施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确保湿地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净化水源的作用,从而保证水域下游人民的正常用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3.3开发第三产业的需要

湿地不但能够为各类动物、植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还能够为水产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人们捕捞、养殖以及发展水植产业的重要的基地。通化蛄河湿地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泡水源充足,植物种类多样,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

(1)从吉林省层面来看,通过湿地、湿地公园建设,开展省内重要湿地补水工程,出台实施《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充分体现了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切实加强和实质性推进。尤其是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保护好湿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从通化县层面来看,为了有效保护通化县的母亲河――蛄河,通化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4月下发了“关于通化县蛄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通政发〔2010〕11号),同年编制完成《通化县蛄河生活饮用水水源湿地公园划分技术报告》。按照“生态恢复、污染治理、环境提升、水质达标”的总要求,2012年4月,通化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蛄河流域生态恢复主体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特别是《通化县旅游总体规划》(2009-2020年)对以蛄河流域为主线湿地生态游进行详细规划,为蛄河湿地公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3)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湿地公园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因此,湿地公园强调在满足湿地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前提下,重视“游憩”功能的需求,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强调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实现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优美的景观资源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良好的经济经济效益可以反映湿地保护与修复,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4)厚重历史文化和自然湿地景观是通化县旅游最大优势。巨大旅游客源和区域交通环境改变是通化县旅游最大机遇。

4.2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湿地公园发展最大挑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环境,百姓环保意识还很差。(2)一些湿地为增加生物多样性,随意进行外来动植物物种的引入,威胁了湿地生态的健康、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3)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为湿地公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争夺旅游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区域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蛄河湿地公园周边有多处旅游景区,特别是通化市景区景点多,知名度大,如开发和营销策略不当,很难发挥其独特优势。如何寻找突破点,发挥特色优势是蛄河湿地公园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公园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与挑战。

5结束语

根据蛄河湿地的特征及现状,阐述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分析出湿地公园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通化蛄河湿地公园将通过工程建设,保护设施、监测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湿地资源将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功能将明显提高,鸟类的栖息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水禽种群数量将逐年增加,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抗干扰性、自我修复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监测体系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通过有效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提高保护与利用相互协调的湿地经济效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现代城市的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黄界水.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生态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1(2).

[2]王立龙,陆林.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构建[J].生态报,2011(17).

[3]陈计伟,王聪,张饮江.湿地生态水净化系统研究―以后滩公园湿地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4]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2009(6):17-18.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对策;天竺山森林公园;福建厦门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通常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1,2]。笔者对天竺山森林公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天竺山森林公园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对策。

1自然条件

天竺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市西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117°57′,北纬24°35′~24°39′,东毗灌口镇,南邻东孚镇,西连龙海市,北接长泰县,距厦门市区36km,离漳州市区35km,至集美区、海沧投资区约10km。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全年基本无霜。年均降雨量2300mm,年降雨天数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境内有溪头湖、两二湖、天竺湖、坑内湖、小龙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个。天竺山森林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山体为博平支脉,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峰连绵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厦门市区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该公园内,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为茂密森林所覆盖;次高峰仙灵旗海拔916m,顶部巨石成群、形状各异。公园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质地为黏质土或砂壤土,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公园植被中,乔土层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树、木荷等;灌木层主要有桃金娘、杜鹃、柃木、冬青、小叶赤楠、黄瑞木、黄栀子、鹅掌柴、野牡丹、亮叶围涎树、岩柃等;草本层主要为蕨类和禾本科植物,常见有芒萁、扇叶铁线蕨、芒、五节芒等。公园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苏门羚羊、蟒蛇2种。

2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天竺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几近绝迹,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积分别为1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且林下地被物较缺乏。乡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响遗传性状。树种种类单一,针叶化和纯林化严重,马尾松面积为1531.2hm2占树种总面积的76.1%,占绝对优势;杉木和硬阔也占一定比例,面积分别为262.73hm2和216.73hm2。成过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积的62.3%;其次为中龄林,占16.6%;幼龄林最少,占7.5%。野生动物种类贫乏,其生境条件较差。

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进行功能区划,恢复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建设基本上按照原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和原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设计,确定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在保证森林公园各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经营区中原始植被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并计划沿溪头-两二湖建设秋色季相林带。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和人为与自然更新条件下,在风景旅游区内开展退化人工林生态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单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迅速恢复,使已失调的生态系统日趋平衡和稳定。

3.2发展混农林业,使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在短期间不易立即见效,发展混农林业则可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对于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益于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3]。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空间组成多层结构,包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自我维持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可结合森林公园景观改造及林分、林种调整,实现用材林与经济林、乔木与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林木与经济灌木、草本植物的结合。

3.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确立禁伐区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就地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4]。在森林公园生态经营区和生态保护区内,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就地保护起来,对于相对面积小、具有当地特点、典型代表仙灵旗风景区交通不便地块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天然林分应确定禁伐区,严禁人为活动,以减少干扰。

3.4从物种、遗传基因等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公园综合利用区内建立种子库,在生态经营区建立标本园及植物园,将优良无性系及其他优良基因保存起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改良林木品种、利用优良基因、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注重对乡土树种挖掘和培养,乡土树种因其独特的分布区仍以原始种状态分布和栽植,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

4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李双跃,胡妍妍,黄俊轩,等.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华北农学报,2006(s3):140-143.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7

地质公园的建立,为人们解读“地球天书”提供了一个个精彩的平台。与一般公园不同,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它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同时,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

游览地质公园能收获什么

游览地质公园,是观赏自然形式美和自然科学美的一种最佳方式。

如果说地质遗迹景观是一部“地球天书”,那么地质公园的建立,为人们解读“地球天书”提供一个个精彩的平台。地质公园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场所。通过地质公园,让地质科学从地球科学家的世袭领域中走出来,让人们了解地质科学的本质是地质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最佳途径。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是人们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大课堂。

在世界地质公园中,自然景观被充分地解说和展示,并且设置了游人互动平台,不仅仅成年人能看得到、感受得到这里的自然风光,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收获许多科学知识。公园内往往都会有一个主碑,同时配有宣传栏,如果是多个园区,每个园区还要有副碑和相应的解说,户外有科学解说牌。每个独立的园区至少有80个解说牌,介绍景物的来龙去脉,地质特色等等。条件好的世界地质公园都会有一个地质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科普宣传。一般来说,每座博物馆中都会有一个科普电影馆,对于地质公园里的地质遗迹类型,是怎样形成的等情况作出详细的介绍。

地质遗迹是怎样保护下来的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地质公园的建立,世界地学工作者们历经了长时间的努力和奋斗: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国际合作,对其进行保护,并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共有177个国家成为签约国,列入名录的遗产地788个,其中文化遗产地611个。自然遗产地154个,混合型23个。其中有20处遗产是地质遗迹为核心保护内容而列入的,在自然文化遗产中的近百处都分布有重要地质遗迹。

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是:从美学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或普遍价值的地质或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濒危动植物种群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美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上述定义中,地学意义的位置十分突出。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4条辩识标准:一是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二是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三是独特稀有或奇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景观地带,四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群的栖息地。这4条辩识标准更明确了世界自然遗产中地学遗迹的重要性。

但是,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占了77%。自然遗产仅占19%,这对于广泛分布的、大量的、急需保护的地质遗迹实在是挂一漏万。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中把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后改名为“地质景点计划”。

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即从各国(地区)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永续发展。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6次常务委员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缓解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河南省西峡县,因发现当地的恐龙蛋化石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引发了疯狂的采盗事件。仅公安机关追查没收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就达5300余件。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关于保护与开发的大讨论。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地学界和当地民众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地学界而言,保护毋庸置疑。但是单纯从保护恐龙蛋化石或其他地质遗迹的意愿出发,这种需求只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一厢情愿地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排斥其他人群对地质遗迹的影响。客观情况是,人们为获取经济利益,往往会危及到珍贵的地质遗迹。受环境伦理的影响,开发者在道德上处于劣势,继而表现在一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的强势保护条款中,以及对开发者的严厉处罚上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导致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对自然资源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双方的行为难以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秩序,缓解以至解决那些面对地质遗迹时“单纯”开发主义者与“单纯”保护主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新秩序就是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满足当地民众经济利益需求的同时,又使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这就是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准备,在世纪交替之际的2000年,全球终于迎来地质公园的诞生。“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正式形成,首批主要包括法国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德国埃菲尔山脉地质公园、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和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等4个成员。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地质公园计划也进入实施阶段。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编制《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以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范工作。2001年3月,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审批了建立了首批11家国家地质公园。

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在经过了3次讨论后决定,“支持成员国的特别努力”,以促进具有特别地质特征的区域或自然公园的发展。按照国家地质公园动议,如果欲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应当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进步、保护环境的战略目标中,同时把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保护规划考虑在内。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共同在中国北京设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批准了首批25家世界地质公园,其中包含8个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和17个欧洲地质公园。这标志着全球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正式建立。

截至2012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共有91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为27个。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首先促进了地质遗迹保护。主要体现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提高地质遗迹保护技能、加大保护资金投入、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旅游经济、就业以及当地综合旅游效益等方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地质公园的一项重要使命,而且已经成为地质公园的一项重要成果。第三,促进了地学知识的普及。地质公园为地学知识普及提供了原地场所,为开展各种科普活动提供了平台,地质公园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科普读物及音像制品。例如,中国克什克腾旗地质公园仅在短短数年内就先后出版了8部科普读物和4部影像作品,另外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科普作品。经过近10年的积累,毫无疑问的是,地质公园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普读物的发展,正在不断满足游客对增长科学知识的需求。

申请世界地质公园标准严格

据了解,世界地质公园有三大宗旨:第一、地质遗迹和地质生态环境的保育;第二、科学普及和大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第三、通过发展地学旅游和有关产品,支撑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当地居民就业。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8

第一条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科普、文化及健身等活动,加强养护和管理,协同做好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城市公园是指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的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有相应的设施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和公共场所。包括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动物园、儿童公园、文物古迹公园等专类公园。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内已建成的和在建的公园以及规划确定的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园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或者以捐赠、认养、有偿命名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公园。

第五条市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公园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公园管理工作。

公园业主或者受公园业主委托经营、管理公园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公园管理单位)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境维护、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

第六条公园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维护。公民有举报和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七条市公园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与改革、规划、建设等部门。编制公园建设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八条新建、扩建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现有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不得新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达到国家规定。

第九条依法确定为公园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及各类设施,不符合公园规划要求的驻园单位应当逐步迁出。暂时不能迁出的应当遵守本制度。不得影响游人游览平安,不得擅自在公园内进行任何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第十条公园的设计、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当。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公园竣工后。经市公园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公园内水、电、燃气等市政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应当隐蔽埋设。不得影响树木的生长,不得危及游人人身及财产安全。

应当予以改建。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市政管线和市政设施。

第十三条严格控制公园周边影响公园景观的建设项目。具体的控制范围和要求由市规划、市公园主管等部门共同制定。

其形式、高度、体量、色彩必需与公园整体景观相协调。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依法进行整改或拆除。公园周围建设控制范围内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需在已投入使用的公园内进行工程施工的应当征得市公园主管部门同意。

按国家有关规定料理临时用地手续后方可进行施工。市政公用工程、供电、供水管线施工等涉及公园用地的应当采取躲避措施。确需穿越公园或者占用公园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公园管理单位意见后。

第三章维护和管理

第十五条公园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㈠依据公园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进行公园的各项建设;

㈡建立健全公园管理的各项制度;

㈢负责公园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㈣负责公园园容管理和保护;

㈤负责游园管理;

㈥加强平安管理;

㈦市公园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公园应当每日按时开放。具体开放时间由公园管理单位确定后向社会公布并告知市公园主管部门;需要变卦开放时间或暂停开放的应提前向社会公布并告知市公园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收费公园和免费公园由市公园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后。

收费公园门票收费规范由市公园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价等部门确定。

收费公园应按规定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现役军人等游客实行免费或优惠。

收费公园应定时向市民开放晨练。

第十八条除老、幼、病、残者的代步轮椅车外。

第十九条公园管理单位应当依照统一规划、控制规模、限制数量、合理布局、方便游客的原则设置公园内的商业经营点。遵守公园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在公园内举办展览、扮演、游乐等活动。应由公园管理单位报经市公园主管部门同意。

举办单位应及时清除垃圾等各类废弃物;活动结束后,各类活动应当依照批准的内容和范围在指定的地点开展;需要搭建临时设施的不得影响公园景观;活动期间。举办单位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撤除临时设施,将公园景观、绿地及各类设施恢复原状。对公园树木、草坪、设施造成损坏的应当给予赔偿。

第二十一条公园的植物、动物、园林设施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㈠依照园林植物栽植和养护的技术规程。坚持良好的生态和景观;

㈡加强对观赏动物的饲养、维护、繁育和研究。搞好动物谱系管理,依法做好动物的引进、交换、调配工作;

㈢保持建筑、道路、游乐、服务等设施完好;

㈣公园的各类标志标牌整洁完备、文字图形规范、内容中的文字有中英文对照;对损坏、丢失的及时更换或者补设;

㈤在公园入口处设置游园示意图、公园简介、游园须知。主要路口设置指示标牌。

第二十二条公园的环境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㈠坚持环境整洁。

㈡坚持水体清洁。

㈢保持安静的游览环境。

㈣不得在公园内设置影响公园景观的广告。

第二十三条公园的平安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㈠公园管理单位应健全平安管理网络和制度。并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平安操作规程,保证游客平安;

㈡在非游泳区、防火区、禁烟区、深水区、易滑区设置明显的禁止、警示标志;

㈢依法需要具备相应资格的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必需持证上岗。

第二十四条公园游乐设施项目不得有损公园绿化及环境质量。

㈠设置在规划确定的区域内;

㈡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㈢技术、平安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㈣游乐设施应按规定经特种设备平安监督管理部门检查合格并料理注册登记后方可投入使用。按期申报检验,进行日常维护颐养,接受特种设备平安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㈠在建(构)筑物、自然景物及各类设施上攀爬、涂写、刻划、张贴。

㈡随意堆放物料。

㈢在指定的体育运动场所以外的区域拉网打球、踢球。

㈣翻越围墙、栏杆、绿篱;

㈤随地吐痰、便溺。

㈥携带犬类等宠物;

㈦在禁火区吸烟或者焚烧垃圾及其他杂物;

㈧在非游泳区游泳;

㈨强行向游客兜售物品。

㈩采挖植物。损毁草坪、树木;

(十一)捕捞、捕捉动物。

(十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危险品;

(十三)随意倾倒杂物、垃圾、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等废弃物;

(十四)擅自在公园内营火、烧烤、垂钓、宿营;

(十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责任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星光,贾兵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13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1-0178-008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有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无论是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社会转型期,分析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和借鉴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演变

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因此,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首先是从保护城市建筑开始的。尽管古城保护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但是,一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一系列的保护机制。

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是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和乡村环境。”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的缔约国,已有788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7个列入非物质遗产名录。

由上可知,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由城市建筑到城市历史保护区,由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全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如1980年以后,日本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开始考虑对历史环境保护的问题,不仅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大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认识,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上。历史环境保护工作已经不单是简单地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为发掘城镇魅力,进行社区营造的主要途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的创立,标志着文化遗存保护从崇古求美的单纯保护,走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新阶段。

二、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一)合理的投入机制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一套长效的机制,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众所周知,持续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保证。

在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美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是国家公园制度。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国家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根本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国家公园的保护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这样,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每年联邦政府拨给20亿美元保护经费给国家公园管理局。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税费减免和降低门票价格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投资。据统计,1999年来自社会捐助款达23亿美元。在英国,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和贷款,是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非政府组织的捐赠和志愿者个人的捐款也是经费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志愿人员的义务劳动、无偿提供房产和固定资产,也可纳入资助范围。在保护资金的具体投入与运作方面,英国政府授权各种团体负责实际运作。由于与政府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承担责任不同,各保护团体获得的政府拨款也不同。同时,在英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在官方,而且在民间也有相应的保护组织,主要有由环境部所规定的5大组织:古迹协会、不列颠考古委员会、古建筑保护协会、乔治小组和维多利亚协会。由于介入法定程序,每年英国政府给以上5个团体相当的资助。在日本,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重要程度决定。日本规定对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的补助费用,国家及地方政府各承担50%,对古都保护法所确定的保存地区,国家出资80%,地方政府负担20%,而由城市景观条例所确定的保护地区一般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遗产保护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印度每年国家投入约合3.1亿元人民币;墨西哥每年国家投入约合14.2亿元人民币;埃及旅游点门票收入的90%上交国库,再返还给文化遗产部门,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每年用于伊斯兰古建筑的保护经费约合5000万元人民币。

(二)完善的保护体系

完善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指科学、高效、精简、完备的管理网络体系,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发挥主导作用。世界上最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的意大利,建立了多层次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护和管理机构,并形成了保护机构网络。意大利历史城市和古建筑保护和管理机构主要由国家文化遗产部负责,各大区、市则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如罗马,市政府下设有相关办公室对全市、历史城市区、发展区、文物古迹区和古建筑区分别规划管理,其中罗马市设有总体规划办公室,负责全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全市的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干线、地区城镇的发展。罗马市历史城区建筑保护办公室运用微机系统对历史城区的街区保护、建筑维修、私人住宅改建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进行

全面管理。罗马市郊区办公室组织管理郊区市政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郊区各小区的配套建设,负责重点小区改造规划的实施。除了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外,意大利还有一些保护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间团体,如“我们的意大利”在全国有200多个分会,2000多个会员。该组织在推动政府建立法律、健全制度、保护遗产、社会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法国除了国家和各城市设立有专门管理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外,各类受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地也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全国50个州划分为7个大区,分别管理全国200多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每个国家公园都是独立的管理单位,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直接任命、统一调配,直接对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所有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统一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澳大利亚对大堡礁的旅游管理包括一系列完整严密的计划,主要有分区计划、地点计划、管理计划和25年战略计划。这些计划从空间上覆盖了整个遗产区域,并对敏感地带和关键地点给予更细致和特别的管理。在时间上,除重视日常管理外,还注重战略管理,使大堡礁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可持续性,而不仅仅看重眼前利益。这一系列的计划成为大堡礁旅游管理各项工作的指导,保证了整个旅游管理过程都贯穿了对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的实现。

作为我国近邻的日本,在保护历史文化体系中的成功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由文物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这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组织机构共同负责。与文物保护直接相关的事务归国家文部省文化厅,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事务归国家建设省城市局。为了给政府决策提供高层次的参谋,使行政与学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地方政府机构中还设立法定的常设咨询机构――审议会,其作用是提供技术与监督。日本的国家公园由环境厅与都道府县政府、市政府以及国家公园内各类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联合管理。国家公园的管理就是与公园的其他用途使用者达成某种程度的合作,通过合作管理体系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日本的国家公园建设往往是由政府与私人合作进行。一般情况下基础性工程如道路、自然小径、野餐地、停车场、野营地和厕所由政府负责建设,而能够收费的设施如客房和交通设施则由私人投资兴建。

(三)科学的保护理念

开发与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观念,都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国家,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分区管理和分级管理结合、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分区的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手段,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用。在美国就有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之分,不过国家公园局与州立公园的联系很弱。但州立公园确实起到了减轻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压力的作用。日本则根据《自然保护法》划分为荒野区、自然保护区和地区自然保护区3种类型,根据《自然公园法》,又划分为国家公园、国定公园和地区性自然公园3类。q9澳大利亚的卡卡杜公园,就是根据保护的需要划分成4个开发区,第一区建有旅店、饭馆及良好的公路和停车条件;第二区仅有简单的旅店,停车场减少;第三区仅提供野外宿营地和简易公路;第四区仅有人行小道和简单的营址,这样极少数的游客才能到达第四区域,即需要重点加强保护的区域。同时各个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措施也随时变化,不断调整,例如有的地区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实行半封闭半开放。

分级手段也是各国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常见手法之一。意大利把文物保护分成4个等级:第1级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艺术精品,称之为“重要文化价值建筑”,其保护方法和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似,即一切按原样保存,保护原物不得改变;第2级指具有特色的建筑,对此稍松一些,室内外的可见部分不可改动,但结构可以更新;第3级是地方价值建筑,仅保存外观,室内可以改动,增加现代化的设施,以便更好地加以使用;第4级指上述文物建筑周围环境中的一般建筑,只保存其外形,只要原样不改可以重建。这样,国家根据文物的保护级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如法国、韩国等国都十分注重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公民自觉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英国同样十分注重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伦敦两日一次的白金汉宫皇家卫队换岗仪式,几乎每次都吸引数万至数十万游客。日本也一样,积极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增加收入。日本一年一度的焰火大会,是日本人最有特色、最为普遍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日本之夏的时令风物,仅东京的焰火大会,每年都有近百万人观看,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

此外,国外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旅游设施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引导健康旅游行为,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马来西亚的古那穆鲁国家公园和尼亚国家公园的接待设施都是二层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的高度都低于当地森林的高度,其色调大多是木色,采用分散在森林中的布局。许多建筑是依生态环境有序而建,因此许多古树和名贵林木并没有因建设而受到破坏,在公园内没有建筑物是用水泥和石块构建的。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绿岛公园,游客不许带走任何自然物体(包括贝壳),违者将被处以高额罚款。在新西兰的卡巴提岛,游人在上岛观鸟前,必须经过一天的相关知识培训,然后洗澡消毒,不许自带食物和背包,上岛后的行为须举止文明,岛屿上也没有明显的建筑设施,当游客离开时,可见到这样的标识牌:“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四)完备的法律保障

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验表明,遗产保护法律先行。国外普遍采取的方法是不仅立法保护,而且法律保护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同样完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中,法国针对相应的遗产概念,确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使得保护制度法制化。早在1913年,法国就制定《保护历史古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62年,法国又制定了“历史性街区保存法”,亦称“马尔罗法”。193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古建筑法》,对于保护古建筑做了具体规定。1967年英国制定了《城市环境适宜准则》。1943年,德国立法规定改变历史建筑周围500米环境要得到专门的批准。1962年,德国还进一步制定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规。与此同时,俄罗斯、匈牙利、西班牙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有关法律。意大利专门立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成片保护,房屋拆迁、维护必须依法,不得擅自修缮。俄罗斯立法规定世界遗产区域内不准乱拆乱建。①

1885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就颁布了国家公园行政法令,现已有6部与保护国家公园相关的国家立法。其中在体制方面的有《加拿大遗产部法》、《加拿大国家公园局法》;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有《加拿大国家公园法》;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有《遗产火车站保护法》。1972年,我国台湾省也

通过了《国家公园法》。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立法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已建立起十分完善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堡礁海洋公园法》(1975)是关于海洋公园的基本法,其法规为海洋公园的建立、看护和管理提供了框架。昆士兰州政府制定的《昆士兰海洋公园法》(1990),对邻近海域的保护提出了补充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大堡礁的专项立法,如《大堡礁海洋公园法(环场管理消费税)》(1993),《大堡礁海洋公园法(一般环场管理费)》(1993)、《大堡礁地区(禁止采矿)条例》(1999),《大堡礁海洋公园(水产业)条例》(2000),《环场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1999)等。澳大利亚关于大堡礁法律法规的条款很细,可操作性很强,避免了执法的随意性,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摩擦。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充分利用日本的自然风景区,日本颁布了以《自然保护法》、《自然公园法》、《都市计划法》、《文化财产保护法》等16项国家法律,以及《自然环境保护条例》、《景观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形成了日本自然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日本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利用法规由国家环境厅制定,每5年修订一次;准国家公园适用的法规仿照国家公园的标准,由国家环境厅、都道府县制定。1960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无形文化财产保护法》。此外,在欧洲各国,诸如法、德、芬兰、挪威等国,在近半个世纪中,先后都颁布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建立了严密的保护机制,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秩序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保护机制起到重要作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这既是中国各族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自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仅世界遗产而言,1985年11月,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1986年,我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现已拥有33项世界遗产,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24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和文化景观1项。但是,与国外相比: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占国土面积的3.5%,仅51个国家公园就占2.07%,日本28处国家公园占国土总面积的5.48%,泰国占6.6%,新西兰为7.7%,台湾省为省域面积的8.4%,而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共119处,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5%。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对数量不是很多。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等现象,土地的超容量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威胁到这些珍贵世界遗产的完整与真实。因此,当前,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很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创新投入机制

目前,我们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为主体,还没有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投入的机制。由于投入机制还不健全,加上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大打折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美国每年投入在国家公园体系上的财政资金,平均折合人民币168.2亿元,中国风景名胜区却仅为0.1亿元,占美国的0.06%。也就是说,美国每年用于国家公园的财政投入为中国风景名胜区的1682倍。美国2003年比1995年财政投入增加了约42%,中国与此同时增加数为0。2000年,韩国20个国立公园的经费,相当于6亿人民币,其中一半是国家投资,其余是门票收入和团体捐助。而我国151个国家风景区,国家只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有的地方政府每年还向其风景区索要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而迫使风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并扩大景区开发规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政府行为,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因此,国家要加大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收民间资本,从而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政府应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人才培训、紧急救援、宣传、咨询、考察、教育、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国家要制定相关的社会资助政策,给提供资助的企业和个人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府鼓励以个人名义设立基金,尤其欢迎港、澳、台及外国企业家为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设立基金。还可以向旅游、交通运输、餐饮等部门征收一定的文化遗产资源税或以冠名权等形式,以扩大资金来源。

(二)改革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规定,中国的文物单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要接受上级多个主管部门的业务归口管理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领导,业务的行政审批权在中央主管部门,财政的控制权在地方。关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具体情况,可以参阅表一。∞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协同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目前,我国这种职能重叠,纵向分离的文化遗产的管理体系,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

俄罗斯的世界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是俄罗斯遗产委员会,墨西哥世界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是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意大利世界遗产的专门保护机构是文化遗产部。因此,为了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建立直属于国务院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行使管理权、监督权,进行垂直管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指导文化遗产地开展工作,并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的和最终的决策;同时理顺地方政府与遗产地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确立政府的责任制度,提高官员依法管理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要给予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对内和对外的统一管理权,特别是应赋予其必要的执法权。

(三)更新发展理念

面对严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能因循守旧,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有积极转变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才能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被宣布提出申报世界遗产。各地纷纷申报世界遗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将世界遗产

看作一个含金量很高的“金字招牌”,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山西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年,旅游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了500多万元;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名录》五年来,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18%,境内旅游者年均增长12%。这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一些人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错位,重开发、轻保护,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承受能力。

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其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基础。开发必须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其展示历史、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不能以损害遗产为代价,不能进行超负荷掠夺式的开发。因此,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遗产资源获取利益,壮大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促进文化遗产的科学利用,走“保护一开发一利用一发展一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并带动相邻周边区域发展,共同构筑保护屏障。

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不能把经济价值作为惟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立足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树立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的正确观念,不仅关心其旅游观光价值和经济价值,还要注重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遗产资源的保护,树立新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观,实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以保护为前提,按功能分区原则整治错位开发,以突出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整治超载开发,做到分区定位建设。禁止在文化遗产核心区和保护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及各类培训中心等各类建筑,严禁在遗产所在区周围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限期拆除或改造。

(四)加大立法进度

与英、法、日等国家的法律制度相比,我国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仍显得很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通知及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存在管理上的缺失。如《文物保护法》规定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法》规定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由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等。有关保护的法规文件多以国务院及其部委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制定、颁布的“指示”、“办法”、“规定”、“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现,大部分文件由于缺乏正式的立法程序,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作国家或地方的行政法规,法律和法规的比例很少,上述政策性文件和措施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行使着国家或地方法规的职能。

我们知道,美国国家公园的相关法律,共计数十部之多,其中很多是专门法,如《特许经营法》、《国家公园航天器飞越管理法》、《国家公园体系单位大坝管理法》、《公园志愿者法》等。同时,美国国会还为每一个国家公园体系单位制定了授权法,为每一保护单位确定了其使命、基本政策和有针对性地解决该保护单位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规定。专门法和授权法,明确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基本管理政策,真正成为管理的法律依据。在保护基金投入方面,美国有24部联邦法律,62种规则、标准命令,保证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作为国家公益事业在联邦经常性财政支出中的地位,确保了国家公园主要的资金来源,使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能够维持其非营利性公益机构的管理模式。美国法律严格禁止在所有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修建索道;公园内除了按公路美学的原则修建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在欧洲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世界遗产保护区内几乎见不到索道,即使有,也都远离遗产保护区。《美国国家公园手册》指出允许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的旅游,是对国家公署的独特绝佳财富的浪费。所有这类旅游都应该被制止。”“必需的公园内宿营地应根据自然景观要素来设计和操作,豪华宾馆无疑是不合适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立法。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法制体系和法制环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推进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法制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法律为准绳,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免受不法侵害。

(五)加强科学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高度严谨性、交叉性、综合性。因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十分广泛、复杂的领域。在这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技术,就包括对保护的各种对象、损害的原因及修复等专门研究,其中包含有专门或综合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等丰富的内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既是经济资源,又是文化、教育、科技的资源问题。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利用系统工程研究方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研究;实施文化遗产的科学调查评估行动,全面掌握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存与修复的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行动。通过计算机网络,利用虚拟技术,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实施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战略,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

(六)普及文化遗产教育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篇10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教师流失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幼儿教育日益兴盛,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由于民办幼儿园不断壮大,在满足幼儿入园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民办幼儿园办学质量堪忧、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稳定教师队伍对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知名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重大。当前教师流失问题严峻,亟待解决。

目前,学前教育中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法律保障的缺失和教育资金的匮乏。国家应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实行义务教育。

所谓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以提供基本且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体制创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表现特征,追求公共与公平是其实质内涵与价值取向。[1]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对学前教育产品属性的分析,学前教育涉及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2]学前教育科学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支持。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够

学前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幼儿的发展,还直接关系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教育管理者并未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根据联合国相关统计,到2006年,在oeCD28国中,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平均已达到83.9%。[3]在欧洲39国中,学前儿童平均在园率已达90.8%。[4]在我国,到2009年,适龄幼儿的毛入园率才达到51%。[5]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与其他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是不够的。

把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其中,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是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并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不具有强制性,国家也没有对学费、杂费等费用进行减免,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在国外,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已经成了普遍事实。法国的学前教育实行免费制,所有两至三岁儿童均可就近入学。在法国2至5岁的儿童中,约有80%的孩子接受幼儿教育。[6]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法国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法国政府对学前教育予以足够重视,才能在各项政策中对学前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当前,我国民办幼儿园整体办学力量还很薄弱,鱼目混珠,一提起民办幼儿园,很多人都会想到“管理不到位”、“师资良莠不齐”、“天价收费”、“校车问题”等。民办幼儿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与政府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让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更高、办学更有特色,让教师在民办幼儿园工作中感到自豪,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减少教师流失。

二、缺乏有力的立法保障

由于学前教育未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还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导致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近几年,社会办学力量逐渐多了起来,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对于办园者的办园资格、收费标准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缺乏管理,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地保障民办幼儿园及民办园教师的合法权益,这势必会给民办幼儿园办园者的办园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办园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纵观发达国家,很多国家都对学前教育进行了立法,以此保障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如美国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全美儿童保护法》、《入学准备法案》等。日本颁布了《保育大纲》、《幼儿园教育大纲》、《新幼儿园教育要领》、《幼儿教育七年计划》、《振兴幼儿教育十年计划》等。韩国颁布了《儿童福祉法》、《婴幼儿保育法案》、《幼儿教育法案》等。[7]我国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早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法律法规条款,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稳定地发展。

当前,我国涉及学前教育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事业发展方针与幼儿保护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事业发展方针、幼儿保护规范,还规定了幼儿园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规范、幼儿园设置管理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规范及卫生保障规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有两章对幼儿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目前,全国性专门的幼教法规有《幼儿园管理条例》,它对幼儿园管理做出了全面的规范。全国性幼教规章有两项:一是1995年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制度》,二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8]

尽管1989年及1996年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性条文,许多省市也制定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如2001年,北京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2004年,太原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2005年,南京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2008年,深圳市颁布了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等,但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而言,学前教育立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立法效力层次低、范围窄。当前学前教育法律法规都是以章程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不能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二是立法内容缺乏责任主体义务和责任的规定。现行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不是很具体、过于粗糙,难以执行。[9]这就导致政府责任不够清楚、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体制不畅等一系列问题。比如,2005年南京制定的《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第四章,关于学前教育保障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中,只是笼统说明了学前教育机构要保障教职员工工资、按照国家规定对幼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及政府部门应定期进行监督指导等,[10]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工资数额、培训的次数及政府部门应该如何进行监督指导,这就造成教师工资没有最低保障、专业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教师流失在所难免。

三、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的匮乏

目前,导致学前教育资金匮乏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认识不足和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与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学前教育的投入还是比较低的。2008年,用于小学教育和普通初中教育的国家财政性经费分别为32978952万元和22507836万元,而用于幼儿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仅为1329444万元。前两者分别是幼儿教育财政经费的24.8倍和16.9倍。[11]我国0~6岁的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2~1.3%,这个比例很难支持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台盟南京市委员会2011年3月提交的一份集体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南京市教育局的教育专项经费中,还没有设立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也没有明确学前教育的分配比例。从学生人均的公用教育经费来看,幼儿园与其他阶段教育投入经费的差距很大。以鼓楼区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例,幼儿教育阶段为200元,义务教育阶段为810元。由于总体教育财政经费有限,投入重点并不在学前教育上,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仅占教育附加费的3%左右。在苏州市,2010年幼儿园总共有405所,能够享受到政府财政支持的幼儿园有268所,占总数量的66%。在南京,享受政府扶持幼儿园的比例只有12%。[12]

纵观国外学前教育,政府会有大量资金投入,美国2005年《入学准备法案》计划2006财政年度对该项目的拨款是68.99亿美元,并保证2007~2011财政年度有如上数额的拨款,这比1965年的9600万美元增长了70多倍。[13]我国政府也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投入,给予学前教育发展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只有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学前教育有序发展,避免教师流失。近两年,学前教育已经逐步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希望在政府有效作为下,我国学前教育能够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铮.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J].上海教育,2010(9).

[2]丁金霞,庞丽娟.社会体制转型与学前教育的重新定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3]余强.经合组织28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9.

[4]余强.欧洲39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5]徐卓婷.对中国普及学前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

[6]曾莉.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导刊,2008,2.

[7]童宪明.美国、日本、韩国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0,10.

[8][9]尹亚姝.公平与均衡:学前教育立法的价值选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0]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41号,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