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十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十篇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2:59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1

[关键词]autoCaD 高职 课程改革

autoCaD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电路、通信等诸多领域,其极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大大提高了制图人员设计、绘图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成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为了能适应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适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笔者尝试着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aumCaD课程进行改革。下面主要介绍改革的思路、方法与建议。

一、现状分析与课程改革必要性

1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au-mCaD课程,且许多院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不分什么专业的学生,都以机械制图入手,结合au-toCaD软件教授学生学会使用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显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也是从学习机械零件图开始来学习CaD软件。在教学方法上,很多院校的老师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投影教室对课本的理论按顺序逐条介绍命令和参数的使用,学生在下一节课到机房上机练习老师讲过酌命令,绘制一些零件图。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到跟机械零件无关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而且只能简单的掌握CaD的一些绘图命令,对于工作岗位中所接触的通信机房平面布置图。却不能熟练地综合运用学到的命令及制图知识来完成。

2 课程改革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在autoCaD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讲解演练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绘制上,把要学习的命令融人到具体实例中,通过大量的实例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性及以后的工作岗位定位,按照工作过程,设计与职业相应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从事该职业工作任务的相关职业技能。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autoCaD课程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从上述可见,对传统的autoCaD课程进行改革,是适应当前高职的改革目标,对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autoCaD课程改革方案

1 职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从传统的结果导向模式向现代的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转变,从知识的传授向认识的传授。伴随着这场革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模式正逐渐被“学生中心”模式所取代。现代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主要是面向通信技术服务行业,主要从事通信设备的安装督导、调试与运行维护或通信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等岗位。autoCaD课程与这些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是:安装督导岗位需要能看懂和绘制通信机房平面图。调试与运行维护岗位需要能看懂通信机房平面图。因此,auto―CaD课程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应该是针对通信工程施工图纸的看图和绘制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通信机房平面图的绘制便是该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2 课程容设计

本课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从通信工程施工图纸绘制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和序化学习内容。以通信工程图纸绘制任务为载体,按照教育性要求,创设由简单图纸绘制到复杂图纸绘制任务的学习情境。根据通信工程施工图纸的难易性,从简单到复杂将该课程划分为4个学习情境,具体任务与学时如表1所示。

3 课程实施

在教学实施中,把“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下面几点来组织教学:

第一,课前按照学习情境的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设计方案。

上课前,教师应精心挑选符合学习任务的典型通信工程图纸,并提出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时间安排及内容等。然后分析该工作任务内容,拆分画图步骤,结合autoCaD相关命令操作,组织学习要点,列出画图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二,课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

上课过程当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绘图任务,并向学生讲授要完成该任务所要使用的autoCaD命令、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学生实际动手为主要教学途径,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训教学。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举一反三、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并将有关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有机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上手快、学习好的学生,可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

第三,课后合理评价,总结学生学习效果。

在学生完成绘图任务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绘图任务完成结果进行仔细地审阅,并给出合理的评价。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与缺陷进行总结,在下一任务之前向学生讲解,让学生不再重复原先的错误。

第四,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的硬件条件。

1 在实施教学时,每一位任课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数不能太多,建议采用小班教学或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且每一位任课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数以不超过20人为宜。

2 实施autoCaD课程教学,校内应创建autoCaD制图实训室,具备有40个操作工位(按一个标准班40人计算),配置40台电脑、autoCaD软件、打印机、多媒体等设备,为课程现场教学和学生autoCaD制图训练提供条件。

4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它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因材施教的基本依据;对学生来说,它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依据。

autoCaD作为一门实际操作比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做法来确定课程成绩,显然是不够合理的。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知识掌握情况和最终上机画图情况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平时作业(50%)、期末考试(40%)、纪律学风(10%)。

其中,平时作业为:10个绘图任务分为10次作业,主要是上交10张平面图,采取学生互评(占40%)和教师评价(占60%)的方法进行考核,然后将乎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为:以上机画图的形式进行考核,由教师评价定出期末成绩;纪律学风为:包括学生考勤、学习态度、职业素质、上交作业情况等,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加以监督。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办学力量迅速成长,经过试点、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为创建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认真总结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发展方针、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二、研究内容

以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重点研究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管理与评价、专业文化与创新等。

1.课程体系与结构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为前提,探索构建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体系、文化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不当、知识分割过细、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首先从明确专业定位开始,培养目标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确定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最后,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电子类专业教师花大量的经历先后开发了三本校本教材: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教材、pLC基础知识及实训教材、数字电路校本教材。今后开发的校本教材主注重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学识品位、审美情趣、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等需要;满足特长生、学有余力学生、升学意向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2.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要进一步加大“突出顶岗实习,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力度,采用多方位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实训基地有:苏州胜利无线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阿特斯光电太阳能有限公司、日立显示器件(苏州)有限公司、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鸿利吉电子有限公司等。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3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职业分析

1.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属性。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操作有关的技术工作,该行业的具体工作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分工协作而进行划分的。首先,该职业具有技术性,要求按照技术含量将工人分为不同技术等级。其次,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工人的操作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专业的技术工人必须遵循相同的技术操作规范。再次,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对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性质、具体任务、职责分工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描述只具有一般概念,还需要学生具体适应企业的创新发展。

2.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要素。第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是专门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工作的人员,其职业操作内容相对固定并以此取得收益。第二,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且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第三,职业要素中包含了学生的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基本能力。第四,职业要素体现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社会功能和自我价值,要求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持续地提升专业操作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平。

3.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群。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关工作和技术分工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往更加清晰的分工结构变得更简化和整合,将多个产业进行捆绑,需要专业人员对相关岗位的工作较为熟悉,能熟练地解决合并后的新问题,从而要求电子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必须重新设置。其次,技术的整合同时带来了工序的整合,对专业技术的复合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特别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产品的高复加值特点,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满足当代企业的生产需要,达到生产技术与产品相适应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产教对接的必要性

1.职业要素决定了产教结合道路。“产”主要指的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各上下游企业,要求高职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围绕产业进行教育,切实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学生学到的技术必须能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在随着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时,使学生具备相应技术操作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其次,职业岗位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高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社会活动。可以说,产业发展决定了学生的职业教育的内涵,产业发展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高职学校的教育定位,高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立足于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2.职业属性决定了专业发展建设。产教结合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建设做出具体指导,要求高职专业的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适应。首先,专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要不断进行调整创新,高职专业教育内容更新必须赶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其次,专业技术教育必须重视企业的新发展,能够对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提升,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着高水平、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再次,随着产业聚集功能的体现,产业的发展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划分也产生了影响,专业教育也必须面向当前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探索出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培养方向,使高职专业教育必须面向完整的产业链条。

3.职业群为高职教学提供基本依据。高职教学的依据来源于职业群的设置,首先,各产业链中不仅有设计、生产、制造等基础性工作,还会衍生出某些新的工作内容和行业。其次,要求高职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依据产业链条对高职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新的专业设置。再次,随着专业分工的越发细化,可以对整体专业进行全新的规划,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集群人才群体。

4.产业发展决定了专业学科课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职业课程标准也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课程的开发也理应与企业的发展同步。首先,较为严格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全面地体现了企业发展要素,决定了电子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必须在校期间就掌握必要的技术内容。其次,高职专业课程的设制及课程标准必须融合课程改革的内容,从而与企业发展趋同。再次,课程内容不是简单的企业发展的复制,还必须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规律。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产教对接内容

1.构建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实际上是高质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同盟关系,进一步实现了厂中有校、校中有企的模式。首先,必须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产教结合,将企业的核心生产资源向高职学校放开,允许高职学生参与到包括最新科技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基地实践等项目中去,从而实现校内有实训基地,以完成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促进高职教学与企业合作发展。其次,建立“零培训”上岗机制,在理想的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即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不必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学生在产教结合的模式下就可以掌握企业的基本生产操作要求。

2.构建基于生产流程的实训基地。为了促进产教结合发挥实际作用,能够根据企业的当前生产流程开发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教研和培训于一体,这样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化。第一,模拟企业的真实生产流程进行学校实训基地的规划。可以对企业的电子部件生产线进行模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企业的生产环境。第二,配置必要的企业真实生产设备,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企业电子配件生产的基本流程。第三,可以组织学生承接企业的生产项目,参与完成企业的订单项目,使学生在真正的校企合作项目中锻炼实际能力,能在学校就掌握必要的操作能力,以便可以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环境,最终实现毕业即上岗目的。

四、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对接策略

1.建立驻场联络站模式。实现产教结合必须突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性,借助校企互助的模式,实行驻厂联络制度。首先,由专门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高职学校的驻厂联络员,专门负责高职学校在企业实习的所有联络和协调工作,一方面协助企业管理学生并对学生做好日常技能的考核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学生需要实践的训练科目,及时地掌握学生实践状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其次,派驻人员要更好地熟悉企业的操作环境与技术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指导高职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2.实现课程资源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学生只有具备了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上岗位即就业,必须加强学校教育课程与企业发展需要的沟通。本文仅以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将半导体的芯片制作、集成电路版的操作等课程以更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就掌握;其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标准,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并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技术训练;再次,在企业让学生实习基本Smt贴装、iC图片设计等技术工作;最后,进一步促进岗位培训、课程与资格证书制度相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必须加强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派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强化教师的对口实习制度建设,要求所有专业技术教师都具有必要的企业挂职实践工作经验。其次,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固定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教师在带队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必要的调研和教研任务。再次,从企业聘请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并经常性地与专职教师队伍进行理论与教学方面的业务探讨活动。只有学校专业教师逐步地具有了工程师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为高职院校构建更为专业的一线教师队伍。

4.加强校内校外互动模式建设。只有不断地实现校内与企业的互动建设,才可以更好地将企业办到学校,并且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最终建立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首先,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积极地引进简化版的当前较为流行的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Smt)和LeD生产线,在学校内部就建立电子设备组装教学工厂。其次,积极地将校内实训合格的学员派驻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逐步地磨炼技术水平,切实提高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有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学生。再次,还可以实行订单教学制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学徒制人才,进一步使?w生适应由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4

关键词:电信信息;下一代网络;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9—02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企业的发展为风向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优化专业布局、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一、专业发展及背景分析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群。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专业开设初期定位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方向;2008年专业转向为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三网融合、企业信息化应用、下一代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基于此,2010年电子信息专业定位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向。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三网融合将带动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内的整条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今天的企业网中不仅只有纯粹的文本信息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信息的数据,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iptV和Voip,在这个融合的网络中,下一代网络的地位尤为重要;天津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是其主导产业,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进入海河教育院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在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中,肩负着培养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掌握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从事现代电子信息行业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专业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据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议,以及三网融合、下一代网络和天津“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信息检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准确定位。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网络、终端和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业务开通、维护及其相关领域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信息化网络或专用电子信息系统的规划、优化维护、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明确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对电子信息行业典型岗位和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分别从电子信息工程、维护、销售等职业领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获得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难易排序,总结出典型核心工作任务,从中提取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提炼出专业核心能力:接入技术应用能力、承载技术应用能力、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核心业务技术平台、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构成,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为基础知识、技能培养阶段,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电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等课程;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为单项能力训练阶段,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通信系统原理、电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核心业务技术平台是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等课程;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是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包括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电信工程项目实施、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提高职业竞争力为目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信息化应用平台在编写课程标准、教材、实训指导书、建设教学网站、实训基地、完成课程素材库等方面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平台能力、统一业务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大力推进“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的教学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下一代承载网、接入网、综合业务统一应用等与现网一致的实训平台。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为支撑,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场所,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改扩建程控交换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新建宽带接入实训室、iptV实训室、Voip实训室等。构建具有企业场景的校内实训平台,营造真实职场环境,强化实训室内涵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现有11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签约校外实训基地6—8家,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服务电子信息产业、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培养1名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运维管理、销售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专业骨干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识渊博、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生产一线精英来校任教,建立校企教师混编团队。到2014年年底,使专任专业教师数与兼职教师数之比达到1:1,兼职教师每学期教学达到1000学时以上。

同时,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技术类人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方面也要有所突破。

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将对天津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模式提供依据和经验;为电子信息行业群提供实习和实训条件;使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专业规范。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分流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39-03

从2010年起,广东省开始了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我院成为东莞市唯一一所试点院校。这开启了东莞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之门,促进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模式从面向广东省内中等职业院校到对口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招考。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招生模式使得对口中高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方面明确了培养目标,更有效地促进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和专业课程方面的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届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学生现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要把三二分段的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电子产品高技能人才,现行的三二分段培养体系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现行的三二分段培养体系

(一)现行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电子专业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电子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电子产品高技能人才。电子专业的“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按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两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以就业和服务地方为导向,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学生经过三年中职学段的学习,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历证书,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省(厅)局级行政部门或省级(含省级)以上行业学会颁发的中级以上(含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获得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等级证书B级以上证书。学生经过高职学段学习,掌握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取得相应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并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现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职和高职培养体系相互独立由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工作开始不久,现行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基本是中职和高职相互独立的。没有对口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对应专业的“中高职三二分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实行了“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院校招生。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只能在中职基础上进行制定和修改。在中高职衔接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模式与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均缺乏系统性,存在脱节、断层和重复等问题。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基本上都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电子装配与测量、表面安装技术等为主要核心内容,因而出现了中高职课程重复,培养层次不分明,甚至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技能考证方面,现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对普高招生的三年制学生还是中职升高职的两年制学生,都要求学生获取一种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要达到国家提出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在高职学段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高职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进行改革。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6

【关键词】信息化;it;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一、调研背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需要高级it人才(即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开发人才)和it蓝领(即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调研目的和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了解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找出本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查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情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在人才层次、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对该专业人才方面的要求,为本行业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促进了电子与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确定高职it类(制造业)专业的设置;明确高职it类(制造业)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高职it类(制造业)专业的课程结构与专业实训环境建设标准。

1.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预测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725万人,从2008~2011年,每年新增人才需求近百万人。未来4年内,深圳电子信息行业开发、设计、管理、销售、服务类新增人才需求每年保持在1.8万人以上,而电子制造业每年将需要数十万具有电子制造基本技能的技术工人。从人才结构看,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占开发、设计、管理、销售、服务类人才需求的75%。

2.位于长三角的无锡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为398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占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25.4%,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8.4%。作为江苏省来说,江苏电子信息产业要努力争取“两个第一”,即主要经济指标全国第一,成为江苏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2002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57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第二位。

3.目前,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000多所,其中67%的院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或近类专业,承担着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在思想观念、制度环境、体制结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既不能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在人才需求数量上的要求,更不能满足该行业在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原因是:

①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受限,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深入了解;

③课程受学科体系影响大,高职特色不明显,不够突出技能培养;

④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相当滞后,实训条件不足。

三、我校电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在此次调研中,大多数毕业生认为电子类专业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大的需求量.而且对学校的良好高效的就业政策给予了肯定,感谢学校对他们的培养,希望学校能够更创辉煌。

近年国有企业高职人才需求上升,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随着国有企业三年解困目标的实现,技术人才需求增加;

②三线企业效益上升;

③本科生大多不愿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工作;

④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要求理性化,人才高消费趋向有所减缓。

四、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分析与建议

此次调研,调研人员深入企事业单位,走访了相关单位和管理部门中,听取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意见,肯定了我们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工作中事业心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强、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等。目前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是政治素质较高,既掌握高科技知识又有熟练技能的从事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具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营销等工作的复合性人才。

同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也对本专业原教学计划基本上给予肯定,对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提出许多较好的意见和建议。

(1)大部分学生认为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

不少毕业生都谈到学校外语教学需进一步加强,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建议有条件时应聘请外藉教师,同时要在学校形成学外语氛围。计算机教学贵在应用,学校开设计计算机课程需结合专业需要,认为开设电子CaD很重要,要求开设C++语言编程,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等。另外许多毕业生提出加强网络知识教学,教会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的能力。

(2)专业教学技术含量应适应高新技术发展新形势

目前电子设备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小型化、模块化和开放式系统发展。要适应发展形势,必须提高专业技术含量。建议增设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利用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调试、维修简单电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电路图、设计线路板并进行仿真;能够设计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编制各流程工艺文件和工具、设备操作规程;具备自动插件机、波峰焊接机、自动在线检测设备、回流焊接机和Smt等常见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具备生产线元件成型、焊修、调试等各工位的操作能力,能够在工艺技术方面指导操作工人;具备基本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独立工作、着眼全局的整体观点和追求综合效益的管理素质;具备电子行业的职业规范、质量第一的观点、安全生产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掌握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能根据原理图或产品调试说明书对设备安装、调试。学会使用mUtiLSim(ewB),对控制电路板辅助设计改用protol99,并随着版本更新及时更换软件。学会数字系统硬件描述。语言VHDL,为把pLD应用于工程实际打好基础,同时尽快建设eDa实训室,着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开出的筹工作。巩固和提高微机技术课程及其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

(3)要扩大专业口径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电子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从名词上比较,后者专业口径更宽,为了增加专业的适应性,本专业应有二大专业能力。一为培养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二为培养电子设备维修能力。这两大专业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只要分别增设二、三门课即可实现,应该说只要花较小时空即可实现扩大专业口径的目的。期中综合课《现代通信原理》是为培养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信号与系统知识为基础而开设的。

(4)要加强实验实训的强度和力度,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本阵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点,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我校要在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上独树一帜,必须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定位于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在调研中,毕业生对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增强电子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尤其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综合应用设计能力上有待提高,为此建议设置电子技术应用综合实训。从软件编程到硬件设计、调试进行训练,以提高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这也是在调研中提出的要求提高阅读相关软硬件程序能力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顾荣强.打造多赢的iptV业务赢利模式[J].数据通信,2006(02).

[2]王建惠.探究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3]光祥.有线电视前端机房运行维护工作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02).

[4]商杰.无锡电信iptV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基建工作;信息化管理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职业院校普遍扩招,向社会各行各业输入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然而,随着职业院校办学年久,基础设施老化,教学楼、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公寓等重要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不断出现,面临着扩建、改造、新建等基础建设任务。职业院校基建工作是指围绕与职业教学相关的基础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如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学生宿舍楼等建筑物的建设及零星土建、安装、装修、地面硬化、校园绿化,教学或生活用的水、暖、电、气改造,应急工程抢修等工程,以及围绕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等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以确保职业院校办学空间足够、教学设施先进,吸纳生源,促进职业院校健康发展。职业院校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是否科学规范,是保障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

1职业院校基建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基建工作信息化管理,是指依靠现代化电子信息系统,对基建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电子化综合管理,包括工程经济管理、工程质量控制、施工安全防护、人力资源调配、工程进度掌控等,把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机细化结合,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基建工作包括资金、人员、进度、信息等管理在内的全局把控与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的透明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资金流失,保证工程质量。基建档案是基建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基建档案作为处理突况、事故抢修、改建扩建、设施维修等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是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基建档案是学校基建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应对突况、突击抢修的理论指导,为合理有效使用、管理基础设施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了解学校发展历史、把握全局和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资料。基础建设工作告一段落后,需要留存大量的工程建设工作全过程资料存档。在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浩大的资料存档工作。基建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信息存储与共享,提高资源更新效率,满足包括小型修缮、零星维修、应急抢修等学校日常基建管理工作的需要。

2职业院校基建工作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院校由于其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基础设施的行业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基建管理工作繁冗复杂,工程项目成本、质量、进度、数据信息的目标控制难度较高,需各项业务模块联合监控,各部门之间高效协调。在职业院校基建管理工作中,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现场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大多只停留在信息查询方面,在基建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只是局限于施工前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数据运行网络。实际工作中,基建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成本、进度等控制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电子信息技术真正得到应用的范围非常小。工程数据信息量大,所涉及的人员庞杂,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日趋复杂的基建现场管理工作需要。有的学校内部设置了局域网,但是有关基建管理方面的信息流却非常少,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和外界之间的信息流动相对闭塞,远远没有实现有效资源共享。电子信息技术等先进管理手段的低效运用,极大降低了基建管理工作效率。2)由于传统的基建维修等后勤管理职能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是很高,许多职业院校存在对基建维修等后勤管理部门重视不足的问题。学校重点抓教学、抓学管,对与学生、教师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建、修缮、维护等后勤保障工作,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致使职业院校基建数字化网络发展受阻。职业院校基建管理人员对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维模式重视不够,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能力较低,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基建数据无法有效进入到学校数字化管理网络,实现资源共享。3)职业院校基建档案管理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低效应用问题也尤为突出。从实际归档的情况来看,纸质版资料较多,与其相对应的电子版资料相对较少,竣工图纸在基建档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后期使用频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基础设施都历经维修、更换,详细的运作过程特别是隐蔽工程只有通过查询工程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图纸、图表、会议纪要、计算书、照片、影像资料、录音等资料才能清晰明了。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部分资料比较繁杂零散,并不能得到及时归档,更不能形成有效的电子版资料归档,造成电子信息更新不及时,图纸与实物不能完全相符,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4)在职业院校的日常修缮、零星维修等管理过程中,也有对工程项目电子版资料收集管理重视不够的问题。职业院校基础建设的工程主体大都有竣工图及建设全过程资料存档,但学校配套的水、电、暖等附属设施多没有竣工图存档,电子版信息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后续施工的电气改造、给排水管道维修、直埋的暖气管线、各类预埋管等在施工后多没有竣工图存档,电子信息系统也没能有效记录这一情况,致使学校最初建设的原始管网图等资料与学校实际管网布置不一致,失去参考价值。一旦发生管网等设施破坏,如给水管道跑水等突况时,有时连阀门都找不到,无法根据档案尽快组织抢修、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之恢复正常。施工中造成地下光缆、电缆、管线挖断破坏的事件时常发生,造成资金、人员浪费,给师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带来不便,也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建设埋下许多隐患。

3职业院校基建管理工作信息化对策

1)提高对基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信息化管理工作目标。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基建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粗放型基建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尽快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学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习、会议传达、培训考试、参观调研等形式形成更具创新性、更具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思维模式,并定期进行考核。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化管理工作目标,实现基建管理工作无纸化办公。2)重视人才培养,大胆创新,加强对基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基建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现基建管理人员有能力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办公、处理各种基建信息技术难题、共享信息技术资料等,并经常进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操作软件,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出更加适应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基建管理软件。3)注重对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工程竣工图、变更签证单、会议纪要、往来函件、工程结算书等各种施工全过程证明材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剔除已经作废的资料,尤其是地下管网等复杂配套基础设施,要做好资料更新。整理形成完整的合格资料应由专人管理,资料管理员应具有现代化信息管理思维模式,熟练运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程全过程资料应有相应的实体材料和电子材料。实体材料应一式二份,一份存入学校专门设立的档案室,一份存入基建办公室可随时取用。电子材料上传至学校基建信息化管理网络数据库,以供资源共享,方便应急抢修,提高工作效率。4)随着职业院校建校时间越来越久,新建筑、新设施不断增加,旧建筑不断进行维修改造,学校的外貌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学校庞大复杂的地下管网等隐蔽工程也会因材料老化更换、线路改线等原因发生改变;原有工程全过程资料已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综合图纸应定期进行现场实地勘测、重新修订,原有过时资料应及时进行更新替换。基建管理部门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平时就要注重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尤其要重视对日常修缮、零星维修等工程项目电子版资料的收集整理,如平时利用率较高的水、电、暖、消防等地下管网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图纸、修缮资料等要及时归档,做好资料更新与上传。5)注重对信息系统的升级更新,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信息系统应设专人定期维护管理,基建信息安全管理员不但要掌握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工作,还要掌握基建管理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熟练运用CaD等工程设计软件,配合资料管理员充分利用光盘、移动硬盘等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管理重要基建数据,配合做好图纸变更修改等工作,及时更新上传数据并做好病毒查杀、系统维护升级等工作。

4结语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8

   1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总体战略简介

   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为了回应美国官方指示和总统的管理议事日程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制定了一套电子政务战略。这一战略规划出了劳工部将如何变成“数字化部门”,即劳工部如何利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以改善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关系和适应未来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战略是一个综合的,全组织范围的计划。如图1所示,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通过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合,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组织结构,安全和隐私,以提高劳工部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1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中心内容,是指开发、实施和维护用于履行劳工部职能的高水平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政策,计划,人员和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劳工部有合适的管理框架,用以选择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以及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付完工。

   1.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帮助劳工部识别客户,评估客户需要,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和不断改善客户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能力。劳工部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组织为中心。注重与客户沟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对目前和预期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明确描述和记录。

   1.4安全和隐私

   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整合规划框架和运用统一的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安全策略,程序和计划,包括威胁和漏洞分析,以及风险消减与管理。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取决于有恰当的政策、计划和程序,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成功的识别、管理和完成电子政务项目。组织能力中的人力资源是成功转型为“数字化部门”的关键要素。为了确定支持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的必要的人力资源要求,劳工部实施了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的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

   2总体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基于电子政务战略,劳工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聘请专业机构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实施了一次综合评估,包括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部分。由oCio的专项事务专家、专业咨询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组成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以下称规划小组),执行人员评估。根据工作量和资格,评估了现有人员的能力,确认了未来在电子政务战略背景下的各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用以消除当前和未来人员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劳工部副首席信息官、联邦it人力资源Cio理事会联合主席LauraCallahan博士的指导下,劳工部信息技术中心(itC)被选作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纵向评估试点机构。作为劳工部信息技术策略指导和运营支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中心能够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查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助于确保评估过程全面并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评估工作在信息技术中心所有级别员工的全过程密切合作下进行。规划小组对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和未来人力资源的特性和能力进行了纵向评估,评估步骤如下:

   2.1制定业务战略定义

   为了给信息技术中心制定战略业务定义,规划小组利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阐释了信息技术中心的未来愿景。对组织关键的it职能和活动进行识别和验证,用以创建一个精确的当前业务绩效评估模型。然后,规划小组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变化驱动因素,包括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同样,规划小组也评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初始化的实施和快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这一评估,产生了信息技术中心的组织未来愿景,概括地列示了技术信息中心工作的预期变化和必需的任职资格。战略业务定义的成果为随后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分析评估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特性与能力。

   2.2实施工作分析

   通过对分配给各岗位和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规划小组估算了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基本工作量。根据确认的工作量驱动因素和信息技术中心专业知识,备用工作量和未来可能新增的工作量要求也同样被量化。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运用职位级数,业务外包比率和其他因素,也将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能力评估,任职资格被定义为在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和行为。规划小组确认并定义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中心中能实现成功绩效所需要的一整套关键任职资格考核指标。通过咨询劳工部内外的专家,并参考相关数据资源,如《克林格—科恩法案》和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GS-2200信息技术同类职业职位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简明的横向技术任职资格考核指标。接着,规划小组进行一项任职资格调查,对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摸底,用以建立未来熟练水平的起点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对员工,部门经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中心主任进行了多层级评估。根据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当前和未来所需的投入。

   2.3评估人力资源状况

   规划小组用一个纵向剖面图,对目前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成分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评估。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员工分工和分配的评估,涉及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结构和退休条件等。在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时,整个规划期间的员工自然缩减和招聘等因素也纳入计算范围内。

   2.4分析差距

   随着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分析结果的产生,规划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差距分析,确认当前和预期未来的人员缺口。规划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人力资源与其需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缺口,以及信息技术中心未来人力资源与其未来工作量需求的缺口。此外,还确定了以目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要达到未来目标的业务熟练水平,所需补充的任职能力缺口。例如,差距分析显示,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所需的很多重要的业务能力,其未来所要达到的熟练水平超过了目前这一岗位需要的业务熟练程度。类似地,差距分析还显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职能未来工作量的需求预计将大大超过目前工作量的供给。

   2.5形成解决方案

   最后,规划小组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解决方案分析,对工作量、人员和任职能力等差距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制定了一套具体战略解释差距的优先次序。在提出建议时,规划小组提出解决人力资源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二是外聘专家或专业人员。规划小组提出的对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是: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业务熟练问题。此外,规划小组还提出从机构设置、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方面入手,全面解决人员与工作量中存在的差距和缺口。此外,成功的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和令他们相信其个人业务和机密信息沟通始终是安全和保密的。为了实施更大型的电子政务人员筹划工作,规划小组还对劳工部所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中的同一工作职能“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实施了高层次横向评估。评估安全和隐私职能能够帮助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决定如何给自己定位,以便能做到最好的支持劳工部的其他机构,满足其在安全和保密工作方面的需要。规划小组与一些来自劳工部所属机构中的专家以及劳工部以外的专门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面谈。规划小组评估并总结信息技术安全和保密工作职能的几个特点,包括:目前各机构中安全和保密工作活动的基本要求;未来工作趋势或预期变化;未来工作中对工作量或任职能力的要求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3对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利用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民众提供各种查洵、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已经有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为电子政务配置了合适的人才,使得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对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未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强调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相结合。它是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使人力资源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系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如果不是基于战略而制定,那么在组织实施战略时就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就会导致组织拥有的人力资源与实现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在数量、构成和胜任能力等方面不相符合,造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影响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我国进行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时,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进行整合,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将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活动与电子政务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结合。其次,根据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工作分析,评估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所需人力资源的工作任务、任职资格,了解政府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最后,发现人力资源供求的差距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政策消除差距,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此外,还要对人力资源规划实施后续的评价和监督,并根据电子政务战略实施动态调整。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纸质档案,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运行中档案内容的一部分。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档案运行管理中已经是客观存在,但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还比较混乱。现结合我校电子档案管理实际,阐述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的区别,探讨了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提供思考。

1.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信息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大量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使得高职院校现阶段的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以及新的办公方式的利用,以电子文件和电子数据为重要形态的档案生成过程将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因此,电子档案的出现和存在,也就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高职院校,当然要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有必要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发挥电子档案的凭证参考作用及提高其综合利用。

1.2重要性

电子档案的出现,将引起档案工作内容的变革。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为热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审视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历史地落在我们档案管理者肩上。电子档案,作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安排,是否能够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考验着新时期的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将从全社会角度,认识和鉴别电子档案的价值。实现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开展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2.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中的区别

2.1载体寿命不同

电子档案的载体材料主要是磁盘、磁带和光盘。纸质档案的载体是各种纸张。硕士论文,措施。磁盘和磁带的粘和剂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直接影响电子信息再现。同时磁盘、磁带由于其聚酯底基易产生静电作用,导致磁盘磁带卷曲、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吸引尘埃从而影响电子档案的保存。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其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等材料,由于光盘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液发生反应,因此,电子档案的载体寿命一般仅为5—15年。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档案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保护过程中,只要排除纤维素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所需的条件,纸质档案的寿命就可达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2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2.2.1温、湿度条件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温、湿度条件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保存均有影响,但由于二者载体材料的不同,因此影响方式迥异。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还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同时高湿环境,纸质材料易发生霉变和形成纸砖。硕士论文,措施。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材料在温度不适宜的条件下,其聚酯底基易变形,影响信息再现,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易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和经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档案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35%—45%。

2.2.2灰尘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灰尘中含有霉菌的孢子,霉菌是纸质档案霉变的主要生物因素。霉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酶以及有机酸是引起纸张和电子档案载体材料生物损坏的主要原因。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引起纸张霉变等。灰尘对电子档案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中霉菌孢子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总之:灰尘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载体材料都有损坏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损坏的修复上。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档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就可能会局部丢失,很难甚至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档案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防止灰尘对电子档案载体的危害在电子档案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3外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档案的载体—磁性物质,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硕士论文,措施。外来磁场作用于电子档案的磁性载体,易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失真,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同时强烈的机械震动,影响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易引起光盘的机械破坏。硕士论文,措施。因而电子档案在保存管理中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2.2.4光和有害气体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光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降低。对电子档案载体材料而言,光线能使电子档案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硕士论文,措施。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电子档案磁性载体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有害气体主要是指具有酸性和氧化性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这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电子档案磁性载体和光盘,使电子档案信息失真或丢失。

2.3技术寿命的区别

纸质档案一旦形成,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电子档案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还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生产厂商的原因,使得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档案设备由于厂家的破产或产品升级换代而难找到配套产品。大多数电子档案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因此,技术革新对电子档案寿命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电子档案的寿命还与技术革新有关。在电子档案保存中,要针对技术过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2.4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因为其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档案形体,其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电子档案因其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其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同时,电子档案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感染电脑病毒的危险。因此,如何保护电子档案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档案保护的重要课题。

3.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3.1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又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已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档案管理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加紧学习计算机技术,学习电子档案形成和管理知识,在加强全员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同时,通过招考、继续深造等多渠道选拔、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而且熟悉档案业务,热爱档案事业,能够正确履行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维护好文件、档案的原始性,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并在在电子档案的生成、传输、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中切实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3.2把握好电子档案的特性

电子档案,首先,它是文件、档案,具有文件、档案的一般特征和性能。管理文件、档案的一些带规律性的工作、原则、完整系统性要求等一般都是适用的。硕士论文,措施。绝不能把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简单取消。其次,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它依赖于机器,按数字编码,在机器上形成、传输、利用,在机器上可以随意增删改动等等。电子档案的特性,使文件的生成、积累、整理、保管、归档以及今后向档案馆移交等工作与纸制档案大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中必须按照电子档案的特性,结合档案工作基本要求来考虑和寻求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

3.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维护电子档案的真实和安全

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即使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电脑或盘中存的内容进行了删改,也难以发现和确定。因此日后难以确定该份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加之电脑病毒的存在和网络技术,使得电子档案在形成、处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信息都有被更改、丢失的可能,即使拥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其得以实施。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保证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3.4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双轨运行

在具体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了方便电子档案的利用、永久保存和维护其原始性,可以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双轨运行。结合我校实际,一些需要长期、永久保存和维护其原始性的电子档案,需要及时转换成纸质文件,并脱机保存。电子档案与纸质文件的互相转化,长期并存,双轨运行,在我校电子档案管理中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电子信息规范管理的客观要求,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的区别,探讨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有利于电子档案的检索、利用和共享,有利于电子档案管理的统筹安排规划,有利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范文霞,加强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安全管理的思考,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9,77—78

[2]宋筠,高职院校电子化档案应用初探,考试周刊,2008.47

[3]丁海斌,论电子文档革命的本质含义[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马学华,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01,83—85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篇10

1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总体战略简介

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由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为了回应美国官方指示和总统的管理议事日程的要求,美国劳工部制定了一套电子政务战略。这一战略规划出了劳工部将如何变成“数字化部门”,即劳工部如何利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以改善客户服务,管理客户关系和适应未来数字经济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战略是一个综合的,全组织范围的计划。如图1所示,美国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通过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合,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组织结构,安全和隐私,以提高劳工部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1.1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中心内容,是指开发、实施和维护用于履行劳工部职能的高水平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政策,计划,人员和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劳工部有合适的管理框架,用以选择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以及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付完工。

1.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帮助劳工部识别客户,评估客户需要,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和不断改善客户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能力。劳工部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组织为中心。注重与客户沟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对目前和预期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明确描述和记录。

1.4安全和隐私

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整合规划框架和运用统一的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安全策略,程序和计划,包括威胁和漏洞分析,以及风险消减与管理。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取决于有恰当的政策、计划和程序,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成功的识别、管理和完成电子政务项目。组织能力中的人力资源是成功转型为“数字化部门”的关键要素。为了确定支持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的必要的人力资源要求,劳工部实施了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的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

2总体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基于电子政务战略,劳工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聘请专业机构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实施了一次综合评估,包括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部分。由oCio的专项事务专家、专业咨询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组成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以下称规划小组),执行人员评估。根据工作量和资格,评估了现有人员的能力,确认了未来在电子政务战略背景下的各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用以消除当前和未来人员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劳工部副首席信息官、联邦it人力资源Cio理事会联合主席LauraCallahan博士的指导下,劳工部信息技术中心(itC)被选作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纵向评估试点机构。作为劳工部信息技术策略指导和运营支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中心能够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查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助于确保评估过程全面并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评估工作在信息技术中心所有级别员工的全过程密切合作下进行。规划小组对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和未来人力资源的特性和能力进行了纵向评估,评估步骤如下:

2.1制定业务战略定义

为了给信息技术中心制定战略业务定义,规划小组利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阐释了信息技术中心的未来愿景。对组织关键的it职能和活动进行识别和验证,用以创建一个精确的当前业务绩效评估模型。然后,规划小组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变化驱动因素,包括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同样,规划小组也评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初始化的实施和快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这一评估,产生了信息技术中心的组织未来愿景,概括地列示了技术信息中心工作的预期变化和必需的任职资格。战略业务定义的成果为随后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分析评估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特性与能力。

2.2实施工作分析

通过对分配给各岗位和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规划小组估算了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基本工作量。根据确认的工作量驱动因素和信息技术中心专业知识,备用工作量和未来可能新增的工作量要求也同样被量化。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运用职位级数,业务外包比率和其他因素,也将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能力评估,任职资格被定义为在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和行为。规划小组确认并定义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中心中能实现成功绩效所需要的一整套关键任职资格考核指标。通过咨询劳工部内外的专家,并参考相关数据资源,如《克林格—科恩法案》和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GS-2200信息技术同类职业职位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简明的横向技术任职资格考核指标。接着,规划小组进行一项任职资格调查,对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摸底,用以建立未来熟练水平的起点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对员工,部门经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中心主任进行了多层级评估。根据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当前和未来所需的投入。

2.3评估人力资源状况

规划小组用一个纵向剖面图,对目前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成分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评估。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员工分工和分配的评估,涉及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结构和退休条件等。在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时,整个规划期间的员工自然缩减和招聘等因素也纳入计算范围内。

2.4分析差距

随着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分析结果的产生,规划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差距分析,确认当前和预期未来的人员缺口。规划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人力资源与其需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缺口,以及信息技术中心未来人力资源与其未来工作量需求的缺口。此外,还确定了以目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要达到未来目标的业务熟练水平,所需补充的任职能力缺口。例如,差距分析显示,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所需的很多重要的业务能力,其未来所要达到的熟练水平超过了目前这一岗位需要的业务熟练程度。类似地,差距分析还显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职能未来工作量的需求预计将大大超过目前工作量的供给。

2.5形成解决方案

最后,规划小组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解决方案分析,对工作量、人员和任职能力等差距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制定了一套具体战略解释差距的优先次序。在提出建议时,规划小组提出解决人力资源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二是外聘专家或专业人员。规划小组提出的对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是: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业务熟练问题。此外,规划小组还提出从机构设置、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方面入手,全面解决人员与工作量中存在的差距和缺口。此外,成功的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和令他们相信其个人业务和机密信息沟通始终是安全和保密的。为了实施更大型的电子筹划工作,规划小组还对劳工部所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中的同一工作职能“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实施了高层次横向评估。评估安全和隐私职能能够帮助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决定如何给自己定位,以便能做到最好的支持劳工部的其他机构,满足其在安全和保密工作方面的需要。规划小组与一些来自劳工部所属机构中的专家以及劳工部以外的专门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面谈。规划小组评估并总结信息技术安全和保密工作职能的几个特点,包括:目前各机构中安全和保密工作活动的基本要求;未来工作趋势或预期变化;未来工作中对工作量或任职能力的要求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3对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利用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民众提供各种查洵、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已经有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为电子政务配置了合适的人才,使得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未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强调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相结合。它是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使人力资源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系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如果不是基于战略而制定,那么在组织实施战略时就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就会导致组织拥有的人力资源与实现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在数量、构成和胜任能力等方面不相符合,造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影响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我国进行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时,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进行整合,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将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活动与电子政务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结合。其次,根据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工作分析,评估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所需人力资源的工作任务、任职资格,了解政府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最后,发现人力资源供求的差距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政策消除差距,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此外,还要对人力资源规划实施后续的评价和监督,并根据电子政务战略实施动态调整。

3.2招聘信息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政务相结合的产物,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电子需要在虚拟环境中,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业务处理。因此,电子除了要熟悉政务工作流程和政务管理知识,更加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在面临新的行政环境下,美国劳工部采用了招聘外部人员或专家的方法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目前电子整体信息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从外部招聘信息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是改善电子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外部招聘时除了要测评其综合行政能力和服务公众意识等,还要注重考察公务员是否具备信息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第一,信息意识。公务员是否对信息敏感,能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传播信息;

第二,信息能力。公务员在国家政务工作中发现、评价、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信息搜集获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加工处理能力、表达应用能力等;

第三,信息道德。公务员在日常政务信息活动中应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利用自身职位将掌握的信息用于违法犯罪。

3.3健全和完善Cio制度

至2008年底,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也分别达到99%和92%。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如结构真空,投资黑洞,信息孤岛等各种问题。对全国2500个政府门户网站进行调查发现,有1/3的网站难以打开,1/3的网站应用价值较低。健全和完善我国Cio制度,形成“一把手+Cio”的组织模式,对于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水平,切实做到以公众为中心,构建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意义。美国是最早建立Cio制度的国家,1984年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政府内部出现“结构真空”现象,提出在政府的每一级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资源的高级官员,从高层上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的决策管理,从而揭开了“政府Cio”一职的序幕。在我国Cio制度建设中,应该借鉴美国建立Cio体制的相关经验。

第一,我国各级政府之间全面推行政府Cio制度。要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表示在政府部门中设置Cio一职。我国名义上虽然有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信息产业厅、信息中心等机构负责电子政务建设,但实际工作中却缺乏能够对电子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评估机制,设置Cio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要分清Cio的职责权限。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主要是“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Cio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的中层领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决策权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手中,导致出现Cio权责不对称,多头管理等现象。明确Cio的职责和权限,可以使Cio在实施电子政务战略,进行项目统一规划,监控项目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顺利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

3.4加强政府人员电子政务培训

美国劳工部为了消除目前和未来电子胜任能力的差距,一般会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和培训。另外,美国人力资源规划小组建议通过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方法解决业务熟练问题。为了使我国政府人员能够适应电子政务的环境,真正实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公众服务,需要对政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在进行培训前,应根据电子政务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和人员的知识技能情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第一,不同层次的人员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技术服务支持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电子政务的平台建设、应用开发、系统的运行维护、安全和隐私等;一般培训的内容包括电子政务的基本知识、相关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包括电子政务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项目建设与管理等。第二,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培训。一方面,建立电子培训基地。政府选送一些公务员到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电子政务的培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尝试开设“电子政务和行政决策模拟室”。让公务员在模拟的电子政务环境下,系统学习电子政务管理的知识,提高信息素质,增强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为公务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务员通过树立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崇高愿景,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不断超越自我,进行创新,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培养电子政务新环境下的岗位胜任能力,满足电子政务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