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环保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8:40

工厂环保政策篇1

第一,当前,钢铁行业正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淘汰落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具体措施之际,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研究制订新措施的时候,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造成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内在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小钢厂盲目发展,国家难以调控。从近几年钢铁产能增长情况看,地方小钢厂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国有大钢厂,无论产量还是产能,目前中小钢厂、民营钢厂之和都超过了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近几年来,在国家严格控制钢产总量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钢厂减产、小钢厂增产,大弱小强、国退民进的发展势头。国企先进装备限产,高消耗、重污染的小钢厂却开足马力增产。从国家的减量指标和今后3年化减产能指标看,主要集中在几个小钢厂盲目发展的省份,今后3年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减量指标为8000万吨,仅小钢厂发展较快的河北省达6000万吨,占化减总量的75%。地方小钢厂过剩产能为什么上得这么快?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央地有些宏观调控政策不尽一致,有些税收政策不规范、不统一、不合理。比如,近年来,根据钢铁产品供过于求的实际情况一直强调控制总量,而有些地方政策却把发展小钢厂作为财柱子和GDp快速增长提高政府业绩的重要砝码,在宏观调控中明调暗保,压大护小,在税收政策上重点倾斜,大力支持,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据抽样调查,同样生产一吨钢所担负的各种税费在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要占销售收入的8%以上,平均350元/吨左右;而地方小钢厂仅占3%,只有120元/吨左右,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收税费,甚至还要额外给予各种补贴、优惠。还有的地方对应该淘汰的小钢厂不是限期淘汰,而是为保GDp增长千方百计支持其发展,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国有企业承担的一些地方性苛捐杂税,在地方钢铁厂一律减免;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在同样地段购地,国有企业每平米需要几万元,地方小厂只要几千元或几百元,甚至免费使用;在入行门槛上给予放宽,在财政上给予补贴,在资源能源价格上千方百计给予关照;在投融资政策上给予优先,有的地方违反财政资金使用规定,用财政资金建小钢厂或由政府出面借贷款,利息由政府贴补;有的地方甚至不顾环保部门硬性规定,对小钢厂任意放宽环保标准,以牺牲当地环境保护支持小钢厂发展,使有些地方小钢厂越减越多,越调越胀,给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带来重重阻力。所以说,规范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完善统一税收制度,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的规范管理,完善国税、地税管理体制,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从政策层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一项重要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在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化解产能过程中同样应该发挥相应的正功能,做好相关工作。第一,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推进地区调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由于化解产能过剩,必然要关闭一些地方小钢厂,一大批职工需要重新安置,需要地方政府做好培训,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由于环保不达标,一些本应退出市场的钢铁企业却在退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一是绝大部分职工都不愿离开原单位原岗位,而国有大钢厂也都因近几年来效益低迷压缩定员,无力吸纳外来人员;二是有些职工缺乏找到其他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再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政府要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各项政策,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提供职业培训,为他们建立再就业的便利渠道,消除后顾之忧。第二,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项目,为需要退出的企业有效转型创造条件,并承接转移的下岗失业职工。受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影响,一些需要退出的钢铁企业面临着向何处转型的问题。同时,由于地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从钢铁主业转移出来的职工即使具备必要的技能,也往往是就业“无门”。这就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入手,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这既可为转型企业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又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还可以承接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此外,还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按规定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依法妥善处理职工的劳动关系。第三,地方政府要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主创业。通过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扶持下岗失业职工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失业人员创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出台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资讯和项目推介,并为创业者实施的项目搭建市场对接平台。第四,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认真执行问责制,做好被关闭小钢厂的债务处理、职工的工作安置、生活安排和思想安抚工作,使他们顺利渡过转产困难期,保持社会稳定。

二、税收不统一、不合理,是造成钢铁行业竞争不公平,国企竞争不过民企的重要原因,要通过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装备先进、节能减排的大型现代化国企应该优先发展,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近几年来,在钢铁行业中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无论在钢产量、还是效益提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民营和地方中小企业。以2012年为例,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产量增幅是负数,地方中小钢铁企业增幅却高达7%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今年9月份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同比下降1.23%,200万吨以下的小钢厂日产水平却比8月份增长14.65%,所以今年9月份全国钢产量环比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地方小钢厂增速过大拉动的;从建设投资上看,今年前9个月66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完成总投资705.7亿元,同比下降12.72%,占钢铁总投资的16.88%,非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完成总投资3474.74亿元,同比增长8.57%,占全国钢铁总投资的83.12%,从而反映出非重点钢铁企业仍在继续加快扩张之中;从效益上看据2012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大中型企业钢产量占总量的一半左右,而实现利润只有15.81亿元,民营和中小钢铁企业钢产量与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相当,实现利润却高达180多亿元,按吨钢平均利润计算,中小企业相当于大中型钢铁企业的11倍以上。今年前9个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776亿元,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为112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41%,不足工业行业同期平均利润率(5.49%)的十分之一。民营中小钢铁企业达664亿元,相当于大中型钢铁企业的6倍左右。为什么装备水平、资源条件都占优势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却比不过中小企业?是大中型钢铁企业工作没做好吗?当然在任何时候,个别企业间的工作差距都会客观存在,但在整体上出现这么大的差距非属正常。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10年就已显现。当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率明显低于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原因,笔者曾对2010年的实际情况做过一次较详细的调查,现将主要数据抄录于下。2010年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与地方中小企业效益差异比较:从2010年的效益情况看,民营、合资和地方小钢厂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77家钢铁企业中,销售利润率超过5%的有16家,其中,国有大中钢铁企业中只有宝钢集团和凌源钢铁集团两家,其余14家均为民营、合资和地方小厂。唐钢和国丰同在唐山市,距离不过20公里,前者销售利润率2.56%,后者为5.60%,高出一倍以上。港陆钢铁公司也是唐山市附近的小厂,利润率高达8.38%,仅次于宝钢(8.84%),位居全行业第二名。为什么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效益低迷甚至有不少企业亏损,而民营、合资和地方小厂却能挣钱甚至挣大钱?为了找出原因,寻求迷底,笔者从经营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做了比较,算了几笔账。第一,由于用工制度不同带来人工成本上的差异。民营、合资或地方小厂一般都是新办厂,没有或很少离退休职工负担,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一般都建厂多年,有一大批离退休职工,他们的工资、保险、住房、医疗费用等负担一般吨钢平均分担80元左右;民营企业人均工资2957元,国企为4411元,高出民企1454元,带来人工成本大大提高;销售收入工资率民营企业为1.39%,国企为3.43%,高出一倍以上,这两组数字说明,在人工成本方面,国企明显高于民企。第二,国企和民企承担的社会负担差异较大,不少大中型钢铁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要分担由社会负担的医疗卫生、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安等项社会费用,吨钢平均分摊50元左右,民企却很少甚至没有;职工集体福利,娱乐设施等费用国企吨钢平均要分摊50元左右,民企却没有;国家规定的各种保险、基金等开销国企都按国家标准执行,吨钢最低也要平均分摊60元左右。地方小钢厂在执行中却有很大的弹性。第三,由于收费标准不同带来管理费用上的差异。从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看,2011年前9个月77家钢铁企业的吨钢期间费用平均为355元,大部分大中型钢铁高达700元以上,有的达1000元以上,而许多小钢铁厂不足百元,相差600元以上。民营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期间费用率为3.12%,比国有企业6.61%,仅是国有企业一半;民营企业的管理费为75/吨,国有企业高达221元/吨,高出146元;民企的销售费用为22元/吨,国企为60元/吨,高出38元;民企财务费用79元/吨,国企为120元/吨,高出41元。以安全环保费用为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安全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治理费用逐年加大,这笔费用民营或地方小钢厂都有一定伸缩性、灵活性。而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一般都要按国家规定高标准治理,其费用明显偏高,按吨钢平均分摊,要高出50元左右。第四,由于税收标准不同带来税费优惠差异。各地政府为了加快当地发展,出台不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地方小厂又采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对各种税费给予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原有的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是享受不到的。粗略估计,在一般情况下,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与民营、合资、地方小厂相比一吨钢平均多交税费200元左右。第五,由于执行国家政策力度不同带来政策成本上的差异。国家为控制钢铁总量,曾几次实行限产。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都是严格按国家下达的指标执行,带头限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策成本;地方小厂往往大打折扣,每次大的限产,往往只限了国企,放开民企。2012年在国家总量调控情况下,大中型钢铁企业产量下降,而中小钢铁企业产量迅速增长。据统计,2012年钢铁协会会员单位粗钢产量为58959万吨,同比下降0.6%,会员外中小钢铁企业生产粗钢10195万吨,同比增长24.5%,等于限了国企,放松了民企,在效益上肯定会带来很大差异。以上五项合计,国企吨钢成本要比民营、合资、地方小厂高出300元-350元。如果按公平竞争的原则计算,在国企现有吨钢平均利润基础上增加300元,其利润水平不是低于而是大大高于大部分民营和地方小钢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税费政策上不合理、不统一会给国企和民企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差异,甚至在对国企和民企的业绩评价上出现本末倒置现象。所以,要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对央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定要规范统一,按照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尽量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

三、财政预算不科学,央地税制不统一,加剧了钢铁行业的高消耗、重污染,要在改革中实现优胜劣汰

钢铁工业本身属于高消耗、重污染行业,应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加大治理力度,向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央地在项目审批和税收双重标准及地方保护的条件下,往往会背道而驰。加剧了钢铁工业的高消耗、重污染。按照国家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和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凡是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钢铁厂,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属于节能减排项目,国家在项目审批中理应降低门槛,优先安排。但长期以来有关部门的审批标准则越是大项目,门槛越高,要求越严,越难通过。越是小项目,标准越低,越好通过。而技术先进的大项目大部分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小项目大部分属于地方中小企业,有些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使地方企业在投融资和相关政策上享受各种优惠,这样,就使一大批技术装备差、环保能力低的小铁厂、小焦化厂、小烧结厂、小钢厂、小铁合金厂等“五小”优先入行,蜂拥而上,而使一些技术装备水平高、环保设施完备的的大钢厂被关在门外。甚至迫使一些大钢厂为缩减规模化整为零,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几,不得不把生产和环保分开,先上生产,后上环保措施,使一些大钢厂也加重了污染,使吨钢平均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大提高。从一些统计报表看,目前大钢厂的综合焦比只有500公斤左右,而一些小钢厂的综合焦比达650公斤,高出150公斤,提高30%,如果按去年产钢7.1亿吨计算,大钢厂生产要比小钢厂生产减少标煤上亿吨,相应减少了大量污染物排放,而且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目前焦煤价格1200元/吨计算,吨钢节煤150公斤,使成本下降180元,7亿吨钢,可降低成本1260亿元,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改变钢铁厂的社会形象,造福于人类和社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按照《决定》中提出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指标权重,更加重视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推进税制转型,由生产型向消费性转变,加大营改增力度,坚持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废除央地在相关政策上的双重标准,彻底铲出滋生高消耗、重污染的土壤,改变钢铁工业形象,使钢铁工业尽快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财政预算不规范、税制优惠不稳定带来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度偏低,需要在改革中从源头治理

工厂环保政策篇2

继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环保风暴”之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初掀起了第三次“环保风暴”。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七大项目实施“区域限批”

据介绍,此次“风暴”涉及的82个项目,是在环保总局刚刚结束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核查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专项清查工作中发现的。其中,23个严重违反“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59个严重违反环评制度。在所有违法违规项目中,有七个大型项目因严重违反环评制度、拒不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的处理决定而被执行“区域限批”政策。

“‘区域限批’政策,即停止审批该项目境内或所属的单位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这是环保部门成立近30年来首次启用这一行政惩罚手段。”潘岳介绍说。

潘岳说,此次“区域限批”的行政区域包括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企业集团包括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这些地区大多本身已无环境容量却仍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如唐山市,在没有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全市依然建设了70家钢铁企业,且80%没有经过环评。虽然近几年该市钢产量已达到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但钢铁企业的平均产量仅在65万吨以下,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造成大气和水的严重污染。

唐山发电厂是隶属于国内知名的大唐国际集团。按照《环评法》的相关规定,该厂的5×50mw小机组项目属于违规项目,应依法关停。国家环保总局曾于2006年10月对该厂下达了责令其限期改正的通知书,要求该厂于2006年12月31日前关停小机组。然而,对于国家环保总局的合法要求,该厂始终未予落实。

山西吕梁焦化厂一期工程于2003年至2004年投产运行。由于该厂未能按环评要求完成焦化废水、煤气净化和地面除尘等处理设施,2006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其下达了限期改正的通知书,要求该厂于2006年12月31日前落实环保措施。然而,该厂至今未能完成其煤气净化系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地方和行业仍然无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当地的环境资源限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违法手段盲目发展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带来更大成本与极大困难。为了进一步落实宏观调控,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13条和第21条,环保总局首次动用‘区域限批’政策来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潘岳说。

强化环境执法的有力措施

以往,许多被叫停的项目往往补办手续先求“过关”,然后再用各种手法拖延或拒绝兑现环保承诺,使一次次声势浩大的环评执法行动效果有限。此次“风暴”中,国家环保总局采取的“区域限批”,是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行政惩罚手段。

针对七大工程执行“区域限批”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在大唐国际所属的唐山发电厂落实关停5×50mw小机组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停批大唐国际所有建设项目,环保总局和河北省环保局停批唐山市所有建设项目;在山西吕梁焦化厂一期工程完成各项环保措施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和山西省环保局停批吕梁市所有建设项目;在贵州省六盘水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落实停止建设、停止生产、办理环保手续等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和贵州省环保局停批六盘水市的所有建设项目;在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薄板一期工程落实停止建设、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和山东省环保局停批莱芜市所有建设项目;在华电集团所属四川攀枝花发电公司落实关停3×50mw小机组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停批华电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在华能集团所属乌拉山电厂落实关停2×75mw机组和一台100mw机组脱硫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停批华能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在国电集团所属濮阳热电公司落实2×50mw小机组脱硫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停批国电集团的所有建设项目。

违规项目凸现三大问题

此次“风暴”中查处的82个违法违规项目集中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钢铁、冶金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违规项目高达30个,占违规项目总数的37%。二是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环保审批虽严,但跟踪监管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再加上当地政府庇护,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

为此,针对“三同时”违规项目和未批先建违规项目的不同,国家环保总局采取了“区分对待”的措施:

对于“三同时”违规项目,环保总局将责令其限期办理验收手续、限期改正或停止试生产。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改建铁路新乡至日照线、菏泽至日照段增建第二线工程等5个久拖不验违规项目,责令限期办理环保验收手续,逾期不办,将责令停止试生产并罚款;对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4×330mw发电机组等18个“三同时”违规项目,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逾期不按要求完成整改,将责令停止试生产并处以罚款,对其中的铁路、港口项目逾期未完成整改要求的处以罚款。

对于未批先建违规项目,环保总局将责令其停止建设或生产。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山西振兴集团2×200mw火电机组等51个未批先建违规项目,责令停止建设,已建成投产的,责令停止生产,由具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下达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手续,逾期不补办,将处以罚款;对河北唐山滦南华瑞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等8个未批先建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违规项目,责令停止建设,已建成投产的,责令停止生产。

工厂环保政策篇3

为贯彻落实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减排工作目标全面实现,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政[2007]23号),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办法,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强化措施,确保减排项目落实到位

(一)落实二氧化硫减排项目

1、严格控制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已建脱硫设施的可门电厂1#、2#机组,江阴电厂1#机组必须确保脱硫设施稳定运行。未建脱硫设施的华能电厂3#、4#机组必须在2008年6月底前、1#、2#机组必须在2008年8月底前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其他新建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和机组主体必须同步经过168小时连续满负荷运行调试。福州耀隆化工自备电厂、东南电化自备电厂必须确保在既定期限内完成脱硫设施建设。福抗药业股份公司(福清)、富成味精厂(连江)等其他新建自备电厂必须在试生产前同步完成脱硫设施建设。

以上未建脱硫设施的公用燃煤发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必须使用综合含硫率为0.5%以下的低硫煤;已建脱硫设施的必须使用综合含硫率为0.8%以下的低硫煤。脱硫设施投运率应达100%,其中公用燃煤发电厂脱硫效率要达到95%以上;企业自备燃煤电厂采用循环流化床工艺脱硫的机组脱硫效率要达到80%以上,其他脱硫工艺的机组脱硫效率要达到90%以上(详见附件一)。

对未按规定完成脱硫设施建设或脱硫设施建成后未按规定要求投入运行并达标排放的企业,根据闽政[2007]23号文件要求,予以取消公用燃煤火电机组的脱硫电价政策、扣减相应发电小时数,并依法予以处理。

2、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脱硫项目按时投产。已建成脱硫设施的福人木业、金纶石化等项目必须确保脱硫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未建脱硫设施的必须限期建成,其中福抗药业、长乐华冠纺织公司等23家印染企业、青岛啤酒、福清康宏食品、洪良纺织、福兴医药、雄丰纸业的烟气脱硫项目必须确保在既定期限内完成;福耀玻璃、闽清建陶企业群、长乐吴航不锈钢等4家钢铁制品企业、福清阳下等5家造纸厂的烟气脱硫项目,长乐鑫海治金有限公司、罗源亿鑫钢铁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项目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富成味精食品有限公司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搬迁改造,马尾、福清、长乐、罗源、闽侯机砖产业群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关闭任务;其他未脱硫的工业燃煤(重油)锅炉、窑炉必须在2009年底前完成脱硫;新建燃煤(重油)锅炉的企业,必须在试生产前同步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已建脱硫设施的工业企业要保证脱硫设施的投运率达到90%以上,脱硫效率要达到75%以上(详见附件二)。要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帐,记录脱硫设施运行和维护、燃煤硫份分析和脱硫剂用量等情况;要制定更新改造、维修脱硫设施的年度计划,并报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备案。

对未按规定完成脱硫设施建设或脱硫设施建成后未按规定要求投入运行的企业,环保部门将依法予以限产、关停并处罚款。

3、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在福州市市区划定禁止和控制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简称“禁煤区”),“禁煤区”内现有的4蒸吨以下燃煤(油)锅炉、窑炉、茶浴炉、餐饮业大灶等设施必须在2008年底前全面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电能或者其他清洁能源。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更新、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的,环保部门将予以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并处罚款。各县(市)、马尾区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相应划定“禁煤区”,并在2008年底前开展清洁能源改造工作。

(二)落实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

1、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已建的马尾、快安、福清、大学城污水处理厂必须在2007年底完成配套管网建设;金山、长乐城区、平潭县污水处理厂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配套管网建设。新、扩建的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连江县、罗源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必须在2007年底前建成投产;大学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闽清县、永泰县、闽侯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必须在2008年底前建成投产;快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连坂、长安污水处理厂必须在2009年底前建成投产;洋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罗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必须在2010年底前建成投产。新、扩建的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工程必须与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步完成,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应达到设计能力60%以上(详见附件三)。接纳工业区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按工业园区污水厂建设的时间要求完成。

污水处理厂必须完善技术工艺,加强运行维护管理,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运行台帐、记录自动在线监测的进出口流量和CoD浓度数据。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同步具备除磷脱氮、消毒灭菌能力,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除磷脱氮、消毒灭菌工艺改造。大力实施污泥综合利用,实现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

对未按计划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或管网配套年度任务的县(市)区,根据闽政[2007]23号的要求,暂停其财政性资金安排建设的当地城建项目的立项、用地、环评文件审批,不予安排城建类政府性补助资金,并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经济约束措施。

2、加快工业园区污水整治。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保税区、福州科技园区(台江园、马尾园)、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台商投资区、福州金山工业园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必须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对管网配套不完善的园区,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管网配套任务。新建工业企业必须在试生产前完成接管。福州科技园区(仓山园)、福州福兴经济开发区、连江经济开发区、罗源湾经济开发区、福州元洪投资区、福州出口加工区、福清出口加工区、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长乐经济开发区、福清龙田经济开发区必须在2008年底前建成污水处理厂或接入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成前,工业园区内所有排污单位都必须自行治理、达标排放(详见附件四)。

对未按要求建成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工业开发区,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其区内新建、扩建产生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区内排污单位超标排放的,一律责令停产整治。

3、加快重点工业企业污水治理。福人木业、长乐德胜印染等已建成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的项目必须确保设施稳定运行,提高中水、再生水回用率。长乐市华良染整等21家印染(纺织)企业污水深度治理和开展中水再生水回用或再生水利用项目、闽清聚丰纸业中水回用项目、罗源亿鑫钢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改造项目、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渗滤液接入污水处理厂工程、罗源雄丰纸业废水生化处理项目等必须在2007年底前完成。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纳滤机芯改造、福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中水回用或再生水利用项目、福清5家造纸厂污水治理设施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其他具备进一步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能力的重点工业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必须在2009年底前完成(详见附件五)。新批项目必须在试生产前同步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对未按规定完成减排任务的排污单位,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其新建、扩建项目环评文件。

(三)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福州青口汽车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规划项目的落实和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建设必须在2007年底前完成。2008-2010年每年增加5-10个试点企业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资源统计和评价体系、经济指标核算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

(四)全面实施在线监控

可门电厂、江阴电厂、金山污水处理厂、大学城污水处理厂、福清污水处理厂、平潭污水处理厂必须在既定期限内与省环保局联网、2008年底前与市环保局联网。已安装并联网的华能福州电厂、洋里污水处理厂、祥坂污水处理厂、马尾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快安污水处理厂要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确保监控设备稳定正常运行。其它的新建火电厂、污水处理厂必须在试运行开始后的2个月内将在线监控系统与省、市环保局联网。火电厂监控系统还必须与省电力公司、福州电监办联网;污水处理厂监控系统必须与省建设厅联网。

已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的福抗药业、耀隆化工等企业,要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确保监控设备稳定正常运行。已安装在线监控设备但未联网的福州华映光电公司、罗源雄丰纸业公司等企业,必须在2007年底前与省环保局联网。未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福州福兴医药公司、福耀玻璃、东南电化等3个国控重点排污单位,必须在2007年底前完成安装建设并与省、市环保局联网。其它未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必须在2009年底前完成安装。上述重点工业企业必须制定在线监控设备维修、停用、拆除或者更换的年度计划,报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备案,对不按要求安装和联网或者擅自拆除、闲置在线监控设备的企业,环保部门将依法处理。

二、协同配合,确保政策到位

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福建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闽政[2007]23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减排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推动减排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奖惩机制。

1、各级政府要建立减排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从预算安排的环保专项资金中集中1000万元用于减排专项资金支出,县级财政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减排重点工程。对按时完成减排任务的重点企业,根据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5-20万元;对按时完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在减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对在福州市四城区范围内实施煤改气(电)等清洁燃料改造的锅炉,根据锅炉容量给予2万元-10万元/台的补助;对锅炉天然气使用价格、天然气管道铺设费用、电价等费用予以优惠。

2、各金融机构应优先为符合条件的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同时应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通报,对严重违法的企业采取降低信用等级、停止贷款等限制措施。

三、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到位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省、市下达的减排计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减排工作负总责,按照闽政[2007]23号文以及本通知要求,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跟踪减排工作进展并监督实施,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全市减排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向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县(市)区政府通报;牵头制定福州市禁煤区实施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并组织实施;负责监督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联网,每年制定实施安装和联网计划,并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监控情况和处理意见;大力推广经济适用的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负责监督排污企业落实减排项目,对未按期建成治理设施或者建成治理设施后不正常稳定运行的,要提出处理意见并依法查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查处力度,对未按要求完成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和企业实行必要的环保限批;加强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国家环保总局、省环保局对我市减排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市经委:负责市区重点工业搬迁企业的督促、指导工作;负责推动年度节能项目;负责协调省有关部门落实我市辖区内火电厂发电总量的调度和差别电量政策的执行;负责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和协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监督指导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督促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严格执行省建设厅出台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评估办法,及时提出扣减费用的意见。

市发改委:负责协同有关部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污水处理产业化政策;协调LnG供气工程项目,确保2008年底前投入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重点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对未按计划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配套任务和污水处理率目标的县(市)区,暂缓财政性资金安排建设的当地城建项目立项。

市财政局:负责筹措减排专项资金,加大重点减排项目的资金投入;及时下达减排补助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对我市减排工作的资金支持。

市监察局:负责对各县(市)区政府、市直职能部门及市级工业区管委会的减排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并列为机关效能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执行不到位、不得力、不落实的,依照《行政监察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行政问责,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责任;会同市环保局、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减排工作进行督查。

工厂环保政策篇4

一、湛江糖业的改革历程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广东省为鼓励发展糖业实行“以税还贷”政策,全市共向银行贷款23.5亿元投资建设糖厂,至1996年底取消“以税还贷”政策前,全市有国有糖厂34家,设计日榨能力约为9.4万吨,按标准压榨时间120天计,每个榨季可生产食糖100多万吨。但由于盲目的规模扩张,又缺少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造成生产糖业能力过剩,原料甘蔗普遍供应不足,多数糖厂“吃不饱”,榨季平均压榨时间不到90天,个别厂甚至仅有几十天,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下滑,旧债新亏如雪球越滚越大,且大量拖欠农民的甘蔗款,糖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恶性循环。截止1999年9月底,34家糖厂累计资产总额53亿元,负债总额63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18.9%,累计亏损30亿元,拖欠农民甘蔗款约16.4亿元,地方所属的30家国有糖厂全面亏损。

面对湛江糖业的严峻形势,1998年底开始,湛江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对地方所属的国有糖厂全面进行结构调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经过5年多的艰苦工作,全市地方30家糖厂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其中关停破产糖厂13家,保留的17家国有糖厂通过承债转让、产权拍卖和民事破产拍卖等形式,全面进行了改制,全部由民营资本注资经营,同时对糖业生产实行“三放开”政策,彻底把糖业推向市场。

(一)调整糖业布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调整糖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从30家地方国有糖厂中关闭12家,减少日压榨能力2.4万吨,使榨季周期从90天提高到120天以上,力争3年使糖业走出困境。1998年到2001年3年内,实际破产关闭了13家地方国有糖厂,压榨能力由9.4万吨/日减少到7万吨/日,制糖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同时,从1999年到2000年,对地方保留的17家糖厂实行转制经营,引入新的经营主体,进行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以承包经营为主,并开始实行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

(二)实行“三放开”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湛江市政府2000年制定了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蔗区放开,政府不再按糖厂划定蔗区,允许甘蔗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农民可自由选择销售对象;蔗价放开,蔗价与糖价联动,政府不再制定指令性甘蔗收购价格。糖厂收购甘蔗明码标价,现金收购;经营方式放开,政府不再干预糖厂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三放开”政策的实施引导糖业企业走向了市场,促进了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消除糖厂向农民打“白条”的现象,糖业生产形势开始好转,从2001年开始全行业扭亏为盈。

(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把糖业推向市场

对部分糖厂实行政策性关闭,实现产业布局调整,并未使湛江糖业就此摆脱困境。湛江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深化糖业改革,创新体制,使糖业重振昔日辉煌。

一是从2000年下半年起,取消短期的承包经营方式,以租赁经营为主,并尝试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完成了产权改革,由民营企业注资经营,并在全市全面推广建立甘蔗良种良法基地。

二是从2002年开始,对地方保留的15家国有糖厂全面推进糖厂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依法民事破产”、“产权公开拍卖”和“承担债务式产权协议转让”等形式,引入新的投资主体,成功把糖业企业彻底推向市场。

2004年12月,随着最后一家糖厂的成功拍卖,湛江市地方保留的17家糖厂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圆满完成。

(四)妥善解决好产权制度改革中的三个重点问题

1、职工安置问题

按国家、省和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的有关政策规定,解除职工的国有身份,发放安置费。一是13家破产关闭糖厂的职工安置。13家糖厂共有职工7997人,共需安置金约1.6亿元,由省下拨专项补助资金1.2亿多元全额用于职工安置,不足部分从破产企业资产变现中补足。二是15家改制糖厂的职工安置。15家改制糖厂共有职工13304人,对于这部分职工的安置有两种方式:承债转让企业由受让方支付职工安置费用;产权拍卖企业优先从资产变现所得中支付职工安置金。转制后的糖厂聘用原糖厂职工上岗的,重新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2、债权债务问题

银行债务问题。利用商业银行加快化解不良债务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协商,消化不良债务,降低转制成本。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在清偿企业债务时,优先解决。其他企业债务,主动与债权人协商,实行债务重组予以化解。

3、农民甘蔗款问题

至1999年底,全市地方30家国有糖厂共拖欠农民甘蔗款15.6468亿元,2003年经省确认地方15家改制糖厂尚欠农民甘蔗款8.6959亿元。一是对13家破产关闭企业拖欠款的兑现,采取“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按42.5:42.5:15的比例分担,从2000年开始,分五年解决”的原则解决,已在2004年底前全部兑现完毕。二是对地方保留的15家糖厂的拖欠款,根据广东省政府《关于解决湛江国有糖厂拖欠农民甘蔗款问题的批复》,实行省支持解决甘蔗款总额的40%,市、县(市、区)负担60%的原则解决。从2003年开始,省分批下拨我市蔗农款兑现专项资金。截止2005年第一季度,全市已兑现保留糖厂农民甘蔗款5.34401亿元,占应兑现总额的61.5%,其中省补助2.1376亿元,市筹集资金3.2064亿元,有4家糖厂已100%兑现,其他将在今年内全部兑现完毕。

二、糖业改革的几点体会

糖业改革是我市一次国有企业大面积集中同时进行的企业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工作难度大,但整体工作进展顺利,改革过程社会稳定,成效显著,是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典范。

(一)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省财政共计下拨专项补助资金6.2476亿元,已到位资金4.9396亿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到糖厂检查督促改革工作的开展,到现场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有关部门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使糖业改革平稳渡过“阵痛”,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实行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糖业生产的低潮时期,及时制定糖业生产“三放开”政策,解决了糖业生产的深层次矛盾,遏制了企业连年亏损的不良势头,消灭了企业拖欠农民甘蔗款的现象,对糖业进一步实现全面产权制度改革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按照“一厂一策”,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在改制的过程中,根据各个糖厂的人员、债权、债务、投资主体等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承担债务式产权协议转让、定向转让、产权公开拍卖、依法民事破产等各种不同的改革形式,采取“一厂一策”办法制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有效地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

(四)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一是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对改革中涉及的有关政策向群众解释清楚。二是做好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和我市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安置的有关规定,对职工安置方案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必须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才付诸实施,确保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保护好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三是及时做好兑现拖欠农民甘蔗款的工作,并向蔗农作出兑现“白条”承诺,稳定蔗农的情绪。

(五)努力化解改制糖厂债务,降低改革成本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加快化解不良债务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与债权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协商,消化不良债务,降低改革的成本。

(六)积极引入新的投资主体参与糖业改革

从1999年开始,引入了民营企业参与糖厂的租赁经营。2002年开始,对地方保留的15家糖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引入大华糖业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参与承债转让或购买改制的糖厂。2004年引入了上市公司广东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国糖厂的产权拍卖,这些新的投资主体为湛江市糖业的改革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各级法院以法律为依据,积极指导、支持改革工作,加快了改革进程,为改革工作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振兴之路

我市糖业企业脱掉国有体制的沉重外壳后,新的投资主体开始增加投入对企业进行更新改造,改进食糖生产工艺,注重从原料甘蔗一直到成品的各个环节上降低成本,同时糖业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公司为单位实行连片开发和机械化耕作,实现甘蔗种植的产业化。改制后,各制糖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延伸糖业产业链,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还创出了6个省著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逐步形成了大华、金岭、中谷以及湛江农垦等几大龙头企业,产业的集群效应开始初步显现。

湛江糖业正迈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继续在全国三大产糖区中占据重要的一席。2004跨2005年度榨季是糖业全面改革完成后,由民营资本经营的第一个榨季,全市糖厂压榨甘蔗量820万吨,产糖91万吨,甘蔗平均收购价格207元/吨,国库糖税收入约1.3亿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接近历史最好时期的水平。

从今年开始,湛江市蔗糖生产将向年产100万吨的目标奋进,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路。

(一)在经营模式上组建集团公司,实现集约化经营

要在管理机制上、经营模式上创新,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采取联合、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糖业集团。

(二)在技术层面上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艺水平

湛江市制糖企业目前大部分主要采取“亚硫化”工艺生产,白糖质量未达国际标准,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各制糖企业应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采取“双浮化”、“碳化”或“两步法”等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白糖。

(三)在原料甘蔗种植上,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发展良种良法种植基地

1、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不断降低原料甘蔗成本。鼓励农民以甘蔗地和糖厂合作,签订购销合同,糖厂通过贴息扶持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种植甘蔗所需的资金,共同发展甘蔗种植,要积极探索工农互动的有效形式,促进产业化的健康成长。

2、加快发展良种良法基地,发展高产高糖的优良品种,提高原料甘蔗的产出率。大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的优良品种,要充分利用湛江已列入全国优势甘蔗区域的机遇,用足用好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广甘蔗良种良法的步伐。

(四)加快对糖业下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厂环保政策篇5

一、采油厂的发展中基层党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

1.确保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采油厂要在发展的进程中适应市场环境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就要对基层党建工作以高度重视,以确保企业运行模式符合改革需要。党组织工作是采油厂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力量,才能够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作为党建工作人员,要着眼于为企业的员工服务,就要坚定信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以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改革工作的政治保障。

2.对企业环境以净化。中国进入新常态阶段,采油厂要推进自身的快速发展,就要重视党建工作,在企业环境中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位,不仅要发挥其对企业党组织工作指导作用,而且还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采油厂要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就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而创新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注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使企业环境得到净化,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服务。

二、加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策略

1.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党建工作理念。中国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采油厂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快速发展,就要提高行业竞争力。自石油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以来,采油厂为了迎接各种挑战而在企业的发展结构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地做出调整。从根本上而言,采油厂要健康发展,就要树立党建工作理念,将工作思路着眼于目前而转向未来发展,相应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也要做出改变。党建工作人员要适应采油厂的这些改变而提高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新的工作理念为指导制定新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2.将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经济发展当中。采油厂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经济基础,要推进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做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辅相成。党建工作的展开,离不开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基础,当然企业的经济指标也是党建工作的衡量标准。党建工作的不断完善,得益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助于采油厂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相应地采油厂提高了社会信誉度,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采油厂的党建工作要与创造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和谐度,就是要塑造企业政治环境,党建工作开展中创造一定的政治效益,特别是在采油厂的发展决策中,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保障作用,以确保企业决策落实到工作实际中而推进企业快速发展。另外,采油厂的党建工作中要提高服务质量,在完善党建服务内容并对服务流程做出相应调整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并基于此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

3.构建企业的党建工作平台。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普及,采油厂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要在党建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实现党建服务信息化。随着党建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理论教育就要转为网络信息的传输,基于计算机网络构建企业的党建工作平台是非常必要的。采油厂的特殊之处在于,工作区域较为分散,而且工作环境也比较艰苦,这就意味着采油厂员工的工作环境亟待改善。构建党建工作平台,就是要应用信息媒体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与企业员工建立沟通渠道。采油厂还可以将石油企业的内刊有效利用,传播正能量,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随着无线网络在石油企业的全覆盖,采油厂可以利用wiFi网络信号的传播,使企业员工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之登录党建工作平台参与各种党建活动,进行思想沟通交流,使得采油厂的党建工作更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

4.提高党建人才的综合素质。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止于产品质量,而更多的是服务质量。采油厂要提高社会信誉度,就要有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党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更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教育水平。因此,采油厂要定期对党建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使党建工作的创新力提升,并能够以时代的精神落实党建工作内容,使得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工厂环保政策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经济财税政策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意在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它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节能减排的推广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既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能发展新兴高科技行业、企业,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提供新的渠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节能减排已成为各级政府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后,望城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狠抓节能减排,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文在对望城县节能减排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节能减排措施对望城县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望城县节能减排现状及特点

望城县能源生产与消耗总量位居长沙市五区四县(市)前列,电力、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高耗能企业较多,节能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此2008年望城县成立能源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能源规划与管理、节能项目评估与技术推广和能源执法等职能。能源管理办公室的成立,表明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能源工作的重视和推进节能工作的决心,同时标志着望城县能源管理工作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望城县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需要减排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通过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了一批污染量大的砖厂,削减了So2排放量;加强了工程减排,2008年开始修建望城县污水处理厂,铺设高塘岭镇、星城镇、黄金镇污水收集管网,并于2009年5月通过环保验收,6月份开始正式计算CoD减排量,保证了“十一五”期间CoD减排任务。

2008、2009年,望城县完成减排项目10个,完成So2减排量2179.75吨;完成CoD减排1483.62吨,其中工程减排11家,减排量11.2吨,望城县污水处理厂减排量1472.42吨。2009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5亿元,综合耗能110.9万吨标准煤(不含长沙电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77吨标煤(不含长沙电厂),比上年的1.89吨标煤下降6.1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1%,So2排放量削减11.53%,CoD削减4.69%。均达到了长沙市规定的目标值。

二、节能减排措施对望城县经济的影响

(一)节能减排措施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从调查情况看,节能减排措施没有对望城县财政收入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虽然关闭了几家企业,但是由于近年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望城县05-09年的财政收入是不断增长的,09年比05年增长了95.78%。

按照财政部规定,望城县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单列了环保支出科目,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一大类单列,并且在资金落实方面有明确的安排。从2006年起至2009年,望城县环境保护支出总额为6576万元(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望城县的环境保护支出预算金额逐年增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望城县财政未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预算科目,但是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包括建立污水处理厂、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与节能减排相关的项目。2009年,用于污水处理厂设施扩大的专项资金1100万元,湘江流域治理专项资金82万元,节能专项与改造项目资金248万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366.5万元。

近年来,望城县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建立了财政“以奖代惩”新机制,财政奖励资金与节能减排量挂钩,多节能、多奖励。2009年,用于节能奖励40万元。

县财政支持县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网建设。为了破解资金瓶颈,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县政府采取Bot方式投资建设县污水处理厂,由企业负责投资、运营,望城县在运营期内付给污水处理服务费,经营期满后将污水处理厂移交望城县。为了加快污水厂及配套截污干管的建设进度,在污水厂建设期间投入进行补偿。同时实行财政补贴。目前,望城县污水处理费为0.2元/m3,按照Bot协议,定价应为0.83元/m3,政府补贴0.63元/m3。预计2011年会提高污水处理费,但政府还会给予相应的补贴。目前在建的还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包括靖港古镇污水处理厂、乔口污水处理厂等,2009年财政下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补助资金305万元。

(二)节能减排措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突出行业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望城县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和消费市场培育,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环保、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经济发展逐步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望城县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望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方案,明确淘汰对象。“十一五”期间,关闭了望城县箱纸板厂、东城镇金钩福利造纸厂、小电镀厂等污染较严重企业;限期搬迁海利化工、优美科富虹等企业。完成了湖南旺旺食品有限公司重油改烧天然气项目,完成秧田砖厂、兴旺砖厂等单位的清洁能源改烧工作。通过依法关闭,淘汰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一个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

改变产业结构,做大第三产业是降低整体能源消费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望城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平均增速为14.8%。到2009年,第三产业企业发展到7520家,从业人员达29150人,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业和其他服务业均较快增长。望城县财政安排3000万元用于靖港古镇保护性开发,铜官镇跻身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积极引进新一佳、国美等大型商贸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结构调整上有了新突破。

通过调查显示,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是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没有上升趋势(如图2)。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在不断提高,到2009年,达到了65.40%。工业主导作用明显,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产业较快发展,随着长沙电厂、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金龙铜业等大型重工业企业建成投产,重工业已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力量。重工业的加快发展将会给节能带来压力,同时减排任务也会加剧。

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是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对各级单位提出的要求。2007-2009年,望城县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共5580万元(表3),分别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33%、1.61%、1.6%。全部用于科研和高新技术转化,重点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2007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了44.3亿元,同比增长24.2%;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46亿元,2009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5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节能减排措施对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关闭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等措施并未对望城县就业造成不良的影响。望城县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就业:对被关闭企业的职工进行下岗再就业;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以县域内园区企业用工的集聚效应为依托,以“免费送技能、送岗位选择”为措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加强就业引导;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做好劳动力输出工作,在东莞、中山等沿海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点。

(四)节能减排措施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物价上,长沙市物价局会同市经委、长沙电业局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行业的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严格甄别,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加价标准为在每千瓦时目录电价基础上分别加价0.15元、0.04元。望城县也有明确的规定,对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进行严格的甄别,由于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业已经关停、限期整改与搬迁,所以没有可以执行的对象,暂时未执行差别电价。

在税收上,调研结果显示,针对节能减排,望城县在所得税上有优惠,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其他税收项目优惠项目较少。

在信贷上,望城县金融机构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如提供“绿色贷款”、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等。主要原因是环保审查难度大,信息渠道不畅通。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很难从企业获得所需的完整的环保审核材料,商业银行无法掌握“两高”企业的环保达标及耗能指标等第一手资料,不排除由于企业恶意隐瞒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三、促进望城县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望城县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每年均超额完成长沙市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但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常抓不懈。根据望城县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节能意识,强化大户节能管理

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紧张的形势下,要大力提倡节能意识,增强对能源短缺的危机感,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要根据望城县的实际情况,突出抓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管理与指导,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控。

(二)加大财政投入

节能减排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望城县政府受财力限制,资金投入偏少,对节能缺乏鼓励支持,排污资金力量微薄,难以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环保支出(包括节能减排)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高。

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增加资金投入,形成中央专项资金为引导、地方财政资金相配套、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完善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对节能减排的引导作用,完善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和补助方式;完善环境收费政策,提高非标准,扩大收费范围、规范收费用途,落实收费原则,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

在现行的预算支出结构中,建立节能支出科目和独立的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保证对节能投入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结构性节能减排的能力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生产能力异地转移,将落后产能和设备彻底淘汰出局;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实现;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是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聚集,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同行业中小企业合理规划,实现产业园区划,实现集中供热、供冷、供电、供水和水处理的系统优化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拉动全县节能减排;

四是要建立并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从源头上把好新上工业项目能耗入口关;强化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指导,提升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水平。

(四)加大金融政策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强化信贷准入条件,严把信贷关口,强化对资金用途的审核与检测。一是实施“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对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要从防范信贷风险的角度,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并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二是严格信贷准入管理,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三是强化对企业资金用途的审核与监测,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类企业,银行信贷已介入的项目,要实行专人、专项、专责监控,密切关注环保风险、贷款质量和贷款迁徙变化情况。

同时,金融部门要加大与环保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将环保执法监督、环境违法、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环保部门要定期向当地金融部门通报环境监测情况和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或接受金融部门的查询),使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有据可循。

(五)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一是要完善排污收费政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望城县的排污费没有提高反而降低,2007年为509万元,08年为407万元,到了09年仅为246万元,这主要是因为排污收费变成排污超标收费。同时排污费核定征收程序不规范,征收环节内控制度不健全等也是造成排污费减少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强化排污收费政策对企业排污的约束作用,健全排污收费管理体制,确保“应收尽收”,规范征收程序。

二要完善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计征依据,完善以从价计征为主、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征税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实行税率与企业节能减排挂钩,制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保护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对使用节能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产品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抵扣其购置的节能减排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等。

(六)调整水、电、暖等准公共产品价格

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可以对水、电、暖等采取限额收费法、限额内使用少收费,保证基本需求;对超过限额使用的多收费;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甄别,采取差别电价;对水供应可以采取梯形价格。

(七)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农村因为点多、面广、思想上没有节能减排的意识,工作进展受阻,农村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农村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增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财政投入。解决农村聚居环境问题,首先要有资金保障。鉴于农村聚居点环境治理的技术经济特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财政保障体系,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

二是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点治理农村耕地的白色污染。另外要加强对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三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统筹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扩大重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立足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积极扶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例如,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对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对家庭小型沼气建设项目实行财政补助。

参考文献:

[1]贾敬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第6期,174-178

[2]周宗明.《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思考》,《中国财政》,2010,第14期,47-48

[3]潘晓东.《不能忽视的农村节能减排问题》,《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50-52

工厂环保政策篇7

目前,我县城区主街道的环卫保洁清运及垃圾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主要由县环卫所负责,县城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则由城关镇各社区220名公益岗人员负责日常保洁。县环卫所由城关镇政府实施日常管理,编制隶属住建局下属事业单位,现有正式职工30人,聘请环卫工人126人(其中:符合享受并统一缴纳“四险”人员90人),现有垃圾清运车辆20辆(其中:垃圾运输车9辆,洒水车1辆,小型垃圾收集车9辆,垃圾装载车1辆),负责城区主街道环卫保洁、所有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厂及城区38所公厕的运营管理。

近年来,县环卫所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保洁面积不断扩大等实际困难,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跟进监管、绩效考核”,管理模式逐步趋于规范。全体管理和保洁人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主动承担县城“双创”工作的主力军,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舒适的环境付出了艰辛工作,为创建卫生县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收入情况。

城区环卫投入分为三部分:即县财政预算、每年收取垃圾费收入和人社部门拨付的再就业及公益岗位补助,从近几年实际收入看呈逐年递增趋势。____年城区环卫经费收入535万元,其中:县财政预算175万元,当年收取垃圾费收入255万元,人社部门拨付再就业及公益岗位补助105万元。

(二)支出情况。

1、____年环卫经费当年实际支出528.65万元,主要分为三部分:

(1)城区环卫保洁正常支出480.65万元。其中:126名环卫工人工资184.44万元,环卫工人降温、加班及法定节假日加班费24.88万元,90名环卫工人“四险”支出107.33万元(含个人应缴部分,全部由单位负担),环卫工人劳保支出7万元,年终慰问支出5万元,环卫车辆燃油费75万元,环卫车辆维修费41万元,环卫车辆保险费6万元,果皮箱购置费15万元,收费人员工资及手续费15万元。

(2)公厕管护及水电费30万元。

(3)环卫所日常公用及房租费18万元。

从其目前收支情况看,现有的收入能够满足除垃圾处理厂运营经费外的支出需要,包括环卫所单位的日常运转和房租支出。

2、垃圾处理厂运营每年的支出需求约99万元。按____年10月2日以来试运行情况进行测算,每年垃圾处理厂运营需经费99万元(2014年只需79万元,渗沥液处理站试运行一年费用由承建厂方承担),其中:垃圾处理厂推土机填埋工时费24万元,垃圾填埋取运覆土45万元,消杀药品费用5万元,电费5万元,渗沥液处理站年运转经费20万元。

3、按政府会议要求再增加20名环卫工人年需工资27万元。

(一)城市市容环境统一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县市容市貌日常执法监管由规划局下属的城市综合执法大队负责,城市绿化、创建园林城市由住建局负责,城区主街道环卫保洁及垃圾处理厂运营由环卫所负责,背街小巷环卫保洁由城关镇负责,创建卫生和园林县城由双创办总牵头。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随着“三镇一体化”大县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大县城市容环境的统一管理势在必行。

(二)县环卫所的管理体制亟待理顺。按县编办文件通知,县环卫所编制在住建局,年度考核也在住建局,而人员和经费由城关镇实施管理,目前环卫所的管理体制不利工作有效开展。

(三)城区环卫管理覆盖面需要扩大。随着我县城镇化快速推进,县城常住人口剧增,城区街道骨架逐渐拉大,目前保洁范围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逐步扩大城区环卫管理覆盖面已势在必行,保洁力量还需加强。

(四)环卫经费收支管理仍有待加强。一是政策性规费还没有按完全收缴到位。仍有部分居民、商户、企业的生活垃圾费未按政策征收到位,而城市建设路面保洁费至今仍没有启动征收。二是环卫经费支出虽然城关镇也实行了“三审一签”报账管理,但车辆维修、保险等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环卫工作经费帐务核算不太规范。城关镇只拨付环卫所正常的人员经费,应由城关镇保障的环卫所机关公用经费挤占正常的环卫工作经费。

(五)环卫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提高。近几年环卫工人工资虽有所调增,但仍显偏低。环卫所虽然制定了岗位职责及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按有限资金投入是否发挥对等效益来看,每天支付的环卫工资报酬应达到的环卫

标准,缺乏科学、规范、精细的考核衡量标准。(一)建立系统性的城市管理机制。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责,成立统一的市容环境管理工作机构,借鉴外地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共同管理好我们的家园。

(二)理顺环卫所的管理体制。建议将县环卫所的人员、经费随编制划归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环卫工作经费和机关运转经费分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三)严格收费管理。一是建议政府按照相关规定尽快研究启动路面保洁费征收,每年所征收资金全部用于垃圾处理厂运营。二是要严格按标准征收居民、商户和企业的垃圾处理费。严禁随意减免,做到公平征收,确保应收尽收,所收资金全部用于保障城市环卫工作。

(四)逐步扩大城区环卫管理覆盖面。顺应城市发展需求,逐步扩大城区环卫管理覆盖面,根据需要增加保洁人员。

(五)保障垃圾处理厂运营经费。建议将每年收取的路面保洁费约100万元左右,全额用于垃圾处理厂运营,不足部分纳入县财政预算,垃圾处理厂工作人员,若再增加聘任20名环卫工人,建议从146名环卫工人中调剂使用。

工厂环保政策篇8

[关键词]燃煤电厂脱硫问题及对策

1前言

我国电力行业环境保护问题较为突出,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状况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生态的影响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约有50%用于电力生产,电力80%是由煤炭燃烧生产的。这种以煤电为主的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保持下去。为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电力行业管理部门也制定了多项有关电力环保的管理规定。这些要求,形成了对火电厂脱硫强大的法规上的压力。

然而,在我国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应用和脱硫设备的运行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技术和设施的脱硫效果,本文将介绍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已经安装或进行了脱硫改造的燃煤电厂有相当部分的脱硫设施难以高效稳定运行。据业内人士反映,目前已建成投产的烟气脱硫设施实际投运率不足60%,减排二氧化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脱硫公司对国外技术和设备依赖度较高,没有完全掌握工艺技术,系统设计先天不足,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后难以及时修复;

(2)由于脱硫设备的运行费用很高,将使发电成本大幅上升,部分电厂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常常停运脱硫设施。在部分老电厂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3)近几年,由于脱硫市场急剧扩大,一批从事脱硫的环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行业准入缺乏监管,对脱硫公司资质、人才、业绩、融资能力等方面无明确规定,脱硫公司良莠不齐,一些脱硫公司承建的烟气脱硫工程质量不过关。另外,对烟气脱硫工程招投标的监管不到位或监管不力,部分工程招投标存在走过场现象。

(4)安装脱硫设施后,对发电设备的运行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影响到发电设备的高效运行。这主要是由于在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安装脱硫设备所带来的各种设备负荷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致使设备不能达到设计的运行指标。

(5)国家对电厂脱硫的电价政策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电厂脱硫的积极性。虽然现在有一定的电价政策,但对于脱硫费用高的电厂来说,仍很难弥补脱硫设备投入和运行的高额费用。

3对策

(1)加大脱硫技术自主创新力度。国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烟气脱硫的自主创新。对于引进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降低工程造价和降低系统能源消耗。对于原始创新的,特别是已完成5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试验工程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适用于更大装机容量的脱硫技术。对于已有工程业绩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副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完全处置。对于关键设备,创新的重点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脱硫设备国产化。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建成的工业脱硫装置和大型工业示范性工程,其技术和设备绝大多数是引进的。今后我国环保企业的主要任务应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这样才能显著降低脱硫成本。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征收排污费标准逐年大比例提高,这样可督促企业加快s0治理的步伐。

(3)加强脱硫产业化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实行脱硫公司资质管理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细化相关规定,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脱硫工程后评估,并将后评估结果作为脱硫公司资质审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烟气脱硫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烟气脱硫整体技术水平。

(4)电厂脱硫技术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是建立在对现有发电设备的改造上,而应该从电厂的建设和发电设备的设计开始,到发电设备和脱硫设备等各种环保设施的运行,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系统。从我国燃煤电厂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占有主要地位的情况来说,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

(5)脱硫资金。脱硫设备的建设和运行均需要较大投资,这笔费用仅靠企业自身是难以解决的。从我国国情考虑,国家在短期内也不可能为此拿出巨额资金。而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和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所以,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提高电费筹措资金。无论采用哪种烟气脱硫方法,每度电的脱硫运行费用大约为2分钱左右,加上设备折旧、还银行贷款等因素大致费用是4分钱左右。按此标准调整电价,相当于提高电价10%左右,这对于我国居民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6)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在二氧化硫控制中的作用。火电厂二氧化硫控制涉及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各个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同时确保引导性政策如电价政策到位。加强对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对烟气脱硫设施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加大对二氧化硫超标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企业是实施烟气脱硫工程的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排放。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

工厂环保政策篇9

一、我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具体工作主要由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环境保护部门分别负责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各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主要做法有:

1、编制规划,整体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编制了《xx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XX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实施方案》。对“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统盘计划。编制了《20xx年xx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xx市20xx年节能实施方案》等年度实施方案,用政府规章引导和规范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生产产能,确保完成我市“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减排23.2%,化学需氧量减排10.1%的目标。

2、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市政府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层层分解到县(市)区和重点耗能企业,初步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能耗5万吨以上的企业编制了能源审计节能规划,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6家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通过了省专家的审查,列入省“3515节能行动计划”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也正在审核中。在其它重点耗能企业中,开展了节能对标等活动。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对电厂脱硫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确保二氧化硫总量(含新增量)控制目标为24.56万吨,cod为4.19万吨。

3、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引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节能减排。从07年7月1日起,对我市第一批25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其中限制类企业24家,每千瓦时加收0.15元,以经济杠杆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出局,为技术先进的产能提供发展空间。

4、以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建设为突破,努力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近年来,二氧化硫减排工作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安排,列入市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全面启动火电企业脱硫计划,与各县(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采取市政府领导分包督办、市财政补贴资金、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定期公布进展情况等措施,全面推进火电企业脱硫设施建设。截止目前我市已有大唐洛阳首阳山电厂、洛阳豫能阳光热电有限公司等11家燃煤电厂的2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3945mw)安装运行了烟气脱硫设施,年可削减二氧化硫9万吨。

5、采取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采取了半月调度、月督查、季通报的形式,积极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建设进度,督促落后生产工艺按期限关闭。对已经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水质进行严密监控,在已经运行的9个污水处理厂进出口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对已经建成脱硫设施的燃煤电厂加强在线监控,确保其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把节能减排工作为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结合自身职能,做了大量的工作。市财政局及时、足额拨付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污染治理等环保重点工程项目的国债和财政专项资金;对依法关闭的违法企业,市工商部门依法吊销其工商营业执照,供水部门停供其生产用水,电力部门停供其生产用电。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积极推进减排工作,确保了减排目标的完成。

6、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20xx年8月1日以市政府86号令公布施行《xx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制定了《xx市“十一五”建筑节能规划(草案)》。今年开始在县(市)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全市开展“禁实”以来,先后关停粘土砖窑600余座。并逐步对现有5652.8万㎡的建筑完成20%以上。近年来的主要做法:一是抓试点工程,启动我市民用建筑节能工作;二是发挥示范工程带动作用,使建筑节能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三是紧抓国家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仅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应用面积已达40余万m2,为我市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贡献突出;四是实施闭合管理,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全市在建、拟建的民用建筑项目,大多执行了新的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性标准;五是积极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今年省财政厅、建设厅为推进全省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拟对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实施财政资金奖励的政策,这一政策必将对我市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产生积极作用。

7、寻找合作伙伴,整体推进XX市节能减排工作。我市是重工业城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加上缺乏资金,技术力量不足,更增加了节能减排改造的难度。市政府于元月21日和新奥燃气投资公司签订了节能减排的合作协议,借力在全市整体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新奥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有雄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新能源优势、引资融资优势,由政府引导、企业行为、项目运作,采取远近结合、整体规划、重点突破,将会加快推进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步伐,实现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

8、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近年来,我市投资10多亿元,先后建成市级污水处理厂3个,总处理能力41万吨/日,分别是:20xx年建成投运的涧西污水处理厂、20xx年建成投运的涧河污水处理厂和20xx年建成投运的瀍东污水处理厂。截止20xx年底,XX市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XX县污水处理厂和洛新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

9、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增产不增污。多年来,我市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98%以上,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82%以上。对新建项目,凡是没有得到环保部门批准,没有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手续的不得开工,工商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电力部门不予供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把好污染物排放入口关的工作机制。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关小”等措施,近3年来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0余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6万吨。

10、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实现产业聚集和节能减排。为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对标准化厂房的单位在用地和项目审批、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先或扶持。同时,各县、区政府加强此方面的工作领导,抽调专人负责协调标准化厂房建设。截至0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面积112.89万平方米。

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全面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节能减排总量双下降。一是节能效果明显,20xx年我市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4.2%。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xx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将新增量全部削减后仍然双双下降,二氧化硫减排率为7.3%,化学需氧量减排率为13.3%,城市区域优良天数达到307天,空气污染指数达优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为84.11%。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省排名前列,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3.33%,达标率比06年上升13.89个百分点,全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了产业结构。截至目前全市共关闭淘汰167家企业落后生产线262条,关停铝矾土窑140家,耐火材料厂13家,关停取缔271家小冶炼、小锻造、小铸造、小石灰窑,等高耗能企业。相继关停新安、偃师电厂、汝阳热电厂、伊川热电厂等一批小火电,关停30万千瓦发电机组,共削减二氧化硫4176吨。全部淘汰机立窑,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40万吨,可实现年节约能源25万吨标准煤,洛阳豫翔红星陶瓷有限公司等2家陶瓷企业的落后生产工艺。强力推进资源整合工作,查处非法盗采矿点234个,关闭91个;拆除黏土砖瓦窑厂600多个。煤炭企业由原来的215家整合为64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23%。

3、抓好示范项目,建筑节能初见成效。在全市执行了居住建筑节能65%的标准,年均竣工节能建筑面积240万m2左右,占年竣工面积的87%左右。“上元国际大厦”、“XX区河阳家园住宅小区”、“洛阳凯旋花园(时代城小区)”获得“河南省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累计竣工节能建筑约660万m2,仅20xx和20xx两年的采暖期,我市城市规划区新建节能建筑已实现年节约标准煤9.08万吨。

4、积极探索和开发利用了新的能源。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全市已发展农村户用沼气32万户,每年可节能6.73万吨标准煤。启动了洛宁、XX县各2台1.2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年可消耗秸杆薪柴37万吨,可发电2.7亿千瓦时,折合10万吨标准煤。我市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应用面积已达40余万m2,“上元国际大厦工程”、“和光园小区工程”两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被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国家财政将分别于20xx年底和20xx年初,分别给予296万元和520万元进行财政资金支持。

5、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建设,推进工程节能。依据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我们抓住机遇实施了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其中,一拖集团的电液锤节电改造、煤气系统节能改造,洛玻烟气治理及余热发电项目、中信重油改煤气炉、黄河同力水泥窑炉余热发电等八个项目列入国家节能专项资金计划,可获得5763万元节能奖励资金支持。项目个数和奖励资金数均列全省前列。XX县三个南水北调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也列入国家支持项目中。这些项目竣工后可实现节能21.25万吨标准煤。市政府也安排了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减排项目建设,这些节能项目的实施,为实现节能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撑。

城市污水处理成效明显。20xx年以来,我市投资7.5亿元,新建成廛东、涧河等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处理处理能力40.5万吨/日,共可减排化学需氧量1.3万吨。建成污泥处理厂一座,日处理含水率80%的污泥280吨。涧西污水处理厂自20xx年建成以来,日处理污水20万吨,一直保持稳定运行;廛东污水处理厂20xx年12月开始运行,已向华润电力集团供应中水近千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大,我市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我市煤炭、石化、化工、建材、冶金、有色、电力等七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95%,其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在这种经济结构下,要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发展,又要搞好节能减排工作,难度确实很大。我市06、07连续两年没有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增大了“十一五”后三年的压力,平均降幅5%以上才能完成“十一五”目标;“十一五”全国二氧化硫削减目标10%,全省17.4%,因我市是全省二氧化硫排放大户(近全省的三分之一),下达我市目标为32.8%,这个目标的完成难度非常大;总之,我市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2、有些地方、单位对节能减排的认识、投入、监管不够到位,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氛围不够浓厚。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够到位,还没有完全摆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对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不够到位,没有建立单独的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造成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缓慢,建成的项目也很难正常运行;节能减排行政监管和执法机构存在没编制、少人员、无经费的问题,城市区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还很普遍。

3、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降低能耗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片面追求gdp增长;一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逃避社会责任,不执行环评制度,不落实环保“三同时”,不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节能、环保法律意识不强,干预执法,包庇违法,违法违规审批项目、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地方环保部门迫于压力,对违法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造成监管不力现象的严重存在。

4、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制、激励政策落实不够到位。20xx年市政府下达了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从年底考核情况来看,大部分县市未完成控制任务。其主要原因是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没有将政府的环保责任落实到行政首长身上,没有将环保责任制纳入干部任用考评体系,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考评机制。造成有关领导对环保工作不重视,各县(市)与基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内容不具体,不切合实际,针对性不强,甚至根本未将目标分解落实,未签订责任书;有些重点企业责任意识不强,擅自停运治污设施、违法排污现象屡有发生。

5、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我市自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城市地表水水质有待提高,特别是涧河、廛河水质恶化,整治迫在眉睫;二是大气污染治理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建筑扬尘、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还十分突出;三是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减排工作压力大,完成减排目标需要有大的决心和长期的踏实工作。

6、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存在监管盲区,影响节能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重点工程项目从施工图节能审查、节能工程质量监督、节能专项竣工验收备案、房产证办理等环节,规避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大部分工程未采取或未按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节能法》明确了建筑节能监管主体为县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中,必须依法严格查处包括重点工程项目在内的建筑节能违法案件,确保我市建筑节能工作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市人民政府对以述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直接影响《节能法》和《环保法》在我市的贯彻落实,也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对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意见

1、认真宣传贯彻落实《节能法》和《环保法》,加快出台节能减排配套政策文件并认真抓好落实。在20xx年拟出台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XX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监测体系实施办法、XX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办法、XX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关于对节能目标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意见、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机制实施意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计分方法和关于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应尽快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高度重视并加大《节能法》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2、强化目标体系考核,强力推进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可以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为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委局及重点耗能企业,与被考核单位和企业订定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目标考核,将节能减排纳入到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健全协调例会制度,充分发挥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重大问题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及时分析研究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安排,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3、尽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行政监管、行政执法队伍和检测、监测机构。国务院和省政府在《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建立节能监察、检测机构,并把机构建设与资金支持作为节能指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节能降耗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节能法》是从法律上规范节能行为的有力保障。我市应尽快成立节能监察和检测机构,改变目前我市无节能监察和检测机构的现状,加强我市的节能监察和检测工作,确保完成后三年单位gdp能耗的目标任务。

4、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奖励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是政府引导企业搞好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市、县两极财政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示范工程和被国家列入资金支持的项目、高效节能产品和新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管理及能力建设,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作为考核百分制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预算要设立独立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科目,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工厂环保政策篇10

环境保护政策始终体现全民参与和共同负责的原则

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家庭、公民、社会团体,都要参与合作,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共同推进环保政策的实施。首先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如,在杜伊斯堡,两家大型药厂和一家造纸厂合作建造了一家污水处理厂,每家占20%左右的股份,另外30%多的股份由政府占有,政府负责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和监督。如果有别的企业想新建污水处理厂,政府会建议他们缴纳很少的费用,和这三家企业合用污水处理厂。并且,经过这家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会被这些企业循环利用,也可以按照相关要求以低于地下水的价格出售给园林和绿化部门。由此,污水处理厂不仅承担了公益责任,而且成了有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建污水处理厂不仅不是负担,而且能带来收益,企业建污水处理厂积极性很高。其次是政府与公民合作。以莱茵河的治理为例:政府让莱茵河两岸的居民入股,成立莱茵河治理股份制管理机构,对所关联的河段生态环境进行日常维护,居民也能获得一定的股份收益。因此,居民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吸引下,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治理全过程。再次是政府与教育机构合作。政府充分利用教育机构的平台作用,形成了完善的环境教育体制。德国的环境教育内容直接写入有关中小学教学大纲,并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生态治理的公民责任和义务,使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德国公民较高的生态觉悟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环境保护变成了一种全民自觉行动。德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5%的德国人把环保问题视为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的环境政策水平继续保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

环保行政管理实行地方自治

德国的环保行政管理实行地方自治。德国地方政府的层级包括县(包括非县属市)和镇(包括乡镇和城镇),地方政府遵循自治原则,县、镇级地方政府要完成大部分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各类发展规划时,都把环境因素作为必要考量因素。如,在交通规划里,一方面,注重运用能够减少污染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推广有轨电车、地铁、高架铁路、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合适的道路规划和设计,如采用人为增高路面、绿化带占用路面缩减车行道、加宽人行道等方法来降低需要节流路段的车速和车流量,从而减少汽车污染。其次,地方政府承担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强制性职责。要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的具体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包括空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置等工作。再次,地方政府要与其他地方进行横向联合,以解决一镇一县解决不了的环境问题,或通过联合来降低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本,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如,几个临近的乡往往会联合起来共建一个垃圾处理厂,共同聘请相关公司进行管理,有效降低地方垃圾处理成本。如果出现了靠地方联合解决不了的问题,地方政府要申请州政府提供帮助,但上级政府只起辅助作用,主要工作仍旧要靠地方政府承担完成。

环境标准制定采用多种方式

首先,采用法律的形式制定“普遍条款法”的环境标准。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出台《废弃物处理法》。90年代,两次修订《基本法》,增加环境保护的内容。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多达几千部,是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的国家。在林林总总的法律中,对气候与能源、空气与噪音、垃圾处理、土地保护、水源保护、自然保护等都确定了目标和标准。比如,《联邦废气排放法》对200多种有害气体制定了排放标准。值得称道的是,德国是较早意识到科学技术“双刃剑”作用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开始不断颁布法律法规,把科学技术的标准放在环境立法体系中加以规范,以使科学技术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得到预防和控制。如,先后颁布了《核能法》《转基因法》《化学品使用法》《原子能法》等环保法律。其次,通过制定法规和管理条例对“普遍条款法”的环境标准进行具体化。法规仍有法律约束力,且弥补了法律的不确定性缺憾,操作性更强。如,《水资源管理法》对城镇和企业的取水、用水以及污水处理和排放作了“普遍条款性”的规定。各州根据法律规定制定了具体的法规,对取水的数量、时间、地点等又作了详细规定。管理条例虽只对相关的行政部门有约束力,但时效性和灵活性更强,更能满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保护需求。再次,援引和吸收环境标准化协会制定的私人标准。政府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由于自身知识和专业水平有限,不可能及时有效地在所有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必要时就采取合适的方式援引和吸收专业化基础雄厚的环境标准化协会制定的私人标准,以弥补相关的法律法规空白。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