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8:52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1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的整个体系建设应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监督评价体系等5个方面着手,系统规划,顶层设计,适应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以保障管理、保障技术、保障条件和保障文化为主要内容,形成集中领导、统筹规划、专业性、保障资源协同一体的产品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体系。

组织体系建设是做好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组织保证。在企业总部统一领导下,建立一支运维队伍,包括总体协调组和运维组。运维组负责政策咨询解释、问题答疑、技术保障、问题库建设、培训、维修、版本管理、备件管理、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用户回访等运维工作。

制度体系建设是规范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并确保其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制度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服务规范、信息沟通与利用、质量问题处理、应急问题处理、应急响应、回访、培训、维修置换、考核评价、激励奖惩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细化规范流程,形成标准和规范。

信息体系建设是收集、处理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主要是建设网络化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利用应用工具平台,及时掌握售后服务与保障动态,提高维修服务效率,提升维修保障能力和水平,并及时与用户沟通联系。信息内容主要涵盖规章制度库、知识库、专家信息库等主题信息库。

培训体系建设是提高人员专业技能、保持产品效能发挥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区域性、专业性培训基地;积极开发技术手册、维修指南等教材;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积极探索全员培训、精英培训、循环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建立内部培训机制,开展专业技能、行为规范、沟通艺术等专项业务培训,提升售后服务与保障队伍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监督评价体系建设是强化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执行力,保障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体系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监督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各项保障工作开展监督、验证、分析和督促工作,通过对工作态度、服务意识、服务实施过程、客户反馈的综合监督和评价,建立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监督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系统推进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体系的建立。

运维工作内容

策划与计划工作是开展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前提。针对现有、年度内将要部署的产品,根据不同层次、级别、用户、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年度产品保障策划工作,依据用户需求和已交付装备的使用状况,制定售后服务与保障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依据。

队伍保障能力建设是做好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基础。积极促进实施、维修保障向科研生产阶段的延伸,在系统研制的末期开展保障能力培训,在系统交付使用的同时完成保障能力的建设,为用户提供准确详实、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技术资料。

用户培训是保证产品效能有效发挥的最佳手段。结合产品技术要求和应用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进行使用和维护培训。建立专用培训环境、编制培训教材、配置培训资源、建立师资力量、实施培训、培训考核、收集培训反馈信息、建立受训人员信息库等。

备件供应是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建立产品备件储备库,根据产品部署密度合理布局供应网点,提供快速和持续的备件供给能力。

技术支持是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现场指导、热线电话、远程网络等方式开展技术咨询和答疑工作,组织产品安装调试,响应重大任务技术保障,积极推广应用远程诊断辅助系统、综合诊断支持系统。

维修服务是售后服务与保障的主要内容。规范维修保障服务工作,建立专业化维修队伍,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依托供应网点建立维修服务网点,推广远程支援和售后服务本地化,提高维修保障效率和水平。

信息收集、传递、处理与利用是产品改进与提升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现场回访、电话回访、培训反馈、和网络化信息平台等方式建立定期用户巡访巡检制度,形成与用户沟通的长效机制。收集、分析、处理产品使用和维护状况的评估;对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认真分析验证、及时处理和反馈,确保达到用户满意;对用户提出的需求问题,及时提交给相关研发方,供研发单位参考采纳处理;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统计与分析,以探索和掌握问题规律,预测未来问题发展趋势,提前制定预案,防止重大问题发生或某单一问题的大面积爆发。

对现有系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是售后保障的必要前提。只有将正在使用中的软件、硬件产品系统资料收集整理形成产品库,才能明确保障对象,制定出全面、准确的保障策略和保障计划。收集软硬件用户手册、维修手册、问题记录等相关资料,建立对应问题库和知识库,充实信息系统内容。

重点关注方向

高度重视售后服务与保障队伍的建立与培养,建立售后服务与保障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逐步改变依靠开发团队交叉开展售后服务保障工作的现状;在职称待遇方面制定与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相适应的政策,选调、吸引和留住素质全面、业务精湛、善于沟通、服务意识强的人员;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保障人才,构建专业、稳定的售后服务与保障队伍。

制定售后服务与保障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办法,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对售后服务工作不积极,造成不良影响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以优促劣,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有考核、有奖惩的良性激励机制,推动售后服务与保障工作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勘测设计it运维管理体系概述问题建议

一、前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平台、大数据时代……一个个代表着计算机信息水平的深入应用产生的新名词意味着这个时代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高速发展的同时让国家、社会以及各行业的企业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安全、效率都有了更多的投入和研究,力求设计出一个更为完美的管理体系。在这样的社会需求和行业背景下,基于it技术构建起来的it运维管理体系,相比以前的服务体系而言,更好的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因此,关于it运维管理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了。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选择就勘测设计企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出发,从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的概述、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提升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质量的建议这几个方面对其it运维体系的管理服务进行一番探究。

二、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的概述

众所皆知,勘测设计是一个涵盖范围、设计领域特别广的工作,从水利、土建、岩土以及油气等等。勘测设计企业不但工作量大、处理的数据多,还需要保证管理的安全性。所以勘测设计企业的管理体系一定需要十分的强大,在国外,许多勘测设计企业都已经构建了相对成熟的it运维管理体系,而在国内,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的it运维管理体系,从定义上来看,就是单位it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it运行环境(如硬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it业务系统和it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设备管理、数据/存储/容灾管理、业务管理、目录/内容管理、资源资产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以及日常工作管理这几大内容的管理。这些管理体系构成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业务水平以及管理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it运维管理体系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监督都很好的维护着企业的服务工作。在勘测设计企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在一个石油勘测企业中,it运维管理体系能实时的反映各项工作的内容、及时的反馈出各个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保障石油勘测工作的安全。所以,可以说it运维管理体系是一个企业的枢纽部门,无论是在对企业设备、数据的管理上,还是业务、资源的管理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虽然it运维管理体系在勘测设计企业的管理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已经构建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了。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构建起步比较晚,一些技术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因此,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存在着大多数企业的运维管理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或者漏洞。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it运维人员成本偏高。由于许多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还处于试验阶段,由此在it运维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增多,同时,it运维的自动化做得还不够好,依靠手工流程来管理,不但使到运维效率不高,而且人力成本更是花费惊人。

(二)it运维维护效率低。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下,it运维体系的维护还做不到提前预测,将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被动的救火式”的维护不但使得维护效率低下,还使得企业损失大。

(三)尖端人才的不足。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界,这一不变的真理在很多领域、行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it运维管理这样一个高端的、专业性极强的,同时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的领域中。国内人才的缺失也给体系的构建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除此之外,如何快速、安全地通过远程处理内部应用系统的故障、如何实现远程运维人员与值班人员安全协作、互动及监督、如何实现远程运维人员与值班人员安全协作、互动及监督以及如何实现运维人员及运维对象的授权、监控、审计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之,要想构建更为合理高效的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体系,我们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四、提升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质量的建议

虽然我国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有这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体系的构建也还不够成熟,由此产生的投入也是十分的大,但是我们可以就这些问题出发,可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提升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质量的建议和意见。从广义上来说,培养,引入更多的尖端人才,着力研究解决在企业it运维管理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努力做到提前预防,将企业it运维管理中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小。从具体的操作来说,对于勘测设计企业来说,it运维管理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业务以及数据的管理上,主要指的的是在勘测工作上,我们要注重这个系统上的管理工作,从数据管理与应用业务框架的合理优化到数据建设技术体系的构建,我们都要努力做到最好;以及数据管理技术体系、数据应用技术体系和数据管理与应用技术体系项目框架构建等方面。

五、结语

从上文的探究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it运维管理在勘测设计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性,我国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的质量还不够好,存在的问题很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不少。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专业人才的注入,勘测设计企业it运维管理服务质量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3

1、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现状

为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营销服务需求,国内供电企业it信息化系统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电力营销、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营业务系统也逐步向系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很多供电企业所建立的电力营销it监控运行系统和it服务管理系统,基本上沿用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管理体系,没有现代智能营销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运维体系。常规面向设备服务的运维管理模式,很难从整体系统较多对整个营销业务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动态测评,也就很难将用户人性化服务有效考虑其中,无法实现面向电力用户的业务服务水平进行动态两户评估分析,从而造成营销运维管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在系统功能结构、数据处理等方面均已不能满足现代日益扩展的面向电力客户人性化服务的营销运维管理工作需求。因此,结合电力企业营销运维管理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营销监控运行和服务系统,从网络化、系统化、人性化等方面强化营销运维系统的分析应用功能,进而实现全面面向电力用户服务的集中运维管理体系,对电力企业而言就显得非常必要[1]。

2、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主要实现功能

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是指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部门,通常采用相关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以及文档资料等的优化,通过it运行环境(包括运维管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高级功能应用软件环境等),实现对营销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系统管理。电力营销it运维管理体系在构筑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设备的运维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pC电脑、计算机辅助设备等的运行工况状况进行动态监控运行和维护管理;

(2)应用软件的运维管理:对营销过程中各种高级应用软件如:数据库、操作系统、weB浏览器、邮件、以及营销系统中各种通用或特定的服务监控软件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

(3)数据运行管理:对系统运行数据、业务数据、操作事件等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备份、以及恢复等管理;

(4)业务信息管理:对营销事件中发生的各种信息数据、系统运行工况、业务流程、业务操作完整性、以及业务办理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与管理;

(5)系统运行安全管理:针对电力企业营销过程的行业特点、运行维护系统安全、环境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权限保密控制等进行安全管理;

3、“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构建

3.1优化营销业务服务流程优化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是为了规范运行管理和检修维护操作技能流程,既要根据营销运维管理制度实际功能需求,建立完善可靠、科学合理的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服务流程。通过营销业务运维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可以使日常的运维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系统化,使运维管理人员角色更加清晰化,从而有效提高营销业务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质量,使整个运维管理体系中信息数据的相关技术和信息资料更加畅通和透明,使实际营销服务信息更为完整化、灵活化。营销业务运维服务流程,涉及到整个营销业务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以及管理等五个核心运维管理业务流程。在“主动式”营销运维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级三线”的可靠运维体系模式,根据营销业务实际功能需求,通过梳理优化运维业务、工作票、操作票等与营销业务服务相关的运维管理流程,确保整个营销服务业务运维流程能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运行[2]。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4

关键词:政务外网运维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接入用户不断增多,网络承载业务陆续开通,对政务外网运维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维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政务外网能否发挥预期效益、能否获得持续发展。

一、统一运维体系的提出

政务外网是服务于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部门的政务公用网络,逐步覆盖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务部门,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为我国各级政务部门的非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提供承载服务。

当前,政务外网建设与我国行政体制同构,采用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模式。作为公共网络,政务外网承载的业务应用具有端到端的特点。以某个中央部委发起的纵向业务应用来说,其范围包括中央部委和各省与之对应的厅局,跨越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务外网。

对于业务应用来说,它并不关心网络是如何组成的,也不关心两级网络是如何维护的,它关心的是数据通信的高速畅通,故障出现时的快速响应等。换言之,政务外网为业务应用提供的应该是统一的、端到端的服务。

业务应用的特点决定了政务外网必须要构建统一运维体系,为承载业务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服务,保障业务应用的高效、顺畅和稳定运转。

二、政务外网的运维服务内容

“运维”是运行维护的简称,包括运行和维护两方面内容,对于运行管理来说,主要是面向网络承载的业务,侧重监视、控制、调度;对于维护管理来说,主要是面向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侧重软硬件的维护、测试、管理。政务外网必须在面向业务和面向网络两个层面开展各项维护服务工作。

从工作内容角度衡量,当前政务外网必须开展运行监控、设备维护、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变更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业务开通、故障响应等项工作(参见图1),才能保证全网的稳定运行及对已承载的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运行监控:包括对链路、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控及面向部委业务应用的实时监控等。

设备维护: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测、保养,数据备份,配置检查,主备功能的倒换测试等。

配置维护:管理网络的配置参数,按要求完成路由、访问控制、策略控制、设备端口等数据的配置、修改和删除。

故障管理:包括制定故障管理办法,建立故障资料库,故障发生时快速定位故障,调度全网进行解决,控制故障的影响等。

资源管理:包括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定期进行资源数据的整理、核对、统计等,备品备件的使用管理,资源使用的请求响应等。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的制订与变更,安全配置检查,安全事件响应,安全日志的分析、审计,以及定期的安全预警等工作。

变更管理:指设备、资源、配置的变更管理工作,以及业务的割接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变更管理办法、提出变更申请、变更的审核与实施,以及变更的响应等。

信息管理:通过网络运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网络运行数据。

故障响应:实时响应客户网络故障申告,全程跟踪、协调处理并反馈信息;对故障处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向客户提供故障处理报告、网络运行分析报告。

业务开通:按照相关接口部门(如工程技术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等),制定的网络、业务开通方案,完成具体的设备配置、尾纤跳接、开通测试等工作。

三、统一运维体系的基本框架

政务外网必须建立统一运维体系,其核心主要体现在上级运维机构对下级运维机构的统一调度上。为了实现统一调度,必须在组织建设、制度规范建设、流程建设和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实现统一(参见图2)。

⒈统一组织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务外网都需要设立相应的运维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本级政务外网的运维保障工作。

参照电信运营网络在运维管理方面的具体实践,结合政务外网的实际需求,按照管理一条线、维护一条线以及客户故障响应一条线的原则,中央级政务外网运维机构划分为运行管理、运行维护和客户故障响应三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政务外网的运维工作。

管理线内,可设置综合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等职能;维护线内,可设置网络监控、设备维护等岗位,其中设备维护岗位可以按专业进一步划分为网络设备维护、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维护、应用维护、基础安全维护、Ca系统维护等,响应线内设置客户故障响应职能。

为了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调度,地方运维机构的设置必须和中央保持相对一致。根据中央运维机构的设置要求,地方运维机构需要按照运行管理、运行维护以及客户故障响应三条线来设置相应的职能,以便接口中央的相关调度工作,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维护工作(参见图3)。

⒉统一制度规范

政务外网内必须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全网的、规范全网维护工作并要求全网各级运维机构共同遵守的制度规范,从根本上保证维护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提高管理效率,并防患于未然。

统一的制度规范包括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两类。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全网运维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工作要求等;技术规范用于对设备维护提出操作规范,对网络运行提出质量规范,对运维支撑系统提出功能性规范、接口规范和数据格式规范等。

通过建立全网统一的制度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同时实施监督与考核,才能保证各项维护工作有章可循,全网一致,最终保证全网网络运行稳定、业务服务高效。

对于中央运维机构制订的各项制度规范,凡是对地方运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的,各省级政务外网运维机构都应当严格遵循并贯彻执行(参见图4)。

⒊统一业务流程

全网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面向网络维护、面向业务保障的标准工作流程,以流程的方式固化标准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工作范围。

业务流程既包括运维机构的内部日常工作流程,也包括各级运维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流程。对于业务协同流程,要求各级运维机构、人员共同遵守,全网范围内都要做到统一。

中央和地方的业务协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业务开通和故障处理。业务开通主要指中央部委用户利用政务外网开展全国性的业务,需要依托中央骨干网和各省级政务外网,建立联结中央部委和省内有关厅局用户的业务网络。一般来说,此类业务开通协作由工程建设/技术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应视为工程建设任务。因此,和运维相关的协同内容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在故障处理方面的协同,统一业务流程也主要指的是统一故障处理协同流程。

中央和地方在故障处理协同方面需要遵循两条原则:首问负责原则和属地受理原则。原则上,用户应当向故障发生地或用户所在地的运维机构申告故障,第一个受理客户故障申告的运维机构或人员,有责任协调故障处理,全程跟踪故障处理的进展状态,并及时向客户反馈。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从故障受理、判断、处理、测试、反馈5个阶段分别进行协同,配合完成故障处理(参见图5)。流程要点如下:

①地方必须设置服务响应岗位和网络监控岗位,在故障处理协同中,作为中央网络监控和地方网络监控协同的接口;

②在故障受理时,中央和地方均可以受理客户申告,遵循首问负责和属地受理的原则,谁受理谁负责;

③在故障处理过程中,中央指导地方,相互沟通协调并遵循先抢通后修复原则进行故障的处理。

⒋统一运维支撑平台

运维支撑平台作为政务外网统一运维体系中重要的it支撑工具,从技术方面减轻了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压力,有力地支撑了政务外网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起全网统一的运维支撑平台,以电子化的手段实现全网范围内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维护,从而实现横纵一体化的运维支撑体系。

运维支撑平台分为两级三个子系统:中央级运维支撑系统包括监控管理子系统、电子运维子系统和资源管理子系统,与此相对应,省级运维支撑系统也应当包括上述三个子系统,在满足中央统一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各省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扩展(参见图6)。

⑴监控管理子系统

实现全网拓扑和故障、性能告警的监控,并且将网络运行状态和故障、性能告警信息与业务应用进行有效的关联,重点显示和分析对业务应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网络运行监控要实现“下看一级”,即中央监控子系统能够动态监控省级政务外网的运行状态,中央运维人员能够实时发现和中央部委业务运行有关的省网的告警信息。

⑵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是指需要独立进行分配、维护和监控,且具有配置、性能和故障等信息的物理或逻辑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政务外网的相关资源,提供相关资源的配置信息,掌握各种资源的配备及使用情况,对资源进行统一规范管理,逐步做到对资源的动态管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政务外网资源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中央和各省的资源数据动态统一与共享,满足网络运维统一调度管理的要求。

⑶电子运维子系统

电子运维子系统通过电子化的流程管理和工单管理,实现日常运维工作的流程化、自动化、规范化,保证运维管理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留业务痕迹,为业务统计、考核、监督提供基础数据。

三个子系统在横向和纵向上都通过相应的接口,实现数据交换功能:

在横向上,监控管理子系统可将告警信息送到电子运维子系统中,形成事件提交运维管理人员处理,通过与资源管理子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告警、性能、拓扑等监控信息与网上承载业务信息的关联。

在纵向上,中央监控管理子系统与省级监控管理子系统通过告警数据的交换,支撑全程全网的统一监控功能。中央资源管理子系统与各省资源管理子系统能够通过资源数据的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中央电子运维子系统和各省电子运维子系统通过各类工单的传递,支撑并实现“中央-省级”故障处理的业务协同。

四、结束语

政务外网作为中国第一个部级政务网络平台,不同于任何一个政务部门的内部专网,具有“公共”的属性,如何管理好这样的公共网络,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笔者对构建政务外网统一运维体系所需要考虑的组织体系、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支撑平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政务外网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徐春学,男,汉族,1977年生,江西瑞昌人,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副处长,政务外网工程办运行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it服务管理。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5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信息运维管理的分析研究,并结合销售信息运维工作实际情况,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逐步摸索出适应成品油销售企业需要的信息运维管理模式。

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运维管理的现状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各管理环节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保障企业信息平台系统高效、安全运行成为了企业信息运维日常工作的首要目标。近年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不断加强信息运维队伍的建设,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信息运维效果还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一方面运维人员像救火一样被动地扑灭不断冒出的故障“火苗”,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各种系统问题仍然时常发生,感觉好像所有的付出都打了水漂,信息运维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并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运维人员不足,运维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信息运维管理体系的三大核心(人员,流程、技术工具)中人员组织因素是根本,目前四川销售公司的运维管理面临人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现有管理模式,每个二级公司信息部门一般为3~5人,这几个人要负责整个公司的系统建设、运维、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有限的人力需维护的信息系统多、设备规模大、范围广、领域宽,一人多岗的现象严重。运维人员疲于解决问题。不能深入分析问题根源,难以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运维管理仍然以被动式、救火式为主。日常工作中,通常是用户先于信息运维人员发现问题,然后再找到运维部门要求解决问题。随着近几年信息化达到一定的规模,这种运维方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由于运维人员的精力有限,在专业应用系统赖以生存的各基础设施支撑单元上很难做到专、精、准的多面手角色,加之由于管理范围的界定和监控手段的限制,导致问题发生后,运维人员很难直接判定问题是出在基础网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还是应用系统自身,故障难以定位将直接导致业务恢复时间的推迟,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服务质量。

运维工作流程还需要补充与完善。当前的运维工作中存在部分流程与职责划分不够规范、操作与流程规定不符等问题。同时现有的运维管理流程的统计和分析功能不足,特别是相关员工完成绩效的管理指标难以统计,数据不完整也不准确,很多事件没有进入事件流程,使得大量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记录和跟踪,造成运维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准确的数据支持。

运维组织管理有待加强。目前对运维队伍应怎样建设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只是按照需要设立了一些岗位,至于这些岗位的设立是否合理、岗位职责是否科学、每个岗位的人数是否合适,没有相应的标准依据。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运维组织内部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对运维工作的质量、效率进行考核,导致运维工作随意性大、运维质量难保障。而且组织协同有待完善,各级运维组织之间的协同机制、治理管控和职能定位还需要明确定义。

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运维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具体选择哪一种信息运维管理模式需要综合考虑业务、人员、技术、安全、财务等多方面的因素。从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目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企业急需改变目前的运维管理局面,有必要构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信息运维管理体系,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受编制、费用等条件限制,不可能不受限制地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的运维管理团队。

结合上述分析,在成品油销售企业应该采取的是一种外包服务与内部运维相结合的三级运维管理模式。整个运维管理体系分为三个层级:技术支援级、运行监控级、现场作业级。(见右图)

第一级技术支援级

技术支援级是整个运维管理体系中的最高管理层级和技术后盾,它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对全公司整个运维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二是负责对全公司运维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技术支援,三是负责对各层级运维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支援级可以按照不同的运维对象分为硬件组、网络组、各专业系统组等。该层的技术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全省运维队伍中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以及各专业系统关键操作人员组成内部专家组,另一部分是由设备供应商技术人员及外包服务商的专家组成的外部专家组。

第二级运行监控级

运行监控级是在企业运维管理中的关键层级,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企业生产经营中使用的信息设备、网络、系统进行7×24小时的运行监控和故障管理,确保其正常平稳运转。该层级工作主要由公司内部运维工作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监控系统、维护工具等)来实现,通过该层级工作,要实现设备集中维护、故障事前排除的目标,如果该层级的运维工作能较有效地完成,将大大降低现场作业级的工作量,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三级现场作业级

现场作业级是运维管理体系中的基本保障,它负责对发生故障的信息设备、网络、系统进行故障修复。由于该层级工作有及时快速处理的要求,因此运维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些综合维护技能,同时运维工作人员数量也必须要有保证。鉴于现有条件限制,在日常工作中,建议采取内部运维与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部运维由信息部门运维人员主要负责,同时在每个片区、库站指定一名相对熟悉信息技术的人员作为现场支持人员,协助运维工作人员完成故障处理。运维外包则是将一些非核心的维护、故障处理工作交由维护专业技术较强的服务商完成,由信息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考核管理。

内部运维管理

运维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从粗放和分散式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使运维管理成为信息管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信息运维与业务的融合。信息运维不仅要能管理日益复杂的信息系统,而且还要让信息运维能灵活地支持业务的变化,进而提高信息服务的支持能力。因此信息运维就必须与业务部分能够“对上话”,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视图。

建立完善的运维考核机制。目前信息运维部门普遍面临的一个窘境,就是如何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每年考核运维部门的指标都是参考其它业务部门的考核体系,再增加一些技术指标,但是这些指标根本就体现不出运维部门的价值。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运维绩效考核机制:一是在财务方面对信息化运营进行控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投资建设的合理化,这样也可以同时降低运维管理的成本;二是信息化服务运维的职责在于给客户提供运维服务,因此对于运维的考核也应该考虑到用户角度,可以从用户满意、服务的效率来分析;三是在运营方面对信息化服务运维工作的绩效考核,主要体现在服务保障上,确保服务的可用性、安全性。为达到运维工作有效考核的目标,在信息运维考核中必须要有量化的指标支撑,因此建立一套运维管理系统是运维绩效考核能否正常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通过这些量化的指标,才能有效地对运维工作情况进行准确合理的考核管理。

完善运维队伍建设,规范制度建设。充实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加强运维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运维规范及标准,建立信息设备、网络、系统管理规范,建立运维管理维护流程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明确各层运维人员的职能职责和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运维工作的及时性,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

加强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氛围。建立定期长效培训机制,促进信息工作人员对服务理念、信息技术、制度流程、运维管理等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提升个人的技能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氛围,成立各种技术课题讨论小组,鼓励运维专职技术人员在业余时间专研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运维能力。

规范细则,强化运维标准化管理力度。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石。推进运维标准化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秩序,有利于克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工作的条理性、规范性,从根本上提高运维管理水平,保证运维工作质量。

建立运维监控系统,提高事前故障排查率,将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建立一种有效的集中运维监控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日常监控,帮助运行维护人员快速地分析出应用故障原因,有能力把问题在萌芽状态解决,减少现场处理时间,把运维人员从繁杂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推动运维知识库的建设。运维知识经验的总结、维护和共享是提高员工运维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在企业中建立起一套知识库管理系统,建立知识总结共享的制度,将知识库建设作为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不断优化、提炼、更新知识库。

运维外包服务的管理

当信息运维专职技术人员不足,且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以自主地维护所有专业技术较强的软硬件设备时,引入运维外包服务是当前的一种必要选择,有利于企业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资源,有效降低运维成本。要做好运维服务外包管理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选择合适的外包内容,逐步逐块地外包出去,可以先选择服务运作标准、自己容易掌控的部分,以及专业技术要求高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外包,如计算机终端及附属设备的维护、网络维护、视频监控设备等项目的维护等。

其次,确定外包方式,现有外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各外包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服务商,然后由被维护方负责各服务商之间的协调,另一种是由一个服务商负责其它服务商之间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就成品油销售企业而言,第一种外包方式应该是较合理的选择。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it资源;运维安全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5.050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5-0093-03

高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建成了大量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成果在高校校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建设及运维经验,同时这些系统的充分应用集聚了大量的学生、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业务数据和工作成果。信息已成为高校组织业务至关重要的资产,信息的安全对高校的管理乃至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发生信息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事件,将对高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障关键信息的安全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新的挑战。

1高校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1高校高度依赖信息系统,必须杜绝信息安全事件发生

高校信息化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学校师生及各级管理层、各职能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给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带来的变革及效应充分肯定,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热情高涨,摒弃原有落后的办公模式,全面基于信息平台开展日常办公,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业务都建设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移动应用的开发,更是给师生带来全新的人性化服务和体验,所以高校已经对信息系统应用产生前所未有的依赖。一旦由于管理或技术原因发生信息泄露或信息安全事件,将对师生及学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高校的各种信息安全事故不断见诸报端,充分说明高校必须提升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水平。

1.2运维人员管理权限过高,内部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所有应用系统、数据库及服务器等it资源全部由一两个后台系统管理员集中管理,部分信息系统建设及运维采用服务外包模式,服务承包方技术人员也掌握后台服务器部分操作权限,包括应用服务及业务数据库操作权限。这种管理模式,势必导致来自单位内部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多,学校信息化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综合防护、防范内部威胁的重要性,同时,信息化领域相关管理规范,如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等也对运维人员的操作行为审计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如何化解后台系统管理员过高的管理权限带来的内部信息安全风险,是高校信息化技术管理层必须解决的问题。

1.3粗放式it资源管理方式,导致安全事故责任难以追究

高校信息化的多年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各类软硬件it资源,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应用服务等,管理庞大的it资源库对后台系统管理员来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管理不善,容易出错,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手段不先进,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特别是运维服务承包方技术人员掌握着学校的相当一部分it资源的访问权,这些技术人员经常频繁流动,往往已经离开公司的技术人员权限不能及时清理,对学校造成极大信息安全隐患。同时,后台运维人员由于业务能力或责任心等原因导致误操作也时有发生。因此,对it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到安全事故责任可追究,成为高校提升it运维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1]。

1.4完善运维安全技术体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管理规范,组织体系方面设立了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信息安全虚拟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负责全校信息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技术体系方面虽建立并加固了安全防护网,初步开展了一些安全常规工作。但新形势下,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等上级主管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美国斯诺登事件之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学校需根据这些新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维安全软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据此,建设并实施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作为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与技术体系的手段之一,显得尤为重要[2]。

针对以上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历时几个月,经过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在全校层面设计并建设了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从而达到监控正在运维的会话及后台资源被访问情况,实时监控在线运维操作,实施细粒度的安全管控策略,实时告警与阻断违规操作,拦截非法访问、恶意攻击,阻断不合法命令,过滤所有对目标设备的非法访问行为的目的。

2运维安全审计系统解决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的运维安全审计平台,集中解决敏感it资源及数据安全问题,同时为后期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打好基础。

2.1系统审计原理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之所以能够达到审计目的,主要是依靠截获运维人员的操作,并能够分析出其操作的内容。特殊的部署方式,确保系统能够截获运维人员的所有操作行为,分析出其中的操作内容以实现权限控制和行为审计的目的。同时该类系统还采用了应用的技术,对于运维操作人员来说运维审计型系统相当于一台服务器(proxyServer)。因此,运维安全审计系统访问的基本原理是,运维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连接到审计系统,然后向审计系统提交操作请求;该请求通过系统的权限审核后,系统的应用模块以用户身份连接到目标设备并完成相应操作,随后目标设备将操作结果反馈给审计系统,最后系统再将操作结果反馈给运维操作人员。

2.2系统角色功能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使用对象包括3类人员,审计系统管理员、系统运维管理员及审计人员。审计系统管理员主要职责是根据安全策略和系统运维管理员所需的操作权限来配置系统的安全策略。审计系统通过“策略管理”组件与审计系统管理员进行交互,并将审计系统管理员输入的安全策略存储到系统内部的策略配置库中。系统运维管理员的操作请求通过系统审核后,系统的应用组件负责完成相应操作,并将操作结果反馈给运维管理员,同时操作过程被记录至系统审计日志数据库,备日后调阅。审计人员则可在需要调查运维管理员的历史操作记录时,读取审计日志数据库,开展信息安全审计工作[3]。

2.3系统实施方案

2.3.1it资源访问操作管理

当运维系统管理员对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火墙、交换机、应用服务等操作进行命令和图形界面操作时,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全程对所有操作界面进行文字记录和视频截图,便于出现问题后进行追踪。针对上海财经大学的情况,该审计系统可通过操作命令记录和录屏的方式对现有Linux、Unix、windows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oracleaS等相关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的操作日志进行记录。实时监控通过SSH、SFtp、RDp、VnC、telnet、Ftp等协议的操作行为,对监控到的非法操作,可实时手工切断。可以对使用pLSQL、toad等数据库客户端的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数据操作和数据库对象操作进行记录,同时,可以记录服务器管理员对Linux、Unix操作系统的命令操作,同时可以对windows操作系统、负载均衡、虚拟化平台客户端、交换机、防火墙等服务器操作界面进行视频截图,做到任何操作事前权限可分级,事后可追踪[4]。

2.3.2it资源访问权限管理

针对学校it资源庞大,管理网络复杂,安全事故责任难以追究的问题,建设完成的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可对各类it资源对象权限进行精细管理。对用户有权限管理的目标设备,可按部门、设备类型、业务类型等分组管理,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如可限制数据库管理员对特定数据库对象的数据操作权限,避免数据库管理员的越权操作,同时可记录数据访问情况,从而真正提高资源访问安全。

2.3.3it资源访问账号管理

以往的操作中,经常存在多人共用一个it资源访问账号的问题,如应用系统数据库账号,一旦操作失误,系统管理员将无法确定具体操作人员,无法追究相关责任。建设完成的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则可向不同数据库操作员发放不同动态口令卡,做到用户与口令卡唯一对应,从而识别数据和数据对象的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只有同时输入静态口令和动态口令,才能访问数据库对象和数据。一旦出现失误操作,可准确定位到具体操作人员。

2.3.4it资源访问密码管理

服务器密码重置是一项运维常规工作,以往一直只能通过人工操作或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存在操作不稳定和误操作的风险。通过该审计系统的实施,可设置自动定期修改目标设备密码,且非专业的密码管理员不需要掌握修改后的具体密码。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会自动代填服务器密码,所有服务器管理员都通过审计系统统一入口直接访问服务器资源,提高密码重置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服务器管理员访问操作的效率,也避免了服务器密码人为泄露的风险[5]。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实施,特别对外包型项目的公司方技术人员访问系统数据库和应用服务操作的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人员仅能通过统一入口访问权限内的数据库及应用服务资源,且校方不会告知其具体用户和密码。

运维安全审计系统从密码管理相关角色可分为普通运维人员、密码管理员和权限管理员。其中普通运维人员只能访问有权限的资源,且不掌握该资源密码;密码管理员只掌握所有服务器密码,但无操作服务器权限;权限管理员负责向不同运维人员分配不同资源,但不掌握具体密码。通过以上角色和权限的设置,可以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服务器人员操作层面的安全。

3建设成效

通过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实施,上海财经大学it运维部门实现了对各个业务系统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各种it资源的账号、认证、授权和审计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实现了集中化、基于角色的主从账号管理,实现了角色属性级别的细粒度权限分配和管理;实现了集中化的身份认证和访问入口;实现了集中访问授权,基于集中管控安全策略的访问控制和角色的授权管理;实现了集中安全审计管理,收集、记录用户对业务支撑系统关键重要资源的使用情况。

4结语

高校信息安全和信息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任务,实施运维安全审计系统是信息安全管理手段的延伸,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益补充。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上海财经大学it运维部门有效控制了技术维护工作中的越权操作、误操作、恶意破坏等安全风险,实现了对维护操作的控制和约束,并做到了在问题发生后能够定位追查和取证定责,提升了it运维管理能力与水平,为学校信息资产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同时也为其他高校信息资源安全防护提供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伟峰.高校服务器运维安全审计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

(16):3734-3736.

[2]王延明,许宁.高校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保障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

2014(10):134-138.

[3]宗波.浅析堡垒机概念及工作原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124-126.

[4]张顺喜.运维安全审计系统[J].无线互联科技,2013(7):10.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

一、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公路运营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越来越重视。一方面,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直接关系着高速公路的收费、监控、通讯和稽查工作;另一方面,如果设备的管理水平提不高,不仅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增加维护维修费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交通部也要求出台《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技术规范》,用于指导如何将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维修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所以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如下:

1.维护维修工作是高速公路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多,近年来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然而,要维持和保持一个良好的高速公路交通环境,保证其可靠有效的运营,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高速公路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机电系统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是保障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必要手段。

2.维护维修工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可以简单的分为通信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三大类,工程造价包括设备及安装费用,这部分的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3%~4%。虽然机电系统不如土建工程的初期投人成本高,但是机电设备系统组成复杂、技术含量高,并大量使用精密电子元器件,成本较高,使用寿命有限。此外,高速公路建设地理环境差异性很大,设备运行状况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维护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高效发挥机电系统效能、节约后期投人成本,已引起建设单位和运营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二、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本人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和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总结,认为我国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如下:

1.分散式运作模式带来的效率低下。由于高速公路特定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系统技术现状以及企业整体上的传统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多数高速公路以分散型的设备维护管理体制为主,即,以基层站所为单位的现场维护层和区域综合支撑的技术管理层为主的架构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分散式运作模式,在高速公路企业的营运初期,对于整体业务的展开是有帮助的,可是随着公司管辖的高速公路不断壮大、机电工程缺陷责任期的结束、系统设备运行年限的延长,整个运营维护体系需要庞大的人力资源来支持,从而带来了维护成本增加、人员浪费、整体运维效率下降、区域维护力量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养护系统评价标准。从施工过程来看,目前对高速公路进行交竣工验收时,运营管理单位更注重路面工程,而且往往由于受土建工程进度的影响,机电工程常出现在验收前赶工期的现象,对日后安全运营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同时对养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养护管理来看,目前高速公路的养护是将主要的精力投人到路面的养护方面,对机电工程关注不足,往往是系统出现问题时做及时修补,甚至对一些非关键机电设施的维护严重滞后。

因此,无论是从工程质量安全保证的角度,还是从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来看,建立一套合理的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3.安全环境问题的漠视。由于施工设计考虑不周或实际情况和设计不符等因素而导致工程建设遗留隐患有时施工方的责任心问题和日常使用的误操作等诸多因素,都成为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的潜在不利因素。

三、解决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工作中问题的措施

1.实现高速公路机电维护技术资源共享。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资源,降低运维管理成本,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部门应根据企业营运的长远战略目标,结合管理路径相对集中、隧道机电系统庞大、技术资源相对优越等自身特点,选择了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自主维护管理模式,并遵循营运整体要求,建立与公司营运工作目标相一致的维护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职责划分、运作流程以及信息化管理等,重点在现场维护层、区域管理层的技术力量基础上,开展专业能力盘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技术支援队伍,实现无区域技术共享。

2.建立合理的养护系统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整体,能反映所要解决问题的各项目标要求,实际、完整、合理、科学,并能为有关人员和部门所接受。

本文认为建立合理的养护系统评价标准必须注意到两点:

首先,明确评价对象是运营中处于在用状态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根据评价对象的功能和特点,评价体系的目标是:

(1)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性;

(2)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

(3)促进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

(4)提高经济效率等。

建立合理的体系是为了分析机电工程的现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机电设施的使用效率。重点在评价系统及设施的在用状态、缺陷条件及对功能的影响程度等,评价不单纯为了评定等级,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经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结构,常规的工程评价从三个方面搭建评价体系结构,即社会经济评价、技术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3.加强公路运营企业自身维修队伍建设。运营企业的维修队伍(可能是几个工程师、技术员、电工共同组成)的建设在机电设备建设期、验收期就应及时跟进。建设期间公司的技术人员应对机电系统的施工线路、走向、防雷接地等基础工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且熟知工程图纸的各部分,这对今后的系统维护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验收期间,公司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合同、图纸、设备、标签等进行严格验收,确保技术人员完全掌握了系统结构、设备特点及功能;在系统缺陷责任期和设备保修期内应虚心向施工方技术人员学习、请教,做好工作日记,等下次相同问题出现时胆大心细、独立动手解决相关问题。

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要有清晰的分析头脑。首先应判断故障产生原因,是线路问题还是设备本身的问题。企业不仅要加强公司技术人员的能力培养,还要指导各收费所技术员的日常维护性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排除线缆故障后,对于设备故障的维修,可利用本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动手能力。如果公路公司没有熟练的技术人员,完全可在市场上招聘相关技术人员。花费的费用孰高孰低大家一目了然。而且招聘的人员是企业内部员工,干起活来不易推诿,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何振邦.浅谈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和管理[J].青海交通科技,2006,(05):6-15.

[2]赵亚辉.关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模式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09):170-171.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维护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的难度,也对机电维护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安全、高效、快速的运营管理,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机电企业应在基于企业管理机制体系的建设上,不断的创新、实践新的维护方式,并开展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作用,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1、管理机制体系的建设

1.1管理机制体系的建设重要性

管理机制体系的建设非常有必要,其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建设各方的合法权益,管理机制体系的建设主要由管理规则、运行机制、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职能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中实体要素的是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是机制运行实施的物质形式,其中是无形要素的有运行机制、管理职能以及管理规则,无形要素维系管理主体并能作用于管理客体。以求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高速公路管理机制的构成就是上述各种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体系,能为高速公路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且坚持以经营为中心,以运营管理为主导,加快产业建设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将各项机制贯穿于管理制度中,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而不断实现企业管理的多元化,以此推进高速公路企业的长久发展。加强管理机制体系的建设,能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起到约束作用,为机电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遵循的原则

管理机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第一,处理机电系统故障问题时,应按照先急后缓,先主后次,先上级后下级,先全局后局部的原则进行。第二,处理机电系统故障时,维护的流程应是先抢修后维修,且以安全生产当作指导,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设备出现故障概率及减少系统被中断的时间,确保收费系统正常连续运行。第三,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相结合的设备保养手段,且设备保养工作的进行必须严格遵守巡视检查制度,特别注意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以便确保系统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行。第四,应具有整体意识,遵守指挥,顾全大局以及密切协调配合,从而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第五,明确责任性事故和非与非责任性事故,对于责任性事故必须追究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于非责任性事故应进行分析、总结,并获取经验,防止以后再次出现相同事故。

1.3不断创新设备管理机制

高速公路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并与国际接轨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建立设备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设备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的思路包括:一是对全部设备管理过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采用定额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设备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避免工作出现失误导致不合格。三是建立并落实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这是是设备管理机制的核心。四是不断改进工作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应广泛听取各种建议,并采纳其中合理的建议,进行不断完善,从而确保工作质量得到提高。五是科学合理的质量体系是确保企业与使用者双方利益的良好保障。六是对质量体系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

2、维护工作方式的创新

2.1常用的自主维护方式

自主维护方式是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其要求维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维护技术。机电维护工作涉及领域多,技术要求高,因而不仅增加了机电维护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机电维护人员技术水平与维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人员的分

配时,应综合考虑各专业与各工种并将两者进行结合,通常维护人员较多队伍也较庞大。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人员若是在机电系统建设初期就参与其中,就具有了解工程实际情况、数学系统构造上手快等优势,这能进一步提高维护工作效率,有助于统一管理,还能为后面的考核、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但是自主维护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维护机械设备数量要求较多,初期投资大等。

2.2致力于三级维护体系维护方式的建立健全

三级维护体系维护方式主要是采用收费站、中心、分中心的管理方式实施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一级维护来看,主要是在公路管理单位中设立维护中心,并统筹安排全面负责有关全线机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事宜;就二级维护来看,其不仅作为整个维护系统中的关键所在,而且还担负着大多数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管理、维修和养护工作;就三级维护来看,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收费组长、电工以及监控人员,因而其往往隶属于收费站监控室的养护和管理内容。通过三级维护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并在人本管理的理念指导下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升级,从而形成成本低、维修便捷、人力资源少、管理方便、科学协调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方式。

2.3致力于维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了促进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工作有效的开展,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程质量。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需要,紧密结合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现状和企业实际,加强机电维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着力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一是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先进的培训和教育方式,例如网上远程培训、建立培训学习平台、设立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知识方面的QQ交流群等,并结合传统的培训与教育方式,以促进培训成效的提升,为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讲解经典案例,分析高速公路机电维护常见的故障及应对措施,为维护人员,尤其是为入行不久的维护人员提供相关经验知识,使其意识到参与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培训与教育活动中来;三是建立健全具有激励和约束职能的奖惩体系,对学业突出的维护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维护人员,必须采取相关激励措施,若在日常维护工作中经常出现重大问题,则应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例如将其工作成绩与工资、绩效等进行挂钩,以促使其在经济压力下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为维护工作质量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地铁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第一章:绪论

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百年大计的建设运营项目。因此轨道交通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就必须保持整个系统日以继夜的正常运营。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必须要以设备安全运行为前提和保障。本文从天津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几年来的设备管理分析入手,与相关城市的地铁设备管理模式相对比,找出存在问题,通过科学管理的手段,提出建议和对策,来应对未来几年的超常规的设备运营管理。

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天津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和相关行业的先进水平比较存在哪些差距,并分析这些问题和差距存在的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有一些建议和措施已经在实践中,还有待实践验证;有一些只是处于理论上的分析,作者希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对天津地铁的设备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天津地铁的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组织结构

(2)设备前期管理

(3)维修体系管理

(4)备件管理

以上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并从经济学等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使问题解决办法尽可能的切合实际。由于天津地铁运营只经历了七年的运营里程,所以本文研究范围为天津地铁运营设备的前期、中期管理。

第二章:天津地铁设备管理现状

2.1天津地铁设备简介

由于轨道交通是一种大容量、运送速度较快的交通工具,其有关的设施、设备具有客流组织、客运服务、运营安全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大部分组成:

(1)车辆:一号线为长客公司生产的直流列车;二号线为大连机车厂生产的直流列车;三号线为青岛四方公司生产的直流列车。

(2)供电系统:主要有主变、牵引、降压变电站、接触网及电力监控设备。

(3)机电设备:主要有车站、区间、车辆段的各类低压配电设备、照明、FaS、BaS、自动电梯、自动扶梯、给排水系统、环控系统、售检票系统

(4)通信设备:主要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无线系统、广播系统、图像监控系统、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线路设备组成。主要是为运营组织、指挥提供语音及图像信息以及电力监控系统(SCaDa)、环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等信息的传输。

(5)信号设备:信号系统(atC)是轨道交通线路上惟一的指挥列车运行系统,主要有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车追踪运行保护系统(atp)、行车指挥系统(atS)系统组成。

(6)工务设备:主要有轨道、道岔、道床等。

总体而言,天津地铁设备具有自动化、连续化以及量大面广、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等的特点。以上这些特点,加重了天津地铁设备管理的难度,对于天津地铁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考验。

2.2设备管理组织结构

现阶段天津地铁整体设备管理模式采用集中委外的模式。由设备中心整体管理设备运行、维修、保养。设备中心分为信号室、通信室、aFC及门控室(主要负责aFC设备、屏蔽门设备、电梯设备)环控室、电力室,以上各室负责各级设备模块的运行保养维护。以上各部室采取集中委外的模式。车辆中心由运营公司统一管理对其车辆的保养维护工作。公务专业主要对轨道、道岔、道床定期巡视、维护工作,也采取委外维护的模式。三大中心承担着整个天津地铁运营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

2.3天津地铁的设备前期管理

天津地铁1号线的运营设备前期管理,是以当时“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之前地铁总公司的建设公司为主线。从工程的决策到设计委托,设备的采购,施工安装委托均采用合同关系。从立项开始就进行运营的前期管理,从人员培训,参加设计联络,进行设备监造,完成管理的方式设计,直到现场组织施工管理,组织单项调试,总体调试,单项验收,总体验收,组织试运营直到正式运营。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地铁总公司为主线法人合同制,以建设为主体,运营动态参加,各施其责,相互配合。总公司与设计者,设备制造者,施工方案建立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也体现了集中一贯管理的原则,设计方,建设者的一贯管理要管到投运后的设备维修,薄弱环节的改造设计,包括投运的设备,施工方的一贯管理要坚持到投入运营。

2.4天津地铁的备件管理

通过几年的运营探索和实践,天津地铁运营的备件管理坚持以合理储备为目标,追求价值最大化。从研究备件供应链入手,面对建设遗留的问题,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环节,使备件管理工作及时纳入iSo9001质量体系中,围绕内部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彼此互动的控制,逐步整合与协调,在整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2.5天津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

天津地铁运营设备维修模式有:

(1)操作维修(自主维修);

(2)专业维修(相关设备部件有维修中心进行开发维修);

(3)委外维修。

第三章:天津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的差距与改善对策

3.1天津地铁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天津地铁运营管理从建设初期就学习考察了各国地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依据自身实际,形成了一套天津地铁运营管理的模式,并在运营管理中实践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无论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是从管理实绩来看,天津地铁在国内同行业还是较为领先。但是我们放开视角,而对世界各国先进的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的管理。如新加坡、香港、日本、台北等一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管理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需要也有必要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差距,找准对策,不断努力,缩小差距。

3.2设备原始设计、制造的差距

天津地铁一号线几乎全部引进国外的设备与技术,二号线、三号线有了一些比例的国产化设备,但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设备和机组,国内还无法生产,还是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一点就决定了天津地铁设备的初期投入非常高,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些备件的供货周期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价格也很不稳定。

3.3备件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从近年来各专业分公司备件费用和备件库存等各项指标来看,天津地铁运营的水平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也呈不断优化的趋势,说明备件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以上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天津地铁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在设备管理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好存在这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会积极探讨设备维管模式。我们现在也正在组建自己的维修队伍,在每个专业都要建立一支自己的维修队伍。这不但可以及时、准确把握维修成本和维修技能。也能更好的掌握轨道交通前沿技术。在我们近期推出的设备专业限时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中我们的设备管理工作正在沿着一条科学、严谨的道路前行。

参考文献:

运维管理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综合管廊;Bim;可视化;运维管理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供电、供水、供暖以及通信等公共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面临挑战。地上空间、资源的不足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产生矛盾,因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地下空间发展,充分调用地下资源,将基础设施转移到地下集中设置,释放地表空间,以缓解矛盾,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兴起为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22年,住建部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研究基于Bim的跨建设阶段管理流程和数据融合标准,研发贯通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Bim技术在勘察、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集成与深入应用。利用Bim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对综合管廊工程在运维过程中协同监管和可视化管理,能够为综合管廊的智慧运维管理提供较为完善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可靠监管、智慧运维、降本增效的管理目标。

1地下综合管廊现状分析

早期城市管网的建设分散于不同的企业,由各企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网进行建设。因而早期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时,各方仅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铺设,未能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此外,大部分铺设通过直埋的形式铺设于市政道路下方,这就导致后期随着城市规模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市政管线需求的增加,对市政管线进行扩容、维修、更新时,需要对城市道路进行反复开挖修复,使得道路上的补丁随处可见,成为了“拉链”马路。地下管线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技术低下、应急管理能力差、辅助决策水平低[1]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工程安全隐患不断暴露出来,不仅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全国由于施工而导致的城市管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亿,间接经济损失高达400亿。此外,基础设施扩建、改建也造成大量问题,从而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矛盾突出。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现存问题,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

2Bim技术在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1总体架构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信息化运维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支撑层、服务层、业务层、表现层,并与外部多系统互联互通,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Bim可视化技术应用

将管廊在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数据和资料与管廊的Bim模型相链接,并在运维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管廊模型有关数据,实现对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2]。Bim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以数字信息模型为载体[3],将机电各专业的数据信息,以及管廊实际运维需要的各类信息进行一体化整合,基于此信息模型,可以为管廊运维管理提供新的载体。准确完整的模型数据是有效利用Bim技术进行运维管理的基础[4],将Bim信息模型与实际建筑(含机电设备等)、人三者进行连接,使综合管廊运维更加直观化、模块化、集成化,可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合理安排班组巡检频次,有效降低运维成本。

2.3基于Bim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

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是基于物联网、Bim/GiS及大数据技术[5],针对管廊智慧化运维建设的系统平台,应用层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运维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监控管理系统、移动端系统等8个子系统,基于统一数据库实现,满足数据共享和再利用的要求[6],同时监控系统部分与管廊内相应的机电设备具备远程和联动控制功能。

2.4信息化管理设计

采用监控大屏、weB端、移动端对管廊运维和巡检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监控大屏作为统一监控、调度、指挥的神经中枢,与综合监控、预警报警等系统实现联动,供运维班组对管廊实时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管;web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和系统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安全应急管理、巡检排班等日常工作;移动端以工作机为载体,可实现廊内智能化巡检工作,及时上报运行隐患事件,提升运维响应度和处理及时率。

3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实例

3.1项目概述

合肥山海关路(重庆路至黑龙江路)综合管廊,总投资3309.7万元,单舱,管廊全长0.78km。

3.2数据对接

山海关路管廊各机电专业包含消防、环控、门禁、视频、通信、无线覆盖、火灾自动报警等,通过moD-BUS协议,接收和反馈pLC设备的状态、反馈信号等,存入influxDB实时数据库,并通过设备编码作为唯一关键字段与Bim模型中的设备进行绑定,实现Bim模型中的状态查看及远程控制。山海关路管廊共有各类设施设备近500个,通过二维平面布置图表示其位置及设备状态,运维人员可借由二三维联动,多视角多维度,实时查看廊内运行情况

3.3可视化展示

平台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Bim技术,进行Bim模型轻量化处理,实现管廊从宏观地理位置定位和工程结构展示,到微观风机、水泵等机电设备设施、入廊管线的拟真展示;并通过数据与模型绑定,提供综合管廊三维模拟现实、资产查询、设备远控及状态实时反馈、三维漫游、(半)透明模式展示等功能。Bim模型远程控制如图2所示。

3.4虚拟巡检管理

基于Bim技术,可根据廊内巡检线路信息(如综合舱一分区至三分区),自动开展虚拟巡检任务,确定巡检设备的运行状态,生成巡检报告。利用巡检报告,将需要维护的巡检设备的工单发送给相应的运维人员。通过虚拟巡检,可以让运维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综合管廊当前运行安全和健康状况,同时配合廊内摄像机辅助,及时发现运维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样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运维人员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综合管廊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且工单自动生成与派发可使得工作更加便捷。此外,工单附带相关精确问题或故障,运维人员根据工单内容能够精准定位问题所在,并及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解决,使得综合管廊能够安全健康运行。虚拟巡检还可用于管廊新进运维人员的培训作业,加速提高运维人员的廊内认知度,提升巡检体验。

3.5应急演练管理

在管廊运维过程中,如遇到火灾事故等紧急情况,运维人员可通过Bim模型找寻最近出入口进行虚拟逃生演练。传统的应急演练均是事先编制预案,按照方案进行场地准备、人员培训,开展演练活动,这种模式可能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不利于演练活动的开展。利用Bim技术可模拟性的特点,搭建管廊运维现场的应急演练场景,设定疏散人员的初始位置和逃生路径,形成三维动态的模拟方案,便于查找演练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应急预案,使得应急演练预案更具有实操性,应急演练管理模拟如图3所示。

3.6入廊管线管理

基于Bim空间管理,可较为精确计算已入廊管线数量及可入廊管线空间信息,并形成入廊管线管理。通过设定出入廊位置,在Bim模型中全景展示入廊管线敷设路径,以此提前规划入廊管线报审及指导施工作业。待管线入廊后,即可在Bim模型中查看相关入廊信息,更新巡检作业内容,形成闭环管理。

4结语

应用Bim与大数据技术的集成管廊运维模式,将Bim技术的应用从综合管廊的设计、建设延伸到运维阶段,进而可实现基于Bim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管廊Bim模型整体为线型结构,且内部专业分工复杂,系统集成度高,展示效果还有待优化。通过完善三维引擎,从Bim信息提取、Bim模型轻量化、数据存储索引和三维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可通过模型简化、场景空间划分、增加绘制对象的内存池和进行图元合并等方式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从而实现流畅展示的目的;可从性能、表现方式、二次开发接口等多个方向上进行优化。基于Bim的综合管廊信息化运维管理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集成监控、资产、巡检、入廊管线四类信息,可建立一个可以实时监测和预警管廊内外状态信息的智能化系统。本文以合肥市管廊项目作为应用实例,实现了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事故发生风险,推动了城市综合管廊智能化发展,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兴海,丁烈云.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城市生命线运维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4(10):89-93.

[2]李应来.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建筑,2021(7):154-155.

[3]黄强.论Bim[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65-71.

[4]李莹.基于Bim的设施管理运维数据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9:50-51.

[5]宋雅璇,刘榕,陈侃.“Bim+”技术在综合管廊运维管理阶段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9(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