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工作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40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1

建立合理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全力打造平安社区

××分局地处让胡路××小区,辖区面积20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住宅楼618栋,实有住户3万余户、10万余人,人员流动量大,治安形势较为复杂。自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以来,我局结合辖区实际,充分依托小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互助联动、人人参与,使××小区的社会治安形势明显改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我局在平安社区建设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既改革创新,原创:又符合实际的工作道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居民区案件由去年同期的33起,下降到今年的18起,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国家、省、市领导多次到我局辖区的××第四社区视察工作。去年3月份,中央首长曾庆红来我市视察工作,来到××第四社区参观时,对我们的社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面,将我局在平安社区建设工作中的具体作法汇报如下:

一、完善社区警务建设,推动平安社区建设警务化机制

为了确保与新型的社区管理相适应,我们按照“设立地点灵活性、外观标识统一性、设施配备先进性”的原则,通过“边建、边试、边总结、边完善”建立了8个高标准、规范化的社区警务室,使其成为社区民警扎根社区、服务群众,参与平安社区建设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合理的警务配套机制。

(一)实行了“一区双警制”。为了建立与社区建设相适应的勤务机制。分局对警力进行了合理调整和配置。在警力调配中,充分考虑到了基层工作的延续性,按照新型警务工作模式,实行警务“搭档制”,即新老、强弱的合理搭配。目前,分局共有社区民警21人,按照以实有人口2500户至3000户配备两名社区民警的标准配备了警力。

(二)实行了“时段工作制”。为了确保群众需要的时候有民警在社区,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即每周的周六、周日进入社区和群众见面,每周抽出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驻区工作。

(三)实行了“便民承诺制”。在社区警务室统一设置了警务联系专栏,公布社区民警的姓名、联系电话,统一设置了警民联系箱和便民联系条,向群众发放了警民联系卡。

二、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推行平安社区建设社会化机制

一年来,我们以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密切警民关系为导向,充分挖掘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推进科技防范,实行群防群治,建立了反应快速、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的全方位、全天候人防、物防、技防机制。

(一)全面推行由社区民警、协警、社区治保主任参加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将社区警务室与居民委同置办公,做到社区警务室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提高基层见警率。在创安工作中,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以深化警务改革为契机,借助社区资源,把专业化防控和社会化防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社区发案。今年以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整合社区资源,治安防控工作见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做精专业防控。根据社区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我们将辖区划分为3个重点防控区、7条重点防控线、11个重点防控点,突出重点发案时间段,以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社区巡逻。工作中,民警之间充分利用对讲机随时保持联络,彼此呼应,每天我们和专职治安员共同巡逻,既提高了民警的“见群率”,又提高了群众的“见警率”,使居民在面临危险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网格内相互支援,一呼百应,违法犯罪活动面临的是整个“打防控”系统网络的有效反击,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做强社会化防控。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要创建平安社区,单靠公安机关是不够的,必须以社区警务为依托,充分挖掘利用民力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安工作,实现防控的社会化。在工作中,我们广泛深入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对社会力量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并经常带领他们一同工作,使社会巡防作用得到了有力发挥。在我们的教育发动下,原创:有更多的人主动地参加到社会化防控中来,发挥余热为社会献爱心已在我辖区离退休人员中蔚然成风。钻一退休职工王志良,平时对社会治安形势非常关心,经常向社区民警反映社区情况,协助民警及时查处了一些违法案件。此外,我们还在社区组建了一批“红袖章”、“夕阳红”等由党政社区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广泛借助民力加强社区巡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局已建立专职巡逻队3支32人,发展义务巡逻队5支40人。通过“网格化管理,动态式勤务”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见警率,强化了社区平安建设。今年以来,通过主动预防、快速出击,共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23名。今年3月17日,社区民警在××小区巡逻时,接警称在××市场有两名绺窃嫌疑人正在作案,民警在两分钟内赶到现场,当场抓获绺窃嫌疑人2名,破获现案2起。

(四)挖掘社区企业资源,为平安社区建设注入活力。发挥企业保卫部门的职能作用,与其联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创建活动,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不断增强防范能力。协调企业单位出人、出资聘雇保安,对职工集中居住的楼区和杂居型小区进行看护。协调物业部门修建了小区封闭设施,对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增建了自行车棚、机动车库,安装了电子防盗门和楼道照明灯,安装率达100。按照全市建立电子监控城的总体部署,分局同物业公司和房屋开发公司协调,建立电子监控区。目前,辖区共有小区21个,已建监控小区3个,其中今年新建1个,居民区监控安装率达14。分局正在积极协调辖区物业,争取企业的支持,今明两年使其它小区也能够装上监控设施,从而提高小区的技防水平。

三、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宣传化机制

为了实现社区民警与社区居民的“零距离”接触,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的开展,分局始终把为民、爱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人民满意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社区民警成效的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便民、利民服务。

一是建立了“5个工作站”。分局从去年开始在社区中建立了5个社区警务工作站,设立了7种职能和9种工作制度。近期我局又以社区警务站为依托,开展了“单元工作法”,定期召开了单元居民会议,由社区民警通报近期治安情况,提出防范要求,同时收集居民反馈的治安建议,此举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是组建了“政策法律宣传队”。由分局协调街道基层党组织,由社区民警与街道居委会的党员干部组成了“政策法律宣传队”,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调查下岗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家属工、技校毕业生的民意反映及思想动态,宣传国家、企业的方针政策,保证了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工作。

三是组建信息队伍。以社区居民积极分子、治安信息员为主组建了信息动态反馈队伍,广泛收集了涉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信息。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2

一、组织开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情况评价研究

发挥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和我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区域组专家的作用,开展有关专题研究,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二五”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情况评价的专题研究,对我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总结、推广不同实验区的发展特色、新的经验和科学的做法,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做好实验区新区发展、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部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和支持、等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推动和支持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年度工作要点》的要求,组织开展我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检查工作;继续开展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区申报、实地考察和评审工作。

对已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通过省验收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加强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辐射推广,拓展实验区的示范带动功能。

三、研究探索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选择在我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已验收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探索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应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流域治理等可持续发展方面在省内具有特色并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并能集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先进技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对周边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及带动作用,依据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确定一批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科技含量较高,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项目。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探索制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

四、加强实验区建设的科技引领和支撑

针对新时期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实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需求,各实验区要根据本地可持续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落实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项目。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切实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重点技术问题。针对制约各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遴选和论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态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促进对区域有带动性的可持续发展共性技术成果的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具有特色、具有典型示范推广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五、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宣传工作

加大实验区的宣传力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高度,对实验区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具体做法、特点、作用、经验和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挖掘发展亮点,形成研究成果,出版发行或编印成宣传册子,并充分利用各宣传媒体开展宣传报道。组织我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就图片参加科技部举办的实验区建设25周年成就图片展。组织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实地参观有关可持续发展优先建设项目。同时应注重社会宣传,通过张贴、散发宣传画、标语口号、制作宣传牌等进行广为宣传,扩大宣传面和影响面。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3

1福建丰富的自然地貌不同区域发展特点决定了实验区建设的不同模式

福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貌,区位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主要特点有:(一)面对东南亚,近邻港澳。福建是中国重点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达1000多万人,港澳同胞1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有80%,历史上至今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5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三)森林资源丰富。福建是中国四大林区之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林地面积600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4.3亿立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三。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首位。(四)水资源总量充裕。福建地处丰水带,年总降水量为2011亿立方米,共有29个水系,664条河流,内河总长1.36万公里,年径流量1168亿立米,全省人均水资源约44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7倍。(五)产业结构中中小企业居多。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5.2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36.08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在2005年的统计资料中,全省工业总产值1000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3.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全省工业企业54044家,其中大型企业60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及能源、冶金等;中小企业53984家,占99%,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产化工、电机电器、轻工产品等优势传统产业方面,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83.7%。

由于福建沿海经济较为发展,各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所面临的非持续因素各异,资源各具特色。因此,福建结合当地特色,对于不同的实验区模式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对同类型区域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实验区,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实验区建设模式。

2福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主要模式

目前,福建省共有2个部级实验区和4个省级实验区,这些实验区分别代表沿海侨乡经济型(石狮市)、内地老工业区生态型(漳平市)、海岛生态型(东山县)、城区乡镇类(螺洲镇)、旅游生态型(武夷山市)和地级市类(南平市)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

海岛生态型――东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东山实验区成立以来,充分利用海岛和面对台湾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和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持续高效合理开发利用;政府科学决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日益成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确立。一些关系到海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效等等。

内地老工业区生态型――漳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漳平市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过程中,坚持立足本地优势,狠抓农业综合开发与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经济综合实力稳居闽西前列,基本改变了山区、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建区6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带动、环境推动为切入点,围绕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先后组织实施91个示范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初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老区、山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沿海侨乡经济型――石狮实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前,石狮市经济主要依靠增量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粗放经营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极度浪费,各项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创建工作,把可持续发展建设列入全市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工作中,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强烈的改革观念、敏锐的机遇观念和勤勉的务实观念,不断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注重协调发展,提出“四市三海”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工业立市、商贸兴市、科技强市、旅游旺市”和“爱海、用海、养海”),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技创新,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发展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石狮实验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发挥“小城市大经济”的优势,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设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之路。

地级市类――南平实验区。南平是福建省唯一设区市级实验区,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践中,始终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更好地对接福建省三条战略通道的部署,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高实验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抓发展中强调要坚决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的步伐,加快培育和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使资本等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聚,培育和组建一批生产规模化、产品多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和能力。在“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实验区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国民经济运行势头良好,呈现“总量高速增长,效益同步提高”的特点。南平实验区借助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导入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不仅解决了农村科技问题,还在农村流通、金融、农产品加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发了农村全方位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全国首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农村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有益探险,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旅游生态型――武夷山实验区。武夷山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1999年12月武夷山以稀有、独特、绝妙的自然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后,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着力做好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永续利用工作,是武夷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展的需求而又不会损害资源与环境,并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武夷山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要求,也是武夷山市在发展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的战略选择。经过几年的努力,武夷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幅度提升了武夷山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使武夷山这一著名的旅游胜地持续地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3示范模式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实验区的建设中,我省通过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兴办、群众参与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3.1实验区建设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这种发展理念通过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了由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向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在经济建设中,基本摆脱了依靠上级给政策、资金、优惠的老套路,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不再通过外在力量推动,而是依靠自己内在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资金、资本积累,着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南平实验区在创新农村科技推广体制、推进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全国首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农村工作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有益探险。在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利互动、一体运作”工作中,开创性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大批科技人员回流农村,借助这个制度上的创新,把科技导入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不仅解决了农村科技问题,还在农村流通、金融、农产品加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引发了农村全方位改革,引起广泛的关注,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已在全国23个省份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并发挥作用,农民增收能力得到加强。6年多来南平市共选派3580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364个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和植根于农村、植根于农民的要求,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找准农民科技需求与科技特派员技术专长、农村产业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的最佳结合点,有487名科技特派员建立1259个利益共同体项目,组建行业协会724个,会员总数达4.68万人(户),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300多期,分发技术资料12万份,参训农民达10多万人次,培育示范典型843个,示范基地面积近20万亩。利益共同体项目总体规模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合作关系更加深化。

3.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引导、构筑科技支撑平台,促进实验区建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21世纪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实验区20年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可持续发展形式仍然严峻。人口压力沉重,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需求开始多样化,社会结构、利益机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福建省科技厅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坚持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的县市区中遴选建设实验区,在建区过程中强调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实验区工作的重视,要求当地领导带队来厅汇报实验区建设及规划编写情况,同时注重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论证等形式,加强对实验区建设的过程管理。为加大对实验区的扶持,特别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示范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优先主题,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区的建设。几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将“东山县景观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环境管理配套技术研究”等16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能力建设方面投入经费达542万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分别投入经费支持实验区的优先发展项目。通过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一是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的示范、集成、整合,支撑实验区建设。二是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以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三是创造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软件支撑。

3.3实验区工作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推动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新时期,实验区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积极探索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东山实验区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担负着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搞好军民关系探索军民共建协作发展机制是实验区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全县已建立军民共建点41个,市级文明单位的军民共建面达100%,形成“互助型、互益型、育才型、联建型”等四种共建类型,逐步探索出一条思想共建、经济联建的协作发展机制。地方共建单位根据行业部门特点,积极帮助部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及提高部队技术技能的培训,如通过西埔镇科技拥军基地,每年开展鲍鱼、牙鲆鱼育苗与养成等技术培训3期以上,部队共有300多人接受培训,拥军支前工作在连续4次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基础上,2003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部队则发挥政治素质好、突击能力强的特点,帮助地方开展国防、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参与地方抢险救灾和经济建设。通过共建,军地双方互帮互助,共同为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4

1.1建立“秦淮区各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月度记事”制度要求各街道每月按时上报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月度记事,为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及时了解、掌握和指导各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情况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1.2社区教师培训制度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2014年花大力气做这项工作。我们通过改革以往例会的方法,采取培训与例会结合的方式,先培训后开例会,例会讲重要的事,其他事务性的事,我们均通过网络完成。

1.3信息报送制度制定了《秦淮区社区教育信息报送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并进行考核奖励,以此进一步加强区级社区教育信息报送工作的规范管理,强化社区教育信息报送的责任意识,发挥社区教育信息报道在推进秦淮区社区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为抓实这项工作,我们创办《秦淮区社区教育简报》,让她为秦淮社区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4年共出刊12期。

1.4下拨经费改革制度改革以往拨款方式,变平均式拨款,为“费随事走”的方式。按照一个社区1000元的社区教育经费标准下拨到各街道,以保障最基本的社区教育经费。在此基础上,鼓励各街道积极申报社区教育项目,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按照项目申报、活动开展的情况,给予经费支持。同时支持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现代化设备,我们对创建成省、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的街道在市局给予10万元奖励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3万元的奖励,2014年我们下拨21万元奖励了5个创建街道。年初还为各街道社教办配备电脑、照相机等必要的设备,为做好社区教育工作提供设备保障。

2以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建设务实工作的新常态

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发挥街道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推动下辖社区工作的开展。实事求是讲,我们采用的方法非常“老套”——下街道走访分管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但是很实用。年初,我们在先期对各个街道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全区12个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与街道需要商谈的具体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区教育局俞泰鸿副局长带着社区教育办公室的同志用一周的时间,一个街道一个街道跑,与街道领导商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以项目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建设浓郁研究氛围的新常态

项目是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秦淮区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秦淮区目前有两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开展新市民培训,共享都市幸福生活的实验”和“构建区域艺术大舞台的实验”的研究,上半年,在南京长江艺术学院小剧场举办了艺术大舞台社区行演出,在文枢中学举办了新市民培训活动,都获得了成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秦淮区的两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深入人心。这两个全国实验项目,在每个街道均有研究子项目,我们定期组织检查,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由项目产生的论文、报告均在部级、省级社区教育刊物上发表,以丰硕成果呈现的资料汇编和结题报告均已报送国家教育部等待结题验收。省级课题《社区培训学院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已经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其成果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秦淮区有4个第二批市级实验项目,在上半年通过了中期检查,并在获得好评的基础上,于12月通过了结题验收。我们狠抓第三批市级实验项目的申报工作,5月份,秦淮区聘请了市成人教研室章宏、吴蔚群两位主任作为专家团队指导市级第三批实验项目的申报。结合辖区各街道、社区相关现状、需求、难点等,秦淮区共申报了11个项目,在南京市处于前列。全市共批准了20个项目,秦淮区有4个被立项。6月,秦淮区开展区级项目申请工作,编印了项目申报指南,聘请市里面有影响的专家对秦淮区项目进行专项指导和点评,10月份公布了区级实验项目19项。现在全区上下已经形成以项目为抓手,以百姓需求为研究内容,以特色项目为奋斗目标的研究氛围。部级、省级社区教育杂志上经常看到秦淮区的文章。《南京终身教育》杂志上,几乎每期都有秦淮区的研究文章和通讯报道。各街道认真梳理、收集,编写教材,双塘街道正在改版《千年凤凰台》一书,朝天宫街道社教办把乡土教材《朝天宫历史文化启示录》拓展为南京第五高级中学高一研究性校本课程,共安排十课时,激发了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浓厚兴趣。夫子庙街道正在联系南京市社区大学着手拍摄《秦淮民俗文化》微课。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5

关键词: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长宁分校副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管理。

基金项目: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专项课题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a1318),主持人:宋亦芳。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55-07

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确定在部分大城市的区(县)和部分中小城市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起先后分5批确立了177个社区教育实验区①,2008年、2010年和2014年又分别在实验区的基础上命名了90个社区教育示范区②。社区教育示范区是在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示范区的本质属性是先进性和示范性,既强调它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强调它对其它地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影响效果和辐射作用。”[1]因此,命名社区教育示范区并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旨在推动社区教育新的变革和创新。所谓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再实验,是指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区教育示范区开展的新一轮社区教育科学实验,又叫示范性实验,或二次实验等。

一、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价值

(一)有助于突出示范区的引领作用

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设立,既体现了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社区教育的推动模式,即通过发挥示范区的辐射作用来带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2008年,教育部在命名第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文件中(教职成函(2008)1号)明确提出,“各社区教育示范区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开拓进取,把社区教育工作推向新阶段,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期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在提出社区教育发展任务时特别强调,“总结推广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成果,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辐射作用,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

实验区阶段的实验,主要是围绕区域内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展开,实验的着眼点以立足区域为主,以便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经验。早在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教育部确立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但是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社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与无序,社区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经费保障,办学网络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严重短缺,课程难以满足社区教育需求等等。多年来,通过围绕上述问题的实验,各实验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社区教育办学更加规范有序,办学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这是“社区教育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行动;从无序步入规范有序;由单纯活动型向制度化、实体化、网络化转变;由经验型转为注重科学研究、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时期。”[2]这些,都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示范区的建立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与实验区阶段实验不同的是,示范区阶段的再实验,是要进一步拓展示范区的外延,着眼点是以示范和辐射为主,形成在面上更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如果把实验区的实验作为初级实验的话,那么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实验。综合现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形成并转化了一些典型的做法和经验,凝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力量,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也出现发展乏力、后续不足等问题,在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不足,面对瓶颈问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有所回避,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有的示范区甚至出现“牌子到手、发展到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示范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此,教育部曾于2011年、2012年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进行了督查,对示范区予以了高度关注,也回应了社会各界对示范区的美好期盼。

(二)有助于促进示范区的内涵发展

内涵是示范区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是示范区发挥示范效应的前提,“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意味着社区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必须加强诸如队伍、基地、制度和体制改革。”[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明确了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基本标准,并在“领导与管理、条件与保障、教育培训与学习活动、社区教育成效、特色与创新”5个一级指标中作了明确规定,示范区标准是对示范区内涵的最好诠释。具体来说,示范区需要建立和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在社区教育环境、经费、队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保障,需要完善面向各类人群的社区教育活动,突出社区教育的成效等。

现实是,示范区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示范区之荣誉并不是无懈可击。从示范区的评选机制来看,由于全国存在地区性的差别,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并未达标。从示范区的实验过程来看,有的示范区并未开展过全面的实验工作,基础不牢;有的示范区开展了相关实验,但并没有解决好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系到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在领导体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依然缺乏;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低水平,如对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学习方式拓展等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的进展。从示范区发展的时限来看,有的示范区开展的实验项目取得过重大成果,但时过境迁,面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新要求,需要示范区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鉴于此,示范区的设立,不是实验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实验的重启。着力提升内涵,各示范区的再实验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一是补课性实验,那些尚未全面开展过实验的示范区,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补上实验这一课,并达到相应的实验水平;二是延续性实验,那些已经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示范区,需要巩固已有成果,进一步开展实验并有新发展、形成新成果;三是提升性实验,那些已取得较丰富实验成果的示范区,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把示范区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应该指出,上述三种不同要求的再实验,并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要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201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422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并指出,“实验项目是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有助于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开展,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区教育的兴起不过30年时间,本世纪开始,我国社区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起,社区教育通过实验区带动逐步拓展,实验区从28个发展到177个;2008年起,社区教育通过示范区引领不断提升,示范区从34个发展到90个;展望2015年,社区教育将进一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延伸。在此背景下,作为社区教育的领头羊、先行者,示范区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实验,进一步探索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律,激发社区教育新的活力,增强社区教育发展动力,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向纵深持续发展。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验阶段,社区教育遵循了自身发展规律。“社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形式的规律,既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本身的特性”[4]。一是与经济发展协调,我国社区教育首先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比如第一批28个实验区,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发展逐步扩展;二是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社区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并有了更加广阔的运行空间,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三是与社区教育现状匹配,就是立足社区教育实际,依据市民需求、办学现状等因势利导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固的“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又将面临新的变革与创新,社区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示范区的再实验如果能够主动对接新形势、揭示新规律,必将大有可为。

社区教育发展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示范区的再实验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实验阶段,各地通过创新管理,健全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创新载体,建立了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模式;通过创新机制,完善了社区教育的资源体系,等等。这些,都有力助推了我国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社区教育能否持续发展,显著标志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否不断增强,学习的人群能否不断扩大,学习的效应能否不断放大等等。教育部等七部门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指出,要“培育多元社区教育主体,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教育活力。”因此,社区教育能否改变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多元学习模式,满足市民不同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的认知度,必将成为示范区再实验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一)示范区如何加强示范的实验

所谓示范性实验,是指示范区围绕自身的社区教育特色,不断探索、提升而进行的实验,也叫示范点实验。示范区特色是示范区的标志、灵魂和引擎,已经成为示范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目前,我国前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除了具备良好的社区教育基础外,一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示范点。比如,杭州市上城区“终身教育券”调动居民学习积极性示范,深圳市宝安区社区教育督导制度示范,上海市杨浦区三区联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示范,上海市普陀区以终身学习推进员提升居民参与率示范,长沙市岳麓区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创新队伍建设模式示范,上海市长宁区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示范,上海市静安区打造白领学堂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示范,上海市闸北区首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模式示范,北京市西城区创设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示范,上海市徐汇区提升社区学院指导力促进内涵发展示范等。

上述示范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社区教育特色,也从不同侧面对社区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示范效应。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示范点,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示范点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涉及到社区教育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示范点还相当有限,比如农村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区教育治理创新等成功的示范点很少;二是示范点缺乏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停留在原地的较多,有些示范点的内容已经陈旧或过时,不具备示范性;三是示范点的发展还不平衡,有的示范点价值一般,影响力有限,有很多示范区还没有形成可作示范的示范点。由此,将会严重影响示范区示范效应的发挥。从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示范区都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示范性实验。

开展示范性实验,把握好示范区的区域特征是基础,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经济特征等,不管是城市型的、乡村型的、经济发达型的还是经济欠发达的示范点,一定要牢牢扎根在本地区才有生命力。当前,涉及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示范点非常缺乏,示范区对这些地区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这类地区的示范区比例很少。同时,把握好发展性是示范性实验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国家治理体系转变必将促进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新的变革,各种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持续力,学习方式的创新将使社区教育更具活力。为此,示范区应该以超前的思维、更宽的视野开展好示范性实验。从面上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还相当落后,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示范性实验,服务全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示范区如何破解难题的实验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实验区的不断实验,解决了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夯实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尤其在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办学网络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数字化学习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只是初步的,因为有的问题只是初步得到解决而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反复,比如管理体制的长效性问题、数字化学习的持续性问题等。同时,这些成就只是局部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地区的问题、难题会更多,并且尚无从解决。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成就也只能代表过去,社区教育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由此可见,社区教育既存在长期困扰其发展的难题,也会面临许多新难题,示范区的再实验必须直面这些难题。

比如,关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求政府的角色逐步淡化,主要是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发挥好指导、引导作用,而把社区教育的自回归民间,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教育。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社区教育多元参与协商、合作机制,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就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来看,政府比较强势,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比较薄弱,既没有参与到社区教育决策中来,也没有提供和占有明显的社区教育资源,只是一种点缀性而不是结构性的力量。国外社区教育主要以民间组织为主,我国台湾的社区大学是民办的,而大陆的社区大学(学院)都是政府办的。由此可见,如何实现治理体系的转变,是今后社区教育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关注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验。所谓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指专门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所涉及到的培训、生涯发展等一系列专业发展问题。由于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大多数来自中小学或其它教育领域,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都亟需提升。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缺乏完整规范的社区教育人才专业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职称评定体系等,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发展方向不明,导致社区教育人才难以挽留,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不愿进入社区教育领域。上海近年来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在更多领域,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依然是一个难题,值得示范区不断开展实验。

关注提升社区教育参与率的实验。社区教育参与率是参加社区教育实体化学习(如社区学校等)、虚拟化学习(如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等)以及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人员的占比。上海作为社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统计参与社区学校学习的比例约占上海常住人口13%-15%。从面上来看,社区教育参与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参与者“老面孔”居多,并且人数一直难以突破。社区教育如何服务于“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在参与率上必须要有大的改变。参与率问题一直是社区教育难以回避、又难以突破的大难题,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参与率,是示范区再实验的重点。

(三)示范区如何创新方式的实验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还包括利用社区各种场所获得知识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可以是学校型的,也可以是活动型的;可以是组织型的,也可以是自发型的;可以是计划型的,也可以是临时型的。因此,其教学方式更加开放、灵活与个性化。社区教育能否吸引更多市民的参与,不仅与学习资源有关,更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为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学习方式,比如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数字化学习、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体验式学习、适合市民交流的团队化学习等等,这些都为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鲁昕副部长指出,要关注学习者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远程学习提供服务。[5]目前,社区教育各种方式的运用还很不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才会有新的突破,这也为示范区的再实验创造的机会。鉴于此,示范区开展学习方式的实验,可重点关注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可体验、可交流等手段的运用。

比如,关注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实验。数字化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社区教育中,努力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未来将引领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学习具有媒体时效性、交互协作性、自主创新性和开放共享性等特点。”[6]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不过几年,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运用的成效还尚未充分体现,数字化学习平台如何建设、学习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学习方式如何吸引市民参与学习、移动学习如何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如何建设等问题,都为实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注体验学习方式的实验。体验学习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开展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分运用社区的信息资源、场馆资源、生产资源等开展社区教育的一种方式,由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导的i实验室,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很好范例。体验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网上体验”(onlineexperience)和“网下体验”(off-lineexperience)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社会实践基地及社区场馆的体验学习方式、如何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体验学习方式等,都具有很高的实验价值。

关注团队学习方式的实验。社区中的团队学习是指一种集体性的学习,便于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成员主要由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形成团队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团队,主要指非正式的组织。近年来,团队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广大市民所喜欢和接受,但学习团队如何形成、团队带头人如何发挥作用、团队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团队学习形式如何实现多元化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实验。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其它更贴近市民的学习组织方式,如5分钟学习圈、居民睦邻学习点、农村中心学习户、宅基课堂、读书会等方式,都是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但发展还不够健全,都可以通过实验不断提升。

三、社区教育示范区再实验的举措

(一)项目引领,提升实验的专业水平

“社区教育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必要而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实验项目是社区教育实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具有独立的主题、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过程与步骤等要素构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断推动和深入社区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8]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从实验到示范的推进过程,重要的抓手就是设立了实验项目,通过多年的实验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实验项目。2008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选出一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项目,全面展示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成果。

然而,基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示范区的再实验并不是对原来工作的重试,也不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需要突出新特点。一是前瞻性,面对国家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国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的新局面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项目的选择需要有更宽的视野、超前的思维;二是创新性,创新是再实验的灵魂,再实验只有坚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有新突破,才具有生命力;三是关联性,再实验既要体现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也要与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有效对接;四是发展性,再实验不仅体现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更要探寻新规律、反映新进展。

社区教育实验是一种主动性的、变革性的教育实验过程,注重实验项目的过程性以及过程的科学性,是实验价值的关键。所谓过程性,首先强调实验来源于社区教育的实践,实验立足社区教育工作展开,并随着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呈现动态性的变化过程。同时,实验项目并不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而是通过对工作施加一定条件控制(外部影响因素),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结果变量)的相互联系,从而找出相关规律。比如,在“以网上学习为载体,提高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的实验中,“网上学习”是实验的“自变量”,“社区居民信息化素养”则是在自变量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变量,而条件控制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或“在政府推动下”等假设。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验反馈,及时调整实验过程并重新进行分析,最后检验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反观以往的实验项目,实验的过程性还不明显,类同于一般的工作过程,实验表现化、形式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示范区的再实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的专业化培训,实行专业化指导,从而提高实验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协同,形成实验的长效机制

示范区的再实验,所涉及的面更广,实验要求更高。很多实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不可能仅由一个示范区就能完成,也不可能仅由社区教育部门就能完成。很多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比如开展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验,一定要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这样的实验才能得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结论。同时,社区教育实验是一个既有实践性又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活动,不管是社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还是教育实验专业人员,单独开展实验都有失偏颇。所谓协同,就是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通过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一是加强区域协同,是指示范区与示范区之间、示范区与实验区、非实验区之间在开展实验项目中的相互合作。2013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设立6个社区教育研究专题(中成协社教[2013]20号),动员了全国50多个区(县)共同参加,每个专题请1到2个区(县)牵头,这是一次涉及面较广的社区教育协同研究范例。实验项目开展区域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个地区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利于集中人力优势,避免重复实验,提高实验质量。通过协同实验,其成果更便于推广,影响力将会更大。

二是加强社会协同,是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参加方,不仅是社区教育部门,还应该包括文化、科普、民政、企事业、各类院校以及民间组织等部门和组织。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9]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不仅从属于教育,同时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实验项目实行社会协同,有利于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社会各方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实验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社区教育更需要顺势而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度融合。

三是加强多方协同,是指由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研究人员(高校、科研等机构专业人员)、学习者等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开展实验工作。其中,社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具有实践经验,能接“地气”;研究人员具有实验的专业知识,能使实验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学习者是社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可主动性参与实验行动。然而从以往的实验来看,实验队伍主要由一线人员组成,专业性普遍较弱,学习者也处于被动位置。多方协同开展示范区再实验,不但有利于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实验队伍的稳步提升。

(三)注重推广,扩大实验的辐射效果

社区教育实验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而且能够在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推广的可能性,能对其它地区起引导、示范作用。一个实验项目的结题并非意味着实验的终结,实验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才能使其价值提升、效果放大,目前很多地区都把可推广性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项目验收标准中。因此,“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延续性,以便为今后的社区教育发展积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10]在前几年的实验中,很多项目有过一定推广,比如关于社区教育机制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在全国作过交流推广,但总体推广力度不大,这是示范区再实验需要更进的一步。

一是加强成果推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载体把实验成果出去。上海在前几轮社区教育实验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推广机制,实验项目结题以后,市教委都组织项目交流活动,推广优秀项目,并通过实地考察、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让大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通过年会、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推广交流社区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也形成了很好的交流氛围。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实验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项目成果的检查、验收,更要加强指导,搭建平台,建立成果推广机制。同时,各协会作为群体团体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还有,区域之间带着问题对流更加具有针对性。此外,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助于积极营造实验氛围,提高大家对实验项目的认识。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就是依据实验形成的一般规律、借鉴实验成果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从而把实验成果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工作,同时在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对成果进行再创新,从而进一步放大实验的效应,这种转化体现了实验项目具有“可复制”的基本特征。实验成果转化,既可以在本地区进行,也可以在其它地区开展。上海市闸北区是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他们早期开展的关于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对上海其它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果在其它区得到了转化,各区在此基础上又各具本区的特色。因此,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地区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抓住成果的一般规律这一关键,切忌照搬照抄。示范区的再实验作为一种示范性实验强调“示范性”,应该在更大范围进行转化,尤其要在全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转化。

注释:

①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1]5号、教职成「20037号、教职成〔2006〕10号、教职成函〔2007〕5号、教职成函〔2009〕4号、教职成厅函[2013]8号确定。

②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总数依据教育部文件教职成函[2008]1号、教职成函[2010]9号、教职成函[2014]2号确定。

参考文献:

[1]宋亦芳.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60-65.

[2]李斌,杨红娟,杨浩.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及实施流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3]陈乃

林.社区教育发展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成才与就业,2010(9):23.

[4]王宏,杨东.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25-31,36.

[5]鲁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11.

[6]林亮亮,腾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7):184-186.

[7]楼一峰.社区教育实验与实验项目管理[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7.

[8]程仙平.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若干问题之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5):12-15.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6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们加大了终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老年教育等,为居民提供了多序列、多层次、多类型的知识、技能培训。还通过开展“百万家庭学礼仪”、“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社区风采展示”等活动,使学习型社区建设渗透到家庭、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

三是坚持文化引领,文化活动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载体。南翔镇以“千年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为特色,组建了全市第一个“百花艺术团”;安亭镇通过“观车、赏车、驾车”等一系列活动,因势利导地开展“昨天,今天,明天”的市民教育活动;新成路街道,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了社区教育节,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以“节庆娱乐”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马陆镇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添魅力、马陆增活力”的读书月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四是坚持开展“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实验,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模式。20*年,*区正式被批准为上海市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的实验点,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创建模式。现在,*区共有四个实验点,分别是区成教院、安亭镇成人学校、华亭镇联华村、华亭镇毛桥村。毛桥村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有望成为*的品牌,并在全区辐射推广。

五是坚持科研出成果,用理论引领学习型社区建设实践。我区先后出版了《学习化社区建设指南》、《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等多本专著;承接了《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验研究》、《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教育研究》等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承办了“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和“全国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班”等。

虽然我们在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实现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广覆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导转变为市民自觉参与为主体,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此,结合市有关会议精神,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坚持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示范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职责,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带领领导干部一起带头参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把建设学习型社区与建设“好班子”活动,与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合起来,组织考核评比,确保工作落实。保证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创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7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试验区。2008年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批复拿出总体方案,省里在3月份就完成了初稿,9月份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际上,在9月份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在上半年开始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9月份正式批准以后,围绕整个工作在实施层面上拿出了总体方案,我们称为‘56531’,即五个具体专项规划,六个具体政策,五项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一个具体操作的项目清单。”实践证明武汉城市圈

综改试验区建设――

2008年起步良好

2008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起步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实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有效展开,试验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谋划方案,尽早启动实施

为了做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认真领会中央要求,首先明确试验区的基本定位,即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实施“五个一体化”,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据这个基本定位,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根红线,抓紧编制改革试验总体方案。3月底方案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9月10日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总体方案的及时报批,为改革试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制定配套措施,形成实施框架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配套实施方案。

――为推进改革和建设项目落地,研究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等六个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五个重点工作方案,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工作的切入点。

――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了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明确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

――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项目清单。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

――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起统一的投融资平台。

推动部省合作,拓展政策空间

部省合作共建是推进改革试验的有效途径,也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29家,正在积极推进的有26家。

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工作

省政府成立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城市圈九市成立相应机构,省直有关部门明确专人、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突出重点领域,实施改革突破

按照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的要求,城市圈九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了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如武汉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目前,已初步形成合力推进、点面结合的试验格局。

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6972.11亿元,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61.5%;固定资产投资3707.97亿元,增长32.3%,占全省比重6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增长23.2%,占全省比重63.4%。

2009年全面启动

记者注意到:在东南沿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速明显下滑之时,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等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次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区域梯度发展将为“保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又有哪些具体安排呢?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今年是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将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红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部省合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在一体化建设和“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上取得新成效。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上取得新突破。

在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

在“两型”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两型”技术创新基地试点、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试点。

在土地方面,重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在财税方面,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试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在城乡统筹方面,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

在对外开放方面,重点推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申报武汉综合保税(港)区。

第二,在推进五个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

――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武汉市与城市圈8市产业双向转移,实现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个联合体。

――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由多种运输方式有机构成的选择更自由、运行更可靠的大通道和大走廊。

――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大力支持商业集团在城市圈内开展连锁经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与城市圈主要产业密切配套、相互促进的商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

第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见到新成效。

目前纳入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共156个,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2009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5个,总投资3334亿元,2009计划投资652亿元;新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1953亿元,2009计划投资330亿元。突出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采取新举措。

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抓紧修改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三个改革专项,报国家批准实施。

第五,在深化省部共建上取得新成果。

今年我们将争取与更多的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六,在完善改革试验推进机制上探索新路子。

在协调机制上,建立省级和部级两级协调机制,省级一般事项由城市圈综改办协调,重大事项由省政府协调;部级一般事项借助部省合作机制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进行部际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敢为天下先

湖北省会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是创新九大体制机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制度保障。今后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改革同行,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仍将领航,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聆听了总理的报告,深切地感到,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结合报告精神,就加强支持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这个全国改革先行先试区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探索“绿色促进计划”的试点工作。绿色经济代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实施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导向的“绿色促进计划”,不仅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建议中央将武汉城市圈作为“绿色促进计划”先行先试的特区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支持建设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设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武汉城市圈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纳入国家试点,支持在湖北设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将汉江中下游流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推动出台有关调水和水价的生态补偿政策。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8

一、目标任务

在去年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按照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和嘉兴市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以“一村一社区”和“一个中心集聚点,两个一般集聚点”为基本模式,以“示范、整合、创新、提升”为工作着力点,力争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初步达到规划超前、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要求。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使全市城乡社区基本达到和谐社区建设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村庄建设规划。按照我市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继续修编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二是对照“新村示范、村庄整治”标准,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快启动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健全农村宅基地置换集聚机制,鼓励引导农民翻建住房向新村集聚点集中,启动村中心集聚点建设。四是加快服务功能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村中心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集聚功能。

(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达到嘉兴市级标准。经常性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各类培训。二是拓展以96345社区服务为主体的便民服务网络,把96345社区服务延伸到村,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为村(居)民提供服务。三是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依托,创新发展“新仓经验”。着力构建新型农村服务平台,加快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咨询代办、生产生活、文体休闲、志愿互助等为民服务,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四是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做好村(居)民免费健康体检。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三)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各村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社会保障服务、农业综合服务、文体卫生服务、公共设施管理、综合治理服务、志愿者服务、新居民服务等服务组织和网络,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拓展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二是建立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设,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落实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等民利。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实事工程来抓,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严格考核,尤其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内容,逐项督促检查,确保今年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制定方案。各镇、街道要根据《*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平政办发〔20*〕103号),制订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意见,特别是对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作出详细计划。硬件建设如服务中心、服务设施、活动设施等;软件建设包括组织网络、服务体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要求职责明确到人,措施具体到位,切实保证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今年要有50%以上的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各镇、街道将今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村于8月5日前上报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

(三)整合资源。要整合部门建设资源,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有关建设项目上要向农村社区重点倾斜,形成共同创建、成果共享的良好格局。要探索和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村企共建、资金募捐、项目对接、企业自建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加农村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9

一、旗建设规划部门要把社区居民委员会用房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按照相关要求,逐步使全旗的社区用房和公益设施布局合理,功能配套。

二、凡新建、改扩建、开发住宅小区时,开发建设单位或开发商要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的比例无偿提供相应建筑面积的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或按当年平均销售价格按相应比例缴纳社区建设资金。

社区建设资金,由旗建设局按标准开具缴款通知单,由经棚镇或经棚街道按所管辖区域向开发建筑单位收取并出具票据,所收取的资金全额上缴到旗财政部门设立的社区建设基金专用帐户,按着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专款专用,用于扶助社区各项建设。

旗建设规划部门、经棚镇、经棚街道负责各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单位在开工前,经棚镇或经棚街道核验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落实情况并加盖公章后,旗建设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开工手续,未按要求落实社区办公用房或未交纳办公用房建设资金的,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开工手续。对于年已取得开工手续的,在竣工验收时按标准补交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资金,未补交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三、社区建设资金可列入建筑成本,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国家所有,社区建设用房验收合格后,移交给经棚镇或经棚街道进行管理,社区居委会无偿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出租、出售、转让、抵押或挪作他用,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不得利用其从事与社区建设无关的活动。

社区建设工作经验篇10

此次学习考察是按照区委的工作安排和书记办公会的要求,

派出的第一批考察团。考察地点是根据中央、省文明办的推荐,赴首批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地是学习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考察团一行在准备时间短、任务安排满的情况下,不辞辛苦,风雨兼程,虚心学习,期间,分别考察了五个城市下属的黄浦、江北、下城、鼓楼、槐荫等5个城区、5个街道、9个社区,先后召开了14次座谈会,与考察地的区委办、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政府办、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以及部分街道党工委进行了对流,全面学习了他们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学习型城区以及社区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强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并就我区的实际做法,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考察地规范、热情、周到、细致的接待和服务也给考察团全体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城区的分管书记,常委、宣传部部长陪同座谈、参观,各对接部门也给我们的考察工作提供了方便,使这次考察十分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五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一)强化领导,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

五城区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高度重视,行动较快,思路明确,围绕发展区域经济的工作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城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领导重视。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领导机构。特别是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高度重视,宁波江北区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办公室,设立3个编制,专职负责创建工作。上海黄浦区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指挥,人大、政协一把手和所有的副区长为副总指挥,下设创建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区的创建工作,区委连续召开10次专题会议,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性整改措施,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目标科学。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中,上海黄浦区聘请70名专家学者、中科院的院士共同研究、制定创建标准,立足城市基础条件和群众生活实际,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指导原则、体系结构、项目设置和标准值,按城区经济、科教文化、环境服务、文明风尚等客观指标和政府形象、市民素质、市容环境、社会风气等主观内容设定了140项考核指标,科学、全面地反映三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对全国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3、落实到位。五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创建工作做实、做细。一是抓创建氛围。考察团所到之地,城区主干道、社区、公交车站、商业街等醒目之处都矗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文明经商、文明执法等公益广告,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二是抓目标考核,把责任与政绩结合起来。如,江北区实行区委、区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定责任书、任务书和检查反馈书的“三书”制度,由组织部牵头,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干部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使责任与业绩挂钩;三是抓薄弱环节。定期召开推进会,找差距,找问题,组织人力,有针对性地就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彻底的整改,形成八方支援、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五城区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都注重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打造不同的创建品牌,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一居一楼一特色,调动了驻街单位和辖区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立足区域共建,城区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济南槐荫区与驻区、驻街单位签定《社区单位开放服务资源协议书》,通过资源转换或表彰、命名、各类荣誉激励等形式,使辖区各类文化资源、服务设施无偿或低偿向居民开放,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支助、群众唱戏的新形式,积极探索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区域性的文化活动,激发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活力。

2、立足群众需求,文明社区建设贴近实际,特色纷呈。五城区在文明社区建设中,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如,江北区针对社区老龄化的特点,提出“温馨社区”的文明社区创建品牌,开展“十个一”活动;南京市鼓楼区开辟社区“议事园”,组织居民评议,形成“身边的事大家议,身边的事大家管”的良好风气;杭州市下城区,结合未成年人成长实际,组织开展“携手1+6,文明进万家”系列活动,吸引了群众广泛参与。

3、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筑了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区建设平台。五城区注重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进教育进社区,搭建社会化教育平台。教育局、区委党校分别拿出部分教室,面向居民开放,积极创办社区大学、市民学校,举办市民职业技能、文化学习培训,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种兴趣爱好培训和科普、法制教育。加强对社区办学的管理,加大办学投入,坚持创办一所、巩固一所,从一所学校向一片发展,真正将市民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三)注重实效,群众在创建工作中得到实惠

在考察中,我们普遍感到,五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突出了一个“实”字。即:工作抓得实、创建效果实、群众利益体现得实。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力度较大,不搞“花架子”,不搞“理想化”、“概念化”,而是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生活实际出发。如,南京市鼓楼区树立公共财政意识,采取政府购买福利的办法,每年投入上千万元,为社区配备专职保安、专职计生专干、劳动协领员、低保协领员、残联协领员等社区服务专业队伍,全方位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宁波市槐荫区采取社区党员教育、市民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一站式建设格局,居民不出社区可以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需求,并积极倡导居家养老,建立养老公寓,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体现在群众利益上。

三、几点体会与启示

(一)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正确认识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从对华东五市的考察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区的精神文明程度已成为一种可以转化的生产力要素,成为促进城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而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城区文化品位,有效改善软环境的有效途径。我们区近年来开展的“两从、两型、两化”工作、“三重机制”、“五型社区”的社区工作思路和“十进社区”等活动,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对推动城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要抓紧、抓好,还要抓出成效。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载体

考察中,济南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打造新型“安全社区”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该街道树立健康、生活、人身安全等“大安全”意识,与国际接轨,成为我国第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安全社区推进单位”。两年来,他们将创建安全社区的工作动态和做法通过互联网发往世界各地,并定期收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最新信息,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不断提高创建水平。他们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前,做好精神文明工作,就是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从更深层次上分析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要充分发挥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顾问团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举措,特别是要很好地总结我区近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好的经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突出地域特色,不搞一刀切,形成一批叫得响、群众参与广泛、效果明显的精品项目,积极与先进城区接轨,全面提高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成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让群众受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只有一切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群众的利益,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要从设身处地解决群众急需的实际问题中抓创建,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中抓创建,从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中抓创建。以正确的政绩观考核创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创建工作中,切实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拿奖不是最终目的,目地是通过“创建”工作,实践“三个代表”,促进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群众切实参与建设、看到成果、感受到实惠。要把目标考核与促进工作结合起来,年底前,对全区精神文明建设“金银铜”奖考核细则和考核办法进行修改,从城区经济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治安与稳定、科技教育与文体卫生、社区建设、组织建设、宣传思想与道德建设和党风廉政与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考核,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