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入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53

初中入学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教育;初中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G633.1

一、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08]9号)》,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开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学校都相继开展和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友好、和睦地共处。在我国历史上,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亲密无间的情意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共同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6年,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有的放矢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其民族责任感,激励其矢志不渝地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在初中教育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1.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领导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形势。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结合本校的实际将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列入m学校重要工作计划。建立由中学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促进政教处、团委、后勤联动机制的形成,建立统一指挥、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

2.立足教材开展民族F结教育

在初中各科课程教材中,都遴选了很多优秀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在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中,与民族大团结相关的文质兼美的内容更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立足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深体悟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例如,在语文课程《人民营销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章中,在介绍第二幅浮雕时,就写道:“在这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上冲下来,革命的族旗在迎风飘扬”。简洁明了的数语,生动地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反动阶级腐朽统治的斗争。《老山界》描述了1934年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一位瑶族妇女“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给部队吃”。在红军整个长征途中,无数少数民族同胞为红军送水送粮引路,有很多还加入红军去南征北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3.采用多元模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调查现实,学生比较喜欢体验性和实践性强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跳出传统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创新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借助多种活动载体和教学手法,来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学,避免知识性灌输和临时性教育。例如,开展角色表演、情境教学、主题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在重大节日,例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九一八”、国庆节等,设计一些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接受民族文化熏陶,领悟到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为依托,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阵地和传播渠道,举办“文化艺术节”,促进学生了解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等,才艺展示、演讲、作文比赛等形式。在历史、思想政治、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的敏感点及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应该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了解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冲突的历史事实,而不能仅仅是被压迫、被解放和感恩的历史。例如,可以聘请当地文化名人以及高校教师指导学校的学科语文、政治、历史的老师,共同协力开发适合初中教育教学的校本教材。引导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风俗习惯、,并在校本教材中添加各民族的特色图片,这样既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能增强学生文化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彼此尊重。

4.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师资培训

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建设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大多数学校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大部分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土专家”,相关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理论知识缺乏。例如,有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讲座,但政治老师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十分有限,只能依靠自己讲课的经验,讲一个小时,效果也是十分有限。因此,必须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师参加培训,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并培养教师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其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也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如今,民族团结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的重要内容,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学生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优秀建设之才。

参考文献:

初中入学教育篇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并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知识融合,同时课程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信念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初中体育课程也由传统只关注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而且更加重视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课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关键

对于一周三次的体育课而言,学生跟教师的交流较少,师生关系比较疏远,这样对于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学生对教师缺乏尊重、崇拜、信任和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小。而体育教师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主要在于把握课堂上的时间,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加入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营造活跃、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良好的课堂互动就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教学的语言、语气、态度等方面都影响着师生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通过课堂互动来加强师生关系。

2.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3.利用学科的优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做到训练与娱乐相结合,让学生乐于学习。只要体育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多关心学生,让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教育中去,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它的灵魂作用,教学质量才会更快地提高。例如:(1)篮球、足球比赛中的粗暴动作、危险动作都不应该出现,要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2)中长项目中学生意志不够坚强,教师应建立激励机制,多鼓励同学间的相互竞争,自己与自己竞争,做到突破极限,再创佳绩。(3)初中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有人认为体育成绩不计入总分,已不再重要,无需多学,学好文化科已足够;有人认为反正文化科都无法学了,不如学打球还容易过去,天天都想打球,这两种思想都不可取。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体育课用于调节人的精神状态,既达到锻炼身体,又更有利于学好文化知识"。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

初中入学教育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首,可见德育之重要性。中学英语教学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智育任务,又兼有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任务。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教材,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学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思想健康、心灵纯洁、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材,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深入发掘德育因素

语言是思维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理念的载体。初中英语教学内容虽不深,但选材比较广泛,且多与学生生活接近,这为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备课中,教师应掌握和熟悉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挖掘礼仪方面的德育因素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应提倡的。对中学生来讲,礼貌用语虽简单,但通过整齐诵读的引起共鸣,使他们明白其重要性。日常中,要求学生在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阅读课文wouldyoumindkeepingyourvoicedown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讨论东西方文明礼仪的异同,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好的礼仪习惯、怎样做一个有着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好学生。这样,以传授知识作为德育渗透的载体,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达到了使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溶于一体的效果。

(二)挖掘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德育因素

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一是进行苦难教育。如,八年级下册Unit4selfcheck中的阅读1“Shesaidhelpingotherschangedherlife”,讲述了北京大学的杨蕾到甘肃省农村支教的事情。我利用贫困落后的农村校园图片作对比,反衬城市学生学习环境的优越,利用那里学生们的生活照片展现我们生活条件的宽裕,照片中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对学生的触动非常大。通过实例,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同时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二是进行节约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也应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如果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节俭的教育,就有可能产生随意浪费,攀比吃穿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给学校和家庭造成负担。在学习more/less/fewer的用法时,我出示了关于未来的一些图片,图片中有更少的水、更少的树、更多的污染、更大的沙漠、更少的粮食,告诉他们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不注意节约用水,不爱惜粮食,未来的生活就会变得如此。把单词的用法融入现实的生活中,不仅易理解,易记忆,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三是进行环保教育。为树立学生的“绿色伦理”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注意合理利用课本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将环保教育寓于学科教学。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九单元阅读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时,提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的资料,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演示了几幅新加坡美丽的图片,还有我国一些旅游景点被塑料袋、包装纸“点缀”的画面,使之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们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充分了解了这个美丽的城市国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睁开眼都能看到美丽的花朵,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总结在学生热烈掌声中结束。

(三)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因素

教师要将德育因素适时、适度、适量地体现出来。在教学之初,向学生介绍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响。如,中文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使用中文的人口最多;中文的历史,中文对我国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掀起学习中文的热潮等,从而使学生感到身为中国人很光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如,八年级下册Unit3阅读课Doyourememberwhatyouweredoing?中提到了杨利伟在2003年10月15日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借这一机会,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增强国防意识,学好本领来强大我们的祖国,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精心组织两类教学活动,将德育贯彻其中

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要适应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结合语言教学实际,做到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既掌握学科教学内容,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上课前的互相问好到结束时的道别,处处都要注意德育的渗透。如,在教学Unit5Canyoucometomyparty?单元中,与学生一起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去邀请他人和委婉地拒绝他人的邀请。在课中,我们挖掘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哪些问题在外国可以问,哪些问题被视作不友好的表现。

在课堂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在娱乐之中,既符合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口语实践的锻炼,也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活动得以积极开展,提高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们积极开展英语活动,有英语角、英语演讲、小品等,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讲,老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感受西方的文化气息。比如,通过演knowthenewfriendintheparty的小品,教育学生在交流中不能冒昧地问别人,尤其是女士的年龄(Howoldareyou?)。实践证明,这些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三、英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将品德教育与实际行动统一

初中入学教育篇4

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课除了教学生技能,提高学生

身体素质,德育也应是主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融入德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融德育于体育教学的可能性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二、融德育于教师教学语言

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身教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带来障碍。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所以体育老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

三、荣德育于课堂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体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不仅仅是发展学生体质与智力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形式,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制定创设出不同目标的德育教育计划和相应措施,结合学生具体特点,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品德。例如在五十米跑教学中,训练学生“各就位”“预备”“跑”口令时,认真按照“各就位”“预备”口令去做,听到枪声或“跑”口令后才能起动,不能猜口令,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而“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事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的精神。

四、融德育于整个教学过程

初中入学教育篇5

关键词: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融入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广,我国的初中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作为初中教育中一门非学科综合性体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直接经验作为教育基础,教育内容倾向于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各项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动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经验,通常在进行课程活动设计时,往往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动机以及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综合考察,在尊重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明显的差别。其次,该课程教育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与书本的限制,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素养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其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独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初中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真正的社会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当前初中生的安全素养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技能匮乏的现象,容易滋生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安全素养教育尤为重要。1.安全意识淡薄处于中学阶段的初中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认识社会,追求个性的独立、行为的自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冲动、偏激、爱表现等性格特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往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一般仅考虑当前的行为,很难对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出预测,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2.安全技能匮乏传统教育模式下,多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技能普遍匮乏,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初中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完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部分中学生遇到小混混敲诈现象,然而大部分都保持沉默,既不敢向家长、教师反映,也不选择报警,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安全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3.安全责任感低中学生普遍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安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面对突发状况很难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应急能力差。安全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导致行为不当,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迫在眉睫。

三、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可行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与常规的课堂教育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的是整个社会、自然,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涉及到社会容纳的所有安全问题,能够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安全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得以展现。安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融入安全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生命安全的自我认识,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安全意识。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与性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下,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在真实的体验中形成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通常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与参与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以往经历与亲身体验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而且在活动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与反思,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技能,能够学会自我保护,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特征,其对于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作用与价值。在活动中,学生的直接参与能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知与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这种影响与教师的见接教育与教授相比更具持久性与实效性。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安全意识,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积极应对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转变传统安全教育观念必须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在提升对安全教育认识的基础上,真正将安全教育列入中学生学校教育的核心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充分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其中,确保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对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使安全教育能够达到一定的成效。2.丰富安全教育活动形式传统的安全教育大多为理论式教育,枯燥、乏味,不仅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效率低下,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对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首先,可以以班、团等为单位组织墙报绘制活动,活动主题为安全教育,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并做出评比,在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其次,可以组织小品、话剧等表演大赛,能够反映安全活动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该活动形式具有开放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大胆联想、想象,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安全教育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外,还要求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要求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直接性的感知与体验,进而真正学到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如在对学生进行火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学生播放火灾现场、应急处理视频,并通过视频形式教会学生使用灭火器,必要时可以与公安、消防部门合作,现场指导学生操作灭火器,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活动形式都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学生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安全知识、技能学习中,效果显著。

五、结束语

初中入学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德育教学有效融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认为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在新课标中,德育教学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将德育教育有意识的融入到课堂教育中,本文主要对德育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融入进行探讨。

1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1.1对德育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智力并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非常欠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培养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在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筋,会直接使用U盘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复制,这种行为和德育培养的要求是不符合的。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德育问题的重视度不够。

1.2教学的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缺乏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的对一些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在道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也只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批评或者使用一些规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教学方法和德育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比如在上机操作的时候老师不允许学生将食品带到机房中,在从机房离开的时候命令学生把电脑关闭等,这些都没有从节约用电、爱护公物等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意识进行培养。

1.3没有把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中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些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不过在大部分的计算机课堂中,并没有安排具体的德育培养内容,也没有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德育教育的环节,没有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教学的融入

2.1提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课余时间也非常的充足,更容易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初中生的自制能力不高,网络使用的是比较鲜明和相对封闭的个性化操作模式,无法将学生的操作纳入到家长和老师的视野中,很多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浏览和打字,家长也都以为是在学习知识,其实很有可能是在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者在进行聊天,对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学生道德的培养,要利用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来开展,让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在网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可以及时的掌握,从而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2对学生的上机习惯进行培养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老师要把学生上机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把自己的文档都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2)做好上机实习的日志。(3)不可以对别人的文件进行随意的删除。(4)在下课时,要把电脑关掉,把键盘和凳子摆好。通过对学生上机习惯的培养,可以对课程前后的连贯性进行保持,可以让学生迅速的将自己的文件找出来,有效的避免了文件误删的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注意细节、做事认真的生活学习习惯。

2.3做好网德教育工作

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健康的中学生论坛和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有了自己的QQ号码和电子邮箱后,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学生进行谈心。老师要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说一些心里话。同时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的信息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中,其中很多不良信息更是泛滥,因此如何保证学生在不受到不良信息侵害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使用下面方法进行预防:(1)对学生进行上网培训,对学生处理信息、选择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进行提升,对学生洞察力和政治鉴别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可以自觉的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抵制。(2)利用网络管理软件、防火墙、技术加密等方法对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清除和过滤,减少学生接触垃圾信息的概率。

2.4对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融合,在提高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正,要把情感教育归纳到信息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对教育实施的模式进行研究,对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

3结语

总之,在德育教育的融入方面,初中计算机教学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使用一些合理的措施对人文教育进行提升,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把德育教学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入学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情趣教学法运用

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并且在心理上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将情趣教学法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情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教育思想中教师的权威性进行转变,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科产生兴趣。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其课堂的主体是在操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更加接近,在培养师生关系方面也更为有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容易与教师之间产生亲近的感觉,同时在自由活动中也能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在身体差异和心理素质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将情趣教学法深入贯彻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根据学生的主观需求设计富有情趣化的游戏

游戏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直观的体育游戏,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参与游戏学习知识和锻炼体能,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学方式和模式都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激情,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体育竞技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教材进行了较大的设计变更,同时也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的改进,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并且结合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设计富有情趣化的体育游戏,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根据女生身体较为柔和、柔韧性较强的特征,为了锻炼学生的平衡性,可以为女生设计“跳皮筋”的游戏。根据男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为他们设计经济性较强,而且具有对抗性的“拍背”游戏,这样便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针对传统的教学项目,教师也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具有更强的情趣性。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示范带球和传球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在地上画圈,然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不同的圆圈中进行传球的运动,但是要保证不能跃出圆圈,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每个学生在传球和抢球时都要时刻注意脚下的圆圈,所以简单的活动增添了趣味性。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设计,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自然获得提升。

三、教学活动的选择要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定,其要求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将更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习内容能够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方面也就更容易,也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性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所以导致学生的兴趣无法激发。比如在体育教学中的复杂田径运动,难度较高而且动作也较为繁琐,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更加无法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初中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进行短跑摆臂练习时,如果教师强调一定要将五指叉开,有利于减小空气阻力,世界短跑冠军运用的正是这种摆臂方式等等,这种讲述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打起精神。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冲出亚马逊》的片段,学生在重温经典镜头的同时,自然会进入到摆臂的过程中,然后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有的学生奋力奔跑,有的学生则进行“捉拿”,这样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就自然要进入到角色中,进而掌握突发力和加速等技巧,这样学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单纯的使用语言讲述摆臂的技巧,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消除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入学教育篇8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数学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与实施背景下教师追求的基本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并巧妙组织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正确理解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

改革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状,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数学教师应首先重视的重要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在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去想数学“去理解数学,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数学人才,才能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

二、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积极开展层次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层次的,为了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第一组是优等生,即师傅组,其余学生是第二组,即为徒弟组,要求师徒一一对应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分组学习,由师傅带动徒弟。同时,教师要控制好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看看哪组师徒合作最好、进步最大,由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a组是优等生,B组是中等生,C组是学困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小组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时,要求C组学生掌握定理一的内容及证明思路,会运用定理一进行简单的证明运算;要求B组学生在掌握C组能力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定理一”和“例1”进行简单的比例式和等积式证明;要求a组学生在掌握C组和B组能力的基础上,能自主分析证明“判定定理一”,并要求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强调自主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教学过程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杜绝了学生因为听不懂例题而厌倦学习的现象。

三、兴趣为引,主动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平铺直叙,呆板的板书辅助,会给学生人枯燥无味之感,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陷入僵硬、沉闷之境。因此,怎样让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使课堂多些活力,少点沉闷,多些乐趣,少点呆板,让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由实际出发,以学生兴趣为引导,选取充满情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营造趣味无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首先,几何画板诱学。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课前借助几何画板构造出由若干五彩斑斓的小方格组合成的“勾股树”,课堂上生动演示奇趣无穷的、左右摆动的“勾股树”动画。这样,教学导入方式更有新意,更具趣味,给课题增添色彩与情趣,快速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萌发探索欲望,带着愉悦的心情积极而主动的进入投入学习$开启知识之旅。

其次,故事激发趣味。如分析类比思想时,引入“鲁班造锯”的故事;做数学习题时,引出“数学家的遗嘱”等趣味数学故事。这样,符合初中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可唤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探求欲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发掘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脍炙人口、富有趣味的数学史、数学故事,巧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吸引力与学习情趣,让学生获取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提高数学能力。另外,游戏中体会数学乐趣。如转盘“转出”概率的应用;数学谜语游戏巩固数学概念与名称;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带领学生一起玩玩“拼图游戏”,深化理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爱玩好动的需求,也让学生玩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也强化数学思维。

四、通过“实践学习”,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生活的经验有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数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所持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给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数学提供一个机会,搭建一座平台,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和探索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培养能力,真正让学生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比如,让学生亲自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任选一条街道的某一段,观察道路两侧还有多少路灯尚未安装?查阅资料,算一只路灯每年要用多少电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如果我们学校需要建造一个新的操场,至少需要多大面积?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哪些数据?你准备如何收集这些数据等,这就能很好地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

总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生为本,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环节与活动,进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入学教育篇9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中考也要改变成绩简单相加

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根据改革意见,以后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其中包括,改变考试科目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学生可自选中考部分科目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意见希望改革减少中考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在成绩表达方面,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成绩,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

初中入学教育篇10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把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归纳为三个词:无奈、无望、无助。一年级刚进入职业学校时对现状感到无奈;二年级时想要改变自己,但觉得毫无希望;三年级就业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又感到没有人能帮助他。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使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时间等基本呈现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逐步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学生“一学习就觉得疲劳或厌烦”、感觉“现在的学习对将来找工作没什么用”,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等不健康心理从中职生一入学开始就充满很多学生心间。心理活动是人们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健康的心理能帮助人们走出精彩绚丽的人生,而不健康的心理却是暗淡灰色人生的开端。因此,不改变中职生这种“无奈、无望、无助”三无心理,教学管理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仅就入学初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首先,入学之初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所要求。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在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急剧的生理成熟不相适应,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从而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个人要求与依赖关系,自我设计与师长要求,理想目标与现实可能,个人消费与经济能力,意识与社会行为,这种主观上欲求与客观上可能的心理矛盾,引起了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安。因此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2、就读中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国人普遍认为中考高考是人生两大关键,中职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者,他们失意落魄的心态最为强烈。特别是农村家长大多认为中职校就是淘汰者的聚居地。中职生自然而然地会觉得低人一等,自我肯定不足,认为自已一无是处,他的喜怒哀乐受别人的褒贬,缺乏自信心。

3、入学之初中职生所面临的心理环境的特殊性。来自四面八方的中考失利的中职生汇聚到中职学校,他们携带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多种不良心理的交错混杂,如果不能及时集中加以纠正,它们会迅速发展漫延,危害整个学生群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不可否认的规律,同理,坏的开端是失败的一半同样正确。中职生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在入学之初如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及时予以纠正,其结果可能真的导致中职生的“三无”心理,而抓住这一教育的关键期则可能给他们带来全新的人生开端。

其次,抓住入学之初心理教育的关键内容。

自信心。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高度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结果“嘣”地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显然有些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测试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杯上的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以后,实验者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并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地跳。――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只玻璃杯了。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问题在于只是经过几次碰撞,它的心理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2、责任心。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3、进取心。进取之心,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犹如从一个人的灵魂里高竖在这个世界上的天线,通过它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充实更有力量。有了进取之心,我们生命的航船在未来的岁月里就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如今这世界容不得我们坐吃老本,只有不断上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看书的综合能力,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