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督采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6:19

行政监督采购篇1

关键词政府采购行政监督招标投标公开透明

一、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概述

1.政府采购的涵义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2.政府采购监督的涵义

政府采购监督是指政府采购监督的主体对政府采购活动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而进行的监督。

3.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1)内部监督机制主要通过各参与主体间的相互监督来实现在内部监督机制中。

(2)外部监督机制主要是各种监督主体在各自权限范围内进行监督。

二、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行政监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政府采购制度中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与发挥,需要行政监督制度的保障

政府采购规模基本占GDp的10%以上,政府利用这么多的公共资金来采购货物、服务与工程,无疑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如果政府采购机关、采购人员,将可能会给市场主体虚假信号,误导部分产业的发展方向,损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2.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必要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制度

政府采购主要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以实现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度。但是仅此仍不能避免投标人合法权益受损害之可能性,譬如政府采购机关对投标人的歧视性对待,政府采购机关向竞争对手泄露各种秘密的关键性的信息等。

3.为避免社会公共利益的巨大损失,维护政府形象,有必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行政监督

政府采购主要以集中采购的方法进行,如果控制不严,监督不得力,则可能出现权力集中寻租的现象,会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三、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行政监督制度

1.注重财政部门的监督

《政府采购法》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在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中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强化它对政府采购监督的职责事关政府采购活动的成败。首先,在政府采购的预算阶段,应加强财政建设,完善现行的《预算法》,对所有的政府采购项目的预算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细化政府采购的财政预算,对预算失误的责任进行追究和处罚。其次,在政府采购的决算、政府采购款的拨付阶段,财政部门要全程参与,对政府采购的标的进行验收监督,使政府采购活动真正体现物有所值。再次,在采购实践中,应加强政府采购办公室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的监管职能和职责,使其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管。对在采购的监督活动中,不履行法定监督职责或乱行使监督职权的部门和个人,损害公共利益的,由相应的行政机关追究行政法律责任或司法机关追究刑事法律责任,特别要追究负责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行政领导责任。

2.加强审计机关的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的授权,对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编制情况。第二、采购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情况。第三、政府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第四、政府采购新增固定资产情况。第五、监督管理部门工作开展情况。我认为应改革现有的审计体系,引入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政府采购的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职能;为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行为控制和责任控制,可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对通过审计活动的政府采购进行抽查复审,复审出问题的,要追究原审计人员的责任。

3.履行监察机关的监督

监察机关根据《监察法》的授权,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察,但对于监察人员的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除我国《监察法》第46条“监察人员、询私舞弊、、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和第47条“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依法赔偿。”的规定外,没有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行政不作为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因此,我认为,在《监察法》中应加入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行政不作为的处罚,强化监察人员的责任;建立政府采购监督直接向上级监督机关和上级政府负责的制度,变软性监督为硬性监督;改革我国现行监督机构的体制,监察部门由目前的双重领导改为垂直领导,使其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和制约权,增强其抗干扰性,改变监督权难以到位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田为付.《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n].《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

[2]江红梅.《构建政府采购的监督约束机制》[n].《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3]何红锋.《政府采购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4]马海涛、姜爱华.《政府采购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杨玉梅.《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四期

[6]姚莉.《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

[7]黄洪波.《关于完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思考》[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年第三期

[8]黄祥侣.《论招投标机制的功能与实质》[D].中央财经大学,2002年

行政监督采购篇2

第二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是指接受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聘请,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按规定从事监督检查、见证、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对政府采购项目的监督包括对集中采购项目的监督和对分散采购项目的监督。

第四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的聘请范围和方式:

(一)特邀监督员从本市各派、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人员和离退休干部中聘请。

(二)由市财政局会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选聘工作。考察合格并经本人同意后,向其颁发《**市市级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聘书》并通知其所在单位或组织。

(三)特邀监督员名单定期在**市财政局网和**市政府采购中心网上公布。

第五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的聘任条件:

(一)坚持原则,政治素质较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三)热心监督工作,熟悉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四)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身体健康,年龄在65岁以下,适应政府采购监督工作需要。

第六条特邀监督员接受市财政局的委托参与采购项目监督。集中采购机构的重大项目应主动邀请监督员参与全过程,并定期向市财政局通报结果。

第七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的主要职责:

(一)向纪律监察机关、财政、审计等单位反映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二)反映政府采购政策制定和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协助纪律检查机关、财政、审计等单位进行违反政府采购政策事件或相关政府采购投诉事件的查处;

(四)接受市财政局邀请,对政府采购项目的前期调研、专家抽取、招标(谈判、询价)、验收、考察、供应商履约等进行现场监督,独立、负责地提出监督意见。监督员应将采购情况的监督反馈表及时报市财政局;

(五)对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评审委员会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及时进行指正,问题严重的可向纪律监察机关、市财政、审计等单位反映;

(六)及时、准确地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反映采购人、供应商、采购机构、评审专家等方面对政府采购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知情权;

(二)参加或列席市财政局召开的有关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了解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参加政府采购业务知识的学习、研讨和交流活动;

(三)在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时,享有规定的检查权、调查权和建议权;

(四)发现正在进行的政府采购活动违反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有权要求采购机构和采购人终止采购活动,并及时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情况;

(五)按规定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六)对本市政府采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九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积极宣传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二)积极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有关活动;

(三)接受市财政部门委派的,不得接受采购单位、采购机构等组织单位的费用;

(四)实事求是,依法办事;

(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六)遵守政府采购工作的程序和规定;

(七)保守采购工作和招投标过程中的相关机密。

第十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聘任期限:

特邀监督员的聘任期限一般为三年;期满后,因工作需要,征得本人及市纪检监察部门同意,可以续聘;续聘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到期未续聘即自然解聘;因自身原因不能或不适宜履行职责的,可提前解除聘任。

第十一条政府采购特邀监督员不得参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政府采购项目的监督工作。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监督工作,如受到邀请,应主动提出回避。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机构或采购单位也可要求该监督员回避。

有利害关系主要是指三年内曾在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中任职(包括一般工作)或担任顾问,配偶或直系亲属在参加该采购项目的供应商中任职或担任顾问,与参加该采购项目供应商发生过法律纠纷,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监督的情况。

行政监督采购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监督监管体制

一、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制的现状

政府采购监督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公共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规范政府采购的行为,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制止腐败。然而政府采购领域的违规事件频发,尤其在政府采购监督制度方面。2010年末,抚顺市财政局采购itouch4当U盘,苏州市交警部门采购iphone4当监控设备,黑龙江省公安厅采购价值超4万元的电脑……“天价采购”事件频发背后揭示的是采购权力、监督的失效。

(一)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体制的缺陷

1.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缺乏相互制约

原则上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与采购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弱化监督部门对采购部门的监管。同时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虚设的问题。

2.对分散采购重视不高

政府采购的方式可分为各个部门自行采购的分散采购和由专业部门负责的集中采购。目前我国各个采购单位大部分采用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模式。由于分散采购金额小,涉及范围广,忽略了对分散采购的监督,使得目前的分散采购不仅操作程序不规范,采购效益也不理想。

3.供应商质疑与投诉制度设计不合理

首先,受理供应商质疑与投诉的范围太窄。然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在每个环节中都有可能受到侵犯。仅将质疑和投诉的主体定位为“供应商”,这种规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质疑与投诉的程序设计未收预期效果。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第三人行政救济程序,但是在实践中行政救济程序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对政府采购的纠纷处理效率偏低。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现行规定,如果依次经过质疑与投诉的相关程序的话,要经过50个工作日左右,质疑供应商才有可能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救济机制有可能造成效率低下。

(二)反映出来的法律问题

1.相关法律不衔接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上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既有基本法又有行政规章,还有地方性法规和的地方性规章甚至以政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各地自行出台的办法或制度差距较大

在地方政府采购立法中,地方政府采购管理规范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与足够的实践试点探索,导致自身不仅缺乏与《政府采购法》的协调性而且也不具备科学性。

二、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及其监督制度的法律措施

(一)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和违法法律的责任,细化采购操作规程,堵塞采购运行各环节的漏洞。要完善与法律配套的其他规章制度,各个地方也应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财政情况,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府采购监督的地方性法规。

(二)构建“采购实施、管理、监督三分离”的政府采购模式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确定“采购实施、采购管理、采购监督三分离”的采购模式。采购管理、采购实施、采购监督分别由财务部门、集中采购机构、纪检和审计部门承担,相互制衡,相互约束。

(三)完善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

1.建立、完善政府采购计划编制监督和预算编制

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是政府采购活动的基础。财政部门必须重视监督采购单位计划编制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合理性。采购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必须按规定程序重新上报并进行审批。在预算编制时应采取“两上两下”的方法。

2.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报告、检查制度

在横向上,采购主体和政府采购中心要定期向财政部门汇报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抽查或全面检查,督促政府采购按计划进行。在纵向上,下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政府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上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对下级政府采购开展检查。

3实行采购绩效评估

政府采购绩效评估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最终阶段。要建立统一和完善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估制度,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制定明确合理的绩效总体目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估队伍。

(四)完善政府采购外部监督机制

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构的监督。不仅要强化预算监督约束的力度,而且要督促政府理顺管理体制。同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应建立政府采购活动监察监督员现场监督制度。

其次,完善质疑投诉制度。受理询问、质疑、投诉的主体应当统一为各级财政部门;扩大质疑、询问、投诉受理的范围;取消质疑前置程序和投诉前置程序。

再次,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有必要明确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的媒体。必要时,还可以举行听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媒体和广大群众参与。

(五)完善政府采购配套制度

通过相关立法确立实行政府采购电子化。与此同时,加强监督队伍的建设。通过法律形式建立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考核与认证制度,建立廉政档案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另外,对采购监督人员实行执业资格管理。

参考文献:

[1]贺邦靖.中国财政监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6;

[2]DrBillK.p.Chou.China’seconomicintegrationintoglobalregulatoryframeworks:astudyofgovernmentprocurement.Communistandpost—CommunistStudies,Volume39,issue4,December2006,pages438;

行政监督采购篇4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新的时期里政府加快了行政体制的改革,其中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我国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因为其涉及管理任务重大、影响范围大而受到了社会巨大的关注。政府采购制度的合理性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如何把政府采购纳入到市场机制下,不断完善采购制度是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点,这涉及到诸多的关系和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探讨新时期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节省制度成本。

新时期政府采购制度

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问题根源在于采购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因为缺少来自于法律层面的监督使得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构建形成了基本雏形,近13年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下在“采购操作规程、预算资金管理与支付、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固有的操作管理体系,但是法律不健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关于采购制度法律的立法层次较低,缺乏完善的法律配套设施,现有的法律体系往往只是原则上、框架上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缺乏明确化,其标准型、科学性和合理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推敲。同时,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与国际采购准则也是不相容的,存在“脱轨”的状况,《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没有得到合理地处理,在采购的流程监督上与国外先进的采购制度规范有较大的差距,加快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变得迫在眉睫。

(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需要内部和外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缺乏监督我国采购制度的问题会放大式地暴露出来。《政府采购法》中关于监督管理体系也提出了要求:“政府采购的监管机构为各级政府的财政部,财政部应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责任。”采购监督管理的职责在于财政部门,监督体系不完善体现在财务部门与实际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实际上没有分开,没有独立的财务部门分管机关从事对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造成了管理监督形同虚设。

(三)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采购实际上涉及的流程和内容都非常繁杂,这要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从业人员在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采购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对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以面对各方利益的博弈和权衡。然而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特别是缺乏完善的采购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因为政府采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没能在采购观念和管理理念上进行更新,往往很难应对一些高新产品的采购的要求,制约着政府提高采购的经济效益和政府采购事业的可持m发展。

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完善首先是需要结合国情,特别是结合过去十余年来采购政策、理论与实践方面探索中发现的问题,找到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设定典型试点单位,推行法治监督的扩大化,树立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

其次在丰富我国政府采购立法层次的基础上做到与国际采购法律条例接轨,结合国际上采购政策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采购法律体系进行有益地补充,细化、具体和完善现有对采购人员的监督,赋予其必要的法律权利和职能,才能使得政府采购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

(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一方面是立法层面的缺失,另一方面是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和外部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特别是监督管理体系没有涉及到政府采购活动各个环节,同时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这也说明了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中没有真正认清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需要保障采购部门的人在每个环节都能够依法履职,另一方面采购官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要得到监督,防止因为利益的诱惑而与供货商勾结,给政府带来利益的损失。监督的阶段应该包含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查,能够防范风险于未然,做到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联动,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的机制。同时在监督部门的职位设置上,要保证监管与采购部门相分离,才能对采购部门的活动形成有效的制衡。而外部监督则是纳入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采购信息对大众及时公开,才能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联动。

(三)完善落实绩效考核,加强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

如今政府推行采购制度的改革,专业人才的缺口是明显的,在短时间内难以依靠外部人才的招募来改善现状。那只能从内部挖潜入手。为此,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人才准入制度,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不负责或是存在违纪现象的采购人员可以实现解聘,以此提高采购人员的危机意识,使整个采购队伍保证纯洁性。同时,对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门类的培训,比如“采购单位领导、财务人员、机构、供应商、政府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都是有区别的,一锅端的培训往往低效、没有指向性,对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不利的。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应该从完善采购监督法律体系完善采购制度体系、落实绩效考核、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四个方面入手,从立法、制度建设和人三个角度去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相信在未来五到十年里,政府采购会更加公平、公正,优化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熊晋文,陈荣,杨鹏.美国支持本国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J].中国财政,2011(20).

[2]楚新莉.对我国政府采购问题的再思考[J].商业经济,2011(20).

[3]郭雯,程郁,任中保.国外政府采购激励创新的政策研究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09).

行政监督采购篇5

摘要:政府采购制度是一国公共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良好地运转,而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才能实现其建立的初衷。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法制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供应商监督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2-0043-04

theSupervisionmechanismofGovernmentprocurementinthenewperiod

CUiHong-yi

(SchoolofGovern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governmentprocurementsystemisanimportantpartofthepublicadministrativesystems.itplaysanimportantandirreplaceableroleintheadministrativeprocessandsociallife.However,moderngovernmentprocurementsystemcannotfunctionfluently.theremustbesomesupportsystemtorealizeitsoriginalintention.therefore,inordertoensurethatthegovernmentprocurementsysteminourcountrycandevelopfurtherandmorehealthily,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ndimprovethefour-in-one(thelegalsupervision,internalsupervision,externalsupervisionandthesupervisionofsuppliers)andall-roundsupervisionmode.

Keywords:governmentprocurement;supervisionmechanism;publicfinance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对于西方国家控制公共开支规模、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本国优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国自1995年以来,逐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到21世纪初期,各地方政府的政府采购组织机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履行政府采购职能的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也已在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建立起来。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中国行政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制度创新缩减政府开支和规范政府行为。与此相一致,政府采购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工作也渐次展开。这突出表现为,《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与制度安排框架。然而,在目前的实践中,由于相关法律制度未能完全得以贯彻、涉及的经济利益庞大、相关利益者关系错综复杂等原因,致使政府采购工作出现违规操作、甚至浮现出一些严重的腐败现象,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实现全方位的监督模式,以保证政府采购工作的廉洁规范。

一、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界定

政府采购,英文里称为Governmentprocurement或publicpurchasing,也有学者称之为Governmentpurchase。实际上,虽然政府采购制度已经成型多年,且在各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政府采购协议》中将政府采购(Governmentprocurement)解释为: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在租赁、购买货物、服务、工程以及公共设施方面的购买与建造。[1]世界各国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政府采购从采购实体和资金来源两方面进行了定义。

我国在《政府采购法》第2条中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采购指的是“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佣等”;而工程则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有学者认为,政府采购也叫公共采购,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满足自身需要,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工程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2]

从国内外对政府采购的定义可以将政府采购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型单位及团体组织是我国的政府采购主体,企业、公司和个人的采购行为则不属于政府采购范畴;(2)政府采购所运用的资金只能是财政性的资金,采购主体用其他来源的资金进行的采购,不属于政府采购;(3)采购主体运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不属于集中采购目录之内的,或者购买的超出限额标准的货物、服务或工程,也不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

基于国内外对政府采购的定义和政府采购的特点,笔者将政府采购定义为:为了施行政务或为公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包括各个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与程序,从市场上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而政府采购制度则是为了实施政府采购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集合。

(二)政府采购制度的功能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温迪·艾德尔伯格、马丁·艾琛鲍姆和乔纳斯·D·m·费舍尔指出,“当美国政府的政府采购大幅增加时,就业、产出以及非居民投资上升,与此同时,实际的工资和居民投资以及消费支出都降低了。”可见,政府采购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及于政府本身,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整体经济状况和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一般而言,政府采购制度在一国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重要的功能:

1.调节经济总量。通过政府采购的公共支出规模效应达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保护稚嫩的民族产业和稳定物价的目的。

2.调整经济结构。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的目标指向和采购标的之分配,实现促进本国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

3.协调社会发展。通过发挥政府采购的社会效应,以保护本国的自然环境、扶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率和鼓励企业公平竞争文化的形成等。

4.规范政府行为。凭借政府采购一系列严密的制度、机制与程序的安排,有效地约束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

总之,政府采购制度既是一种法律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约束政府行为,又是达成多重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是一国公共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过程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公共行政制度,必须建立和完善廉洁、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

二、政府采购监督之双重必要性分析

政府采购制度在国家的公共行政制度以及国民经济制度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国家行政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显然,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良好地运转,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才能实现其建立的初衷。因而,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中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此,笔者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对实施和加强新时期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监督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政府采购监督的理论必要性分析

1.作为公共支出环节的政府采购需要监督。政府采购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环节,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成为最主要的公共支出途径。因而,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在其编著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干预政策的产生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发展部主任a·普雷姆詹德也在《公共支出管理》中这样描述政府采购在公共支出中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支出管理被看作是一个长长的价值链,起始于预算编制,经由通过政府采购和工程承包执行预算,终结于彬彬有礼地向公众提供服务。”[3]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在市场机制下的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财政资源的基本支出方向主要是向那些所谓的“市场失灵”领域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有的可以通过以企业和个人为对象的、以收入再分配为目的的转移支付方式来解决;有的必须借助于政府采购才能实现。而政府对这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行为正是政府采购监督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首先,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的那样:“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4]此外,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环节,政府采购活动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出现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状态(informationasymmetry)。因此,为了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以及对公众的欺瞒,必须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

2.政府采购中政府职能的实现需要监督。政府采购是政府部门、机构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被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了实现政府职能及公共利益所进行的采购行为,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这既包括维持政府自身的有效运转,也包括通过政府采购行为所带来的对市场与社会的影响达到多重的公共政策目标。一般而言,政府负有合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效益的责任,而且政府还负有通过政府采购扶持民族工业,促进国内就业等政府责任。因而,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必须尽快引入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府采购的目的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从而实现政府的职能。

3.公共利益的保护需要监督。政府采购涉及到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若使用不当,必将造成公共利益的严重损失。当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多数采用集中采购的方法,因而,如果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现象。比如,在政府采购的立项、计划、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以及合同的完成并验收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不正当地使用公共资金去“购买”工程与服务的行为。因此,必须要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督力度,建立完善且有效的监督制度。

(二)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自1995年以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委托链条过长导致的委托问题(principal-agentproblem)。按照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制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从公民到政府,由政府到财政机关,再由财政机关到政府采购部门,最后由政府采购部门到采购官员这样一条五级的委托链条。如此之长的委托链条所带来的后果是,对于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约束力随着关系的转移而逐渐衰减,以致最后公民难以对由采购官员主导的政府采购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而根据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政府官员同样是拥有理性价值观的普通人,他们在公务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不容忽视。而漫长的委托链条对于这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采购官员又缺乏约束力,由此,产生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委托方与方不对称的问题。

2.政府采购法仍然存在不足。2003年出台了政府采购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得以真正确立的标志。然而,政府采购法虽然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国际上通行的政府采购规则,但从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关于政府采购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的条文具体化问题、关于政府采购的方式与模式、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的申诉制度等具体问题的规定,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3.各种不规范的政府采购行为较为突出。虽然我国采购制度通过实践探索,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框架和较为规范的程序安排。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制度的相关规定,大量进行不规范的采购活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采购计划的制定和执行随意性比较大。政府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计划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未能得到尊重,对实际的采购行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其次,政府采购过程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往往由于政府采购部门与特定的供应商存在利益输送的关系,而导致未能向所有潜在的供应商提供公平竞争机会,由此所带来的政府采购失当给公共财政资金造成了较大的浪费,也使政府形象受损。

4.政府采购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我国的政府采购实践中还存在地方保护比较严重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提高自己的政绩,而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竭尽全力地推销本地产品或设立特殊的门槛,以限制外地供应商进入。这种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使政府耗费巨资而采购不到合适、经济的物品与服务;另一方面,助长了本地企业不思进取的心态,从而导致其长远竞争力的衰退,最终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

5.政府采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的时间尚短,而且,对于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不是很到位,因此,具有现代政府理念、采购意识和技巧的政府采购人员并不多。出现有的政府采购人员不懂如何甑别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甚至因为个别人员素质不高,而与厂商共谋以获得不当利益。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已成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6.商业贿赂问题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商业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非常严重,已经成为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败坏社会风气的一大社会问题。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曾针对这一问题作过重要的论述。具体到纪检监察系统,中央纪委的领导同志也在全国纪检监察大会上提出,全国纪检监察工作今年的重点就是大力整治商业贿赂。事实上,我国政府采购领域同样存在突出的商业贿赂问题,供应商向政府领导、政府采购机构以及政府采购人员等进行商业贿赂的案例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作。

三、政府采购的全方位监督模式

1995年,英国政府了关于政府采购的白皮书,对政府采购的外延作了更为广泛的延伸,并对政府采购在英国商务活动以及政府由此而获得的谈判地位做了新的定位。他们认为,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应该建立授权型的政府(enablingauthority),而商业化的运作则是授权型政府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1)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保护公共投资和政府的职员;(2)质量管理(managingforQuality),关注成就;(3)伙伴关系(partnerships),与那些议程与政府议程不同的人们进行合作;(4)政治需要(politicalimperatives),递送政策成就;(5)配给(Rationing),用较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与上述内容相对应,必须对政府采购的以下方面实施全面而到位的监督:

1.政府采购机构及其官员是否采取措施控制了政府采购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政府采购机构及其官员有否运用必要的手段保证政府采购的产品与服务达到适宜的质量要求;

3.政府采购机构及其官员有否在伙伴关系中获取私人或小集团利益;

4.政府采购机构及其官员是否足够称职以满足不同利益团体对于采购活动的信息公开性的政治要求;

5.政府采购机构及其官员是否根据经济性的原则开展采购活动。

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政府采购制度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并且已经建立了它们自己的原则、规范和目标模式。这种对监督机制的重视与强化,显然是保障这些国家政府采购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反观我国,虽然目前还不具备英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成熟的制度条件和经济基础,但是出于现实问题的紧迫性,仍然需要尽快建立适应我国政府采购现状的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否则,不但无法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制度在公共财政体系和国民经济生活当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导致现有的制度沦为虚置的制度,变成不良商人和官员牟利的工具。

新时期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全方位监督机制(LeiS监督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法制监督(LegalSurveillance)、外部监督(externalSurveillance)、内部监督(innerSurveillance)、供应商监督(SupplierSurveillance)。

(一)法制监督

适应现实需要而且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是政府采购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法律保障和行为依据。法制监督是所有监督模块中层级最高,也是最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监督模块。具体来说,为了促进廉政建设,遏制政府采购市场的腐败行为,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政府采购相配套的各项监督法规,并规范政府采购计划、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政府采购全过程的监督程序和监督规制法律体系。实际上,我国200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相关基本事项有所规定,且财政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有一些行政法规和管理办法。但是,如前所述,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律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依据《政府采购法》的精神和规定,进一步制定更为具体的配套法规,从而使《政府采购法》的原则性规定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外部监督

所谓外部监督,就是来自政府采购部门之外的监督。首先是指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主要监督采购活动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商业贿赂、贪污腐败的情况;而审计机关应当严把政府采购预算的审计关,通过审计,检查采购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和足额,政府采购的物品是否属于采购单位所必需,配置标准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是否将应该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全部纳入采购计划,审核采购填报项目是否符合适用节约的原则,有无重复购买或购买数量偏多,规模是否偏高,从而在源头上保证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和有效性。[5]其次是指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机制主要是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监督政府采购行为。因为,“公开是限制行政的一种手段,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一切见不得人的事情都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干出来。”[6]只有公开政府采购各个环节,接受社会监督,使政府采购公开化、透明化、廉洁化,才能有效地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这一点,在处理政府采购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上尤为突出。

(三)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就是要加强政府采购部门甚至是整个政府内部的部门规制。我国在《政府采购法》中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各级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环节的一个管理部门,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的采购活动。因此,其对采购工作的监督,首先体现在对采购预算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上,应当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从总体上把握采购预算资金。此外,财政部门在编制采购程序以及审批采购项目的过程中,都应该谨慎考虑采购预算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程序,包括对于项目的审核,发票的报销以及对违纪单位的责任追究。

(四)供应商监督

供应商是政府采购的工程、货物、服务的提供者,供应商是否具有合格的资质,其竞标行为是否合乎规范,对于政府采购制度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各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督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供应商行为进行监督。譬如,德国政府采购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供应商的监督和检查,并针对供应商的违纪行为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就我国而言,今后应该建立供应商的资格审查和评价制度,对供应商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评价、惩戒;还应该建立对供应商情况的预警机制,通过不定期的突击访问,获取供应商生产条件变化的信息,以供采购决策使用。

事实上,除了上述四个监督模块之外,还应当建立一些更为具体的配套制度。例如,可以建立政府采购的定期报告制度。财政机关应当向采购部门发放统计表,要求它们如实填写采购情况的统计结果,以此作为基础性的资料。还可以建立政府采购举报制度。事实上,“在政府采购中,无论哪一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提出投诉。”最后,必须建立政府采购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旨在防止采购官员牟取私利。

总之,新时期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应建立与实现法制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供应商监督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监督模式。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良性健康发展,并为健全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以及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3:8.

[2]曹富国,何景成.政府采购管理国际规范与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12.

[3]马海涛,陈福超,李学考.政府采购手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36.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

[5]彭志武.对政府采购加强审计监督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3,(2):46-48.

行政监督采购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集体代表诉讼;第三方代位诉讼

政府作为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拥有巨大的权利,容易形成腐败。有些供应商为了争取采购合同,对政府官员进行贿赂,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损害了第三方①的利益。虽然在我国现有的监督模式下,能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部门很多,既有人大、法院、检察院,也有审计、纪检监察及财政、媒体和社会各界等,但由于第三方与采购活动有着某种利益关系,对政府采购监督可能更直接。可是,现实中第三方的监督动力并没有那么大。第三方是理性的,在选择是否监督时,要考虑一些因素。本文先从制约第三方监督的因素谈起,并结合我国第三方监督现状,试着探索第三方监督新途径。

一、第三方的“经济人”分析

政府采购第三方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其监督行为需要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只有当监督的收益超过成本时,第三方才会监督。第三方的监督成本主要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指监督的质疑费用、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取证费用等;间接成本主要指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时间和金钱等用于监督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价值。风险成本是指第三方进行监督(如诉讼)时可能面临着败诉的风险以及诉讼后“得罪”政府采购相关部门,从而影响其以后的评标资格及印象。第三方的监督收益也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其中,直接收益是指第三方监督后,比如胜诉后得到的赔偿费用;间接收益主要指社会收益,包括其他为参与监督的供应商获得的重新参与投标的机会等。政府采购的产品主要用于公共消费以及公共投资,政府采购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中的监督也是一种公共品。第三方监督具有正外部性(社会效益),即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供应商采取诉讼措施进行监督,若胜诉,原来的合同作废,新的投标开始,其他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在没花诉讼成本的情况下,也可以重新参与投标。同时,国家也可以得到追回的腐败资金,使公共资金能够用于其他方面,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社会收益并不是进行监督的第三方能直接得到的收益。

政府采购第三方内部各方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满足“经济人”的假设。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内部各方必然产生冲突。在政府采购监督中各方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搭便车”②。政府采购监督中的“搭便车”是指一方对政府采购中的腐败进行了监督,如提讼等,承担了所有的监督成本,而胜诉后的商业机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等却和其他的供应商和潜在供应商共同分享。可见,政府采购监督是一种公共品,这是部分第三方“搭便车”的首要原因。当一方耗费成本获得收益(如商业机会)时,其他方也自动地获得相应收益,所以第三方本身也缺乏激励去监督。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受理质疑和投诉的机构有采购人、采购机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但是采购机构与采购人作为采购活动的主体,利益是一致的。第三方力量小,监督的却是力量强大的利益共同体,所以,第三方监督面临的风险大、取证难度大、预期收益小。

受市场无形之手影响的第三方,必须权衡监督的成本与收益,只有监督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才会监督。作为“有形之手”的政府部门必须对第三方监督进行调控,尽量减少第三方的后顾之忧。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降低第三方监督的直接成本,如降低诉讼成本,也可以提高第三方的监督收益,如增加监督奖励所得等。

二、我国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中规定,任何人均有权举报、监督政府采购活动的违规行为,这实质上赋予了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的权利,但是这些法规对第三方的保护救济、激励措施不够。

(一)第三方监督的主体受限制

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规定,当采购过程中或者成交结果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供应商可以向采购人提出质疑。这就给投诉质疑机制设置了门槛:一是缩小了投诉范围,因为其仅规定供应商若对成交结果等不满意可以投诉,可是现实中还存在很多暗箱操作现象,有时不仅发生在结果中,甚至在采购之前也有可能出现不平等。二是关于投诉主体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供应商中的“合法权益”的定义模糊、不明确。应该在法规中明确供应商合法权益的范围。这样的质疑投诉体制限制了第三方维护社会利益的机会,同时导致监督成本由单个供应商承担,而监督成功后其他的供应商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受益。

(二)第三方监督的风险成本大

我国供应商虽然有质疑和询问的权利,但是实际中其维护自己利益的效果不甚理想,因为采购机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同时也是受理质疑程序的机关,他们不会主动承担责任去矫正自己所犯错误的。而在供应商监督程序中,第一步就是质疑,这就给那些监督部门的舞弊赢取了时间,也就增加了供应商的监督成本。因此供应商的监督权利就很难落实,监督风险成本增大,成功概率小。现实中,供应商虽然利益受到了侵害,但一般不会进行投诉,因为投诉有可能影响自己的预期利益,并且,供应商监督体系中没有确保供应商商业机会的规定,加大了监督风险。

(三)第三方监督管理部门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章“监督责任”中规定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管理机构,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也有监督责任。该规定的多头监察,是政府机构内部权力制衡的表现,但也有可能形成谁都不管的局面。立法机构只能制定法律,最后救济也能通过司法途径;行政机构只能制裁违法单位,但无法补偿受害人;社会机构既不能制裁违法单位也不能补偿受害人;法院既可以补偿受害人,也可以制裁违法单位,因此法院的作用很大,而我国法院对第三方的保护不够。第三方发现腐败时,往往因为程序复杂耗时长而放弃诉讼,放弃监督。因此,第三方监督管理效率低下。

三、第三方监督的新途径探索

我国现行政府采购第三方监督体制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体制的调控作用,可从以下方面激励第三方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

(一)集体代表诉讼制度,增强激励措施,注重第三方“经济人”地位

集体代表诉讼制度是指集体代表代表集体成员向法院的制度,渐渐演变成一种律师诉讼制度。律师主动寻找潜在的诉讼机会、确认集体代表人选,再提起集体诉讼。在胜诉时律师与集体成员分享赔偿金,在败诉时律师也不用集体成员负担律师费用。通过集体诉讼,众多集体成员能凝聚力量与被告对抗,遏制腐败利益共同体的违法行为。当政府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权利不充分,工作量太大或者其他任何理由而懈怠行使职权时,集体诉讼提供了一种让人满意的救济方式。集体诉讼制度解决了费用壁垒问题,一方面,通过集体诉讼避免每个人单独所重复支出的费用;另一方面,集体诉讼旨在解决请求金额与费用不相称的问题。集体诉讼保障小额索赔人的法律权利,使他们在法律上得到救济途径。

第三方在监督时,往往考虑成本—收益问题。由于大多数集体成员可能因为损失的金额太小,根本没意识到或忽略了自己所受的损害,一般由集体代表提讼,但被代表的其他集体成员不知道诉讼。集体代表自己的诉讼请求很小,与需要支出的律师费相比,集体代表会发觉不值得诉讼,而且一旦败诉,集体代表需要承担双方的律师费,还有其他的风险。第三方集体诉讼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费用壁垒问题。律师主动寻找潜在的诉讼机会,寻找第三方集体代表,在胜诉时律师与集体成员分享赔偿金,在败诉时不需要集体代表支付律师费。在这种制度中,供应商等参与由律师或其他集体代表发起的诉讼中,无需承担败诉风险和“得罪”政府部门的风险,只需作为证明人,而且这种形式的诉讼,不仅使社会收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还可以减少第三方内部“搭便车”的机会。同时,第三方可以得到胜诉的收益。

(二)代位诉讼制度,增加第三方监督收益

这是美国《联邦防制不实请求法》用于防治承办政府采购或委办计划的厂商以不实手法获取不当利益的独特机制。主要是指第三方发现政府采购中的暗箱操作行为或其他不公平现象时,代位政府提讼,事后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的机制。第三方代位诉讼制度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效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第三方代位诉讼制度对于政府采购领域中腐败抑制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政府采购第三方发现腐败时可以代位政府提讼,在胜诉后取得政府一定比例的赔偿金,增加了收益。

(三)第三方监督信息公布机制,树立第三方监督的信誉

中央可以构建奖励监督腐败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督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把那些是否积极监督政府采购腐败的第三方作为政府采购市场供应商准入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可以把那些成功监督行贿的供应商在网上公布,并以此作为奖励,优先考虑给予他们竞争政府采购机会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鼓励第三方积极监督。

解决政府采购领域监督缺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颁布实施条例,这是弥补法律空缺的一个根本举措。在实施条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监督机制。政府采购领域里的腐败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共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更是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健全政府采购监督体制、完善政府采购,不仅是构建公共财政的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证。相关政府部门要出于对民族国家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推进政府采购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公共支出效率,加速增长方式转型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军.论确立第三人政府采购法主体地位的必要性[J].经济与法,2010(3).

[2]郑利平.腐败的经济学分析[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于晓利.浅析供应商对政府采购的监督——从供应商权利救济角度谈起[J].商业营销,2010(1).

行政监督采购篇7

关键词欧美国家;政府采购;启示;管理视角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识码]a?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3)06-0011-04

一、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兴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就是政府采购改革探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改革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试点始于1996年。1998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1亿元,其后,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长,到2004年突破2,000亿元,而2005年财政部统计全国政府采购实际规模达2,92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1%。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也由从初期的简单货物扩大到许多工程和服务领域。2003年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明显增加,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比重分别为54.4%、39.3%和6.3%,分别比上年增长43.3%、115%和34.3%,2004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49%、44%、7%。2005年,工程类、服务类的比重分别为45.2%、6.7%。

尽管我国的政府采购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从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之后,财政部又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办法,但是,目前制定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法律约束功能。②采购流程中运作不规范。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采购如何运作没有统一规定,如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责划分不清、采购方式选择具有随意性等。③采购人员素质较低、专业人才缺失。我国政府采购没有建立专家评委信息库,最终实施政府采购的是政府工作人员;而绝大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府采购都不熟悉,没有经过合理有效的选拔、培训程序,这样就构成人力资源的障碍。④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我国部分地区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是同一机构,相当于自己监督自己,更谈不上透明。而且,政府采购监督工作的分工也不够清晰。⑤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流通不畅。我国政府采购尚未具备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得信息不能及时到达采购相关各方,以致相关各环节效率低下,而且违背了公开的原则,为腐败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欧美国家政府采购的经验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18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随着国家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如今已演变成兼有财政支出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双重功能的重要工具,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完善的政府采购法规体系及明确的采购原则

西方各国中,英国和美国的政府采购制度相对而言比较完善和成熟。早在1782年英国政府就专门成立了“文具公用局”,负责采购政府所需的货物和投资建设项目,并规定一套政府采购特有的采购程序和规章制度;美国18世纪末就开始制定政府采购的规章制度,目前涉及的政府采购法律就有500多部,比如美国依据《联邦采购法》,制定了包括招标采购官员的《采构工作手则》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可以说,在政府采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面,美国现居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2.健全的采购管理方式及程序

在欧美国家,公开招标被公认为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资源优化配置采购方式,其他采购方式都因存在人为因素被严格控制。此外,欧美国家有较健全的采购程序,比如美国的政府采购过程分为确定采购需要、签订采购合同、执行采购合同三个较完整的阶段,德国则分为信息、开标、评标和定标、检查监督、资金拨付4个完整阶段。欧美国家完整的政府采购程序,使其政府采购工作能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3.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及队伍

欧美各国一般都有由政府设立的专门从事政府采购的机构及专业的采购队伍,以充分发挥集中采购规模大、采购程序标准化、便于监督的优势。比如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财政部设立了政府采购管理司;美国在总统行政预算办公室设立了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另外,美国目前拥有一支30,000名采购专家和15,000名采购官员构成的庞大采购队伍,而且它在一些大学中开办了政府采购的专业培训,或通过组织相关的研究协会来切磋采购方面的技术,这大大提高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有效的政府采购监管

欧美国家都建立有一套较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管体系,该体系可以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有效控制,保障它们的政府采购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例如,美国政府采购把从供应商的确定到政府采购参与人员的管理,都纳入了其监管系统的监管范围之内。如供应商评审制度规定,凡有意向政府部门提供货物或服务的企业,需通过国家标准局所定的相关审查项目后才能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单,这样保证了供应商的竞争公平性;另外,为控制和防范政府采购舞弊,美国采取法律制度、外部监督及内部控制等措施,对采购专业人员和评审专家进行监督管理,并对采购人员进行专门的教育与训练。

5.较完善的政府采购信息系统

电子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各国政府采购发展的一大趋势。1999年开始,美国政府采购开始全部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建立了“采购改革网络”。目前,美国小额政府采购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通过互联网完成了政府采购电子信箱、资金划转及其他政府采购方面的信息交流。此外,英国财政部也要求政府各部门利用畅通的电子信息网络,通过网上交易简化实物交易过程中的繁琐环节,利用因特网传送文件,以节省政府消费支出。

三、从管理学视角分析欧美国家政府采购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在我国实行政府采购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研究学者,对其更多地关注在于政府采购法律和制度如何进行健全和完善。而就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实际状况,政府采购作为一种约束和规范政府购买活动的财政支出管理实践,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的实践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也是十分必要的。因而,以下笔者将从组织机构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监督管理以及信息平台系统构建4个角度来分析国外政府采购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全国各地可对各地试点中采用的新点子、好办法要及时宣传、推广,最终建立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促进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健康发展。

1.完善政府采购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机构管理的有效性

我国的政府采购在有《政府采购法》做指导的基础上还应该尽快出台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等关于《政府采购法》的配套制度,对政府采购工作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各级政府采购部门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机构设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采购操作程序的规范统一,尽力做到合法、科学、高效。

同时,借鉴欧美的经验,我国也应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督机构进行分别设立,并划分设立后的职能。可考虑在财政部下设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它是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的政策性机构,主要负责参与制定政府采购法规、采购政策和采购管理办法,监督、参与政府采购过程,保证采购过程资金的有效使用和交易的公平性,协调与其他主管部门、采购执行机构的关系等。另外,在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均不具备执罚职能,对违反政府采购政策的部门和单位如何处理,尚无明确规定,很难实施处罚和惩戒。因此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制定申诉机制。县(市)一级的机构设置,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加快政府采购人员素质培养和提升

(1)加强政府采购人才培养,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从事政府采购的各部门和各级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采购工作的好坏。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应注意发挥或调动社会上有资质、有能力的社团组织(协会)的力量,联合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题研讨、培训或组织中外专业机构及人员交流考察活动。另外培训要分层次,即负责大宗采购或特殊商品采购的人员可由中央政府负责培训,小额商品采购的由此促进相关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使我国政府采购各级专业人员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2)建立采购专业人才库,解决人才评委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建立政府采购完整的人力资源数据库,更好地进行人才管理。其基本内容包括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职人员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人才储备信息等。对政府采购专家进行分级建库是管理人力资源数据库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根据采购项目评审的难易程度,我们便可从已建立的高中低专业人才库中抽取适合的专家人才担任政府采购项目评审组。这样不但可以使专家人才状况更系统化,而且便于对专家队伍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

开发和管理政府采购专家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开展量身定制的培训,对进入专业人才库而有可能成为评委的人员进行职业操守方面的培训。②实施考核,对专业人才库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考核。③引入奖惩机制对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如:被录入专业人才库的人员,要对其入库时间进行限制,对于考核成绩连续很低或违背了职业操守的一定要淘汰;而对评委履行职责好的可以实行连任或颁发奖励证书。

3.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监控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1)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进行,主体监督主要是从监督者的角度出发,客体监督主要是从被监督者的角度出发。

第一,完善政府采购主体监督机制。政府采购监督主体包括内外两个部分,完善内外双层监督机制,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才能实现对政府采购的全方位监督。政府采购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采购计划、项目实施、合同审核、资金支付等过程的分离,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和控制机制。外部监督起到促进作用,主要是来自财政、纪检、监察、审计、公证部门的专业监督,以及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供应商、采购机构等部门或个人的非专业监督。

基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财政理念,本地区公众对于政府获得的当地税收的使用方向应有知悉和监督的权利,另外,审计部门监督的任务应高度重视:一是在监督上要突出重点,把招标数量大、有影响的采购作为重点。二是要积极开展政府采购审计试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探索审计路子。总之,应充分发挥这些监督主体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对政府采购活动形成一种立体式的监督。

第二,完善政府采购客体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必须要有明确的监督对象。政府采购监督应该针对所有采购当事人以及从采购计划到采购完成全过程进行监督。对政府采购当事人的监督主要包括对采购人、评标委员会、供应商、采购资金以及供应商评审等的监督。具体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明确采购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使采购人员的行为规范化;完善供应商资格评估机制,检查投标商是否具备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定条件;对整个采购流程和专用资金进行有效监督,政府采购必须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超过规定金额的商品采购要采用招标的方法集中采购,采购透明度的增强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对采购信息的公布,避免暗箱操作行为等。在这采购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这就需要专门的政府采购仲裁委员会,按规范的工作程序和规则进行仲裁,解决各种争议和矛盾。

(2)政府采购的绩效管理机制。政府采购绩效是对政府购买性支出一种评价。根据经济学理论,政府采购活动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兼顾经济性和效率性的统一。在整个政府采购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如下几方面的总体绩效评价指标:①经济指标,表示投入成本最小化程度,主要关注的是成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②效率指标,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价政府采购绩效的核心指标。③效益指标,指产出最终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如产出的质量、期望得到的社会效果和公众的满意度等。该指标应针对政府采购自身特点设置。④主观评价指标,是相关人对政府采购的主观判断,可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它对评价结果进行的定性分析与验证进一步完善了评审结果,使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结论更加的全面准确。在以上总体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对各类采购支出进行分门别类的评价,其结果将按一定的权数嵌入总体绩效评价体系中,使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系统。此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具体的项目,充分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性、项目的社会性、项目成本与效益的可计量性和项目的规模等因素。

行政监督采购篇8

2012年2月,网络媒体曝光了铁道部“奢侈动车”高价采购事件,立即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最先报道此事件的财新网称:“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这些令人咋舌的价格,不是来自某高档别墅,而是我们乘坐的动车。”动车的采购价格为什么会比市场价格高这么多?供应商中国南车于3月5日回应媒体的报道与事实不符,却不愿出示相关采购名录证实此事。目前,该事件的影响还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相关部门尚未给出明确的回应。

尽管《政府采购法》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手段,近几年在推进政府采购机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透过“奢侈动车”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采购仍然存在这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现象。如何改善政府采购中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从外部监督角度来说,加强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状况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对其的审计监督工作还难以完全发挥效用,仍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2003年出台并实行了《政府采购法》,但是仅仅依靠《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等一些部门规章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而没有政府采购的具体细则,往往影响企业的公平竞争,甚至为政府采购人员滋生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

二、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关系处理

政府采购机制本身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客观上来说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协助,发挥好监督管理的作用。而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中,并没有明确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管部门在政府采购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导致了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对自身的职责和权限认识尚不明确,表现为各监管部门未能协调和沟通好工作,造成重复监管或者监管留白的结果。

三、政府采购和制定预算的分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政府采购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非常简单,缺乏具体的内容细化,对其预算金额的估算也并非来自于市场价格。二者之间的脱节会造成政府采购预的执行过程当中没有资金保障的结果。另外,临时采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给采购工作带来盲目性,这将直接影响到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要想有效地解决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定和程序。我国至今已出台了众多规范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等。因此,必须强调这些制度法规的重要性,并且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把政府采购工作做到最好。另外,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政府采购法》的具体实施细则,抓紧制定在采购过程中的具体管理条例,例如采购程序的具体内容、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其任职要求、采购合同的管理细则以及供应商的质疑处理方式等。简言之,政府部门要在实际采购工作中严格遵照已经颁布的法规制度执行,相关法规制定部门也应不断完善政府采购规章制度,对不合理和尚有欠缺的部分进行积极的修改和补充。

第二,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如果对政府采购进行分散式的监督管理,很有可能会导致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因此完善监督机制,并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与作用,财政部门必须要与上述监管部门及时沟通和交流,相互配合协调。而审计部门更要端正态度,把政府审计看成履行自己职责的重要部分,并使财政部门意识到政府采购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责任和权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审计,从而与财政部门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完成审计监督工作。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政府采购的监管实践,逐步形成以财政监督为主,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政府采购动态监督体系。

第三,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通过政府采购专项审计,可以反应和体现政府采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1.政府采购审计应拓宽范围。审计机关应当明确,政府采购审计与普通的财务收支审计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审计的客体是政府采购活动,而政府采购活动在内涵和外延上比财务收支更加广泛。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所要做的审计工作范围和覆盖面要更宽,也就是要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政府采购预算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查,并对供应商资格执行严格审查制度,其次加强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对政府采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另外,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也是全方位审计的一个体系,由于政府采购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因此可以先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再进行实质性审计。既可以对其内控的薄弱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又可以明确实质性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2.加大政府采购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审计人员作为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者,对其专业素养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合同、招标投标等相关法律知识,还要对工程建筑、商品性质、市场行情等方面有准确细致的了解。审计机关应通过各种培训方式,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全面提升政府采购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傅道忠.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的思考[J].山西财经学院报,2005(6).

[2]安春静.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行政监督采购篇9

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国家强化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普遍做法。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政府的采购工作提起重视,并对原有的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一定改革。如何让国家政府部门的采购资金发挥其最大价值、怎样规避市场中的采购风险以及政府部门中的财务风险便成为了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为此,本文对我国政府部门采购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

政府部门;财务管理;采购工作

政府采购行为也被称为公共采购,自从我国此项工作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之后,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便成为了相关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所谓政府采购的基本定义,就是指国家中的政府部门或者其下属单位,以满足自身正常的工作需求或需要,在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管下,通过官方程序来完成相应的采购或者其他经济支出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能够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预算约束力,对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形成有效制约从而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中采购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

我国政府中的采购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其所在的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采购服务。但因为采购工作涉及到国家经费的使用,为了增强对政府中采购行为的监管力度,国家对政府部门的采购行为进行了一定限制,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这部法律中将政府的采购行为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的采购规模和种类也随之增加,如此一来,在政府采购管理方面便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政府采购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

目前我国某些政府部门的采购预算尚未财政预算编制的范畴,采购资金多集中于专项支出中,与部门预算脱节,预算编制较为粗略,导致采购机关难以全面把握本年度采购规模和各采购单位具体的采购资金额度,特别是一些专项开支,经常要在执行过程中才能根据主管部门的方案来确定是够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在年初预算中并无法确定,造成政府采购预算存在很多随意性、临时性和不确定性。政府采购的计划性不强,会使得采购资金的使用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导致预算追加频繁、超标采购现象时有发生。

(二)政府采购资金结算不规范

一些政府单位在财务部门完成款项拨付以后,很难对这些资金项目的流向进行追查,进而出现相关部门在上报采购支出时,上报金额多于实际采购金额,或者上报资金预算而没有真的完成采购的现象。政府采购资金在使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未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通过设立“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由专户完成采购机关与供应商的资金结算,而是采取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直接进行资金结算,削弱了政府部门对政府采购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尤其是对一些大额采购项目,由于缺乏采购资金的结算监督,致使这些项目出现超出预算等问题。

(三)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和审查制度,导致采购项目的立项、招标,采购合同的有效性及履行情况,采购资金拨付,采购资金结算及采购商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等缺乏约束力。政府采购监督缺乏明确的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措施及制约机制,致使采购预算编制、资金结算、后续监管等都不规范,是属于职能上的缺位。

(四)政府采购缺乏专业化人才和完善的采购平台

目前在我国政府部门中,有很多负责采购工作的都是设立在财政部门的,由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采购工作,这些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一些财政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对政府采购工作的流程、法规以及管理知识显得较为生疏。同时政府采购还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尽快掌握与政府采购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并且在采购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缺乏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对政府部门中的采购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二、优化政府采购活动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一)制定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科学准确的采购预算

首先,政府采购制度的良好实施离不开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需要完整的预算编制,而且支出项目要明确具体,大额度的采购支出还要细化到项目,只有这样政府采购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其次,部门预算应把政府采购预算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依托部门预算来编制独立的政府采购预算,实施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可以有地推进政府采购预算的规范化进程。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的编制不仅应当按功能分类还应按部门来分类,这样做有利于体现预算的综合性和完整性,便于全面监控政府采购资金。再次,编制部门采购预算应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然后上报财政部门审核部门政府采购预算,使政府采购预算更加科学合理,也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

(二)设立“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资金应指定银行,并设立单一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反映,各单位和部门的政府采购资金都在这个单一账户下运行,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采购支出由采购专户直接拨付给供应商,减少了层层转拨的中间环节,使采购资金及时到位,从而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了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采购资金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运行,能够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严控采购项目的执行进度,从而减少采购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再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资金归口集中管理,财政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政府采购资金的拨付、使用、清算能够得到全面监控,不仅提高了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还为政府科学编制预算计划及合理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三)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

第一,加强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经办机构和采购招标机构的监督。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应根据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采购反馈信息等对经办机构和招标机构进行监督,并且监督应侧重于采购计划的执行、采购资金的使用情况、采购流程的操作规范,同时对招标机构和供应商准入资格的审查有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采购经办机构也要根据采购单位的反馈以及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第二,要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审计机关对于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主要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对政府采购的资金支出及相关经费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政府采购中的监督,能够规范政府采购财政资金支出的作用。纪检、监察机关应对政府采购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和人员实施监察。行政监察有助于减少和杜绝政府采购中一些的现象,保障政府采购活动的廉洁、高效。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的主管部门应制定对外信息的制度和渠道,定期将有关的采购信息、政策法规、业务流程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对于违反规定的采购单位和个人,要进行严肃处理,从而强化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意识。第四,要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运作的配套措施。首先,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报告制度,将政府采购各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定期报送财政部门,为其日常的监督工作提供资料。其次,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检查制度。采购部门应定期向财政部门上报政府采购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财政部门可以进行定期重点项目抽查,并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抽查情况,以保证政府采购规范有效的进行。

(四)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政府采购工作机构

在政府部门已经拥有专业采购团队的情况下,就需要对自身采购部门进行一定规划。管理者应该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安排其下属采购部门的工作制度,在强化采购部门培训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在采购部门中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采购部门员工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要促进政府部门采购工作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政府部门中建立政府采购平台以及安装相关的系统或软件,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完成自身工作后,政府部门中的采购工作便能够实现全面信息化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能够使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概率降至最低。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部门的带动。我国政府部门在采购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支出,只要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此,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采购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工作改进方式,来为我国政府财务工作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向,进而使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俞琳单位:常熟市卫计委

参考文献:

[1]高翔.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609-610

[2]孟庆蕾.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19):34

行政监督采购篇10

关键词:政府采购;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审计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46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01-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开端于1996年,在上海进行试点之后就在全国推广,采购规模从1998年的31亿元大幅攀升,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5年的29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422亿元,年均增长23.5%;“十一五”时期累计节约财政资金4000多亿元,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可以说政府采购对于经济调节,公共资金的合理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增加,采购中的问题也暴露的越来越多,加大对政府采购的监管迫在眉睫。学术界从经济学角度、政治学角度、法学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监督理论体系,而从会计学角度出发的论著相对较少。本文整个监督过程按时间顺序分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理顺每一阶段会计工作的工作原理、工作任务和目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会计在整个监管中的连贯性。为政府采购监管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对于政府采购,会计监督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相比法律监督它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在不伤害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监督。相比社会舆论监督,它又更加专业,对违规行为警示作用更大。狭义的会计监督更多的是强调事后的审计,对事前、事中的监督易出现忽视或者重视不够的现象。学界在政府采购的问题上,更多的是把预算管理和会计监督作为两种并行的方法对政府采购进行管理。同时对于会计监督的认识上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存在。本文认为,会计监督是贯穿政府采购整个过程的。从预算开始之前就应该重视会计工作,对政府现有资产做好盘点、清算,防止一方面物资陈积,另一方面又重复购买,同时又要运用管理会计对采购项目的效益、成本进行科学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当物资采购开始后会计部门需要配合有关部门从物资采购的运输、验收、入库,服务采购的确认计价,工程采购的核算入账,直到最后确认支付结算完成采购工作。严格的说到,至此会计工作还没有完成,还要收集采购资料,归类建档,以备日后决算、审计以及来年预算需要。此时会计工作在事前、事中环节已经完成,此后才是传统意义上政府采购工作中最重要的会计监督工作――审计。

一、预算监督(事前监督)

预算会计是对预算会计主体行为进行财务记录、核算、反映、控制、监督、报告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就像定义中提到的,预算会计不是单纯对公共部门行为的反映,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对其控制和监督。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由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预算会计体系建立比较早,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很成熟,最近这些年来虽然经过了重大改革,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得以改善。当时的政府资金管理核心任务就是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因此预算会计仅限于与预算资金收支有关的范围,并没有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及结果。总的来说,预算制度的完善没有跟得上经济发展水平。

合理的预算制度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政府采购中的很多问题。有效的预算监督制度需要发挥预算监督体系不同层次的作用。单纯的会计监督是没有用的,首先,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立法。我国的人大代表非直选产生,人民不得随时罢免代表,监督权落不到实处,代表意识不强,往往政府花钱却不能为人民带来好处。其次,改革财政部门对预算收支的监督机制,在强调人大和审计部门监督的同时,财政部门也要做好监督工作。最后,要强化舆论监督,加强公众主人翁意识。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由于没有来自于公众的压力,难免会使一些采购工作人员大肆挥霍、谋取私利,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激发公民参与政府预算决算的热情。当然,还有就是人的因素,提高预算人员素质也很重要,政府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对工作的科学性,效率性帮助至关重要。

二、资金拨付管理、决算阶段监督(事中监督)

(一)资金拨付管理

资金拨付阶段事实上是有很多环节是需要会计工作的。会计部门应该配合采购部门做好物资的运输以及入库验收,根据物资不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仓库物资统计方法。根据物资、服务、工程不同的采购项目选择不同的验收方法,把好物资从卖方到买方的最后一道关。不论采用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当确认付款时要核对对方账户信息,规范支付结算程序、加强支付结算管理,妥善、及时结清账款。要不断完善、大力建设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透明程度,避免出现支出部门挪用、贪污现象的发生。

(二)政府决算

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报告,其意义在于如实反映一年预算执行的客观结果,找出去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来年预算提供依据。在这里本文将决算看作是一种事中监督,是从三种主要的会计监督环节来说的。政府决算主要从收入方面、支出方面、结余方面、资金运用方面、数字关系方面等来对预算进行监督。

三、审计监督(事后监督)

审计监督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活动,例如在采购的伊始,就出现了采购审计和管理审计,采购审计主要对采购活动的程序以及政策进行审查,而管理审计主要对供应商的相关资料,采购工作进度等进行审计,这是广义的审计监督。在这里,为了更好地按照流程对监督环节进行梳理,我们使用狭义的审计监督的定义,即单位会计人员在审计核算过程中依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和财政政策,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分析、控制、检查,通常它是对事后的一种检查。

审计是政府采购监管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专业监督的再监督。广义的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目前审计更多的是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对于采购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审查存在缺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天价采购”在审计角度存在漏洞,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强调审计的重要性。首先,审计机关要严格履行职责,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是法律赋予的职责,在这过程中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不能对工作推诿或拒绝审计,同时,审计人员要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合作,减少重复监督,提高审计效率。其次,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审计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再次,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同时因为政府采购的涉及面有比较广,这就又要求审计人员又要有相关的行业知识,讲政策,懂法律,专业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

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会计监督体系,逐步提高会计监督的实效性,能有效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杜绝采购领域的贪污、腐败行为。本文按时间顺序将政府采购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说明了会计工作在不同阶段的运行机制。当前,很多监督措施都在施行,但由于没有把会计监督看成一个连贯的、自始至终的监督体系,导致监督工作事倍功半。本文的意义在于强调会计监督连贯性,要全面的看待政府采购中的会计监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大胜.中国政府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方瑞华.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和会计监督[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3]高、刘士奇.政府采购中的会计监督[J].沈阳:辽宁财税,2003,(03).

[4]李秀丽.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02).

[6]宛燕如、徐志红.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03).

[7]王宗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与发展[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3).

[8]郑建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