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8:12

电子政务特点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28-0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供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数量偏少、形式单一,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流程的网上办事事项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据王长胜的研究,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发达国家政府服务上网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而我国的政府服务上网比例平均在10%以下。2007年,学者苏武荣对福建省84个政府网站的调查,在公众参与互动上,设有领导信箱的有45个,占53.6%,但其中对群众来信设置有回复意见平台的网站只有16个。在线事务处理上,大多网站仍处于设有“办事指南”等的信息阶段,办事功能较弱。此外,在网上便民服务上,大部分政府网站仅仅是提供一些便民查询。2009年9月2日,《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在南京政府法制网进行公示,然而到9月30日相关评论中仍显示“没有任何信息”。9月14日公示的《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回复列表中也显示“0条意见”。

在跨部门的网上办事方面,早在2001年北京市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2001年,北京市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按照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合信息办、人事局、监察局、编办、法制办、财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总共八个部门开始筹建一项大型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但是经过了近四年的建设,截至2004年12月底,“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仅实现了人事局、发改委协同办理的“国内驻京机构人员办理工作居住证”这一项业务的网上并联审批;2005年,郑州市开始规划建设“郑州市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试图实现由物理形式的各部门分散的“办事大厅”模式向虚拟的“一站式”的电子化办公转变。但是项目启动后,原本规划的“跨部门并联审批”却未能有效地做起来,网上审批还只能以单个部门为主。

由于目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缺点,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自身,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都表露出强烈的不满。据国内学者陆敬筠等人的一次调查,针对现有的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只有7.33%的调查者表示对目前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很满意,只有20%的公众认为在政府网站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在网站的互动方面,“只有20%的公众认为在政府网站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获得反馈,36%的公众认为是虽然有反馈,但要等很长时间,而44%的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发表意见或看法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就像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那样,认为“政府网站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服务”的回答,在所有163位受访者中有56位,占34.4%,稳居诸选项之首。其次的主要选项“互动”(17%)、“办事”(17%)、“参与”(9%)、“公开”(9%),也都可以看作是“服务”的具体形式。——累计有超过80%的政府部门受访者感到对目前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不满意,占了绝对的多数。

公众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不满情绪,如处理不当,容易演化为对政府施政的不满,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日益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沟通方式的形成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增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化解社会矛盾;同时也可以将公众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果的不满,在多方参与的网络互动中“放大”,演化为对泛化的政府行政的不满情绪,损害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一规律,在近几年的一些网络事件中已表现得非常明显,也日益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因此,处理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公共服务提供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加速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果不佳,离政府的初衷和社会公众的需求有一定差异,有一定的体制因素。例如,西方国家的基层政府的行政部门都由议会产生,地方议会是经地方民众直接选举而产生的,这种权力来源结构使政府信息化带有明显的“客户中心主义”、“服务意识”。在美国地方政府“上马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时,你一定要说得出这个项目上马以后‘能给居民带来什么好处’”。相比之下,中国地方政府虽然也经过地方人大选举产生,但是主要领导候选人往往由上级指定。这种权力来源于上级的政治特征导致了中国基层政府信息化也具有明显的“唯上”色彩。很多由地方政府启动的信息化项目并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根据上级要求,信息化项目的服务意识也比较淡薄。

但是除此以外,本文作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缘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实践与理论发展的不对称,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张锐昕、吴江等几位国内研究电子政务的著名学者曾对中国的电子政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它“是新的政府管理实践和新的研究领域,其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严重不对称”。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具体应用项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实践产生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以后一直是实践发展大大领先于理论研究。许多地方将西方国家的一些发展模式直接套用,或将国外城市的成功案例改头换面后复制到国内的城市中来。殊不知,在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很容易因为“水土不服”而停滞。

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容易变得盲目,一旦遇到障碍以后也容易动摇。在本文作者所进行的前期调研中,曾接触到一位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作过探索,但收效甚微、对其已经失去信心的地方政府技术官员,他认为目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这需要等资金、技术、法规、标准、信息化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全部到位以后方可进行”,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等中央发出统一指令以后再开展这方面的尝试”。这种“不作为”的消极情绪在目前的地方政府中有一定的市场。究其原因,既是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客观上缺乏一个关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系统理论来支撑实践,导致地方政府在遇到挫折时缺乏“坚持”和“自信”。

本文作者认为,开展基于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是加强该领域研究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积极开展基于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比无线城市、市民一卡通、视频会议系统等其他方式,建设政府网站的技术门槛更低、经济负担更少、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却更大。可以说,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是我国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去建构理论,是指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过程中受到的因素影响,了解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构成及其关系,因此来指引实践发展。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让政府部门更加清晰地认清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有的放矢地调整策略,改善有助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升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节约社会成本,早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1):10.

[2]苏武荣.“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福建省各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调查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7,9:35.

电子政务特点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工程;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信息化、电子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及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出现了空前热潮,由于电子政务工程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成为信息工程监理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一、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国家机关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政务管理与服务的行为。一方面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建立基本的服务工作平台,实现政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另一方面采用交互式手段,通过电子化渠道实现与政府内部各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达到由传统政府管理职能向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服务职能转变的目的。从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toGovernment,Gto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toBusiness,GtoB),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toCitizen,GtoC)。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上实现,目的是打破现行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和时间、空间以及条块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服务。

二、电子政务工程及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电子政务工程一般可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应用以及系统管理等部分,电子政务工程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电子政务应用可分为面向办公的应用系统和面向公共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安全支撑平台可为网络层、应用层支撑和业务应用层,为电子政务工程提供安全支撑服务。

电子政务工程是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部分,是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较大的工程,也是风险较大的工程。一是该工程的综合布线、网络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安全子系统建设等,涉及信息系统建设各个方面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如果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二是该工程要实现政府之间、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众的信息切换与交流,其安全要求高,如果不慎,将会造成安全隐患;三是该项工程需要许多掌握政府办公与管理业务知识且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工程的设计、研发与实施,这样才能使工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而此类人才的缺乏,容易造成工程在今后应用上的隐患。

除了技术、安全和人才的因素外,管理不当也是造成工程风险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1世纪初,美国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技术项目中,按照预算、质量、工期3个指标来衡量,大约28%是成功的,23%被撤销,其余的工程只能算是部分成功。类似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质量不达标、工程超预算、工期延误等问题,致使有些工程迟迟不能交付使用,或者已经建设完成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资金,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工程管理(监理)跟不上,缺少建设经验,不能严格按工程建设规范办事应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信息化工程建设中,通常强调“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同理,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才能打破承建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在工程建设上“一统天下”的格局,合理规避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业主单位的利益。借鉴国内外信息工程监理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引入第三方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形成由业主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三、通常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作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工程监理具有通常意义下的信息工程监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监督,协调理顺业主和承建方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建设项目实行高效的管理。其监理的核心在于“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使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协调双方的关系。“三控”是监理工作的目标,“两管”和“一协调”是控制手段和措施,是为实现“三控”而服务的。

一般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特别在工程出现重大变更时,严格审查和核定资金使用,确保资金投入、维护和管理的合理比例,避免资金的浪费,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项目监理过程中,不要把投资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将工程项目实际发生的投资控制在计划投资的范围内,应当认识到,投资控制是与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相关联的,它是实现整个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所实施的控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现投资控制的同时需要兼顾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进行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一般要掌握整个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特点,了解工程强度,掌握较确切的工程量,周密分析施工步骤和方法,通常采用事先控制、全程监督和事后纠偏的方法,使建设的实际进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求,确保项目建设工期;进行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在监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根据关键性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其质量控制的目标和任务,严格审查关键性过程和阶段性结果,检查其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要求。一般采用事前控制、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估的方法实现质量控制。同时,还要对所有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人员的资质、素质、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对个体工作的质量进行测评,这也是工程项目质量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个体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初,要在监理单位的协助下,业主单位与承建单位签订科学规范的合同,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及时分析合同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跟踪管理,妥善处理工程变更、工程延期及延误、费用索赔、合同争议和违约等纠纷;进行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要妥善管理在监理过程中监理方输出的文档资料和承建方、业主方提交监理方的文档资料,对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和活动作监理记录,并要求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妥善保管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文档资料,与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共同对工程中其他方的重要信息保密,尊重其他方的知识产权等。为此,要保证信息收集的渠道畅通,保证工程项目监理信息能及时地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并做到目录完整、层次清楚,结构严密、表格完备,且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报送监理机构和各有关部门,使得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工程建设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信息资源;进行工程项目全面组织协调主要指建立业主方、承建方和监理方的三方沟通机制,如例会制度、专题会议制度、里程碑会议制度、文件传送制度等,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变更、争议和索赔等。要把全面组织协调工作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使工程建设各方充分协作,有效地执行工程建设计划,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四、基于电子政务工程特征的监理

1.电子政务工程特征

与通常意义上的信息化工程建设相比,电子政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自身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突出强调系统的安全性、重点体现“政务”的特性、整体系统建设具有复杂性。

安全性原则是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灵魂。为此,在施工监理时,应着重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审查、督导和监控,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和要求做好项目的监理,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电子政务工程是一个大型综合应用系统,以“政务”为主,即政务办理、政务服务、政务管理。因此,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应遵循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工程在基础网络平台、安全系统平台等建设中,又具有“电子”工程建设的特性。因此,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监理时,应兼顾这两个特性,按照相关的监理方法和手段开展监理业务。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涉及综合布线、网络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安全子系统建设等,几乎覆盖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工程监理中应充分认识,针对工程中不同的项目和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监理方法,考虑不同的监理重点。

2.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根据电子政务工程模型,电子政务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为:①基础网络建设监理。其中包含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集成、服务器平台集成的监理;②安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其中包含证书认证服务系统、安全保密管理服务系统、授权管理服务系统、可信时间戳服务系统、基础安全防护系统的监理;③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其中包含统一接入层、门户解析层、web服务层、集成/交换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的监理;④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监理。其中包含面向办公的业务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网上申报系统、政务信息系统、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政府会议系统的监理。上述监理中,基础网络建设监理与普通计算机网络建设监理相似,但应突出抓好系统安全方面的监理。此外,从电子政务工程的特点来看,监理的重点应放在安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监理这3个方面。

3.电子政务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要点

结合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以及电子政务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在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各个阶段,电子政务工程监理工作应当有自己的侧重点。

工程实施前:①应对设计需求进行监理。包括总体方案监理、项目建设施工批复检查、承建单位资质审核。重点是总体方案中的网络体系结构、工程涉密、系统安全体系设计的监理。②应对施工准备进行监理。包括项目实施人员审核、现场环境保密条件检查、施工方案审核。重点是监理实施人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具有安全保密资质,施工场所、设备的保密措施与保密制度等。

工程实施阶段:①应对产品与设备的选型进行监理。重点是接入设备选型、运行状态观测、产品安全性检测等。②应对设备、材料进场检查。重点是对系统中的信息安全设备(如防火墙、物理隔离设备等)、关键设备、进口设备等的品牌、类别以及行业或国家许可证书进行检查,并对上述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③应对综合布线工程监理。重点是政府内网和政府外网是否进行各自独立布线,线材是否为达标的屏蔽线材。④应对网络系统集成进行监理。重点是,若属于涉密信息系统的电子政务工程,其建设标准应符合《涉及国家秘密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系统审批暂行办法》(中保办发[1998]6号)的要求。⑤应对安全支撑平台建设进行监理。包括平台的安全保密性能,各安全支撑子平台系统的技术性能等。重点是系统的建设安装应符合保密要求,平台的各关键设备应有合格的防泄密、防窃密装置,保密措施应与信息的密级相一致。平台下的各个子系统应具有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系统安全保密监控等措施。

工程验收与交接阶段:①应对系统初步验收及试运行监理。包括初步验收、安全性能验收、试运行等。②应对竣工验收进行监理。包括向有关部门提供系统用途、软硬件配置、安全保密技术措施、涉密系统运行状况的报验材料,配合主管部门进行现场考察测试,接受专家组的评估与鉴定,对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改进后进行再验收。③该阶段还应对工程建设的相关文档进行验收。

工程验收后,为确保各项安全技术的实施与管理,还应协助、督促业主做好安全管理与安全制度建设工作。

五、结束语

电子政务工程多属于大型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其投资大、周期长、意义重大,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与政府能力的塑造息息相关,项目的成败或关系民生,因此确保此类工程的建设成功必然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目前,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引入信息工程监理机制,并有效地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监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电子政务工程监理过程中,应遵循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普遍规律,较好地把握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特征与原则,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使工程建设按照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以及设计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对工程建设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这对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进度、保护政府在工程建设上的投资、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电子政务工程成功率和回报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业主方的投资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宁家骏.电子政务工程实务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2]谭伟贤.信息工程监理设计、施工、验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王玮,刘宏志,徐全平,等.电子政务与信息工程监理[C].首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4]刘宏志,徐全平,葛乃康.我国信息化工程监理体制框架的探讨[J].标准与技术追踪,2004(9).

[5]吴紫丹.信息系统工程第三方监理模式探讨[D].福州:福州大学,2005.

[6]张洪石,陈劲,付玉秀.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

[7]JartGowanJr.theimportanceofmanagementpracticesiniSprojectperformance[J].theJournalof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2005,18(2):235-255.

[8]DavidCYangandLimingGuan.theevolutionofitauditingandinternalControlStandardsinFinancialStatementaudits[J].managerialauditingJournal,2004,19(4):.544-555.

电子政务特点篇3

19世纪的英国政论家白哲特(walterBagehot)在谈到“民族是什么”时说:“你要是不问,我们都知道它是什么;但要马上对它做出解释或定义,却是不能。”在研究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问题时,界定“电子政务行政生态”是逻辑起点,白哲特的话在此同样适用。在书中,作者在承认行政系统是一个“有机体”的前提下,将电子政务视为“处于行政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并将影响一国或一个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多种外部因素,统称为“行政环境”。受行政生态学观点的启发,书中将电子政务的行政环境归纳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四大类。基于此,形成了此书研究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例如,从公共行政学的不同理论出发,可形成不同的公共行政目标,从而可进一步导致不同的电子政务策略;公共行政目标的设立,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务环境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策略选择,是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定政务环境的产物;电子政务的策略选择服务于政务目标,同时又影响政务目标的调整和实现。正如作者在文中所申明的,“电子政务研究中,引入行政生态学的理论观点,有助于我们分析电子政务与其特定环境的关系,从而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目标和策略的有效性……只有系统的研究,才有助于形成系统的认识”。这也是该书的核心观点之一。

第一个创新是该书在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上的创新。目前,关于电子政务“三分电子、七分政务”的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电子政务不是纯技术项目,它本质上是引领变革的。因此,对于电子政务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该书在完成把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的理论铺垫之后,主要通过对电子政务不同基础策略的分析,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公共行政理论依据,包括:韦伯的科层官僚制理论,以公共选择学派为代表的、侧重研究政府职能转变的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公共管理学派为代表的侧重研究通过流程再造重塑政府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以治理学派为代表的、侧重研究“第三条道路”的新公共行政理论以及面向未来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值得肯定的是,该书在介绍和分析上述理论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或堆砌,而是以其产生的背景和行政生态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对应的电子政务策略和案例分析,通过对各种公共行政理论和电子政务理论成果的大跨度吸收,旨在增强每一种理论对电子政务的解释力。用作者的话说,“我们关注的重点,其实并非这些理论本身,而是着力探究这些理论与相应电子政务策略之间的逻辑联系。”如果说第一个创新是理论层面的话,那么第二个创新则侧重于实证和应用。

该书针对现有电子政务评估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发出了一套可用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的电子政务测评的方法——“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指数(eGaei)”法。eGaei法通过就绪与能力评价、环境评价、绩效评价、用户评价四个方面的评价,实现对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因素的辨识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行政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系统性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强调在政府端和用户端进行电子政务实施与应用的调研和测评,这与国际著名的电子政务评估机构埃森哲的做法不谋而合,是目前国内外采用这种先进做法为数不多的范例之一。值得称道的是,在兼顾测评方法理论完备性的基础上,作者还通过数据采集、样本分析、问卷调查、知识挖掘等途径实测证明了eGaei法的实际可操作性。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与其电子政务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经济要素作为行政环境的首要环境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其他要素的作用方式和配合程度,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研究结论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各国电子政务行政生态策略的横向比较,并根据行政生态条件的不同,明晰电子政务的发展定位,正确处理政策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与策略问题是电子政务研究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预留的探索空间似乎不大。而事实上,由于这一问题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客观上也为作者另辟蹊径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深化研究提供了可能。该书跳出了以往对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和发展策略问题单独研究的思维定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电子政务的阶段策略选择”这一命题,足见作者对于电子政务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差别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通过电子政务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难度、各种条件和资源的制约、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使然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证了电子政务由易到难、分阶段推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出制定阶段策略的原则是要保证其与行政环境实现高度统一,阶段与策略相互对位。

基于不同公共行政学基础理论之上的不同政务目标,该书建构了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务变革”的五阶段模型,并梳理出对之相匹配的五种依次展开和递进的阶段性策略,即:技术应用型电子政务策略、管理信息化型电子政务策略、扁平服务型电子政务策略、电子民主型电子政务策略和全面响应型电子政务策略。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划分方法基本代表了电子政务完整概念的不同环节,充分考虑到不同行政环境下的制约条件和影响因素,为化解电子政务能力与应用与绩效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有效依据,也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坐标系。该书的第二个探索是对当前一些主流观点的再思考。这种再思考并不是盲目地挑战常识和权威。况且,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学科而言,本身也并不存在终极真理或绝对权威。作者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具洞察力的思维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乃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即充分显示了电子政务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由于这类探索散见于著作中,不可能一一列举,在此仅以政务流程再造为例具体说明。主流观点认为,电子政务建设需要通过对传统政府的职能转变与流程再造来实现,需要对传统政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和再设计。书中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本质上是工业化完成阶段后的电子政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不应贸然进行政务流程再造。很显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工业化仍未完成的国家而言,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任务应是与工业化阶段相对应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p#分页标题#e#

电子政务特点篇4

关键词开发区;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网站;标准规范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5-0193-02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兴起及不断发展,政府电子政务网站作为一个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受到了各省级开发区政府的青睐,因而积极推进政府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成为开发区政府运用信息手段向服务园区企业和公众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省级开发区建设电子政务网站的意义

省级开发区建设电子政务网站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府完善各项工作的行为规范,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而增进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使政府真正能够为市民服务。同时,省级开发区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站也是省级开发区的一个窗口,是省级开发区向外展示,对外宣传的一个有效载体,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有助于省级开发区对外宣传自身特色,进而促进省级开发区招商引资,创建欣欣向荣的和谐环境,并随着经济的繁荣使开发区内人均收入水平获得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综上所述,省级开发区建设电子政务网对于切实履行省级开发区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为了确保其意义的顺利实现,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目前许多开发区在建设电子政务网站时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建设无序、使用价值比较低等问题。

2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省级开发区通常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验区和先导区,对信息和各种资源的需求具有快速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从而要求开发区能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及时、高效的服务,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建设门户网站发展电子政务。然而,目前大部分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其2010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显示,目前该地区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仅仅是用于向企业信息,而目前该地区普通行政区政府电子政务网站普遍已经实现企业与政府信息交互,甚至有些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已经步入了在线服务阶段。由此可见,目前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总体建设水平较低。

2.2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目前我国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相邻的开发区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站缺乏联系从而不能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010年电子政务发展报告显示该地区各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缺乏联系,由于各地开发区网站建设都独竖一帜,没有统一的规划,即便是相邻城市间的有着紧密合作的开发区之间的电子政务网站,都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从而不能够为园区企业间的密切合作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使开发区政府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2.3未体现开发区特色

省级开发区的电子政务网站不同于一般政府电子政务网站之处就在于其要承担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服务及为开发区招商引资两大重任,因此GtoB和GtoC应当是该网站最为基本的功能。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级开发区的电子政务网站都没有针对园区企业的特点进行建设,没有突出开发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特色,照搬照抄其他政府电子政务网站的现象极为普遍,使得投资商不能从网站获取有关开发区的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分布以及服务优势等信息,致使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招商引资等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改进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分析,可将目前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问题归结为三点:一是建设水平低,没有完全进入在线服务阶段;二是存在信息孤岛、资源无法共享;三是网站功能定位不准,未体现开发区特色。因而,改进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应当重点解决这三大问题。

3.1建立健全的建设机制和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

省级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应当紧紧围绕“服务”这个核心进行改进,通过出台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标准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站“一站式”在线服务的建设,为园区用户提供“7×24”不间断的在线服务,进而打破开发区政府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提高开发区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

3.2制订网站建设的标准规范,避免“各自为政”

省级开发区信息孤岛现象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于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的建设标准化工作不到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制度。因此,应当制订一部标准规范,使各省级开发区统一规划网站建设,在观念上、工作中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集成建设,进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以网络化促进开发区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凸显开发区特色,有效发挥电子政务网站的功能

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凸显开发区的特色,才能使提供服务和招商引资两大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开发区电子政务网站应当通过建设园区展示平台、企业服务窗口、信息服务窗口、生活服务窗口、在线交流窗口来组织网站的内容,展示自己“提供信息和服务”和“在线交流”的特色,使用户需要得以满足,进而增加访问量,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为园区带来更多的招商引资契机!

电子政务网站作为政府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组成环节,是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只有在用户向政府提出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和调整政府门户网站的栏目和信息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做到问政于民、执政为民!

参考文献

[1]刘金荣.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公众接受度及推进策略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1(4).

电子政务特点篇5

摘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电子政务特点篇6

[关键词]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邮政

一、中国邮政企业步入电子商务管理时代

1.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日益融合,以及internet的普及应用,包括电子商务(eC)已成为越来越时髦的词语,电子商务已在、也将巨大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将是未来21世纪社会贸易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全球电子商务网络的用户数以亿计,据国内知名网络研究机构iResearch调查,至2005年底,中国B2B的交易量为6500亿元人民币。同年,作为电子商务的领先者的美国B2B交易量为26000亿美元。电子商务作为新的商业形式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预见,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国邮政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领域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同样也给邮政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根据万国邮联的统计,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2005年全球普通包裹量显著增加,世界各国邮政投递的包裹达60亿件,平均日包裹量为1600万件。目前,82%的工业化国家及49%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网上邮政业务,43%的工业化国家及8%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网上付款。2006年11月22日,国家邮政局与网里巴巴集团在北京签署了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品协议,双方将在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方面达成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是全球邮政快速进入电子商务市场领域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瓶颈在于物流配送这一环节,电子商务运营中的物流问题是制约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这三网,具备了信息传递、物品运送和资金流通三大功能,三大网的有机结合是邮政企业发展邮政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中国邮政还进一步利用邮政企业的政策优势和服务品牌与信誉优势,开始拓展邮政的业务空间。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邮政提出了“中国电子邮政工程”,旨在实现邮政在线服务、全球互通、高效的电子邮政系统,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实现中国邮政在21世纪的腾飞,并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目标

邮政企业通过实物投递网络、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的综合优势开展电子商务管理,要为邮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赢得更大的发展,其目标应该是:

1.客户能够通过传统邮政营业窗口、电话和互联网接人电子邮政服务体系,获得相关服务;

2.增加新的业务处理系统,如混合邮件系统、邮购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代收付系统等,扩大邮政的市场占有率,增加邮政经济效益;

3.建立安全的支付网关,为客户实现网上安全交易提供安全保障;

4.提高邮政金融绿卡网的业务综合能力,发展邮政金融以适应开展电子商务的要求;

5.通过与传统业务与现有的应用系统的结合,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6.完善实物配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配送效益,保障邮政和社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

7.通过与现有的生产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连接,进一步加强邮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邮政系统内部的管理水平;

8.开展邮政网上商城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提高电子商务管理水平和邮政经营效益。

三、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务运作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国邮政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避免导致了的邮政业务量的下降,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中国邮政企业也进行了电子商务管理。

1.中国邮政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方式

(1)提供电子商务网络接入服务。中国邮政依托邮政综合计算机网,为其发展电子商务提供网络服务。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是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采用先进的邮政作业手段和业务处理模式,实现电子化支局与所在中心局、中心局与中心局、以及生产部门与相关各级管理部门的联网,形成全网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与共享,达到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讲求效益的目的。

(2)提供电子商务资金结算方式。目前资金结算是通过邮政储蓄汇兑这一重要方式实现,它是在全国1万多个储蓄网点实现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在中国邮政支付网关(http://money.183.com.cn)进一步实现网上支付。

(3)提供电子商务实物配送服务。实物配送是邮政的传统行业,有着直接面向数以亿计的用户投递网,是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能为中国邮政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更好的实物配送服务。

(4)建设邮政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如中国邮政(chinapost.gov.cn)、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cpsrb.com/intro/index.htm)、中国邮政电子商务网(183.com.cn/epost/index.jsp)等,提供各类业务/产品信息、服务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等。

(5)开展网上邮政业务。如网上银行、网上邮市、网上商城、网上邮局、电话购物、电子汇兑、电子认证、电子邮票、电子商函、电话银行、报刊订阅等。

2.电子邮政

中国邮政根据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邮政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电子邮政为切入点,提升传统邮政业务,推进邮政信息化,塑造新的服务品牌。电子邮政(e-poSt)泛指通过采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广大邮政客户提供的新型邮政服务,它是中国邮政崭新的服务品牌,体现中国邮政致力于改革创新,为广大邮政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思想理念,是现有邮政服务业务的延伸与扩展。

电子邮政是一个涵盖面很广、具有鲜明邮政特色的概念。从宏观上看,它是邮政电子信息业务的总称,是中国邮政新型品牌;从具体内容来看,电子邮政的核心是开展邮政电子商务,但它有别与目前市场上炒作的电子商务概念:它是基于市场的需求,从市场要求和中国特点出发建设的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电子商务;它既包含现实条件下初级的电子商务,也包含理想条件下完善的电子商务。“从初步到完善”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过程,电子邮政涵盖了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

电子邮政系统主要由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以及提供后台支持的绿卡网络和邮政综合网等组成,见图1。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方式进行网上购物、缴费。为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还有Ca认证中心。整个邮政电子商务系统集中处理各种服务网点、电子化终端、185呼叫中心、183网站等接人信息、调用处理各种邮政业务数据,将邮政业务信息、金融信息、社会公用信息、用户信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了分散的资源,把各种相互隔离的服务和管理在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基于三网的电子邮政总体结构

3.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涉及的业务范围

(1)网上商城:以电子化手段实现商品交易,如电子化的礼仪专送、报刊征订、邮资票品市场,书籍、音像、软件等商品销售业务以及为厂家代购代销、邮局连锁代销、投递到户等服务。

(2)网上集邮:以电子化手段,在网上向用户提供邮票信息查询、邮市行情、邮票导购、邮票拍卖、集邮论坛等业务。

(3)网上报刊:为客户提供网上报刊订阅/续订/咨询服务。客户可以要求业务员上门收费、到指定邮局交费或绿卡付费。

(4)邮政信息服务:以电子化手段实现信息服务,包括业务查询、邮政编码查询、业务咨询、企事业单位名址信息、用户信息服务等。

(5)电话购物:利用邮政185客户服务中心,办理用户的电话订货,送货上门。

(6)邮政电子银行:以电子化的手段实现银行的各种交易,如邮政电话银行、邮政网上银行、邮政代收代缴等业务;

(7)电子邮局:以电子化手段,向公众提供现有的和不断开发的邮政业务,如安全电子邮件、混合邮件、电子邮戳、电子邮票、电子账单、电子广告等。

(8)增值业务等其他业务:如为客户提供预定机票、火车票业务,以及为公众提供邮政iSp的各类服务功能,例如利用邮政综合网为中小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外购整体网络的服务等。

四、中国邮政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商贸形式,与传统的商贸形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对电子商务业务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邮政企业本身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使得它与其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管理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享有国家政策的指导

邮政企业作为政府部门的延伸,其特点之一在于“政”字,有着政府政策指令的指导背景,中国邮政在认真分析了市场形势和自身的优势之后,启动了中国邮政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电子邮政,并提出了建设电子邮政的指导思想。坚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24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坚持在国家邮政局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拓展新业务。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电子邮政工程健康发展并逐步取得了实用效果,目前示范工程正在向全国扩展。

2.与传统邮政业务结合发展电子商务

中国邮政是在传统邮政业务的基础上,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结合“三大网”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提出: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在继续保持邮递类、金融类和集邮类业务三足鼎立、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邮政业务,逐渐形成”四业并举”的业务格局。当前推进电子邮政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是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传统邮政业务发展,促进传统邮政业务的电子化,挖掘传统邮政业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享有“三大网”的优势是其他电子商务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知道,发展电子商务的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物流问题和支付问题,其中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恰恰是中国邮政的优势所在。

遍布全国的实物投递网络:实物运输和投递网络遍布全国城乡,运输工具涵盖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全国236个邮运中心局组织严密、运转灵活,构成了沟通城乡的实物运输网络。全国共有6万多个邮政局所,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投递服务网络。邮政实物投递网的参与,也将有希望打破一直困扰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瓶颈,帮助网站和上网购物的消费者完成电子商务中最关键的一环——安全快速的实物配送。

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中国邮政3300台atm自动取款机分布在各地邮局,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网已实现覆盖31个省(区、市)的800个县(市),实现了7200个网点的异地存取。邮政储蓄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也为改变传统支付方式、实现电子货币交易创造了条件。

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它支持在全国的邮政平台上采用先进的atm交换技术,可以实时提供数据、语音和图像信息的传输。其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205个地区城市,为邮政部门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交换网络

4.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发展电子商务

正是因为邮政企业拥有全国最大投递网络优势以及政策和声誉优势,使得越来越多有眼光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者将目光瞄向了中国邮政,走上了与邮政合作,相互取长补短的双赢之路.在国外,亚马逊网站65%的货物配送都是由美国邮政的优先邮递完成,双方都受益匪浅。邮政企业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打破了货物配送这一束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邮政企业也在合作中得到了好处,表现为邮运网运力的提高和业务量的增长上,还有就是这种合作为传统邮政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生存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电子商务时代讲求先入为主,尽早介入电子商务的运递市场,才能在未来占有更多的商机。

电子政务特点篇7

摘要:全世界规模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动,使患上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愈加遭到注重。针对于相干专家、学者的钻研进行综述,对于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钻研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中的不足的地方,旨在为进1步完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工作提供参考。

症结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综述;论文

一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情况

一.一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树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政务流动及官员行动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以及考查当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试验室都有必定的钻研成果,主要包含政府网站以及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钻研。目前国内有凸起钻研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动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钻研课题组、赛迪顾股分有限公司、北大经济钻研中心、北京时期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期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于机构方面的钻研以及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侧重介绍相干专家学者的钻研,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一.二国内论文专家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最近几年来,跟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依据电子政务本身的特色,基于不同视角,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法子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钻研,主要钻研情况如下:

一.二.一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1个触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而,对于其钻研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干者分析动身,能够对于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干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三六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此外,也有1些钻研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隐约综合评估法子肯定各指标的权重,鉴戒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树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于电子绩效评估进行钻研是1个较为立异的视角,有钻研者就应用改良的证据推理法子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本钱以及评估精度上寻觅平衡,分析如何依据评估结果来指点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钻研也是1个首要方面,有人就在这1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以及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干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树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我国三二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一.二.二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钻研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延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点,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干钻研针对于电子政务的特色,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1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当体现出“重在政务”以及“政务为民”的特色,至少应当包含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法子以及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知足下列两个方面的请求:1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以及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同享以及实时通讯,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换。2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于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规模内的工作流以及信息流都维持通畅以及互相有机联络。有钻研统计出1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了政府(包含其聘用专家)以外,还可以是第3方机构以及社会公家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重评估内容以及指标体系完全性与可操作性。

一.二.三关于论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的钻研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的钻研,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以及法子为指点,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隐约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隐约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刻钻研,结合实际提出了1种基于3级隐约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隐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建设产出、利用效果以及投资绩效3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本钱效益分析等法子对于施行电子政务带来的货泉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于1些难以货泉化指标,1方面可以采取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外一方面可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动身,从系统本钱、系统效益以及系统质量3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依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色,采取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于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类评价法子的准确性以及公道性。

电子政务特点篇8

一、中国电子政务实践现状分析

电子政务具有与政务体制的紧耦合性,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相关性。当前横向职能制、纵向层级制的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现实的行政生态环境,不同政治制度下,政府体制存在巨大差异,公共部门的定位、构成、职责、行为模式和政务活动等也大相径庭,政务信息化的目标、路径、方法、过程具有显着相异性,导致国外经验与国内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现成经验不适于直接借鉴。此外,政府投资是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动力。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主体是由财政供养的各级政务部门,因而其信息化建设及运维所需资金与其他基建项目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并无区别,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筹措安排。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3)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分类是科学的起始,然而电子政务学科边界模糊。顶层规划和工程实施“两张皮”,政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个融合技术、管理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电子政务工作者分别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阻碍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关注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发展模式、推进机制等上层构造,对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变革潜力重视不足或者视而不见;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则重点关注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只考虑在已有体制上引入电子手段,其结果只会是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过程中不是“重”什么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电子政务特有的理论框架有效融合“电子”和“政务”,电子政务研究中两者都很轻。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5.缺乏学者群。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缺乏共同的研究视角,难以形成研究共同体。相关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专注度和深入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公共管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立足于原有学科,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群体,而各级政府信息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信息化工作。缺乏既有行政背景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又致力于电子政务科学研究的部级电子政务学术团体,难以形成学术规模效应。

6.学术地位有待提升。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作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尚未出现,电子政务研究对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不足。此外,2014年前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的电子政务研究课题仅48项,并且从年度立项数量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反映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偏低。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电子政务研究论题是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适应新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探索电子政务研究新领域、丰富电子政务理论、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论题可由电子政务的学科界定等科学问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应用问题和环境制度因素等生态问题三方面构成,当前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4.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如何构造建立一种妥善地考虑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利益的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项目为中心的推进机制导致建设缺乏全局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特定主体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出发,基于职能和使命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症结,达成应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资源、路径及实施步骤等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构想和安排。在战略层次,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使命、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在政务层次,要以政府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中心,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相适应变革。在技术层次,则应对支撑政府业务流程的信息资源、关键技术、管理机制等进行设计,确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架构。加强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须从政府改革、社会趋势、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法律法规、信息管理、政府角色、目标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方面来研究推动跨部门、跨地方的协同和互操作。 5.电子政务安全的权衡研究。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关键问题,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建设过程中需防止“强化安全、弱化发展”的过度安全保护倾向,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能力,因而核心信息装备的非国产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决定的。信息安全是不断升级的矛与盾的攻防战,信息安全是相对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现状下,脱离技术现实条件的盲目推行“国产化”将进一步加重“安全保障能力代差”,从而造成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应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电子政务安全既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更要立足当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差距。电子政务安全权衡研究要回答如何着眼于现有条件和需求设定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电子政务特点篇9

关键词政务创新行政流程再造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www.133229.Com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务活动。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涉密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电子政务特点篇10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相比较

(1)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例如工商登记、)大多数是唯一的,没有竞争者,或者被法律、法规限制为“独家经营”的,公众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如果公众选择了政府这种在线服务的方式,就只能在电子政务网站上完成所需的服务。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是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最大的区别,如果顾客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以在其他相似的网站上获得这种服务。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服务回收(servicerecovery)来为公众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2)服务对象的异质性。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政务是给任何人、适合社会群体提供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顾客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不同行业、地区、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的现象。在中国行政区域非常广阔,人口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中国在不同城市之间(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城市之间(如北京、上海、深圳与西部北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的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3)服务标准的公正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无法在短时间为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结果,但只要公众认为他接受的服务是公正的,结果是公开的,他仍会觉得满意。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标准要确定、一致。政府通过统一平台或跨平台结构提供服务,数字的一体化要求系统的各项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目前中国最需要建立的规范与标准主要有:应用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信息、政府信息与公共信息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电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公网域名的规范化标准化等。此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保证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结果和质量的一致性。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传统政务公众服务相比

1.适用性。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使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政府服务。随时是指电子化公共服务打破时间的限制,没有休息日和假日,将政府部门的办公服务模式转化为7×24(7个工作日×24小时)。而传统公共服务则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限制。“服务不打烊”可以说是电子化服务最具优势的质量特性;随地是指公众不管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点击鼠标、键盘登录政府网站,就可获得相应的服务。

2.集成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有很强的集成性,它把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让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以有效地节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集成性地电子政务要求政府不同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进一步理清关系,建立快捷、顺畅的处理流程,让公众获得高效、全面的政府服务。

3.个性化。在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下,政府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服务只能是粗放性的,不可能按照公众个人的服务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政府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公众在电子政务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可以在多种服务项目和服务通道中自由选择。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基本内涵与理念

(一)顾客满意的含义

自1965年Cardozo[10]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2)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产品或服务表现的期望作一比较的认知过程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二)顾客容忍理论

顾客容忍理论(Zot)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在1991年就发现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种是理想的服务(desiredservice),定义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第二种是适当的服务(adequateservice)[11]。从此可以看出,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为一个区域。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内涵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4.满意形成过程:公众满意的形成经历了输入、服务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

公众的事前预期(即顾客容忍区)有两种水平的期望,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超出理想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低于适当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满意、不满意和愉悦。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就是将公众满意引入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测评中,通过测评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美国从2001年[12]开始将美国满意指数(aCSi)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

(一)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解决财政赤字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高效、回应和高质量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发起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总体签署了《设立顾客服务标准》的第12862号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新公共管理运动”顾客至上理念的确定和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促使美国满意指数(aCSi)应用到美国公共部门,并建立了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3]。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时,本文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自服务技术。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14]是由理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指出顾客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都能影响顾客的行为,而顾客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分析电子政务顾客满意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因素。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简称tam)是FredD.Davis[15]于1986年首次提出,包含具体的理论框架(frame)及测量方法(scale),用以解释并使用者对新系统(或新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等人把影响使用对系统接受程度的因素归纳为感知上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U)和感知上易操作(perceivedeaseofuse/eoU)二大层面。如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易用性和效用,无法弥补在网上交易存在非人员接触,需要学习等所带来的损失,那么顾客就会转向传统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的效用和易用性是顾客是否满意门户网站e-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自服务技术(SelfServicetechnology,简称SSt)[16]也称作基于技术的自服务。自服务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没有人员的接触,顾客通过技术支持可以获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客户与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易更有效、更节约时间。实际上,网络是自服务技术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他们查询想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网络上在线执行业务。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结合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建立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以公众满意为中心将公众满意的前因后果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链条,共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感知使用能力、公众满意、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共13个变量。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相比,有以下特点:(1)企业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测量的是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较少设计公共产品和服务,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包括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这五个方面,因此感知质量从这五个层面来反映:(2)在前因变量中减少了感知价值。感知价值一般是指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所有利益的总和与顾客为此所付出价格的比值。因为政府通过其门户网站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在这个层面上顾客没有付出价格,因此无法体现感知价值。(3)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质,公众是否忠诚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所以原模型中的顾客忠诚由公众信任所代替了。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相比,有以下特征:考虑到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的是一种电子服务(electronicservice),公众客在享用电子服务时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故根据tpB、tam和SSt在前因变量中增加了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和感知使用能力三个潜在变量。(1)感知易使用(perceivedeaseofUse)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易于操作交易流程,可以实现一步到位的服务。(2)感知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指电子政务顾客在使用门户网站时感知是否获得了准确、最新、全面、适合自身偏好的信息服务。(3)感知使用能力(perceivedBehaviorControl)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感知外界是否具备了使用门户网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本组织(或本人)是否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来自行使用门户网站。

四、结论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理念能够强化政府部门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思想。本文建立的公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可以用于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的横向比较,并且可以明确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程度,了解薄弱环节,让政府部门以后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worldmarketsResearchCenter,BrownUniversity.Globale-GovernmentSurvey[R].worldmarketsanal-.

[2]tnS公司站点:.

[3]Divisionforpublic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Fun,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R].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