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9:06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1

二、总体思路:按照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多方投入、共管结合、深化拓展、不断创新的总体思路,以城乡“互动、互助、互惠”的方式,从共建思想文化阵地入手,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文章来源于.,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共建内容:

(一)思想道德共育

通过共育思想道德,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针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通过普及科技知识,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干部、群众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文明新风共倡

通过共倡文明新风,进一步开展“六提倡、六反对”,引导农民和干部职工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遏止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加快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取缔求卦问卜,红百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在农村和文章来源于.机关、行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文化活动共抓

第一,通过共抓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宣传栏板、村民文明学校等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城乡双方定期共同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城市居民和乡村村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农闲时期、乡村集市、组织开展民间游艺、文艺演出、民间艺术表演、各种比赛等活动。

第二,不断挖掘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城乡民间工艺项目和节目。如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高跷、旱船等项目,到城市社区和乡村上演。

第三,根据城市居民的就业需求,农民的致富需求,农民的文化需求,在群众中开展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技术,不断满足群众致富、娱乐的需要。

(四)社会治安共管

通过共管社会治安,进一步在机关、行业和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民的守法观念。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禁止“黄赌毒”,打击地痞、村霸等流氓势力。加强民事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预防和减少发生,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五)环境卫生共治

通过共治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协助落实村建规划,修建乡村道路,治理“脏、乱、差”现象,开展计划生育、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等各项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开展鲜花道德工程。在城乡以建设花园城区、花园村镇、花园院落为目标,结合城区和村镇实际情况,特别对主要道路、主要路段、广场、景区(景点)地段进行整治。逐步做到重要路段“天天有花”、主要道路“季季有花”、一般道路“四季常青”的街景或村景。

二是加大环境卫生治理力度。按照城乡整体规划,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深入开展“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的创建活动。加大道路、河道、生活小区、公共单位的截污纳管工作,杜绝主要道路、大街干道的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不卫生、不文明现象。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包村、包社区、包街道、包院落为主要内容的“四包一网络”环卫管理制度。推行"巡逻制"、"保洁制"、"门前三包"制,为群众营造清洁、文明、整齐的居住环境。

(六)党建工作共做。

通过共做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和管理,使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机关、行业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七)医疗体系共建

我国医疗卫生的供给机制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而且政策明显倾向于城市,大多数农民无任何医疗保障。*年中央开始试点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从原来的20元提高到40元。我省也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我区区划调整的实际情况,要积极争取,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体现医疗卫生服务的普遍性和公平性,有利于切实解决我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八)教育资源共享

我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我们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作为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九)经济发展共促

经济的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城乡和谐共建工程,加强信息交流,区直部门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乡村确定发展思路,提供信息、教育、科技、资金、物资等方面服务。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拓宽致富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全面小康。达到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道路。

四、共建方法:

(一)进行“社区+村庄”一对一的结对共建。

首先,在政治上,以加强城乡基层党政领导交流为主导。

把禹王台区两个乡的村庄和市里社区根据自愿、互利原则,进行“村庄+社区”一对一的结对共建活动。其中首要的工作是社区和村两委的工作交流和帮助活动。提高双方基层单位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在经济上,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

各社区从本单位与共建村的实际出发,把社区优势与共建村的特点相结合,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共建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以生态村为发展基础、文明村为发展动力、小康村为发展目标,深入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共建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共建村共商创建事宜,规划发展蓝图,确定了以创建文明村为动力,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关键,以发展养殖业和建设沼气池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群策群力抓好“三村”建设试点工作。

再次,在文化上,以丰富城乡精神文明为动力。

参与城乡共建活动的社区要积极开展“五送五进”创建活动:一是送政策法律进农家。通过举办培训班、“三下乡”等活动,积极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农民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民主意识。二是送先进文化进农家。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开展“三下乡”、“文化广场”、“文艺联欢会”、“运动会”等活动,使群众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学习文化,增长知识。三是送帮扶措施进农家。针对农村困难户存在的缺资金、少技术、短劳力的实际情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提供技术,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四是送优美环境进农家。要集中力量开展“三清三改三化”(清理垃圾、路障、柴粪,改水改厕改路,力争做到清理经常化、管理规范化和环境洁净化),逐步消除“脏、乱、差、臭”问题,改变环境面貌。五是送美德信念进农家。利用各种方式和有效途径,对农民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

(二)开展“部门+领域、部门+村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共建活动。

区委、区政府牵头,协调交通局、教育局、卫生局、文明办、综治办、环保局、爱卫办、武装部、妇联、团委、林业局等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担负起指导、监督、检查、服务的职责。

“部门+领域”就是指区部门要根据禹王台区城乡和谐共建工程的总体部署,完成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任务。例:交通局要完成“村村通”工程,教育局要推行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卫生局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部门+村庄”共建单位围绕共建村道路设施、校园环境、扶贫帮困、绿化美化、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达到“五化四进三无二改一发展”的标准,“五化”是:村路面硬化、边沟固化、植树绿化、栽花美化、农户院墙规范化;“四进”是:文化设施、科技知识、道德规范、法律常识进村;“三无”是:村内无乱堆放,无违章建筑,无占道经商;“一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三)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城乡共建论坛。

在结对的时候注意抓典型、树样板,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法,定期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经验交流会、现场办公会,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定期开办“禹王台城乡共建论坛”,总结成功经验,力争为开封市的城乡共建工作总结出一套可以推广的模式。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2

(一)明确和细化教育目标

明确和细化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过程运行准备的首要步骤与关键环节,是开端与起始点。教育目标作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组成要素之一,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主要解决教育的目的即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确立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途径,选择适合的教育者,保障教育活动的有的放矢。目标的不确定或制定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教育方案的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活动的失败。目标的确立,不能随心所欲,是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为依据,综合考量其他因素。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细化教育目标,这样有利于教育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防止教育活动的盲目性和任意性。教育目标不但要确立宏观目标,而且还要确立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等微观目标,不但要确立长期目标,而且还要确立近期目标,不但要确立总目标,而且还要确立阶段性目标。

(二)制订教育方案

教育方案即教育设计是指教育者依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遵守相关教育教学规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过程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制订教育方案是教育活动准备的关键,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运行的直接依据,决定着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教育效果的显著与否。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展缓慢,凌乱,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系统合理的教育方案。一般而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内容的选定、方法的选择和途径的确立等教育活动形式的设计等,其实质是通过设计与规划,将教育者与教育过程其他要素有效衔接起来,优化教育过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的制订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构想轮廓。在教育方案设计过程,针对教育目标,教育者要进行宏观谋划,从问题出发,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什么时候做,在那做到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总体方案,确立总方向和总体思路。其次,设计细节。教育方案的轮廓形成之后,教育者要从微观出发,对方案涉及的宏观问题进行细化,确立方案的具体细节,并精心设计,实现教育方案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最后,优化教育方案。针对多种教育方案,教育者要采取价值原则,总体最优原则和最优损益平均值等原则,对所有方案进行逐一考察与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对该方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三)优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他们教育活动也就丧失了意义,因此优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运行的必要准备工作。首先,加强对教育主体的遴选和培训工作。按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构成的基本要求,从留学生教师和思政教师队伍中选择能力强,思想过硬,道德高尚,热爱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组成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根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保证教师能够了解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巧,科学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其次,深入了解教育客体。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系统地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国籍、年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和等基本信息,同时还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出现的各种困惑与迷茫,产生的各种矛盾以及一些道德问题。只有全面掌握来华留学生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效果。最后,密切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之间必然要建立某种关系,这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张耀灿,2007)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教育取得实效。影响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因素多种多样,民族的、习俗的、语言的和性格的灯等,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善于来华留学生沟通,摒弃各种偏见和习惯势力的束缚,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来华留学生的联系,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来华留学生消除各种抵制想法,自觉自愿参加教育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教育者依据教育方案,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运行的核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来华留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决定教育效果的好与坏。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活动,“从总体上说,这一环节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思想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张耀灿,2007)完成这一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教育理念

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积极传播教育思想,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环节,缺少这一环节教育活动将无法开展,教育将是空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认知是最基本的因素,一般而言,认知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开端,影响着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制约着道德品质。现实生活中,一些来华留学生经常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问题,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因此,加强思想道德认知、明辨是非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环节。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认知,需要灌输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教育者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全面向来华留学生传播思想道德知识,提出明辨是非曲直的标准,使来华留学生认知到相关的道德要求。此外,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通过参观、访问、个别座谈等形式间接传播思想道德知识,使留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思想道德知识。

(二)加强情感引导

强化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情感过程是认知过程的深化,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情感过程,情感过程将来华留学生对思想道德认知进一步升华,通过各种表情展现出来,反映了前一阶段的认知,并制约着进一步认知活动。同时,情感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行动,展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相反,会阻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行动,出现不良的行为。因此,加强情感引导,强化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必要环节。首先,教育者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优化教育环境,系统介绍思想道德教育对来华留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来华留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各种抵触情绪。其次,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参观访问等教育活动,陶冶留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景,使来华留学生在一般感受阶段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最后,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教育者还要适时激化来华留学生情感,通过以情育情、以景喻情,使来华留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激情和热情等强烈情感体验,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

(三)强化意志品质培养

锻炼来华留学生的道德意志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作为重要的心理过程,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升华,使外在感受转化为内心的体验,并且上升为信念,决定着人的行动能否付诸实践,以及实施过程的状况。因此,强化意志品质培养,锻炼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施的关键环节,意义重大,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来华留学生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有意识的进行意志磨练,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非思想道德动机,把思想道德动机转化为行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培养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的自觉性,能够对思想道德的目的和动机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依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觉的开展思想道德活动,既不盲目附和,又不鲁莽行事。其二,培养来华留学生意志的果断性,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分析与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既不草率和愚勇,也不优柔寡断和胆怯。其三,培养来华留学生意志的自制性,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自己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不动摇。其四,培养来华留学生意志的坚韧性,以充沛的精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既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始终不动摇,不刚愎自用,不执拗,也不见异思迁,更不半途而废。

(四)倡导思想道德践行

推动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思想道德践行是在教育者引导下,来华留学生自觉地将思想道德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付诸于行动,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思想道德践行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目的也是宗旨,无论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还是意志教育都是为了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践行,真正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必须大力倡导思想道德践行,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养成。首先,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推动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践行。其次,注重科学性与实效性,将各种践行活动有机结合,既要形式多样,又要合理有序,防止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最后,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小事、身边事、简单事做起,逐渐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

三、教育活动的效果强化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3

【关键词】初中教育;思想品德;案例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他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以及世界观念的重要时期,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模式仍然处于懵懂的状态,并且在自我行为的控制上也表现得比较欠缺,如果稍不留神就很有可能朝向不正确的方向而越走越远。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展开正面的引导与积极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且正确的发展道路。基于此,选择一种初中生比较容易接受且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是笔者乃至所有思想品德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思想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但是却也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记住”,并没有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学生在接触真实案例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将课程知识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中。

(二)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变得更加频繁,一方面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在日后迈入社会时可以表现得更加优秀。而案例教学法就如同是联结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一般,让学生可以透过各种类型的真实事件来透彻解读社会现象,为他们日后的发展与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有趣案例

教育者在选择案例时要对案例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筛选和研究,不仅要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要保证案例内容所具备的时代特色,尽可能选用当下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来作为教学事例。此外,在针对案例内容展开深度剖析时,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来将那些比较晦涩难懂的深奥道理诠释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案例内容的认识。

(二)选择可信度高的真实案例

选择案例的另外一个参考标准即为符合思想道德课程中的教学知识,教育者要确保在课堂中所引用的案例能够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之间产生密切的关联,从而帮助他们更加透彻的理解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此外,教育者还要确保所举的案例内容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百分百的信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选择带有内涵的典型案例

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育者要保证自己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拥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十分明显地找到案例中的比对点,从而更加顺利的将教学案例中所阐述的道德与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在深入剖析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日常行为的思索与审视。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明确目标,精选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选入科学有效的案例内容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标准,教育者应当做到的是保证案例信息是完全的来源于社会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深入的调查走访过程中来找到一些内容生动且真实具体的资料信息。

2.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引入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案例可供教育者来选择引用,这是一种最为直接且高效的案例教学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案例。在日常的生活中来搜集案例信息也是很多教育者都比较常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心思来细心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并且通过读报纸杂志、浏览网络资源、收看电视节目等方式来积累大量的信息资料。

4.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获取案例资源。在信息时代中,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行业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教育者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来经常性的浏览一些新闻网站,并且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取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案例信息,在大大提高案例收集效率的同时,让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

5.分组学习,自学案例。分组学习是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教育者要为学生创建出一个更加宽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学习程度来自主选择学习重点,在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诉与聆听,逐渐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教学评价,升华案例。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之上,教育者还要以班级为单位来展开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首先,教育者应当让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讨论结果,而其他小组成员则需要在仔细聆听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说出对上个学习小组所持观念的看法和解读;其次,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育者所要完成的任务即为对学生展开正确的观念引导,让他们明确认识到哪些观念是正确的、哪些观念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和错误;最后,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教育者要针对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长时间的保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4

近年来,艳照门案、满文军涉毒案、臧天朔聚众斗殴案、侯耀华代言虚假广告案、魏晨国丧日相片门案、陈少华涉毒案、高明骏涉毒案、李鹤彪打记者被拘及其师郭德纲不当言论案、高晓松醉驾案、苏越诈骗案等案的相继发生,不断地撩起了人们内心对艺术从业者的隐隐之忧。作为一种折射,人们又不断地萌发出对艺术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种种担忧。事实上,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诸多表现也已经受到了社会这样或那样的埋怨甚至是批评。在2010年4月发生的北京“天上人间案”中,警方发现从事有偿陪侍服务的人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不少有研究生学历的背景,她们分别来自一些比较有名的艺术类院校。另有药家鑫案、叛逆的艺术少女模特案,也都语出惊人。这些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品德态度、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问题以及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努力和效果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十分必要而又紧迫,其教学效果不太令人满意的学校成因有三:首先,忽视了音乐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教学缺乏针对性。音乐考生与普通文科考生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特征和差异,到了大学思政课的教学中被一笔勾销,表现为:一是不分文科、理科,还是音乐学生,全国都是大一统的教材,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要求统一,不分对象,没有难易度的差别;二是思政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忽视了音乐学生与文科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差异、忽视了音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征,千人一教、千教一律,不从实际出发,不因材施教,教学缺乏针对性。其次,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片面学科化理论化等倾向的误导。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强调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更加趋近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从而淡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也变成了职业训练场。有人评价说:“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1]“现实教育中……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2]另外,大学课程片面学科化、理论化的倾向也令人十分担忧。过分强调课程的学科性、过分强调理论研究并将之全部塞进大学生的教材之中。宏观层次的学科设置与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少量人进行的高深理论研究与大量学生进行的一般性的理论学者之间没有了区别。有人指出,“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科化偏向,弱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3]《北京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报告分析(下)》指出,高校“两课”及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过于理论化造成大学生行为与认知脱节”[4]。再次,处于弱势的教学地位、学生不太正确的学习态度及教师“只能如此”的教学心态三者同在。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非专业音乐院校下设的二级音乐院系,还是民办音乐院校,音乐学科和专业都处于强势地位,而思政课及其他通识课程往往都处于较弱势的地位。这一情况的出现,从成因上看有客观的需要,也有主观上的疏忽及思政部自身努力不够等因素。从学生来看,音乐院校中不太重视思政课学习的学生更多。在这种状态下,思政课教师常常很容易自卑,很容易产生“只能如此”的教学心态。艺德教育是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点和相互促进的着力点。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表现为:第一,根本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白朗宁说,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罗斯金说,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柯尼利亚说,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福楼拜说,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这些精辟的论述,都充分说明了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都是教育,都要育人,都要把人育好。第二,教学素材的共享性。音乐教育的很多素材都可以用做思政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的史话、民族精神的情怀、理想信念的讴歌、坚忍不拔的追求、笑对逆境的气概等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也可以用做音乐教育的载体,也都承载着爱国爱民、民族热爱、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音乐教育所需要的思想和内容。第三,知识能力的互补性。音乐教育本身,乃至音乐表演和创作,都需要学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新力。而政治、道德、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拓展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音乐教育本身难以或无法完成的,而思政课恰恰非常有利于学生这些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独特的直观性、感染力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不会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作品的产生;没有良好的音乐素质,也难以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如此寓教于乐、感人动人。另外,音乐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这种共通性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音乐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虽然有待提高,但他们因为受对音乐艺术纯洁性追求的影响,因而在思想上就表现得较为单纯并进而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从正面加以引导;因为受他们自身的人文知识储备有限但同时又有增加人文知识储备而完善自我愿望的影响,因而他们对人文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的思政课教师也很容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为受音乐艺术需要有较强的表演欲的影响,因而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他们也就乐于表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受音乐艺术本身的开放性的影响,因而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就表现得乐于和易于与人沟通;因为受音乐艺术本身愉悦性、欣赏性的影响,因而他们在性格上就表现得活泼开朗;因为长期受到视觉、听觉等直观音乐艺术教育方式的影响,因而他们在思维特征上就表现出良好的形象思维而十分有利于视频直观教学,如此等等。如果充分发挥音乐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么音乐院校的学生反而比非音乐院校的学生好引导得多。#p#分页标题#e#音乐院校思政课艺德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挖掘利用具有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共通性的教育材料,增加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知识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除了上述已提及的具有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共通性的教育材料外,具有这种共通性的教育材料还有很多,需要挖掘。同时,还可以利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在音乐作品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分析、价值取向分析、哲理分析、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时代特征分析与当年青年主流价值观关系分析等方面展开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音乐专业教学及活动之中,拓展思政教育的育人空间和途径。无论是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育活动,都可以渗透到音乐专业教学及活动之中,如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艺术实践中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团委合作,在学生的三下乡活动中设置思政课的调查课题;与学生处、团委合作,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设置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教育项目;与学生处、各教学院系合作,在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中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与宣传部合作,充分利用校园各类媒体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宣传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对学生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学术讲座,等等。开展艺德案例教学,让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受教育。音乐院校的案例教学一定要突出音乐性,即与音乐学习有关,否则,案例不对口,学生就不愿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长成才的奋斗经历,学农的学生很喜欢,学音乐的学生却不一定感兴趣。案例教学可以从视频音像和文字材料两个方面展开。近年来,我们录制和自制了《新闻1+1:不能娱乐至死》、《臧天朔聚众斗殴案终审判六年》、《歌坛再出吸毒丑闻陈少华家中吸食冰毒被拘》、《虚假广告拷问明星社会责任》、《假唱第一案尘埃落定假唱女歌手罚款五万》、《李鹤彪打记者被拘及其师郭德纲》、《艳照门给艺人敲响自律警钟》、《北京天上人间案》、《中国演艺名人道德修养榜宋祖英居首》等视频音像和文字教学材料100余条,让学生在鲜活的案例中受到了教育。开展艺德名人名言教学,提升学生人生修养的层次和品味。音乐艺德名人名言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如运用柯尼利亚的“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的名言教育学生培养自我诚实的品质等。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具有权威性高、学生易于接受、说理简洁明了、易记易说等优点。对于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充分利用音乐艺德名人名言进行教学,既能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正确认识和处理艺与德的辩证关系,又能弥补他们人文社科知识储备的相对不足,从而提高和增强音乐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共搜集、编制了200余条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并用于教学之中,同时还引导学生自编音乐艺德名人名言学习笔记近1000份,提升了学生人生修养的层次和品味。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教学,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素质。音乐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以与音乐专业对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法律法规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近年来,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国务院关于修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决定》、《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音乐创作和表演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有关音乐创作和表演部分)、《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关于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新剧(节)目实行审查、备案制度的通知》等音乐职业道德规定和职业法律法规用于教学,系统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法规素质。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人文素质相对偏低既影响音乐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深入学习、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程度以及身心和谐程度的更进一步的提高,又影响他们学习音乐专业时所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在很好的完成思政课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人文知识储备较足的优势,开设人文知识面和人文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既延伸思政课必修课的教学,又拓展音乐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和人文素质。近年来,我们论证、开设了“中国古代哲学名流智慧简介”、“西方哲学名流智慧简介”、“中国历史文化简述”、“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概论”、“非歌唱语言实训”等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400余篇,收集编辑了“我在亚运中成长”学生征文200余篇。通过这些改革,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概述以上,音乐院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然;而抓住艺德教育这个结合点和着力点则是音乐院校从实际出发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初中教育;思想品德;道德教育;问题与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不足,随后分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加合理,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实践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可塑性非常之强,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有重点的开展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仅对当前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帮助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成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学内容上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四大类,道德教育则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立德树人”教学观念的直接体现。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落后,授课模式过于单一

初中思想品德与其他基础类科目相比,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社会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体现。但是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固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手段、授课模式难以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和转变。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片面的进行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灌输,要求学生背诵大量定义、概念,致使思想品德教育课气氛沉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理论教育,缺乏课堂自主性和能动性。久而久之,很多学习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故事,通过这种“举例论证”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道德教育内容,使道德教育内容不会显得空洞;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忽略案例讲解,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趣味性降低,导致道德教育质量不高。

2.考核方式不尽合理,缺乏教学实践活动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实施,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初中校园内,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没有彻底根除。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家长,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都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作为初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中发现,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无论是安排教学计划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考试大纲来开展,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也只能停留于纸面上,与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从学生角度来说,在教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的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无论是学生个人的道德水平,还是心理素质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真正目标

教师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于道德教育的开展|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有了新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当实现与时俱进的转变,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一,深挖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完善、执行到位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尤其是在教材内容革新之后,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保证学生学习能够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制定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基本原则,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故事、案例,增加学生道德教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明确改革标准,树立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和实际的教学需要,制定短、中、长三期目标,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能够有层次、有梯度的进行。短期目标可以是对下节课或本章节的教学安排,中期目标可以是本学期道德教育所要取得的成果,长期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整个初中阶段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等。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道德教育目标,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首先,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准备丰富的教学案例。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体现。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接触,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考虑生活中家长、自己在生气时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自我控制的。然后教师利用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案例,采取正反案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情绪控制方式,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其次,充分借助于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初中生对网络、多媒体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教学效率。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动画、视频或图片,使原本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大屏幕上,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又可以从多媒体上下载海量的教学资源,或是与其他思想品德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与讨论,从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还应当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教师要协调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提供动力支持。

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应试能力教育,而轻道德情感教育、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教育的现状,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进步培养出高素质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2-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反思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德育仍以灌输式为主,常常流于教师的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学生毫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把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要求。在德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突破理论的抽象性的一个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与德育实效性的概述

1.案例教育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德育实效性。所谓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

二、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优势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用案例教学法紧密地将学生与社会现象联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所掌握知识原理、规则,直接运用与现实的案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时案例分析针对某一个主要问题或现象,但它还涉及到解决该主要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见,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不仅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

2.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德育课课堂教学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那些确定的原理、规则,而在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理论的运用方法,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

3.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德育差距。现阶段德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德育要求与现有学生德育水平的差距,差距大小还因学生的自身的素质不同而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时,发觉和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引发学生反思并逐步减少差距。

三、如何用案例教学法搞高德育实效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堂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准备。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课前必须大量搜集材料,制定一个有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我认为案例的准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近性:心理学认为同龄的兴趣爱好更有接近性,所以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案例,容易引起共鸣并引导他们试着去解决。

(2)多样性:案例展现形式多样性。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简单“讲故事”式的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的要有多样性,如声频、视频、图片、动漫等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3)教育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产生教育影响和作用。案例来源于社会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达到几个教育功能:一、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三、富于学生社会角色。

2.案例的实施。一个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而案例的实施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实施案例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1)善于引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最大特征就是让学生自主化,就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2)交流研讨。交流研讨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通过分组等形式让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每个人在共同经历中的反应从来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让学生在一起把各自的看法谈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其他人的思想,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3)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作为升华部分,教师的点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个环节要注重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的意义,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他们所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能几句话就能完全改变,另一方面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通过归纳总结寄语希望。

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应试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造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方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去领悟和体验,最终将德育的要求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7

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内容

(一)爱岗敬业。这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因为档案管理不会为本人带来名和利,连官方荣誉都很少,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份寡淡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自律自立,调整好心态,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无名英雄。(二)服务为先。档案的整理、管理和利用,最终的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的意识非常重要,一定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三)学习不止。社会在发展,数据在海量增加,档案内容更是繁冗复杂,会涉及各行各业、各个方面,而且档案管理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要全面学习,提高自我素养。(四)安全为重。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使命,必须得到确保,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否则一旦疏忽损失不可估量。(五)团结协作。档案管理内容多,问题多,分工也多,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交叉,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要具备合作精神。

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降低档案的社会利用率,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也是一大阻碍,往深处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利。这些问题包括档案管理人员对职业道德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不足导致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重视不足导致我国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缺乏应有的法律规范和强制的行业规范,没有制度的约束也就缺乏了应有的监督。因此,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建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根基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建设是对人的道德建设,归根结底需要对人的思想进行建设,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档案管理职业道德建设的根基。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我国、我党的主导思想保持一致。(二)规范建设:加强法律法规保障。职业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并为其提供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制度的保障,目的既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也对那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处罚,以儆效尤。尤其是许多档案涉及国家机密,安全性非常重要,因此将其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非常重要。首先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已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再有针对不详的、缺失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细则予以补充。(三)机制建设: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势在必行。对档案管理人员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完善全日制高校的档案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开设或者增强开设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在职教育,不仅要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是对其职业道德实施的一种鞭策和监督。再有要加强自我教育,俗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档案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检讨,时刻督促自己学习和进步。(四)监督建设:加强监督与正面宣传机制建设。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仅仅靠自觉远远不够,还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从内部与外部共同努力,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约束,可从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正面宣传三个方面入手。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设,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单位内的考核,明确考核制度,对评分标准进行量身定制。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建设,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对档案人员职业道德的考核、考察与监督执行情况,另外要接受群众监督,倾听来自群众的声音,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调整。还要加强宣传,包括积极培训以及正面积极意义的宣传。

作者:亓凡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9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正逐步摒弃原来呆板说教的形式,以促进道德认同,形成主流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目标,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道德教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彰显着自己的独特的魅力: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激烈的小组讨论、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等,让学生的思想在一次次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也在过程中自然生成。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体验的情感在转变为社会实际行为时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出现这些题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没有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规范,没有唤醒他们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知,没有促成道德行为的转化。

【案例描述】

案例1:

这是最近听的一节公开课,执教老师在执教《法律保护公的权利》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老师看你们的精神状态不错,相信同学们一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对不对?

生:对!(齐答)

师:那老师想知道,在春节期间你们都干什么了?

生1: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生2:帮助父母干家务

生3: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给长辈拜年

……

师:同学们表现都不错,你们再想一想,这期间你或自己的家人都享受了哪些权利,又履行了什么义务?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给父母拜年是我们的权利,父母给我们压岁钱是父母的义务。

全场大笑,执教老师也笑了。直接转入了下一个话题。

案例2:

一中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一直是优秀的,曾在道德辩论赛上获得过最佳辩手。但在一次商场购物时,收银员因疏忽给他多找了钱,该生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案例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冲突时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案例1中老师的导入从形式上看无可挑剔,春节刚过,以此导入,顺理成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细细品来,却存在一个很大的欠缺,就是对课堂上的新生资源没有及时的捕捉和利用,没有及时对学生道德认识上的偏差给予纠正。当学生回答父母给压岁钱是父母的义务时,老师一笑而过,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认识上,很明显学生走入了误区。

案例2明显地告诉我们学校中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生活中未必是优等生,他们的知行严重失衡。为什么他们在是非观念如此明确的情况下,生活中却不遵守道德,言行不一呢?这无疑暴露了我们教育的缺失: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践行,没有创设必要的行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行动。可以说上述两个案例给了我们教育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思品教学?我们的思品教学还存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策探究】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知行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模式还未等你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实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并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需要教师明确宣布“这是道德教育内容。”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

比如:一位老师在讲《融入新集体》时,没有大讲特讲集体的重要性,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一段故事:在南美洲大草原上的一个秋日,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蹿的烈焰形成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熊熊的烈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圈越来越小,它们除了葬身火海,似乎无路可逃。但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冲出火海滚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

此时,教师再说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集体主义思想已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也必将茁壮成长。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富有意义的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及外,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最终实现知行的统一。

2.充分利用好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德育材料,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时事政治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活教材。由于时事政治材料新鲜、具体、真实,若能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基本理论相结合,以此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比如:针对汶川“5.12大地震“中全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2010感动中国人物中郭明义无私奉献等,运用这些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在道德冲突中找准德育方向

在今天这个道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得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多,有传统的道德要求,也有现代的道德操守;有中国的价值思想,也有外国的道德思潮;有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念要求的道德精华,也有背道而驰的道德糟粕。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念,再像过去那样用命令的方式进行教育显然是无效的。怎么办?干脆把所有的观点都拿来,让学生在比较中辨别,在争论中趋同,在冲突碰撞中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主流价值观念。

4.让学生在体验中构建道德规范

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体验、实践、反思,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自主体验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角色扮演、有事情可干,又能在积极的情感参与中体悟道理、认识社会、增强感知。

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财会专业教学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在财会教学中的必要性

计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目前一部分财会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意识,为了谋取私利不惜为企业做假帐,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钻法律的空子。这就导致许多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混乱,财会信息被严重扭曲。究其原因是由于过去我国的财会专业教学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财会专业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德才兼备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财会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财会行业需要掌管大量的金钱流动,德育教育对于会计人员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的作用愈发明显,他们不仅参与核算,还参与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他们不单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都将成为会计人员,作为未来经济活动中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走向。所以,财会专业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与道德并举,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不忽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维护我国经济秩序,推进我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在财会专业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财会专业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辨别善恶美丑,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法制教育在德育教育中也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法律知识,才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总而言之,要在德育教育中充分贯彻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方面,培养拥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财会专业人员。

(一)在讲课中融入德育教育树立模范典型

在讲解财会课程的同时融入德育教育的思想,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思想十分重要。例如在讲解会计的职责和作用的时候,可以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应用实际生活中会计行业的模范人物来进行烘托,向同学们宣传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通过树立模范典型,让学生们提升对于自己将来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于财会工作的热爱与责任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理论结合实际

教师在上课时,如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大道理,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情绪,反而不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用实际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所受教育的印象。教师选用案例要同时注意正面案例的选用与反面案例的选用。例如在进行财会审计方面的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采用正面案例,向同学讲述一些会计工作人员严格守法,做好本职工作的案例。同时,反面案例也十分重要,例如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节目经常曝光一些会计,擅自挪用公款,最终犯下弥天大罪的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在进行相关理论德育知识讲解的同时,多向同学讲授这些实际案例,警告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一定要克己奉公,不能以身试法。同时,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社会实践实施现场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所受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教师应带领财会专业的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实习的机会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实践来加深学习印象,从而提高职业道德。例如,老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德育教育基地,例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等,将讲堂延伸至课堂外。现场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组织学生与一些金融犯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得学生得到警醒,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自重、自强、自励,做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财会工作人员。

(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运用图像、视频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在财会教学的课堂上,可以精选一些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例如CCtV2财经频道每天都有很多财经节目,这些节目包含了相应的财会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加深对于财会工作的认识,提高工作能力。同时,节目中的财经精英的先进事迹可以感染学生,提醒他们要自强自律,做好本职工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案例。学生也可以和老师通过网络随时进行沟通,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