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9:10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1

[关键词]县级政府;电子政务信用;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48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电子政务信用是民众内心对政府的一种态度以及状态的体现,同时也是电子政务在开展公共服务过程必须要履行的一种职责。电子政务工作只有不断地保持实现对民众的承诺以及满足民众的需求,才能够确保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以及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是当前政府电子政务获取依赖的主要手段。 

1民众参与积极性与电子政务信用 

广大民众与政府之间所呈现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应该加大与民众之间的政务互动,构建起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需要产生互动,则需要选择有效的渠道来提供互动活动。民众参与到电子政务中管理政务,是广大民众选择动机以及意图的体现。同时,民众选择以电子政务形式来参与,表明其对电子政务有一定的依赖与信任。结合电子政务的分析可以发现,广大民众选择电子政务是因为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工作对比,具有及时性,并且能够让其工作流程更加公开、公正,体现出信息化办公的优势。从而很大程度地激发了民众对电子政务的高期望,同时提高了民众对电子政务进行体验的欲望。当广大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体验欲越强,越能体现出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度强。此外,从广大民众的需求角度来进行分析,发现更多的民众希望能够通过更便捷、更高效的形式参与到政府政务工作中,希望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以及管理工作中,让民众能够获得更多应有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权益。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政府相关组织结构的重组,简洁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的格局。从本质上减少了民众的办事成本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以及政务水平,促进了广大民众参与到政务活动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因此,广大民众参与积极性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同时,民众参与到政务工作中的热情越高,对于电子政务的信任也就越强。县级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应该关注其工作的服务质量,要从民众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民众参与的动机以及意图。这样才能够确保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信誉能够得到保证,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县级政府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政务服务,才能够取得更多民众的信任,促进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县级政府电子政务还需要以稳定的技术,体现出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有用性以及简便性,才能够对其进行推广,让广大民众满意。有了较好的满意度,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才能够得到多数民众的信任,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以及电子政务信用。民众能够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体验,来实现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提高广大民众的群体归属感,成为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增强其对电子政务的信任。 

2公务员信息素质与电子政务信用 

政府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政府是由组织机构所形成,而且每一个组织机构中设立有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岗位中也配置有适合的工作人员。在政府中开展工作的相关人员在完成政府公务时,就成为了政府行为的实施主体。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公务人员利用电子政务方式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也能够行使具体的行政权力,提高了处理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政府公务人员所具有的信用素质成为了电子政府信用的主要组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到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程度。换言之,当政府公务人员具备高素质时,会在具体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职业道德,并且以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诚恳的工作态度来对待电子政务工作,这样就减小了电子政务失信于民的可能性。通过对当前政府开展的电子政务而言,公务员的信息素质对电子政务信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县级政府公务人员以及相关领导,应该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敏感信息应该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应该对电子政务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其较高的信息素质,来增强对电子政务的洞察力。此外,县级政府公务员还需要对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有全新的认识,有效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开展以及政府的转型,不断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出谋划策,促进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整合。 

3服务质量与电子政务信用 

对于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而言,需要结合民众的需求来达到适用性、符合性以及满意度。民众在参与电子政务过程中,会在不同的阶段产生对质量的感知变化。简单而言,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是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与民众的互动过程所产生的。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在接受其服务过程中,民众与政府公务人员的互动过程所产生,其服务水平的优劣对电子政务信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时,需要依托政府转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民众的核心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电子政务的精准性、及时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等特征,从民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点出发,提升民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从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从内心接受电子政务服务,更好地参与到电子政务活动当中,提高民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因此,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是增强电子政务信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县级政府在开展电子政务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电子政务活动来协助民众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权益,还需要不断地降低政务管理的成本,让民众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当前我国县级政府所开展的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来进行分析,民众之所以会选择电子政务的形式来参与政府的政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子政务宣传与普及的力度,让民众能够增加对电子政务的使用频率,并不断加强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有效提高电子政务信用。在多种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下,民众能够从根本意识上接受电子政务活动,同时也提升了电子政务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让其能够更愿意使用电子政务。 

4结论 

综上所述,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开展过程中,民众对电子政务信任的基础是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同时政府为民众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活动的保证。具备了这些有效的促进因素,民众的参与动机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从而也能够提高政府电子政务信用。 

参考文献: 

[1]刘红丽,杨兰蓉.基于供应链的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研究[J].情报杂志,2012(7).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2

关键词:电子政府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

当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据统计,全球已经开通了5万多个政府网站。与此同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政府流程再造及其特质

米歇尔•哈默(michaelHammer)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概念。所谓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即对业务流程进行本质上的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达到使质量、成本、服务、速度等绩效上的戏剧性改变。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GpR,GovernmentprocessReengineering)也可称为政府再造(Reinvention),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思想、经济学的市场机制原理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彻底的重新思考与重新设计,以使政府的行为成本、公共物品与支出、服务质量、效能与效率具有可量化的苛刻标准,最终达到政府行为与业务流程的戏剧性改变。因此,政府流程再造在本质上与业务流程再造同一,其基本理念仍是以业务流程为关注对象,并根据政府管理流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应用。

作为BpR在政府管理中的延伸,GpR在实质上体现在以下方面。从目标看,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应用于政府管理中,GpR根本目标还是在于通过对于政府流程的梳理和重组,以提高政府组织绩效。而GpR的着眼点在于政府流程,把政府流程作为基本单位,以剖析政府组织的整体运作过程和管理模式,从而通过对于管理流程的优化和重新设计实现对政府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变和绩效的提高。事实上,与BpR一样,GpR是通过变革组织经营流程,使各个流程的价值增加最大化,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跃进提高的过程。该方法既适用于单独的流程,也适用于整个组织。

政府流程再造和电子政府的关系

电子政府建设起源于美国,1993年美国政府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所谓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在对传统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政府运作形态。电子政府与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见图1。

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框架,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的治理结构,从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大社会小政府”模式;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政府。因此,电子政府的建设与政府流程再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

电子政务实施的理论基础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其目的是提高政府效率、节约政府行为成本、增强政府透明度、减少或避免政府行为失灵、满足顾客(企业、公众、其他社会团体等)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成一个“数字政府、虚拟政府”。这是将现实政府的机制、功能和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整合和优化,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企业精神”的、以顾客为导向的和服务性的大社会小政府,并能具有无缝隙性。这就涉及到政府再造,即必须对国家资源进行统筹;必须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思考;必须对政府结构进行从新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府的构建。因此,在电子政务构建与实施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把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根本性改革,最终通过网络实现政府电子化。

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流程再造的依托

电子政务是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本质上是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理念、政府治理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制定、政府行政成本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因此,电子政府是借助技术来实现的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构建与运作必须与政府再造相结合。

对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若干建议

注重电子政府建设中的观念再造

由于政府上网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同时有很多问题亟须解决。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再造。应该说政府上网并不困难,所有技术的难题在其它应用方面都已解决,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小到政府员工和公众的素质与心态必须转变,大到政府的职能和行为模式要重新定位,这就需要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注重相关理念的培训以及强有力的宣传。

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

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是指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切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的框架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体制条件。从业务流程再造来看,要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简便、透明、高效”的要求。在此之前,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部门工作规范;其次,要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再次,要制定政务公开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认真清理收费项目,改革收费管理制度。只有在上述四个领域进行改革,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建设同步进行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政府体制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我国政府的职能多是指令性而非指导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政府体制改革的紧要关头,电子政府的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的建设同步进行。政府流程方面,主要是政府的日常事务、政府的公务处理程序等必须先行整合和优化,与此同时开展电子政府的建设。从宏观上,可以将政府再造运动当作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政府信息技术策略,可以概括为“办公自动化”。可以预见,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府的结合必将在不久显现出强势的比较优势。

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评标准

基于政府再造的电子政府构建势必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增强政府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行为成本。因此,必须有新的绩效考评标准与之相适应。所谓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效能。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绩效受政府管理方式的制约,如自由裁员权力过大、现有的约束标准不明确等,这些都是政府再造的内容,力求在电子政府建设中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出现。

准确选择需要再造的政府业务流程

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政府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如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有1/3没有成功,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一样,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取得成功的事情。更何况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有着众多成功的可资借鉴案例,而我国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却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参考。因此,政府流程再造选择的视点应在目前机能障碍深刻的流程基础上。一般而应从政府所面临的危机、问题出发,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能够承担的风险,优先选择简单的、易于获得成功的业务流程。否则,将会导致电子政府建设的失败。

有组织、人才、技术的保证

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至少需要两方面人员:指导委员会(SteeringCommittee)和再造队伍。指导委员会由政府部门高层领导组成,负责制定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战略,监督再造的进度,把握再造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政府机构应该尽快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并形成整体协调机制。再造队伍由实际推行再造的成员组成,如再造领导者,流程负责人和负责具体项目的小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职能业务,而且还要相当熟悉其他业务,并能顾全大局、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与同事友好合作,对政府的服务对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此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电子政府的应用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随着应用的深入更加明显地突现出来,也使得其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结合业务流程再造的理念,提出从政府最基本的流程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重组是解决这一问题和减少风险的有效途径,而且其作用会随着电子政务应用层次的提高而得到体现。

作为电子政府的一部分,政府流程再造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面临更深层次的政府再造问题。在电子政府的实践中,由于各国政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电子政务中应用政府流程再造情况各异、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彬.中国电子政府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3(5)

2.蔡东宏.影响我国电子政务进程的症结与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3(12)

3.黄志澄.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2003(12)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务员素质;信息化人才;培养 

abstract:thecivilserviceisshoulderingalargerresponsibilityforsocialworkgroupsinordertomakethetraditionalenvironment,grewupinthecivilservicetoadapttotherequirementsofe-government,wemustworkhardintrainingtoimprovetheiroverallquality,inparticular,toadapttothedevelopmentofe-governmentinformationquality.thiswillstrengthenthecivilservice’sabilitytomastertheuseofinformationandenhanceefficiencyandspeedup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e-government;thequalityofcivilservants;informationtechnologyprofessionals;training

前言

   近年来,为了提高公务员素质,我国开始建立公务员录用、考试、考核制度,加强了公务员有关电子政务知识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务员的素质,但与实施电子政务所需的人才结构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国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还比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从公务员的学历比例来看,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近500万公务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体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说明在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加强电子政务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人才建设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是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战略要求,也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重要体现。公务员是电子政务服务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实施的效果,关系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高低,进而又会影响到政府的声誉、形象乃至干群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政务人员的素质是发展电子政务最重要的“设备”;是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 

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人才。然而,由于公共部门是一个具有相对封闭的、财政资源上具有硬约束的系统,人才流动较慢,致使公共部门成为信息人才的“低地”。有很多公务员并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因此远远不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新发展的要求,新技术在政府工作的应用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由于人才匮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受阻。这是快速发展信息时代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 

高素质公共服务人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和终点。“政府上网”是对行政人员的一个挑战,对于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倾向、知识结构、知识储量、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互联网将政府与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中间机构或“守门者”都不能阻断网络信息的通行,通过这个超容量通道,大量信息将会畅通无阻的在社会和政府之间流动,如果行政人员没有一定的知识存量,不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那么,错综复杂的问题就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反应失败”就不可避免的发生。最终会抵消新技术手段带来的便利,甚至造成信息传输的瘫痪乃至社会动荡。因此,“政府上网”的顺利实施有赖于一个高素质的公共服务人才。电子政务建设要求行政人员转变观念,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综合应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知识存量,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吸收与借鉴、消化与转化先进知识能力,使自己成为“集成型行政人才”。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 

要使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务员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必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在思想提高和具备应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使用好公务员。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培训,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领导水平,推动电子政务顺利有序地发展,强化各级干部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

公务员是一个肩负着较大社会工作责任的群体,提高其全面素质,尤其是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素质,必须对公务员进行大量的培养训练工作。当前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广开门路,拓展公务员的培养途径,努力造就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高素质公务员。 

(一)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养的特点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是指学习和掌握与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与传统的公务员培养相比,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务员培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培养的主要内容是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培养内容具有特定性;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培养具有部门性、多样性。 

电子政务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以应用为目的,是培养的基本特征;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培养具有分散性、随机性。据有关调查,50%公务员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电脑操作。但问及这些公务员的学习方式接受脱产培训的很少。目前90%的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许多公务员都拥有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公务员是在自学和同事指导下逐步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因此,从总体上看,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培养工作具有分散性、局部性、随机性的特点。 

(二)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制度、统一标准和培训大纲,编制一批高质量、实用的培训教材;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举办各个短期培训班,对公务员进行在岗培训,充分利用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展相关培训;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等级考试制度,将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纳入公务员业务考核范畴。

(三)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培养工作 

针对以上公务员电子政务培养的特点和现状

,有学者提出有必要加强和改善公务员培养工作,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治理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有赖于适时、准确的信息。这也就是说,信息及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公务员信息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强烈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当公务员认识到信息在现代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价值和作用时,他们就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将信息适时地转化为社会财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2.加强对公务员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伴随着政府信息化的推进,我国现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代之以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全新管理模式。因此,在公务员中开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熟练应用、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赋予他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进行现代管理、提供全新服务、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3.加强公务员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信息化的电子政府中,公务员既是信息生产者、加工者,又是信息传播者、使用者,他们是否严格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保守商业秘密、维护信息安全等都事关政府的正常运行,事关社会的安定,因此只有强化公务员的信息道德教育,使信息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信息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严格自律、自觉践行信息道德义务,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保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合理使用。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应紧紧抓住公务员的招、选、用、留等关键环节,精心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各种人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关心爱护公务员的成长。要充分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关心爱护人才;要吸引保留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各级领导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眼光,要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容人之过。 

建立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励鞭策公务员队伍中的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用贤任能的原则,不唯上,不唯亲,不唯顺,不唯全。要不唯文凭论水平,不唯年龄看本领,不唯资历看实绩。要以德举贤,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知人善任,大胆选拔和启用素质高、政绩突出、群众满意、有管理能力、有发展潜力的杰出人才。特别是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人才要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来,让中青年人才担重任,挑大梁,增才干,出成果,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根据人才特点和工作能力,合理使用各种人才。要解放思想,坚持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对于敢做敢为政绩卓著的人才,要敢于破格提拔,破格使用。要善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对选拔出来的中青年优秀人才,要大胆启用,以诚相待。既要让人放手拼搏,又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既要多压担子,又要释疑解惑,诚心诚意搞好传帮带,消除前进中的障碍。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归根结底是为了使用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重视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要重视量才使用,政治上关心爱护,业务上创造条件,生活上体贴入微,为普通人才搭建发挥才能的舞台,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人才浪费。 

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动态管理。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务员的使用,要打破部门界限,对各类人才要实行动态管理,注重人才交流,用活用好人才。人才交流应当依据一定的原则,有计划稳妥地进行。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适度。交流的目的在于有利于施展个人专长,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用人活力,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适量。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每次交流的数量不宜过大,要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要保持各方面工作的连续性。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适时。要把握好交流时机,一般应在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或年度始末进行为宜。对交流后一时不适应工作的人才,应允许有一个熟悉期和考察期,切忌“走马灯”式的调来调去。进行人才交流要注意流向。要鼓励和提倡机关和基层之间的人才交流,城市和边远艰苦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进行人才交流要方式灵活。可采取换位式、代职式、实习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单位、多部门、多岗位的人才交流。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4

一、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需要,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务处理和政务服务的各项职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精简政府管理机构、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等目标。电子政务的过程就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转变的过程。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GoVernment一Government,GZG)。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有助于解决单个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包括联合审批、一站式办公等。

二、政府与企业(Government一Business,GZB)。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包括为电子商务服务,并提供工商、税务、金融、海关、‘法律等基础服务。

三、政府与公众(GovernmentCitiZen,GZC)。利用因特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广泛的服务。包括:医疗、_卫生、教育、就业、法律、税务、金融等。

四、政府与公务员(Government一emp1oyee,GZe)。这是指利用工nteRnet建立行政办公系统,提高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效率。内容包括公务员日常管理、电子公文管理、电子人事管理等。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业、贸易等商务活动以及运作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它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使交易双方面临的商业机会迅速扩大;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规模无比庞大的虚拟市场,它能够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局限性,实时的为用户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需求量、发展状况及买卖双方的详细情况,从而使买卖双方能够更便利地研究市场,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

类似地,电子商务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Business,BZB),这是电子商务应用中最受企业关注的一种形式,可实现企业之间通过网络直接进行询价、报价、洽谈、签订合同等一系列商业行为。二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一Government,BZo),这种商务活动覆盖企业与政府组织间的各项事务。例如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的各种手续的报批,政府通过因特网采购清单、企业以电子化方式响应,政府在网卜以电子交换方式来完成对企业和电子交易的征税等。三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usiness一Customer,BZC),这是消费者利用因特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类同于商业电子化的零售商务。四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eustomer一Customer,CZC),这种类型的活动是发生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实际应用中较多的是个人物品拍卖。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1)电子政务与电厂商务之间的区别

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服务还是交易电子政务的宗旨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电子手段实施公共管理,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咨询,网卜行政服务以及一系列的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服务,实现公开、透明、方便快捷、低成本。对于政府内部,则是实施业务的电r化管理,招合政府信息资源,实现内部信息的网赶共享和交流,为政府的公共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持。而电子商务的宗旨是利用电子手段实施商业管理,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行为,属于经济范畴。电子商务仅仅是采用了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活动,并未改变其商务性质。电子政务的目的,在于通过电r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效率以及社会效益。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政府可通过网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为公众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形象;通过安全、可靠、高效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的服务快速、方便、廉价地传给社会与公众,并使公众能够监督政府工作,促进政府的廉政建设,促使反腐败斗争向更高层次迈进。与之相比,电子商务的最终出发点,则是通过电子方式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交易主体的经济效益。由于网上交易不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由此扩一大了市场范围,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商机,也让消费者更加满意;通过网络营销推动网络银行、电子税务、物流配送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最终促进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之间的联系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虽然在内容、性质与目的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念,但是在支撑体系、基础管理、信息技术基础、系统安全与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第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特征是一致的。根据国内外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实践充分表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电子”是手段,“政务”、“商务”是核心;不论是“政务”还是“商务”,都可以统称为业务。

第二,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所包含的内容是同质的。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同样,电子商务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机构以及消费者,亦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商务活动。

第三,两者的前提都离不开信息化。虽然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如果从抽象的系统层面看,二者却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是一种分层组织结构。而在基础管理这个层面上,可以认为政府和企业面对的是同样的挑战。比如,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企业响应快速多变的用户要求,都需要增强组织的信息化灵敏度;政府提高办公和公共管理效率与企业提高商业管理效率,也都要求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业务管理流程的重组上。

第四,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来实现其功能,而且信息或数据在传输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是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设施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保障。政府是国家管理机构,政府部门拥有的信息具有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方面的不同价值,涉及国家机密等敏感信息,需要通过权限控制、信息加密传输、电子数字签名和网络防火墙等技术手段来保护其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侵入;同样,电子商务中的商业机密、支付信息、电子交易等敏感信息也需要上述技术手段来保护其安全性。#p#分页标题#e#

第五,两者具有共同的特点。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都具有服务的“直接性”(减少中间环节)、“高效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交互性”(通过网络信息并得到反馈)和“透明性”(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等特点,同时都能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

三、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5

【关键词】电子政府发展功能公共服务

一、电子政府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欲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机遇,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纷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并通过构建电子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迎接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

电子政府,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在对传统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政府组织和服务管理模式,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公共决策科学性和政府机构的弹性,以改善公共服务,增强公共参与、政务公开和民主程度,最终实现面向公众、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发展

电子政府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建设电子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内部网、专用网、办公资源数据库及外部网四个要素组成。内部网、专用网和办公资源数据库是政府机关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的平台,外部网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包含政府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等功能。电子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的原则,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低效和浪费。此外,还需建立必要的电子政府安全保障体系,平衡好开放与安全的关系。第二,形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服务系统。电子政府服务系统主要由信息服务、办事服务两个子系统构成。信息服务是电子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旨在为民众提供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公共信息服务,如:政策法规数据库、统计年鉴等查询服务。办事服务是电子政府的一项核心职能,它超越了政府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能的界限,以一个开放、统一的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第三,优化和完善电子政府的服务功能。随着政府改革和信息革命的不断推进,民众对电子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数量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建设电子政府的目标定位应是动态、持续升级的。具体到我国,就是要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体制以及与电子政府模式相配套的行政流程,不断完善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服务系统,使适合在网上运行的政府服务项目均在网上提供,全面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网上事务处理,使民众获得便捷和优质的电子政府服务。

三、电子政府的主要功能

第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主要是面向管理和控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则主要是围绕公共服务展开。与传统的政府服务相比,电子政府服务着眼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社会需求的实现,电子政府可帮助政府完善自身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平等的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公共领域的信息及服务。因而,电子政府的建立将使得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建设电子政府也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即从改善政府服务态度推进到能动地增强政府服务能力,进而使政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回应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其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第二,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增加社会公共利益。电子政府实现了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府行政管理的高度融合,将杜绝传统管理中由于强调分工造成的条块部门分割和,克服信息不对称现象,使信息的分配和流动渐趋合理,并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另外,电子政府促使政府调整其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使得政府降低了包括人力成本在内的各种运作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有效增加了民众可以受益的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增加政府透明度、增强公民政治参与,促使政府决策民主、合理化。对于民众而言,建设电子政府最大的益处之一就是政府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民众可通过政府网站了解除保密外的大量公共信息,如政府的法规和政策、领导人的基本情况等。政府可在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在网上公布,让公众广泛参与讨论。既将政府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大大限制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又促使政府决策民主、合理化。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it;理论与实践

在电子商务理论及实践的讨论中,学术界目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电子商务=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片面理解电子商务是简单的“电子商务”,而忽略了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即盈利模式的有效性、管理方式的实用性和电子技术支持的一致性、兼容性。

1.理论辨析。电子商务给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机,使企业在业务活动效率、与客户沟通、服务与信息反馈、协作与创新上具有巨大的时间、空间竞争优势。优势的取得并不是“电子商务”的结果。它必须建立在企业良好的内外部电子商务环境下。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观念更新。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仅是电子技术的应用,其关键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局部或全局的改变,从企业再造扩展到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根据企业商务需求,分析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所处的产业地位,加快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电子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二是实践活动的适应。企业必须从商务需求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人手,做好电子商务总体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三是操作创新。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是各种商业模式不断尝试、失败、转型和成功的过程;商务行为的创新和转型是电子商务的灵魂。企业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求,发挥电子商务特点和优势,创新企业电子商务体系。

2.实践检验。一台电脑,一套电子商务软系统,一个网站,或建立了企业网上盈利模式,将企业的产品信息和服务系统联上internet,加上企业的诚信就是电子商务。目前,至少有部分企业这样认为或是这样做了。但事实证明这是错的。我国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无多大差距,但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比他们落后15年,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环境制约和对电子商务理解的局限性。我国商业社会发展处于起步和转型阶段,各种商业环境条件比较落后。电子商务中的管理体制、政策法律和商业观念等相对滞后。企业现有it水平问题、通信设施及费用问题、成本问题及消费者习惯问题等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如:广西某一大型物流公司投资了500万元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再造。由于对电子商务理念认识不足,自身业务定位不准,建成后信息系统与整个公司业务部门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系统一直难以发挥效益,最终导致失败,教训深刻。

3.结论。电子商务不是电子与商务机械相加,不是电子技术与传统商务的“拉郎配”,而是电子与商务的有机结合,是商业经济贸易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根本影响在于它的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经济和企业组织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电子商务=商务电子”

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电子商务=商务电子”这一等式是正确的。但从电子商务逻辑上看,这个等式是不正确的。这个公式反映了人们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和对电子商务理念的认识。

1.理论辨析。“电子商务”词组的中心词是商务而非电子。商务是本质,技术是手段。从商务理论来看,电子商务理论是传统商务理论的延伸或扩展。从电子商务广义或狭义的定义分析,电子商务都是借助于it进行的商业贸易行为。“电子商务”看似等于“商务电子”,其实不然。“电子商务”属于先有技术、后有需求的技术拉动型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意属电子商务是电子技术发展而引发的,商务概念落后于电子技术发展。在电子商务思想还未成熟或电子商务还没有需求的时候,以技术拉动商务,其结果是先进的it技术的运用与相对落后的商务管理形成鲜明对比。商务管理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法则等环境因素。电子商务更是超越传统商务经营模式和理念,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在盈利模式和技术标准上实现有效和统一。“电子商务”难以实现电子商务真正的“商务”的目标。

“商务电子”不等于“电子商务”,其昭示电子商务是先有商务需求、后有技术支持的商务推动型电子商务模式。这不是简单的文字序列变化,其代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这是现代电子商务性质和发展进程所证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internet技术在美国逐渐成熟,但直到八十年代初美国才率先开始电子商务实践。美国和西方的商业社会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商业社会的运行法则和相关的管理体制、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等知识管理已相当成熟。商业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巨大需求,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和it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在企业还没有真正需要电子商务的时候,电子技术只能离商务而远去。目前,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公司和理论工作者,在对公司发展战略决策和对电子商务的理论指导方面仍把电子商务的重点定位在电子技术上而忽略了电子商务的本质。

2.实践检验。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商业社会的运行法则和知识管理逐步得以理解和接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经济领域开始涉及电子商务,经历了近15年的发展。从起初的技术为本、追求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结合到以商务为中心的电子商务三个发展阶段,其实践也由重技术转化为以商务为中心。商务实践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企业首先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处理好企业内部、上下游和买卖双方的关系,合理布局企业战略;在此基础上辅以电子商务规则和技术,以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

3.结论。真正的电子商务应该是:“商务电子”。电子技术和商务手段的有效结合必然产生更高效益的电子商务;反之,电子商务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流程中损失惨重。电子商务业包括电子商务主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和理论工作者要确立“商务为本”的思想。充分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对电子技术为商务服务并且推动商务发展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认真研究企业的商务需求,避免电子商务操作过程中过度的技术化而忽略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

三、“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都依赖于共同的电子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内容和形式部分交叉且相互推进和协调发展。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这一命题混淆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性质、目的和活动内容,并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

1.理论辨析。首先,概念不同。电子商务定义为组织或个人用户在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所进行的商务活动。从理论上讲,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通常将利用internet、extranet和internet等一切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技术进行的所有企业活动都归属于广义的电子商务。狭义的电子商务指运用互联网开展的交易或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活动。它仅将基于internet进行的交易活动归属于电子商务。前者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内部的一种联系网络,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全过程。后者仅指简单的商务交易应用,即单指在网络上做买卖。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它将政务处理与政府服务的各项职能通过网络实现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不断地优化与创新,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从理论上讲,电子政务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其次,涵盖范围不同。电子商务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易、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与政府之间交易和消费者之间交易四部分组成。电子政务也由四部分组成: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二者互有交叉。第三,目标不同。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商务及运作管理目的。企业和消费者可直接进行交流,缩短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企业还可以迅速地对消费者的要求作出反应,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服务,使交易双方面临的商业机会迅速扩大。电子政务则通过电子技术手段实现政府对政府部门内部、其他政府部门、企业与公众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以全面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效率以及效能,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

2.实践检验。政府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实体:一个是公共管理,一个是商业管理。在管理目标、方式上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由“技术为大”回归到“商务为本”阶段。电子政务发展也经历了以采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办公自动化阶段、以改变政府工作方式、促进服务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政务信息化阶段和以重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电子化阶段。从应用层面看,二者在运用电子技术上相似,管理和服务内容有所不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为赢得市场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为优化配置内部和外部所有可用资源进行资源规划;为客户关系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服务,建立企业联盟。政府为提高办事效率对行政管理和服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为提升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对政府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提高办事效率与企业实行互动交流。美国在电子政府的管理观念和操作模式上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开展提供了启迪。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建立国家信息架构(nii)计划,建立州际数据通信骨干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中间工作环节,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渠道来获得政府的服务,让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以全面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效率以及效能,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我国先后启动了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一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学习别国的经验,遵照我国政府的实情创出适合国情、政情的电子政务模式和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得越来越多民众相信政府、支持政府,这才是电子政务的目的。

3.结论。电子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它们共同的技术基础。电子政务利用电子手段实现对政府行为有效管理和为公众更好地服务;电子商务凭借电子手段实现最高的商务目的;这是它们各自的追求。现实中,电子政务实施离不开电子商务的支持;电子商务开展也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支持。二者相辅相成。这是它们生存和发展有空间,也是它们取得成绩的必备条件。

四、“网上营销=电子商务”

“网上营销=电子商务”这一等式明显不成立,误区的产生主要源于初期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对两者性质和活动范围的不甚了解。虽然都是概念性的东西且是大集合与小集合的关系,但如何去实践,二者则有明显的不同。

1.理论辨析。网络属于电子信息技术范畴,而营销属于商务范畴。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上文已对电子商务活动范围作了界定,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是企业基于电子化从事商务活动的一种新的业务开展方式与新的市场模式;网络营销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一部分,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实施营销手段,不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交易过程。企业所采用的电子信息技术也许是相同的,但所选择的网上营销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可能大不相同。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从实践上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几乎是从网上营销开始的。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主要分界线就在于是否有交易行为的发生,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阶段的宣传和推广、注重市场调研、信息搜索、信息、销售渠道开拓功能、个性化服务功能、客户关系管理和经济效益增值功能等方面、网络营销方式有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完全网络营销和非完全网络营销)、网络交易范围方式(本地网络营销、远程国内网络营销、全球网络营销)、商务活动内容方式(间接网络营销和直接网络营销)、网络类型方式(基于eDi、internet、internet网络的网络营销)和交易对象方式(B2B、B2C、C2C)。

2.实践检验。网络营销的内部环境为营造网上经营环境奠定了基础;外部环境为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潜在用户;网络营销的开展需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网上营销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扩大企业的无形版图,提高企业商务活动的竞争力。从信息的收集和环节上分析,网上营销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高速、低成本和信息充分的效益。在顾客关系管理上,网页内容与形式设计尽量提供与企业行业、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运用各种电子技术,使顾客可以通过数据库搜索、发送邮件、网上交谈、订购、实时付款等方式,满足潜在客户的兴趣和需求。我国许多企业对网上营销认识不足,网上营销效果并不明显,投入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有的网站层次过低,营销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有的对网络特性理解不足,没有完整的营销方案和计划。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实践证明,优秀电子商务企业的网上营销以其各具特色的站点结构和功能特点、鲜明的主体立意和网页创意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

3.结论。网络营销是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凸显了其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核心地位。网上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可以发挥出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优势。企业网上营销模式必须从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运营方式等方面处理好企业、顾客、社会的三者关系并贯彻始终,建立系统网上营销的市场运作平台,通过系统优化配置,网上营销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五、结语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只有理解电子商务才能发展电子商务。现在的电子商务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要真正理解、接受和运用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人士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和实践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7

[论文摘要]首先简述电子商务中软件质量风险的生成机制,然后研究政府应采取何种规制措施降低交易者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契约控制力不对称引起的质量风险,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电子商务扩大了软件的交易形态和交易范围,使软件交易比物质产品便捷和多样化,同时,由于交易流动性增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软件是典型的后验产品,使其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交易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进行规制。

一、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的生成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惩罚规制

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单纯依靠消费者搜集和鉴别信息去减少卖方在质量上的败德行为是很费成本的事情,政府进入规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从而增加卖方的约束性和减少交易中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存在着部分“虚拟”成分,使法律的执行成本很高,这个特点由于软件交易“边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在惩罚规制上有两种惩处方法可选择,一是实施高频率的检查规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从而相对减少查惩费用。由于网上交易约束性低,查处不容易和法律惩罚成本高,信誉低的公司比信誉高的公司更有积极性选择质量欺诈行为,因而,从维护市场与降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政府需要选择从严惩处的办法。

简短的结论: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网上在线服务,这种服务应限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不是替代市场“免疫”机制的作用。此外,为增加交易双方的约束力,减少质量欺诈行为,政府应实行在线的监控惩处机制和加大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C.夏皮罗,H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社,2000.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8

[论文摘要]首先简述电子商务中软件质量风险的生成机制,然后研究政府应采取何种规制措施降低交易者信息不对称和交易契约控制力不对称引起的质量风险,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电子商务扩大了软件的交易形态和交易范围,使软件交易比物质产品便捷和多样化,同时,由于交易流动性增强,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由于软件是典型的后验产品,使其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交易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进行规制。

一、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的生成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性交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

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惩罚规制

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单纯依靠消费者搜集和鉴别信息去减少卖方在质量上的败德行为是很费成本的事情,政府进入规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从而增加卖方的约束性和减少交易中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存在着部分“虚拟”成分,使法律的执行成本很高,这个特点由于软件交易“边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在惩罚规制上有两种惩处方法可选择,一是实施高频率的检查规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从而相对减少查惩费用。由于网上交易约束性低,查处不容易和法律惩罚成本高,信誉低的公司比信誉高的公司更有积极性选择质量欺诈行为,因而,从维护市场与降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政府需要选择从严惩处的办法。

简短的结论: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网上在线服务,这种服务应限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不是替代市场“免疫”机制的作用。此外,为增加交易双方的约束力,减少质量欺诈行为,政府应实行在线的监控惩处机制和加大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C.夏皮罗,H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社,2000.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9

电子政务信息的作用

电子政务信息的开发利用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科学化政府决策、公开政务以及节约政府开支等。

电子政务信息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高效率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加速成长;通过加强对电子政务信息的管理将给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通过实施电子政务信息的有效配置,带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电子政务信息的开发利用不仅对政府管理的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为社会组织的变更和公民参与民主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如建立社区电子政务信息网,可以改善政府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推行网络平民化,可以减少贫困,弥合数字鸿沟。

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质量的因素

电子政务信息类型多样,且各部门信息采集范围、采集渠道和采集责权利的多样化,造成了多头采集、重复建设和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不仅造成浪费,使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成本升高,还阻碍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加重了信息负担,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

从实用的角度看,目前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分散。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分类主要由各政府机构自主进行,互相之间缺乏合作,已开放的数据没有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和目录应用服务体系。许多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操作复杂、对信息的分类不科学、深加工不足、查阅困难,严重阻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与公众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还是严重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关于电子政务信息质量保障的具体实施与运作的法律法规目前是空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质量,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直接造成了电子政务信息质和量的低下。法律规范的缺失造成了电子政务信息的质量没有保障,从而使得电子政务的作用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挥,这反过来又造成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漠视与不信任,势必会影响到电子政务的长期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大多数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都建立了各自的政务信息系统,这对于推行电子政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分类、和交换各成体系、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较多,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更有甚者,有的部门明明知道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自行制订一套“土标准”,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政务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权威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协调,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信息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数据存储格式不统一,系统互联难以实现,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结果造成信息质量低下,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信息的交流、整合、分析和再使用。

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公务员在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也大量存在。从目前我国政府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少公务员由于自身基础较差,或对电子政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少必要的培训,在信息素养能力方面与电子政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并且从现有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适合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往往熟悉信息技术的人员不太熟悉政府业务,也不能准确把握信息资源,反之亦然。

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质量的途径

电子政务信息采集是政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事务,并且,在信息量日益丰富和传播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信息采集工作在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我们可以用一些基本原则、相关的法律措施来明确信息采集部门、信息采集目标及采集内容,提高信息的价值性、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以此制约电子政务信息工作中信息采集的随意性,维护其权威性。另外,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信息采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政府信息采集费用,降低企业和公众信息上报时产生的费用,还可以降低信息采集时错误的发生率;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信息进行有效保护,如运用数据加密、用户识别、终端识别等手段。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可以解决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分散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对部门间政务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保障部门间政务信息有序共享,为信息交换提供资源基础,使社会公众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特定的服务接口查询资源目录,使其能快速发现、定位和获取所需信息。电子政务信息还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形成者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将不同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政务信息划为不同的全宗。其次,在不同的全宗范围内可以根据时间、内容、价值等不同标准来进行不同的信息组织。最后,按照全宗管理的模式对电子政务信息进行知识化、智能化管理。

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信息质量法律保护理念。如同产品质量需要法律法规保障一样,信息质量同样需要相关的法律来保护。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各地特点,参照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信息质量法律法规。为了保障电子政务信息的质量,应制定专门的关于电子政务信息质量控制具体实施与运作的法律法规,对电子政务信息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及保障措施、违反电子政务信息质量原则的处罚等作出规定,以加强对电子政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信息质量水平,明确信息质量责任。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和严格执行标准是从源头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失真、识传问题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信息要实现顺畅地上传下达,做到信息的一源多用,各级政府实施统一的标准是很有必要的。实施统一的标准,首先需要组织机构的保证,即上级政府要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对下属各部门信息化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和指挥。另外,在电子政务的应用技术、开发平台、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应统一格式,以避免混乱和重复。

电子政务的本质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服务型政府

1.国外的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务建设最早起源于美国,1992年克林顿政府首先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日本政府在2002年首次使用了电子投票系统,日本的地震防御系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地震信息会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到每个公民的手机,是一个G2p,即政府对个人的信息传送方式。日本民众通过政府网站,可以得到异地办理身份证件、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参与选举、缴纳税金、领取养老金等等社会服务。这些政务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来支撑,从而达到服务透明、程序清晰、权责明确的目的。新加坡国内各政府部门网站的关系事整合与集成,和公民相关的所有政府信息,使公民能够发挥最大程度的知情权。用户不必具体知道有关事务是由哪个部门或由谁提供的,只要按程序接受政府服务就行了,便民效果显著。

2.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探析

2001年12月26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作出了“中国建设信息化政府要先行”的重要决策,将“电子政府”建设列为国家信息化的首要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电子政务的发展给民众所带来的便利和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的掌握,同时也应该看到许多不足,不断敦促自身的进步。

2.1硬件设施

从CnniC目前统计的政府网站来看,我国近十年来政府网站数量持续上升,在2008年更是增势强劲,全年增长率高达81.6%,达到2.5万个。除此之外,根据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的数据,截止2011年6月1日,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已达90%,家用电脑的普及率31%。电子政务的终端日益增多,促进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在建立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和信息资源目录这“五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信息应用系统,既有行政功能的应用,如电子公路监管、电子税务、电子政策法规等,也有服务公众的应用,如信息语音系统、网上信息、电子就业市场等。但是也应该看到问题,从上述“五库”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窥见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额外地建立政府网站需要大量的费用和人力物力的支持,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庞大的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就是当今我过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巨大问题。

2.2立法

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些与网站政务信息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不能满足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政府网站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必要的政府信息资源法规和制度,对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原则、开发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政府网站信息的和收集等工作,做出详细全面的规定。应该明确规定公民知情权的内容、政府机构公开信息的时间和限度等,使网站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信息质量的保证。一些政府网站不会把损害政府形象、对自己造成损失的信息公开,而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往往就是民众所需要的。实施电子政务后,公民个人的大量私人信息进入政府的各类数据库,公民的隐私如何得到保证也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

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束缚,电子政务建设的外驱力不足,公开的信息界限和深度不明确,实施不能得到保证,没有清晰的框架来支持,电子政务只能束之高阁。

2.3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政府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变动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人员的精简和变动。在电子政务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实体服务窗口会逐渐减少。比如政府网站的在线论坛或者是在线处理事宜板块的活跃程度增加,民众有一个能够传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局等等一些处理社会事务的窗口会相应减少。这时候就需要窗口人员调整到网站服务的岗位,或者由于人员过剩导致人员的精简。

再次是政府层级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政府人员职能的变化,接着引起政府层级的变化。组织机构变得更加扁平,层级减少。这时候有可能因为信息沟通的交叉,带来越级报告的出现,从而出现管理混乱。因此政府组织必须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同时,妥善安排人员的安置,以岗定人,各得其所,除此之外,还必须强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尽量减少组织内部的冲突。

3.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建议

3.1引入竞争机制和第三方监督

立法的建设往往比较空洞,即使法律建设完备,法律政策的实施也时有漏洞,有时候更是“内部解决”,因此在这里需要一些机制来对电子政务的实施做出更多的限制。首先需要引入竞争,比如同地区或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当的地方的政府,如果能够形成相互比较的局势,从对其社会经济事务的服务完善程度来做出评估,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就能使得政府更加热衷于电子政务的建设。

其次是引入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对执法及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主动配合、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行政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及时采纳监督员的各种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既能达到民众与电子政府的更多的良好的互动,更加能够督促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2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民众对电子政务的熟识

在强调电子政务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最明显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重硬件,轻软件”,以为一味发展硬件就能够建设好电子政府。实质上,电子政务带来的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公共治理理念。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政府管理者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转变传统的领导方式,重视知识和人才作用的发挥。

首先,公务员素质的转变和提高。信息化的社会中,公务员的队伍不应该单单是数量上的壮大,更应该是其业务素质的提高。公务员在电子政府中处理电子政务,这就需要更多的信息处理技术,政府应该不断引进新人才,或者对原有班底进行技能培训,使得人员素质能够跟得上技术的进步,而不是面对一些信息系统而不知所措,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其次,应该增强民众对于电子政务操作流程的熟识。政府应该加大电子政务的宣传力度,利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宣传电子政务下新型的信息传递手段,对民众进行科普。比如在社区宣传栏增设电子政务的网站介绍,以及如何利用电子政务更加快捷地解决事务等。

参考文献:

[1]陈立松.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1:p90-93

[2]姚国章,胥家鸣.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J].电子政务,2010(2)

[3]孔杰.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1-1:p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