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十篇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十篇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9:38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1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沈建国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她认为,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按照建设偏重,将智慧城市分为以数字城市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智能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和以智慧生活为中心的“人文型智慧城市”3类,他强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统筹规划”、“注重整体推进,抓住建设重点”和“注重技术创新,保障信息安全”。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宜居能力、宜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将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做好,才能加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不重视数据的城市不是合格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硬件投入层面,而应该充分挖掘应用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传媒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璐在致辞中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产业经济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杂志社累计刊发了300余篇智慧城市相关的深度报道,牵头成立智慧城市媒体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引导民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内涵,记录和展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运行情况。”《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总结了《经济》杂志在智慧城市领域所做的工作,他表示,“今后《经济》杂志社将一如既往发挥中央级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新闻媒体与研究成果的高度融合,以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载体,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上,《经济》杂志社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同期成立。该组织还与贵州省赤水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设立智慧城市产业基金,为赤水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美中合作基金会、印尼太和集团、马来西亚巴生中华总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接受其不低于50亿美金的授信资金;与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接受其不低于50亿欧元的金融授信资金。

同时,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了《中国智慧城市投资环境报告》及《2800个项目报告书》,并评出了“2015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和“2015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企业”吉林省辽源市、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等10个城市获得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公路集团、北京博宇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企业。在中国智慧城市重点项目推介大会中,贵州省赤水市、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吉林省辽源市和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和项目推介。湖南智慧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岳辉和辽宁九通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闫九龙作为优秀城市建设示范企业代表进行发言。刘岳辉说,智慧旅游以智能化平台为中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品质为重心,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闫九龙表示,辽宁九通通过不断地研发和技术升级,结束了我国在摩擦材料技术领域没有话语权的历史,以创新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伴随国民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旅游作为一项高级审美活动逐步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态。美丽中国,风景秀丽,旅游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仅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旅游模式也不限于大众单一的常规游,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自助游、自驾游。这使各大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景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求景区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令游客满意的一系列服务。标识导视系统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树立旅游城市和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所以,在对导视系统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时,必须在造型、材质、智能化等多方面展开创新,让景区导视系统的多元化设计反映不同类型景区的特色。优质的导视系统能够营造一种场地效应,与环境产生对话与交流。标识导视系统已经不单单是一件辨别方向、寻找道路、识别公共设施的指示牌、传达物,而是作为一种形象、一个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被加以认真计划。标识系统在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视人、服务人、启发人的人性化服务过程。

1、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的特征

1.1遵从系统性与功能性

我们时常可以目睹这样的现象,在景区内各种参差不齐、五花八门的指示牌比肩而立,虽然目的是为游客指点方向、告知注意事项的,但达到的效果却使原本优美的旅游环境显得更加杂乱无章。事实上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未能把标识导视系统放在旅游景区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自然也就认识不到它需要健全和优化的必要性,要想适应新的旅游模式的变化,景区就必须有系统性的标识体系。另一方面功能的完备才能发挥系统导视的作用。每一个单项产品必须全方位的符合:产品安装的可操作性;力学结构的合理性;材料工艺的可实现性;维护方式的简便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产品的每一细节都需经得起反复推敲。避免给游客带来困惑,不能让游客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寻找正确的游览路线上,即耽误了游览行程,也易产生消极影响。

1.2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性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为地方文化增添色彩。所以在设计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时,通常情况下都会在标识牌上写下多种语言,为方便更多的游客,让其可以真正享受到景区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服务游客,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根本上做到以人为本,并在导视系统的形式与内容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让当地区域的旅游业保持良性可循环发展的状态,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走向一个新的领域。

1.3特色化设计

在旅游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的设计过程中,不光具有人文关怀,还必须具备最为重要的美观感。应尽量保持原有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并从中提取主要元素作为设计方案的依据。不同类型和服务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标识导视牌的设置系统、种类和数量;解决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过渡和协调等问题;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点、线连接顺畅,区域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1.4材料环保、规划合理

在选取材料时,应当坚持就地选材的原则,尽可能做到精致规范。除此之外,材料还应该和空间环境协调一致,从而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这样做不光保护了生态环境,还相应的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节约了成本。在前期规划上应遵循数量适度,体量适中。不能为了追求高预算而夸大需求量,只有分布合理,设置到位,服从环境,融于环境,才不妨碍游览观瞻,才能做到与景观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2、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的方向

2.1标识材料的丰富多彩

在标识的材料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材料质感带给游客的触感与视觉审美。比如自然类型的材质容易给人舒适的感觉,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较为朴实的特征;石材与木材则具有朴实无华的本质,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金属材质可以本色制作,也可以仿制其它材质纹理,因而在自然景区或人文景区中都可以运用;而且现在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其在生产和安装方面也非常方便,从而成为现代标识系统的主要材料。再辅以其它材料,在制作工艺上应力求精致规范、坚固耐用,文字、图示不易腐蚀,不易褪色,且便于清洗。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从选材到安装,都应与空间环境相协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之相互衬托,从而达到既能有利于生态保护,又能很好地体现设计目的和特色。然后是⒉煌旅游景区做出明确分类,自然景观类、人文文化类、社会资源类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合适材料,为更好的展现地区差异性特征。旅游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展现出区别于其它景区的独有魅力。所以,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但如果只关注实际效果,忽略表达旅游地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那就说明景区的发展效果有限,不利于品牌建设,且过于单调的设计容易造成游客视觉审美疲劳,故必须要保持设计语言的多样化。

2.2智慧导视元素的加入

旅游景区作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惠于智慧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近些年来,智慧高效的导视系统在大型商场、会展中心、住宅等公共区域大展拳脚。比如通过商场触屏平面图我们可以直观了解业态分布,通过手机app我们更方便地规划出游路线及购票服务,甚至小小的楼栋门牌也加入了科技元素。在旅游景区我们目前能够体验到的有LeD平面图、动态导游线路展示、智能停车系统标识牌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化设计理念的完善,相信智慧型导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生活和旅途中。

在不远的将来,在旅游景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智慧导视系统的应用,它所服务的景区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增加各种交互媒体应用的智慧导视系统,也将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旅游体验,为导视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3、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导视系统作为开发和经营管理景区的重要设施之一,以树立景区高档次、高质量服务形象为基准,创造景区和谐的游览与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信息沟通,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优化景区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结合艺术多样性设计,统筹兼顾新颖造型与游客视觉审美,并一同将其作为构建景区独特的视觉语言,为游客营造新的感观体验,最终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3

关键词:智慧物流;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ontheconnotationofintelligentlogistics,relatedresearchachievementsofthedevelopingintelligentlogisticsaresystemataciallypresented.themotivationofdevelopingintelligentlogisticsisanalyzedfromtheaspectsofconsciousness,socialneeds,economicinterests,governmentpolici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technologyprogressandsoon.threeoperatingmodesareanalyzedwhicharegovernmentleading,marketleadingandthecombinationofboth.thecountermeasuresareproposedwhichincludetaxpreferentialpolicies,loanspreferentialpolicies,standardsandspecifications,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capitalinvestment,talentstrainingand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

Keywords:intelligentlogistics;motivation;countermeasures

1智慧物流的内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则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智慧物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及动态管理与控制,通过物流系统的“智慧”决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实时动态性。物流系统所处环境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动态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静态或周期性动态变化假设,无法实现实时动态决策。而“智慧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不变的模式。

(2)综合系统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统”概念,但这是一种狭义的“系统”,仅考虑物流系统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虑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将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强调的是广义的“系统”。

(3)大众普世性。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智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技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那些具有实现“智慧物流”条件,并且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的行业率先进行探索性发展,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物流”。

(4)多领域协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并有赖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精细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来武装物流管理。

2研究现状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阐释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现状,最后从切入模式、基本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建议。杨健、焦勇兵、刘伟(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智慧物流进行了界定,并对波市建设智慧物流的动因进行探讨,并利用价值链理论、技术采纳理论、当代组织理论对智慧物流进行理论解释。党建民(2012)阐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对徐州智慧物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推广步骤和主体方面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张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物流标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发(2014)提出发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与公共视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实技术基础,离不开大数据,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义,探讨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意义、城镇化与发展智慧物流的关系、“智慧物流”的抓手与切入点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智慧物流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智慧物流的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但“智慧物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它还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受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亟待研究。

3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

3.1意识自发力

(1)拥有“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也成为新的挑战。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围去观察、去研究,通过智慧物流的发展来推动智慧国家、智慧地球的实现;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拥有着眼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视野。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隔阂,放眼全球、着眼全局,促进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

(2)认识到“智慧物流”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民众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约程度低、公共服务增长缓慢、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改进等问题日益显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转变。物流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物流体系瘫痪、食品药品安全无法溯源跟踪、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问题,有些甚至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展智慧物流是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也会最先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社会需求拉动力

(1)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向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特别是与物流活动很少直接联系的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物流总需求量的增长也将越来越困难,物流企业、行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发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贸易结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从“以进出口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转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机械、海外高级食品等为主”,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特征的变化首先体现为“节约消费”,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计划更科学,对加工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更严格,对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更精确;其次体现为“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种类很多,最终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χ腔畚锪鞯男枨蟛煌,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产业规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数等参数是主要指标。

3.3经济利益驱动力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的物流需求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由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随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地位的确立,很多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公司战略,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对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快速识别,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单元、物流工具、物流环境多种多样,对“物”的识别与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动完成物品的识别,而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2秒;没有条形码易污损破损、单件操作的缺点,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可以对“物品识别”进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关注流通环节的“结果”,同样关注“过程”的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废品回收的整个闭环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以备跟踪和追溯。

(3)实时动态处理,提高物流服务的反应速度。传统物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天气情况、交通状态、特殊运输要求、各类突发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物流产业的智慧。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动态控制与处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务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4)智能决策与优化,管理更科学。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二者兼顾;且服务水平和成本影响因素多,并随环境动态变化,难以完全量化,给决策带来了很大难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数据实时更新,运用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管理更科学。

3.4政府政策引导力

政府政策影响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智慧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于以下三点共识,多地政府出台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

(1)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急剧增加,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成为常态,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智慧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我国相关产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且能够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发展。

(2)发展智慧有利于适应贸易结构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能源、原材料、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动组织与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向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进一步增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反应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联网+”的瓶颈,需要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来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

(3)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现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实时性、动态性的特征,强调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注重供应链的动态过程控制,追求供应链的系统整体优化。智慧物流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成与挖掘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与智慧物流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自动感知、识别、可视化、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与产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决策与优化、基于云计算的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

3.5环保强制力

(1)资源节约要求。①优化配送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业分散经营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约束,很难满足此种市场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优化配送网络,合理布局配送节点,降低配送系统的总库存量,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②创新库存控制机制。传统的库存机制是假设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的调度管理上是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将供应链各企业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调度,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2)环境保护要求。①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减少运输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务带来的噪音、震动、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优化等措施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从而减少车辆等运输工具的出行量,对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明显作用。②减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提升供应链系统服务能力,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仓库、配送中心等建设数量,从而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3.6技术进步促进力

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借助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pC、摄像头、RFiD、传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术;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提供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等信息平台也为智慧物流提供资源集成与优化平台。技术革新改变了物流服务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实现了信息快速、真实的传递,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让物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4发展智慧物流的对策

4.1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设运营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政府主导型。政府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申报或招标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带动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三是以行业或区域智慧物流项目建设试点为手段,注重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市场主导型。以企业为主导,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并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大型制造企业模式、物流园区模式等。

(3)共同推进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政府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资源保障,企业侧重于运营与管理;注重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的良性发展。

4.2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出台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做好智慧物流发展的整体布局。第二,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手段,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第四,尽早开展智慧物流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第五,政府应该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3提供资源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专业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智慧物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第三,积极推动智慧物流项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和平台,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企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参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结束语

发展智慧物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动力,是提升企业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因此,提升政府、企业参与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靠的组织、制度和资源保障对发展智慧物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之泰.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2]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7):94-96.

[3]杨健,焦勇兵,刘伟.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4]党建民,王晓珍.徐州智慧物流发展定位及推广模式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138-140.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市场;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典型示范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我国逐步进入5G时代。全国各城市均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宽带和移动互联网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为向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智慧城市越来越多的被人民理解与接受,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呢?我个人认为,应从市场、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规、典型示范等五个方面发力。按照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第一,巧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配合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供求、价格体系、竞争机制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倒逼加快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产业、财税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同时,中央政府还有做好顶层设计,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个性化智慧城市发展道路,避免全国一个方案,地区优势不能凸显。

第二,坚持创新是发展的关键。首先是金融创新,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构建起完整的创业投资链,推进智慧产业的孵化与培育;推进政策性银行的建设,发展地方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完善与科技企业规模、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信贷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政府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搭建高效的投资融资平台,调动企业、民间资本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民间跟进的投融资体系。其次是技术创新,要加强技术研发、应用试验、评估检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健全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尤其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环境。三要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产业技术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金融系统不仅是创新融资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规避、化解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发展智慧城市必须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三,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当前,尽管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但各系统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第四,重视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应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状况,推进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信息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尤其要发挥好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制定各项标准和规范。应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五,采取以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发展智慧城市要选择条件好、发展快的信息化先行区域,加以扶持,建立“智慧城区”或“智慧社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由点及面,逐步深入,不能搞一刀切。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部门先行一步,如卫生实行网上会诊,社保实行网上兑付等。

当前,我国物联网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并基本建成了从材料、器材、系统到网络的产业链,带动电信营运商、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软件开发商等环节聚合联动,产业规模效应明显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增强国力,我们必须抢占先机,在以上五方面着力,加快完成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新华网,2015年12月23日.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5

产业硬实力

2012年,常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决策,同年了《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年)》,根据规划,常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依托四库四平台,发展六大智能产业,实施应用工程,最终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智能技术产业化的四化目标。

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杨军表示,就常州市来说,信息基础设施亮点纷呈。但必须明确的一点事,发展智慧常州要把握社会应用和产业发展两条主线。常州“智慧城市”将结合产业基础,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智慧化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为主线,以用促产,以产带用,产用结合,实现社会应用智慧化、产业升级智能化。规避区域同质化竞争,结合常州产业基础和省政府对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以“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基础装备和智能机器人”等特色产业,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名城”。践行信息化惠民,应用服务于民生。这样的目标不但规定的智慧常州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智慧常州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

从产业基础来说,结合常州产业基础和省政府对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智慧城市规划》确定了常州“智慧城市”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明确了各项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路径。

常州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苏英介绍,智慧常州在智能产业领域,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实现优势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获得提升。以应用为先导,以示范工程为依托,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融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发展一批面向政务应用、文化创意、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培育一批本地云计算配套企业,初步形成本地云计算产业链。形成相对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软件开发应用水平明显增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软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融合的社会

苏英介绍,依托常州市的信息化现有资源和基础,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点工程。

在政府智慧服务层面,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健全市民卡的政府公共服务载体功能,加快国家税网上办税服务,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在社会智慧服务层面,建设无线城市,完善金保系统,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数字档案查询、食品药品追溯、智慧物价、虚拟养老等信息惠民工程,满足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客观需求。

通过城市可视化运行管理、综合管理、交通出行管理、社会综合管理的智能化应用,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各领域的智能响应和运行。集约化建设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共享、服务便捷的全新智能社区形态。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综合利用各类公共视频资源,创造宜居城市。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全覆盖进程,构建“智能卫生、健康市民”的卫生智能化体系。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和培训的学习需求。整合常州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在旅游体验、行业管理、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方面广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开拓常州旅游服务业的新局面。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一大批创新持续化、业务协同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和商务智慧化的智慧企业,全面提升常州地区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在智慧常州建设进程中,常州经信委通过不断总结发现,地方政府要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往往与条线设置不同技术标准、建立异构系统的要求相冲突。由于国家层面缺乏统筹,各条线分散的、孤立的技术标准和系统,还在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向下推广,给地方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系统整合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政务信息资源存在着多头重复采集、部门分散管理、数据正误不一、利用效率较低和“信息孤岛”等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现象导致了政府信息系统繁多,直接加重了基层的工作负担,造成了基层干部、精力的极大浪费,这对于改进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职能是非常不利的。

在实现智慧常州服务型社会中,常州市创造性的提出“四库四平台”建设。其中,“四库”即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四平台”即云计算平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平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四大基础平台,“四库四平台”建设是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卫生、教育、文化、人口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6

在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之下,各国均将“智慧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

一、“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通过该体系实现廉洁高效的管理。对照“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概念、内涵,可以清楚看到,“智慧教育”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智慧教育”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信息化”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掌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较少受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技术使得信息化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二、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

1.国内“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旨在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而着力打造的职教新干线,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至2012年,“职教新干线”已建有机构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发表文章660万篇,教学内容为主的视频25万个,其中录制的湘绣大师刘爱云、湘菜大师许菊云等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2万多个。

佛山市南海区通过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电子书包)学习云等。目前,教育资源总存量达25.6tB,自主创作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容量达39,500件,资源课程化率达到95%,在线使用人数日均两千多人次。从2009年开始,南海区在部分小学逐步试点电子书包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试点班级里,学生成绩突出,自得学习之乐。在好效果的鼓励下,从2011年10月开始,南海在7所区直高中16个班级中正式试点,并于2012年推广到15所区直高中。到2015年,南海区所有高中、初中及小学将逐步普及使用“电子书包”。

2.国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学生为此备受鼓舞,发明了很多能够使用手机的学习活动,并写成博客或录制视频在网络上分享。一些教师也开始使用手机来加强互动,譬如课堂提问不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形式将学生们的答案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屏幕上,也有英文教师带领学生在twitter上协作创作故事。

2010年,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这是日本最大的部级教育信息化项目,项目将建立其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协同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于2011年6月向李明博总统汇报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其核心内容为:自2015年起将在一线学校正式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智能教育,用纸张制作的传统教科书将在学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教科书。韩政府为此将投入2兆2281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根据战略要求,至2015年韩国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即将教育内容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电视等各种数码终端灵活使用。韩国教科部计划自2014年起从小学课程开始制作数码教科书,至2015年扩展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教学科目,推行初期将采取数码教科书与纸张教科书并行的方式。

三、“智慧南京”建设总体架构设计

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为1+4:即一个综合应用体系加上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等四个支撑体系。

(1)综合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顶层架构的核心。其内部可分为基础服务层、行业应用层、集成应用层三个层面,体现系统融合和信息共享的导向。

(2)组织领导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织领导体系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

(3)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智慧南京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强化依法管理。二是完善绩效考核。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四是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

(4)信息共享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在市级信息资源体系数据的采集方面,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部门交换,二是自建自采。在智慧南京建设过程中,将广泛征集部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数据源,推进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大集中。

(5)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南京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对南京市“智慧教育”建设的展望

根据“智慧南京”总体架构并结合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教育政策的倾斜、硬件建设的持续发展、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只有各种规划、政策、措施以及资金投入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为使南京市“智慧教育”迈出较大的步伐,我市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智慧南京”建设实际,有效促进“智慧教育”建设,真正使教育实现现代化。

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育信息资源的汇聚、云服务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较高的带宽、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先行条件。按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要求,全面建成“标准统一、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智能服务”的市、区、校三级“智慧教育”网络,切实解决郊区、农村教育网络覆盖问题。同时应统筹规划建设全市教育数据中心。

2.推行教育资源云服务

云计算技术、云服务模式将对“智慧教育”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全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教育部门业务协同。因此,有必要构建南京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智慧教育”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教育”系统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此外可将“智慧教育”各子系统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形成报表供实时查询,以及各种指令与信息高效、完整的下达到各个应用系统末端,从而实现领导决策与控制的完美循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智慧南京”的其他模块,或其他的“智慧城市”与南京“智慧教育”的进行系统交互的中枢。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协同、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全局的监督;全市学校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独立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it专业管理人员的投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便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制订和规范一批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的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框架,以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跨区域、跨学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

3.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校园和教室,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知识盲点进入智能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和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数码教科书,减轻家庭为子女额外购买学习资料和参考书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民众对公共教育的满意度,降低学生对课外辅导的依赖程度。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7

智慧城市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涉及的领域、专业繁多。当前国内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也十分有限,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与先行者,是什么样的梦想让他能够投身这项事业?借2014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海)暨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机会,《经济》记者采访了万碧玉博士。

家、上海、国外

“我老家就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去大城市一直是我的梦想。”谈到儿时的梦想,万碧玉说,当时,他所谓的“大城市”就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地方,繁华的城区、车水马龙的街道,并且充满了能让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对于一个小镇上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能够到大城市去,那将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如愿以偿考入了位于上海浦东的上海海事大学,但是1990年的上海浦东并不像今天这样的繁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高楼大厦与拥挤的人流。“那一年我来到上海浦东,从食堂三楼望出去,周围全是田地,田地里有棵很显眼的树,早上你可以看到炊烟从农家升起。”万碧玉说道。

因为专业的原因,万碧玉很快有了一次出国的机会,他乘船来到了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已经具备了都市生活的种种配套设施,这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浓重的一笔。在这里万碧玉第一次体会到了现代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人们在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并且在这样的城市中,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可以发挥出自己更多的才华。

“双城”给出的启示

毕业后的万碧玉选择了继续求学,他到日本进修,并希望从那里学到的知识可以用于发展自己的祖国。“在日本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这让我对城市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万碧玉说。从他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这两座给了他启示的城市就是东京和神户,“东京是一座特别巨大的城市,无论在交通、环境还是其他方面,现代化的气息都很浓,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们的生活匆忙而有序。而神户则不同,这里很干净,可能没有传统意义上都市的那种繁华,但是生活配套设施很完善,在这里人们享受到的是另一种舒适的城市生活。”万碧玉说道,这时候自己最初的城市梦开始出现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并非只有繁华、喧闹、车水马龙的地方才算是城市,拥有自己生活的频率,安静祥和的小城市同样让人们向往。

在留学期间,万碧玉每年都要回国几次,这期间他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巨大变迁,位于浦东的民生路的海事大学不再被农田环绕,仅仅是宿舍楼就有36层楼。“城市始终都在发展,而这种发展只有方向的变化,而没有完成时。”万碧玉说。

在北京,遇到智慧城市

2012年万碧玉回到中国,并希望通过自己学习到的国外先进经验建设祖国。到了北京,万碧玉并没有感受到如同国外一样的都市生活,“我就感觉到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当时没有关注到雾霾、pm2.5之类的事情,只是感觉北京街道很嘈杂,人们开着很好的汽车、穿着光鲜的衣服,可是城市环境却很脏乱,几乎没有生活在城市的感觉。”就职于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之后,万碧玉并没有直接接手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万碧玉当时的领导委派他去研究不同气候带、不同经济带上各级城镇的发展模型,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总结中国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住建部相关领导的鼓励下,万碧玉潜心于城镇经济的研究,并且有了一些成果,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住建部开始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这个时候十还没有召开,部里也只是提出智慧地推进城镇化这样一个立意,但这却深深地吸引了万碧玉,他开始把目光投向这项国家发展战略,并着手相关的研究工作。随着十的召开,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智慧城市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在国内萌发出最基本的雏形设想,这让万碧玉更加坚信了自己的选择,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梦想。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正式对外公布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名单,此时的万碧玉正在积极筹备组建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慧城市经验。每天除了翻阅试点城市材料、撰写相关材料,其余大部分时间万碧玉都奔波于各地的调研。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万碧玉与自己的团队先后参与了多项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研究,走访调研了全国各地100多个试点城市。“今天所有的试点城市,我已经跑了三分之二以上。”说到这里,他露出了微笑。

几年来,万碧玉和他的团队主要致力于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技术与工程标准、评估体系、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和参与编写多部智慧城市领域著作,包括已经出版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以2012-2035年南加州大洛杉矶区域交通规划和可持续社区发展战略为例》、《自己自足的城市》和即将出版的《智慧城市导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指标技术报告》等,这些都是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4年7月,包括与《经济》杂志社共同组建的“智慧城市多媒体联合实验室”在内的首批17个智慧城市专项联合实验室在京集中揭牌,成为我国智慧城市领域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在谈到自己怎么看智慧城市时,万碧玉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别人也问过我,这让我很难回答。从国家层面上看,城镇化率到达不同的阶段,我们该做什么,这是部级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从布局、规划、建设上创新发展,谋求产业升级。就我个人而言可能就简单了很多,呼吸干净的空气,喝到清洁的饮用水,吃到安全的食物,出门不要太堵,这就是作为个体的我所能感知到的最真切的智慧城市了。”

简单的梦想

万碧玉告诉记者,当前发展智慧城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紧凑、循环、多样性,这也是工作开展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多样性,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我们不可能把全国都搞成像上海浦东陆家嘴那样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也不适合。”他说道,“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个人,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你的梦想也许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整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你的梦想一定可以让你大有作为。”

对于万碧玉来说,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来到城市、感受城市、生活在城市,现在他已经实现了,而下一步,他的梦想将会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城市更美好,想必这也是他常说自己“乐业”的原因。“人应该是流动的,并且大部分地方都应该是这样。从小城市、从农村到大城市这是规律,在日本也是一样,他们叫‘上京’,从西部到关东、到东京去,老人留在家里,子女到大城市工作,美国、新加坡也是这样。也正是这样的发展规律,我们才需要更加宜居、宜业、效率更高的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万碧玉说。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8

到2018年,陕西省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85。

两化融合基础条件持续提高。到2018年,宽带用户数超过800万户。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m,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全省互联网总出口超过5tB。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渗透。推进企业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促进“生产型制造”向“创新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驱动新型生产业蓬勃发展。到2018年,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比例达到80%;主要工业园区公共管理和企业服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重点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pLm达到85%,CaD/Cam应用达到95%,企业eRp覆盖率达到90%,meS系统应用达到8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达到60%以上。

两化融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效果显著提升。到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人均35万元提高到人均55万元。规模企业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显著提升,从2012年的14.95%提高到20%左右。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8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2.5%。信息化全面支撑企业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300吨标准煤。传感器、工控机、显示屏、计算机、机器人等电子制造业再现辉煌,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主要内容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试点认定行动

1.行动目标

贯彻落实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和推广工作,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行动内容

建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管理机构。依托现有两化融合支撑机构,成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认定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陕西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管理办法、服务规范与指南,指导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认定服务。

建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依据陕西省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认定管理办法、服务规范与指南,认定建立一批第三方认定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培训、认定等专业化服务。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和推广工作。选择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

二、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示范引领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试验区两化深度融合。西安—咸阳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实现创新突破,两化融合向战略应用迈进,宝鸡、榆林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加大集成提升,实现集成应用。全面启动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工作,创建部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2.行动内容

继续深入推进西安—咸阳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试验区围绕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重点支持在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下的协同研发、企业供应链与物流、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应用,促进企业从加工制造型向研发服务型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服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信息容灾备份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服务外包、能效管理、信息服务、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试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总部经济、现代物流、装备维修、循环经济服务等新兴生产业的发展;推动试验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慧社区建设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

加快推进宝鸡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围绕汽车、数控机床、专用装备、电子器件四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支持试验区以区域信息化公共服务中心为基础,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企业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企业资本创新服务平台,促进试验区产业协同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装备来改造陕汽、宝钛、宝石机等重点企业。

推进榆林省级能源重化工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进智慧油田、智慧矿山建设;推进煤电、煤化、油化、盐化四大产业链的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提升全产业竞争力。

推进省级、部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

三、工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行动

1.行动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深度应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2.行动内容

促进能源资源化工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实施智慧油田、智慧矿山建设,延长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延安、榆林能源化工园区及基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煤油气盐综合循环示范基地。

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配件、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推进数字化协同研发,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成套设备;推广CaX系统在产品设计、制造、试验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以pLm为核心的产品协同设计制造体系;推进eRp、meS、DnC、DCS等在企业中的应用,促进企业由加工生产型向集成服务型的制造模式转变。

重整振兴轻工、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纺织行业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CaD/Cam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和大规模定制产品的能力。提升食品行业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引入和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先进的自动化装置和RFiD标识技术,加强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

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高端工业软件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提升产业能级;以建设部级物联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通信及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物流产业园为抓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发展新型电子元件及高端工业软件,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

加快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知识服务等生产业,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促进物流园区信息化发展。

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机制,开展企业对标,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加强示范推广,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机制。依据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完善陕西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建设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导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开展。

培育树立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继续实施两化融合六大专项工程,鼓励企业实施生产制造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等六大工程,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市负责开展区域内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制定分级分类推进计划,明确区域内各重点产业不同等级企业的两化融合推进目标、重点和任务;加强企业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各市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五、中小微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和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完善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各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产业集群(园区)窗口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增强各级中小企业分网的服务功能,建立全省中小企业名录库网上查询系统,及时有效地为中小微企业、创业人员等市场主体提供综合服务和信息服务。

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支持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业发展壮大,推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以及原材料等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费用,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

推进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

七、智能制造与工业融合的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工业机器人、承租生产、柔性制造、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促进大规模客户定制和敏捷生产模式推广;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搭建工业云服务平台,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立物联网、大数据示范应用基地。

2.行动内容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促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展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和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试点,实现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部分部件的规模应用。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推进物联网发展专项实施,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实施宽带陕西战略,构建覆盖全省城乡、安全可靠的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的信息网络,光缆线路长度超过60万公里,园区光纤接入率达100%,县级以上4G网络全面覆盖。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围绕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抓好集成电路产业配套。加快引进一批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加工制造和代工企业,打造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链。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推进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实施,在能源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项行动工作机构,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各市(区)要建立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协调指导本地区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年度检查与效果评估。

二、完善服务体系

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对技术支撑、服务支撑和人才支撑的需求,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优化一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关键技术、标准体系研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建立两化深度融合专家团队和实训基地,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课题研究和企业高级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评价培训;支持企业开展两化深度融合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三、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融合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争取各类资金和政策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市(区)要建立健全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筹措机制,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本专项行动。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训机制。鼓励高校面向信息化需求,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9

【关键词】精益建造理论;Bim技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1引言

广义上的精益建造是指将精益思想用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中,从而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最小化。本文探究的是狭义上的精益建造理论,结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智慧化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精益建造技术对施工项目展开精益建造,避免施工中不必要浪费,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2精益建造理论概述

2.1精益建造的基本原则

精益建造理论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确定价值按照客户需求确定价值,联系客户与生产商切实利益,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掘其需要的价值,进而确定产品组成与价值流程。2)识别价值流这是原材料转为产品并赋予产品价值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客户沟通、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加工与后期服务等内容。3)工作流精益建造理论下要让创造价值的步骤流动起来,通过减少各施工环节的浪费,提高管理水平,应用Jit模式避免价值流阻断[1]。

2.2精益建造理论的体系结构

精益建造理论的落实包含三方面内容:①基础理论,即tFV理论。该理论内包含转化模型理论、流动模式理论、价值生成理论,将施工物流与信息流相融合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综合资金、技术、材料等资源,将建筑施工转化为建筑产品,寻找可以让产品增值的部分,去掉无法增值的部分,减少浪费。②应用理论,其中包含客户需求管理、标准化管理、设计水平管理、过程绩效管理。③精益建造技术,包含末位计划系统、5S现场管理以及并行工程、质量管理等内容。

3精益建造理论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精益建造理论应用的必要性,具体如下:①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精益建造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施工与项目设计的高效结合,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解决规模化施工与个性化问题,实现对项目的智慧化管理。②协调施工成本、工期与质量,应用精益管理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加强合作,达到效益最优化,降低成本,保障质量。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按照精益建造理论中的流动模式理论,将增至活动予以管理,去除没有贡献的非增值活动,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与智慧化管理方式避免材料在采购与运输环节中的浪费。④保障建筑产品质量。将建筑产品质量作为建筑管理的出发点,依靠精益建造理论和自身优势,结合用户需求,逐层分解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保障建筑质量,利用质量赢得行业市场[2]。

4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4.1精益建造技术应用

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筑行业施工需求,精益化技术的应用技术将精益建造理论用于建筑领域内,在减少浪费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对项目的智慧化管理。对此,精益建造技术的应用具体如下。1)5S现场管理企业需要将这一管理方法提高到战略发展地位,明确管理细则,编制管理手册,从经济成本和质量管理方面入手,推行5S管理方法的应用,选定样板区后应用精益建造技术。2)准时化施工和拉动式物料供应将产品用户需求作为准时化施工的起点,重视材料运输和各工序的间隔,保障材料库存为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利用看板传递信息,将图纸与计划展示在实际施工中。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在第三季度实施了Jit采购计划,以入库板材库存变化情况为例,如表1所示,得知该精益建造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库存占地与采购资金,为工程节约了采购成本。看板管理是建筑工程准时化施工的核心,看板可传递上下工序信息,帮助人们做好准备,避免浪费,防止过量施工,管理者利用“目视化”工序了解施工作业的最新进展[3]。3)末位计划系统这是按照建筑工程项目末端执行人员根据实际进展,对设计方案的反馈,管理者按照现场情况总结计划,为项目管理形成环形控制系统,避免施工现场和计划之间出现矛盾,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某建筑施工项目依靠精益建造理论,利用云平台和ai技术全方位打造了智慧工地。项目部内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井然有序的运行,实现了项目设备管理,依靠物联网平台集成传感器检测运行和超载技术,结合塔吊智慧巡检系统和可视化监测系统,对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展开实时监控。预制构件三维模型可视化拼装、无人机全景成像可展示整个施工项目的全貌。二维码工艺卡对施工工序进行测量,避免传统人工测量产生的误差。4)精益建造理论下的拆解模式凭借着企业多年的施工建设经验,将建筑物各部件拆分,结合时间空间与资源利用情况,深化施工设计与信息化技术使用,有序的展开建筑组装生产。应用Bim和wBS工具将房屋部件拆解,依据精益建造理论和相关技术,优化墙面三维模型,墙体上不仅有开关插座面板,也有管线敷设。凭借精益建造拉动式管理实现,使建造过程呈现出结构化特点,对生产、质量、成本、安全等模块逐一管理。5)Bim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建筑发展应用Bim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精益建造理论方法实现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可视化结构的建筑项目管理需要用到专业的Bim数字软件,软件中包含原材料的管控和节点质量验收标准,任何一个流程都在数字管控体系内有所体现。数字建筑中,管道长度、内径与外径等数据可直接读取,管线立体设计一目了然,施工时不会再出现管线交叉和管线碰撞的情况。管理方面,数字建筑立足于智能交互与逻辑关系,以虚控实,提高了资源配置与工作透明度,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强化事前控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大数据体系为建筑项目管理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建筑建设后通过智能化系统可自动清洁空气、控制pm2.5,使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4.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具体指完成项目施工消耗的人力资源、设备与材料资源产生的费用总和。设备成本包含施工中工具的损耗与机械折损、租赁费用;材料成本包含材料消耗、采购、运输费用;人工费用包含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工资与奖金。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着综合性和一次性特点,项目从设计到竣工经历时间漫长,项目返工成本巨大。为保证项目盈利,成本管理必须将所有问题预料到,将材料、技术、信息等影响因素综合,让项目成本管理不再是单一的财务问题,而是需要各部门配合,从精益建造理论角度展开项目成本管理。对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实际应用,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材料采购Jit模式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70%以上,合理控制材料成本意义重大。项目施工需要应用多种材料,Jit模式的应用可将合适数量与质量的物品,在相应的时间供应到相应地点,这种采购模式更加灵活,供应商可在线得到采购计划,对客户需求加以了解,为项目施工提供适宜的材料。图1代表的是Jit模式的基本原理,要求施工单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通过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应用Jit模式进行材料采购,实现对项目智慧化管理。采购方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供应商可以及时的将采购方所需的材料送到施工现场,Jit采购模式提高了材料供应对需求的响应速度,也消除了浪费现象,降低了材料的库存。该采购模式的应用需要依靠企业资源规划,eRp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其系统可识别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成本、库存、采购、财务等资源规划。eRp是精益建造在材料物流供应上的延伸,可保证材料及时供应。2)5S施工现场管理为避免施工现场的资源浪费现象,可将5S管理宗旨落实,实现建设成本的优化。改善现场施工环境,成立项目推进小组,明确负责人职责,做好活动整体规划,制定奖惩制度,对各部门展开监督考核,建立奖励激励制度,将5S考核结果与个人工作相联系。5S理论的落实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整理,结合实际情况判断物品去留,做好工具摆放,及时整理库房;②整顿,对如何方便存取物品加以考虑,实现物品摆放的规范化;③清扫,定期清扫,使库房内没有垃圾;④清洁,注重清洁的结果,根除脏乱源头,保障材料质量,为原材料的存放创造无污染的环境;⑤素养,提高人员素养,使其遵守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应用5S管理系统后,可提高库存周转率15%~50%,材料实现定置管理,减少了不必要的库存浪费;设备故障率降低了10%~50%,缩短了5%~30%的作业周期,降低了10%~40%的生产成本,培养员工产生资源节约意识[4]。3)并行工程与价值工程应用精益建造方法就是运用并行工程,整合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让设计与施工人员集合智慧,共同努力,缩短施工准备时间。根据精益建造价值工程需求,对价值流中的增值活动予以识别。应用数字工程系统,通过巡检系统、移动验房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展开日常检查与交付验房工作,以质量检查整改促进工程标准体系的完善。应用智建云工程管理app(见图2),实现智慧化管理与精益建造理论的完美契合,打造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模式。如图所示,智建云可为建筑行业提供工程管理解决方案信息平台,从土方、基础与桩基础到业主交付、物业维保等工程质量管控场景,可形成完整的管控体系,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帮助企业控制潜在风险。

4.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分析精益建造理论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如下。1)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建造理论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从建筑过程展开管理,保障建筑产品质量。项目从设计阶段开始,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质量检验,要求相关人员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问题,确保项目各环节管理质量,确保不会有不合格建筑产品出现。要做到全面质量管理,应培养人员在质量检测上保持自觉性,对自己负责的内容自觉检测,根据质量评定要求主动记录检测结果,强化自我约束。在精益建造理论基础上确立“3n”实现,在建设初期消除质量问题。2)标准化作业采用标准化作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以规范化作业方法建立标准定额,按照施工工序建设标准样板工艺,界定时间标准细化工作时间,去除不必要的损失时间,为工程建立标准化工作程序。比如在地板安装工程中,考虑到地板搬运与安装准备工序、安装速度,可确定铺装1㎡地板需要的标准时间,随后根据房间总面积计算铺装整个房间所需的时间。材料标准化作业可保障材料质量合格,某项目在管理期间严格限用质量、性能不稳定的材料。此外,破坏耕地、污染环境、带有放射性、甲醛污染的材料也被限制使用。项目施工管理时,要求对所有龙头、五金件、洁具全部开箱检查;对墙地砖每批次开箱5%抽查,施工时注意材料的选用,如果墙地砖本身有色差或其他缺陷,应由供应商负责处理;对可视对讲装置每批次开箱10%抽查,加强对装置外观质量的验收,出现质量问题由设备厂家负责。3)将精益建造与智慧工地理念相融合,可推动装配式技术的发展设计图纸拿到后,工程项目部立即整合行业需求,形成具体要求提交给pC厂家,厂家根据构建模具情况作出调整。从构件生产开始,选用高效施工机具和优质化辅助材料,通过制定合理的吊装方案,对构件生产验收、吊装、灌浆等环节进行管控,保障施工质量。将智慧设施用于项目质量管理,应用综合信息系统、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与协同办公管理平台,施工现场内使用环境检测仪、人脸识别门禁、塔吊吊钩可视化、塔吊防碰撞系统、卸料平台超载报警装置等智慧化安全措施,应用智能工地云平台对各数据基层,落实精益建造理论,保障项目施工质量[5]。

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篇10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物联网技术

图书馆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资源、空间。传统的图书馆模式是以图书、期刊及资料为主要资源,以馆场建筑为固定空间,以馆员值班、借还图书为主要人力功用。智慧图书馆却是要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实现人、资源、空间的高度融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智能根植到为读者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替代馆员的基本服务,实现更快更便捷的智慧化精准服务,达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既能遥控操作,又能对话交流的效果。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方便的实现图书馆智慧管理和服务,使图书馆系统对馆中的物及人具有感知、记忆、理解、辨别、分析、判断和决策处理能力;与外部世界通过接流和感知,形成开放的系统,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共享。智慧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管理;通过云计算实现智能服务;通过大数据实现系统决策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门禁系统,能很容易的对读者和馆员实现智慧管理。人员进出馆动态和明细,包括各类人员每天进出馆的次数和具体时间,以及习惯查阅的书籍和资料的种类等。利用芯片和扫描技术对书刊实行智慧管理。繁重的图书编辑工作将变为轻松;图书清点也只需在书架上依次扫描;读者找书时,声光警报立即提供相关书刊位置,也方便馆员将图书排架和归位;利用自动借书、还书软件系统和感应区设施,读者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助借还书手续,而且能24小时不间断服务;

同时,我们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能够掌握读者的习惯和需求,提供全方位立体的个性化自动跟踪贴身服务。例如利用集中管理的海量信息资源,实现各资源系统的数据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利用“云端”里的所有公共资源及个性推送服务,为读者提供一站式集中服务。

智慧图书馆实现进程中,各地都尝试了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如深圳图书馆研制出第二代智能书车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台湾研制出图书定位系统;上海设立图书漂流自助亭等。这些成果都是根据图书馆服务五大基本特征:既公共性、智慧性、资源丰富性、管理集群化及服务协同性,按照服务由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三个台阶,来推进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建设阶段的。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就像一个装满了书和桌椅板凳的大房子,四周的墙上挂着大大的“静”字。但是如果在这样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想要坐下阅读时。在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在阅读完毕的时候只需要释放它,它就会自动回到原位等待着下一位读者。

传统图书馆在现阶段可以从一个个的局部服务进行智慧化的改造和建设,逐步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加快智慧图书馆实现的进程。

一、要逐步实现所有纸质资料的传感化。要运用现代传感器件及技术,使馆藏文献、资料、期刊、图书等纸质文字材料全部装上“眼睛”或“耳朵”,具备人性化的触觉或感官系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使文字信息数字化,为各种智慧软件的运用创造基础条件。否则,一切智能都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法起步和实施。

二、要不断投资和改造图书馆硬件设施。要使图书馆内的座位、书库、书架、书籍等物质,具备物流和移动功能,长上“手”和“脚”,具备人性化的移动或流动系统。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使图书馆硬件设施和纸质材料,借助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人找书”的精准化和“书找人”自动化,形成网状的数字化与物流化综合协调系统,达到能运动的图书馆设施效果。

三、要不断提高馆员的互联网知识和能力。馆员不能再是值班员、监视员、手续员的代名词。不能仅仅只是负责图书采购、编目、流通管理、分类组织处理等。馆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配合软件公司开发智慧图书馆应用软件的研究上。馆员最清楚图书馆服务中的各种流程和规程,最知晓读者各方面的需求和要求。馆员要为软件开发方提供顶层设计的条款和路径,让各种服务应用软件“装上头脑”,具备馆员的智慧和思考,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