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6:31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碳关税;碳税;隐含碳

abstract:howabouttherelationshipaboutcarbontariffandcarbontax,moreover,whateffectwilltheproblemofembodiedcarbonininternationaltradegivethem.thisessaywilldrawupsomesuggestionsaboutthemonthebasisofscholar’sresearchandcurrentsituations.

keywords:carbontarif;fcarbontax;hiddencarbon

一、“碳关税”出台的背景与争议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a),其第三篇减少全球变暖污染是关于“碳关税”的专门条款,此举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自此,“碳关税”这一课题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热点.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发达国家推崇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二,一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其在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理由是:发达国家采取“两头堵”政策: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其急需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出口税,另一方面在其国内对进口到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另外,美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更没有履行相关减排指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以“总排放量”作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以“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作为基础。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是支持的,但这种模式要从各国现有的科技水平、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出发。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并且其人均排放量是我国人均排放量的四倍以上[1]。此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能仅仅以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法律分析1.碳关税征收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合法。应该承认的是碳关税的征收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合法性又如何呢?现实中,“碳关税”不仅与wto的基本规则不符,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具体理由如下:(1)碳关税不是在针对产品征税。其课税的客体,是“碳”,但其不是一项可以进口的产品。(2)碳关税的征收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母国给予缔约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国。但是,由于碳关税的计量标准是碳的排放量,而每个产品由于其所用原料、原料产地、加工技术均不同,都会造成碳的排放量不一致,这就使同一类型的产品遭遇到不同的待遇。(3)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例外条款,即允许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者与“保护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同时实施”。碳关税的征收初衷是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温变暖,即是“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但是gatt第20条第(b)项的实施除了这个必需的目的性要求外,还需要符合“必需”这一程度要求。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满足该条的“必需”呢?不论是在gatt时期还是在wto时期,“最低贸易限制要求”一直是最基本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相称性考虑”标准[2].

而征收碳关税是与该标准参照因素不相称的,因为征收碳关税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其“碳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对本国产品直接征收碳税实现.

2.碳税征收的必要性。碳关税的征收存在瑕疵,但气温变暖,环境恶化的警钟长鸣,对“碳”征税不失为一种良策。法国、加拿大亦在酝酿相关政策.

既然是势必发生的问题,我国就应寻求积极的对策.

二、碳税征收标准之考量(一)由谁纳税对于纳税主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即是———向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征收,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由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纳税,就会造成“碳泄露”,即一国可以对能源密集型或者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行离岸制造和生产,以人为达到本国的“碳减排”目的,但由于其他国家相关产品的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国际碳排放控制的努力无效,也就是“产品隐含碳”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中美贸易中得以体现,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高达10%左右的碳排放量是由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高碳密集型产品所导致的.

为了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清晰明了的展现各国实际消费的“碳”排放权,由“最终消费者”纳税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下,碳排放计算目前有三种方法:(1)全程分析法。此种分析方法是指在评价一类货物的全部生命阶段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料的开采及提取,货物的生产制造、运输及销售、使用和维修、回收利用、最终的处置。(2)碳足迹。2009年6月4日,《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及使用指南》中文版,在pas2050:2008中将产品碳足迹定义为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活动或实体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土地公顷”作为单位,计算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的碳排放权的面积。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四类数据:一是关于所拥有的资源与已消耗的对比的数据;二是特定人群对外来资源的依靠程度的数据;三是特定团体自我解决自身废物的处理能力数据;四是自然的生产能力与特定人群对资源的需求度的对比数据。(3)hybird全程分析法。tery在2008年研发了hybird全程分析法,此法可用于对类似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此法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程,要对所需数据进行现场收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隐含碳的相关数据.

(二)课税基础是什么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之下,利用碳或者二氧化碳作为课税基础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具体的征收范围到底多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第一种类型是“碳排放税”,即征“在国家内耗费的能源”,只对燃料征税,不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第二种类型税收是“碳消费税”。这种方式将对卖到家庭中消费的能源或者生产产品,也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

这两类课税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待在国际贸易流通中对产品的态度。根据各自定义,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在外国生产本国消费的产品;碳排放税是只对在本国消耗的能源征税不包括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流通。在碳消费税的税收系统中,生产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进口产品将被征税以至于国内的类似领域的生产将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中国之对策(一)碳税征收建议我国是碳密集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开征碳税使此类能源和产品价格上扬,促使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或清洁能源,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表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制体制中已有能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这就引发出第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在此三种税制外另立门户,还是对其加以改革.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应对环境税进行改革。因为,能源税和碳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税收,二者的计税标准和征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碳税的征收依据是含碳产品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能源的数量,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能源税则没有此设置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是纳税主体为谁,我国《环境法》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但是,具体到碳税,这一原则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应该由最终消费者纳税而不是生产者。理由有二:(1)市场

讲求供需平衡,只要对消费者征收碳税,消费者在价格的导引下便会放弃对该类产品的购买,进而使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产品含碳量,同时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保理念;(2)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泄露”问题,发达国家将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但这些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在我国境内,为了使这些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纳税人应该是外国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此外,如何对碳税收入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专款专用还是与其他税收收入一起由国家财政机构统筹分配,笔者建议专款专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为了全方位的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应从根源上治理,建立类似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绿色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绿色植物的栽培,以及碳密集产品的回收利用上.

(二)发展低碳经济1.确立产品“低碳标签”制度,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鉴于产品标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每一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各个产品的碳排量,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低碳消费”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对生产商开展“低碳生产”加以监督。另外,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目前社会大众对什么是“低碳产品”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政府指引,同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建立会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2.低碳绿色理念法律化。“态度决定一切”,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构建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理念的指引。为此,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环保积极作用,转变传统家庭消费观念;二要在政府采购层面、企事业运作层面真切的将“低碳”“绿色”“节能”作为指向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贸易、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成为社会考核指标;三要通过修宪或修改环保法,将“低碳”环保理念法律化,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性能更好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跨国投资虽然internet使人与人的交流变的方便快捷,偌大的地球被世人亲切的称为“地球村”,但是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没有因为internet的出现而缩小,距离依然如故,西方学者称之为“foodmiles”.

正是因为foodmiles的存在,就离不开运输,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为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依然是高碳密集型的化石燃料。同时,国际贸易中我国在产品隐含碳这一问题上的弱势,也可以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之后大大缓解,不会因为外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淘汰.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2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特点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分三级六个板块十二个维度十二个指标。一级指标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设施、政策6大块。强调对城市社会环境经济综合体的全覆盖。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要比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宽而复杂。城市低碳经济只是城市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城市低碳发展,除了经济以外,还有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级指标12个,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设施、政策6大块的进一步分解,着重描述系统特征。十二个维度,每两个为一组,分别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设施、政策等子系统的具体特征进行描述与评价。其中,低碳产出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消费指标表征消费模式;低碳资源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低碳人口指标表征全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参与程度;低碳环境指标表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环境标准与门槛;低碳政策指标表征向低碳转型的努力程度。

三级指标12个,事实上就是成分指标。成分指标选择与设计,要在水平、结构、技术、替代、公平、效率等方面对二级指标所代表的系统板块特征有突出反映,同时要体现指标选择原则、数据来源可靠稳定等要求。经过反复筛选,碳生产力与能源消费强度、低碳消费系数、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的就业岗位贡献度、非化石能源比例、森林覆盖率、CoD的排放强度、So₂的排放强度、公交偏好与公交效率、建筑能耗强度、低碳规划与产业政策措施、碳排放管理、监测、统计体系建设等指标进入篮子。

对应每个成分指标和每一层次指标集,遴选一个或多个核心目标或考核标准,并赋予相应的阈值,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由于低碳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五年规划的特点,考核标准或目标值需要满足评价指标在5年期间可以实现的要求,还要避免由于经济波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对某一年度指标值的影响。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这种方法常见于时下比较流行的各种排名;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这种方法如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在国际上,还有一种是以实施了某些政策、技术或采取了某种行动,并对政策、技术或行动的执行程度、实施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如瑞士在中国眉山、德州等城市所测试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种打分评价体系。本文所构建的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体系,集合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为了客观度量与评价城市在低碳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差距,在对低碳城市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排位工作的关键。同时,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城市离低碳发展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城市向低碳转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发展排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可以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来构建。DSR框架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被广泛用来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低碳发展的概念模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1)低碳发展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向高产出、低污染、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导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2)低碳发展状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综合度量,能够界定城市在某一时期所处的低碳发展水平,包括人均碳排放、碳生产力水平、低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等;(3)低碳发展的政策响应:用以表征城市为促进低碳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如征收碳税和消费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以评价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努力与不足,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路径;或者设定未来某一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成本。

综上所述,衡量一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除了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要考察城市向低碳转型所付出的努力。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所构建的低碳发展水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6个层面构建:(1)低碳产出指标;(2)低碳消费指标;(3)低碳资源指标;(4)低碳社会指标;(5)低碳环境指标;(6)低碳政策指标。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指标选择的原则

UnCSD第三次修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具体排位指标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原则:(1)指标简洁,有代表性;(2)指标可得,各国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3)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4)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相容。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评测指标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可比较的一致性原则

城市低碳发展,是全球关注的共同事业。由于具有减排成本高昂,对地方城市当期的福利增长贡献较小,外部效应大,全球搭车等特点,评价指标构成与评价数据与结果,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气候博弈、全球碳空间分配与GHG排放核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坚持国际与国内可比较原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的需要。

(二)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率原则

低碳发展,主要通过低投入高产出来实现的。高效率是低碳发展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减少污染排放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一时不能快速转变的情况下,低投入高产出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碳生产力与低能源投入强度等效率指标是评价与考核低碳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

(三)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原则

低碳发展,还可以通过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来实现。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减少污染排放,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是重要途径。尤其是技术一时不能快速提升的情况下,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等对低碳发展更为重要。所以,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低碳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等结构优化指标,是评价与考核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原则

政府公共经济投入与城市低碳设施建设,事关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水平。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标准,要注意全球环境保护与地方环境保护、气候公共福利与其他公共福利之间的合理平衡。

国际上一般认为,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收入差距小,社会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低碳发展必须要、也应该要为地方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收入机会。碳就业岗位贡献率、污染物低排放强度、低碳出行偏好与低碳建筑比例,与高效率的公交设施等,均是重要评价指标。

(五)满足基本发展需求原则

低碳发展,是人类满足其基本发展需求前提下的一种高级发展形态。这样,要求我们区分人们的基本的刚性的碳消费和有弹性的奢侈的碳消费。对不同的消费部分,予以不同的评价。以此转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模式、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碳恩格尔系数,是一个能区分人们的基本刚性碳消费和有弹性的奢侈碳消费的好指标。

(六)数据稳定可靠原则

所有用于评价的数据来源要稳定可靠,口径统一,计算准确,收集成本不高,难度不大,保障整个评价工作可操作。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基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基础数据来源有以下几类: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主要有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城市历年统计年鉴、各城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等。

――网络数据

重要的网络数据有碳排放参考数据。重点查询的国际网络有:cait.省略、

cdiac.ornl.gov、ddp-ext.省略、data.省略、ipcc.ch。重点查询的国内网络主要是国家各部委机构、各城市政府机构网站。

――文献数据

包括三类:政府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制定的各种规划、标准等文献,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工作者所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著作与论文等文献,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与署名文章等。

――调研数据

课题组深入各样本城市进行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

一般来说,凡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要进行真实性与可靠性评估与处理。受价格影响的数据以2005年为基点,处理成可比价数据。量纲数据要进行口径、范围与构成的归一化处理。比例数据和地方数据要进行整体化的归一处理。用于比较的指标数据要进行标准化与无量纲化处理。鉴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本排位研究的城市数据口径,在地域上,主要是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为包括户籍人口、暂住半年以上人口的常住人口。能源消费,包括能源生产、加工转换中的能源使用,工业、农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碳排放,包括上述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一切排放。采用使用端计算法则。对于使用火电、汽油等二次能源产品的城市,即使火电生产分布在其它城市,火电生产过程中的一次能源投入、电网输电损耗等排放计入火电使用城市。

(三)指标计算

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本文所采用的四个关键排位指标。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其他单一指标的排位和综合指标排位,请读者关注本年度国庆节后即将主办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绿皮书2010》新闻会。

1.碳生产力水平指标

本文使用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作为碳生产力水平的标度。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等于城市国内生产总值(2005不变价)除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该指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减排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各地“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全社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化石能的生产与消费有关。

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含二次能源)之和的差额,是观察能源在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量变化的指标。

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出于城市间比较的需要,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能源消费口径,必须是终端能源消费,而不是总能源消费量。这是因为总能源消费中包含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而火电等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转化为电能后可能大部分输出。这样,如按总能源消费量计算,火电工业城市的排放会包括大部分输出电能的生产排放,造成比较的基点不公。从全部城市来看,出现火电输出部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复计算,出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虚高现象,不利于我国参与世界气候谈判与减排博弈。

二次能源消费量换算回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方法,以火电为例:火电发电用煤炭消费量等于火电用电量×煤炭发电能源转换系数+火电用电量×电网供电损耗系数×煤炭发电能源转换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二次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换算回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社会煤炭消费量×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全社会石油消费量×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全社会天然气消费量×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2.GDp能耗强度指标

本文使用单位GDp产出的能耗作为GDp能耗强度指标的标度。计算方法是地区能源消耗除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本指标是国家公布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每年由各省级有关部门进行测算并对外公布。该指标具有多重指示意义。由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以煤为主,GDp能耗强度的降低,不仅意味单位GDp产出所伴随的碳排放减少,而且意味烟尘、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能源资源节约水平、能源安全水平与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等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抗能源短缺风险能力的增强。

3.碳的能源强度指标

计算方法是地区总能源消耗除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如果没有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其倒数就是能源的含碳量。该指标一方面指示城市能源资源的构成、能源供需结构的特点,同时还指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生产、发展、与应用的程度。

4.人均碳排放水平指标

人均碳排放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市年中常住人口数。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使用年末常住人口数。这是一个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指标,指标的层级较高。内涵是人均能源消费。从全球碳预算与排放管理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终极考核指标。在国际碳空间分配博弈过程中,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但从地方城市低碳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评价指标。

中国前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结果

我们选择GDp总量与人均GDp均居全国前列的1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测算与研究。现已完成了2005年到2009年五个年度,共计12个指标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工作。这里仅公布2008年四个指标排名前五位城市的相关数据。

(一)碳生产力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

单位碳排放的GDp产出,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倒数。碳生产力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越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相应也就越高。所以,从每吨Co₂排放所提供的万元GDp产出指标来看,深圳名列第一,珠海、厦门分别排第三与第四。这些特区城市,产业结构较轻,能源利用效率高。台州排第二、湛江名列第五,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如表2)。

(二)GDp能耗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

单位GDp的能耗,与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指标高度关联,具有较强的政策涵义。如果全国各地能源碳强度一致,它就可以作为碳生产力水平指标的替代指标。由于我国各地能源碳强度比较一致,所以,按GDp能耗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与碳生产力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也比较一致。但毕竟各地能源碳强度存在差别,这导致特区汕头取代湛江,进入低碳发展前五名城市行列。台州仍然排名第二,印证其在碳生产力水平排位第二具有合理性(如表3)。

(三)能源碳排放强度排位前五名城市

能源碳强度越低,城市低碳发展基础就越好。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与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石油的比重、天然气的比重、水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对排位的影响相当大。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在这个指标中再次进入前五名(如表4)。

(四)人均碳排放水平排位前五名城市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低碳消费行为;心理意识;性别;大学生

项目基金: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创新创业类资助项目;2016年甘肃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兰州市大学生为例”(2016135110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一、引言

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增加了130%,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日益增多,2007年以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跃居世界第一。因此,低碳消费就成了有效对接十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总体要求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其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行为意识相似,其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全社会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ajzen(1991)、Stern(1999)主要研究内在属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而Guagnano等(1995)的理论则是综合考虑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国内学者的研究还较少。陈黎琴等(2014)通过对北京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低碳消费认知度中等,内外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马晓旭(2015)以扬州大学学生为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低碳消费意愿正向影响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刘航宇(2015)发现从众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对低碳消费的认知;饶旭鹏(2015)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研究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问题;吴瑞林等(2016)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角,从微观层面研究了在广义虚拟时代,大学生环境关心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

检索文献可知,学术界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分析,缺乏规范的实证模型检验,研究的区域多集中在北京、扬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对西北地区大学生低碳消费的研究较少,而兰州作为西北的一个重工业城市,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以兰州市为例,研究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假设

(一)数据来源。本次研究,课题组选取的样本为兰州市区域内的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样本容量为500份,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为了保证所得数据的随机性和可代表性,在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榆中县的不同高等学校平均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485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7%。调研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调查问卷男女比例差距相当,整体上女性稍多,占比为53.2%,大学生每个月可支配收入符合正态分布,月可支配收入主要集中在800~1,000元和1,000~1,500元两个阶段,占总人数的81.5%,600~800元和1,500元以上两个区间的人数较少。(表1)

(二)问卷设计及研究假设。我们主要从大学生人口统计特征、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低碳消费行为选择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和月可支配收入;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主要包括为环保做出牺牲和努力的意愿、低碳消费的关注度、低碳消费的宣传途径;低碳消费行为包括个人消费商品的选择,比如对一次性产品、低碳环保型产品、循环使用型产品如何做出选择。设计问卷的目的是要理清大学生人口统计特征、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低碳消费的宣传情况和低碳消费意识培养有没有相关性,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低碳消费行为是否有显著的关联性。

低碳消费是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的不二选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宣传途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性别、可支配收入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会对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低碳消费心理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它的演化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不可逆性,实施机制上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因此,低碳消费心理意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低碳消费意识一旦形成,会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正向反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其人口统计特征有一定的关联度;假设2: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低碳宣传情况以及低碳关注度正相关;假设3:低碳消费心理意识和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低碳汽车税制;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税;燃油税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一经济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税收政策是最为重要的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也主要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低碳汽车税制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一、低碳汽车税制的涵义及建立低碳汽车税制的意义

本文所阐述的汽车税制并非是把与汽车有关的税种进行简单的集合,而是专门针对汽车产品开征的税,具体包括对汽车的生产、购买、保有、使用、养护、转让和报废开征的税。有些国家将汽车税制按照三个阶段设立:一是汽车购置阶段,如汽车购置税、消费税、增值税等;二是汽车保有阶段,如汽车重量税、汽车税、车船税等;三是汽车的使用阶段,如燃料税、燃油税等。由此可见,汽车税制是指在汽车产品(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和流通的不同阶段征收,彼此间又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税种构成的体系。低碳汽车税制则是指在汽车税制的构建中,应当出于低碳经济之考虑,设立相应的税种或者做出相关的规定,以达到节能减排、提高燃料的经济性、鼓励新能源研发和使用之功效。

我国当前的汽车税制主要是由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税种构成。在以上税种中,仅有汽车消费税考虑到了低碳的因素,即依据乘用车不同的排量征收不同的汽车消费税,同时对汽油、柴油、汽车轮胎征收消费税。除此之外,鲜有考虑低碳因素的。笔者认为,设立低碳汽车税制具有如下意义:首先是促进汽车的生产者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低碳的汽车税制可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加大研发投入;对使用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更能够促进汽车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技术,加快节能环保汽车产品的开发。其次是增加财政收入,专款专用,用于环境的治理。在现有的汽车税制中,如车船税、汽车消费税本身还属于环境税的范畴;在将来可能新增的一些税种中,如汽车企业的排污税(费)、固体废弃物税、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税等亦属于环境税。征收环境税所获得的收入有两种使用方式:一是专款专用,用于特定的环境保护活动,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二是纳入一般预算收入,制订补偿计划,用于抵消环境税可能带来的累退性,或者补偿对其他税的削减,即用环境税代替那些影响劳动所得和劳动成本的税种。第三是有助于人们养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汽车税制的建立,新的汽车税种如二氧化碳税、燃油税的开征,以及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和小排量车的税收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影响到人们购车的选择和汽车的使用,尽可能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更加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低碳汽车税制的构建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低碳贸易壁垒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10-03

中国商务部2010年4月27日《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年春季)》指出,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而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报告指出,2010年首季中国遭遇贸易调查19起,涉案金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5%。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增多。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贸易,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贸易增长模式。

一、我国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结构落后、贸易流向集中等问题。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等特点。2009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原油消费量3.6亿吨,增长5.1%;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增长10.1%;电力消费量34502亿千瓦小时,增长5.6%。电力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地累积。在电力结构中,火电所占比重不降反升,火电装机发电量占80%左右,石油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仅占20%左右。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约为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据计算,我国现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我国一吨煤产生效益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污染、低效益。

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在优惠外资政策引导下,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被大量引进国内,这些项目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以跨国投资形式转移到国内。

总体上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污染呈现出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森林过度采伐、天然草原退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耕地自然生态遭农药破坏、海域污染、城市水源短缺、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依然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如果不进行任何控制,到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为此,中国正面对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全球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冲击,从长远看,出口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节能减排也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任务。

二、我国发展低碳贸易的必要性

1.低碳贸易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为国际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而自己却承担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造成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增高而抗风险能力减弱,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低碳经济是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中国既需要摆脱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2.发展低碳贸易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和淡水的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和天然气更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据计算,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要满足每天基本生活需求,要消耗62万吨物资,其中消耗食物2000吨、煤炭3000吨、石油2800吨、天然气2700吨。即使不包括工业用的能源,维持中国13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就需大量资源和能源,还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近些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明显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3.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斥发展。因此,广义上,“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9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160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4.低碳贸易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新周期的增长点。低碳经济之所以被认为是未来经济最有希望的增长点,是因为它具有经济增长、劳动就业、节能减排三重效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合理调整产业与金融结构,需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市场,可再生能源将是其中的重点。

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向低碳贸易发展方式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例如,出口产品被征内含碳排放的边境调节税,或面临其他与气候相关的贸易壁垒和制裁。据估算,如每吨二氧化碳征收45美元碳关税,美国每年可从中国进口货物中获得550亿美元碳关税收入。欧盟从2011年开始,拟对未采取减排措施的盟外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碳关税,相当数量商品的成本将增加10%左右。因此,中国需要在环境与贸易利益方面作出权衡取舍,对那些附加值低,能耗和排放较高的产品,应该从源头上长期不懈地进行控制,并通过不断调整贸易政策,引导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环境友好型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方向转移。对于“两高一资”产品应该建立进口战略,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生产而代之以进口这些商品,将生产加工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留在国门之外,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还有节能效益,有益于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向低碳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三、我国发展低碳贸易的对策研究

1.改变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优化出口产业结构。为谋求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在保持出口贸易适度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转变管理方式,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贸易政策调整要全面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一致,实现贸易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要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实现服务行业产业化社会化;二要摆正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三要加快服务立法,建立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四要优化提升服务行业结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提高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五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服务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3.建立与低碳贸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政策。第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建议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国务院低碳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工作的规划、协调和领导。借鉴、吸收、消化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我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加速《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比较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第二,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在环境保护、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往往出现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将现行的GDp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三是将实施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第三,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低碳标志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从产品原材料的采掘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低碳认证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低碳意识。应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低碳标志标准,向企业宣传低碳标志的意义,鼓励企业进行认证。第四,建立押金退款政策。建议先行在伐木特许权的所有者中实行押金退款制度。此外,还可将押金退款制度拓展到生态保护领域和污染防治领域,由自然资源开发者和新建工业项目者向环境管理部门交纳一定数额的押金,以此来保证其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对新建项目“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待完成后退还。

4.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应抓住这一机会,储备新能源替代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并从获得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机遇。一要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培养碳交易市场体系,以充分利用现阶段有利条件,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二是实践过程要加强碳交易知识普及相应培训,学术界要深化对碳交易活动理论研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启动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模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技术市场机制的综合创新。四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竞争,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五是配合国际碳交易,在国内开展出口企业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工作试点。

5.转变政府职能并开展环境外交,为本国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内外环境。国内,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支持各产业部门顺利过渡到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上来。国际上,要通过开展与各国政府间谈判,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参与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并深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实现互利共赢战略而努力,从而为我国企业对外经济创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的构建。

我国政府关于Cop15的立场已经明确,力图争取未来较大的排放空间。强调在碳减排方面应该坚持三个重要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原则。在营造低碳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基础上,我国还需要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和政策保障。

(1)产业政策。加强对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的行业监管,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制定高碳产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同时,还要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并对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政策支持。

(2)能源政策。从优化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零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排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能源政策的重点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政策,对石油、煤炭等碳基能源的发展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政策,不能追求过快发展,要考虑到此类能源的中远期利用问题;二是鼓励政策,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无污染、功效高的能源,应给予大力支持,但也要防范规模扩张过度。

(3)财税政策。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由于碳税的税率由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它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作用。中国可以考虑引进碳税,调整税收政策。碳排放交易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实现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

(4)金融政策。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低碳经济机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为了进一步发展环境金融,政府应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的积极性,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

(5)消费政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是当前时代的主题,要利用人们向注重健康、安全消费的观念转变的时机,正确引导消费潮流,减少消费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提倡并崇尚绿色消费。同时,对企业的生产性消费,政府要制定有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如绿色信贷等,使企业尽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立法和执法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

6.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切入点,把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以国家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破除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考核体制和正确的目标导向。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第一,推行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经验,在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同时,应积极加快基于配额交易的主体市场建设,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所以,我国应积极筹建基于配额交易的碳交易所,完善碳交易所的相关法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工作。

第二,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碳税,也称碳税,是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它的实际征收往往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征收,而不是直接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征收,这主要是由于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征税对象,在技术上不易操作。由于所有化石燃料中的碳最终都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对化石燃料中的碳征税,就相当于对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征收排放税。从长远来看,实施碳税是势在必行的。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

第三,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能源开采(包括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森林砍伐、草原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土地开发等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目的,可采用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等多种方式。

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了更为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来实现对本国弱势产业保护。由于我国环保方面意识薄弱,造成出口产品生产与国际接轨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绿色贸易壁垒短期内限制了我国产品出口空间扩大,降低了出口增长速度,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政府企业都要转变传统观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国家要继续完善环境立法,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可持续生产贸的易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8(3)

3.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5.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上海经济研究,2008(3)

6..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人民日报,2009.12.19

7.张懋麒,陆根法.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环境保护,2009(3)

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2)

9.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0.张军.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11.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

12.董小麟,龚庆宇.论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局限和转型要求[J].国际经贸探索,2008(1)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6

摘要:中国是Co2排放大国。内蒙古是能源大省,代表城市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高能耗,高碳排放现象突出。未来一段时间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煤炭消费是主要碳源。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煤炭消费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经济能耗值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06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20%,能源消费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6%。2008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总量达到65.09亿吨,工业部门的排放占80%以上。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气体大幅增加,燃煤产生的Co2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已超过50%。中国已经成为Co2排放大国。为此,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期间全国碳排放强度要下降17%。强化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之路,优化能源结构,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比重由3.6%增至10%-12%,煤炭比重由70.7%减少至57%左右。

内蒙古是中国的能源大省,煤炭资源全国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同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1999-2008年之间能源消费总量从3634.88万吨标煤增长到16268.22万吨标煤,提高了3.48倍。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从1998年的2318.9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11804.03万吨,年增长率15.9%。而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1/6,天然气储量占1/3;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能源消耗大,碳排放急剧增加,是内蒙古典型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城市。研究碳排放量是研究Co2减排的重中之重,碳排放强度是分析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碳排放的研究是解决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

二、鄂尔多斯市碳排放现状与特征

(一)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估算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排放量(万t);Ki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按万t标准煤计;i为能源种类。根据鄂尔多斯工业能源消耗特征,选取原煤、洗精煤、天然气等13种主要消耗能源品种进行分析,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和碳排放系数进行处理,如表1。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单位为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总量/人口总数,单位为t/a。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来计算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来看,2011年碳排放量是2000年的12.54倍。各品种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除汽油、煤油、燃料油),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2011年达31.8496吨每人,约为2000的10.68倍。随技术设备的改进,低碳节能技术的引进,碳排放强度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1.51%。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本原理,长期来看,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内蒙古作为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在U型曲线的左端,因而在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同时其碳排放量也将有很大的增长。

(二)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5.87%,如图1中两条曲线走势相似。但是随能耗值的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走势相似,在2000-2004年较高,2004-2007逐渐降低,2007年后平稳波动,且能耗值高于碳排放强度。2000-2011年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41.51%,能耗值下降幅度为43.69%。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经济结构、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呈现出两个特征:

放强度与生产总值变化

1.“两个”高相关。一个是碳排放总量与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随生产总值的增长,碳排放总量增加。另一个是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曲线走势相似,这是由于碳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此消彼长”现象。生产总值与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增速呈“m”型,生产总值2004年和2008年较大,2005-2006年较小;碳排放总量2005年和2008年最大,2006年较小。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2.6吨/万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1.5吨/万元,降幅达41.51%。主要原因是:第一,技术设备改进,低碳技术的大力投入,减少了碳排放;第二,鄂尔多斯市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化生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存在三条现状:(1)煤炭消费比重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在能源消费总量中,鄂尔多斯市工业消费比重过大,平均为99.6%,与发达国家平均30%-40%的比重相比明显高出很多。(3)能源使用效率低。

三、结论

近年来,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鄂尔多斯市尤为突出,本文通过2006年版的ipCC碳排放计算分析,是现有文献中涉及中国碳排放估算的一个通行的计算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内蒙古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鄂尔多斯市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也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5.87%,增速2004年达到最大,2008年次之。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消费。

(二)随技术设备改进和集约化生产,能耗值和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是: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能耗值降幅为43.69%。碳排放强度降幅达41.51%。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

(三)目前鄂尔多斯的能源使用现状是:煤炭消费比重大,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

依据实证结果及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减排的政策建议: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低碳技术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刘竹,耿涌.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J].资源科学,2011(7).

[3]钱贵霞,张一品,邬建国.内蒙古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分解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

[4]巩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

[5]史安娜,李淼.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10).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链环回路模型;生态足迹法;低碳理念

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后,“低碳”一词便风靡全球。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的“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杭州目前正在打造“宜居城市”及“生活品质之城”,在此背景下,在大学生中推行低碳理念,提出低碳理念下大学生具体的行为标准,推进低碳型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低碳理念被提出至今,已衍生出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理论,但是,对于低碳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尤其是低碳理念下的大学生的具体行为标准这一研究领域,并没有较为可行的理论成果可供参考。故本文拟通过研究大学生日常消费和出行行为特征,针对大学生提出具体的低碳行为准则,并运用链环回路模型这一技术创新模型,指导建设低碳型大学生生活园区。这不仅能够丰富低碳理念的实践实例,而且对于完善低碳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思路

图1研究思路图

本文拟采用链环回路模型指导低碳型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大学生生活园区内,大学生是毫无疑问的主体,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又大致可以分为消费和出行行为,故本文决定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日常消费和出行行为特征的信息,并利用生态足迹法大致计算出大学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其与低碳理念下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对比,提出低碳理念下大学生具体的行为标准,推进低碳型大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具体研究思路如上图所示。

二、链环回路模型概述

链环—回路模型也有人将之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这一技术创新模型是由克莱因(S.Kline)和罗森伯格(n.Roserberg)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他们否定了科学和创新之间的简单线性关系。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从技术开始,经工业研究开发、工程建设和制造到市场的循序渐近过程,而是一个战略集成的并行过程。在此模型中,研究开发(R&D)、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技术创新系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要素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由于将链环回路模型直接应用于低碳理念推广的示例并不多见,故本文决定先分析链环回路模型在低碳理念推广中应用的可能性,再依据链环回路模型进行模型创新,指导低碳型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如上所述,链环回路模型仅是应用于企业发展管理中的一种技术创新的集成模型,在此模型中,研究开发(R&D)、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只是一个逻辑上的技术创新系列,在实际上则要求这些要素并行发展,综合集成。与此相似,低碳理念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中的应用,由于大学生这一群里生活行为的特殊性,使得本身就属于低碳理念的创新应用。此外,这一应用过程也是一种将研究对象的潜在意愿研究、问卷设计及调查、研究对象行为特征分析、具体行为标准的提出及推广综合集成的复杂过程。而且,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会随着社会环境及个人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故在将低碳理念推广到大学生生活中的过程中,必然会少不了根据模型中的每一环节的反馈情况,更新低碳理念的应用推广模式,以使低碳理念在大学生生活园区中得到全面推广。下面本文将阐述以链环回路模型为基础,依据低碳理念在大学生中推广的特点而进行的模型创新。如图2所示,该模型共包括六个部分,在实践的前期过程中,研究对象低碳生活的意愿研究、问卷设计、研究对象消费及出行行为调查、消费及出行行为特征分析、低碳理念下的行为标准五个环节之间,可以根据实时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馈调节。而在实践过程的后期,如图所示的5条反馈路径(1)为通过调查低碳行为标准的实施情况,对低碳行为标准进行修改;(2)为低碳行为标准推行后,研究大学生消费和出行行为的新特征,从中找出低碳行为标准没有涉及的方面;(3)为根据现行的低碳行为标准,重新设计调查问卷,并将问卷中新的日常行为补充到低碳行为标准中;(4)为通过正向反馈研究行为激

励机制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再根据大学生日常实践低碳理念的表现,更新行为激励机制;(5)为依据提出的低碳行为标准,构建行为激励机制,再应用行为激励机制,推进低碳行为标准的实施)的信息调节作用,则没有那么及时,因为每条路径的反馈效果的实现,需要上述五个环节中的部分之间进行信息反馈配合。

图2低碳生活园区建设的链环回路模型

三、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比分析

所谓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productiveareas),其计算公式为:eF=n*ef=nΣ(α*ai)=nΣ(α*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cap-1);α为均衡(等价)因子;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ai为生产第i种消费品需要占用的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kg*cap-1);pi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项消费品的年平均生产力(kg*hm-2)。所谓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拥有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均衡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或表述为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其计算公式为:ec=■α■×r■×y■,式中ec表示人均生态承载力;α■为实际人均占有的第j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本文将大学生消费和出行产生的各类生态足迹进行相加,得到大学生总的人均生态足迹为5.846hm2。进一步分析,本文将大学生人均生态足迹与计算得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可计算出下沙高教园区的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下沙大学生的生活总的来说是不低碳的,生态赤字达到了-6.1077hm2。除建筑用地方面的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外,其余各类生态足迹均超过了下沙高教园区的生态承载力,尤其是草地方面,生态足迹超出了生态承载力4.9388hm2,在生态赤字中的比重较高。这些表明下沙高教园区的大学生急需开展低碳生活,尤其是在动物产品的消费方面,大学生应当在营养膳食的标准范围内,按照低碳理念的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对动物产品得到消费。此外,大学生还应当适当控制对水产品、水果产品、电能及汽油等的消费。

表1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比表

四、大学生低碳消费与出行行为标准

1.餐饮消费行为标准。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餐饮方面的消费,在农产品、动物产品水产品、水果产品方面的消费都是不低碳的。根据中国营养协会给出的营养膳食标准,可对大学生在餐饮方面的消费提出以下标准:(1)每位大学生

每天摄入的农产品的量应控制在750~1050g。其中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00~500g,蔬菜和豆制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450~550g。(2)大学生每日的饮食中,应将动物类产品的摄入量控制在175~250g。其中,畜、禽肉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100g(尤其应控制牛肉的摄入量,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消费者每年不摄入任何牛肉,那么其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将减少约1.5)吨,蛋类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5~50g,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00g以内。(3)大学生每日摄入的水产品(包括鱼虾等)的量应控制在50g以内。(4)大学生每天摄入的水果产品的量应当控制在400~500g。若大学生的餐饮消费完全按照此标准进行,则对应的生态足迹为:耕地0.28hm2,草地2.13hm2,水域0.13hm2,林地0.02hm2,共计2.56hm2。虽然这一数值仍然高于下沙高教园区的生态承载力,但与现在的但学生的生态足迹相比,这一数值已经下降了许多,实际上已在满足大学生营养标准的基础上,极大地减少了大学生的碳排放。

2.居住消费行为标准。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居住的宿舍一般的面积在28~40m2,人均面积也十分小,因而大学生在建筑用地方面的生态足迹并没有超出下沙高教园区在建筑用地方面的生态承载力。因此,要使大学生在居住消费方面的行为达到低碳的标准,只需要在大学生的能源消费上下功夫。而且由于这些方面的行为难以进行量化,故本文仅提出描述性的行为标准(下同),具体如下:(1)在无人使用时,及时关闭空调、电脑、台灯、日光灯等。大学生在宿舍内的耗电主要使用在电脑、空调(夏天、冬天)、日光灯、台灯等电器上,平均每盏台灯的功率为25w,日光灯的功率为36w,电脑的功率一般为120w,空调的功率一般在2500w以上,假若大学生只在黑暗的情况下开启照明工具,其余时间关闭照明工具,每天有5~6小时的时间在使用电脑,其余时间电脑均处于关闭状态,每年只在夏天和冬天开启空调,且每天空调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则大学生的电能消耗将大大减少。由于我国主要依靠煤炭发电,故大学生减少对电能的消费,将大大降低自身的碳排放。(2)在夏天将空调的制冷温度控制在26℃以上;在冬天将空调的制热温度控制在20℃以下。如此,既能满足大学生对温度调控的需求,又能减少大学生的碳排放。当然,如果没必要使用的话,大学生应尽量不要使用空调。

3.购物消费行为标准。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动物产品进行消费产生的生态足迹要高出对农产品、水果产品等消费产生的生态足迹很多。故对大学生的购物行为提出以下标准:(1)大学生应当减少对零食的消费,转而合理地安排每日的进食时间。(2)若大学生一定要购买零食,应当减少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3)大学生在购买物品时较多,最好自备购物袋。据统计,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这些塑料袋大都由聚乙烯制成,其构成中碳元素的含量较高,即便其能被及时分解掉,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量。(4)大学生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选择刷卡付款或网上账单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现实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尤其是纸币),从而减少碳排放。

4.出行行为标准。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到,步行与骑自行车出行是不产生碳排放的,而骑电瓶车、乘公交车或汽车出行,均会产生碳排放,为了降低大学生的碳排放,可提出以下行为标准:(1)日常往来于校园和宿舍之间,大学生应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2)在周末出行,出行距离在5km以内时,大学生应尽量选择自行车或电瓶车。(3)在周末出行,当出行距离在5km以外时,大学生应尽量选择电瓶车或公交车。

参考文献

[1]任志芬.论低碳生活的现实境遇及其本质要求[J].理论导刊.2011(4)

[2]李卫华,孙鹏飞,杨春,曲保忠.“低碳”理念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刘兴先.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实事求是.2000(5)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决定因素;误区;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决定因素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居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能源密集度高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和高耗能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投入和消费增长快、规模大,因而碳排放非常高,相对来说碳生产率较低。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具体说来低碳经济有以下决定因素:

1、技术进步是低碳经济的决定因子或者说是控制因素之一。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比如说同样生产一吨钢,中国在20年前要1.3-1.4吨标煤,现在才不到0.7吨标煤。再比如说建筑节能,以北京为例,过去很多建筑是木窗户,后来是钢窗户,再后来是单层玻璃的铝合金,现在是双层的断桥铝,房屋外面加了节能层,建筑节能水平提高了很多。发电技术方面,十几二十年前,发一度电至少要400克标煤;现在中国的平均水平大约330克标煤,最先进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只要290克标煤。

2、能源结构也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主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化石能源指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三种能源消费得越多,则碳排放量越高。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商品能源中化石能源的市场成本最低,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高,发展的成本就越低。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选择

(一)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比如说建筑节能: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三)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开的,我们可以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资源税。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资源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资源,那么征一个可枯竭资源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可以。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消费;低碳消费;消费特征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11-02

一、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从消费领域看,物质主义、奢侈消费、浪费和非理性消费在消费系统中凸显了出来。在消费不断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的过程中,如果忽视消费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则势必出现环境污染、碳排放的增加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特别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潮流的今天,着眼于居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结构性拉动消费,就是政府采取政策鼓励低收入者的正常消费、稳定中产阶级的消费、抑制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进一步,低碳背景下的结构性拉动消费是指鼓励低碳消费、抑制非低碳消费。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幸福感与收入多少还处于正相关阶段。通过拉动消费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无疑是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但是拉动消费必须着眼于经济的充分就业和减轻环境压力、降低碳排放三个目标,如果只是笼统的拉动消费需求,一味地拉动消费,而不考虑谁的消费应该被拉动,什么样的消费应该被拉动,那么奢侈、浪费就会得到鼓励,势必出现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和高碳排放,同时,富裕群体购买更多非生活必需品,低收入群体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的现象。因此,政府拉动消费的政策不应该是鼓励有一辆车的人再去买第二辆,有一套房的人再去买第二套房等诸如此类的拉动消费的做法,而应该是有选择的拉动消费,即拉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抑制富裕群体的消费需求,稳定中产阶层的正常消费的结构性拉动消费,引导富裕群体的消费转向公益性消费。这样一来低收入群体由于物质消费的增加而使自身的福利水平提高,富裕群体由于帮助弱势群体、投入社会公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等消费同样提高了自身的福利。以及鼓励低碳消费、抑制非低碳消费、稳定基本生活消费的结构性拉动消费,从而避免一味地拉动消费所带来的无谓的碳排放的增加。

二、内容

消费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经济学领域,消费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和使用,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追求的直接目的的效用的最大化。消费的本质是获得自身的幸福快乐。但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经济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在生态学家眼里,生产者是绿色植物而人类和其他动物统统都是消费者,当然,人类不仅消费植物而且消费矿物,人类消费的极限取决于地球上植物的净生产能力。生态学家认为人类的消费是对自然环境中植物和矿物的消费,而植物和矿物是有限的,消费活动必定会在短期或长期减少的可用资源量。因此我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效用水平,还因考虑消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消费和幸福快乐。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

(一)低碳消费

所谓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实现需要满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费的自然形式与消费的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低碳消费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消费是指以低碳为导向,以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为手段,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以满足居民消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理念和消费方式,“低碳消费”一词源于21世纪初低碳经济的兴起。

就一般意义而言,低碳消费主张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尽量将碳排放量减少到一定的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共处。在目前中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转型,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将扩大生产者的就业渠道、提高生产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产对象的新价值标准。

目前主要用碳足迹来衡量是否低碳的指标,碳足迹标示着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根据碳足迹,低碳消费主要表现在: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低碳饮食、以生态节能为导向的低碳建筑、以绿色环保为导向的低碳交通、以经济适度为导向的低碳日用。

(二)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情况也有明显变化。在居民总体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收入和消费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倾向有很大差异,社会消费结构也有了较大变化。因此了解目前各收入与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对于把握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有很大的意义。

高收入群体其基本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在这方面已无过多的消费欲望,但是对于一些高档产品、服务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趋势日趋明显。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风味和品位;穿着上崇尚名牌,讲究款式、品质和个性;在用品方面主要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但是,高收入群体目前越来越倾向于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甚至是铺张浪费。

凡伯伦认为炫耀性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的、精神的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生理的要求。满足生理要求的消费是有限的,因为生理的满足有极限,而炫耀性消费却没有极限或者说没有绝对量的极限,人们可能在任何绝对量的水平上去争取既定的名次。因此,炫耀性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无穷动力,也是任何程度的经济增长的无穷吸收器。凡伯伦认为,对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社会浪费。他认为,从个人消费者的角度看,炫耀性消费与其他消费没什么两样,二者都为个人消费者带来效用。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这种消费就是浪费,因为它不增加人类整体的幸福和满足,因为一个人从炫耀性消费商的效用所得就是另一个的效用所失,它们是相互抵消的。因此凡伯伦主张对炫耀性消费行为实行管制。而在结构性拉动消费也主张抑制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占据比重较大,是中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中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但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得这些居民的预期支出大增,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因相关改革引起的预期支出增加比较担心。另外,传统消费观念对其影响也较大,因此其消费心理比较保守,崇尚节俭,不铺张浪费。在结构性拉动消费过程中,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其消费,并努力扩大中产阶级。

低收入消费群体消费状况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其消费倾向就很高,但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仍以维持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因此拉动消费必须刺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有必须实行结构性拉动消费,政府采取政策鼓励低收入者的正常消费、稳定中产阶级的消费、抑制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进一步,低碳背景下的结构性拉动消费是指鼓励低碳消费、抑制非低碳消费,从而抑制碳排放的增加。

参考文献:

[1][美]戴利.超载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

[2]程会强.低碳生活:生态时代的环保责任[J].中国环境报,2010,(6).

[3]王智.透视居民消费差距[J].调研世界,2010,(8).

低碳消费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低碳发展;相关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Doi]10.13939/ki.zgsc.2015.46.138

1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究其本质则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为了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低碳发展。桂林市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应义不容辞推行低碳发展;而如何确保朝着低碳发展的方向前行,前提条件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判断。

2低碳发展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2.1低碳发展的内涵

从内涵来看,低碳发展就是以减少碳源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控制温室气体低排放、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并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1]。

2.2相关理论研究

在低碳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刘助仁认为低碳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趋势,中国需要将低碳列入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低碳制度建设等方面主动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2]。刘宇赤,等从辩证法的视角对低碳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科学论证发展与低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实现低碳发展。同时,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低碳问题,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减排模式,在发展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解决高碳排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3]。

综上所述,低碳发展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观念、价值理念等的综合体系,是一场推动依赖高碳源产业转变为低碳能耗的绿色产业的全球性革命。为了实现低碳发展,既要有低碳法律的保障,又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中的碳源,提升碳汇技术,树立低碳理念等。

3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因子构成,并共同影响同一整体部分,这些因子说明被研究的整体对象各方面为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4]。

目前,在低碳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致力于研究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3.1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马军等人以东部沿海六个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社会支撑和环境支撑5个因子为主要指标,以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员等3项具体指标作为因子层的评价指标体系[5]。李友华构建了一个由三次产业结构指标、能源消耗结构指标、Co2排放指标、单位能源消耗量、森林指标等7项因子层指标及其下设的21项具体指标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刘嵘等人则以河北省某县为个案,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7]。肖文等人指出了当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的缺陷,对指标进行了归纳和评述,主要包括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等碳源、碳汇方面的指标[8]。

3.2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王玉芳认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由经济发展、低碳发展和社会发展3个系统组成,在这3个系统中又包含了14项具体指标[9]。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从碳生产率、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生活消费、低碳政策四个维度提出了低碳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庄贵阳从人均GDp、碳生产力、单位GDp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5个方面的指标出发将我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10]。

3.3低碳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任福兵等人提出了一个由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社会、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八个方面组成的低碳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并且在其下面设置了52个具体指标[11]。赵静等人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两个方面来构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2]。

3.4低碳发展评价指标

欧万彬提出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一、二、三级指标构成,共计包含4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34项三级指标[1]。朱守先等人认为城市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转型指标、社会转型指标、设施低碳指标、资源低碳指标、环境低碳指标5个一级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由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对全国220个低碳城市进行实证验证[13]。

纵观文献,大致可以将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多指标型和少指标型。多指标型的特点为:一个指标体系除了宏观方面的指标外,则还要考虑其下微观层面的指标层,指标体系涉及面较广。少指标型的特点为:一个指标体系包括少量典型具体的微观指标层,指标体系简单具有代表性。显然,马军、李友华、刘嵘、王玉芳、任福兵、欧万彬、朱守先等人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属于前者的。而相比之下,肖文、潘家华、庄贵阳和赵静等人的观点则是属于后者。可见,关于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大部分学者构建的评价体系都属于多指标型[1]。

4桂林低碳发展现状

4.1拥有丰富的自然碳汇体

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森林、湿地等这些都是可以清除二氧化碳的自然碳汇。桂林拥有121.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3774.42万立方米的森林储蓄量、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有“桂林之肾”之称的会仙湿地、桂林生命线――漓江等,这些丰富而多样化的自然碳汇体,不仅是桂林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更为桂林发展低碳旅游提供良好的碳汇环境支持[14]。

4.2具备低碳旅游所需的条件

碳排放主要是源自工业,而桂林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相对而言,碳源较少。例如,桂林拥有着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其辖区内岭体山脉巨大,主要以海洋山、越城岭、紫金山、猫儿山、驾桥岭为著名;河流以漓江为最,同时,湘江、资江、五排河、灌江、洛清江、相思江等也以其秀丽的风光而闻名;在峰林丽水间也不乏有着湖泊的点缀,著名的有西塘、宝鼎湖、五里峡水库等。这些山水资源不仅是桂林旅游的重点和亮点,更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一张王牌[14]。

4.3桂林旅游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桂林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由2000年0.1271mt上升到2012年的0.3599mt,增加了0.2328mt,年均增长率为9.06%。2000―2003年年均增长率为0.5%,2004―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9.4%,2008―2012年年均增长率为10%,可见自2004年以后桂林旅游业碳排放增速明显加快[15]。

总之,桂林虽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碳汇,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碳排放量日益增多,情况不容乐观,亟须对桂林市低碳发展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5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指标体系构建特征

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以下九个特征:一是简明易懂;二是具有代表性;三是具有科学性;四是可测量性;五是对比性;六是前瞻性;七是合法性;八是指导性;九是协调性。

5.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桂林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个性要求

重点考虑低碳旅游问题。桂林作为部级旅游改革综合试验区,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城市。而桂林旅游业产生的碳排放从2000年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15]。由此可见,桂林为了推动低碳发展必须从低碳旅游入手。

5.2.2指标体系的选定

本文所采用的旅游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包含五个一级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二是低碳社会指标;三是设施低碳指标;四是环境资源低碳指标;五是低碳旅游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和低碳发展现状;低碳社会指标表征低碳消费结构模式和低碳社会分布情况;设施低碳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环境资源低碳指标表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低碳旅游指标表征旅游城市旅游业的碳排放情况。在一级指标层面之下,各遴选两个成分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值[1][13](详见表2)。

5.3桂林综合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3.1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本研究指标权重确定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与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方法。

5.3.2一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既要体现低碳的核心特征,又要反映城市各方面低碳发展进程与表征,同时应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在操作上采用分层控制的方法确定5个一级指标,随后通过专家咨询法来确定这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5.3.3二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第一,碳经济强度指标。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城市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同时也能够衡量城市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1]。所以,该指标在10个二级指标中所占的权重最大,为40%。

第二,人均碳排放指标。是反映碳排放总量和人口总量的指标,也是国际进行低碳发展水平比较的核心指标之一。它所表征的含义:第一,内含碳排放总量指标;第二,将人口放到了指标之中,体现了人类生存权对碳空间的公平分配要求,反映了不同地区人口的碳足迹差异;第三,这是一个国际通用指标,可以用于国际对比。所以,这个指标的重要性仅次于碳强度指标,给予10%的权值。

第三,消费结构指标。指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支出比重。目前国内居民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格局,但是消费结构不合理会影响整体消费的扩大。近年由于国内体制和人民需求等原因,其中教育、医疗支出等过快增长,占据消费支出大量比重,因此把教育和医疗支出作为低碳消费支出的核心内容,可以体现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支出结构与偏好的变化,同时,对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与指示作用。该指标权值为5%。

第四,就业贡献指标。单位碳排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即单位碳排放获得的岗位产出,是对城市社会低碳发展质量的综合考核。提高岗位数,也就是增加碳排放的高效产出,有利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增强社会稳定性。所以,该指标确定为5%的权重。

第五,低碳建筑指标。指单位建筑面积的使用能耗。建筑能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从材料制造、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的成形后使用能耗,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1]。桂林市房地产业相对而言也是主导产业之一,低碳节能空间巨大。同时也是一个考核地方城市低碳发展业绩的好指标,权重为8%。

第六,低碳社区指标。低碳社区可以从节能灯使用率、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公众参与行动度等指标来考核。和低碳建筑指标一样,太阳能集热面积的多少是一个考核地方城市低碳发展业绩的好指标,权重为7%。

第七,环境碳源指标。就目前社会发展来看,低碳发展从概念上与环境污染没有必然联系,但考虑到即使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很低,但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低碳发展[13]。因此引入水体环境和大气环境两个指标。水体污染度用CoD(化学需氧量)描述,大气环境主要用So2来表达,两者加权重为9%。

第八,森林碳汇指标。森林碳汇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使空气中Co2的浓度降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13]。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是最直接、最经济的重要减缓措施。其权重为6%。

第九,旅游资源碳汇指标。旅游资源碳汇,指旅游资源中哪些是自然资源,是天然的碳汇,保护自然景观则是保持稳定的碳汇。该指标确定权重为5%。

第十,旅游业碳排放指标。旅游业是桂林市的支柱产业,而旅游业带来的碳排放量也逐渐增加,所以桂林市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是考核桂林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权重为5%。

6结论

当前,“低碳革命”正在进行,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桂林市作为旅游城市代表,毫无疑问需跟着低碳步伐前行。在这过程中,针对桂林市的低碳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特点,结合低碳发展的内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多指标型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桂林市的低碳发展提供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欧万彬.区域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2]刘助仁.低碳发展是全球一种新趋势[J].科学发展,2010(1):20-28

[3]刘宇赤,杜艳艳.低碳发展的辩证法[J].湖南社院学报,2010(5):18-22.

[4]宋永昌,戚仁海,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19.

[5]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165-167.

[6]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13.

[7]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37-41.

[8]肖文.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兼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7-33.

[9]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0]庄贵阳.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指标比较[J].中国建设信息,2010(21).

[11]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与经济,2010(4):68-72.

[12]赵静,曹伊清,徐挺,等.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6):163-169.

[13]朱守先,梁本凡.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综合指标构建与应用[J].低碳生态城市,2012,19(9):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