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8:30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1

关键词 财务报表 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

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1.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

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一方面,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但是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1.4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4.1 虚构销售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1.4.2 虚构资产评估

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1.5 税务舞弊手法

1.5.1 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陷阱

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如确认政策有变动,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就存在较大弹性。此种手法在那些“经常”得到“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1.5.2 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

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上市公司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1.6 利用成本进行舞弊

1.6.1 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

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比如销售折扣,有的将其单列为一个项目,有的将其归为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6.2 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常见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其母公司就会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1.6.3 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

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1.7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愿让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2 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

2.1 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监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造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2 信息不对称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制: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2.3 监督体系不完善

2.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和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但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2 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2.4 会计人员没有履行职责

2.4.1 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造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主观故意的。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因缺失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人在幕后指使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的。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2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审计界就如何提高和改进注册会计师揭露舞弊的能力,解决因审计技术与能力所引致的期望差距,降低舞弊财务报表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的审计风险,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探索,舞弊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舞弊与舞弊审计的发展

一、舞弊的根源与舞弊审计

企业的管理层或者企业的职员,遇到外部刺激时,如:自己的经济收入低于预期,其内在的要求就会产生弥补现实与期望差距的动机。于是,舞弊和更努力的工作,成为解决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可是很明显,舞弊要轻松得多,这样,弥补差距的动机成为舞弊的推进器,让企业管理层或者职员的行为如此发展。

这也就是舞弊产生的根源。

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6号》明确划清舞弊一词对于注册会计师的含义就是: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如管理人员蓄意虚报,或管理人员盗用公款,等等。这些活动中可能相互伴随,有时会涉及一个或更多管理人员、雇员和其他人。据此推广,舞弊审计就是通过各种审计手段和方法,发现和找出上述舞弊行为(限于注册会计师对于舞弊的注解),且根据具体情况(如:是否与保密责任相冲突)作出通知管理当局或者对外公布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注册会计师只对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行为是否故意而认定舞弊,而不必对公司管理层是否发生舞弊行为作出法律判断。

二、现行审计模式下的舞弊审计的思路与程序

1721年南海事件的爆发,让独立审计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几百年的岁月见证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兴起、发展、繁荣和其间交织的消沉。在此期间,独立审计的模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及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活动本质的认识逐步加深而不断演变和进化:从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再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和评估为起点,通过制定审计策略和选择与被审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技术,将对风险的考量纳入整个审计过程。具体来讲,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把客户置于行业、法律、经营管理、甚至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整体环境当中,从各方面研究环境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同时于保留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各环节,通过将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确定检查风险的水平,据此收集证据、出具报告。

风险导向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使得舞弊审计的思路也开始调整以适应现实的审计环境。注册会计师计划和实施审计,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合理保证被审计财务报告不存在因错误和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而合理保证程度与审计风险程度有着直接联系,为获得合理保证,审计师需要把审计风险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因此,舞弊审计的思路就是从独立审计履行舞弊审计责任作为重要的出发点,针对会计报告的舞弊情况,以识别和评价舞弊审计风险为切入点,根据各种复杂环境,制定和实施好舞弊审计程序。

舞弊审计虽然可分为雇员舞弊审计和管理层舞弊审计两个层次,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引发重大误导情况的一般都是管理层作为舞弊主体的。由于管理层所处的特殊地位,拥有的权利可能会导致对内部控制的轻松践踏,良好的内控体系也极易被逾越。因此,对于被审单位管理局的关注更应受到重视:一方面,管理层所占据的职位便于其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以避免注册会计师在正常审计程序中查找出舞弊行为;另一方面,为了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管理层的合作,而这又恰好给了管理层进一步误导注册会计师的机会,如果他们有舞弊的话。由此导致的舞弊审计程序相较于非舞弊审计程序就产生了差异。

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解析

如何有效审计财务报表舞弊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国际各国为解决该难题作出了不懈努力。

进入新世纪后,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大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例,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恢复资本市场的信心,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继aiCpa于2002年10月了舞弊审计新准则SaSno.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也连续重拳出击,修订、发表了多项准则,在颁布了一系列要求审计师更深入考虑舞弊风险的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之后,又于2004年2月份了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试图建立较为权威的反舞弊标准和体系。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SaS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

继能源巨摹安然公司突然倒下,世通等公司的会计舞弊丑闻也不断爆出,号称最完美的美国资本市场变得人心惶惶。作为资本市场的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的舞弊审计方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为安抚人心,更为扭转困境,在2002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综合了理论界、实务界众多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SaS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取代了原有的反舞弊准则SaSno.82,以增强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告审计时发现和揭露被审单位财务报告舞弊的能力。SaSno.99是在安然事件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入手解决舞弊问题的一次巨大突破。与原来的反舞弊准则SaSno.82相比,其在揭露舞弊财务报告上的思路和方法有了许多的变化,归纳起来,这些特色主要在于:

1.引入了舞弊三角理论,强调职业怀疑

在SaSno.99中首次明确指出,审计舞弊必须把了解舞弊环境作为前提,而在关注舞弊风险的时候,应注意从动机与压力(incentive&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态度与企图(attitude&rationzation)使舞弊合理化的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这也就是所谓舞弊三角理论(theFraudtheory)。同是为了增强注册会计师对舞弊审计的意识和对舞弊的敏感程度,SaSno.99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就必须讨论和分析被审单位的财务报告因舞弊而导致重大错漏报的风险和程度,且应就被审单位在财务报告中可能会如何作弊和最可能在何处作弊交换意见。在整个审计阶段都必须时刻注意甚至是怀疑一切可能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谨慎。这种要求就把注册会计师一贯遵循的职业谨慎进一步上升为职业怀疑,这在独立审计中还是第一次。

2.拓展了识别舞弊风险的范围、方式和方法

SaSno.99强调,应从两个类别识别舞弊风险:一类是因舞弊财务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漏报的风险因素,即“管理当局舞弊的风险因素”,如:管理的特征、内部控制的环境、管理当局的舞弊动机、个人的诚实情况和被审单位经营管理模式等;另一类则是由挪用、盗窃资产导致的重大错漏报的风险组成的“员工舞弊”风险因素。而且注册会计师还应该通过审计小组讨论、向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询问、在计划审计时执行分析程序、接受和续约时搜集与审查客户的中期财务报告等方式广泛地收集、获取识别舞弊风险所需的信息。而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对客户有关的计划、控制的分析,评估被审单位的舞弊风险水平,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决策。

3.规定了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和程序

SaSno.99在行文中具体列举了注册会计师对

于舞弊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反应的方式和程序包括:

(1)首先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于审计工作的总体影响,即: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时,就应把舞弊风险评估结果的一般影响纳入考虑范畴;

(2)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则应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充分注意已识别风险对即将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特定影响;

(3)进一步考虑采用

①检查分录和调整事项;

②复核会计估计,以发现导致重大错漏报的舞弊偏差;

③评估重大非经营易的合理性等方法,确定关于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的舞弊风险对财务报告产生错误的影响。

二、国际审计准则iSa240

继2002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关于舞弊审计的最新准则SaS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也在颁布了一系列“强调审计时应更为深入考虑舞弊审计风险”的国际审计准则后,于2004年2月公布了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

iSa240的主要内容包括了15个方面,这15个方面包括:(1)舞弊的特征;(2)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3)审计在查找舞弊中的固有局限;(4)审计师对于查找舞弊性重大错报所应承担的责任;(5)职业怀疑态度;(6)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7)风险评估程序;(8)舞弊性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9)针对舞弊性重大风险应采取的措施;(10)评价审计证据;(11)管理当局的陈述;(12)同管理层和公司治理负责人的沟通;(13)同监管部门的沟通;(14)审计师退出审计聘约;(15)记录审计师对于舞弊的考虑。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框架。该框架的建立无疑能使审计师的眼睛更加“雪亮”,更好地洞穿被审计单位中所存在的重大错弊行为。

与美国的SaSno.99相比,iFaC的iSa240有借鉴与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极具特色的地方:

1.详尽描述各种舞弊因素

iSa240在准则中把舞弊风险分为了舞弊性财务报告和资产侵占,而且,对于各类舞弊审计列举了极为详尽的舞弊风险因素,其中单是对于舞弊性财务报告风险因素就列举了近50种情况,从道德层面到经济因素,从内到外,相当广泛,这对于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舞弊审计时更能起到具体指导作用。

2.强调询问范围的推广

iSa240指出,审计师除了询问管理当局外,还更应该考虑询问企业内部的其他员工以及外部的销售商和监管者。因为作为一种有效的调查方法,当审计时直接向其他人员询问舞弊可能性时,人们一般更愿意把所了解的或者怀疑的情况告诉审计师。

3.重视与审计风险模式的联系

iFaC对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不足早有认识,且修订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推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而新的模型对于注册会计师在舞弊审计中的指导相当清晰和有条理,因此,将其作为舞弊审计的参考框架因素是很明智的。

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建设接近完成

2005年10月,中注协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舞弊审计准则》),我国舞弊审计的建设迈出了跨越式的一步。新的《舞弊审计准则》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与过去的执业规则相比,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引入舞弊三角理论指导舞弊审计,要求Cpa关注舞弊动机或压力、舞弊机会及对舞弊行为合理化解释;且Cpa只关注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包括虚假编制财务报表导致的错报及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

二、强调职业怀疑及项目组内部讨论。

三、拓展询问,强化分析程序,识别与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方法主要是询问及分析程序,询问对象除了被审单位治理层及管理层、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业务人员外,还要询问其他被审单位内部人员;强调通过分析程序寻找异常或偏离预期的关系,并考虑其他信息。

四、强调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实行有错推定,对凭证记录的性质及范围的选择保持敏感;并要求Cpa高度关注管理层运用重大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通过盈余管理编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在此也被认定是重大错报的成因。

五、强调非常规审计程序应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有意识避免被审单位人员预见或事先了解,包括以不预先通知方式实施审计程序等.

六、强调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测试常规交易的会计分录及编制财务报表的调整分录是否适当、审查会计估计是否有失公允以及非常规交易及异常交易商业理由的合理性。

2005年美国舞弊审计

2005年以来,更多的组织认识到舞弊风险所表现的灾难性影响。面对“SoX法案”强大的法律压力和关于公司诚实性和遵循性的公开调查,许多公司正经历一种企业文化理念的转变。

1.建立反舞弊的控制环境。在当今新的商业氛围中,有效预防和侦破舞弊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强制性的要求。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3

【关键词】财务舞弊产生的因素解决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种类

财务舞弊是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舞弊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毒瘤。财务舞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侵占资产;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为谋取自身利益,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使被审计单位遭受损害的不正当行为,如:管理层或员工在购货时收取回扣,将个人费用在单位列支,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或挪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等。二是做出欺诈性财务报告,可能源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美国安然、世通,我国的红光实业、银广厦,琼民河等舞弊案件均属于这一种类,如以下情况:

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原始凭证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变造。

2.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3.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做出虚假不真实的表达。

4.故意或蓄意使用不当的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5.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二、财务舞弊动因的分析

由于舞弊存在被发现的风险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舞弊亦有成本,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人宁愿尊重客观事实,也不愿去冒这种风险。但是,一旦面临某种压力和诱惑,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冲动就会变得强烈。正如josepht.vrells指出的,财务报表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实,而是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存在两个特征:(1)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2)目标未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换言之,财务报表舞弊产于压力”,法尔莫公司正是由于亏损的压力以及美纳斯急欲筹资扩张的欲望才铤而走险,走上了造假的

不归之路。

三、舞弊产生的风险因素

1.舞弊者的需求。如动机或压力,财报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具体表现为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影响。个人生活方式或财务状况对公司敌对情绪。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所处行业的经营失败增多,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业务利润率不断下降,严重或持续的亏损使被审计单位可能破产、丧失抵押品。管理或治理层拥有相当数量的公司股票或债券,因为追求个人奢侈生活条件而侵吞资产。管理层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有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以上情况就给舞弊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2.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环境。财表舞弊者需要具有舞弊的机会,具体表现为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对管理的监督失效,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行业信息透明度不高。组织结构复杂,存在异常的法人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大量采用分渠道,销售折扣及退货等交易方式,垄断某些业务,从事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或市场风险大的经营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不充分或独立审核不力,交易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对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支出的审查薄弱,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以上这些方面都给舞弊者创造条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

3.舞弊者心理方面。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关系异常或紧张。只有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解释,舞弊者才能心安理得,而不会惴惴不安。舞弊者可能对自身的舞弊行为进行各种合理化解释。如,侵占资产的员工可能认为单位对自身的待遇不公平,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者可能认为造假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公司的集体利益。

四、可能导致舞弊的交易或事项

1.非预期会计方法或估计的变动,尤其是公司绩效不良时。

2.相对于销货的成长,应收账款及存货出现不寻常的增长。

3.发生使公司利润大幅度变动的非预期交易。

4.财务报表被签发保留意见,或更换会计师,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5.对单一或少数产品,顾客或交易的依赖。

6.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产品过时的严重风险。

7.盈利能力逐渐下降,例如折旧由年数总和法改为直线法而欠正当理由。

五、财务舞弊的解决方法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减少会计核算的弹性空间。要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在遵循《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证公司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完整。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速构筑“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这一基本模式。要加强独立董事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要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和监督检查机制。赋予股东广泛的诉权,在明晰股权的基础上,再强化股东的股权意识,这对于发挥股东作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好处。

3.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评估、完善。在防范舞弊的方法中,最为大家公认的就是建立良好的控制制度,因为几乎所有的舞弊事件都是与内控的薄弱环节相联系。防范舞弊重要机制是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因此,我们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消除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4.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享有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远多于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具有损人利己,肥私的意图时,舞弊行为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内部信息与沟通系统,使得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5.倡导诚实正直的企业文化。为从根本杜绝舞弊行为,要在企业形成一种忠实诚信的氛围,一方面企业最高当局坚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定期在进行内部宣传,在雇佣员工时应考虑道德品质。

6.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行、证券、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4

(一)国外舞弊审计准则规定在舞弊审计准则建设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这其别是美国成绩更显著。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经历了从审计界不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明显扩大对舞弊审计的责任的过程,美国舞弊审计准则要求审计过程应该设计专门的舞弊审计程序,保证揭露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行为。2004年2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颁布了《国际审计准则240号――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考虑的责任》,代替其于2002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错误和舞弊考虑的责任》。新准则专门就审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对舞弊审计责任制订了详细的规定,该准则为建立较为权威的反舞弊标准体系提供参考。新准则的出台在舞弊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审计界担负起必要的舞弊审计责任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二)国内舞弊审计准则规定我国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及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我国审计准则并没有把披露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因素明确确定为审计目标之一。财政部2006年2月出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行为进行审计的责任,给注册会计师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顺应社会公众要求审计界发现和揭露舞弊行为的要求。新准则既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理念,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新的审计准则由舞弊行为的描述与特征、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的固有限制、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保持职业怀疑、项目组内部讨论、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审计证据评估、与管理当局等内部机构与人员和监管机构等外部机构沟通情况、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时的措施、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部分组成。这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对舞弊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目前,国内外逐渐转变了对待舞弊的态度,都明确了审计职业界对舞弊应该负有必要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对舞弊加以审计,积极承担起舞弊审计的责任。对于审计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有其现实的依据,这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现行审计模式的不足,以探索更加有效的审计模式。

二、审计风险与舞弊的关联

(一)审计风险模型及其改进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即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CR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DR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固有的缺陷,很难发现舞弊行为。该模型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以及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造成的错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很难有效地应对企业高层串通舞弊等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

2003年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了最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做出了修正,把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即Y=K/X,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模式,整合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把由于企业的整体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进行评估。这一模型是建立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引入了环境变量,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

(二)审计风险与舞弊的关联审计风险是指在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会引起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经营风险又是企业舞弊的压力来源。所以,重大错报风险往往是由舞弊导致,舞弊最终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上,导致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由于舞弊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舞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通常是没有问题的。一旦企业的舞弊行为被揭发和披露,人们难免把矛头指向为其提供签证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使其处于尴尬的处境。

三、审计执业环境分析

(一)审计的社会公众信任危机审计报告作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将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甚至严重的损失,长此以往社会公众就会对审计产生信任危机,怀疑审计存在的社会价值,严重的会导致社会遗弃审计。审计期望差作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审计期望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审计没有履行其应该承担的舞弊审计责任。

(二)审计失败风险审计失败造成的审计损失也是审计面临的一大困境。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严重的可能是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舞弊因素。在新兴资本市场中,社会公众希望审计人员能履行舞弊审计职责,发现舞弊、报告舞弊。如果对舞弊不加以审计,不仅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引起信任危机;而且使其自身面临审计风险的威胁,也有损审计自身利益,不利于审计职业的发展。

审计面临的执业环境无论是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还是审计失败的威胁,都源于自身对舞弊审计责任承担的缺失。对舞弊因素的忽视使审计遭受社会公众的质疑和自身利益的双重威胁。事实上,自从审计诞生就与舞弊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在审计的不同模式阶段对待舞弊的态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审计目标发展过程

(一)查错纠弊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处于账项审计阶段。这一阶段审计是以会计账目为基础,通过详细审计会计账目,获取审计证据,起到查错纠弊的作用。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对会计账目进行全面审计,实现查错纠弊的目的。这一模式的对象是会计账目,目的是查错防弊。账项审计模式通常又被称为详细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初级模式,审计模式几经变化,但账项审计模式阶段中的方法一直被运用。

(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20世纪初是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目的是判断企业信用情况,这一阶段审计由详细审计转向了抽样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下,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除了股东,又扩大到了债权人。这一阶段以证实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为主要目的。审计人员只需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认证、检查和盘存,从而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三)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审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财务报表审计。这一阶段审计对象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目的是对财务报告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发表意见,实行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报告使用者更加广泛。舞弊在这一阶段下几乎没有得到考虑。

(四)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审计也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合理使用审计资源,实施重点审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使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发现经营风险对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同审计阶段的审计目标经历了从查错纠弊-资产负债表真实性-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的历程,从以查找舞弊为主要目的到对舞弊的忽视的过程,对舞弊审计逐步减弱。但是随着审计执业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被审计单位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彼此影响。复杂的环境给企业带来更大经营风险,而经营风险最终转化为重大错报风险,经营风险又往往是企业舞弊的压力来源,而舞弊造成的风险是重大的。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对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因素加以考虑。由于舞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反舞弊意识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审计模式很难有所作为,为了有效的应对舞弊,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五、舞弊导向审计的实施及其优势

(一)舞弊导向审计的实施无论是从社会公众的要求还是审计自身利益的考虑,审计界都必须积极承担起舞弊审计责任。所以,解决审计执业不利环境的最根本途径是:转变现有审计模式,实施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在舞弊案件不断被曝光和纰漏,社会公众不断要求审计师承担起舞弊审计责任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不能无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拒绝或推卸其应有的审计责任,否则不仅使审计自身面临更多的审计损失,也会丧失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信任。基于社会和自身利益的双重考虑,审计应该积极承担起舞弊审计责任。这样既可以消除社会公众信任危机,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失败风险,保持审计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基于审计执业环境的现状,应该加快现有审计模式的转型,实施舞弊导向审计。

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揭露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其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舞弊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不仅应包括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舞弊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坚守职业的谨慎原则,在经过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之后,确定舞弊行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而进行的以揭露舞弊为目标的审计。它主要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各层次职员的座谈讨论、询问等程序来发现舞弊可能存在的征兆并确定舞弊是否会造成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舞弊导向审计具有独特性,与常规审计不同,舞弊审计必须执行“风险分析”――即对舞弊暴露的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性含义就是“必须比罪犯更聪明”。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编制审计计划,特别是在估计舞弊的可能性时,重点关注那些受舞弊者比较信赖的资产。因此,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常常使用的方法有:发展诚实方案,实施特权检查,“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上述三种方法在舞弊审计过程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也比较灵活,这是传统审计方法所不具有的。

(二)舞弊导向审计的优势笔者认为舞弊导向审计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思维方式上的优势。舞弊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怀疑能力,而不能轻易相信管理层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管理层的言辞,必须加以鉴别。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往往依靠管理层提供的资料开展工作,不对资料的真实性加以鉴别。在存在舞弊的情况下,管理层提供的资料很难看出问题,所以,这将造成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误差。(2)审计技术上的优势。舞弊导向审计不仅遵循常规审计模式的技术手段,更是利用了其他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技术、背景审查技术、计算机法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其在应对舞弊上更具优势,更加有效。(3)审计程序上的优势。舞弊审计程序和传统审计相比具有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传统审计的固定审计模式,往往使舞弊者采用反舞弊手段,造成舞弊很难被发现。不可预测性的舞弊审计程序,可以使舞弊者没有时间进行反舞弊行为,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舞弊导向审计具有其他审计模式不具备的优势,但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这也符合审计发展阶段的要求。实施舞弊导向审计将会对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基础和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升审计职业的公众信任度,保持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5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过程舞弊模型

财务舞弊行为并非一蹴而就,从舞弊的实施到舞弊结果的形成其实是经历了一段过程,认识这段过程对发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至关重要。本文拟考察舞弊的实施到舞弊目标的达成再到舞弊的回报直至下一轮舞弊的发生,全面反映财务舞弊的整个过程,力图从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

1舞弊模型的引入

上市公司的舞弊过程与一个组织的激励过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用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建立一个与之相似的舞弊模型,用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整个过程。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将激励过程分为努力、达成绩效、奖励及满意四个阶段,认为个体在权衡奖励的价值以及获得奖励的概率之后努力才会发生;努力是否达成绩效取决于他完成任务的能力;而达成绩效并不一定获得相应的奖励,获得奖励的多少取决于组织的奖励制度;个体在获得奖励之后若认为公平会感到满意,满意之后就会有下一次努力的发生。

同样,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也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舞弊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起于舞弊的最初发起止于舞弊报表的编制,行为人是包括人员在内的经理人员。其次是舞弊目标的达成阶段,即舞弊报表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起于舞弊报表的编制,止于舞弊报表的对外公布。实施舞弊并不等于舞弊一定能达成,舞弊的报表只有对外公布之后才算舞弊目标的达成。显然,舞弊的实施与舞弊报表的最终对外公布并不是一回事。舞弊的报表需经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以及董事会的审核之后才能对外公布。舞弊能否得以通过,最终取决于这些审计的结果。舞弊过程的第三阶段是舞弊的回报,如果舞弊的报表对外公布之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舞弊就不会继续进行,循环舞弊也就不会发生。舞弊报酬的多少取决于股票市场的有关制度。舞弊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舞弊行为人对舞弊的评价。当行为人认为舞弊值得或者感觉满意之后,有利的结果就会强化这种行为的进一步发生,从而形成一个舞弊的循环(见图1)。

正如波特通过激励过程的四个环节的分析得出激励效果的因素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舞弊过程各个环节的分析,从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

2模型中各环节的诠释

2.1舞弊的实施

笔者将截至2003年初证监会公布的26起处罚公告进行了整理。

调查发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不当的会计处理、虚构利润(或资产)以及不实的信息披露。三大手段以第一种最为普遍,其涉及的公司占总违规公司的比例高达45.16%。分析发现,不当会计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增加收入,二是为了减少费用,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利润。进一步分析发现,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舞弊公司采用的具体手段形式多样,共有八种之多,除了提前确认收入、费用资本化及少计费用等常见手段外,像借款收入化、购买股票收入化以及不同收入间任意转换等匪夷所思的做法也出现在舞弊手段之列。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第二种类型是虚构利润(或资产)。这种手段与上述舞弊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是对事实并不存在的活动进行捏造,而上述舞弊则是经济活动事实存在,只是会计处理不当。因此,这类舞弊在三类舞弊中性质最为恶劣,共有5家公司的责任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调查发现,上市公司为了虚构资产而实施了舞弊,但这种类型的舞弊更多的则是为虚构利润,涉及公司有9家之多。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第三种类型是不实的信息披露。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信息披露是狭义的信息披露,是指除三大报表之外出现在董事会公告或其它公司公告上的信息披露。不实的信息披露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漏报,主要是瞒报一些对公司不利的信息;二是多报,主要是夸报对公司利好的信息;三是曲报,即称此为彼的信息披露。调查发现,共有2家公司瞒报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3家公司多报了对公司利好的信息,而另有2家公司则是作了不明目的的歪曲事实的曲报。

2.2舞弊目标的达成

舞弊的实施者采取各种舞弊手段达到舞弊目的,其最终形式是以虚假的报表表现出来的。然而,从舞弊的实施到舞弊报表的对外公布,上市公司的报表须经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董事会审核几个环节。

早在1983年,国务院各部委和国有大中型内便陆续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内部监督。2001年我国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指出: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要求,上市公司应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这表明,内部审计应该为公司的所有者负责,就上市公司而言,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维护全体股东权益,发现并制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以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外部审计,相关部门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证监会在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须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也必须由该所至少两个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字。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报表的外部审计单位,而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则为上市公司报表的外部审计人,上市公司的报表需经外部审计之后才能对外公布。

2001年,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报的内容与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及其董事应当保证年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善性,要求董事们承诺年报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予以签字。这表明,上市公司的报表在对外公布之前必须经过董事会的审核。

由于内部审计往往发生在报表的形成过程之中,外部审计则是在报表的形成之后,而经过外部审计的报表最终得经过董事的审核和签字,因此,上市公司报表的生成可用图2描述:

2.3舞弊的回报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目的主要是虚增利润,而虚增利润后的报表一旦对外公布,往往带来的就是流通股股价的上升,因此,流通市值的增加是舞弊回报的重要方面。

由于股价是每股收益与市盈率的乘积,所以舞弊带来的流通市值的增加可用虚增利润与市盈率的乘积来衡量。这样,在市盈率的杠杆作用下,每虚增一元的利润,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便会成倍的增加。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一直以来都是畸形的偏高,在这种市盈率作用下,舞弊带来的收益显得相当可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收益的另一个方面是舞弊带来资金的增加,这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舞弊达到上市的标准,实现虚假上市而筹集资金;二是上市后通过舞弊达到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标准,实现再融资。然而,不论是首次发行还是再次融资,舞弊都给公司带来巨额的资金。

当然,舞弊是有一定的成本,成本主要表现为: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好处费以及承销商的承销费等。另外,舞弊被发现后,舞弊的成本还包括证监会等相关单位的处罚。因此,在考虑舞弊成本之后,舞弊的回报应该用舞弊收益与舞弊成本的差额来衡量。

3舞弊的引发因素

通过以上对舞弊过程各个环节的,可以较清楚地发现引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一些因素。首先,舞弊的实施阶段。我们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像伪造销售合同、进销发票等传统的舞弊在美国早就被弃之不用。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舞弊方法还在我国公司中被大量地采用,如此简单的舞弊手段竟然没被察觉,只能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舞弊者的约束机制的失灵,也说明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失效。其次,从舞弊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来看,舞弊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董事会审核才能对外公布,然而,舞弊的报表却能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公之于众,说明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职能的弱化,这其实也说明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失效。第三,从舞弊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发生又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过高的市盈率,从股票发行价格的制定来看,市盈率越高,舞弊带来的市值增加就越大,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显然不符合证券市场成熟国家的,所以说,过高的市盈率是我国上市公司频繁舞弊的一个原因。二是舞弊的成本,相对舞弊的收益,舞弊的成本显然太低,舞弊的收益远远大于舞弊的成本,从一定程度来讲,正是过低的舞弊成本引发了一些舞弊的发生。三是对舞弊公司的处罚过轻,行政处罚显然不能对舞弊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过轻的处罚,只会导致对舞弊的助长,因此,引入刑事处分机制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频繁财务舞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功能弱化的因素,也有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失效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频繁财务舞弊的原因。

1张静.股市的误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6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原因;识别方法;治理措施

可以说自会计产生以来,财务舞弊就一直存在着。随着资本市场的出现与发展壮大,财务舞弊的规模与危害性与日俱增,例如云南绿大地2004年到2007年累计营业收入6.26亿中有2.96亿为虚增,仅2010年一季度就虚增固定资产5983.67万元等,其舞弊行为被披露后,四个交易日内公司市值就蒸发12.2亿元,造成80%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案使得我们不得深思。

对于什么是财务舞弊,虽然各机构由于侧重不同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它们对于财务舞弊的本质特征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即财务舞弊是有意的或故意行为。综合现实中的财务舞弊案例我们可以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总结如下:财务舞弊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财务人员的控制对企业对外批漏的财务信息进行篡改数据、伪造虚假业务、隐藏不利信息等粉饰以获取个人利益或企业短期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财务舞弊产生的原因

(一)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法律法规不明确。证券法第177条规定:“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要承担改正和罚款的行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承担警告和3万以上和30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责任”,从该规定不难看出,企业财务舞弊的成本已有上线,一旦违法所得高出成本,企业就会选择财务舞弊。而且从现行的的会计法律责任的规定看,行政法律责任规范较多,但在处罚程度、处罚标准、处罚范围等具体规范上没有明确规定,给行政权的行使赋予了极大的滥用空间。

(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完善。企业虽然形式上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原因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实质的监督职能。甚至有些企业监事会直接成为董事会的傀儡,为企业财务舞弊大开绿色大门。

(三)企业及管理人员为获取更多利益。证券法规定,企业上市要满足“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等严苛的条件。然而企业一旦上市,将会在短期内筹集到巨额的资金,不仅可以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给企业高层带来高额的年终分红。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很多企业为达到上市要求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也可能为了在二级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获得更多投资,或是避免停牌甚至摘牌的危险,而利用一些手段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甚至采取将亏损变为盈利等财务舞弊行为。在现代企业薪酬决定机制下,企业管理层的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而财务信息作为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直接依据,必然是管理层最为关心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获得更高的薪酬很有可能会进行财务舞弊。

(四)降低纳税额。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国家行使其基本功能的保证。但税款的缴纳对于企业来说是现金的流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分离程度相对较小,因此企业可能会为降低缴税额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舞弊。

二、财务舞弊识别

(一)频繁更换审计机构

不断更换审计机构与财务负责人,隐含公司存在深层的财务风险,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生财务舞弊。最典型的案例当属云南绿大地集团,该集团自上市,3年3次更换审计机构,且每次都在年报披露前夕,事实证明该集团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

(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或与现金流不一致

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一般趋于稳定,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是新兴产业其相对优势也不可能持续很久,会随着竞争逐渐靠近行业平均水平。如果一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则其很有可能将投资收益等非主营项目收益操纵成主营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一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现金流入量增长是成正比的,一旦这两者发生背离,则企业很有可能进行了虚构收入或是提前确认收入等违规操作。

(三)利润构成不合理、缺乏现金流支持

营业利润构成企业主要利润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有力保证,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大部分造假企业缺乏相应的的竞争力,盈利能力较弱,持续经营堪忧。因此可操作性高,效果显著的一次性利得来粉饰经营业绩方式成为造假企业的首选。所以一旦企业利润中一次性利得所占比例较高时,就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于没有现金流支持的利润质量也是很低的,因为很有可能企业虚构交易,虚增收入,这种造假只会增加利润,但一般不会带来实质的现金流。所以如果企业利润很高,但相应的现金流却很低甚至为负,说明企业很有可能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三、如何有效应对治理财务舞弊

(一)建立健全民事赔偿法律机制。加大对财务舞弊主体——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发挥制裁机制的威慑效应。进一步规范法律的行使范围,使得财务舞弊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法可依!

(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增强其可操作性。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发挥作用。加速构筑“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模式,引入独立董事委员会,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制衡、约束机制,坚决杜绝“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建立对管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收益与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从根本上杜绝管理层为了短期利益而进行会计造假、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例如给予企业管理高层除货币工资之外的股票奖励、股票期权等,让其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四)加强外部监督。企业为了各种利益倾向于造假,进行财务舞弊,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对企业监督的重要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要从制度上、从环境上为注会计师的独立性提供实质性上的保证。同时加强政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建立监管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便提高审计质量。让企业无任何投机取巧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震,杜震钢,郑建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问题探讨.2012(5)

[2]邓艳红.浅谈财务舞弊的识别与防范.金融经济

[3]李芸达.企业财务舞弊识别及审计对策.财会月刊.2011(5)

[4]张丽红,徐惠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实证分析.研究与探索.2010(11)

[5]郝爱文.企业财务舞弊识别及有效治理.理论研究

[6]黎展辉.财务舞弊识别方法与风险防范.财会通讯.2009.(9)

[7]王雯雯.财务报表舞弊手段揭秘与防范技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7

关键词 财务舞弊;内部控制;防范措施

近年来发生的财务舞弊以及公司内部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令人震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仅削弱了财务管理职能,而且严重误导了社会资源的配置。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财务舞弊已是势在必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舞弊防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财务舞弊的内容及方式

财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伪造与虚构进行财务舞弊

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隐匿或套改凭证,如发票造假、伪造单据、虚开和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虚构业务、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如上市公司为骗取上市资格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出纳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

(二)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

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等;拉拢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舞弊,如存货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存货;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

(三)利用计算机舞弊

盗用企业计算机密码进行隐蔽的程序修改或暗藏程序,扰乱计算机程序,使其达到不法目的。

(四)关联方交易舞弊

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通常,上市公司会采用以下几种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主要有: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

(五)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包括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不当的合并政策、折旧方法、收入费用确认方法及选用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等。如利用一些跨期摊提类会计科目进行舞弊,为了调节利润而多摊、少摊或多提、少提“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

(六)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

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利用会计报表项目掩饰交易或事实真相,或者在报表附注中未能完全披露交易真相的一种欺诈方法。

二、财务舞弊产生的影响

舞弊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必然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曾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而国内发生的郑百文、银广厦、科龙、草原兴发等财务造假事件也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舞弊防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

(一)公司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个企业防范舞弊的最基本的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守住舞弊的大门,降低舞弊的机会。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营私舞弊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07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中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应以此为指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一些已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不难看出,不少公司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执行中发现漏洞和问题及时改进,并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使其发挥作用。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公司管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管理舞弊。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为违规行为洞开了方便之门,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如同“郑百文”、“科龙”等实例。相当一部分起因和不良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严重缺陷而导致的恶意决策。如果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应从源头抓起,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抓起。

(四)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及控制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从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看,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是影响会计核算水平、发生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因素。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职业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为实现以诚信为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会计职业教育,逐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职业健康发展,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六)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8

一、利润舞弊机理揭示

舞弊是全球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问题,舞弊中最常见的是财务报告舞弊。资本市场中,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投资者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二者的利益往往不一致。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有一个好的股票价格,漂亮而又符合经营者目的的财务报表的确可以迷惑大众,财务报告舞弊便成为公司管理层的首选。综观国内外有名的财务舞弊案,利润舞弊几乎是财务报告舞弊的核心内容,利润对企业太重要了,同样也是投资者首先要参考的指标。

(一)利润舞弊的制度机理

权责发生制是现代会计产生的主要标记,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时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更加客观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内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利润会计要素产生的制度基础。有利润就有利润舞弊。利润舞弊的实施者通常是管理层,因为他们更加谙熟这种数字游戏,从大家已经烂熟于心的安然、世通舞弊案到国内臭名昭著的银广厦、红光实业、科龙电器和东方电子等等,都是利润舞弊的绝佳版本。

(二)利润舞弊的表现方式

对利润的舞弊造假,管理当局一般会对与它密切相关的会计账户――收入、应收账款、费用、存货和销货成本、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大做文章,最终达到实施利润舞弊的目的。

1.收入舞弊是企业频繁采用的一种造假手段

管理当局往往在收入的确认条件(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舞弊,即操纵收入,通过收入造假来达到利润舞弊的目的,最终美化报表、掩饰糟糕的经营业绩,欺骗投资者。一般有虚构收入、夸大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缩小收入、推迟确认收入和混淆收入等七种表现形式。以首当其冲的虚构收入为例,通常有以下做法:(1)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2)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拟购销业务,且相互给予资金支持,在回避增值税的同时虚增收入和利润。(3)虚开发票,确认收入。比如,2001年北大科技采取虚构合同履行的方式,虚构技术服务收入3760万元,虚构纺织品加工收入3063万元,虚增利润3662万元。

造成收入舞弊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存在多种确认收入的备选方案,且每种方案都可以在具体情况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应用。公司的类型不同,公司的收入类别也不同,每种收入要求有特定的确认方式和报告程序。比如,经销商与制造业公司的收入确认方式就不相同,而签署了长期建筑合同的公司所使用的收入确认标准与小规模、分散工程获取收入的公司也不相同。二是利用收入和应收账款账户来操纵利润相当容易。比如,虚构应收账款,就可以拥有收入。

2.存货和销货成本舞弊也是最常见的利润舞弊手段

存货高估会导致低估销货成本,高估净利润,既增加了利润,又增加了资产,达到了同时美化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存货舞弊的主要形式有虚构存货、操纵存货盘点、材料盘盈盘亏不转账、瞒报存货毁损、违规分摊材料成本、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以物易物等。以红光实业为例,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募集了4.1亿元资金,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票市场之先河。为此,中国证监会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000万元。经查实,红光公司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账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3.费用舞弊常与上两种舞弊手段组合运用

如滥用会计估计,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收益性支出费用转作资本性支出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随意等等。主要操作手段有:(1)提前、延后费用的计量确认。如将本该计入“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一次性大额、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来年再采取有关办法收回,同时冲销上年费用;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将一般折旧方法改为加速折旧法,增加折旧费用;减少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从而增加摊销费用。(2)不提、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等发生减值时不计提坏账或减值准备,一方面高估资产,一方面少计费用和营业外支出而虚增利润。(3)将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将本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进行资本化,推迟费用从利润收益中扣减的时间,以后摊销,从而抬高当期账面利润。

造成费用舞弊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多种费用计量确认的会计方法,企业选择使用的方法越多,则舞弊实施的几率就越大。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就有单项计提、分类计提、总额计提三种方法,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本该采用单项计提方法时却采用总额计提来抵销一部分跌价损失。对坏账准备的计提,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中灵活运用。

二、现金舞弊机理揭示

现金流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在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利润用于衡量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创造的价值,现金流量用于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真实程度。企业缺乏现金,就没有偿债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最终就会倒闭。在发达国家,大约80%的破产公司从会计上看属于获利公司,导致它们倒闭的不是由于账面亏损,而是因为现金不足。在中国,银广厦、麦科特、郑百文等虚假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相继曝光,使得一直不被重视的现金流量成为整个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但对现金舞弊的认识多限于员工贪污、挪用,现实中管理层恶意现金舞弊的手段更是令人惊叹。

(一)现金舞弊的制度机理

收付实现制是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之一;是直接以款项的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下,会计只确认与现金收支相关的交易和事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有现金就有现金舞弊,近两年我国公众公司管理层舞弊呈现出现金舞弊的高发趋势,如草原兴发、长安信息,创智科技等已成为现金舞弊的新生代。

(二)现金舞弊的表现方式

任何一种舞弊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虚增收入势必要增加资产,一般有虚增现金、存货、应收账款或固定资产等方式,而虚增现金最为便利,管理层只需要疏通银行或伪造对账单即可。

1.虚假现金流量

公司通过伪造与现金有关的原始单据而虚构现金,使公司保持较高的现金量,以蒙骗投资者;或者某个大股东已实际占用了企业大笔现金,财务报告期暂时归还;或者是高现金量实际被冻结、抵押,无法动用;或者隐瞒部分业务的现金流量。2002至2004年,科龙管理层陆续采用伪造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对账单、公司印章等低级手段,隐瞒资金收付,虚增利润共计3.83亿元。

2.隐瞒现金受限

顾名思义,受限现金是指用途受到限制的资金,一般指存款已质押或冻结。受限现金应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加以披露,而一些公众公司却将这一重要信息隐瞒,致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不真实、不完整、分类不合理,以蒙蔽投资者或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事实。

3.募集资金违规使用

公众公司募集到的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有些公司在上市募集资金时虚报项目所需经费,圈到资金后,改变其用途;或者将其化整为零,秘密转至账外,非法使用;或者将存款质押以套取贷款,严重背离了募集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

三、我国公众公司从利润舞弊到现金舞弊的趋势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公众公司中,大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高级管理层侵占公众公司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筹集资金效益低,财务舞弊盛行。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舞弊研究中心披露:1996-200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已由证监会处罚的公众公司财务舞弊案有36个,其中利润舞弊公司17家,资产、资本金、股份数舞弊公司12家,募集资金用途舞弊公司7家,其他舞弊公司19家。这期间,利润舞弊是我国公众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类型。2005年,公众公司自行披露会计重大差错更正的有84家,被证监会限令整改的有38家,立案调查的有50家,其中绝大多数公司是现金舞弊。从昔日羞答答地玩弄数字游戏的利润舞弊发展到如今裸的、毫无遮拦的现金舞弊,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裸的利益驱使

1.企业一味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一些公众公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害怕真实披露信息而导致股价下跌,担心停牌、摘牌,担心“圈”不到更多的资金,千方百计地在财务报告上做手脚,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财务舞弊丑闻不断,这都和企业过分地、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些公司高管将公众公司当成了“提款机”,利用现金舞弊的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掏空企业,从利润舞弊到现金舞弊的趋势只能说明我国公众公司的质量愈加低下,管理层集体道德沦丧,舞弊行为更加猖獗。

2.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最大化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很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形成,地方政府往往将企业上市成功作为领导班子任期内的政治业绩,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在财务报表和资产评估中大做文章,以获得证券委的审批通过,而地方政府也乐于支持,成为公司财务舞弊的“帮凶”。

3.会计师事务所利益最大化

由于一些事务所通常既为某公司进行审计,也为该企业提供咨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为银广厦公司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银广厦造假披露后,中天勤受到财政部的严厉惩处,吊销其执业资格。受到如此牵连,落得如此下场,剖析个中原因,恐怕都和“利益”二字是脱不了干系的。

(二)监督乏力

1.企业内部监督乏力

公司高管舞弊是造成财务舞弊的直接原因。东方电子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抛售公司股票以弥补营业收入的不足,形成了一个以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隋元伯为总指挥,证券部、财务部、营销部分工合作的造假一条龙。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形同虚设。

2.市场外部监督乏力

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体系有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但由于监督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督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发挥整体的监督作用。

3.注册会计师监督乏力

每个财务舞弊案都会牵涉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利“字当头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素质问题,很难保证其审计独立性,发现问题而不敢或不愿发表拒绝或保留意见,致使审计失败屡有发生。

4.舞弊审计未得到重视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财务舞弊案进入高发期,国外对舞弊审计的相关研究已相当普遍。而国内不论是舞弊审计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专门组织的建立,还是舞弊审计业务的开展,均未得到高度重视,单纯的财务报告公允性审计已远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会计伦理困难

会计伦理即会计职业道德原则、理论、行为准则等,影响会计伦理的主要因素有会计客观环境和会计人员主观行为。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处于从属地位,而管理层常常凌驾于内控之上,内部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作业环境,成为舞弊的被动实施者;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伦理道德存在问题,由于会计造假不良风气的盛行,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在利益的驱使下,故意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甚至挪用、贪污公款。

(四)惩处力度不够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9

关键词:财务舞弊;审计工作;职业精神;规避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5日

一、财务舞弊及舞弊风险的内涵

有关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国际学术界对此一直有着各种争议,其主要观点可分为:

(一)有关财务舞弊的定义。美国的相关文件中这样描述:“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通过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骗取他人的信任,将事实的真相刻意地隐瞒,最终使得他人的经济利益由于这些不法行为的影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财务舞弊行为是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为前提,最终造成当事人巨大资金损失。这也客观地说明了财务舞弊行为本质是违法的,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美国相关法律文件中也间接指出了财务舞弊的基本概念,但主要是与财务报告中的违法行为有关。主要包括:贪污挪用公共资产舞弊及财务结算中的舞弊。

(二)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相关参考文件中明确指出:“舞弊行为最突出的特征是欺骗虚假性。通过这样的行为,相关的组织会因此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促使其整体的影响力得到一定的扩大。但是,这些组织在享受舞弊行为带给其巨大的经济利益时,也会在无形中受到舞弊行为的危害,并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对于舞弊行为较早定义,也突出强调了舞弊现象出现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危害性。这种科学的定义,使得财务舞弊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带来了更多工作思路。

(三)我国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指出:“舞弊主要是指组织内相关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从组织内部获取一些重要的资源换取相关的资金。在自身利益增加的同时,也给组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我国相关文件中对于财务舞弊较为正式的定义,也突出强调了舞弊行为产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舞弊的定义也有了不断的变化。在最新的相关文件中对于舞弊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者或者其他外来的工作者为了获取相关的经济利益,故意一些不合法的行为获取组织的重要资源,给组织的相关财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这也客观地说明了舞弊现象的出现,对于相关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不同法律文件对于舞弊的定义表述虽然有着一定差异,但其本质是大致相同的:舞弊是故意的行为,它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不法手段,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也客观地说明了舞弊的严重危害性,它不仅可能造成企业资金财产的损失,也可能使企业的名誉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造成这些行为发生的当事人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舞弊风险,就是指财务报表中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主要与舞弊行为有关。相关审计工作者对于舞弊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做出一定的评估。注册会计师一般通过对舞弊风险造成的资金财产损失进行一定的核查,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措施达到揭露曝光舞弊行为的目的,最终制定出相关的预防措施。

二、财务舞弊类型及具体表现形式

(一)财务舞弊类型

1、利润非法获取。主要是指在会计事务活动过程中,某些会计活动管理者或者相关业务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通过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一定经济利益。这种非法的手段主要强调的是会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制定缜密计划,利用舞弊、虚假、欺骗等手段进行一定的非法操作,使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无法获得有效会计信息,削弱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有时这些会计工作者故意制造一些虚假的会计事项,使得企业整体成本开支费用加大,减少了相应的营业利润。而这些工作人员通过采用非法手段操作相关会计事项,获得了相应利润提成,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使得企业最终的经营利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企业经营利润下降的财务舞弊表现方式,是企业在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中必须注意的潜在风险。

2、资产变相调节。资产的变相调节主要是指一些财务工作者通过非法操作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利用企业在产业升级或者转型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而展开相应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在:(1)寻找会计制度中的漏洞进行非法操作。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自身的投资目标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在调整自身战略部署过程中,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某些会计工作者往往利用新会计制度中的某些制度获取非法利益;(2)通过利益相关者共同造假进行非法操作。主要是指在资本市场一些非公允的交易方式带给企业的经济损失。他们通过一定的专业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平衡性。

3、逃税漏税。主要是指企业在资本市场经营过程中,相关会计工作者为获取更多的利益,通过上报虚假会计事项降低一定税金,从而为自己增加一些额外收入,这也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财务舞弊的表现方式。(1)窃取企业现金或支票,非法伪造企业重要信息;(2)挪用企业公款,将非法获得的资产间接地转入到个人公司;(3)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私自与供应商签订合同;(4)非法占有或者转移企业重要资产。

三、财务舞弊审计的有效途径

(一)严格依照相关程序开展具体工作。审计机构工作人员在针对某些状况不佳的企业开展相关的审计活动时,应该对其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做好充分准备。主要方法有:(1)制定科学的评估报告,摸清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2)对于企业的风险预防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对其经营范围、战略合作者、竞争方式、绩效来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二)充分发挥分析性程序的作用。识别舞弊常用的工具是分析性程序,它可以方便审计人员快速找到企业舞弊行为。审计师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分析性程序作用,可以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信息相关性之间的比对分析,寻找企业财务报表中可能遗留的舞弊痕迹。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师,可以在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的相关特性,将企业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及时地寻找出来。

(三)合理利用询问程序。企业个别财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的增加,总会产生一些舞弊行为。为从根本上避免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审计师应该合理利用询问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舞弊现象。为了使询问程序的执行力更彻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审计师必须通过特殊方法寻找企业内部违法行为。这些方法主要包括:(1)淡化企业账面材料审核工作,通过询问企业内部相关工作者获取价值线索;(2)掌握一定的询问技巧;(3)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之外的员工的舞弊行为调查工作。

(四)强化实地调查意识。企业财务舞弊现象表现形式很多,大部分行为都包含着虚假信息。比如,虚假的发票、伪造的金融支票、虚假的合同等。这些舞弊现象中的相关表现形式也客观地为审计师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彻底消除舞弊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审计师应该不断地强化实地调查意识,主动深入到企业内部调查相关舞弊行为。实现这种目的的主要方法有:(1)对于虚假信息中涉及的客户,审计师主动地与其沟通交流,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性;(2)对企业各个工作流程中的负责人进行一定的询问;(3)约谈企业员工或者管理决策者,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发展状况。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舞弊现象的出现,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经济秩序,造成了相关企业重大经济损失。为有效地消除财务舞弊现象所带来的客观影响,必须使审计师在其具体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应有作用,从根本上为企业正常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这也客观体现出了审计部门存在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雯.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舞弊的识别及其审计方法[D].西南财经大学,2013.6.

财务舞弊的方式篇1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主要是依靠粉饰公司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企图蒙蔽监管者和投资者。上市公司采取舞弊行为的最大目的无非就是做大企业利润,利用上市这一稀缺性融资平台为企业“圈钱”。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完善我国初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之后不断进行着修正和修订;从2011年1月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正式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三大配套指引;此外,我国还有一系列规范公司财务舞弊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从琼民源到红光实业,从黎明股份到银广夏,从科龙电器到绿大地,这些典型案例充分暴露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严重性。现实状况下,一些上市公司热衷于粉饰其利润,不断吹高其股价,似乎虚增利润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经营的“潜规则”。我国现行政策对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性值得深入探究。

二、基于博弈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机及现状分析

本文利用professorSelten在1996年提出的“小偷与守卫”模型的分析思路,构造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混合策略博弈模型,从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出发,建立相关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假设监管机构审计员在审计时发现舞弊的概率为w,双方收益函数透明公开。再设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概率为b,审计员审计概率为s,审计员检查出舞弊的奖励为a1,审计付出的成本为C,不审计而舞弊者舞弊的惩罚为a2,舞弊者被发现的惩罚为F1,舞弊者不被发现的受益为F2,根据现实分析,可以假设a1-C>0>-a2。

可以根据上述假设数据,做出如下双方的支付图(见图1):

通过图1的相关数据来求解纳什均衡,计算结果如下:

若审计员选择审计与否的期望收益相等时:

(a1-C)bw+(-C)(1-b)w+(-a2-C)b(1-w)+(-C)(1-b)(1-w)=(-a2)b+0(1-b)

b=C/(a1+a2)w(1)

若上市公司选择舞弊与否的期望收益相等时:

(-F1)sw+F2s(1-w)+F2(1-s)=0

s=F2/(F1+F2)w(2)

由此,此博弈的纳什均衡为(b=C/(a1+a2)w),s=F2/(F1+F2)w。

从上述计算中看出b值为审计员审计与否的临界点,s为上市公司决定舞弊与否的临界点。当b值超过该点,监管机构会选择审计,当b低于该点则会不采取行动;s值低于该点时,上市公司会选择舞弊;s值超过该点则选择如实做账。

在w恒定的情况下,上述式(1)表明增加对上市公司舞弊的惩罚力度不会降低舞弊的发生,这正好吻合了我国当前虽然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惩罚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会选择舞弊。从现实状态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舞弊行为方式多样,监管机构想要查出,必然会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审计成本不可能轻易就降低了,可能还会有所提高。相关部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加大审计员查出上市公司舞弊的奖励和审计员不能查出上市公司舞弊的惩罚。因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舞弊状态会在理论上处于一个恒定值,这就解释了当前舞弊行为会一直存在。上述式(2)式表明,若上市公司舞弊收益不变,加大对上市公司舞弊的惩处力度,不仅对治理舞弊没有效果,还会降低审计员采取审计的行动。即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惩罚,还会在心理上给监管机构暗示:上市公司不敢进行财务舞弊。

由于现实监管资源的稀缺性,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式和时间是固定的。若监管机构审计频率sF2/(F1+F2)时,上市公司会选择如实做账。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操控收益不变,监管机构加大舞弊惩罚力度会提高监管机构审计的频率,从而了减少上市公司财务操控行为。但是当财务操控的收益不断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满足s

从上述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监管机关的审查技术也是影响上市公司舞弊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审查技术的优化必然会提高审计员查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概率,从而有效整治上市公司采取的舞弊行为。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监管完善措施

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解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及现状,得到结论:单纯地提高舞弊处罚力度并不能有效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概率,并且理论上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法有以下三种:降低审计成本,加大对监管机构的奖励和惩罚力度,提高监管机构审计技术。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来分析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有效措施。具体包括:

其一,提高行政监管效率,健全多元监督机制。首先,监管机构要保证举报机制畅通无阻,并提高举报处理效率。监管机构要设立方便社会各界人士举报上市公司非法财务行为的举报箱、举报电话,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公众搭建举报专题网站、设立举报邮箱,尤为注重权威人士和学者的举报。上级机构应不定期检查行政部门的举报设施及其有效性;其次,监管机构可以引入高效的计算机自动化审计平台,减少审计人员的非技术性失误,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度,并利用电脑监控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和财务动向,增强日常监管的自动化,节约监管成本;再次,在监管机构内部设立专门处理举报的机构,制定完整详细的举报信息处理流程、保密协议、每个环节的责任制度,提升办事效率和办事规范化程度,提高查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概率;最后,监督机构审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时,可考虑派遣一些具有公信力的机构外人士,如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协会等,避免监管机构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准确审计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情况。

其二,规范网络舆论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完善,网络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高效平台,在反腐败、“曝光”上市公司舞弊行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我国的论坛、博客、微博用户不断增加,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庞大的群众基础。监管机构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网络监督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便捷性,为群众搭建高效率的网络举报平台,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对上市公司“越界”行为进行监督。针对网民的网上言论,监管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全天候进行换班监管,及时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辨别其真假性,并对事态进展及时的动态新闻。在核实之后,对虚假言论进行删除,在政府权威网站或主流媒体进行解释说明,并对相关造谣人员进行惩处,引导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动向。

其三,合理制定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培训方式。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较为频繁,为监管机构采用绩效工资提供了有利条件。监管机构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把基本工资、晋升与绩效科学挂钩,保证基本工资,加大奖励力度,通过奖励来促使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查找“问题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方式,监管机构一定要改变以往注重理论的培训方式,把实践引入培训中并提高其所占比例,让员工能够接近真实的查处环境。监管机构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审计人士对员工开设讲座,了解其审计过程和思考方法,并且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类似于“公司舞弊防治策略年会”这种形式的国内外财务监管专题会议,及时沟通和交流最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向,针对新出现的财务舞弊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和分析,提炼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其四,完善上市公司评级,科学划分监管对象。虽然我国早在1987年就拥有了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但是仍与国际评级机构有一定差距,监管机构应尽快完善对上市公司的评级制度,在今后就可以把有限的监管资源科学划分在不同层次的监管对象上,对不同等级的上市公司实行区别化监管。但这也绝不意味监管机构可以完全放松对评级较好的上市公司的监管。评级标准应该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充分体现评级的科学性。上市公司的分类立体监管,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急于求成,其过程要稳健、审慎地循序渐进,注重科学、全面、公正,不能“一刀切”,片面看待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必须综合分析我国现实经济结构和行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