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0:32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1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内容营运;广告营销;新模式;营销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027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开放性信息平台,将处于这个信息网络中的所有个体和群体都纳入体系之中,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媒体的演变,形成了覆盖整个社会的互联网媒体。这种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获取信息、信息、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为广告营销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渠道。[1]建立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模式,具有传统营销方式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

1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概述以及和传统营销的区别

11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的概念

社会化媒体又可以称之为自媒体,或是“公民媒体”,任何可以同时具备自身信息传递和接收途径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自媒体。社会化媒体中,每个个体都拥有信息的话语权,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这种社会化、普泛化的信息传播媒体依托于互联网上的各类社交工具、贴吧、论坛、QQ空间等各类媒介平台。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通过这些媒介平台,对平台下的信息受众进行品牌推广、广告营销活动。[2]

12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和传统营销方式的区别

随着时代的变化,营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营销。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通过传统的媒体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例如通过电视、报纸、张贴广告,达到将营销信息传递给信息受众的目的;二是互动营销。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或者说pC时代的营销,由于移动联网的技术尚未出现,与信息受众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但是已经出现了媒体的评论,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互动;三是社会化营销。基于互联网媒体的强大信息沟通能力,利用各类互联网媒体,充分实现与营销信息受众之间的互动,进行立体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营销。[3]

传统营销模式相对简单,只具备信息单向传播的能力,并且不具备信息的反馈能力。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无法确认信息的受众群体,同时信息受众群体对于营销品牌的需求程度也无法衡量,具备较大的资源浪费。

互动营销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依旧受到限制。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但是所受局限太大,仍然难以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而且有些强制性播放的营销广告,会引起信息受众的反感,起到相反的作用,营销对象不仅会对此类营销广告的信息不予接受,而且会产生抗拒心理,导致营销策略的失败。

互联网媒体下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真正是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营销。[4]它通过社交网络向广大社会群体辐散,具备极其强大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能力,并且通过相同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互动,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程度是相当高的,来自于自身的社交体系的其他个体对于营销品牌的评价,会加强品牌的传播效果,并且可以对传播的效果进行相对准确的数据统计,对制定下一步的营销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手段的优势

社会化媒体引发了商业广告在内容营运和广告营销两个方面的变革,它所具备的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递的充分互动能力,由此催生了互动的媒体运营方式。信息在供求双方之间的充分传递,可以使得在内容上,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信息来宏观统计营销对象需求,同时开放内容生产给客户;在营销手段上,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就使得融合信息推送、信息互动、数据库式和活动互动等多种手段于一体的全面营销模式成为可能。[5]

21社会化媒体内容运营上的变化

传统的营销策略,在内容上只能由营销主体单方面为客户推送信息,客户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手段,营销主体对所的信息接收群体无法做到较为全面的了解,只能凭借经验预估哪种类型的信息受体可能成为潜在客户,也就无法对信息推送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为销售制定对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在内容上就为营销主体提供了新的运营方式,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统计整理,可以对用户动态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同时也可以自身的内容生产信息给客户,实现双方信息的良好互动。[6]

22社会化媒体的广告营销新模式具备全方位的优势

221社会化媒体营销手段相对传统营销手段而言,具备广阔的覆盖面,较低的投入成本,更好的经济效益

线下实体商店、传统媒体广告的营销活动,在时间、地域上受到容纳能力、用户流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制约了信息传递的覆盖面,而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由于地域和时空上的不受限制特征[7],可以有效地将广告营销信息传递到更多的受众群体,具备更加广阔的信息覆盖面;同时传统媒体广告和实体商店的营销方式需要进行较大的资金投入,才能达到传递广告信息的目的,并且信息的传递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而社会性媒体的广告营销,是通过媒体使用者自身传播的,这就将大部分资金投入转移到信息受众的自身社交网络活动中,使这部分投入成本节省掉。这是之前所有的媒体时代都达不到的,低投入而产生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广告营销手段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222社会化媒体充分的信息交流互动,可以保证对营销对象需求信息的掌握程度,让广告营销具备指向性,开启“私人定制”模式

社会化媒体下包含着广阔的人际关系,这种广阔的社交关系是社会化媒体存在的基础。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营销主体可以将自己分散为社交网络中的一个个组成分子,轻松切入营销对象的群体,与他们建立社交关系,实现充分沟通和互动。通过与信息受体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营销主体和营销对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时候,营销主体不再以销售者的姿态出现,营销对象也不再以信息被动接收者的角色定位出现,在这种双向的、互动的交流沟通之中,双方对于对方都是互相需求的,也就淡化了营销主体和营销对象之间的明显的功利性商业关系。

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中,营销主体因为可以通过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直接交流对话,清晰明确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可以产生更好的营销模式。营销主体甚至不需要在产品生产完成之后再去进行广告传播,可以在产品初期就让消费者群体参与产品的生产,从产品创意、产品设计、产品性能等全方位的参与产品生产过程,这就相当于让消费者产生了这种产品是为自身设计制造的感觉,开启了“私人定制”模式[8],这种模式甚至已经不需要进行广告传播的过程,因为在消费者参与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广告传播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而产品销售以后,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效果的信息收集,来进行产品的改善,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广告营销的效果。

23立体化的社会性媒体营销可以输出产品自身的价值观,吸引消费者群体,构建专属的消费者群体

在社会化媒体的基础上,营销主体的专业性,可以通过更加富于表现力的手段充分展现出来,精细化的操作由于信息沟通的便利有了实施的空间,而传播方式的不受限制,可以营造特色个性的传播氛围,无疑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而构建属于自身的消费者群体,使广告营销的成果立竿见影。企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化媒体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传播,可以有效输出自身的价值观,输出企业的影响力,使得企业成为一个有形的可以被感知的个体,并且有着它自身的个性特色,对消费者群体产生吸引力,进而建立属于自身的消费者群体。在这种输出价值观的同时,就已经达到了广告营销的目的。

进行价值观的输出,要求对信息受体的特征有着充分的了解,这就要对受众群体进行垂直细分。[9]从消费、心理、行为等多角度去细分信息受众,发现受众真正的特征,社会化媒体营销可以与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这种操作具备充分的可行性。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大而全的普适性策略就难以取得更好的成效,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小而精的策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4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可以发挥社会化媒体的自身特性,达到高质量的品牌传播

消费者的口碑才是品牌推广的最好方式。社会化媒体的自身特性为品牌推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被动强制性的作为信息接收者,会导致信息传递的质量降低,传递的广度受到限制,传递的有效性也就难以保障。通过社会化媒体,营销主体对品牌的推广转移到消费者的口碑上,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是自身主动发起的传播行为,通过自身所在的社交群体,向外辐散,社会化媒体广阔的网络覆盖性,以及各个社交网络群体之间的交叉连接性,让品牌传播不仅能具备极强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并且传播信息的可信度也会有所保障,远比通过传统媒体单方宣传的自说自话更具有说服力;同时,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必然会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过渡,最后也会迅速地扩散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达成的广告营销实际效果会十分显著。

3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形式所发生的巨大的变革,是广告营销商业价值得以体现的黄金时代。充分利用社会性媒体无所不在的优势,制定合理的、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广告营销策略,建立和完善商业品牌社会化营销体系,才可以沿着时展的脉络,有效实现互联网媒体的广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蔺晓龙基于博弈分析的社会化媒体广告营销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2]陈璐颖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5

[3]张庆利新媒体时代网络广告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淼基于企业营销需求视角的微电影广告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5]周艳解析互联网媒体的内容运营和广告营销新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2):105-109

[6]桑培铭3G背景下我国手机广告精准营销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2

一、电信网间互联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对我省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领导,省通信管理局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成立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计划建设、运行维护、市场经营、计费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明确具体承办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牵头部门,各市级分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电信网间互联工作。

二、电信网间互联例会制度

(一)省通信管理局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时间、地点届时通知),主持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会议,学习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通报网间互联情况,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网间互联工作。

(二)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网间互联牵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间互联工作情况通报会(时间、地点届时通知),协调解决网间互联中存在的问题,通报电信网间运行质量情况及网间通信主要障碍处理情况等。对于出现重大网间通信障碍的,邀请相关省级公司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必要时邀请相关市级分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应不定期召开相应会议,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电信网间互联备案制度

(一)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应将网间互联组织机构设置和变动情况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省级公司,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或网络运行情况,在向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提出互联申请时,应当面提交互联书面要求,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互联技术方案;3、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通信设施、设备配置情况;4、互联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及资金保障等。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网络运行情况;3、互联技术方案;4、工程进度与资金保障等。

省通信管理局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备案材料的审查,向互联申请者发出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的通知。予以备案的,以备案通知上所确定的时间启动互联工作;不予备案的,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电信运营企业不得拒绝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出的互联要求。

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启动后,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就启动的网间互联事项进行友好协商,每次互联协商会议均应制作会议纪要或经双方签字认可的会议记录。

(三)两个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达成的互联有关协议,均由省级公司签订,被授权的市级分公司可以签订省级公司协议的补充协议。

为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掌握协议内容,协议签订双方在协议签订的10个工作日前,应将协议初稿报省通信管理局初审。10个工作日内不提出意见的,视省通信管理局同意,双方可以签订协议;省通信管理局认为有关条款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在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通知双方企业,双方应修改协议初稿。

(四)各电信运营企业间及各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签订的互联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五)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六)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七)互联双方在省通信管理局就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八)省通信管理局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备案;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的行政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四、电信网间互联报告制度

(一)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落实已启动的网间互联进展情况(含有启动的互联项目名称、工作进展、存

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间进度等内容)报省通信管理局,详见附表一。

(二)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三)实现互联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通信管[2002]35号)的要求,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情况报送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内容包括:电信网月度运行情况报告(如通信质量概况,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的分析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表(详见附表二)。

(四)当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网间接通率即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其他相应的工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备查,并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在通信恢复后的10日内,互联的双方省级公司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报告须附相应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

网间通信中断30分钟以上的,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电信运营业事故报告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时报告省通信管理局。

(五)为了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间有关网间通信质量的函文应同时抄送省通信管理局。

五、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制度

(一)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工作应以省级公司为主,在互联实施中发生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在互联后发生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争议双方应尽可能在省级公司之间协商解决。

(二)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专用电信网单位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省通信管理局递交《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详见附表三)申请协调,并附网间互联争议的有关材料。

(三)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有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超出省通信管理局职责权限的,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相关机构处理;对申请协调的争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省通信管理局在7日内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始协调网间互联争议问题,并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详见附表四)。协调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四)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省通信管理局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所邀请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作出行政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行政决定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

(五)必要时,省通信管理局可以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六、电信网间互联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一)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

(二)电信运营企业对涉及网间通信设备的检修、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版本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网间通信的,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向省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电信运营企业应明确划分网间通信的运行维护责任,加强对网间互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及时与对方电信运营企业联系,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五)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达到0.6erl时,互联任一方应按照互联有关规定,在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启动网间中继电路扩容工作。经扩容,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不超过0.5erl时,本次扩容工作结束,以确保网间通信的畅通。

七、电信网间互联通报制度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3

根据索福瑞调查数据,传统电视受众规模在逐年缩减。从到达率看,2009年平均每天有74.5%的观众收看电视,2013年每天只有66.5%的观众收看电视;从收视深度来看,2009年到2013年人均每日收视时长是176、171、166、169、165分钟,电视收视向中老年人倾斜,年轻人看电视的越来越少[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数量达到4.39亿,用户使用率为69.4%,广告市场规模128亿元,其中,手机视频的用户为2.94亿,增长率为19%,这些视听新媒体极大地分流了传统电视受众。

(1)有线电视运营商

有线电视网络依靠“用户增长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并不长久。在视听新媒体时代,有线电视在iptV、互联网电视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需要从专网向公网转变,从行业媒介向多行业服务媒介转变。同时,大量数据的存储和运营需要有线电视从重点经营网络到重点经营平台和用户的转移。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2.29亿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72亿户,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近9500万户,开通双向用户超过2850万户,2013年有线电视网络收入755亿元,增长14%。另外,全国337个城市实现了地面数字电视网络覆盖,其中310多个发射站完成了验收[2]。美国目前一共有宽带用户8590多万,其中有线运营商约占5070万,固定电话运营商有3520多万户。据市场研究公司LeichtmanRe-searchGroup的调查,2014年第二季度末,美国Com-cast、时代华纳有线、Cablevision等在内的有线电视公司互联网服务订阅用户达到4991.5万用户,刚好超过付费有线电视用户的总和4991万。有线电视网络带宽相对富裕,入户率高,运营成本较低,跨域发展方面应有更大作为。目前,有线电视主要依靠收视费、广告费、数据费、安装费等单一的收入来源,在激烈的三网融合市场竞争中,在纵向上,有线网络需拉长产业链,加入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与制作产业;在横向上,利用多屏、多网互动,抓紧大数据、云计算的机遇,大力发展融合业务与增值业务,发挥高清化、立体化、双向化、社交化的优势,将有线电视网打造成为全业务运营的综合性网络。

(2)固网电信运营商

电信运营商在视听新媒体业务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等视听新媒体业务都是基于电信网的互联网资源。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2家基础网络运营商占据了90%的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有线电视网络仅仅只有4%的宽带接入用户,手机电视基本依靠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3大基础网络。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加快了宽带化、智能化的发展,实现从电信运营商向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变。例如,中国电信获准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iptV传输服务和手机电视分发服务。2014年1月底,中国iptV用户近3000万。根据中国电信的最新运营数据,中国电信固网业务方面,2014年10月,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新增46万户,累计达1.06亿户;本地固话用户减少77万,累计为1.45亿户。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联通的固网宽带业务累计用户6848万户,固网业务主营收入681亿元[3]。2013年12月,工信部取消了对中国移动固网业务经营的限制,允许其进入固定宽带网络市场,中国移动也成为全业务的电信运营商,这必将加剧固网宽带接入的竞争。

(3)移动电信运营商

3大电信运营商在移动视听新媒体的网络运营方面处于寡头垄断局面,而且积极介入视频内容生产领域。中国移动在上海建立手机视频创新产品基地,专注于移动视频产品的运营支撑,力图通过多样化、丰富的内容,向用户提供随时、随身、随心的个性化服务。中国移动还与中广传播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用CmmB作为tD手机内置应用,通过广播方式的手机视频与流媒体手机视频的互补来增强手机用户体验,以获取市场竞争的主动地位。赛迪网消息称,截至2014年10月31日,中国移动用户总数达8.01亿户,其中3G用户总数2.43亿户,较上月下降157.1万户,4G用户累计达5445万户,较上月增长1350万户,依然保持高速的增长状态。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联通移动用户2.9亿户,主营收入1213亿元,其中,移动宽带用户1.45亿户,移动宽带主营业务收入819亿元。中国联通通过wCDma网络开展手机电视业务,点播、下载、上传视频,可以实时收看多个电视直播频道。2008年中国电信接管中国联通1000多万CDma用户,2009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电信天翼视讯基地,负责全国视讯业务的发展。目前,中国电信的天翼手机电视业务已经与中央电视台等手机集成运营商合作,为受众提供直播、回看频道和点播节目服务。2014年10月,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总数累计达1.83亿户,3G用户数新增210万,累计达1.15亿。3大电信运营商都十分重视手机电视的发展,不断优化手机电视网络技术环境,不断完善内容分发、门户推进及搜索、代收费管理等体系。

(4)电视直播卫星运营商

中国的直播卫星通信主要是基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依靠卫星通信加强对边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覆盖。2013年底,我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开通用户1309万户,覆盖31个省(区、市),其中,宁夏、内蒙古、甘肃等8省(区)基本实现户户通,直播卫星播出平台集成49套广播、61套电视节目。美国的直播通信卫星处于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与有线电视构成了互补与竞争关系。美国DirectV直播卫星运营商提供美国93%的本地频道节目服务,本地频道通过光纤网络传送到卫星广播中心,发射上行信号。美国DirectV公司在美国已拥有2030万用户,在拉丁美洲也有200多万用户。美国第二大直播卫星运营商Dishnetwork在美国有1400万用户,没有开展国际业务。2014年5月,美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宣布,将斥资485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tV,是否最终通过还需要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和司法部审批。

2视听新媒体时代电视终端竞争格局分析

随着视听终端逐渐向融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受众通过智能手机、ipad以及个人电脑收看影视节目的不断增多,这些视听新媒体的终端具有直播、回看、点播、搜索等新功能,改变了影视节目的收视方式,分流了传统电视受众。

(1)iptV

iptV是可控、可管理的有线ip网络,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服务。iptV运营在城域网上,而互联网电视运行在广域网(互联网)上。iptV具有视频点播、视频时移、双向互动、分众传播的特点,具有广告模式、包月收费、按次收费、游戏、线下活动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盈利模式。iptV一般由电信运营商主导,其管理类似于传统电视,我国的iptV由广电与电信合作开发,广电负责内容的集成与开发,电信负责网络运营。内容集成商承担内容选择、播控、把关的权利和义务,引入海量的内容版权与各种特色增值服务,形成规模化的核心竞争力,与电信运营商共同维护终端用户,实现利益共享。目前,我国iptV的发展主要是“上海模式”与“杭州模式”,上海模式是“广电主导、分工负责、优势互补”的运营模式,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百视通合作开展iptV业务,前者负责传输、用户计费和市场营销等业务,后者负责内容集成、管理、播控以及用户终端等环节,收益按照双方的投入和职责共享。杭州模式是杭州广电与杭州电信建立杭州华数传媒合资公司,同时运营数字电视和iptV。iptV总平台拥有各类标清直播频道、影视内容资源以及旅游、卡拉oK、在线购物等增值服务,能提供跨越娱乐、消费与服务的全方位业务。

(2)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采取ip协议、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以电脑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与iptV相比,网络电视是基于互联网公网的传播,更具有互联网业务的特色,而iptV是基于专网的传播,更具有传统电视的传播特色。网络电视有广告模式、活动营销、直接付费、版权分销以及业务托管等盈利模式。按照传播方式的不同,网络电视可分为网络视频、博客、视频分享网站、p2p视频服务等不同类型,一般由主流媒体、民营机构运营,电信企业提供基础网络服务。按照运营主体的不同,网络电视分为商业门户网站类、商业垂直网站类、媒体网站类以及网络广播电视台,商业门户网站类包括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网站视频,商业垂直网站类是指专门经营网络音视频业务的网站,例如优酷网、乐视网、酷6网、六间房等,媒体网站类包括人民网、北青网、东方宽频、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等,网络广播电视台包括CntV、湖南芒果台、浙江新蓝网等。在广告市场中,垂直视频网站占广告市场的首位,其次是门户视频网站,然后是媒体视频网站。近年来,网络视频领域并购重组加剧,例如,百度3.7亿美元收购ppS视频业务全部股份,并将ppS视频业务与爱奇艺进行合并,苏宁、弘毅4.2亿美元收购pptV,谷歌收购Youtube等。

(3)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通信网传输、通过手机终端观看视频业务的电视服务。手机电视牌照由广电行政部门颁发,具有可管可控的特点。手机电视一般由广电机构负责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移动运营商负责网络运营;在ipad等终端平台化的经营模式中,内容提供商与终端提供商是一种合作分成关系,移动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手机电视的传送与接收主要是2种形式,一是公网模式,即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或者浏览视听网站上的视频内容;二是专网模式,即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和流媒体技术,以集成播控平台为中心,按照生产制作、内容包装、集成播控、传输分发的流程向手机用户提供视听内容的下载和在线观看,这是手机电视的主要方式。手机电视存在免费、点播、包月等消费方式,具有便携性、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填补了受众碎片化的时间,拓展了电视的服务空间。广电机构负责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节目的统一集成与播出控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基于3G网络的手机电视内容集成播控服务,例如,央视影音(Cbox)移动客户端集纳中央电视台、全国卫视、城市电视台共140多个频道,可以直播、时移、预约、回看,同时拥有海量点播内容。

(4)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电视简称otttV,是以绑定特定编号的互联网电视一体机或有上网功能的电视机顶盒为终端,以公共互联网作为传输介质,以虚拟专网为传输通道,为观众提供具有直播、点播、回放及其他互动应用功能的视音频以及增值服务的ip电视媒介[4]。互联网电视一般由广电机构负责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和用户终端管理,家电企业提供互联网电视终端,电信企业提供基础网络。互联网电视与iptV的区别是,前者运行在公网的虚拟专网上,后者运行在城域网性质的专网上,互联网电视由国家广电行政部门批准的集成播控平台提供[5]。互联网电视是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传统有线电视和iptV采用的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用户捆绑的运营方式,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和吸引力,将更多的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制造商、技术主导商加入互联网电视阵营。互联网电视的终端包括互联网电视一体机、连接otttV机顶盒的普通电视机、pC、ipad、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过去一年,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均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始大举推广互联网电视,国内的联想推出互联网概念电视,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电视终端接近2000万。

(5)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是指利用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向手机、mp4、笔记本电脑等7英寸以下的小屏幕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的广播电视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通过广电自主研发的CmmB技术,向移动终端提供电视服务。与手机电视相比,拥有图像清晰度高、流畅度与用户数量无关、整体运营成本更低等传播优势,终端广泛,业务多样,但是互动性没有手机电视强。2009年,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建,负责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项目的投资,同时,中广传播集团与中国移动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进CmmB功能的手机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运营支撑系统融合了业务支撑系统与运营支撑系统,它由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计费、结算、营业、账务和客户服务等部分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平台。目前,移动多媒体(CmmB)发展迅速,覆盖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覆盖人口超过5亿人。中广传播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移动等联手搭建渠道、内容、运营为一体的CmmB全产业链,增强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吸引力。

(6)公共视听媒体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4

一、中国宽带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自1994年成立联通,引导竞争以来,中国电信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以发放3G牌照为契机进行的电信改革,使得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相互竞争的格局。但是,在宽带产业领域,市场开放与竞争情况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三网融合战略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95%互联网国际出口宽带,90%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99%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均集中在电信和联通,形成双垄断格局。据工信部2010年9月的统计数据,全国拥有1.2亿宽带接入用户,其中,电信占51%,联通占39%,铁通(中移动)占6%、广电占4%。联通、电信分别在北方10省(联通)和南方21省(电信),则各自占有90%以上接入用户,这是一个南北地域上独家垄断的格局。

前10年,电信网完成融入了互联网,但是广电网却演变成为一个专网,独立于互联网之外,造成了当前三网融合的最大难题。与美国的宽带市场由有线电视运营商占有超过50%市场的情况不同,10年来,我国广电系统未加入宽带市场的竞争,导致在宽带产业链中,互联网的基础骨干网、国际出口局、接入网,以及依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中心和巨大内容流量,均由电信、联通分别独家把持。而中国宽带产业的中心问题是:宽带接入市场的垄断体制,特别的电信运营商既做宽带互联网接入(iSp)又做宽带内容运营(iDC)的两难困局,导致近年来形成了巨大的中外宽带鸿沟,致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互联网大国而不是互联网强国。具体表现在:

1、近年来国外宽带产业迅速发展,拉大了同中国的距离。

2011年2月4日美国白宫发表“美国创新战略”报告,阐述了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赢得未来”的构想。报告提出5项新计划,其中发展无线网络计划,在未来5年内使美国高速无线网络接入率达到98%;美国是当今全球宽带接入用户最多的国家。固定宽带普及率到2013年时,将增长至35.9%。同时长期目标要求至少1亿家庭实现下行大于100m,上行大于50m的宽带接入。

日本非常重视宽带发展,将宽带发展确定为e-Japan国家战略计划中的核心目标之一。韩国是全球宽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12月韩国宽带用户渗透率达93%,高居世界首位。韩国2009年2月宣布,国家与业界将投入34万亿韩元建设it大运河,使有线网最高带宽达到1G,无线网平均达到10m。印度近年高度重视宽带,《印度的宽带经济:2010年远景、战略和行动建议》中称,宽带对2010一2020年间印度经济的贡献将达到900亿美元,并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5%。

1999年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网络通信公司(“小网通”),以技术创新引导体制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宽带化发展。其重大变化就是将上网从64K电话拨号上网,按照流量收费,转变为aDSL上网,按照包月收费。但是,在2002年将“小网通”合并进中国网通集团后,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并没有造成中国宽带产业迅速发展。相反,还被发达国家拉大了距离。

按美国人的分析,如果网速慢,不是市场发育不充分,就是垄断之祸。一个四五亿网民的大市场,网速慢只能归咎于垄断。垄断制约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制约宽带应用市场的发展,制约了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加速形成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宽带鸿沟。

2、宽带接入产品价格过高,服务不好。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日前的一份报告称,“如果考虑到收入差距的话,2008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是我国的6.9倍,这意味着我国的宽带资费水平相当于韩国的124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虽然我国有线(固网)用户中宽带普及率已经高达98.3%,但是全国平均互联网连接速度仅为100.9KB/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

我国宽带aDSL接入普及1.2亿用户,仅以512K-1m为主,平均不及1m带宽,价格很高。平均100元/月.m。而目前,香港1G带宽199港币/月.G,综合分析价格和网速,相差近1000倍。

3、缺乏竞争,互联互通存在重大障碍。

无论是2002年将中国电信南北拆分为网通、电信,还是2008年将电信重组为三大运营商,都未能实质性地解决我国宽带产业互联互通的结构。政府机构和企业双线路分别接入电信、联通,用户单位的服务器要双份各自托管在电信、联通的机房。互联互通的结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全社会的效率低下。工信部的电信用户申诉情况披露,电信和联通之间的带宽瓶颈导致的用户投诉占到了90%。

宽带收费成了巨人,而网速成了矮子,主要是垄断所致。要使网速提上去,费用降下来,唯有采取竞争。比如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拥有多达30-60家电信运营商。我国电信运营商表面上有三家,但实际上都是政府做老板,竞争是支流,不竞争是主流。垄断加速了落后,加速形成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宽带鸿沟。

4、宽带接入和内容监管两难困局,影响网络升级及市场化进程。

电信运营商既承担市场的接入服务,又承担网上内容的运营与监管,历次网上信息内容治理和网络扫黄打非,都需要电信运营商投入巨大的精力,影响了其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与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化经营,形成了矛盾。给带宽提速、降低用户上网成本,与对网上信息内容监管特别是视频内容的监管,形成了左右互博的矛盾,影响了市场开放、产业创新、带宽升级和面向视频云计算的发展,这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带宽的距离。

二、第五次电信改革方案的背景

1、国际上的最新动向

英国电信集团(BtGroup,相当于原中国电信集团)与惠普公司进行谈判,将旗下的英国数据中心以15亿英镑(约合29.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计算机厂商惠普公司。

Google投资的卫星光纤网络提供商o3b已获得12亿美元融资。在Google、汇丰投资和南非开发银行等巨头的资助下,o3bnetworks宣布已经获得总共12亿美元的投资,他们的任务是帮助非洲、亚洲和南美地区上网困难和上网昂贵的30亿人通过卫星光纤接入互联网。o3b的卫星距离地球表面仅有5000英里,比一般卫星近4倍,可为全球70%的地区提供低延迟和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用户桌面接入带宽达1G以上)。

o3b计划于2013上半年开始商业服务,提供给电话公司和iSp便宜的3G、wimaX和固化网络服务。如果计划顺利的话,2年后他们将服务于全球150个国家的用户。这项计划启用后,将可使区域内的宽频上网费用降低95%。

2、我国历次电信改革的回顾

第一次电信改革。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始于“中国联通”。承担“打破垄断”的使命,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由此,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中国联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后,邮电部门大幅降低了入网费和资费。虽然“双寡头”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但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并未形成。当时,中国联通的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第二次电信改革。1999年,原信息产业部作出决定,将中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分拆,原中国电信中的移动通信业务、网络、人员分离出来成立中国移动,以改变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也成为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电信重组。

第三次电信改革。2002年,为了在固定电话领域引入竞争,第二次运营商重组出现。改革方案是:将中国电信南北拆分为中国电信(南方21省)和中国网通(北方10省)。2003年,原小网通(田溯宁领军的网通控股)和吉通被并入中国网通集团,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6家基础运营商的现状。

第四次电信改革。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4日《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改革重组将与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即3G牌照相结合。由此,我国第四次电信体制改革启动。通告中提到,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3G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通告指出,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放三张3G牌照,支持形成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电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竞争架构得到完善;自主创新成果规模应用,后续技术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信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电信行业发展改革的成果。?第四次电信改革方案,主要考虑了3G移动通信的发展,电信、联通、移动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在宽带产业市场的竞争并未形成。相反,由于三家运营商在移动市场形成竞争的状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宽带产业市场垄断被隐藏起来,影响了该问题的及时解决。

当前,在宽带产业中严重缺乏竞争。从竞争主体来看,表面上有两家,实际上在一个地区上只有一家,不构成竞争。集中在中国联通(北方10省)、中国电信(南方21省),形成独占性垄断性。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后,由于矛头所指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市场中的支配地位,使得中国移动这一运营主体,在固定宽带市场中也难有作为。

三、第五次电信分拆与重组的目的和原则

1、再次分拆重组的目的

第一,打破宽带产业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南北互联网接入市场上各自独家垄断状态,解决电信、联通受困于互联网接入和“被接入”(内容流量提供商)的问题。

第二,解决国内三网融合的问题,迎接国际挑战,解决与发达国家宽带鸿沟问题。如果o3b进一步在全球实施,而我国的宽带仍处于一个高价格的局面,这个落差将带来巨大的问题。面向视频云计算,组建一家部级大型视频云计算宽带运营商,将能够满足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走出去战略”和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实施。

2、分拆重组的原则

促进竞争,鼓励创新,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有性价比的宽带服务,促进增值服务,使用户获得好处。

有利于国家整体上的信息安全管理,划清并且理顺带宽产业及宽带内容监管体制。

通过改革与结构调整,打造一个年100亿收入、1000亿市值的宽带龙头企业,带动我国宽带产业链的健康形成和发展,在视频云计算领域形成全球化的产业与技术标准。

四、第五次分拆重组方案的重点

以开放精神为先导,打破电信运营商对宽带接入市场的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第五次电信分拆重组方案的精髓。

第五次电信改革是面向云计算进行的改革,其实质是实行“接入网与被接入网”分拆(iSp为互联网接入服务,iDC为互联网的被接入服务),以解决互联网基础接入的公平竞争问题。同时解决互联网内容的统一监管问题,促使中国带宽接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迎接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迎接国际互联网进一步大规模高宽带升级的挑战。

具体上讲,应当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业务及内容运营分拆出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在宽带接入领域引入竞争。

改革所引起的社会福利增加很明显。宽带接入价格会进一步下调,宽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都可以进一步提升。云计算产业有望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有利于国内云计算企业在与国外巨头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而从事视频业务等内容经营的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下降,改革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不用再承担内容监管方面的责任,从而可以摆脱广电在内容监管方面的指责,然后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主营业务。最终多方受益。

分拆出来的部分,必须坚持内容运营和内容监管相分离的原则进行运作,防止形成新的垄断。

五、分拆重组的具体方案

参照英国电信集团2008年将数据中心业务进行分拆,出售给Hp的成功做法,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业务分拆出来(目前拥有的近10万个数据中心机架,超过60亿的年收入),这些内容不再属于电信、联通自已拥有的资源,解决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没有内容的问题。

关于分拆出来的数据中心的归属问题,可以采用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交给有it背景的民营企业去运营,特别是那些正在发展云计算业务,亟需数据中心资源的民营企业;第二种是交由广电来运营,数据中心是当前制约广电在三网融合业务上发力的软肋,正是广电亟需的资源;第三种是由电信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来独立运营,从而摆脱体制的限制,在运作上更加灵活,也更加市场化。

第二种方案,广电必须注意将内容运营和内容监管分割开来,给内容运营一定的自,防止广电对数据业务形成新的垄断。

这样从管理体制上彻底理顺电信运营商既要管理互联网接入运营,又要承担宽带内容监管两头不顾的问题。而且分拆之后,电信、联通、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之间,对于各自利用自有内容流量交叉进行恶性竞争的问题,也随之得到解决。

工信部专心致志地监管电信市场的运营与竞争。电信、联通、移动三家运营商,可以专心负责宽带互联接入网的建设与经营,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六、分拆重组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分拆重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个分拆方案,对于促进iDC产业的自由竞争非常重要。目前民营iDC企业都需要依附在电信运营商之上生存,一旦电信运营商将业务延伸到它们的领地,这些民营iDC基本不具备与电信运营商竞争的能力,只能选择退出。而方案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对等竞争的局面。

2、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案,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分拆出来的数据中心资源发展云计算业务,有利于它们在与国外巨头的竞争中,尽快占据市场先机,避免中国的云计算被国外巨头占领的局面,为维护国家的数据安全做出贡献。

3、分拆重组有国际上成功的模式支持。2008年英国电信集团将数据中心业务分拆出售给Hp的成功做法,充分表明电信运营商避开内容运营的劣势(内容监管、版权管理、云计算管理等问题),更加发挥好在网络接入方面的优势。这已经成为电信业的一个必然趋势。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5

【关键字】互联网+广播媒体运营模式

互联网使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生态融合,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将深度实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发展,使互联网逐渐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重要驱动力的方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转型发展的能量所在,更是媒体改革创新的必要途径。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广播媒体在一片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中悄然发展,尤其是随着汽车车主、老年人以及移动人群的不断增加,传统广播电台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受众规模。加上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新思维、新范式,广播媒体在冲击与挑战中重构其运营模式,借助、依靠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产品等,更大范围、立体式传播信息,丰富了人们在互联网社会中的生活内容。

但“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媒体运营并非一帆风顺,在互联网的深度影响下,广播媒体的运营不仅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重构,还要进行内容层面的组织重构,这也涉及了广播媒体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就目前而言,在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的运营模式正是创新的难点与突破点所在。

一、“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局限

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台的技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调频和中波的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点对多模式,且内容方面也不再局限于线上的独立运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2014年开启了“互联网+”运营尝试:珠江网络传媒与城市之声共同合作“双11”融媒体购物节目――《双11,一触即发》,一经出现即成为广播界的热门话题,多家媒体纷纷取经,更是引起专业收听数据调查公司及广告公司的关注。《双11,一触即发》节目开启了一个“互联网+电台节目+电子商务”的广播新模式,从传播领域到消费领域,拓宽了传统广播的发展道路。但在前景明朗与机会云集中,崭露头角的互联网节目仅是作为一个噱头,仍然会引发包括网络新媒体、节目评价体系、“粉丝经济”的运营等各方面对广播媒体发展的思考。

(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

作为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网络新媒体的运营相对于广播媒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在互联网的深入下,各路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信息以爆炸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分流了过去部分通过广播接受信息的受众;二是碎片化的接受模式给予新媒体更多融入受众的机会,对于生活在互联网中的受众而言,网络新媒体正是利用了零散的时间进行了信息的传递;三是网络新媒体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也包括对用户体验、受众需要的思考,将“以人为本”的信息传播特性发挥到极致。

就目前的广播媒体而言,“互联网+”语境下的发展正在不断深入加强,但日益增多的网络新媒体,不仅分流了原有的受众,也有被瓜分既有的市场份额的风险。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的运营面临着方向的抉择,如何突破网络新媒体的阻碍,或借鉴网络新媒体的运营优势,又或寻求二者共存等等成为当下广播媒体所需思考的问题。

(二)节目评价体系单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中心副总裁张建庚曾说:“在全媒体时代,收听率调查往两个趋势发展。第一个趋势是全媒体化,居家、移动和网络的收听行为通过加权的方式产生整个收听数据,这个数据对节目生产非常有利。第二个趋势是全流程化,收听率调查不仅是幕后的效果调查,更应该是进行播前的测试,整个节目的生产流程应该有调查机构参与研发,节目上线前解答关键问题。”广播节目在“互联网+”语境下被多渠道多终端传播,现阶段受众的收听行为日趋复杂,对节目评价体系的数据时效性、渠道全面性、数据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在广播媒体收听率、市场份额的调查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大部分广播电台仍然使用覆盖人群有限的日记卡作为数据调查的方式,片面性的数据对参考价值而言有限;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的节目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以互动为目的的节目评价体系还未成熟。鉴于广播电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构建,大多都是以节目输出为主,受众留言、反馈及评价模块的搭建还不被重视。这样不仅使得广播电台在运营中不能根据受众需要随时改变播出内容而影响了实际传播效果,还会影响电台的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

(三)过于追求“粉丝经济”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播的受众受到一定冲击,而“粉丝经济”一直被作为广播电台保持受众量的运营方式,以体现广播媒体的受众量比。从自身层面上分析,广播媒体选择“粉丝经济”主要是由于其能带来大量的粉丝群体,从而能从其中获得黏度很高的受众,延伸产业链。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能直接带来经营性的创收行为,是面对“互联网+”语境冲击下比较保守的模式;而从整个互联网大语境分析,“粉丝经济”为直接的经营性创收行为,主要是通过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构成,其“简单粗暴”的创收模式,无论在技术内容或者是受众用户体验上,都不足以应对互联网下日新月异的信息接受模式以及人们在碎片化下的体验模式,广播媒体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

二、“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发展思考

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机遇中,广播媒体不断成长。下面,笔者从“互联网+”的大语境下,思考并探寻广播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运营发展模式。

(一)V播节目的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传统广播媒体以“互联网+”的思维带动着广播节目的创新,并聚集互联网一切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使广播节目成为受众所喜欢的“产品”。当下,受众成为直接影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用户体验对节目尤其重要。

首先,技术结合的用户体验。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同样,广播媒体的发展也在技术的驱使下不断创新。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技术引领下的视听盛宴为当下受众所喜爱,触感与视觉效果结合的节目不仅给受众带来愉悦,还客观、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叙事的过程。目前,全息技术不断成熟,并被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如果将其与传统广播结合,那将会是一种新的享受展现――受众收听节目的同时,还能通过全息设备观看直播内容;又如车联网,是以车载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及大数据为基础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及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而广播媒体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在车联网的基础上构建配备交通广播信息的生态网络系统,显得十分关键。

其次,内容拓展的用户体验。正所谓“内容为王”,如何做好内容是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广播节目大多以新闻、教育、服务、文艺为主,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有车一族的增加,仍保持较大受众量的还是新闻、服务(交通)、文艺节目等。因此,在内容与用户体验的关系上,笔者认为,亟需突破广播媒体的内容瓶颈,即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寻找能够抓住人们注意力的内容题材,并在节目中探求与受众进行交互的内容。一方面,内容的拓展需要数据的支撑。当下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数据新闻品牌。区别于传统新闻,数据新闻更突出“数据”二字,即新闻生产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数据采集及可视化的数据、图标和视频为主的展现方式。当然,新闻本身也能成为数据的一部分,为之后的受众分析和服务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内容的拓展还需以当地文化风俗为基础,在互联网环境中着力打造本土文化文艺类广播节目,不仅提升受众对节目的感知热爱度,还能作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传统广播事业增添更多的活力。

再次,是交互传播的用户体验。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马化腾曾这样解析“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广播”,其实就是拓展了广播的传播属性。在这种新的生态环境中,其对于广播的升级体现在日益丰富的互动形式即为用户体验的重点――交互传播上。目前,广播的互动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两微一端一网”,也就是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网站等为主。但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创新发展,广播媒体的交互传播或许应该从更有针对性、更好交互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据了解,大数据恰是精准营销、个、挖掘和满足客户真实需求、改善和提升受众体验的工具。在广播媒体交互传播的语境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定位,就可以更个性化、精确化和智能化地进行广播内容的推送和服务推广,然后再发挥“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模式,对受众所喜欢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互动交流,以创立全新广播服务和互动模式。

(二)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传统广播突破单向、封闭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传播理念逐渐被以服务、交互为中心的理念所取代。因此,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受众不再甘心于单一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注重信息内容生产的参与程度。换言之,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广播媒体的受众可以通过广播媒体所搭建的新媒体终端以及社交平台实现信息的与观点表达。同时,广播媒体也可在这些信息及反馈中提取内容,做成节目。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的亲历者充当了“草根记者”的角色,通过新媒体终端及社交平台以第一时间新闻信息。因此,在“互联网+”的不断拓展下,丰富采编思路,建立开放多元的服务意识,树立从受众到信息主体的新型传播理念非常重要。

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语境下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还并未完善,很多细节还需要与现状进行结合思考。从广播媒体的角度思考,开放多元的采播模式即是与受众的一种信息交流模式,但从实际运行的层面分析,这涉及到采集信息的检验、及时信息的以及精准的信息投放,同时,还要求各部门间紧密合作,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做充足的准备。

笔者认为,庞大的信息量和受众、信息主体的需求量,需要广播从业者进行高效捕捉和整合。在信息采编方面,广播从业者需随时围绕着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信息,将信息内容与职业记者所反馈、提供的信息进行快速整合,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信息确认及价值判断;在信息播出方面要求及时对内容进行精准投放,并对后续事件跟踪,建立受众反馈平台,邀请受众继续参与事件的报道。开放多元的采播方式优化了传统采编及播出的整个过程,对“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媒体而言,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心理,从而满足受众在信息上的需求。

(三)立体经营的运作探索

在传统广播媒体的时代,广告作为广播收益的最主要组成,在广播媒体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营销又有了崭新的质素,以先进技术为支持的大量数据及新媒体传输平台和多元化的媒介接收端成为新的营销目标,在这些丰富的条件下,传统广播开始突破广告的局限范畴,借助互联网下多媒体平台的力量,拓展立体经营的营利模式。

目前,在各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广播电台积极寻求与社会资源的多方面结合,从媒体运营出发,多角度探索广告的创收模式,构建传统广播立体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广播媒体线上节目的涉及领域较为广泛,这也为广播媒体拓展线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线下活动正是各种产业链、营销推广及网罗受众的重要手段。例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线下组建多个节目的听友俱乐部,如驴友俱乐部、车友俱乐部、爱心车队,等等,2015年全年累计举办73场活动,带动全省相关行业销售额突破15亿元。

立体经营的运作还少不了对创新产业的思考,这更是要求广播媒体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寻找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文化传承及其公益性的重点所在,也包括收集及分析受众需要的数据,对产业商品进行精准的定位研究,从中寻找出适合广播媒体自身发展的立体经营之道。

三、“互联网+”语境下广播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可视可听的立体传播技术给予受众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传播方式方面,在“互联网+传播”的促进下,跨平台的深度融合运营给广播媒体营造了多维度的信息语境,单一专业化向多元化交互平台的延伸,使广播媒体运营模式更趋向于交互传达;内容扩展方面,在“互联网+内容”的渗透下,传播媒体更主动地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生产体系,并根据信息、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更新节目内容。同时,还拓展了线上线下的内容运营,让受众在碎片化语境中更为方便地接受广播信息。

(一)技术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的语境下,广播媒体在运营模式上大胆尝试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以试听技术为例,传统广播运用可视化技术让广播节目更为生动、丰富。在传统广播节目中,主持人作为一个“神秘”形象存在受众的感知中,受众只能通过声音去享受电波所带来的魅力,单一的信息接收或许会使受众产生听觉疲惫感。而主持人的出镜、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以及立体传播的效果为受众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接收方式,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

比如:通过摄像机直播编辑、主持人的工作状态,使听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主持人在直播间的所有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目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18个频率中已经有9个频率实现了视听并行的立体直播;同样以“互联网+技术”实现立体传播的还有广东、天津、上海等广播电台。可见,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创新使得传统媒体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开拓了其在互联网时代的表达空间。

(二)传播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传播”的视角下,单一专业化的媒体逐渐向多元化的平台扩张发展。传统广播通过引人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移动客户端、公众号等平台上搭建了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多元互动传播的大环境。广播媒体正是在这种共享思维下获得内容,突破传统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实现多对多交互传播模式的。

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可以随时进入或离开一档广播节目,很难保证完整收听一档节目;而且,基于新媒体时代人们碎片化信息的接受模式,受众对于节目的注意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趋于“一心多用”的收听模式。以山东枣庄广播电视台《市民热线》为例,该节目组提出了一个“5分钟”原则,将整体时长一小时的《市民热线》切分成以5分钟为单位的“微传播”片段,即在直播中,主持人与嘉宾、听众的每个话题交流都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且在节目播出后由编辑对内容进行重构,截取成不同的内容单元放到微博和微信上,听众回复“关键字”即可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三)内容创新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大语境下,传播媒体的内容运营更加围绕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展开,包括受众对媒体的体验感、参与感。从受众角度出发,他们更关注同自己的环境、身份、利益和文化背景等接近的信息,并因此而产生共鸣。因此,从“互联网+内容”的角度思考,广播电台不仅能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获取内容资讯,还要通过让受众参与节目生产的全过程,搜罗富含地域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受众信息内容。广播运营部门可以从中挖掘用户价值,搭建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对相关内容产品进行拓展。

受众即用户,用户资源的收集,可以楣悴サ恼个生产链条提供依据,并且精准化的服务可以提升整个服务的效率,为广播带来更大的收益。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6

2013年5月,第九届深圳文博会期间,“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上榜公司包括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化出版、文化科技等五个板块,上海百视通作为广电系新媒体的代表性公司首次上榜。百视通的上榜,对国内新媒体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30强的其他公司相比,百视通是唯一的从传统媒体中走出的新媒体公司(另外两家新媒体概念的公司——盛大网络和完美世界都是互联网公司)。

资本和产业结合下的战略转型

从2012年开始,“跨界”和“融合”成为广电行业的发展主题,同时,国内广电行业的竞争环境开始经历大变局:主要表现在原广电总局的“双限令”(限娱令和限广令)使得上星卫视竞争激烈且内容同质化、iptV快速发展并成为国家三网融合为数不多的成果、otttV互联网电视成为产业链各方发力的重点、互联网电视盒子制造商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加剧、原广电行业外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和设备制造商等已经开始涉足电视行业,广电已经逐步走出行业壁垒的封闭花园,成为各方角力的又一个金矿,智能电视将是下一个五年主要战场。

2012年11月,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传媒资本方面,国家鼓励文化传媒企业,尤其是国有传统媒体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身实力。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2015年文化产业总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文化传媒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011年12月29日,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37)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百视通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上海东方传媒新媒体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广电新媒体第一股;2012年10月19日,华数传媒(股票代码000156)登陆深市主板,这是继百视通后国内广电系新媒体上市的第二支股票。

表1: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

上市后的华数传媒的主营业务是浙江的数字电视网络与全国的新传媒业务,华数通过上市获得的融资支持和资本市场所提供的产业链资源整合平台,完成两个转变:一是战略转型,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从传统网络转向新媒体的转型;二是业务范围转型,抓住三网融合的历史契机,在立足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节目内容传输服务的成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互动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和互联网视听等新媒体业务,巩固新媒体业务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百视通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媒体“三屏融合”业务,即通过统一的媒体资源平台、媒体管理平台,通过各类ip化网络,向电视终端(屏)、电脑终端(屏)、手机及移动终端(屏)提供统一技术服务、内容服务及相关的市场营销服务。

图1:百视通的股权关系

百视通的快速借壳上市得益于其迅速布局iptV带来的现金流,但上海文广并没有沉醉于iptV,而是把百视通作为承载SmG所有新媒体发展战略的平台。上市以来,百视通在ott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频频发力(如参股风行在线),其完整的新媒体战略布局初步成型。百视通已经从人们印象中业务结构单一的iptV公司,蜕变为走向全国的新媒体公司。

百视通的业务板块包括四部分,分别是iptV、ott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视频业务。目前,能够给百视通带来现金流的业务是手机电视业务、iptV业务和宽带租赁业务,而ott互联网电视业务处于培育期,网络视频业务则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按照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法,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两个纬度,对百视通的业务板块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iptV业务属于高增长高占有率的“明星”业务;手机电视业务属于低增长高占有率的“现金牛”业务;ott互联网电视属于高增长低占有率、处于市场起步期的“问题”业务;而以东方宽频为代表的网络视频业务,属于低增长低占有率的“瘦狗”业务。

图2:百视通业务的波士顿矩阵

iptV业务。百视通技术是上海广播电视台iptV业务的独家技术服务商、市场营销服务商与内容运营商。iptV的商业模式为“基础服务+增值业务”模式(简称“a+X”模式)。百视通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集成”的“两手抓”战略,将iptV的技术与产品升级到3.0时代,继续引领iptV技术与内容产品领先行业、领先国际。

表2全球iptV的发展概况

手机电视业务。百视通技术在国内最早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手机电视业务,百视通技术下属子公司东方龙公司是国内手机电视的首个探索者。上海广播电视台已经获得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3G手机电视集成运营与内容服务牌照,并授权由旗下百视通技术全面负责3G手机电视业务经营。

互联网电视业务。2010年,上海广播电视台首批获原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业务牌照。2010年,百视通技术成立了互联网电视事业部,展开互联网电视业务相关的平台建设、技术集成、技术研发、产品管理与应用开发、内容运营、业务扩展及市场推广。百视通与海信、康佳、海尔、联想、三星、夏普等国内外终端大厂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建立了合作,发起成立ott智能电视产业联盟,平台化特征日益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百视通自主研发的ott机顶盒“小红”已上线,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本控制,将逐步量产,并借助零售及运营商定制双渠道投放。此外,百视通ott的海外业务增长也很快,如与印尼电信的合作也会增加利润点,规避国内ott市场的政策风险。

网络视频业务。东方宽频网络电视台(简称SmGBB)成为国内流量最大的网络电视台之一。百视通技术旗下的SmGBB是国内广电领域第一批开办的、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看看新闻网”是国内主流的互联网新闻视频平台,视频新闻产量居同行业首位。

广电新媒体企业的竞争优势

华数和百视通同处于长三角区域,他们的竞争优势也非常相似,共同优势包括:均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狼性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均具有较强的内容整合能力;均具有较全的新媒体牌照。

一、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狼性企业。百视通和华数两家公司均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以视听新媒体为主业的互联网企业,而不是一个半市场化的广电企业。以百视通为例,由于上海广电的制播分离和事企分离改革成功,使得百视通能够轻装上阵,投入市场竞争。另外,百视通和华数也迥然不同于竞争对手CntV的计划经济思维,CntV善于主动承担某些公益功能并以此获取资源,而这也削弱了CntV的市场竞争能力。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华数是广电业内少有的具有狼性基因的企业。从企业文化来看,华数更像一家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企业。华数是广电行业同时拥有电信和广电牌照的运营商,多年的市场侵淫,使其企业文化完全不同于其它广电运营商。可以说,华数和百视通的互联网基因使得两家企业能够抓住视频新媒体初始期的战略机遇,依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优势成长为国际级的新媒体企业。

二、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企业基因的因素,两家企业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百视通为例,成立百视通研究院,与合作伙伴携手合作,在新媒体技术、内容及版权方面投资上十亿元,已获批200项iptV专利和核心软件著作权,在epG、DRm、视频分发、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收视分析与数据分析等领域形成优势。

三、具有较强的内容整合能力。百视通媒体资源库现拥有35万小时的版权内容资源储备,其中集成了国内外优秀的影视、财经、体育、新闻等10万小时的精品版权内容资源,拥有的独家、热点版权内容资源总量居全国新媒体企业之首,致力于构建中国广电第一视频云。

华数建立了面向国际国内节目内容的合作体系,建成了全国最大、在线可运营的50多万小时的数字媒体内容资源库,突破了数字化发展的产业瓶颈,已将交互数字电视的技术、内容、应用、服务推广至浙江全省和全国100多个城市,推进了全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四、具有较全的新媒体牌照。华数和百视通两家公司均具有广电总局颁发的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全国性或地域性牌照。百视通则在iptV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由于和CntV的博弈,百视通开始大力布局ott互联网电视。华数拥有3G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的全国集成运营许可授权,是全国最大的互动电视、3G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等综合数字化内容的运营商和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位居全国新媒体和三网融合产业发展的第一阵营。

除了上述共同优势,两家公司还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百视通为例,百视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百视通更专注于新业务和新传输渠道建设。由于上海大文广和小文广的关系,SmG并不掌握上海有线电视运营商东方有线。这也使得SmG能够专注于发展互联网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新的业务形态和新传输渠道。杭州华数则与之相反,华数起家于杭州有线网,并将承担5年内浙江全省有线的整合和整体上市重任,因此,华数被有线运营业务拖累,在新传输渠道拓展方面反而会有所顾忌。从这个角度来讲,百视通在新媒体拓展方面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二、百视通更擅长于资本运作,长袖善舞。上海百视通得益于经济中心的资本市场,更加长袖善舞。百视通在上市伊始,就投入3千万美元投资风行在线,实现“台网联动”和新媒体“全业务”布局。并购后,其率先提出“黄金15秒”战略缩短广告时长,推动品牌广告投放Roi(投资回报率)大幅提升,收入较上一季度增长62%。

三、百视通具有更强的“网动”能力。从广电发展新媒体业务的路径来看,发展网络电视台的模式已经进入死胡同,主要原因包括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内容的匮乏和盈利模式的缺失。国内网络电视台模式仅仅是电视台将播出内容搬运到pC端传输,如CntV、东方宽频、芒果台等。这种模式类似于pC互联网时代传统报业的数字化历程,报业网站最后沦为门户网站的内容素材提供商。

百视通的模式则完全不同于网络电视台模式。百视通以iptV业务为契机,与电信运营商深度合作,借助电信的营销、技术和终端用户优势,共同推广新业务,从而完成向互联网运营商的成功转型。同时百视通公司背靠SmG强大的内容资源,具有深厚的电视运营经验,能更好地实现“台网联动”。在内容建设方面,百视通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业务和平台的核心价值,包括对上游内容提供商Cp和Sp提供开放式平台;延伸至上游产业链,参投发行各类电影和综艺节目;搭建全国最大的新媒体版权库。而杭州华数在“台网联动”方面,稍逊一筹。

四、百视通具有更强的创新力和创新文化。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百视通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如百视通提出了内部“产学研”三位一体体系建设。百视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百视通大学”,创建完善员工“终身学习体系”;百视通还成立“百视通新媒体研究院”,加强技术创新,集中孵化百视通及整个新媒体产业链中技术创新项目。如百视通已经跻身2012年度“上海软件企业20强”。

广电新媒体的寡头竞争格局

基于对百视通和华数两家公司的优势分析,可以认为,广电新媒体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寡头竞争的格局。原因如下:

一、广电新媒体的市场结构与电信、互联网行业类似。按照互联网和电信运营商的产业结构,整个市场的容量被位居前三的企业占领。未来广电新媒体的全国公司也就是三至四家,这几家企业中,百视通和华数应该分别占领一席,剩余的一席归属哪家,尚待市场检验。

二、牌照发放模式决定了寡头竞争格局。广电新媒体在牌照的发放方面,明显倾斜于第一梯队的广电机构,加剧了新媒体发展的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

三、新媒体的跨地域结构决定了寡头竞争格局。由于传承了互联网的特性,广电新媒体具有天然的跨地域属性。广电新媒体,首先体现在传输渠道的泛在,也就是任何网络(anynetwork)。在国内,传统的电视传输渠道主要包括无线地面传输和有线电视(国外还包括直播卫星),运营商主体主要是各地的有线电视台。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开始纷纷进入这个领域,iptV、ott互联网电视等新的电视形态开始涌现,运营商主体扩大为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公司等虚拟运营商。广电的传统领域逐渐被打破,开始走出封闭的花园。

四、期待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集团。目前国内的传媒公司普遍存在着主营业务单一的问题,各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基本局限在某一固定的板块。由于这种限制,也就很难出现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的传媒集团。而美国的传媒业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传媒集团,美国六大传媒集团都做到了混业经营,如康卡斯特集团,涵盖了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平面、有线电视、互联网、卫星等业务。

表3:美国各大传媒集团业务布局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研究)

2013年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的机构职能整合顺应了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打开了跨地区、跨领域的政策空间,传媒企业的发展将由内生发展为主转为内生与兼并重组并重。具体体现在:一是内容的价值充分体现,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内容生产和传输渠道得到统一管理,挖掘内容的价值成为未来发展重点;二是广电行业的改革有望提速,新闻出版领域市场化和产业化较早,广电相比之下步伐稍慢,广电加快制播分离和转企改制有望提速;三是资本与传媒的结合进一步加强,拥有资本优势的传媒上市公司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组做大做强,横跨广电和平面媒体的大传媒集团有望诞生。

即将形成的寡头竞争市场格局,对其他广电机构意味着,在新媒体的布局和发展上必须迎头赶上,否则不进则退,前几年取得的成果和优势将不复存在。因而,广电新媒体企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求得发展:一是树立标杆,以百视通和华数为学习标杆,尽快明确自己的新媒体战略;二是完善牌照,申请互联网电视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牌照,弥补牌照的差距;三是资源整合,“一云多屏”是大势所趋,百视通和华数都是集中新媒体资源优势才得以上市。按照分发渠道和屏幕进行分散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四是资本运作,尽快确定资本上市的主体企业,资源整合,培育上市。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7

【关键词】互动传媒;ott;iptV;有线电视

一、行业概况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互动媒体行业正迎来自身发展的高峰期。互动媒体行业是指以具有运营资质的广电及通信运营商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宽带网、移动通信网和广电网,围绕内容、牌照、平台、网络等关键环节为用户提供娱乐内容及其他增值服务而形成的服务性产业。产业中的运营主体为广电和通信运营商,数字电视双向交云(广电系专网)、iptV(电信运营商宽带专网)和ott(云联网电视和ott盒子,云联网宽带公网)

互动媒体的主要特征包括:用户的可参与性;系统结构具有开放性;对业务全程的可控可管;支持差异化内容和差异化质量;内容多元化,终端多元化,接口标准统一;应用场景丰富等。

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互动媒体业务主要涉及内容、牌照、平台、网络四大关键环节。

内容是互动媒体业务的基础,也是吸引用户的基本因素。互动媒体业务的内容主要包括视听类内容和互联网内容等。互动媒体内容的来源非常广泛和丰富,既有来自专业内容提供商的正版内容,还有来自众多网民的精彩原创内容。

互动媒体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音频和视频内容,为确保视听类内容的安全播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并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互动媒体平台主要由业务平台和CDn平台构成。其中业务平台主要负责内容的集成管理,并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给用户,所有业务的互动性、多元化和可控性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依靠业务平台。因此,业务平台的建设将大大提升互动媒体内容的价值,是运营商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建设和优化的核心平台。

网络是将互动媒体内容和服务传递到最终用户处并和用户进行互动的通道。双向互动性是对网络的基本要求,此外,高带宽以及安全性也是重点考虑因素。目前,能够支撑互动媒体业务的网络主要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广电网络。

随着三网融合的加速推进和国家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广电、通信等运营商逐渐改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互动媒体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丰富饱满的服务。细分电视领域,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有线电视、iptV、ott三者并行的格局。

二、未来发展与展望

互联网电视时代,智能电视终端将成为连接内容与用户的核心渠道。在互联网电视的时代,用户通过终端直接观看内容,因此,负责用户运营并整合内容资源的终端系统就成为了新时代下的内容渠道。

目前,牌照监管及版权保护越来越严格,经营内容平台门槛抬高。以181号文为核心的监管趋向严格,有81款违规app下架,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等措施相继出台,2016年5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6号文)2016年6月1日起实行,主要针对iptV、专网手机电视以及互联网电视从事内容提供、集成播控、传输分发等活动的监管。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8

这一解决方案的推出意味着,即使用户不上“梦网”这样的平台,而是直接浏览其他网站,运营商也可以在把网页传给用户时改变网页的格式和内容、加上自己的广告。不甘心沦为“管道”的运营商,终于能够通过广告开辟另一个盈利源。

移动互联网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用户通过手机访问wap业务,还包括手机访问www网站的服务。随着移动宽带技术的演进,移动终端会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对我国而言,3G的来临很大程度上破解了限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带宽瓶颈。

然而,和手机的高渗透率以及带宽的提升相比,移动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却很不对称,不但缺乏营销支持和个性化服务,也无法提供灵活的广告服务。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70%的移动用户在访问互联网时,直接浏览运营商门户之外的网站,“这意味着运营商本可获得的大量业务流失了,对于运营商来说,怎样掌握这70%的数据流量就变成非常重要的课题。”曾诗渊说。

爱立信仔细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情况,发现了目前制约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三大瓶颈:一是手机终端的限制。只有比较高级的手机才能够使用互联网业务。二是运营商业务的限制。运营商没有办法去了解用户上哪些网站,使用哪些服务,从而针对手机用户的需要推出相关服务。三是运营商缺少业务管控和业务增长手段,没有办法扩张收入,只能靠数据流量来收费。从全球来看,目前的一个大趋势是,数据收入将以固定月费的形式收取。而在固定月费模式下如何实现收入增长,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9

概念介绍

在web2.0时代,网络上内容的产出主要是由用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互联网上的所有内容由用户创造,而不只是以前的某一些人,所以互联网上的内容会飞速增长,形成一个多、广、专的局面,对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生成内容,可能会有很多错误、虚假和片面的内容,所以自己要判断。或许以后会有一个审核机制。

UGC是“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缩写。在一些组织中也将其称作UCCUsercreatedContent。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tube等网站都可以看做是UGC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视频分享)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

网站分类

好友社交网络

如Facebook,mySpace,开心网,人人网(校内),朋友网(QQ校友),众众网等。这类网站的好友大多在现实中也互相认识。用户可以更改状态,发表日志,照片,分享视频等,从而了解好友动态。

视频分享网络

如Youtube,优酷网,土豆网,搜狐视频等。这类网站以视频的上传和分享为中心,它也存在好友关系,但相对于好友网络,这种关系很弱,更多地是通过共同喜好而结合。

照片分享网络

如Flickr,又拍网,图钉等。这类网站的特点与视频分享网站类似,只不过主体是照片,图片等。

知识分享网络

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维基百科等。这类网站是为了普及网友的知识和为网友解决疑问的。

社区、论坛

如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这类网站的用户往往因共同的话题而聚集在一起。

微博

如twitter,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凤凰网微博等。微博应该是2012年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了,它解决了信息的实时更新问题。手机等便携设备的普及让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有可能成为第一现场的者。

成功案例

wiKi:最大也是最小的百科全书

wiKi指的是一种网上共同协作的超文本系统,可由多人共同对网站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是典型的靠UGC运作的系统。其中,wiKi利用UGC概念,使网站的内容制作和编辑成本最小化,但是能够实现领域知识的积累和最大化。

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在一个社群内共同收集、创作某领域的知识,所有领域用户都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wiKi使用了UGC概念,就蕴含“与他人同创共享”的理念。

某wiKi系统的开发者曾经指出,wiKi是一种纯粹的用户内容服务,如果网站的诸多内容都指向其域名,那么,搜索引擎将会被更多用户发现,也将会吸引更多的用户的参与。(晓黎)

豆瓣网:UGC的聚合力量

豆瓣网,创办于2005年3月,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宣传,截至2012年拥有5600多万注册用户,aLeXa排名稳定在1600名左右。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内容生成机制。

豆瓣网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自动。

在豆瓣网,用户和用户之间有很多互动的可能。豆瓣内容形成的起点,是主动型的网民提供的自己所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的清单,相关评论和博客。这些内容提供了很多个基础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又因为网站技术系统所提供的相应功能,例如条目、“标签”或网站推荐,开始产生各种联系,从而编织出内容的基本网络。

豆瓣的社区提供了一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扩展人际关系的可能。这种关系的形成无需刻意,它更多地是伴随着内容关系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但是,也正是这种基于兴趣的人际关系,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

市场前景

UGC正在成为互联网领域被十分看好的新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甚至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其潜在商机巨大。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UGC广告收入为4.5亿美元,2007年实现翻倍增长,达到10.4亿美元。预计2011年其收入将增至43亿美元。有关人士认为,媒体集团巨头垄断内容制造及传播的时代已经过去。UGC的出现,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媒体时代。

在互联网UGC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开始朝着这个方向探索和尝试。各大移动运营商相继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移动社区、移动视频共享类业务,或者直接与互联网知名品牌合作,共同推动UGC在移动网络上的发展。

UGC对移动运营商的商业契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手机使UGC产生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网络,越来越多的内容不再来自于传统媒体或互联网Sp,而是直接来自于用户: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分享,尤其是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制作图片、视频,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将这些内容传递给他人将成为趋势,而移动互联网恰好可以起到桥梁作用。

拥有巨大的潜在用户群

用户越来越习惯和喜爱自己创作内容,并与他人分享。在互联网上,UGC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生活方式,例如在UGC最为活跃的BBS和博客领域,国内已经有很大的用户群体,并且仍在迅速增长。互联网上的UGC用户可以自然过渡到移动UGC。

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利润

UGC在移动领域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由于互联网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上较为宽松,对用户创作的内容无法进行版权保护和收入分成,而在移动网络上,运营商可以比较容易地就具有增值价值的内容与用户进行收入分成,此外移动运营商也可以通过这类业务刺激流量、获得广告收益等。

运营商获得更高利润

除了潜在市场巨大之外,UGC产业链的参与者相对较少也是移动运营商发展这类业务的有利因素。不像移动音乐,主要收入被传统音乐行业赚取,而移动运营商的收入来自流量费,在UGC的价值链参与者中,几乎没有传统行业的企业,更多的是互联网新兴网站,内容则来自分散的用户,运营商在讨价还价的谈判过程中拥有主动权,这样运营商往往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提高用户忠诚度

UGC业务不仅可以刺激用户使用业务,提高运营商收入,同时也是运营商提高用户忠诚度的有效手段,用户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还可以从自己创作的内容中获得分成。

简单地说:

UGC是“usergeneratedcontent”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用户生产内容”,即网友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在中国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的概念兴起的。

在UGC模式下,网友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和供应者,体验式互联网服务得以更深入的进行。

第一,用户生产内容(UGC)将其与依靠编辑“copyandpaste”的传统新闻网站区别开来。

互联网运营内容篇10

关键词:3G 移动互联网 五力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已有1.55亿手机上网用户,同比增长32.1%。作为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市场,其强劲的增长态势不容置疑。

3G移动互联网产业在国外已经取得较为成熟的运作经验。在日本,1999年率先开启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目前已实现99.7%的网络覆盖率。用户总数达到2350万户。嘴一大运营商nttDocomo着力发展移动搜索、电子商务、SnS等应用,且手机终端实行免费制并由运营商控制。在许多地区仍处于负盈利状态的情况下,日本已经实现了在3G产业上的盈利。

在美国,苹果iphone3G手机采用“终端+业务+应用”的商业模式,超越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制造商,领跑全球市场。目前iphone已占据美国智能手机50%以上的上网流量,其稳定而丰富的应用设计已成为美国市场的核心需求。

以沃达丰fV0dalone)为代表的欧洲市场目前仍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市场规模还在扩大,但增速放缓,且尚未进入运营商所期望的盈利阶段。

2009年1月,中国三家移动运营商在分别获颁全业务牌照后。加紧部署各自的网络。中国移动推出低门槛的包月套餐。并实现“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直接换机即可3G”;中国电信将CDma与wiFi业务捆绑,大力推广旗下天翼品牌:中国联通则借助其占据优势的宽带业务,力推商务套餐。在终端方面,中国联通引入了iphone3GS手机,并推出“终端+服务”的两年制协约套餐。其中套餐规定用户只要在裸机原价(5000元左右)优惠1000元的价格基础上。预缴一定额度的业务费即可入网。中国移动则引入黑莓手机,同时推出自主研发的ophone以应对竞争,并迫使前者降价。而中国电信则宣布将在年内推出包括黑莓在内的多个定制品牌机,以制约现有的终端竞争。在高门槛、高风险、高同构的市场里,移动互联网产业内的竞争正日益激烈。

3G时代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构成

进入3G时代,数据超过语音成为核心业务。内容、服务、软件集成乃至终端制造商的地位显著提升,而运营商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将面临利润空间的缩水。此外,电信产业重组、政府政策逐步放宽、三家不同牌照的同时发放,使得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加剧。

如图1所示,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环节主要包括整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资源的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其中产业链的核心和用户直接面对的环节,便是拥有频道资源和全业务牌照的移动运营商。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竞争力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是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模型,由迈克尔・波特fmichaelporterl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它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各项环节分析其各自对产业的影响力,将产业竞争力指标归纳为五种影响力因素,它们分别是现存同行竞争者、供货商、客户、潜在竞争者以及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

通过此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作为源头及核心的移动运营商所处的产业环境,探讨未来产业发展的策略性创新。

同行业竞争者。2G时期,业务报批与支付通道必须经过移动运营商,Sp(服务提供商)与Cp(内容提供商)缺乏抗衡能力。运营商掌握着对产业链的绝对控制力。

2003年开始,随着免费wap成功分流付费网络(包括移动梦网)的客户群,以及直面客户的独立Sp兴起,运营商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此外,中国在2008年前刚刚完成电信业的重组,原本包括铁通、卫通等在内的六家竞争者在重组后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联通三强鼎立的局面,稳定的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国内电信行业将长期处于寡头竞争阶段。

目前。三家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同构性很高,内容均涵盖了视频通话、手机电视、高速上网等核心项目。在资费上,三家运营商虽有按流量和按时长计算之分,且设置了不同的包月套餐和资费计算方式,但总体水平相当,这意味着实际上三家运营商争夺的目标客户在资费承受力上没有较大区分度。

尽管起步阶段的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速度远未达到预期,相比欧、美、日等国市场增长速度较慢,但三家运营商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已在前期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网络铺设。据估算,3G商用后的前三年,中国移动用于G网建设以及tD实验网的先期投资将高达1358亿元,二期tD投资追加300亿元:中国电信前期向联通购买CDma,加之随后的网络铺设等费用,预计前三年的投资总额将达1462亿元;中国联通在为2G和3G网络的升级方面也先后投资1300亿元。国内三家运营商已经准备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做持久的市场较量,高成本投入、高政策风险、高同构性、高退出壁垒,使得三家具有雄厚实力和市场野心的运营商之间竞争十分激烈。

供货商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内容与服务两大提供商对3G市场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服务提供商正在向内容提供与软件集成两个方向整合(见图1),甚至有逐步取代两者、独自成为核心吸引力的趋势。供应商主要负责提供整合后的媒介内容以及兼容各类终端的软件集成。目前较常见的软件应用主要为手机操作系统、视频通信、手机流媒体播放、位置服务及移动搜索等。

目前国内的供货商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适合终端的网络Sp还未出现类似开心网和QQ之类的“杀手级”定制业务,缺乏应用创新。其次,服务提供商力量零散,缺乏领军人物。再次,免费wap因与收费平台构成竞争而不断遭受冲击,同时受到来自独立Sp的流量争夺。最后,运营商对业务的把握能力与在Sp业务中的渗透有密切关系。同时,各类终端制造商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供应商与运营商都不是对方唯一的客户。对于运营商而言,一方面,内容、服务、软件以及终端供应商都处在完全竞争市场,少数巨头垄断整个行业的局面并未形成;另一方面,应用软件方面一直未见杀手级业务出现,据此可知供应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现有议价能力并不强,暂时不会对运营商构成较大压力。

客户的议价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信业运行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我国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0.3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03亿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

国内手机上网用户的数量在增加。但增速较缓。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10~30岁之间,即学生与新入职群体。该两大群体具有较大的消费动力,也有较为稳定的网络使用黏性,3G移动互联网的增值业务对他们能构成一定的吸引力。

由于三家运营商提供的3G制式不同,而3G业务与手机号卡、手机终端又进行了捆绑,因此相比2G时代,用户的换网成本有所提高。但是,支持多个通信标准的多模终端呈不断降价的趋势,即使三家运营商各自推出基于入网的优惠套餐,仍难以长期确保用户的使用黏性。随着技术进步,客户换网成本将不断下降,运营商相对于入网用户而言将长期处于议价弱势。

潜在竞争者的力量。直接与运营商形成流量竞争的独立Sp及同行、智能终端制造商、免费wap以及互联网传统巨擘,都可能成为产业链核心地位的潜在竞争者。首先,它们均具备绕开运营商平台而直接服务客户的能力。其次,在资费或者技术上都拥有相对于运营商的优势。再次,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忠诚客户群。

造成潜在竞争者短期内无法构成直接竞争的原因,一方面是现有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三个环节向后缺乏一个成熟的整合模式。一旦运营商对于现有的wap的政策限制被瓦解,智能终端与互联网门户及软件开发商能形成更紧密的合作,或者出现更多像苹果这样具备向产业链后方整合能力的硬件供应商,运营商就有可能失去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沦为渠道供应商。

随着产业一体化的逐步实现,跨平台体验终端快速融合,将带来以品牌而非产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这些潜在的竞争者尽管目前处在帮助运营商“跑马圈地”而暂时形成的合作联盟中,但从长远看,它们有潜力成为运营商市场资源的分享者。

替代服务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直接影响一个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当替代产品或服务在价格、性能上所提供的替代方案愈有利时。对产业利润的限制就愈大。

虽然Lte及4G技术在未来将是3G技术的有力替代,但就目前而言尚不具备替代能力。一是新技术并非对3G技术的颠覆,两者可以互补;二是新技术存在投入大、研发成本高的问题,无法对现有3G业务形成定价限制,只能作为一种优化升级的补充。另外,出于硬件铺设以及市场培养方面的考虑,短期内无法实现真正的普及。因此作为替代品对3G造成的冲击十分有限。

结语

第一,由于电信业重组,以及政府政策的逐步放开,原本的垄断行业开始引入竞争。在3G时代,其他两家运营商在基网铺设、资费、业务类型、服务定位方面都与行业领军者中国移动缩短了距离,国内移动通信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产业内部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并且随着双模、多模终端以及兼容软件的不断问世,“跑马圈地”将会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相比2G时代,客户存在更高的流动性。

第二。在带宽扩容、数据传输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移动支付在3G时代成为可能。相较于之前“平台+服务”的模式,服务提供商在3G时代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运营商对于产业链的掌控力也将进一步削弱。对于运营商而言,如何通过资金技术合作参与到内容制作与业务开发中来,是巩固自身在产业链中地位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我国的消费市场来看,虽然移动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入网用户总体规模很大,但是真正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的终端普及并不高。其原因在于:其一,我国3C-主要使用人群为高年级在校学生以及年轻白领,该群体支出能力有限。对价格敏感;其二,3G的新增功能并非该用户群的刚性需求,因此对其支出预期也就很难在短期内有大幅提升;其三,三大运营商的用户增长尚未突破临界点,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因此,尽管移动通信、互联网用户均有较大的用户基数,但是真正普及3G业务十分艰难,消费者议价能力只增不减。

第四,根据CnniC的用户使用调查,55%的受访者认为最影响手机上网体验的因素首先是网速,其次是费用,再次是耗电。鉴于3G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网速提升,并且未来的Lte及4G技术都将在这方面体现出优化的性能。因此可以预见3G互联网产业市场前景乐观。如果在资费上体现更明确的差异化,或者针对主要使用人群做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同时在技术研发上进一步支持长时待机芯片,那么3G业务有可能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