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十篇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十篇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9:09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规章制度;企业战略;企业

一、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背景

企业管理离不开规章建制工作的保驾护航,这项工作对于企业管理框架的构建具有极强的支撑作用,同时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也是企业员工在工作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一准则既为员工行为模式设定了框架和规范,也保证了员工权利和行为安全。一是规章制度应当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牵涉范围较广,管理层级交错,关系复杂,存在一定的沟通协调难度。二是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与时效性冲突。企业经营管理是灵活的、适时调整的,但是规章制度为了保持严肃性,同时修改具有程序性和谨慎性,决定了规章制度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就可能出现规章制度与企业经营活动存在脱节问题,时效性保持难度较大。三是规章制度内容受起草制定职能部门的主观认识形态以及企业专业技术部门的职能分工影响,因此可能存在职能规范交叉或者相互冲突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健全企业管控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开展规章制度建设

1.建立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体系。规章制度是规范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规章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横向匹配也要进行纵向的层级建设,按照制度关系,建立若干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制度集合,即制度树。通过对制度树的梳理,做到既不能重叠冲突、也不能遗漏空白,从而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具有前瞻性地与企业战略、目标定位、主营业务、管控模式相适应,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协调性。因此在制度树培育过程中,要做好统筹工作,力求顶层设计先行,建立金字塔模式制度树,并从顶端开始启动。围绕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任务职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内容。规章制度体系的设计作为公司层面一项涉及全局性的工作,设定目标、管理原则及体系层级时必须要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相匹配。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规章制度建设只有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2.确保规章制度与战略匹配的及时性。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约束企业及人员行为,也反应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双向作用。当规章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可适用性,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时,其能对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当企业的规章制度与经济发展状况或者企业战略目标不匹配,如过于超前或者滞后,则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阻碍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保障规章制度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度,及时制定和修改与企业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相一致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背社会发展节奏规律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度,要及时调整废止;对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战略调整,应当及时出台规章制度予以推动保障,确保企业活动能在制度的框架内完成,由有科学性的制度予以保驾护航。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组织保障

1.要高度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实现统筹管理。企业规章制度与企业管理行为及员工利益息息相关,具有极高的严肃性,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建设置于“企业立法”的高度。第一,要加强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明确制度立改废的职能部门和相关的制定、审核以及批准程序。要加强制度审批的层级感,设置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审批流程,以保证规章制度的高层认可度。第二,要保证规章制度体系的同一性,避免相互冲突。规章制度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制定制度的牵头部门往往为具体业务部门,而具体业务部门因业务领域范围限制、主观认知程度差异或者权责私心等,可能对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同一性构成冲击。因此,应明确专门职能部门对规章制度进行统一归口管理,负责规章制度体系的总体策划和日常管理工作,实现规章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第三,各个职能部门行使对本职能领域规章制度的垂直监督与管理职能,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2.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依靠企业员工共同实施的。因此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各部门及相关岗位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保障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烟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执行力;企业文化;

[abstract]:laborrulesandregulationsoftheemployerunderthemodernenterprisesystem,realizetheindependentmanagementhasthepower,isthe"laborcontractlaw"isanimportantcontentof.atthesametime,enterpriselaborrulesandregulationscanbeeffectivelyimplemented,isafundamentalworkintheenterprisemanagement.thiscombinationoftobaccoenterpriseinternallaborrulesandregulationssystemconstruction,discusseshowtoscientificandeffectiveconstructionofinternallaborrulesandregulationsandimprovetheexecutionofthesystem,playasystemoneselfefficiency,promotingtheharmoniousandstabl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

[Keywords]:tobaccoenterprise;laborrulesandregulations;executivepower;enterpriseculture;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化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随机化及制度化管理模式等几种类型。企业的发展如同人成长一样,会经过创建期、成长期及成熟发展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制度之一,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烟草企业把管理当作企业永恒的主题,重视抓好制度管理,提高制度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制度管理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行业扎实推进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对理顺行业内部用工关系、规范分配行为、构建和谐烟草,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局党组提出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变化和调整,不断跟进,完善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2011年12月,国家局在全国烟草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研讨会上,印发了山东省局研究制定的《烟草系统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示范文本》,共分12章344条,涵盖了人事劳资培训等各个方面,要求各省、市级公司参照此示范文本开展本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涵义及意义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中关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企业规章制度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定内容,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劳动合同管理、工资支付及社会保险等。二是非法定内容,即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包括员工选聘依据、考核标准、晋升条件等。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员工及员工维护合法权益的依据,建立和完善本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劳动法律制度的延伸,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权益的契合点,是国家法律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是劳动者权益的具体体现。第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企业加强劳动管理,规范员工劳动义务并保障员工依法行使劳动权利的行为准则。第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依据国家局下发的行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示范文本,结合本企业特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对企业进一步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使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更有效力,充分发挥好制度的作用呢?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有效执行

1.合法、科学、实效是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

(1)合法。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不是法律,其效力来自法律的赋予。劳动规章制度发生效力,一是内容合法,二是程序合法。企业虽然有权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但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宪法和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得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内容相冲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审查,必要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法律审查,确保内容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奖励与惩罚的结合。程序合法要求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要广泛听取劳动者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和修改完善;对直接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清楚的了解制度内容。

(2)科学。不具有科学性的制度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制度要实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在法律法规普遍性制度的指导下,多考虑自身的特殊性,紧密结合烟草行业的特点,进行细化、量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执行力。二是要系统全面,合理预测制度实施可能遇到的阻力,尽可能考虑到各方面可能的情况,做到有章可循。

(3)实效。制度出台后要相对稳定,避免朝令夕改,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同样存在与时俱进的问题,企业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真正提升制度执行力。

2.学习、监督、文化是制度有效执行的保障

宣传学习。劳动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并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应加大内部规章制度在本单位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得规章制度人人知晓。遵守制度的前提是要学习制度,把制度吃透,入心入脑,内化为一种习惯。烟草企业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自我提升执行力,作制度执行的表率,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职工群众言行。

过程监督。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增强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规章制度既然以全体职工为约束对象,那么对规章制度执行结果进行公示,增强规章制度执行过程的透明性。

(3)发挥企业文化作用。尽管劳动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员工行为,但是制度是硬管理,它只强调管理中直接、量化的一面。而文化管理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的开发,注重协调人际关系,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境界。为使劳动规章制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应使劳动制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引导职工自觉遵守,形成一种制度文化氛围。

结束语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烟草企业要以贯彻落实国家局工作要求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起完备规范的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并在今后工作中充分发挥制度作用,为用工分配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企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廖名宗.劳动规章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马爱华.我国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政法学刊.2011(4)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规章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企业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的平稳运行,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规章制度是企业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规则,是法律、政策的具体化,是员工行动的准则和依据。然而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是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一个工作规范的平台,制度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制度能够被有效的贯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各种矛盾的产生不是因为规章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而是执行力欠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提升制度执行力,让规章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的运行保驾护航?要从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及企业自身的影响力等几个方面来管理,把握制度建立、执行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把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服务于企业管理。

1.从源头抓起,事前规范,即保障规章制度制订的科学性。规章制度自身完善,是进入执行程序的前提,如果制度本身有缺陷,必将影响制度有效地贯彻执行,所以制订规章制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章制度的合理性。规章制度的制订,既要遵从法律、法规,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执行成本。在制订过程中要杜绝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细密,实际执行中难以达到,或执行成本过高,执行起来反而降低企业运行效率;二是理论大于实际,条文过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起不到约束、指导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上级的有关政策相抵触,或是与企业内部其他规章制度不协调,或是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使企业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严谨、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员工对制度的尊重和遵守。

(2)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配合共同完成,所以制度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而不能流于文字表述。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表现在制度本身既要有原则性要求,又要有程序性规定;既要有宏观架构,又要有微观措施。否则规章制度就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在制度制订时就要尽可能地让执行者有“章”可循,让被执行者有“法”可依。

2.事中控制,即要保障规章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制度不能仅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也就是说,有了规章制度并不等于说一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能否严格贯彻执行制度,往往更为关键。在执行中要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是在执行对象上,对事不对人,要做到同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中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尤其是决策者、管理者更应成为制度执行的推动者。二是在执行时间上,不要前紧后松或忽松忽紧,领导重视了,或是上级部门检查了,就抓一下,使制度成了形式主义,执行起来虎头蛇尾,要保证始终如一地执行。三是在执行空间上,要防止执行制度走样,出现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下不为例或特例变通的情况,致使“老实人”吃亏,人为地削弱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要在贯彻落实中不留执行盲区和死角。制度建立和执行是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与逐步得到完善的动态过程,制度执行的过程,也是制度完善的过程,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找出制度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3.事后监督,即是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是对制度执行过程的跟踪。企业建立了全面的制度,还要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相应的考核体系或者考核力度不够,制度执行起来往往会打折扣,所以要为规章制度执行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一套监督考核体系,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如果遵守和不遵守制度没有相应的奖惩或奖惩力度不够,就不足以引起重视,长期下去,也就丧失了遵守制度的意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奖惩适当,有压力有动力,激发被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制度贯彻执行的初衷。一个有效的考核体系,应该包括考核部门、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奖惩标准等,还要有对考核责任部门对考核不及时或考核不力的考核督办,失去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管理层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并结合业务不断的修订、完善。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的需求时,内部会计控制才能有效实施。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甚至存在误解;有些企业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缺乏敬畏,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刚性。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1.内控会计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目前,很多企业对各项业务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管理办法,未整合成一套系统、全面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制度的贯彻、执行及监督和评价。有些企业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没有认真对照相关法律、法规,使某些规定缺乏法律依据;或没有深刻领会相关法规精神,使有些规定偏离现行法规,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

2.内控会计制度不合理,可操作性不强。一些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合理,没有涵盖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有些制度内容空泛,没有具体操作指引,不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造成制度无法执行。

3.内控会计制度建设滞后,制度梳理不及时。一是企业重视生产经营,轻财务管理及会计制度建设,形成了“业务先行、制度滞后”的情况,导致控制缺位;二是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是落实到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控制体系,对不适用的规章制度或业务操作流程不及时清理、修订,发生有效无效规定并行的混乱状况。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不严、监督不力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不严。一方面有的企业管理层,不能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制定制度仅为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没有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另一方面有的财务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专业素养低,执行力差,责任心不强,不敢于坚持原则,执行制度不严;有的人无视法纪,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违法违纪,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效。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监督不力。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独立性、权威性,制度执行中以财务自查代替内部审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导致监督失效;或者重视内部审计检查,对于是查出的问题轻描淡写,不监督整改,对违规者不进行处罚,影响了员工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和警惕性。另一方面,企业审计人员队伍建设较落后。有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人数、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难以适应会计业务发展,从而使内部审计走过场,监督乏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

当内部会计控制真正成为管理的内在需求时,内部会计控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守法意识,对规章制度产生敬畏,创建自觉遵纪守法的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做好遵章守纪的表率。另一方面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责任制,企业负责人应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应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与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结合企业或本系统内部会计控制规定及自身业务经营情况,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业务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组织有效实施,并随着外部经济环境、业务经营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思想道德及有关案例的宣传、培训、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和遵守内控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严格规范操作,实行程序控制,加强重要岗位、重点环节控制,完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严明奖惩,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1.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审计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真实反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缺陷,并监督严格落实整改,以强化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推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2.引入外部评价机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评价,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

3.强化政府、社会监督约束机制。政府监管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负责人进行问责,对存在的问题严格监督企业限期整改,实施有效监督。另外,通过社会监督的力量,促使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维护社会正常经济秩序。

注释:

①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财会[2001]41号.

参考文献: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财会[2001]41号.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5

所谓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1]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律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三,[2]即物质表现层、制度行为层以及精神理念层。物质表现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表现为可观察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过程;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中间层和支持保障层,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

企业法律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3]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三、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制度化管理约束规范文化管理

1.按照系统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活动依据,企业就不可能形成协调、稳定、有序的工作氛围。按照系统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就要切合企业内部实际现状,体现制度的必要性、适应性;切合企业外部政策环境,体现制度的合法性、规范性;切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制度建设切合企业内部实际现状,要求企业立足现有基础、借鉴同行的成功做法、分析企业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来制定制度。制度编写前,编写人员一定要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基层调研,明确制定制度的目的,增强制度的可行性,这样,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才会具有内在的说服力和外在的约束力。例如,1993年,继《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的出台,全国大约有28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类似的“禁放令”。作为喜庆的象征,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习俗,传承久远。由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了解真实民意、没有充分征询公众真实意愿,因此,不几年,全国相继有100多个城市以“限放令”取代了仓促出台的“禁放令”。另外,制度的适应性或可操作性,还要体现在制度的简洁和执行程序的简便等方面。

制度建设切合企业外部政策环境,要求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宏观经济政策和所在行业的管理规范、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以及客户、合作伙伴的要求来制定制度。例如,《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在制定有关劳动管理的制度时必须遵照执行。再如,企业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就要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等要求调整企业的制度管理思路,规范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明确制度的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制订企业规章制度管理规定,规定制度的格式、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对企业各方面制度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完善的三类体系标准,从而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制度建设切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要求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营规模等实际来制订制度。既要考虑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能有遗漏,又不能造成各现行管理制度间的矛盾和重复。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有效发挥集团化优势,应当考虑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业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拥有的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信息化程度等具体实际,根据集团对下属公司的管控深度和管理手段,选择适合的财务控制型、战略管控型、运营管理型三者之一模式或者以其中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模式。集团管控模式确定后,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当企业战略合作、合资经营时,也要及时建立适应新的管理要求的制度。

2.培养员工按章办事习惯,积极营造企业有序经营氛围

制度的执行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因此,建立并执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检查和考核办法,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日常的考核和纠偏,培养员工按章办事的习惯,使企业的要求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制度要求在企业不折不扣执行的效果,营造企业有序经营氛围。

培养员工按章办事习惯,企业必须培训和提升员工素质。企业靠制度管理,首先就要在员工中树立一种执行企业管理制度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不管企业的制度、流程设计是否合理,其他员工或部门执行是否到位,作为员工首先应做到的是去执行,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训和提升员工这方面的素质非常重要,象安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水平一样,法制教育也是一种培训,可以强化员工的法制意识、制度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培养员工按章办事习惯,企业必须及时宣传制度、组织员工学习制度。例如,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制度只有被宣传、理解到位了,贯彻执行才不会走样。制度制定好了,如果不组织宣传、学习或解释,就很有可能得到员工领会不深、贯彻执行不力的结果,这样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培养员工按章办事习惯,企业必须发挥各级领导的以身作则作用。企业领导人员带头自觉执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会增加企业规章制度的可信度,员工会把领导的行为等同于一种可预见的内部秩序,从而减少制度执行的监督成本。相反,如果制度无法约束各级领导时,员工心目中的秩序就会很模糊,员工工作的动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就会被削弱,甚至会产生领导专断决策的风险。这样会造成有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坏的结果。

培养员工按章办事习惯,企业对员工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甚至奖惩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任何规章制度都有无例外原则。有人违犯而不受惩罚,是对执行者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在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方面,无论是企业的哪一级检查,都要对照制度要求评价,做到事实无误,在检查结果的处理方面,奖惩要做到公正公平,提出整改要求后,在规定时间内要跟踪验证。这些环节都是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企业的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不能随意更改,即使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已有制度做适当修改时,也必须按一定程序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做到:有规章制度的,严格按规章制度办理;规章制度已经不合理的,先按制度执行或者先合理操作,再按程序修改制度;没有制度规定的,先合理操作,再补充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企业有序经营氛围,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3.立足制度管理基础,稳步推进企业文化管理

“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的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由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次,企业制度本身体现企业文化。

当企业制度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企业的制度文化尚未形成,制度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没有监督,员工就可能不按制度办事,制度成本自然就高;当制度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制度文化,员工自觉按章办事,制度成本就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制度成本会更低。就拿司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来说,有警察在路边监督时司机能够按照交通规则行车,没有警察监督时就不按交通规则办事,说明制度对司机来讲没有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制度没有形成一种文化,制度成本就高;反之,如果交通规则已经内化在司机心目中,没有警察在路边监督时司机也能按照交通规则办事,制度就变成一种文化,制度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制度化管理更多地表现在外部监督与控制,是一种刚性管理。文化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来治理企业,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柔性的文化引导,与企业制度化管理处在不同层次,高于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由于员工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企业目标认同的差异性,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仅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即使员工的价值取向和对企业的目标高度认同,没有制度作用,个体与群体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同样重要、并列存在;制度化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基础,文化管理不能替代制度化管理。只有运用好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融关系,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a管理模式》,刘光启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朝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吴联生.J.佩帕德: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3]迈克尔·哈默:企业行动纲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叶国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3(2).

[5]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刘益平: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关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

[7]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poRtaLR,SiLaneSLD,SHLeiFeRF,eta.lthequalityofgov-ernment[J].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1999,15(i1).

[10]noRtHDC.institutionandeconomictheory[J].theamericaneconomist,1992.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估制度核心竞争力流程优化

1、建立企业内控评估制度的意义作用

1.1、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绩效管理等体系建设,将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协调。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企业现有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统筹归并,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强健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规范和制约企业业务活动,提高执行力和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2、是提高企业制度执行效果的保证

随着企业发展,企业通常会建立较多业务系统、管理体系,例如iSo质量管理体系、经营系统、规章制度、eRp体系等,虽然在一方面满足和丰富了现有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制度体系存在纵横交叉、多体系共存、多头管理等情况,因此,需要推动内部控制评估制度体系的建立,整合公共要素,将多套制度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统一的管理架构,促进企业系统的统一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1.3、能够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加强企业内控评估制度建设,有利于健全企业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防范经营风险。内控评估制度的建设,有利于规范企业各部门和岗位职责和权限,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制度管理平台,有利于改进管理制度,分析问题,发现企业管理中深层次问题,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健全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1.4、有利于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同时,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的顺畅,建立横向、纵向信息传递渠道,健全企业经营信息、管理制度信息、审计信息等信息的传递运行机制,完善企业与第三方沟通机制,促进企业信息沟通畅通。内部控制评估制度通过明确各系统、管理制度相关职责,规范信息系统管理,有利于信息传递工作的可靠、安全和合理性,有力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

2、建立企业内控评估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2.1、加强组织保证

内部控制评估制度的建立需要有效的组织保证,企业管理者应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评估制度建设,并将内部控制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事项来抓。企业可以成立以总经理为负责人,各个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内控评估制度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重点部署内部控制评估制度建立各个阶段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各个部门应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内控工作,切实加强内控评估制度的建设工作,明确内部控制职能职责,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内控体系建立。

2.2、建立内控意识

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内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帮助企业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强化内控知识的宣传培训,通过培训加强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统一内部控制的工作标准和思想,从管理层、骨干、普通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全员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培训应突出重点,加强重点部门培训,将集中学习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突出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职能职责。应将内控知识考试、答疑和整改相结合,突出实效,结合培训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2.3、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要规范运行,应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通过梳理业务流程,清理企业业务部门和岗位职责,整合和统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风险控制和风险识别、职责权限、规章制度,明确部门和岗位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估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应明确企业业务经营范围,构建企业流程架构,以企业业务为导向,按照战略发展、经营管理、核心经营活动进行分类,建立业务流程图,并逐级进行细分,建立包括全部经营活动的清晰的业务活动分类与分层。

另外,可以搭建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采用系统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将内部控制管理内容按照业务流程划分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即组织机构图、流程总图、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实施证据、应用系统、内控手册进行系统设置,建立模型,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可视化、集中化、规范化。

2.4、防范业务运行风险

按照内部控制风险特征,识别公司业务活动存在的风险,编制风险控制文档,建立内部控制风险数据库,按四要素原则,即(谁或岗位)负责执行控制、如何执行控制(控制的具体内容,主要步骤)、什么时候或多久执行、控制执行的证据,制定风险控制文档,将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措施、规章制度等文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重要风险不漏,关键控制不缺的原则,形成风险控制文档,有效防控风险。

3、结论

总之,内控评估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保持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内控评估制度,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相关流程和岗位职责进行设置和约束、控制、规范和评价,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控制,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规避经营风险,保持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企业;内控体系管理;纪检监察工作;关系;探讨

内部控制体系是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惩治财务欺诈,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近年来,中国一些国有上市企业也都建立了一套针对中国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即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但在美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没有纪检监察工作,纪检监察部门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在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还是否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纪检监察工作是否应该被纳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之中,如何处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纪检监察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是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内部控制管理与纪检监察工作的一致性

(一)促进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能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的控制。纪检监察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参与和监督检查等形式,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从这一点看,内部控制管理和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都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达到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目的,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规有序地进行。

(二)规范员工行为

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内控活动,企业按照岗位职责的分工不同,对员工进行授权和分配责任,并落实分解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通过内控活动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目标相联系,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纪检监察是对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能力、工作效率及其是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规范和查处,保证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得以严格执行。因此,无论是内部控制管理还是纪检监察工作,都是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通过内部管理纠正和遏制违规违纪现象,使员工活动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认识,确保决策层的指示和各项规章制度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三)维护企业利益

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工作流中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发现那些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企业管理层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尽力地将风险控制在最小水平,促进企业朝着盈利目标和成就其使命方向持续发展。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以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造扩大建设的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资金运作、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设备引进、劳动人事等方面选题立项,开展工作,达到为企业降低成本、挖潜增效、规范运作,减少漏洞,使问题不发生或少发生,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内部控制和纪检监察的目标都是减少企业风险,维护企业利益,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二、内部控制和纪检监察两者的区别

第一,内部控制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纪检监察工作是一种监督活动。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系统化的框架,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包括内控环境、风险分析、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和联系,组成了一个完善的系统,可以灵活地随条件变化而变化,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使管理框架越来越紧固严密,达到使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全被受控的目的。纪检监察工作是在企业党政的领导下,依照国家的党纪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活动的合规性检查把关,对企业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工作效率、廉洁从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运营状况、效益等情况进行规范制约的监督活动。它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稳定和保护广大党员干部为目的,通过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强化科学、规范管理,促进企业各方面管理工作遵章有序地进行。

第二,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纪检监察工作主要体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内部控制管理通过对企业各个工作流的反复梳理,不断查找风险点和失控部位,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从而使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它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纪检监察工作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比内部控制管理多了惩防并举的环节,即在发现问题前要警示预防,解决问题后要追究惩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惩治有力,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预防有效,能够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廉洁从业问题。

第三,内部控制管理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纪检监察工作是为企业服务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体系一旦建立就可以一劳永逸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与风险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调整中,体系运行越来越科学严密,最终达到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控制。纪检监察工作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任务,通过查办案件、效能监察、源头治理、廉洁教育等方式,履行“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个职能,为企业规范运作、查找漏洞,监督防范、加强管理,保证企业的效率,维护企业利益,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做好服务。

第四,内部控制管理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纪检监察工作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标的实现和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内部控制管理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有关人员实施,约束和规范企业管理行为,规避风险,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披露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纪检监察工作是把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要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把廉洁高效的行为理念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去,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纠正,保证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落实,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纪检监察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

三、准确把握两者关系,充分发挥监督控制作用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为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是按照制度进行工作的,什么行为是合规的,什么行为是应该纠正的,都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依靠制度来规范运作。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统一体,在不断的理顺中囊括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成为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包容性都很强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将有利于纪检监察部门更系统地把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执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促进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监督制约制度和廉洁从业规定,使纪检监察制度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不脱节无空档。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目标更加明确

内部控制体系在反复梳理流程和分析风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体系内的各项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进行修正和完善,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权限。这就使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内容更加清晰和明确,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有计划有目标地调整监察项目和监督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活动,持续健全更加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逐步完善的实际情况,纪检监察工作也可以由过程监督逐步转为重点环节监督,以点牵动面,既可以集中精干力量又使监督工作科学、务实、有效。

(三)纪检监察工作被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纪检监察工作在党委领导下参与企业管理,作为一项企业管理活动,应该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要被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纪检监察工作在内部体系中,随体系建设一道梳理监督流程,查找监察程序中存在的风险点和控制缺口,不断地对纪检监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流程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严密、长效、可操作。从而使纪检监察部门在一个标准规范的程序中开展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四)纪检监察工作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企业的核心是人,人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根本因素,是人建立企业的目标,并将控制机制赋予实施。人的思想道德影响着人的从业行为,人的从业行为影响着企业的利益。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对象正是人,是监督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纪法规和企业标准,对人的不正当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纠正,采用预防和惩处等方式,使有违规倾向的人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创建廉洁文化、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党风建设责任制等,都是为企业员工营造良好的从业氛围,培养企业员工健康向上的从业心理和廉洁正确的从业行为,为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五)纪检监察惩防体系是对内控体系的有力支持和补充

企业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篇10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企,包括企业外在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规范运行,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行为的适法性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依法治企着重强调后者。具体点讲,就是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经营管理企业,领导和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需求和有效调节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客观需要,使依法治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需要和不可替代。首先,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需要有力的法治约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市场竞争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市场主体基于其利益趋向的不同,采取的经营策略会有很大差别,但其前提是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不是别的,就是法律规范。其次,企业体制改革需要法治。企业改组、改革、改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融合和重整,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法律才能成为各方认可的利益调节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也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没有完备和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是不可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另外,企业行为规范运作需要法治。如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规范职工行为,规范民主管理程序等,都需要依法办事。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运作。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光讲法治不行,还必须强调德治。这是因为:

首先,企业的德治与法治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企业的德治与法治都是建立在共同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都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支撑着干部、职工的文明行为、法制意识及廉洁自律,支撑着企业的文明生产、合法经营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企业的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它保障着企业道德规范的实现,保障着文明生产和合法经营。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德治与法治并举。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德治与法治并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实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有序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市场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但在经济转型的过渡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完善,不法行为往往趁虚而入,不时干扰甚至破坏了企业改革的正常进行,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使得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得时不我待。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才能使之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合法操作。这就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使法制与德治并举。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近年来,我厂通过积极实践,初步探索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一些途径。

1、制定企业道德原则与规范,为德治奠定基础

道德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道德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以培育“四有”职工为目标,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标准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出《××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它与劳动考勤制度、职工奖惩条例、《文明职工评价标准》等制度汇编成《职工手册》,让全厂干部职工共同遵循,为企业推行德治奠定基础。

2、依靠职工“立法”,在“立法”中体现道德要求

在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时,坚持赋予职代会“立法”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立法”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民益,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以及制定各项重要规章制度,须经职代会审议并通过,只有占半数以上的职工代表同意,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及规章制度才能生效实施。

在坚持依靠职工“立法”的同时,强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让干部职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厂坚持从法治与德治的要求出发,对广大职工告之以德,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一是大力宣传企业道德规范,弘扬企业精神,激励职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习惯。二是培养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对国家,要爱党爱人民,具有民族精神;对企业,要爱岗敬业,具有主人翁精神;对社会,要自觉奉献,尊重他人,具有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全厂广泛开展宪法等法律知识和与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法律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地遵纪守法,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四是建立互控式民主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的民主管理思想,创造条件让广大职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职工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企业制定的各项重要规章制度,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干部管理考评办法》、《目标经济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同程度反映了道德要求,有利于把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实在各项工作中。

3、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领导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

表率作用对实行德治极其重要。为此,首先着力建设学习好、道德好、团结好、廉洁好、勤政好的领导班子。学习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道德上,坚持贯彻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思想,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团结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廉洁上,除了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勤政上,坚持经常深入车间、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切实为职工、为企业办实事。

其次,坚持抓好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德治教育。一方面,认真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和普法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依法经营的素质,依法管理企业的素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的素质和依法解决企业间经营纠纷的素质,使之成为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德育工作,使党员干部明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成为道德上的标杆,人格上的榜样,专业上的高手,管理上的权威,思想上的先锋,政治上的强者,在各方面成为职工群众的表率。

三、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应处理好的问题

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务求实效,形成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依法治企,民主为本,道德为基。依法治企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思想,而道德是民主与法治共同的思想基础。不讲民主,法治难以得人心;没有道德规范,真正的民主难于实现。企业推行法治,要在增强干部、职工法制观念,认真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行使民利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打好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基础,才能得到民主与法治的完美统一。

2、以德治企,必先“立德”。企业应结合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经营行为规范、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分层次抓好干部职工的德育工作,重在以德育人。同时,应把良好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注意去除封建道德糟粕,不要把道德与家道的概念相混淆,德治与儒家思想相等同。在继承传统道德观念时,要批判旧礼教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传统观念。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企业党政工团必须齐抓共管。党委加强对企业法治和德治工作的领导,行政重视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不能厂长抓法治,书记抓德治;或只抓法治,不抓德治;或只讲德治,不管法治,人为地把二者分开,形成“两张皮”,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德治与法治同属政治文明,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责无旁贷,谁也不推托责任。要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四、法律工作者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

多年来,我厂一直坚持外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法律顾问资格的律师担当企业法律顾问,为维护企业权益,保证依法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聘请的律师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是: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进行咨询,提供法律建议和依据,保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二是负责审核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中的合同、协议以及其它有关法律事务的文书和规章制度,保证合同、制度、文件等的合法性;三是进行法律咨询服务和协助企业对职工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通过认真履行法律顾问职责,保证了我厂做到依法经营,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后,我厂将结合“三改”设置法律专职岗位,进一步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五、对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制定普法教育计划,提高基层企业普法针对性。

2、适当举办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法制案例讲座或培训班,帮助基层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提高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科学决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