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6:10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1

学法用法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全民普法经过三个五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无论是从当前普法依法治理的现状看,还是从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长远目标看,“四五”普法仍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这里,我先将日常工作中学法用法的实践情况做简要总结,再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认真学法用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梅河口市人民政府的一名副市长,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时刻注意将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之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不断提高区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快实现两个率先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重点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主法制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论述。二是学习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重要论述。认真领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目标和任务,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三是学习宪法和法学基础理论。在全面掌握宪法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强化法学的基本理论,提高法治理论水平。四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结合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战略,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诚信制度建设,重点学习保护市场主体权利、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五是学习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结合“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打击“×××”组织和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结合抗击“非典”,结合安全生产,学习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六是学习有关世贸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熟悉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了解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制定、修改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法律知识。七是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需的专业法律知识和我国刑法中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及与反腐倡廉有关的法律知识。

二、关于当前普法工作的几点思考

虽然,通过十余年的全国性普法,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已不同程度地深入人心,但是由于主客观各种问题和障碍的存在,普法工作在实践中往往得不到广泛、完整地贯彻和落实。在主观认识方面,主要表现在普法工作者及广大公民对普法工作产生了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一是普法任务完成论。经过十多年的普法,全国上下已学习了不少于300部的法律法规,广大公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事上法院”已形成风气,“人治”思想的烙印已基本上被消除。于是,就有人简单地将这种基础层面上的普法任务完成看作普法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是普法对象相对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国家要安定,经济要发展,主要的是老百姓遵纪守法,不生是非,普法的重点对象应是老百姓,而往往忽略了加强具有决策权或执法权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律观念与意识。三是普法多则无益论。法律是一把双刃剑,既规定义务又保障权利,既惩恶又扬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及权利、义务的标准。但是,客观上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一旦有人借政策漏洞向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张权利,往往会使政府及有关部门陷入被动。因此,就有了“普法要点到为止,注重实效,多则无益”的错误观点。四是学法当前无用论。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还没有完全建立,个别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客观存在的,法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不到完整的贯彻和实施。从而就有了学法当前无用的错误观点。在客观实践方面,由于主观认识上存在的种种模糊观念甚至错误看法,导致了普法实践中轻重失衡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是重义务灌输,轻权利宣传。在普法的内容设定上,注重和强调义务性、禁止性、制裁性法律规范的灌输和教育,轻视和忽略权利性、许可性、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宣传和告知。偏重于法律责任的教育,缺少了法制思想的引导。二是重计划安排,轻落实检查。在普法的任务布置上,各级、各地、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纸上谈兵和计划安排、轻检查落实和督促指导的问题。长此以往,使得普法基础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明、统计也无所适从。三是重工作应付,轻长远打算。普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局面,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思想基础。虽然国家自1986年起连续开展了四个五年普法活动,每次都有五年总体规划和每年年度计划,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是出于一种阶段性、战役性、战术性的考虑,而非出于一种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考虑。因此,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对不实施和不完全实施普法工作要求的地方、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和处罚手段。不同程度地存在应付过关的现象。四是重学习形式,轻实际运用。在普法中,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青少年一直是重点对象。虽然每年都有针对这几类人员比较周密的计划安排,规定了诸如:“每月一个学法日”、“法制教育进课堂”、“建立学法档案”等形式和制度。但实际上,普法由于种种因素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除了按规定购买教材、参加法律知识讲座和考试以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经费投入缺口大、宣传教育力度弱、形式手段欠缺等等问题和障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治国的最高方略写进《宪法》。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普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广大公民当家作主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必须,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普法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二)科学设定内容,正确予以引导

要摒弃对广大公民偏重法律义务教育的做法,全面、科学地设定、传授普法内容。既讲义务,又说权利;既要注重国家大法、基本法的宣传教育,又要顾及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学习;既注重实用性条款的灌输,又进行法学基础理论的分析、运用;既集中授课,又展开讨论;通过正确引导,使得广大公民对有关法律规范的制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普法内容上,尤其要注重和加强有关广大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例如在经济结构调整、下岗人员增多情况下,国家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及内容。

(三)注重全面渗透,讲求实际效果

要结合广大公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采取多种手段、开辟多种阵地。除采用一些传统的、为广大公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以外,还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占领高科技宣传阵地──各类网站,让普法渗透到生产、生活、决策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组织和每个个人;使得一切生产、生活、决策过程都成为具体的法律法规运用、执行和实施、实现的过程。

(四)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各种投入

由于我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改革开放前又实行了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必须保证有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克服普法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经费投入缺口大、专职人员编制不足、宣传教育力度弱、形式手段欠缺等等困难。

(五)抓好建章立制,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2

去年底以来,根据市委关于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调研活动的部署,我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的同志开展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专题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重点考察了惠城区惠环街道办事处推行《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河南岸街道办事处创建村(居)委会法律服务室、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龙门县推行村级“四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法”等情况,并结合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对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调研显示,近年来我市农村尽管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增强,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对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保障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开展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增强了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活力,所积累的不少经验对于我市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综合分析这次调研的情况,我认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应着重把握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民主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我国缺少法治的传统,民主法治建设主要依靠执政当局的组织和推动,可以说走的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法治之路。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党不仅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而且要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我这次调研的地方和单位都有一个共同的深刻体会:民主法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发挥好党在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党委在重大决策中的导向作用。虽然广大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这是民主法治建设保持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保障。实际上,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所采取的创新、改革措施,背后都有着党委的强有力支持和指导。如龙门县在全县村级推行“四民工作法”,就是以县委文件的形式明确其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内容和操作方法、基本要求、实施时间安排等,并通过下级党组织层层负责、扎实推进,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党的政策的贯彻,农村工作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配合和支持。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既要尊重当地依法开展自治,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指导和帮助。惠环街道办事处推行《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在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村民自治新机制,有效地深化了当地的村民自治工作。三是农村党员的领头羊作用。农村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组成部分,又是联系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惠城区小金口镇实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激发了农村党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促进了当地“三个文明”建设。这可以为我们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增强当地党组织的推动力度,带来很好的启发。

坚持党的领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党善于发挥人大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人大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很重要的是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贯彻落实自己的主张,民主法治建设也是如此。市委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十年来,各级人大都在发挥主导作用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市人大常委会从1998年开始把惠城区惠环街道办事处(原惠环镇)确定为依法治市联系点,指导开展依法治镇工作,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不仅对指导全市依法治市工作提供了好的思路,也获得了国家和省的好评。如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市依法治市办公室指导惠环推行《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率先总结推广相关经验,引起了市委的重视并在全市推广,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肯定,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学习推广这一经验。此外,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办事处(原河南岸镇)创建村级法律服务室等做法,也是各级人大机关、依法治理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和完善的。发挥人大的主导作用,不仅有利于使党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决策得到贯彻落实,也有利于使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得到有效加强。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服务,增强干部群众民主法治意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法治意识普遍缺乏的广大农村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我市在过去十年的依法治市进程中,始终把普法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效果明显。如前几年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一村一栏(法制宣传栏)、一户一册(普法手册)”的活动,推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十年法制教育打下的良好基础,正在当前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在这次调研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凡是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比较突出的地方,法制宣传教育都抓得比较扎实。如惠环街道办事处长期是普法工作的先进单位,除了按照上级要求抓好普法日常工作外,还定期组织镇机关和村、组干部、党员举办法制讲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石湾镇铁场村建立了法制课室、法制阅览室、法制宣传栏,村、组干部每月集中学法一次,开展“党员干部学法联系户”活动,建立村、组普法队伍,增强了干部群众依法管理村务意识和能力,夯实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仍比较薄弱,依法办事意识不强。因此,要认真总结先进经验,进一步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种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能尽快传达到农民群众之中,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做到依法治村、民主治村。

增强农村干部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农村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这一系统的普遍缺乏正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当前我国法律服务系统未能有效地延伸到农村基层,群众法律咨询难、打官司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必要举措。河南岸街道办事处(原河南岸镇)创建村级法律服务室的探索,为我们下来推进这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办从200*年5月开始在各村(居)委会创建法律服务室,负责村(居)委会的普法教育和帮教工作,辖区内群众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以及指导、申诉、仲裁、诉讼等法律服务。法律服务室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服务,提高了群众法制观念,而且对开展基层自治、落实综治长效机制、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岸的经验表明,在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中,既要扎实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又要搞好法律服务,构建完善的法制宣传与服务支持系统。

三、完善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村务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制度建设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法治的进步要以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来体现和保障。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制定反映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在当前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不够具体的情况下,更迫切需要在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加强探索和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村务管理工作。从我市的情况来看,各地普遍重视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市、县、镇三级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指导也比较到位,保障了建章立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如龙门在推行村级“四民工作法”工作中,县委专门制订下发《“四民工作法”意见稿》,永汉镇委又将其细分修改为村委会版和村小组版,绘出操作流程图,以便于村组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惠环街道办事处在推行《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工作中,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拟出了议事规则通稿,供各村小组根据自身实际修改后交村民会议表决。这种科学、到位的指导,既发挥了上级机关在法律政策方面的把关和导向作用,又充分尊重了村民的自治权力,确保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依法顺利开展。

制度建设要体现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具体地说,要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合法性。制定每一项制度都要严格把好法律关和政策关,防止出现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制度出台。如惠环街道办事处在制定《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通稿和各村小组修改与表决时都重视严格把关,确保了议事规则既符合村委会组织法、广东省实施村委会组织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又体现当地实际。二是民主性。制度的制定要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和“四民工作法”的推行,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确保各项制度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并顺利实施至关重要。三是实用性。制度的制定要切合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把村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作为重点内容,而且要注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搞花架子。四是公开性。各项制度要向全体村民公开,有条件的发放到各家各户,重要制度上墙公示,做到家喻户晓,不搞内部规定、暗箱操作。五是实效性。制度要制定一个落实一个,确保制度得到严格执行,防止制度形同虚设,真正发挥制度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四、落实群众当家作利,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热情

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从制度上和程序上保证群众依法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是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各项民利不断得到落实、对村务管理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我市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来看,落实群众当家作利,发动群众热情参与,是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3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总的来说,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和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则是社会运转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法治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国家强制性的规范。只要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有效的调动,这样,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民主化、法治化十分重要。

一、加强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运作机制

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的角度来看,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当代世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民主法治不仅是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自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层面,还是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面,制度安排、规则程序、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社会公共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在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劳动就业、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比较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

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政治保障的角度来看,没有民主法治,便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同志强调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则进一步明确肯定了民主法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是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属性的角度强调民主政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同志则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状态的角度来强调民主法治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这两种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同志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论述表明,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些重大实践问题的思考有了新的突破。从整体上看,和谐社会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二、加强民主法治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证

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真正的民主政治也必然是法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充分体现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特征,其表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只有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法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国家形态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写入了我国的宪法。由此可见,加强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其他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体现在民主法治可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让人民的利益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在这方面,需要人大在立法过程中,更好地统筹兼顾和平衡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以强制的立法程序化,确保国家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不断消除不和谐的因素,求得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是体现在民主法治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诚信,没有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就不可能有相互的合作,难以形成普遍可认同的社会,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通过民主法治,有利于培养人们互相谦让、互助友爱,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是体现在民主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优越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权力达到有效制约,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均衡的社会。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肌体的活力和能力。国家权力的良性运作是和谐社会的杠杆。这就意味着人大、政府、司法部门之间,在党的领导下,相互协作,互相监督,有序推进运行机制,最广泛地、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民主法治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形式,维护劳动者的创造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的成果,共同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是体现在民主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谐社会,首先要有一个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人大立法和法律的实施,合理地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在一定的意义上,法律制度无疑就是对社会进行调控起着防火墙作用和稳定社会的支撑点。在法律的规则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就能有章可循,能够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安全、不和谐的因素,真正达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民心安定。

五是体现在民主法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障。从人类政治发展规律看,只有民主法治,才能为有效制约和规范国家权力提供制度架构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按照人类需要的社会增长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我国正向着现代化小康社会迈进。与此同时,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无论是民主还是法治,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失业下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为人们的生活出路提供保障,是对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当代与未来关系的科学把握和理性认识的结果。以民主法治的形式确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以有效的法律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使之形成自然的生态环境,建成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必由之路。

三、加强民主法治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人大的作用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治的社会。历史证明了,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的活力。在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过程中,人大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一)要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大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制定法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人大要坚持把维护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的宗旨。

(二)要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人大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不断加强监督工作,努力增强监督实效,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促进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加强立法监督,实现国家权力依法履行,依法运作,依法监督。通过与“一府两院”的良性互动,加强沟通联系,建立一种和谐的、稳固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国家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

(三)要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工作。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人大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群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人大代表,广泛倾听民意,反映民情,推动和协助政府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为建设和谐社会共同构筑安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4

为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根据浙委办〔〕59号文件精神,现就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全市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等社会基层组织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普遍开展了以民主管理、依法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治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社区(村)”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社会的自主能力,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各项事务的法治化水平、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创建“民主法治社区(村)”是推进“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法治”的有力保障。“民主法治社区(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村级组织设置改革“转、并、联”和城乡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区逐步代替村成为基层社会的建制单元,与此相适应,我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要逐步实现由村到社区的过渡,进入新一轮“民主法治社区”创建阶段。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认识,抓住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创新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为建设“法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围绕市委建设“法治”的决策部署,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要在全省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的框架基础上,与我市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相配套,立足社区,以社区为主体,以村为基础,统一创建,同步考核。城乡社区和村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在村级组织“转、并、联”任务完成后,按照“第一年搭框架、第二年抓深化、第三年全面达标”的步骤,逐步过渡到以城乡社区为单一创建主体,全面提升创建水平。

三、认真落实“民主法治社区”创建的各项任务

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要在坚持“民主与法治统一,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统一,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统一,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理念统一,形式与效果统一,数量与质量统一”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层基础制度建设,健全自治治理机制。加强和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自治组织框架,形成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社区居(管)委会为执行主体,社区议事和监督委员会、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为议事、决策、监督主体的自治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居(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居(村)民大会和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工作运行机制。依法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和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选举产生社区议事和监督委员会,对社区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通过“法律进社区”等活动,对基层在“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指导、帮助制定居民公约和居(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为基层组织决定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论证,确保创建工作的长期稳定和规范化、法制化运行。

(二)加强创建考评机制建设,提升创建工作质量。以提升“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质量为重点,研究探索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镇(街)与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着眼于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创建内容和考评标准,推行数字化创建。突出抓好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财务等核心工作,推行动态考评机制。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实现依法规范民主选举,切实保障群众的选举权;依法规范民主决策,切实保障群众的决策权;依法完善民主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依法强化民主制约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依法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使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基层事务民主化、法治化的过程。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以宪法为核心,广泛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镇(街)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规范镇(街)法制辅导站、社区(村)法制学校、法制宣传栏、法律图书室等阵地和设施建设。开展社区法律志愿者活动,定期组织法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对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建立完善市、县、镇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社区法律顾问,逐步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广泛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实现医调、诉调、警调、交调、检调衔接,“五大”调解组织在县级层面覆盖面达100%。组织律师每年为1000家以上的企业开展“法律体检”。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内部力量,形成以司法所为依托,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12348”法律服务和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

(五)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镇(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及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将社区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稳定、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管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安社区警务、消防安全等工作纳入社区管理范围。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尊重并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利,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法治文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依托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和城乡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以中心镇、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年要实现各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法治文化阵地(公园、街区、广场、市场等),做到县一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节目创作和巡演,发挥法治文化的辐射效应,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求富、求知、求安、求乐的需求。

四、进一步强化对“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为基础,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手段,依法建制、依法治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依法治理实践过程。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完善机制。要构建完善党委政府组织领导、司法民政部门工作指导、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社区具体实施、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地方、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强镇(街)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机制建设,把创建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和镇(街)以及各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司法行政、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组织、宣传、政法综治、农业、财政等部门要发挥优势,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落实好开展工作的必要人员和经费,协同抓好创建工作。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5

2、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4、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5、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8、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9、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10、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1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3、认真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14、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xq。

15、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16、深入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推进克拉玛依市法治化进程。

17、中华人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民族团结的义务。

18、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9、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20、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1、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2、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23、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4、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

25、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26、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27、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8、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29、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0、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33、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3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6、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7、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8、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9、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40、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41、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4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3、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44、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5、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46、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4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8、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49、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0、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51、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5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53、美好家园离不开法治保障。

54、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55、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56、扎实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学法守法意识和维权能力。

5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8、加强“法治六进”工作,大力推进“平安建设”。

59、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60、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61、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6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6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5、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66、维护法律尊严,打击违法犯罪。

67、大力开展“法治六进”活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6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69、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70、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7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3、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74、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7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76、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77、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8、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79、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xq。

80、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6

今天,我们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召开会议,目的是在总结去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党的*届四中全会、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认真部署今年的依法治市工作,努力把我市依法治市工作推上新的台阶。刚才,永和同志作了我市*年依法治市工作情况汇报,大家还就今年工作要点和依法治镇(乡)工作指导纲要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尽快将这两个文件修改完善,由市委转发全市贯彻执行。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年度依法治市工作要点,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为加快建设繁荣、文明、法治、和谐、安康惠州,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提供了法制保障。我们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职责,在依法治市工作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下面,我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意见。

一、从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和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执政能力高度概括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论方面的重大发展和创新。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是通过依法执政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和保障的。在实践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对于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就是依法执政的具体实践和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迫切要求。党的*大强调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那么,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哪些“深刻变化”呢?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社会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从民主法制现状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深刻反思了党的执政失误,充分认识到忽视法制建设的严重危害,高度重视并及时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上重要议程,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国家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党的*大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等要求;党的*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党中央依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努力解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全会精神,具体到我市的工作实际,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建设繁荣、文明、法治、和谐、安康惠州的能力。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治省、治市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至关重要一环是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本质要求是依法执政。我们党能否做到依法执政,成为能否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只有坚持依法执政,才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在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进一步加深对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努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以党的依法执政带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党的*届四中全会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决策的同时,提出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提高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重大举措。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上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是否能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继续保持先进性,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决定因素是有没有过硬的执政能力。曾庆红同志在最近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作重要讲话时提出,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上,体现在提高执政本领、做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工作上。因此,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这个目的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党的*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创举。年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就和谐社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坚持改革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治省、治市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形成了有机统一。这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三大文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否则,和谐社会的构建将成为一句空话。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它的内容涵盖了依法治国、治省、治市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惠州,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注重拓展普法工作领域和途径,使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正确理解法律法规,满足公民求知求助的需求,正确处理矛盾和纠纷,不断提高分清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四五”普法规划的总结验收年,开展了近二十年的普法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总结。可以这样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重心,县(区)是基础,媒体是重要阵地。实践证明,结合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实际,结合维护基层群众切身利益,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的放矢地开展普法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普法工作方法。要进一步拓宽普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大众传媒进行普法宣传,要以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致力于营造文明法治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行政机关承担着执行全国80%以上法律法规的重任。行政管理权力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依法行政,就是坚持用法律规范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组织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行政机关能否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坚持依法行政,直接关乎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和谐、社会交往是否融洽。依法行政,必将有助于理顺、平衡社会关系,有助于化解、消除矛盾冲突;违法行政则会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百出、公民权利受损。因此,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严格依法行政,这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推进依法行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要将依法行政工作作为我市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法律顾问机制,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理顺和完善执法体制,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试点;健全政务公开制度,继续开展好“万众评公务”活动,营造高效优异的政务环境。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当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司法效率,确保公正司法。司法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惩罚犯罪、调处纠纷、保障人权、实现正义、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职能。在法治进程中,司法机关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许多矛盾纠纷从过去主要由行政手段处理,到现在主要依靠司法途径解决;许多经济关系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调整,到现在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调整。因此,司法体制的设置是否科学,司法职权能否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活动是否廉洁高效地运行,司法公正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将是衡量依法治国、治省、治市的显著特征。如果司法机关司法不公、执行不力、效率低下,公民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冲突不能得到及时平息,那么依法治市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空谈。各级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不懈、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广泛深入推进司法工作规范化建设,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队伍管理、提高素质来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依法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合理公正处理经济领域的矛盾纠纷,不断改善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和法律服务,促使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管理,切实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建立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工作机制;要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加大对网吧等娱乐场所和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要依据条例规定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构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大调解格局,提高依法稳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处置突发性、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加大对“两抢一盗”、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使广大农村基层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农村基层是构成全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当前,促进农村基层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为基础,坚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要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依法参与村务管理的能力与质量,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要继续抓好“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的全面推行工作,在全市农村基层建立起各种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各类利益矛盾纠纷。要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办事水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基层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市工作的领导,努力实现依法治市工作新进展

坚持党对依法治市工作的领导,是依法治市工作取得卓有成效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促使依法治市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要切实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依法治市工作中,党委始终处于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全市各级党委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依法治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搞好改革发展稳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各级党委要注重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导作用、“一府两院”的执法主体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的科学运行机制,加强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人大是最高权威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等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的正确实施,监督“一府两院”依法履行职责是地方人大的重要职责。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开展依法治市工作与人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人大发挥主导作用也是多年来我们开展依法治市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善于将人大工作与依法治市工作统筹起来,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强化对重大建设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议和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积极推进普法、守法、执法、监督法律实施、基层依法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把依法治市工作引向深入。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7

【关键词】政治制度文明建设途径

一、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概述

从学理上讲,政治文明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对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政治制度文明具有稳定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等特征。从国家发展情况来看,政治制度的完善,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影响。政治制度文明通过刚性的政治制度,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套相对完善且系统性强的规范体系。在国家管理过程中,通过完善的政治制度对国家权利进行有效约束,进而保障人民的权利,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任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国家要保障人民的民利,以健全的政治制度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的行使,保证国家权力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实现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法制化和民主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大大促进了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二、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需要。民主政治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第一,应巩固与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党内民主制度。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一套完整的权力决策体系。因此,应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人大及常委会在立法方面的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在选举方面,应实行选举公开,完善候选人提名方法,广泛听取民意,做好差额选举工作。同时,应认识到人大与执政党的关系,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保证政府的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对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实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各派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共产党在管理国家事务时,应自觉接受派的监督,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应加强共产党与派、党外人士的团结与合作,充分发挥政协制度的功能,定期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对政协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发扬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我国政治民主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依法治国的保证,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整体上看,党内民主建设的系统性强、难度大,党内民主建设任重而道远。党内民主建设应改革党内的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改变“选举流于形式”的现象,保证选举的透明性和真实性。再者,党的决策应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不断完善党的决策机制。

第二,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基层、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群众的民利,从而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与“人治”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树立宪法及法律的权威,增强人民的法制意识。在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约束和规范,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立法工作的落后及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违法违规活动猖獗。在我国司法工作中,干预司法的现象时常发生,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国家尊严。同时,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受到限制,公众修宪热情不高,宪法的约束作用不强。因此,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应广泛听取民情民意,严格遵守立法程序,切实维护宪法及法律的权威。同时,应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意识,使公民懂法、守法,促进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第二,实行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的执政工作。首先应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将政府和权利机关进行划分,防止政府权利的过分集中,正确处理“党权”“法权”的关系,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约束政府的执政权力。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富强。在党建过程中,首先应树立执政为民和依法执政的理念,建立健全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制度,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地位,促进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政治制度文明建设首先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建设法治国家。最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8

突出源头治理,规范公共权力运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方面对规范权力运行提出了更加具体化、强制性的要求。公共权力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承担着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对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就是要从源头上、机制上抓好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运行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切实有效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近年来,如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创新发展党务公开体系,开设“如东县委权力公开运行”网站,推行县委常委会、全委会旁听制度,出台《如东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实施律师顾问制度,全面建立“12345”政府公共服务中心和县、镇、村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相关程序,重大决策项目实现应评尽评,有效畅通了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渠道,规范了权力运行,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今后,我们要深刻把握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不断改进党的领导,加快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防范制度建设中趋利、诿责等现象,深化“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听证对话、专家咨询论证、问卷调查等制度,更加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切实把权力规范到合乎宪法精神、合乎法律规定的运行轨道上来。

突出重点整治,办好法治惠民实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理论引导,还要强化法律的实施,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要牢牢抓住当前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依法治理,切实将一条条法律规定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以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法治惠民实事工程来增进共识、凝聚合力、破解难题,扎实有效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近年来,如东县委、县政府每年针对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精心实施“绿色餐桌”、“和谐海洋”、“平安交通”、“技防城市”、“新型社区”等系列法治惠民工程,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持续加大依法强制执行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扎实推进涉法涉诉改革等工作,努力使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得到有效防范、化解、管控;紧紧围绕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积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合力不强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涉暴、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主动为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突出法治理念,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把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围绕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突出依法治理这一总理念、主旋律和大方向,积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正确认识现实条件与所处阶段,客观面对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妥善处理好“维权”与“维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关系,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近年来,我县紧扣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主题,全面建立“12345”政府公共服务中心和县、镇、村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紧密结合基层党建、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切实加强“一综多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设立县级涉法涉诉联合接访中心,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防范、依法化解。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实现调解、仲裁、诉讼等纠纷化解方式有机衔接。积极探索推进涉法涉诉改革,依法打击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从根本上破解“不信法”,甚至“以访压法”的现实困局,依法规范秩序。同时,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司法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努力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突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有丰厚的法治土壤,其中应蕴含着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养料,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法治社会。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和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国首创开展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工作,建成南通市规模最大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具有如东特色的“普法三宝”、“5+X”公务员培训、“两情”法律服务等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但对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有关树立全民法治信仰、发展法治文化、全面提升法治软实力的新要求,我们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深度和精准度都还远远不够。今后,我们要积极更新理念,创新方法,紧密结合地方风土人情,加大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贴近群众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作品,充分利用各类基地、平台,开展更多体验式青少年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组织、加大力度,切实将法治教育列入党校对各类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严格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法制宣传教育责任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更加注重以法律规范引导社会思潮、约束社会行为,切实纠正片面化、功利性“法治”思维,积极引导树立“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的正确认识,不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9

一、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宣传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黄蓝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把宪法的学习宣传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全区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以及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氛围。积极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各种专项法律宣传月、宣传周和宣传日等平台,开展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2、大力宣传经济法律制度,服务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文化强区建设,组织法律服务团开展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专项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加强市场经济基本法律法规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深入学习宣传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宣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生产、交通、消防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积极营造绿色节能的社会氛围。

4、深入学习宣传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和投诉调解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将法制宣传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

5、加强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好今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居民身份证法》、《行政强制法》、《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二、继续深化“法律六进”工作,全面提高各类普法对象的法律素质

6、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落实各类重点普法对象的学法工作。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经信局、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认真制定并落实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居)民等重点学法对象的学法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重点普法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及各级公务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拓展学法渠道,将公务员法制教育纳入党校专项教育活动,创新培训形式,开发更多法制宣传教育精品学习课件;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加强廉政法制宣传,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加强机关法制学习园地建设,营造机关浓厚的法制学习氛围。司法人员要熟练掌握并准确运用与所在部门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依法履行职责,公正司法,维护国家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8、继续深化“法律进农村”,夯实基层和谐稳定基础。切实加强农村“远教送法”站点、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等建设;加强农村“两委”干部、“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提高基层“两委”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等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结合农民群众需求,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送法活动;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站开展“远教送法”活动,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9、继续深化“法律进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社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每个社区至少要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或宣传栏;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每季度开展一次社区法制宣传活动,为居民学习法律提供方便。

10、继续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积极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大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五老”队伍建设,继续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实行部门协调联动;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活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法制培训。

11、继续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风险能力。进一步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制度,加强法制培训和考试考核;扎实推进广大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形式,丰富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积极培育企业法治文化;加强民营、个体等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12、继续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强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发挥镇街、社区(村)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单位职工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积极通过公示牌、宣传册、触摸屏、开放日等形式,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公园、车站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设立面向公众的法制宣传橱窗或宣传栏,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三、全面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加快“法治”建设步伐

13、全面深化“法治”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在认真总结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围绕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特点,科学修定“法治”创建活动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镇街、各部门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各镇街、各部门创建活动经验。

14、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巩固和扩大“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好部级和省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基层单位依法治理、民主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15、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稳步推进行业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区依法行政第五个五年规划》,深入开展学法用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行业部门依法治理水平。

16、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平安、和谐社会建设,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食品卫生、交通安全、防火减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法制宣传和专项治理活动,有效疏导、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17、以“法治黄”品牌为引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法治文化实践活动。把法制宣传融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政府推动和群众参与,引导创作更多更好的服务于群众生产、生活的法治文艺作品,不断丰富法治文化载体;组织有关力量创作一批法治文艺作品,并面向全区开展法治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开展内容丰富的法制文艺汇演和法制书画展;建立一支群众法治文艺骨干队伍,开展“法治文艺基层行”活动,繁荣法治文化。

18、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实际,加强法治文化公园、普法广场、法制长廊、法制宣传橱窗等多层次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法治黄”这一普法阵地品牌效应,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法制宣传、法制培训和法律报道,提高普法的社会影响;完善司法局外网普法网页,有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普法QQ群等新型手段开展法制宣传。

19、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研究。把培育法治文化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推进“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利用区域人文优势和人才资源,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座谈研讨,研究法治文化的内涵、外延及推进方式,促进全区法治文化健康发展。

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0、调整完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调整充实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及其办公室成员,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落实普法责任制,共同做好“六五”普法工作。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篇10

1、夯实基层基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平安法治建设》等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自治组织在平安建设上的作用。充实综治信息员队伍,增强其收集、研判治安信息的能力。大力推行新型街道、农村、医校、园区、红色旅游五大警务。进一步加强街道村(居)建设,调整充实综治干部队伍。分级开展综治干部培训,将平安建设纳入培训内容。组织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

2、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打防控管相结合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实现治安防控无缝隙对接。扎实推进“1221”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村、组、院四级防范网络。

3、提升治安防控能力。加强治安巡逻专业力量建设,充实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构建治安防范网络化格局。街道分批建立5-8人的专职治安巡逻队,加强街道的巡防。农村片区实行“平安联防#80”工程,达到需求助或发生警情时“一家报警、多家省救助、邻里守望、群防群治”的效果。在居住小区全面建立业主委员会,落实保安、技防措施,切实强化小区防范管理。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同时,在重点地区、重要场所再增加一批监控探头,增强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和防范的实效性。

4、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平安街道、平安单位、平安社区、平安市场、平安企业、平安军(警)营、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边界、平安景区、平安寺庙、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大道等系列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夯实平安基础。

5、防范打击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和综治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等组织的渗透、颠覆与破坏活动。严密防范和妥善处置非法聚集活动。加强警示教育,有效遏制和非法宗教发展蔓延。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民防线建设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持续稳定。

6、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两抢一盗”和严重暴力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扫黄打非”、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和禁娼、禁赌等工作,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积极组织开展打击传销、打击无证经营、打击假发票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行动。深化对盗窃破坏“三电”设施、输油气管道等突出问题的重点整治,加强电力设施周边安全隐患治理。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电信诈骗等经济领域违法犯罪。加大网吧和音像市场整治力度,依法查处“黑网吧”等违法违规的经营场所和互联网站。加强食品、特种设备、建材质量安全监管。

7、继续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坚持定期分析研判社会治安形势,适时组织专项斗争,对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实行警示和挂牌督办,限期改变面貌。坚持整治和改造相结合,继续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大型企业、旅游景区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工作,健全长效机制

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1、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主导,深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以项目带动社会管理创新。将社会管理纳入全街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以加强特殊人群、重点部位领域服务管理为切入点,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等纳入社会管理创新重点。

2、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艾滋病人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实有人口管理,以社区为依托推行网格化管理,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探索在城区街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更新工作,重点做好“无业可就、居无定所、无正当生活来源”的流动人员管理工作,掌握其动态和趋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衔接机制,重点落实好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必接必送措施,加强安置帮教基地建设,落实帮教责任,解决好刑释解教人员中“三无人员”的教育、救助和帮扶问题。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的医治和管控。建立吸毒人员、“”人员等重点高危人员信息库,明确教育管控责任,落实教育、管控和防范措施。加强境外来广人员的动态掌控和信息共享。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重点抓好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服务和救助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大力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等专兼职队伍建设。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创新帮扶管理办法,有效破解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3、加强“两新组织”的管理服务。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综治组织,落实其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责任。加强对新经济组织贯彻法律法规的检查,维护企业稳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新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完善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积极培育、有效引导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

三、继续深化“大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1、加强“大调解”阵地建设。街道“大调解”协调中心、村(社区)调解室建成率100%;协调中心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到岗到位率100%;“大调解”协调中心按照“五有”(有固定用房、有专项经费、有必备设施、有便民电话、有专用电脑)标准进行规范完善。

2、拓展“大调解”组织网络。加强调解文化建设,开展“大调解”工作“六进工程”(进小区、进院落、进市场、进车站、进园区、进学校),纵向上进一步向村民小组、农村院落、城镇居民小区延伸,不断完善街道、村(居)、组、院落四级调解网络;横向上向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社会保障、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交通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延伸,建立健全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的调解组织;积极探索建立各类中介调解组织,广泛培育和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

3、健全“大调解”运行机制。健全层级管理机制,明确街道、村(居)两级分别在确保“三不出”中的主体责任,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单位内部;健全分类调处机制,在已建立的类型化调解模式基础上,针对矛盾多发、高发领域的行业特点并结合调解工作的实践,不断总结和探索建立更多行之有效的类型化调解模式;健全医患纠纷保险理赔机制,积极探索由第三方介入调解、保险公司理赔的处理医患纠纷的新机制;健全衔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信息沟通和效力衔接机制;建立专项领域社会矛盾化解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行政部门的衔接协作制度,进一步形成衔接联动工作合力。

4、强化疑难矛盾纠纷集中攻坚。加强对企业并购重组、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等经济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社情民意调查,高度关注经济政策及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开展“疑难矛盾纠纷集中攻坚”活动,做到“哪里矛盾堆积,哪里就要集中攻坚;哪类矛盾突出,就集中攻坚哪类矛盾”;采取挂牌督办、分类攻坚、专案攻坚、专项调处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调解方法,全力化解疑难矛盾纠纷;对新产生的社会矛盾纠纷就地及时化解;对遗留的矛盾纠纷逐件落实责任单位,限期化解。今年开展两次“疑难矛盾纠纷集中攻坚”活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四、夯实综治基层基础,推动工作重心下移

1、加强街道综治办、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继续抓好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街道综治办、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建设,配齐配强力量,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工作保障。充分发挥综治职能,统筹辖区派出所、司法、工商、学校等单位加强综治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2、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设,有效整合村(社区)警务、调解和治保等力量,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和治安复杂地方倾斜。全面加强治安巡逻队、综治流动人口协管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社区配套组织建设,村(社区)全面建立综治工作站,并明确一名“两委”班子成员专门从事综治维稳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充实工作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发挥好服务管理平台的联动功能。

3、强化综治舆论宣传。组织开展以平安建设为主题的综治宣传月活动,大力开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两个《决定》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宣传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抓基层打基础方面的经验和先进典型,宣传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宣传治安信息有偿举报制度,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五、健全综治保障机制,全面加强综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