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十篇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十篇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6:11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10-13

社会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某些人的精神追求和对事物的认知却不能与时俱进,消极心理活动层出不穷。传统心理学的许多观点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把人当做没有生命力的动物或机器。而积极心理学所追求的关注人类美德及其积极力量和品质,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固定思维,使其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

1.积极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是因为传统心理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更好地展现人们的活力和幸福感。当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概念,为社会所熟知的时候,期间经历了发展和演变,加上部分著名学者的观点和外在社会因素相碰撞,使公众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大家努力提倡美好品质的积极力量,认为积极的事物就一定是带来好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在阐述其理论时忽视了消极心理对人的正面影响,极力反对消极情绪的出现。[1]

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大部分都是成年人,而成年人作为一个沾满社会气息的群体,他们早已适应这个包罗万象的社会,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是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研究对象的限定性,往往使结论停留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上,不能更好地反映人们的心理问题,并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而儿童作为未来的希望,却很少被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各种扭曲心理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2]随着老年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守空巢,子女们忙于自己的事业,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导致老人郁闷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老年人问题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要使积极心理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光靠对积极的热情是难以走下去的,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规范和缜密的实验设计。在研究领域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覆盖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种族的人,这样的研究结果才能体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要进一步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研究,从而得知哪种积极心理是世界通用的,哪些是民族特有的。

2.积极心理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积极心理学没能够将早期心理学中的预防运动、增进幸福等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的理论之中是一个很大的失误。预防运动强调怎样去改变各种消极因素,避免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并讨论如何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而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提倡人类美德、美好品质的积极力量,忽略了消极心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极力反对某些消极情感,如抑郁、恐惧、嫉妒、怨恨等。事实上这些消极情感并不一定会带来消极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消极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就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携带消极情感低调行事能更好地保护自我。如果你总是高调做事高调做人,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心理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对于身体或心理消极时的表现描述,但却没有专门用来表现身体和心理积极感受时的概念。所以对于积极心理的表现也是靠经验总结的,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新出现的积极心理活动表现,从而影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现有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所有人都有通过各种心理力量和能力来获得改善,并将最佳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的展现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结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是以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对象,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品质的积极力量。面对积极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其次不断扩充研究对象,不分种族和性别,这样才能让积极心理有更宽广的发展领域。此外要合理利用消极心理的积极力量,使之更好地发展。遵循现代社会理性精神,不断规范研究的科学性,那么积极心理学就一定会实现造就美好社会、健康个体的夙愿。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2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过程,是个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家利珀把情绪定义为“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可以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也曾为情绪概括出一种定义“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态度的体验”。②积极情绪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潮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个体在自身生理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主观体验。认知情绪理论将积极情绪定义为个体在某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是得到他人正性的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情绪的分立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快乐、兴趣、自豪、感激等。③

2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发展

2.1积极情绪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Fredrickson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消极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外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使个体的瞬间思维空间以及认知广度变得狭小。在此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扩展一建设理论,积极情绪,如快乐、兴趣、感激和自豪等,都具有扩展个体瞬间的知行能力、增强个体的个人资源的作用。④woodward等提出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同时也是认知灵活性中经常被研究的一个成分。任务转换是由一种任务转换为对另一种任务反应,或者由一种反应定向转换为另一种反应定向。⑤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抵制个体在任务选择时的习惯化效应,影响个体的任务转换过程,从而提高个体认知灵活性。杜建政,高妍春⑥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的产生几率。

2.2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情绪事件也随之产生,不能及时有效的将情绪事件控制、化解心理冲突,个体就将陷入烦躁、抑郁等精神状态中。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积极情绪是在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产生的,而消极情绪是在危险的情况下产生,当消极情绪产生时,个体的生理活动水平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如血压、心率、激素水平的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仅仅依靠消极情绪的撤销是不足以恢复的,这时就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Fredrickson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有效地撤销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并同时缓解消极情绪所产生的各种负面生理唤醒。

2.3积极情绪提高个体适应性、提高主观幸福感

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际适应性、情绪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在同样的压力事件出现时,适应性良好的个体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压力事件,从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相反,适应性较差的个体经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最终产生心理问题。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在人际交往、情绪事件、社会适应、学习适应中的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Seligman认为,心理健康的最高标准是幸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做出的评价以及主观体验。⑧主观幸福感由两部分组成,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情感体验。积极情绪既是主观幸福感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又是主观幸福感的诱发因素。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思维与认知空间,撤销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并进一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

3积极情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积极情绪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基本教育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界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后来也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健康就是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的缺失”与“拥有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结合的较完全状态,即既包括消除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也包括获得积极心理健康状态。⑨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重要关系。⑩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既起部分中介作用又起调节作用,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情绪表达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高情绪智力者较能觉察自我的情感,富同情心,具备高度自尊,较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以及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指标,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王振勇等也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通过干预模式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压力应对能力,同时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可以结合起来,共同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2教师情绪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情绪具有感染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本身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引绪波动的生活事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让自己及时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稳定的情绪与学生沟通;第二,教师传递积极情绪。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教师是自己的榜样,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否拥有较高水平积极情绪的教师,会影响整班学生的积极情绪水平;最后,教师的情绪表达要对学生足够尊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被包容、接纳的心境下培养积极情绪。

3.3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有着重要意义。古人曾说“在乐中学,事半功倍”,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心理条件,培养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消除厌学心理。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情绪可以拓展思维与认知空间,而学生的心理素质中,认知品质是能力成分,元认知、创造性都是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监控,将所学新旧知识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4积极情绪的诱发培养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受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沿袭了以预防和矫治为主的模式,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心理问题”和“问题学生”上,忽视了广大普通高职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环境和时代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指明了方向,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场心理学运动,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取向。它的首倡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1]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探索幸福生活以及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目的在于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提高人的能力、培养人的创造力、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满意、满足、快乐、安宁、希望、乐观和福乐等,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重点研究内容,着重研究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人格的作用和形成过程,包括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爱的能力、创造性、洞察力、勇气、才能与智慧等。第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有助于建构积极人格,并且能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因此研究如何使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促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并形成积极人格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与升华

高职院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这里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受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倾向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基本上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为目标,这就在不自觉中忽视了一个问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心理学的研究目的。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帮助“问题学生”,更要强调以广大高职学生群体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关注高职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和潜在力量,用积极的理念和态度从积极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将发展性目标和调适性目标相结合,以促进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人格的发展以及乐观、希望、责任等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主要目标,为高职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高职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回归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三项重要的历史使命:解决心理问题或治疗精神疾病;帮助人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挖掘人的潜力,培养人的卓越才能[2]。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之后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采取了消极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偏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与预防。比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和教材编写都遵循着同一个模式:首先指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最后指出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主要是帮助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内容也以如何消除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主。受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消极转向积极,以实现心理学研究价值的平衡与回归。积极心理学提倡一切从积极的角度入手,坚持对人采取积极的评价取向,要求研究人的光明面和积极因素,这种全新的价值取向拓展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观幸福感、责任感、乐观、诚信、希望、感恩、创新能力、自尊、自信、和谐人际关系、勇气、爱的能力、宽容、集体主义感等。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意志、积极的行为、积极的关系、积极的人格。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心理学不但要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和人格的消极方面,更要研究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是人的内部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积极人格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它既能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身心健康。因此,积极人格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那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积极人格呢?首先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形成积极人格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条件下产生的新要求来自自身内部,是对内在动机的觉知和体验,容易与个体先天的某些生理特点发生内化而形成某种人格特质。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尊。个体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需要积极人格作为稳定的内部动力,反过来,积极人格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来实现。自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高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佛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在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协调性等[3]。此外,积极情绪还能够消解消极情绪引起的心理紧张。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外界事物反应既敏感又强烈,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如何避免或消除高职学生的心理冲突或消极情绪?根据前述积极情绪的功能,启发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高职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产生积极情绪扩建学生积极的认知,从而消除心理紧张。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打破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将知识讲授和心理训练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体验和感受,学会积极主动地关注自身的心理过程,形成积极的认知。同时在心理咨询中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理解面临的问题,关注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构建高职院校积极的教育环境

积极是人的心灵中天生的一粒种子,这颗种子是否能够顺利发芽、成长,有赖于后天的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种积极和谐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在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正向的、积极的体验,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养成。相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种消极的、不和谐的环境中,那么他感受到的是负向的、消极的体验,往往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能促使高职生积极人格养成的教育环境。

1.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力量和无限的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包括高职院校的领导、专职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积极资源,要求以上所有人员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行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教育,既要充分利用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其他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氛围。高职院校的领导、专职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关注自身心灵的健康成长,重视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自身的积极态度、积极行为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积极地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培养。只有所有教师养成积极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为学校形成积极的教育环境奠定基础。

2.营造积极的校风和班风

高职院校的校风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领导的工作作风,体现着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精髓。良好的校风可以振奋人心、激励斗志,使高职学生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提供最佳环境。相反,不良的校风则会使高职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形成不良心理,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班风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良好的班风,使作为其中成员的学生感到光荣、自豪、心情愉悦,更具有凝聚力,在学习生活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形成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是学生人格力量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明确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形成和学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展和利用他们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放松自己,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达到成长的目的。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信任和尊重的情感,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

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扩展建构理论建构路径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情绪,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促使人类卓越才能的发挥。积极心理学自产生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它主要强调加强人类积极品质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心理学研究形态中的“疾病模型”,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特殊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将积极心理学中的扩展与建构理论和优势理论等研究成果灵活地运用到特殊教育中,不仅能够激发特殊儿童的自身潜能,还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和美德,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优势理论和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是积极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每个学生自身都具有潜在的性格优势和智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性格优势的充分发挥。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殊的优势条件和优势性格,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实施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中的优势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情绪和自信水平,让学生在教育学习中逐渐完善自身能力,激发他们自身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的应用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少人们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让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内心的放松与平和。当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产生消极的情绪时,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消极的情绪,使人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恶劣环境,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扩展性和建构性是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的两个基本功能。积极情绪的扩展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在消极情绪的产生后,通过对特定行为的扩展来使人们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行动范围。在积极情绪扩展功能基础上的进行叠加实现的建构功能可以帮助每个个体建构更持久的身体、心理、智力和各种社会资源。

二、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一般为身体或心理上有残缺的人群,这些人由于自身生理上的原因或家庭、社会的影响,使得他们比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不适当的行为或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多表现在孤独、恐怖、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等心理问题,受这些消极的情绪影响也会使得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把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中,就会预防或减弱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带去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身心免疫力。

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特殊教育中运用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不仅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积极情绪在学生心理上的重复和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改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积极情绪资源,引导并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真诚的积极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建构路径

在特殊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就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或消极情绪进行积极情绪的干预,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的积极情绪。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一些简单且效果好的心理疗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提高。

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有效建构路径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校中已经存在或积累的病理心理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科学地应用于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地情绪来有效地平复不健康的消极情绪,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理论成果的有效运用对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学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其理论成果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科学运用,让积极心理学理念和理论研究成果真正成为特殊教育教学的补充,促进特殊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雅芳,刘翔平.论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求索.2013(05).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5

一、打破不合理的消极心理学传统,引领心理学重新回归三项使命。

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繁荣昌盛的和平时期,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会特别关注人的创造性、幸福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反之,社会关注积极品质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本身的繁荣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和影响。心理学自取得独立以来,肩负三大使命,由于二战特殊的时代背景,致使心理学变成专门致力于纠正人类存在问题的科学,心理学工作者把精力集中于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上,这种心理学被称为病理心理学或者消极心理学。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修复问题,却忘记了心理学另外两大任务: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心理学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都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一些不良事件、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为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寄希望于去掉问题之后就可以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幸福、快乐和繁荣。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去掉心理问题或行为上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在消极心理学视野里,不存在利他、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错觉、幻觉、非理性、自私自利等字眼。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一个副产品,是人类偶然为之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影响了心理学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比如,两百年前,边沁提出的享受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以致一些当地人唾弃利他、宽容、感恩、希望、乐观等人性的高级品质和高级需要。当然,这也和积极心理的似本能性并不对应特殊的行为模式有关,如满意和幸福就没有特殊的行为模式,人们不容易认为它们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心理品质。人们被经验蒙蔽,更倾向于认为享受、竞争、贪婪、嫉妒、焦虑、抱怨才是真实的情绪和真实的人性,“我多你少”、“我赢你输”的短缺经济学的马太效应才是生命的真谛,反而认为那些积极品质仅仅是些理想主义的传说或者道德说教者的杜撰。人们不知,那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并未使人远离动物本性多远,物欲横流的生活无异于醉生梦死,跟着感觉走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使人幸福的心理学,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当我们从消极心理学的角度把一个人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的。可实际上,免于心理疾病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一个少有消极情绪的人是否积极地热爱生活、是否有效地开发了个人潜能、是否活得精彩,不得而知。在心理健康评价视野中,孤僻、脆弱、妄想、忧郁、攻击性等成为主要关注的内容。然而大千世界,众多文化,不同国度,生活着许多情绪积极、内心快乐的人,他们体验着病人难以体验的幸福,每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地生活着。心理学就应该研究这些超级健康的人、内心充满积极性的人。其实,从相反的角度说,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心理健康的人和最积极的人,就不能理解心理病态。从消极心理学的实践来看,我们已经证明:依靠修正问题的消极心理学不能为人类谋取幸福。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并不是说在积极心理学家眼里人类只有美好品质,也不是说积极心理学家不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只是积极心理学有自己的见解。

积极心理学强调预防心理疾病用于治疗,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挖掘和培养积极品质。预防与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阻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功能。用自我康复的功能战胜疾病因素的影响,减少障碍因素的危害。

预防的心理基础在于强调人性本来具有的抵抗疾病的因素,它不是我们从外部注入的力量,预防的力量在于动员人本身的力量。一个接近吸烟者的青少年,自身内部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个正确的处理与朋友交往的尺度的罗盘,一个不想吸烟的健全的是非判断。预防只是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积极潜能和巨大的强项,领悟到原来就有的抗拒诱惑的力量,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把握未来、选择正确生活方式的人,是他自己选择了远离吸烟,而不是心理医生改变了他,是他不接近吸烟的人。再如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他自身内部也具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这种经验原来就存在,只是一个人有病时,这些经验被遮住了,由外显的变成潜在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挖掘这种积极的经验,将之放大,加以利用。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有本质的不同,心理与心态具有整体性,当我们被积极心理所主导时,心理疾病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当我们被消极心理吞噬时,要调整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关注积极心理,拥有积极乐观、快乐的心是很重要的。

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积极的心理品质在适应过程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它可以引发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扩大注意范围,使人主动卷入环境,乐观而有效地探索环境中的任何事。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则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见”,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积极的心理品质还可以扩大人的思考和行动的范围,使人更加有创意和灵活性,愿意接纳新经验。伴随积极情绪的认知,产生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积极心理品质还可以建立持久的个人资源,使人长寿和有力量。消极的症状和情绪使人逃避现实,具有悲观的偏见,缩小注意力,使人僵化。

评价和看待人时,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人格心理等)都应该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式,运用和应用积极心理治疗方法,注重人性积极的一面,把握个体在成长潜能的长处和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变成使人适应环境和创造幸福的最佳力量。

三、结语

现代社会,人类不仅为了简单地活着,而是为了有意义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幸福地活着。人与人、人与万物是靠各自积极组成社会的。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世界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心理学只有提倡并践行研究人类积极品质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15.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6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增加,致使心身疾病和焦虑问题的出现。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是人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反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最有利于考生水平和能力的发挥,而过高的焦虑或无焦虑则不利于考生能力的正常发挥[1]。

目前对于大学生压力的研究不少,但具体到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甚少,因而,本研究采取针对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实际情况组合问卷,以廊坊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和分析大学生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焦虑水平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对焦虑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并对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廊坊师范学院五个专业(思想政治、心理、数学、化学、体育)三个年级(二、三、四年级)在校生200名作为研究对象,以系别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97%。其中包括女大学生117名,男大学生77名。

2.研究工具

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贝克焦虑量表(Beckanxietyinventory)由美国阿隆·贝克(aaront.Beck)等于1985年编制,是一种分析受试者主观焦虑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贝克焦虑量表(Bai)含有21个项目的自评量表,量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受试者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Bai分析方法简单,把自评完成后的量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通过公式Y=1.19X转换成标准分。本研究中得分Y

信度:用Bai对60名焦虑症患者及80名健康人作检查,把检查结果的总分作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Bai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效度:对60名焦虑症患者用Bai和SaS焦虑量表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828,结果表明Bai与SaS客观评定的总分显著正相关。证明Bai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

信度: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

效度:应用此量表测查了城市中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和职业的人群846人,样本的积极应对维度m为1.78,SD为0.52;消极应对维度m为1.59,SD为0.66。人群测试表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反映出人群不同应对方式特征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好的效度[2]。

3.施测程序

问卷调查的实施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导语和统一的答卷纸,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发放,统一回收,研究数据的管理、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2.0完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焦虑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研究对所选取大学生群体样本进行统计,由表1所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焦虑分数集中在30-44.99之间,处于中等焦虑。大学生群体中45分以上的人数较少,说明大学生中呈显著焦虑的人数较少,占所调查人数的9.2%。

表1大学生焦虑水平分布

2.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

表2大学生焦虑水平及积极、消极应对方式

的性别差异分析(±s)

*p

从上表的t检验可以看出,焦虑水平和积极应对方式在性别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中没有明显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的焦虑分数偏高,这表明在大学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男女大学生在面临焦虑时都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采取应对方式上男大学生采用的积极应对上的平均分比女生高;男女大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差异不大,没有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

表3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s)

*p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年级消极应对方式的采取有极其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所选取的三个年级被试中,各年级的焦虑分数和积极应对方式采用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消极应对方式的采用上,大四学生采用的频率较其他两个年级偏高;而大三的学生在面临焦虑时较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4.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专业差异检验

根据表4的数据结果,在不同专业中,焦虑水平和积极消极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大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焦虑分数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很多,其次是数学专业的学生。而在采取应对方式上,心理学学生也较多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分数比其他专业相对要低。

表4大学生焦虑及应对方式的专业差异分析(±s)

*p

5.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5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p

表5的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没有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三、讨论与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群体中呈显著焦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2%,其中61.3%的大学生人群的焦虑分数处在30-44.99之间,属于中度焦虑,19.5%的人群属于轻度焦虑。这与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文化水平的群体有很大关系,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抱负和追求,勇于面对更多的挑战,因此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所以更容易产生焦虑。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焦虑水平和积极应对方式上都表现出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的焦虑分数偏高,这表明在大学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具有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和职业的压力,造成男大学生的自身责任压力较大。在采取应对方式上男大学生采用的积极应对上的平均分比女生高,因此在积极应对得分上男女存在极显著差异,大学生因为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所以在产生焦虑时大多数都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行自我调节,而较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但是男女大学生由于性格的不同所以在遇到焦虑情绪时男生能更好地宣泄,而女生具有内敛的性格更容易压抑焦虑情绪。

不同年级消极应对方式的采取有极其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所选取的三个年级被试中,各年级的焦虑分数和积极应对方式采用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大四和大二学生的焦虑水平一致,都比大三年级高,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取样有很大的关系,调查选取的大二被试较少而且由于各种考试的压力所以焦虑水平和大四一致。在消极应对方式的采用上,大四学生采用的频率较其他两个年级偏高;而大三的学生在面临焦虑时较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大四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练已经成熟了许多,但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考试以及考研的压力,导致他们有时比较偏激,所以积极、消极应对方式大四学生都较多采用。而大三的学生由于已经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心理成熟度和承受能力比较好。再者大三学生就业的压力还没有来到所以在面临焦虑时心态比较平和,较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在不同专业中,焦虑水平和积极、消极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大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焦虑分数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很多,其次是数学专业的学生。经调查发现心理学专业和数学专业大三学生功课都比较繁忙,但心理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以及就业趋势过分担忧所以比数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在采取应对方式上,由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学会更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所以也较多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在采取积极、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分数比其他专业都相对要低。原因可能是其专业竞争没有其他专业激烈或者是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政治素养较高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易产生焦虑情绪,所以采取积极、消极应对方式分数较低。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水平与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可见,焦虑水平较高的群体不会使用正确的应对方式的发泄情绪,只会消极对待;从另一方面能说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降低焦虑水平。而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原因,可能与样本取样有关。

四、结论及应对策略

1.结论应对策略

综合本研究发现,廊坊师范学院大学生焦虑情绪检出率为9.2%。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焦虑水平和积极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焦虑和积极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和积极消极应对方式上有显著差异。焦虑水平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之间也有显著相关。

2.应对策略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焦虑,提高自己应对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之所以产生焦虑有两个原因:一是焦虑应激源的出现,二是个体认为无法面对或无力应对应激源带来的危害,从这个角度讲个体对焦虑应激因素的认知,以及对其进行充分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同时要指导学生对自己能力进行分析,自我了解,促进学生增强对焦虑应激因素的自信心,从而减少过度焦虑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

(2)指导学生掌握应对策略,及时寻找解决方法。正确的应对策略包括:改变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评价;消除或回避焦虑应激源;做好心理准备以应付;寻求社会支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应对能力以避免焦虑情绪。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特殊群体,如:大学新生、个性内向者等进行心理辅导训练,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正确充分认识,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在遇到一些事情产生焦虑情绪时能有效地应对和处理。

(3)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应对能力。研究表明,对外界刺激应对能力强者,一般可较少受心理应激的消极影响,而且,增强应对能力,也是应对应激的根本性措施。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特殊群体,如贫困生、多次考试失败者、个性内向者以及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训练。通过心理辅导,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也可以增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遇到一些事情而产生焦虑时能有效应对和处理[3]。

参考文献:

[1]唐宏,李小波.大学生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赣南

医学院学报,2002,22(1):101-10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1999,(1):238-241.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7

1.认识到心理暗示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心理暗示分为消极标签和积极标签两种。

3.学会抛弃消极暗示,合理利用积极暗示。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神秘体验

请全体学生起立一起做游戏,每位同学向前伸直双手,掌心朝上,并使双手保持在同一高度。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抛开一切杂念。现在在你的左手上放一个氢气球,你的右手上放一个铅球。请同学们在脑海中静静地想象着,左手的氢气球在慢慢膨胀着,变得很轻很轻,气球越来越大,越来越轻……右手上的铅球也在慢慢膨胀着,变得很沉很沉,铅球越来越大,越来越沉……

结果,许多学生的左手和右手的高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体验到暗示的神奇力量。

二、心理援助:苦恼的小英

小品表演:连续几次英语考试,小英都没有考出好成绩。最近一次英语考试,她作了认真准备,结果还是没有考好。她很是烦恼。结果早上拿起英语书,打开单词表:“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单词我头都晕了,英语我看是没希望学好了。哎……我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料!”

问题1:小英给自己贴了什么样的标签?

问题2: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请你预测小英的英语学习结果会怎样?

问题3:你碰到过跟小英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问题4:你能帮助小英把消极标签去掉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英给自己的英语学习贴上了消极标签,只会越学越糟糕,让学生认识到消极标签和积极标签带来的两种不同结果:

消极的心理暗示英雄气短,不战而败;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动力,走向成功。

三、行动实施:消极心理标签回收站

请学生静静地想一想:以往你给自己贴上什么样的消极标签,导致你失去信心、勇气,走进了困境。想好后,写在纸上。

学生写好后,请他们将消极标签扔到一个塑料桶里,扔时在心里默念:我把消极标签扔到垃圾桶里去了,从此我将和消极标签永别了。想象这些消极的自我评价真的从自己身上消失了。

四、积极呼唤:制作积极标签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何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制作积极标签。

第一步:思考要送给自己什么样的标签?

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足之处利用积极标签来鼓励自己积极去克服;优点则用积极标签来鼓励自己继续发扬。

第二步:将积极标签写在一张卡片上,旁边可以加上花、草、人物等进行美化。

第三步:将积极标签卡贴在自己的文具盒里或家中的书桌上,用它来激励自己今后的言行。

五、拓展延伸:给你几种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1.给自己一个微笑

当你绽开笑脸时,实际上已经在给自己一个暗示:我很快乐。微笑将驱走你的焦虑和烦闷,带来轻松、愉快和自信。

2.以理想中的“我”的眼睛看生活

我们希望未来的我成熟、坚强、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人生事务,那么当未来的你用那双智慧的眼睛评价今天的处境时,会有什么想法呢?无疑会有一种超脱感,信心油然而生。

3.用日记肯定自己

把一天的不痛快宣泄出来,就能寻得心理的平衡,写日记是宣泄的重要方式。每天让自己在“成功者”的坦然中入睡,第二天一定能信心十足,干劲十足。

4.来点阿Q精神

大家可能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主人公阿Q,他每次遭到欺凌就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那么在今天我们不妨来点阿Q精神宽慰自己,承认现实,摆脱心理困境,追求精神胜利,这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要好得多。

六、老师赠言:共同勉励

老师赠言:

我微笑、乐观、自信坚强;

我轻松、积极、不卑不亢;

我健康、豁达、心胸宽广;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8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0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也在发生着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由于大范围的关注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工作。现在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消极心理学的模式进行着,学校的重点是关注心理有疾病的学生。这种模式,侧重点是学生消极、不好的情绪,一旦发生就会进行预防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与疏导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太有局限性,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帮助人们快乐、和谐、幸福的生活,给学生创造积极的体验,让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更加坚定、勇敢的向前走,走向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教育为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以及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打开了一个新的门窗。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1.产生。很久之前,心理学的概念出现,就有三个目标需要被实施:一是根据心理学预防或者是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精神病;二是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充满乐趣,更加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因为有的人对心理学十分感兴趣,这样为他们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在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使命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研究心理问题,并且找出问题,实施解决方案措施,用来治疗战争产生的大面积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更加关注的是消极的心理学问题,过度的关注人们的创伤,很少关注人们的健康、勇气、幸福等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消极心理学。随后,消极心理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到了20世纪中后期,马斯洛等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对消极心理学这类现象产生了质疑,提倡心理学应该更加注重“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研究积极的心理学,研究人们的幸福感以及人生存在的价值,探讨幸福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才慢慢地流入人们的脑海。在这之后,贾霍达、诺维斯基、霍力斯特、安东赛里格曼等心理科学家继续的将积极的心理学推向高潮,积极心理学逐步得到发展并且渐渐地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是在2000年1月,因为赛里格曼等人“积极心理学导论”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名词、新定义。

2.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为了发现人类的美德、优点、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等向上的积极品质,提倡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问题,包括人类的幸福、发展和健康,而不是研究一些不美好的、负面的、不开心的问题,使人类产生消极的情绪,使人不能稳步的向前进。积极的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个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想想开心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和烦恼全部抛于脑后,只留下美好的回忆,带着希望向美好的明天迈进,并且伴随着激情与热情,做好每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二是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做一个有素质的人,把正能量以及好的情绪带给身边的人,永远保持好的心态,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工作气氛也是很重要的。三是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发展,还要关注集体的发展,这样才会发挥一个团体的力量,争取发挥“1+1>2”的作用,集体创造最大化的价值,集体都是积极向上的人,一起生活会更加的有动力和干劲。同时,因为足够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同事间更加有凝聚力,所以积极心理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团体组织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柔和的目光去看待人类的各种行为举止,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出现问题的人,而是将范围扩展到给人类,甚至是动物等生存的群体。

二、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和发展,心理教育课程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探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在各大院校积极地开展起来,并且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1.更新观念,吸取新的积极心理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慢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正轨。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落后于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其原因是由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机制造成的,消极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者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于心理有问题的人进行矫正或者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还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进行补救,所以校方的心理教学课程多以消极、负面的心理案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不美好的一面进行分析讨论,给学生留下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印象,无法给学生带来积极、乐观的影响。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目的,更应该培养学设计及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自我疏导能力和心理自救的能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问题,所以从事心理教学的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讨,改变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即是健康的错误思想。

2.重视积极的人格培养。塞里格曼认为力量和美德是体现一个人积极品质的核心,是一个缓冲带,有利于人类管理自己的情绪,战胜心理疾病。在各类教学中,应该避免对学生消极心理的过度关注,而要关注一些正面的东西,让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处于积极向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积极构建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消极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帮助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一种补救方式。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引起我们对高职院校心理教学的反思,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开发人类的潜能,完善人格。上课的时候,多选用正面的题材,给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让其拥有好的心态。

四、结语

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学气氛,更加重视积极的心理学,人们的积极心理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得以形成的,所以创造一个积极的生活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融入学生的生活,让日常和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2):101-10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大学,2008.

[4]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77-179.

[5]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Repl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6(1):89-90.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9

关键词:良好学业情绪;积极心理学;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31-01

一、引言

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的一切活动无不带有情绪的色彩,情绪对认知能力(如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思考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情绪与学习息息相关。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包括快乐、期望、自豪、放松、生气、焦虑、害羞、失望、厌烦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传统的以消极为取向的心理学模式,关注的更多是疾病、问题、障碍,而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过去由于对学业情绪缺乏总体的认识,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消极情绪如考试焦虑、厌烦、失望等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例如,有学者曾用psycinFo检索了1974-2000年的文献。他们发现,关注最多的是焦虑情绪,而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则相当缺乏。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自豪、快乐、期望等积极情绪的关注越来越多,对良好学业情绪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三、良好学业情绪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业情绪和认知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学业情绪和认知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然而,由于传统学习理论的局限以及情绪的内隐性、复杂性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学习成绩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视,对学业情绪的关注却相对缺乏。事实上,良好的学业情绪对认知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提高记忆的广度和准确性,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提高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业情绪中,学习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二)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源于良好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动机受到学业情绪的深刻影响。良好的情绪是使人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大内驱力。外部的动机可以对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如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表扬等等,但它不是持久的内驱力,一旦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外部动机就有可能动摇或减弱,甚至消失,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激发学习的持久驱力。而良好的学业情绪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会感到痛苦,且难以忍受,这时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使自身产生逃避痛苦的动机,继而逃避使其感到痛苦的事情。因此当学习的过程中,不良的学业情绪处于主导地位时,学习者潜意识就会对学习产生一个评估结果,即学习带来的更多是痛苦,而不是快乐。趋向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就会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放弃学习。只有当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应对不良的学业情绪,并处于主导地位时,才能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减少不良学业情绪的产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业情绪,如焦虑、失望、生气等,这些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习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产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当消极的学业情绪超过学习者能够控制的程度时,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增加学习者对消极学业情绪的控制力,使消极的学业情绪为学习者所用。

(五)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扩散,学业情绪也是情绪大家庭的一员,因此也具有这样的功能。良好的学业情绪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继而增加学习者的自信,促进其良好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pekrunR,thomasGortz,woleramtitz,etal.academicemotioninstudents’self-regulatedlearningandachievement:aprogramofquan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search,educationalpsychologyist,2002,37(2):91-105.

[2]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篇10

【关键词】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和大学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费用(满足吃、穿、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大学生。2007年5月,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是1720万多,其中贫困生430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5%。2008年,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尝试着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引进,高校也开始思考转变长期以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积极心理学。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后,积极心理学正式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诠释许多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对传统病态心理学的一个延伸和补充,它把心理学从注重治疗心理疾病、关注人的消极方面,转向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潜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不仅仅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更应该研究如何发掘、培养、发挥积极的心理品质;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和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发掘。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研究人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方面:一是积极情感体验。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产生机制。二是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研究的关键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只有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和界定,才有可能为测量、编制量表等提供基础。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在怎样运作方式下才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2008年,孟万金教授在继承和整合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这一理念切中了传统“问题式”、“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正在成为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方向的一面旗帜。

同时孟万金教授还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被提出,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高校工作者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始由关注理论体系构建,转向具体领域的应用,由关注地区转向关注特殊群体。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

以笔者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参考相关研究发现,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病态,但与其他学生相比,心理状况较为复杂,存在着不少问题。胡春红对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得出,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是非贫困学生的1.035-5.984倍,其中人际敏感、精神病性、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以人际关系敏感为主要问题。另有调查发现,25%的贫困生承认“常常自卑”,52%的贫困生“偶尔自卑”,特困生忧郁症检出率高达51%,其中轻度忧郁者35%、中度忧郁者13%、重度忧郁者3%。就具体而言,贫困生的心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人际交往中的消极退缩。相比较同龄人,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少主动,他们较少参加校内外的群体活动。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拮据,对活动可能需要的额外开销无法支付;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内心的自卑感,这种感觉又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强化,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沉默、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特点。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自我封闭的方式,使得他们受压抑的交往需求更加强烈。这就形成了内心的矛盾冲突。

2.学习中的紧张焦虑。一方面,能够进入大学校门的贫困生多数承载着父母甚至是家族的全部希望,期盼他们早日学有所成,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压力,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也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总体偏低,且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而在综合素质方面较薄弱,所以贫困大学生存在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平衡性,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困难,引发焦虑情绪。

3.生活中的虚荣心理。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的自尊心更为强烈、敏感和脆弱,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非常容易转化成虚荣心。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就采取各种方法来掩盖、伪装自己,甚至给他人造成一种有钱的假象或者故作高傲,瞧不起其他同学。这种自欺欺人的“虚荣”心理,待事情过后,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4.复合心理问题。就高校学生整体而言,也会出现诸如焦虑、忧郁、自卑、沮丧、狭隘、敏感、封闭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贫困生群体的经济压力和身心发展特点,让他们不但有着其他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而且会更加严重。这就使得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般学生心理问题的综合症状,一种或几种问题的复合特征,即复合心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贫困生较非贫困生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但是贫穷也带给了他们财富,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他们身上有着同龄人没有的优秀品质。研究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弹性较一般大学生要高,这就为我们从积极心理健康视角给予他们帮助提供了条件。

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心态,树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的品质。其实,在高校资救体系完善的今天,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心理上的“贫困”。而究其根源在于消极的认知。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观点来解释消极的事件,将会防止绝对化、极端化及扩大化等错误思维,使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行为与情绪具有建设性。因此,要引导贫困生看到贫困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同时关注他们的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自我评价,激发自我实现的潜能。对此,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组织大学适应、自我探索、勇敢自信、心理弹性、人际交往训练、团体合作等主题的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或者开展相关主题的心理剧表演。用接纳的团体氛围,促使他们从自卑、封闭、敏感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形成积极的心态。

2.增强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积极情绪体验不但可以使人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积极寻找灵活的解决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有效的控制消极情绪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心理反应。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增进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才能更好的摆脱心理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讲解积极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思维模式,同时可以有意选取贫困生作为班级的心理联络员或者组成心理帮扶小组,给他们提供动力和机会,让他们在助人活动过程中达到自助。

3.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一方面贫困生可以通过活动与人交流,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途经兼职打工,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找到自食其力的自信。高校的兼职行为已经很普遍,也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同时也成为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为贫困生开设多种勤工俭学岗位,甚至组织学生团体积极和校外企业、单位联系,收集实习信息,开展寒暑期的兼职招聘,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会兼职。

4.多方合作共同营造积极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人及其经验在环境中获得,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贫困生和一个在充满消极、鄙视、攀比环境下的贫困生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会更加自信,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所以,我们要为贫困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讲座、主题班会、橱窗宣传等各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贫困观念的更新;同时开展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心理沙龙,让他们关注班级贫困学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刘春玉,邓燕玲.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经济背景与对策探析[J].教学参考,2007(7):39-40.

[2]唐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培养教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52-254.

[3]刘毅,宗岚.积极心理学观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9):108-109.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5]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