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重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9:40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6-01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规律,不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自主内化,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课堂小结几乎都是教师包办,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老师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和回顾。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笔者从生物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将点滴心得简述如下。

一、寓静于动,在操作中总结

学生实验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形成具体、鲜活的感性认知。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延续生物实验活动的整体性,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思考边归纳,将静思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实验动作或实验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如此学生的总结归纳才显得更加生动、详实。

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内容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没有机械地组织学生回忆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而是出示了一组问题:①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②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③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作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二、由繁入简,在图文中总结

总结归纳的内容并非一定要诉诸文字,以图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以让原本繁杂凌乱的生物知识要点变得简单而又生动。在进行图文式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文注入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

如在教学“人体的泌尿系统”这一部分实验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再次感知了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与重吸收,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具体鲜活起来。在动画的辅助下,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感受到肾脏的重要性。

三、转曲为直,在洞察中总结

观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积累实验经验的重要形式,它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成对生物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实验现象的认知印记,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把握实验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重复观察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之间的差别,从而在归纳总结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在教学“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指导学生分析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用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强化学生的感知。通过观察和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学生认识到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从而对人体消化和吸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

四、化腐为奇,在愉悦中总结

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实验后的归纳总结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传递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感受,将会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环节变得生机盎然。因此,教师要将生物实验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倾向,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归纳总结。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最后教师将视频定格在破土而出的幼苗上,并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用饱满而又深情的语气告诉学生:每当看到这幅画面,老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们,因为你们就是这样一颗颗种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都是希望你们能够茁壮成长。这样的总结方式,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回味长久。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2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学生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拦路虎”,学生容易混淆“完全电离”、“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微观过程,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从微粒分类的本质去准确判断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行为以及这些微观过程的强弱程度。本节复习课通过三个环节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对所学溶液知识体系的梳理,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完成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从溶质物质分类的角度准确判断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二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方程式表征和分析H2S和na2S水溶液中的各粒子变化及各种变化的强弱程度,由学生自主归纳出如何利用方程式表征这一工具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粒子种类。第三环节通过习题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和符号表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溶液中各粒子的来源、种类和含量,各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平衡。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提炼和应用,形成方法观。整个复习教学运用“宏观——微观——符号——图像”四重表征分析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准确判断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2)运用方程式表征分析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梳理,使本章知识整体化,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

(2)运用“宏观——微观——符号——图像”四重表征分析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得出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本质和特征。

(4)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提炼和应用,形成方法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运用“宏观——微观——符号——图像”四重表征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

【引入】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要研究的是电解质水溶液中各种微粒的变化。首先我们要懂得分析电解质溶于水后会发生怎样的微观变化。

问题1.有以下电解质:①HCl;②CH3CooH;③H2S;④nH3·H2o;⑤na2Co3;⑥na2S。分析它们溶于水后主要存在以下哪些微观变化过程,填入表中。归纳电解质溶于水后的微观变化与电解质所属类别之间的关系。

【活动】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过渡】要准确地判断电解质溶于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应先准确分析电解质的类别,从而判断电解质如何电离,然后判断能否水解。为了准确方便地分析各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我们要会用方程式简洁准确地表示出电解质溶于水后各种微观粒子的变化。

问题2.用方程式表示出H2S溶液和na2S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并据此分析两种溶液中存在什么微粒。

【学生活动】用方程式表示H2S溶液和na2S溶液中的各种粒子的变化。

【学生板书】学生代表到黑板上书写两种溶液中各种粒子的变化,讲出溶液中含有什么微粒。

【提问】用可逆符号代表的意义和普通反应符号有何不同?分步书写二元弱酸电离方程和二元弱酸根水解方程的原因。

【归纳】引导学生归纳各种粒子变化的强弱程度。

【板书】用“完全”“微弱”“更弱”“极弱”表示各种变化进行的程度。

【过渡】认清各种微粒变化的程度大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各种粒子的含量。

【课堂练习】1.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在H2S溶液中,c(H+)>c(HS—)>c(H2S)>c(S2—)>c(oH—)

B.在na2S溶液中,c(na+)>c(S2—)>c(oH—)>c(HS—)>c(H2S)>c(H+)

C.在na2S溶液中,c(na+)=2c(S2—)+c(HS—)+c(H2S)

D.在na2S溶液中,c(na+)+c(H+)=2c(S2—)+2c(HS—)+c(oH—)

【学生活动】请学生到黑板上利用板书的方程式解释a、B选项中H2S溶液、na2S溶液的各粒子浓度关系。

【出题意图及解题点评】a、B选项考查如何判断离子浓度大小,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归纳判断离子浓度大小的方法:根据溶质、溶剂所属类别推断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变化过程和变化程度(可以方程式辅助分析),从而推导各粒子的含量。C、D选项考查粒子浓度大小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设计离子浓度等量关系时需考虑三大守恒关系,若等号一端各项中都含有同种元素时则考虑原子守恒,若等号一端全部是阴离子或阳离子则首先考虑电荷守恒。

【过渡】方程式能准确反映各种微粒变化的本质和特征,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种粒子的浓度关系,还有利于帮助我们准确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平衡的习题。

2.关于浓度均为0.1mol/L的三种溶液:①H2S水溶液;②氢氧化钠溶液;③na2S水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水电离出来的c(oH—):①

B.加入少量naoH固体能使na2S溶液的c(na+)增大,c(S2—)减少

C.升温能使na2S溶液的c(S2—)与c(na+)均增大

D.加水不断稀释H2S水溶液,Ka(H2S)不变,溶液中c(H+)减小,c(oH—)增大

【出题意图及解题点评】a选项考查溶质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解题后将拓展归纳哪一类溶质抑制水的电离,哪一类溶质促进水电离。B选项考查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学生需要清晰完全电离和电离平衡的差别。学生需要清晰na2S的电离非可逆过程,不受外界条件影响,S2—的水解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影响规律符合平衡移动原理。C选项考查完全电离和水解平衡的特征,学生需要清晰na2S的电离非可逆过程,升温c(na+)不变,S2—的水解受促进,c(S2—)减少。D项考查稀释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以及对离子浓度的影响。

【巩固练习】

1.常温下,向20.00mL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1的naoH溶液,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c(CH3CooH)

B.B点所示溶液中:c(CH3Coo—)=c(na+)>c(H+)=c(oH—)

C.C点所示溶液中:c(na+)>c(oH—)>c(CH3Coo—)>c(H+)

D.a点所示溶液中的c(CH3Coo—)与C点所示溶液中的

c(CH3Coo—)相等

【出题意图及解题点评】复习图像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图像表征认识反应过程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溶液混合后粒子浓度大小关系的方法。溶液混合后粒子浓度关系的判断方法:先分析混合后是否反应反应后的溶质是什么溶液中各粒子的来源与含量。

四、教学反思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归纳法;化学规律;化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不管是对于获取理论知识还是习得实践知识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化学通常都被很多学过化学的人戏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理科尖子在化学考试面前也一筹莫展。为什么?学习化学很轻松,不用费很大的劲,但是很多学生却感觉到想得高分很难,总觉得很多物质的性质很难记住,记住了马上就忘,所以造成局部失分。通过对历年高考得分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物理满分通常都比化学多,这也说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的确有一些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计算、化学知识,将珍珠一样零散的化学知识串成一条线,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消化吸收。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轻松有趣,充分享受学会学习化学的成功感。

中学化学主要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元素化合物三大块内容。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运用归纳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其他方法使化学学习事半功倍。

一、归纳一些常见的有特殊性质的物质

如:常见的有色无机物。虽然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色彩缤纷,但是在无机物这个大家庭中,在中学要求学生识记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到了化学学习的后期,尤其是在复习解决无机推断题的时候,有必要组织学生一起归纳出常见的有色无机物,然后记住。在归纳有色无机物时,也要对这些物质适当分类,否则物质太多太零散,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学生认为记不住的畏难情绪。如:有色的化合物、有色的单质、有色的离子等。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归纳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特殊颜色如下:①水合离子带色的:Fe2+:浅绿色;Cu2+:蓝色;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2-;mno-4:紫色:血红色;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②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对于无机推断题中的一些溶液中有特殊颜色离子的题目恰好就是该题的突破口。

除了归纳颜色以外,还可以归纳有特殊气味的物质等等。

二、归纳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化学规律

如:学生在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时候,常常找不着东西南北,尤其是既有原子又有离子,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的时候。所以,笔者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然后归纳总结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性地去判断微粒半径的大小。如:第一,决定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层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第二,当电子层数相同,一般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第三,当比较相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时,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简称“阳小阴大”。

三、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历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要题型,那么在学习了怎样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以后,在学生自己判断几类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基础上,从出现几率和判断的难易角度总结出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如:我的学生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总结出了以下方法: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应注意“四查”:一查原理;二查是否该拆;三查是否守恒;四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查原理是指化学反应原理错误,此类情况出现频率较少,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如:2Fe+6H+=2Fe3++3H2;查是否该拆是检查各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是否在方程式中拆成离子;查守恒是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满足元素守恒、电荷守恒以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还要满足电子守恒。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是查反应物之间的比例以及过量和少量的问题等等。如:过量的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Ca+2+2oH-+2HCo-3=2H2o+CaCo3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同样也培养了学生清晰严密的化学逻辑思维。

四、归纳一些易记的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

很多教师都总结出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作为化学教学的杀手锏。如: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一般来说,先要求学生熟记、强记口诀,然后用典型的题例来说明记住了口诀有哪些用途,有哪些益处,让学生尝到背口诀的甜头,也减轻了学生解题的负担。如:记住了化合价口诀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错化学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和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三都会经常把化学式写错,可能也是在入门的时候没能把元素的化合价弄清楚,一旦写错后造成思维定式,就不容易改掉了。

从笔者的从教经验看,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使用归纳法,降低了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再觉得化学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采用归纳法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3.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4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教学微课设计

“微时代”悄悄来临,微博、微信、微电影……这些名词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在教育领域不断酝酿发酵,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微课是“微时代”语境下一种新探索,是校本研究新形式的产物。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的精彩授课过程或重难点教学环节详细讲解和演示录成视频,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优选高中数学几种常见课例展示类型谈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微课非常重要的用途是可以自主学习,先来看看微课的分类,只有清楚微课的分类才好对应发挥每种类型微课在不同场景的作用。

1.按课堂教学方法分类:按照李秉德教授的意见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分类: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3.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与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分类有点类似的,我还喜欢以微课使用时机以叙述不同微课类型发挥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时机基本分成三个:

1.课前预习:预习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学习新知识,但往往自己预习多是做一些很简单的步骤,如看看书,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讲时可以集中精力听讲。如果可以在学生预习的时候老师指导,并录制下来,学生就可以下载观看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好更有针对性地预习。

2.课堂学习: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微课正是运用这种模式,也就是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进入问题环境。运用微课构建框架突破重点难点,老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制成微课,也可以制作ppt,做成课件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件具有动态化的特点,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后:在校有限的课堂时间细化每一个知识点是教师们难做到的,有许多解题细节、难点需要留给学生课后自己探究完成,在课后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时常遇到一些不能理解或无法解答的问题。微课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家里可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没有听懂的学生可以课下看视频复习,也就是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视频里有重点和难点,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视频。

典例(一):三视图的概念及做法,视频长度约8分

年级: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a版必修1

微课类型:课前、课上、课后均可使用,讲授型。

设计思路:初中生对三视图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三视图教学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借助长方体的三视图系统讲授三视图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三视图的规律、判断一些三视图的正误,增进理解。最后学生形成对三视图的初步理解。引用正四面体的三视图比较系统地讲解、归纳三视图的作图要领。

教学过程:1.开头:以几张素描画、建筑图纸、一些商品图等展示三视图的常见生活用途。

2.正文讲解:首先由长方体的三视图介绍归纳三视图的相关概念。接着讲解三视图的三个视图的规律,举例讲解哪些视图是不正确的视图?举四类例子:(1)长不对正;(2)高不平齐;(3)宽不相等;(4)视图位置摆放不对。最后典例讲解:正四面体的三视图,重点讲解正视图和侧视图的做法,并通过此例题归纳:做三视图时,能看见的轮廓线和棱用实线表示,看不见的轮廓线和棱用虚线表示。三个试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反思:从生活例子引入,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课堂知识练习难度层层推进,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微课各个环节衔接紧凑。但是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缺乏抑扬顿挫、生动性。

这堂教授型微课可以课前、课上、课后使用,课前可以帮助概念学习,构架三视图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课上使用可以帮助重难点分别突出与突破,概念理解更加深刻。课后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程度重复学习或者加强学习。

典例(二):等差数列的定义,视频时间9分钟左右。

年级:高三教材版本:人教版a必修5。

微课类型:课上使用、讲授型、问答型、练习型。

设计思路:在已经学过数列有关概念和数列两种解法―通项公式法与递推公式法的基础上,归纳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概括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1.开头:前面学习了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初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正文讲解:通过判断分析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定义,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接着判断哪些数列是等差数列?并且求出首项与公差。根据这个练结出几个常用的结论。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一系列实例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这堂讲授型、问答型、练习型微课,在课上使用最佳,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循序渐进地提问,层层递进的练习对等差数列概念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微课的作用显然很明显,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时间地点也可以选,有较大的自主空间,适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自行调整快慢节奏,反复观看解决课堂上的疑惑点、难点等。老师通过微研究自我提升,提高制作微课的水平,希望给学生与课堂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曹殿波.“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

[2]赵小萌.巧用“微课”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教学论坛,2016.

[3]张鹏.基于微课视频案例的教学研究.速读.上旬,2014.

[4]王全瑞.接微课之手为高中数学学习助力.2016.1.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5

摘要:本教学设计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共同研究解决诸如求曲边梯形面积等用通过局部取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方法,把总量归结为求一种特定和式极限的这样的问题,从而得出定积分的概念,然后回归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定积分;微元法;曲边梯形

作者简介:游智鹏(1981-),男,江苏南通人,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087-01

一、教材分析

微积分的出现,与其说是整个数学史,不如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生产技术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同时又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定积分的概念》是本章第一节内容,题目本身就是强调概念,是学生学习定积分的基础。也为定积分的应用作好铺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地位,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微积分思想方法,理解曲边梯形的面积及变速运动路程的求法思路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思路步骤及“理解微积分思想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说它为重点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它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它应用的广泛性所决定的;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这种思想方法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基本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与之相联系的认知结构,只有将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组和顺应;同时,从历史上看,人类从对微积分的认识到掌握微积分理论,经过了千年历史,所以在短短几节课内达到深刻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确是不容易的,所以,它将成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所处的地位,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1、进一步理解微积分思想,会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方法、步骤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用极限的思想方法思考与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归纳、总结等思想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其主导思想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主导,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即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

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深深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说让他们“会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设疑、学会发现、学会尝试、学会联想、学会总结”。学习有得必有疑,只有产生疑问,学习才有动力,本节课共提出三个问题、一个思想方法、一个联想猜测;通过对它们的解决和处理,从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亲自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本节主要表现在“概念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发现法”、“模仿法”、“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节课在程序上分为“问题提出―历史介绍―方法讲解―联想猜测―研究发现―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作业布置”等八个阶段。

1、问题提出

用多媒体放出曲边梯形,问:该曲边梯形的面积那么如何计算呢?心理学表明:思维从疑问开始,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同时这个曲边梯形并不像正方形、长方形、圆、扇形等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利用,它没有现成的公式可用,问题本身具有新鲜感和诱惑力,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历史介绍

介绍300年前,牛顿、卡瓦列利、瓦里士等著名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一下数学史,了解一下大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看法,由于学生的大科学家的崇拜,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事迹的介绍,也是对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精神的教育。

3、方法讲解

由于微积分的发展完善经过了近千年历史,所以微积分思想方法不适合让学生在课上自己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即自学式;所以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地模拟、演示、描述,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再逐步升到理性上的认识,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先由感性认识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计算机的直观形象的演示,也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原则;极限理论与计算机的结合运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曲边梯形,并直观地看到曲边梯形的面积由“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过程。

4、联想猜测

用多媒体播放:变速运动一汽车在公路上做变速运动。问题:当汽车在t1~~t2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让学生联想能不能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求曲边梯形的方法“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来求解。

5、研究发现

因此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学习研究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求曲边梯形面积及求变速运动的路程方法都是“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通过两个实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定积分的概念。这符合人们思维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数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再次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也从中学到了联想、猜测的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

6、例题分析

例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通过石油增长案例让学生自己亲自尝试、体验,才能深刻理解“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再通过一些纯数学理论题的联系,让学生加深理解。对学生来讲,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7、归纳总结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更深刻更清晰地留下思维的痕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微积分思想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总结,更深刻地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8、作业布置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6

以“再发现、再认识”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去面对和处理复习过程中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是一种相当积极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高考大部分题目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但过多的记忆使大脑负担过重,纯粹凭记忆,知识点较为繁杂,容易遗漏和遗忘,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扼杀学生的归纳思维。所以,应该改记忆为思维,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有次序地整理成条条便于记忆的知识串;或将对立的知识点进行彻底地剖析,分析其“矛盾”所在,把表面矛盾实质化,把对立化为统一,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现问题升级为理性认识寻求规律,再由得出的规律进行思维延伸,把知识面拓宽。这样,通过运用“再发现、再认识”的方法来总结归纳并将知识点统一,学生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而且适当地扩充了知识点内在含义。

一、化零为整,将相似知识点“再发现、再认识”归纳统一

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我们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章节较多,知识点记忆较散,为了巩固甚至拓展的目的,就要求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点归纳统一。

1.同一章节内的知识点化零为整,简化统一

以离子方程式书写为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是先书写化学方程式、然后将可拆写的物质拆开、再约去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最后再整理这样四个步骤。其中以拆写这一步最为关键。原先的感性认识是难溶物、氧化物、气体、水等物质不能拆,但当CH3CooH、nH3·H2o两个明星级的弱电解质出现以后,学生的感性认识马上升级了,原来溶于水的物质只要是难电离的,也一样不拆。不过,这样还不够,遇上微溶物又头疼了,一般的参考书上说微溶物(以Ca(oH)2为例)澄清时可拆,浑浊时不可拆。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离子方程式为:

Ca2++2oH-+Co2CaCo3+H2o

石灰乳中通入Co2,离子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这时学生脑子里一团浆糊。此时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求记忆规律,从理性上去认识将所有的不拆物质归纳统一成一个简单的表述。通过研究,学生不难发现,所有能拆的物质均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而以“整体”形式存在的物质则是不拆的。于是,可以总结说只要有以“分子”(有些不是分子晶体)存在的物质均不拆。这样,整节的难点就以这样一句统一的表达而解决。

然后,不应就此作罢,应该趁火打铁,继续让学生“再发现、再认识”,进行思维延伸,尽可能地拓宽知识。如果一个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如naHCo3,当溶液中的na+与HCo3-质量和超过了该温度下的可溶解量,那么naHCo3必然会以沉淀析出(侯氏制碱法的实例)。这样,依照前面得出的规律,naHCo3这种可溶性的强电解质在书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也是不能拆开的:na++HCo3-naHCo3。想不到可溶性的强电解质也有不能拆的时候,学生豁然开朗,思维随之被打开。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将掌握得既牢固又简洁,“再发现、再认识”的教学方法得以充分使用。

2.不同章节内的知识点化零为整,归纳统一

有些知识点虽然分布在毫不相干的章节中,但追究其原理,却可归纳为同一原理。这样,又可以将它们统一记忆。

例如,氨的碱性是一个重点,氨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nH3+HClnH4Cl。

另外,当讲到氨基酸时,肯定会讲到氨基酸既能跟碱反应又能跟酸反应,比如甘氨酸与盐酸反应:HooC-CH2-nH2+HClHooC-CH2-nH3Cl。

看似不同的知识点,其实也可以将其归纳统一成为一个记忆点。这时,引导学生寻找两者的相似点。学生很容易能发现HooC-CH2-nH2可以看做是“HooC-CH2-”取代了“nH3”中的一个“H”,接着,不经过教师指点,学生自己也可以得出结论,原来nH3的碱性与HooC-CH2-nH2的碱性都来自于“n”原子。此时教师帮着总结理由。由于两者中的“n”有孤对电子,容易接受H+,与之形成配位共价键而使两者均呈现一定的碱性。找到规律后,当场可以再举几例来巩固,比如CH3-nH2、H2n-nH2如何与盐酸反应。然后,继续发挥“再发现、再认识”教学方法的作用。既然nH3分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一个“H”原子后碱性依然相似,那么取代两个“H”原子以后碱性仍旧有,取代三个“H”原子也是一样。例如

但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不要以为见到含有“n”原子的物质都有碱性,因为只有存在孤对电子的“n”原子才有碱性。像“no3-、-no2”等原子团上的“n”原子已经没有孤对电子,因此这类物质不在上述讨论之列。

多作知识点探究的教师会发现类似于上面化整为零的两类情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将它们作归纳统一处理后自然在教学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前提是教师自己应该在某些知识点方面要有独到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再发现、再认识”,充分发挥“再发现、再认识”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二、化对立为统一,将“矛盾”知识点“再发现、再认识”归纳统一

哲学上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化学上也是如此,两个看似矛盾着的知识点,通过深入研究其根本原因会发现它们在实质上有统一的一面。通过“再发现、再认识”找出其统一的一面,方便我们认识问题的实质性,揭开知识点的真相。

1.以微粒的性质看问题,将对立化为统一

有些化学反应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例如,So2气体通入到溴水中可以使溴水褪色;另有,不能用浓硫酸跟溴化钠反应来制取溴化氢,因为浓硫酸可以将溴化氢氧化成Br2,上述两个反应为:

So2+2H2o+Br2H2So4+2HBr①

H2So4(浓)+2HBrSo2+2H2o+Br2②

如果教师单纯地让学生去记忆这两个反应,学生心里会很不服,感觉到很模糊,这样的记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微粒的性质上去剖析这两个反应。原来,反应①中生成的“H2So4”是稀H2So4,在溶液中实际上以H+与So42-的形式存在,真正的氧化产物为So42-,所以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原理,有氧化性Br2>So42-;而反应②中的“H2So4”是浓H2So4,在反应体系中以H2So4分子的形式存在(关于浓H2So4的氧化性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对学生不应作更详细的解释),所以有氧化性H2So4(浓)>Br2,总体有氧化性H2So4(浓)>Br2>So42-。此时,学生不难总结出此H2So4非彼H2So4,浓H2So4与稀H2So4的氧化性差异是在H2So4的存在形式上的不同,或者说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2So4其氧化性要远大于以离子形式存在的H2So4(即So42-)。

接下去的目的又是通过“再发现、再认识”把上述结论得以拓宽,将学生的思维带领延伸到其他化学反应中。我们知道下列知识:

Cu+H2So4(稀)不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有了上述结论以后,对于H2So4氧化性的强弱不应以硫酸的浓与稀来区别,而是以H2So4的不同存在形式来理解,即分子H2So4的氧化性比Cu2+强,可以将金属Cu氧化,而以离子形式存在H2So4的则不能将Cu氧化。另外,活泼金属可以被稀H2So4氧化的实质是溶液中H+的氧化性,此乃稀酸的共性,而不是稀H2So4独有的氧化性。

2.以微粒的量看问题,将对立化为统一

有些化学反应的矛盾是微粒的量的不同引起的,认真分析反应物量的变化,也可以将这些对立面化为统一记忆。如往mg(oH)2沉淀中加入浓nH4Cl溶液可以使mg(oH)2溶解;而往mgCl2溶液中加入氨水可以生成mg(oH)2沉淀。

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oH)2+2nH4Cl2nH3·H2o+mgCl2①

2nH3·H2o+mgCl2mg(oH)2+2nH4Cl②

引导学生从mg(oH)2和nH3·H2o的电离平衡入手,从反应物量的大小来解决这对矛盾。

mg(oH)2mg2++2oH-③

nH3·H2onH4++oH-④

反应①中,由于nH4+的浓度较大,与mg(oH)2电离出来的oH-在一起足够使平衡④逆向移动,于是导致了mg(oH)2逐渐溶解而nH3·H2o逐渐生成,直至双方都满足平衡常数为止。而反应②中,由于mg2+的浓度较大,与nH3·H2o电离出来的oH-在一起也足够使平衡③逆向移动,导致mg(oH)2沉淀生成。再通过电离平衡常数,选择合适数据进行验证,以增强反应①、②确实能进行的说服力。将上述“矛盾”的两个反应通过质疑和分析以后,归纳统一成为平衡的移动问题,学生茅塞顿开。然后再次带领学生“再发现、再认识”。比如,当两者均是弱电解质时,并不一定是相对强的能制出相对弱的,而是通过比较双方的电离平衡常数,再结合实际的量,去决定是否可以转化。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7

【关键词】中职数学;自主学习;微课

一、微课对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价值影响

微课是在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形式,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将微课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既可用作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资源,又可用作个体课外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微课对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以微课为媒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微课作为一种在线视频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教师可以将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演绎为图文并茂的动画视频,将抽象复杂的实验描述演绎为直观形象的实验展示,将难点问题剖析得细致易懂,将单调的学习任务分解为有趣的闯关游戏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以微课为媒介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微课作为一种在线视频资源,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有明确梯度的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级完成任务,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其中一部分量力而行;微课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以“回头”的可能。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讲授、ppt的播放都有易消逝的缺陷,微课可以与学生共享并允许学生慢放或者反复播放。这给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复习巩固的机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3.以微课为媒介提升学生的策略使用能力。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方法和技巧、自练自查能力、归纳小结能力等。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通过颜色、图片、声音、游戏等的合理设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解题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并在线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自查自纠。

4.以微课为媒介辅助学生做自我评价。微课作为一种在线教学视频,给学生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提供了很多便利。不仅可以实现评价学生人数的全覆盖,还给学生评价提供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二、提升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微课案例分析

针对微课精湛、短小的特点,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前预习、新课导入、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复习等;既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1.改变预习方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抛物线的生成及标准方程”这节内容时,我发现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而课本教材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描述了抛物线的生成方法并配以图形,然而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传统课堂上,我们已经可以用动画软件演示抛物线的生成过程,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新课程倡导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生做。而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鉴于以上背景,笔者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如能固定一边的白板,图钉、棉线、铅笔等等。之后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拍摄了《抛物线的生成》微视频,并上传至班级QQ群供学生下载。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观看视频后利用手头的工具在课前完成抛物线的生成过程,并带到课堂上观摩讨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自己动手反复练习画抛物线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画图的技巧及背后的原理,至此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通过这次学习活动,笔者也做了一些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动手做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画得不够标准,甚至画不起来。但是学生可以通过重复观看视频、反复练习进一步完善,达成学习目标;而学生对问题背后原理的自主讨论和思考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直观化剖析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学习“数列的实际应用”这节内容时,教材重点介绍了数列在银行存、贷款问题中的应用。而存贷问题的核心是单利和复利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将单利问题和复利问题制作成了微视频,通过“分蛋糕”的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单利问题中当月利息不计入下月本金,而复利问题中当月利息计入下月本金。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明确了单利和复利这两种计息方式的差别。在解决相关应用问题的时候能够比较轻松的列出相关方程,提高了学生解题的能力。

3.系统化归纳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复习水平。笔者所教班级学生需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针对学生在平时考试过程中选择题得分率不高的情况,我将选择题解题方法做了归纳。一般数学选择题有以下4个策略:(1)需挖掘已知条件和选项中的信息,并作出合适判断,对明显错误的项耍先排除,以缩小范围;(2)若能用特殊值代入判断,就不要用常规的解法;(3)若间接法更简便就不用直接法;(4)若一题有多解,则宜选择最简、运算量最小的解法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化掌握解选择题的技巧,我结合具体例题详细介绍了上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并制作成微课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当然学生在做题时除了需要掌握上述的方法、具备上述策略外,更要做到细心、读题、认真分析、精确演算、避免疏漏,最后还要认真检验以确保准确。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⒖嘉南住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8

在当今这个“繁忙”的时代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然,大家更喜爱接受简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初次出现的就是有着通讯便利的微博,其次是微小说、微信、微影片等各种“微”字号,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言简意赅为传播特征,只需我们手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适应当下大家的生活节奏,使得学习变得更简单。显然,微课程也是微时代下的产品。

二、微课程简介

1.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字,是一个常用的语素,现在“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明着许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影片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开释出了大能量。而各种微事物的呈现,显然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教学范畴也呈现许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程等,当前就有许多人在运用微课程学习。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是对于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要点、难点和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复习类和新课导入类等)的分析,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微课程则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计划的。正因为微课程的点小,目标清晰,所以,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微课程的主题就愈加突出。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然而,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程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

三、高中语文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各种繁琐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微课程可以通过视频的模式传播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过度复杂的授课过程,通常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再次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微课程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四、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微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视频播映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使用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微课程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丰富的知识。

1.ppt式微课程教学

ppt属于一种由文字、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它可以进行文字的标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的配音,还有就是图片进行氛围的渲染。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

2.讲课式微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先进行视频录制,再对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汇聚成一个5至6分钟的重点内容的讲课视频,以便让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掌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学

情景剧可以由教师进行编剧和拍摄,让学生出演一定的角色,在情景剧的拍摄过程中小演员们就已经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而在播放的过程中又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对知识有一个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够节省时间,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质量。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9

【关键词】课堂引导;获得;科学概念

一、动手实验,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从多种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点,把这些特征归结在一起,得出科学性的解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教师准备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电流检测器探究,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进而概括出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而不是告诉学生物体分成两种:导体和绝缘体,你们来验证一下哪些是?哪些不是?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建立的概念印象深浅不同。又如:教学《设计制作保温杯》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冰块一块放在常温下,一块放在保温杯里,谁融化得快?大部分学生的前概念都会认为放在保温杯里的融化得快一些。我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班级教学,发现只是组织学生分析原因,获得概念与动手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对比实验,获得的概念更让学生信服,也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表达,学生也记忆深刻。

二、观察细节,概括科学概念

过去的自然课教学“科学概念”时,主要是让学生怎样记住那些“科学概念”,而现在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自己抽象、概括出一些“科学概念”,比如“昆虫”这一概念,就是学生在对一些昆虫类和非昆虫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中概括出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形成“昆虫”这一科学概念。又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认识微生物“草履虫”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像一只草鞋,从而学会给它命名。学会了方法,学生在看到“喇叭虫”“线虫”“太阳虫”的图片时,自然而然就会给这些微生物命名。因此,在课堂上科学教师的职责就在于组织好学生的观察、比较活动。

三、仔细阅读,获得科学概念

学会阅读,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些概念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推测或经历上百上千次实验获得的结论,我们小学生还无法完成的,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的方法获得概念。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在教学地球内部构造时,我们无法真正用肉眼去观察,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深部的情况。又如四年级下册《花、果实、种子》一课中,教学组成雄蕊、雌蕊各部分的名称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知道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而不需要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命名再告诉其科学家命名的名称,浪费时间。再比如“宇宙”单元的内容,大多也可以用阅读的方法,获得概念。

四、汇报交流,归纳科学概念

学生实验获得的数据、发现大都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归纳出系统的科学概念。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归纳整理。大都数老师在学生实验完成后,会让小组同学结合记录单交流汇报,这一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评判实验结果,修正实验结果,非常重要。教师指导性语言如:对于他们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你们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等等都会帮助学生完善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汇总表,帮助学生思维、归纳。如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我设计了一张汇总表:

每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汇总表上,再指导他们从纷杂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再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中,设计班级相貌特征调查统计表,通过全班范围内汇总,获得全班相貌特征的信息,从而归纳出我们的相貌特征是唯一的。

五、课件引导,巩固科学概念

在教w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汇报交流中的概念还是比较松散、零星的,或只是一些潜意识认为的。这时教师用幻灯片完整、严谨地呈现科学概念,以此帮助学生巩固,获得知识。如:在形成“日食”的科学概念中,有的学生认为太阳、地球和月球要处在一条直线上;有的学生知道月球要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有的学生认为处在地球影子中的人才能看得到等等。这些概念都正确,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较零散。教师如果用板书形式记录,字数太多,书写太久。因此我认为这时用课件的形式出现,效果更好,便于巩固。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是一节“解暗箱”的课,利用视频来帮助学生认识食物的消化过程,从而认识人体内的各个器官及其作用,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的理解。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篇10

关键词:几何体素描;绘画规律;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22-02

引言:几何体是学习素描必经之路,近年来,一部分学生为考上理想大学,自身缺乏艺术天赋,生活中对物体及事物观察与分析敷于表面,另外还有几点条件影响:(1)市场上的书籍只是教学几何体画法步骤,极少涉及几何形体比例、结构、透视规律的理解与归纳,(2)写生几何体结构素描时,观察者位置的转移,视觉角度也随之发生不同的透视变化,初学者难以准确把握,经常将比例、结构、透视等画错。总言之,透视规律其特有的严谨性与繁琐性,一直未被大多数初学者深度研究。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近大远小"的粗浅理解阶段,在绘画过程中习惯于凭感觉来进行,所以经常会出现透视方面的错误,甚至有部分写实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这方面也是一知半解,常常出现透视方面的问题①。学习素描是个漫长的过程,几何体作为素描基础入门一步,透视学是绘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板块之一,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把握正确快捷的学习方法,快速提高观察能力与绘画造型,为学习素描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在美术高考应战能力。三种透视现象及基本原理:a、平行透视(一点透视)B、成角透视(两点透视)C、倾斜透视(三点透视),写生时,观察几何体每个角度都会发生变化,初学者需要特指一个角度来观察,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本论文主要观察方法适合成角透视--俯视角度,采用几何数学基础知识理论作为引导,如等腰、等边、轴对称等数学几何专业用词,三维空间与数学几何有重要联系。

素描几何体绘画规律

教学中,为便于理解和增强实用性,特简化复杂的理论化教条,我采取短小而精悍的微课堂,通过图片,简短易懂文字,借助微信、微博展示形式授课,课外随时随地关注学习,学生可以在微信、微博即时反馈:(1)感受、(2)疑问、(3)收获,用实物图文并茂、注释、精讲,着重学生理解;同时,学生课堂记录图文笔记,强化课堂上的练习,掌握绘画技巧与方法才能有序地绘画步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结合绘画透视学理论,现将教学常用的十多款不同的几何体一一剖析,从中发现规律,形成一套学习方法。

1.圆锥体

几何结构规律特点:等腰等边图形

(1)确定圆锥体的宽度与高度,定出底部的圆锥的位置。

(2)画出圆锥体的中垂线(如右图红色线)及垂直线(如右图白色线)。

(3)以中垂线为中心画等腰等边线(如右图绿色线)。

(4)然后画出底部圆的透视和比例。

根据圆锥体的画法可推论三棱锥、四棱锥、六棱锥几何结构规律共同特点:等腰图形。

不同:几何体宽度大小不一样,可用量角器准确测量(图3)。

结构不一样:抓住底部结构,就可以将几何体准确画出(图4)。

2.圆柱体

几何结构规律特点:轴对称图形

(1)定出圆柱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

(2)画出图中中垂线(如右图红色),再画中垂线的轴对称线(如右图绿色线)。

(3)注意观察圆柱切面圆的透视形的透视变化,由于透视的近大远小的法则,椭圆在透视上的前半圆要比后半圆略高些。

底部椭圆的透视也一样。

(4)底部椭圆的透视比顶部椭圆的透视弧度大(右图蓝色线)。

举一反三

根据圆柱体的画法可推论长方体、六棱柱、八棱柱、截面圆柱体几何结构规律共同特点:轴对称图形。

不同:结构不一样,抓住顶部与底部结构与透视(如下图)。

3.十二面体

几何结构规律特点:长宽相等图形

(1)正十二面球体由正方体演变而来,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由正方体切割而成的。这里所列出的正十二面球体,表面是由十二个相等的五边形组成的(如下图)。

(2)初学者起形时要避免一个面一个面的拼凑,而应从整体结构关系入手,直观地去看等等比例关系和每一个倾斜的结构线的角度变化,找到类似于图中的平行线作为参照线,辅助以链接连接对角线的方法逐步把形画准。

举一反三

根据圆柱体的画法可推十二面体、二十面体、正方体几何结构规律特点:长与宽相等图形,正方体切割而成。

不同:多面体内在结构。

4.圆锥穿插体

由圆柱体与圆锥体结合而成。

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

先定圆锥置,重点观察穿插体上的圆柱移变化,穿插体往左边旋转位移,圆柱体的角度向左变大(如下图蓝色线);反之,穿插体往右边位移,圆柱体的角度向右变大。

倒放穿插体图形

(1)主要观察分析圆柱体与圆锥体之间关系,圆柱体与圆锥体之间形成角度,注意弧圆的近大远小透视。

(2)穿插体上的圆柱移变化,穿插体往左边旋转位移,圆柱体的角度向左变大(如下图蓝色线);反之,穿插体往右边位移,圆柱体的角度向右变大。

举一反三

根据圆锥穿插体图形的画法可推十字穿插体、方锥穿插体几何结构规律特点:由二个几何体组成穿插体,位移旋转透视规律相同。

不同:穿插体是由二个不同几何体组成。

5.结论

素描的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很复杂的,而且不同的专业老师对观察方法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的方法也是相当的多。但是,在这里我仍然要提倡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其理由有两个方面:事物都是普遍存在联系的,有系统性、有归纳性的教学方法,几何体与数学几何知识有一定规律定律联系,有利于我们观察物体的视线总在整体之中。图片比文字更能植入记忆,对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在美术课堂更有吸引力。

通过掌握几何结构规律特点学生得到快速提高,与之前教学相比较,学生更容易归纳牢记;绘画技巧灵活,学生形成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提高较快,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发现先观后察的观察方法是合逻辑的、科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