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2:17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惩防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涵盖拒腐防变教育机制、权力规范运行监控机制、责任追究及惩治腐败机制,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成为当前高校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概念、指导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一)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可简述为:以宪法和为依据,由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制定或认可,包括其他有党内法规制定权或国家立法权的党组织、地方人大、行政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有关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不同法规、规章制度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高校规定和调整廉洁从政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报告适应新形势、新期待,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确立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反腐倡廉重要讲话精神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将长期指导反腐倡廉制度建设。2013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公开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两部重要党内法规,标志着我们党在加强以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于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党内法规制定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整体规划,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是提高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是不断完善高校惩防腐败体系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基本框架

从基本框架看,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同样可以分为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和保障性制度三大类。实体性制度是制度体系的主干,重点解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程序性制度是为实体性制度设置的具体路径和操作办法,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保障性制度就是为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政策性保障,重点解决“靠什么做,靠什么落实”的问题。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框架的系统性应从国家、部省及高校内部三个层次的法规和制度规范予以体现,其中,下一级别的制度规范是为了落实上级制度而制定的,在内容上,下一级制度规范不是简单的照搬上一级制度,还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在效力上,下一级制度不能违背上一级制度的规定与精神。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应涵盖党纪政纪、民主决策、廉政文化建设、校务党务公开、干部选拔任用、人事管理与考核、纪检监察与审计、资产与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基建维修、校办产业、各类招生与考试、科研经费管理等办学行为规范。制度的配套与协调应包括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的配套,也包括不同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衔接。

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图解如下:

三、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够。如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在有些高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约和管理功能。有些制度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亡羊补牢”。

(二)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工作理应延伸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去。目前,一些高校制定的人财物方面的管理制度比较多,对学校诸如科研项目开发及经费管理、非学历教育、校办产业等制度的建设往往重视不够。

(三)制度的执行力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二是对已决策的事项跟踪督办不力,导致执行力大打折扣。三是办事遇到困难不主动想办法,工作缺乏完整性。四是领导者缺乏领导能力和魄力,没有自上而下的压力传递。五是奖罚不分明,缺乏责任追究,结果是人人明哲保身。

四、高校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体系。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既通过教育引导使人自觉从善,又通过制度约束使人不能为恶,这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高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四大职能,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积极构建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制度机制,为实现高校目标任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抓好制度创新。反腐败是一个艰巨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高校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结合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对现有制度进行风险排查,积极开展废、改、立、补,将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创新经验,好的做法,及时提炼总结,转化为制度。要着力于反腐与倡廉两个基本功能进行制度建设,要解决好“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和“让好人能够充分做好事”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两大问题,是衡量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与否的标志。

(三)加强制度执行。近年来,高校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不断推进,但重建设,轻执行。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制度宣传力度,做好执行力文化建设,最终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传统习惯。三是不断提高制度的科学化水平和可操作性,尽可能量化和细分责任,使执行者明确目标,使制度本身易于运行。。

(四)建立专门的制度审查机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清理,进行制度合规性,科学性审查,防止制度冲突,对拟报请学校决策会议审议的重要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核把关。

参考文献

[1]“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2

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政策依据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这是部级政策文件首次对“现代学校制度”概念的认定。《行动计划》还指出:“中小学要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2.教育背景

一般而言,现行的学校制度支撑的是第二时代(农业时代)、第三时代(传统工业时代)的教育,即“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教育。可见,制度障碍已成为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障碍之一。例如学校的法人地位不明确、学校受政府行政控制过强和学校的发展未展现个性等问题,既限制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又使家长、社区缺乏对学校的监督和了解。总之,学校管理决策中的非制度化、权力化和经验化等特征亟待改变。因此,尽快建立与第四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相协调的,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且能全面激活学校发展潜力、提高学校效能及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制度支撑的“现代学校制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实践价值

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具有四方面实践价值:一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尤其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需要;二是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效能的需要;三是使学校尽快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学校,以满足繁荣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学习型”学校的需要;四是培养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终身发展和差异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现代学校”指具有现代教育特征,能反映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学校。“现代学校制度”指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的教育发展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学校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坚持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促进学生、教职员工、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制度体系,奉行法制原则、民主原则、人本原则、开放原则、竞争原则和多元发展原则,旨在为更多社会大众提供成本较低、比较公平及充分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1.“现代学校制度”的四个目标

“现代学校制度”追求四个具体目标:一是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终身发展和差异发展(最优发展);二是实现校长、教职员工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实现学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实现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教师、学校和社区的发展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现代学校制度”的五大机制

在规模较大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尽量做到决策权、日常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使其发展平衡、相互配合,最终形成民主决策机制、管理责任机制(可操作、可监控和可问责)、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创新

1.依法办学

“依法办学”既是规范办学的保证,又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坚持“依法办学”,学校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恪守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开展法制学习,宣传法制教育,在全体师生中树立法律意识,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学校章程”既是学校的“宪法”,又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性规范。坚持“依法办学”,学校应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学校章程”,并依据“学校章程”制定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实施学校的具体管理。

2.自主管理

(1)新型关系

明晰产权、重新构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使学校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因此,实行管办分离、政校分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即剥离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隶属关系,从指令性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指导性调控管理,使政府能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向所有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良好、公平的服务。

在构建新型“政校关系”、创新管理模式方面,番禹附中积极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下简称“校长负责制”)。番禹附中理事会设理事11人,校长为当然理事,其余10人由广州市番禺区地方政府代表、广东二师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共同组成,人员构成比例为4:4:2。理事会设主席1人,拟由番禺区政府派人担任,设常务副主席1人,由广东二师派人担任。该方案正在征询意见和不断完善。理事会担负着评议和监督、咨询和建议及宣传和协调三大基本功能,汇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推动新型“政校关系”“社校关系”的逐步形成。番禹附中以“校长负责制”为中心,教代会侧重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理事会侧重协调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以切实完善依法、开放、民主和高效的学校运作机制,使理事会真正成为学校各方主体利益的“平衡器”、校长权力的“制衡器”、教育资源的“整合器”及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2)发展规划

为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现有效的自主管理,高质量的“学校发展规划”不可或缺。首先,“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校长引领学校发展的蓝图,是学校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源泉,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校长办学理念的体现。其次,“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战略选择的依据、实施战略的步骤和方法,是达到组织目标最优化的行动选择,包括学校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系统、主战略、辅战略、重点发展项目及管理等。“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办法、规划周期应尽可能与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相一致。

(3)制度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勇于面对制度建设中的现实困境,科学矫正制度建设中的认识偏差,是我们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中,学校应坚持五个策略。

第一,建章立制,以章为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其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三个部分。一是“学校章程”。它是学校自主管理和政府监督的基本依据。二是“核心制度”。它是促进学生与教师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制度。三是“制度”。它是服务学校核心工作、为学校提供坚实保障的制度。上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全体教师根据民主程序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二是学校以各种方式听取各方意见,三是学校的各种措施、条例应落到实处,四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应保持稳定性,并体现严肃性和权威性。其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四大机制。一是“纵向互动机制”。在制定制度之前要研究校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种问题,研究解决策略,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必要时应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二是“横向合作机制”。既要处理好既有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制度的执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合作与交流。三是“运行监控机制”。它包括运行前监控、运行中监控和运行后监控。三者密不可分,相互衔接。四是“信息沟通机制”。在制度运行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失真等现象,“信息沟通机制”旨在全面沟通、及时沟通和主动沟通,是“现代学校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第二,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石。“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体现“三本”理念。其一,“以人为本”,即尊重学生个体,突出个性发展;其二,“以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三,“以师为本”,即尊重教师,尊重知识,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总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以促进师生发展,提升师生幸福感,最大限度体现学校的价值为宗旨。

第三,发扬民主,体现科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伦理价值。“现代学校制度”有两个要义。其一,民主精神。“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生程序应体现民主精神,发动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度设计,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有权表达感情、提出观点和反映意见。这样,才能提升学校师生对学校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学校制度的执行力。其二,科学精神。“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和个体成长规律。

第四,动态平衡,包容开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适度张力。其一,保持各项制度之间的平衡。例如番禹附中德育部门定期组织德育能力培训及班主任技能比赛,教学部门定期开展教学业务培训及教学基本功比赛。这两个部门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与培训密度彼此协调,相互平衡。其二,制度的刚性与弹性的平衡。例如番禹附中大多数教师的基本上班制度与个别教师的弹性上班制度之间能保持平衡,其中渗透着人性的关怀。

第五,拒绝灰色,拓宽视角——“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盲区”和“雷区”。其一,照亮制度建设的“盲区”。所谓制度建设的“盲区”,即易被忽视和易出现问题的区域。因此,学校必须关注“盲区”,照亮“盲区”。例如应加强学校医务室的管理,又如为了较好地应对学校学生的安全事故而特别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其二,规避制度建设的“雷区”。所谓制度建设的“雷区”,指不符合国家教育教学法规或政策的内容。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依法治校,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

(4)文化引领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关注伦理精神、道德倾向和价值基础,以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实践中,番禹附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章为行”的理念,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健康舆论,实现对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

第一,以行政文化引领学校文化。例如番禹附中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会议,认真研究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一思想,明确职责,蹲科驻级,深入一线,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如番禹附中的行政干部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旨在弘扬奉献、合作精神,敢抓善管,精于执行,力求成为团队的表率和精神领袖。

第二,营造公正的文化环境。例如番禹附中无论是从无到有的制度设计,还是臻于完善的制度重建,无论是程序性制度还是评价性方案,都坚持“以人为本,利于发展”的原则,彰显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第三,营造浓郁、宽松的学术氛围。例如番禹附中注重教师的职业意识渗透和研究氛围营造,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松的学术氛围作为学校治校和治教的行动指南。

第四,为教师直接参与学校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番禹附中无论是奖励性绩效工作方案的拟定修改、监督运行,还是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的提炼、润色,都坚持走群众路线,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充分讨论,旨在吸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酝酿,反复修改,以体现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集思广益,共谋发展。

(5)机制创新

番禹附中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校行政管理架构,尤其是对中层机构的设置与中层管理人员的聘任进行改革创新,以调整结构和优化功能。具体而言,为了调整结构和优化功能,番禹附中内设5个中层机构(即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研室和总务处),设正、副主任各1人。各处室正职主任由校长提名,经组织考察后,交由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任命,报番禺区教育局批准后聘任。岗位竞聘的整个过程比较顺畅,真正让教师感到公平、公开和公正,极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民主监督

加强民主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既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学校”的必然要求。例如番禹附中坚持推行民主监督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议、行政扩大会议、教代会及党总支在决策中的民主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实现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又如番禹附中注重发挥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及学生会等二级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与监督功能,体现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4.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机制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服务社会的双向机制。“社会参与”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方面,具体包括两点:其一,社区或学校根据对方的合理建议调整教育措施,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给予对方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其二,家庭或社区对学校教育有知情劝、选择权和参与权,以利于构建学校与社区相互支持的“学习型”社会体系。

例如,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参与”,实现家庭、社区和学校的良性互动,番禹附中积极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各年级均有健全的家长委员会架构,各年级定期召开全体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例行会议等,耐心听取家长对学校及教师的意见,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发展的重大举措,请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平台,还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作专题报告。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3

abstract:campusculturalconstructionisthemainwaybywhichschoolconductsgoodeducationforstudents.weshouldinsistonculturalcorrectdirectioninsystem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strengthenteleonomyofthesystem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ndunderstandtheimportantroleofbuildingateachertroopinconstruction.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alsystemshouldbeinnovativeandadapttothetimes.

关键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规章制度;改革发展

keywords:campusculture;systemconstruction;culturalsystems;rulesandregulations;reformanddevelopment

0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www.lw881.com其中制度文化是主要载体,制度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同样,制度也是校园文化稳定发展、持久不衰的保证。制度宜以时而定、以事而立、以项而设,而不能因人而定,随意取舍。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文化而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执行,文化环境难以形成,文化气息难以浓厚,文化魅力难以持久,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一句话,没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形不成独特的文化气候带和风景区,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只有制度化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校园文化,才能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我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应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目的性及认识

制度建设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学校要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管理制度,让全体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既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民主气息的环境里里。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能使学生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受用一生的良好品质。同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对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对于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对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充分把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创自编了各种活动,由于学生本身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知识广度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原因,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事倍功半,一旦得到经验丰富、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的及时指导,马上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就会使活动不断完善,并将广大学生吸纳其中,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

3要把校园制度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为一个整体

学校基于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例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它包容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无论是校园中的设施,还是校园中的环境,它们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应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的建筑、场地、经济条件,按以文治校,以文育人的原则规范校园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扇墙壁都会“说话”,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文化味浓的校园环境。校文化建设另一层面就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是校园人,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校园主体中的主体。只有当这些有形的可见的制度与那些无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内化成了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制度文化才会最终形成。因此,如何实施这些成文的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得力措施来落实统一,这才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校园制度建设上创新。

4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有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养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它规定了校园里的人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什么是提倡的和反对的,什么该奖励的和惩罚的。包含各种行为、规章、制度、规定。因此,在新形式下校园制度建设必须创新,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创新校园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体现先进性。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适应时代的要求精心计划和设计,提出学校的近期、短期、远期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起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和共同思想观念,促使校园制度建设的提升,从而具有时展的先进性。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改办”而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加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匮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质量与规模的矛盾突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将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源自企业管理,其概念是指一个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高职院校管理引入这一企业变革理论,目的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应对来自高职教育市场化和竞争的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则、政策和实施的程序来约束学校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规范的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素质、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其中校园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体现为一种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控制环境影响着其它内部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控制环境越好,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会想到靠制度管人,靠感情凝聚人,但制度会有失效的时候,感情会有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优化、自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得知,各项管理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魏杰,2002.2),同样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其功能是内部控制中的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很多经验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支撑,只是“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不协调

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要实现优化资源组合和管理,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内涵建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对其的要求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能美化校园环境外,其余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事,不感兴趣。即便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仍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考虑和安排,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追求占地面积扩大、环境绿化、校舍条件的改善、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注重的是物质可视系统建设,觉得校园漂亮了,环境美化了,硬件条件提高了,多写几条标语,张贴些宣传画,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件内涵的建设。这是重物质、重表面、轻内涵、轻实质的表现,只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没有校园文化其他层面相辅时,那只是一个没有生机内涵的空壳而已。

很多职业院校对软环境建设的认识比较狭隘,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局限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只针对了学生而忽视了全体教职员工,只注重某几个环节的建设而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没有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缺少职业院校文化的特色,这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困难较多。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大都基础条件薄弱,资源紧张。而且由于扩招,很多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大量增加,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和各种管理手段都难以与扩大的规模相匹配,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一般都占地面积比较小,一些合并而成的学校更是条块分割成几个校区,缺乏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比较凌乱,与其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化竞争的冲击下,不发展不行,发展又资金缺乏,境遇尴尬;由于校间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校区间的原有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不尽相同,融合不到位,造成校园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缺乏。这些原因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使内部控制管理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撑,跟不上管理提升的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控制环境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处于上升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转移,更加重视内涵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层层传递,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的功能,统筹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性文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统一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给予经费保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决策层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智力,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和形式的有效结合。有关校园文化的理论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是载体,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美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创造一种积极热情和充满朝气的氛围,提高积极向上的情商;美景交融、标语格言中呈现一种个性,感悟一种理念,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再好的形式也代替不了内涵的建设,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实质的内容,属于“软环境”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制度规定可以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模式创新,就体现了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内涵;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等要以文字手册的形式确定下来,下发给师生员工,进行学习培训,并共同遵守,成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要用心打造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精神文化深入到全校的群体意识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道德、制度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中“硬环境”是物质载体,“软环境”是文化内涵,应该把形式和实质有效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有内涵,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

3.引进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要能零距离地适应就业岗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校园文化应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其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要凸显职业特色,必须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校园中,增强职业化特色,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在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如将iSo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并通过认证,使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日常工作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逐渐引入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来。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把被动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估,变成高职院校质量控制的自觉行为,形成预防性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也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使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最终取得良好学校声誉和第三方评价业绩。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不仅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内在一致性乃至互动性。笔者认为,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发展高校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一般包含物质文化(校容与校貌、教学手段和科研条件、师资水平)、制度文化(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行为文化(社会实践环节、科技学术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学校目标、学校精神、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2.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涵盖了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就业与实习、贫困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诸多方面。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通过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受益的客体,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生将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和客体,一切管理工作都服从并服务于学生培养这一目标。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统一于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机制描述

鉴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质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衔接起来,描述如图1:

1.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贯彻。校园文化的贯彻途径主要有“五化”。

(1)借助于有关建筑标志、仪式实现情景化

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服务学生本身又构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一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者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校园文化规范化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得以强化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教学管理规程、学生管理规程,又要加强督促,狠抓落实、注意引导。

(3)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

要积极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真正受益者。一旦校园文化建设同校风建设结合在一起时,就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一种内在的号召力。

(4)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经常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带任何强制性;二是逐渐发生的,不自觉形成的。重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学风建设,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性等,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奋发向上的学风。

(5)借助于典型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

充分注意积极宣传和树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扬和宣传,挖掘、总结和概括、提炼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

不难看出,上述内容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校园安定有序运行。积极的建设和贯彻校园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力,有益于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力。

2.以学生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1)调查反馈机制

本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完善调查和反馈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学情况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心理状况测查、学习情况调查、就业跟踪调查等等。

(2)约束控制机制

主要是有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制定要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目的,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的制定面对日益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有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实要严格工作的程序,要在充分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注重控制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育辅导机制

加强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党团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增加学生对管理教学服务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机制,促进师生的沟通,如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指导、勤工俭学辅导、学习辅导、科技活动辅导、社团活动辅导、就业活动辅导、课外文化活动辅导、社会工作辅导等等。

(4)导向激励机制

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即是完善的评价机制,它应当包括学生奖惩制度、工作讲评制度、学生自评互评制度(公德评价、信用评价)等。评价机制的过程性是和谐校园在学生主体逐步内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主要是起导向以及典型的示范作用。

可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间具有天然的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反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合理定位对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的问题统一起来发挥其互动效能,是我们当代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62-03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武器。随着高等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同时由于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不断增多,高等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性日益突出。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纯洁高校的干部队伍,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最终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在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大都因为体制机制、责任落实,或监管手段等方面不具体、不明晰,而使党风廉政建设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廉洁自律的主动性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他首先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对廉政建设本身的意义、所发挥的作用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把它作为自身进行党性修养、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来常抓不懈。然而在现实中,对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责任制建设,不少高校领导干部仍旧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廉洁自律的主动性的问题。一些人认为高校中领导干部应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以扩大招生,充分就业为评价业绩的主要指标。至于党风廉政建设,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既费时费力又不能增加效益,因此常将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可有可无、走形式、摆花架子的次要位置加以看待。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端正,丧失了廉洁自律的主动性,导致在落实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等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并最终为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责任落实不明晰,缺乏责任主体的明确性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教育部及所属系统,各直属单位党政一把手对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总责,领导班子及其他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的领导责任。目前,虽然各高校均按此规定建立起了相应的责任制度,也出台了适合各自情况与特点的规定,但是在具体落实方面仍旧是人浮于事,部分学校没有明确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呈现出一种“没出问题是大家的功劳,出了问题是别人的责任”的窘境,这些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也是会大受影响的,同时还会有损党的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3.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规章制度的约束性

目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制。具体而言,体制机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明确,尚未建立起确保党风廉政建设顺利推行的制度网络。一方面,就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制定与落实来看,部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条款过于笼统,分工不够具体,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存在责任交叉或真空的现象,对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还缺乏相应具体的措施与办法;另一方面,就高校其他行政管理规章制度而言,如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等尚未建立与党风廉政建设相配合的考核机制与措施,造成行政工作与党务工作相脱离,党务工作对行政工作的指导、监督作用没有积极地发挥出来。缺乏规章制度的约束性,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高校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最终导致腐败。

4.监管力度不够强,缺乏民主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应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应该党政领导班子、纪检监察部门、广大师生员工等互相监督、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做好。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并未搭建起全员参与、民主监督的平台。其一,一些学校的党政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职员工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中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只把希望寄托在纪检监察部门,因此并未探索出群众参与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形式;其二,一些学校的教职员工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领导干部要解决的问题,与自己无关,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有一些学校中的教职员工抱着矛盾的心里看待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对本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很关心,并希望将自身的看法与要求通过有效地途径得到采纳或实行;另一方面又担心会遭遇打击报复,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以上均使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群众监督并未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二、高等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上述问题与矛盾或多或少的存在于高等学校中,它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当前加强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廉洁自律教育

思想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和前提,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认识,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行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应首先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要清醒的看到此事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够形成团结的、具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关系到学校发展与建设的长远大计,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把它纳入到对学校日常运行的管理之中,将其作为衡量高校党委和行政工作得失,成绩考核的重要标准来加以看待。

作为高校主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把手”,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领导,勇于担当;应加强对自身廉洁自律的要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应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应支持并配合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协调各方,统筹考虑。思想认识的提高有赖于领导干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意志、拒腐防变,加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和为教职员工谋福利的公仆意识的培养。只有领导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才能使党风廉政建设深入人心,并从源头上杜绝高校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政运行机制

完善高校内部的制度建设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教育系统内的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和迟缓,是教育系统比较容易受社会腐败风气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高校中现存的制度有这样或那样的漏洞,给潜在的腐败主体提供了大量的腐败的机会,所以要加强高校中的党风廉政建设,防止腐败必须在制度建设方面予以特殊的重视。

首先,加大力度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制定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高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既体现原则的坚定性,又要考虑到本学校的具体实际,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责任制要尽量做到科学、细致,可操作性强。从责任的划分到成绩的考核,从宣传动员到组织协调,从计划的部署到责任制的追究,层层把关,全面落实,条款明晰,具体到人。除学校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主抓外,要有专门的机构对责任制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和反馈负全面的责任。

其次,进一步完善党政运行机制,加快制度建设和改革。强化招生领域的制度建设与改革,防止乱用职权,维护教育公平;完善学位管理、评定和审查体制,抑制“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现象的发生;规范学校的招标采购工作,防止暗箱操作。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费行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制定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公开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规范和约束干部的权力,防止滥用权利行为的发生。制度建设是推动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并为真正预防与惩治腐败提供必要的支持。

3.推进民主参与,强化群众监督与责任追究

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有赖于学校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民主参与、群众监督与责任追究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教职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献计献策;只有在群众监督下的党风廉政建设,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同时,也只有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使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际性的成效。因此,推进民主参与,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是保证党风廉政建设顺利推进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首先,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作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组织,要向广大教职员工宣传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自身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同时制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的宣传手册,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讨论、辅导报告、典型教育等形式让群众主观上愿意参与建设,客观上主动加入建设。

其次,探索群众监督的方式与途径。⑴贯彻民主集中制。决策无论大小,均应执行民主集中制,这是群众参与,发扬民主,防止腐败的最有效手段。⑵教代会。通过教代会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充分行使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⑶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问题,将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⑷信息公开。通过校园网、校务信箱等公开透明的接受群众对学校党政工作的监督。

再次,维护群众利益不受损失。责任追究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最艰难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关键就要看责任追究是否到位。要制定保密制度,保证对惩治腐败、揭发检举有功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同时还要辅以相应的奖励措施;要本着以事实为准绳的态度,不偏听偏信,防止假公济私,以免伤害干部群众;最重要的是应将责任追究落到实处,维护群众的利益,又纯洁党的队伍,对增强高校党的组织的战斗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建明,杜志洲.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喻生.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方法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9.

[4]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8-09-24.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instrengtheningthepartyconstructionandrestrictcorruption

buildinginthe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SUXing

(marxismcollege,Qiqihaeruniversity,Qiqihaer161006,China)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7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物质文化。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活动的设施。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2.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的特点。它对于规范师生的言行,维护学校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秩序,培养师生良好的品行,督促师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搞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行为模式、校风传统、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反映着一所学校的追求和信念,学校的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它对于形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社会主文化的一般特征,但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的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比较社会主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性。各个学校由于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学校传统、功能定位、领导喜好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2.导向性。它是指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校风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强势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而颓废的校园文化反映在校风上则是教风不端、学风不良、工作作风散漫。一般而言,一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在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

3.教育性。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指校园文化的内容、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师生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习惯,保持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政治信念。教育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校园文化需要被高度重视的原因。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体育场所、教学实验设备、花园苗圃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中独具风格的建筑,整洁平坦、绿荫蔽日的道路,宽敞明亮的教室,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等等,无不对师生产生影响,使其保持一种平静、进取的精神状态,产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健康情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校园的房屋建设,包括扩建新校舍,整治旧校舍、维修,以及建设新校区,等等;二是搞好校内道路的建设和维修;三是不断添置、更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搞好图书室、实验室等功能部室建设;四是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搞好校园的环境卫生;五是搞好校园运动场所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六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以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复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等等。当然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广义上说,凡是涉及学校硬件设施的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另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精神,使其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就要求学校建筑和设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便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学校的一切设施本来都是为了服务师生而设立的,偏离了服务师生这个方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2)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学生时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当然,学生的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培养仅仅靠语言灌输肯定不行,只有让学校的所有活动都能体现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3)富有文化内涵,符合审美要求。学校校园是知识集中的场所,也是育人的场所。这就要求学校校园的各项建设要富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布局建设符合审美要求,一砖一瓦都要有其象征意义,而不是强调整齐划一、单调直白。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学校管理机制。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目的是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鼓励正确,惩罚错误,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心理强化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使制度文化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在确立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涉及学校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2)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度的科学性是可操作性的前提。只有科学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去约束、规范其成员的言行,制度才能被很好地贯彻执行。(3)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公正性也是一个制度能被贯彻执行的条件。只有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获得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认可,才能使遵守规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如何才能保证学校制定的制度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公正性?一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审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三是广泛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把其他学校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引进过来。只有做到既从学校实际出发,又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并能体现出学校规章制度的历史沿革,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用的完整制度体系。

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营造优良的学校“三风”。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校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首先要从领导入手,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其次要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最后要从学风建设入手,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班级开展“创文明班级、树良好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以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学生能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以寒暑假、重大节日和各种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性教育活动,如庆祝元旦活动、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等;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运动会、科技艺术节、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等;与校外共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如举办共青团基地、科技夏令营等。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学生文学社、科技制作小组、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组、篮球队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辩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既能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个性,又能使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3)占据网络文化主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员工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交流平台,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拓展了校园文化的空间,为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抢先占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在成为宣传先进文化和健康思想的主阵地的同时,也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感情融通的主要通道。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党建;创新;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提出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国家副主席在2009年会见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从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新问题、交流新经验、作出新部署。由于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高校党建工作更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务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本人通过网上对全国近1000所本科院校随机抽样,对高校党组织设置、干部配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查询,在18院校发放近2000份问卷调查,召开少数高校教职工座谈会等形式,现结合调研进行初步综合分析。

一、客观分析新形势,高校面临党建工作的新期待,改革创新高校党的建设是时代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新的挑战,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这必然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创新推进高校党建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需

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然而,应当看到,真正使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得到全面落实,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校党建的工作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尚需创新和改进,尤其是大学生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尚需切实加强和改进,有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养不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有的不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够刻苦,缺乏毅力;有的没能牢固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毕业后难以担当重任。

(二)创新推进高校党建是提高领导班子治校能力所必需

按照中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高校的自身发展中,要依靠党的政治和组织领导。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表明,高校的工作是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党委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校长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切实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同时应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要适应对当前高校快速发展新形势的领导。64%的认为要提高领导水平,特别是有的领导班子不协调、搞内耗;有的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而缺乏学习意识,离国家对高校领导干部应是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差距甚远等。这就必然要求高校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治校能力。

(三)创新推进高校党建是促进高教事业科学发展所必需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建国以来的发展变化是令人难忘的,尤其是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发展变化更是令人鼓舞的,特别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真是超人想象的,真可谓是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达标1867所,而2001年为1125所,五年增加了39.7%,各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由2001年5870万人提高到2006年的8148万人,增加了38%。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比上年增加41所,而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比上年增加355所。办学层次显著提高,2001年招收研究生16.52万人,2006年招生39.79万人,提高了58.5%。200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4.64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增长6.6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仅校舍面积2006年就达2001年的2.2倍。办学效益不断增加,办学开放力度逐步扩大,师生员工精神振奋。然而,确有61%的认为决策不够民主,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够,存在科学论证不够,盲目决策,基本建设过于超前,贷款超过了承受能力,没有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等。

(四)创新推进高校党建是营造高校党的政治生态所必需

就总体来说,高校的政治生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为大力推进高校党的各方面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有的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群关系淡化,甚至软弱涣散;也有的党组织生活不正常,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懈,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不高,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得不牢固,因此,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其实身在基层,严重脱离群众,要求自己不严,廉政意识不强,甚至出现极少数人,腐化堕落,走向犯罪深渊等。

(五)创新推进高校党建是建设平安校园、促建和谐校园所必需

高校是人口密度较大,高层次人才较集中,青年人较多的地方,同时高校共产党员的比例较高,一般高校教职工党员占教职工队伍50%左右,学生党员占在校生的10%左右。再者,高校又是各派、党外知识分子和归国留学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是我国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重要源头。各种思想反应相当敏锐,也比较活跃,通讯网络便捷,信息交流相对较快。加之高校后勤服务推行社会化,高校后勤的餐饮、物业、保安等行业成了社会竞争的大市场,校园周边环境令人堪忧,各类网吧、美发屋、钟点房等比比皆是,虽经整治,割后又发。面临这些新矛盾和新情况,校内与校外,党内与党外,在职教职工与离退休人员,贫困生与学校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需要亟待协调的问题,否则,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实在困难。

二、准确把握新要求,全面推进高校党建的新提升,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新发展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是做好高校党建的头等大事,对高校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一)更加注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取得新成效,坚持抓好根本性的思想理论建设

1、把握理论武装阵地。高校是思想文化的交汇地,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师生员工党员,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要认真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以学习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学习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推动高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要紧密结合高校快速发展的实际,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实际能力。

2、结合高校党员的特殊性的实际。落实保持高校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针对高校存在的现状:党员队伍构成的多样性,文化学历层次高低、入党时间长短、职务级别大小及工作能力强弱之别等;党员工作性质的差异性,有党政领导干部、教师、工人、离退休人员及学生等;党员思想状况的悬殊性,个人自身及外界影响素质高低、信念坚定与否等;党支部建设的薄弱性,由于党支部书记多为兼职,组织活动条件、时间、经费所限等。通过进行经常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地教育活动,促使各类师生员工党员的党性原则得到加强,党性锻炼得到增强,党员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二)更加注重在推进高校党内民主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抓好基础性的组织建设。

1、发挥核心作用不动摇。落实中央关于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挥高校的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都不能动摇,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健全高校党的各级组织,明确职责任务,加强指导督促,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把优秀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目前多数高校党组织设置为校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支部三层管理,部分高校为校党委、下设分党委(直属党支部)、党总支、党支部四层管理。不管如何设置,党组织必须覆盖全校教职员工及离退休党员、学生党员。要切实加强优化党组织设置,在职与离退休教工党员,管理干部与教师党员,后勤工人与校办企业党员,研究生与本科生党员,在新形势下亟待加以改进和完善党组织设置、组织功能、活动方式等,要有利于党内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带动其他行政、群众团体等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

2、党建带动其他组织建设。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以及各类学术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以党的组织建设促进其他各类组织建设。要落实好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做好在青年教工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要更加注重积极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建上有新突破,要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尊重党员的主题,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校党委会议、常委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事项的决定要规范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有程序而不走过场。

3、完善党内选举。改进高校党内选举制度,使高校党内换届选举正常化、规范化,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和范围,探索直接选举试点,党代表任期制,校党委每年向党代会报告工作等,健全和完善公正、科学、合理的选举机制,增强党内选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充分行使党员的民利。据调研,高校党代会不能按期召开的不是个别,就连不少老的高校“”后四十年,也才召开两三次党代会,甚至十年、二十年才换届,这就很难体现党员权利的正确行使。要通过扩大党内民主,真正体现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能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三)更加注重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坚持抓好全局性的作风建设。

1、重党风促校风。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重视加强自身建设,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师生员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为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抓好高校党风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凝聚党心和师生员工齐心协力,通过优良的党风促进政风、影响学风、带动校风,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治校能力,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实现党风、政风、学风、校风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全局性的作用。

2、讲学习重实效。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针对存在的作风不端正,工作不扎实,学习不自觉的问题,加强学习教育,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主题活动,真诚倾听师生员工的呼声,真实反映师生员工的愿望,真情关心师生员工的利益,道德上高标准,工作中严要求,学习时勤思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驾驭全局、推动工作的本领。

3、顾大局真合作。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要顾大局,倍加珍视团结,悉心维护团结,自觉加强团结。要真合作,使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努力形成同心同德、精诚合作、融洽和谐的生动局面。

(四)更加注重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上取得新举措,坚持抓好稳定性的制度建设。

1、创新研究制度建设。制度是带有稳定性,同时也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也是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67%的认为高校制度建设一般化,因此,注重制度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校党建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清理现有制度,按照“坚持、完善、废止”的要求,抓好制度清理。

2、抓好制度完善落实。坚持合理的,废止过时的,修订不完善的。然后,抓好制度创新。要创新对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管理、教育、监督的制度,尤其是要更加注重在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相关制度创新,完善决策机制,重点完善校党委、党委常委、校长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的方针,规范工作程序,坚持依法依纪办事,做到科学决策。对涉及重要决策、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都有制度可循,并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对全局性和战略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逐步实行票决制。增强制度意识,加大执行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制度落实。

(五)更加注重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取得新经验,坚持抓好艰巨性的反腐倡廉建设。

1、高校违纪案件呈多发态势。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全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已经证明,高校已从传统的“清水衙门”中挣脱了出来,据统计,近五年,全国教育系统处理违纪人员3万多人,而厅(校)级干部就有30多人,县处级达800多人,渉案金额明显加大,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于上千万案件也已出现,这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因此,要十分清醒对必须抓好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十分清醒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分清醒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并且态度要一以贯之。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新要求,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投入更加多的资源惩治与预防腐败,遏制和扭转高校违法违纪案件易发多发的态势。

2、预防为主惩防并举。78%的人认为要健全责任机制,82%的认为要加强监督机制,77%的认为要加强管理机制,因此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规范管理,建立适合高校发展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措施。构建高校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各学院各负其责,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注重实效。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基本制度,完善党内监督组织体系,严格执纪,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力度,依法依纪办案,建立案件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案件的警示作用,通过一个身边警示案例,能够教育一大片。

总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应以更高的起点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使高校党建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和师生员工的新期待,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9

(一)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方针的颁布,各高校纷纷开始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将廉洁文化的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一部分,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活动在高校已广泛展开;第二,师生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可度、满意度以及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增强;第三,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多样、载体丰富①。可以看出,廉洁文化进校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各高校的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已经逐渐开始深入人心,且朝向更深层次和更宽广领域发展。

然而,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目前所遇到的阻碍可以主要从社会环境角度、形式载体角度及师生参与等几个角度来分析概括。

1.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人际圈存在种种不利于廉洁文化建设的现象,从而影响到高校廉洁文化的建设②。

2.从形式载体的角度来看,虽然现在高校发展校园廉洁文化的形式多样且载体丰富,但仍摆脱不了固有思路和传统载体的限制,没有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利用创新型载体建设廉洁文化,这对深入发展廉洁校园文化产生了阻碍。

3.在师生参与方面,虽然师生对廉洁文化的认识度及满意度等都在不断提升,但师生积极去参与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及热情度还不够。

如何改变社会大环境对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创新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及载体,提高师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度,是下一步提升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学院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现状

海关学院作为一所本科历史较短、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充分了解分析目前学院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情况,对于探讨如何在新阶段更好地谋求学院发展、进行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学院在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到了校园廉洁文化的建设当中,探索并总结出了一些廉洁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例如在学风考风上极力推行诚信诚实。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在每学期期中、期末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落实诚信考试,保证每位学生每场考试都签署诚信协议,通过加强诚信考风来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师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提升学生诚信意识、推动学生保持较高纪律性、减少考试作弊、抄袭现象,加强学院廉洁文化建设的好方法。一些学生也表明,在诚信协议上签过自己的名字后,对待考试的态度更加认真,作弊抄袭的念头也打消了。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院的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路径较少,无法激发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师生对廉洁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第三,校园廉洁文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投入。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过程,如何处理好时间和实效性的关系,提高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效率也是学院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学院准军事化管理体制现状

学院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海关总署《海关院校准军事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了《学生准军事化管理实施办法》。该办法主要针对学院在校大学生制定,包括了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及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内容系统且全面。

对此我们对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发现,从整体上来看,准军事化管理通过较为严明的刚性规定,从学生入学起就对学生的诚信度、忠诚度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使学院学生相较于其他高校学生在纪律性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准军事化管理效果显著;制度中规定的例如早训、跑操、队列等制度的实施状况一直良好,比如上课方面,学校规定的队列制度确保了学生上课的准时性和出勤率,不少老师表示,通过有队列的日子与雨天取消队列的对比发现,还是有队列时学生出勤率更高,且迟到现象很少。

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准军事化管理的内涵建设,才能使刚性管理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从而营造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且目前看来,学院的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仅集中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对老师而言并没有那么严格,同时管理内容仅停留在一些生活及学习的表面,学院文化环境偏于浮躁。

二、典型个案分析以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

(一)案例概况

湖南司法警官学院是高职院校和政法院校,主要为基层的监狱、劳教所、司法所等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法律应用型人才。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人民警察体制的政法职业院校,为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在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方面实施了有力的措施③:

第一,加强教师的自律意识,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第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渠道,加强学生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意识;第四,以社团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行动④。

(二)案例分析

可以看出,湖南司法警官学院的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主要从两主体、两载体方面着手进行的。两主体为教师、学生,针对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加强校园廉洁文化的措施,如对教师主要实施一些提升教师师德方面的活动,使教师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师表形象,为学生树立廉洁榜样。对学生的廉洁建设则主要在学风建设上,培养学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两载体则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社团实践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开展与廉洁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不断积累与廉洁文化有关的相关知识,为廉政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而同时又通过社团举办的系列活动使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学生群体,用更灵活的方式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

总结来看,该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管齐下来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特别是通过社团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升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三、相关建议

根据对现阶段各高校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现状及我院准军事化管理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对几所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施较好高校的个案分析,针对我院准军事化管理体制的特点,为提升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准军事化管理内容,将廉洁文化融入到准军事化管理中去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力推手的准军事化管理,其管理效果对学院廉洁文化建设的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一所具有准军事化管理特色的海关院校,学院应该在现有准军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其中。在准军事化管理办法中,应明确加入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保证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力度。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准军事化管理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习惯的养成,坚持以人文本,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和话语权,在管理条例和制度的建设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由被管理者转换为管理的参与者,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少学生对管理制度的排斥性,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将刚性管理与学院人文关怀相结合,使校园廉洁文化建设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将廉洁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提高学生的廉洁素质。这样既丰富了我院准军事化管理的制度,是其更加灵活全面且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和保证。

(二)建立系统全面的准军事化奖惩体系,加强对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奖惩力度

针对学院在准军事化管理方面原有的奖惩体制,建立系统全面的准军事化奖惩体系,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到该体系中去。特别建立对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奖励制度,提升师生参与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被动、强制性参与,转换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在丰富学院廉洁文化建设形式方面,对积极策划参与校园活动的团体及个人给予大力支持和表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热情,积极打造以廉洁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在学风建设方面,通过推选学习之星、希望之星、优秀学风班级、优秀学风宿舍等方式,树立学习榜样和典范,并进行大力宣传,以学生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的相互影响,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在考风建设方面,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惩戒措施,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营造良好的考风考纪。同时将廉洁文化建设与准军事化管理的扣分体系挂钩,通过这种与综合测评及准军事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其对校园廉洁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结合海关特色,开设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教育

作为海关院校,自身有着与海关密切相连的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丰富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多种创新性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我院与海关的密切关系,开展契合海关精神、符合学院特色、具有创新精神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海关里的廉洁建设情况,使学生更直观地接受廉洁文化教育,也可以在海关的实习或者模拟海关工作流程中感受廉洁文化的影响。这不仅丰富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同时也提高了学院学生作为海关的人廉洁意识,为下一步走上海关岗位,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奠定了基础。

(四)借鉴其他高校优秀实践,积极发展社团和宿舍廉洁文化建设

通过对其他高校的实践研究发现,以社团和宿舍文化为载体发展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是一种极为有效且灵活的提升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可以借助社团活动将廉洁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借助学生社团受学生关注度高、活动覆盖面广、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打造一批与廉洁文化教育相关、内容新颖、针对性强的精品活动,力求活动品牌化,形成持久效应,能够吸引师生员工踊跃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活动,自觉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校园氛围。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教育;作风;党支部;制度建设

一、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完善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民主制度建设

通过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以及党支部活力的潜力开发,是保证基层党组织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要提高基层教师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保持组织的先进性,就要不断的挖掘党组织的潜力,发挥骨干党员的作用,才能保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历史告诉我们,苏共在组织制度上不能切实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民主论为空谈,领导体制过分集权,党内严重,不正常的党内生活导致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的战斗力消失殆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增强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完善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民主制度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最佳途径。

二、高校教师是有着青春活力的高素质团体,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增强基层教师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活力,能够了这一高素质队伍提供创新平台,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有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民主制度建设则是激发党组织活力的制度保障。只有规范化的民主制度才能让青年党员教师大胆的创新。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基层教师党组织对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路径

1.加强教师党支部的民主制度建设的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在高校教师党支部民主建设制度建设中,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把握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原则。要在教师党员中建立先进的党建思想,最大程度的发挥党员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制度设计的全局性、战略性的研究。在科学和先进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体现科学精神:其次,民利的适用性原则。根据高校党员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需要制定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时效性和操作性。最后,还要注重和遵循统筹兼顾原则。

高校民主制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高校民主制度要联系基层教师党支部、校内事务以及学校专业的发展情况,校领导要综合评估学校的发展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还有就是创新性、系统性和原则性,积极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努力启发党员的民主意识,党内民主意识的觉醒是建设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党的民主、团结党内同志、健全民主集中制都有巨大意义。高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更离不开基层党员民主意识的觉醒。

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越来越扩大规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形式,与时俱进,提出着眼与长远建设的人的民主制度设计,实现制度建设的动态开放。并且通过细化教师党员的执行措施、规范执行程序,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运作规范。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民主制度建设尤其要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将创新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抓主流,确保民主制度的健康运行,把民主制度建设落实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中,创新民主建设形式,保证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的水平;贯穿于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体制中,建立起民主制度建设保障的长效机制。

2.加强教师党支部的民主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就是要紧密结合高校建设的实际,完善和发展教师民主工作的具体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党根本的组织原则,健全民主集中制是高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高校领导要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要以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为重点,以保证基层教师党员的权力为核心。民主制度的建设要反映广大教师和党内成员的意愿,坚持党员教师在民主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落实党员的选举权的被选举权,坚持基层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形成基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同时要坚决落实党内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制度,形成选举顺民心、决策顺民意、监督顺民情的良性基层民主制度。

首先,基层党支部的建设要建立法律化、规范化的程序。在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法律的作用,用《宪法》、《选举法》等权威法律文件,保障民主建设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此外,民主建设要有规范化的程序,注重民主环节的规范化,保证在民主生活中运用法律规范去处理党内问题。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程序的问题,这不但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还影响了党员参与民主生活的态度,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基层党支部的程序建设。

其次,党内民主形式与民主监督渠道也是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教师管理中,应当容许教师对学校制度和政策有不同意见和建议,高校对基层党支部的意见应该进行平等讨论,民主表决。形成鼓励教师党员讲心里话和实话的党建氛围,保障教师党员在处理党内事务的过程中,哪怕提出反对意见,其个人的权益也不受到侵犯。对于违反正常的组织程序,利用权力操纵支部管理者、迫害甚至打击党内成员的恶劣行为,广大党员要敢于揭发,要敢于通过正常途径向党的上级部门反映,并利用党内民主会议请求组织严肃处理。

最后,必须健全民主制度的构建。民主制度的建设是党内民主在党建工作体制上的集中体现。建设基层民主制度,在理顺党员教师与基层会议内容的关系,要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要鼓励青年党员教师参加支部的民主会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党支部对于党内出现的新变化要积极鼓励,从而形成党内民族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