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5:36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1

关键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策略;人才培养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1)文化决定语言。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由广大人民在日常的劳动中总结发展而来。可以说,文化是语言背后的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决定它的语言。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也就是每种语言都由其背后的文化所决定。另一方面,文化离不开语言,要是没有语言,也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孩子们早在母亲腹中就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即开始了本地区文化的学习。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实现更加广泛的学习。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每多掌握一门语言也就多习得一种文化。

(2)文化影响交流。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呢?又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文化?首先,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之势,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离不开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沟通。笔者认为,语言文化有时往往比语言本身更重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见面问候语的恰当性、适时性,常用口语的特殊含义等等,都对人们之间的交流产生巨大影响。其次,光学会一国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英语、运用英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3)文化影响学习。在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学生会发现一些会做、读得懂却做不对的题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积累,运用中式英语去答题而导致的。中西方语言和文化存在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与汉字构成一样,英语也是由各个部分组成,比如发音、词汇、语法、短语、写作等等。中西方生活环境存在差异,文化也就必然存在差异性。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上好第一课,给以后的外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英语的发音教学中,教师必须诠释与汉语发音的区别,教会学生各种口型和音标。其次,在短语、短句的构成上,教师必须注重对文化差异性的引导教学。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方法

(1)文化背景知识的课堂教材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实施文化渗透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牛津版教材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基础上而编制的教材,其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更是数不胜数。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实施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学。从中西方文化的整体差异性而言,中方文化强调集体,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性。从中西方姓名的构成上可见一二,中国人强调姓,姓在前,西方人强调名,名在前。从中西方的称谓差别上看,中方强调等级和尊敬,西方则强调平等和统一,彰显个性。这些在小学英语教材中都有涉猎,例如在“Relationship”一章的教学上,sister、brother、cousin,这些关系词没有明确的等级,兄弟就是兄弟,没有哥哥、弟弟之分,只有谁大谁小的区别。说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最大的方面莫过于节日,在小学三年级的“Festival”一章的教学中,着重对西方万圣节、感恩节进行教学,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析,教师实现了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英语教材是小学生最常接触的西方文化素材,英语教师必须通过教材教学,积极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2)文化背景知识的课外活动渗透。除了课堂教学时间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开设班级英语角、举办一系列英语文化主体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英语知识和文化教学,更多的英语文化的趣味性教学。首先,教师需要通过描述和海报,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国外文化的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们讲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趣闻。例如,中国人见面常说:吃了吗、去哪啊之类的问候语;而西方人则更多的是问:Howareyou?what’stheweathertoday?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给学生们拓宽文化交流平台,例如:外教的引进、多媒体聊天技术等,让学生们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实现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秉承教材宗旨,依托课本举办英语文化课外拓展活动,实现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

(3)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境渗透。对于我国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们缺少英语交流沟通的媒介,难以形成英语学习思维。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学生,他们的语言文化意识要比其他人强得多。要想实现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渗透,教师必须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文化学习情境,巧妙设置英语课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尽量使用英语,避免中式英语课堂的出现。可能学生们起初听起来十分费力,一旦学生们适应了这样的课堂,他们的英语听力、口语、语法都会得到迅速发展。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多给学生们营造交流的机会,常见的对话模拟、交流训练等,都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相当的比例。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不能过高要求学生,此时只要学生们敢于开口即好。教师可以在教室创设英语角,安排每日英语任务,与学生们一起玩Bingo、猜谜。只有学生们充分融入英语课堂中,亲自接触、实践英语知识,他们的文化意识才会逐渐养成。笔者认为,英语教学必须以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为主,强调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之,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对学生英语学习作用显著。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反映着世界的文化。作为英语教职人员,我们必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深入语言文化本身,努力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窦春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2]孙颖.刍议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融合与文化意识的渗透[J].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背景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它是反映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一面镜子,还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要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全面了解它固有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运用过程中做到运用自如,这也就是基础教育阶段整个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对文化背景的认知

在语言学习中,学习的障碍大多都是源于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在交际运用时障碍的差异性更大。世界上的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在生活中人们的自然言行也都反映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很有必要了,这样能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对异国文化背景的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都能得到很好的认知和了解。

二、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

语言的运用也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得到体现。即使是很准确的话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时也会产生一些误会。例如:在课外某个学生看到外教,就想上前打个招呼,表示礼貌,就说:Hi!mrsmurphy,whereareyougoing?(默菲夫人你好!你到哪里去呀?)在我们国家这是一句很简常的问候语,但是在英美国家来说就显得十分不礼貌了,有的还甚至被误认为去干涉人家的私事。这就体现出了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交流就存在了一定的障碍。在我们国家,谈论年龄体现出了对人的关心问候,显得很平常,没有人会因为问到年龄而让人觉得不礼貌;但是对于美英他们国家的人来说,年龄显得很神秘,他们都认为年龄是隐私的,是不可公开的,当被问到年龄的时候,有些人会生气,有些人会回避,他们都觉得这样对他们尤其不尊重。

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在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性中,关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鉴别鉴赏能力和独特的敏感性,这几项成为英语教学别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初次见面后的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运用,主要体现在称呼、祝贺、介绍、寒暄等方面的不同模式及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去和他们交流,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去和他们交谈,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交流活动。

1.在称呼语运用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中英文化的差异:大多数年轻人都对长辈称呼叔叔、阿姨,对年龄相当的叫大哥、大姐;但是在英语中,一般称呼Uncletom,UncleSmith。晚辈对长辈用的称呼直接用名字来称呼也比较常见。

2.在英语会话教学之中,经常听到家庭成员间用“thankyou”,我们的学生就感觉不习惯,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也像西方经常用的话,那么听起来就觉得很平常不过了。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在生活的各个细节西方国家都会用到这个词汇,这个礼节就显得很平常不过了。

3.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进行介绍,因为英语词汇在它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教学颜色时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绿色等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比较,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来了解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表面含义,从而减少了学生受汉语影响而对英语学习的障碍。

4.在我们国家第一次见面出于关心往往会问到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等问题,但在英语国家,人们对这些却表示出比较反感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了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有的还会用异样的目光回避这些问题。

5.在小学英语教学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初次见面谈话时一般都会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对方自然而然就会说出自己的名字。就在填写表格职场聘用谈判等场合时被问到姓名,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

四、如何进行文化背景教学

1.文化背景教学中的解释法就是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入文化的解释和讨论,要求教师将课文中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目的地讲解给学生。比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可是为什么叫感恩节?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以把感恩节的由来等讲给学生。

2.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两者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但是也不能代替语言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原则性,要尽量形象生动,丰富课堂。

3.课堂内外的结合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去了解国家、民族文化背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其他途径间接地去了解,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课堂上进行比较专题的英美文化讲座,在课外去观看英语原版的影视文化作品,在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浅显的英语名著原作,在适当的情境场合开展情景语言对话等等。

4.文化背景教学中的差异性比较,应是中西文化教学中的重点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词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来掌握这些词汇,还要把这些英语词汇和我们的母语进行一定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了。

综上所述,文化背景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所以,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们,一定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还要去了解一定的有关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母语的干扰,去更好地学习英语。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把英语学到家,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的最佳效果,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习中西方文化,促进相互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马茹.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D].大连出版社,1998:247-250.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3

背诵早已被实践所证明,它既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他们虽然治学方法不同,学术成绩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博闻强记。大家熟知的鲁迅如此,钱钟书更是如此。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还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古代小说,正因为在他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再加上他超人的智慧,所以作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成为名扬国内外的大学者。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各时代的人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电脑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语文的学习,也无需人们再劳心费神地记忆背诵了。诚然,电脑在某些方面能代替人脑,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储存信息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要的记忆和背诵,尤其不可忽视。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幼儿时背诵的古典诗词,尽管不解其中含义,但常常一生难忘。到了小学、中学,随着认字、造句、作文能力的提高,大量的读说听写的训练,便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了。因此我们提倡在学前、小学和中学都要注意背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定背诵的功夫。同时,我们都承认语文是基础工具,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和运用好这工具?方法固然很多,我认为最简单、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地记忆和背诵名篇佳作。一个学生只有把别人的好作品和有关知识印到自己的头脑里,融会贯通,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变别人的工具为自己的工具,进而形成自己的专用工具。倘若自己没有工具,用时现向人借是不行的。比如作文,如果平时不掌握大量的词汇,不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写景就抄景物描写辞书,记人就看人物描写大全,永远也不可能得心应手地去写作。

我们提倡背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那么通过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学知识,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背诵,不仅不是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相反地,恰恰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师先讲一下,让学生首先理解原文,特别是古代诗文,先要扫除文字障碍。但有时先让学生背诵,让他们产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讲解,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当然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是在反对之列的。实际上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并非都是通过老师的一次讲解就能完成的,往往还需要长期的慢慢体味。

今天,我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已大大的优于古人了,老师除了先作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还应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有关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先放一些与诗文内容相配合的录像或幻灯片进行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生动性、趣味性,也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开展背诵比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背诵。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背诵输入语言输入论

背诵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手段,背诵在中国旧式学塾中更是唯一的手段,所谓“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外语,背诵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益处不能低估。然而,近年来,由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交际法的盛行,背诵却被一些人错误地当作死记硬背、束缚学生思想和创造精神的枷锁,并被不少人抛弃。朱基总理1999年4月访美期间,背诵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的片段,震惊了美国人,使演讲更加精彩。他对客人说他中学时能用英语全文背诵这篇演讲。在外语学习中,背诵是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的。

一、背诵输入的理论依据及实证研究

背诵输入以Krist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Krist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最佳语言输入包括四个必要条件:(1)可理解性;(2)有趣又密切相关;(3)非语法程序安排,即不以语法为纲;(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其中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的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这就是Kristen著名的语言输入论。背诵输入符合Kristen的语言输入原理。背诵输入是可理解输入。由于背诵的语言材料均由教师精心挑选于学生所学的课文,这种输入自然是学生能够理解的,它有利于语言输出的产生。通过背诵输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标语,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交际能力。由于我国学生是在脱离目的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背诵输入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最佳语言输入。

语言学家porterSheeh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学习的内在机制。他指出,语言知识在长期记忆的储存形式有两种: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体系;二是以记忆力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在记忆中所占空间小,灵活性强。但在时间紧迫的即时交际中,临时运用规则造句需要较多的时间和注意力,难以做到准确、流利、地道。后一体系中则包含了大量的语块,所以能在有限交际时间压力下快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能做到准确、流利、地道。这两种体系的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上述理论可以作为背诵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有学者曾针对背诵课文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对大学生做过一些测试。丁言仁、戚炎(2001)采用测试、回顾和周记的方法,探讨背诵课文在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受试对象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84名学生。测试结果发现:通过背诵课文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短语知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固定短语可使文笔流畅,写作速度加快;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董卫、付黎旭(2003)以华中科技大学2001级非英语专业135名学生为对象做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背诵课文有助于学习者记忆词

汇、学习短语和提高造句的能力。

二、背诵的实际意义

1.背诵可消除学生的不利情感,使输入更有效

Kriste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受诸如动力、性格、焦虑等多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焦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输入。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即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会学得更好。因此,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背诵是我国学生从小就惯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背诵内容也是他们所理解的,他们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自信,这样就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有利于语言输入。

2.背诵可加强对英语输出中的负迁移的监控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迁移即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对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对习得起阻碍作用的为负迁移。由于目的语语言输入严重不足,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遭受汉语的负面影响,常常出现用汉语构思、生搬硬套汉语的句型和语法规则,形成汉语式英语等现象。这种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对语言习得的输入和监控意识。根据Kmshen的监控模式学说,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可逐步积累交际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其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逐渐摆脱母语参照体系,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

3.背诵可强化语言输入,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根据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把语言学习看成为信息加工过程,即语言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输出(input―processing―output)的过程。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无不是经过大量的目标语的输入,然后进行加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才能有高质量的输出――准确、恰当、流利的口头及笔头输出,即所谓“厚积薄发”。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先导。是高质量语言输出的保证。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主要在于语言输入不足,他们脑中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极为有限,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积累太少,以至于不得不用汉语的思维、英语的词汇以及语法结构编造句子,这既造成汉语式英语的出现,又由于脑中翻译的过程而降低了表达速度。为此,学生在没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进行交际,必然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输出,从而影响输出的质量。多年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及英语教学都十分重视背诵输入,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习语。学生通过背诵源于教材的材料,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牢记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增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4.背诵可增强语感,促进语言习得

英语老前辈范存忠先生说:“所谓语感,只能从音调里体会出来,也只能通过音调表达出来。”朱光潜先生认为:“上下文关联的感觉是语感的主要组成部分。”中文及英文作家叶君健认为,语感产生于阅读、欣赏、体验和学习某些文学家的作品的过程中。以上关于英语语感的认识和解说,是中国人在英语学习论方面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对语感的一种综合认识,是从语音、句式、语篇多方面的综合感受,此认识是相当完整和深透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和成型就是英语思维的能力,即达到语言的习得。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在他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式中认为,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他们可将这些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地流利地运用,这就是语感。由此可知,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将学生已有的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并尽可能扩展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的容量。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这势必能促进其语言习得。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所学的目标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也将不断增强。当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不断增强时,就标志着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规则的知识,这一切都有助于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克服母语对英语输出的负迁移,从而更加熟练地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最终达到目标语的习得。

三、教学中背诵的实施办法

1.背诵内容的安排

指定背诵的内容要难易适度、适量。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效率,只起到复习的功效,但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按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我把背诵内容分层次布置给程度不同的学生。另外,背诵的量是确保背诵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记忆的规律表明,学习材料的熟练与记忆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所以,背诵的材料必须适量。过多的内容不仅会加大背诵的难度,而且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或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篇幅长度适中,且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作为背诵材料。背诵的内容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句子、段落、课文的缩写、经典作文的范文等。

2.背诵的技巧

在背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进步、成功,让他们感到在没有外国老师指导、没有出过国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学好英语。关键在于教给他们背诵的技巧:

(1)让学生反复听磁带录音,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这种模仿不能蜻蜒点水,而是追求逼真。先给读不准的单词注上音标,再大声地跟读,再录下自己的音。与原声带在语音、语调、语速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进一步模仿,直到和外国人读得一样好。

(2)理解记忆。因为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识记,学生如果对背诵材料没有一定的理解,就很难将材料背诵下来,所以,理解是背诵的前提。没有被理解的材料,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难于综合运用。而且,学生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再进行背诵,在背诵过程中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对背诵材料的理解。

(3)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疯狂英语李阳老师的绝招之一“纸条满天飞,卡片随身带”。我也要求学生把要背诵内容制成简易的小纸条、小卡片,一面写英语,另一面写汉语,随身携带。利用排队买饭、课间休息这样零碎时间,反复刺激大脑。一天轻轻松松脱口而出四、五个句子。脱口而出的标准是看着汉语,脱口而出英语。

(3)正确的记忆方法。对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的方法指导。例如,背诵时明确目的,集中注意力;坚持复背,及时检查,掌握遗忘规律,如两次背诵的间隔随着背诵的次数增多而延长;背诵和默写相结合,通过默写加深记忆,提高背诵的质量和效果;鼓励学生认真背诵,积极探索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随着背诵方法的不断改进,背诵会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3.背诵的检查与运用

(1)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落实背诵的检查。对于较低层次的学习者,让其背诵一些含有常用词、词组和句式结构较精彩的课文段落,或一些短小精悍的写作范文,要求学习者尽量做到准确,流利,以培养他们语言的表达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对于较高层次的学习者,可让其背诵完整的课文,还可给其创新背诵目标,如要求学习者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扩展或压缩,经过提炼或概括使之用自己的语言把背诵材料表达出来。它既源于背诵材料又高于背诵材料,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于背诵要进行监督检查,否则会导致背诵流于形式。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普查抽查相结合。在班里成立背诵小组,由学习优秀者负责检查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平时和考试相结合。平时利用听写、默写等手段进行检查。考试时,利用课文填空练习或翻译练习来督促检察。

(2)加强背诵的活用练习。背诵应与多种活用练习相结合,这样背诵才内化、活化背诵材料,背诵才不至于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活用练习可以形式多样,如改变体裁地复述、扩展或压缩课文、模仿作文、填空补全、英汉互译、角色扮演等。学生通过这些活用练习,能够充分利用学过的词汇、语法及句型,创新使用背诵材料,逐步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也应该正确认识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背诵短语和课文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该大胆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而不必担心这是过时的办法。只要持之以恒,并且掌握使之行之有效的方法,背诵会成为一种轻松、愉快而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Krist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Hertffordshire:practiceHallinternational(UK)Ltd,1987:21-25.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丁言仁.背诵英语课文一现代中国高等院校中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赵丕行.关于背诵的理性认识[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11).

[5]龙献平,黄光大.背诵强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5

【关键词】写作水平训练阅读背诵

英语写作技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我认为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英语教师,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获取语言材料,并能自然的表达出来。我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培训,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经过不断分析、尝试得出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几点见解。

一、注重英语基本功训练为写作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经过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初级的语言知识,具有一定词汇量,对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有初步了解,因此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将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并作好衔接,同时教师本身在各阶段教学过程中都要进行写作知识的渗透,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词用句的准确性。只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词”是基础,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的高低,词汇量的多少是一个关键。

“句”是过渡或桥梁,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任何语言的写作都是以写句子为基础的。同时造句是写作的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把课文中所学过的常用词、词组或句型选出来,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掌握其用法的基础上,重新造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课下布置扩句训练练习题,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量“阅读”进行写作入门

我觉得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听力,又提高了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英语的语感。而阅读是吸收语言材料和学习语言形式的必经之路,阅读为写作提供语言、内容和范例。读、写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大量、广泛地阅读,不仅扩大词汇量,而且还丰富语言知识,有效地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根据英语写作教学的需要,采用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建议学生建立“英语欣赏册”,把自己平时阅读时认为优美英文词、组、段摘录下来,为以后的写作储备厚实的能源。同时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的英语阅读学习,积累词汇、储存句型、惯用法,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进而鼓励他们仿写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促进书面表达的能力提升,有效的做好写作入门培养。

三、有效“背诵”做好写作积累,

英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布置好背诵任务,根据课文的进度,明确背诵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早读时有的放矢,如:识记单词、朗读、背诵重要的句,段、篇,理解识记语法规则,预习新课等。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在大脑中有一定概念,经过大量的输入,再经过大脑整合后才有利于学生写作时的“输出”。

背诵课文不仅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背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灵活的表达方式,就会有越来越浓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更高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学英语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背的多了,句篇积累的多了为今后的“写”储备了足够的“粮食”。

四、鼓励写英语日记坚持经常性写作训练

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是通过长期的积累的,其中用英语写日记便是极为有效的积累训练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养成每天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除了记录自己每天所看、所思、所想之外,还应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平常学习到的语言知识,不要总是用简单句,而应使用一些好的词组、句型、关联词和复合句等,使文句更优美生动。这样慢慢地可以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要按照题目或所给情景写文章练笔,写好后对照范文,找出差距,然后反复练习,这对提高学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总之,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真正实现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程菁华.课文复述的有效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7).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6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语言对象国文化引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小语种虽然不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但在实际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对小语种的教学进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针对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对小语种教学进行完善,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引入对于促进小语种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对这种必要性以及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引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试图找到小语种教学中的方法。

1小语种教学目前的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外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英语教学,英语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而对小语种的教学的研究和发展远不及对英语教学的研究,这是因为小语种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形成较晚,致使其教学规模和教学系统的发展都尚不成熟。其现状存在如下特点:

1.1教学的周期非常短

小语种的教学并未在低龄时期进行教育培养,而是在高中时期才开始接触到小语种的有关知识,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小语种的时候,都是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这就要求大部分学生必须在4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小语种的学习,才可能对小Z种进行熟练掌握,由此可见,小语种的教学周期非常短暂,这无疑使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增大。

1.2很大程度上受其它语种的影响

我国母语与国外语种存在着相同点,也存在着不同点,在学习小语种时,因与我国母语存在一些相同点,使得在学习小语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进行小语种的学习,然而,同时国内外存再语言上的差异,也对我们学习小语种产生了阻碍,特别是受小语种教学周期短的影响,更加影响了小语种的学习,再者,我国民族存在多样化,一些民族语言和方言也对小语种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3小语种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小语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的基础性建设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师资方面极为欠缺,这就使小语种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对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还缺少相关教学设施的投入,比如,与小语种相关的软硬件的投入在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投入就比较欠缺。

2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无论是通用语种还是小语种,都能够在某种情况下派上用场,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要只着重于对通用语种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对小语种教学的重视。在进行小语种教学时,要寻求一些方法使小语种更容易能够被学生所接受,通过引入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能够提升小语种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兴趣。

文化的范围很广泛,一般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具体反映。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这就使语言和文化连为一体,这就证明了在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进行引入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时,必须通过对其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具体的了解。而语言对象国的文化也包含其国家的方方面面,具体主要包括语言对象国的语法词汇文化、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以及背景文化等。只有将小语种教学同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讲解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小语种的教学的效率、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在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进行引入是非常必要的。

3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的具体内容

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具有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引入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小语种的教学。文化引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对象国的语法词汇文化、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以及背景文化。

3.1语法词汇文化

语法词汇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知识,通常也是学习语言的难点。小语种语法词汇与英语的语法词汇及我国的语言构成大不相同,每种小语种的语法词汇在每个国家都是特定独立的,有些小语法在某些国家中,虽然语言名称都是一样的,但从语法词汇来讲,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所以在学习小语种语法词汇文化使要进行区别对待。

3.2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

文化的不同决定着习俗及礼仪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而这些习俗和礼仪恰恰是反应其文化及语言的重要方式。比如,新西兰的碰鼻礼是见面的潜在问候语,同时也是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但如果在不知道这种礼仪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理解为对其蔑视的意思,所以,对语言对象国的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小语种的学习。

3.3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历史背景正是背景文化形成的过程。所以,在小语种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引出相关的历史背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学习小语种,使语言对象国的背景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4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的方法

文化引入不可能一次性的完成,其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文化引入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引入的尺度,不要对语言对象国的整体文化全盘接收,应有选择性的进行文化引入。在文化引入时,需要重视两种文化类型的引入,即同跨文化交际紧密联系的文化进行引入和影响语言的信息传播精准度的文化进行引入,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在引入的过程中,应以语言为主导,文化次之。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使对语言对象国文化引入存在必要性。而小语种教学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和形成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强小语种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建设,完善师资力量,并通过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提升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小语种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小语种的教学体系,使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12(05):102-112.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7

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与学习离不开背诵。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背诵非但不应该受到轻视,反而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重要手段和“看家本领”,中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在古代,学生集中识字以后,就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学生学习主要在“诵”上下工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可收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背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背诵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知识来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让学生背诵优秀诗文,就是要学生多积累一些知识。背诵的核心是要增加学生的原始积累,如果知识不加积累,成为过眼烟云,学过就忘,不留痕迹,还谈什么思维培养?还谈什么智力开发?新课标不但反复强调了背诵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背诵文章的质量、数量,甚至是篇目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背诵有利于增强理解能力。人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机械记忆,所以同学们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的精心构思、锤炼词句的功夫、作品的意境、读物的风格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它背下来,即使暂时不能完全理解,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深、智力渐佳后,便能通过吟诵深思,对文章的脉络、文采及其精义融会贯通。所以说背诵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的独特的作用。

背诵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学习语文主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而不是依靠理性分析。熟记大量的语言材料,其中语汇、句式、谋篇布局方法和修辞手法等,就逐步在头脑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例。一旦构思成文,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词汇语句就会蹦出来,涌集脑际供选择,任驱使,从而意到笔端,挥洒自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人作文的经验今天同样适用。而从古人的名言中,足见读书对表达所起的作用。课本上选编的范文不少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行文流畅,文句优美。通过诵读能培养出好的语感,熟读、背诵精妙词句、名段名篇,在脑海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说话写作有很大的好处,不至于在表达时思路闭塞,词语贫乏。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8

一、激发兴趣,以“读”为先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如蒲松龄的《狼》中有句话,学生极易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犬”义为本义“狗”,学生发现这样理解竟与文义矛盾。深究其文中义为“像狗一样”,怎么读?应为“其一/犬坐于前”。由此明确第一种依据为意群。但学生读《桃花源记》第二段开头时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是按意读却应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孰是孰非?对比着读.前者更顺口,怎么办?教师明确第二种依据,在不改变文义前提下可依音节而划分,以保证音韵和谐,所以四字句常可断为2—2。至此,学生阅读新文本时。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样子,就心中有数,自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如新课程理念中提倡的“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联系实际,以“换”为媒

基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宗同源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揣摩词义的方法是要么组词。要么换字,先组词后换字。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的知识积累进行组词,再根据语境选用恰当义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确实,这种方法收效明显。如《童趣》中天真的“我”曾对癞虾蟆“鞭数十”,“鞭”字可组词为:鞭子,鞭打,鞭策。结合上下文,不难判断,这里是指具体动作,应选其动词义项,流畅表达为:用鞭子打。也即所谓词类活用。此文中另有句“余忆童稚时”,其中“余”字可组词为:剩余、多余、空余,但都不通,只能换词为代词“我”。此外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经验毕竟均有限,他们遇到长句、旬首词或句中多个词卡壳时难免感到畏惧.误以为自己对整个句子束手无策.因而放弃探究。此时教师要努力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找到突破口。通常不管什么句子.其中总有词语可以简易的组词法揣明其义。所以他遇到的困难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同时,在此前提下,化难为简,由易到难,逐步揣摩难点词义。这样,走一步、推进一步,各个击破,终究会取得成功。

三、敢于放手,以“动”为主

文言文教学方法应贯穿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才能使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及自主学习全面和谐地统一起来。一是质疑问难,疏通全文。宋代张载说:“学贵善疑”、“学则必疑”.孔子也主张“每事问”,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他们顶习中的“疑”与“问”。首先在固定的学习小组里互帮互助,就词句义提出、解决预习中的疑问。教师巡视各组,了解学情。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派代表当班提出.全班同学帮忙。教师相机点拔。这样,一般能解答大部分问题,极少数问题,虽然不能解决,但已具备孔子所说的老师启发的最佳机会.堪称是“愤而启,悱而发”。整个教学过程推动学生不知不觉地“卷入”学生任务中。其中的成就又激励了学生再度学习的内在动机。二是积累文言词汇的基本用法。对于预习中在文言词汇常见现象上的发现成果,各组派代表汇报,然后课件显示教师归纳的内容,接着师生互动明确词义。此外,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设计练习,及时反馈矫正。这些作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综合比较,以“用”为根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背诵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用能力

语言不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工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形式同文化背景在语言的交际中本来就是自然地统一在一起的。每一种语言都是经过不断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的,包含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却又人为地硬要脱离他们的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现象的领悟和理解。

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定义

杜瑞清(1987)曾在《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狭义文化,或称人文文化(英文中大写开头的culture),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二是广义的文化(英文中小写开头的culture),包括交际习惯、社会习俗、生活惯例及其他等。本文所谈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说是包括这两类概念的。因为本文所取的研究范畴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是包含在第一类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历史、政治、信仰等和所展现的交际习惯和社会风俗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首先,所有的理论语言学,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或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都认为言语行为不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他们都未能为我们提供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知识。

1971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海姆斯发表了《论交际功能》,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现象,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语言)运用的(社会)规则,不掌握它们,语法规则便会毫无用处。

另外,传统的外语教学知识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仅有这种能力远不足以保证人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中(语法和语义都正确的句子),都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的规则而被摒弃。因此,成功的外语教学法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看到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干扰,而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海姆斯(1971)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后一种干扰因素之所以容易被忽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莫瓦朗在《教授用外语进行交际》中阐述的:“人在学习母语时,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是同时习得的。”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因此,必须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学习语言不能离开语言的社会环境,即社会文化背景。

三英美文学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教材基本上都是对英美一些小说的节选以及诗歌欣赏等。对整个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只是做了简要的介绍。而许多授课老师所采取的上课模式也是照本宣读,对所选取的小说片段进行翻译讲解等。学生的层次和基础决定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需求具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适时补充一些知识,既减轻他们学习的焦虑,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学效果。一堂英美文学课下来,如果学生体验的只是文字灌输,而并不能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我们对本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比较了解,能够体会到作品的写作意图,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文学吸引力。那为什么英美文学对大多数的外语学习者却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文学吸引力呢?

稍做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所在。本国的文学作品都是诞生在本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由于我们从小接受对本国历史、地理等的学习,所以对作品所呈现的社会年代一般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红楼梦》,它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作者生活的晚清时期,而对于晚清的各种社会风俗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是有所了解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那个大

家族所发生的种种事情,而不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由此类推,如果我们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等也有相当的了解,那么阅读起其文学作品来也就不会那么难以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比如美国小说《红字》,作者是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我们若是了解作品诞生的年代、小说所设定的历史年代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很容易地理解这部小说。

四英美文学课导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1.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期待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从我本人和同学的亲身学习经历来说,大纲的目的也正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殷切期待。

但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这种期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这就导致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变成了消极、不感兴趣。一学期的课程下来,很多学生只是记得上过哪几个作品选段,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听到有学生在谈论英美文学作品,不是他们不想谈,而是他们知道得太少了,根本就无从谈起。

2.提高语用能力的需要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同时也是为了感受地道的英语作品,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在作品所设定的特定故事背景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多变性、灵活性,以及特殊的话语在特殊的语境下所展现的特殊含义。

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弗里斯(fries)则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觉得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wolfson(1989年)指出: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情况有两种。首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既表现在言语中,也表现在其他社会行为中。这些差异经常导致误解。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价值体系及表达这些价值观念的不同方式通常没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对方的行为。所以不了解对方文化常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根源。

从提高语用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英美文学课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对英美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也是非常迫切的。结合这两方面考虑,在英美文学课中导入英美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结语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在英美文学课中导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了一些阐述,得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本身,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英美文学课授课老师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重视,让英美文学课为师生所爱,为学生所用。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1987(3)

[2]司徒双.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

[3]索菲•莫瓦朗.教授用外语交际[m].巴黎:巴黎阿谢特出版社,1982

[4]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19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篇10

关键词:日语;口语;提高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82-01

一、培养日语意识,化记忆为本能

人们在孩提时,反复地一边听一边从嘴里组句,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语言。然而到了成年人的年龄再去学外语,如日语,这个时候总是先用母语思考,这种表达符合不符合日语语法,然后再说。当然这种方法是学外语时很自然的生成的习惯,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但是这种方法却对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日本英语系列教材“JoYoFenGLiSH”(快乐英语)的编者今田洋子,在分析了日本初、高中生经过了6年的英语学习,而大多数学生仍不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原因时认为,那是由于单纯地把语言作为一门知识,仅用大脑去背书本的缘故。要想掌握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望、能在与世界上的人们进行相互理解和协调时发挥作用的英语,不仅要用脑记,同时也要用心、用手、用脚还要用眼、耳、口,即必须用身体的全部去记忆。因此,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日语意识,用身体的全部为记忆,并最终化记忆为本能。

会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各种实际场合中与日本人进行实地交流。但对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习者应自己模拟各种会话场景进行口语练习。在这些会话训练中,必须在自己大脑里建立日语的意识,即用日语去思考和表达,而不是用中文思考,再转换成日文。此外,国人较为内向,在公开场合羞于开口,尤其是当对自己要说的不够自信的时候。因此,自言自语法是克服害羞心理,提高日语口语交流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自言自语法练习中,学习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语言环境,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人会笑话,尽可以大胆地说。我们可以在散步时说给花草树木,可以在欣赏影片时跟着主人公倾诉喜怒哀乐,可以在睡觉或一觉醒来时说说自己的憧憬,描绘自己的梦境。总之,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采取适当的语速和音调,随心所欲地说。采用自言自语法提高自己的日语口语能力要学会模仿。模仿是口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对比又是模仿的关键。好口语首先是读出来的,大声的朗读并对比自身和日本人的差距,不仅可以练习语音、语调,还能增强语感,达到既练嘴又练耳的目的。模仿时一定要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简言之,就是要融入进去,读出感情。

二、日语口语的学习要以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依托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反过来影响着语言。因此,日语口语反映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说就是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口语是直接用来进行生活、思想、感情交流的表达工具,它决不是单词、词汇、短语、句子的简单重复或句型的机械操练。因此,在日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对日本本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外语。

三、过好日语词汇关和句型关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之一是“词汇”。词汇量的大小是解决表达“好不好”的关键。在掌握句型的基础上扩大词汇才有意义。在扩大词汇方面,需要记一些常用词、急用词。按使用频率、使用范围,大约5,000左右的词汇就足以进行日常口语交流了。口语体不同于书面体,口语体中所常用的词汇,大都是小词、简单词、常用词。“只要把知道的单词排列起来,就能沟通啦,讲日语根本就不必担心,重要的是要有开口的胆量。”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从日本回来的人下此豪语。例如到电器行,只要说“・イ、う”,店员大致就能了解你要买照相机了。因为从当时的场合、情况、表情及手势等,对方就能揣摩你的意思。句型是在自己脑海中建立外语语境的重要一环。掌握句型的要求是不但在大脑“贮存”足够的句型,而且要在使用时灵活“调取”。日语中有许多与特定场景、气氛等相应的特定句型,人们用这些句型可以表达建议、请求、命令、安慰、指责、兴奋、愤怒等不同要求和情感。这类一般都很短,大都是简单句,却能表达出各种情形下的各种说法。要做到口语流利,就必须熟悉并掌握各种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句型,形成对特定场景作出快速的语言反应能力。

掌握句型的方法是背诵。学习外语的人一定要背诵好文章、好句子,一条好句子可以创造出许多好句子。背诵五十条句子,口语会好起来;再背五十条句子,口语会上一个台阶;如果再继续背诵五十条句子,口语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不必细微琢磨、详尽分析每一课每一句,而是要求背诵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其实并不是完全背诵,常常背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在脑海中形成了外语的语境,建立了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