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财务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41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1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行业的繁荣,我国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其中,财务风险则是金融企业不可避免的一项挑战。本文结合我国金融企业的现状,对其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探讨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就如何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金融企业;定义;现状;措施

金融企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已由传统的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升级,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金融行业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金融行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来自其自身的、外部的不同风险,其中,对金融企业影响最为重要的就是其财务风险。金融企业在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的挑战的风险时,如何更好地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是需要金融企业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金融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实现经营目标,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是贯穿于其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的,在进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实施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财务风险,如资金的筹集阶段、投资阶段等。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高

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对金融企业造成的影响,对于金融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往往没有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对审核和复核不认真,缺乏严格的流程和程序,也可能是在进行决策时没有综合考虑财务风险的影响。或者人为财务风险与自身不无关,因由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仅仅完成自身的工作,没有考虑到其自身工作是否与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相协调、是否影响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

(二)金融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

金融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因此可能面临着信用风险。例如在进行借款给其他企业时,若对方不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造成金融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回流出现困难等情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市场波动造成财务风险

当前,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金融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由于市场的波动可能会造成物价的变动、利率的变化及汇率的波动,进一步影响到金融企业股票、债券、期货等的稳定性,使得金融企业难以获得预期的利益。

二、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现状

(一)未能正确认识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其内部的管理不当、认识不足等,也包括外部的市场、政策等。当前,我国许多金融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金融企业着重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注册资本,而忽视了其资产财务的管理,甚至有些公司对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企业战略制定缺乏长远性,财务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二)缺乏明确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

我国许多金融企业都没有设立明确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财务风险防控目标也未能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很好地适应,也不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如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防控目标时,没有与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相结合,目标过于空泛,也没有结合财务风险防控目标制定财务风险管理预测系统、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而部分金融企业将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隔离开来,使得财务风险防控目标与企业内部整体风险防控目标不一致,影响了财务风险的防控。

(三)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制度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管理。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但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与企业其他内部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当将其割裂开来;部分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防控制度时,仅仅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没有将不同环节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金融企业也面临着信息不透明、信息失真等情况,导致财务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准确率的降低,造成企业其他部门工作量的增加。

(四)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防控重视力度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制度,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制度。然而,许多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风险防控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金融企业财务开支较为混乱,还存在着浪费的现象,不同的费用名目众多,造成了财务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影响了企业统一的内控系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对财务风险防控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不同会计师核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不利于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

三、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对于造成金融企业外部财务风险的原因,金融企业应当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做好准备,应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对于造成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金融企业应当着重关注,并使内部因素最小化。金融企业工作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对于管理者来说,积极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及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学习最新的财务风险防控理念与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风险培训,针对的对象不仅仅包括财务工作人员,还包括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视度。可实行风险落责机,如哪个环节出现

(二)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

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而是与其他的风险防控制度相联系、相结合的一个全面的风险防控制度。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中,应当将部分分散的信息、零散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追踪与管理,最终进行整合,为管理者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提供有效的信息。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首先需要明确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框架、风险防控政策及风险预警系统。此外,为了确保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需要结合相应的内部监督部门进行,如企业的审计监督部门。其次,改变传统的财务风险防控模式,实行横向与竖向将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控的综合力度和灵活性。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是一个贯穿于金融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机制度,不仅在制定时考虑制度自身的综合性,还需要考虑与其他风险防控制度的配合度,加强制度之间的配合,提高整体的效用。

(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在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更好地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是金融企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金融企业应当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基础上,了解不同的风险预警模型,选择最为适合的,将企业整体风险防控纳入风险预警机制中,将财务风险防控预警机制作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化的检验和评估,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问责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审批过程繁琐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金融企业应当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来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该制度的执行力。探索运行模式和结构的改革,使企业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实现企业组织架构的更新与再造,简化业务流程,通过不断地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金融企业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全面提高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能力,需要金融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在革新自己的观念的前提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融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此外,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内控制度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制度的执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财务风险防控制度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永新.论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商业文化,2014

[2]张金春加强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

[3]段丽君.对加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的不断扩大,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本文就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控制与金融的风险管理,来阐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当下诸多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到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方法与策略,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金融风险管理;企业财务;控制方法

一、引文

随着经济增长的步伐,企业间的相互贸易往来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是国际化交流、贸易。而不同的企业,其内部财务控制也不一样,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相关项目的周转都不一样,但是在企业间的相互贸易之中,其经济的增长与支出,都会对企业经济造成影响,这也就是企业间的经济不稳定的情况,虽然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但还是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而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下,金融风险问题也愈加严重,因此,有效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是必要的。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与解决方法

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当今社会国家所需要进行的宏观工作,同时也是各个企业之间所需要的,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行。而采取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从金融风险管理现状进行着手分析,来找到适宜的方法。

1、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对于当下众多企业来说,在金融风险管理上还不够成熟,在其他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同时国内金融风险管理也有待提高,其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国家在对金融机构执行管理的时候,其管理力度不够在进行金融领域的监管不到位,在金融方面也缺乏相对应的规范。而金融机构的有序运行,其资金的运用监管等等都对金融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对金融机构的执行监管以及相关规范都有所欠缺,这就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其次,在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方面也没有提高重视,这也是现在诸多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由于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在金融风险到来时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情况。就目前我国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都有待提高,而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这种薄弱的风险防范意识会影响风险管理的实施。最后,在我国的法律方面,有关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法律条案不够健全,这也就使得部分企业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时不够上心,同时也会因为法律的不彻底执行影响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不规范或管理实施的方案与力度不够完整。而在国家的现行法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就间接影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法律的执行不能有力,不够彻底会使得金融风险情况更加严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都不能降低其不稳定的因素。

2、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首先针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从国家的方面出发,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改善、健全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从国家法律层面做好金融方面法律法规的颁布,并执行其法律条例,按照规定办事,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的金融法律下的风险管理。同时监管部门进行有力的监督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高监管部门对市场动向的实时掌控,能够更加及时的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的秩序,保持经济市场的稳定。在企业方面来说,在企业经营期间,要了解清楚我国市场上所可能存在的风险,找好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要积极的实行对金融市场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而最重要的则是,企业内部要树立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在进行经营期间还要不断对经营情况做出分析,该退则退,这样能够尽可能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控制的相关问题与控制方法

对于企业来说,在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的时候,对自身财务进行控制不仅对金融风险防范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够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入与流出的准确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企业财务控制的相关问题

在金融风险的影响下,诸多企业对自身财务控制都比较重视,同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的革新和完善都在进行。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控制并不理想,财务控制作为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更高更快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在企业的发展及金融风险防范都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企业对财务控制认识不够充分,在进行财务控制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这就让企业的财务控制不够理想,其财务控制体系也不够完善。而且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时的手段也不够娴熟,在进行财务控制执行或财务方面工作时容易出现问题,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进而间接的影响了企业所在的经济市场,导致经济不稳定,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出现。

2、企业财务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

财务这一方面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具体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贯彻落实财务预算,实现企业财务的有效运转,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必须要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明确本企业中负责管理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相应的财务工作,在这个制度的规定下,要按照制度办事,在进行企业财务控制的时候要严格遵循步骤进行,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为企业财务相关数据有了一定保障。(2)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企业财务部门是财务控制工作的主导和核心,将财务部门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第一把手,使其他部门与其相配合,积极主动地进行协调,进一步提高企业中的财务控制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国家的宏观手段及企业内部自己的财务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切实的做好企业财务控制都十分重要。这都有利于从企业方面与国家层面防范金融风险,而加强企业财务控制及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国家金融相关法律的执行都能够很有效果的带动国家以及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防范企业金融风险,保证企业将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稳定有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天平.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78+77.

[2]王长伟.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国外资,2013,(20):147+149.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3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有效控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的提升,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多样化,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以备在融资时能够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现代金融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

企业的成立、发展、壮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属于财务风险的内容之一,而且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多种,例如:融资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因此,现代金融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风险的多种可能性。根据笔者自己的认知,浅谈一下金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第一,财务管理环境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管系统不能适应多变性的宏观环境。

第二,明确客观原因,产生财务活动就存在财务风险,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过分的注重收益,进而忽略了收益与风险的相对应原则。

第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在财务决策上缺乏科学性,容易出现财务决策失误。

第四,在资金管理上,分配关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资金利用率较低,流失严重。

第五,由于金融企业经营多变性的发展,内外部的环境缺乏确定性以及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应对能力。

二、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首先,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指导性原则较强,操作性不足,既缺乏完整性,也削弱了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对新技术、新问题的研究调查不充分,使得金融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应对措施落实不到位。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金融企业的关注焦点已经由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财务风险控制,传统的控制方式已经被淘汰了,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企业注重后期监督,对前期和中期的财务风险控制不够;二是工作差错的纠正被风险控制制度取代,很多企业没有及时的适应关注中心的转移,缺乏对风险控制运行情况的了解,以及没有设置相对应的等级考核标准;三是监督手段落后,其中表现最明显就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下,对监督手段、监督人员的基本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尽管现代金融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相对应的控制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会发生一些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增加自身的责任意识,以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违规行事的人要采取强而有力的处罚政策,处理问题时奖惩并用,才会遏制有些人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时增加紧迫感,避免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三、基本规范制度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首先,应当科学的规范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其次,基本规范制度能够适时的结合世界的主体经济,增强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使企业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并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为基本条件,建设完善的风险控制框架。因此,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我国的现代金融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对影响现代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因认识不到位

影响控制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如金融企业内在风险的原因、外在风险的原因、企业本身存在的原因等。目前,我国现代金融企业对影响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金融企业侧重于企业的版图而忽略了影响金融企业资产质量的财务风险控制;甚至,还有一些信托公司对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标准定位不准确,使得企业没有长远的打算,进而没有为企业策划一个有利于长久发展的方案,对企业的资本所涉及到的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高,风险意识不强

在2008年,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现代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条款,明确地指出,控制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如果控制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高等都会对金融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度不全面,相比于国外的财务风险控制人员,我国的风险控制人员的确是缺少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控制的警戒心也不够强。

(三)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地指出较控制内部信息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践中对财物风险控制的信息掌控不到位。因此,还存在了一定问题,其中最明显就是机制不健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就算企业拥有再多的设备和先进技术,都没有办法纠正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而无法对财务风险控制起到有效地作用。此外,在我国的所有金融企业当中,有许多金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一些金融产品衍生出来产品不够明显,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金融企业的机制不完善。

(四)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金融企业在财务上的开支很混乱,并有严重浪费的现象;名目多,如印刷费、汽油费、水电费等开支存在较大漏洞;人员多,效益不高;这些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对我国金融企业有直接的影响。由于缺乏统一性,对操作性很强的岗位操作程序,不同的人做出来的结果就会不同,有些金融企业的会计师核算制度差异较大,信息的可比性较少,误导决策者,造成重大损失。

五、进一步改进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完善企业分析按控制体系

当今时代,是计算机系统化信息时代,许多金融企业都在跟随潮流的发展,不断地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全面的提高金融企业的信息技术。金融企业应当经常组织活动,让员工参加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意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以此来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和管理模式,进而会促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此外还应当建立防止系统产生错误的管理控制方案,从而形成严密的控制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首先,有许多金融企业在建立会计系统上面,并没有做到位,然而,金融企业必须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还要不断地完善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交接工作。其次,金融企业还应当适时的建立奖惩制度,这是用于刺激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兴趣。

(三)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不确定性的预测水准

我国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外环境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基本规范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来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识别水准,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并利用各种分析的方法和模型对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合理的检验和评估,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此方法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条件,也是关键步骤。

(四)建设信息控制制度,增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我国应当尽快完善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把基本规范的标准也纳入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中,用财务信息质量作为奖励,会促使各个部门的探讨和交流。此外,必须加快我国金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进而产生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壮大。

六、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环境、文化的改变,让金融企业难以依赖会计控制,为了应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金融企业的会计控制必须转变为财务风险控制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也要互相沟通和协调,以便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一个跟完善的评估价值。

笔者在本文中,对金融财务风险控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以此来提高现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水平,供相关的企业和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谢凡.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欲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外资,2011(10).

[2]黄珊珊.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3]吴纯刚.构建现代金融内部控制体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期.

[4]王斌.企业集团组建于运行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刘健,王晓冰,石文杰,曹文辉.《中国企业财务规制》出台与金融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7(1).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4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比重不断提高,对金融理财服务的需求在与日俱增的同时也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相比,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就明显滞后。本文将通过阐述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究。

关键词金融理财市场资产财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的财富不断增加,根据中信银行和中央财经大学联合的《2012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近年来迅猛增长,人数总量由2006年的36.1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118.5万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超过30万亿元,预计在2015年,人数总量将达到219.3万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数将增加到77.2万亿元,占高净值人群收入总数的34.5%。高净值人群的大规模增长和财富的高度集中,为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在通货膨胀持续走高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对于资产贬值的忧虑也在不断加重,而一般的银行储蓄无法满足民众对于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需求,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理财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金融理财的定义

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对金融理财的定义是: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专业理财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生活各方面的财务状况、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使其能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达至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

从金融理财的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理财是一个评估客户各方面需要的综合服务过程。它不仅限于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针对客户综合需要量身定制合适的理财方案并及时执行、监控和调整,最终满足客户不同人生阶段财务需求的金融综合服务,它是一种全方位、分层次、有个性的服务。一般而言,金融理财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金融理财是针对客户整个一生而不是某个人生阶段的规划,它包括家庭财务分析与预算、家庭信用和债务管理、退休规划、居住规划、教育规划、投资规划、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个人税务筹划及遗产规划等各方面。

第二、金融理财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它包括六个方面:建立和界定与客户的关系、收集客户的数据并判断客户的目标与期望、分析客户当前的财务状况、提出理财方案、执行理财方案、监督理财方案执行。

第三、金融理财由于其从事的业务的特殊性,导致其对从事金融理财工作的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受过严格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并取得相应水平证书,还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准则,金融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评价其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财业相比,我国的理财业虽然起步较晚,还处在兴起阶段,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0年底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中国大陆企业及个人拥有的财富正在成几何级数增长,2010年中国一千万以上资产的人已经达到96万,并且每年正以9.7%的速度增长,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家庭可能已经超过200万户,是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财富管理业务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理财市场,不少专家预测,金融市场理财业务将是未来十年中国市场上最具成长性的业务。

在国民经济稳步向前,理财市场不断扩大和理财业务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理财市场的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增强自身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各金融机构纷纷打破传统,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宽金融理财范围,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财富增长上,他们在财富安全、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业务上也有所突破。像建设银行“乐当家理财”、农业银行“金钥匙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中信银行“中信理财”、浦发银行“卓信理财”、广发银行“真情理财”等,正以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和特色服务吸引着各个不同层次的客户源。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联合《2011年度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有明显提速迹象。全年发行数量为22441款,较2010年上涨100.58%;发行规模为16.9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140.99%。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金融机构对理财市场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发、增设投资渠道、拓宽金融理财业务,这对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金融理财的发展是适应了居民财富水平迅速提高、财富集中度不断上升、居民支出结构逐步演化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个人和家庭实现资产的保值、积累和增值,实现理财收入的增加。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理财市场还将以年均30%的幅度快速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将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金融理财市场的飞速发展还将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有利于我国财富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配,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各类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不断推入市场,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金融理财水平还是不高,金融理财行业发展不够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理财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专业理财人员的匮乏和理财产品单一等因素造成的。

(一)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面对我国日益增多的资产管理业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纷纷介入理财领域。在此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分头监管,缺乏统一的监管政策和制度,制度的层次和效力不一,市场准入门槛不一,使得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和不正当竞争,加剧了理财风险。比如:2012年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已达55382.2亿元,远超证券、基金行业资产规模,接近并可能超越保险业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子行业之势头强劲。但2012年9月17日,我国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作出了较明确的规定,却对信托只字未提。由此可见,我国金融法律制度与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是不协调的,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将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二)金融理财观念落后

首先,民众对金融理财的概念及内涵还比较陌生,对金融理财产品的了解也不全面,大多数居民的资产保值方式就是银行储蓄,平时与理财产品接触得较少,在各种理财产品中,只偶尔购买一些债券、股票,对信托之类的产品就知之甚少了。其次,中国人的“不露富”传统观念,也是影响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客户都不会向理财经理透露自己的真实资产状况,只会表明自己愿意拿出多少资金来投资。这样一来,理财经理根本无法了解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更无法按照理财本应该遵循的步骤,通过分析客户财务状况来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方案了。甚至有些客户认为,金融理财的对象就只是针对高收入人群,金融理财业的门槛高,只有“富人”才能购买理财产品,这就使得我国理财市场无形中就失去了一部分客户群。

(三)分业经营政策的制约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的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这一分业模式下,银行不能直接投资证券、保险等直接投资领域,彼此处于割裂状态,而理财服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外汇等多个市场,资金、客户信息等需要在多个市场之间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循环,但受分业经营体制的影响,金融机构无法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只能售卖自家理财产品,不能对客户的资产做到真正的合理配置;客户经理无法拓展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只能在单独的领域内为客户设计理财方案,不能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进行业务拓展;客户的资金无法进行有序流动,只能在独立的领域内循环,不能利用其他市场实现理财增值。由此可见,“分业经营”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活动,削弱了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阻碍了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制约了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壮大。

(四)专业理财人员的匮乏

在影响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的因素中,人才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尤其缺乏精通各种金融业务、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由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特点造成的。一方面,在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下,从事理财业务的专业人员只能在自己所属的金融领域内活动,只能在本行业业务范畴内为设计理财方案,不能利用其他金融领域在理财市场中的资源和信息,导致我国理财人员都只是掌握某一类金融理财业务,而严重匮乏精通各种金融业务的综合型人才,极大地阻碍了理财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往往是由一线营销人员兼任,担任客户经理的甚至是些信贷员、外勤人员、柜台人员等,这些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金融知识,没有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式和各项经济指标的能力,他们甚至对自己售卖的理财产品也不甚了解,更无法为客户制订个性化理财规划,再加上政策与法律的制约,很难跟上日益专业化、复杂化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步伐。此外,道德缺失也是影响理财人员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从事金融理财业务的专业人员中,有些理财师一味的追求高报酬和高业绩,千方百计的提高理财产品的销售量,不顾客户的财务状况和抗风险能力,在推荐理财产品和设计理财方案中有所缺失,提高客户的理财风险,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理财不是单一的为了保值增值,理财规划还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从建立客户关系到提出理财方案,并监督这个方案的执行,整个工作流程都要按照标准运行,这就要求从事个人金融理财工作的从业人员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相应水平证书。专业理财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是金融理财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引起重视。

(五)金融理财产品单一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和法律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国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导致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能力,金融理财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差异性和多样性。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他们在设计理财方案、开发理财产品时,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并没有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地区分,更没有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理财模式,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都是以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为主,投资渠道狭窄,理财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客户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从理财师的角度看,部分理财师对缺乏从事理财业务应有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在销售金融理财产品时往往重销售、轻规划,不会将客户人群进行细分,对不同特点的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往往是大同小异的,更不会针对客户的真实情况和需要来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方案,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单一的金融理财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理财需要,也不能适应理财市场的发展。

四、中国理财业发展前景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及时消除各种制约因素,健全我国金融理财法律体系、加强理财意识宣传、改变金融业现有的分业经营模式、提高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快金融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以推动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蓬勃发展。

(一)健全我国金融理财法律体系

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清晰的理财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理财业务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才能让人们对理财业务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完善的金融理财体系还能有效的防止金融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因而,我国通过不断健全金融法律体系,根据市场变化完善制度,及时堵塞制度漏洞,为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基础。

(二)加强金融理财观念宣传

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理财热情和理财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应当从改变民众传统守旧的观念入手,加强对社会金融理财观念的宣传。首先,要加强民众对金融理财意识的宣传。让民众了解到,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理财服务,而不仅仅是购买一种理财产品的行为,让普通百姓都树立起“你不理财,才不理你”的观念,对金融理财有更加具体全面的认识,从而产生更多的理财需求。其次,要加强民众理财知识的教育。通过对民众理财知识的宣传教育,在改变消除中国人长期以来存在的害怕露财的思想、让老百姓走出传统理财误区的同时,也对理财方案、投资计划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民众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的金融理财工具为自己的财富实现增值和保值,从而让更多的人将闲余资金投入到理财规划中来,进一步壮大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

(三)改变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

面对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尽快改变现有的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加快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推广,促进居民资产在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为金融服务的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使得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互相渗透、交叉,有效的整合资源,提高客户信息的利用率,从整体上提高金融业运行的效率。其次,我国有关部门应逐步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法规体系,制定符合金融发展和开放要求的金融法规。再次,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转变监管模式,因为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会逐渐走向融合,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显然会不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各监管机构的相互配合。我们必须要在推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下探索出一条适应未来金融理财市场发展方向的监管方式,为金融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四)提高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金融理财是一项综合性很强、高智力的中介服务,涉及到市场、金融、投资、贸易等多个领域,它对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它不仅要求理财人员具备利率、汇率、保险、股票、基金、税收和退休保障等广泛而系统的金融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工具,能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金融理财市场进行精确分析。根据国外的经验,金融理财师是在满足了各国标准委员会确定的教育、考试、从业经验和职业道德四大标准以后所取得的专业水平的资格证书。因此这也需要我们银行的理财师,首先知识面要扩大,同时要将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第三方机构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客户量身定做全方位的理财方案。此外,金融理财师的道德准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金融理财师为客户服务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财富安全,甚至可以改变客户未来的生活,因此对金融理财师而言,不仅仅要具备理财师应有的知识水平,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理财经理应更多的为客户考虑,严格按照规则制度办事。要深刻的意识到,一旦成为一名客户的理财师,也就成为客户家庭的一份子,要全心全意的从客户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五)加快金融理财产品创新

要实现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就要重视对理财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首先,在现有理财产品的基础上,强化整合,提升应用效率,把握市场契机,增强与客户的联系和沟通,针对不同的高、中、低收入客户群,为客户设计和提供适合的产品与服务,吸引不同层次的客户群,拓展和延伸现有的理财业务,尽快形成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金融理财产品体系。其次,要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销售,加强业务创新,提升金融理财服务层次,发挥好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和行业竞争力的新型理财产品,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财产品及服务品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最后要全面强化自己理财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立合理的理财品牌结构,培养良好的理财产品创新意识。

“十二五”时期,预期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将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5%左右。国际经验表明,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缓慢增长态势。我国应该抓住市场机遇,借鉴国外成熟的金融理财市场经验,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金融理财业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金融理财市场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金融理财原理.中信出版社.

[2]王汉鸣.论我国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法制与社会.2008.08(上).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5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在财务管理上,企业运用制度化的财务管理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是许多企业在运营时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导致财务管理混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破产。企业融资也是制约着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途径少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企业融资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融资有着密切的关联,企业融资本身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运营上,融资充当着重要角色。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加大,融资成为必要。企业在融资时主要的手段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方式为增资扩股、一级资本市场融资等,而增资扩股或可通过原股东追加资本金,或可引入第三方资本;而间接融资通常采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而融资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则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团队建设、运行水平、发展预期等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企业的财务管控水平和能力。因此,实现融资离不开财务管理水平的支撑。

2企业财务管理中影响融资的突出问题

由于企业融资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时,对企业融资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如果财务管理体系混乱,管控能力薄弱,即使企业暂时的经济效益好,也会让投资方对企业发展预期降低,造成融资困难。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的管理与控制直接关联到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一套规范、严密的制度体系。财务管理不似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可以突破常规,只要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可以,财务管理本身有严格的法定性,同时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灵活性。财务管理上,要求对现金的支出与存放、货款支付、报销等各个资金的收取、支付与核算都要有符合法律法规及企业本身要求的制度规章。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微小型企业,由于偏重于成本的考虑,或者主观上的随意性,对财务制度的建设常被忽视,除了应付不可缺少的税务需要,必要的财务管理与管控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2.2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存在随意性,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摆设,成为应付检查的形式工具。反映在领导随意干涉企业财务,以领导意志左右财务管理,往往以自己的喜好决定财务管理具体事项,枉顾具体制度安排。其结果是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混乱,成本管理失控、支付失控、内部出现贪腐,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混乱。

2.3资金管控运作失措

有些企业,制度的建设及执行都能得到较好的落实,财务人员能认真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领导也顺从制度的约束,但只能说这只是履行了财务管理的部分功能,即会计核算功能,并没有真正担负起财务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资金运作。资金运作从宽泛的角度而言是指对企业存量资金的有效利用、企业内资金流的优化、供应商货款支付期限利用、应收款余额的控制及因应企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融资的实施和融资成本的控制等。一个企业要想实现规模发展或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融合,即产品与资本的结合。而企业对资本的结合就需要财务的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是资本结合的前提。资金运作能力和水平反映一个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只有良好的资金运作能力,加上资本方对企业产品和未来的预期看好,才能达到产品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但是,很多企业都是过多强调财务的规范,而没有重视或加强对财务管理中资金管控运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个主要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存在,都对企业发展的融资造成负面影响。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3.1规范财务,推动企业运作提升,为融资打基础

企业如无法实现本身自有资金运用的滚动发展需要,就需要融资。要融资,除了产品本身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外,要求企业整体的管理运行能力达到资本方或社会企业认可的标准规范的水平。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牵涉人、财、物、信息的系统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系统管理的基础,而规范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其他要素经济管理的核心。只要能建立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必能推动其他管理要素的管理规范化,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系统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企业运作水平的高低,除却产品本身,就体现在运行是否规范、运行是否高效两方面。所以说规范是反映企业运行水平的标杆,而财务管理的规范则是企业规范的核心。只有规范,才有可能赢得资本方的关注和兴趣,为融资打好基础。

3.2提升资金管控水平,实现融资

如前所说,只有规范管理才能引起资本方或银行等资金融入方的兴趣,但兴趣只是一种可能。要让第三方投入资金或借钱给你,还得考察企业的未来预期、资金的风险管控能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安全性等因素,当然不同的融资方式其要求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资金的风险管控能力及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效率。一个企业,如果财务对资金使用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企业资金随时会处于风险状态,而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资金出现不可控风险,导致资金流断裂,企业就会因失血而破产,任凭你产品如何好也于事无补。同样的,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没有能遵循在安全前提下的效益化原则,没有能从企业战略融合角度规划资金使用,简单机械的履行资金的收付职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这样的企业,资金融入方是不会把钱放心交给你的。

因此,只有提升资金管控水平,加强资金使用的风控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才能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6

(一)经营风险

常指金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在实务中,财务信息系统瘫痪、业务流程不畅,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等都是经营风险爆发的透因,也常会因企业经营成本上的压力,等加剧经营风险破坏程度。

(二)市场风险

这是由于市场价值与价格的波动造成的金融企业预期经营目标和收益不能完全实现的风险,在市场环境下,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是市场经济环境的正常运作。其中,物价、利率、汇率等不确定因素形成的波动风险,甚至在有价证券中存在的流通风险、到期风险等都促使市场风险的增加。

(三)环境风险

这种风险是不可控,有时需要积极主动应对去。例如,自然风险中的火灾、地震等。法律风险的产生多为金融企业的违规、违法等经营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期中最为常见是银行业务人员在放贷、担保或融资等业务上的违规操作,渎职行为;证券业务上存在的内幕交易、操控股价等经营上的违规、违法行为。而政策风险则出于对政策的理解不透,缺乏全面的认识,使得一些不具备成熟条件参与者对政策解读错误导致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首先,宏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当前金融行业中,一些企业管理系统墨守陈规,过于传统,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显得那么苍白,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不适应性导致财务管理上欠缺,极易引发财务风险的出现。其次,从业人员对财务风险认知不足导致风险的产生。财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人员对风险重视程度是主观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在金融企业中相当多的从业人员对风险的认知不足,缺乏防范意识,一旦风险来临,无从应对,造成损失。再次,财务决策上的失误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缺乏科学、合理、实效性的财务决策是现阶段许多金融企业存在弊病,往往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财务风险加大,经营损失增加。最后,不清晰的企业财务关系增添了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金融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资金管理与利益分配不清晰,致使权责不明,程序混乱,监管不严等现象时常发生,财务资金使用效率低,坏账、滥账造成的资产流失严重,都加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三、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制约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实施

当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内在的、外来的、企业自身的、复杂多变的等等。对财务风险的认知程度不深,认识不足是金融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通病。抓经营,要效益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理念。而在过度地侧重于目标业绩的追求,忽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管理,则无法保证金融企业资产的质量。主观认识不到位也会导致一些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与经营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鼠目寸光缺少了前瞻性,从而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不高,影响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

早在2008年政府部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现代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金融企业从业人员内部控制的作用予以肯定,业务人员的自我风险意识、自我评价、自身职业素质等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实施的有效性。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财务风险变化的不确定性,造就了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变得越发复杂,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就越高。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此外,还要掌握风险预警与防控技能等知识。然而,在实现工作中,从业人员并不具备此项技能,水平不高,风险意识差,警惕性低占有大多数,应当引起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足够重视。

(三)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信息化程度不高,阻碍了财务风险控制正常运行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控中信息畅通的重要性予以了肯定,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高是财务风险控制中信息畅通的重要手段。而完善的内控机制也为信息的畅通起着保障作用。看,我国许多企业信息掌控不到位,无法及时跟进财务风险控制的人员对融资储备情况等相关信息没有全面了解掌握,在缺乏及时地信息沟通下,极易造成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从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存在着漏洞,影响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效果

当前,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漏洞,开支混乱、浪费现象严重,例如,车杂费、水电费等各种开销的名目众多;而人员多,效益不高,也加剧了成本支出,基于上述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制度的不严谨,存在漏洞,进而增加了财务的风险,也大大削弱了风险控制工作的成效。

四、加强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遵循原则,建立完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要想有效地控制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完善财务控制制度是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控制制度,才能使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实施变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这也是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前提与保障。完善制度至少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合法性是开展控制工作的基本前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在规章制度允许的框架内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制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第二,整体性。制度的制定要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宗旨,全面考虑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企业中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第三,适应性。制度的制定要与时俱进,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制定中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度始终处于优化状态。

(二)提高业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现如今是信息化程度高,日益变化发展变化迅速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顺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建立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积极地组织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促进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增添了防范措施等相关的管理模式,对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的预防能力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7

关键词:个人理财;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经营环境;经营实力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9-0051-06

理财(Financialplanning)最早源自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保险业推销保险产品引入的一个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从经济学意义上,本文倾向于将理财抽象为一种财富管理活动和程序,并对其做出如下的定义――在一定的资源禀赋下,根据管理(或程序)目标,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设计和利用各类金融和投资工具,进行财富动态化的优化管理和规划,以旨在实现目标价值最优化。

目前,中国金融理财市场中,银行理财无论是所占据的市场规模,还是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处于主导地位,这与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毕竟,根据金融体系进化的三阶段论[1],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还仍处于银行主导型的早期阶段。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在遭遇2008年初的所谓“收益门”事件,①经过整顿清理之后,已摈弃不顾现实和条件的激进发展模式,走向稳健发展之路。事实上,“收益门”事件也正说明了当前我国金融制度环境、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这一新生的市场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银行理财市场存在诸如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产品风险揭示不足,未能建立完整信息披露机制,销售人员的管理存在漏洞,以及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表象上看是理财市场自身无序发展所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上探究,既有金融发展滞后、制度创新乏力等外部环境制约等原因,更是理财业务在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上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环境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可以说是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开端。

如果从1997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推出多项个人理财系列服务算起,中国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

然而,我国理财业务真正开展起来,并受到广泛关注,还是在2003年以后。目前,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内多家国内商业银行都基本建立了以发行、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个人账户综合管理,开展顾问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理财业务体系,但业务发展还是以发行和销售理财产品为主的产品导向型发展模式。

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型服务业务,相较于传统金融工具而言,更适应投资人的个性化需求。统计显示,2006、2007年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现逐年成倍增长的趋势,随后,由于受到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问题及“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曾一度陷入短暂的停滞继而转入当前的稳步发展阶段。截至200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在数量上累计近7500支,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约占1/2(如表1所示)。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亦会增强。财富增长是一个伴随着金融资产多样化选择和转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得以开展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赵春萍(2008)分析,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是金融资产结构层次相对偏低,在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所占比例高达81.8%,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两国,分别高出38.8和16.5个百分点,甚至比金融市场发达和成熟的美国高出66.1个百分点[2]。这亦说明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正处于从产品导向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演进的嬗变期,相当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水平。美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源自20世纪60年代,最先也是以产品形式向客户提供服务,一则是为规避当时美国商业银行个人存款利率受联邦最高利率上限规定的约束,再者亦是旨在应对来自金融市场的外部竞争[3]。1980年以后,西方银行业亦充分意识到单纯的产品导向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拓展产品范围,集中资源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高,采用诸如外包等方式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4]。当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所遭遇的问题亦并非理财产品本身问题,实质在于银行理财业务以产品为导向发展模式与理念和客户个性化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和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从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迅速提升和转变。

从金融机构能满足社会金融服务需求的程度还比较低的角度,我国金融理财业务正是遭受金融抑制最严重的领域之一,金融压抑是造成中国金融发展现状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的根源[5]。某种意义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正是为了规避存款利率的管制,寻求突破金融抑制的产物。随着金融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准存款利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发展(如表2和表3所示)。面对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市场通道,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形式作为争夺存款市场份额的工具和手段,以获取利率管制条件下的无风险套利价差。利率市场化过程的不平衡发展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和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是当前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较为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收缩,这种粗放式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将无以为继,势必要求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制度、政策和环境支持。

从金融监管角度,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同时存在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问题,这可能源自于个人理财业务必需的混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与当前的分业监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根据何德旭和王朝阳(2007)分析,在监管权限无交叉领域,金融创新相对滞后,反之,在监管权限交叉领域,金融创新比较活跃,近来的大多数金融创新都属于这些领域。监管过度会制约金融创新动力和能力,而监管不力则影响金融创新质量,甚至会引发金融风险[6]。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在创新数量和规模上获得巨大发展,2007年具有创新意义的结构性产品在数量上占比曾一度达到70%,但是创新质量普遍不高。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本质上需要跨部门和跨市场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尚不完全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需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的试点工作,建立多样化的与现状相符合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和创新体系,为我国个人理财市场提升和完善创造有利条件。

从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协调性角度,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提升要求的同时,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亦不能适应当前对外金融开放的速度和水平。总体而言,外资银行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通道要优于中资银行(如表4所示)。中资银行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要求,近来发生的实际到期收益率为零(或负)的产品大多是QDii型产品就是一个佐证。另外,经历整顿和清理后的理财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居主导地位事实上也说明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还不能为个性化服务需求提供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支持。

从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角度看,专业人才素质不高,教育培训体系不够规范与统一,已成为制约个人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1997年开设个人理财工作室以来,金融机构就把建设和培养专业化的理财师队伍作为发展理财业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早在本世纪初,国内各种形式的民间理财培训市场亦开始兴起,2000年和2002年北京召开“中美金融论坛”就中国金融理财师的市场需求、导入准备、教育、考试、后续教育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中国金融理财师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步入新的阶段,这不仅有助于我国理财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也为我国独立的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具备较大影响力的理财策划师认证和培训机构,但还未形成统一标准,致使当前的理财师队伍参差不齐、效率不高,需要有关当局组织协调,以便在国内形成民间协会形式的统一机构,规范和促进我国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和提高。

二、发展模式及问题

提高中间业务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进行银行业务多元化的调整,实现业务发展的成功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性发展目标。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商业银行业务类型也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而相应改变,从最初的货币兑换业务到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直到现代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其发展路径在本质上都是适应金融市场演进的结果。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升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发展,是其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是把理财产品当成了扩大银行存款规模的手段,在成本控制上也没有科学地计量这些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和总体风险程度,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7]。银行业内部管理和经营理念日益不能满足当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提升,集中体现在业务发展目标的定位不清,进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品牌建设。这种单纯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忽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投资者和银行两者都是十分不利的。

第一,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理财在本质上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动态优化过程,需要被委托方和客户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以便专业理财人员根据客户的价值目标、资源禀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最佳应对,以实现合作双赢。单纯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因产品和合约的标准化结构,不能适时化解和规避环境变化所引致的各类风险。这种情况可能使得交易双方面对外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陷入一种竞争性的零和博弈状态,最终可能导致合作破裂。此类情况对于大型银行与高端客户之间的委托关系而言,尤其值得关注,发展全方位的私人银行业务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化解之道。

第二,造成银行间及其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理财市场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根据aghion,etal的研究分析,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非线性倒U型的。初始竞争度较低时,竞争度提高将迫使企业更大地投入创新以阻吓竞争(escape-competition),研发投入与竞争程度成正比关系。随着初始竞争度提高,垄断利润降低,研发能力下降,过度竞争将减少创新收益,研发投入与竞争度成反比,适度竞争反而有利于创新[8]。国内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较为普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同时,随着金融开放的不断扩大,这一新生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倘若不加以规范和适度保护,可能会陷入过度竞争陷阱中,不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轻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陷入产品和服务在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方面的矛盾和尴尬。理财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鲜事物,投资者对其所蕴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加之发行机构迫于竞争压力抑或出于急功近利,也往往在有意无意中忽视对风险的揭示,甚至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向投资者极力传输所谓理财产品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信息。这种牺牲客户利益的短期行为,其实是在透支信誉,长期来看将无以为继。如何在保护商业机密与充分披露信息之间保持有效平衡,无论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是难题,这在成熟资本市场同样如此。一种可行的化解方法就是“外部信息内部化”,使银行和客户双方在相互的“软信息”的基础上,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也可以避免信息外溢所造成的“搭便车”问题[9]。私募性质的理财业务可能是值得开展的合理形式。

第四,忽视品牌建设,陷入争夺份额低级竞争,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品牌建设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财品牌含金量来源于内部优质资源的组合,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理财市场上出现诸如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营销服务等方面问题,在表面上看是理财市场自身无序发展所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上探究,也是缺乏品牌意识,无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合作将更加密切,这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种创造了条件。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在供需层面上体现为理财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能满足客户的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当前产品导向的单一发展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提升和转变已是当务之急。事实上,相对于以产品为导向的单一发展模式而言,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财服务更需要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丰富和完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日益全面铺开,目前,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以及货币市场原生和衍生类产品都已相继开展起来,并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当前的创新大多还是由政府力量推动,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创新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政府主导型的创新将逐渐让位于市场主导型的创新,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断扩大和丰富,这将为更加个性化的综合性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更为便利和丰富的工具和手段。

三、路径选择和前景展望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市场正处于提升转型期,处理不当,不仅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本身发展和创新造成巨大挫折,甚至对巨变时期的金融系统亦带来极大的体系性风险;反之,既可以为居民日益增加的财富和资产提供迅速有效的转换通道,满足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也有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加快和促进当前这种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蜕变和提升,其路径选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提供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包括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以旨在发展和培育一个层次清晰、形式多样、服务高效和竞争有序的理财市场。

在制度层面上,把建设和完善多层次、多功能,形式包括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咨询服务及产品营销在内的理财市场体系作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现。事实上,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也为发展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市场需求方面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政策层面上,适度调整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的次序和步骤,将政策重点定位于培育和发展国内健康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国内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能力上,金融开放的步骤和力度应服从于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第一,加快推进国内债券(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一则为国内综合性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投资工具和化解风险手段,再者也可以为提高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试验场所,以便为全面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作好技术、市场和人才准备。

第二,结合当前固定收益类理财业务的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利率管制条件下的产物,这种变相的市场化的存款类产品为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的缓冲,在政策层面上,也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发挥减震器的作用。无论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还是适应当前理财业务发展现状,未来一段时间内,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都应作为发展我国理财市场的主流产品。

第三,针对当前国内理财市场从产品导向型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期,适度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外开放的层次和门槛,以便国内这一新生市场有一个适当的保护期和过渡期,政策重点对外着眼于技术引进,对内着眼于鼓励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技术层面上,把细分市场、强化教育及培育第三方理财业务作为整顿和完善当下有些无序的理财市场重要任务。

第一,结合当前我国理财市场发展的转型期,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细分市场,准确定位。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业务发展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便在即将分化的理财市场中,根据自己的客户目标群提供富有弹性和竞争力的个性化服务。对于以中、农、工、建、交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规模经济原则,应以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其当前发展理财业务的核心。至于其他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可利用区域性客户和业务优势,及所掌握的业务通道,应将当前以代销、分销其他机构金融理财产品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为集营销产品、业务咨询和投资服务为一体的地方性综合理财业务提供商。

第二,整顿和清理当前有些紊乱的理财人才培训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机制,尽快实现理财师队伍教育和认证的国际接轨。有关当局可参照当前的会计师制度,借鉴国外经验,进行适当和正确引导,以便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和认证体系,树立理财师队伍在客户心目中的专业、敬业和可信形象。

第三,积极推进第三方理财市场的发展,大力培育专业独立的理财服务和咨询机构,使之成为连接普通投资者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和平台。作为一种民间辅助监管力量,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的存在,使普通客户和投资者能够从市场中听到独立和公正的声音,提供科学而中立的判断。同时,它也是一个教育平台,通过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广大消费者的理财观念,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我国第三方理财服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生阶段,潜力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Gerschenkrona.economicBackwardnessinHistoricalperspective,aBookofessays[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2

[2]赵春萍.调整分配结构,促使居民金融资产合理增长[n].中国信息报,2008-03-26

[3]涂永红,等.美国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4]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5]吴晓灵.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给市场更多融资自[J].中国金融,2006,(8)

[6]何德旭,王朝阳.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产品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7,(6)

[7]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8

第三方理财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它既不代表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或者银行,也不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它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其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其内在的理财目标,然后利用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或者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为其提供组合投资工具。因此,第三方理财业务的价值核心就是金融产品的交叉营销。

一、第三方理财业务的现实需求分析

(一)个人可用于理财的财富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运行,个人手中累积的货币财富越来越多。截止到2007年3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176881.43亿元。由于基于传统中国文化及财富观念导致个人储蓄率逐年增高(我国国民储蓄率2001至2005年间达到44%,居民户储蓄率达16%以上),再加上家庭发展因素的制约,如住房、子女教育、养老以及疾病等问题的内需成本持续走高,也使得居民个人消费被极大抑制。而从2005年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轻微的物价持续走高逐渐向通货膨胀转化。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现金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断增强。

(二)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个人理财的需求

从目前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理财产品看,主要特点是金融产品简单叠加而缺乏创新、产品重复率高。虽然各个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名称不同,但其市值内涵基本相似,对于客户而言,实际上没有较多的选择。因此,无法改变理财产品单一的困境。此外,理财门槛过高、手续繁杂也是制约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桎梏。

(三)金融市场对个人金融活动的开放度提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抑制现象逐步改变,体现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对个人投资者的开放。2005年7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交易正式向个人开放,个人投资者可通过特批的商业银行作为平台,直接参与国内黄金市场进行实物黄金投资;2007年2月开始实施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将个人持有外汇的额度从2006年刚刚放宽的2万美元又扩大到了5万美元,增加了个人的投资选择;2007年5月1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该通知取消了以前代客境外业务“不得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的限制性规定,它表明今后国内的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国内银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投资纽约、伦敦等海外股市、基金,这就为国内现在相对封闭的个人投资市场打开了新途径。这些都表明了我国个人参与金融市场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这种背景下,个人投资者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投资预期收益不断高涨,就给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产生了压力。

(四)宏观调控政策对个人金融活动的影响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人逐渐对金融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构成了金融市场另一强大主体。例如,2003年末,沪深股市账户总数达到6981.23万户,2004年总数至7215.74万户,而截止到2007年5月末,沪深两市账户总数已经突破1亿大关,其中,2006年以来的新增开户数超过2660万。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个人投资者的针对性不断加强,调控个人投资主体变得与机构投资者一样重要,但个人投资者毕竟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信息获得和专业性反应都较差,因此,往往成为政策调控的牺牲品,这就促进了个人投资者寻求专业理财机构的需求。

二、第三方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差异

(一)理财服务理念不同

第三方机构可以保证理财建议的公正性,能够客观地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和理财策划服务。第三方机构的费用收取与客户的最终收益率之间呈正相关。理财方案往往会涉及基金、保险、债券、信托、税务等多项内容。第三方机构服务的出发点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着想,考虑如何综合运用这些金融产品为客户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它的理财顾问服务是从以产品为导向转换为以服务(客户)为导向的,并提供满足客户生命周期需求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另外,还注重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的建立。而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它自身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并不是全部着眼于客户的真正需求,其主要动机仍然是销售金融产品或产品的组合而已。

(二)业务开展的独立性不同

在金融机构开展的理财业务中,理财人员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去为客户量身定做适合的产品,因为在其内部对于产品的推销策略是固定的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保证金融机构的利益最大化,而非客户。而第三方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第三方机构在为客户作出理财规划时,不受任何金融机构的干预和限制,它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投资建议,面向所有的金融机构选择真正符合客户利益的金融产品。当然,理财规划能否实现是受制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而非某家金融机构。

(三)理财规划范围不同

第三方机构理财业务的理财手段更加丰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传统理财服务的理财手段比较单一。第三方理财机构则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涵盖的金融产品包括国内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甚至还可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投资海外市场。因此,这种业务范围弥补了客户在对金融机构的信息理解和利用中的不对称和不平等地位,使客户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客户理财愿望。

(四)业务开展模式不同

客户首先选择和聘用独立理财顾问,在理财顾问的协助下,先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而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在设定理财的目标后,选择不同的理财组合和投资工具,实现理财目标。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出的理财规划书不具有强制作用,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做出是否采用的判断。

三、第三方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三方理财只有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才会出现,这是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因为这些区域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雄厚的资产管理人才储备、丰富的理财产品与极高的市场信誉等优势,因此,理财服务得以在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理财机构中广泛存在。相比而言,目前我国发展第三方机构理财仍有很多的因素制约。

(一)法律保障缺失

我国对于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公司有《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基金公司有《关于基金公司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办法》;保险公司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信托公司有《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办法》,这些办法一般都是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在税收、利率(收益率)以及会计制度等多方面的规定各自为战,造成金融机构竞争上的事实不平等,金融秩序一定程度的混乱。理财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的新兴业务,尤其第三方理财业务更是其中的创新,因此更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环境来规范其发展,以保证各方参与者的利益。目前,与第三方理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政策仍是空白,客户迫切需要有相关法律保护其合法利益。第三方理财业务是将金融业的各种产品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创造出较高效益。这种情况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现状是矛盾的,因此,如果缺乏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法规的界定,第三方理财业务要取得快速发展将非常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界定对应的监管机构,然后由监管机构协调其他业务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法规,使第三方理财业务从开始就在规范下开展。

(二)理财规划师的培养滞后

从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的优势看,主要体现在理财队伍更具专业性。而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开展和延伸,需要的人才更具有复合性,因为理财产品涉及到银行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等投资等。这就要求理财规划人员不但要对目前金融市场所有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十分熟悉,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财务安排。但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内部的分业经营使得国内理财领域的多数专家仅具备单个领域的投资经验,缺乏综合理财的经验和能力,这对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第三方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石。

(三)信用制度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已经习惯并认可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且建立了较强的信任感。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开展必须要解决个人对于机构的信任问题,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个人与机构互相信任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但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第三方机构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健全的信用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道德风险”给客户带来大的理财损失。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刚刚起步,针对理财机构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在空白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第三方理财业务的整体发展。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建立信用信息平台,推出信用缺失惩罚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个人利益,这也能够促进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

(四)金融机构的合谋排斥

第三方机构开展理财业务,从理论上看是独立的业务处理,完全游离于各种金融机构的控制之外,为客户制定出利益最大化的理财方案,但是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组建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这将不可避免地和金融机构产生关联交易,从而影响甚至损害客户的利益。金融机构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很可能建立联盟,通过封锁信息渠道等手段,对第三方机构进行合谋压制,逼迫其退出理财市场,从而重新获得理财业务的垄断地位,客观上造成客户理财成本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三方理财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信托投资公司都有着本质差别,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开展又无法离开各种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互动发展是未来双赢模式的基础。因此,在鼓励发展第三方理财业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上述公司之间的适度竞争,防止过度竞争带来的风险转移到客户身上。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9

【关键词】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变革;评述

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金融服务职能之一,为确保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更好的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有效控制人民银行全系统的财务收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包干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企业化管理、80年代的利润留成制、90年代后实行国家机关预算制并采取财务费用收支两条线,通过这三十多年的适应性改革创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民银行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集中记录了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变革的几个重要时期,藉此以展示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飞跃的历程。

一、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初步建立(1977年-1979年)

197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制度》,该制度提出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收支相抵,损益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制度中规定采取总行统一核批预算,各项费用分为个人费用和公用费用、三项费用、会计人员训练费用,四个费用项目之间相互不得流用;公用费用采取定额管理,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制度对银行内部损益管理、内部资金管理、财产管理、财产和资金多缺等都作了具体规定,特别对其中的财产和资金多缺的处理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颁发财务管理制度不久,又下发了《关于开展清资金、清账务、清财务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这几年在“”的干扰破坏下,给银行工作带来很大危害……有些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活动比较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比较普遍;账务错乱,债权债务和损益不实的情况比较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银行有很大影响,决定进行一次整顿清查。其范围包括各种存贷款往来账,暂收、暂付款项,各项业务收支、费用、财产。

由于这一阶段在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银行体制高度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国的“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除履行主要职责外又从事信贷、储蓄存款、结算、外汇等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被严重的削弱;而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由于受“”、“”的影响,工作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工作人员大幅减少,银行的基本业务和财务管理工作遭到破坏,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和组织管理改革,逐步强化了其作为中央银行的制度功能。中国人民银行在强调对全国金融体系的协调和金融监管职责的同时提出了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济核算制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和《中人民银行经济核算试行办法》,在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独立核算、各计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并要求于1979年开始试行。

二、改革初期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波动(1984年-1993年)

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资金逐渐增多,银行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国家需要有一个中央银行。而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既有金融管理、货币发行等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工商信贷、城镇储蓄等专业银行业务,机构庞大,任务繁重,难以集中精力做好中央银行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于1982年开始研究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问题,经会议研究提出,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和职能不作变动,采取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改革办法,剥离其工商信贷和城镇储蓄等专业银行的业务,使人民银行党组和行领导集中精力抓中央银行的工作,并于1983年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依照这个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不再承办工商企业信贷和城镇储蓄等专业银行的业务,集中研究和作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持货币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这是改革开放后银行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国人民银行无论从法律地位、组织体制还是职能履行等方面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和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历经巨变后,财务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金融企业财务制度,财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财务支出主要是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支出、货币发行管理费用和金融监管费用,在支出上实行成本管理和综合费用率管理,利润分配形式则几经变迁,其中:1984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5年至1986年取消利润留成制度,与三项基金相关的支出,由财政部专项核批,从利润总额中扣除;1987年恢复实行利润留成制度,直至1993年。

1986年11月,财政部制定了《国营金融、保险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据此修订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把业务费与企业管理费用分开,进一步加强了成本核算的管理。实行企业财务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保障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需要,促进中国人民银行自身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探索(1994年-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在企业财务制度下,各项财务支出是与收入、利润紧密挂钩的,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必然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轻视金融监管的倾向,不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加强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随即于12月下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两个决定的提出,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起取消利润留成制度和缴税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级分支机构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为适应中央银行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制度需要区别于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制度,按照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据此,1994年经报财政部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制度规定财务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预算管理、统负盈亏”的体制,根据人民银行的机构性质和业务特点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人民银行总行、各级分支行每年编制财务收支计划,由总行汇总报财政部批准后下发执行,各项收支相抵后,实现利润经财政部批准提取总准备金后,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年度发生亏损首先由历年提取的总准备金弥补,不足弥补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拨补。此外制度还对财务收支计划、财务支出、财务收入和(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89页)盈亏解缴、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进一步作出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的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各分支机构收支预算,由总行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核准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全系统财务收支统一反映在总行,既有利于简化手续,又严密了内部财务监督,基本上形成了规范化的中央银行财务制度。

四、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确立(1999年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确立实行统一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改革根除了人民银行利益最大化的驱动机制,有利于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各项宏观职能。然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制度中一些财务支出指标划分不合理,如业务支出中的安全防卫费、租赁费、修理费等应属于管理费的项目在业务支出中核算;二是有些项目用途不明确,如基本建设支出中没有将办公楼、发行库等经营性支出与职工宿舍等公益性支出分开;三是有些科目核算内容不合理,如罚款收入按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列入损益,不符合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为坐支罚款收入等违纪行为提供了可能。1997年,财政部针对中国人民银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规定》,明确了人民银行预算编制、报批、下达、调整等有关程序,但对于原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做出修改。因此,根据国务院批复财政部的“三定方案”中赋予的“拟定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制度”职责,财政部在与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协商、共同研究之下,并广泛征求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经反复修改,于1999年1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以进一步规范人民银行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人民银行依法履行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责。制度规定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遵循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其中预算管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银行财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次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共分为八章、五十五条,明确了人民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收入管理、财务支出管理、预算管理与监督、财务报告等方面。财务收支中一部分与履行央行职责、执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另一部分是作为政府部门、维持部门运转的行政经费支出。总之,此次财务制度的颁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独立性和预算性,也为人民银行编制部门预算奠定了基础。

金融行业财务制度篇10

目前,我国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主要有五类机构:

商业银行。从2003年起,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为规范管理,2005年9月24日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业务又称为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种类之一。为使这一业务规范发展,2001年11月28日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2003年9月29日又颁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

保险公司。目前,保险公司尚未开展直接的委托理财业务,但其人身保险业务中的投资连接保险和万能保险均具有理财性质。这两类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为规范其发展,2000年保监会颁布了《投资连接保险管理暂行办法》。

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从事的理财业务主要是资金集合信托业务,包括投资于股票、债券及基金的证券类信托业务,投资于不同行业的产业类信托业务、投资于基础设施的信托业务和房地产信托业务等。为加强业务监管,2004年,银监会先后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

基金管理公司。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的理财业务投资于证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业务规模和较为完整、成熟的理财产品群,如各种投资风格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等类型。

二、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的情况严重

在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过程中,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的情况非常严重。2003年底以来暴露风险的证券公司,都存在因挪用委托理财资金造成的资产缺口。为弥补挪用委托理财客户资金造成的巨额缺口,人民银行被迫动用了大笔再贷款。这种做法不利于严肃市场纪律,可能引发巨大的道德风险。

(二)部分金融机构开展委托理财业务不规范

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委托理财业务时,往往向客户承诺较高的保底收益,并存在以利差代替手续费、缺乏风险揭示等问题,此外还出现了搭售存款等不正当竞争的情况。

(三)监管部门对委托理财业务缺乏有效监管

一是监管部门对性质相同的委托理财业务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的委托理财业务虽然名称各不同,但在权利义务关系、资金管理方式、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承担方面都存在基本共性,属于同质金融业务。但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标准,导致委托理财市场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表现为就理财业务中的委托资金最低要求、保底承诺、委托资金托管、业务隔离、信息披露、收费方式、禁止行为等方面,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二是没有建立第三方存管等关键性制度。各监管部门对委托理财业务虽然都制定了一些监管政策,但出于行业利益的原因,一些关键性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如有的监管部门仍未要求开展委托理财的机构必须将客户资金交由第三方存管。缺少第三方存管制度对保护客户资金安全非常不利。三是监管措施不到位。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理财业务普遍存在的保底承诺、搭售存款、以利差代替手续费等问题,监管部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纠正。

三、规范委托理财业务、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推进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设

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能确保客户委托理财资金与理财机构自有资金相分离,杜绝理财机构挪用委托人资金的行为,是防范化解委托理财业市场风险的一项根本的制度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业务,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建立委托理财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要求理财机构将理财资金交由第三方存管,并在第三方设立专门账户,使理财机构无法挪用客户资金,以防范道德风险。具体实现方法是:理财机构以自身名义在第三方(如商业银行)核心账务系统中开设客户委托理财资金存管专户,存管银行为每个客户设置“客户资金明细账户”,将原来在理财机构的客户资金汇总账户、客户明细账户全部转到存管银行的系统进行管理,客户资金管理权与理财机构彻底实现分离,发挥银行系统账户管理的传统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资金汇总账户与客户明细账户进行勾稽关系核对,并提供账户实时监控,使理财机构无法挪用客户资金。

(二)完善委托理财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为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个人债权的补偿问题提供了一种保障;下一步即将建立的存款保险基金,将为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一定保障。但部分理财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所涉及的个人债权收购资金还须由国家承担。因此,建议对此类尚无保障机制的理财业务,也可考虑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从而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建立的投资者保护基金旨在保护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投资者,化解委托理财业风险。对因理财机构违规经营和监管不力而造成中小投资者发生损失的,由理财机构依据有关行业法规及政策规定,先行赔偿,不足部分可由拟设立的投资者保护基金给予适当救助。该基金的核心制度设计:

第一,保护范围。对所有理财金融机构实行强制型投资者保护制度,对所有境内理财类金融机构均应参加投资者保护计划,成为基金参与机构。

第二,资金来源。该投资者保护基金主要由理财金融机构按期缴纳费用和理财金融机构清算财产中的受偿所得组成。在出现临时性资金短缺时,可考虑向财政部申请特别融资或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融资。

第三,费率标准。实行与风险相关联的差别费率,根据理财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风险状况,实行风险差别费率,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三)尽快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

为统一理财业务的监管标准,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可考虑由中央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统一的《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以调整和规范各种名目的理财业务。《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应规范以下内容:

第一,金融机构从事理财业务的资质要求,包括具备专业理财的能力、稳健的财务能力、健全的内控制度、最低资本金要求、能够依法、忠实、勤勉履行受托义务。

第二,理财合同。理财机构从事理财业务,应当依法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以下简称理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委托资金进行经营运作,为委托人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在合同中,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息的承诺。

第三,理财机构的风险内控制度。理财机构应当建立以下风险内控制度,包括对理财资金及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每个理财计划应当建立独立完整的账户、核算、报告、审计和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清晰的清算路径和资金划转渠道,切实防止账外经营、挪用理财资金的情况的发生。建立严格的业务隔离制度等。

第四,理财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财机构应当按照诚信、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披露理财业务的相关信息。信息披露的方式根据理财合同的约定确定。

第五,理财资金的托管。明确理财资产属于委托客户所有,理财机构应严格将资产与自营资产分开。理财机构应当选择第三方对理财资金进行托管,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业务;托管方应当为每一个理财计划开立专门的资金账户,理财资金账户独立于受托人及托管人的自有资产及其管理、托管的其他资金。

第六,禁止理财机构从事不诚信行为。

第七,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理财机构不得规避对存款利率的管理,明确禁止名为理财、实为高息揽储的行为。

(四)加强对委托理财业务的监管